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假情作文”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假情作文”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假情作文”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假情作文”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假情作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假情作文”研究 “假情作文”研究 作者:周媚山 指导老师:陈玉秋副教授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院系:文学院 系别、年级:中文系 2 0 0 4 级 摘要 摘要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文教学本身的重要性使得作文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而 假情作文无疑是其中的一个较瞩目的亮点。所谓假情作文,指的是借助说假话、抒假情, 假崇高、假伟大等话语失真的途径而达到高尚、崇高、伟大、美好等“善”的作文要求的 一种作文形态。综观人们对假情作文的研究,也是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大致将其概括 为两个方面:一为批判,一为建构。对假情作文的批判者认为:假情作文扭曲了学生人格、 磨灭了写作个性、使作文远离生活。对作文教学的建构者提出了:新概念作文、绿色作文、 体验作文、个性化作文。而在对人们关于假情作文研究的反思中,可发现以下问题:作文 “全真”式追求明显;在研究视野上局限于教育自身,而忽视社会这一宏大背景;缺乏对 作文“求真”的理论前提反思;假情作文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又可进一步归之为两个重点 问题: “全真”式作文追求的问题和假情作文依然存在的问题。 在对“全真”式作文追求的反思中,本文在验证其存在的客观事实的前提下,认定 教学具有社会性的基础上,从教师、学生、教学三个角度进行较全面的剖析。从教师的角 度来讲:教师虽具有“教育自由权” ,但是任何国家、时代的教育自由权都有其具体的时 代背景,因为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派而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而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也必 须要符合社会的要求。教师在教科书的选用、课程计划的制定、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择 取、评价手段的使用等方面无不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教师具有“社会代表者”的角色特色, 他们是作为社会代言人而现世的,是他们自己所处时代和国家重要道德观念的解释者和代 表者,具有“社会规范性” 。这种社会规范性“ 迫使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示明何谓符合 社会要求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 ,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 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 。从教师功能分析, 教师是受成人社会的委托来到学校,来到班级,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符合社会要 求的影响,即教育影响。从教科书的角度来讲:知识的选择问题是权力意志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仅是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更是阿普尔的“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语文教 科书同样坚持“文质兼美”的选材原则。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作为学校这一社会组织 的主要成员具备社会性,围绕培养人的教育目的这点来说同样具有社会性。而在对“全真” 式作文理论前提的反思中,本文通过主体性和人本主义的考察,认为“全真”式作文追求 在理论前提上便落入了片面重视个体轻视社会的窠臼之中。 综观导致假情作文出现的因素,本文认为有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文化传统、当下社 会背景、语文教育实践、学生的生活际遇等一些原因。通过对中外教育史上的考察,教育 性原则是历史上已存在的,再通过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的分析,可知教育性 原则是合理的。依据教学的社会性观点,国家在教育政策上赋予教学以教育性是合理的。 所以教育理论、教育政策这二个方面并不会导致至少是不会直接导致假情作文的产生。我 国文化传统中既有诚信的一面,也有诸如“无商不奸” 、 “老实人吃亏”等去诚信的一面;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传统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观念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观念又 尚未完全建构起来;多元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某些 语文教师在“应试式教学”中的功利主义行为;学生贫乏的生活,这些都是导致假情作文 产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假情作文 概念 “全真”式作文 存在 the research of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writer: zhou meishan instruct teacher: chen-yuqiu speciality: 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epartment and grade: chinese 2004 abstract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that chinese educates writing a composition self feasible significance composition