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l 基础资料汇编江西省峡江县湖洲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目录:一、地理区位1二、自然条件与地貌环境1三、社会经济及人口概况2四、行政建置沿革2五、古村格局特征3六、历史文化资源4七、传统文化习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6八、湖洲村历史人文研究7九、宗族家谱12十、湖洲村习氏人物传记15十一、基础设施15一、 地理区位峡江县志、峡江县交通“十二五”规划1、 峡江县峡江县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45321至1153157、北纬272750至274520之间。东北与新干县相邻,南毗永丰、吉水县,西接吉安县,西北与新余市接壤。峡江县总面积1287.43平方公里,县域地形南北长约39.5公里,东西宽约64.5公里。峡江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水、陆、铁交通优势兼得。105国道、京九铁路及赣粤高速公路南北穿境而过;水上交通便利,距县城10公里的赣江峡江段,常年通航,可达南昌、九江及长江各港口。县城距省会南昌137公里,距吉安市中心城区70公里。从峡江出发乘车前往上海、杭州、温州、长沙、福州、合肥、南京、广州、厦门等地12小时内均能抵达。2、 湖洲村湖洲村地处江西省峡江县东北,毗邻新干县,位于峡江县城所在地水边镇以东,西南距峡江县城5公里。峡江县境内乡村公路网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湖洲村现状有一条285乡道与县城相连,与县城空间距离仅为4公里。湖洲村同时拥有优越的河运交通,沂江自湖洲村南侧蜿蜒流过向西北汇入赣江,自湖洲村沿沂江而下可达县治所在地水边镇城区、溯沂江而上可到马埠镇和桐林镇,潜力巨大。二、 自然条件与地貌环境峡江县志、峡江生态县建设规划(20082015)1、 峡江县峡江县县域地貌属江南丘陵区,周高中低,由北西部、南东部向中部赣江倾斜。县域周边多以山峰为界,东部五朵梅花主峰为全县至高点,海拔644米。县域山势东南走向,根据地貌成因分为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仁和镇涂家赣江江面海拔26米为全县最低处。赣江从峡江县中部自西南向东北穿流而过。东西两侧丘陵起伏,四境边缘低山环绕,使峡江境内大小河流均从东西边陲向中部汇集进入赣江,因此,峡江境内的河流均属于赣江水系。县境内较大的河流,汇入赣江东岸的有沂江、口里水等;汇入赣江西岸的有黄金江、盘龙江、象口水等。峡江县境内山环水绕,丘谷平原兼备,水源充足,草木繁茂,植被类型多样。峡江县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 湖洲村湖洲村位于山体环绕的河谷地带,湖洲古村四面环山,处于环山格局所形成的盆地当中,沂江水从村前自东向西蜿蜒流过汇入赣江,自然生态环境突出。村内分布有大量的樟树,有的为几百年的古树名木,十分茂盛。湖洲村气候温暖湿润,夏长冬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各类生物繁衍生长。三、 社会经济及人口概况峡江县志、峡江统计年鉴20111、 峡江县截至2011年末,峡江县全县国土面积1287.43平方公里,辖6个镇、5个乡,共计6个居委会、83个村委会。峡江县全县生产总值360999万元,同比去年(2010年)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19503元;全县一产、二产、三产的产业结构比为:25.72:49.83:24.45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其中,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2010年增加4.1%,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较2010年分别增长17.5%和12.2%,全年完成固定项目投资371460元、增长43.2%。全县总户数65118户,总人口176036人,其中农业人口133398人,占总人口比重75.78% ;根据计生人口统计,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89,人口死亡率为3.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1 。2、 湖洲村峡江县志、峡江县地名志湖洲村隶属于峡江县水边镇,共7个自然村。村域面积29.6 km,其中,耕地面积689.0 ha,山林地面积2193.6 ha,水域面积30.1 ha。全村农业耕种包括水稻种植和经济型农作物,其中经济型农作物主要包括包括烤烟、中药材(黄栀子、金银花等)、果品等;畜牧业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村域人口现状湖洲村域总人口3514人,户数715户,包含自然村7个。其中,湖洲自然村人口最多,为2537人,518户。湖洲古村自宋代以来一直就是习氏姓氏的聚居地,村中人口以习姓占绝大多数。现全村有习姓630多户。表1村域现状人口统计表自然村户数(户)人数(人)1湖洲村51825372郑田村231383安田村16924太下村562805车上村351506大西头村16847西元村51233湖洲自然村和古村人口现状湖洲自然村共有12个村小组,总人口数2537人,其中湖洲古村人口为1884人。