(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张澍的姓氏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张澍的姓氏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张澍的姓氏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张澍的姓氏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张澍的姓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张澍的姓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澍的姓氏研究中文摘要 张澍的姓氏研究 中文摘要 张澍是清代甘肃武威著名的学者,他对中国古代的姓氏做过精深而广博的研究, 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前人对此缺乏相应的研究。本文试图介绍张澍姓氏研究的基 本情况,并评价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以弥补学术界的这一缺憾。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来叙述。第一部分是导论,界定姓氏学的含义,回顾历来的学者对张澍的研究状况, 说明本文写作的思路和原则。第二个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首先,介绍张澍的生平和著 作;其次,介绍张澍姓氏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姓氏文化的阐释、姓氏源流的考辨和 姓氏文献的整理;第三个部分是结论。总结张澍姓氏研究的成就,指出不足之处,并 说明张澍姓氏研究在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张澍姓氏姓氏之学乾嘉学术 作者: 指导教师: 郭绪怀 吴建华教授 z h a n g s h u ss t u d yo f x i n g s h i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 s h u ss t u d y o f x i n g s h i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 s h uw a saf a m o u ss c h o l a ri nm i d d l eq i n gd y n a s t yi ng a n s up r o v i n c e h es t u d i e d x i n g s h io fc h i n aa l lh i sl i f e ,a n do b t a i n e d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b u t ,f r o mn o wo n ,t h e r ea r e f e ws c h o l a r sf o c u e do nz h a n g s h u ss t u d yo fx i n g s h i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i n t r o d u c e z h a n g s h u ss t u d y t om o r e p e o p l e w h ow e r ei n t e r e s t e di n z h a n g s h u s i nm y o p i n i o n ,z h a n g s h u s t u d yw a sm a d eo ft h r e ep a r t i e s f i r s t ,h ee x p l a i n e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x i n g s h ia n ds o c i a lc h a n g e ;s e c o n d ,h es e a r c h e df o ro r i g i no fx i n g s h ia n de x p l a i n e dc h a n g e o fx i n g s h i ;t h i r d ,h ec o l l e c t e da n dp u b l i s h e ds o m ew o r k so fx i n g s h iw h i c hd i s s a p p e r e di n t h eh i s t o r y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 s h ux i n g s h i m i d d l eq i n gd y n a s t y i i w r i t t e n b y : g u ox u h u a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w u j i a n h u a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哞衄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簟竺:兰z 张澍的姓氏研究导论 导论 本文以张澍的姓氏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姓氏是我国历史上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 曾经深刻地影响过中国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姓 氏的演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姓氏演变的研究历来不绝如缕,成果异常丰硕, 佳作迭见。