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探讨.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探讨.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探讨.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探讨.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摘要 ( 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愈益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 题多杂文探讨的是环境教育晶本体价值。文章先简要阐明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在此 基础上对环境、环境教育及环境教育的价值作出了界定。关于环境教育的价值,本文 分为内在的本体价值与外在的工具价值,前者指向个人,后者指向社会。文中探讨的 是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含个性完善价值、道德发展价值与审美价值。 a b s t r a c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d u c a t i o n i s i m p o r t a n ta m o n g t h ew h o l ee d u c a t i o n ,a n d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l yb e c o m i n g a h o t s p o t i n p e d a g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e s w h a t d i s c u s s e di nt h i st h e s i si si n d i v i d u a lv a l u e so fe n v l r o n m e n t a le d u c a t i o n t h e n e c e s s i t y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d u c a t i o ni sf i r s t e x p o u n d e d o n t h i s b a s i cw h a ti s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d u c a t i o na n dw h a ti sv a l u es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d u c a t i o ni s e x p l a i n e d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v a l u e s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d u c a t i o n ,t h e y a r ec l a s s i f i e d i n t o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a n d s o c i a lv a l u e s b u tt h i st h e s i si sa b o u tt h ei n d i v i d u a lv a l u e s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 t h ev a l u e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e x c e l l e n c e ,o f m o r a l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o fb e a u t yj u d g e m e n t a n d c r e a t i o n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探讨 引言 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自人类出现之日就已丌始,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 无不贯穿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改造之中。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人类 运用自身的才能和智慧,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创造出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环境。但是, 人类由于认识的狭隘与局限,在开发、利用及改造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如大气臭 氧层破坏、地球“温室效应”、资源短缺、酸雨污染、水体污染、垃圾泛滥、森林破坏与 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人口剧增等生态环境问题。恩格斯曾说过:“我 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 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第三步却有了完 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次结果又取消了。”。狄特富尔特也曾告诫人类:“在 地球发展史上,首次出现了为自己的利益而打算制服整个大自然的物种,即人类。在物种 竞争空前的最大淘汰赛中,我们面向最终的胜利,但是,如不从速对我们的行为加以批判 和反思,依然无视人类必须赖以生存的自然规律,一旦发现我们所执著追求的胜利无异于 人类自杀时,恐怕为时已晚。”。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造成的,同样,环境的治理及创造适 合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也离不开人。人类应向戕害自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宣战,代而 树立生态哲学观、环境伦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审美观,倡导生态文化, 建立生态社会,最终谋求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共荣。而要完成这一改造人类思想意识 及行为方式,树立全新生态观历史使命的最有效途径,莫过于实施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 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只有接受环境教育,才能增强环境意识,掌握 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深刻理解人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地位,求得人与自然、社 会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从事生产实践、科技研究和管理活动;才能使青山绿水常在, 资源永续使用,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于是,伴随着环境危机的蔓延和加深,环 境教育逐渐被一些国家和国际机构所关注。美国是最早倡导并实施环境教育的国家。在2 0 世纪6 0 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校就开始讲授环境保护知识。1 9 7 0 年1 0 月颁布环境教 育法,并于同年1 2 月设立了环境保护厅,在联邦教育署内设有环境教育科。1 9 7 1 年,全 美教育协会发表题为 7 0 年代以后的学校教育的报告,进一步倡导环境教育。1 9 7 2 年联 转0 i 白刘湘 = f :论生态伦理学的i | ;发点,湖南师范人学= | :会科学学报1 9 9 0 年第4 期。 