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王维山水诗歌的审美意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y 8 6 3 8 五 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山水诗成就最高,也备受后世批评家关注。 他的山水诗不仪在形式层面上具有以画入诗、声色并出的特点,具有 独特的动静互衬、平缓悠长的节律,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而且诗 人复杂的人牛经历、丰富的心路历程更使其诗包蕴着深厚的人文内 涵,潜藏着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意识。因而王维诗也成了多维 视角中的焦点。其诗歌言外之意丰富而不可凑泊,意义融化在形式之 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有意味的形式”,真正完成了二个涛人在困顿、 挤压、变形的异化状态下精神之诗意地复归。王维诗作为情景交融的 典型体现,其清远的诗境蕴涵恰恰能造成历时性审美心理的沟通,诗 人在诗中所表现的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及个体生命审美存在的方式对 后人无疑有着恒久的魅力,充满无穷的生命哲思的启迪。可以说王维 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诗歌而又不局限于诗歌,他对前贤文化 遗产兼收并蓄、取精用宏的博大和技巧,他融儒、庄、禅而兼综化用 的机智和圆通,他引画技和音乐入诗的自觉和创意,他变宗教精神为 审美精神的艺术敏感,他师法自然也师法内心的创作自由,他超越仕 隐二难困境而又仕隐两全的生存智慧,他亲和山水,寄情山水的审美 人生形式,都给了我们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我在这里借用心理美学的研究方法,从形式层面一一表层次一一 深层次一一隐层次四个层面按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对王维l ij 水诗进 行新的解读,对诗人为适应和改造自已的生存状态和追求审美理想而 生发和表现出来的艺术创作作深层次的分析,以探求其诗歌丰富的审 美意蕴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诗人山水诗歌的再认识而达到对作为个体 生命存在的王维的再认识。 我的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四大部分,共计四万 八千字。其中l e 文分为四章,第章主要分析两个问题:“诗中有画” 的审美表现;为什么说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反映了什么美学 趣味和审美标准。第二章分析了诗人远离人间、回归自然的创作主题。 第三章结合诗人生平和生存理念,为其山水诗分类,分析诗人复杂人 生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及寄托在作品中的人格追求。第四章主要分 析诗作中独特的生命精神,进一步解读“王维现象”的文化内涵,重 新认识王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心理美学,禅 a b s t r a c t i nw a n gw e i sp o e t 呵c r c a t i o n ,t t l es c e n e r yp o e ma c h i e v e m e n ti s h i g h e s t ,a l s op 1 c p a f e st h el a t e rg e n e i - a t i o nc r i t i c si sp a i da t t e n t i o n h i s s c e n e 哆p o e mn o to n l yh a si nt h ef o ms t r a t i 矗c a t i o np l a n eb yt h ep i c t u r e e n t e r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h i c ht h ep o e m ,t h ed e m e a n o rc o m b i n e s ,h a st h e u i l i q u es o u n do fs o m e 恤ga s t i rt o s e to 丘t h eg e n t l e l o n gr h y t h m m u t u a l l y ,b yi se n o r n l o u sf o rt h eh u m a ne s t h e t i c a l i ye n j o y s ,m o r e o v e r p o c t i sc o m p l e x1 i f ee x p 撕e n c e ,t h er 主c hi d e ac o u r s ec a u s ei t sp o e mt o c o n t a i nt 1 1 ed e e ph u m a n i t i e sc o n l l o t a t i o n ,i sh i d i n gp o e t su 面q u ee 灿甜c i d e a la n dl i f ec o n s c i 叫s n e s s t h u sw a n gw 酣sp o e mh a s 瓠沁b e c o m ei n 也e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a n g l eo fv i e wf o c a lp o i n t n sp o e t r yi m p l i c a t i o n r i c hb u tc a l l n o tg a t h e r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m e i t si nt h ef o m ,b e c o m e si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h a s m e a n i n gt h ef o n n ”,c o m p l e t e dap o c ti n t ob e e x h a u s t e d t n l l 弘t h ee x t n l s i o n ,u n d c rt 1 1 ed i s t o n i o nd i s a s