张澍为乾嘉时期陇右著名的学者,为乾嘉学林有影响的学者,他的姓氏研 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前人多有称述。本文意图通过对张澍姓氏研究的全面阐述,介 绍张澍姓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揭示他在姓氏研究历史上的地位。 。 第一节“姓氏 释义 姓氏为今日习见的词汇,提到姓氏一般指人的姓,大多取自父方。在秦汉以前, 姓与氏是不同的,顾炎武认为:“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 而不变。 1 除了标举一个人的性别,还有身份界定的作用,张澍认为:“姓以别贵贱, 氏以别亲疏。 到后世儒家的观念占据统治地位,姓氏又有了维系儒家价值取向的意 义,邢澍认为:“夫考祖辨氏之典,所关甚大,而世每忽之,宜乎子姓谬其祖父,圣 贤罔证俗论。 2 秦汉以后,姓氏合流,姓氏仅指父亲一方的姓,魏晋隋唐时期,姓氏 具有区分门第的用途,高贵的姓氏可以轻松取得荣华富贵,而低贱的姓氏被排斥在统 治集团以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会取得和高贵门第同等的地位。宋元以后,门 第观念崩溃,姓氏逐渐简化成为区分一个人身份的符号。而人们对于姓氏的认同感却 依i e t 强烈,还把姓氏与敬祖收宗联系起来。中国古代的姓氏,其含义和作用屡经变易, 但始终未见冷落,数千年以来,已经形成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关于姓氏,有些学者认为可以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3 也有学者认为是历史学 的辅助学科。4 本文认为姓氏研究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本文涉及到的姓氏,为了行 文的流畅,将姓氏合称之,不再一一区分,除了在个别地方需要解释的以外,概指秦 l 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 年,第1 1 页。 2 邢澍两汉希姓录序,收漆子扬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第1 6 5 页。 3 如王泉根,见氏著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北京:团结出版社,2 0 0 0 年又如李吉,见李吉、王岳红台著 中国姓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 4 如李鼎文,见氏著张澍,收甘肃文史丛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张澍的姓氏研究导论 汉以前和以后的姓氏。本文研究的姓氏,包括三部分的内容:一是姓氏与社会文化的 关系,即探讨姓氏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二是姓氏的起源和变迁,即研究 历史上姓氏的起源以及姓氏在后世的变化;三是姓氏研究的学术史,即总结前人研究 姓氏演变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推进对姓氏的研究。 第二节张澍研究综述 本节介绍近两百年以来对于张澍的研究情况,对于张澍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一是张澍的同时代以及清末,二是民国时期冯国瑞编写张澍的年谱,三是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而武威李氏三代与张澍有独特的关系,第三代学人李鼎文对 张澍作了大量的研究,所以特别列出。 张澍在世时,已经因为学术研究的成就尤其是对姓氏研究成就,受到当时学者的 赞誉。段玉裁曾评价张澍:“他人考据之文,高者为注疏,其次则语录。介侯之作, 辩论精确,所不待言,熊熊其光,魄魄其气,置之同室,不烛自明,时罕俪者。 1 张 澍的好友钱仪吉称赞他的姓氏学为绝学,给张澍的姓氏五书所写的序言中,钱仪 吉高度评价了张澍姓氏研究的成就,这篇序言可以看作是对张澍姓氏研究的全面论 述。2 民国时期修撰清史稿,列张澍于文苑,评论张澍:“务博览经史,皆有纂 著。游迹半天下,诗文益富。留心关、陇文献,菟辑刊刻之。纂五凉旧闻、三古 人苑、续黔书、秦音、蜀典,而姓氏五书尤为绝学。”3 支伟成清代朴 学大师列传称张澍“先生所学,长于考证舆地,以及姓氏谱牒”。4 以上列举的一些评论,仅是对于张澍普通的介绍性质的著述,并非专门针对张澍 的研究,对张澍的专门研究始于民国时期甘肃天水的冯国瑞。冯国瑞早年就读于清华 国学院,受业梁启超等人门下。他慨叹秦陇地区的“文教之失揆 ,于是辗转唏嘘而 思所以表彰之,5 遂发愿整理陇右前贤的著作,辑录了阶州( 今甘肃陇南武都区) 邢 l 养素堂文集卷十五上段茂堂大令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 5 0 6 册。按:张澍的养素堂文集收录了他 给段玉裁的书信,据记载是段玉裁对其他人称赞张澍,而由其他人转告张澍的。检段玉裁经韵楼集,未见段 玉裁给张澍的书信。 2 钱仪吉衍石斋记事续稿卷四张氏姓氏五书序,续修四库全书1 5 0 9 册。 