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墓志与北朝社会以山西大同出土墓志为主.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墓志与北朝社会以山西大同出土墓志为主.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墓志与北朝社会以山西大同出土墓志为主.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墓志与北朝社会以山西大同出土墓志为主.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墓志与北朝社会以山西大同出土墓志为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墓志与北朝社会以山西大同出土墓志为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 论 3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墓志是埋设在墓穴中,记述墓主生平事迹的标识物,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而 陆续在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平城墓志更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本文以山西大同出土的北朝时期的墓志为主要线索,采取墓志内容同历史文献互证、 文献与图像资料互补、微观梳证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现北朝墓志所反映的 历史画面,从而使人们更深入、具体、鲜活地了解北朝社会。 全文分四章来论述:第一章对本文选题缘起进行简要说明的同时对文章研究的 范围进行了界定,并简要论述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北朝墓志的 起源,北朝墓志创作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以及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重 点探讨。与此同时,对北朝墓志的形制特别是对北魏平城墓志的形制及北朝墓志研 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较为客观地展现了北朝墓志的 大体轮廓,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章主要揭示北朝墓志,特别是在 山西大同发现的平城时期的墓志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北朝墓志为我们研究北朝历史 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资料,但是目前已有的成果还基本停留在对这些墓志个案的整 理、考证和诠释上。而对其中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的系统梳理、分析和认识的工作还 没有真正展开。该章主要以大同出土的北魏墓志为中心,对其主要内容如选举制、 官制、国号、门阀婚姻、家谱、墓葬等进行了综合和分类。第四章对北朝墓志内容 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做了分析。北朝人对家族门第、族源、郡望都是极为重视的。北 朝是一个高度崇尚孝道的社会,不论是最高统治者的帝王,还是一般官僚、士人, 都以践行孝道为道德品质的第一准则。然而,北朝尚孝却不废忠。当国家和家族利 益发生冲突,忠、孝不能两全之时,孝必从忠,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从墓志内容 看出,北朝人有强烈的进取心,渴望建立功业以名扬后世。尤其是北朝人尚武的精 神与当时南方土族鄙薄武事的世风形成鲜明对比。最后,通过墓志内容我们看到了 当时民族融合的一些趋势,这从选举、官制、国号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北朝;平城;墓志 第一章 绪 论 4 abstract epitaph is the things that buried in the grave, and the marker of the owners whole life story, it has high literature value. the pingcheng epitaphs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that excavated in datong are significant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societ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take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epitaph that excavated in datong as the main clues, make the content of epitaph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o demonstrate each other, clarify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epitaphs and the society of northern dynasty, to show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that these epitaphs embodied, and give a more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society for peopl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racters: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brief explanation for the reason of choosing this issue, at the same time, defines the border