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 表或 证书 中作 学位论文作者龇p 法枨签字嗍力。年月歹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逝姿态堂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逝姿盘堂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修疗椒 i导师签名:【日硐泗 签字日期:沙厂9 年钐月厂日 签字日期: 澍年名月f 日 l 口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义学研究 致谢 感谢周明初老师从我本科以来对我的关心与指导。如果说本科阶段对周老师的最多印 象还是其“谐星式幽默”的话,那么在研究生阶段,则更多地体会剑这种幽默背后所包含 着的周老师的兴趣与学问。本科与研究生两个阶段,周老师两度指导我毕业论文的撰写, 正是在他的悉心帮助下,我才较为顺利地得以完成任务。而在此过程中,我也越加感佩于 周老师扎实的学术功底、独到的学术思路、富于浙派传统的学术风格以及为人师方面的出 色才能,我相信这些东西即便在本论文的写作告一段落之后,仍可以在其他的方面使我受 用无穷。 感谢徐永明老师。徐老师是我本科期间的导师,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本科生导师一说, 但我作为徐老师的学生却真的是受益良多。尤其是他对我们在利用文献与数字资源方面能 力的培养,直接引导我们走上了学术的正道。 感谢本所的廖可斌、楼含松、朱则杰、孙敏强、汪超宏、林家骊、王德华、沈松勤、 胡可先、陶然、李越深等诸位老师。他们或给本论文的撰写给予直接的批评与指导,或在 平时的课程之中给予我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治学门径与学术品 格已成为我学术血统最坚毅的基石,并上升为我从事任何工作的基础。 感谢本班的诸位同学。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他们时而给我宝贵的意见,时而为我 指出遗漏的文献。此外,我们相处融洽,是一个令人幸福的集体。 感谢与我日夕共处的室友。他们来自古代史学科,是包伟民老师和卢向前老师这两位 我所敬佩的学者的坚定追随者,让我感到最有幸的是,与他们这些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在一 起学习,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感谢顾寅钢、徐雁字两位老兄。本论文所涉及的国家图书馆与南京图j 忙馆的文献材料, 均由他们抄录提供给我或由我抄录之后他们帮忙校对。两位老兄与我是最要好朋友,在很 多方面存在着共同的话题与兴趣,彼此的友谊彼此都北常地珍惜。 浙江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中文摘要 本论文以明清两代的汾湖著姓望族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些望族兴衰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探求这些家族在地域政治、思想、文化、文学上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再现明清两代汾湖流 域的社会生活面貌。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对多种方志、家谱、文人传记类资 料的挖掘,整理出2 1 个望族的庞杂世系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二是在此基础之 上,对这些家族的政治活动、文学交游以及历代积累的文学成就作全方面、多脉络的研究。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的内容,第二部分则分为三章: 第二章,以汾湖望族士人在鼎革之际或者重人政治事件中的表现为切入点,剖析政治 事件对家族性格生成与转变的影响。 第三章,通过汾湖望族之间不同交游面的比较,辨析汾湖流域之内原属浙两地区斤分 化为浙西、吴中地区的不同县邑之间地域文化的微妙差异。 第四章,分节论述汾湖望族文人在诗、文、词,家族性文学创作以及女性文学等方面 的成就。 总而言之,本论文将通过以上多个角度的研究,以汾湖而窥全境,对望族文化与望族 精神作出一个比较合理的阐释,为家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作出尝试。 关键词:明清两代汾湖流域望族文学 i i 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h o s er e n o w n e df a m i l i e si nf e n h ua r e ad u r i n g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y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c h a n g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o s ef a m i l i e sa n dt h er e a s o n s b e h i n dt h e m ,t h i s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f i n dt h ew a r i o u si m p a c t so ft h o s ef a m i l i e so nt h ep o l i t i c s , t h o u g h t s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c