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 内容提要 汉语言文学 毛远明教授 研究方向: 研究生: 古汉语词汇 刘小文 由于历来有种种疑问和争论,人们对尉缭予的研究与同类兵 书如孙子兵法等相比,显得较为落后。而从语言的角度对该书进 行的研究成果更是少见。本文以传世本尉缭子( 简称“传本”) 和 银雀山汉墓竹简尉绦子( 简称“简本”) 为基本材料,对“传本”、 “简本”中所见的军事用语进行了穷尽性研究。 f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从语用和语法的角度对传本和简本中的军事用语进行了细致 的描述。基本搞清了尉缭子军事用语的内容和结构。 二是以尉缭子为基础,探讨了军事用语和全民用语的关系。 既考察了军事用语的来源,又探讨了军事用语对全民用语的影响。 三是以尉缭子中几个重要的军事用语为线索,探讨了该书的 军事思想文化内涵。认为“兵胜于朝廷”是尉缭予军事思想的精 髓。 四是对尉缭予中的一批疑难军事用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释。 对一些前人时贤所忽略或解决得不够完满的问题进行了辨正。石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尉缭子军事用语已经形成了相当完整的 体系,基本上能满足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尉缭子军事用语 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汉语词汇史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词汇军事用语尉缭子痧g a s t u d y o ft h em i l i t a r yt e r m so fw o il i a oz i m a j o r :c h i n e s el i n g u i s t i c s p h i l o l o g y s p e c i a l t y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v o c a b u l a r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m a oy u a n - r u i n g a u t h o r :l i ux i a o w e n a b s t r a c t p e o p l eh a dt h o u g h t 鬻e il i a oz i d i d n te x i s t s ot h e yp a i d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t o i t t h e r ea l s of e w p e o p l es m d y i n gi t sw o r d s b u tw es h o u l dt r yt os t u d yi t sm i l i t a r y t e r m s o u rw o r kb a s i e do n 骠e il i a oz iw h i c hi as p r e a d i n gi nt h ew o r l da n dw h i c h w a se x c a v a t e d f r o ma n c i e n tt o m b so f h a r t d y n a s t y i ny i n q u em o u n t a i n w ed i do u rw o r ki nf o l l o w i n gf i e l d s : f i r s t ,w em a d eat h o r o u g hs t a t i s t i c so ft h em i l i t a r yt e r m si nt h et w ob o o k so n m i l i t a r yt e r m s u s i n ga n dg r a m m a r s t r u c t u r e s e c o n d ,w ed i s c u s s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m i l i t a r ya n d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 s l a n g u a g e i nt h i sw a y ,w et r a c e du pt h es o u r c eo fm i l i t a r yt e r m s ,a n ne x p o u n d e dt h e e f f e c tw h i c hw a s g i v e n o n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 b l a n g u a g e t h i r d w ed i s c u s s e dt h em i l i t a r yt h o u g h t so f 耗il i a oz it h r o u g hs o m eo fi t s m i l i t a r yt e r m s w e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m a r r o wo fr e il i a oz ii st h a to n es h a l lg e ti t s v i c t o r yw i t h o u tf i g h t i n g t h r o u g h t h es t u d y , w er e a c h e d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w h i c hw a st h a tt h em i l i t a r yt e r m so f w e il i a oz ih a df o r m e ds u c hac o m p l e t e s y s t e m t h a tt h e yc o u l d s a t i s f yt h en e e d so f w a r si nt h et i m e 。