3 清史稿文苑张澍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 4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长沙:岳麓书社,1 9 9 8 年,第2 5 i 页。 5 刘盼遂张介侯先生年谱序,陈祖武选乾嘉名儒年谱第十四册 张介侯先生年谱卷首,北京: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2 0 0 6 年。 2 张澍的姓氏研究 导论 澍的诗文集守雅堂稿辑存。后来受到清华国学院同学刘盼遂的影响,刘盼遂编著 了段玉裁、王引之等人的年谱,冯国瑞有感于此,花了数月的时间,编写了张介侯 先生年谱一书,于1 9 3 5 年脱稿,为张澍的第一部年谱。冯谱开始以铅印本行世, 流传不广,近年北京图书馆出版陈祖武选编的乾嘉名儒年谱,将冯谱收录,由此 冯谱始重新得到重视,成为研究张澍不可或缺的资料。有人评价该谱:“是一部优秀 的著作,它具有填补张澍研究空白、为张澍研究奠定基础、搜集资料较为全面、传信、 真实等特点和价值,为后人进一部研究张澍奠定了坚实基础。 1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研究得以振兴,政治对于学术研究的束缚减弱, 乾嘉学术有了新的定位与评价,张澍也受到学术界较多的关注,陆续出现了二十余篇 研究张澍的论文,从各个方面对张澍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做了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 就,下面选择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加以介绍,对于学术价值不大的论文,则忽略之。2 研 究张澍的学者大多是甘肃省内的。赵俪生张澍的生平及其著述为敦煌学研究贡 一脔,主要介绍了张澍的生平、著述及其在敦煌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并对张澍的著 作归纳为诗文集、河西史地及姓氏学三类。3 张永明敦煌学的先驱者张澍认 为,张澍在敦煌学的主要成就是提供了有关敦煌史地的著作和文献。4 汤开建张澍 笺证、张澍生平及其著作等论文,考订 张澍的生平和著作,颇为详确,后来研究或者涉及张澍的文献对于张澍的生平和著作, 大多脱胎于此。7 他的甘肃文史丛稿一书,除上述两文以外,还收录了他研究张澍诗 歌的论文三篇。8 在他主编的甘肃古代作家一书中,也收录了他撰写的张澍的传记。 9 武威地方志编纂武威历史人物传记,其中张澍的条目也是他所撰写的。1 0 除撰写关于张 澍的论文,他还整理了张澍的续敦煌实录一书。1 1 通过对张澍研究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首先,张澍是清代乾嘉时期甘 1 载社科纵横2 0 0 1 年第6 期。 2 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 3 载文史知识2 0 0 6 年第l o 期。 4 载兰州学刊2 0 0 7 年第1 2 期。 5 李鼎文整理李于锴遗稿辑存,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 6 武威李氏三代学人的学术研究参见付俊琏、张存良武威李氏三代学人的学术述评( 图书与情报2 0 0 6 年第 3 期) ,此文对武威李氏三代的学术概况有叙述详细。又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汪辟疆著读常见书斋小记,有李 云章父子学术一节,于李铭汉、李于锴父子生平著作及学术有所介绍,称赞李铭汉:“平生为学大旨,实主顾 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说,论治主综考名实,论天人性命主戴东原,不立门户,不尚偏倚,而一以实用为归。盖晚近 西北一醇儒也。”称赞李于锴:“于书无所不窥,而尤服膺阴明全谢山之学,曾撰全谢山传,称谢山深博无涯 矣,然常守昔贤先立于其大之言,力戒玩物丧志,不以探赜索隐为能,搜奇嗜琐为博。盖叔坚自道其所得。”汪 辟疆文见中华文史论丛1 9 8 0 年第三辑。 7 上述两篇论文均收入甘肃文史丛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需要说明的是赵俪生的张澍的生 平及其著述( 载寄陇居论文集一书,) 一文与李鼎文的论文同样是研究张澍的必备参考文献,成为后来研究 张澍生平及学术的主要来源。 8 这三篇论文分别是从清代武威的进士说到张澍的游松涛寺诗、张澍游雷台的诗篇、张介侯的 卜居) 诗。 9 李鼎文主编甘肃古代作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 1 0 该书张澍的条目未列撰述者姓名,经核对,系由李鼎文张澍生平及其作品一文压缩而成。 l l 李鼎文校点续敦煌实录,收入陇右文献丛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 4 张澍的姓氏研究导论 肃省有成就的学者,学术领域广泛,成就显著,在学界有较大的影响,他姓氏研究的 成就尤其受到同时人及后人的称赞,以至号为“绝学 。其次,学术界目前对张澍其 人其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涉及张澍的生平、著作与学术成就等,但至今尚无系统 的对其姓氏研究做过专门的研究,谈到他的姓氏研究,多是泛泛而论,模棱两可,已 有的研究不足以说明张澍姓氏研究的成就。第三,姓氏研究是张澍学术成就的重要部 分,对于全面、深入研究张澍的学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乾嘉学术也有不容 忽视的意义。