自然村现有劳动力1580人,实际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85人、第二产业人数3人、第三产业人数108人、待业人数19人、剩余劳动力54人。外流劳动力共有411人;其中县内135人,县外市内41人,省内市外33人,省外202人。流入劳动力来源为0。四、 行政建置沿革峡江县志、峡江县地名志、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湖洲习氏始祖习有毅在石阳县旧址建湖洲村,属新淦县。峡江地名志记载,村址原是一片荒滩沙洲,沂江涨水时茫茫一片,因名湖洲。明嘉靖五年(1526),析新淦6乡置峡江县,湖洲始属峡江。清袭明治。民国二年(1914年),湖洲属峡江,峡江、新淦均属庐陵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实行区、保、甲制,湖洲村属第三区、第七、八保。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县撤区设乡,湖洲村属水边乡第七、八保。1949年7月20日,峡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设四区,湖洲村属第二区水边乡。1958年9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制,湖洲村属水边人民公社。1984年4月,实行政、社分离,湖洲村属水边乡。1985年8月,水边乡建制改为水边镇,湖洲村属水边镇。1997年7月1日峡江县治移址至水边镇,湖洲属水边镇至今。五、 古村格局特征湖洲古村整体格局现状完整,山水格局清晰,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工破坏较少。体现古村内部肌理格局的要素保存相对完整,包括数条历史街巷和水系以及反映各具特征的历史要素均保护完好。湖洲村在历代位置为今天原址,紧靠沂江北岸,南侧正对蜈蚣山,周边为开阔盆地。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记载:“湖洲基址呈龟形,中间高、周围低,村东、西两条溪水将村址同良田隔开,四座小桥就像龟脚,稳稳地趴在中间,沂江河水到达此地,不敢冒犯金龟,急转调头向西而去。”“习远解组思桑梓地,当冲疲雅,慕石阳废基,更为乡村。”湖洲古村历史悠久,至今保存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待批)、历史建筑(建议)、具有传统风貌的民居建筑、历史街巷、历史水系、古桥、古井、古树名木等。图1. 明代隆庆时期峡江县图图2. 清代同治十年峡江县境图图3. 民国时期峡江县政区图六、 历史文化资源1、 习氏大宗祠习氏大宗祠位于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偏东,最早为明代建筑,砖木结构,歇山式,进深60.8米、面阔22.2米,建筑占地面积1349.76平方米。现存建筑实体为清代重修,内建筑为三进,中间一天井,为前厅、中厅和后厅,现状保存较为完整,宗祠功能延续至今。2、 文名世第宅文名世第宅,位于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东南面,包含继美堂、榜堂和门楼,作为一组古建筑群构成文保单位花门楼。南北向,面阔7.53米,高5.6米,墙体厚0.6米。始建于北宋元丰乙丑(1085)年,初建时为木结构,元皇庆二年(1313)重修并有所扩建,明成化19年(1483)第二次重修,改木结构为砖石结构,品字形双层楼檐,楼檐均为砖雕,门楣上改书“文名世第”四字。3、 天府庙天府庙位于湖洲村沂江岸边,据考证为湖洲始祖习有毅于宋庆历间任吉州刺史职满归田后修建。现存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歇山式,南北向。面阔8米,进深13.4米,一井二进。右楼阁置一大铁钟,重达千斤。4、 长乐庵长乐庵位于湖洲村东面沂江岸边,是一座清代庵建筑。南北向,砖木结构,歇山式。面阔6.5米、进深13.4米,建筑占地面积87.1平方米,一井二进。5、 古戏台古戏台位于湖洲村东面,建于雍正二年(1724),后在原基础上重新修建。古戏台濒临沂溪河,台长为13米、宽为22.7米,占地面约为295.1平方米。为六角六柱亭,台右悬挂铁钟一个,重千斤。6、 湖洲村古民居湖洲古民居位于湖洲村,共4处。主要为清建筑,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486.34平方米。房屋内结构为木柱、壁板。大厅两侧次间大多设格扇,格扇又分格芯,涤环板和裙板三部分,格芯多以各种雕刻图形组成,透雕、浮雕、镂雕等各种手法兼用,花纹理清晰,形象栩栩如生。7、 习振翎故居习振翎宅地处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中部,砖木结构,歇山式,进深18.9米、面阔6.3米,建筑占地面积119.07平方米,现地址为湖洲村89号。习振翎于清乾隆年间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著有公余集传世。其中习振翎任苏州知府期间,监督建造的宫廷内铺地一块“金砖”,现于分界村某农家收藏,另有资料记载。8、 大礼堂湖洲村大礼堂位于峡江县湖洲村正中,1969年建成。整座建筑呈工字形,建筑前部、后部二层,砖木结构,南北向,面阔23米、进深35米,建筑占地面积805平方米。