t l l a tt h em i l i t a r yt e r m so f 口台jl a o2 yw e r e v e r yi m p o r t a n tb o t hi n t h es t u d y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m i l i t a r yt h o u g h t sa n di nt h e s t u d yo ft h e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v o e a h u l a r yh i s t o r y k e yw o r d s :v o c a b u l a r y m i l i t a r yt e r m s w e jl i a oz l 第一章绪论 军事用语是指表述军事概念的词语。它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用以标记有关古代军 事各个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军事用语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有关军事的内容不同,反映它的词语差异也很大。分阶段选出各时期重要的军事著作, 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以传世本尉缭子( 以下 简称“传本”) 和银雀山汉墓竹简尉缭子( 以下简称“简本”) 为基本材料,对“传本”、 “简本”中所见的军事用语进行穷尽性研究,敬祈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第一节研究的现状 关于尉缭子,由于历来有种种疑问和争论,对该书的研究与同类兵书如孙子兵法 等的研究相比显得较为落后。而从语言的角度对此书进行的研究更是少见。据笔者所见,有 关尉缭子的研究仅有以下几项: 尉缭子注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出版) ( 以下称注释) 该书为八六九五五部队理论组与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合洼。作者在每篇之前加 一“说明”,以阐释其大意,然后分段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尉缭子注译( 华陆综,中华书局,1 9 7 9 年出版) ( 以下称注译) 该书在每篇之前加了一则简单的“说明”以阐释其大意,然后在篇末加筒略注释并附译 文。该书注释较为精当,译文亦多可靠。 银雀山汉简整理报告( 壹) ) (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 9 8 5 年版) ( 以 卜称整理报告) 该书结合传世材料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尉缭子进行了认真清理,多有创获。 尉缭子译注( 李解民,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出版) ( 以下称译注) 该书是我们所见的最新尉缭子研究专著。作者将各篇分段进行注释、翻译。著者广 泛吸取了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在注释中对些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力求详备,在译文方面也 h j 功颇深。 此外,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编的兵书四种逐字卡片,但仅是资料索引,还谈不上什么研 究。 综上所述,直到目前,对尉缭子还只是作了一些整理工作,虽然在整理过程中涉及 到了一些字词考释,但是这些材料还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从语言方面进行比较全面、深 入、系统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第二节研究的意义 褚良才博士在中国古代军语研究导论中论及“古代军语研究的意义及作用”时指 出,军事用语研究能填补汉语史研究领域的空自;溯源祛疑,纠舛补阙;认识古代军语的历 史影响:古为今用,弘扬文化。据我们的粗浅研究,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古代军事研究。尉缭子军事用语自成系统,包括地形用语、攻守行为_ i _ f j 语、军旅用语、军事思想战略用语、军事编制用语、与行军有关的用语、军阵用语、兵器用 语、军备和设置用语、军法及刑赏用语。这些军事用语从各个角度系统地记述了当时有关的 军事理论、军队制度及具体法规条令、军事思想、军备设置等方面的情况。对尉缭子军 事用语进行全面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古代,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军事研究。 ( 二) 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研究。作为一部被视为伪书的兵书,尉缭子一度被研究者所 忽略。尉缭子军事用语研究,本质上属于汉语词汇史研究范畴。我们可以通过该书军事用 语的穷尽性研究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通过对具体词语的个案调查分析,解决一 些前人未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问题。后文论及的“丧纪”、“佻战”等即是这样的例子。 ( 三) 有助于辞书编纂。