s i m i l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p o c t i cs e n t i m e n to fr e g r e s s i o nt h em e n 钯1 w 抽gw 西sp o e t i c c o m p o s i t i o nm a n i f e s t sf o rm ef m i n gt o g e m e rm o d e l ,i t sq i n g y u a n t s p o e t i cc o n c 印t i o nc o n t a i n sc a nc r e a t e 也el 黔t e de s t h e t i cp s y c h o l o g y e x a c t l yt h ec o m m u n i c a d o n ,t h ep o e tf b e l i n g s 觚dc o m p l l e h e n s i o na i l d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1 i f ee s t l l e t i ce x i s t e n c ew a yt ot h en a t u r a ll i f ew h i c hd i s p l a y si n t h ep o e mh a sw i t h o u td o u b tt ot h ea f 【c rp e o p l em ep e h n a n e n tc h a n n ,f i l l s i n s p i r a t i o nw h i c ht h ei n f i n i t e1 i f ew i s et h i n k s m a ys a yw 抽gw 酣sl i e si n 3 t h ep o e t r yi nh i s t o 研o fl i t e r a t u r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b u t a l s on o tt oi i m i tt ot h ep o e t r y ,h es w a l i o w sa n y t h i n ga n de v e r y t h i n g u n c r i t i c a l l yt ot h ep a s tw o r t h i e sc u l t u r a lh 耐t a g e ,s e l e c t st h ee s s e n c eg r e a t a n dt h es 娜l ,h i s 饿e n d l yc o n 如c i a n ,m ev i l l a g e ,t h ei m p e r i a ls a c r i f i c e s b u tt h ec o n c u r r e n t l ys y n t h e s i su s e sq u i c k - w i t t e da n dt h en e x i b i l i t y ,h e d i r e c t sd m w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a n dm u s i ce n t e r st h ep o e md e t e n n i n a t i o na i l d t h ec r e a t i v i t y ,h ec h a n g e st h er e l i 酉o u ss p i r i tt ob es e n s i t 沁ef o re 删c s p i r i t u a la r t ,h ei m i t a t e sa l s oi m i t a t e sm e i n n e 加1 0 s tf e e l i n g sn a t l l r a l l yt h e c r e a t i o n 矗e e d o m h es u 衄o u n t e ds h it oh i d et l l e 刚i v a lw i s d o mw h i c h t w od i 氆c u l tp o s i t i 伽sb u ta l s os h it oh i d ei ss 撕s 铷t o r yt ob o t l ls i d c s ,h e k i s s e sw i t ht h es c e n e r y ,i n d u l g e si nt h ee 坷o y m e n to fn a t i l r ee s m e t i cl i f e f o m l ,a 1 lg a v eu st oh a v e t h es i g i l m c a n c ee x 雠m e l yt h ei n s p i r a t i o n ib o m wm e p s y c h 0 1 0 9 i c a le s t h e t i c si nh e r e 也er c s e a r c ht e c h n i q u e , h i d e st h e1 e v e lf o u r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p l a i l e sf r o mf b ms t i 址i f i c a t i o np l a l l r t a b l el e v e l 一一d 。印l e v e l 一一h i d e st h el e v e 王t oc a 町o nn e w u n d e r s t a i l d i n g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a c c o f d i n gt ot 1 1 e f r o mt h es h a l l o wt o t h ed e 印1 0 西c a lo t d e r t o w 狐g w e i t ss c 删p o e m ,t o p o e t o ra d a p t i o n a n dt r a l l s f o r m a t i o nf - r o ma i r c a d yt h es u r v i v a lc o n d i t i o n 锄dt h ep u r s l l e e s t h e t i ci d 鼬lb u tp r o d u c et h e 删i s l i cc 嗽l t i o n 埘c ha n dd i s p l a y st om a l ( e t h ed e e pi e v e l t h ea n a l y s i s ,b ys e a r c l l e st h ea sd c s i r e dp o 的yr i c he s