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章》时地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章》时地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章》时地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章》时地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章》时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九章》时地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与屈原相关的历史文献太少,加上九章作品本身的复杂与难解,使得九 章的创作时地难以确切考知。该问题的答案虽然纷繁多样,但很少有共识。因此, 追溯九章时地问题研究的源头,并沿流而下,对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观点进 行梳理、分析和比较就显得尤其重要。回顾该问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不难发现, 班固主张的“一阶段创作说”在初期的影响极为重大。而事实上,班固的结论并不 能够成立,因为九章并非如班氏所认为的那样,是屈原在同一时地有目的、有 计划的创作。 林云铭、蒋骥等人认为,九章中有怀王时的作品,这是正确的。林、蒋之后, 学界又有一种倾向,即将屈原的行踪尽可能地连续化和具体化,并将九章的时 地尽可能地坐实,尽可能地联系起来。这使得牵强附会成为九章时地研究的痼 疾,还使得早被淘汰的“整体化”研究思路复炽,而这两者都是九章时地研究 需要避免的,在所谓的“整体化”被证明之前。本文下编是作者研究思路的具体应 用,主要涉及九章中的两篇作品涉江、惜往e t 。结论是:涉江所 涉行程并非写实,而是出于虚拟;惜往日的作者并非屈原,因此不应由屈原的生 平来推断该篇的创作时地。 关键词:九章创作时地涉江惜往日 a b s t r a c t i t i sv e r yd i f f i c u l tt of i n dw h e na n dw h e r ew a s3iu z h a n gb e e nm a d e ,b e c a u s e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c o n n e c t e dw i t hq uy u a na r et o of e w , a n dj i u z h a n gt h ew o r ki t s e l fi s c o m p l e x a l t h o u g ht h e r ea r em a n yk i n d so fa n s w e r st ot h i sq u e s t i o n ,v e r yl i t t l eh a st h e m u t u a lr e c o g n i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n e c e s s i t yt ot r a c et h es o u r c eo f t h i sr e s e a r c ha n dt o a n a l y s et h ev i e w p o i n tw h i c hh a de v e rh a v et h e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i nt h eh i s t o r y a f t e rr e v i e w i n gt h eh i s t o r ya n dt h e 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ar e s e a r c h ,i ti sn o td i f f i c u l t t od i s c o v e rt h a tb a ng u sv i e w p o i n ti se x t r e m e l ys i g n i f i c a n ti nt h ei n i t i a lp e r i o d b a ng u s a i dt h a tj i u z h a n gw a sm a d ei nt h es a m ep e r i o da n dl o c a t i o n i nf a c t ,b a ng u s c o n c l u s i o nc a n n o te s t a b l i s h ,b e c a u s eq uy u a nh a dn op l a na n dn og o a lt om a d ej i u z h a n g l i ny u n m i n g , j i a n gj ia n ds o m ep e o p l eb e l i e v e d t h a t ,p a r t so f j i u z h a n g w e r em a d e w h e nt h ec h uw a su n d e rt h ec o n t r o lo f c h uh u a iw a n g ,t h i si sc o r r e c t a f t e rl i n y u n m i n g a n dj i a n gj i ,t h er e s e a r c ha l s oh a do n ek i n do f t e n d e n c yt h a tq u y u a n s w h e r e a b o u t sm u s tb es e a r c h e da sf a ra sp o s s i b l ec o n