辞书编纂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其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 不足。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尉缭子军事用语对辞书编纂有以下四方面的意义:一是补充 义项。如“世将”,大词典漏收“大将”义。二是提前始见书证。如“顿”之“驻扎”义, 大字典将史记用例作为始见书证,但我们在尉缭子中便能找到了用例。三是纠 正误说。如“客”字条,大字典释为“外来的盗寇或敌人”。但据我们的研究,“客”的军 事用语义实应为“战争中进攻的一方”。四是提供词语语源。如在对“蒙冲”的考释中,我们 一步步分析了“冲”演变为“蒙冲”的过程和一般把“蒙冲”视作“古代战船名”的缘由。 这种重“源”的分析对辞书编纂是不无裨益的。 ( 一) 传本 第三节研究的材料 尉缭子一书的著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志诸子杂家云:“尉缭二 十九篇。”班固自注:“六国时。”颜师古注:“尉,姓:缭,名也,音了,又音聊。刘向别 录云缭为商君学。”又兵形势家云:“尉缭三十一篇。”汉书艺文志同时著录了两 种尉缭,一为杂家二十九篇,一为兵形势家三十一篇,而今传本尉缭子却只有二十 四篇。 宋神宗元丰年间( 1 7 0 8 1 0 8 5 ) 尉缭子被列入武经七书,成为武学必读的兵帖经 典之一。今传本尉缭子即于此时最后定型。它是在原杂家尉缭子基础上编定的。成 书于庆历元年的崇文总目,系北宋政府藏书的官修目录。其卷三兵家说:“尉缭子五 t l 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版。 2 卷。”无杂家尉缭子。这是汉书艺文志之后第一次关于兵家尉缭子的著录。稍 后,崇文总目主要修纂人欧阳修又撰新唐书艺文志。该志与旧唐书艺文志同 以唐玄宗时人毋煲的古今书录为蓝本,所以如前所引,仍只有杂家尉缭子而无兵家 尉缭子。北宋初年并没有突然另冒出一部兵家尉缭子来,流传有绪的杂家尉缭子 也并未一下子泯灭消失。而崇文总目中尉缭子只见兵家不见杂家的原因,只不过是 书目编修者根据当时政治需要及自己的理解,对尉缭子的类属作了调整。这为尉缭子 日后被奉为兵书经典奠定了基础。随着武经七书正式颁行,尉缭子之归兵家,几成定 谳。此后各种官私书目中,尉缭子便只见兵家而不再见于杂家。一般人也自然而然地以今 传本尉缭子为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的遗篇了。 不少人曾认为,今传本尉缭子与汉书艺文志著录无关,乃系后人假托,是一 部伪书。清谭献复堂日记:“尉缭子,世以为伪书。”这可以反映清代学者的一般看法。 今人张心激伪书通考也定其为伪书。一九七二年,尉缭子简文的发现直接推翻了这种 曾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看法。简文中有相当于今传本兵谈、攻权、守权、将理、原 官,甚至兵令上、兵令下的篇章,证明尉缭子的多篇文字至迟已在汉初流行于世, 则其撰作必然更早,当在此前的战国时代。一部古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散失亡佚、改 窜增补,都是自然正常的现象。只要不是后人另起炉灶、重新杜撰,而能保其大体、存其主 旨,原则上是不可看作伪书的。因此,今传本尉缭子决非伪书,而是一部基本可信的先 秦古籍,它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尉缭有着密切的关系。李解民先生在通过对尉 缭子简文的分析后认为:“尉缭子的多篇文字至迟已在汉初流行于世,则其撰作必然更 早,当在此前的战国时代。”这个观点是基本上站得住脚的。 关于尉缭子的版本,有必要说几句。尉缭子流传至今,有武经七书本、群 书治要本、施氏七书讲义本、武经七书直解本、武备志本、武经七书汇解本 和子书百家本等八个版本。另有1 9 7 2 年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本文以续古逸丛书 所收的宋刻武经七书影印本作为底本,参以其他版本,对传世本和简本材料进行综合研 究“1 。 传世本尉缭子共五卷二十四篇。在谈到尉缭子内容驳杂时,清代朱墉在其武 经七书汇解中说该书“引古谈今,学问博洽。”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军事制度、 军备设置等各方面内容。 ( 二) 简本 1 、概况 1 9 7 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了一批汉代竹简,共计4 9 4 2 枚。其中,整简每枚长约2 7 6 厘米,宽约0 5 厘米,厚约0 1 0 2 厘米。这批竹简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孙子兵法 2 2 3 枚3 9 6 7 字:孙膑兵法2 2 2 枚5 9 5 8 字;尉缭子7 2 枚1 0 9 4 字;晏子1 0 9 枚2 8 0 0 多字:六韬1 3 6 枚2 7 0 0 多字;守法守令等十三篇2 2 4 枚4 1 0 0 多字。这批竹简是在文、 景至武帝初期抄写成的,而各典籍的成书年代都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i i i 对于传世本尉对于传世本尉缭子,我们以续古逸丛书的宋刻武经七书影日j 本为底本,结 合简文及众家之说,进行了一定的校正。 【2 】苟小燕毕业论文第l 页 3 2 、内容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中文字散落很多。据整理小组整理研究,简文共分瓦篇,分别与 传世本尉缭子的兵谈、攻权、守权、将理和原官诸篇相同。其中明确提 出以下思想: 兵谈:强调国“治”且“富”,而后“战胜于朝廷”。 攻权:将吏士卒,“童( 动) 静如身”,并要集中力量,决心坚定:“力分者弱,心疑 者北”。 守权:强调“守者不出,出者不守”。并论述了守城之法。 将理:从刑狱与战争的关系及对将领的要求。 