teaching becomes the marriage partner that people shows solicitude for gradually, but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is a brightened dot focusing attention upon comparatively among them beyond doubt. in case that feeling composition, refers to be to draw support from approach of utterance not true to life or to original such as telling lies , expressing in case that feeling , the vacation are lofty, in case that great but to reach one kinds of composition form that kind composition demands such as noble , lofty , great , fine what is called. mak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people being also to be two aspects for studying we can basically summarize the person conveniently to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research: one is to criticize, one is construction. to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criticizing, person thinks: in case that feeling composition has been dogleg, student personality, has worn away writing individuality, has made composition be far away from life. person has brought forward construction to composition teaching: new concept composition , green composition, experiencing composition, individuation composition .but may discover the following problem in the self-examination studying to people about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entire true style runs after composition obvious; be confined to education on the ken studying oneself, but ignore society this one grand background; insufficiency asks the real theory premise to rethink profoundly to composition;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as before existence. these problems are that responsibility to be two priority problems but further: there exists problem in entire problem and fake feeling that really” dyadic composition runs after composition as before. these questions may further turn over to it are two key questions: the entire really dyadic composition pursue question and the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still exists question. in the self-examination running after to entire really dyadic composition, three angles carry out more all-round analyzing on the premise of the objective fact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there is existed in the person in verification, on the basis setting mind on teaching having social nature, from the teacher , student , teaching. come to talk the angle from the teacher: though the teacher having the right, educating liberty any country, free right of the times education all have but whose concret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 of times, what teacher exerts educates affecting the request also must need to accord with society because of the teacher is to accept societys appointing but to exert education effect to the student. aspect such as the teacher being taken in the textbook selecting and using , the curriculum planning working out , teaching form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choosing , being appraising means stigmatism all strikes the brand having mounted society. the teacher has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ve person of society characteristic , that they are to be the spokesman of society but