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骆秉章与湘系集团关系简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做为晚清重臣,先后出任湖南巡扰、四川总督的骆秉章,在湘军崛起的过程 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扰湘期间,居于湘军幕后,通过改革时弊,稳定湖南政局, 为湘军营建发展的大本营,使湘军由此走向全国。督川以后,逐渐走向台前,活 跃在指挥战争第一线,先后剿灭“蓝李起义”、石达丌部队,“战功”显赫一时。 并且联络西南各省,四出援军,左右时局发展。骆秉章与湘军关系的要端可归纳 为人际关系、筹饷、军事三方面。 在人际关系上,骆秉章支持曾国涪发展湘军,并保举大量人才,壮大湘军队 伍,步步增加湘系将领在清廷的影响力。他与湘系将领尤其是曾国藩,既有合 作,又有斗争,但都统一在湘军发展的前提之下。 筹饷是湘军工作重心之一,随着湘军的一步步发展壮大,军费丌支惊人,筹 饷的多少直接制约着湘军发展的程度。骆秉章为筹饷殚精竭虑,办捐输、抽厘金、 改税制,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着湘军发展的需要。因此,他在湘军发展过程中的地 位举足轻重。 军事上,骆秉章在湖南时,一方面配合曾国藩部署湘军对太平天国作战,另 一方面,利川自己直接掌控的部队,对湖南当地农民起义进行残酷镇压。出任四 川总督以后,他扩充湘军,集结全省军队肃平境内起义军,稳定了西南政局。 通过上述几个主要方面,揭示骆秉蕈与湘系集髓1 的笋系状况和其人的角色特 征。 关键阋:驺秉章曾国藩湘系集团 i i i a b s t r a c t 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o f f i c i a lo f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 l u ob i n g z h a n gs e r v e d s u c c e s s i v e l y 嬲p r o v i n c i a lg o v e r n mo fh u n a na n dv i c e r o yo fs i c h u a n ,a n dp l a y e da k e yr o l ei nt h er i s eo ft h ea r m yo fx i a n g ( x i a n gi sas h o r tn a m ef o r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i nc h i n a ) w h i l eg o v e r n i n gh u n a np r o v i n c e ,h ec a r r i e do u tr e f o r m a t i o n st os t a b i l i z e 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i nh u n a n ,a n db u i l tu pt h eh e a d q u a r t e r sf o r t h ea r m yo fx i a n g a l t h o u g ! lh eh i dh i m s e l fi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tm o s tt i m e s ,h i sw o r kp a v e di t sw a yf o r t h eg r o w t ho ft h ea r m yi n t oal e a d i n go n ei n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a f t e rh et o o ku pt h e p o s i t i o no fv i c e r o yi ns i c h u a n ,h eh a dm o r ec h a n c et os h o wh i m s e l fi np u b l i cb y c o m m a n d i n gb a t t l e sf o r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d e f e a t i n g so f l a n l iu p r i s i n g a n dt h e t r o o p so fs h id a k a if i n a l l ym a d ean a m ef o rl u ob i n g z h a n g h ef u r t h e rc o n t r o l l e dt h e s i t u a t i o nb yc o n t a c t i n gt h es o u t h w e s t + p r o v i n c e sa n ds e n d i n gt r o o p si na l ld i r e c t i o n s t h em a i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u oa n dg r o u po fx i a n gc a nb ec o n c l u d e dt o t h r e ea s p e c t s :h u m a nr e l a t i o n s ,f i n a n c eo ft h ea r m yo fx i a n ga n dm i l i t a r ya c t i o n s i nh u m a nr e l a t i o n s ,l u os u p p o r t e dz e n gg u o f a nt od e v e l o pt h ea r m y ,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l yr e c o m m e n d e de x c e l l e n tp e r s o n st oi n c r e a s et h ei n f l u e n t i a lp o w