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开中制是明代重要的盐政制度。洪武初年为补充军需,开中制首先实行于山西 北部边地,之后在全国大范围展开实施。开中制在补充军需和开发边境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然而作为一种盐政制度,开中制的着眼点却不是保证和维持盐 法、盐业的顺利运行,这是开中制严重的制度缺陷。由于包括盐业在内的整个社会 经济的发展,开中制开始不断面对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政府巨大的财政需求、权 豪势要的贪婪成性、盐务官员的玩法蠹政、盐商灶户的利益诉求,所有这些都使最 初设计的开中制度无法适应客观现实,都在否定着开中制存在的合理性和侵蚀着其 存在的基础。为弥补开中制的制度缺陷,明代政府不断对开中制进行调整,这些调 整一方面保证了开中制的顺利运行,另一方面却使开中制在渐进的量变中一步一步 进行着自我否定,当这种调整使开中制的内在属性丧失殆尽的时候,政府和盐商最 终突破和扬弃了开中制的制度构架,万历四十六年(1618)开中制最终完成自己的 历史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 与开中制度紧密相联,明代盐商也在明代发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变化。开中制创 立后,靠近边地的山西、陕西盐商乘时而起,徽州盐商也较早加入了开中队伍的行 列,山西、陕西和徽州盐商是明代商业力量最强的盐商队伍,他们的经营地域相当 广阔。开中制创立之初,盐商兼营粮食或商屯,兼盐商、粮商和地主于一身,还不 是完整意义上的盐商,运司纳银制确立后盐商队伍迅速分化为边商、内商和水商, 他们分别承担不同的商业职能。河盐创立后,一部分财力雄厚的内商靠囤积盐引而 成为所谓的囤户,纲运制实施后这些囤户更凭借自身经济实力成为垄断盐业经营的 纲商。明代盐商由兼营数业到专业化经营,再到垄断经营,这是盐商群体商业力量 上升的成果,也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同时,就个体盐商及其家族而言,他 们通常在商业成功之后捐纳官衔、投身科举以求步入仕途,商业经营成功了,个体 盐商却消失了,这是由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整个盐商群体的商业力量的上 升与个体盐商经营成功后的退出,是明代盐商演变的一个悖论,其深刻历史原因在 于明代社会的商业意识和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关键词:明代;开中制;盐商;演变 ii abstract the kaizhong law is the ming dynasty important salt administration system. hongwu first years for supplements the military supplies, opens the system first to implement north shanxi side, afterwards launches the implementation in the national wide range. opened the system and develops the frontier aspect in the supply military supplies to play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role, however took one kind of salt administration system, opened the system objective point is not actually the maintenance and the guarantee salt law, the salt industry smooth movement, this opens the system serious system flaw. because including salt industry entir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opens the system to start to face each kind of new question and the challenge unceasingly, the government huge finance demand, the power bold potential wants to become second nature greedily, the salt administration official slights the law the misgovernment, the salt merchant stove household benefit demand, all these all cause to design at first opens the system to be unable to adapt the objective reality, all is denying is opening the system existence rationality and is corroding its existence foundation.