u l t u r ei nf e n h ua r e a , a n dp r e s e n tap i c t u r ea b o u tt h ef e n h ua r e ad u r i n g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t h e s i si sd e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of e r r yo u t21 r e n o w n e df a m i l i e si nt h a tp e r i o dt h r o u g har e s e a r c ha b o u td i f f f e r e n ts o u r c e s ,s u c ha sf a m i l yt r e e b o o k s ,a n de t c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os t u d yt h ep o l i t i c a la c t i v i t y , o u t e rc o n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 l i t e r a r ya c h i e v e m e n to ft h o s ef a m i l i e s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ef i r s tp a r tc o r r e s p o n d st o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w h i l e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d e v i d e di n t ot h el a s t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 i it a k e s t h o s er e n o w n e df a m i l i e si nf e n h ua r e aa sak i n do fp a t i e n tb o d yt op o l i t i c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o s ef a m i l i e s r e f l e c ti nt h o s ep o l i t i c a le v e n t s ,t h i s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 f i n d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f a m i l y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o s ep o l i t i c a le v e n t s c h a p t e r1 1 1w i l ld i s c u s sa b o u tt h en u a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t w ok i n d so fc u l t u r ef r o mw u j i a n ga n d j i a s h a nw h i c hb o t hb e l o n gt ot h ec i r c l e so f “z h e x i ”c u l t u r e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o s e d i f f e r e n c e si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p a c ea m o n gt h o s ef a m i l i e s c h a p t e ri v i s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l i t e r a r ya c h i e v e m e n ti nf e n h ua r e a , i n c l u d i n gp o e m ,a r t i c l e , f e m i n i s tl i t e r a t u r ea n de t c i ng e n e r a l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s o u r s e sa b o v e ,m a y b e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g i v eae x p l o r a t o r yr e s e a r c ht o t h er e a s o n a b l ee x p l a n a t i o na b o u tt h ec u l t u r ea n ds p i r i to fr e n o w n e df a m i l y , a n d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 m a y b e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b eaa t t e m p to f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w h i c hc o m b i n ef a m i l yr e s e a r c hw i t h r e g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s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f e n h ua r e a r e n o w n e df a m i l y l i t e r a t u r e i i i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目次 致谢l 中文摘要i l a b s t r a c t i i i 绪 仑l 第一节研究缘起。