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要 罗汝芳是泰州学派最为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仁学思想是罗汝芳思 想的核心主题。从本质上来看,“仁”是爱,罗汝芳认为“赤子之心 具有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与生俱来的爱,是至善的,因而“赤子之心” 是“仁的本源。他还认为“仁 最本质的含义是“生生”,万事万 物的生机和活力都是“仁”。罗汝芳的仁学思想在生活领域还有具体 的展开过程,仁学思想所体现的境界是“万物一体”。罗汝芳“求仁 的途径是以“一切放下、“戒慎恐惧”、“当下反求”的无工夫为工夫 为特色。 泰州学派原本是儒家学派,罗汝芳认同孔孟以孔孟仁学思想为宗 旨,对孔孟的仁学思想极为尊奉,他的仁学思想是在继承了孔孟的仁 学思想以及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罗汝芳仁学思想的历史 地位是建立在他提出的“赤子之心”、“孝弟慈 、“生生、“捧茶童子 即是道”、“一切放下 等一系列独特风格的理论上。罗汝芳的仁学思 想肯定了人对私欲的要求,肯定了功利的价值,这与晚明市民文学的 兴起,以及个性解放思潮的勃兴紧密相联,这也是对传统儒学的突破。 罗汝芳对阳明学以及泰州学派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罗汝芳及 其学说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罗汝芳的仁学思想虽然 有一部分已经冲破了传统儒学的藩篱,但其仁学思想仍属于儒学的传 统观念范围之内。对罗汝芳仁学思想的深入考究不仅可以了解儒家思 想到明朝时期的发展和变化,而且有利于理解儒学思想自罗汝芳之后 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罗汝芳,仁,求仁 a b s t r a c t l u or u f a n gi so n eo ft h em o s tp r o m i n e n tt h i n k e r si nt a iz h o u s c h 0 0 1 t h ec o r es u b j e c to fh i sd o c t r i n ei st h ep h il o s o p h yo f h u m a n it y i ne s s e n c e ,”h u m a n it y ”is1 0 v e i nh iso p i n i o n ,t h e p u r eh e a r to fan e w b o r nb a b y w h i c hi ss u p r e m e l yg o o dm e a n st h e q u a l i t i e sa n d1 0 v et h a tp e o p l ew e r eb o r nw i t h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 p u r eh e a r to fan e w b o r nb a b y ist h eo r ig i no f ”h u m a n it y ” h e a l s or e g a r d st h eo r i g i n a le s s e n c em e a n i n go f ”h u m a n i t y ”,t h e g e n e r a lr e v i v a lo f1if e , i ss a n gs a n g ”t h ew a yt os e e k i n g ”h u m a n i t y ”,w h i c ha t t a i n st o ,o n eu n i t yo fa 1 1t h i n g s ”i no u r 1i v e s ,1i k ev i g il a n c ea n df e a r ,c u r r e n tr e v e r s i o n ,a n dt h ed r o p o fe v e r y t h i n g , i st og e ta c h i e v e m e n tw i t h o u ta n yw o r k t a iz h o us c h o o lo r i g i n a t e sf r o m c o n f u c i a ns c h 0 0 1 l u o r u f a n gn o to n l ys i n g sh i g hp r a i s ef o rc o n f u c i u sa n dm e n c i u s , b u ta l s oi d e n t i f i e st h ea i mo fi t h i s ”h u m a n i t y ”a p p e a r sb a s e d o nc o n f u c i u sa n dm e n c i u s p h i1 0 s o p h yo fh u m a n i t ya n dw a n gy a n g m i n g sc o n s c i e n c et h e o r y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o fh i s ”h u m a n i t y d e p e n d so nas e r i e so fh i si n d i v i d u a lt h e o r i e s , s u c h n u m a n l t yc i e p e n d so nas e r l e so 士n 1 s1 n d l v l d u a lt h e o r l e s s u c n a s ”t h ep u r eh e a r to fan e w b o r nb a b y ”,”f ili a lp ie t y ,f r a t e r n a l d u t y , a n d a f f e c t i o n ”,”s a n gs a n g ,b o yh 0 1 d i n gt e ai s p r i n c i p l e , t h ed r o po fe v e r y t h i n g ,a n ds oo n i ta f f i r m s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o fp e r s o nt o w a r dt h es e l f i s hd e s i r ea n dt h ev a l u e o fm a t e r i a lg a i n t h a t ,c r o s s i n gt h eb a r r i e r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st