两南师范人学王 ;境教育培洲中心选编:环境教育参考资料,第2 7 负。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会议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 育”的口号,并将每年的6 月5 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1 9 7 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 境规划署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认为教育是未来变化发展的强大力量, 而环境教育对在生态平衡、人类素质及后代需求等基础上提高环境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 作甩。1 9 8 7 年联合国召开国际环境教育乘i 培训会议,将2 0 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国际环 境教育的十年”。1 9 9 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 2 1 世纪议程,指出“在全世界范 围内使社会各阶层都尽快具有环境和发展意识”,实施环境教育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 当今,实施环境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教育j 下蓬勃发展起来。继 美国之后,日本、德国、瑞士、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匈牙利、印度、泰国、菲律宾、 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开展了环境教育。我国于1 9 7 3 年召丌了第一次全国环保会 议,会上提出了进行环保教育的设想,这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的开端。1 9 9 2 年1 1 月,全 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会议明确了今后环境教育的方向和基本任务:是为社 会主义建设和环保事业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环境保护所需的各类专 业人才;二是在全社会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为保 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打好基础。至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环境教育与环境教育的价值 1 什么是环境 “环境”一词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一为周围的境况;二为环绕所辖的区域。元 史余阙传记有:“环境筑保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由此看出,“环境”中的 “环”是环绕的意思,“境”指空间的内容。英语中的“环境( e n v i r o n m e n t ) ”是由“e n v i r o n ” ( 环绕) 加名词后缀“m e n t ”( 表示行为的结果或方式) 构成。这说明,环境是相对于定 中心体而畜的,对于不同的中心体,环境具有不同的含义。 环境科学或环境教育中所说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是指围绕人的空间以及“影响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 地、矿藏、森林、野生尘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 村等”。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在过去三四十年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 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始于2 0 世纪6 0 年代,主要以“废 水、废气、废物”等工业污染造成的公害为代表,认为人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而对自 转0 l 白柳若芍、刘世峰:环境教育:当前我困课程改革的重人课题教育学( 中田人人复日l 资料) 1 9 9 5 年第9 期 辞海( 中) ,i :海辞书版1 1 :1 9 7 9 年版,笫2 7 5 7 页。 中华人民共和田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一二条。 参测方修畸等:叫:境救育资源库,华夏“j 版利2 0 0 1 年版,笫3 虹。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然本身的破坏关注较少。2 0 世纪7 0 年代,大规模的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生物灭绝等 现象唤起了人们对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问题的关注,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自 然环境的脆弱性。2 0 世纪8 0 年为第三个阶段,世界舆论_ 丌始关注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 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已不再是地区性问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稳定性与支撑能力。人既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又是 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从这个角度看,解决现今的环境问题要从人类自身着手,环境教育成 为关键。 2 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d u c a t i o n ) 是现代教育的新领域,关于它的内涵,至今 尚无定论。较早开始对环境教育问题进行探讨,是1 9 6 5 年在德国基尔大学召开的教育大 会。在这次会议上,人们对环境教育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一些设想。 1 9 7 0 年美国的环境教育法对环境教育做出这样的规定:“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 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就环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 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对于人类环 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于1 9 7 0 年提出“环境教育是认 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它培养人们理解和评价人类及其文化与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所必需的态度和技能”。】9 7 2 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 有一个地球”的著名口号,并正式把“环境教育”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d u c a t i o n ) 的名称 确定下来。1 9 7 5 年的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指出,环境教育是“进一步认识和关 心经济、社会、政治的生态在城乡地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一个人提供机会和获取保护和 促进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 新模式。”