l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1 二、汾湖的地域范围2 三、望族标准4 第二节汾湖文化生态及明清两代汾湖望族的形成5 一、明清两代汾湖望族的生存背景5 二、汾湖崇文向学的风气与科举的兴盛6 第三节本课题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及资料由来7 第一章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世系及门祚述略9 凡例9 第一节明代之属9 ( 1 ) 来秀里陆氏( 2 ) 陶庄陈氏 第二节由明入清之属11 ( 3 ) 叶家埭叶氏( 4 ) 陶庄袁氏( 5 ) 芦墟陈氏 第三节清代之属l6 ( 6 ) 芦墟郁氏( 7 ) 白荡湾陈氏( 8 ) 华冢小港孙氏 ( 9 ) 芦墟郭氏( 1 0 ) 芦墟陆氏( 1 1 ) 泮水港顾氏 ( 1 2 ) 南川村顾氏( 1 3 ) 绛田村吴氏( 1 4 ) 葫芦兜张氏 第四节由清入民之属2 4 ( 1 5 ) 金泽陆氏( 1 6 ) 胜溪柳氏( 1 7 ) 雪港沈氏( 1 8 ) 莘塔凌氏 i 村。2 9 ( 1 9 ) 北芦墟顾氏( 2 0 ) 沉香荡丁氏( 2 1 ) 胥山陈氏 第二章汾湖望族与政治3 3 四、余论51 第二节叶家埭叶氏与惊隐诗社成员的交游5 3 一、叶绍袁及其孙叶舒崇与朱鹤龄5 4 二、叶世俭、叶世俗昆季与归庄5 4 三、叶绍袁、叶世侗父子与周抚辰5 5 四、叶氏与潘柽章5 6 五、余论5 7 第三节汾湖望族与柳洲词人的交游5 7 一、叶燮与柳洲词派之魏氏,兼及胥山陈氏与柳州词人5 8 二、香湖丁氏与柳洲词派之魏氏6 0 三、余论6 1 结论6 2 附:来秀里陆氏、陶庄陈氏与元代名士交游事实录存6 2 一、陆行直与张炎、钱重鼎6 2 二、陆祖宣与杨维桢、倪瓒一6 3 三、陆祖恭与杨维桢、黄玢6 5 四、陈尧道与杨维桢、鲍恂、顾瑛6 5 第四章汾湖望族与文学6 7 第一节汾湖望族文学创作的总体状况6 7 第二节汾湖望族的家族性创作与个体创作7 l 2 浙江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一、汾湖望族家族性文学创作的概况7 1 二、家族性文学创作与个体文学成就的关系7 4 三、余论7 7 第三节汾湖望族与女性文学。7 7 一、汾湖望族中女性诗人汇辑与概述7 7 二、望族婚姻、交游与女性文学的关系7 9 结论8 2 附录 一、【存目】: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失收、误收词 二、【存目】:汾湖望族文人部分别集知见录 主要参考文献8 3 3 浙江人学硕上学位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汾湖,又名分湖,位于江苏吴江县东南六十里。杨维桢游分湖记日:“( 汾) 湖 东西袤八里,南北如之,湖分而半,一属嘉禾,一属姑苏,故名分湖云。”又,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载:“汾湖,( 吴江) 县东南六十里。与浙江嘉善县分界,亦 日分湖。东合诸湖荡,又东通三泖,入华亭界。其北连诸湖港入莺胆湖。”罾 就汾湖的地理位置而言,它是江苏、浙江两省,吴江、嘉善两县的界湖, 其流域历 米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即使是在笔者开始记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嘉善的县城魏塘前 往汾湖仍极为不便,因为没有直达的公车,如果坐船,天不亮就得出发,下船时就差不多 到了午饭时间。由此,汾湖的偏僻就可想而知了。但就是这一僻野之地,在明清两代的江 南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本论文选取汾湖流域作为文学研究区域的基本 原冈。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为什么要以明清时期的汾湖望族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 首先是因为明清时期的汾湖流域文化十分昌盛,是一个闻名遐迩的人文渊薮。地域望 族的文学或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例 如严迪昌的文化世族与吴中文苑、“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世族,李真瑜的 明清文学世家的基本特征,叶晔的明代中晚期越中望族研究以及潘光旦的明 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吴仁安的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江庆柏的明清苏南 望族文化研究,朱丽霞的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等等。综合考察他们的成 果,可以看到一个基本事实,即被作为研究对象的望族,他们所在的区域都是古代 经济较为发达、文化较为昌盛之地,这是有其深刻原囚的。因为徒以人口取胜的“望 族”除了社会学范畴的研究之外,很难予以文学或文化方面的考察,只有那些文学 世家、文化世族才值得做这方面研究。