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两汉复仇风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两汉复仇风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两汉复仇风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两汉复仇风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两汉复仇风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两汉复仇风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原创性声明 j:!irllllllrlll l lll l lr l l l l l l l l l ri i i i i i i i i i y 17 9 4 0 1 12i j | | l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丕堑日期:速! ! 玺缱竺舅论文作者签名:参盟日期:泣7 0 堡4 堡护坷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圣叠导师签名:王肇盛日 期:冱 坌:! 。! 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l a b s t r a c t 3 绪论6 一汉以前复仇行为综述8 ( 一) 原始社会时期8 ( 二) 奴隶社会时期9 ( 三) 春秋战国时期9 ( 四) 秦朝时期1 0 二两汉复仇风俗概况:一l l ( 一) 国家复仇l l ( 二) 个人复仇13 1 血亲复仇1 3 2 非血亲复仇l7 三两汉复仇行为风行的原因2 l ( 一) 古代血亲复仇的延续2l ( 二) 战国以来游侠精神的影响2 2 ( 三) 以公羊学为代表的汉代统治思想的认可和支持2 4 四从复仇风俗看汉代的法律体系2 8 ( 一) 汉代法律对复仇行为有过明确的禁止2 8 ( 二) 复仇行为盛行是法律对经学的一种妥协2 9 ( 三) 复仇行为和法律的艰难调和3 l 五两汉复仇风俗的影响3 3 ( 一) 对汉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3 3 ( 1 ) 对史记等史传作品的影响3 3 ( 2 ) 对越绝书、吴越春秋、燕丹子等杂史小说的影响3 5 ( 3 ) 对乐府诗歌的影响3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对后世复仇行为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影响3 7 1 魏晋南北朝时期3 7 2 唐宋时期3 7 3 元明清时期3 9 4 近代以来4 0 结语4 2 参考文献:4 3 9 i 致谢4 6 锄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汉代复仇行为蔚然成风。研究两汉的复仇风俗,对于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面 貌、学术思想以及整个复仇风俗史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丰要利用文献考证和 分析的方法分为五个部分对汉代复仇风俗进行详细研究: 第一部分是“汉以前复仇行为综述”,按照时间顺序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以及秦代的复仇行为进行大体介绍。复仇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背景。汉代复仇行为是对前代复仇行为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部分是“汉代复仇风俗概况,主要对汉代的复仇事件进行分类研究。根 据复仇者的不同身份将两汉的复仇事件分为国家复仇和个人复仇两大类,个人复 仇又根据复仇原因和目的分为血亲复仇和非血亲复仇。其中血亲复仇之下又有为 父母复仇、为昆仲复仇、为配偶复仇、为子女复仇、为戚属复仇、为自己复仇等 六类,非血亲复仇之下又有为君主或上司复仇、为老师及其亲友复仇、为朋友及 其亲友复仇以及其他复仇等四类。 第三部分是“两汉复仇行为风行的原因”。两汉复仇行为蔚然成风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汉代复仇行为是古代血亲复仇的延续; 第二,汉代复仇行为受战国以来游侠精神的影响;第三,汉代复仇行为得到了以 公羊学为代表的汉代统治思想的认可和支持。其中以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儒 家复仇理论实起到了主导作用,统治思想对复仇理论的肯定和提倡使血亲复仇成 为“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范围外延,促成了了非血亲复仇的合理存在。 这都使得汉代的复仇风俗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 第四部分是“从汉代的复仇行为看汉代的法律体系”,主要探讨愈演愈烈的复 仇行为和汉代法律的关系。汉代法律对复仇行为有过明确的禁止,但最终结果是 屡禁难止。汉代复仇行为的盛行实质上是汉代法律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经学的 一种妥协,“春秋决狱”、“原心定罪则是经学法律化的显著体现。复仇行为为经 学支持,同时又受到法律的禁止,二者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汉代经学家最终通 过复仇者的“伏法达成一种艰难的调和。 第五部分是“两汉复仇风俗的影响。两汉的复仇风俗对其当代以及后世的影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晌都非常大,影响面也相当广。本文主要分析了汉代复仇行为对当时的文学作品 的影响和对后世法律制度和复仇行为的影响。对汉代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本文选 取了对史记等史传作品的影响、对越绝书、吴越春秋、燕丹子等杂 史小说的影响和对乐府诗歌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对后世法律制度和复仇行 为的影响则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以及近 代以来做了研究说明。 - t , 本文将汉代复仇风俗纳入整个古代复仇行为的大局中,详细介绍了汉代复仇 风俗的概况,分析了汉代复仇行为盛行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汉代复仇行为 与当时法律体系的关系。