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system flaw, the ming dynasty government starts out from opposite directions folio the system to carry on the adjustment unceasingly, on the one hand these adjustments had guaranteed opens the system smooth movement, on the other hand causes the system to carry on the self-denial gradually actually in the evolution quantitative change, when this kind of adjustment causes the system intrinsic attribute forfeit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alt merchant finally break through and develop the good and discard the bad have operated the system system skeleton, the wanli 46 years (1618) open the system finally to complete own historical mission, but withdraws from the historical arena. with opens the system close to unite, the ming dynasty salt merchant also occurred in the ming dynasty has continued and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after opens the system establishment, side the nearness place shanxi, shaanxis salt merchant comes into iii existence at an opportune moment, the huizhou salt merchant also early joined has opened troops ranks. ope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ystem establishment, salt merchant concurrently camp grain or business village, concurrently salt merchant, grain business and landlord in a body, but also is not in the complete significance salt merchant, after the transport corporation accepts the silver system establishment the salt merchant troop to split up rapidly into the side business, in business and water business, they undertake the different movement function separately. after the river salt establishment, a part of financial resource abundant in business depends on stores up the salt license to become the so-called holder, after the outline transports the system implementation these holders to rely on own economic potentiality to become the monopoly salt industry management outline business.the ming dynasty salt merchant from the concurrently camp number industry to the specialized management, arrives the monopoly management again, this is the salt merchant community commercial strength rise achievement, also is the ming dynasty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manifests importantly.at the same time, speaking of the individual salt merchant and the family, they usually succeed after the trade obtained a government post or noble rank in reward for paying money to the government the official title, joins in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to march into in order to the official career, the trade manages has been successful, the individual salt merchant has vanished actually, this was creates by the profound social history reason. key words:key words:ming dynasty; kaizhong law; salt merchant; evolution 引言 1 引 言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一、民国时期的研究(断限为 19121949 年) 民国时期,诸多学者即开始对明代盐业史的各个领域展开了研究,同时对与盐 业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喜人 的成就。