而这些文学世家、文化世族往往要以一个地 区的地域文化为背景,甚至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唯有那些人文之盛达到一定程度 的区域,才有可能诞生真正的文学世家、文化世族,这就是致力于望族研究的学者 【明】叶绍袁:湖隐外史,载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1 0 4 9 页。 圆【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p q 南直六,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1 1 6 7 页。 案:嘉善于明宣德五年( 1 4 3 0 ) 设县,故而在此之前称汾湖为吴江县与嘉兴府的界湖比较精确。当然这 足针对汾湖的湖域向言,如果从整个汾湖流域米看,它则应分属吴江、嘉善、青浦三县,以现今的行政区 划言之,它也足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的交汇处。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常常择取文化昌盛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汾湖当江浙之区,就是这样一个文化昌盛之地。自“汾湖第一世家”陆行直隐 居汾湖开始,又经杨维桢于至止九年( 1 3 4 9 ) 偕伴游湖,汾湖的文化传统孕育而生。 整个明清两代,除了诸如“浙西人物之渊薮,东吴学海之归墟”罾等对汾湖的褒扬之词外, 光听袁了凡、陈龙正、叶绍袁、沈宜修、叶燮、郭唐、柳亚子这一长串掷地有声的姓名, 就足以窥见汾湖流域的人文之盛。汾湖的人文之盛是孕育汾湖文化望族的母体,选择以汾 湖流域作为望族文学研究的背景区域无疑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与研究的可行性。 其次,本节的开首已经提到,汾湖是江苏、浙江两省的界湖,其流域分属吴江、嘉善、 青浦三县,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研究这一区域具有特别的意义。再以上述的望族研究成果 为例,他们所选择的区域,无论是吴中、越中,还是上海地区、松江府等,无一例外都是 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汾湖是一界湖,没有单纯的行政区划,其流域也分属不同的县邑, 甚至可以说是不同的省份,在文化上,还可能存在着浙两与吴中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故 而较以上的地区来得特殊。然而,因为亲缘、业缘以及文化上的共通性,汾湖沿岸的市镇, 即使分属不同的省份府境,仍然不失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论是杨维桢游分湖记 所延伸出米的汾湖文化的传统, 还是在此之后汾湖流域文人之间不分籍贯的错综复杂的 交往甚至联姻,都有力地证明着这一点。 对这样一个既紧密联系又分属不同府邑,甚至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地区的望族进行 文学研究,无疑比以某一行政区域为背景的望族文学研究显得更有意义。这样不但可以从 不同文化的角度考察望族的发展、衍变轨迹, 的文学行为。当然,从地域文学的范畴来说, 更可以在文化冲突、文化影响之中解释望族 这种特殊区域的文学研究还对当下的地域文 学研究有着启发性意义。一般地域文学研究因为选择区域的局限,多流于文化传承的角度 来探讨文学的衍变,仅仅是一种历时性的考察;而对汾湖这样的特殊区域进行的文学研究, 则在使用上述研究方式的同时,更加入了文化交叉的一层意思,更富于空间上的结合。例 如汾湖的文学研究,不仅会涉及到文学的传承问题,更会对不同文化对文学的交叉影响的 情况加以探讨。这种研究是别具意义的。 二、汾湖的地域范围 研究明清两代的汾湖望族,必须明确这两代之中( 甚至要追及元末) ,汾湖所涉的地理 范围。 ( 正德) 姑苏志载:“汾湖巡检司,在县东北四十五里芦墟村,管二十八都、二 。陈去病:词旨叙,载兀陆行直撰词旨卷首,续修四库伞书第1 7 3 3 册,第7 7 页。 圆【兀】陶振: 分湖诗赋,载冀勤辑校午梦常集,e p 华- t - , ;n ,1 9 9 8 年,第1 0 4 7 页。 案:杨维帧游分湖记一文中明确摊到,分属吴江县和嘉兴府的芦墟、柳溪两地都曾作为汾湖的名迹 被游览。 2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十九都。”义据杨维桢游分湖记“北过芦墟为巡官寨”一语,罾基本可以确定:明代 在汾湖设立了巡检司,而且可能早在元代就设有类似的建制。巡检司为宋代首创,多设于 关津险要,而元代则于诸县始设巡检司,故而比较合理的推测是,汾湖巡检司最迟至元代 设立,明沿袭之。明代在吴江有五大巡检司,汾湖是其中之一,( 正德) 姑苏志载“管 二十八都、二十九都”,又参吴江水考增辑卷一水道考之“汾湖”条关于吴江二十八 都和二十九都的范围, 则汾湖巡检司在明清两代所管辖的,大概是东至金泽( 属青浦) 、 北包芦墟( 属吴江) 、西交盛泽( 属吴江) 、南抵江浙界的一个范围,具体而言就是莘塔、 金家坝、北厍、黎里、芦墟,也就是现今合并而成的汾湖镇。清代中期分湖忐乘的两部力 作沈刚中的分湖志稿和柳树芳的分湖小识修纂的疆域范围,就是根据汾 湖巡检司管辖境地而来的。这也就是说,分湖志稿、分湖小识所述及的只是汾湖在吴 江的部分,据此推测,两部志乘是附属于吴江县志的,而并不是独立的。 笔者认为,研究汾湖望族,必须置汾湖为一个独立的境域,不能囿于巡检司所辖的范 围,更不能只限于吴江一隅,而要全面涉及青浦、嘉善等地。柳亚子( 大分湖) 发刊词 曾提及汾湖耆老迮鹤寿关于“大分湖”的主张,即“东以金泽为界,南以西塘为界,西以 黎里为界,北以周庄为界”鲫,又见柳亚子柳溪诗征序言“时乡居无俚,拟辑分湖 诗征暨分湖全志,既属陶庄于志颐,遂以西塘属嘉善蔡文镛,周庄属青浦王德钟,芦 墟、莘塔、黎里、金泽分属同邑沈昌眉、凌景坚、顾无咎、陆明桓,北厍则属诸族兄” , 由此可知,“分湖全志”的设想涵盖了包括莘塔、金家坝、北厍、黎里、芦墟在内,衍射金 泽、周庄、西塘( 含_ j 栅) 的整片区域。