e ro ft h e o f f i c e r sf r o mg r o u po fx i a n gi nt h ec o u r to fq i n gs t e pb ys t e p h eh a db o t h 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c o n f l i c tw i t ho t h e ro f f i c i a l so fg r o u po fx i a n g ,e s p e c i a l l yz e n g g u o f a n ,b u tt h e s eo n l yb e c a m es e c o n d a r yt ot h eg e n e r a lp r e m i s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x i a n g a r m y f i n a n c i n gw a so n ep r i o r i t yf o rt h ea r m yo fx i a n g w i t h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t h e a r m y , t h ee x p e n d i t u r ea l s or o s et oa na m a z i n gd e g r e e ,t h u s ,t h ea m o u n to fm o n e y b e i n gf u n d e dw a sd i r e c t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r m y l u ob i n g z h a n g r a c k e dh i sb r a i n st oc o l l e c tm o n e yf o rt h ea r m y , t a k i n ge v e r y p o s s i b l em e a s u r es u c h a sd o n a t i o n ,t a x a t i o nr e f o r m a t i o nt om e e tt h ef i n a n c i a ln e e d s i nt h a ts e n s eh ei sa d e c i s i v ef i g u r e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a r m y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m i l i t a r y , w h i l ei nh u n a n ,b e s i d e sc o o p e r a t i n gz e n gg u o f a nt ol e a dt h ea r m y o fx i a n ga g a i n s tt h et a i p i n gr e b e l l i o n ,h eo r d e r e dh i sd i r e c t l yc o n t r o l l e dt r o o p st op u t d o w nt h el o c a lf a r m e rr e b e l sc r u e l l y a f t e rb e i n ga s s i g n e dt h ev i c e r o yo fs i c h u a n ,h e i v c o n t i n u e dt oe x p a n dt h ea r m yo fx i a n g ,w h o mh el a t e rr a l l i e dt ol e v e ld o w na l lt h e u p r i s i n g si nh i st e r r i t o r ya n dg o tt h e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i nt h es o u t h w e s tu n d e r c o n t r 0 1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m a i n l ye x p l o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u ob i n g z h a n ga n dt h e g r o u po fy d a n ga sw e l la s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o fh i mf r o mt h ea b o v ea s p e c t s k e y w o r d s :l u ob i n g z h a n g , z e n g g u o f a n ,g r o u po fx i a n g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骆秉章与湘系集团关系简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苦q 、 7 年f 月f 同 i 荔勺将撕确认( 签触凯林 叶j 月f 6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斟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沦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y i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0 心、 、鞑剐渖 特撕。签孙掘描 叫年r 一月c ,6 日 选题意义 绪论 骆秉章( 1 7 9 3 1 8 6 7 ) ,字吁门,广东花县人。原名俊,3 7 岁“在都时, 赴礼部呈请改名”为秉章。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地方大员,在清政府 与太平天国对抗中,更是一个颇为关键的人物。其政治军事生涯具有比较高的历 史研究价值。 