bring shame on self, is that what themselves get along times composes in reply an important moral concept of countrys explaining person and representing person , has a social norm . this social norm force into teacher not only must face student instructions bright what is accord with society request culture (including belief, outlook on values, attitude and behavior way and so on), and its oneself first right away must become these specially appointed culture fan type, use guarantee face to face student be in progress culture having effect lead and culture edify . functional analysis , the teacher are that entrusting accepting adult society arrives in school , arrives in class from the teacher , have purpose to the student , according to plan, exert the effect according with society request , are to educate effect. come to talk the angle from the textbook: concentrating being authority will embodies the knowledge choice problem, it has value most not only what spenserian knowledge to be, whose knowledge also being graceful poole has value most. chinese textbook same insist that culture quality is beautiful” selecting material concurrently principle. come to talk the angle from the student: student this main member of one kultur has social nature as school, comes doctrine around the point training peoples education purpose this same have social nature. but in the self-examination to entire really dyadic composition theory premise, entire really dyadic composition runs after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by the fact that the main body and the humanism examination, think having mounted just drop-in in theory premise single-faceted take seriously individual in the set pattern looking down upon society. mak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factor leading to the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appears, this article thought has the education theory, the education policy, the cultural tradition,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language educates immediately practices, students life spell of good or bad fortune and so on some reasons. by educating upper examination of history to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 principle is already existence in history, may know education principle again by the analysis being put into effect to course content, course structure, course, is rational. judge by the teaching social nature viewpoint, the country gives to teaching on education policy being rational with education. therefore educating theory, educating policy, this two aspect is not able to lead to the creation being to be unable to lead to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directly at least. our country culture both one aspect having sincere message and, have there being no one aspect that no evil , honest people of business waits for to send sincere letter at a disadvantage such as in tradition; tradition value system and ethics concept are broken , new value system and ethics concept are constructed not yet completely in transforming in current our country society,; multivariate culture and the multivariate outlook on values bringing about from this; market economy system still not perfect;” dyadic teaching hits the target