ot h er i s eo ft h ep u b li c l l 1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1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v i g o r o u sg r o w t ho f an e ws p i r i ti np e r s o n a l1 i b e r t y l u or u f a n g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i nt h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y a n gm i n gd o c t r i n ea n dt a iz h o u s c h 0 0 1 w i t hh i sd o c t r i n e ,h ew i n sh i m s e l fap l a c ei nt h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h i s t o r yo fm i n g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i ts t i l lb e l o n g s t ot h ei d e a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d e e pr e s e a r c h o nh i sp h il o s o p h yo fh u m a n i t yn o to n l yc a nc o m p r e h e n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b u ta l s oc o n t r i b u t et o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r e c t i o n a f t e rl u or u f a n g k e yw o r d s :l u or u f a n g ,r e n ( h u m a n i t y ) ,s e e k i n gr e n ( h u m a n i t y ) i l l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朱 毫7 年月占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 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 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囱。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朱 专 别醛名税象 日 日 “ s厂。 月月 ,【u 占 年年 1露2 加 矿 期期 日 日 罗汝芳仁学思想研究 引言 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罗汝芳是泰州学派最 为杰出的思想家之一。泰州学派从王艮( 原名银,字汝止,号心斋, 1 4 8 3 1 5 4 1 ) 开始,经过徐樾( 号波石,? 一1 5 5 2 ) ,颜钧( 号山农,又 号耕樵,1 5 0 4 1 5 9 6 ) 到罗汝芳( 1 5 1 5 1 5 8 8 ) ,已经是王阳明的第四 代弟子。他一生深入下层,宣讲哲理,教化士民,以发人“良知” 和济人急难闻名于世。其学虽源于心学,但反对“存天理,灭人 欲的正宗教条,提倡用“赤子良心 、“不学不虑”去“体 仁”,持见新奇,颇有创见,一扫宋明理学迂谨之腐气,故被誉 为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他的 著作今存有近溪子文集。 罗汝芳思想的核心主题是仁学思想。罗汝芳立足于人的自然本 能和生命价值,并致力于下层人民的教育启蒙活动。他在讲学中尽 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代替理论性的语言,用贴切的比喻来解释仁 学思想,使百姓对仁学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罗汝芳对阳明学以及 泰州学派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罗汝芳及其学说在明代思想 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罗汝芳是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和王阳明的得意弟 子王畿( 字汝中,号龙溪,1 4 9 7 一1 5 8 2 ) 并称“二溪”,黄宗羲有“龙 溪笔胜舌,近溪舌胜笔”之说,说明罗汝芳极具口才,尤其值得称 道的是他把讲学与现实的批判相结合。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对罗汝芳 评价甚高,他说“陆王派里有两个造诣很深的人。在宋朝,名字叫 杨简、杨慈湖;在明朝,叫罗汝芳,号罗近溪。我最佩服这两人。 其他一般的人,尽管他讲儒学、讲孔子,尊奉孔子,实际上是门外 汉。”牟宗三对罗汝芳也有很高评价,牟宗三说“阳明后,唯王龙 溪与罗近溪是王学之调适而上遂者,此可说是真正属于王学者。”他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四泰州学案三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传i m l 北京:中华 书局,1 9 8 5 :7 6 2 。梁漱溟梁漱溟金集【m 】卷八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5 西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2 1 1 硕二卜学位论文 还认为“王龙溪较为高旷超洁,而罗近溪则更为清新俊逸,通透圆 熟。 从罗汝芳的思想对阳明学和泰州学派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泰州 学派和后世的影响中,可以知道罗汝芳及其学说在明代思想史上占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泰州学派脉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在因素。 