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苏东坡传》与林语堂社会文化思想.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苏东坡传》与林语堂社会文化思想.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苏东坡传》与林语堂社会文化思想.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苏东坡传》与林语堂社会文化思想.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苏东坡传》与林语堂社会文化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苏东坡传》与林语堂社会文化思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i 摘摘 要要 林语堂的英文名著苏东坡传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自 1947 年出版以来备受关注,既赢得了无数 读者的青睐,同时也引起过较多的争议。该书集中展示了林语堂社会 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可谓考察林氏思想的一扇窗口。以往的研究者 侧重于以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出发点, 考察林语堂关注于 “个人” 的个体性眼光,而对于他关注社会、 “国民”等方面的群体性眼光的 重视程度不够。以群体性眼光考察林语堂思想,则有较多的新发现。 基于对生命悲剧性本质的认识,林语堂提倡幽默的根本出发点, 是试图以幽默的温暖来抚慰人世伤痛。作为人生观之一种的幽默,其 主旨是爱与同情, 其定位是积极应对人生的方法。 这些在 苏东坡传 中有深切的反映。 苏东坡传还显示出林语堂作为“永久的反对党” 对社会各种弊端巨大的批判力量:他长期致力于社会批评与文化建 设,批判社会和人的异化,竭力维护正常人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极端 思想和行为,以守护个性为作家的最重要职责并恪尽职守。林语堂的 民本思想在 苏东坡传 中也有颇为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于苏东坡 “百 姓之友”形象的成功塑造,林语堂强调了现代社会中法治的重要性以 及法治代替人治的紧迫性。 他剖析了现实社会在当时推行民主的内在 障碍在于奴性在国民身上的普遍存在及公共精神的极度匮乏,相应 目录 ii 地,他呼吁国人保持一颗“少年心”与内在的热情,并以此作为实现 民主的精神根基。 苏东坡传中体现出的林语堂社会文化思想,在 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可贵的价值,其当下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关键词:林语堂;苏东坡传;幽默;批判;民本 目录 iii abstract lin yutangs english classic, su biography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since its first release on 1947 has won great favor of numerous readers. however, it also aroused a lot of controversy in the meantime. lin yutang, displayed his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hinking through su biography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a window to his comprehensive thought. the precedent researchers in the past mainly focused on examining lins personal perspective to individuality starting from his humanistic ideas, but less on his concern over society and national groups. some new discoveries will be found when studying lins thought from the latter. based on realization that life is tragic,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for lin yutangs advocating humor is to sooth painful human through the power of humor. being one of the philosophies on life, humor is for love and sympathy and to use a positive way to face realistic happenings. su biography not just reflects a lot about that, but also reveals lins powerful criticism over the existed various social malpractices as a permanent anti-party member. lin yutang, dedicated most of his life to social criticism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criticized the alienation of 目录 iv society and people to try to maintain the normal humanity and stood out against extreme thoughts and acts to protect personalit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of a qualified writer. in addition, su biography also fully extends lins theory of people awareness theory. through successfully setting up the image of su dongpo as “a friend of the people”, lin pointed p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urgency to replace the rule of man. he not just