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近几年佛教同益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文化现象,与广州佛教史有关的学术成果大多 截止f 清术,对民国鲜有涉及。这与民国时期广州佛教界丰富的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拟就从原始档案和文献资料出发对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传播情况进行整理,并 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民国以前,佛教在广州延续近两千年。历史上,佛教在说法传教中所奉行的“契理 契机”根本原则和岭南文化的实用性特点得到良好结合。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二十多年 中,广州佛教徒与全困佛教界人士一道,找到了建设“人间”佛教这一佛教现代化转型 的方向,并为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宣传和丰富的实践努力。这一时期佛教界入士的活动 于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振兴具有开创之功。广州沦陷后,六榕寺主持铁禅叛国投敌, 在广州佛教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抗日战争结束后,各种佛教社团和社会文化事业 相继恢复,尤其是以广州佛教志德慈善中医院为标志的慈善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 民国时期,广州佛教界的实践活动,既有全国范围内的共性,也有自己鲜明的地域 性特征。广州佛教徒的弘法活动,以建设“人间佛教”为主线,同时存在社团组建和居 士弘法两条支线。在“一主二支”的共同作用下,广州佛教徒全方位实践了“人问佛教” 理论,在极大程度上扩展了广州佛教界的社会影响。 综删民幽时期广州佛教界积极进行佛教现代化转型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广州佛 教界的“人制佛教”理论与其他地区相比,显然是略逊一筹的。除了对大乘佛教教义的 宣传外,并无仓建。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关于“人间佛教”的实践,广州是不落 人j i n 勺。但是实践不能及h j 有效地升华为理沦,对再次实践的指导意义就会大大折扣。 这就是侄比幽i i , j 删1 1 j | j 教复兴的l h 0 在上海、南京,而不在广州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政教分离“人| - n j 佛教”现代转型 a b s t a c t a b s t r a c t r e c e n t l y p e o p l eh a v eb e e ng e t t i n gi n c r e a s i n g l yi n t e r e s t e di nb u d d h i s m r e s e a r c he f f o r t s o nt h eh i s t o r yo fg u a n g z h o ub u d d h i s mh a v eb e e n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o nt h ep e r i o d su n t i l 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w i t hl i t t l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a td u r i n g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w h i c hi s i n a p p r o p r i a t et ot h ea b u n d a n tp e r f o r m a n c e sb yg u a n g z h o ub u d d h i s tc o m m u n i t yt h e n t h e g r a d u a t e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s t u d yt h es p r e a do fb u d d h i s mi ng u a n g z h o ui nt h i sp e r i o da n d p r e s e n tp e r s o n a lv i e w sb ym e a n so f o r i g i n a la r c h i v e sa n d d o c u m e n t s b u d d h i s mh a db e e ni ng u a n g z h o uf o ra l m o s t2 0 0 0y e a r sb e f o r et h e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h i s t o r i c a l l y , 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p r i n c i p l e sa g r e e m e n tw i t hr e a s o n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t o o p p o r t u n i t yw e n ta l o n gw e l lw i t ht h ep r a c t i c a ll i n g n a nc u l t u r e f o ro v e r2 0y e a r sb e f o r et h e r e s i s t a n tw a ra g a i n s tj a p a n ,g u a n g z h o ub u d d h i s t s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 i rc o u n t e r p a r t s n a t i o n w i d ew o r k e de a r n e s t l yt o w a r d sa ne a r t h l yb u d d h i s m 一am o d e m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p u b l i c i t yo ft h e o r yw e n ts i d eb ys i d ew i t hr i c hp r a c t i c e s a l lt h ee f f o r t si n i t i a t e dt h er i s i n go f g u a n g z h o ub u d d h i s m 。