of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innov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put the focus on the orig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character of epitaphs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analyses the shapes of the epitaph in northern dynasty, especially gives the shape of pingcheng epitaph, the history and actuality of research about epitaph in northern dynasty a deep and detail analysis, clarifies the general outline of the epitaph in northern dynasty objectively, and founds the stable basis for the further study. the third chapter discovers the epitaphs in northern wei, especial the historic content of epitaph in pingcheng period that excavated in datong. the research of this aspect gives us the abundant and system data about in northern dynasty. but the question of research consists in the cleaning up,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 explanation for the case of epitaph. and the system and synthetic analysis, study for the historical content that the epitaphs embody is lack.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northern dynasty epitaphs excavated in datong, shanxi. the forth chapter analyses the idea and the view that the northern dynasty epitaph contents entail. northern dynasty is 第一章 绪 论 5 society of admiring faith. the people of northern dynasty put their importance on the family status, the headstream of a family and the authority of city. the northern dynasty is a society that sings high praise for filial piety, not only the imperator such as monarch, but also the ordinary official, common scholar, should make the practice of obeying the filial piety as the first rule of the moral. but the northern dynasty admire filial piety and not depose faith. when faces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between country and family, and whe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cant co-exist, it is clear to promote the filial piety and depose the loyalty, weigh the countrys interest. this is general accepted and practised in the epitaphs of northern dynasty. in addition to,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and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the people of northern dynasty were positive, in troubled times, there are many people with a desire to clarify the world and make great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become famous later. at the same time, compared to the south gentry scorn the wushu, the north gentry, including the han gentry and xianbei have a strong cultural and martial spirit, these also have been good demonstrated in the epitaph material and data of northern dynasty. in general, the epitaph of northern dynasty that excavated have 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has an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history study of northern dynasty. key words: the northern dynasties;;the northern wei of ping city dynasty; the epitaph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缘起 墓志是埋设在墓穴中,记述墓主生平事迹的标识物,属碑铭资料的一种。北朝 是中国古代墓志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受魏晋以来禁碑政策的影响,墓志的 创作受到很大限制,只是到了北朝后期情况才略有改变。