骆秉章于道光十二年( 1 8 3 2 年) 四十岁时中进士,“是年,会试中式,壬辰 恩科第六十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十七名” 。自始起至道光二十八年,骆秉 章基本是留任京官。这十五年间,骆秉章数次沉浮,在以查库御史身份稽查户部 银库时,因其刚正廉明,受到穆彰阿的赏识,但是后来因银库亏空受到牵连,被 革职罚款! 后来在山东、河南等地办案时又被牵连,被严行申斥。但这期间骆 秉章在任期i 、日j 表现的刚正廉明,办事认真也得到了道光牟帝的信任。终于在道光 二十八年年底放外官,补授湖北按察使。开始了其二十年的地方大吏的生涯。在 这之后先后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其任期间可谓效忠清廷不遗 余力,因其“功绩卓著 屡获嘉奖:“赏头品顶戴”、“晋加太子太保衔、“赏戴 双眼花翎 。把诸多荣誉加于一身,这在当时官吏中是不多见的。在同治六年骆 秉章因旧病复发,于十一月病逝任上,终年7 5 岁,谥号文忠。骆秉章以近花甲 之年开始抚湘,近七十高龄督川,以其文治武功,左右时局发展,成为晚清无法 替代,各方成誉的一位勋臣! 其“休休有容,取人为善”的气度令群贤叹服。 当时,清政府对骆秉章的评价是非常高的“骆文忠沉毅静镇,碌碌若无所能,而 其大用在任贤不贰,屈己以从人。骆公既薨,蜀人野祭巷哭,为之罢市者累 日,称颂功德,则皆日:蜀中自诸葛武侯以后,一人而已。 骆秉章在当时地 位之高,名望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纵观骆秉章政治生涯,其京官期间,惟一“廉”字可取,并无太大做为,他 的主要政绩基本都是出任地方大员时取得的。骆秉章封疆期间,正是清政府内忧 。骆秉章:骆公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6 7 年版,第1 4 页。 当骆秉章:骆公年谱,台北:文海j l j 版礼1 9 6 7 年版,第1 5 页 国骆秉章:骆公年谱,台北:文海i b 版j :1 9 6 6 年版,第1 9 3 1 页 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1 1 9 3 5 页 西王定安:湘军记,长沙:岳麓书社1 9 8 3 年版,第2 0 4 页 外患的极度困难时期,太平天国起义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地主阶级自救 而创办湘军。骆秉章正是在湘军创办时期出任湖南巡抚,作为湘军发源地湖南的 最高领导人,骆秉章在湘军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 他的政 治态度对湘军发展确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然而,骆秉章手下虽然也控制着相当数 量的湘军,并在湘军成长历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但是他却始终徘徊在 湘系集团的边缘地带,这就使得骆秉章和湘系集团的关系相当微妙和复杂,也就 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湘军及湘军人物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对曾国藩、胡林翼、 左宗棠等核心人物研究比较深刻,论著也比较多。但是对湘军相对边缘的人物研 究不是很充分,其中骆秉章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研究湘军,却脱离开湘军发展的 环境,以及当地政府领导的政治态度,显然是不全面也不客观的。骆秉章先是坐 镇湖南,把湖南发展成湘军的大后方,后又入主四川,联络西南各省,进援陕、 甘、黔等省,为湘军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他就成为湘军发展和晚 清政局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人物,若想更准确把握湘军崛起以及湘系集团和清政 府的复杂关系,乃至研究整个咸同政局,骆秉章是不得不研究的一个重要人物。 所以,加强对骆秉章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以骆秉章非湘系,却和湘系集 团异常亲密的关系为立足点,从政治、军事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 剖析骆秉章在成同年间这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更加全面 的透析湘军兴起、成长、壮大的历程,对关于湘军的研究是非常有利的补充和完 整 七j0 二研究现状分析 尽管在古今历史资料和史学著作中,尤其是关于湘军的研究中经常能够看到 骆秉章的名字:但实际上针对骆秉章的研究却非常不足,对其的看法甚至有些偏 颇。例如,罗尔纲先生在其湘军兵志中就认为骆秉章之所以能够成功只是借 助湘军余光而已。而在龙盛运先生著湘军史稿中虽然改变了这一看法,认识 到了骆秉章在湘系集团中的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但却没有用过多的笔墨进行阐 释。在论文当中,笔者限于眼界,对骆秉章研究的文章见到的也只是寥寥几篇, 并且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这些论文当中,以郑峰先生研究最为突出,先后 有三篇关于骆秉章的文章骆秉章与西南政局、骆秉章与咸同政局、失意与 得势一成丰三年的曾国藩与骆秉章,前两篇文章论述的侧重点主要在骆秉章督 2 川期间,并且主要论述的是骆秉章和整个清朝政局的关系,后面一篇主要讲的是 咸丰三年骆、曾关系的演变,但没有就骆秉章与湘军的军事和后勤关系方面以及 咸丰三年以后至督川之前骆秉章与湘军关系等方面做详细的论述:另外,还有贾 熟村先生的试谈骆秉章与湘军和赖达观先生的骆秉章与清末农民起义。 