笔者不揣简陋,选择张澍的姓氏研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基于上 述三点的原因。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取向 首先,就研究内容而言,本文通过对张澍著作特别是姓氏著作的深入阅读,归纳 他出姓氏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一,姓氏文化的阐释,着重说明张澍对于姓氏这一中 国传统文化现象的认识,以及姓氏的意义和作用,以见姓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姓氏源流考辨,说明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张澍既有对姓氏源流的考察,又有对其 对于姓氏源流错误认识的纠正;三,姓氏著作辑佚,中国历史上姓氏著作层出不穷, 由于文献流播时的散佚,一些著作不能见其原貌,张澍就对散佚的著作做辑佚工作, 同时还考订历史上的姓氏著作,有古今姓氏书目考证一书。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 考察,试图较全面的反映张澍的姓氏研究的成就,希望能够做到准确、全面。 其次,就文献处理而言,本文坚持从史料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建立在对张澍著作 阅读的基础上,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不做空泛的议论。把基本史料即张澍的姓氏研 究著作放在首位,除此以外,主要参考资料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清代学术的相关著作, 作为了解时代背景的和与同时期学者比较的资料;其次是姓氏方面的著作,作为专门 领域的参考资料。 再次,就论文结构而言,首先为导论,是全文的引言,述及姓氏的含义及其 研究范围以及对张澍研究的回顾,并确立本文写作的思路和原则,在第一章简述张澍 的生平与著作,其次为张澍姓氏研究的总论,介绍张澍姓氏研究的背景、经过以及治 学的特点,再次为张澍姓氏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姓氏文化阐释、姓氏源流考辨和姓氏 著作辑佚,构成本文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最后在第六章结合前文的研 张澍的姓氏研究导论 究对张澍姓氏研究作一总体的评价,并阐明其在姓氏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最后,本文是对于张澍姓氏研究的论述,主要任务是揭示张澍姓氏研究的研究内 容、学术成就和研究特色,以表彰张澍姓氏研究的成就,使张澍的这一绝学得到新的 认识,推进已有论著对张澍的研究水平,所以本文可以看作张澍的学记,1 研究的 侧重点是张澍的学术,而不是姓氏,对于姓氏的起源和演变,除了能说明张澍姓氏研 究的略加论述,具体姓氏不做过多的考证。 l 关于学记,张舜徽有一段论述,现在引述如下:“学记这一类写作的出现,发端于晚清戴望的颜李学记。 将颜李的言论从遗书中辑录下来,戴氏本人,几乎没有什么按语和考证,这是一种钞书的体例。当时颜李遗书 流传不广,人们不易看到他们的议论主张。戴氏本着阐幽表微的心意,将颜李遗言则要摘抄一遍,介绍给全社会, 这在当时,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后来学者们知道重视颜李之学,大都是从戴氏书中受到启示的。由此可见, 学记一类的写作,对于介绍前人学术,启开后人途径,效用较大。不过今日撰述学记,不必沿袭戴氏那 种但事抄录、全无论断的体例。而应将每一学者的方法、态度和精神,以及他的学术渊源、为学次第,作出全面 概括而概括的说明;并且运用新的观点,针对其缺点错误,进行分析批判;这才体现出与旧的学案不同之处。” 张舜徽清儒学记自序,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6 张澍的姓氏研究第一章张澍的生平与著作 第一章张澍的生平与著作 第一节张澍的生平 张澍( 1 7 7 卜1 8 4 7 ) ,字百瀹,一字寿谷,又字时霖,号介侯,一号鸠民,又号 介白,清代凉州府武威县人( 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乾隆四十一年,张澍出生在 老家武威县城内吉府里。张澍的祖上一直是武威的土著。祖父张德,字诚一,性格刚 烈,好面折人过,人们大多畏惧他,但他在地方上颇有威望,族里的事多取决于他。 父亲张应举,字聘九,是一名秀才,以做塾师维持生活,他为人宽厚,乐于周济亲族, 沾溉及于不相识者,在张澍为官的时候,常出谋划策,对张澍的为政为人影响很大, 著作有知真录四卷,未刊,张澍的庭训述保存了他的一些言论。1 母亲张氏 原是畏兀儿人的后裔,元朝时显赫一时的驸马高昌王就是她的先祖,后来这一家族衰 落,改姓为张,遂为汉姓,在张澍年仅九岁的时候,她就去世了。2 张澍自小聪明过人,受家庭的熏陶,特别好学,尤好诗词曲赋。十岁之前,在父 亲的指导下,已经读了不少的书,还能作诗。他十岁进入私塾读书,已经无人能做他 的老师。后来,张澍拜刘作垣为师。刘作垣是武威本地人,乾隆二十六年( 1 7 6 1 年) 中进士,曾任舒城知县,泗州知州,从地方官退居武威后,执教凉州书院。3 在他的 指导下,张澍的学业进步很快,成为一名学问渊博的年轻人。在武威的教育经历,为 张澍日后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乾隆五十九年( 1 7 9 4 年) ,张澍赴西安参加陕甘乡试,中了举人,名列第四。