原官:提出“均地分,节傅( 赋) 敛”,“刑赏明省,畏诛重轰”,希望形成“上无庆 赏,民无狱讼,国无商贾”的“成王至正( 政) ”。 3 、价值 简文的发现对尉缭子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直接推翻了那些认为该书是伪书的 论断。这在前文已有论及,不作赘述。 日本汉学家太田辰夫在他的著作中国语历史文法中把文献分为“同时资料”和“后 时资料”,他说:“所谓同时资料指的是某种资料的内容和它的外形( 即文字) 是同一时 期产生的。甲骨、金石、木简等,还有作者的手稿是这一类。所谓后时资料,基本上 是指资料外形的产生比内容的产生晚的那些东西,即经过转写转刊的资料。中国的资料 几乎大都是后时资料,它们特别成为语言研究的障碍。根据常识来说,应该是以同时资料为 基本资料,以后时资料为旁证,但没有同时资料的时代就只有根据例子的多寡和其前后时代 的状况如何来推测,这样还得不出明确的结论。”正是因为作为“同时资料”的出土语料具有 作为“后时资料”的传世语料所无法比拟的真实性,所以我们在研究出土语料时,即使例证 不丰,只要词语记录清楚明白,我们也可用以说明一些问题。因此,银雀山汉简尉缭子 虽然篇幅不大,且多残简,但依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和 研究价值。这也是我们敢于把简文材料大胆用于研究的原因。 第四节研究的方法 ( 一) 出土文献研究和传世文献研究相结合。 传世文献是“后时资料”,在长期流传中讹误较多,已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书的面貌。 如前所述,尉缭子就出现了八个流行的舨本,每个版本间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简文是“同时资料”,由于长期沉埋于地下,无人窜改,其真实性较强。但在复杂的地质条件 下,简文难免受到损坏,散失较多。简本尉缭子就内容而言,只剩下了五篇。这在篇幅 上是无法和传世文献相比的。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总是力图把传世本语料的丰富性和简本语 料的真实性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 二) 专书词汇研究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 军事用语研究是专题研究,它必须以专书词汇研究为基础。我们首先在整理的基础上对 原文做了逐字( 词) 卡片,在此基础上对军事用语进行穷尽性统计,并分析了语义语法结构。 同时,我们还对书中的疑难军事用语做了力所能及的解释。没有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研 t 究。我们在吸取传统i ) 1 诂学研究的成果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的同时,较注意现代语言学理 论的运用。如在对军事用语的语法构成研究时,我们就运用了现代语言研究的有关理论和方 法。 ( 三) 语言研究和军事思想文化研究相结合。 说到底,军事用语是军事思想文化的载体。我们认为,在对军事用语的考释和研究中, 仅仅从语言的角度来诠释肯定是不够的。而一旦把语言学研究和军事思想文化结合起来,则 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对“佻战”、“北”、“丧纪”等军事用语的考释中,我们走的都是 这样的路子。同时,我们还从军事用语的角度探讨了尉缭子的思想文化内涵。 ( 四) 穷尽性数量统计与军事用语个案研究相结合。 在研究中,我们首先对简本与传本作了逐字卡片,在此基础上,总是力图对相关语料进 行细致的分析统计,分别对简本与传本语料中的军事用语进行了穷尽性的清理。 在研究中,我们也总是力图把一些重要的军事用语的研究力图落到实处,对一些疑难军 事用语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考释,力争能说明一些问题,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另外,我们还要先作几点说明: ( 1 ) 本文所用简文材料为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简尉缭子( 壹) ,文物出版社, 1 9 8 5 年版。 ( 2 ) 所引简文中不能辨识的字,用“口”表示;由于竹简残断而缺去的字,字数在五个以 f 时,也用“口”表示,但外加“【 】”,以与前一种情况相区别;字数在五个以上的,用“囝” 表示。另外,因没有必要列出而省去的内容,用“”表示。 ( 3 ) 所引简文均为整理小组释文;简本尉缭子用阿拉伯数字标明简号。所引甲骨文、 金文材料,直接标明出处。 ( 4 ) 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第二章军事用语概述 第一节军事用语概貌 战国时期,为适应频繁的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的军事理论与军制均有了长足的发 展。与此相应,军事用语也大大丰富。尉缭子中军事用语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基本上形 成了一个较严密的体系。按主题划分,尉缭子军事用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一) 地形用语 简本 力 传本 错邪 眶 j 1 圜山逸 溪羊肠 高山河 江 江河 锯齿 绝地 山 山阪 深水 镁 羊肠 渊 圆 “羊肠”指曲折狭窄,极难行军作战的山间小道。“锯齿”指崎岖不平的地形。 4 7 4 4 7 5 :“医及者,羊肠亦胜,锯齿亦胜,缘山入溪亦胜,方亦胜,圜亦胜,遭( 椭) 亦 胜。” “圈”指环状的地形,如处其中,极易为敌军所包围。4 7 3 4 7 5 :“囫耳聋囫及者,羊肠 亦胜,锯齿亦胜,缘山入溪亦胜,方亦胜,圜亦胜,遭( 椭) 亦胜。” “阮”通“隘”,指险要之处。