analyzed the intrinsic barrier at that time for the society to implement democracy which lies in the national prevalence of servility and extreme shortage of public spirit. and accordingly, he called on people to keep a young heart and the inner passion as the spiritual basis for establishing democracy. overall, lin yutangs social and cultural thought reflected in su biography is still valuable today and worth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lin yu-tang; su biography; humor; criticism; people awareness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绪论 1 绪绪 论论 作为一位视野开阔、能够放眼世界的现代作家,林语堂关注过古今中外无数 的哲人学者,却对苏东坡情有独钟。他在不同场合、不同的作品中屡屡提及对苏 东坡的深切喜爱及追慕之情,将之引为自己灵魂的知音,这一点在其作品苏东 坡传中有最为集中鲜明的体现。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广泛影响,很多论者常常 把林语堂和苏东坡相提并论,或横向比较异同之处,或纵向探究赓续关系,这是 近一段时期林语堂研究领域中一个饶有趣味的课题。不过,由于对苏东坡传 中蕴含的重要研究价值认识不足,相关论述只是散见于部分专著、论文的有限章 节, 以及该书的评论文章中, 这一课题目前还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 实际上, 苏 东坡传对苏东坡其人其事别开生面的独特描绘,处处流泻着林语堂对社会人生 的深切思考。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现实、认真探讨生活艺术的重要作家,林语 堂丰富而独具价值的思想的每一方面都能在苏东坡传中略窥一斑。从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 苏东坡传是一扇重要的窗口,由外而内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苏 东坡,由内而外又可以看见一个真切的林语堂;更重要的,它还是一扇开向“天 堂”的尘世窗口,为考察林语堂以“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为核心看法的人生观提 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林语堂对尘世中人和尘世生活的极具建设性的看法,以及 立足尘世而能享受“天堂”幸福的理想路径,都得以透过这一窗口清晰呈现。 林语堂的人生观和社会思想研究是林语堂研究中的重点领域, 不过以往的研 究者侧重于以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出发点,考察林语堂关注于“个人”的个 体性眼光,而对于他关注于社会、 “国民”等方面的群体性眼光的重视程度不够。 而实际上,人文主义思想对“个人”的关注是以人类社会整体为根基的,尽管其 必然要落实在每一个“个人”身上。葛红兵说: “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 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 , 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 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 绪论 2 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1极 富人文情怀的林语堂在思考社会人生的有关问题时,关怀的对象显然是人类整 体,个体性眼光是他思考的切入点,群体性眼光才是他思考的立足点。在那个风 云变幻的时代,无论是批判和改造国民性,还是畅谈生活的艺术,抑或是探寻人 类社会的前路和生命的终极意义,无不是群体性视角之所致;即便是他思想中最 富“个人”色彩的“立人”思想,也是以群体的真正站立起来为实现的前提的。 苏东坡传即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林语堂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几乎符合他 对完美人性的全部期待的理想人物苏东坡的形象, 读者在充分感受传者对传主的 热切喜爱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林语堂塑造这一形象绝非仅仅为了表达他的欣 赏和偏爱,也不止于证明人类中优秀个体的人格能够达到的完美高度,更大的意 义在于借助这一伟大榜样的非凡魅力告诉人类,什么样的人才是合于理想的人, 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才是合于理想的生活态度,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合于理想的人 生,从而期待出现更多为此种理想而努力的人,促进人类社会向林语堂认为正确 的方向发展, 而这仍然是属于以个体推动群体的 “类” 的眼光。 基于这样的认识, 本文拟以林语堂的群体性眼光为考察重点, 试图在拓宽林语堂研究视野方面有所 收获。 苏东坡和林语堂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接受学的角 度看,林语堂受到苏东坡的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这些都不是本文探讨的 重点,也不可能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原因有二:一是本文所说的苏东坡主要是 指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苏东坡,不管这个苏东坡与历史真实中的苏东坡有多 少一致性,两者毕竟不能等同;二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不是林语堂和苏东坡的横向 比较,也不是纵向的承继,只是尝试通过考察苏东坡传对苏东坡的“林语堂 化” ,来考察林语堂的人生观和社会思想的某些方面,包括其幽默人生观、对社 会现实的批判态度,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许等,并由此探寻其在当下的意义。