乾 隆六十年,张澍到北京,滞留五年,这期间张澍曾向著名学者钱开仕4 、章煦、管世 l 张澍养素堂文集卷三十五先府君行述,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 5 0 6 册。后文所引养 素堂文集之资料均据此版,不再一一说明。钱仪吉封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张君墓志铭( 载衍石斋记事稿 卷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 5 0 9 册,后文凡引用钱仪吉文集的地方,均据此版,仅注明书名和卷 数,不再一一列出版本) 是为张应举写的墓志铭,记其生平学问及品德甚详。 2 钱仪吉为张澍所作的墓志铭,记载了一些张澍的家世资料,见衍石斋记事续稿卷九,又见张澍i :养素堂文 集卷三十五先安人母氏遗事述。 3 张澍撰有刘星五先生传,于刘氏生平行事有详细记载,文载养索堂文集卷二四。刘作垣的传记也见武 威市志编委会武威历史人物,该书行文称刘作垣曾任泗州府知府,误,清代未尝设泗州府,仅有泗州,其长 官为知州。( 武威历史人物,内部发行,1 9 9 0 年) 4 钱开士字补之,号漆林,为张澍好友钱仪吉的叔父,著作散佚,今存漆林集为钱仪吉编订。 7 张澍的姓氏研究第一章张澍的生平与著作 铭等请教,还得到余姚邵晋涵的指导。1 和朋友切磋学问,共同进步,如钱仪吉、杨 振麟等就是张澍在学问上的伴侣,他们的友谊长达数十年之久。2 此外,张澍与众多 的学者引为“道义文字 之交,如萧山汤金钊、高邮王引之、涿州卢坤、通州白镕、 桐城吴赓枚、福州章雷等人。3 在北京时张澍勤于治学,学问日益精进,在友朋间具 有相当的地位,杨振麟回忆与张澍的交往时,曾说过:“予与介侯交三十余年矣,忆 在京师时年俱弱冠,而介侯已通籍,溺苦于学。予尝就正所疑,必援经据史,辩论精 严,每至夜分不倦。 4 嘉庆四年张澍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六年散馆,派到贵州省玉屏县任 知县,从此开始了他的地方官生涯。嘉庆七年到八年冬的两年内,张澍先后任玉屏县 知县,代理遵义县( 今贵州遵义) 知县,代理广顺州( 今贵州长顺县) 知州,两年之 内,三易其地。在贵州为官时,张澍留心当地的文献史料,编写了一部贵州的方志续 黔书。贵州方志,已有田雯的黔书,张澍此书即续该书而作。李慈铭评论该书 “考证详密,文章尔雅,每取古事,比附俪语,博丽自喜,情旨斐然。 5 嘉庆八年冬,张澍辞官,到达西安。因为在为官时,张澍的刚直不恶的性格没有 改变,常常与上司发生冲突,故而不容于官场,只好辞官。嘉庆九年,张澍因为生活 困难,接受了位于汉中的汉南书院的讲席,到了汉中,但不久就辞去讲席,回武威省 亲。嘉庆十年,从武威到北京,秋天又南下游历,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到达 浙江,再由浙江经过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又折返湖北,经河南、陕西,于嘉庆 十二年冬返回武威。这趟长途旅行耗时两年,备尝艰辛,他是因为家计困难,不得已 才谋食于大江南北,备尝艰辛,但是也有助于他跟各地学者的交流,对他的学术增益 是有意义的。 嘉庆十三年,张澍到兰州,任兰山书院主讲,在兰山,张澍在讲课之余,留心关 陇文献,为以后编辑二酉堂丛书奠定了基础。直到嘉庆十五年冬,辞去讲席,到 北京补官。但是补官的人太多,滞留北京两年多,仍然没有补上官。当时遇上萧县( 今 安徽萧县) 南李家楼河堤决口,两江总督百龄负责堵塞,由他提名张澍去管理料场。 l 张澍养素堂诗集自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 4 0 6 册。 2 一些涉及张澍的史料记载了张澍在北京时学术上的朋友:钱仪吉张介侯墓志铭, 衍石斋记事续稿卷九; 杨振麟姓氏寻源序,姓氏寻源卷首,长沙:岳麓书社,1 9 9 2 年。 3 梁章钜曼云先生家传,载归田琐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年,第3 6 页。 4 杨振麟姓氏寻源序,同上揭书。 5 李慈铭著,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2 0 0 0 年,第5 2 1 页。 8 张澍的姓氏研究第一章张澍的生平与著作 河堤完工后,张澍因劳绩卓著,得以优先补官,出任四川屏山知县。 张澍这次到四7 1 l ,从嘉庆十七年n - - 十四年,前后共度过了七年的时间,期间他 担任过屏山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张澍在川任地方官期间,关心 民间疾苦,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在上司面前,张澍敢于直言,得罪过不少的上司, 在贵州任官期间,他就因耿直的性格受到压抑,在四川,他依然如此,所以还是受到 压抑,得不到升迁的机会。在四川,张澍同样留心地方文献,编纂了蜀典一书, 因四川通志史料不完备,准备重修,张澍编此书的目的就是分类采摘巴蜀史料, 以备编写省志的参考。1 公务之外,张澍喜欢游览当地名胜,写了一些游记,收集在 他的养素堂文集里面,除了欣赏山水,张澍以学者的兴趣,对任官地的金石碑刻 等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也促使他编辑诸葛武侯文集。 嘉庆二十四年冬,张澍已经4 4 岁了,父亲张应举去世,张澍非常难过,按礼仪 制度,他要服丧三年,只好弃官。翌年,张澍离开四川,回到武威。不久,又到西安, 寓居西安城内和乐巷。从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五年,他为了家计与求官,往来与武威、 西安和北京之间。