前者主要是就骆秉章在湖南期间与湘系集团的关系,认为骆秉章才是湘军真正的 领袖,有些过分抬高骆秉章之嫌,而后者主要描写的仅是是骆秉章在镇压农民运 动中的表现,但没有就骆秉章在湘军兴起、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所到的作用做 明确的阐述。总体而言,对骆秉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尤其是上世纪九十 年代以后,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但对其的关注依然不足,还有较大 的研究发展空间。在针对骆秉章的研究时,可借鉴的史料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有 文海出版社出版的骆公年谱和骆文忠公奏议,另外在清史稿、曾国 藩全集中也有比较详尽的关子骆秉章事迹的记载以供我们深入的发掘与研究。 骆秉章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相对比较丰富的史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其政治思想、军事思想、以及人际关系等都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的挖掘。 三创新与不足 l 、创新 首先,切入点比较新颖。本文着眼于全局,不仅从骆秉章与湘军的在人际关 系,军事部署,后勤补给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而且,论述了骆秉章对咸同政局 的影响。再现了骆秉章在成同年问变幻莫测的政局中高超的政治能力。以骆秉章 和湘系集团关系为引,勾勒出一幅骆秉章与湘军,湘军与清政府,湘军与地方大 员之间相互制约的复杂的时局图。 其次,在安排文章布局时,把骆秉章的主要事迹分成人际关系、军事、筹饷 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基本以时间为轴,大体可分为抚湘期间和督川期间,分别 阐释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骆秉章的表现。三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成篇,又相互联 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再次,在研究时,查阅了大量原始资料,以骆公年谱、骆文忠公奏议 为核心材料,辅以湘军记、湘军志、曾国藩全集等资料,从正面论证, 并且,还参阅关于太平天国的史料,从侧面佐证文章论点。力争做到论点的提出 有理有据。 2 、不足 3 由于能力、时间、精力的限制,本文还很粗糙,对文章、资料的驾驭能力还 有待提高。在内容方面,对骆秉章的政治思想还应该更深入的挖掘。这些都需要 再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逐步完善提高。 4 第一章骆秉章与湘系要员的关系 骆秉章一手促成湘军的发展壮大,但却始终被排斥在湘系集团之外,这种特 殊的地位就使得同湘系集团要员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而且微妙的。骆秉章是非 湘籍大员,但他却在湘军发展壮大的时期担任湖南巡抚,w 作为湘军大本营地方 政府的最高领导者,骆秉章必然要和湘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史实中证明骆 秉章对湘军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他始终不算是湘军的核心人物, 但却是湘军的亲密盟友。本章中就主要探析骆秉章与湘系要员的关系。 第一节初办湘军时的权力斗争 湘军初办时,骆秉章已任湖南巡抚,是清政府非常信任的地方大员。而曾国 藩当时只是在籍侍郎,奉清廷之命帮办团练事宜。尽管二人职位差距不大,然而 实际的权力却有着天壤之别。但之后曾囤藩捌有了在湖南乃至清政府立足的根本 一一湘军,并以此逐渐的树立了其牢不可动的政治地位。虽然湘军初办时还无法 成为左右时局的关键,但作为一个潜力股,谁能控制湘军,谁就能在政治生活中 握有重要的胜利筹码。因此,对湘军控制权的争夺也就越来越激烈的在地方政府 和湘军将领之间展开。 一、与曾国藩的明争暗斗 咸丰二年,曾国藩被任命帮办团练,当时可谓踌躇满志,誓要训练一支有别 于当时清军主力八旗和绿营的新式军队,最终,曾国港夙愿以尝,这支军队就是 湘军。但湘军创办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湘军初办期间,受到多方面的压 制与掣肘,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曾国藩的个人态度就是一个重 j 要因素。此时的他可以说是眼高于顶,对当时湖南的各级官吏既不满也不屑。作 风强硬武断,例如多方干预绿营的事务等。然而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名在籍侍郎, 缺少实际的权力,这就是现在经常提到的不官不绅的尴尬地位。以此尴尬的地位 却采取强硬的作风,受到湖南各级官吏的掣肘也就在所难免了。骆秉章此时乃是 湖南省的最高领导者,在刚刚经历了清政府的信任危机后( 咸丰二年被免湖南巡 抚职) ,急于建功立业,以取得政治主动权。但是当时绿营和八旗军队战备废弛, 骆秉章道光三十年就任湖南巡抚,咸丰二三年j i j j l 哲离任,调任湖北巡抚,后仍就任湖南巡抚,直到咸丰十 年调任为四川总督,从道光三十年算起,共抚嗯i 载 5 战斗力极低,这令骆秉章既气愤又无奈,他曾这样感慨:“河西原有官军万余, 向军门亦在,焉不能堵贼北窜,不知何故。两广总督徐在广西带兵到湘,不敢到 长沙,止住湘潭,殊属可笑是役也,在长沙办贼,城内及城外东河西河兵勇 共六七万人,住城一中堂、三巡抚、三提督、总兵十一二员,在城外者两总督。 不能灭贼,以致北窜,亦一恨事。这些话表明骆秉章对当时的官军是非常的不 满和失望。因此,若想在战场上取得成绩,就必须有一只自己指挥如意的军队。 但当时他是刚刚被革职后重新任命为巡扰的,在湖南的根基并没有立稳,另外, 就骆秉章的性格而言,是比较内敛的,属于谋定而后动的类型,所以在湘军初办 时期,对湘军控制权的问题上表现的并不是非常的强势。基于此,曾国藩也就并 不是很把这位湖南的最高领导者看得很重。