汉代复仇风俗继承了前代复仇行为的传统,不论是对当 时社会还是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代复仇经学与法律 t h o u g h t sa n dt h ew h o l er e v e n g ec u s t o mh i s t o r yi nt h i sp e r i o d t h i sp a p e rd i v i d e di n t o f i v ep a r t sw i l lm a k ead e t a i l e dr e s e a r c ho nt h er e v e n g ec u s t o mi nh a nd y n a s t yb y m e a n so f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a n da n a l y s i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 t h er e v i e wo f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b e f o r eh a nd y n a s t y ”,w h i c h o f f e r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 si n p r i m i t i v es o c i e t y , s l a v es o c i e t y , 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d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a n dq i nd y n a s t yi n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o r d e r 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e n j o y sal o n gh i s t o r ya n d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r e v e n g e b e h a v i o ri nh a nd y n a s t yi s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 so f 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 “g e n e r a ls i t u m i o no fr e v e n g ec u s t o mi nh a nd y n a s t y ”,w h i c h m a i n l ym a k e sc l a s s i f i e dr e s e a r c ho nt h er e v e n g ee v e n t si nh a nd y n a s t y t h er e v e n g e e v e n t si nh a nd y n a s t ya r em a i n l yd i v i d e di n t on a t i o n a lr e v e n g ea n dp e r s o n a lr e v e n g e a c c o r d i n gt od i f f e r e n ts t a n d i n g so ft h ea v e n g e r s ,a n dt h ep e r s o n a lr e v e n g ei sd i v i d e d i n t ok i n s h i pr e v e n g ea n dn o n k i n s h i pr e v e n g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a s o n sa n dp u r p o s e so f t h er e v e n g e a n dt h ek i n s h i pr e v e n g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c a t e g o r i e s ,r e v e n g ef o rp a r e n t s , r e v e n g ef o rb r o t h e r s ,r e v e n g ef o rs p o u s e ,r e v e n g ef o rc h i l d r e n ,r e v e n g ef o rr e l a t i v e sa n d r e v e n g ef o ro n e s e l f , t h en o n k i n s h i pr e v e n g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a t e g o r i e s ,n a m e l y , r e v e n g ef o rm o n a r c ho rs u p e r i o r , r e v e n g ef o rt e a c h e r sa n dt h e i rr e l a t i v e s ,r e v e n g ef o r f r i e n d sa n dt h e i rr e l a t i v e sa n do t h e rr e v e n g e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 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p o p u l a r i t yo f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i nh a n d y n a s t y ”t h ep o p u l a r i t yo f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i nh a nd y n a s t yr e s u l t sf r o mv a r i o u s r e a s o n s ,a n d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m a k e sa n a l y s i s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t h er e v e n g e b e h a v i o ri nh a nd y n a s t yi st h ec o n t i n u i t yo ft h ea n c i e n tk i n s h i p r e v e n g e ;s e c o n d l y , t h e 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i nh a nd y n a s t yi si n f l u e n c e db ye r r a n t r ys p i r i t ss i n c et h ew a r r i n