而另一方面,成熟的墓志 文体墓志铭开始形成,并逐步走向完善,而唐代墓志也正是在北朝墓志的基础上进 一步发展的,因而北朝墓志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由于大多数墓志详尽记载了 墓主的血缘关系,包含墓主的籍贯、家族世系,反映了一个家庭迁袭、繁衍和变化 情况,是考证姓氏源流和历史人物的重要史料。因此,墓志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已出土的北朝墓 志形制独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北朝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近年 来陆续在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平城墓志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墓主人生前的生 活画面,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以山西大同出土的墓志为线索,利用墓志所提 供的资料,把墓志和历史文献进行整合,理清墓志与北朝社会的历史联系,展现墓 志所体现的历史画面。因而,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显现北朝墓志的重要史料价值,从 而让人能更深入、准确、具体、鲜活地了解北朝社会。 1.2 研究范围 1.2.1 研究的时间范围 本文研究内容所谓之“北朝” 起自北魏登国元年(386 年)终于隋义宁二年(618 年), 前后共计 232 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将隋代墓志也纳入研究的范围,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北朝墓志创作本身的一些重要特点。首先,隋代墓志的志主大多历经 北魏末年以来的数次政权更迭,在北齐、北周时代度过其人生主要的仕宦生涯,墓 志所载其生平事迹很多都发生在北朝末期,因此就墓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而言将其 归入北朝墓志的研究领域是理所当然的。其次,隋代之前的墓志创作见于著录者大 多数出自北朝,隋代墓志从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上都明确彰显出对北朝墓志创作成 就的继承,虽然也有所发展创新,但真正的变革是到唐中叶才完成的。所以,将隋 第一章 绪 论 2 代墓志纳入北朝墓志研究的范围是自然而然的。 二是由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隋代虽为统一政权,但其统治根基却源自北 朝。隋代政权承袭北周宇文氏而来,其统治核心是以武川镇鲜卑军人集团为主并杂 以关陇贵族。从政治制度与文化方面来看,隋代也与北朝一脉相袭。正如陈寅格先 生在隋唐政治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谈隋唐制度之渊源时所说: “隋唐之制度虽极度 广博纷复,然穷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魏、齐,二曰梁、陈,三日魏、周。 ”可见 隋代政治制度的源头主要出自北朝,因而笔者认为将隋代墓志划入“北朝”的研究 视野是合乎情理的。 1.2.2 研究的文体范围 墓志产生较晚,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墓碑的影响极大,可以说是墓碑的衍生物, 因而,墓志与墓碑有着许多极为相近的地方。从材料形制而言,二者都铭刻于石; 从文体形式而言,二者大都有志、铭,志为韵散结合,铭为四言韵文;从文体功能 而言,也都是叙颂亡者德勋以传不朽。但为了便于本文研究的展开,关于研究所涉 及的文体范围,本文所指“墓志”是萌芽于汉代魏晋以来逐渐发展至北朝最终定型 的志墓文体,而墓志铭的创作构成了北朝墓志创作的主体,所以也是本文研究的重 点内容,此外,为了更好地分析并说明问题,本文特意把在山西大同出土的与墓志 铭功能相似的其他志墓文如墓表、砖铭、砖志等碑铭资料纳入到了文章的主要研究 范围之内。 1.3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 本文采取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但要理清墓志的发展脉络,而 且要将重点放在墓志所反映的深刻思想与历史文化内容上。 1.3.1 内容上的创新 北朝墓志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关北朝墓志的研究有不少的研究 成果,但问题是缺少从宏观角度对北朝墓志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除了各种发掘 简报、报告中的论述外,大多数只是对墓志进行了考释。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 以山西大同出土墓志为中心,对北朝墓志的内容和思想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 文章分别从注重门第、尊崇忠孝、崇尚功业、胡汉一体等方面对北朝墓志的思想观 念进行探析。仅以“尊崇忠孝”为例,论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指出,北朝墓志中 第一章 绪 论 3 普遍存在着“孝为行本”的思想, “孝”是北朝对个人评价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但是,北朝社会崇“孝”却不废“忠” ,当家、国利益可以兼顾时则同时加以提倡和 鼓励, 当两者出现利益冲突,“忠” 、“孝” 不能两全之际却明确要求舍 “孝” 而从 “忠” , 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一点在北朝后期的墓志中更体现出要公而忘私、建功立业以扬 名后世。 1.3.2 方法上的创新 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会得出什么样的研究结论。因而,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力 求创新,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文献与图像资料的互证、互补。