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使得双方的合作将 出现一些摩擦。但此时骆秉章也需要借助湘军来维系自己的政治生命,因此,他 采取了在积极为湘军提供支援的前提下,给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设置一些障碍,以 扭转被动局面。其中在咸丰三年发生的永顺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湘军兴办之初,曾国藩很不满当时绿营的状况,虽然他没有明确地表现出来, 但是在他和友人的书信中,反复强调练军必须狠抓纪律、战斗精神等,实际上从 侧面反应绿营相互之间没有协调,纪律组织涣散,战斗精神欠缺,导致败不相救, 战即溃败的现象时有发生。咸丰三年,曾国藩超擢塔奇布,并要求绿营和湘军一 起会操,结果引起了当时湖南提督鲍超等人的不满,发生了相对激烈的冲突,围 攻曾国藩住所,甚至打伤曾国藩的卫兵。曾国藩在给其老师吴文镕的信中这样记 述了这件事:“七月十三,湘勇试枪,误伤一提标长夫。标下弁兵,执旗吹号, 操军火器械于城外校场,寻湘勇而开仗。国藩以勇系湘乡,夫系常德,事涉嫌疑, 但将此勇送城上,面责二百棍,而彼兵则置之不论,冀克己以和众也。八月初四, 永顺兵与辰勇以赌博细故,又执旗吹号,下城开仗。国藩以屡次称兵内斗,将来 何以御贼,思按军法治之。咨文甫出,而有初六夜之变,毁坏馆室,杀伤门丁 欲隐忍濡迹长沙是以抽掣转移,急为衡州之行吲事情爆发以后,距出事地 点仅一墙之隔的巡抚骆秉章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甚至,在曾国藩无奈下派人 求救以后,并没有责罚闹事的绿营标兵,反而亲自给肇事的标兵松绑道歉,所谓 。马 ;秉章:骆公年谱台北:文海i l :版社1 9 6 6 年版,第5 0 5 1 页 。曾困藩:曾圜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版,第2 0 2 2 0 3 页 6 “巡抚阳惊,反谢,遣所缚者,纵诸乱兵不问 。从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骆 秉章是借此事打压曾国藩的势力,这可以说是曾、骆争夺权力非常表面化的一次 事件。永顺兵事件以后曾国藩离开长沙,移师衡阳。但这并不代表曾、骆二人的 争夺到此结束了,曾国藩也没有j 下确认识骆秉章在湖南的影响力,在二人之后的 交往中合作一直不是很愉快,书信来往也比较少,当时曾国藩即使商量一些军政 大事也是和左宗棠直接联系。骆秉章列曾国藩也有微词,例如在其自序年谱中记 载了关于王鑫练勇之事:“闻曾涤生致书伊老师吴甄甫先生,极言王朴山之能。 不数同即得吴甄甫咨函请调王朴山招勇三千赴鄂”吲。但是在王鑫招勇的过程中, 协同办理的好友吴坤修却向骆秉章打起了小报告,称王鑫招勇不过是回家显赫一 番而已,进而说他招募的勇丁多是匪类,又不发口粮,难以重任,骆秉章对此给 予了吴坤修严厉的批评,并没有中断王鑫招勇。吴在骆处碰壁后就找到曾国藩, 最终因此王鑫湖北之行终止。骆说“吴坤修见我不信其言,辞去,即往衡州见曾 涤生,两旬间,吴甄甫即有咨函言王朴山之勇恐靠不住,止其不必来鄂”印。很 明显,骆秉章对曾国藩的这种偏听偏信的做法是很鄙夷的,也说明当时双方矛盾 还是很突出的。 在军队控制和军事指挥方面,这一段时问骆秉章和曾国藩也是存在很大的分 歧。曾国藩清楚的知道骆秉章支持湘军也是为了拥有一支他自己能够控制并且指 挥如意的军队。因此曾国藩这就不可避免的和骆秉章要产生矛盾,例如湘军初练 水军,对水师的控制上曾国藩坚决不允许骆秉章插手,在给骆秉章的信中明确表 示:“其水路筹备一端,则听侍在此兴办,老前辈不必分虑及之,断不可又派员 别为措置。”曾国藩之所以如此说,很明显是不希望骆秉章插手湘军水师。盖因 骆秉章作为湖南巡扰,掌握了全省的财政大权,湘军的军饷对骆秉章非常地依赖, 曾国藩也就惧怕骆秉章插手湘军事务,影响自己在湘军中的地位,所以要尽量排 挤骆秉章的势力。而此时的骆秉章的做法却非常聪明,他没有从正面直接和曾国 藩争夺军事指挥权,而是通过其他手段增加自己的影响力。首先,尽量的培养自 己的势力,其中王鑫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关于骆、曾、王之间的复杂关系, 下一节会有比较详细的分析。其次,做为湖南的最高领导者,利用手中的职权, 王闽运:湘军志,长沙:岳麓书社1 9 8 3 年版,第2 2 页 国骆秉章:骆公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6 6 年版,第5 4 页 驺秉章:骆公年谱,台北:文海f i 版社1 9 6 6 年版,第5 5 页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礼1 9 9 4 年版,第2 6 8 页 7 可以命令指挥知县、游击、同知等下级官吏,而这些官吏手中的兵权是不容小视 的,当时做为湘军主力的罗泽南部,其将领罗泽南当时只是训道,必然要受骆秉 章的节制。这样,骆秉章从另一个角度对湘军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曾国藩调动 兵力时也需要同他协商:“惟闻省垣前有札调张守回省,自因未闻修、荔之事, 故尔移缓就急。今修、荔既陷,则永州西南处处吃紧。张守之兵,不可调往他所。 如果前札属实,望即飞札止之”山;“邹寿璋之勇? 侍亦留待与朴山同行。目前调 往岳州堵御粤匪,则太嫌单薄。侍屡书与阁下言之,与其以三百余人,敌数万之 贼,处于必渍之势;何如留此一旅,储为有用之师。且侍有札去,令其在浏留防 堂匪。而尊处一札,令其赴岳,号令既岐,则众勇必且观望。此事尚求再四审度, 转商甄师也”罾。从中不难看出,骆、曾二人对军队的调动是有分歧的,而曾国 藩调动军队时并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就和骆秉章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当时二者产 生矛盾的一个根源所在。 二、 与王鑫、左宗棠等人的关系 骆秉章再任湖南巡抚后,加强了对当地官绅的拉拢和控制。