在北京,张澍和同里好友潘挹奎作了一次长谈,张澍明知道自己的 性格过于刚直,不适宜于做官,虽然他自己以古今良吏自期,至此已经有些灰心,潘 挹奎则认为张澍“经学、史学、谱学一以贯之,未尝有也”,应当致力于学问,当大 有作为。但是张澍并没有接受好友的规劝,又一次选择了为官,还是出任地方官。潘 奎挹死后,张澍想起好友对他的规劝,很后悔没有接受潘挹奎的意见。2 道光五年,张澍任江西永新知县。明年,代理临江通判,因前任欠公款一事, 他被革职。道光八年春,他补授泸溪知县。越两年,为道光十年,张澍已经5 5 岁了, 从翩翩少年磨炼成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人,黯然引疾辞职,结束了他长达三十年的 地方官生涯。 辞官后的张澍,并没有优游林下,潜心学术,而是仍旧奔波往来。道光十一年, 他从江西动身,到安徽、江苏、浙江和湖北等地游历一趟。会见了诸多的学术名流, 1 关于张澍在四川的活动情况,梁新民张澍在四川的学术活动( 文史杂志1 9 8 8 年第3 期) 一文,从张澍编 写四川地方志、编写地方史志文稿和开拓金石研究三个方面作了论述;何勇张澍四川宦迹考( 宜宾学院学 报2 0 0 7 年第5 期) 一文从张澍在四川的任职经历、对地方志的贡献和蜀典编写的过程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按:上述何文言及张澍著作,多处出现失误,盖对于张澍著述缺少了解,仅关注张澍在四川的活动所致。 2 张澍潘石生考功传,载养素堂文集卷二十五。潘挹奎是武威人,字石生,生于1 7 8 3 年,卒于1 8 2 9 年, 享年4 7 岁,1 8 1 9 年成进士,官至吏部主事,著作有武威耆旧传等多种。他与张澍交谊很深,张澍在他的这 篇传记中高度评价了潘奎挹的为人与学问。张澍虽然想成为一个比肩古今良吏的官员,但一生的仕途并不顺利, 多年在县级政权任职,备受排斥,所以对仕途已经灰心,想专心于学问。与潘挹奎的谈话之后,张澍萌生归田的 意图,决心以学术研究为为业。 9 张澍的姓氏研究第一章张澍的生平与著作 如宋翔凤、郑廷祯、陶澍、钱泳、俞正燮等人。在嘉兴,他和好友钱仪吉重逢,在武 进,张澍拜谒了老师管世铭的墓。道光十二年,张澍5 7 岁,从南昌回到西安,之后, 他一直住在西安和乐巷的寓所。整理自己的著作,潜心于学术研究。晚年,他双目失 明,感叹地说:“夺我双眸子,世间少数百卷奇书。 1 道光二十七年,张澍去世,享 年7 2 岁,葬于西安。张澍的子孙后代也留在了西安。 笔者于2 0 0 8 年8 月至武威考察张澍的踪迹,留恋于武威雷台汉墓,遥想张澍当 年的游踪,不胜感慨。又在武威文庙参观,了解到今武威文庙立有武威历代进士名 录碑刻,载张澍之名,有清一代,武威共有进士四十二名,冠子陇右,若两江总督 牛鉴诸人皆出自武威。又在武威西夏博物馆观摩张澍发现的天佑民安碑,此馆系 为保存此碑而建,以纪念张澍,可见张澍在武威历史上的地位。同年9 月,又至西安 搜寻张澍故居,当今城市发展迅猛,已经无法找到张澍故居的踪影,深以为撼。 第二节张澍的著作 张澍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编撰的著作相当丰富,粗略统计达到数百卷,内容涉 及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在乾嘉时代的著名学者中也算是著作等身。他的著作 在后世流传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著作在他在世时已经刊行,有些没有刊行,有些著 作一直在学术界盛行,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些书则已经亡逸,有些著作现在 流落国外,还有一些稿本藏在各地图书馆,重现天日尚需时日。张澍在世时因为财力 有限,大多数著作无力刊行,其手稿藏于家中,光绪三十四年( 1 9 0 8 年) ,法国人伯 希和从敦煌盗取文物路过西安,弄走了张澍的一批遗稿,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计有 未刊遗稿十二种。2 19 6 2 年,陕西博物馆从张澍后人手中收购了一批张澍的遗稿,大 多数是没有刊行的,当中部分著作于近年陆续点校出版。3 兹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 对张澍的著作做一简单的介绍,主要介绍张澍著作的内容以及流传的情况。 养素堂文集三十五卷,是张澍一生论文的结集,由张澍自己编定,编定形 式是“以赋居前,次以序记、考辨、书启、论议、书后、碑传、志表、诔铭、赞颂、 l 李于锴张介侯传,载李于楷遗稿辑存,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 2 李鼎文张澍生平及其作品,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8 0 年,第4 期。 3 武伯治凉州府志备考序,西安:三秦出版社,1 9 8 8 年。 l o 张澍的姓氏研究第一章张澍的生平与著作 祝祭之属,而以说经解字之文居末。1 包括了张澍大多数的论文。道光十五年( 1 8 3 4 年) 西安枣华书屋初刻本。文集收入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1 9 7 6 年编辑张介侯所著书,根 据张澍的手稿将养素堂文集影印出版,收入明清未刊稿汇编初辑丛书。 养素堂未刊文稿,不分卷,稿本藏巴黎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有翻拍照 片。张澍的一些传志、寿序等应俗文字,他自己不愿意收入养素堂文集,于是裁 汰,手稿为伯希和攫取,其中就包括了这些文稿。