some chinese teachers in taking an examination utilitarianism behavior; poor life of student , these all are to lead to the key factor that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produces. poor life of student , these all are to lead to the key factor that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produces. keyword the fake feeling composition concept entire really dyadic composition existence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 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 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 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 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假情作文”研究 “假情作文”研究 前 言 前 言 语文教育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重要性等特点始终成为人们备 受关注的对象。而作为整个语文教育系统重要的一部分的作文教学,因作文能力对人的全 面发展以及终身发展中的作用也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此外还有一个任何人都不敢忽 视的现实原因,那就是在任何一张语文试卷中,作文所占的分值都是极为可观的。它直接 导致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上世纪末语文教育的大批判可谓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问题研 究者套用一句成语非常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那就是“成也作文,败也作文” 。每年语文 高考一结束,人们探讨得最多的是“今年的作文题是什么” , “今年的作文好不好写”等问 题,这一现象同样证实了作文地位是何等地重要。上述种种原因所致,作文教学走入了人 们的视野之中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目标。同时对于学生的作文现状如何,作文教学的现 状如何,是否存在哪些弊端,又应如何改进等问题也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在作文(教学)的所有这些问题当中,抒假情、说假话是其中比较醒目的一点。出于 论述方便,本文称之为“假情作文” 。综观当前假情作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归纳为两条研 究路径:一为批判,一为建构。批判指出以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建构指明作文教学 前进的方向。这是事物前进的必然履程。为了保证整个批判与建构的合理发展,又需要对 整个批判与建构进行必要的反思。而事实上,人们在批判与建构中确实存在种种问题,如 作文的“全真式”追求,对这些问题的揭示与改进,是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新的增 长点,这也是本文立论之初衷。 本研究主要属于应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当然也会适当辅之 以必要的调查。本文立足于将教育问题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对此,本文的基 本观点是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还是一个现实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解决教 育问题的关键往往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整个社会。 依据以上的研究类型、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本文的基本分析框架为: 首先对假情作文的概念作一必要诠释。本文认为,假情作文是借助说假话、抒假情, 假崇高、假伟大等话语失真的途径而达高尚、崇高、伟大、美好等“善”的作文要求的一 种作文形态。其次对当下假情作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沿着两条线索:一为对假情作文 的批判,一为对假情作文的建构,当然对假情作文的批判与建构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本 文只是为了讨论的方便,才分开论述。 在对假情作文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在社会学的视野中对假情 作文进行审视,集中为二个问题,一为如何理解作文“全真”式追求,二为如何认识假情 作文的既存。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便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如何理解作文的“全真”式追求,不管是从教师的角度,教科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 2 的角度,教学都深深地被打上社会的烙印,全真式作文是难以实现的。若从全真式作文的 理论前提的追溯中可发现,全真式作文本身便走上了一个二元对立的死胡同。 对教育实践的考察会发现,假情作文依然存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本文将围绕教育 理论、教育政策、文化传统、当下社会背景、语文教育实践、学生的生活际遇等方面进行 较全面地、深入地剖析与透视。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对“假情作文”概念的理解 对“假情作文”概念的理解 对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的批判由来已久,一般说来, “假”即话语内容失真, “大”即大唱高调, “空”即“言之无物” 、 “言之无我” 。本文的假情作文,侧重于“假、 大、空”中之“假”这意义。当然, “大”与“空”同样具备“假”之话语失真这一核心 意义, (除此之外,二者还有其他意义,但本文只探讨其话语失真一义) 。 何谓假情作文?