9、 聚龙桥聚龙桥位于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村东,东西跨一无名溪水,溪水流入沂江。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维修建筑,共三拱,青石错缝铺砌。长26.3米,宽2.2米,矢高2.6米,拱跨度5米。表2湖洲村主要文化遗存汇总表序号名称年代遗产类别结构保存现状1习氏大宗祠明代省级(待批)砖木结构祠堂年久失修,建筑本体结构如墙体、瓦片、柱梁等部分受损腐蚀严重。后因改为学堂,平面格局有所改动。2文名世第宅明代省级(待批)砖木结构整体保存较好,但长期缺乏维护,门楼雕刻、装饰等破损严重,部分屋顶瓦片脱落,木结构腐朽,局部漏雨。3天府庙清代县级砖木结构保存较好,延续庙宇功能,有专人管理。4长乐庵清代县级砖木结构保存较好,延续庙宇功能,有专人管理。5古戏台清代县级砖木结构戏台经过修缮,整体保存较好,但混凝土台基与戏台整体风貌不协调。6习振翎故居清代县级砖木结构年久失修,房屋损坏严重,西边墙体破损,屋顶坍塌严重,内部门窗隔扇损毁,堆放杂物。7聚龙桥清代县级石板结构本体保存较好,但桥下垃圾堆积较多,亟待整治。8湖洲村古桥清代县级石板结构主体保存较好。9湖洲村大礼堂70年代建议历史建筑砖结构建筑本体保存较好,部分构件受损,中间礼堂功能已废弃。10居安堂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建筑主体保存较好。11习六生民宅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保存较好,缺乏维护修缮,局部屋顶瓦片脱落12新厅下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缺乏维护,破损严重。13习武平民宅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保存较好,现有人居住,室内装饰雕刻部分破损。14习胜生民宅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保存较好,有人居住,室内部分装饰雕刻破损15习力生民宅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建筑空置,缺乏维护,中间已倒塌,破损严重。16习文生民宅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保存较好,现有人居住,室内装饰雕刻部分破损。17伟公祠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保存较好,但缺乏维护,局部屋顶瓦片脱落,门窗隔扇破损,现用作棺材铺。18姚云英民宅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建筑空置,缺乏维护,屋顶墙体等破损,漏雨严重。19习仁仔民宅建国至70年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建筑空置,缺乏维护,屋顶墙体等破损破损严重,急需修缮。20习恒根民宅建国至70年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建筑空置,缺乏维护,屋顶墙体等破损破损严重,急需修缮塌趋势。21习云民宅民国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现有人居住,经过火灾,缺乏维护,局部破损。22姚家堂民宅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建筑空置,缺乏维护,内部已倒塌,破损严重。23古民居甲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保存较好,现有人居住,但缺乏维护,局部屋顶瓦片脱落,门窗隔扇破损。24古民居乙清代建议历史建筑砖木结构保存较好,现有人居住,但缺乏维护,局部屋顶瓦片脱落。25科甲世第清代遗迹砖木结构建筑后部坍塌,保存部分也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现荒废,积水严重。26华英书院清代遗迹砖木结构建筑主体坍塌损毁,门头保存较好。七、 传统文化习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 峡江米粉制作技艺峡江米粉以优质晚米为原料,以当地地下矿泉水为水源,经浸泡、磨浆、滤干、煮课、春课、榨丝、漂洗、摊晒、开浆、扎把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工艺流程由传统手工操作。以其洁白细嫩、柔滑爽口,久煮不糊、久炒不碎、余香绵绵等特点而久负盛名。制作工艺主要为:选用优质晚米,用竹篮清洗干净,放到陶缸保持温度在20度左右。经过1 0天1 0夜浸泡后,和着水用磨成米浆,再用纱布滤去水份,然后装在竹筛里。第二天制成粉团放到锅里煮至下沉2厘米后捞起,放入石曰中,用特制的木棍进行舂捣,使其成为韧性极强的米课,放入木榨机榨成粉丝。再经清水浸泡710分钟,摊放到竹排上晒干,最后用稻杆扎把打包即成。1986年,峡江米粉在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上喜获银奖,2008年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湖洲采茶戏湖洲采茶戏以本地山歌曲调为主,历年来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秦香莲、孟姜女、血手印、孙成打酒、三拜花堂等四十多个。