其目的有三:首 先,有利于巩固自己在湖南的统治地位,只有当地官绅的支持,骆秉章才能使其 在湖南的地位真正的稳定下来,确保实现其政治理想;其次,有利于提高在湘系 集团中的地位,湘系集团的组成中,湖南官绅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一些下 级官吏,是湘军实际募勇的主要力量,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无异于给骆秉章 在湘军中地位的提高增加了很大的筹码;再次,掌控一支属于自己的机动部队,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镇压当地农民起义中掌握主动权。既然骆秉章加强和当地 官绅的联系,势必要和曾国藩有了冲突,而在人员关系中,以王鑫、左宗棠等人 为典型。 i 1 、围绕王鑫的复杂关系 王鑫是湘军中重要的一员将领,是湘军的创始人之一,虽然官阶不高,但影 响却很大。王鑫最初是曾系将领,和曾国藩的关系非常密切,曾国藩为了和王鑫 协商湘军办理之事,甚至当老师吴文镕到长沙也没有去迎接:“吴甄甫夫子至长 沙查看防堵,侍理宜迎谒,以叙师生契阔之情。且朴山大动义愤,将率湘勇 迅往江西,为友报仇,为国讨贼,日内必来衡州,与侍面议一切,侍已应允。兹 回曾囝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版,第1 8 9 页 。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版,第2 1 8 2 1 9 页 8 将渠来信抄录呈阅,亦足见渠之忠愤勃勃。侍不可失信而他往也。”u 可见,当时 曾国藩对王鑫是非常看重的,但很快王鑫和曾国藩关系却急转直下,由亲密无间 变得淡漠,甚至相互之间怨气冲冲。与之相反的是,王鑫和骆秉章的关系却一日 千里,异常亲密,最终成为骆秉章最得力的干将之一! 关于曾、王交恶,在清 史稿湘军记等资料当中基本没有记载,在湘军志中有一些比较隐晦的 说明,如“国藩议合并湘勇为十营,汰珍军,珍大怨望。国藩初倚珍为大将,既 以军新集,技器粗脆,远出遇寇忧必败,而珍颇易言兵,度其才气终不能为下, 乃听珍别将”恻。从中能够看出王闽运把曾、王交恶的原因归于一是曾国藩裁汰 王鑫的军队,引起王鑫的不满,二是曾国藩认为王鑫才气有限,不堪大用,这两 个原因也是现在史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但笔者个人认为,这其中还有其他方面 的原因,那就是骆秉章在这当中起到的作用。 诚然,裁汰王鑫湘勇是曾、王交恶的起点。最初曾国藩允诺王鑫招募兵勇三 千,虽然这个数字曾国藩一直不承认,并且在资料中也无据可查,但在曾国藩给 王鑫的信中却可以得到佐证:“仆因饷项无出,故令足下止招三营。今来书言, 至省请银万金,自可仍照原议募成六营。掣按照信中说法,表明当时王鑫和曾国 藩约定的是练勇六营,即三千人。但后来减少到至多三营,故引起王鑫的不满。 另外,王鑫为人性格比较张扬、自负,使得曾国藩对他有些成见,说:“王朴山 自兴宁归来,晤侍于衡,见其意气满溢,精神上浮,言事太易,心窃虑其难与谋 大事。”锄,对王鑫的不满已经是显而易见了。并且当时做为王鑫的好友,辅助其 练勇的吴坤修又向曾国藩进谗言,使曾国藩对王鑫的信任极大降低,致使其援鄂 之行流产。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下,曾、王的关系也不是没有好转的可能。首先, 王鑫毕竟是一名很有实力和影响的地方官吏,所练之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这对 i 曾国藩的湘军而言是很有帮助的。而其性格上的缺点在经历过这个教训后也不是 不能改正。其次,壬鑫非常希望有一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而曾国藩恰恰能 够给他提供这个平台,尽管此时受到一些压制,但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回到曾 国藩麾下也并非不可。但最终王鑫和曾国藩还是分道扬镳,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 就是骆秉章。在王鑫受到曾国藩裁汰兵勇的打击的时候,骆秉章却给他提供了另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 i :1 9 9 4 年舨,第1 9 4 1 9 5 页 西王闺运:湘军志。长沙:岳麓书社1 9 8 3 年版,第2 2 灭 够曾困藩:曾国藩伞集书信,长沙:岳麓书 i :1 9 9 4 年版,第2 4 0 页 曾国藩:曾固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礼1 9 9 4 年版,第2 6 9 页 9 一个发展的平台,他给王鑫写信,赞其忠勇,并明确表示不再裁汰其军:“连接 曾部堂来函,已经奏明暂缓赴鄂,请将湘勇严汰精选,酌留二营,其余概行裁撤 归农,以节靡费。迭经札饬在案。现在接据探报,贼踪往来无定,南省仍应严防。 所有该员前项湘勇三千四百名,仍应暂留省城,照常管带。合行札饬。札到,该 员立即遵照,仍将各勇留驻省城,暂缓裁撤,认真训练,严加约束,听候调遣无 违”山。在王鑫最困难的时候,骆秉章适时的伸出橄榄枝,王鑫投向骆秉章也就 不足为奇了。在骆秉章的支持下,王鑫军队最终发展到三千人,而曾国藩最后也 接受了这个现实,有谓:“省城防堵吃紧,阁下与司道商留王朴山之勇,暂缓裁 撤,此举甚妙。侍以起行尚早,口粮无出,不得不严汰:朴山以招之未久,遣之 太速,又势不能多汰。正在两难之际,而尊处留为防省之用,可谓恰好。”掣而王 鑫所募湘勇在骆秉章的指挥调动之下,四处出击,在镇压湖南农民起义和太平天 国起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就了王鑫的“丰功伟绩”。 2 、 与左宗棠的关系 左宗棠与骆秉章的关系可谓是十分亲密,左宗棠在咸丰四年入骆幕,成为骆 秉章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后的六年间二人相互配合,治理湖南,为湘军发展营 建了一个极其稳定的后方基地。这方面左宗棠居功至伟,但正是骆秉章的信任和 支持刊使得左宗棠成就了如此“伟业。 左宗棠初入湖南巡抚幕是在咸丰二年。