t i n u o u sa n dc o n c r e t ea p p l i c a t i o n , w h i c hm a d et h ea n s w e r st ot h eq u e s t i o nf u l lo f f o r c e da n a l o g i e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 t h i sa r t i c l ei sm a i n l ya b o u tt w ow o r k si nj i u z h a n g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i st h a tt h ej o u r n e yi ns h e a r i a n gw a sf i c t i t i o u s b a s e do nt h i sc o n c l u s i o n ,w e i n f e rt h a ts h e f i a n gw a sc r e a t e di ny i n g o yq uy u a n ,i nt h ee a r l yy e a r so f t h eq i n g x i a n g d y n a s t y x i w a n g r ii sn o tq uy u a n sw o r k t h ec r e a t i v et i m ea n dl o c a t i o no f ) ( i w a n g r i h a v en o t h i n gt od ow i t hq uy u a n se x p e r i e n c e k e yw o r d s :j i u z h a n gc r e a t i v et i m ea n dl o c a t i o ns h e j i a n gx i w a n g r j u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主d 五曼 日期: 凹。望上fz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 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 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规定 一 , 作者签名: 复:l 夏鲁 日期: 司;丑t 1 王 前言 不只一个楚辞研究者感慨屈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如同一颗流星,点亮了 天空,却一显即逝。人们惊讶于他的光亮与优美轨迹之时,却再难寻觅他的踪迹。 这不只给屈原研究带来困难,还让屈原作品的问题难以索解,九章的创作时地便 是一例。 九章时地问题研究成果的丰富,似乎并不赞成前面的推断。随手翻开一本 楚辞研究专著,都不难看到作者对该问题的解答。九篇作品的时地皆有迹可寻, 言之凿凿,绝非虚造。尽管如此,当我们翻开第二本、第三本专著时,便不会没有 疑问:同样的言之凿凿,却很难找出对九章时地完全一致的看法来。 九章时地研究的现状就是如此。因该问题本身对屈原身平及其作品研究的 重要性,研究者很少能够回避这一问题,大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楚辞向称“显学”, 时至现当代,研究者探索的热情有增无减,九章时地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是非 常丰富的。与此同时,除去有直接师承关系的一些学者,很少有两个学者对该问题 持有完全相同的看法。即便在“九章是否为同一阶段创作”这一较各篇具体时地 更为基础的问题上,学界也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人言言殊,罕有共识,这是九 章时地问题复杂性的具体表现,也是该问题研究的现状。 现状如此,开始便纠缠于细节,则难免治丝愈紊、难得其条贯。而纷纭众说的 产生、发展以及对后世影响皆有迹可寻。先溯其源,再沿流而下,便不难疏理清楚 当前诸说的演变之迹,品评其得失高下、去芜取精便也不再是难题。这是本文着力 之处,也是学界尚未涉足之地。 最先对九章时地进行判断的是汉朝人。司马迁首先将怀沙定为屈原绝 命辞,根据屈原列传中的相关信息,其时地不难断定是在顷襄时的江南。其后, 班固将司马迁对怀沙时地的判断推广至整个集予,这样就形成了该问题研究史 上第一个清楚的表述:皆屈原流放江南时所作。王逸在班固之后,他的楚辞章句 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而此书对九章时地的态度较为暖昧:一方面,在离 骚前叙中明确表明了与班固一致的看法:而在离骚后叙以及九章各篇的 注解中,却又以为九章是屈原在怀王时的创作。王逸鼓吹了班氏之说,自己的 看法却湮没无闻,以致后人大多不能得知其真实看法。今略加辨明,以免再误。班 氏之说至今余绪不绝,而在明入汪瑗之后,此说渐渐丧失了主流的地位,取而代之 的是“杂作于怀、襄两世,地非一地”之说,以林云铭、蒋骥鼓吹最力。时至现当 代,汤炳正先生及其弟子又据新发现的材料重提“一阶段创作说”,使得当今二说并 存。由林、蒋二人至今,是否为同一阶段创作成为九章时地研究争辩最为激烈 的问题。该问题的讨论和各篇的具体时地的探究固然不能等同,但前者的明晰是后 者的前提,只有在前者得到明确之后,才可能进一步探讨各篇的时地。学界千多年 来在该问题上的纷争,其核心就是九章是否为同一阶段的创作。 稍加分析班固主张的“一阶段创作说”,便可发现班氏此说根据是不足的。比如, 班氏先入为主地认为九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整体创作,且成集于届原之手 这是九章其余八籀和怀沙作于同一时地的必要条件,是班氏对九章时 地推断成立的重要依据。