因此研究罗汝芳的思想对研究明代思想史、社会史以及研究明末清 初的启蒙主义思潮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客观真实地反映罗汝芳 仁学思想,公正理性地评价罗汝芳仁学思想是本文力图达到的目标。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罗汝芳思想的研究是凤毛麟角。一般学者 研究罗汝芳集中于他的思想特征、学术宗旨。如钱明注重罗汝芳日 用上的特点,把罗汝芳归为“日用派”,认为其思想已超出道德实践 的范畴而贴近平民的日常生活。圆季芳桐从“赤子之心 和“生生 的角度来诠释罗汝芳的仁学思想。 陈来从“赤子之心”“当下即是 “顺适自然的角度从整体上来认识罗汝芳。张学智和鲍世斌认 为罗汝芳学说突出的特点是“赤子良心”。吴震对罗汝芳的思想研 究较为全面,从“求仁宗旨 、“孝弟慈 、“良知说 、“身心观”、“天 心观 、“万物一体等方面加以研讨。 国外对罗汝芳思想研究相对 国内而言逊色不少,而且集中在日本,据笔者目前所知,仅有荒木 见悟的明代思想研究中对罗汝芳的哲学思想有所介绍。在总体 上,国内学者对罗汝芳的研究是不够的,虽然大部分的学者都将“赤 子良心说 作为研究重点,但很少有人系统的论述罗汝芳的仁学思 想,甚至有人还认为“罗近溪之特殊风格当从拆穿光景说,不当从 其归宗于仁,言生化与一体说也。”笔者认为罗汝芳的思想以仁学 思想为主题,“拆穿光景 的“无工夫之工夫 当理解为“求仁的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l :2 0 4 留钱明阳明学的形成和发展【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2 。季芳桐论罗近溪仁学思想与道德修养论 j 】湖北社会科学,2 0 0 5 ( 1 ) 。陈来宋明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4 。吴震罗汝芳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西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2 1 0 罗汝芳f :学思想研究 途径,在注重“求仁 的途径( 工夫) 的同时要注重“仁的内涵 ( 本 体) 。对罗汝芳仁学思想的深入考究不仅可以了解儒家思想到明朝时 期的发展和变化,而且有利于理解儒学思想自罗汝芳之后的发展方 向。故此论题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本论文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史论 结合的方法,在借助学界已有的关于罗汝芳思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罗汝芳的仁学思想进行理论挖掘,把握其仁学思想的精髓以弥补 目前学界对罗汝芳仁学思想研究的不足。本文分四章。第一章介绍 了罗汝芳仁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罗汝 芳仁学思想的内容,其中包括“仁 与“赤子之心 、“生生之谓仁 、 “仁”的展开、罗汝芳仁学思想的境界。第三章从“一切放下”“戒 慎恐惧”、“当下反求”三个方面来阐述无工夫为工夫的求仁途径, 以展现罗汝芳仁学思想的特色。第四章总结了罗汝芳仁学思想的特 征,试图对罗汝芳的仁学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确认他在思想史上 的地位,希望以此能够对罗汝芳的仁学思想以及罗汝芳其人的研究 有所促进。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罗汝芳仁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 罗汝芳仁学思想的形成受历史背景的影响,其仁学思想是对前 人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1 罗汝芳仁学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商品经济活跃。明朝中后期商业性农业获得空前大发展, 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人口猛增,农业经济结构出现了历史性的变 革。东南沿海地区农民首先自发地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或脱离 农业生产,自发流入城市,从事工商业;或就地“迁业 ,弃粮种经 济作物,发展商业性农业,摆脱了单一经营的格局,向着多种经营 的方向不断迈进。同时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和各种加工业。随着商 业性农业的迅速发展,商业日益繁荣,反应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人 们“本末”的观念发生了引入注目的变化。明代后期的著名政治家 张居正曾从经济和财政的角度肯定了商人的重要性。李贽也对世人 鄙薄商贾表示不满,而对商人深致同情:“商贾何鄙之有之? 挟数万 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 重,所得者末。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中的生产部门隐隐约约地闪出 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曙光。如明人张瀚的松窗梦语一书 中,纪录其祖先因经营酒业失利转而购买了一张织机,由于织品质 量上乘,很受欢迎,获利较多,家业大饶。就当时的丝织业生产力 而言,每张织机至少需要二至三人同时劳动,拥有2 0 多张织机至少 要雇佣七八十人。新兴市镇大量涌现,工商业人口大增,城乡市场 网络开始形成;随着“海禁 的解除,民间海上贸易获得新生。最 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农业经营方式历史性变革,出现富裕农民的规 模经营,集约化程度提高。神明宗万历初年张居正进行政治、经济 综合改革,“一条鞭法 在全国推广,赋役实行合一、“计亩征银” 使生产关系得到一些调整,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为松懈,促进生 产力的解放。