这 里对林语堂幽默的探讨,主要是在把它视为人生观的前提下,着眼于人文关怀层 面的分析;关于林语堂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生活的建设性思考及期许,是 放在知识分子如何在现代社会恪尽职守的视域中加以考察的; 林语堂其人其文其 思想的当下意义,则是联系当前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道进行的有益的开掘。 1葛红兵 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1) 绪论 3 苏东坡传中的苏东坡是传记文学长廊中个性鲜明的“这一个” , 苏东 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样个性鲜明的“这一个” 。 苏东坡 传的文学价值主要就体现在“这一个”苏东坡的成功塑造,林语堂的多方面价 值也主要体现在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这一个” ,而苏东坡传 为此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由此深入下去,林语堂迥异于同时代作家的各种特 点及独特价值可以获得更加充分的展示。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4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苏东坡研究从宋代开始即绵延不绝,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现当代文学史 上,苏东坡传记作品也纷纷出现,除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较为引人注目的 还有颜中其的苏东坡 ,曾枣庄的苏轼评传 ,王水照、崔铭的苏轼传:智 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李一冰的苏东坡大传等。在这一琳琅满目的书架上,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无疑占据着一个显要的位置,这从它所赢得的读者数量之 众、产生的影响之深广即可看出。苏东坡研究专家曾枣庄也说: “近数十年影响 最大的苏轼转,应算林语堂先生旅美期间用英文写成的苏东坡传 ”1(p438), “苏东坡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得归功于林语堂以英文写成的乐天知命的天 才:苏东坡一书,这是在欧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苏东坡的传记。 ”2(p705 706)作为一部人物传记, 苏东坡传以独特的视角、别样的笔触和巨大的热 情,通过对史料的精心取舍和加工,描绘出一幅引人入胜的尘世风情画卷,为读 者带来其他传记作品无可比拟的阅读趣味和深切思考。 第一节 亲近、钟爱、作传:林语堂的“苏东坡情结” 一、灵魂的相近:林语堂的“人心家庭” 在林语堂看来,每个读书人都应该有自己喜爱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对于一个 哪怕不打算成为作家的人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人一旦发现了自己喜爱的作家, 那么“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最重要的事情” 。3(p353)林语堂认为,所有的 读者都应该不受拘束地在古今中外庞大的作家队伍中去找寻和自己性情相近的 1曾枣庄苏轼研究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曾枣庄苏轼研究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21 卷)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5 人,这一寻找过程不能依赖旁人指点,需要的是“一见钟情” 。在一见钟情之后, 由于两者之间有着精神上的融洽,所以一切都能融会贯通。这样,读者就能够沉 浸在对作家的深切爱好之中,从而“从这类书籍里边得到滋养他的灵魂的资料” 。 1(p354) 林语堂的作品中,谈到灵魂的地方很多,这对一个崇尚“性灵”的作家来说 是很自然的事情。性情相近的人,灵魂也容易亲近。在 1936 年发表的自传中, 林语堂说: “我相信有一种东西如 sinte-be-uve 之所谓人心的家庭 ,即是灵 魂之接近 ,或是精神之亲属 。虽彼此时代不同,国境不同,而仍似能互相了 解,比同时同市的人为多些。 ”2(p33)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完全可以超越时空 的局限,达到“灵魂之接近” ,成为“精神之亲属” ,从而组成一个各成员能够彼 此真正了解的“人心的家庭” 。假如我们承认林语堂拥有这样的一个家庭,那么, 罗列出这个家庭可能的成员应该是一件比较有趣味的事情。 根据林语堂在其作品 中反复表达过的意思,我们似乎有理由把庄子、陶渊明、苏东坡、袁中郎、沈三 白等人纳入这个家庭。其中,庄子和陶渊明是“做父亲的”3,其他的则是精神 上的“爱人”或者朋友。按照林语堂的说法,这些家庭成员最大的共同点是“近 情” 。在生活的艺术 “文化的享受”一章关于读书和写作的艺术的论述中,读 者可以真切感受到林语堂对这些“家人”深切的认同和发自肺腑的亲近感,而自 序里的一段话更足以表明这个家庭对林语堂的重要性: “当我写这本书时,有一 群和蔼可亲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们互相亲热。在真实的意义上说来,这些 灵魂是与我同在的,我们之间有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唯一真实的相通方 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 解。我写这书的时候,他们藉着贡献和忠告,给我以特殊的帮助”4。 二、灵魂的转世:林语堂的“文学爱人” 在这些“精神之亲属”当中,与林语堂最为亲近的,自然非苏东坡莫属。我 们先看下面的两段话: 世上常有古今异代相距千百年的学者,因思想和感觉的相同,竟会在书 页上会面时完全融洽和谐,如面对着自己的肖像一般。在中国语言中,我们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21 卷)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3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21 卷) 自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21 卷) 自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6 称这种精神的融洽为“灵魂的转世” 。例如苏东坡乃是庄周或陶渊明转世, 袁中郎乃是苏东坡转世之类。 ”1(p353) 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与否,没有关 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 了解的人, 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 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哪 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 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 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2(p34) 前一段文字出自生活的艺术 ,认为异代知音的精神融洽可以达到“灵魂 的转世”的程度;后一段文字出自苏东坡传 ,尽情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偏 爱” 。 如果将这两段话联系起来看,我们似乎有理由猜测,在林语堂的感觉中, 他自己也是“苏东坡转世” 。 长期研究林语堂的王兆胜也觉得, “说林语堂是苏 东坡转世也是可以的”3(p271) 。即便不采用这个说法,苏东坡至少也是林语 堂最为钟情的“文学爱人” 。这个文学爱人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若没有他,一个 人的灵魂将无处安放: “一个人如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 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 是他的灵魂的花粉。 ”4(p360)有些论者把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偏爱称为林语堂 的“苏东坡情结” ,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对林语堂来说,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 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 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5。所以当他 1936 年 全家赴美之时,随身携带了不少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作的珍本古籍,占据 了行李的很大空间,这样就可以感觉旅居海外也有苏东坡在身边相伴。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偏爱几乎是人尽皆知的,这首先要归因于苏东坡传写 作的极大成功,此外,跟林语堂在自己的其他作品中频频提及这位“文学爱人” 也不无关系。 翻阅林氏作品集, 与苏轼相关的内容所在多有, 而且不吝赞美之辞。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21 卷)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王兆胜林语堂大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21 卷)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 原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7 记游杭州时,举出苏东坡为自己的“登临”辩护;在大学演讲时,以苏东坡 的“贬流黄州”来说明“做文可,做人亦可,做文人不可”1(p250)的道理, 并反讽“把点心当饭吃”的“现代人”2(p250) ;提倡小品文遭人攻击时,用 苏东坡的“好的感怀抒情小品”3(p286)为防御的武器;中年时所写的自传 告诉人们,他大学伊始就开始关注苏东坡: “当投入圣约翰时,我对于苏东坡的 文学已真的感到兴趣”4(p16)等到四十年之后写八十自叙 ,他仍然流露 出对东坡的情有独钟;谈论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的创作、阅读和翻译自然少 不了以东坡为例比如苏轼的“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话就被林语堂 在看见碧姬芭杜的头发谈小品文 、 论孟子的文体 、 八十自叙等文章中反 复引用,自己的翻译作品的得意之作也是东坡的: “所译最得意的也就是我所最 爱的,是东坡在惠州咏朝云的两首”5(p319) ;就连纪念孙中山的文章,也是 用作者“最喜欢东坡咏黄州快哉亭“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之句” ,来“曲 尽中山先生的气魄,及其一生之所为”6(p373) 。 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更 是有近半的篇章涉及苏东坡。 从上面引用的文字可以看出,对于林语堂而言,苏轼确实具有非同寻常的意 义,在林氏的“人心的家庭”中占据了相当突出的地位。 三、灵魂的刻画: 苏东坡传 既然对苏东坡如此钟情,那么,对于作家林语堂来说,为苏东坡作传就是表 达情感的最佳途径了, 苏东坡传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的出现绝非偶然。据林语堂自己介绍,为苏轼写一本传记的念头已经萌 生很久了,但是一直未付诸行动。有论者这样充满诗意地揣测其中的原因: “他 就像一个玉雕高手得到了一块举世无双的石料, 抚摸着它的质地, 凝视它的形状, 琢磨它的颜色,同时也在掂量着自身的功力。他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等待一 道灵光将他的心和那块石头同时照亮。 ”7(p226)恰当的时机在 1945 年到来。 这时,林语堂旅居国外已近十年,用英文创作的吾国与吾民 、 生活的艺术 、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7 卷)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7 卷)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7 卷)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5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6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6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8 京华烟云等著作使他蜚声海外, “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工作已取得丰硕 成果;他一直密切关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支持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业已取得 胜利;对于写作这本传记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一切酝酿成熟, “就像大地 中种子、母亲腹中婴儿的孕育一样,苏东坡在林语堂心中埋藏的时间太久,已到 该破土而出的时候了。 ”1(p269)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开始专心致力写这本 传记,并于 1947 年由 the john day company 出版。林语堂在书中写道: “实际 上,本书中提到东坡的行动事故,也只是一个伟大心灵偶然留下的足迹,真正的 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2(p61) ,可见, 苏东坡传并不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个 名人的性格和生平故事,而是描述一个“心灵的故事” ,旨在着力刻画人物的精 神气质和灵魂。由于传者充分感受到自己与传主灵魂的相近相通,并将来自内心 的热情投入到作品之中, 苏东坡传对苏东坡灵魂的刻画是成功的。 这样一部能够抵达人物心灵深处的作品,自然也可以震撼读者的心灵,它为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无数读者所喜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近 20 年来苏东坡传 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盛况即是一个显明的例证。在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 1994 年出版了包括苏东坡传在内的 30 卷本林语堂名著全集的前后, 苏 东坡传单行本的出版情况相当活跃,截止 2008 年,先后有长春的时代文艺出 版社(1988 年 12 月) 、海口的海南出版社(1992 年 6 月)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 心(1995 年 8 月,以神鬼人:苏东坡传为标题) 、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 社(2000 年一版,2008 年 10 月再版) 、西安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 2005 年 2 月和 2006 年 5 月两种版本) 、北京的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年 1 月)出版 了该书。而到了 2009 年, 苏东坡传的出版更是盛况空前,几个月中就相继有 北京的东方出版社的 2009 年 3 月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 2009 年 3 月版(这 已是该社第三次出版该书) 、北京的群言出版社的 2009 年 4 月版、武汉的长江文 艺出版社的 2009 年 8 月版、北京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 2009 年 8 月版(英 文版)面世。仅从以上的不完全统计中,已可以感受到苏东坡传的“热力” 。 第二节 炽情、足智、大勇: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 1王兆胜林语堂大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9 不论是苏东坡传的赞赏者还是批判者,都会承认一个事实:作品中的苏 东坡形象与其他任何文字的描述都不相同,是独具面目的“这一个” 。这里不妨 选择分属不同时代的几部以苏东坡为研究对象的作品来与之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颜中其的苏东坡和曾枣庄的苏轼评传都出版于 1981 年,也都以苏东坡 的政治生活为描述的重点;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在颜中其作品中更具代表性,他 笔下的苏东坡是个政治上文学创作上还存在着一定弱点的中小地主知识分子, 虽 然在面对王安石变法时“站到了大地主大贵族的立场上去,变成了一个反对派” 1(p51) ,但是总体评价是合格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是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 验和人民的考验的”2(p189) 。王水照、崔铭的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 越出版于 2001 年,其观察历史人物的角度相较于 1980 年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 转变,将苏东坡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看这位“智者”是如何“超越” 苦难,达到人生的极高境界的。作品以充满深情的笔调,对苏东坡的人格精神、 生活态度及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给予了高度的称赞,认为他是“能够持久地跟同 时和后世人们建立起亲切动人关系”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作家中的“突出的一位” , “总是拥有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永远令人怀想,永远给人启迪”3(p635)。 出版于 2005 年的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深入探讨了苏东坡的 人生智慧、情感世界、人格理想及文艺思想,认为其“取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 并化道家避世佛家超世的明显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用以建构自己卓然独立充 满积极意义的文化人格,从而达到一个后人很少企及的天地境界 。 ”4(p1) 从以上情况看,苏东坡在当代所获得的评价是逐渐升高的,从有着较多的弱 点一直上升到“天地境界”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苏东坡的人格日益成为表现 的重点,苏东坡形象也愈加亮丽。不过如果将这些作品中的苏东坡形象与林语堂 笔下的相比, 则后者虽然写作时间较早, 却仍然可以被认为是最生动多彩的。 苏 东坡传中的苏东坡,集中了林语堂心目中一个理想人物的几乎所有优点,以下 从“情” 、 “智” 、 “勇”三个方面加以梳理。 