湖洲村采茶戏团主要活动地区是峡江、新干、吉水、永丰、新余等市县农村,深受群众欢迎。2011年3月,湖洲采茶戏列入峡江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湖洲村擎香龙湖洲村擎香龙又称舞草龙。为湖洲村特有的传统民俗,草龙捆扎以稻草搓成粗大绳索,再扎成龙首龙尾,形同长龙,绳索上插上点燃的香枝。自宋代以来,该村便有迎草龙送龙神活动,一直延传至今。每年的八月十五前后,正是稻谷丰收时节,村民以擎香龙的形式庆贺丰收,感谢神灵和祖先保佑,祈福来年五谷丰登。中秋之夜,村民高擎香火草龙,狂奔飞舞,穿梭在村庄小道上,每当草龙舞到某一户人家时,这家的人便会主动的为草龙插香、燃放边炮,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起舞于稻田旷野中,皓月当空,火龙腾云驾雾,其景十分壮观。2011年3月,湖洲擎香龙列入峡江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湖洲打麻糍湖洲村打麻糍自宋以来即为湖洲村年关时节的传统工艺,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到十二月二十。制作工艺:将洗净后的白糯米浸泡2-3天,捞出滤水后盛于木甑中蒸熟,再倒入石臼内用坚硬木棍奋力锤捣,直至不见饭粒、表面光滑的糯米糊团为止。可待冷却后切成方块,亦可趁热团捏成圆饼状,麻糍制作好以后可放在清水或碱水中保存,可保存至翌年二月、三月。麻糍乳白明亮,食之软而不粘,口味爽美,吃法有煎、煮、蒸、炸、烤等多种。5、 湖洲竹编湖洲竹编历史悠久,加工光滑,制作比较讲究,有用于坐卧的竹席,有篓、篮、箩、箕等。编织技法上,有单经单纬和二经二纬以上的人字纹、菱形格,有疏经密纬的十字纹,还有令人惊奇的梅花眼、辫子等复杂的编法,古朴庄重、典雅俏丽,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6、 湖洲民歌历史悠久的湖洲古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村民在劳动之余抒发内心情绪、歌唱劳动,充满对生活的美好的憧憬。传唱至今的有打柴歌、清早起来雾漫天两首。现演唱者为湖洲村村民习竹根、邹贤妹两位老人。7、 湖洲剪纸湖洲剪纸技艺由传承人习梅根以家传和自学的方式传承,辅以阴剪和阴阳手法交替使用。主要艺术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为婚嫁喜庆、民风民俗之作,作品含括花鸟、人物、景物及神话等主题;首发多变、寓意深刻,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愿望。,善用传统图像符号,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风格独特、艺术精湛,风俗性是他的艺术风格,春节、元宵、中秋节是他表现的主要时节,春节剪福字、元宵剪灯彩、中秋剪月兔。8、 湖洲古村对联湖洲村习振翎父母旧居,其住房院门上书“科甲世第”,对联为“遥瞻佳气接,常载渥恩堂”。主屋对联为“山前豹变蒸云蔚,屋后凤鸣起竹林”。勉励自己和子孙不忘朝廷恩泽,保持古贤风范。八、 湖洲村历史人文研究1、 古村历史沿革研究1.1 石阳县址与湖洲村关系峡江县地名志、峡江县志、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湖洲建基于古石阳县城旧址,选址得天独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始置新淦、庐陵县,隶九江郡。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析新淦、庐陵地置石阳县,治所在今水边镇湖洲村东南的大溪头,境域赣江以东地属石阳,以西地属新淦。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石阳属庐陵郡。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析新淦、石阳地置巴丘县,属庐陵郡,治所在今巴邱镇北肖家一带。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撤巴丘、石阳县按原属并入新淦、庐陵县,以巴丘为镇,名峡江镇,属新淦。古石阳县治所于是渐成丘墟。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记载:“习远任吉州刺史时,翻阅吉州志,见其中载:新淦城南二十八都毗连古石阳县,县治旧址距吉州不甚远。遂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命仆人沿赣江而下至新淦,又逆沂江而上至古石阳县旧址,定居于此,改名湖洲。”1.2 明代以后的建制沿革峡江县志、峡江县地名志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析新淦扬名、断金、玉笥、善政、太平、安国6乡共24都置峡江县,时湖洲属玉笥乡,归属峡江。清袭明制,湖洲仍属峡江县。民国二年(1914年),置庐陵道于宜春,改庐陵县为吉安县,峡江、新淦均属庐陵道;1916年,庐陵道迁至吉安;1926年,废庐陵道,庐陵不再作为地名出现。2、 古村文化圈研究2.1 庐陵、临川文化圈庐陵文化研究丛书庐陵宗族与古村【李梦星著】、“中国吉安网庐陵文化纵谈庐陵”从上面的历史建制沿革分析可以看出,湖洲古村所处的地理区位长期是在庐陵文化圈和临川文化圈的影响之下,古村的文化内涵与建设风格深受文化圈层的熏陶。