同时,赋役实行折征银两,简化了项目,有利于由实 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焚书卷二又与焦弱侯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4 5 4 罗汝芳仁学思想研究 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又反过来激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外, 这一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番薯和高效经济作物烟草的引进,也为社会 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明代商品经济的活跃促进了人们思想 的解放,罗汝芳身处思想解放的潮流当中他的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带 有平民化的色彩。 二、封建统治腐败。罗汝芳生活于明武宗正德十年至明神宗万 历十六年之间。正是明王朝的政治不断腐败的年代,土地买卖、赋 役重敛和封建特权者的兼并,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大土地所有制 日益膨胀起来。明中叶以来,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皇帝带 头霸占土地,设置皇庄。诸王、勋戚、宦官、文臣武将,乃至地主 豪绅,无不巧取豪夺,大肆兼并良田美地,广置庄园。高度集中的 君权而导致特务统治和宦官专权是明王朝政治腐败的原因。特务机 构锦衣卫的设置最早是在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保证官员对皇帝的 绝对忠诚,特务的职责是调查官员的活动。特务机构到明中期时设 立了东西厂使他们愈加地疯狂。他们可以参与内廷议政,并且得到 了控制厂卫特务机构、监军、巡视等权利。特务和宦官这两股势力 在皇帝的支持下进一步勾结,最终成为一股势力,他们实际上成为 了决策者和统治者。当时的刑罚越来越严厉,酷刑也越来越残暴。明 儒学案中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传记载: 某提狱刑曹,亲见桎梏之苦,上至于项,下至于足, 更无寸肤可以活动,辄为涕下。圆 某自始入仕途,今计年岁将及五十。窃观五十年来, 议律例者,则日密一日;制刑具者,则日严一日;任稽察、 施拷讯者,则日猛一日。每当堂阶之下,牢狱之间,观其 血肉之淋漓,未尝不鼻酸额蹙,为之叹日:“此非尽人之子 与? 非曩昔依依父母之怀,恋恋于兄妹之傍者乎? 夫岂其 皆善于初,而不皆善于今哉? 及睹其当疾痛而声必呼父母, 觅相依而势必先兄弟,则又信其善于初者,而未必皆不善 囝李书增,岑青,孙玉杰,任金鉴著中国明代哲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2 :7 9 o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四泰州学案三- 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传【m 】北京:中华 书局,1 9 8 5 :7 9 7 硕士学位论文 于今也已。 罗汝芳曾任过知县、知府等地方官,亲眼看到百姓所受的刑狱 之苦。“无寸肤可以活动 ,说明了明朝的酷刑的严厉和残暴,“日密 一日、“日严一日”、“日猛一日”进一步说明明朝统治的腐败,这 说明罗汝芳对明朝的残暴统治极为不满,也表达了罗汝芳对受刑罚 之人的同情,同时他希望他的仁学思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得以实 现。 三、市民文化蓬勃发展。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是在商品经济的 繁荣发展和明朝思想文化专制统治背景下产生的,市民文化反对蒙 昧主义、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世俗生活。虽然市民文化没有建 立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但肯定了人的欲望和“私欲”的合理性,对 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市民文化的内部有两股力量的汇合。 一是具有市民意识的泰州学派包括王艮、颜山农、罗汝芳、何心隐 以及李贽等人,他们带有较明显市民反对派气息,政治上激进,思想 上较多地摆脱了儒家传统,表现出较强烈的对封建主义的叛逆精神。 二是由明朝中后期文学界有志于市民文学创作的文学家所组成,如 冯梦龙、凌初、汤显祖等人,他们代表市民的意愿,或以生动的故事 情节,或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以悲剧形式,暴露封建制度及其 统治者的罪恶和道德沉沦,呼吁男女平等,婚恋自由,从而与学术领 域批判理学的潮流彼此呼应,相得益彰。虽然上述两股力量存在着差 异,但在抨击宋明理学,肯定世俗生活,讴歌人世欢乐,肯定人的价值, 宣扬人性解放方面,大方向却是一致的。基于两股力量汇合,市民文 化在反对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这两大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述以上历史背景,由于明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整个社会动 荡不安,程朱理学僵化,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教导人们去规范 自己的行为,人们也不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市民文化反应了 道德滑坡,当时的价值观处于崩坏的状态。因而罗汝芳继承了王阳 明诉诸于自己内心的良知,这样每个人都能成为好人甚至是圣人。 函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四泰州学案三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传【m 】北京:中华 书局,19 8 5 :7 8 0 陈爱娟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初探【j 】安徽大学学报1 9 9 9 ( 2 3 ) 6 罗汝芳仁学思想研究 1 2 罗汝芳仁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仁”的问题,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论语的核心范 畴是“仁”。比如孔子曾用“克己复礼 来解释“仁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 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论语中还记载了: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 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 少见的。