t i l e t i c i h l p l i c a t i o n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p a s s e st ot h ep o e ts c e n e r yp o e t qa g a i n t h eu n d e r s t a i l d i n gb u ta c h i e v e dt ow 雅gw e i sa g a i nu n d e r s t a r i d i n gw h i c h 4 t a k e st h e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e x j s t c n c e m yp 印e ri n c l u d i n gi n t r o d u c t i o n ,m a i nt e x t ,c o n c l u s i o n ,r e f e r e n c e a n ds oo ns e v e r a lp a r t s ,t o t a l4 8 ,0 0 0c h a r a c t e r s m a i nt e x td i v i d e si n t o 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印t e rm a i n l ya n a l y z e st w oq u e s t i o n s :”i nt h e p o e mh a st h ep i c t u r e t e s 也e t i cp e r f o n n a n c e ;w h ys a i dw a n gw d s s c e n e 叮p o e m ”i nt h ep o 咖h a dt h ep i c t u r e ”,”i nm ep o e mh a st h ep i c t u r e ” t or e n e c to n eh n do f 舡l yt y p ee s t h e t i c si n t e r e s ta n dt l l ee s t h e t i cs 矧a r d s e c o n dc h 叩t e ra n a l y z e dm ep o e tt ob ef ha w a yt h ew o r l d ,t h er e t u m n a t u r a lt h e m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u n i f i e st h ep o e tb i o g r a p h ya n dt l l es u r v i v a l i d e a ,f o ri t ss c e n e 哆p o e mc l a s s i f i c 砒i o n ,a n a l y z e sm ep o e tc o m p l e xl i f c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r e p o s e st ot h ep o e 姆c r e a t i o ni n n u e n c ei nt h ew o r kt h e p e r s o n a l i t yp u r s u e i nf o u n t lc h 印t e rm a i na | 1 a | y s i sp o c t i cc o m p o s i t i o n u n i q u el i f es p i r i t ,如m i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c o n l p p e h e n s i o n ”t l l ew 如g w d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c u l t u m lc o l l l l o t a t i o n ,r e l 【i l o w sw 妇gw 酣sp r a c t i c a l s i 印i 矗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w r 勰gw | e i ,s c e n e 秽p o e m ,p s y e h 0 1 0 9 i 浏e s t h e t i c s , i m p e r i a ls a c r i 缸c e s 5 绪论 在文学史的接受视域中,王维比不上李、杜的显赫地位与深远影响,但在当 时以都城为中心的开天诗坛,他却是重要的核心人物。同时人殷瑶在河岳英灵 集序中就以王维与王昌龄、储光羲为丌天诗坛代表人物,稍后独孤及在左补 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则认为沈、宋之后的大诗人当首推王维与崔颢。唐代宗李 豫在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中进而云:“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历先朝,名 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调六气于终篇,正五音予逸韵,泉飞藻思,云散 襟情,诗家者流,时论归美,诵于人口,久郁文房,歌以国风,宜登乐府”。, 不仅从文学渊源、艺术特征、社会价值等方面对王维诗加以全面的高度评价,而 且明确指出其“位历先朝,名高希代”并为开天时期“天下文宗”的实际地位。 唐后期至宋代,李白、杜甫声誉如同中天,王维虽然已经退出“天下文宗”的地 位,但是王维诗所特有的风貌,仍然深深吸引着广大文人。虽然在大多情况下, 人们认为李、杜而下,王维“当为第一”。,但在某些特定场合,文人味十足的 王维似乎更具艺术魅力。如陆时雍诗镜总论就对“世以李、杜为大家,王、 孟、高、岑为傍户”颇有微词,特别指出王维“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 徐增亦对“俎豆杜陵者比比,而皈依摩诘者甚鲜”的现象表示不满,并暗以“天 子”、“妙悟”喻王维,以“宰相”、“师承”比杜甫固。尤其在崇尚“唐音”的时 代风气中,“唐之诗家称正宗者,必推王右丞”。,王维诗往往被视为典型的“唐 音”表征。 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山水诗成就最高,也备受后世批评家关注。