g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 t a t e sp e r i o d ;t h i r d l y , t h e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i nh a r td y n a s t yw i n st h er e c o g n i t i o na n d s u p p o r tf r o mt h er u l i n gt h o u g h to fh a nd y n a s t yr e p r e s e n t e db yg o n g y a n g sl e a m i n g t h er e v e n g et h e o r i e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r e p r e s e n t e db y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g o n g y a n g sl e a r n i n gt a k et h el e a d i n gr o l e ,t h ea f f i r m a t i o na n da d v o c a t i o no fr e v e n g e t h e o r i e sb yt h er u l i n gt h o u g h tm a k e sk i n s h i pr e v e n g ea n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 f i l i a l p i e t y ”,a n d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r e v e n g et h e o r i e sc o n t r i b u t e st ot h er e a s o n a b l ee x i s t e n c eo f n o n - k i n s h i pr e v e n g e a sar e s u l t ,r e v e n g ec u s t o mb e c a m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f i e r c eb e y o n d c o n t r 0 1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 t h eo v e r v i e wo ft h el e g a ls y s t e mi nh a r td y n a s t yf r o mr e v e n g e b e h a v i o ro ft h ed y n a s t y ,w h i c h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f i e r c er e v e n g ea n dl a w so fh a nd y n a s t y l a w so fh a nd y n a s t yd e f i n i t e l y p r o h i b i tt h e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 , w h i c hf i n a l l ye n d su pi nf a i l u r e a sam a t t e ro ff a c t ,t h e p o p u l a r i t yo f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i nh a nd y n a s t yi sac o m p r o m i s eo fl a w so fh a n d y n a s t yt ot h er u l i n gt h o u 妒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w h i l e t h et r i a ld u r i n g c h u n q i u a n d a d j u d g e m e n ta c c o r d i n gt oc r i m i n a li n t e n t a r et h eo b v i o u se x p r e s s i o n s o ft h el e g a l i z a t i o no f 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i ss u p p o s e db yt h e 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w h i l ep r o h i b i t e db yt h el a w , s oo b v i o u s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r i s e s b e t w e e nt h et w o ,a n dt h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s t u d ys c h o l a r sf i n a l l yr e a l i z ead i f f i c u l t c o m p r o m i s et h r o u g ht h ed e a t hp e n a l t yo f t h ea v e n g e r s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r e v e n g ec u s t o mi nh a nd y n a s t y t h e r e v e n g ec u s t o mi nh a nd y n a s t yh a sg r e a ta n de x t e n s i v ei n f l u e n c ei nh a nd y n a s t ya n d d y n a s t i e sa n dr e c e n tp e r i o di n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o r d e r i n c l u d i n gt h er e v e n g ec u s t o mi nh a nd y n a s t yi n t ot h ew h o l ea n c i e n tr e v e n g e b e h a v i o r s ,t h i sa r t i c l ee l a b o r a t e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 r e v e n g ec u s t o mi n h a nd y n a s t y , 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p o p u l a r i t yo f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i