1 9 7 7 年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对环境教育概念的确定又一次作了尝试。 会议指出,环境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既要考虑自然一方,又要考虑人类的行为一方, 并把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各门学科和各种教育经验重定方向和互相结合的结果, 它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之能采取更合理的行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其目的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和当地的环境现实,它涉及普通的和专业的、校内和校外的所 有教育过程。”笔者认为环境教育是使人们全面、辩证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必 要的环境知识,获得对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活动。在本文中, 环境教育的外延包含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 由于环境本身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其含义小到住房、街道、村庄、大至城市、国家 乃至整个地球,因此环境教育的内涵也就相当丰富。要比较正确而完整地认识环境教育, 就必须了解有关环境教育的其他方面。首先,由于环境包括自然坏境和人工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探讨 因而必然涉及到生物学、建筑学、计划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公共卫生学、环境 工程等领域,因此环境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当前人们共同关心的环境教育内容有:环 境保护与资源保护。这方面的教育包括土地资源与生物资源( 如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 源及自然保护区) 的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这方 面的教育包括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治理、土壤的污染与净化、环境噪声及其控 制。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管理与监测、环境质量评价 与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等。囝其次,环境教育是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人类为改善生活 条件所进行的许多活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重视自然界的种种困境以及人类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随着环境教育层次的提高,受教育者须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 的技能,培养促进和保护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综上可见, 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环境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具有终身性的特点:环境教 育既包括环境专业教育又包括公民的社会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环境教育是世界各国 普遍进行的社会公众教育,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国际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环境教育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教育,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3 环境教育价值的界定 ( 1 ) 何为价值 古今中外,人们对价值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价值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而需要 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对同一物体或事物的价值,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人认为, 价值不能归结为人的主观需要,而是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要之客体属性。这两种对立的价 值观虽各有其合理的因素,但由于他们都是仅从客体或仪从主体方面孤立地看待价值问 题,因而具有片面性。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从主客体的辩证关 系中探讨价值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是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 的”。价值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价值表示“物对 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属性”。马克思对价值的认识是从不同角度分析的,其中既谈到了 人的需要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也谈到了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属性,同时也谈到了人的需要 的特性。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价值是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价值不单纯是客体属性,也不单纯是主体的需要,而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现实关 何齐宗 马克思 第4 0 6 页 马克思 贝 环境教育:一个广受关注的教育领域,江孤教育科研1 9 9 7 年第1 期。 计阿 c 格纳的“政治鲐济学教科书”,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1 9 卷,人民 j i 版社1 9 6 3 年版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2 6 卷,第3 册,人民m 版扎1 9 7 3 年版,第1 3 9 负、3 2 6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系,它表示客体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由于作为价值关系之一方的客体 属性是客观的,而且作为价值关系的另一方的主体需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具有客 观性,因而价值关系具有客观性。 ( 2 ) 何为环境教育的价值 要对环境教育的价值进行分析,首先就要正确、完整地理解教育价值的涵义。根据本 文对价值概念的理解,把教育价值看成是作为客体的教育实践的属性与作为主体的人与社 会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教育价值有两个主体社会和人,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 需要对教育实践做出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具有以下特征:实践性。