而班氏所推断的九章成集过程明显与事实不符,根据 有二:司马迁之时的九章必非完璧;扬雄所见的九章首惜诵末怀沙, 且没有证据表明,其时的研究者已对九章的篇次不满而对之进行了调整。唯一 的解释只能是当时的九章也不完整。这样,班氏对九章创作时地的推断便 难以成立,除非有其他有力的证据。探究九章成集过程的意义不只在此,它还 表明,将九章视作同一阶段的整体创作,并不具有较后起之说更高的可靠性, 即便刨立此说的班固较明清之际的学者要早上千多年。 林、蒋等人之说应班氏旧说之弊而生,它成功地避免了班氏武断的“整体化” 思路带来的弊病,代之以综合史料文献、屈原作品以及相关地理、水文材料,对屈 原的行踪与九章文本进行深入研判,得出了九章杂作于怀、襄两世的结论。 此说很难说完美,但较旧有的一阶段创作之说,无疑更近于事实的真相。然而,随 着研究的深入,对九章时地与屈原身平、行踪有着求全、求细的倾向。而当相 关的史料与屈原作品提供的线索皆不足以支持这一倾向的时候,牵强附会自是不免, 同时也渐有重新将九章整体化的思路。整体化无可厚非,倘若九章之为一 个整体确凿无疑,那么自应以这个结论来指导对九章的研究;倘若九章之 为一个整体,是屈原有计划、有h 的的整体创作这一结论可以通过各篇的研究而推 知,那么也应予以认同,并以之指导我们的研究。事实却并非如此,新出的几个强 调九章之为一个整体的声音中,我们看得到这种“整体化”的需要,也看得到 从篇题、形制等外在形式上进行的推断,然而离确论都还很远。 以上是九章时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它们为今天的九 章时地研究指出两条思路:以求全、求细的“需要”为导向,为尽可能全面、细 致地将九章时地、届原行踪坐实,用屈原作品、相关文献来“注我”。或者,完 全以确实可据的材料为基础,尽可能地将研究做细、傲全。选择后者无疑需要更大 的勇气,因为这样会使前人辛苦构建的屈原生平不再完整,甚至产生新的缺环。 但我们似乎别无选择,因为基础不坚实,结论便难以让人信服。本文下编将分 别探讨涉江、惜往日的时地与作者问题,便是基于这样一种选择。涉江一 般被视作写实,对屈原行程的推断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诗作中有证据表明这一点不 能够成立,而只是出于虚拟。若拙论可以成立,则屈原的沅、湘之行便少一力证: 惜往日、悲回风诸篇是否伪作,学界争执千多年,而至今未有定论。惜往日 的作者问题是研判创作时地的基础,本文着重发掘该篇内证,最终判定,惜往日 并非屈原所作。若依拙论,则屈原之自沉泪罗又少“临沅湘之玄渊”等内证。选择 九章时地作为论题,意在有功于屈原,而屈原若泉下有知,恐怕未必这么看吧。 上编九章时地研究史略 九章的创作时间与地点是九章研究的核心问题之,因与屈原生平密 切相关而对屈原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一个聚讼千年,而纷争至 今犹未止息的问题。司马迁、班固以来,历代研究者不得不对此发表看法,却罕有 完全相同的意见。今天欲指陈旧说得失、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能有新的主张,就不 得不梳理数千年来该问题研究的源流、脉络,是故本文在探讨九章时地之前, 先撰有 时地研究史略。 本编意在梳理出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与那种全景式回顾的研究史不同。又 因篇幅的局限,选取的只能是那些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者,一些对该问题细节的研究 有所贡献的学者只能尽可能的提及。这样做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但他们既然在史 上只是如长河里的浪花一样一现即隐,未能决堤形成一条支流,对本编的论述也就 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之,本编也称“史略”。 第一章九章时地研究的萌芽 材料缺乏是困扰和制约楚辞研究、屈原研究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些研究初期情 况的回顾,同样遭遇了这样的难题:因为时间距离太远,初期的研究成果流传到今 天的只能是当初的- 4 , 部分,远非全貌;当时的研究情况在今天也只能从史料文献 中找到一些片段的记载与零星的线索。 九章时地问题也是如此。基础材料不厚实,这给论述与推断这个阶段的研 究状况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然而目前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唯有更加忠于这有限的材 料。这中间推测的成分是难以避免的,对九章问题初期研究更为详尽的论述需 要有更多材料的发现。 这里的“初期”是指班固等人直至朱熹这段时期,也是九章时地研究的萌 芽时期。这一时期的九章创作时地的研究现在看来是比较稚嫩的,一些结论甚 至很可笑;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又是该问题研究的开创时期,目前学界对该问题所 持的纷繁的结论,大都可以从这一阶段找到源头。因此,我们回顾这一时期的研究, 不但要检视其成绩和缺欠,更要重视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第一节九章时地研究的最初意见 最早判断九章单篇创作时她的人是司马迁。屈原列传在引用怀沙全 文之后说:“於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即以 t - t 沙为屈原的绝命辞。同篇又 有屈原被顷襄流放到江南、自沉汩罗的记载,则在他看来,怀沙的创作是在顷襄 时的江南。