f o l l o w i n gt h eo c c u p a t i o no fg u a n g z h o ub yt h ej a p a n e s ei n v a d e r s , t i e c h a n ,t h ea b b o to fl i u r o n gt e m p l es u r r e n d e r e dh i m s e l ft oj a p a n ,w h i c hb r o u g h t h u m i l i a t i o nt o g u a n g z h o ub u d d h i s m w i t ht h ev i c t o r yo ft h ew a r ,v a r i o u sb u d d h i s t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c u l t u r a lu n d e r t a k i n g sg r a d u a l l yg o tr e j u v e n a t i o n t h ec h a r i t yw o r km a d ea l o tp r o g r e s sw i t hz h i d ec h a r i t yh o s p i t a la sa ne x a m p l e p r a c t i c e so nt h ep a r to fg u a n g z h o ub u d d h i s tc o m m u n i t ya s s u m e dd i s t i n c t i v el o c a l f e a t u r e sb e s i d e st h ec o m m o np o i n t ss h a r e da l lo v e rt h ec o u n t r y g u a n g z h o ub u d d h i s t s e x p a n d e dt h e i rd o c t r i n e so fb u i l d i n ga ne a r t h l yb u d d h i s mb ym e a n so ff o u n d i n gs o c i e t i e sa n d b yt h ee f f o r t so nt h ep a r to fb u d d h i s t sw h ow e a rl i k en o n r e l i g i o u sp e o p l e b yp u t t i n gt h :s t h e o r y i n t op r a c t i c ei na na l l r o u n dw a y ,g u a n g z h o ub u d d h i s t sg r e a t l ys t r e n g t h e n e d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i rc o m m u n i t yo ns o c i e t y b y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u r v e yo ft h ep r o c e s sw ec a nc o n c l u d et h a tt h et h e o r yo fa ne a r t h l y b u d d h i s mh e l db yg u a n g z h o ub u d d h i s tc o m m u n i t yw a sal i t t l ei n f e r i o rt ot h a ti no t h e ra r e a s m a h a y a n ad o c t r i n e sw e r eg i v e np u b l i c i t y , a n dn o t h i n gc r e a t e d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w ec a r ls t i l l a r g u et h a tt h ee f f o r t st op u tt h i st h e o r yi n t op r a c t i c ew e r en o tl e f tb e h i n do nt h ep a r to f g u a n g z h o u t h ep o i n tw a st h a tt h ed i r e c t i v ef u n c t i o no ft h e o r yw o u l db ed i s c o u n t e db e c a u s e p r a c t i c ef a i l e dt ob ed i s t i l l e dt ot h e o r y , t h a tw a st h em a i nr e a s o nw h ys h a n g h a ia n dn a 啕i n g i n s t e a do fg u a n g z h o ub e c a m et h ec e n t e ro fb u d d h i s mr e j u v e n a t i o nd u r i n gt h e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 k e yw o r d ss e p a r a t i o no fp o l i t i c sa n dr e l i g i o n e a r t h l yb u d d h i s m m o d e m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广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叫: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j 引 用的内容外,奉论文不古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巾以日月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 后果南术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吖别屿锄日期轨p 尹年莎月日 广州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授权广州大学有权保留, :向同家有笑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什和磁釉,允许论文被查阕手借阅。