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人们一般把孔子 的“仁”理解为“仁爱,由“孝弟”萌生的亲情则是仁爱思想的根 源。自孔子以来,“仁 就被作为个人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和普遍遵 守的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道德和政治秩序提供价值源泉和合法性 说明。 在孔予以后又有很多人对“仁 做了发挥。就宋代思想史而言, 从什么是“仁 的基本问题出发,许多思想家展示了各自不同的观 点学说,比如:以爱言仁、以生生言仁、仁是天地生物之心、公是 仁之理、仁是心之德、仁是天下之公等等。其中张载( 1 0 2 0 一1 0 7 7 ) 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兹貌焉,乃混然中处。故天 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 种“民胞物与 之爱,以万物一体为其本体论根源,强调爱及他人 以至爱及万物,这种爱较之血缘亲情之爱,称得上是儒家伦理道德 思想上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但直到南宋朱子的时代,问题仍 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也就是没有达成某种一致认同的有关“仁 之问题的言说体系。朱子的仁说、仁说图以及张载的仁说 的出现,“仁”的问题才在道学话语系统中获得某种理论形式。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颜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1 7 0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学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5 9 章锡琛点校张载集正蒙乾称【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6 2 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仁”的解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但 有一点不容否认的是,仁学思想在二程哲学体系中,作为道学理论 的形态之一已经基本成型。特别是程颢( 1 0 3 2 1 0 8 5 ,字伯淳,人 称明道先生) 的“万物一体之仁思想可以说确立了仁学思想在宋 明道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型。如他所说的“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两句命题,几乎成了他思想的一大标志。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教导人们去规范自己的 行为,王阳明认为“大人 ( 圣人) 能视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 并不是由于外在的“理对他提出这种要求,而是他的心本来就具 有“仁”的本质。“大人 具有视人如己的崇高情怀和良好的社会责 任感,这出于他的“良知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大成学 以“仁 为出发点,以先觉觉后觉,担当师任,幻想人人中和,个个心中正, 整个社会一片太平祥和的景象。王艮的弟子颜山农的“大成仁道” 是继承了王艮的“大成仁学 ,他认为要“放心体仁”,主体只有摆 脱外界的束缚和限制,才能率性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 些关于“仁 的理论对罗汝芳仁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并在他们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罗汝芳仁学思想研究 第二章罗汝芳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罗汝芳仁学思想的内容包括“仁与“赤子之心 、“生生之谓 仁”、“仁的展开、罗汝芳仁学思想的境界,下面笔者一一论述。 2 1 “仁与“赤子之心”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 继承了孟子的仁和阳明良知说。孟子尽 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 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不学而能 、“不虑而 知 是指人生来具有的道德品质,是人人都具有的。人的“良能、 “良知 是人性善的萌芽,在“良能、“良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 成为仁义之性。孟子还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他认 为人应该保存人生来具有的赤子良心。 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良知 ,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 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 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 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自然知恻隐 、“不假外求 这说明良 知不是外在的,而是天生自然存在的,是人生来便具有的特征。阳 明还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 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 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阳明不仅认为“良知”是不学不 虑的,是人生来具有的,而且还把“良知”作为本体,这在孟子的 基础上更进了步。 