因为只有在教育实践 过程中,教育主体才能够改造教育客体:教育客体也才能以自身固有的属性去满足教育主 体的需要。此外,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协调发展。客观性。 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来源于主体以外的客观存 在,它是构成全部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二是指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发 展规律,否则,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就有可能脱离客观实际:三是指人们在进行价值认识、 价值评价时不带个人偏见,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下去研究教育价值。社会历史性。教育 价值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丰富的:在教育价值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教育主体 与教育客体各自的作用、地位及构成要素的改变,两者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进而产生新 的教育需要;旧的教育需要的满足和新的教育需要的产生,促使教育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不 断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认识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 会以客体身份被教育主体所反映,使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始终把握 教育实践的目的、过程、方法、内容等,并控制其中的内部与外部条件。因此,教育价值 作为认识的一种特殊形态,反映于主体,可以为教育主体所认识。从教育价值的实现来看,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教育活动直接能够实现的是育人价值,包括丰富人 的各种知识、培养人的各种技能、发展和丰富人的道德、情感、气质等。受教育者运用在 教育中所获得的能力和素质去创造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 等,是在教育以外进行的活动,这些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虽然与其所受的教育有 关,但更直接地是要受到各方面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有必要将教育在内 部直接实现的育人价值即教育的本体价值与教育通过育人而在教育外部间接实现的各种 社会价值即教育的工具价值区分开来。 环境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环境教育实践的属性与作为主体的人与社会的需要 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环境教育的价值同样具有社会和人两个主体,他们也都根据自己的 需要对环境教育实践做出价值评价。坏境教育的价值与教育价值一样具有实践性、客观性、 桑新民:呼唤新业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教育科学m 版札1 9 9 3 年版。罐t 1 6 缸。 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探讨 社会历史性及认识性四个特征。依据环境教育的价值关系的客体承担者,环境教育的价值 可分为内在的本体价值和外在的工具价值,前者指向个人,后者指向社会。本文仪探讨环 境教育的本体价值。 ( 3 ) 人的价值与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的关系 环境教育是以人为对象、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人”本身,环境教育就失去 了意义。因此,在探讨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之 i ,有必要对什么是人的价值及它与环境教 育的本体价值的关系略加分析。 人是主体又是客体,具有二重性。人的价值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对作为价值主体的人 或社会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部分。人的自我价值,指作为主体的人形成的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以获取所需要的自我满足的能力:人的社会价值,指他的行为的客观 效果满足于社会需要的程度,它集中体现在个人价值的充分发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对社会做出贡献上。人的价值本质上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统一,即人的自由自 觉的发展与造福于人类贡献的统一。人的价值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多方面的发展,是人的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人的劳动,取决于人的创价活动,取决于他对社会、 国家、民族的贡献:取决于他主体力量的外化程度,取决于他在创价中的自身发展水平和 价值建构。 人是一切价值关系的主体,所有价值都体现着“人的价值”。环境教育的价值同样是 一种脱离了这一主体的需要就不存在的价值,因此,环境教育的价值中不仅包含人的价值, 而且全部环境教育价值的实现,都必须以实现人的价值为基础。可见,人的价值与环境教 育的本体价值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环境教育的个性完善价值 个性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整体表现,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学 校是育人的摇篮,因而有责任也有义务促成学生形成完善的个性。环境问题既是理论问题, 更是实践问题,要使环境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 广泛参与环境实践,形成参与意识及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我国的环境教育,注重和强调 的是学生环境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是必要的,但仪限于此显然不够。北京汇文中学及北京 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组织的一次中学环境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 单一,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特别是参与式、研究性的学习;教师们主要采用一般性讲 授的教学方法丌展环境教育,而这种教学类型是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方式。由于青少年的认 知水平还没有定型,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单纯地进行环境认知能力的培养难以奏效,必须 殷培红、方修畸中学环境教育现状的训盘聊f 究,王j 、境教育2 0 0 2 年第l j 田。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辅之以环境情意能力的锻炼,否则就不能使环境教育本身具有的实践价值充分发挥作用。 在环境教育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情绪促进其情意因素的调整和发展,并推动其认知活动的 开展和提高。环境教育的多学科综合性与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坏境教育过程。