兵教下第二十2 :“地广而人寡者,则绝其陋。” ( 二) 攻守行为用语 简本 败 北 陈 出 创 从 担击 当 敌 发号出令 发童 攻 攻 崮 毁折 击 及 加 加兵 进 举兵 6 聚 绝苫俞根 起 腐 禽 擒 取 入 弱 散 伤 射 胜 守 守固 战 战胜 传本 拔 9 j 芟 北 备 奔北 乜者 从 错绝 大战 斗 斗战 独出独入 顿 夺 夺者 扼 发 发攻 发号施令 犯 攻 攻守 鼓 固守 顾 击 加 降 交 接兵角刃 接刃 居 溃 陵犯 灭 衄 破 齐刃 起兵 弃 前御 取 刃 入 杀 伤 射 深入 胜 守 戍 死 死敌 死战 损 逃 屠戮 退 外饰 围 袭 兴 夷弱 “远”,即“退”,指军队退却。4 5 6 4 5 7 :“以城称地,以地称园称也 守固,四五六【口口口】战胜。”4 9 5 :“【口口口】故进遗( 退) 不霁( 豪) 不禽( 擒) 。” 御 战 战斗 战攻 战胜 战守 致 诛 追 走 故遗( 退) 可以 从( 纵) 适( 敌) “绝苫俞根”,即“绝苫逾垠”,指离开国境,攻入他国。4 6 9 4 7 0 :“故名将而无家,绝 苫俞( 逾) 根( 垠) 而无主,左提鼓右虑( 撼) 袍而【口】生焉。”4 7 0 4 7 l :“得带甲十万, 车千乘,兵绝苫俞( 逾) 根( 垠) ,不囫怒,精( 清) 不可事以财。” “顾”,指环顾,保卫。兵令上第二十三:“夫内向所以顾中也;外向所以备外也;立 陈所以行也;坐陈所以止也。” “错绝”,横截、切断,此指切断敌军的交通要道。攻权第五:“卒聚将至,深入其地, 错绝其道,栖其大城丈邑,使之登城逼危。” “独出独入”,军队出入无阻,比喻所向无敌。制谈第三:“独出独入者,王霸之兵也。” 攻权第五:“独出独入,敌不接刃而致之。” “外饰”,外部整治,指作好外部防御的各项准备( “饰”通“饬”,整饬,整治) 。亦即 战权所谓“池深而广,城坚而厚,士民备,薪食给,弩坚矢强,矛戟称之。”十二陵第 七:“守在于外饰。” ( 三) 军旅用语 简本 兵 带甲 将 将 至 名将 师 士 甬十众 知十 传本 裨将 兵尉 材士 车 出者 从吏 大将 大军 大众 谍 废军 锋 国七 豪杰俊雄 豪士 甲首 甲胄之士 间谍 将 将军 将吏 近卒 置 军吏 吏 奇兵 前矛 三军 师 什长 士 士卒 世将 戍客 司马 死士 武士 兴军 右军 战士 正兵 中军 踵军 众 助卒 总率 直 卒长 左军 “正兵”,正面常规部队;“奇兵”,相对于正面常规部队的侧翼特种部队。兵令上第二 十三:“善御敌者,正兵先合而后扼之。”勒卒令第十八:“故正兵贵先,奇兵贵后。”勒 卒令第十八:“三鼓同,则将、帅、伯其心一也,奇兵则反是。” “总率”,统率军队。攻权第五:“其应敌也周,其总率也极。” “踵军”指先头部队中靠后面的一部分。相当于左传中的“申驱”。左传襄公二 十三年:“秋,齐侯伐卫。先驱,毅荣御王孙挥,召扬为右。申驱,成秩御莒恒,申鲜虞之 傅挚为右。”杜预注:“先驱,前锋军。申驱,次前军。”踵军令第二十:“所谓踵军者,去 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又:“兴军者,前踵军而行,合表乃起。” ( 四) 军事思想、战略用语 简本 爱 百战百胜 尝试 犬兵 地利 耳聋 稿 由 传本 盆 爱 安内 安危 霸国 节 精 具 客气 里外 力分 民情 内 百胜 本务 本战 必胜 弊 怒 曲胜 全 全气 劝 弱 丧纪 善者 兵不血刃 兵道 兵法 h 筮 常试 嚣 生 未 死 褥 佻战 童静 土功 外 成功 成胜 储蓄 大道 当 王 威 心 心狂 心疑 刑赏 圭 移民 倒敌 祷祠 道 道胜 得众 议 战心 至正 治 中外 众选 主人气 朝者 地利 地形 独夫 度数 夺敌 法则 敢断 孤虚 患害 吉凶 疾陵之兵 问 仪存之国 生奎:! 各 精诚 静 举陈加刑 开塞 空虚 宽 劳佚 离散 力胜 利害 列 戮力 乱 庙胜 明法审令 目盲 农战 齐 全气 权 人和 人事 任疑 弱 三悖 善者 深沟高垒 胜败 胜兵 时日 实 事养 受命 死贼 堂堂 腾陵张胆 天官 天时 佻战 王霸 威 威胜 畏小 文 无敌 武 武德 武事 武议 武勇 f 人 祥异 向背 心狂 选 疑虑 意表 逾垠之论 豫备 战备 战权 战势 战心 专一 惊 离 虚 实 秘 利害 奇正 一道 劳佚 虚 立 秘 客气 期年之城 曲胜 四方 四境 良民 四民 五谷 封疆 社稷 人君 海内 趋战 “奇正”,奇与正相对。在军事上,兵力部署或作战方式凡属正面的、常规的,一般称为 “正”,凡属侧翼的、反常的、特殊的称为“奇”。古代兵家十分重视指挥中“奇”与“正” 的灵活运用。银雀山汉墓竹简有奇正篇,专论军事上的“奇正”。武议第八:“今以 莫邪之利,犀咒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虚”、“实”、“秘”,指军队对阵的三种状态。兵令上第二十三:“矢射未交,长刃未 接,前噪者谓之虚,后噪者谓之实,不噪者谓之秘。” “仅存之国”,指濒临灭亡的国家。战威第四:“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 夫,亡国富仓府。” “劳佚”,即“劳逸”。古人十分重视战场上将帅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与士卒同甘共苦 的表率作用。淮南子兵略:“故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裘,所以 程寒暑也。险隘不乘,上陵必下,所以齐劳逸也。军食熟然后敢食,军井成然后敢饮,所以 同饥渴也。”六韬龙韬励军亦言之甚详。战威第四:“夫勤劳之事,将必先己,暑不 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 之。” 伯 桑 ( 五) 军事编制用语 简本( 无) 传本 分军 田 星 弼 9 偏列 曲 0 币 什 什伍 伍 卒 “偏列”,战车的编制单位。一般以五乘为列,二十五乘为偏。左传成公七年杜预 注引司马法,以十五乘为大偏,九乘为小偏。当时列国战车编制有所不同,故有异说。制 谈第三:“士失什伍,车失偏列,奇兵捐将而走,大众亦走,世将不能禁。”制谈第三:“古 者,士有什伍,车有偏列。” “两”,军队编制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伍为两。”左传成公七年杜预 集解引司马法:“二十五人为一两。”