庐陵文化、临川文化,基于庐陵郡、临川郡发展的亚文化体系。(庐陵郡治为赣中文化、经济中心)庐陵文化是以古庐陵郡治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辐射涵盖现今吉安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是赣文化(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庐陵郡自古就有“金庐陵”、“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的赞誉。村落选址山水宜居、建筑文化乡土古朴、宗族文化源远流长、文章节义与儒释道并祀,构成了庐陵文化包容并蓄、博大精深的内涵。从行政建制和地理区位上来看,湖洲村自宋代建村以来长期属于临江军(后期改为路、府)新淦县统辖,地理上一直位于临江、吉安的交界区域,直至明代置峡江县,湖洲一直受庐陵、临川文化圈的影响。2.2 庐陵、临川文化的主要体现庐陵文化主要体现在包括书院文化、宗族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手工业文化以及商贾文化在内的七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书院文化吉安市私塾、书院,白鹭洲书院、青原会馆;教育兴盛;大家辈出;文章节义。(欧阳修、胡铨、文天祥、王安石、汤显祖)宗教文化洞天福地,玉笥山、青原山、武功山;寺庙众多。农耕文化历史上产粮大区,作物丰盛;泰和人曾安止撰写了农学专著禾谱;诗书耕读。山水文化赣江、多山多河湖;风水“形势宗”。建筑文化建筑风格传承基础上有所突破,自成体系。手工业文化吉州窑;造纸业发达。商贾文化明清时期,庐陵商人“江右帮”与晋帮、徽帮同为国内三大商帮。这些人发达后往往要在家乡兴建居所,因此也就为吉安古村落民居的建造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3、 湖洲村习氏发展变迁研究湖洲村自古是习氏姓氏的集聚地,通过梳理、挖掘习氏姓氏的源起、变迁的发展脉络,以及习氏分化迁徙的路径,将有助于认识分析湖洲在历史学、人文地理学乃至人类文化学领域中的价值和地位。3.1 习氏起源关于习氏始祖起源,现今主要有三种起源地说法。(1)习国习氏元和姓纂 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译,元和姓纂M. 中华书局(1994)卷十(1622页)中载:风俗通云:“习,国名也。汉习响为陈相”,归入“以国为氏”之列。(2)少习山习氏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窦学田编纂,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M. 警官教育出版社中载:姓氏考略引左传-杜注云:“少习山,地名,春秋时即武关。”(3)习水习氏有学者记录习氏起源于巴蜀地区习水一带,是彝族的分支。学者多以第1、2中记载的习氏起源地为主进行研究余鹏飞,汉末三国时期襄阳习氏家族考释 J. 襄樊学院学报2009.03,因此本文关于习氏起源地采用“以春秋时武关少习山”为准。3.2 襄阳习氏的发展(1)襄阳习氏的确立春秋时期的少习山,即武关,秦汉时属南郡商县,东汉末三国时期归入襄阳郡余鹏飞,汉末三国时期襄阳习氏家族考释 J. 襄樊学院学报2009.03,自此少习山习氏被称作襄阳习氏。(据考证,春秋时武关附近的少习山,有汉江水道通于湖北襄樊,古属南郡,三国时曹操占据荆州后归属襄阳郡。)众多史料均记载,习氏在东汉、三国两晋时期为襄阳望族。东汉时期开始,习氏族人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到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形成繁盛阶段。三国时期的襄阳郡地处魏、蜀、吴三国交界地区,习氏族人分仕魏、蜀、吴三国。(2)襄阳习氏的迁徙东阳习氏襄阳习氏的一支,习温在三国时的吴国任郡守,历任长沙、武昌、广州三地郡守,其后人入籍东阳郡,发展为独立一支(东阳郡习氏)。新渝白梅习氏东晋末期,襄阳望族习氏一支习凿齿辞官回乡,后因拒不出仕而迁居新渝梅田吴直雄,习凿齿极其相关问题考辨 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今江西新余市白梅),隋唐至两宋时期,其子孙一直居住于此。其他分支宋元时期中原连年战乱,襄阳地区几度焚于战火,襄阳望族习氏或西入巴蜀、或南徙湘赣,族人远徙他乡余鹏飞,汉末三国时期襄阳习氏家族考释 J. 襄樊学院学报2009.03。3.3 习氏在江西地区的繁荣发展(1)新渝白梅习氏的迁徙自东晋末年习凿齿迁居新渝白梅以后,其后代子孙逐渐繁盛。经过隋唐及五代时期一直到北宋时期,习凿齿的31世裔孙习有毅(习氏族谱称远公)官仕吉州刺史峡江县志、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并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徙居新淦县湖洲村,是为湖洲习氏一世祖。(2)新淦湖洲习氏的确立与繁荣发展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记载:“习有毅卸任吉州刺史以后,闲暇时翻阅吉州志,志载:古新淦城南二十八都古石阳县旧址,地势开阔,群山连绵,溪水萦绕,龙古山、滁山、老虎山、古山相连,横亘东北、东南,群山重叠,峦头圆秀充实,峰脉贯气,地脉旺盛,山谷各溪汇流沂江,自东向西奔腾不绝,遂于北宋庆历5年(1045年)定居于此,取名湖洲,是为湖洲习氏始祖。”