细察历代 论家对王维山水诗的把握与评价,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维山水诗在当 时人与后世人的接受观念中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当时在以都城为中心形 “唐代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引自全唐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2 年版, 第5 l o 页。 。( 宋) 许颈著彦周诗话,引自历代诗话,( 清) 何文焕辑,中华。捧局1 9 8 1 年版,第 3 8 4 页。 。徐增著而庵诗话,引自清诗话第二册,乇夫之等撰,中华_ | 局1 9 6 3 年版,参见第 4 2 6 4 2 7 页。 ”( 唐) 王维撰,( 清) 赵殿成注乇右丞集笺注( 附录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版, 第5 6 5 页。 2 成的浓郁文化氛围中,王维诗作为都城文化的集中体现,其秀雅的表达方式恰恰 得到了共时性文化精神的认同。而随着艺术意境理论的渐趋成熟及以情景交融为 主要标志的审美范式的确立,王维诗作为情景交融的典型体现,人们又着重于其 闲淡的艺术精神风范,其淡远的诗境蕴涵恰恰造成了历时性审美心理的沟通。 先看当时人对王维诗的推崇,如殷瑶河岳英灵集云:“维诗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突出其“秀”、“雅” 特征;代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中更明确认为王维之所以取得“天下文宗” 的地位,一方面在于“抗行周雅,长揖楚簿”的骚雅传统的承接特点,另一方面 在于“泉飞藻思,云散襟情”的秀藻逸韵的表现方式;杜甫解闷( 十二首之 八) 亦云:“最传秀旬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同样着眼于其风流秀雅的情 味特征。再看后世人对王维诗的评说,如唐末司空图云:“王右丞、韦苏州澄淡 精致,格在其中”,“近丽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吉韵外之致耳。”。,已拈出 “澄淡精致”、“韵外之致”为其主要特征;清代赵殿成进而云:“唐之诗家称正 宗者,必推王右丞。同时比肩接武如孟襄阳、韦苏州、柳连州,未能或之先也。 盂格清而薄。韦体淡而平,柳致幽而激,唯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彻中 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 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在对 同一流派众多诗人的比较中,突出王维诗“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 的天籁自 然的极高境界;顾起经题王右丞诗笺小引亦称其“尤长于佛理,故其摘藻奇 逸,措思冲旷,驰迈前矩,雄视名俊”,从佛禅境界与艺术境界通融转换的角度 揭示出王维诗的旷逸心理与冲淡风致。 2 0 世纪前半叶的王维研究很有限,专著只有( 日本) 梅泽和轩著、傅抱石 译的王摩诘。,而且此书以介绍王维的绘画为主。其它著作则是将王维与陶 ”( 唐) 殷瑶选编河岳英灵集( 卷上) ,引自唐人选唐诗( 十种) ( 上册) :( 唐) 元结、 殷瑶等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新版,第5 8 页。 。( 唐) 杜甫著,( 清) 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 5 局1 9 7 9 年版,第1 5 1 6 页。 。( 唐) 司空图撰与李生论诗书,引自 隋唐五代文论选:周祖麓编选,人民文学山版 社1 9 9 9 年版,第3 4 8 页。 “( 唐) 王维撰,( 清) 赵殿成注王矗丞集笺注( 卷末附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版, 第5 6 5 5 8 6 页。 。( 宋) 魏庆之编诗人玉屑( 引腥翁诗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新版,第1 8 页。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版。 渊明或孟浩然合论的;专题论文有两三篇,其中只有朱湘的王维“是专论其 文学成就的。相对来说傅东华的王维诗导苦。对王维诗的艺术旨趣及其原 因的探讨较深入些。2 0 世纪中期较早全面、深入地研究王维,给王维以客观、 公正评价的学者是陈贻努欢。他在5 0 年代中后期和6 0 年代初先后发表了王维的 政治生活和他的思想8 、论王维的诗。、王维生平事迹初探。、山水诗人 乇维“、王维的山水诗等系列论文,对王维的生平、思想和山水诗歌进行 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萧涤非的关于王维的山水诗。和张志岳的诗中有画一 试论王维的艺术特点。也对王维的山水诗发表了很好的看法。“文革”十年中, 王维山水诗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七十年代末,叶式生发表了王维山水诗的艺 术特色。,标志着王维山水诗研究的复苏。 此后2 0 几年,学界对王维山水诗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随着思想意识的解 放、学术观念的更新,人们对王维的思想和诗歌艺术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 王维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有关的佳作也不断涌现,较具代表性者如:袁行霈的王 维诗歌的禅意和画意“,较早对王维山水诗与禅宗及绘画之关系进行了深入探 究;陈允吉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则较早地将王维山水诗的意象与禅 宗理念结合起来研究;葛晓音的王维神韵说南宗画一一兼论唐代以后中国 诗画艺术标准的演变”,则较早将王维放在中国古代绘画史、审美观念发展史 上进行纵横考察;陶文鹏的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一一论王维诗歌表现自然 音响的艺术“,是国内较早对王维山水诗中的音乐美进行深入探讨的专论;而 赵昌平的从王维到皎然”、王维与山水诗由主玄趣向主禅趣的转化。两文 。小说月报第1 7 卷号外,1 9 2 7 年6 月版。 o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0 年版。 o 光明日报1 9 5 5 年7 月3 1 日。 