nh a n d y n a s t y , a n dm a k e sr e s e a r c h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i nh a n d y n a s t ya n di tl e g a ls y s t e m o nt h i sb a s i s t h er e v e n g ec u s t o mi nh a nd y n a s t yi n h e r i t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o fp r e v i o u sr e v e n g eb e h a v i o r , a n dh a sa 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t h e n s o c i e t ya sw e l la s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h a nd y n a s t yr e v e n g e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a n dl a w s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统治思想、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特征不仅 在当时社会具有重大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汉书武帝纪载, 汉武帝即位后,即下诏规定公卿大夫的职责之一就是“广教化,美风俗,可见当 时社会对风俗是极为重视的。有学者认为,秦汉以后风俗的演化和变迁,都是在 秦汉风俗基础上的损益和增减。作为汉代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复仇 风俗不仅承接了先秦以来的复仇传统,而且在当时蔚然成风,对后世也产生了深 远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古代风俗研究史上和学术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复仇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是人类各民族都曾盛行过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所谓复仇,即受伤害的人向他的仇人施以同样的伤害,就算他自己复不了仇,他 的亲人也有义务为他复仇。甚至就算仇人已经死了,也可以向仇人的亲人甚至族 人加以报复。复仇行为根源于人类本性中的一种以暴力对抗暴力的正义性,同时 复仇行为经过历史的洗练,又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历史文化的气息,表现出强烈的 延续性和时代性。 汉代社会复仇之风极为盛行。在一个缺乏统治力量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中, 允许个人仇杀不足为怪。可是两汉时期,法律机构已经完善,将个人的生杀大权 收归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关。但是国家严令禁止私人复仇的情况下,社会上的复 仇事件却屡屡出现,而且数量巨大,涉及范围相当广,个中原因值得深究。鉴于 此,本文就两汉时期的复仇现象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更加 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以往的汉史研究中文章和论著比较多,但是从汉代复仇风俗这个方向研究的 相对较少。目前就专著来说,周天游的古代复仇面面观(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 9 2 ) 比较详尽地探讨了复仇范围、复仇者、复仇对象、复仇手段与道德、法律规 定等内容,并考察了汉代复仇的社会成因与社会影响。刘厚琴的论儒学与两汉 复仇之风( 齐鲁学刊,1 9 9 4 年第2 期) 、臧知非春秋公羊学与汉代复仇风气 发微(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6 年第2 期) 、张涛经学与汉代的丧葬、祭祀 活动及复仇之风( 山东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等文,它们都认为两汉民俗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丧葬礼仪、随葬器物都受到经学的影响,盛极一时的复仇之风更是儒家经义 体现。此外还有罗春梅的两汉时期的复仇现象( 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 0 0 5 第2 期) ,旷天全的从 看汉代蜀地复仇之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8 年第4 期) ,刘黎明的汉代的血亲复仇与春秋决狱(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 0 0 2 第3 期) 等文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本文将两汉的复仇风俗纳入整个古代社会复仇现象的大局中考量,具体分析 汉代复仇风俗的独特性以及其承上启下的连续性。第一部分主要对汉代以前的复 仇行为以及相关制度做一个整体说明,按照时间顺序从原始社会至奴隶制社会到 秦朝。其中又把春秋战国时期单独拿出,重点介绍了诸侯国之问的复仇战争和侠 客复仇,为后文的春秋大复仇论和游侠风俗对汉代复仇风俗的影响做了导引。 第二部分是汉代复仇风俗的概况,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汉代的复仇行为进行了概 括,并做了详细分类。第三部分分析汉代复仇风俗形成的原因。第四部分在汉代 复仇概况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汉代的法律体系加以考论。第五部分则详细 论述在汉代复仇风俗影响下的汉代文学,以及汉以后的复仇行为和法律制度,重 新把汉代的复仇风俗放入整个古代复仇的整体中。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考证和分析 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文献,力求考、论相结合,从而对两汉复仇风俗的具体状 况、形成原因和影响进行细致合理的分析,并从宏观上把握复仇风俗对两汉法律 体系以及整个古代复仇风俗的意义和影响。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以前复仇行为综述 复仇是古代社会中极为普遍的行为。