按照通常的学术规范,似应给其一明确的界定,以示清晰与严谨,但 对于本文而言,一则“假情作文”本是一个通俗的说法,语文教育研究领域虽多有人对其 进行探讨,但对于这个概念(或相关概念)的准确界定却是乏善可呈。一定程度上说,大 家在讨论它时似乎都遵循一个前提:把它作为一种大家都熟知的概念,认为没有必要去解 释,弄不好还落得一个“不说还清楚,越说越糊涂”的“吃力不讨好”的下场。所以,关 于假情作文概念的资料确实不多。其二,笔者还有一种顾虑,坦率地说,担心对如此一个 通俗的语词去做学术的界定所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正像斯宾诺莎所说的那样, “任何规 定都是一种否定 ,也像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解,任何命名都是一种施暴 ,都存 在宰割对象、凝固对象的危险。 ”11话语虽然有些过激,却不无道理。但是作为这一核心关 键词的“假情作文”不可能没有一个基本的诠释,否则将落入一个论无所指,不知所云的 可悲下场之中。幸而对于概念的界定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描述性的界定,一种为规范性的 解释,本文采用第二种。故对假情作文解释如下:所谓假情作文,从其目的而言,在于满 足高尚、崇高、伟大、美好等“善”的作文标准;从其存在状态而言,就是俗称的说假话、 抒假情,假崇高、假伟大等;从其外延而言,它是跟真情作文一起构成整个作文系统,因 此,假情作文是整个作文系统的一种特殊部分,可理解为一种作文存在。如此,我们可把 假情作文理解为:借助说假话、抒假情,假崇高、假伟大等话语失真的途径而达高尚、崇 高、伟大、美好等“善”的作文要求的一种作文形态。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对假情作文已有的研究 对假情作文已有的研究 综观语文教育界对“假情作文”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为批判,一为建构。 批判侧重于指出假情作文的弊端,建构着重对假情作文进行超越,并有研究者提出了各种 作文教学理念,有些还付之以实践。这儿需要说明的是,批判与建构往往融合在一起,本 3 文只是为论述之便,才将其二者分开。 一、对假情作文的批判 (一)扭曲人格。 教书育人是广大教师所秉承的义不容辞之责任。因为“育”字之本义在于“养子使作 善也” ,故作文即做人。诸如此类的思想可谓深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之心,并在实践中 得到积极贯彻和落实。但是近年来在学生作文当中所出现的“造假”现象却使不少人对育 人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忧心忡忡。有人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认为有些作文。 “为文而文, 使作文与人格分离;为文造情,使作文的心理畸形。 ”2也有人针对 1998 年高考作文战 胜脆弱 (或坚韧,是我追求的品格 )中的造假现象指出, “许多考生无中生有, 自酿 悲剧 ,把自己的遭遇写得十分不幸,不是双亲离异,就是家人病残,甚或父母双亡,以 博取阅卷者的同情而获得高分。 ”3他们认为,能写出这种作文的学生很难说人格没有受到 一定程度的扭曲,为了自己的一时利益连亲身父母的生死都可置之不理的考生不得不让人 怀疑其思想的健康程度。 (二)磨灭写作个性。 这些研究者认为,写作是极富个性的行为,应“我手写我心” 、应“直抒胸意” 。但是 在学生作文甚至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程式化作文的现象。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 在其反对伪圣化一文中,借用中学生之口描绘了作文教学的这一倾向: “所谓练习议 论文是怎么个练法呢?第 1 段必须在 4 行以内,并且提出论点;第 2、3 段都必须先设立 分论点然后行文;第 4 段总结全文,提出口号,也必须在 4 行以内。纯粹一个四股文! 且慢,论点还有要求,必须是靠近理想、奉献、爱国等重大主题。 ”文章进一步指出,这 将导致“学生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不能抒发自己真实经历的内心感受,不能说出有 独立精神体验的有个性的话” 。 北京陶伯英老师同样指出: “为应付考试的给材料作文,就出现了 引、提、联、结 的作文套路。作文时,先引出材料,接着依据材料提出看法,再联系实际,最后得出结论。 用这个模子复制作文,不管什么题目,不管谁写,都按照一个模子套。学生变成了应试的 机器,作文也就搞成了应试八股 。作文机械造作,疲于奔命,枯燥无味,再也领略不 到创造的乐趣。大而化之的作文,只讲社会化 ,不要个性化 ,学生就范于刻板的教 条,让本应充满着青春亮丽的文采荡然无存。 ”4 这样的作文教学无疑使学生作文都落入了一个固定的套路之中,写作个性自然就磨灭 殆尽了。 (三)作文远离生活。 持此种话语的研究者大都秉承以下原则: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 4 作文之源头活水;个体存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所以他们坚持应让学生的作文能体现关注 生活、投身生活、服务生活这一宗旨。但是现存的普遍情形却是: “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虚假现象,吹牛、杜撰、说谎话的习作比比皆是。 优秀者虚 情假意,以华丽辞章掩饰生活理解上的贫乏; 低劣者任教师百般启迪,也无法挤出几 个词语。真正能够反映多彩生活之灵气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 。 “学生学了 12 年语文, 居然写不好一张字条 。为应付考试,教师猜题,家长押题,学生背范文,套模板,甚至 恶意抄袭,写出来的几乎都是化妆的八股文 。这一切,都是儿童生活抛弃作文、儿童 作文背离生活所带来的尴尬。 ”5 有研究者以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求诚”为依据,认为作文的目的是“为生活的需要而 表达” , “因为语言文字是学习、交际的工具,是表达自己意愿、思想、情感、认识的载体。 因此,无论说话还是撰文,都是生活的需要。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是“为了应付考 试,教会学生一套排编罗织的技巧,其结果是脱离了实际需要,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 无病呻吟,所练的是花拳绣腿,拿到实际生活中去就用处不大,捉襟见肘了。 ”6 二、对作文教学的建构 在对作文教学的建构中,人们主要提出了以下作文理念: (一)新概念作文。 于年月由萌芽杂志社和北大、复旦等所著名高校联合发起。旨在 倡导“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 。所谓新思维,就是指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打破旧 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做到无拘无束。