本人授权 广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f j 全部或部分内弈编八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j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 文在解密后适朋奉授权书) f, 学位论文作者箍名、,场谚, 日期:y 舟月5 闩 导师签名:j i 宇毂 日期:,嘶年f 月口 第一章导言 1 1 学术回顾 第一章导言 2 0 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界人才辈出,佛学研究盛况空前。1 9 4 9 年以后,在香港 和台湾佛学研究由来自大陆僧尼、居士、学者继续承担,随着佛教在港台地区的发展, 佛学研究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建国后,大陆的佛学研究逐渐萎缩,文革期间甚至停 滞,1 9 6 7 年至1 9 7 4 年间仅有l 篇佛教文章发表。大陆佛教界在8 0 年代后赢得了较为宽 松的环境,但学术研究长期停滞导致研究人才青黄不接,学术成果仍显单薄。9 0 年代后, 一些经过佛学院和科研机构长期培养的人才开始崭露头角,大陆的佛教研究逐渐取得与 港台并驾齐驱的地位。 有关民国佛教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 台湾江灿腾教授相继出版了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现代中国佛教史新论。、 2 0 世纪台湾佛教的转型与发展。等著作。这些著作极富开拓性、原创性、持论公 下、思想深湛,获得海峡两岸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大陆在2 0 世纪9 0 年代出版的佛教史专著有高振农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邓 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于凌波中国近代佛教人物志。、何建明佛 法观念近代调适等。这些著作都把佛教放在中国近代转型的大背景之中进行考察, 总结了佛教兴衰衍变的规律和历史教训,揭示了佛教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2 0 0 0 年陈兵教授、邓子美教授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佛教。,该书在世纪之交, 回顾和总结了2 0 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它标志着中国佛教研究新领域 的拓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同年潘桂明的中国居士佛教史。出版。这部居士佛教史不同于以往的佛教史, 它结合广大群众、社会思潮的大背景来观察佛教,在过去佛教史的基础上给出了更大的 范围和更大的视野。 2 0 0 1 年麻天祥的2 0 世纪中国佛学问题。出版。台湾佛教史专家江灿腾教授对 此书评价极低,认为毫无创新之处。 2 0 0 2 年李远杰撰近现代以佛摄儒研究”,本书在疏理中国古代以佛摄儒的思想 渊源以及考察佛法观念的现代更新基础上,结合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嬗变的特殊背境, ”江灿腾: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东人图书公司1 9 9 2 年版。 。江灿腾:j j l l 代中围佛教史新论净心文教基金会1 9 9 4 年版。 江灿腾:2 0 世纪台湾佛教的转型与发展诤心文教基金会1 9 9 5 年版。 j 乜搬水:佛教文化i 近代中国,j :海社会科学院 | 版社1 9 9 2 年版。 邓了黄:传统佛教i ,中闫近代化华东师人h 版社1 9 9 4 年版。 卜凌波:中l 竭近蛐代佛教人物忠宗教立化出版札1 9 9 5 年版。 何矬i i j = 佛法观念近代调适,托城版礼1 9 9 8 年版。 除兵、邓了炎:纪中固佛教,民族版社2 0 0 0 年1 1 月版。 + 滞忤l | j j :中罔居l j 佛教史,中同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版。 麻兀祥:2 0 【止纪中闷佛学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李远杰:近现代以佛擞儒州究,巴蜀。忙社2 0 0 2 年j 0 月版。 第一章导言 分析了近现代以佛摄儒的历史成因与推动力,探讨了近现代以佛摄儒的主流特色及个体 差异。 同年,宋立道的传统与现代变化中的南传佛教世界出版,该书对东南亚 各国的上座部佛教如何在特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下与现代社会及现代化过程相适应,作了 较为系统的描述。考察了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动对佛教存在状态的影响,以及佛教对 丁现实,对丁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与回应行动。最后得出结论, 宗教价值观在社会政治或经济生活中只能潜在地、曲折地发生影响和作用。 何劲松的近代东亚佛教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为线索。也在同一年出版。 