复仇情结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深层文 化积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解放前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有关 文献材料中,关于复仇行为的记载也屡见不鲜。不只在我国如此,国外历史上也 有很多文献是与。例如,摩西法和古兰经都认为复仇是对的;古代日本人的法律 也是允许复仇的,只是有一些限制;英国在十世纪时,意大利一直到十六七世纪 时还有此风。复仇行为之所以历久不息,其中原因如王立先生所言:“复仇还有着 凝聚亲族群体向心力的巨大心理功能,它使得某一群体的个体成员忽视对彼此间 矛盾的注意,而关注来自外部的侵犯,这种关注从而增进了内部团结。 ( 一) 原始社会时期 复仇这种观念和习惯,在原始社会中是极为普遍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 瞿同祖先生曾经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在家族为社会单位,个人完 全隶属于家族的时代,每一个族人为保护自己及其族人而战斗,常因此 而演变成家与家间、族与族间的大规模的械斗。 在我国流传下来的上古神话和传说中就留存了很多有关复仇的故事。山海 经中记载了精卫填海和刑天复仇的故事。在这两则神话中,精卫和刑天两个复 仇者,都有极为坚强的复仇意志,甚至不会因为身死或是体残就放弃,而是不达 到复仇的目的就誓不罢休。 尽管这是神话传说,但是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原始社会人们的复仇精神,以及 从那时就开始深深扎根的复仇观念, 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3 7 页,4 5 4 7 页。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6 6 页,6 7 页。 关。如果说在原始社会中,个人或氏族私自复仇是血亲之间的一种不可推辞的义 务,那么,在国家和法律产生后,这种义务当然地应由国家和法律来承担。用国 家和法律对刑罚权的行使来代替个人或氏族私自的复仇,体现了人类社会在逐渐 摆脱愚昧、野蛮,走向文明,是社会和历史的进步。 竹书纪年就记载了这样一个复仇故事:“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 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帅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 三)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复仇行为最典型的就是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西周在建立之 初,就分封了众多的诸侯国。到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天子“天下宗主”的权威 急剧下降,诸侯国的实力日益强大,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犯上作乱的事 也时有发生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往往与复仇结合在一起。这集中体现在春 秋一书中。正如董仲舒所言:“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恶诈击而善 偏战,耻伐丧而荣复仇。 杨树达先生在春秋大义述中对春秋时的复仇战争和行为作了详细的归纳 和阐述,深刻地体现了“春秋荣复仇”主旨。其中最著名的复仇战争当属“齐襄 公复九世仇”。通过齐襄公的复仇行为说明“复国仇者贤之,而且“国仇不可并 立于天下,虽百世可复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复仇行为另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侠客复仇以及相应的游侠风 俗的形成。春秋战国是最能显现侠客风采的时期,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 申君四大公子门下皆游侠如云,这些侠客事主皆是忠心不二。如燕太子丹为了报 ( 清) 朱右曾辑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校补,黄永年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 3 2 页。 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锺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4 6 页。 杨树达著春秋大义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版。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仇雪恨,不惜千金,收买刺客;而荆轲“士为知己者死 ,奉燕太子丹之命刺杀秦 王赢政,就是典型的一例。 ( 四) 秦朝时期 随着秦王朝统一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最终确立。秦王朝接 受了韩非、商鞅等的法家思想,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在鼓吹绝对君权主义的同时, 把锋芒直指儒家的孝亲观,他的忠君守法高于孝父慕义的思想为统治者所接受, 于是“人君诛臣民无报复之理”成为封建社会不可动摇的原则。秦王朝不但将所 有权力收归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机关,而且“专任刑罚”,秦朝的律例也严格禁止 杀人和复仇,针对“贼杀 和“斗杀 的处刑十分严厉。游桂所说的“自秦以来, 私仇皆不许报复 , 也十分正确的展现了这点。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开始接受法家的思想,进行变法。秦国 的商鞅变法是其中很成功的一例。通过变法,在秦国国家机关和法律制度的权威 大大增强,对个人仇杀行为加大了惩罚力度,使得人们虮陡于私斗。在秦朝统治 的十几年间,复仇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禁止。 ( 明) 邱浚著大学衍义补,北京:京华出版社,1 9 9 9 年版,8 5 6 页。 ( 明) 邱浚著慎刑宪点评,鲁嵩岳整理点评,北京:法律出版社,1 9 9 8 年版,3 0 7 页。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两汉复仇风俗概况 根据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等现有文献以及汉碑等部分考古资料, 笔者粗略统计两汉可考复仇事件不下百例。