新表达就是不受题材、体裁限制, 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而真体验是要求 写作者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二)绿色作文。 绿色作文是针对“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作文”而提出的。其首倡者为清华大学附 中的赵谦翔老师。它提倡“以人为本” :激活悟性,使学生“心动” ,指导写作,使学生“笔 动” ,引导落实,使学生“行动” ; “以活为源” :不仅取材于大千世界这本“无字书” ,还 取材于文本阅读这本“有字书” ; “以悟为魂” :直面自然、世界、人生的悟理; “以真为纲” : 反对灰色作文的“假、大、空、造”现象,鼓励学生说真话; “以导为脉” :教师应积极发 挥其主导作用,确保作文教学顺利、科学、健康地发展。 (三)体验作文。 即写作以叙述学生生活体验为主。引导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亲 身感受周围世界与生活事件,在独特的体验和个性感受中记录真人真事,抒发真实情感。 5 (四)个性化作文。 个性化作文应具有新颖的作文构思、独特的作文内容、灵活多样的作文表达、真实感 人的思想感情等特点。个性化作文应做到:转变对写作的认识,放开观念;打破惯用课型, 放开时限;改革命题形式,放开内容;调宽写作规范,放开形式;改变讲评方式,放开评 价权。 除以上所列之外,在对作文教学的建构中还提出了以下多种作文理念:如生活作文、 快乐作文、创新作文、自由作文、真情作文等,因篇幅所限,不再详述。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对假情作文已有研究的几点思考对假情作文已有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作文“全真”式追求 在对假情作文的研究中,人们纷纷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真情、写真话、直抒胸意、率 性自然。以下是流行于当今语文各期刊杂志上的话语:作文应“情感求真,让真切的情感 自然地流入作文中” ,应“个性求真,让真实的自我鲜活地融入作文中” , “引导学生做真 自我,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真实思想用笔写出来” 。为行文方便,本文暂将其概括为作文 的“全真”式追求。 (此处的作文“全真”式追求只是说具有过于追求个体而忽视社会的 倾向。 事实上完全忽视社会, 这是不可能存在的。 ) “全真” 式作文追求倡导 “我手写我心” , 不“假、大、空” 。但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片面倾向于前者而忽视后者。我们可从以下 所引文章的部分话语中非常鲜明地看出这一特点: 我的一位朋友同我闲聊时当作笑话谈了她儿子写的一篇“别开生面”的作文。她儿子在济南市某小 学读四年级, 读了语文教材上的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之后, 教师让孩子们仿照课文结构, 写一篇为而读书的作文。绝大多数孩子的作文从内容到结构基本是仿照课文,写的是“为中华 崛起而读书” ,充满思维定势和公共话语。唯独孙( 朋友的儿子)的作文与众不同,他写得是为 做官而读书 。原文如下: 我觉得,要为做官而读书。因为现在中国强大了,不需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的社会不再像周 恩来读书时那么混乱,大家也安全了。但是竞争很强烈, 如果没有钱,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当乞丐。 我看到爸爸妈妈挣很多钱,又有轿车,又有房子,为我买好多好多玩具,买许多好吃的食品,比起邻居 家的小朋友,自己感到幸福多了。我问他们这些钱哪来的?他们说: “当官挣来的! ”我还看到许多当官 的很阔气,出入坐高级轿车,住高级房子,他们家的孩子也很阔气。晚上我躺在床上,心里想:我一定 要好好学习,聪明能干,将来做官,挣来好多钱维持我的家。所以我觉得,应该为做官而读书。 孙没有按照老师读书“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要求来写,交上作业后感到后悔了,生怕挨老 师的批评。谁知老师却当作范文读给全班的同学听,说此文虽不合题意,但说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值 得表扬。这位教师有何感受,反思了些什么?笔者不得而知。 6 孙在家吃晚饭时,讲了作文的事,全家人笑得前仰后合,妈妈笑得滑到桌子下边去了。笔者听 了朋友当笑话跟我谈的这个故事,初闻也觉得好笑,继而引起心灵震颤,怎么也笑不起来,反觉得心情 很沉重,由此想到了很多。 我很赞赏孙的老师,她宽容大度,没有因为孙的作文不合题意,脱离时代“主旋律”而批 评孙,反因为他讲了真实的故事而表扬他。 7 “我很赞赏孙的老师,她宽容大度,没有因为孙的作文不合题意,脱离时代 “主旋律”而批评孙,反因为他讲了真实的故事而表扬他。”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作者 对于“全真”的歌颂。而对于“真”中的内容似乎倒不太关心,甚至不置可否。类似此类 的言语文中出现不少,如“能讲真话比讲假话好,我们没有必要对他兴师动众 、口诛 笔伐” , “那是可贵的童言无忌啊”等。 事实上,透视“求真”与“扬善”的关系背后是教育功能在个人与社会上的取向。教 育史上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告诉我们,今天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孰对孰错、非此即彼 式的“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是无知的。从教育“培养人”的角度来思考,人是生活在现实 社会中而非真空中抽象意义的人, “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需要 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做出某种平衡或统整。用这一思考去衡量以上的“全真” ,显然不合适 宜之处太多了。 二、缘何会有作文“全真”追求这一问题 从表面上看来,作文“全真”追求的最直接原因是学生作文当中出现“假、大、空” 的现象。这仅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方式。这种“就事论事”的研究方法将会使我们的思维滞 留于问题的表面而不前。事实上,作文求真的思想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对现代人本主 义思潮的一种直接回应。作为对理性主义的反判与“攻击”而现世的现代人本主义,在与 理性主义的绝对精确、单一秩序化思想相抗衡的同时,大力提倡鲜明的非理性色彩,张扬 个体生命存在的具体实在性、有限性和差别性。