罗汝芳继承了孔孟、阳明对于“良知”的有关论说,同时在继 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的新解,他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常用到“赤 子之心 、“不虑不学”: 。杨伯峻译注孟子注释【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3 0 7 。杨伯峻译注孟子注释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1 8 9 【明】王守仁原著【明】施邦耀辑评阳明先生集要理学编卷一传习录一 m 】北京: 中华书局,2 0 0 8 :3 6 3 7 国【明】王守仁原著 明】施邦耀辑评阳明先生集要理学编卷二大学问【m 】中华书局,2 0 0 8 :1 5 0 硕+ 学位论文 问:“今时谈学,皆说有个宗旨,而先生独无。自我细 细看来,则似无而有,似有而无也。” 罗子日:“如何是似无而有? 日:“先生岁随言对答,然多归至赤子之心,便是似无 而有。 罗子日:“如何是似有而无? 日:“才说赤子之心,便说不虑不学,却不是似有而无, 茫然莫可措手也耶? 翁绍军认为罗汝芳的“赤子之心”,是对“良知”的具象化。 这点笔者认同,从本质上来看,“仁 是爱,罗汝芳认为赤子之心是 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与生俱来的爱,是至善的,因而赤子之心是“仁” 的本源。罗汝芳以“赤子之心 为人的本真存在( 良知或本心) ,对 此作了以下表述: 圣如孔子,又对同得更加亲切,看见赤子出胎最初啼 叫一声,想其叫时只是爱恋母亲怀抱,却指着这个爱根而 名为仁,推充这个爱根以来做人,合而言之曰:“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 赤子出生时最初的啼叫是爱恋母亲的怀抱,这就是“仁”,赤子 的啼叫是与生俱来的,对母亲怀抱的爱恋也是与生俱来的。罗汝芳 用赤子之心来表达未受污染,未被社会文化熏陶的自然本性,以突 显“仁 的本源性和生动性。 罗汝芳把良知理解为“赤子之心,强调其先天具足性,这和江 右学派的罗念庵( 1 5 0 4 1 5 6 4 ,名洪先) 对良知的理解不同。罗念庵 不相信良知现成的存在,他认为良知必须经过实地工夫锻炼而得到。 他说:“世间哪有现成良知? 良知非万死工夫断不能生也。不是现 成可得,今人误将良知作现成看,不知下致良知工夫,奔放驰逐无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罗汝芳集近溪子集卷乐【m 】南京:凤凰出 版社,2 0 0 7 :3 6 。翁绍军中国学术思潮史卷六心学思潮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m 】,2 0 0 6 :3 5 5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罗汝芳集近溪子集卷射【m 】南京:凤 凰出版社,2 0 0 7 :7 4 1 0 罗汝芳f :学思想研究 有止息,茫荡一生有何成就? ”照罗念庵看来,良知的呈现必须通 过工夫手段才能达到,否则便无从谈起。而罗汝芳认为赤子之心是 天生的,并以这种理念为出发点,更进一步以不学不虑的“赤子之心 剖析“良知”心体本质来反驳罗念庵的观点,并以此作为挽救世道 人心的灵丹妙药: 心为身主,身为神舍,身心二端,原乐于会合,苦于 支离。故赤子提孩欣欣,长是欢笑,盖其时身心犹相凝聚, 而少少长成,心思杂乱,便愁苦难当了。世人于此随俗习 非,往往持求外物,以图得遂安乐。不想外求愈多,中怀 愈苦,甚至老死不克回头。惟是善根宿植、慧目素清的人, 他却自然会寻转路,晓夜皇皇,如饥莩想食,冻露索衣, 悲悲切切,于欲转难转之间,或听好人半句言语,或见古 先一段训词时,则憧然有个悟处,所谓皇天不负苦心人。 到此,方信大道只在此身,此身浑是赤子,又信赤子原解 知能,只能本非虑学,至是,精神自来贴体,方寸顿觉虚 明。 我之初生,一赤子也。赤子之心,浑然天理,其知不 必虑,能不必学。 。 罗汝芳认为赤子之心等同于良知,赤子之心是不学而知,不虑 而能的,良知心体当下现成,说明赤子之心就是良知,是不必经由 学识知虑而能直接显明内心的实际反映。赤子之心具有先天性的特 征,是人生来便具有的本性,人生来便拥有“仁。 罗汝芳认为“赤子之心 的不虑不学是良知的本来面目,是人的 真性情所在。他强调人们应该保存这与生俱来的赤子之心,因为“赤 子之心 不仅是未涉人为的心体,是心体本来的面目,而且是至善 的: 汝原日赤子出世,是心知之萌动者也。然汝初出世做 徐儒宗编校整理罗洪先集卷十六松原志晤【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6 9 6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罗汝芳集近溪子集卷乐【m 】南京:凤凰出 版社,2 0 0 7 :3 7 o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罗汝芳集盱坛直诠 m 】南京:凤凰出版 社,2 0 0 7 :4 3 1 硕+ 学位论文 赤子时,孩之则笑,提之则动,见父母便爱,见哥子便敬, 其心知了了,视听虽微,也未尝不条理;喜怒虽弱,也未 尝不节奏。 赤子孩提知道爱父母,敬哥哥,这是赤子之心天赋的道德本性, 赤子之心具有至善的本能。其日: 若孩提初生,思虑未起,人也教不得他,他也学不得 人,却浑然只靠他耳目知能,便自爱念父母,顷刻难离, 何等的善良,又何等的吻合! 回 赤子出生时,没人教他,他也不知道去学,生来懂得去爱父母, 这种善良的天性是人生来便具有的良知良能。他还说: 夫赤子之心,纯然而无杂,浑然而无为,形质虽有天 人之分,本质实无彼此之异。 仁即是爱,赤子之心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赤 子之心都是纯粹无暇的,都是至善的,赤子之心的至善性也是“仁 的体现。 罗汝芳还认为赤子之心是普遍存在,这个观点和王阳明良知的 普遍性是一致的: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 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力先生曰:“圣人何能拘得死格? 大要 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 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 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 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 o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 来。