虽然该设想是“造端宏大,有志未成” ,但从 中可见,在柳氏心中,若要从事汾湖文献的整理,抑或从事汾湖故事的研究,必须囊括“大 分湖”的所有境地。然而,“大分湖”一说,固然为笔者研究汾湖望族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视 野,但如果充分考虑文化向心问题的话,周庄明显偏属昆山文化圈,西塘则明显与嘉善的 魏塘同气连枝,虽然汾湖,抑或汾湖文化圈,能够衍射这两个地方,却不能完全覆盖之。 综上,本文论述明清两代汾湖望族,其具体地理范围即为:莘塔、金家坝、北厍、黎 里、芦墟( 以上属吴江) 、陶庄、丁栅( 以上属嘉善) 、金泽( 属青浦) 。“汾湖”概念的 产生,至本论文研究的起始端明初至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一地区在社会风 情、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互相渗透,业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许多共通因素,将其作 【明】干鏊:( 正德) 姑苏志卷二十五,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 2 册,上海书店,1 9 9 0 年,第4 4 4 页。 圆【明】叶绍袁:湖隐外史,载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1 0 4 9 页。 参见清黄象曦吴江水考增辑卷一水道考,清光绪二十年( 1 8 9 4 ) 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1 5 页a - 1 6 页b 。 郭长海:柳亚子文集补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7 5 页。 周斌:柳溪诗征卷首,上海中华书局,1 9 3 7 年,第1 页。 妨周斌:柳溪诗征卷首,上海中华书局,1 9 3 7 年,第1 页。 a 案:以卜所涉汾湖沿岸的市镇地名均为现行地名。黎里明清时期又称梨花里,别称梨川;陶庄古名柳溪, 南宋时改名陶庄;丁栅位于西塘北部,是汾湖流域的外围,明代称丁泽。 3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为一个地域来做整体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同时,在行文过程中,考虑到吴江、青 浦、嘉善三县,乃至苏州、松江、嘉兴三府共通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影响,偶尔也会涉及 三府范围内汾湖以外地域的一些情况。 附带需要说明的是本论文研究的时间范围。本文研究的时间断代为明清。为不至于人 为地割裂整个地域家族史的发展脉络,本文研究的范围在时间上也会上溯元代,下及清亡 后一段时间。具体地说,就是以“分湖第一世家”陆行直“皇庆二年( 1 3 1 3 ) 致仕归”学为 时间的上限,而以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 9 1 7 年左右) 为时间的下限。 三、望族标准 历来研究者对于“望族”一词,各有自己的理解,但只有结合各自选题的实际情况加 以具体地对待,才能使研究实现最理想的学术价值。在此姑且列举三家: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家族人物五人以上入嘉兴府志者,可谓望族;府 志之中,除人物传记部分外,选举、古迹等部分也不能不加检取。 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所谓望族,即是指颇有声望的家族,他们 或有财有势,或深乎众望,声名煊赫,雄踞一方,在当地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 社会生活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固 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以家族的历史、人口、规模为前提,在人的文化素 质、道德规范、科举仕宦等方面表现突出、可资称道的家族。 以明清两代汾湖的实际情况而言,又参严迪昌关于望族的分类( 即文化世族、簪缨世 家、豪门右族) ,汾湖望族可大致分为科第望族( 或称官宦望族) 和文化望族两类,当 然不排除两种类型交叉的情况。对于科第望族,比较容易鉴定,一般都是科举仕宦比较成 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管理,对地方有重要影响的家族。但对于文化望族,科第的标准 显得捉襟见肘,尽管他们显然在地域文化圈内有着相当的声望,也对地域之中的思想、文 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抑或已经成为该地域形象的某种代表,但若 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量化标准,他们的望族身份终将失之模糊。例如后文所要提剑的芦墟 案:在行政区划上,自三国孙吴至隋,苏松嘉地区同属吴_ ;1 5 ,唐代则同属苏州。宋代,同属浙两路;元 代,同属浙两道宣慰使司。 留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版社,1 9 8 9 年,第3 0 8 页。案:陆行直皇庆二年致仕归乡,又有 致仕还分湖问讯海棠一诗( 吴江诗录二二编卷八,张夷编陈去病全集,上海古籍i i :版社,2 0 0 9 年,第1 8 1 9 页) ,又,钱重鼎水村隐居记言行直“别墅在淞江之南,分湖之东”( 李修生主编全元 文第十七册卷五百五i 。五,江苏古籍版社,2 0 0 0 年,第3 2 1 页) ,叮知其致仕归后,居于汾湖,且任 汾湖筑有别业。 