现根据复仇者的不同身份将两汉的复 仇事件分为国家复仇和个人复仇两大类,个人复仇又根据复仇原因和目的分为血 亲复仇和非血亲复仇,使读者对两汉复仇的具体情况有大致了解。 ( 一) 国家复仇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汉高祖刘邦对内实行休养生息,对外则采取了和亲政 策。这种攘外安内并行的政策在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特别是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汉书匈奴传日: 是时,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降匈奴。 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 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 冒顿匿其精兵,见其赢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 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 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胧,北方尽骊,南方尽骅马。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单于 终非能居之。且汉主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信将王黄、赵利期,而兵 久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于是高皇帝令士皆持 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 刘敬结和亲之约。o 汉书的这段话明确表明汉初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是由于汉高祖在对匈 奴的战争中失败而不得不采取的。后来的惠帝、吕后,和文景二帝,考虑到天下 初定,物力、财力的多有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 、馈赠及消极防御 的政策。但匈奴仍寇边不已。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 ( 汉) 班固撰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3 7 5 3 页。本文所引汉书均本此。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汉武帝即位,在最初也是“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 。 但汉高祖一国之君被困于白登七天,终究是国家之辱。随着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 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逐渐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也相当充 沛。汉武帝终于决定要反击匈奴的侵扰,从根本上解除匈奴这一来自北方威胁。 太初四年诏书日:“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 世之雠,春秋大之。 当时,西汉平定大宛,边境威慑,国内繁荣稳定,又 有卫青等大将冲锋陷阵,遂大败匈奴。 由汉武帝的诏书可看出,这一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实质上是国家的复仇之战。 而这一复仇之战的根据就是春秋中记载的“齐襄公复九世之仇 。 (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公羊传日:“大去者何? 灭也。 孰灭之? 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 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 公? 复仇也何仇尔? 远祖也。哀公烹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 事祖称之心尽矣。尽者何? 襄公将复仇乎纪,卜之日:师丧分焉。寡人死之, 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 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仇乎? 虽百世可也。家 亦可乎? 日:不可国何以可? 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 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国君何以为一体? 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 也今纪无罪,此非怒与? 日: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 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 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将去纪侯者,不 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力若行乎? 日: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 为之?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缘恩疾者可也。”。 这一大段评述可以看出,公羊学认为,齐襄公的九世祖哀公是由于纪侯的谗 言才被周懿王烹煮而死的,并且是在“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情况之下,所以齐 国灭纪国是复仇的正义之举,应该大为褒扬。三百多年之后,汉武帝发动对匈奴 的战争,也是为了复高祖刘邦白登被困之仇,同样也是正义的。国君一体,复仇 九世也是应该的。这样,汉代的复仇行为不但得到了当时统治思想公羊学的支持, 而且当朝统治者还做出了复仇的表率。 汉书,3 7 7 6 页。 ( 清) 阮元撰春秋公羊传注疏( 四部备要影印本)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时间不详,卷六。 两汉时期的个人复仇行为也相当典型,现根据复仇原因与目的的不同分为血 亲复仇和非血亲复仇两类。 1 血亲复仇 汉代作为一个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为血亲复仇便成为义不 容辞的责任。根据血缘的远近亲疏,现将血亲复仇分为以下几类。 ( 1 ) 为父母复仇 在两汉的血亲复仇中,为父亲复仇是最常见的复仇行为。礼记曲礼日:“父 之仇,不共戴天。 国周礼地官调人日:“父之仇辟诸海外,则得与共戴天。 此不共戴天,谓孝子之心不许共仇人戴天,必杀之乃止。 可见在封建宗法制的 父权社会,为父亲报仇是相当重要的。华阳国志汉中士女中就记载: 敬杨,涪郭孟妻,杨文之女也。始生失母。八岁,父为口盛所杀。无宗 亲,依外祖郑。行年十七,适孟。孟与盛有旧,盛数往来孟家。敬杨涕泣谓 盂曰:“盛凶恶。薄命为女,无男昆。恶仇未报,未尝一日忘也。虽妇人拘制, 然父子思深,恐卒狂感,益君祸患。君宜疏之。”孟以告盛,盛不纳。元年, 盛至孟家,敬杨以大杖打杀盛。将自杀,孟止之,与俱逃。涪令双胜出追, 闻其故而止,安慰二门,会赦,得免。 这是一例很典型的女子为父亲复仇的事件,敬杨因为父亲没有儿子,那么为 父亲复仇的责任就义不容辞的落在了自己肩上。一介女子,为报父仇,数十年“未 尝一日忘也”。 女子尚且如此,男子更是不遗余力。后汉书郭符许列传就记载了苏不韦 为了报父仇更名变姓,散尽家财招募剑客,最终杀死仇人之妾及d , j l ,掘发仇人 父亲之墓,把仇人气死。 ( 清) 孙希旦撰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8 7 页。 ( 清) 孙诒让撰周礼正义,王文锦、陈苄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1 0 2 7 页。 ( 晋) 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6 1 7 页。本文所 引华阳国志均本此。 ( 宋) 范晔撰后汉书,( 唐) 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2 2 3 0 页。本文所引汉书均 本此。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可见,汉代无论男子还是女子,为了报父仇,可谓殚精竭虑,甚至倾家 荡产,也在所不惜。 至于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父,在宗法伦理上来说一如亲生父亲,所以,子女也 有为养父复仇的义务。华阳国志广汉士女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例复仇事件:绵 竹人左乔云年幼时被左通收养,在他十三岁那年,养父左通所担保的服役的徒人 逃走了。县吏欺负左通没有身强力壮的儿子,就威胁左通,要剔去他的膝盖骨让 他终身残疾。当时,左乔云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却性格刚强,他不甘心养父被县 吏欺负侮辱,在即将行刑的时候。“以锐刀杀吏,解通走。县令原本以为是壮士 所为,“乃知小儿,为之流涕”,感叹不已。回 不仅父死要复仇,就算父亲被人侮辱同样也要为父亲报仇。犴反就是因为“人 辱其父 ,所以“杀其仇车上 。圆据不完全统计,诸如此类的汉代人为父复仇的事 件见于史料和出土文献的有近3 0 例。 两汉时期,儒家倡导的“孝道”得到极力光大,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样重 要,所以为母亲复仇也成为血亲复仇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书翟方进传中记载 浩商因为母亲被义渠长侮辱而报仇的故事:“浩商为义渠长所捕,亡。长取其母, 与獗猪连系都亭下。商兄弟会宾客,自称司隶掾、长安县尉,杀义渠长妻子六人, 亡。 皇室成员也力行为母亲复仇。淮南厉王刘长也因为“臣母不当坐赵时事, 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不争 ,所以“自袖金椎椎之。 ( 2 ) 为昆仲复仇 兄弟手足,血脉相连,为昆仲复仇,也屡见于各种文献中而不鲜。后汉书 王常列传中日:“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 后汉书党锢列传也记载了魏郎为兄长复仇的事件:“魏朗字少英,会稽上虞 人也。少为县吏,兄为乡人所杀,朗白日操刃报仇于县中,遂亡命到陈国。 这两则故事是为兄弟复仇的很有典型意义的代表。王常、魏f l l j - - 人,为弟或 兄复仇,而且复仇成功后都选择了逃亡。 华阳国志,5 6 6 页。 汉书,2 2 1 5 页。 汉书,3 4 1 3 页。 汉二b ,2 1 3 6 页。 后汉书,5 7 8 页。 后汉书,2 2 0 1 页。 1 4 为妻纲”的男权社会,丈夫在 。甚至,妻子还要承担起为丈 吴许升妻者,吕氏之女也,字荣。升少为博徒,不理操行,荣尝躬勤家 业,以奉养其姑。数劝升修学,每有不善,辄流涕进规。荣父积忿疾升,乃 呼荣欲改嫁之,终不肯归。升感激自厉,乃寻师远学,遂以成名寻被本州 辟命,行至寿春,道为盗所害。刺史尹耀捕盗得之。荣迎丧于路,闻而诣州, 请甘心仇人。耀听之,荣乃手断其头,以祭升灵。 这里记载的吴许升妻吕荣,在丈夫活着的时候“躬勤家业”,对爱赌博的丈夫 “流涕进规”,并且不离不弃。丈夫被害,吕荣请“甘心仇人 ,“手断其头”,以 祭慰亡夫。 这是一例很典型的妻子为丈夫复仇的事件,但是就目前笔者所能见的文献, 还未能发现丈夫为妻子复仇的事件。 ( 4 ) 为子女复仇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子女和父母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子女被害, 父母也会想尽办法为子女复仇,骨肉天性使然。后汉书刘玄刘盆子传就记载 了: 天凤元年,琅邪海曲有吕母者,子为县吏,犯小罪,宰论杀之。吕母怨 宰,密聚客,规以报仇。母家素丰,赀产数百万,乃益酿醇酒,买刀剑衣服。 少年来酤着,皆赊与之,视其乏者,辄假衣裳,不问多少。数年,财用稍尽, 少年欲相与偿之。吕母垂泣日:“所以厚诸君者,非欲求利,徒以县宰不道, 枉杀吾子,欲为报怨耳。诸君宁肯哀之乎? ”少年壮其意,又素受恩,皆许 诺。其中勇士自号猛虎,遂相聚得数十百人,因与吕母入海中,招合亡命, 众至数千。吕母自称将军,引兵还攻破海曲,执县宰,诸吏叩头为宰请。母 日:“吾子犯小罪,不当死,而为宰所杀。杀人当死,又何请乎? ”遂斩之, 以其首祭子冢,复还海中。 后汉书,2 7 9 5 页。 后汉书,4 7 7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吕母为了给儿子复仇,不惜散尽家财,花费数年时间,笼络人心,最后结客 杀死仇人。 ( 5 ) 为戚属复仇 除了为父母、昆仲、配偶、子女等直系血亲报仇,汉代人也有为宗亲报仇的。 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应劭风俗通日: 汝南陈公思为五官掾,王子祜为兵曹行,会食下亭。子祜曾以县官事考 杀公思叔父斌,斌无子,父( 公) 思欲为报仇,不能得。卒见子祜,不胜愤 怒,便格杀之,还府,归死时大守太傅胡广以为公思追念叔父,仁勇愤发 手刃仇敌。 上文中的陈公思因为叔父没有儿子,所以就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为叔父复仇 的责任。 同样见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