为此, 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日后形成健全的个性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环境 教育强调学生参与的特点,对学生完善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参与”不仪是发展 着的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具体要求,也是个人形成完善个性的必经途径。笔者认为,学 校通过进行有效的、强调学生参与的环境教育,具有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学生的个 性主要体现为独立性、进取性和创造性,它们是完善个性必须具备的三个标志。 1 培养学生独立性的价值 独立性是健全个性的最基本特征,是实现人的主体精神的基础。具有独立性的个性, 意味着人对自身人格的存在和尊严的意识,具有不依赖于他人或事物的意识和要求。独立 性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意识,首先是对作为一个“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 既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与社会相适应,与社会的基本准则和要求相适应,又始终 意识到自己是相对独立的,应当有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对于现代人的正常发 展来说,这种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努力去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从儿章时期就 及早开始。 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环 境教育有别于其它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更注重情感教育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就决定了环境教育在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方面所体现的重要的价值。让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教育与环境学习的过程中去,是培养他们独立性的有效途径。香 港的学校环境教育指引中建议学校推行环境教育的原则为”:学生从经验中学习较 依靠教师的灌输为佳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及学生的实地考察:对所有环境问 题都应抱有公平的见解教师宜扮演辅助者或顾问的角色,让学生面对具有争论性的环 境问题时,能对各方意见有较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注重态度的培养鼓励和培养学生 在处理环境问题时能够抱有开明的、实事求是的及批判性的态度;鼓励学生参与并做出 贡献通过个人或分组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和学习的技巧,并使他们把保护 环境的承诺付诸行动。在这里,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性与实践能力的思 想,值得借鉴。 ( 1 ) 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的价值 有否强烈的参与意识,是能否积极参与的前提。参与意识与独立意识有着某种内在的 联系。独立意识的状态是影响学生参与意识强弱的重要内在因素,反过来,参与意以又是 鲁必树:简论学校叫:境教育的原则,环境敦育2 0 0 2 年笫2 期。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学生独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的外部标志。强调参与的环境教育在促进学生独立意识培养所 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参与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环境参与意识:在与同 学进行的有关环境保护的交往与合作中,在自己不断增强环境意识提高环保能力的过程 中,去逐渐感受参与环境保护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并由此感受自己在参与环保过程中不断 提高的其他能力及越来越良好的自我形象,从而逐渐树立自尊、增强自信。如果日积月累, 就会逐步转化为其内在的独立意识。为了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有利于强化独立意识的体验, 在操作方法上最重要的是为每一个学生都能提供承担多种环境角色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 过无数次多种多样的环境角色承担,自己去加深体验,促进独立意识的形成。 ( 2 ) 提高学生独立能力的价值 我以为,独立能力一方面是指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等具体的独立行为能力,这是人从 小就应当首先具备的独立能力。但这还只是表面的独立能力,或者说,仪仪是成为一个具 有个性独立性的人的初步条件。另一方面,更为深层更为重要的独立能力是指人的精神上 的独立能力,这是人之真正成为具备独立个性的人的最终条件。对学生来讲,精神上的独 立能力主要表现为有独立的见解和观点,有具有个性特点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有自发的不断增长和拓展的兴趣爱好,有丰富的独特的想象力,能无拘无束地自然大胆地 表露自己的想法,有很强的控制自己行为和情感的能力。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 1 9 7 0 年的会议上曾宣布,“环境教育产生了有关环境质量问题行为准则的决策和自我系统 化的实践。”环境问题一般是有争议性的,该如何解决,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答案。因此环 境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为学生积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来考虑如何对待实际问题。 这对于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实践,并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具有潜在 的价值。 2 激励学生进取性的价值 进取性是人的主体精神中所蕴含的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是人对自己发展的把握和主宰 的意识和能力,是使自身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取性的心理基础是发展意识。发展意识 是人的较之生存意识更为高级的意识。只有有了无数个体的发展意识,才有人类群体的发 展意识,才有可能实现人类整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了高科技、信息化的现代社会, 个体的发展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发展意识与独立意识一样也需尽早培养。 环境教育中,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性的环境学习与环境保护实践,并且在此过程中 增强成就感,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提高与发展自己、获得自我实现、体现自我价值,从而 进一步激励自己的参与欲望以追求自我发展。在此,笔者以天津耀华中学环境科技实践活 动为例。,阐明环境教育对学生自主性与进取性等个性特征的培养所起的有效作用。该校 李梅从、新世茹:科学索莽辅i 爿、境科技实践活动的促_ i 作用,王4 :境敦育2 0 0 1 年锕4 朋。