2 养素堂诗集二十六卷,是在钱仪吉的催促下编就的,收录张澍平生的诗歌创 作,计收各体诗3 0 5 1 首。3 卷首有钱仪吉的序和张澍的自序。4 道光二十二年 壬寅年( 1 8 4 2 年) 西安枣华书屋刻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影 印张介侯所著书亦收入了养素堂诗集稿本。 姓氏五书,即姓韵、辽金元三史姓氏录( 附西夏姓氏录) 、姓氏寻 源、姓氏辨误、古今姓氏书目考证,是张澍姓氏研究的代表作。后面将会对姓 氏五书作详细介绍,此处暂不论及。 续黔书八卷。该书为张澍在贵州为官时编纂的,初名黔中纪闻,因为是 续田雯的黔书的而作,故更名续黔书。初刻于嘉庆九年( 1 8 0 4 年) ,后收 入粤雅堂丛书三编、黔志四种、黔南丛书。5 1 9 3 6 年,商务印书馆编辑 丛书集成初编,也收入此书。1 9 6 7 年,台湾华文书局编辑中国方志丛书,也 收入续黔书。 蜀典十二卷,张澍在四川为官时所编写,为四川典故的辑录,是为了给四川 修省的新通志作的资料辑录工作,也涉及到部分云贵地区和陕西汉中地区的历史。张 澍的稿本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初刻于嘉庆二十一年( 1 8 1 6 年) ,有光绪丙子( 1 8 7 6 年) 四川尊经书院重刊,此版较为流行。该书的价值,谢国桢认为:“纂辑之所长, 在于网罗旧闻,考订典故,继锦里耆旧传之后,成为不朽的著述。 6 凉州府志备考四十卷。张澍编写的关于武威( 古称凉州) 的地方志书,经多 l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养素堂文集条,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4 5 页。 2 同上书,第3 4 5 页。 3 张澍养素堂诗集自序,载养素堂诗集卷首。 4 钱仪吉的序作于道光二十三年癸卯( 1 8 4 3 年) ,但养素堂诗集扉页有“道光壬寅年镌”的字样,按壬寅年 为1 8 4 2 年,张澍的养素堂诗集自序也声称诗作止于壬寅年,钱序可能为后来增补的。 5 伏俊琏说张澍的 ,社科纵横,1 9 9 6 年第6 期。 6 谢国桢江浙访书记,北京:三联书店,2 0 0 8 年,第1 6 0 页。 张澍的姓氏研究第一章张澍的生平与著作 次修改,张澍生前尚未定稿。原书在张澍生前没有刊行,稿本由张澍后人所有,1 9 6 2 年,稿本归陕西博物馆收藏。1 1 9 8 8 年,由周鹏飞、段宪文点校,三秦出版社出版。 五凉旧闻四十卷,撰成于道光年间张澍主讲兰州兰山书院时,张澍因担心武 威的历史因而湮灭,所以纂辑此书。有学者认为此书是张澍关于“河西之学 的开创 著作。2 稿本残存三册,藏陕西博物馆。3 该书是张澍编写凉州府志备考的蓝本。 秦音一卷,张澍关于秦陇地区方言的著作。纂辑群书中有关于秦陇人的口吻 而勒成一编。未刊,写定后稿本藏于张澍家,今未见。 南征记,张澍于道光年间游历大江以南,有鉴于前贤的著作或湮灭不传, 或错误迭见,“乃录所经历以资观省,借中书之秃管消客子之光阴 。4 稿本今藏陕 西博物馆。 说文引经考证,张澍于道光二年入京,寄居钱仪吉家,长夏无事,因撰此书。 “乃取说文所引各经疏通而证明之,因知古人传授各守师说而不肯倍,非如后世 之羼杂众论,纷纷聚讼,莫能画一”。5 稿本今藏于陕西博物馆。 万物权舆,张澍辑录事物起源“以告童蒙 6 的著作,根据历史上的有关著作 增益而成,书成未刊,稿本藏于陕西博物馆。 三古人苑,嘉庆十一年( 1 8 0 6 年) ,张澍南游,自南京返回江夏,因舟停滞, 遂于舟中撰是书。所谓三古,上古为炎黄,中古为尧舜,下古周文武,张澍于群书中 博取古人之姓氏,都为一编,即为此书。7 此书完成后,没有刊刻。 大足金石录,其书为张澍在四川做知县时所撰,书中收录了三十多篇金石 文字,是研究蜀中史地的重要资料。书成未刊,稿本藏于家中,今稿本归藏于陕 西博物馆。8 续敦煌实录,亦名补敦煌实录,辑录有关敦煌一地人物事关文章道德者事 迹的专集。西凉学者刘晒著敦煌实录,但其书湮灭无传,仅余十九条,张澍博采 l 武伯渝凉州府志备考序。 2 赵俪生张澍的生平及其著作,载寄陇居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 9 8 1 年。 3 朱捷元、穆海亭清代著名学者张澍的一批遗稿,载 人文杂志1 9 8 3 年第3 期。 4 养素堂文集卷四南征记序。 5 养素堂文集卷四说文引经考证序。 6 养素堂文集卷四万物权舆序。 7 养素堂文集卷四三古人苑序。 8 武伯治凉州府志各考序。 1 2 张澍的姓氏研究第一章张澍的生平与著作 魏晋及以后诸书,遂成续敦煌实录。1 书成后,稿本藏家中。该书共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三卷本,被伯希和劫往巴黎,另一个是五卷本,稿本藏陕西博物馆。2 1 9 8 5 年, 该书经李鼎文点校,收入陇右文献丛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诸葛武侯文集四卷,附录二卷,诸葛武侯故事五卷。诸葛量的文集历 来辑本众多,但大多陋劣不堪,张澍有感于此,遂参稽诸书,“披采散逸,较诸本增 益倍 。3 张澍的辑本在各种版本中实属上乘,之后人们编辑诸葛氏的文集大多以他的 辑本为主,如1 9 6 0 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就用张澍的辑本,贵州人民出版社近年 出版诸葛亮文集全译,所据也是张澍辑录的本子。 以上是张澍著作的一些介绍,包括了张澍的主要著作。张澍的著作生前大都没 有刊行,其身后遗稿流散各处,至今还无法全然确知。如有些书仅有书名见于记载, 而未见全书。4 此外,张澍的著作屡经作者修改,会有不同的书名出现,也会增加我 们整理张澍著作的难度。5 随着各地馆藏的陆续公布,张澍的著作应该可以得到更广 泛的传播和利用。 