浚书充分论证了在对外战争中同本佛教与军国主义互动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近代日本佛 教逐渐沦为法西斯主义的工具和帮凶。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 f = | 本军事进攻,日本佛教也在大大扩展其势力范围,主动配合、推行同本政府的军国王 义扩张政策,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都遭受了日本佛教的渗透和影响。 2 0 0 3 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肖平的专著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日本佛教界 的交往录。作者以近代至民国期间中国佛教复兴的过程中,中日佛教界的交往为主 线,论述了日本佛教成功的经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作者认为:一方面,日本佛教成功 的经验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复兴”;另一方面,因为日本进行的是以牺牲佛教精神为 代价的改革,这种模式也必然会给中国佛教的复兴带来不良影响。 涉及到民国时期中国佛教的学术论文成果比较丰富,共有1 8 0 余篇。 在论文题目中出现民国或民字样的有1 0 篇,它们分别是何建明的民初佛教革新运 动述论和略论清末民初的中国佛教女众。、孙付靖的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与 民族宗教事务”、马冽的民初佛教复兴运动与 。、吴平的民国时期 上海的对外佛教文化交流”和民国年间上海地区的佛教报刊杂志。、李少兵的民 困佛教革新运动中的真假佛徒之辨。、民国时期佛学与科学思潮”。、民国时期佛 教界东西文化观研究。和微言寻变民国时期佛教革新派论社会与社会主义9 。 以上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为适应时代变化而做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尤 其是对教训的总结,为未来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以抗r 战争时期中国佛教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8 篇,它们分别是孟国祥的f j 本 永讧道:传统o 现代一一变化中的南传佛教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 0 0 2 年8 月版。 何劫松:近代东弧佛教以【| 率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为线索,礼会科学义献出版社2 0 0 2 年4 门版。 肖平: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1 引l 本佛教界的交往录,广东人民出版社版2 0 0 3 年1 月版。 何矬l 妣民书u 佛教革新运动述论,近代史研究1 9 9 2 年4 期。 何建驯:略论清末民柳的中国佛教女众,佛学研究t 9 9 7 年l 期。 - f l j , , q :民罔初期孙中山先生与民族宗教事务,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 9 9 6 年3 期。 马驯:民制佛教复兴运动1 j ,江西社会科学1 9 9 6 年1 1 期。 吴h 民周时期l :海的对外佛教文化交流,法音2 0 0 1 年1 1 期。 是、卜:民同年问海地区的佛教搬刊杂志,佛教文化2 0 0 0 年2 期。 李少兵:民圊佛教革新运动中的真假佛徒之辨,史学月刊1 9 9 7 年2 期。 拿少兵:民同f | 寸j 仉佛学j 科学思潮,历史研究1 9 9 7 年4 期。 李少兵:民同时j c f 佛教群东两叟化剃研究,史学月刊1 9 9 8 年2 期。 李少兵:微高4 赍民同时期佛教* 新、旅论社会与社会土义,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 0 0 0 年2 期。 一r - 第一章导言 利用宗教侵华述要、何明栋的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佛教徒。、李少兵的抗同战 争时期中国佛教界抗敌思想研究。、陈金龙的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的成 熟、何劲松的伪满期间日本佛教在中国东j e 扮演的角色。、忻平的日本佛教 的战争责任研究“、林小波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佛教界。、陈金龙的论抗日战 争时期的宗教外交。以上论文对抗f | 战争期间日本佛教的责任以及中国佛教界在战 争中的表现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做出了较为公正的评价。 与本文写作有较强针对性的论文有3 篇。王汀生、王延红的广东佛教的传播和发 展。,该文主要论述了佛教在广东的传播和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在第六部分中作者 对民国时期,。东佛教丛林以及社团组建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宏明的广东佛教教育刍 议”,作者在马建钊试论广东的佛学院校教育”的基础上,对佛教教育过程中出 现的专宗教育、师资队伍和如何看待外来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凡夫的现代岭南 画派的佛教因缘”,佛教绘画是佛教引发信仰的热忱、扩大宣传影响的重要工具,作 者认为民固时期岭南画派与佛教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二者拥有了更多的时代意义。 以上各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论及民国时期中国的佛教,这是本文 得以确立和展丌的重要条件。然亦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学术成果中与本文相关的内容, 不仅相当零散,而且作为立论材料都显得十分单薄,故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梳理、补充。 