像文字一样,图像也是历史的载体,它 不仅能够印证文献的记载,同时也为我们观察历史提供了新的媒介和新的角度,这 也正是考古材料所具有的“证史”和“补史”双重价值的体现。由墓志研究当时的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这就充分显示出墓志的史料价值。因此,对于山西大同北魏 墓志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就文献与图像资料的互证、互补。一是通过比较、综合, 将山西大同所发现的零散的北魏墓志材料构建为一个与历史背景相符的有机整体; 二是在前一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解释,挖掘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 文化价值,力图从一个更加形象生动的视角来考察此时期的历史。 第二,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研究中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或者 得出一个结论,研究者通过精确统计的方法以达到定“量”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 会使我们对一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也会让研究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第三,比较研究的方法。只有进行比较才能更加了解事物之间的区别与差异。 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中原传统的汉文化与边疆文化、外来文化的 关系是此时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北朝墓志与其它朝代墓志的比 较,来研究北朝社会。这一研究方法在对北朝墓志内容进行探讨分析中被广泛地加 以使用。 第四,是微观考证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墓志中的丰富信息进行相关 史实的考证是传统金石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本文的写作中也不乏这种研究方 法的使用,所不同的是,这种微观的考证是与宏观的研究相结合的。比如论文对元 淑墓志中元淑家世、籍贯、谥号等的考证就属于典型的微观研究,但是这些考证 却是为论述北朝墓志的“崇尚功业”这一宏观目的服务的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4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本章主要是对北朝墓志创作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其中首先探讨了北朝墓志的 起源,其次对北朝墓志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作了简要的分期并对其不同发展阶段 的基本特点作了初步的讨论。最后对北朝墓志的形制及北朝墓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此北朝墓志的大体轮廓就得以显现,这便为下文的具体研究 奠定了基础。 2.1 北朝墓志溯源 2.1.1 墓志起源 欲详尽了解某一事物,当究其源流,方可知其细状。墓志究竟起源于何时,这 是我们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有关墓志的起源,诸说纷纭。大体而言, 以下 4 种说法最具代表性: (1)起源秦代说 1979 年 12 月发现的秦始皇陵刑徒瓦,当时清理墓葬的有 42 座,出土残瓦 18 件。 其内容有的简单,仅刻地名与人名;有的则比较全面,如姓名、籍贯、爵位以及身 份均刻写清晰。当年发掘领队袁仲一先生在 1980 年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上, 首次提出了秦刑徒瓦为最早墓志的观点。 不久,秦始皇陵俑坑考古发掘队,通过对 秦始皇陵西侧发现的秦代刑徒墓中陶文的研究,认为我国最早的墓志出现在秦代。 后来,袁仲一在秦代陶文 一书中,再次申明了墓志始于秦代的看法,引发了墓 志起源问题的再讨论。但是,除刑徒瓦陶文外,迄今在已发掘的秦代墓葬中还未见 有类似的墓志物出土。 (2)起源东汉说 有学者根据出土的石刻材料认为墓志首先出现于东汉时期。如罗振玉辽居稿 对东汉延平元年(106 年)贾武仲妻马姜墓记有跋: “汉人墓记前人所未见,此为 墓志之滥觞。 ” 施蚕存先生认为: “1930 年洛阳出土了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马姜的墓 袁仲一: 秦始皇陵西侧瓦文 ,引自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1980)论文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年版。 始皇陵俑坑考古发掘队: 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 , 文物1982 年第 3 期。 袁仲一: 秦代陶文 ,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年版。 罗振玉: 辽居稿卷 20,民国石印本。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5 志(延平元年),山东峰县出土了杜临为父作封记(延熹六年),这两块方石虽然没 有写明是墓志,但其作用及文体,显然是墓志。于是我们可以把墓志创始的时代提 早到东汉。 ” 马衡先生研究了光绪后期至民国初期在河南孟津出土的徒刑砖志,在 凡将斋金石丛稿一书中论述了墓志之制“始于东汉, 隶释载张宾公妻穿中文 (建初二年),即圹中之刻。为后世墓志之权舆” 。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以下简称集释)卷一冯恭石撑题字(西晋太康三年)考释: “近年陕北出土郭仲 理石掉,亦皆有铭。 或以砖,砖之有字者尤多。稍后以志铭代撑铭,与前世风 尚殊矣。 ” 因墓志置于墓中,是标记亡者身份或记述亡者事迹的铭刻文字,以此为 准则,这些说法或以文献记载,或据出土实物从而来推断墓志这一文体的发生。 (3)起源魏晋说 持此种意见的学者把魏晋禁碑看作是墓志产生的起源,如日本学者日比野丈夫 在关于墓志的起源)一文中指出: “由于魏晋时代严禁在墓前立碑,迫不得已,在 墓中埋下小型的石碑来代替墓碑,这被看作墓志的起源。 ”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亦云: “东汉时立碑极滥,曹操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晋武帝下诏废禁,自后墓 志铭代碑文而兴起。 ” 这种说法主要是从历史上的典章政令而作出的推论。 (4)起源南朝说 清代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二大业三年荣泽令常酸奴墓志跋云: “墓之有 志,始自南朝。 ” 南齐书载: “近宋元嘉中,颜延(之)作王球石志。素族无碑策, 故以纪德。自尔以来,王公已下,咸共遵用。 ” 清代端方陶斋藏石记卷五曰: “刘 怀民志作于大明七年,适承元嘉之后,此志铭文字导源之时代也。 ”可见墓志始于南 朝说是源于史书记载和南朝出土石刻。 以上诸说各存依据,或为历史文献,或为出土实物,或为典章政令,或为铭文 内容。根据出土实物材料来确定墓志之起源是个很好的研究思路,但是随着考古发 施哲存: 金石从话 ,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版,第 37 页。 马衡: 凡将斋金石丛稿 ,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 89 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陕北出土的东汉郭仲理、郭季妃石榨,分别刻有“故雁门阴馆承西河国阳郭仲理之掉” 、 “西 河囿阳郭季妃之掉” 。 (日)日比野丈夫:(江上波夫教授古稀纪念论集民族文化篇),山川出版社,1977 年。赵超: 墓志溯源一 文中曾引用日比野丈夫观点, 文史第 21 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 44 页。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年第 4 版,第 292 页。书后附有卒于西晋永嘉元 年(307 年)七月石鲜墓志拓片图版,第 383 页。 (梁)萧子显: 南齐书卷 10志第二礼下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 年版,第 158 页。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6 掘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更早的铭刻材料,研究者对墓志产生的时间也不断推前。造 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对于什么是墓志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以致于把 许多不是专门作为墓志的铭刻材料也归入到墓志之中了。此外,正如赵超先生中 国古代墓志通论一书在谈及墓志起源时说: “古代任何一种器物的产生、发展、定 型与任何一种典章制度的形成都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像墓志这样影响深远,使 用广泛的器物更是如此。 ”所以, “不去考察这个演化过程,仅仅局限于几种新材料 或个别文献记载就下结论,是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墓志这种重要器物的发展历史 的。 ” 也正因为如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去探讨墓志究竟确切的产生于何时何地, 还不如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和出土实物材料来研究这种器物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以及这种器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内容,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2.1.2“墓志”释名 墓志,又称“葬志” 、 “志文” 、 “坟记” 、 “圹铭” 、 “埋铭”等等。广义地说,墓葬 之中凡是铭刻文字的器物皆可称之为 “墓志” , 然而, 一般皆从狭义角度去认识墓志, 即作为一专属名词,指“铭刻文字之物”具有一定的形制之后,方可称之为“墓志” 。 “墓志文”是墓志之物上铭刻的文字,又常简称为“墓志” ,因此“墓志”与“墓志 文”常常通用,不加区别。墓志文大多刻在单独设置方形或长方形的砖或石质上, 其内容重在“志人” ,而非“志墓” ,其文体也逐渐有了固定的格式。墓志文一般分 为三部分:一为首题;二为“志” ,即用叙述性的语言记死者姓名、籍贯、郡望、官 爵、卒葬时间等生平履历;三为“铭” ,即用韵文表达哀悼及称颂之意。这三部分各 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人撰写,如赵超先生在卢氏夫人墓志铭中所云: “志所以 纪年月也, 铭所以纪德行也, 故请述作者若不以文业光称, 则以能彰美叙事者为之。 ” 关于墓志的概念,本文在研究中认可赵超先生的观点。即墓志作为一种铭刻之物, 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埋设在墓葬中,专门起到标志墓主的作用;二是有 相对固定的外形形制;三是有较为固定的文体和行文格式。 因而, “墓志”这一概 念在现实使用中就具备两个含义:一是指在墓葬考古挖掘中发现的一种重要的陪葬 品;一是特指刻录在这种陪葬物品上的文字,即“墓志文” 。当然,墓志在其起源之 初很少能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特征,但它为我们的研究确定了一个基本依据,因此 在具体的研究中则可以视情况作灵活的处理。 赵超: 中国古代墓志通论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年。 周绍良、赵超: 唐代墓志汇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赵超: 古代墓志通论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3 页。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7 2.2 北朝墓志兴盛的背景和历史分期 北朝与南朝相比,墓志则更为兴盛。北朝时期的北方地区,墓志已成为典型的文 化现象,且蔚然成风。墓志在北朝为何会兴盛?墓志在北朝的发展情况又如何?下 文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2.2.1 北朝墓志兴盛的背景 北朝墓志兴盛的历史背景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 4 个方面: (1)政治背景碑禁在先 东汉后期,厚葬之风盛行,埋葬死者时竞相标榜,互相炫耀。