在司马迁身后,渐次有研究者根据屈原诗作里透露出来的死亡气息的浓 烈程度来怀疑怀沙作为屈原绝命辞的可靠性。比如,有些学者以为怀沙只 是表明了必死的心迹,却未必马上实施,惜往日与悲回风才是屈原的“临绝 之音”。这些探讨虽结论见仁见智,似对诗意与屈原牛平的研究都很有益处。我们注 意到,这些探讨的焦点在于屈原数篇作品具体创作时间的先后,对怀沙创作时 史i d ) 卷八十川,埘原贾坐列传。 地的判断与司马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司马迁只判断了怀沙单篇的时地,而未见对九章总体创作时地发表看 法。因此,尽管他对怀沙时地的意见得到了后世大多数研究者的支持,我们还 是难以判定司马迁对九章时地的最初意见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然而,如果我 们稍加留意班固这些最先判断九章整体创作时地的学者对九章成集过程的 看法,就不难发现,司马迁的记载对九章h 寸地最初意见的形成很可能起了一个 相当重要的作用。 班固是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个“良史”,他同时也是一个楚辞研究者,著有研究专 著离骚赞与离骚经章旬,后者专言离骚,而前者兼及九章在内的屈 原其他作品。回今天,这些书已经散佚了,只留有两篇序文,离骚赞序就是其中 的一篇。该篇序文最先对九章时地进行了判断:“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 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汩罗。”。引文透露出 相互依存的三点信息:一、在班氏看来,九章都是屈原在顷襄之世被放逐之后直 至自沉之前这段时间的创作。地点未明言,但汩罗在屈原放逐之地的范围内;二、 班氏认为,九章是有目的的一组创作,即是为了“风谏”,并且这目的没有达到 断绝了屈原仅有的希望,并直接导致了他的弃世;三,与前两项相关,九章是屈 原在特定时地、特定情形下有计划的一组创作。 后两点讨论的是九章的成集过程。对于该问题,班固之后的王逸也有相似 的说法:“屈原放于江南之壑,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卒不见 纳,委命自沈。”国可见,九章研究初期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九章 是屈原有目的、有计划地整体创作。因此,九章时地研究初期很自然地带有一种 “整体化”思考的倾向。在这种情形之下,司马迁对怀沙创作时地的看法便很 可能由单篇而扩展到怀沙所属的九章整卷,从而产生九章皆是顷襄之 世在江南创作的观点。 倘若事实正如班固所说的那样,九章是屈原有特定目的、有计划的整体创作, 此依汤炳j i :先生班同心学饫著钩沉之说文章收入汤氏渊研楼屈学存稿,叶1 i q 社会科学小版社、 华龄 | 版社2 0 0 4 年1 0 月第一版,第1 3 4 1 3 8 页。 宋】洪必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扑注,巾华书“1 9 8 3 ,第5 1 页,f 引木1 5 内容时不再杯亍1 川i 版 单位与年份。 c 宋 洪必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戆辞补订i ,第1 2 0 1 2 1 贝 6 那么九章的创作在一时一地比较好理解;而假如后两点不能成立,班氏对九 章时地的看法便很成问题,除非有其他过硬的证据提出,因为九章的诗作里 的线索显然是不倾向于班氏这一结论的。诗歌文本的分析且容后文展开,这里先来 探讨一下九章是否在创作之时便已成集。 屈原作品的流传成集以及楚辞的成书过程很早便引起了学界的兴趣,旧说 认为,楚辞是刘向编辑成书的,而汤炳正先生力创新说,认为楚辞的编辑成 书,不是单凭刘向一人之力,而是经历了数百年,分成了数个阶段。根据汤炳正先 生的推断,宋玉是第一位编辑楚辞的人,他收录了届原的离骚与自己的九 辩;屈原其他所有的作品( 包括九章全部) 皆由淮南王刘安增入;刘向以及后 面的增辑者,只是增录了一些汉人拟骚之作。汤先生的“楚辞成书五阶段”说总体 上论证比较严密,有较强的逻辑性,今天已越来越为学界所接受。但在细节上,尤 其就九章的成集过程而言,汤先生的一些推断未必都与事实相符。 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这一句话里 提到了楚辞里的四篇作品,再加上本传里全录的怀沙一篇,司马迁总共提 到了屈原的五篇作品。我们固然不能据此断定司马迁未提及的篇章皆非屈原所作, 甚至不能证明其时流传的楚辞里没有其他的篇章,因为史迁所列举出来的篇章 是他读起来“悲其志”的作品,可能没有列举出他所能见到的全部的屈原作品。 但是,司马迁所能见到的屈原作品,必定不包括九章的全部。本文下编讨 论惜往日的作者问题时将会提及,该篇透露出强烈的法家思想,而司马迁为屈 原所作的传记却没有提及,反因屈原与贾谊在黄老思想上的相似而将二者合传 。对 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司马迁当时没有看到惜往日。此外,司马迁以怀沙而 非惜往日为绝命辞,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怀沙虽有“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句表达了必死的决心;而惜往日日:“临沅湘之玄渊 兮,遂自忍而沈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篇末又日“不毕辞而赴渊”。 怀沙虽有必死的决心,但总不及“临沅湘之玄渊”更为近死,无论如何,惜往 详汤炳正楚辞成书之探索 屈赋新探 ,齐鲁书社,1 9 8 4 年,第龉一1 0 9 页,下引本二传内容时不再 标注出版单位与年份。 史记卷八十心,腼原贾生列传。 