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环境科技实践活动是按照学校教育规划,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学生自愿结组和个人按特长 爱好,充分利用课余时问和寒暑假自主开展的专一环境课题探索活动。环境科技实践活动 突破教室的局限,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自主展开学习与探 索,自由展示个性与特长。活动中不仪因学生看到课本知识的实际运用而调动学习的积极 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和新奇的环境问题而唤起他们了解知识、认识 奥秘、掌握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千方百计地钻研,坚忍不拔地尝试,勇 往直前地探索。在活动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 力去达到。活动中学生有了解事物的充实感,发现问题的兴奋感,确定课题的喜悦感:有 收集各种信息、分析整理资料的自觉性,开展调查、进行实验的坚韧性,分析数据、论证 假说的严谨性:有对新发现、新创造进行验证的谦虚精神;改进缺陷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应用所得为社会服务的热情态度。 3 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价值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精神的最高表现,是实现完善个性的最高层次的发展,也是人的综 否琵万丽蕞重耍律琬。这里的创造性,包含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创造性的心 理基础是创造意识。与独立意识、发展意识相比,创造意识是人的更为深层更为潜在的心 理特征,也是人的更易变化更为脆弱的心理特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难以预料 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个体的创造意识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或伤害。从这个意义上 说,对创造性首先是“保护”的问题,其次才是“发展”的问题。可以说,发展创造性是 为完善个性奠定基础的诸因素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因素。“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 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 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 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 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性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环境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激情) 起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让学生在学会观察、学会分 析、学会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尝试,充分展示潜在的创造能力。笔者认为,在 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迸行环境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 义。环境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获取与环 境有关的知识并加以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学生广泛接触社 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掌中求得全面发展。在环境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为了解决 环境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 联合田敦科艾纰织教育从书:学会生存敦育世抖的今天和j 9j 天,教育“学版什1 9 9 6 年版,销1 8 8 贝。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环境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通 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从鲜活的资料中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在不断的发现中发掘 创造的潜能。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案例式环境教育,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方 式,教师主要起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指导学生阅读和评论文献,组织学生讨论、实验、野 外调查、重点讲解和解答疑难的作用。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各种环境学习活动,具有较强的 综合性、实践性,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创造性学习空问。在此,环境教育对培养学生的 创造性体现出了应有的价值。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重在实践,重在参与,因而具有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关 ,t l , 度与参与度并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的价值。环境参与既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行为;既 有个体自身独立性的要求,又有集体合作交往的要求;既能培养共同遵守规范的习惯和能 力,又有发挥每个个体创造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作用。学生在参与环境学习与环保 实践的过程中,既要学会自我评价、以调整参与的方式和程度,为集体所接纳;又要学会 正确评价他人,以获得集体活动的成功,形成听取不同意见和接纳他人共同参与的品质。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环境实践,强化所学知识,获得更多的环境体验和感受,使自己的环境 意识转化为治理环境污染、参与环境改善活动的决心和动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未来个性的完善离不开参与意识,环境教育中所具有的实践参与价值,为学生完善 个性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环境教育的道德发展价值 保护生态环境,一靠环境科学,二靠环境道德。环境科学解决自然保护的技术问题, 环境道德解决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只靠环境科学技术,并不一定能解决生态环境的全 部问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受其价值观念支配,要解决生态环境危机,首先要 转变人对自然与环境的观念,调整人对环境的态度与行为。正如意大利未来学家在人 与自然中所指出的那样:“生命伦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开发人的道德资质,来修补人对 自己和环境所施加的损害,恢复这两者之间失去的平衡。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扭转地球 环境恶化的现状。”