崔寔父死, “剽卖 田宅。起冢莹,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 。黄巾起义后,经济待兴,民风需整, 浮华之风巫予杜绝,统治者便一再禁碑。至“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雕弊,下令 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此后曹魏碑禁一直很严。两晋沿袭曹魏禁碑之令。晋武帝 咸宁四年(278 年),因禁令驰替,故又下诏曰: “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 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曾赦令,皆当毁坏。 ” 因禁令极为森严, 皇戚官僚、士族豪强皆不得立碑,只能变通将墓碑做小,放置于墓圹。 由于碑禁影响,墓碑不能兴建,但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的丧葬习俗, 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用铭刻来标志墓葬的观念,这种习俗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于是, 人们就更多地采用变通的方法,把文字铭刻转入地下,故南朝常以墓志替代碑铭, 但南朝出土墓志较少。中原地区,汉时人多于墓前立碑,至魏晋时禁碑不止,为北 朝时墓志的兴盛奠定条件。东晋王朝迁至江南仍承接禁碑遗风,但屡禁而屡弛。北 朝未有禁碑,孝文帝反而倡导立碑和厚葬,朝廷对臣僚葬事大行赏赐,孝文帝太和 二十三年(499 年)赵郡王元千卒,被赐“东园秘器、敛服十五称” 、 “帽帛三千匹” ; 宣武帝时,宗室元勰薨“世室为举哀于东堂,给东园第一秘器、朝服一袭、赙钱八 十万、布二千匹” ;元澄于神龟二年殂, “澄之葬也,凶饰甚盛”。有关此类史事 史书多有记载,由此可见北朝墓志兴盛之所在。 (宋)范晔: 后汉书卷 52崔寔传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 年版,第 1731 页。 宋书卷 15志第五礼二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年版,第 407 页。 宋书卷 15志第五礼二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年版,第 407 页。 (北齐)魏收: 魏书卷 21 上献文六王列传元千传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年版,第 543 页。 魏书卷 21 下献文六王列传元勰传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年版,第 583 页。 魏书卷 19 中景穆十二王列传元澄传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年版,第 480 页。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8 (2)经济背景物质富有 祟尚厚葬的风气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但是要想厚葬就必须具备一定的 物质基础,否则观念就难以转化成现实。在西汉中晚期,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财 富迅速增加,而历史上厚葬之风最早大规模出现也正是此时期。在“厚葬为孝”的 思想观念影响下,大量的财富被投入丧葬中。就北朝的经济发展而言,北魏前期因 为长期战乱以及人口大量死亡等因素,社会生产力几乎停滞不前,经济呈现极度调 敝的状态。而鲜卑族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其经济形态尚停留在奴隶 制性质的畜牧经济阶段,对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掠夺以及把大量耕地变成牧场用, 都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后来,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对粮食需求的增长以及巩 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北魏政权开始重视农业生产。而太和之后,随着均田制的实施 和三长制的确立,北魏的经济开始出现繁荣,不仅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而且工商 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迁都后的洛阳更成为当时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之一,从洛阳伽 蓝记中对“工商货殖之民”积聚的“大市” 、 “四通市” 、 “小市”的详尽描述我们 就可想象出当时工商业的繁荣景象。 北魏后期虽然迭经战乱,又曾短暂分裂,但经 济的发展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打击而继续得到发展。据北齐书后主纪载武平六 年“以军国资用不足,税关市、舟车、山泽、盐铁、店肆,轻重各有差” , 由此可 见北齐商业的繁荣。而此后,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经济的全 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开皇年间短短十几年里经济便出现初步的繁荣。而经 济的繁荣,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都给作为厚葬文化典型代表的墓志提供了物质上的 保证。 (3)文化背景胡族汉化 胡族汉化表现有诸多方面。首先,胡族上层汉文化水平较高。如匈奴刘渊综览诸 子并略诵经书、羯族石勒雅好文学、鲜卑慕容俊博观群书、氐族符坚博学多才艺、 羌族姚泓尤好吟咏、卢水胡沮渠蒙逊博涉群史。其次,胡族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生活 上趋同汉族。 汉化是胡族进化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更是自觉推进 汉化政策,断诸北语,改姓氏,革服制,使北魏成为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王朝,波 及中亚乃至欧洲,以至于当时中亚以至拜占庭都称中国为拓跋民。