习仁德(10321103),即习有毅之孙,聚族民建设湖洲村宗祠“承恩堂”、“花门楼”、“获龙庵”、重修“广济寺”,并主持初修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峡江县志、峡江县政府编峡江县基础资料汇编(2011年)。(3)其它习氏支系自习有毅定居新淦湖洲村以后,相继有子嗣从湖洲徙出到新淦塘头村(习文德)、峡江马埠镇习家(习好泳)、小安(习翼经)、新淦泽山洲(水背)、埠头、习家坊等地李梦星著,庐陵文化研究丛书庐陵宗族与古村M. 江西人民出版社。3.4 元明清时期习氏的发展变迁(1)湖洲习氏的迁徙元末明初,中原地区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大面积土地荒芜,明朝政府发展中原地区,征发大批江西人到中原地区根植。湖洲习氏分化一支,迁往河南邓州堰子里(今十林镇习营村)开荒种地,并在此地繁衍生息近600年,尊习思敬为始祖。(2)邓州习氏的迁徙清光绪二年(1876),邓州所在的南阳地区大旱,患匪四起。习永生盛(习思敬15世孙)带家人外出逃难,辗转到达陕西省富平县飘泊,到1900年前后最终在陕西省富平县的淡村乡中和村定居秦俊党史博览2008.10。4、 吉安地区民系族群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北民大迁徙4.1 中国历史上三次北民大迁徙葛剑雄等著简明中国移民史M.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本身也是一部族群迁徙史,在魏晋之前中国南方大部为未开化之地,正统的文化核心与政治中心处于中原地带,历史上三次大的政治内乱诱发了人口的南迁,间接促进了我国南方的发展,带动了南方民系的形成。学术界存在普遍认同观点,即中国历史上三次北民大迁徙是:西晋末期“永嘉之乱”后大批汉人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北方大规模汉民南迁;北宋“靖康之变”后中原百姓大规模南迁。三次北民南迁,不但有宗室贵族、官僚地主、宗族乡里等豪族,还有大量士大夫、文人,他们到达南方以后,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长足发展。(1)晋永嘉南迁及其余波葛剑雄等著简明中国移民史M. 福建人民出版社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持续到南朝宋时期(公元307年453年),中原地区战乱连年,北民大规模南迁。移民南迁路线主要分为东线和西线两支。东线:是北民迁徙的主要路线,人民从中原地区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向东南方向进入江淮地区,集中地在今苏州、常州、镇江等地的江苏和安徽省内,仅有少部分移民远迁至江西、湖南北部。即东线地区迁徙地主要在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移民主要来自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南与河北东部地区。西线:关中地区及河南、山西西部等地的人民沿汉水进入南阳、襄阳等地,还有部分移民向西进入四川盆地。即西线地区主要在长江流域上游和汉水流域,移民主要来自今陕西、河南西部及甘肃等地。图4. 晋永嘉之乱后北民南迁路线(2)唐安史之乱以后北民南迁黄浩编著中国民居建筑丛书:江西民居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葛剑雄等著简明中国移民史M. 福建人民出版社盛唐末期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让中原地区遭到了惨重的破坏,之后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动荡时期,北方地区连年战乱,人民大规模南迁,史称汉人南迁的第二次高潮。这期间的北方人民南迁路线主要有东路、中路、西路三条。(1)东路:华北平原的人民进入淮南、江南,然后经皖南、浙西迁入江西地区,再向南进入岭南和福建。其中,渡过长江后分两条路线进入江西:由杭州经过金华、衢州进入信州(上饶市);由南京沿长江经过鄱阳湖进入江西;迁徙江西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江州(南昌市)、抚州、袁州(宜春市)、吉州、饶州(景德镇市)等地。(2)中路:关中地区和华北平原西部的人民向南进入南阳、襄阳地区,然后向南穿过湖北南部、湖南等地,向南进入岭南。(3)西路:关中地区的人民越过秦岭进入汉中、四川盆地,迁徙距离比较近。图5. 唐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路线(3)北宋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口的南迁葛剑雄等著简明中国移民史M. 福建人民出版社北宋靖康之乱以后,金兵南下,北宋亡南宋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长江流域地区,南宋政府也号召北民南下,迁徙规模极大。此次北民迁徙不同于以往两次,不但中原地区人民大规模南迁,淮河以南地区和汉水中下游的襄阳地区的人民也大规模南迁。此次北民向南迁徙路线也包括东路、中路、西路三条。东路:河北、河南、山东地区的人民经过大运河渡过长江进入江南、江西地区,之后一路进入福建、一路溯赣江向南进入岭南。