被誉为盐法研究权威的左树珍著有盐法纲要 (新学会社,1912 年版)一 书,这部专著系统而详尽地研究了中国历代盐政、盐法和盐业史,并对明代食盐专 卖体制、盐商分化等诸多问题均有深刻论述,对于今人研究明代盐业史极有帮助。 193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曾仰丰的 中国盐政史 , 此著博采历代正史中的食货、 职官、地理各志,以及通典 、 通志 、 文献通考 、各盐法志等史书,全书分盐 制、盐产、盐官、盐禁四部分,系统论述了上自三代、下迄民国的中国盐政历史, 该著作对明代的盐制演变、盐产分布、盐官体制都有独到的见解,为研究盐业史的 重要著作。 这一时期有影响的明代盐业方面的论文有,何维凝的明代盐务概观 ( 人文 第 4 卷 9 期,1933 年 11 月) 、朱永庆的叶淇与明代的“开中纳粟”制度 ( 大公 报(经济周刊) 1935 年 3 月 13 日) 、刘厚泽的明盐杂考 ( 中和1943 年第 2 期)和吴云端的明代之盐法 ( 中央日报1947 年 11 月 12 日) 。这些论文以盐务、 盐法为切入点,对明代盐业展开了深入研究,推动了明代盐业史研究走向深入。特 别应该提到的是,关于明代历史上有名的叶淇改制一事,1936 年 8 月, 禹贡半月 刊发表了王崇武的明代的商屯制度一文( 禹贡第 5 卷 12 期,1936 年 8 月) , 此文一反传统说法,指出弘治五年(1492)之前已存在运司纳银的事例,叶淇并非 运司纳银制的创立者,在明代盐业史研究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 20 世纪 40 年代,日本学者中山八郎、藤井宏也发表了多篇研究明代盐业的 论文,如中山八郎的开中法和占窝 ( 池内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 ,1940 年) 和明代余盐私卖的起源 ( 加藤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集说 ,1941 年) ,藤井宏的 开中的意义及其起源 ( 加藤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集说 ,1941 年) 、 明代盐商的 一考察边商、内商、水商的研究 ( 史学杂志第 54 编 5、6、7 号,1943 年) 明代开中制与盐商的演变 2 和关于明代的户口食盐法 ( 社会经济史学第 13 卷 3 期,1943 年) 。这些文章 注重详尽的史学考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二、1949 年至今的研究 1949 年以来,国内外关于明代盐业史的研究继续走向深入和多元化。这一时期, 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学者对明代盐业史的研究继续向前推进。自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大陆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更加繁荣,出版了多部有相当学术价值的专著,从不 同角度研究明代盐法与盐商的论文也开始出现。 1、论著方面 刘淼的明代盐业经济研究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年 6 月版) ,是这一时期 明代盐业研究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果,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是此书的重要特点,全书以两淮和两浙盐区为中心,对明代盐政的运行和盐法的演 变都有着精到的分析,对明代盐商的兴起、分化和经营状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郭正忠主编的中国盐业史(古代编) (人民出版社,1997 年 9 月版)也是一 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盐业史专著。在明代的盐业一章中,作者对于明代盐业 中的生产技术、所有制形态、产运销体制和盐商经营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大 量利用计量性资料和出土文物材料是此著的一个特色,因此在明代盐业史研究上多 有创新之处。 日本、美国等国外学者一直是明代史研究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有关明代盐业 史的几种外文著作也得以翻译出版。寺田隆信的山西商人研究一书由张正明等 译成中文,并于 1986 年 6 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明代北部军饷问题为切 入点,深入研究了明代开中制的实施及作用、山陕商人参与开中及利润等问题。