据宋书索虏 杨勇: 洛阳伽蓝记校笺 ,中华书局,2006 年。 李百药: 北齐书 ,中华书局,1972 年,108 页。 陈寅格: 魏晋南北朝史 ,万绳楠整理,合肥:黄山书社,1987 年版,第 100-107 页。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9 传载: “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枢,立家停,生时车马器用 皆烧之以送亡者。 ”拓跋族原有烧葬之俗,在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变革,鲜卑贵族死葬 北邙而不归葬故里。太和十九年(495 年)孝文帝颁诏“迁洛之人,自兹厥后,悉可归 骸邙岭,皆不得就荃恒代” 又“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北魏 丧葬习俗基本汉化,墓志礼俗也由此得到了应有的继承和发扬,以至于墓志在北魏 成为重要的丧葬文化之一。 (4)情感背景恋乡情结 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前,北方战火不断,故土难离,依恋家乡,归乡安葬就是这 种情感在殡葬方面的体现。孝文帝迁都后,革除鲜卑旧俗,改变代人丧葬地点,绝 代人故土之恋,许多鲜卑贵族在朝廷令旨威严之下,不得不卒葬河洛,但代人仍期 望设一方墓志,以待时机让子孙迁葬代北。孝文帝深知鲜卑贵族的心态,于太和十 九年(495 年)八月下诏: “诸有旧墓,铭记见存,昭然为时人所知者,三公及位从 公者去墓三十步,尚书令璞、九列十五步,黄门、五校十步,各不听垦殖。 ” 据出 土墓志形制分析,北魏的墓志己经进入丧葬礼制范畴。碑志互设,本以备“陵谷变 迁,丘垅可识” ,以及“刊石纪终,伸示来世” ,既有皇上恩准,于是纷纷立碑志以 使“铭记见存” 。故北魏墓志大量设置,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主要集中于当时 京畿,今洛阳、偃师一带,而边镇地区少见。随着时间和经济生活的变化,定居在 洛阳的鲜卑贵族开始耽于安乐,也不再想迁回代北旧地了,而设立墓志之风却在上 层社会形成了一种制度被固定了下来。加之贵族士大夫养成刻铭纪功、颂德的风尚, 其墓志文辞多有镌刻金石、传之不朽之语,此好名之风更助长北朝墓志数量大增。 以上通过对北朝政治、经济、人文精神与墓志创作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从中 可以看出,北朝特殊的时代背景对北朝墓志兴盛产生的重要影响。 2.2.2 北朝墓志的历史分期 本文依据主要当权者的兴衰脉络,并依从史书之时限踪迹,把北朝墓志划分为 3 个阶段,具体如下: (1)北魏平城时期 魏书卷 20文成五王列传元谐传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年版,第 527 页。 魏书卷 7 下高祖孝文帝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年版,第 178 页。 魏书卷 7 下高祖孝文帝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年版,第 178 页。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10 386 年拓跋珪在盛乐称代王,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在天兴元年 (398 年)拓跋鲜卑创建的“北魏”政权迁都平城,直至太和十八年(494 年)将近一个世 纪的时间里北魏都以平城为其统治中心的,故称为北魏平城时期。北魏平城时期是 北朝墓志的端倪期,此时期墓志出土稀少。2001 年秋在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出土一方 前秦建元十六年(380 年) 梁阿广墓志 ,志石材料为灰砂岩石,上为圆弧形,下为 方形,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组成,并有榫卯结构。墓志高 36 厘米,宽 27 厘米。这 方墓志为研究墓碑向墓志转变提供了实物证据,墓志的形制既具有墓碑的形式,也 具备墓志的雏形,是从地表碑转埋于地下的墓志之最初形式 。本文将对山西大同出 土的北魏平城墓志的形制进行主要研究。 (2)北魏洛阳时期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 年)迁都洛阳,墓志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 此时期墓志渐趋定型,在刻制工艺上已很考究,形制上多作方形,两石相合,成函 盝式,平放墓中,上面为志盖,文字作篆或隶,亦有真书,尤如碑之额;下则为志 身,开头有首题,文体上有志传文与志铭文,后常有尾记。自此,墓志成为定式。 虽偶见特异形状者,也只是别出心裁而已。这是墓志形成定制的关键时期,也为日 后中国特有的墓志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内容。康有为认 为“北碑”(包含“墓志”)云: “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盖乘晋、宋之末运,兼 齐、梁之流风,享国既永,艺业自兴。故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 在其时。延昌正光,染被斯畅。考其体裁俊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晋、 宋禁碑,周、齐短柞,故言碑者,必称魏也。 ” 北魏才俊多乐于墓志创作,邢子才 为李礼之墓志 ,温子异为元树墓铭,墓志文化蔚然成风。 (3)东魏北齐及西魏北周 公元 534 年,北魏孝武帝元惰奔关中依宇文泰,政权随之分裂为东、西魏。高 欢另立孝静帝元善见,并迁都于邺。公元 550 年,高欢之子高洋禅代东魏政权,建 立北齐,仍以邺为都。故自东魏以后,墓志又多出于邺都附近,即今河南安阳、河 北磁县一带,而邝洛墓志几近绝迹。公元 557 年,宇文觉禅代西魏,建立北周,都 为长安。西魏墓志仅有数方,出土地点都在西安附近。北周公卿及其眷属也多设墓 宁夏发现距今最早的墓志 ,www. china. org. cn , 2003 年 12 月 15 日。 康有为: 广艺舟双揖备魏第十 ,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版,第 806 页。 (唐)李延寿: 北史卷 100李产之传 ,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 年版,第 3322 页。 (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卷 47职官部三司徒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第 837 页。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11 志,如庚子山集中就收入墓志铭 19 方;而出土墓志远较北齐少,且地点分散。 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是北朝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持续时间 46 年。公元 581 年,隋禅 代周。公元 589 年,隋灭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中国自晋朝(316 年)以来 273 年的 南北分裂局面彻底结束,南北朝时代也成为历史。隋唐以后,墓志超越前期,又进 入一个新阶段,且蔚为大观。 2.3 北朝墓志的形制 魏晋时期的墓志,根据形制和材料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碑形志和墓砖志。到 北朝时期墓志以方形为多,但仍旧存在着其它形状的墓志,如碑形、长方形、龟形 等。赵超先生曾有精辟论述: “墓志在南北朝时期定型并在上层社会普遍使用。这个 时期是一个社会变动激烈,文化融合与演变表现突出的时代,又是一个四分五裂, 地方特征与民族特征都十分明显的时代。墓志恰逢这一时期正式定型,就使它的形 制产生了既南北互相影响,有着统一特征,又各自区别,保持着一定地方特色的多 样性。 ” 根据现有的北朝墓志来看,北魏平城时期的墓志形制却以多样化为特点, 并无统一的形制,一般只有志身,不设志盖。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所谓“北 邙体”墓志大多是方形带盖式的。据考古发掘的墓志来看,北朝时期墓志的形制主 要有 3 种: (1)碑形 由于受魏晋禁碑影响,原有的墓碑改变形制而作为墓志埋入地下。北朝时期仿 照碑式的墓志形制也有不少。如太和廿三年(499 年)韩显宗墓志 ,高 55.5 厘米, 宽 32.8 厘米,额阳文篆书题“魏故著作郎韩君墓志”三行,每行 3 字。孝昌二年(526 年)李谋墓志 ,高 75.5 厘米,宽 49 厘米,额题“大魏故介休县令李明府墓志”12 字,正书,六行。北齐武平五年陈三墓志铭 ,志石呈碑状,螭首方跌,额长 33 厘米,宽 50 厘米,镌“陈三墓铭”楷书 4 字。志石长 63 厘米,宽 41 厘米。而近年 来在山西大同出土的不少墓志更能证明北朝碑形墓志的存在,下表中的五方墓志虽 然尺寸不大,但都是标准的碑形。现将山西大同出土的碑形墓志列表如下: 赵超: 古代墓志通论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2 页。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12 序号 墓志名称 卒葬时间 志石形制 出土时间/地点 1 平国侯韩 弩真妻王 亿变碑 北魏兴安 三年(454 年) 上为圆弧形,有篆额“平国侯韩 弩真妻碑”八字,额上是双龙交 尾戏珠螭首,有碑座。墓志石高 44 厘米,宽 24 厘米,碑文 9 行, 凡 63 字。 具体不详 2 司马金龙 墓表及墓 志 北魏太和 八 年 (484 年) 墓表石高 64 厘米,宽 45.7 厘米, 座长 47 厘米,宽 14.4 厘米,额 题“司空琅琊康王墓表” ;墓志石 高 61 厘米, 宽 55 厘米, 座长 59.8 厘米,宽 16.5 厘米。 1965 年,大同 市东六公里的 石家寨村 3 封和突墓 志铭 北魏正始 元 年 (504 年) 墓石高 42 厘米,宽 32 厘米。楷 书 12 行,每行 12 字,共 141 字。 石上刻以浅(上其下石)子格, 格长宽为 2.7 厘米至 2.9 厘米。 1980 年,大同 小站村花屹塔 台 4 元淑墓志 永平元年 (508 年) 碑额题“魏元公之墓志” ,墓志石 高 75 厘米,宽 43 厘米。 1984 年,大同 小南头乡东王 庄村 司马金龙墓表墓志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13 封和突墓志铭 (2)砖形志 从目前考古发掘情况看,北朝出土的砖形志很少,而这些砖形墓志主要是在山 西大同北魏平城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砖瓦,这种砖铭应该是墓志正式定型 前的一种过渡形式。现将出土于大同地区的北魏平城墓砖列表如下: 序 号 墓葬名称 具体形制 墓砖志文情况 出土时间/地点 1 丹阳王墓 墓砖长 36 厘米,宽 18 厘米, 厚6厘米。 砖文为“丹扬王墓砖”5 字。 1993 年,大 同市西南 32 公 里的怀仁县北 七里村 2 宿光明墓 墓砖长 28 厘米,宽 15 厘米。 砖文为“宿光明冢” 。 1995 年,大同 城西南金属镁 厂工地 3 王羌仁墓 墓砖长 26 厘米,宽 13 厘米, 4 砖文为“王羌仁冢” 。 1997 年,大同 市城南智家堡 村北沙场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14 字竖排。 4 王斑墓 残砖长 15 厘米,宽 16 厘米, 厚4厘米。 砖文为“王斑” 。 2000 年,大同 市城南智家堡 村北沙场 5 王礼斑妻墓 砖长28厘 米,宽 13 厘米, 厚 5 厘米。 砖文为“王礼斑妻舆” 。 2000 年,大同 市城南智家堡 村北沙场 6 叱干渴侯墓 长 28 厘 米、宽 16 厘米、 厚 6 厘米。 刻字三行,凡 35 字。 2001 年,大同 市城南 7 陈永夫妇墓 墓砖高 29 厘米、宽 14 厘米、 厚6厘米。 刻字四行,凡 45 字。砖文为“维 大代延兴六年岁次丙辰六月己未 朔七日乙丑元雍州河北郡安戎县 民尚书令史陈永并命妇刘夫人之 铭记” 。 1995 年,大同 市阳高县马家 皂乡强家营村 8 宋绍祖墓 墓砖长 30 厘米、宽 15 厘米、 厚5厘米。 阴刻三行25字, 每字径约3厘米, 上涂朱色。砖文为“大代太和元 年岁次丁巳幽州刺史敦煌公敦煌 郡宋绍祖之柩” 。 2000 年,大同 市南郊区曹夫 楼村马铺山 9 司马金龙墓 墓砖长 33 厘米,宽 16 厘米, 厚6厘米。 砖文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 砖” 。 1965 年,大同 市东六公里的 石家寨村 第二章 北朝墓志概述 15 10 屈突隆业墓 墓砖长 29 厘米、宽 15 厘米、 厚约 4 厘 米。 文阴刻二行,凡 18 字。 2001 年,大同 市二电厂东南 变电所工地 11 阳 成 惠 也 拔 墓 墓砖长 17 厘米,宽 15 厘米, 厚4厘米。 残文三行,存 20 字。 2005 年,大同 市井间 12 盖天保墓 墓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