这时是湖南巡抚张亮基请左宗棠入 幕,但是张亮基很快就移抚山东,而左宗棠也回到了老家。骆秉章接任湘抚后马 上就派人礼聘,遭到了表示已无意官场的左宗棠的拒绝。但骆秉章并没有因此而 放弃对左宗棠的争取,咸丰三年再次礼聘,仍然无果,一直到咸丰四年,迫于太 平天国的压力,左宗棠逃到长沙,骆秉章抓住机会,终于让左宗棠答应入幕。左 宗棠也由此开始了长达六年的骆幕生涯。 在对待左宗棠的问题上,淋漓尽致的体现了骆秉章用人的艺术。在左宗棠初 入骆幕时,骆秉章对其并不是完全信任。这一点左宗棠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 他回忆骆幕生涯时曾这样说道:“骆文忠公初犹未能尽信,一年以后,但主画诺, 行文书,不复检校” 。在当时的宦场,仅仅一年就能完全信任一名幕僚,可以 说是非常有魄力的,体现了骆秉章在用人方面非凡的胆识。也正是这种信任令左 。清梅英杰等撰李润英等标点:湘军人物年谱王鑫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 9 8 7 年版,第5 5 页 圆曾国藩:曾国藩伞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版,第3 4 8 页 西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片牍第一t 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8 6 年版第2 5 页 1 0 宗棠全心全意地辅佐骆秉章,而疏远了曾国藩。其实,曾国藩在争取左宗棠方面 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但最后不仅没有招募左宗棠,反而使得二人关系破裂,甚 至反目。当然这里面的关系很复杂,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左宗棠那种恃才 傲物、刚烈自负的性格,是曾国藩所_ 、= 能接受的。所以,对左宗棠这种号称具有 旷世奇才的人物,没有宽广的胸襟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左宗棠的任用上,也体现 了骆秉章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 号称当时湖南第一才子的左宗棠被骆秉章招募在麾下之后,这种其强大的号 召作用更有利于骆秉章广泛地招揽人才,更方便地驾驭湖南的官绅以及其所募湘 军。另外左宗棠也是尽心的辅佐,在军事上,他鼓励王鑫大力发展军事实力,并 且广泛的提高将领的指挥素质,使得王鑫军中涌现出一批出色的将领。另外,左 宗棠部署湖南湘军,一方面剿杀当地的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和湘军大部队相配 合,抵抗太平天国的军事进攻,而且当湖南形势稳定以后积极支援邻省。尤其是 在咸丰七年,曾国藩丁父忧的刚候,江西战场的实际指挥者可以说就是左宗棠。 其次,在经济方面,左宗棠为拓宽军饷来源的渠道,提出了两点改革建议,一是 减漕银,二是抽厘金。这两项制度大大增加了湖南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谓影响深 远,其中左宗棠功不可没。j 下是通过这两项政策,使得骆秉章成功的笼络了湖南 广大宫绅,并为湘军发展提供稳定的军饷,同时,也稳定了骆秉章的政治地位。 通过对左宗棠的使用,体现了骆秉章过人的气度必及高超的政治手腕。正是骆秉 章的赏识与信任,使得左宗棠在湖南乃至全国名声鹊起,并最终叱咤于晚清政坛。 第二节湘军发展壮大过程中相互支持 骆秉章和曾国藩的关系并没有持续的冷淡下去,反而是迅速转变,由以前的 暗中对峙变成相互协助。当然这并不是说二者之间的矛盾就彻底消除了,只是双 方各做出一些让步,找到了一个很微妙的平衡点。 一、骆、曾关系的转暖 曾国藩初到衡阳以后的情形,有了一种四面楚歌的感觉。首先,当时湖南官 绅的敌对态度使其在办理湘军过程中颇为掣肘,使其在湘军的筹饷、训练、扩建 等方面难有作为。其次,湘军新成,战斗力并不是很强,只是在湖南剿灭当地农 民起义中起到过一定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经历战争的洗礼。但清政府和太平天 国的战斗已趋白热化,太平天国已经攻入湖北,清廷命令曾国藩带领湘军援鄂, 以助吴文镕。这样,在曾国藩面前就形成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援鄂,湘军战 斗力不足,还没有真正成军,一旦战场失利,责罚是不可免的;不去,明显是抗 旨,并且则置其恩师吴文镕于危险之境。再次,就曾国藩出走衡阳,他的很多朋 友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当时失去湘军支持的长沙的局势亦非常紧张,王鑫就 曾很不客气的指责曾国藩说:“先生率湘勇尽来衡州,省垣守兵单薄,实私心所 为”。此时的曾国藩空前的孤立,可以说是进退维谷。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曾 国藩! 必须要做出调整,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上。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找准 突破口。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他把这个突破口选择在当时湖南最高领导者骆秉章 身上。其因有二:首先,经过一段时i 白j 的经营,骆秉章已经取得了湖南官绅的大 力支持,做为湖南最高领导者的地位逐渐稳固。其次,骆秉章当时掌握了湖南全 省的财政大权,而湘军的军饷又主要依靠湖南政府提供。基于这两点曾国藩若 想改善与湖南官吏的关系,骆秉章无疑是最佳的突破口。于是曾国藩就逐渐改变 以前对骆秉章那种比较冷淡的态度,转而在日常事务及军政大事上与之频频进行 协商,这个转变过程还是很明显的。在咸丰三年九月初的时候,曾国藩给骆秉章 写信还是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势:“衡山请兵勇防堵,有永定营官兵八十七员名, 由桂阳回省,在此经过,因札之便道暂留衡山防堵。