全 书资料充实,论证严密,是一部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经济史学专著。 刘淼辑译的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 (黄山书社,1988 年 4 月版) ,收入 了中山八郎、藤井宏等日本学者研究明代中国盐政的多篇论文,这些论文以多学科 交叉研究的手法对明代盐政许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向中国学者展示了 日本学人的治学方法,因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黄仁宇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也于 2001 年 2 月由阿风、许 文继等译成中文,并于同年 6 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以独特的 视角对明代食盐专卖体制进行了论述和审视,揭示了其现实运行状况和深层体制弊 引言 3 病,剖析深入,发人深思。 2、论文方面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的学者在明代盐业史研究上取得了 喜人的成绩。日本学者佐伯富的明代的盐法明代盐之一出 ( 史林第 37 卷 4 期,1954 年) 、香港学者李龙华的明代的开中法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 究所学报1971 年第 2 期)均在盐业史研究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 以来,台湾学者徐泓相继发表了明代前期的食盐运销制度 (台湾文史哲学报 第 23 期,1974 年) 、 明代中期食盐运销制度的变迁 (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 2 期,1975 年) 、 明代后期的盐政改革与商专卖制度的建立 (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 学报第 4 期,1977 年) 、 明代的私盐 (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 7 期,1980 年) 、 明代的盐务行政机构 (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 17 期,1990 年)等一系 列研究明代盐业史的学术论文,徐泓的研究解决了明代盐业史研究中许多悬而未决 的问题,把明代盐业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代表着当时明代盐业史研究的最高 水平。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中国大陆学者在明代盐业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学 术成果问世。关于明代的开中制,张丽剑的明代的开中制 ( 盐业史研究1998 年第 2 期) ,系统论述了明代开中制实施、演变、衰亡的历史,对盐引、盐课、开中 方式和正盐、余盐、常股盐、存积盐、工本盐等,均有详细论述。孙晋浩的开中 法的实施及其影响 ( 晋阳学刊1999 年第 4 期) ,考察了洪武初期的盐制和开中法 实施的历史,并论述了开中法对盐商、灶户和盐政机构的影响。汪崇筼的以商品 经济观念论明代开中盐法及其嬗变 ( 盐业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 ,以经济学和统 计学的方法对开中法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并对“叶淇改制”的传统观点做出了新的 评价。孙晋浩另一篇论述开中法的文章是开中法与明代盐制的演变 ( 盐业史研 究2006 年第 4 期) ,这篇文章研究了开中法的运行特点和影响,认为开中法引发了 明代盐政的诸多变革。 薛宗正、张正明、朱宗宙和范金民等学者,对盐商的盐业经营、地域构成和发 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薛宗正的明代盐商的历史演变 ( 中国史研究1980 年 第 2 期) ,紧密结合明代盐政的演变历史,详尽论述了明代盐商的兴起、分化、演变 的历史轨迹。张正明的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 晋阳学刊1991 年第 2 期) ,考察 明代开中制与盐商的演变 4 了明清时期山西盐商的社会构成、成功之道和衰落之由。朱宗宙的扬州盐商的地 域结构 ( 盐业史研究1996 年第 2 期)和扬州盐商的地域结构(续) ( 盐业史 研究1996 年第 4 期) ,研究了扬州盐商的形成过程、地域构成及其代表人物,并探 讨了扬州盐商地域构成的多样性对扬州文化的影响。范金民的明代徽州盐商盛于 两淮的时间与原因 ( 安徽史学2004 年第 3 期) ,对明代徽州盐商盛于两淮的原因 进行了探讨,认为徽州盐商盛于两淮与叶淇、袁世振改革盐法无关,而在于明代后 期两淮盐业的运行状况和盐商自身的作为。 系统研究明代盐法与盐商关系的学者,有薛宗正、朱宗宙、李珂和韩国的金钟 博等。薛宗正的明代的盐法变革与商人资本 ( 盐业史研究1990 年第 2 期) ,研 究了明代中期开中制演变、商屯废坏、盐商分化等重大变革,进而认为这是商品货 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朱宗宙的明清时期盐业政策的演变与扬州盐商的兴衰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 年第 5 期) ,论述了明清时期盐业政策由 开中制、开中折色制、纲盐制、票盐制到循环转运法的转变,探讨了这种体制变革 对于扬州盐商产生、发展、兴盛、中衰以至最终消亡的作用。