参汤炳正论 史记) 剧,贾合传 ,_ | 珏i 赋新探) ,第1 3 9 一1 7 5 页。 日也较怀沙更有资格作为屈原的绝命辞。司马迁以怀沙为绝命辞,表明 他所见到的楚辞里不包含惜往日。 司马迁生在刘安之后,刘向之前,若依汤先生的划分,他所见到的楚辞应 是刘安编定的版本。汤先生说司马迁、扬雄所见到的版本和王逸楚辞章旬的本 子是一致的。,又认为王逸的本子里屈原作品部分和刘安编定的本子全同,证明了这 一点。李大明先生以东方朔七谏两用“灵修”一词为据,判定“武帝辞臣东方 朔则是一定读到( 刘安编定的) 这个楚辞定本的”。如果汉武帝的辞臣能够 见到刘安的楚辞定本,似乎武帝的史臣没有理由不能见到。这些也证明了司马 迁所见到的楚辞就是刘安的版本,也就是说,刘安编定的楚辞并不包括惜 往日。既然“九章”并非九篇作品,在当时就不会有“九章”之名,司马迁单列哀 郢、怀沙两篇篇名而不说“九章”或许正说明了这一点。 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日畔 牢愁。”o 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首先,扬雄所见到的楚辞仍无九章之名, 但已将惜诵至怀沙等篇归为一卷。盖因此数篇形制长短相近,所以在九 章最终成集之前已有人将之归为一卷。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刘安;第二,更为重要 的是,扬雄所见的一卷起于惜诵,但是终于怀沙,与今本楚辞章句的次 序不同。有两种可能造成这区别:一是当时的这一卷仅有五篇,后四篇当时尚未增 入:另一种可能是,扬雄所仿的就是九篇,只不过是古本的次序被后人改动成今天 的模样了。 汤炳正先生主张后一说:“因为九章既非屈原一时一地的作品,因而纂辑者 只得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编排各篇的次第。而较早的纂辑者大概认为这九篇当中的怀 沙,应当是屈原的绝笔,故列在九篇之末。”囝他认为,司马迁、扬雄所见的本子篇 目和今本是一样的,只是次序不同。后来悲回风被当成了绝命辞,故而有了今 天始惜诵、终悲回风的次序。汤先生并以明黄文焕、清蒋骥等人对九章 详汤炳难 后篇血伪的几个口j 题,倒赋新探,第1 3 0 页 李大明著,汝楚辞学史,巾娴社会科学出版社、芦龄版社2 0 0 4 第6 8 页。 汉l 卷八卜e f :,扬雄化j :。 汤炳i b 心赋新椿,1 9 8 4 年,第1 2 7 页。 次序的更动为例,说明后世改动九章的篇次是很正常的事情。 汤先生的说法里面有两个地方需要进一步探讨。首先,若以为对绝命辞的看法 不同导致了九章的篇次有了今天的变化,何以解释今天橘颂、思美人两 篇的位置? 主张橘颂创作时间在屈原早年和晚年的声音学术史上都不少见,但 还没有橘颂较怀沙更近死音的有力的意见,为什么将橘颂置于怀沙 之后? 关于思美人创作时间,更主流的意见甚至在涉江、哀郢之前,为 什么今本也在怀沙之后? 可见,对绝命辞的不同看法,并不足以产生我们今天 看到的九章的次序。其次,我们观察汤先生所举黄文焕、蒋骥等对九章的 序次所作的新安排,无一不是以九篇创作时间的先后而作整体的调整,绝不仅仅因 为对绝命辞的看法不同,而单独将某篇前移或后置。这些对九章篇次的更动与 宋人陈说调整楚辞各卷的次序遵循同样的原则,都是对各卷或各篇的创作时间 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然后才对各卷或各篇重新进行排序。 注家对楚辞各卷或九章各篇的创作时间有一清楚的认识,或者对原来次序 的不妥当有所感受时才会对原来的次序进行变动。换言之,在注家对各卷或各篇的 次序并没有感觉不妥时,一般不会对原有的次序进行调整。这不单适用于楚辞 一书,也同样适用于九章。楚辞各卷王逸都标明了著名姓名,时间的先后原 本很清楚,而各卷次序的调整却要到宋人手里才完成。九章各篇的创作时间难以 确考,至今仍然存在很多争论,所以,对其次序的调整理当在各卷次序调整之后, 这样才符合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事实上,汤先生所谓“九章次序汉代以后仍不稳 定”也只是明清以来才出现的现象。宋人如洪兴祖、朱熹对九章各篇的创作时 地尚没有清楚的认识,仍然因袭班固的i e l 说,他们并不存在变动九章次序的主 观动机。汤先生的意见明显与学术史上的事实相违背,所以我们不能赞同。我们有 理由相信,今天所看到的楚辞章句中的九章的次序就是其原来的面貌。 依照我们上面的分析,既然次序变动的说法不能成立,那么扬雄所见的“九章” 就是不完整的了。对于这一点,汤先牛不能同意,他说: “考九章虽非屈原一时一地的作品,但纂辑起来定名九章,看起来是很早 的。因为屈赋_ 十k 篇之数,最晚在两汉景、武之际的刘安早已辑成定本( 详见( 楚辞) 参汤炳肛天丁 后叫篇真伪的几个u j 题,t 艇赋新探,第1 3 6 1 3 7 贝。 9 成书之探索原注,笔者按) 。所以元、成之世的刘向,是见过九章的。”“ 这一段话是汤先生立论的根据,那么“屈赋二十五篇之数,最晚在西汉景、武 之际的刘安早已辑成定本”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我们来看汤先生在( 楚辞) 成书之探索一文里的论证。汤先生说:“汉书艺文志承刘向父子之旧而著录 的屈原赋二十五篇,可能就是这两组圆里除九辩、招隐士外所包括的屈原 作品的全部。”。汤先生继而根据刘安离骚传文本内容与九歌、九章某些 篇章以及天问、渔父等相关,断定“刘安这次对屈原作品的纂辑,是相当全 面的。”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既然是“承 刘向父子之旧”而非“承刘安之旧”,那么,只能证明屈原赋在刘向增辑楚辞 之后达到了二十五篇,并不能证明刘安时屈原赋已有二十五篇。二、o l 章中 某些篇章与刘安离骚传相合,至多只能说刘安辑录的楚辞里可能包含有这 些篇章,不能证明九章的九篇作品都被收录进去了。至少,惜往日里并没有 和刘安离骚传相关联的地方。