本文拟就从原始档案和文献资料出发,对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传播情况做详细整理, 并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1 2 选题意义 民国时期,由于外来势力的压迫和中国自身的社会转型,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考验。 早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也面临此问题。面对前所 未有的生存危机,许多佛教界的有识之士,顺应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发展,提出并实施 了系列的佛教改革,以至于使佛教摆脱了宋明之后千余年的衰微,呈现出“复兴”的 迹象。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许多学者已在此处泼墨,但大多数都把精力 放在民国时期佛教复兴的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其他地方较少涉及( 学术回顾) 。 其他地区在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互动推动佛教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引l ;i 十r : j 本利川j j 教侵1 # 述婪,淮阴帅学报1 9 9 1 年2j 羽。 何l 叫栎抗i 1 艟吖“| | 的中田佛教徒江西社会科学1 9 9 5 年7 期。 李少兵:抗il 战争时j 月中罔佛教羿抗敌思想研究史学月刊2 0 0 0 年4 期。 陈金龙:试论抗日战争州期党的宗教政策的成熟,人文杂志2 0 0 0 年6 期。 何劲松:伪满期问| 1 本佛教托中国东北扮演的角色,世界宗教研究2 0 0 1 年3 期。 忻、卜| 木佛教的战争责任研究,毕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5 期。 林小波:抗li 战争时期中困佛教抖中国宗教2 0 0 2 年3 期。 i j 、盒尼:论抗li 战争l j 朋的宗教外交,贵州i 文史丛刊2 0 0 1 年1 期。 l j tj 生、i 延红:广东佛教的传播年发j 捷广州师院学报1 9 9 7 年4 期。 宏i ! j j :广东佛教教育山f 议,佛教义化( 佛教教育专号) 1 9 9 9 年6 期。 ,i 址t 0 :u i = 仑力、的佛1 y j 耽 盘橄n ,人m 灯9 7 年1 朋( 总笫7 期) 。 凡人:虮代岭南l 叫派的佛教【i 缘,世界宗教文化1 9 9 8 年3 期。 3 第一章导言 民国以前,佛教在广州延续近两千年。历史上,佛教在说法传教中所奉行的“契理 契机”“根本原则和岭南文化中的实用性得到良好结合。这一优良传统为民国时期佛教 在广州的作为奠定了峰实的基础。 民国初年,各种思想理论和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相结合,激发了许多新思维的火花。 在此背景之下太虚大师提出了建立“人间佛教”的口号,广州汊传佛教界给予了积极地 响应。抗f 1 战争爆发后,广州佛教徒积极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斗争之中。以自己的方式为 抗同奔走效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其中也有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即六榕寺主持 铁禅和尚的叛国投敌。抗r 战争结束后,各种佛教社团和社会文化事业相继恢复,尤其 是以广州佛教志德慈善中医院为标志的慈善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民国时期,广州佛教 界以各种佛教社团的组建为基础,以“人间佛教”的建立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序 的说法传教活动。 综观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这些活动既有全国背景下的普遍 性,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选取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佛教作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 民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活动情况,分析其特点、总结其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在“人问 佛教”的实践方面,广州是不落人后的。但是实践不能及时有效地升华为理论,对再次 实践的指导意义就会大大折扣。这就是民国时期广州失去佛教复兴中心地位的一个重要 原因。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价值日益在学界形成共识,并掀起研究的热潮。 但总体来讲,宗教史的研究仍显薄弱。本人以有限的学识,对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卅的活 动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希望能对地方的文化建设和佛教未来的发展有所 帮助。 1 3 资料来源 资料收集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关于佛教史的资料比较散乱,主要散见于各种档案、 期刊、特刊之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文献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 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地方志馆等处馆藏的大量原始档案和文献资料,为本文的写作提 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本人还前往上海、南京、北京等处查阅相 关的报纸、杂志,补充了广东地区馆藏资料之不足。 ”佛教的一种估教j 豪则什湾印顺法师解释说:契机即所说的洁要契台当时听众的根机使他们能干佛法,起 信斛,甜利益。契理即所说的法,能契台彻底而究竟了义的。佛法要着熏这二方面,才能适应时机,叉契于佛法 的a 义,细擘浮瞩j 二契圳,或0 ;免鉴肋廓和寡,j 如专著蓐于戍机,像一升学佛者,h 讲适脚时代,而忽略,足番 共含佛法的真义,这样的适腑1 ,佛法柏什么关系! - 4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卅l 传捅的概况 2 1 背景 第二章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传播的概况 从三围时期至清中期的一千五百多年中,佛教与广州地方文化得到平和、融洽的相 处。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完成了此前各种学说的总结和概括,各具特点、规模空前的 教派纷然蔚起”。六祖慧能创立的禅宗南宗于各派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佛教中影响 最大的教派之一。唐朝,广j i i 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宋、元两代政府“普遍对禅宗采取了 限制和愿抑的政策”。,但广州寺庙仍有所增加。元未至明中期,岭南佛教,特别是 禅宗出现了一段沉寂期一。由于明末的不少官员和文人学士遁迹佛门,以及清初四帝对 佛教的扶持,广州佛教在明术清初又极盛一时,可以说,清代前期广州佛教之盛,不亚 于唐代。但是随着清朝国势的衰微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佛教很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 机之中。 1 9 世纪中 中国迎来了“四千年未有之变局”,佛教与中国封建社会一起在列强 的侵凌宰割下,面临重重厄难。 长期以来佛教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古时它对大唐盛世的形成 起到过积极作用,但近世与衰败的生产关系和封建文化相连,很容易被人们看作痼疾, 成为打击的对象。清末,广州佛教面临内外双重压力,显现前所未有的颓势。 戊戌变法时,湖广总督张之洞著劝学篇上奏清廷,主张改全国寺庙、寺产7 0 为学堂之用。虽经虚云大师极力劝阻,清廷暂缓执行,但“庙产兴学”在各地仍影响甚 大。清后期,广州寺庙大半失修,寺产多数被充作公用。光绪三十年( 1 9 0 4 年) 3 月, 五大丛林之一的长寿寺被毁,寺产没收入官。有些僧尼迫于形势,主动将寺产献出以求 自保。1 9 0 3 年,六榕寺住持铁禅向两广总督岑春煊捐献了部分寺产和一些稀有字画,作 黄埔武备学堂毕业生赴r 留学的学费,价值数万元。岑春煊将此事上奏光绪帝。光绪帝 将其封为广东僧纲司,并御赐“清修忠悃( 广州音:捆。诚意的意思) ”扁额。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j v h 佛教虽然受到严重打击,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许多社会人士急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抵制的力量源泉,因此佛教哲理仍受重视。戊戌变 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几乎所有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毫不例外地把佛学视为 重要的研究课题”。光绪十七年( 1 8 9 1 年)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就把佛学列为 “惜王奇、彭耀编等:i 止界三人宗教托中国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 0 9 1 年6 月第2 版,第2 0 页。 。杜继史、黄列情j 二编:佛教小辞典, :海辞书版社2 0 0 1 年12 月第1 版第3 2 页。 * 最德才j :编:广东省忠宗教志,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6 页。 、争仆“土编:广州宗教忠,广东人民版幸1 :1 9 9 6 年8 月第1 版,笫5 页。 “觉避:我所i j | j 道的铁禅和尚中困人民政治协商会泌广州市文史资刳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第8 辑 7 9 6 3 叫k 讹l2 0 i2 9m 。 ” ( j 。i 珥:佛学j 中闰近代诗坛, l 】南人学j “版社1 9 9 5 年版,第4 8 页。 5 雏竹l 叱州州娴佛教nj 州似椭蚋概龇 教材,门生梁启超从此涉足佛学研究。 清术,广州有革命要求的僧侣和居士都积极地参与了反清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酊 夕,革命党人利用佛寺秘密集会,从事推翻清廷的活动,双溪寺僧蹯溪、栖云就参与其 中。“三二九”之役失败后,潘达微居士冒着生命危险,将死难烈士埋葬,并在平 民报以及中性的 - - i :十二行商报上发表了死难者已经收敛的消息。 僧人由于身份特殊,隐蔽性强,在革命活动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作为 武昌起义前奏的广州“三- j l ”之役,无论是事先的策划还是事后革命党人的营救以 及死难烈士的安葬,佛教僧侣和居士都进, 7 7 t 不懈的努力,在广州佛教史上写下了浓重 的一笔。 2 2 概况 佛教文化一脉相承,历史进入民国时期,它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近代以来的颓势。但 在新的社会制度下,机遇与挑战同在。由于佛教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佛教在这一时期所 面临的情况有所改观,并略有“复兴”迹象。对于广卅i n 区的佛教而言,民国时期是一 个在厄难中徘徊,在曲折中探索的时期。下面以抗日战争为时间界限,把民国时期分为 抗战以前、抗战时期和战后三个阶段,对佛教在广州的活动进行概括性介绍。 2 2 1 抗战以前( 1 9 1 1 1 9 3 7 ) 在清末庙产兴学浪潮的冲击下,各地僧众被迫联合与之抗争。 