一、炽情:多情慈爱之人 1颜中其苏东坡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颜中其苏东坡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3王水照、崔铭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10 苏东坡传对传主的描绘,首先突出一个“情”字。在林语堂的解释中, “情”包括“情感” 、 “情理”和“热情”等多重涵义,这里主要集中于“情感” 层面的解读。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尘世之中的有情人,而非高高在上的圣人。 作者以热烈的笔调细致刻画了苏东坡极其丰富的感情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手足 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谊、百姓之友,各自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苏东坡与苏辙 的手足深情本就是一段广泛流传的历史佳话,林语堂对此又作了浓墨重彩的描 绘,除了散见于各章的相关描写, 苏东坡传还设了专门的章节叙述两兄弟的 亲密关系( 第十章 两兄弟 ) 。在林语堂笔下,苏氏兄弟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一直携手并肩,快乐时分享幸福,失意时彼此抚慰。这份亲情像一杯有意泼洒的 香浓美酒,渗透进苏东坡传的每个角落。在描写苏东坡童年生活的章节中, 作者已经对兄弟二人的亲密关系作了精彩的论述: 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 弟弟苏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枯荣过程中深厚的手足 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 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国伦理道 德之邦,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迥不寻常的。1(p32) 在作者后面的叙述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论述的每一句话都得到了证实。 兄弟二人生活中相亲相爱,政治上荣辱与共,学术上共注五经。在两者的诗文创 作中,彼此唱和、传递思念的作品所在多有,这份兄弟之情确实为文坛增添了名 篇佳句。然而,最能表现兄弟亲情的,不是诗文唱和,不是鸿雁频飞,也不在于 生活中一有机会就相聚相伴,而是一方身处逆境时另一方甘愿舍命相助,即使遭 受再大牵累也绝无怨言。最典型的例子是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后,苏辙“奏请朝 廷赦免兄长,自己愿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2(p199)。而做哥哥的也对得起 这份情意,在任何时候也都能为弟弟着想。在横祸临头想跳水自杀时,苏东坡想 到“倘若如此,必给弟弟招致麻烦”3(p190),才断了自绝的念头。苏东坡暮年 流放海南岛时,苏辙送他到了海边船上;苏东坡临终前,嘱咐儿子要子由为他写 墓志铭,而且要求与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真可谓生死相依了。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11 苏东坡与妻妾的美满婚姻也是苏东坡传津津乐道的内容。作品介绍了他 与两任妻子和一个叫朝云的妾之间真挚甜美的爱情。在作者的描述中,每一份爱 情都可以用“美满”或者“幸福”来概括。苏东坡与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婚姻是由 父母做主结成的, 在叙述到这位妻子不幸病逝时, 作者引用苏东坡十年后所写 “十 年生死两茫茫”的悼亡词,使读者充分感受到这段婚姻原有的幸福。苏东坡的第 二任妻子润之尽管不如前妻能干,但是“在丈夫生活最活跃的那些年,她一直与 他相伴,抚养堂姐的遗孤和自己的儿子,在丈夫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和丈夫 同甘共苦”1(p75)。至于苏东坡与他的妾朝云的爱情,在林语堂的生动描述中, 不仅与苏东坡和两任妻子的感情相比同样真挚,更添了一层浪漫色彩。在苏东坡 被流放到惠州后,朝夕相伴的就是这位气度不凡的妾。在朝云不幸染瘟疫而死之 后,苏东坡为她写的墓志铭和悼亡词中,这份感情的深厚程度也得到了真切的反 映。可能正是有了这种爱情生活的存在,作者才感觉有足够的理由把描述苏东坡 流放惠州的困顿生活的章节题名为“仙居” 。 朋友之谊同样是苏东坡情感世界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他的才学是如此之 高,却能谦诚待人,而且心怀和善,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当时天下 人都愿意与他为友,甚至“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 真挚友人”2。他的朋友数量众多,身份各异,公卿百姓、和尚道士无所不有, 都与苏东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苏东坡传先后叙述了苏东坡与王诜、佛印、 参寥、陈慥、吴复古等人交往的故事,其中对苏东坡落难时所得到的友情的描写 更是令人感动,例如在谪居黄州时,当时的徐太守热诚相待,常以酒宴相邀;诗 僧参寥前去看望, 并在苏家住了一年光景; 他最好的朋友陈慥四年里探望他七次; 在流放惠州时, “惠州太守和博罗县令林抃变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3(p335) 苏东坡与百姓之间建立的深厚情意也是苏东坡情感链条的重要一环。 值得注 意的是,这种情感本来可以被看作一个好官与治下受惠之民的关系的一部分,是 为官者“与民同乐”的表现,但是林语堂更愿意将之描述为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 友情,所以他把竭力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苏东坡称为“百姓之友”4(p306),把 谪居黄州、流放南国的苏东坡描绘成一个与当地百姓融为一体的农夫。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 原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12 二、足智:举世无匹之才 苏东坡传对传主的描绘,还突出了一个“才”字。在林语堂看来,苏东 坡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真正的“天才” (genius) 。 苏东坡传原序即说, 苏东坡是“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 ,这句话概括了苏东坡的才智 在两个主要方面的表现: 一个是知识学问上的多才多艺, 一个是高度的生活智慧。 