罗汝芳认为即使“殴父骂娘之辈”也有良知,看下面一段对话: 陈日:“即是人人皆晓得,如何为却有殴父骂母之辈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罗汝芳集近溪子集卷书【m 】南京:凤凰出 版社,2 0 0 7 :1 5 7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罗汝芳集近溪罗先生一贯编眦】南京:凤凰 出版社,2 0 0 7 :3 6 0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罗汝芳集近溪子集卷御【m 】南京:凤 凰出版社,2 0 0 7 :12 4 。王守仁撰王阳明全集f 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1 1 2 1 2 罗汝芳仁学思想研究 也? 子日:“此辈固是极恶,然虽说其心便自家不晓得是 恶也。”陈日:“虽是晓得,却算不得。竹子日:“虽是算不 得,却终是晓得。可见,吾入良知果是须臾不离也。 罗汝芳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能,赤子之心是普遍存在的。即使 是再恶的人他内心也有尚未泯灭的良知,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恶的。 从表面上看罗汝芳的辩解有牵强之意,其实这也充分说明了赤子之 心的无时无处不在。 罗汝芳还认为赤子之心具有无所不能的特性。其云: 故自赤子即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 诸君知红紫之皆春,则知赤子之皆知能矣。盖天之春, 见于花草之间,而人之性,见于视听之际。今试抱赤子而 弄之,人从左呼则即盼左;人从右呼则目即吟右;其耳盖 无时无处不听;其目盖无时无处而不吟,其听其吟盖无时 无处而无不辗转,则岂非无时无处,而无所不知能也哉! o 小孩子生下来的赤子之心所表现出的“知”和“能 都是先天 地存在于人心中的,赤子之心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孟子的“赤 子之心 是指至善之心,罗汝芳的“赤子之心 在孟子的基础上进 一步强调赤子之心有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本能,并且这种本能是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的知觉。 罗汝芳还提出了“赤子之心”的成圣路向。正因为“赤子之心人 人皆有,而且“赤子之心 是无所不能的,因而不失赤子之心就能 “成圣 ,就能实现“仁 。他说: 故只不失赤子之心,便可以名大人,而大人者,便可 与天地合德,日月何明,四时合序,而鬼神合吉凶也。 梁一群, 2 0 0 7: 梁一群, 0 7 : 1 1 梁一群, 0 7 : 1 1 梁一群, 0 7 :1 4 李庆龙等编校整理 1 8 李庆龙等编校整理 李庆龙等编校整理 李庆龙等编校整理 罗汝芳集- 近溪罗先生一贯编【m 】南京:凤凰 罗汝芳集近溪子集卷御【m 】南京:凤凰出 罗汝芳集近溪子集卷御【m 】南京:凤凰出 罗汝芳集近溪子集卷御【m 】南京:凤凰出 ,2,2,2 猷社猷,猷,猷, 祖版祖社祖社祖社方出方版方版方版 硕士学位论文 其见既真,则本来赤子之心完养,即是大人之圣。 罗汝芳认为人的“爱根”是不会消失的,因此不失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的完善,就可以与天地合德,就可以“成大人之圣 。不失 赤子之心是能成圣人的前提。罗汝芳说: 吾性与圣一般,此是从赤子胞胎时说,若孩提稍有知 识,则已去圣远甚矣。故吾侪今日只合时时照管本心,事 事归依本性,久则圣贤乃可希望。 。 仁者,孩提之不学不虑,良知良能也,圣人之不勉不 思,即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今看人人孩提之初,皆知爱亲敬长,果是浑然本心, 而仁不远人也。若此良心之知,莹然昭然于亲长之间,无 所不爱,无所不敬,而又无所不条理正当,其人便明通而 日圣人也。 赤子出生时的本性和圣人是一样的,都拥有与生俱来的赤子之 心。圣人即是“仁者 ,赤子之心是不虑不学的良知良能,能不失赤 子之心就是圣人,就能实现“仁”。赤子长大后“稍有知识”和圣人 就相差很远了,因此一切事情按着“赤子之心 的本性去做,就有 成圣的可能。赤子之心为成圣提供了基本前提。正如罗汝芳所说“人 皆晓得去做圣人,而不晓得圣人即是自己 人人都有赤子之心, 因此人人都可能成为圣人,这和王阳明的“满街都是圣人 一致。 罗汝芳强调赤子出生时的本心和本性,强调个体的本心和本性,而 传统儒学中的“自己 是不可能和圣人相提并论的,这是罗汝芳对 传统儒学世俗观点的超越。 赤子之心是先天具足,不学不虑的,人们如果按赤子之心去学 去行,易简顺适,其乐无穷。因此,罗汝芳常将“仁与“乐联系起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 版社,2 0 0 7 :1 2 5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 2 0 0 7: 2 6 3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 出版社,2 0 0 7 :3 4 7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 版社,2 0 0 7 : 1 0 2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 2 0 0 7 : 2 2 8 1 4 罗汝芳集近溪子集卷御 m 】南京:凤凰出 罗汝芳集近溪子续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罗汝芳集近溪罗先生一贯编【m 】南京:凤凰 罗汝芳集近溪子集卷射【m 】南京:凤凰出 罗汝芳集近溪子续集 m 】南京:凤凰出版社, 罗汝芳仁学思想研究 来,以“仁 释“乐 。罗汝芳说: 所谓乐者,窃意只是个快活而已,岂快活之外,复有 所谓乐哉? 活之为言生也,快之为言速也,活而加快,生 意活泼,了无滞碍,即是圣贤之所谓乐,却是圣贤之所谓 仁。盖此仁字,其本源根柢于天地之大德,其脉络分 布于品汇之心元,故赤子初生,孩而弄之,则欣笑不休; 乳而育之,则欢爱无尽。盖人之出世,本由造物之生机。 故人之为生,自有天然之乐趣。 这段话最能表现“仁 与“乐”的关系。赤子出生的本性是至 善的,就是“仁 ,因而“孩而弄之则欣笑不休,乳而育之则欢爱无 尽”这种“天然之乐趣 就来自“仁 ,罗汝芳认为人们应从赤子的 欣笑和欢爱中体会“仁”。