民国元年( 1 9 1 2 年) 4 月,由浙江天童寺静安、北京法源寺道阶发起,在上海留云 寺成立中华佛教总会。总会提出保护寺产、振兴佛教的i z i 号。这是佛教为适应与外来强 势文化竞争以及适应新社会环境的需要,而建立的有别于封建僧团的新型佛教组织。在 中华佛教总会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建立自己的省市级佛教组织。 继中华佛教总会之后,六榕寺住持铁禅和尚在六榕寺内倡办广东佛教总会,自任会 长,并呈出政府备案。入会者有各宗派佛教徒3 7 2 人。民国1 0 年( 1 9 2 1 年) 广州佛教 阅经社在大佛寺内成立,由光孝、海幢、华林、大佛四寺发起,发起人释铁禅、释志光、 梁季宽、汤瑛居士等1 0 0 多人。该社宗旨是方便佛门弟子聚集研究佛经,但因社址在佛 寺内,故不接纳女众参加,但可借书自学。孙中山为“佛教阅经社”题赠“阐扬三密” 四字 。 。黄花岗起义,冈发生n 期1 9 】1 年4 月2 7 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九 1 ,凼此又名“三二九”起义。 。陆丹林、冯们恒:“1 生世家的革命党人潘达微,近代广东名人录第二辑广东人民版礼1 9 8 9 年4 月第 版,籀i7 3 负。 。海潮许第一二卷,第1 9 2 2 19 3 3 页。 6 m f l 心j v j i ) i j 救n :j 卅捕的| 岘呲 民国1 3 年( 1 9 2 4 年) i 州佛化救世会在华林寺创立,会员数白人,张煊居士任会 长,释融秋、释式如为副会长。该会以礼请高僧讲经说法为基本活动内容,四众弟子参 加,影响较大,曾筹组南华佛学院,因经费不足而中止。民国1 5 年( 1 9 2 6 年) 华林寺 僧式如创立广州佛学会,会址在宝源路1 6 号,会员1 0 0 多人,研究律、净、显、密各 宗经典。同年创立的佛教社团还有沈观自、桂了凡发起成立的楞严佛学社,社址在德政 中路丽水坊。 民初的佛教组织是新社会环境中的应时之作,并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因此都略显 幼稚。相当一部分因经费问题难以为继,很快便销声匿迹了。勉强维持者,活动也比较 少。但是这些组织是以新的社会环境为土壤的,具有较为明显的近代特点,基本上为民 国时期佛教的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民国几十年的时间中,以寺产问题为中心,政府与佛教之间一直进行着控制与反 控制的斗争,政府的态度非常严厉。民初,广州作为国民革命的发源地,社会动荡尤为 剧烈,政府对佛教寺产的任意征占和掠夺更为明显。 民国元年( 1 9 1 2 年) ,市政公所设在大佛寺内。市警察局设海幢分局于海幢寺内。 光孝寺东部的虞翻划建市第二十七小学,后改称中南中学。民国2 年( 1 9 1 3 年) 光孝寺 部分寺院房产先后为广东法官学校和警官学校接管、占用。寺内钟鼓楼、毗卢殿、五祖 殿等被法官学校拆去;东廊、西廊、客堂等被警官学校拆去;大门原为明代建筑物,被 法官学校拆毁,改为洋楼。 民国1 1 年( 1 9 2 2 年) 6 月,陈炯明叛变。他的所作所为激起广东各阶层人民的不 满和反对。孙中山顺应民意,联合滇、桂二军于民国1 2 年( 1 9 2 3 年) 1 月4 日将陈炯 明赶出广州。镇压陈炯明的战争为民国建立十二年来,广东发生的最为激烈,牺牲最多 的一次战争“。 为筹措镇压叛乱及北伐军饷,广州市市长孙科将广州市部分寺庵道观收 归公有,以招商投标的形式充作军费。僧道居住有年者,可以优先承领,以示体恤。 作为广州市四大丛林之一的大佛寺大部分被拍卖( 当时全寺面积有1 1 0 0 余井约 1 3 0 0 0 平方米) 。当时保留下来的房地有大殿、后殿、禅堂、库房、斋堂、方丈室及东偏 客常等部分。三尊大佛拟售与某洋行,后因拆迁困难而作罢。 陈炯明叛变后,以“内抚百粤,与民休息”为名,行“纵兵淫掠”之实,使繁荣兴 盛的广州遭到了明末以来2 7 0 余年未曾有过的浩劫 。市政各种规划为之中断,前此粗 具规模亦蹂躏殆尽。叛乱被镇压后,市政建设被提到日程上来。民国1 3 年( 1 9 2 4 年) 广州市长孙科以此为由,把广州市佛教大小寺庙统统没收为公产。这些寺庙或毁建楼房、 街道、公园或被投标、拍卖。 民国1 3 年( 1 9 2 4 年) 广州市政厅开辟马路,华林寺部分殿堂被拆毁,其余亦充公 拍卖,寺僧罄其积蓄加上施主赞助,仅赎回大殿、僧舍、库房和五百罗汉堂等房地。广 。市政公报第9 8 期,第2 页。 。i 井= 1 11 1 、l i y i 米。 ”杨万秀、钟争安: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l9 9 6 年3 月第1 版第4 1 3j j ”市政公报第9 8 期第2 负。 7 蚺一壮 比j | 司i i , j j 嘲佛教n 厂州1 捕的帆龇 州市政厅还拍卖了无着俺,其8 房子孙合筹大洋5 0 0 0 元赎回大殿、观音阁、祖堂、放 生塘等约为旧址一半的房地。大佛寺仅存部分,在这场浩劫中也未能幸免,全被充公、 拍卖,直至民国2 2 年( 1 9 3 3 年) 海军将军姜西园才将大殿收回。民国1 7 年( 1 9 2 8 年) 广州市政府把海幢寺的部分房产辟为“河南公园”。民国2 2 年( 1 9 3 3 年) 9 月2 8 日广 州市政府把“河南公同”改为“海幢公园”。海i 瞳寺只保留大殿、天王殿、观音殿、舍 利塔殿及东偏库房和部分僧舍。 从寺庙的去向来看,用于市政建设需要而充公的并不多。因此说,大力进行市政建 设,破除封建迷信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孙科将大小寺庙统统没收。寺庙拍卖后,资金都归 广州市财政局支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孙科确有拍卖寺产,增加财政收入的意图。广 州市佛教在这次运动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民困初年,与其他寺庙相比六榕寺的情况可谓一枝独秀。虽然六榕寺也受到一定 破坏,如民国8 、9 两年( 1 9 1 9 年、1 9 2 0 年) 中,广州市政厅在六榕寺东辟建花塔街( 今 六榕路) 和净慧公园。六榕寺山门不得不向后退让,但它是唯一一个在民国时期能对寺 庙进行大规模修缮的佛门寺院。 民国8 年( 1 9 1 9 年) ,铁禅主持动工修缮六祖堂。同年8 月,于民国2 年( 1 9 1 3 年) 即开始筹建的“曹溪法乳”牌坊也竣工、落成。社会名流、佛门弟子纷纷在牌坊上题刻 诗词、对联以记载这件佛门大事0 3 。