苏东坡惊人的才学首先表现在文学领域:作为散文作家,他入仕之初所写的 策论文章“有些篇已经成为后世学校中必读的散文” ,此后所作篇章更是佳作迭 出,是一位“笔力所及,至为广阔,自庄严纯正的古文风格,至轻松曼妙扣人心 弦的小品,无所不能,各臻其妙”的“大家”1(p1516);作为诗人, “他写诗 永远清新往往是他在作诗时所能独到而别的诗人之所不能处” 2(p14),并 且在词的创作上有开拓之功。他的文学创作如此成功,以至于“单以能写出这些 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3(p222)。苏东坡的才学 还表现在书画艺术上,是“新派的画家”和“伟大的书法家” ;表现在宗教、天 文、水利、医药等广阔的领域:他“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他曾猜测月 亮山的黑斑是山的阴影他也曾开凿湖泊河道,治水筑堤。他自己寻找草药, 在中国医学上他也是公认的权威”4(p16),就连对美酒美食的热爱也使他成为 “酿酒的实验者”和“东坡肉” 、 “烤羊脊”等美味菜肴的发明家。从文学艺术到 医药建筑,从舞文弄墨到酿酒烹饪,苏东坡都有出色的表现,不愧“天才”这一 称号。 苏东坡的生活智慧也达到了“天才”的高度,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他掌握 了幸福生活的“秘诀” 。林语堂对苏东坡充满情趣的日常生活的描绘,成就了一 个极富魅力的可爱的苏东坡,同时也展现了一种令人心向往之的人生哲学。假如 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苏东坡以高度的生活智慧凝结而成的人生哲学,那么, 在苏东坡传中频频出现的“快乐”一词,无疑是最为适宜的。 很多论者都注意到苏东坡传对“快乐”这个词的频繁使用。 “快乐”一 词在苏东坡传里总共出现了多少次,似乎没有人做过统计,但是阅读该书的 人随时可能看到它的出现。这部用英文写作的传记本来的书名就是“the gay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13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 “the gay genius”原本就是传者给 传主的身份定性,苏东坡不仅是个天才,更是个“快乐”的天才。天才本来就很 稀有,一个“快乐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而能够“快乐”到如此程度的天才, 苏东坡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了。 在林语堂的描述中,作为一个快乐的天才,苏东坡的快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方面是他带给别人的快乐,包括由其人格魅力产生的快乐和文艺作品带来 的快乐,特别是作为诗人作家的苏东坡, “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 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 人的生活” 1(p222); 另一方面则是他自身获得的快乐。 苏东坡的快乐来自家庭、 朋友和百姓,来自山水风物和日常生活。家庭中的苏东坡是快乐的,妻妾之爱、 兄弟之情、天伦之乐永远伴随着他;与朋友坦诚相处的苏东坡是快乐的,尽管在 他被攻击诬陷贬谪流放之际,总看得见有些“朋友”离他而去,但是也总有很多 的朋友对他不离不弃;与百姓为伴的苏东坡是快乐的,无论是在为官一任造福一 方的任职期间,还是在无官一身轻的谪居期间,他都在与百姓为友、为百姓做实 事的过程中收获着无比的快乐。即便是流放海南时,他也是“从没有一天没有客 人,若是没人去看他,他会出去看邻居。像以前在黄州一样,他与身份高身份低 的各色人,读书人,农夫等相交往” 2(p360)。沉湎于山水之美的苏东坡是快 乐的,杭州的美景带来的快乐自不必说,就连前往流放地的途中, “沿穿过美丽 的乡野, 经过高山深谷, 看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 苏东坡都充分观赏途” 3(p332)。 尤其在翻越大庾岭时,明知“通过之后,便到了另一个世界,多少旅客往往是有 去无回的” ,但是立在大庾岭峰顶的苏东坡,却能体会到“山上的清风把他胸中 的尘思俗念,一扫而空”4(p333)的乐趣,可见他尽得山水之乐的精髓。日常生 活中的苏东坡是快乐的,不论是饮酒赏月还是吟诗作画,是炼丹酿酒还是修练瑜 珈,是耕田造屋还是烹食采药,都能够自得其乐。由于“他常对做些小事感到兴 趣”5(p343),所以生活中的一切细节,都有可能带给这个天才无限情趣。所有 的这些快乐,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他率真的性格和超越苦难的心灵。率真的性格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 11 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一章 传记的趣味:描摹尘世风情 14 使他心底无私、真诚坦荡,行事不违己意,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这样的生 活自然是快乐的;他的心灵之所以能够超越苦难,是因为他用自己天才的生活智 慧,为自己建立起圆融儒释道思想的合情理的人生观: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 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 观”1。苏东坡能够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的秘诀, 原来就在这里: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 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 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 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 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 秘的一面。2(p199) 三、大勇:慷慨激昂之士 苏东坡传对传主的描绘,更突出了一个“勇”字。苏东坡率性而为,说 话作文毫无顾忌, “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 感, 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3。身处乱世, 他是非分明、立场坚定, “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 “犹如 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