参见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潘光旦文集第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2 6 2 、2 6 5 页。 蛳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4 页。 固参见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9 页。 参见严迪昌文化世族与吴中义苑,见严迪1 日l 论文自选集,中国书店,2 0 0 5 年,第2 8 2 页。 4 浙江大学顾十学位论文 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郭唐一族,显然是“门寒祚薄”。郭摩曾言其家,“母以锡簿黏纸,铤得一千可供明日一炊。 纸窗破碎,风怒号如虎,三更后寒益甚。手指皆坼裂流血,弟、妹寒且有泣者。回首见公 ( 郭摩叔祖父) 坐室隅来去,眦莹莹欲泪下”,这样的家族,如按照科第或经济地位的 标准,显然不能算作望族。但是就是这一家族,出了郭摩、郭风两位乾嘉时期汾湖文学的 巨擘,又出了郭骥、郭星榆这样成就卓著的书画大家,不得不算有乡里望族之谓。由此, 必须拟定一个相对客观的量化标准,以资汾湖望族的汇辑与整理,当然这一标准必定要以 望族中的人才为中心。 叶晔的明代中晚期越中望族研究可谓在设定地域望族的量化标准方面为本论文树 立了典范。他参照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的方法,以五入以上入( 乾隆) 绍兴府 志为望族选取的标准,非常成功和准确地整理出了5 4 个明代中晚期的越中望族。本论文 也参照类似的方式,以五人以上入汾湖方志为望族的标准,不足五人者,则参及相关重要 文献,姑作附列,并作出说明。此中,汾湖方志包括分湖志稿、汾湖小识、( 乾 隆) 吴江县志、( 光绪) 吴江县续志、( 雍正) 嘉善县志、( 光绪) 嘉善县 志、( 光绪) 青浦县志、( 民国) 青浦县续志等八部涉及汾湖的地方志乘。此 八部志乘所及人物,介绍或详或略,名声亦或大或小,但正如潘光旦所说,“有资格进府 志的人总算是个人物,他的身份不用我们再来证实或揄扬”罾。 第二节汾湖文化生态及明清两代汾湖望族的形成 人才群体,尤其是家族人才群体,无不与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休戚相关,也无不深受生 存环境之中物质文化的浸泽。“人文地理的变迁是追索历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探索一个 家族兴衰的必要条件。”所以,望族的形成、发展,无法离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物质文化 环境,若抛开这些,汾湖望族之众及其文学成就之辉煌也将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明清两代汾湖望族的生存背景 吴晗在江苏藏传家史略序言中说:“大抵一地人文之消长盛衰,盈虚机绪,必以其 地经济情形之隆诎为升沉枢纽。”经济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兴衰永远有着重要的影响。汾湖 流域所属的府县,无论是吴江,还是嘉善、青浦,都是江南富庶之地。尤其是吴江,( 乾 隆) 吴江县志盛称:“吴江为县,当南北之冲,左江右湖,民殷物阜,盖畿辅一巨邑也。” 【清】郭磨:族祖父汉冲公权唐志铭,灵芬馆杂著卷一“墓志铭”,清嘉庆九年( 1 8 0 4 ) 刻本,浙 江大学图书馆藏,第6 页b 。 。潘光日: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潘光旦文集第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2 6 6 页。 谢俊荚:常熟翁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l 页。 回吴晗:江苏藏书家史略序言,载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人民“;版社,1 9 8 4 年,第2 0 8 页。 5 浙江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明清鼹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繁荣的经济不唯对汾湖望族的产生有着直接作用,也是此地文化繁荣以及文学发展的先 决条件。 汾湖“不独有异芳奇物之产,神仙巨灵之宅,抑且为浙西人物之渊薮,东吴学海之归 墟也”。 不难理解,汾湖文化的昌盛i 司然以物质经济为基础,但文化内在的张力亦不容小 觑。汾湖当地久有传说,言汾湖乃春秋时吴越边境,曾是伍子胥领兵侧袭越军的战场,今 尚有子胥滩等古迹。明沈遇黄分湖赋亦云:“吴军呼渡而南米,伍相引兵而东跨。” 这种说法| 古i 然值得推敲,但汾湖为吴越边境的一段或接近于吴越边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这就是说,汾湖地跨吴越,吴文化与越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让汾湖在文化上可谓兼备了吴 越之长。这是其它的地域所少有的。 汾湖一方面地处郊远,是荒江寂寞的水乡泽国,丧乱之世即为隐者乐处,另一方面义 蕴含着世所少有的文化交融地带的自由特质,所以历朝历代都不乏高人名士慕名而来,隐 遁于此。东晋的张翰,晚唐的陆龟蒙,元末明初的杨维桢、陶振等名流雅+ 都曾长期留居 汾湖,明清之际则更是名流倍至,杨廷枢、顾咸建、张采栖隐于此,陈子龙、夏允彝往来 期间,无不折射出汾湖一派文化昌明景象。所以吴江人沈刚中分湖志稿有云: “江浙 人才素甲天下,汾湖当江浙之区,而山水清佳,其钟秀毓灵必有超群绝类之士而生于其间, 见称于世。” 其自豪之情如是。 “如何一湖水,半秀半吴江? ”够与生俱来的独特地理环境以及经济的殷实富足对汾 湖文化构成了叠加效应,而吴、越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则更是为汾湖文化本身培育了深 厚的底蕴,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生态中,汾湖的望族应运而生。 二、汾湖崇文向学的风气与科举的兴盛 江浙为人文渊薮,素有崇文向学之风,汾湖是江浙腹地,又毗邻苏州、松江、嘉兴等 文化重镇,故而也是家家礼乐,人人诗书。早至宋代,汾湖的一些著族就开始自行设立义 塾,招纳“其里闸后进小子” 前米读书,以鼓励好学上进之风气。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陶 氏义塾,其建于“汾湖之南柳溪( 案:今陶庄,下同) 9 9 9 据叶绍袁湖隐外史记载:“宋 绍兴中,保义郎陶文干自姑苏徙居柳溪,世家鼎峙,桥亭相望,乃建义塾” 。杨维桢陶 庄诗云:“陶家义塾相闻近,教子何须孟母传。”可见陶氏义塾影响之大之久。 【清】徐师曾:吴江县志序,载清丁元正等纂( 乾隆) 吴江县志卷首, 府县忐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1 年,第3 5 1 页。 【元】陶振:分湖诗赋,载冀勤辑校午梦章集,中华书局,1 9 9 8 年, 【清】沈刚中:分湖志稿卷一,稿本,上海图书馆藏,第7 页a 。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 第1 0 4 7 页。 【宋】张尧l 司:嘉禾百咏,载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五十四,( 景印)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 3 6 3 册,第3 3 9 页。 【明】曾鹤龄:陆氏义塾记,载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1 0 5 2 页。 【明】叶绍袁:湖隐外史,载冀勤辑校午梦堂集,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1 0 3 9 页。 o 【清】沈刚中:分湖志稿卷五,稿本,上海图书馆藏,第4 页b 。 6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l j 义学研究 到了明代,除明初“右贫抑富”导致“多废诗书而略典礼”哪,汾湖文教一度荒废以 外,义塾都是相当兴盛的。著名者如明宣德间落成于汾湖之阴的陆氏义塾,其土陆坦“购 屋十数楹,聘有文学德行者为师学者卒诣焉”,曾鹤龄还专门为此义塾作了记。在义塾 的直接影响下,人不分士庶,“不涉远劳费,坐蒙造就之功”罾,皆有机会接受教育。崇文 向学的风气浸染着环汾湖而居的众多家族,成为他们的普遍观念。 在很人的意义上,崇文向学的目的在于科举,也直接导致了科举的兴盛。一方面,科 举是士子改变命运、振兴门第的重要途径,退一步言之,即使科举失败,也可以开馆授徒 维持家族生计。另一方面,在明清,科举已成为了维系望族社会地位的关键,而唯有科举 方可使家族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观念也成为了社会的共识。所以,汾湖的望族大多重视 科举,并因科举而倡导崇文向学之风,他们也大多以科举起家,芦墟顾氏、陶庄袁氏、叶 家埭叶氏、丁泽丁氏等更以科第绵延而累传不绝。 浓厚的崇文之风催生了汾湖科举之盛,而科举本身也维系着崇文的观念。不论是崇文 向学的风气,还是科举的传承与延续,都作为一种家族传统推动着汾湖望族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本课题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及资料由来 本课题属于地域文化研究的范畴。“文化史研究圃不应轻忽这封建体制赖以构建的以 血缘为纽带的族群活动现象,而包括区域文学史在内的地域文化的探讨,似尤需对此命题 作一番潜心考索”,“地域文化在数千年历史行程中反战推进,主要附丽于人文地理的更 变”,“而人文地理的更变,其实正是人的群体性社会实践推促着政治、经济、教育、文 化以至风俗、语言等等的演变。在这演变过程中,文化世族所起的作片j 是巨大的”。 在 中国传统社会,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网络,无一不以地缘性与血缘性交织而成的地域家 族为其基础。幽因此,研究这些地域望族,对于区域文化的认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但 从更远意义上来说,或许从一隅,甚至一门,也可窥见一国之文化全貌。诚如沈吕直为松 陵陆氏丛著作序所言:“夫鸠家以成族,鸠族以成国。一家一族之文献,即一国之文献 所由本。文章学术,私之则为吾祖吾宗精神之所萃,而公之则为一国儒先学说之所关。” 这就是研究地域望族的学术价值所在。 任何区域的文化都有其与生俱米的特殊性,但都绝少例外地纯属于某种更大范同的区 域文化,例如一般来说,越中地区的文化现象可以置于更人范围的浙东文化之中加以讨论, 而吴中地区则可以置于吴地文化的范围中加以研究。但是对于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汾湖流域, 【明】叶绍袁:湖隐外史,载冀勤辑校午梦举集,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1 0 6 9 页。 罾【明】曾鹤龄:陆氏义塾记,载冀勤辑校午梦章集,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1 0 5 2 页。 曾严迪吕:文化世族与吴中文苑,载严迪昌论文自选集,中国书店,2 0 0 5 年,第2 8 1 页。 