李珂的明代开中制 度下盐商队伍的历史命运 (收于顾诚先生纪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 ,中州古籍出 版社,2005 年 1 月版) ,以纵向的历史分期和横向的不同观点来定位明代盐商队伍的 历史坐标,并探寻明代盐商在开中制度下的命运发展轨迹。金钟博的明代盐法之 演变与盐商之变化 ( 史学集刊2005 年第 1 期,又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5 年第 2 期) ,以明代盐法为主线,深入研究了明代户口食盐法、开中 法和盐政纲法的发展演变,进而对明代盐商的分化做出了分析。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且没有任何可以替代的物品。所谓“十口之家, 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 , 正是基于盐的这种不可或缺性,中国历代都对 盐的生产、管理、运销极为重视。在中国盐业史上,明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明代的开中制继承了宋代的“入中法” ,并使之由一种临时举措而成为固定制度,这 是明代开中制对以往盐政制度的发展。开中制的推行在明初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对 补充军需和开发边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推行之初,开中制就有输粮与纳粮、本 管子卷二二海王 引言 5 色与折色等多种形式,这一方面体现了制度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则显示出开中制的 多变与不确定性,这为之后开中制的演变埋下了伏笔。开中制在明代经历了开中折 色制和运司纳银制等多种形式的演变,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代支、兑支、配支、兼中、 正盐、余盐、河盐、堆盐、工本盐等多种名目,开中制一步一步遗弃自身的内在属 性,并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随着纲运制的实施而最终归于消亡。与开中制的演 变密切相关,明代盐商也不断演变,从开中制下兼营盐业、粮食和屯田,到边商、 内商、水商的分化和囤户的产生,直至纲商应运而生。 通过中外学者长期深入的研究,明代盐业史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诸多问 题尚未深入,研究的道路也未穷尽。盐业史研究历来被视为明代经济史研究中难度 最大的课题之一,以致长期以来盐业史研究有“盐糊涂”之说。一方面,明代是我 国盐业由官统制向商专卖制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制度演变与商业运行相当复杂; 另一方面,我国产盐地域辽阔、盐产种类丰富,不同盐产地之间、不同种类盐之间 的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管理机构、行销制度等差别很大。明代是我国由传统社会 向近代社会开始转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全国性的贸易网络开 始形成、商人的经营规模和商业力量极大提高,盐商在明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处于这种社会转变时期的明代盐商与以往历史上的盐商相比,具有很大的不 同,这需要我们在研究明代经济史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试图结合明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制度和社会发展形势,力求全面而系统 地厘清明代开中制演变的历史轨迹,对开中制实施、演变中的一些模糊和有争议的 说法进行详细的考证,对盐商在明代的经营、分化、社会活动和发展趋向展开深入 的研究,并将开中制与盐商的研究结合起来探求其中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开中制和 盐商是明代盐业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明代开中制和盐商的演变,对于深 化明代盐业史、经济史的研究,及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使明代 盐业史、经济史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都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开中制与盐商的演变 6 第一章 开中制的创立与盐商的兴起 第一节 明代盐政机构和盐政制度的初创 一、明代中央盐政机构 在中央,洪武十三年(1380)之前,中书省是职掌全国盐务的最高机构。 洪武 十三年(1380)正月,中书省被裁革,其主管的盐务归由户部管理,这时户部下设 总部、度支部、金部、仓部四部,其中金部具体负责全国盐政事务。