。文学遗产增刊第3 辑,1 9 5 6 年8 月版。 o 文学遗产增刊菇6 辑,1 9 5 8 年5 月版。 ”译文载中国文学月刊英文版,1 9 6 2 年第7 期。 o 北京日报1 9 6 2 年3 月1 5 日。 8 文学评论1 9 6 0 年第5 期。 ”文学遗产增刊第1 3 辑,1 9 6 3 年9 月版。 o 文学评论丛刊第2 期,1 9 7 9 年2 月版。 “社会科学战线1 9 8 0 上第2 期。 ”文艺论丛第1 0 辑,1 9 8 0 年4 月版。 ”文学评论1 9 8 2 年第1 期。 ”文学评论1 9 8 3 年第1 期。 “中华文史论丛1 9 8 7 年2 、3 期合刊。 4 通过对玄禅之辨及王维禅宗思想的时代与个性特点的讨论,进一步阐发禅宗意识 转化为王维诗内质的必然性与具体形态。随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的召丌,每隔两 年一辑的王维研究会刊也相继问世,9 0 年代末,由陈铁民先生编著的王 维集校注。也面世了。这标志着王维研究到2 0 世纪术已经欣欣向荣了。 纵观2 0 世纪关于王维山水诗研究的诸多成果,可以发现它们或从诗画通感 的角度论述其“诗中有画”的艺术技巧,强调诗歌之形象性:或在以禅喻诗、妙 悟说、神韵说等理论中作为示范标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强调其诗 作的“言外之意”;或以禅意求诸于诗;或以道心附合诸景。尤其是2 0 瞳纪8 0 年代之后,对王维的山水诗歌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诗中有画”和禅宗对其诗歌 创作的影响两个焦点上,或偏于“形”,或重于“意”,对于形与意、景与情如何 相契合,还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而且对王维山水诗在情景交融方面已达到的高 度和深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学者认为:“盛唐诗的主客、情景关 系基本上仍是分离的,自然景物通常是作为观赏的对象而非表现的媒介出现;诗 人描写自然景物主要是欣赏它们的感性之美,抒发由此获得的愉悦。因此写自然 景物的诗中情景就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客观性的描写和主观性的抒情。”而到 了大历时代,诗歌才“消融了客观描写和主观抒情的分界,使二者融为一体”。; 对王维山水诗的深层审美蕴涵也缺少细致深入的分析,有一些论文有所涉及,但 也多是从禅宗的角度来解析的。 近几年很多青年学者借鉴西方近现代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 论,对王维及其山水诗进行重新审视、解读和描述,其中有两部新作对我的选题 很有启发和帮助。是王志清的纵横论王维。,作者将王维研究视为一种生 命方式,并在研究过程中强调主体审美激情、悟性和灵性的积极介入,追求与诗 中性情的相接、沟通。作者深受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视域融合”的现代阐释学观 点的影响,提出了很多新的命题,如将王维与浮士德进行比较,讨论王维的忏悔 精神;强调诗人悲剧精神的柔性化处理技巧:并将王维与中国传统诗人作纵横比 较,在比较中使其山水诗的独特风格与内蕴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二是谭朝炎的 。学人第4 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 9 9 4 年版。 。中华婷局1 9 9 7 年版。, 。蒋寅走向情景交融的诗史进程,载文学评论1 9 9 1 年第l 期及大历诗风第六章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 。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一版。 红尘佛道觅辋川一一王维主体性的诠释。,作者将王维分别放置在儒、道、 释i 人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探究,清理王维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发展的轨迹, 掾寻王维山水诗审美境界的获得,从而揭示主体性如何贯彻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学界对王维与儒、道关系的探讨远远落后于对王维与佛教之关系的研究,陔书f 是从研究者较少涉猎的方丽入笔,弥补了从前有关王维与宗教关系研究的一些不 足。这两部新作无疑拓宽了我们研究的视野,但研究中也不乏在佛书、哲学著作 中去寻章摘旬,刻意与王维及其诗相比附的弱点。 在传统文人群中,王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在于诗歌而又不局限于诗歌,他对前贤文化遗产兼收并蓄、取精用宏的博大和技 巧,他融儒、庄、禅而兼综化用的机智和圆通,他引画技和音乐入诗的自觉和创 意,他变宗教精神为审美精神的艺术敏感,他师法自然也师法内心的创作自由, 他超越仕隐二难困境而又仕隐两全的生存智慧,他在亲和山水中表现出来的林下 风流,他寄情山水的审美人生形式,都给了我们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写道:“入不可能过羞他的生活而 不表达他的生活。这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构成了一个新的领域。它们具有自己的生 命,具有某种不朽性,由此它们得以在人的个体的短暂的生存结束之后依然存 在。”。“人是文化的动物”,“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为人不断自我 解放的历程”。王维的山水诗,不论在诗歌史上,还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都构成了意义深远的“王维现象”。诗人是在诗的创作活动中,在对诗的艺术境 界的追求中,获取了生命的“自由”,在这种追求中,他的仕途经历、政治倾向、 奉佛、交游、甚至人生遭遇,都是这种文化创作活动一一山水田园诗创作一一的 中介。诗即人,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在形式层面上具有以画入诗、声色并出的特点, 具有独特的动静互衬、平缓悠长的节律,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而且诗人复杂 的人生经历、丰富的心路历程更使其诗包蕴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潜藏着诗人独特 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意识。