参见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冗的结构,载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中华书局,2 0 0 8 年,第2 l o 、 2 1 1 页。 蟹沈吕直:松陵陆氏丛著序,载松陵陆氏从著卷首,民国十六年( 1 9 2 7 ) 苏斋刻本,浙江图书馆孤 山古籍部藏,第1 页b - 2 页a 。 7 浙江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这种一般“规律”却很少有用武之地。很显然,汾湖流域交杂着吴文化、浙西文化的不同 特质,尽管近世以来,学者多将浙西和吴地归于吴文化研究的范畴,但是浙西在吴中文化 和浙东文化的强势之中明显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将汾湖流域的地理区划叙述成古之吴越之 交,抑或今之江浙之界,都雉逃多种文化冈素的冲撞与混合。文化“由混合而融化,迨其 融化而后,遂f :t 成一型”,汾湖流域亦不能外。在这种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的笼罩之下, 本课题力争将汾湖望族的研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但是这种理论高度并不能脱离于史 料的实证,只有通过史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结合,才能令这一课题的学术价值有理想的体 现。 对地域望族的资料由来与作法,潘光旦在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第三章中有专门的 论述。诚然,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献资料,但是任何有涉于区域的研究,都以地方志 的引用为先导。故而本论文资料的来源,首推分湖志稿、 分湖小识,但由于上文 所提到的其本身的局限,所以除此之外,还须检取( 乾隆) 吴江县志、( 光绪) 吴 江县续志、( 雍正) 嘉善县志、( 光绪) 嘉善县志、( 光绪) 青浦县志、 ( 民国) 青浦县续志的内容。其次,则要推记载大量地方氏族资料的地方史著,例如 苏州有王鏊的( 正德) 姑苏志氏族、王謇的吴中氏族志考补,宁波有全祖望的 甬上族望表,徽州有程尚宽的新安名族志、嘉兴有盛枫的嘉禾征献录。就汾 湖地区而言,除了偶一参及嘉禾征献录、吴中氏族志考补之外,更无专门的氏族 史著可参。所幸的是,事出偶然,三年前笔者在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写本 的分湖诗钞二十三册。该写本为柳亚子所辑,以印有“南社丛刻编辑用纸”的红格稿 纸誊录,因为是个未完稿,故疑其为柳氏稿本。该书主要收录从元至清汾湖流域作者的一 些诗作,大体以作者的姓氏分册,这种分册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血缘关系的记载,更 为可贵的是,柳氏对于所涉作者还出具小传,胪列他们的名、字、号、居地、籍贯等,这 无疑对研究汾湖望族的渊源与变迁有着极人的史料价值。然而,柳氏的对于作者收录的完 整性以及关于人物血缘关系的记载毕竟有限。例如说甲是乙的从子,那么究竟“从”到什 么程度,是嫡堂,再从,抑或三从,要弄清楚这些,则必须有待于传世的家谱,或者是大 量文人别集中的墓志铭、神道碑、行状等。尽管在汾湖望族中,有家谱传世的只占极少数, 而有墓志铭等可供检阅的亦只是零星的几个人物而已,但是家谱、墓志铭等对于家族谱系 绘制、人物生卒年考辨乃至家族婚姻关系整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研究汾湖望族的 过程中,凡有传世家谱可以及目的,这一家族的谱系、婚姻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都能迎刃而 解。除了方志、氏族史著、谱牒、碑传等,另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就是清人殊卷,这对于 研究涉及乾隆朝以后较长时间的家族帮助极大。 。谭j e 骧:近代杭州的学风,载浙大校刊1 9 4 7 年4 月5 日,浙江大学档案馆藏。 8 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与文学研究 第一章明清两代汾湖望族世系及门祚述略 凡例 一、本章以家族成员五人以上入汾湖方志( 分湖志稿、汾湖小识、( 乾隆) 吴江县志、( 光绪) 吴江县续志、( 雍正) 嘉善县志、( 光绪) 嘉善县志) 为望族的基本标准。不足五人但在流域内极具社会名望的个别家族,在有所说明的情况下 酌情予以收入。若成员世系关系未能充分理清,以致无法作图者,姑以文字论述。 二、本章主要收录世居或主要活动范围在汾湖流域的家族,最后一部分“附”则收录 短时间定居在汾湖或某一代人定居在汾湖或世居之地在汾湖流域外围的家族。收录先后俱 以时间为分,除“附”以外,依次为明代之属、由明入清之属、清代之属、由清入民之属, 同属之内则以出传者之生卒年代先后为序。 三、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说:“一种地方氏族的纪载,不论其为单行的或 附属于方志之内的,我以为一定得叙述四种事实,才算圆满。一是氏族的由来,例如迁徙、 改姓、两姓相合而成复姓等。二是世代的蝉联,即祖孙父子的血缘关系,最好是用系图来 表示;单是叙述是不很清楚地。三是每个人物的简单事迹。四是族与族之间的婚姻关系。” 山据此,本章汾湖望族的门祚述略则分世系图、备注、人物小传三个部分。 四、世系图中,昭穆关系次序自上而下排列;分支及血缘关系明确者以实线标出,以 “从”“族”等称呼其人而未能详考者,其关系以虚线表示。 五、备注部分的说明:甲、渊流考;乙、入汾湖方志的情况;丙、汾湖方志以外可资 参考之文献;丁、世系图中未能表现的家族成员;戊、望族间婚姻关系。此处所涉婚姻涵 盖汾湖望族间婚姻及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