由于全国政务 浩繁,洪武二十三年(1390) ,明太祖将户部下设的四部改分为河南、北平、山东、 山西、陕西、湖广、四川、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十二部,四川部兼领云 南,每部各领其对应的承宣布政使司的户口、钱粮等事,其中包括盐务事宜。 洪武 二十九年(1396) ,改户部下设的十二部为十二清吏司,经过建文、永乐、洪熙、宣 德四朝的多次调整,宣德二年(1427)最终定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 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各清吏司兼领其 对应的承宣布政使司的盐务事宜。至万历三年(1575) ,经户部尚书王国光的奏请, 全国盐务统一由户部山东清吏司总领。 刘淼在明代盐业经济研究中指出: “自 宣德十年始, 天下盐课,山东司领之 。 ” 笔者认为刘淼将山东清吏司总领全国盐 课的时间定为宣德十年(1435)是不妥当的。刘淼在对上述观点的注释中引用了明 史卷七二职官一的一段史料作为佐证,这条史料原文为“宣德十年革交阯司, 定为十三司。其后归并职掌。凡宗室、勋戚、文武官吏之廪禄,陕西司兼领之。北 直隶府州卫所,福建司兼领之。南直隶府州卫所,四川司兼领之。天下盐课,山东 司兼领之” 。根据明史卷七二职官一的这段史料可知,宣德十年(1435)后 户部各清吏司的职掌多有归并,户部山东清吏司兼领天下盐课的时间并不是宣德十 年(1435) 。另据明史卷二二五王国光传 ,万历元年(1573) ,户部尚书王国 光以“天下钱谷散归诸司” , “请归并责成:畿辅府州县归福建司,南畿归四川司, 盐课归山东司,关税归贵州司,淮、徐、临、德诸仓归云南司,御马、象房及二十 洪武四年(1371) ,陕西西河、漳县多有积盐,于是召商发卖,由中书省定为则例,见明太祖实录卷六五, 洪武四年五月甲子条。可见,当时中书省职掌全国盐务。 明史卷七二职官一 。 明史卷二二五王国光传 。 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 ,第 20 页。 第一章 开中制的创立与盐商的演变 7 四马房刍料归广西司。遂为定制” 。王国光的奏议于万历三年(1575)得以实施。这 一史料清晰地显示出山东清吏司统一管理全国盐务源于户部尚书王国光的奏请,在 万历三年(1575)之前“天下钱谷散归诸司” ,各省盐务由其对应的户部清吏司分别 管理,万历三年(1575)之后才由户部山东清吏司统领全国盐务。 为保证整个盐政制度能顺利、有效地运行,明朝政府派遣御史至各盐产地巡视 盐务。朝廷派遣御史巡盐经历了从临时差遣到制度化的过程,巡盐御史的权力也逐 步加重。洪武四年(1371 年)九月,明太祖“分遣监察御史往山东、北平、河南等 府州核实盐课并仓库逋负之数” 。 这次派遣监察御史核实盐课尚属临时差遣性质。 永乐十四年(1416) ,明成祖“初命御史巡盐” , 此后每隔数年派遣御史于各盐区出 巡,事毕即回朝复命。正统元年(1436) ,明英宗命户部侍郎王佐、何文渊和副都御 使朱与言,提督两淮、长芦、两浙盐务,以户部侍郎和都察院副都御使巡视、督理 盐务自此开始。 正统三年(1438) ,明英宗“令两淮、两浙、长芦等运司,每岁各 差御史一员巡视及催督盐课” 。 至此,每年分遣御史至各地巡盐成为定制。巡盐御 史任期一年,然而往往不拘此限,巡盐御史的任期通常较短,所以影响到其职能的 发挥。巡盐御史,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四个都转运盐使司各一人。 在其它盐政 机构,多由清军、茶马、巡海御史或按察司代行其职能。成化以后,盐法日坏,御 史品级卑微,不足以弹压,所以开始派遣都御使、副都御使巡盐,权力加重。 二、明代地方盐政机构 根据盐产量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其政权建立之初,朱元璋的吴政权和后来的 明代政府即沿袭元代地方盐政机构的设置形式,次第于各盐产区设置了都转运盐使 司或盐课提举司作为各盐区的统领机构。至正二十六年(1366) ,朱元璋的西吴政权 占领张士诚东吴政权统治下的淮安、泰州后,沿用元政府的盐政体制,设置两淮都 转运盐使司,下辖泰州、通州、淮安三个分司,三个分司共管辖 29 个盐场。 吴元 年(1367) ,朱元璋的吴政权又消灭了占领浙江的方国珍集团,开始“置两浙都转运 盐使司于杭州,下设三十六场盐课司” 。 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和统治地域的扩大,明 明太祖实录卷六八,洪武四年九月丙辰条。 明史卷七五职官四 。 明史卷八食货四 。 万历明会典卷三四盐法三 。 明史卷七三职官二 。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丙午年二月己巳条。 明太祖实录卷二二,吴元年二月癸丑条。 明代开中制与盐商的演变 8 政府继续在各盐产区设置了相应的盐政机构。洪武二年(1369)正月,明政府“置 河间长芦、河东二都转运盐使司,及广东、海北盐课提举司” , 同年十一月,明政 府又设置了山东、福建都转运盐使司。洪武三年(1370) ,于陕西灵州设置盐课提举 司。 洪武五年(1372) ,设立四川茶盐都转运使司,洪武十年(1377)裁革。洪武 二十年(1387) ,另置四川盐课提举司。洪武十五年(1382) ,于云南大理设立五井 盐课提举司。洪武十六年(1383) ,又于云南安宁、姚安、楚雄分别设置安宁盐课提 举司、白盐井盐课提举司、黑盐井盐课提举司。 明代共设置有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福建等六个都转运盐使司(简 称“盐运司” ) ,每个都转运盐使司下辖数量不等的分司,具体情况为两淮都转运盐 使司下辖泰州、通州、淮安三个分司,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下辖嘉兴、松江、宁绍、 温台四个分司,长芦都转运盐使司下辖沧州、青州两个分司,河东都转运盐使司下 辖东场、西场、中场三个分司,山东都转运盐使司下辖胶莱、滨乐两个分司,福建 都转运盐使司下辖水口、黄琦、南港、漳泉四个分司,六个都转运盐使司共辖十八 个分司。 