中路:自今山西、河南一带的人民经过湖北进入湖南,再到达广西和海南岛。西路:自今陕西、河南西部的人民向西进入四川盆地。三次北民南迁,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长足发展。其中,今天的江西地区即为北民南迁的重要聚集地,其中江西的吉安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南方民系族群迁徙地。大迁徙主要有东中西三线。迁入最多的是三大地区:江南地区、江西地区和淮南地区。(陆元鼎)图6. 北宋靖康之乱后北民南迁路线江西的吉安地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迁徙聚集地。究其原因一是道路交通十分便捷,顺赣江而下可以穿越江西大部,吉安是赣江水道边的重要中转节点,便于移民登陆,并且地理区位上江西赣北连接周边几处大的城市,有利于人口的转移。二是整个江西、吉安地区处于政治经济大后方,相对安定,利于北方客民躲避灾难,繁衍发展。三是吉安地区是粮食产区,物资丰富,有利于持久的发展。4.2 明清以后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葛剑雄等著简明中国移民史M. 福建人民出版社(1)明初大移民元末明初,政府征发大量江南、江西、闽粤地区的人民回迁内地,其中今江西地区的移民主要迁向两个地区:一个是当时的襄阳地区(今河南省南阳、湖北省襄樊等地),另一个是当时的凤阳府(今安徽省的池州、安庆和合肥等地)。相比较于以往的移民运动,明初移民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长江流域,移民主要从东南地区的浙江、江西、安徽和江苏的南部向安徽和江苏的江北地区、两湖地区(湖北省、湖南省)及四川地区迁徙;华北地区,移民主要从河北、山东、山西等周边省份向河南地区迁徙,总体上呈现内聚的迁移态势。其次,明初及以后的移民运动基本上是政府组织的、有计划的迁徙,不同于以往历次北民南迁起于战乱、逃难等。因此,明初的移民运动规模更大、迁移区域更广。图7. 明初移民迁徙路线(2)清初客民回流明末清初时期,江西地区为战乱祸及,加之明时期江西外迁了大量移民,至使江西地区人口急剧减少,特别是赣中南、赣西北和赣东北等丘陵山地地区的人口亟待填补。首先,赣中南地区(今江西省吉安、赣州等市),特别是赣南地区清初自福建西南部的汀州迁入大量移民,其中大部分为客民。其次,赣西北地区(今江西省宜春、新余、九江等市),政府组织闽粤地区的客民迁居到此,规模很大。最后,赣东北地区(今江西省上饶、鹰潭等市),此地区明代的移民主要来自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景德镇市部分地区),清时期主要自福建迁入大量移民,还有部分移民来自赣东南山区。今天吉安地区遗存的大批族群都是历史大迁徙的重要例证,如襄阳习氏(湖洲)、南阳邓氏(安福、吉水县)、江陵梁氏(渼陂)、渤海欧阳氏(钓源)、西河堂毛氏(吉水县八都镇)。这些古村落是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徙的重要见证物,中原望族迁徙演变的重要例证。其中也包括本课题研究中的峡江县湖洲村习氏宗族发展变迁。九、 宗族家谱1、 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峡江湖洲民国二十三年十修习氏族谱、湖洲习氏一至二十世迁徙勾支演图图8. 民国十修习氏族谱湖洲习氏始祖习远(9911055),字有毅,号次卿,宜阳(今江西新余)人。幼随父寓蔡州(河南),北宋宝元元年(1 0 3 8),奉徵辟任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因慕古石阳县旧址之秀美,于庆历五年(1 0 4 5年)解组归隐,将家安于此地,改名“湖洲”。一世 远(9 9卜1 0 5 5)生子三:长俊、次僚、幼信。二世 俊(1 0 1 01 0 7 8),远长子,字才美,号玉峰,邑庠生。宋皇祐(1 0 4 91 0 5 4)间,任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丞。娶胡氏,生子仁德,女二。僚(1 0 1 31 0 7 7),远次子,字才杰,嘉祐(1 0 5 61 0 6 3)间,任四川保宁府苍溪县主簿。娶胡氏,生子四:仁安、仁惠、仁兴、仁道。仁安传至十六世无后;仁惠传至六世好泳,徙居本县马埠镇习家村,现有1 2 0余户,4 5 0余人。仁兴无后;仁道传至十六世无后。信(1 0 1 61 0 7 7),远公幼子,字才谅。娶谢氏,生子二:长子文六郎早夭,幼子仁富。仁富传至五世文信徙居新淦界埠;传至五世文德徙居新淦塘头;传至九世敬安徙居新淦鼎厦;传至十四世春德徙居峡江县仁和镇山西村;传至十六世廷春徙居新淦水背;传至十六世廷恭、廷瑞徙居新淦沧州;传至十六世廷秀徙居新淦河家湾;传至十六世廷杰徙居新淦埠头。三世 仁德(1 0 3 2-1 1 0 3),俊子,字畔心,号厚庵,熙宁(1 0 6 8-1 0 7 7)间授登仕郎。娶邹氏,生子五:善宝、善硕、善修、善持、善清。四世 善宝(1 0 5 9-1 1 2 1),仁德长子,字有训,监贡生。娶张氏,生子二:文教、文谟(无后),女一。善硕无后,善修、善持、善清均传至十世无后。五世 文教(1 0 8 4-1 1 4 7),善宝长子,字孔授,邑庠生,娶刘氏,生子三:俊彦、俊美、俊明。六世 俊彦(1 1 0 4-1 1 6 6),文教长子,娶罗氏,生子二:迪祥、迪发,女二。传至十二世顶周(无后)。俊美(1 1 0 7-1 16 8),文教次子,娶彭氏,生子二:迪健、迪顺。传至九世,志远徙居凤巢,传至十三世翼经分居本县马埠镇小安村。