缘衡山较冲要,此兵又是便 过也,亦有咨呈。由安仁窜出,东则酃县,南则永兴,耒阳,处处堪虞。侍已札 储玟躬、周风山严堵酃、永两路,北有塔、王两军追来,或无可虞。润农之兵尚 未到衡,颇嫌迟滞。昨见大咨,调夏道各勇回楚,不知渠辈尚在何处,回剿安仁 土匪,恐其缓不救急 甲。虽然是向骆秉章报告近期的军事安排事宜,但口气却 没有丝毫的商量语气,完全是一副独断专行的姿态。但是到了九月下旬,这种情 况逐渐减少,曾国藩开始放弃一贯的傲气,开始以一种商量的口吻说话:“援鄂 自是正办,尊见极是。侍前信痛切言之,而不敢决者,以侍既不能回省,则虽发 此议,仍应阁下裁定。今得老前辈主持,赴鄂之见甚坚,全楚幸甚! 天下幸甚! 谕旨饬办之件,即能赶紧办到,犹为人臣者稍尽微悃之一端。望即催王朴山带湘 一 勇三千,星速起行,至要至肯! 回从中不难看出,曾国藩的语气和以前有了明显 的不同,更多的是在协商,并且有明显的示好的意思在其中。这时二人书信不断, 所商之事大至援鄂赴皖之军政大事,小至处罚官员以及官员的病假之琐事,不一 国王诗正罗正钧编:王壮武公遗集第八卷,台北:文海h 版社1 9 6 6 年版,第8 8 2 页 。曾困藩:曾困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版,第2 0 6 页 国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 9 9 4 年版,第2 8 2 页 1 2 而足。骆秉章成功的转变了对湘军控制权争夺的被动地位,也就不在计较以前的 一些摩擦,而是竭尽全力的协济湘军军饷,为湘军创造相对良好的发展环境,使 其进一步壮大,同时也能为自己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 二、所发挥的重要影响 骆、曾关系的转暖,对骆秉章和曾国藩以及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都有非常重要 的积极意义。首先就骆秉章而言,一是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湖南的地位,有了湘军 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持,使他在湖南更能够放手施为,改革捐输制度,推行厘金, 甚至抵制中央的政令。例如,咸丰四年( 1 8 5 4 年) 清政府在湖南发行大钱和纸 币,就被骆秉章坚决抵制了。他的军事指挥也更加如意,他坐镇长沙,对全局进 行调控,一方面以湘军主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另一方面命令王鑫、周凤山等镇 压湖南当地农民起义。二是使他在清政府中央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得到咸丰帝的 赏识与信任,拥有更多的保举和参劾的权力,而清政府对他所保举、参劾人也更 加重视,在咸丰八年( 1 8 5 8 年) 清廷谕令:“由湖南往派员弁,著骆秉章查明保 奏。”山骆秉章也利用这个机会也给清廷上了大量的保举折和参劾折,掘笔者不完 全统计,成丰四年至咸丰十年间,骆秉章给清廷上的专门保举的折、片多达三十 篇。另外,在其所上军事奏报中也大量地保举官绅,湘军中有很多大员正是此时 经骆秉章保举的,例如塔齐布、刘长佑、田兴恕、杨载福等人,他们从此逐渐受 到清政府的重视而逐渐成长为晚清重要的地方大员。在大量保举的同时,骆秉章 还上奏了大量的参劾折,同样据笔者统计,这一时期上书的参劾折也多达十几篇, 被其参劾的官员或重或轻的都受到了清政府的惩罚,这就有效的遏制了湘军的敌 对势力,为湘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其次,对曾国藩及其领 导的湘军而言,一是曾国藩找到了一个很强大的政治合作伙伴,这给曾国藩仕途 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好处。例如:咸丰四年,湘军在靖港失利,当时徐有壬、陶 恩培等人建议参劾曾国港,但是骆秉章予以否决。或记日:“四月庚午,国藩自 攻靖港寇,不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会揭湘军败状,请巡抚劾罢其军。 骆秉章持不可,而湘潭捷书迭至,贼返走岳州。 吲骆秉章的政治态度,对保住 曾国藩当时的政治地位,延长其政治生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曾国藩有进一步 发挥的舞台。另外,在曾国藩极其困难的时期适时地帮助其稳定政治地位,对湘 。赵之恒:清文宗圣i l l ,北京:北京燕山:i :版社,1 9 9 8 年版 。王定安:湘军记,长沙:岳麓书社1 9 8 3 年版,第1 5 页 1 3 军的发展而言,其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二是为湘军的发展的奠定了良好的 政治、经济基础。在曾国藩和骆秉章关系融洽以后,湘军的军饷问题得到了很大 的改善。通过骆秉章的多方努力,湖南财政每年可以给湘军提供大约二百万两白 银的巨额军饷。骆秉章说,湘军“频年裹粮从征,迄无虚日,且时需协济江、鄂、 黔、粤饷需,统计每岁须银二百万两内外,而本省额兵之饷不与焉 w 。地方政 府态度的巨大的转变,为湘军真正的兴起可以说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当时 曾、骆联手,不仅仅对这二人和湘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当时整个的清朝 政局都带来了很大冲击和改变。这就是指的晚清时期地方督抚大员的专权问题, 可以说这种现象是从湖南开始的,骆秉章在湖南抵制中央命令,改革时政,独专 财权,拥有自己指挥如意的军队,可以说是开了地方督抚专权的先河。湘军志 中提到:“骆秉章奏劾署提督多顺庸劣湛酒,罢之。自此军事奏报专于巡抚 而 地方督扰专权影响了整个晚清,甚至后来的军阀割据也和当时的地方督抚专权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节督川期间果断启用新人 四川一直是清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