兵教下第二十二:“自伍而两,自两而师,不 一其令。” “卒”,二十五人的编制单位,介于“什”、“伯”之间。攻权第五:“故五人而伍,十 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万人而将,已周已极。” ( 六) 与行军有关的用语 倚本( 无) 成行 出 渡 传本 顿 后 进 陵 内向 舍 宿野 提 退 外向 先后 行 行伍 张军 “成行”,排成行列,指军队整装出发。武议第八:“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 三舍之余,如决川源。” “张军”,陈兵,部署军队。武议第八:“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袍 而鼓忘其身。” ( 七) 军阵用语 简本:( 无) 传本 背水陈 常陈 陈 方 坚陈 立 立陈 向阪陈 行 圆 坐 坐陈 “立陈”,士兵以立姿所摆设的阵,是一种向前行进准备攻击的阵势;“坐陈”,士兵以跪 姿所摆设的阵,是一种按兵不动准备防御的阵势。兵令上第二十三:“夫内向所以顾中也; 外向所以备外也;立陈所以行也;坐陈所以止也。”兵令上第二十三:“有内向,有外向; 有立陈,有坐陈。” 按:陕两临潼秦始皇陵二号坑出土的兵俑中,有一批左足向左前方伸出,右腿微拱,右 腿后绷,两足呈j 字形;左臂f 难微向左,右臂横曲胸前。又有一批右膝着地,左腿蹲屈, 身子和头向左方倾斜,两目向左方平视,两手在身的右侧上下作握弓状。可视作此“立阵”、 “坐阵”的实物模型,前者系“立阵”姿势,后者为“坐阵”姿势。【1 1 ( 八) 兵器用语 简本 丘 兵器 兵刃 斧 兵弩矢矛戟 传本 斧戟 干将 弓矢 钩矢 机 戟 戟斧 甲胄 剑 矛 矛戟 莫邪 弩 刃 矢 “机”,弩机,弩上发射箭矢的机关。这里泛指弓箭等各种攻城的武器。战威第四:“破 军杀将,乘闺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 ( 九) 军备和设置用语 简本 芟 城 乘 百乘 堡 备用 财谷 财用 仓府 城 城险 城邑 传本 冲笼 都 蜜 池 大城大邑 袍 符节 沟 殿 郭 郭圉 坚甲利兵 鼓 关 郭 角 窖廪 金鼓 津 劲弩强矢 军井 军垒 军食 田 量食 薪食 垒 良骥 粱 粮道 铃 躲耳 旄 蒙冲 驽马 要塞 资 旗 千乘 渠答 刃 亭障 万乘 委积 薪食 要塞 详见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文物一九七八年第五期。 邑 豳 营表 辕门 德木 t 闰”,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亦可泛指城楼。战威第四:“破军杀将,乘闺发机,溃 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 “符节”,朝廷用以传达命令、征调军队、出使通行的凭证。兵谈第二:“战胜于外, 福生于内,胜福相应,犹合符节,无异故也。”分塞令第十五:“将吏之符节,不得通行。” 踵军令第二十:“奉王之命,授持符节,名为顺职之吏,非顺职之吏而行者,诛之。” 按:战国时,符多用于调兵遣将,如传世的秦国阳陵虎符;节多作为通行证,周礼地 官掌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形似竹节,如一九七五年和一九六0 年出土于安徽 寿县的鄂君启节。 ( - i - 一) 军法及刑赏用语 简本刑 传本 办 保 比法 参 成胜立功 地禁 夺 分限 符 斧钺 关联 号别 揭 结 金鼓 爵 军功 军贼 开塞 理官 力卒 连刑 联 图固 禄 全车 全曲 杀 赏 赏罚 赏赉 赏禄 赦 戍 死 死士 田禄 五章 刑 刑罚 刑赏 斩 阵车 由 诛赏 诛责 罪 坐 军贼,军罪名,指作战中叛、逃的将领。重刑令第十三:“自百人已上,有战而北,守 而降,离地逃众,命日“军贼”,身死家残,男女公于官。” 连刑,特指军中连坐之法。指士兵有罪同当,相互担保。兵教下第二十二:“一日连刑, 谓同罪保伍也。” 地禁,指军营中各部分地驻扎,互为禁区。兵教下| 第二十二:“二日地禁,谓禁止行道, 以网外奸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尉缭子军事用语已经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军事概念系统。其 表达的内容,涉及到战争条件、战争准备、战场策略、战争刑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们各 自处于不同的语义场,各有一定的义域,己分别具有了特定的军事学内涵,从总体上具备了 清晰地表达军事学概念的能力。从数量上看,尉缭子军事用语在各个方面的分布并不平衡。 如其中有关军事思想、战略的军事用语数量最多,计简本4 8 个,传本达1 3 3 个。而表攻守行 为的军事用语简本为3 9 个,传本仅4 6 个。这种数量上的差异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尉缭的以f : 义为本的战争观。关于这个问题,请参看下节,这里不作赘述。 简本残缺较多,篇幅上和传本相比悬殊较大。这使其军事用语在数量上较传本要少得多。 但是,作为“同时资料”,简本军事用语较好地保留了尉缭子军事用语的原貌。这对我们 1 2 更好地认识传世文献中的相关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在后文论及的“丧纪”、“佻战”等 即是用简本军事用语纠正传世文献军事用语讹误的例证。 第二节军事用语的构成 上古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一个词一个音节,书面上就是一个 字。词和字统一。许慎说文解字收字9 3 5 3 个,绝大多数是单音词。军事用语的语义范围 必须准确无误。如同样表示“攻战”的“伐”、“侵”、“袭”作为军事用语就有严格的意义区 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日伐,无日侵,轻日袭。”杜预注:“伐,声其罪: 侵,钟鼓无声;袭,掩其不备。”孔颖达正义:“鸣钟鼓以声其过日伐;寝钟鼓以入其竟日侵; 掩其不各曰袭。此所以别兴师用兵之状也。”