因而王维诗也成了多维视角中的焦点。其诗歌言外之意 丰富而不可凑泊,意义融化在形式之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有意味的形式”,真 正完成了一个诗人在困顿、挤压、变形的异化状态下精神之诗意地复归。王维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5 月第一版。 。( 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西苑出版社2 0 0 4 年第二版,第1 9 7 页。 。同上第2 0 3 页。 6 作为情景交融的典型体现,其清远的诗境蕴涵恰恰能造成历时性审美心理的沟 通,诗人在诗巾所表现的对自然乍命的感悟及个体生命审美存在的方式对后人无 疑有着恒久的魅力,充满无穷的生命哲思的启迪。 心理美学认为:审美心理或审美表现的宏观系统分作两个层级:l 、形式层 面;2 、意义层面即意蕴层面。后者又可分出三个层次:( 1 ) 表层次:( 2 ) 深层 次;( 3 ) 隐层次,又叫无意识层面。合起来就有四大层面。这四个层面在艺术审 美活动中构成审美表现关系:形式层而就是形式感,有三组要素:有象性、节律 性和感情念度;表层次包含三大要素:感情要素、观念要素( 不是一般涸念,而 是可以动情的价值观念,宗教、伦理观念等) 和愿望要素。深层次反映创作者的 个性,包含五组要素,即:气质要素、性格要素、经历要素、才能要素和人格要 素;隐层次包括:文化要素( 集体无意识要素) 、个人潜意识要素、人性要素和 生命要素。我在这罩借用心理美学的研究方法,从形式层面一一表层次一一深 层次一一隐层次四个层砸按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对王维山水诗进行新的解读,对 诗人为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状念和追求审美理想丽生发和表现出来的艺术创 作作深层次的分析,以探求其诗歌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诗人山水 诗歌的再认识而达到对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王维的再认识。 。参阅重庆炳著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1 9 9 9 年重印;何新著 美学分析;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 0 0 2 年版;王朝闻著审美心态,中国青年山 版社1 9 8 9 年版;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 第一章形式层面一一有声有色的自然画卷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诂之画, 画中有诗。”这句话,千百年来引起人们十分热烈的讨论。为什么说王维的山水 诗“诗中有画”? “诗中有面”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美学趣味和审美标准? 本章 我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以便从中领会王维山水诗形式层面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诗中有画”的审美表现 王维不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而且是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曾师法“笔不 周而意周”、以疏体写意的名磷家吴道子,又融合李思训的画法,加以变化,创 造了萧疏淡雅的水墨山水画。这种新的画风对后代文入画影响很大,明代的董其 昌曾推王维是中国画派南宗之祖,虽不无异议,但王维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 过杰出的贡献,则是公认的事实。王维自己也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偶然作)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能融入绘画方面的 种种技巧和观念,使得他的山水诗呈现出“诗中有画”的审美特点。同时诗人又 懂音乐,“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左思招隐诗) 。诗人凭自己对声音的敏 锐感受而捕捉到大自然的天籁,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自然山水之清音, 传达出自己体验到的理趣,透出人同自然的和谐。所以从形式层面上看,王维的 山水诗堪称一幅幅有声有色的自然画卷,能给人极强的审美感受。 一、诗中的景物描写,往往像作画一样注意构图 在绘画中,画面的一切物象,色彩,都需要根据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标准 来调动和安排。南齐的谢赫谈“绘画六法”,第五条就是“经营位置”。宋画家 李成说过,“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 低。”。清代的蒋骥也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 。( 齐) 谢赫撰古画品录序,引自魏晋小说品澡家,明清重编印,刻本。 。( 宋) 李成撰山水诀( 书苑补益本) ,引自画论丛刊( 五十三种附二种) ,丁 海晏辑, 铅印本,中华印书局民国2 6 年( 1 9 3 7 ) 。说明:原文无句读,引文标点属笔者所加。 8 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己。”。王维山水诗中的景物描写,就十分注意这种结构层次, 如先铺写背景,再按由大到小、出远到近、山整体剑局部再到细节的顺序进行捕 绘等等,使得全诗顺芋清楚、层次井然。如终南山一诗: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是终南山主峰,这罩代指整个终南山。事实上,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 东至河南陕县,离海尚远。