“圣贤之所谓乐,却是圣贤之所谓仁 说 明如果人人都能保持赤子之心,人人都有“仁 ,那么人人都能够 “乐”,“仁 是“乐 的基础和前提。 从孟子阐述仁( 良知) 到阳明将仁( 良知) 作为本体再到罗汝 芳将仁( 良知) 进一步具体化为“赤子之心 ,由此看出“赤子之 心 和“良知、“仁的意思是相同的。罗汝芳用赤子之心来表达 “良知 、“仁 ,说明他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百姓理解抽象的概念, 这体现了罗汝芳的学术功底,同时也表明罗汝芳的平民儒学之风。 江右王门欧阳德( 1 4 9 6 1 5 5 4 ,字崇一,号南野) 的“独知 也 是在继承孟子和王阳明的“良知 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欧阳德的“独 知 和罗汝芳的“赤子之心 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首先欧阳 德的“独知 和罗汝芳的“赤子之心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欧阳德 看来,由于“良知 是“本心之真诚恻怛,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者”, 因此“良知 便表现为人对一切现象之是否具有道德意义和道德价 值的内心自觉。鉴于这种内心自觉不借助于任何外在的知识而纯由 人的内心来提供,于是“良知即是独知 。他说: 四端七情之发,其轻重厚薄,良知各有一定自然之则。 。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罗汝芳集近溪罗先生一贯编【m 】南京: 凤凰出版社,2 0 0 7 :3 3 7 。陈永革欧阳德集答胡仰斋【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2 8 硕十学位论文 致其良知,一毫不敢以自欺,则随其轻重厚薄,莫非真切, 莫非恳到,不必皆厚且重者而后为真切恳到也。 欧阳德把“良知 当作了“四端七情发生时人内心固有的道 德原则,是“四端七情”的“自然之则”,这种“自然之则”是自发 的、自明的,是由人的良知直接提供的。这和罗汝芳认为“赤子之 心”天生具足、不虑不学如出一辙。 欧阳德的“独知 和罗汝芳的“赤子之心 也有不同之处。欧 阳德特别强调了“独知”的唯一性:“地气所钟,清浊昏明,相十千 百万,而良知不容有二”。在欧阳德看来,世间事物“清浊昏明, 各具异相,但“独知 却仅此独具,因此,“独知一词,即含有“独 此一良知 的意味,良知成为“相十百千万 中独有的道德属性, 正是这种独有且共有的道德属性成为“万相的道德接触点,而这 又为万相缀联成体、使之成为一个类的共同体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当然,道德活动主体之外的“万相 并非也具天然的道德属性,它 们只有在主体的积极介入之后,把它们纳入到主体的道德范畴,才 被赋予人化色彩的意义和价值。而罗汝芳认为“赤子之心是普遍 的,具有无所不能的特性。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楚中 王门中坚薛信( 字乡实,1 4 8 3 1 5 5 9 ) 认为“赤子之心 为“圣胎及“爱 亲敬长一点真切的心,这与罗汝芳以“赤子之心”指点良知,以见乎 良知之妙用流行的理念可谓异曲同工。 泰州后学的李贽( 1 5 2 7 1 6 0 2 ,号卓吾) 的“童心说”也在一定 程度上继承了罗汝芳的“赤子之心”。“赤子之心 和“童心 在一 些方面具有相似的观点: 首先,“赤子之心”和“童心 都突出人之初的本心,都是天赋 的道德本性。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 童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 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 。陈永革欧阳德集答沈思畏【m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7 :1 5 4 。陈永革欧阳德集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科技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交通系统的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区块链行业区块链技术应用与数字货币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屏山县2025四川宜宾市屏山县发展和改革局第二次招聘编外聘用人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中国地质科学院招聘拟聘人员(第二批)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流动资金借款合同标准版5篇
- 吉安市江西吉安市峡江县2025年县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3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南宁市2025广西南宁中心血站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鲁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招聘20人(山东)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杭州西湖康养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工智能通识教程》(第2版)教学大纲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精诚联盟”10月联考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试题含答案
- 四川省建筑工程资料表格
- 棋牌室消防应急预案范本
- JGJ/T235-2011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 QC-T 1175-2022 电动汽车用高压接触器
- 隧道施工工期及施工进度安排
- 习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学习任务十 汽车执行器电路控制与检测 (1)讲解
- 2024团校考试入团考试题库(含答案)
- 22G101三维立体彩色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