三者各有所指,相互间可谓泾渭分明。这正是军 事用语准确性要求的具体体现。但军事活动日益复杂,有关军事概念不断产生,单音节军事 用语越来越不能满足军事用语准确表意的要求。多音节军事用语( 包括词和词组) 的产生和 运用正是军事活动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客观要求。本节拟从语法 结构的角度对尉缭子中的军事用语展开讨论。 一、单音军事用语 单音军事用语是指由一个单音词构成的军事用语。据苟小燕统计,孙子兵法中有单音 词5 6 5 个,复音词1 7 3 个;孙膑兵法有单音词6 6 8 个,复音词2 3 2 个。她还进一步得出结 论认为,单音词在这两部书中依然占据优势地位。作为同时代的兵书,尉缭子军事用语依 然反映了这种语言实际。但苟小燕是从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角度统计的,而我们的复音军事用 语包括词和短语,因而数据上反映的情况不尽一致。据我们清理,简本有单音军事用语8 4 个,占简本全部军事用语的4 2 ;传本有单音军事用语1 5 9 个,占传本全部军事用语的3 9 。 具体情况如下: 筒本: 内 虏 弩 怒 起 气 前 禽 擒 取全劝入弱散山伤射生胜 将节进精救具聚军客笼 固关郭后患栗击及加甲 从当敌都方费福睾攻鼓 爱败北兵车陈城乘出刨 传世本: 如前所述,我们研究的军事用语包括单音词、复音词、复音短语。上古汉语词汇的一个特 点是,单音词占绝大多数。这个实际反映到尉缭子中,便是单音军事用语依然占了相当的 份量。这些词作为全民用语应该是多义的。但作为军事用语,由于表义准确性的要求,它们一 般只具有一个义项。如“攻”仅有“进攻”义,“矢”仅指“箭”。 但也有不止一个义项的,如“刃”就有两个义项。其一是“锋刃”。兵教下第二十二:“百 人被刃,陷行乱陈。”其二是“砍杀”。制谈第三:“金鼓所指则自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 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卒”就既指“士卒”,又指军队的一级编制单 位。我们认为,这是单音军事用语的表义己不能完全适应军事斗争需要的表现。这种矛盾必然 会推动军事j j 语向复音化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明显地看到尉缭子单音军事用语在比例上 l 聿 战治众资 刑幸议圜 溪险心信 棒外王威术死道逸 师矢七守 刑行戍虚选佚邑隧御渊圆斩战正致中众诛专追走卒罪坐 赏舍射赦胜师什实矢士守死损逃提退亡危威围文伍武馔袭f兴 乱矛旄秘灭孽弩衄炮盆偏破齐旗气弃前清曲取权刃入弱杀山伤将降交角揭结金津惊静居爵军宽溃老垒离立吏联梁两列铃陵禄 发犯方锋袍符斧给攻沟谷鼓顾郭害合河后悔祸击机戟加问剑江 爱拔败办保堡北备弊兵伯参车陈城池出从代当道谍斗渡顿夺阮 并不【据优势,就不足为奇了。 二、复音军事用语 从语法结构上讲,复音军事用语包括单纯词、合成词和词组。对这三者加以区分,是构词 法和语法研究的必然要求。但纵观全部尉缭子语料,单纯词仅有“堂堂”、“囹园”两个。 因此,我们的区分工作主要针对合成词和词组而展开。 词是词汇学的基本研究单位,也是军事用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历来人们 对词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迄今还没有得出能适用于所有语言的准确的词的定义,能够把词跟 别的语言单位明确地划分开来。一般的说法认为,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有 其整体意义,有固定的语音形式。用这个标准去把一连串的语言符号中的词切分出来,还是比 较困难的。这是由于汉语不实行词儿连写,也没有明显的外在形态。尤其是古汉语,有的构词 成分本身又可以作为词独立使用,这更增加了切分的难度。但这个问题在词汇构成分析中又是 无法回避的。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从词的结构的稳定性、词的意义的整体性和军事用语的特殊 性等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a 分析结构的稳定性 词的结构的稳定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词的语法定型属于整个词而不属于它的组成部 分,如“调查”( 比较“调查着”) 是词,但“打球”( 比较“打着球”) 是词组。第二,词 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容许插进别的词,如“肥料”是词( “肥料”不能说成“肥的料”) , 但“肥肉”是词组( “肥肉”可以说成“肥的肉”) 。具体而言,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l 、拆分 简言之,“拆分”就是看语言单位各要素在分开后能否在同一语言环境中独立运用而其表 意的总和不变。一般地说,如果能够分别独立运用,则说明还不是一个稳定的语言单位,我们 就把它看作是一个词组;反之,则是一个词。 内外 ( 1 ) 兵教下第二十二:几兴师,必审内外之权,以计其去。 “p 0 # i - ”为一个并列式的组合,单从上例看,不易判定它是词或词组。但结合下面的语料 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 2 ) 分塞令第十五:故内无干令犯禁,则外无不获之奸。 ( 3 ) 兵谈第二: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 ( 4 ) 重刑令第十三:使民内畏重刑,则外轻敌。 ( 5 ) 兵令上第二十三:以武为外,以文为内,能审此三者,知胜败矣。 显然,“内”、“外”在同一语料中能分别独立使用,具有独立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 因而我们判定“内外”为一个联合式的词组而非词。 