但作者为了突出终南山的雄浑巍峨,有意将其写得高 远不尽,辽阔无际,并以此作为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第二联,写山间的云雾。人 行山中,四望的白云转眼之间在身后合拢;远处青青的云气,走近了却无法看到。 这两句写缭绕在山间的迷离变幻、浑茫无际的白云青蔼,仍然是为了表现山之高 峻。宋代的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便是此意。 颈联写人行至峰巅所见。群山由阴阳而隔的明暗、峰壑由高下而分的阴晴,尽收 眼底,景物也变得较为分明。最后一联,是一个特写,画面上出现了人物形象, “隔水”二字,尤其写得饶有趣味。过去有人认为尾联并非写景,与前三联不类, 因而持否定态度。其实这一联的写人物,也是与写景有关的。清代王夫之曾经指 出:“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旬初无异致, 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旬似与通体 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都说明末二句的生动 细节,是融入整个画幅、为全诗的景物描写服务的。 分析此诗的构思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先写终南山的大背景,次写云霭 迷茫的山间,再写明暗阴晴的峰壑,最后写山路行人。其间的屡次非常清楚。王 维有很多有名的山水诗,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汉江临泛等等。写法 都与此诗相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借鉴绘画构图方法的 ( 清) 蒋骥撰读函纪闻章法( 蒋氏游艺秘录本) ,引自画论丛刊( 五十三种附二种) , 于海晏辑,铅印本,中华印书局民国2 6 年( 1 9 3 7 ) 。说明:原文无句读,引文标点属笔者 所加。 。( 唐) 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笺注中华书局1 9 9 7 年第一版,第1 9 3 页。 说明:本论文所引王维诗歌均山自此注本,后文不再赘述 “( 宋) 郭熙撰林泉高致,引自画论丛刊( 五十三种附二种) ,予海晏辑,铅印本中 华印二b 局民国2 6 年( 1 9 3 7 ) 。说明:原文无句读,引文标点属笔者所加。 。王夫之著,舒芜校点,郭绍虞主编,姜斋诗话( 卷二)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年版, 第1 2 页 9 ( 清) 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 卷九)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1 3 8 页。 9 痕迹。 中国占代山水画的构图,不同于西洋面的只讲焦点透视,而往往使用“散点 透视”的方式,即在一幅画罩,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视点,多角度地表现山水 景物。郭熙曾以“三远论”宋总结这种多重透视的方法: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 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在一幅画中,既可以自山下仰望山巅,又可以自山前窥望山后,还可以自近 山眺望远山,画家的视点是移动的,视角是多重的,这就形成了“散点透视”的 构图方式。王维的终南山一诗,虽不能完全用“三远论”来解释,但第一联 写仰望高山,视点在山下;第二联写山间云雾,视点在山中;第三联写俯瞰群峰, 视点在山巅;第四联写流连山水,欲投宿人家,从“融水”二字,可知视点又移 至山谷。这种不断移动视点的构思方法,很显然是受了山水画的构图方法的影响。 王维山水诗中,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束描写景物、构思全篇的相当多,如 青溪一诗就很典型: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 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 上,垂钓将已矣。 在这首诗里,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多个视点写出了青溪随山万转 的百里趣途:溪水穿过山间时变得湍急,在乱石中发出一片喧响;流经松林时又 变得十分安静,与幽深的松色相映;流入开阔的平野,水面微波荡漾,菱叶、荇 菜一片碧绿;再往前流,两岸芦苇夹生,倒映水中,生动如画。这里的每个画 面,都是在一个新的视点上观察所得的结果,而全诗的景物描写,就是由这一连 串画面衔接丽成。 二、诗中的景物描写注意色彩的表现 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通过绘画来表现大自然需要借助色彩,通过诗歌来描 。( 宋) 郭熙撰林泉高致山水训,引自画论丛刊( 五十三种附二种) ,于海晏辑,铅 印本,中华印书局民国2 6 年( 1 9 3 7 ) 。说明:原文无句读,引文标点属笔者所加。 j 0 写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语言同样需要具有色彩美。王维作为一个擅长绘画的诗 人,不仅善于捕捉l | | 水景物的色彩,而曰脏意这些色彩的相可映衬、调和和对比, 在诗中描绘出色彩鲜明的动人图画。如i i | 中一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在这首诗里,作者要写出的,是冬h 秦岭山中的苍翠。但开头两句,却是用 “白石出”、“红叶稀”来作为映衬。在这满眼的绿色中,几颖白石,几片如花似 火的红叶,不仅仅足增加了画面的生动,而且作为“补色”,更衬托出了那浓绿 色的无所不在、苍翠欲滴和拥抱一切,为表现“空翠湿人衣”的感觉作了有力的 铺垫。画面的整体和细节相互映衬,大大增强了此诗的艺术效果。 王维有一首积雨辋川庄作,曾被清人赵殿成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 其中的两旬:“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千百年来曾引起人们无数的 议论。