因此,刘安“辑定屈赋二十五篇”之说根据不足, 是不能当作结论来使用的。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刘安编定的楚辞中有惜 诵至怀沙五篇为一卷,尚未足九篇。 汤先生说刘向见过九章,这勿庸置疑,事实上,刘向很可能不是仅仅“见过” 而已。扬雄入京师前所见的刘安编辑的楚辞尚无“九章”之名,而首先使用九 章二字的恰恰又是与扬雄同时稍前的刘向。这证明刘向对楚辞所做的工作应 当不是仅仅增录汉人的拟作,对刘安编定的楚辞里未收录的屈原作品应当也有 所增辑,比如九章包括惜往日的后四篇。正是到了刘向的手里,九章一 卷才足九数,也才有了“九章”之名。 当然,刘向后增入的这四篇未必全要等到成帝时,“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才陡然冒出来,很可能某些篇章在刘安编辑楚辞时甚至更早就已经传世,只是 汤炳i b 屈赋新探,1 9 8 4 年,第1 2 5 页。 汤先生将楚许成- i s 分正个阶段,认为是一组一组渐次增辑而成的,刘安这次是第:次增辑。 汤炳i b 删赋新探,1 9 8 4 午,第1 0 0 贝。 汤炳i e ,屈赋新探 ,1 9 8 4 年,第1 0 0 一1 0 1 贝 0 因为刘安有所取舍,或者搜罗的力度不够,没有被收录进楚辞。但这些并不影响 我们的结论,即九章并非如班固所言,在屈原创作之时业已成集,而是经历了 后人搜集、增辑的过程。朱熹说:“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 之言也。”诚为不刊之论。 九章不是屈原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创作,在判断这些作品的时地时,如 果没有文献等方面的有力的证据,便不应先入为主地将它们视作一个整体来考察, 尽管它们同属一个卷章,因为这可能只是编辑楚辞的人为了全书的整齐、匀称 所作的编目调整而已。班固之所以会有这种武断的“整体化”思路,很可能是因为 在他生活的时期,刘向编定的楚辞已经大行于世。因其后出,更为全备,使得 此前不同阶段的辑本渐不流通,使历次增辑的真相也无由得知,加之同书九歌、 离骚以及天问等卷确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产生这种“整体化”的思想便不 足为奇了。 班氏对九章时地的论判是该问题研究的源头,因其所处的地位特殊,对该 问题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尽管前文已经证明不能成立。回顾一下该问题的研究史, 可以发现,早期的研究者多受班固的直接影响,主张九章是顷襄时在江南的创 作;自明清之际突破班固一时一地之说的藩篱之后直至时下,学者多将精力放在构 建一种更趋理性与合理的“整体化”上面,研究者既众,又多精勤,虽仍不无问题, 取得的成绩的确不俗如果说前期重在继承班氏具体的结论,那么明清以来则是对 其突破与发展,但无论前者与后者、成绩高下,都少有例外地受到了班氏“整体化” 思路的影响。 第二节王逸的九章时地研究 作为最早全面注释楚辞的学者,王逸对楚辞的研究和传承有着莫大的功绩。 但或许正因为他是前驱,楚辞章句中不少观点都显得不够成熟,甚至互相矛盾, 对九章时地的判断就属于这样一种情况。蒋骥对王逸在九章时地研究的批 宋 朱鬻撰,楚辞集沌,i :海古籍! l 版社,1 9 7 9 年,第7 3 撕,f 引木i ;内容时不再标f l - i i ;版单位与 年份。 评颇为中肯,他说:“王叔师序骚,谓襄王迁原江南,复作九章。及注九章, 又皆指怀王言,其疏妄如此。”。蒋氏指出,王逸在九章创作时间上,态度模糊, 观点自相矛盾,可谓一语中的。 王逸研究楚辞尚属开创阶段,留下一些疏漏是难免的事情,我们不应求全责备。 令人费解的是,虽然蒋骥早已指出王逸观点的矛盾,学界在引用王逸对此问题的见 解时,却每每只引其在离骚前叙里的说法,这无疑十分草率。我们要分析王逸 的成绩与影响,却不把他的观点给理清楚,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矛盾的观点 王逸的观点除了散见于九章各篇里的相关注解,还在离骚前叙、后叙 以及九章叙言里有所表述。 离骚前叙说; 。( 怀) 王乃疏( 楚辞补注:疏,一作逐) 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衰,忧心 烦乱,不知所想,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 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冀君觉悟,反于芷道而还己也。其子襄王,复用 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t 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 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4 王逸对离骚篇题和创作目的的解释表明,他认为屈原在怀王之时已经遭受 过一次流放,这次流放的地点没有指出。后面说顷襄王将屈原迁逐到了江南,有两 种可能:其一,屈原在怀王时流放的地点不是江南,襄王把屈原从别处迁到了江南; 其二,怀王时的流放地也是在江南,只不过后来屈原回到了郢都。襄王又将他从郢 都重新流放到了江南。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的话,结合九章叙言里“屈原放于江南之鳖,思君念国, 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之说,不难断定,王逸认为九章的创作是在顷襄 王放逐屈原到江南之后。而如果是第二种情况,这里继陈述襄王再放屈原之事所说 清 蒋鹱撰, d i 带阁注楚辞 ,l :海古赭f f ;版社,1 9 8 4 年第2 1 8 页,f 引本 5 内容时不再标注i 版单 位与年份。 