俊明(1 1 1 2-1 1 7 7),文教幼子,字贤臣,娶彭氏,生子二:迪清、贵清。七世 迪清(1 1 3 9-1 2 0 6),俊明长子,字挹山,号澹园,由例监任江南苏州府岜山县县丞。娶邹氏,生子三:九达、子恒、九叙。贵清(1 1 4 4-1 2 1 0),俊明幼子,字监川,娶聂氏,生子存旭,传至十七世福铉,徙江苏苏州吴门,曾同湖洲七修族谱,后分离无联系。八世 九达传至十四世无后。九叙传至十二世无后。子恒生子二:长明达,生子二:洪迪(无后),幼正端。九世 正端(1 1 8 01 2 5 0),娶金氏,生子二:长恭信,恭信生子公七郎(无后),幼节俭。十世 节俭(1 1 9 81 2 7 0),字约夫,娶简氏,生子永。十一世 永(1 2 1 4-1 2 9 3),取何氏,生子二:长顶钟,幼顶修,顶修生明道,明道生一溪(无后)。十二世顶钟(1 2 3 2-1 2 8 0),字天灵,大学生,考授儒林郎,元至元十七年在京候选,八月卒。娶毛氏,生子二:长书积,幼书本(无后)。十三世书积(1 2 5 51 3 2 2),字博文,邑庠生。娶廖氏,生子二:长春泰,幼春育(无后)。十四世 春泰(1 2 7 6-1 3 3 8),字和瞻,于皇庆二年(1 3 1 3)重修花门楼宇,规模胜旧。继娶袁氏,生子二:长长福(无后),幼长寿。十五世 长寿(1 2 9 9-1 3 7 3),字松龄,娶翟氏,生子二:长执中,执中生臣良,臣良生绍贤,绍贤生斌文(无后),幼用中。十六世 用中(1 3 2 41 4 1 1)字文美,邑庠生。娶娄氏,生子三,长臣道,臣道生子二:长绍康,绍康生斌郁,斌郁生允文(无后),幼子佛生无后,次臣隐,幼臣德(无后)。十七世 福(1352-?),明洪武八年徙居江苏苏州吴门。臣隐(1 3 4 6-1 4 0 6)字添逸,号玉山,邑庠生。娶邹氏,生子四:长思盛,次有庆(无后),三思兴,幼思隆十八世 思静(约1330-1405),明洪武二年徙居河南邓州十林镇习家村。思盛(1 3 6 5-1 4 3 3),字敬德。娶郭氏,生子三,斌仁、斌义、斌礼。思兴(1 3 6 8-1 4 1 0)字敬敷,邑庠生,娶姚氏,生子二:长晖,幼晔。思隆(1 3 7 0-1 4 5 1),字敬祖,号念庵,因荒年发赈粮千余石,朝廷授其七品冠带。生子二,长明,幼胖(无后)。十九世 斌仁(1 3 8 6-1 4 2 8),字博爱,号兼人,任江南杨州府仪征闸守备,娶陈氏,生子二:彦常、美常(均无后)。斌义(1 3 8 8-1 4 5 2),娶胡氏,生子夔章,夔章生奇庄,奇庄徙居荆门当阳县斌礼(1 3 8 9-1 4 6 2),娶刘氏,生子三:长典常,生庆生,徙居浙川石空头。次允常(无后),幼允文(无后)。晖(1 3 8 9-1 4 0 9),字光大,娶周氏,生子二:大谟、大积,分居东头(均无后)。晔(1 3 9 6-1 4 7 2),字昌大,娶刘氏,生子三:高、才、用,均无后。明(1 3 8 9-1 4 6 3),字镜大,号方亭,因输粟救荒,膺荣缙绅,娶黄氏,生子七:长奎耀,次壁围,三峻,四杰,五厚,六贤,幼杨。二十世 奎耀(1 4 1 61 4 4 5),字显光,娶曾氏,生子一:彬,分居本村东头,至三十一世无后。壁围(1 4 1 8-1 4 8 5),号显范分居本村车田,娶姚氏,生子三,礼、竭、善,均传至三十四世无后。峻(1 4 2 1-1 4 6 0),字冠英,分居本村车田,娶艾氏,生子三,文、贵、孟,均传至三十一世无后。杰(1 4 2 3-14 4 7),字邦美,于正统六年(1 4 4 1一),分居本村中巷。娶胡氏,生子二、勉、颜。现湖洲一支族为其后。厚(1 4 2 6-1 4 6 0),字纯英,娶廖氏,生子辙,分居本村新屋下,至三十二世无后。贤(1 4 3 7-1 5 0 3),字育英,号春亭,乡贡进士,成化十九年(1 4 8 3)重修“花门楼”及承恩堂,改花门楼为砖石牌坊,提名“名文世第” ,在花门楼之左建临情书屋,之右建常春亭,分居本村月台。现湖洲一支族为其后。杨,分居今马埠镇下寨村,其后裔近期回至湖洲村。现湖洲村习氏族民,来自杰公(湖洲中巷)和贤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区块链应用操作员转正考核试卷及答案
- 建筑照明品牌营销方案设计
- 跨年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 江苏专业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 巫山离婚咨询律师方案
- 心理摄影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 咨询监理方案
- 药品质量安全培训简讯课件
- 餐饮五一以后活动方案策划
- 跨境公司财税咨询方案
- 节前物业安全培训
- 无人机行业无人机巡检方案
- 与信仰对话 课件-2024年入团积极分子培训
-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24)
-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全册(人教版)
- 戏曲鉴赏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4学会宽容主题班会课件
- 职能科室对医技科室医疗质量督查记录表(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功能科、内镜室)
- GH/T 1451-2024调配蜂蜜水
- 12S108-2 真空破坏器选用与安装
- 移动宽带注销委托书模板需要a4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