如宋代的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明代的谢 榛在四溟诗话中,都曾认为这两旬诗是在李嘉祜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 鹂”两旬诗前增加了“漠漠”、“阴阴”四字而得。并认为加此四字,“自见其妙”, “而兴益远”,“爽健自别”等等。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却说:“宋人诗话 乃谓摩诘用嘉祜旬,不知王在盛唐,李在中唐,王安得预窃其句? ”并认为“漠 漠”、“阴阴”二字“下得最为稳切”,“化腐为奇,前后相去,何啻天渊? ”国沈 德潜亦云:“俗谓水f 目飞自鹭,夏木啭黄鹂乃李嘉祜句,右丞袭用之,不知本句 之妙全在漠漠阴阴,去上二字,乃死句也,况王在李前,安得云王袭李耶? ” 似 乎两旬诗中,佳处仅在此四字,这其实并不准确。在这两旬诗里,“漠漠”,是水 用青青的、嫩绿的颜色,较为明亮;“阴阴”,是树木蓊郁苍翠的颜色,较为深、 暗。“漠漠”是大片的,占据了主要的画面,而“阴阴”是一角,是画面的局部。 这样,大片的明绿与局部的暗绿就不仅形成了对比,而且形成了呼应。夏木的存 在,更衬托出水罔的明媚;水田的明亮,也更衬托出夏木的深幽。这是“漠漠” “阴阴”四字的作用。但在水田这个局部中,又有嫩绿秧苗与自鹭的色彩对比; 在夏木这个局部中,又有浓绿树荫与黄鹂的色彩对比。而就整个画面说,自鹭飞 起的动态与黄鹂鸣啭的声音,又形成了另外一种对比。所以说,这两旬诗的审美 内涵其实是十分丰富的。 ? 薛雪著,杜维沫校注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8 9 页。 。( 清) 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 卷十三)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1 8 4 页。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王维的诗中,类似“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山居 即事) 、“丌畦分自水,问柳发红桃”( 春网即事) 、“阿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 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 这样的色彩艳丽的描写并不太多。王维更喜欢用“青” “白”二色,并常将二色对举使用,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 、 “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辋川闲居) 、“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 送 严秀才还蜀) 、“同落江湖自,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 、“九江枫树几回青, 一片扬州五湖白”( 同崔傅答贤弟) 等等。对这一现象,专家们曾作过很多解 释,不过最根本的应当是这样两点:一是从诗歌美学的角度来说,“青”“白”二 色描写景物,更能体现王维对离形得似的境界和萧疏淡雅的风格之追求;二是从 诗画关系来说,王维喜欢的破墨山水只讲水墨勾染,以墨气表现骨气、以墨彩暗 示色彩。所谓“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青、白二 色,恰是水墨画赖以写物表意的手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维山水诗与山水 画之间的内在关系。 兰、诗中的景物描写注重光线的表现 诗人在具体景物的描写中,十分注意光线的明与暗、柔与强的差别,以及由 此产生的对比和变化,因而在他的笔下,山水景物往往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光感。 如鹿柴一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录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主体,是深林青苔。由于林深,长年人迹罕至,所以长 满了青苔;但在这主体画面上,却有一缕夕阳的余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阴冷 的青苔上,这就使画砸主体的冷色调与一线阳光的暖色调形成了互补。由于明暗 的对比,一缕阳光更反衬出深林青苔的潮湿和阴冷;而林中的幽暗,又使得这一 线光明格外的醒目,从而引导我们由这有限的画面去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解蒸馏工新员工考核试卷及答案
- 变压器互感器制造工操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绿色韧性设计-洞察及研究
- 水文水井钻探工适应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锻造工综合考核试卷及答案
- 磨具制造工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有色金属矿干燥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力调度员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凹版制版员工艺创新考核试卷及答案
- 职业培训师应急处置考核试卷及答案
- 国务院部署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解读
- 2025年人工智能训练师(三级)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ICU患者的早期活动
- GB/T 8566-2007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 GB/T 13452.2-2008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
- GB/T 12730-2008一般传动用窄V带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 手机拍照技巧大全课件
- 基层医院如何做好临床科研课件
- 核电质量保证培训讲义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