宋】洪必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沌,第2 贞。 宋】洪必祖撰,自化文等点校,楚辞孙扎,第1 2 0 - 1 2 1 皿。 的“屈原放在草野”,应当专指顷襄时的放逐而言,不大可能是兼指怀、襄两朝的 放逐,故九章的时地和前一种情况相同,在顷襄时的江南。 王逸对九章各篇的注解却和上述观点全然相反,比如在注哀郢“民离 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句时,王逸第一次提到了楚国的君王:“言怀王不明, 信用谗言而放逐己”。这说明在王逸看来,哀郢描写的行程是屈原在怀王时的 放逐。王逸身后,有些楚辞学者认为九章的某些篇章是回忆的作品。如果是回 忆,则回忆襄王时、怀王时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对诗歌的作时不会有什么影响。 “至今九年而不复”句,表明了此篇正是回忆之作。王逸解释这句诗时说: “放且 九岁,君不觉也。”o 这表明,在他看来,屈原创作该篇时的君主便是其先流放他的 君主,亦即怀王。并且,该篇的注解描述屈原对君王的感情一以贯之,放前与被放 九年之后,君主仍旧是那个君主。也就是说,在王逸看来, 哀郢的创作必在怀 王时。 惜往日、悲回风两篇被王逸目为绝命辞,有两处可以证明这一点:其 一,王逸在离骚前叙中述及屈原的自沉时说:“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泪 渊自沈而死。”这里说的“遂赴泪渊自沈而死”就是概括惜往日里“临沅湘之玄 渊兮,遂自忍而沈流”、“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两句而来;其二,王逸 注悲回风“心缝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句时说:“言己乘水蹈波,乃愁而 恐惧。则心悬结诘屈而不可解。”。所谓“乘水蹈波”,并不是这个句子里面可以看出 来的意思。王逸之所以要增加这四个字,是要说明屈原在这篇作品完成之后便“乘 水蹈波”、自沉汨罗。这反映了王逸对悲回风的认识,即此篇也是屈原的临绝之 音。 因此,惜往日与悲回风的作时在王逸看来便是九章创作时间的下限。 他在注惜往日“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句时说:“姓字断绝,形体没 也;怀王壅蔽,不觉悟也。” 这清楚地表明,在屈原自沉之时或稍前,楚国仍是怀 王在主政。 来 洪兴祖撰 宋】洪兴祖撰 宋 洪必祖撰 宋 洪必祖撰 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订:, 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r i :, 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汽, 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n 二, 第1 3 2 页。 第1 3 5 贝。 第1 6 2 贝。 第1 5 0 贝。 3 王逸的注解里唯一一次提到襄王是在悲回风篇,他注“惟佳人之永都兮, 更统世而自贶”句说:“佳人,谓怀、襄王也。邑有先君之庙日都也。更,代也。贶, 与也。言己念怀王长居郢都,世统其位,父子相举,今不任贤,亦将危殆也。”。单 从这句的注释来看,似乎王逸认为这一篇的创作是在顷襄王之时,其实不然。他在 注同篇“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曾欺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时说: “言己独念怀王,虽见放逐,犹折香革,以自修饬行善,终不怠也。“。又说:“言己 思念怀王,悲啼欧欷,虽独隐伏,犹思道德,欲辅助之也。” 如果怀王已经不在位, “欲辅助之”的念头从何说起呢? 前面提到襄王只不过是为了解释“更统世而自贶” 这句诗而生出的附会,因此,在王逸眼中,悲回风的作时仍应在怀王时。 以上就是我们从九章注解总结出来的王逸对九章创作时地的看法,和 从离骚前叙里的看法时间迥异、地点全同。 矛盾意见的产生原因与王逸的倾向 王逸对同一个问题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陈述的根据与侧重 不同。 离骚前叙表明九章的创作是在襄王时,而在离骚后叙以及九章 叙言里,王逸已有和这一结论不尽一致的陈述。例如,前叙叙述届原创作离骚 的动机时说:“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而在后叙里叙述屈原创作九章、 九歌等作品的动因时又说:“而届原履忠被谗,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 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蔺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 以下凡二十五篇。”。也就是说,屈原创作离骚的目的是想讽谏怀王,希望 他重回正道,并召回自己,而世道昏乱,这篇作品并没有被怀王接受。怀王既然不 能回复正道,自然也就没有召回屈原的必要。在王逸设定的这种情境之下。“九歌 以下,凡二十五篇”合理的创作时间也就是在怀王时了。 再如,九章叙言里言及屈原创作九章的动机时说:“屈原放于江南之燮, 白化文等点校, 白化文替点枝, 白化文等点校, 白化文等点枝, 楚辞补注k 楚辞补和: , 愁辞补f l 二, 楚辞朴沌, 第1 5 6 1 5 7 页 第1 5 7 贞 第1 5 7 贝。 