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在这里借用现代汉语用例展开论述。 心疑 我们也可以用以上的原则来辨别“心疑”这个语言单位。 1 1 ) 力分者弱,心疑者背。攻权第五 粗一看,也不好说“心疑”是一个词或词组。但我们也可以结合其他语料来分析这个问题。 ( 2 i 其。动以疑,则支节必背。攻权第五 ( 3 ) 心既疑背,则计决而不动,动决而不禁。攻权第五 通过对以上语料的分析不难看出,“心”、“疑”在尉缭子中的关系是非常松散的,它 们均可分开而独立运用。二者合在一起时,所表达的意义正好是各自意义的总和。我们因此可 以判定,“心疑”当是一个主谓式的词组。 相反的,“三军”就是一个词。 三军 ( 1 ) 制谈第三:试听臣言其术,足使三军之众诛一人无失刑,父不敢舍子,子不敢舍父, 况国人乎! 1 2 ) 武议第八:今以莫邪之刺,犀咒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 3 ) 治本第十一:今说者日:“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军渴。” 周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诸侯大国军队一般分为左军、中军、右军( 或称上军、 中军、下军) 。此时,“三军”是词组。后来,“三军”用作军队的通称。这种用法在论语中 已见。述而第七:“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罕第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尉缭子承袭了这种用法。显然,把这时的“三军”拆开来讲是不合适的。“三军”已经由词 组演变成词。 2 、变换位置 所谓“变换位置”,即指分析一个复合语言单位的构成要素之间,在同一语料中是否可以 变换位置。如果它们的位置是可前可后的,则说明这个语言单位是不稳定的,还不能说它是词。 当然,那些同义并列的情况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同守 ( 1 ) 兵谈第二:三相称,则内可以回守,外可以战胜。 。 “固守”这个语言单位历代用例不可胜数。大词典将其作为一个词予以收录,并举国 语用例为证。然对照简文,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应当有所改变。 ( 2 ) 4 5 6 4 5 7 :城称地,以地称称也,故远( 退) 可以守固,【口口口】战胜。 从简文材料看,“固守”又可作“守固”,而二者的语法功能与表意功能是基本一致的。我 们据此认为,“固守”至少在战国时期还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 “赋敛”、“关联”等语言单位内部各要素之间位置是固定的,它们因而是词而非词组。 6 3 、扩展 所谓“扩展”,是指看在一个单位里是否还能择入别的字( 词) 。不能扩展的复合语言单位 是词,能扩展的是词组。为便于论述,我们先来看一个现代汉语的例子。 如要判断“他喜欢听音乐”是几个词,就可以这样扩展: ( 1 h 也不喜欢听音乐。 ( 2 地喜欢躺着听音乐。 ( 3 地喜欢听流行音乐。 由上可知,“他喜欢”、“喜欢听”、“听音乐”都能扩展,而“喜欢”、“音乐”不能 扩展。所以整个语言单位中,“他喜欢”、“喜欢听”、“听音乐”是词组;“喜欢”、“音 乐”是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来分析“战胜”这个语言单位。 ( 1 ) 制谈第三:如此,虽战胜而国益弱,得地而国益贫,由国中之常4 弊矣。 ( 2 ) 兵谈第二: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 “战胜”这个语言单位的用例也极多,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词。但从我们所考察的语料来 看,它应该是一个词组。请看以下两则材料: ( 3 ) 制谈第三:战不胜、守不固者,非吾民之罪,内自致也。 ( 4 ) 攻权第五: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 从( 3 ) 、( 4 ) 看来,“战胜”既可扩展为“战不胜”,也可扩展为“战不必胜”。其构成要素间 的结合显然是较为松散的。我们因此认为,“战胜”还是一个词组。 我们再来看一个不能拆分的例子。 4 8 3 :大兵无创,与鬼神团 “大兵”指人数多,势力大的军队。其用法在先秦典籍中较为常见。管子大匡:“吾 欲发小兵以服大兵。”六韬武韬:“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 微哉! ”我们 如果在这个语言单位的两个要素之间加进一个“的”,那就成“大的兵”了。显然,“大的兵” 无论如何是不能和“人数多,势力大的军队”这个意义挂上钩了。“大兵”不能扩展,是一个词。 b 分析词的意义的整体性 词的意义的整体性是说一个词的意义不能全凭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去理解。也就是说,词 的意义不等于构成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语言单位的整体意义不是其构 成之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另有所指,亦即产生了新义,就可以判定这个语言单位是一 个词。 1 、泛指义 有的组合,其各构成各要素所表达的意义都是具体的,但其整体义却大人宽泛于各部分表 1 7 意的总和,甚至抽象化,表达各要素所属的整个类属的概念。 ( 1 ) 将令第十九:君身以斧钺授将日 ( 2 ) 兵令上第二十三:陈之斧钺,饰之旗章,有功必赏,犯令必死。 ( 3 ) 兵令下第二十四:令如斧钺,制如干将;士卒不用命者,未之有也。 斧,兵器,古代亦作为执法权力的象征。墨子备城门:“长斧,柄长八尺。”汉书王 新传:“缡衣御史暴胜之使持斧逐捕盗贼。”唐韩愈平淮西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