张澍撰写著作的时候,也留心文献的刊刻流播,他编辑的二酉堂丛书,又名 张氏丛书三十六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保存和整理关陇文献做出了重大的 贡献。二酉堂是张澍的堂号,古人藏书之处有大酉、小酉,张澍以之名其堂号,以寓 藏书读书治学之志。6 丛书编辑的始末,张澍丛书序里写n - 往予主讲兰山书院,谭艺之余,锐心文献,纂五凉旧闻四十卷,网罗放失, 颇资考证,因噘前贤著述日就湮沈,乃按辑关陇作者,肇周秦汉,泉于随唐,凡得二 十四种,即籍非乡邦,其书阙佚,世所少传,亦为摭捃,凡得十二种,辄以彀闻疏通 演释。7 l 养素堂文集卷三补敦煌实录序。 2 张永明敦煌学的先驱者张澍,载甘肃社会科学,1 9 8 9 年第6 期。 3 养素堂文集卷四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序。 4 武伯瀹为点校本凉州府志备考所写序言中提到张澍的遗稿有三国事迹、大足金石录、易经图解等, 未见于记载;朱捷元、穆海亭清代著名学者张澍的一批遗稿提及的书如江宁柬要、季汉百官名簿、一 切经音义引说文异同、经史通字及其他、昆仑山故实、西方书、古人文注、碎珍珠、太平广记钞、 唐类书钞、杂故事、药方录等。以上诸书虽未见于记载,但作者均依据陕西博物馆的张澍稿本,当不误。 5 如续敦煌实录与补敦煌实录即为一书,凉州府志备考则有多种书名。 6 卢文诏抱经堂文集卷二十五吴江严豹人二酉斋记,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年,第3 4 1 页。 7 养索堂文集卷四丛书序 1 3 张澍的姓氏研究第一章张澍的生平与著作 丛书中收录的著作,多经张澍校订和辑录。丛书校刻精善,历来被奉为佳刻,流 传颇广,全国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吴枫认为该丛书是清代辑佚成就中的重要成果。 1 张之洞书目答问评二酉堂丛书日:“多存古书,有关实学,校刊精审。2 汪 辟疆分类丛书,列二酉堂丛书于总类之辑佚类。3 二酉堂丛书初刻于道光元 年( 1 8 2 1 年) ,又名张氏丛书三十六种,书目有三十六种,其中诸葛武侯文集 单独刊行,又有十四种书未刻。近年来其中的部分著作被收录到陇右文献丛书, 陆续得到整理出版,如李鼎文点校续敦煌实录,王晶波点校的二酉堂丛书史地 六种。4 二酉堂丛书的价值逐渐被学术界开掘利用。二酉堂丛书中收录了张 澍编辑的司马法,李零司马法译注中对于张澍整理的本子有所参考。5 2 0 0 6 年,三辅决录、三辅故事和三辅旧事三种著作经陈晓捷整理,收入长安 史迹丛刊,由三秦出版社出版。 l 吴枫 中国古典文献学,济南:齐鲁书社,1 9 8 2 年,第1 4 5 一1 4 6 页。 2 张之洞书目答问,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3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1 3 页。 4 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出版,收录十三州志、凉州记、凉州异物志、西河记、西河旧事、沙州 记等六种张澍辑录的著作。 5 今人李零司马法译注( 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 所据司马法的版本是平津馆丛书影印宋本,书后 附有司马法逸文据黄以周、钱熙祚和张澍的辑本。张澍司马法的版本是在甘肃阶州邢澍整理本的基础上刊 行的,李零述司马法的版本源流,未提邢澍,似乎不够周详。张澍编辑群书,素称精善,李零译注本后起,当 有后来优势,今对照张澍和李零的两个版本,第一篇人本,张本与李本有七字不同,张本较李本少十字,李本 较张本少四十二字。细绎两本差异,互有优劣,不可谓张本不如李本。我另有张澍、李零司马法对勘一文,详 细比较二者不同。基本观点是张本虽早,李本后来,并有参考张本的地方,但李本有某些地方尚不如张本。 1 4 张澍的姓氏研究第二章张澍姓氏研究总论 第二章张澍姓氏研究总论 第一节张澍姓氏研究的背景 一个人的学术研究是和其个人的成长环境及整个社会的思潮密切相关的,张澍也 不例外,分析张澍研究姓氏的背景,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处着手。主观上,张澍个人 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特点影响到他学术选择的趣味,选择姓氏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受到 他个人成长经历和环境的影响;客观上,其一,乾嘉时期的学术思潮决定了张澍研究 姓氏的学术特点,如考据、辑佚等,其二,中国姓氏研究到清代,出现了些新的研 究课题和倾向,如姓氏的以讹传讹,文献的错乱亡逸等。 一、主观方面 张澍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酷嗜读书,至老“结习未忘,不无纂述,1 又得到名 师的指点,学有根基。他勤于思考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提出一些前人没有发现或者不够深入的课题加以研究。张澍专注于姓氏学的研究,对 有关姓氏的问题较为敏感,能发现姓氏研究中有诸多需要阐明的问题,就是在读书治 学过程中的积累。 张澍对于姓氏比较敏感,也受到他生活中受到一些影响。张澍的母亲张氏,原是 畏兀儿人,为元朝的驸马高昌王的后裔,后来改为汉族张姓,这对于张澍研究姓氏有 一定的触发。2 张澍锐心于武威乡邦文献,熟谙武威史地文物。武威古代又有凉州、姑臧等名称, 位于河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