第4 8 贝撰撰撰撰祖祖祖祖兴兴薹( 必洪洪洪洪柬束来柬 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而悲回风“伴张弛之信期”句下,王逸 也说:“言己思君念国,而众人俱共毁己”。二者所思所念应该一致,而由前文 所引数条可知, 悲回风篇中所思念的皆是怀王,故王逸在九章叙言里表明的 创作时间其实是在怀王之世。由此可见,王逸结合屈原的作品判断创作时间时,意 见比较一致,通常倾向于将创作时间定在怀王时。 王逸在离骚后叙里介绍楚辞章句成书的过程时说:“今臣复以所识所知, 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也就是说,王逸是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 果,与经传里的相关内容之后,才撰成了楚辞章句。王逸生活的年代距离屈原已 有数百年,故老相传的屈原事迹在这时必定也因时代久远而不再可靠,当时已经不 太可能还有关于屈原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因此王逸在 离骚前叙里叙述的届原生 平,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前人的留下的文献资料。分析一下这些资料的相关部分, 不难理解王逸所受的影响: 刘安:“虽放流,睹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 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 不悟也。一 司马迁:“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 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桔槁。渔父见而问之日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沈泪罗以死。”。 班固:“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 浊世,白投泪罗。”。 王逸认为怀王时曾流放屈原,很可能就是受了刘安的影响,而在前叙里所陈述 的九章的创作时间则应是受到了之前司马迁与班固的影响。王逸在离骚前 叙中对屈原生平的描述,除了在怀王时的一次放逐取刘安的说法,其他要点几与班 固的看法完全一致。尤其在襄王放逐屈原之后直至屈原的自沉这一段,陈述屈原被 放、作o l 章以及自沉这一过程,王逸和班固完全一致。例如,班固认为屈原自 。本云:“占己悲君嘲而众人俱j e 毁己。”文字小异,意思j i :无不埘 【宋 洪兴根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第4 8 贝 膦原列传r 1 1 掺入刘安语依据汤炳难先生 理惑,详参艋赋新探,第卜2 2 页 史记卷八iv t l 旌原贾生列传。 来 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沌,第5 11 i c 。 沉的动机是:“不忍浊世,自投泪罗。”王逸说:“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 沈而死。”差别仅在于用词和繁简上。 司马迁和班固自古并称良史,他们的说法影响力自然极大。王逸在研究、注释 九章各篇时,感觉到这是屈原在怀王时的创作,然而在叙述屈原生平之时,却 不敢坚持自己的发现,而是遵从了传统的说法,把九章的创作时间定在襄王时。 王逸的两种看法,一是在对诗作本体解读的基础之上,得出与前人迥异的结论; 另- - 贝w j 是记叙屈原的生平,继承前人之说的结果。前者反映了王逸对屈赋研究的开 创和突破,无疑更能代表他的真实看法,而后者更多地反映了他对前人成说的因袭, 表明王逸欠缺彻底突破成说的决心与勇气。 王逸的影响 正如我们在前一节指出的那样,王逸在九章是否为屈原有计划、有目的的 整体创作这一问题上,与班固的看法没有区别。二者都认为九章是屈原在特定 时地的创作,地点都是在江南,只不过王逸将创作时间由顷襄之世提前到了怀王时。 王逸对九章时地研究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的具体结论。事实上,尽管楚 辞章旬对九章的注解显露出王逸在时地问题上的看法与班固等人有着较大的 不同,但因这看法比较隐晦,需要进行一番发掘的工作才能够体察到,王逸又在离 骚前叙里清楚明白地复述了班氏的观点,这些都使得楚辞章句对旧说起着推 波助澜的作用,他的真实看法却湮没无闻,有些学者甚至误认为王逸是主张九章 皆顷襄时作于江南之说的代表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班固基于其 武断的“整体化”研究思路对九章时地所做出的结论对部分作品来说是可以成 立的;王氏的判断基于诗歌本体,尽管他的论述存在相当多的瑕疵,但他的主张对 于九章部分作品也是成立的。如果在时地问题上王逸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后 学自可以择优而从,班氏故说的最终推翻由明清之际提前至唐宋时亦未可知。当然, 历史不可以假设,而王氏在离骚前叙里的鼓吹让班氏旧说延续了生命,使得它 笼罩了学界千多年,至今余绪不绝,则是客观的事实。 王氏替班固鼓吹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他自己影响后世最多者则是对九章 诗作文本进行了具体的、细致的释读,将之纳入了时地问题的研究范畴。在此之后, 1 6 九章文本便成为时地研究的丰要依据与重要内容。 具体到王逸释读九章的成绩,则是功过参半。王氏业已注意发掘诗作中可 藉以研判创作时地的线索,他将九章创作时间定在怀王之世,很可能便是因为 在诗作中有所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