民国2 2 年( 1 9 3 3 年) 赵士觐居士联络蒋光鼐、胡 毅生等名流,倡议募修六榕寺花塔。“8 月6 日成立重修花塔委员会,集资庀材,分工合 作,自经始以至落成,历时十九月又二日,竣工之速,始料所不及也”。民国2 4 年 ( 1 9 3 5 年) 广州举行花塔落成典礼,梁致广居士撰重修六榕寺花塔记,“花塔”始为 f 式塔名。 六榕寺之所以能够得到较好的保存和修缮,除了僧侣、居士的支持外,铁禅与政府 要员的关系亦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密宗。的广泛传播是民国时期广州佛教传播的又一个特点。民国8 年( 1 9 1 9 年) , 潮州著名居士王弘愿翻译出r 本密宗丰山派权田雷斧的密宗纲要一书,在太虚法师 的推介下广为流传。此事在只本亦引起反响。民国1 3 年( 1 9 2 4 年) 7 月,权田雷斧以 7 9 岁高龄来华弘法。民国1 8 年( 1 9 2 9 年) 5 月,西康诺那呼图克图任蒙臧委员会委员、 立法委员,应邀来粤弘法。诺那乃西藏喇嘛教红衣派j 下宗,至是广东始有西藏密教流传 ”。在王弘愿等人的影响下,广州市僧俗两界掀起崇密热潮。 民国1 8 年( 1 9 2 9 年) 赵士觐、释铁禅、胡毅生、释季宽、释志光、释湛心等2 3 人发起成立广州佛教解行学社,社址设在白云山麓之弥勒寺和寺右临的广化分院。民国 。余庆绵土编:六椿寺志,广卅i 市六榕寺1 9 9 9 版,第6 6 6 7 负。 。梁致广:重修六榕寺花塔记r 1 东文征续编第二册,广东文征编印委员会19 8 7 年3 月版,第7 4 7 5 页。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办称崧教、真占宗等。密宗是相对十显宗而言的。密宗的派系当今士蔓有藏崭,东拼和台 带。崭宗之所以称为桁,即是依着佛的博意来修持。而且密法 以前是不公开外传的只限于师徒的f _ 耳相传。砬 宗之所以称为址,腺办是由佛心流1 t 1 的衍意将此街意对凡夫加以表达,即是址的意心。 “陈兵、邓予羹:一卜世纪中国佛教民族m 版社2 0 0 0 年1 1 月第一版,第5 0 2 负。 8 筇。r i沁l 埘时j 州佛教“j “卅h 0 揣的概况 1 9 年( 1 9 3 0 年) 六榕寺铁禅和尚将六榕寺内北堂和大梅堂部分空地,提供给广州佛教 解行学社修建护摩坛、维摩室、信解池等”。王弘愿在此基础上创建广州解行精舍。民 国2 1 年( 1 9 3 2 年) 刊行解行精舍第一次特刊。 民国2 2 年( 1 9 3 3 年) 王弘愿辞去潮州中学教席,主持广州解行精舍。国立中山大 学仰慕其名,聘为佛学讲师,并主修两广通志中的宗教志。民国2 6 年( 1 9 3 7 年) ,、+ 州佛教徒复自沪上迎清诺那来粤传教一月有余o 。 按照佛教传统,居士无传法、灌顶。的资格。王弘愿以居士身份传法、灌顶的活动, 在佛教内部引起了有关密宗传法资格的论争,前后持续了十余载。给当时中国的佛教界 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但若从长远意义上看,此次论争也大有促使僧俗两界对密宗 理论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作用”。这场论争随着王弘愿的逝世和中f 1 战争的全面爆发, 逐渐平息。 抗战前,虽然广州社会仍然是动荡不安,但是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比,办属相 对稳定。民国时期,佛教在广州的传播活动在这一时期全面展开,尤其是各种佛教杜团 的广泛建立,为佛教在整个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活动奠定了一定的组织基础。 2 2 2 抗e t 战争时期( 1 9 3 7 1 9 4 5 ) 中日佛教交流史,从占代到近代,可以清季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中国向日本 输出佛教,日本之有佛教乃至兴盛均与中国有关;后期日本因明治维新国力大增中国迭 遭凌辱,佛教交流因势变成了反向输出。随着日本侵华加剧,日本佛教在华传教事业也 逐渐深入。民国2 6 年( 1 9 3 7 年) 日本政府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同时,加紧了对宗教的 控制和利用,日本佛教各派更是全力配合,主动为侵华战略服务。同本僧侣除了直接 从政,参与指导殖民侵略外,主要是从“王法为本”的原教旨出发,附会现代佛教教义, 为日本侵华战争合法化寻求理论依据,同时,以配合战争和“宣抚”为目的,全面开展 文教、社会事业。 民国2 7 年( 1 9 3 8 年) 1 0 月2 1 日,广州沦陷。广州沦陷以后,日本佛教为配合日 军侵华活动迅速在广州传播开来。当时日本佛教各派在广州建立的佛门寺庙有6 座,他 们分别是五仙观之妙心寺,维新路之大慈寺,正南路之西本愿寺,文德路之东本愿寺, 磐福路之妙法寺,仓边路之身延山别院。妙心寺属临济宗,大慈寺属曹洞宗,东、西本 愿寺属真言宗,妙法寺、身延山别院属日莲宗 。 。李伟云主编:广州宗教志,广东人民 h 版社i9 9 6 年8 月第1 版,第5 2 页。 “广东省政府编译处编:广东年龄,民国3 0 年版,第1 6 5 一i9 0 页。 ”灌顶是修崭法肯,取得修法资格的一种仪式,修密法首重有上师灌顶力u 持,取得修法法允。通常上师灌顶时用 甘露水洒托受灌顶者头顶l 及身k ,冉用佛像放在受灌者的头顶,念咒加持,如此才完成灌顶仪式。灌项只是取得 修法法允搜身心的安宁,好能进行修法。 “肖平: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必,广东人民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1 1 页。 ”忻t :奉佛教的战争责任研究毕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9 期。 ”谢为何:佛教辑览,固啪、佛教叭会华南支部民国三十年版第1 2 5 页。 9 聃一啦 kl h i t r - h u l i ) | ;敫以j 州传椭的慨m 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就在于其纯粹性和独立性,宗教一旦依| f 寸于政治,性质必然发 生改变。佛教进入r 本伊始就与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密切联系,以后以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