现代人本主义把个体的生命意志、情绪、 情感、直觉、无意识等绝对化并作为世界本原,强调偶然性、随机性、直觉性、创造性、 变化性。这是从“全真”式作文的动机这一深层面的审视,而这一审视又必然会涉及到一 个很自然的逻辑前提:对现代人本主义的考察。这一点,在下文将详细谈到。 三、如何认识假情作文的既存 人们对“全真”式作文的追求是否对作文的现状有所改观呢?我们可以稍微到一些中 学去看看学生的作文,或是随手翻翻市场上的一些作文范文选集,再或者稍微关注一下当 今语文教育诸期刊杂志上流传的对假情作文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批判话语,即不难发 现这样一个既存事实:假情作文依然存在。原因何在?对这一现象的既存许多人继续保持 7 对其的批判与建构,其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这个根源归之为语 文教育对思想教育的推崇备至,怀疑甚至否认文道统一的理论指导。这就涉及到教育史上 的一个经久命题:教学的思想教育问题。用赫尔巴特的观点,即教育性教学。对教学的教 育性的理解与定位成为我们认识假情作文的关键所在。 若我们遵循从理论到实践这样一种分析框架,对于实践中出现的假情现象该如何看 待,这恐怕又将是一个颇费周折的问题,对于这一颇费周折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回答: 那是“文道统一”惹的祸,恐过于迫急且无力。就从理论到实践这一路线而言,它是漫长 的,更是复杂的。之所以漫长,是因为理论与实践并非直接交涉,中间有许多事实上存在 然而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的环节,如政策。而正是在这种漫长之中蕴含着复杂,从影响实践 的因素而言,理论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且还具有“概然性” ,不具有“必然性” ) ,除此之 外,还有政策,教师、学生、家长、基层干部、学校、社会风气、传统文化等。然而这些 客观存在,却往往迷失在我们许多研究者的视野里。 四、研究视野:教育自身与社会之间的抉择 对假情作文的改进,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种种措施:激发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 性表达;为学生创设一个倾诉真情的氛围;指导学生学会感悟。但是, “教育本身既是社 会变化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机构,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制约和影响。 ”8也就 是说,教育作为一特殊的独立的活动,有其本身的客观规律性。但教育始终是整个社会的 一个亚单元,对社会具有天生的依赖性。 “如果说整个社会感冒了,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去 吃药” 。从这个角度说,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教育问 题的关键,恐不只在教育本身还在于整个社会。仅仅出于对教育学学科尊严的尊重,出于 对教育功能的激情澎湃而偏指一隅,恐于事无补。 以上是针对当下对假情作文研究的几点思考,也是本文认定的当前语文教育研究中关 于假情作文研究上所存在的不足,正是这些不足构成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形成本论文的 “问题域” 。而这些“问题域”又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的话题:一、对作文“全真”式追 求这一当前许多人所认可的取向进行必要的反思,包括“全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 理论基础有何特点?本身是否存在缺憾?在社会学的视野中如何看待“全真” ,或者说教 学与社会的关系是如何的?二、针对假情作文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这一事实进行 探讨,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文化传统、当下社会背景、语文教育实践等方面对假情作 文的既存事实进行逐一检视。 第四部分 对“全真”式作文追求的反思 第四部分 对“全真”式作文追求的反思 一、教学与社会 作文“全真”式片面追求学生话语本身的真情实感而不顾其他,从教育价值的具体取 8 向来看,即片面致力于个体而忽视社会。以下一篇作文反映出以上特点。 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 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的意思,不外乎做人 做事要灵活跳脱,不能死板,在一棵树上吊死;看待一个事物,它是否完美,也要从内到外考察,内涵 好,从外在看起来又高雅精致,那就没的顶了。但在我看来,从现实的社会意义上说,不如理解为人的 身份,人的能耐,不能拘泥于某个地方,要灵活变通,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获得成功。 我是一个女生,但也知道,这样的道理不劳他郑重地写到书里,生活已经教育了我们。说实话,我 还没决定是否真的上大学,就算这篇作文给我低分,我也不会太在意。读了大学又如何呢?!许多人大 学毕业等于失业,奔波劳顿找工作,低声下气还被人骂。前段时间,不说有人本科才 200 块,博士 1400 块吗?今天我在街头过早, 香喷喷的热干面真是好吃, 但你猜怎么啦, 早餐档口的档主是我的邻居阿鹃, 一个读了本科的大学生。 灵活变通才是成功之道,尤其作为一个女性。棉棉、卫慧等宣称她们是美女作家:入乎其内,故 能写之之作家;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之美女。张维迎之流,出能出得到大学讲堂,入又能入得了资本家 的盛宴, 按现在的做人标准, 那是人中龙凤哪。 去两年有个关于女大学生卖淫的调查报告引起满城风雨, 不就是取材于武汉的吗?白天是一本正经的女大学生,夜晚却是一次百金的妓女,你说,做个女大学生 我又有多么稀罕!做人做事不能表里如一,不能内在外在的尽善尽美,不如别做的好。我妈妈教我做武 汉鸭脖子,就反复叮咛务必要入味,而且外在的颜色也要求高,不能让人误以为是某类排泄物。 社会的竞争无比激烈,给人弱肉强食的丛林感觉。何况,这骨子里还是个男权社会,性别上的就业 歧视并不少见,我是不是也要象美女作家那样,说“气得下面都湿了”呢?我们湖北人外号叫九头鸟, 如果不学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耐,又怎么能够挣得一餐饱饭呢?我们湖北古时候叫楚国,有句话 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明我们多么爱美,但为什么我们湖北女人现在性格急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