仪靠科学技术不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要通过环境教育来唤起人 们的环境道德意识,形成环境自律精神。 1 唤醒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生态伦理良知的价值 学校开展的环境教育基本上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价值在于提 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并唤醒其生态伦理良知。这罩所说的环境意识,是人们关于环境和环 境保护的思想、观点、念度、价值和心理的总称,它不仪包含文化科学意识,同时也包含 池1 人作、姒恰恰:2 i1 1 - 纪的臀钊r ,中田田惭、广插i i ;版礼1 9 8 8 年版,笫2 i 贝。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思想道德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意味着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形成对 整个环境及其问题的认识和感受。环境意识既是各种具体环境教育形式的必要基础,也是 环境道德发展的先决条件。人一旦有了环境意识的敏感性,就会有保护环境的主动性、积 极性和自觉性。因此,一方面,应使学生懂得环境污染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安全,培养他 们爱护和尊重自然环境的态度,并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 惯。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应使学生了解环境和 生态的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帮助其确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生态伦理良知是人与生态坏境交往过程中行为的善恶标准在个体人格中的肉化,它是 人的发展的自然性的有机构成。人的发展的自然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人的主体 自然( 人本身) 及其机能发展的规律性,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同质性,因为人来源于自然, 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人的发展对客体自然( 外界大自然) 的相属性,这又分为两 个方面;一是人的发展对客体自然的物质相属性,指人的发展离不开与客体自然间所进行 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客体自然的交往越来 越深广了;二是人的发展与客体自然的精神相属性,是指人在与客体自然交往过程中所发 展起来的对客体自然的精神归属体验( 伦理体验和审美体验) 。人对客体自然的物质相属 性与精神相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可见,人的发展的自然性并非只是生物性,它是人性,是 人的本质的规定之一。 当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于保护生物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时,他的观念和行为才 是正确的。我国专家在制定中国2 1 世纪议程时,把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概括为三条: 第一,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 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第二,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 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持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第三,每个 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 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假如我们伤害大自然的其他生物时,我们便是 在伤害我们自身。一切生命没有高低贵贱的分界线,并且每一种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而 且,在我们所觉察到的作为个别的有机体和存在物的范围内,这一认知吸引我们去尊敬所 有的人类与非人类享有作为整体的部分的个体的自我权利,而没有感到要去建立把人类置 于最高层次的种类等级制度的需要。”。上述三条生态标准不但是我国公民应具有的生态道 德规范,也是环境教育应该加以培养的道德行为素质。 由于环境教育的丌展不仪能够培养人的环境意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态伦 参阅帐芦:伞球问题i 道德教育,教育理论,实践1 9 9 6 年第6 期。 转t 川自i :难h 深生态学:一种新的列:境价值耻念新4 睁文摘2 0 0 1 年第4 期。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理良知这正是培养人的健全发展的自然性的基本方面,因而体现了环境教育的道德发 展价值。 2 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的品质的价值 教育不仪要关心如何把一个自然人造就成一个社会人,更应关注人类如何学会与自 然、与社会乃至自身和谐共处。教育不仪要使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还要使人学会关心、 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学会与他人、社会及自然和平共 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2 l 世纪的教育哲学 观需要强调一种全球合作精神。这种精神需要发展各种更有关心特征的文化。”。 人类依赖自然界生活,即从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量,从而实现自己的生活。但长期以 来,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只考虑自己的生存,全部努力都在于向自然界索取更多,以便不 断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忽视自然界的生存,甚至以损害自然界的生存为代价来实现自己 的生存。这种生存方式完全以自己的利益对待自然界,具有掠夺自然的性质。而环境教 育的实施,将使青少年意识到:自然界是人类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息与共,环境紧密地联系着人类的发展和未来:生活在地球上的每 一个人都应关心地球、爱护自然。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的品质起 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际上,人类保护了自然就是造福于自己,据专家计算,一棵生长 5 0 年的树,对人类贡献价值十几万美元。其中:产生的氧气价值3 1 2 万美元;防止大气 污染价值6 2 5 万美元;防止土壤腐蚀,增加肥力价值3 1 2 5 万美元;涵养水分价值3 1 2 5 万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 5 0 0 美元。 环境教育所体现的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的道德价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把所获取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境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二是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人类不仪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在人与人交往中只有关心他人及社会的整体利益,才能维持自身 利益的长久性。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经验值得重视。他们积极让学生参与农村环境社会 调研,以接触社会,学生通过仔细的调查、实验、采访获得农村有关专题的第一手资料, 激发了学生关注社会的强烈愿望;同时,他们也了解了农村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及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新思考:是走牺牲环境获取经济发展之路还是走环境与经济 持续发展之道? 学生因此增强了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 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因而,从事坏境教育的工作者不仪 应具备关于自然的知识,善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 i 二一兵:学会哭心:2 ii 址纪的教育网桌会议搬告,教育研究1 9 9 0 年第7 期。 参阅爿、境救阿1 9 9 6 ,# 第1 明。笫2 0 撕。 环境教育的本体价值探讨 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丽,幽默、热情、亲切、自信、温和,善 于与人交流,使人信任。这是注重学生情感培养的环境教育,使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对 生命的恰当的态度和情感。鉴于此,有必要利用环境教育对广大青少年在实现他们个人 价值的社会实践中,以及处理个人与环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上进行正确的诱导, 提倡热爱环境、助人为乐。这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又是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 3 促进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与自律精神的价值 环境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环境法制教育,具备环境法律意识是实现环境法制的首 要条件,也是环境教育中道德价值的表现。我国虽然已丌始重视环境教育,但青少年的 环境道德素养( 包括环境法律意识、自律精神) 还不是很高相当一部分人不懂得自然 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缺乏环境法制意识,不懂得如何关心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 相处。 确立环境法制意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环境法制观念。从全民来看,一切公民、 企业、社会团体等都要有严格遵守环境法制的意识,要依据环境有关法律来支配自己的 行为。环境法制观念的培养要从小就开始,因而环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环境权利意 识。中小学从事环境教育的工作者应该让学生详细了解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要有依 靠法律保护自己的强烈意识。平等意识。环境教育应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公民在环境方 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 环境教育中有关环境的政策法规比较全面地告诉了每一个学生应该做什么,它能起到 规范人们环境行为的作用,但并不一定导致人们合理环境秩序的实现。因为环境政策法 规对人行为的约束只是种他律,他律只有转化为自律,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教育的道德 规范价值。环境自律精神是集体或个人顺利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环境教育成功的 必要条件。这种环境自律精神的养成以环境意识的发展为内部条件,以环境教育者的教 育引导为外部条件。从环境他律到环境自律最终到环境自律精神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通过环境教育可促进青少年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这就体现了环境教育的道德价值。环境 教育的道德价值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积极配合以及 自律精神作用的发挥,环境教育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环境法制意识与环境自 律精神的形成是学校环境教育道德价值的最高目标。 生态环境道德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不能采取掠夺 自然的反自然的方式生存,而要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生活,自然界的生存要受到 尊重。生存,一方面是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是自然的生存。人类活动必须兼顾人类生存 与自然生存的利益,实现两者的统一。“对人来说,只热爱他的邻居是不够的;他必须 环境教育的奉体价值探讨 还要学会热爱他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可是,现今的教育常常只重视社会道德而忽视生 态环境道德,这是一种褊狭的伦理观念和短视的教育行为。学校里常有下列现象发生:小 学生拾到一枝笔交给老师,或者路上帮助老大爷推车,老师就大加表扬;而对有的学生捕 杀青蛙或保护一只麻雀却置之不理。这种偏颇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漠视大自然的人。现代 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打破了人伦关系的界限,溶入了人与自然的研究。贝恰恰在2 0 世 纪8 0 年代说:“我们要恢复文化上的平衡,使自己的思考尽量恢复正常,最简单易行的办 法就是提高有关人与自然关系这一简单的基本的真理的认识,确立一个生态道德的伦理基 础,只要做到这一点,就会大大克服现在人类对自然漠不关心的态度,就会大大推动人类 文明的进步。”。因此,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要打破人伦的道德界限,将道德 概念延伸到自然界,并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及其他生命体的观念和行为。因为 人类只有在健全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健康发展。法国总统密特朗在1 9 9 2 年的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上曾指出:“我们不能把人与自然分开,因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就像是水、树、 风和海洋” 四环境教育的审美价值 美一般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审美教育大致也遵循这种分类,以三种美为 主要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美、艺术美不断占据人们的审美空间,教育中 的自然美因素日益薄弱,而环境教育则是要加强自然中美的因素。所以在探讨环境教育的 审美价值之前,有必要对什么是自然美及环境教育与审美的关系作一简要分析。 1 自然美及其特征 自然美指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自然美一般有两种:一种是 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例如日月星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