明史卷七五职官四记有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五个都转运 盐使司的十四个分司,而缺失福建都转运盐使司的分司情况。根据周昌晋福建鹾 政全书卷上盐官的记载,福建都转运盐使司下辖水口、黄琦、南港三个分司。 另据谢肇淛福建运司志卷十三奏设漳泉分司的记载,万历年间福建都转运 盐使司之下又设置了漳泉分司。刘淼在明代盐业经济研究中认为福建都转运盐 使司下设水口、黄琦、南港三个分司,而未列出漳泉分司,当是未充分占有史料所 致。 都转运盐使司设有都转运使一人(从三品) 、同知一人(从四品) 、副使一人(从 五品) 、判官无定员(从六品) 。经历司为都转运盐使司的办事机构,设有经历一人 (从七品) 、知事一人(从八品) 、库大使一人、副使一人(二者均未入流) 。都转运 使统领整个都转运盐使司的盐政事务,而同知、副使、判官则常驻各分司,管理分 司的盐政事宜。明代盐政机构稳定后,共设置有四川、广东、海北、黑盐井、白盐 明太祖实录卷三八,洪武二年春正月戊申条。洪武二年(1369)正月,初置北平河间都转运盐使司,同年 改称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旋略去“河间”二字,定名为长芦都转运盐使司。 灵州初隶属陕西宁夏府,设置灵州盐课提举司后,同年灵州被革,弘治十三年(1500)九月复置灵州,直隶 陕西布政使司,弘治十七年(1504)八月灵州再次被革。而灵州盐课司这一机构和名称一直保留下来,又常称为 察汗脑儿盐课司。 明史卷七五职官四 ,1848 页。 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 ,第 14 页。 第一章 开中制的创立与盐商的演变 9 井、安宁、五井、灵州八个盐课提举司。 由于所辖区域和盐产量均不及都转运盐使 司,所以盐课提举司之下没有分司的设置。盐课提举司设有提举一人(从五品) 、同 提举一人(从六品) 、副提举无定员(从七品) ,属员有吏目一人(从九品) 、库大使 一人、库副使一人(二者均未入流) 。 每个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都统领若干盐场(或盐井) ,每个盐场或若干盐 井设有盐课司,出于存储和稽查的需要,还设置了数量不等的盐仓和批验所,盐课 司、盐仓和批验所都是基层盐政机构。盐课司、盐仓和批验所均设有大使、副使各 一人,且俱未入流。 盐课司设置于盐场、盐井,直接面向盐业生产者,是负责组 织盐业生产、征收盐课和支放工本的基层单位。盐仓是存贮、放支盐货的机构,负 责存贮灶户所产之盐,同时负责向盐商放支盐货。批验所是稽查机构,位于各盐产 区的水陆交通要冲地带,盐商支盐后必须运至批验所接受检查,在确定盐引有效、 无盐斤夹带等情形后,盐商才能获准放行、将盐运至规定区域贩卖。明代继承了前 代的行盐地界制度,各盐产区均有规定的行销地界,并将每个盐产区的行销地界刻 成铜版,印于盐引之上。明代各盐产区的行销地界详见本文附录一。 都转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是由明中央政府规划成立、并受中央政府控制的盐 政机构。除此之外,明代一些地方还生产土盐、硝盐、岩盐等盐类,土盐主要产于 山西中部、北部和河南开封府等地,硝盐产于云南等一些地方,岩盐则产于西北部 分地区。由于这类盐产地零星分散、产量不大,明代中央政府对其控制较松,由地 方政府进行管理,并在当地进行销售。 第二节 开中制的创立 明朝建立后,退居漠北的北元“控弦之师,不下百万” ,仍对明代边防构成严重 威胁。为此,明代在东起辽东、西至甘凉的边境地区驻扎了数目庞大的军队,而大 规模的驻军又造成了粮饷供应问题。为保证粮饷供应,明代政府先后实行了军屯、 永乐九年(1411)五月,置交阯盐课提举司。宣德二年(1427)放弃交阯,交阯盐课提举司随之废去。见明 史卷八食货四 。建文中,改广东盐课提举司为都转运盐使司,永乐初复故。见明史卷七五职官四 。 明史卷七五职官四 。吴元年,曾定都转运使秩正三品,同知正四品,副使正五品,运判正六品,经历正 七品,知事正八品,另有照磨、纲官均正九品。盐场设司令,从七品;司丞,从八品;百夫长,不详其品秩。后 盐政官员的品秩降低,而且职位多有裁革。 由于各盐区的生产方法不同,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在唐代海盐生产者称为亭户,井盐生产者称为灶户,池盐生 产者称为池户或者畦户。在明代盐业生产者往往统称为灶户。 明代开中制与盐商的演变 10 民运税粮、开中盐粮、京运年例银等措施。明代的开中制源于宋代的“入中法” , 是 保障军需供应的体制之一。关于开中制的实施,相关史料记载洪武三年(1370)六 月,山西行省奏言, “大同粮储自陵县、长芦运至太和岭,路远费重。若令商人于大 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者,给淮盐一引,引重二百斤。商人鬻毕,即 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输之费省而军储之用充矣” 。 明太祖允准 了这一奏请,户部尚书郁新据此详尽制定了召商开中法,令商输粟塞下,按引支盐, 开中制由此开始创立。 这条史料清晰地显示出,解决边境地区的粮饷供应问题是明 代开中制创立的直接动因。关于“开中制“名称之由来,明史专家孟森指出, “中盐 之法,军守边,民供饷,以盐居其中,故曰开中。 ” 按照制度规定,每逢开中时,先由缺粮地方向户部提出申请,户部奏请皇帝批 准后,户部将榜文出给开中地方以召募商人,榜文具体规定了开中的地点、输纳物 资的种类和数量、支盐的数量和场分等。商人根据榜文的内容和章程,选择输纳物 资的仓口和对应的支盐的盐政机构。商人按照要求输纳后,由仓口官吏填发给一种 类似收据的“仓钞”和用于验证的“勘合” 。同时,该处官宪将商人所纳物资和应支 盐的数额,记入预先准备好的底簿之中,并由各仓口直接送至对应的盐运司或盐课 提举司。商人领取仓钞和勘合后,持之至指定的盐运司或盐课提举司,盐运司或盐 课提举司将商人所持仓钞、勘合与底簿比对无误后,向商人颁发盐引。通常认为, 商人在开中地方输纳物资后即领取盐引,事实上商人在开中地方领取的是仓钞和勘 合,商人持仓钞和勘合至指定的盐运司或盐课提举司才能换取盐引。商人领取盐引 后,即持引至盐场支盐,然后要经过批验所的掣验,通过掣验后,商人即可将盐运 至行盐地方贩卖,贩卖完毕后,商人要在规定时间内将用过的盐引交还官府。盐引 是重要的行盐凭据, 从支盐至行盐的整个过程中, 商人都必须持有盐引, “盐与引离, 即以私盐论” 。 商人中盐时,各卫所将每位商人的姓名、纳粮数量造册送缴户部, 多数学者认为“入中法”产生于北宋初年,杨泉则将 “入中法”的起源追溯至更早的唐代,他认为折博制度 下政府与商人之间的盐货交易即为“入中法”的开端(见杨泉引钞盐制起源新探 , 盐业史研究1989 年第 3 期) 。笔者认为,唐代折博制度下政府与商人之间的盐货交易尚处于萌芽状态,不能成为“入中法”的开端。明 代的开中制源于北宋的“入中法” ,这是一种“商输刍粟塞下而官给之盐” 的招商代销制度,北宋初年因与西夏 的战事需要,北宋在鄜、延、环、庆、渭等地驻扎大批军队,为供应军需,宋太宗雍熙年间(公元 984-987 年) “令商人输粟于塞下,增其值,令江、淮、荆、湖给以颗末盐” , ( 宋史卷一八三食货 )这是后世中盐法的 起源。元代继续“募民中粮以饷边” ,中盐之法曾在元代长期推行。 明太祖实录卷五三,洪武三年六月辛巳条。 明史卷一五郁新传 。 孟森明清史讲义 ,第 46 页。 明史卷八食货四 。 第一章 开中制的创立与盐商的演变 11 盐运司和盐课提举司也将每年办盐数量、支盐商人的姓名和支盐引额造册送缴户部, 户部复查、核对二册来进行稽查。 “各该中盐卫分造册一本,具客商名数径缴户部。 其盐运司仍将该司额办盐数申报,每年终支过引盐及客商姓名,另据总数,径申本 部注销。 ” 在开中制施行的早期,形式相当灵活,带有政策实施早期的不确定性。一方面 有“纳”与“输”的区别, “纳”是指商人上纳自己购买的物资, “输”是指替政府 将指定物资从一地运输至另一地;另一方面又有“本色”与“折色”的区别, “本色” 是指输纳米粟, “折色”则是指根据需要输纳马匹、草束、棉布、铁、金银等物资。 在以后的实施中,开中制逐渐以“纳”为主,而“输”则渐渐消失。在运司纳银制 确立之前,开中制以本色米粟为主体,折色则因临时需要而定,运司纳银制确立之 后,开中制则以纳银为主,本色米粟则处于辅助地位。 开中制创立后,迅速推行到全国各地。洪武时期,山西、陕西、北平、山东、 河南、湖广、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都以开中制补充军需。洪武四年 (1371)二月,详细制定了两淮、两浙、山东三个盐运司的开中则例, “输米临濠、 开封、陈桥、襄阳、安陆、荆州、归州、大同、太原、孟津、北平、河南府、陈州、 北通州诸仓,计道里近远,自五石至八斗有差。 ” 之后,根据米粟时价和距离远近 的不同,开中则例时有调整, “先后增减,则例不一,率视时缓急,米值高下,中纳 者利否。道远地险,则减而轻之” 。 北宋施行“入中”盐法,是出于与西夏对峙而解决军需供应的需要,是一种临 时举措和权宜之计。在明代洪武早期,只有在边饷发生困难或需要筹集大量粮草时, 才由地方向户部提出申请,然后由户部向皇帝奏请才能实施开中,所以这时开中制 尚是一种因事而设、事毕则已的临时举措。至永乐、宣德时期,开中制逐渐成为一 种基本制度而广泛、长期在边境地区得以推行,这是明代开中制与宋元入中法的重 大区别。永乐年间,开中米粮开始侧重于供给边饷,当然仍有一些地方因临时急需 而进行开中,如明成祖营建北京时,除云南金齿卫、楚雄府、四川盐井卫、陕西甘 州卫外,暂停各处开中而令商人纳粟于北京。 至宣德七年(1432) ,户部再次制定 开中则例,则开始完全以边境地区为重点。 万历明会典卷三四盐法三 。 钦定续文献统考卷二征榷三 。 明史卷八食货四 。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征榷三 。 明代开中制与盐商的演变 12 如前所述,明代供应边境军需的措施有军屯、民运税粮、开中盐粮、京运年例 银等多种, 开中制仅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庞尚鹏在隆庆年间疏理盐法时即曾指出,“盖 九边额供之数,以各省民运为主,屯粮次之,此十例也。而盐粮乃补其所不足,亦 千百十一耳。先年民运、屯粮岁盈常数,故中盐纳粮草多在缺乏之时。 ” 根据这段 记述可知, ,开中制在供给边饷方面仅是一种补充方式,处于辅助地位而已。 明实 录中也有关于军屯、民运税粮、开中盐粮和京运年例银各自作用的评述, “各边初 皆取给屯田,后以屯田渐废,屯军亦多掣回守城,边储始唯民运是赖矣。而其派运 之数, 又多逋负, 故岁用往往不敷, 乃以盐银济之。 非得已也, 舍此似无长策” 。 “后 因边庭多事,支费渐繁屯田十亏其七八,盐法十折其四五,民运十逋其二三, 悉以年例补之” 。 根据明实录的记述,军屯是明代政府首选的边饷供给方式, 之后又以民运税粮来补充,由于军屯渐废、民运逋负,明政府对开中制的依赖性增 强,当这三者均无力时,又以京运年例银来补充边饷供给。日本学者寺田隆信也指 出, “明代的边饷问题通常主要靠民运粮和屯田粮来解决,并通过支付京运年例银加 以补充,开中法只是同时使用的一种临时办法” 。 开中制运行良好时,势要不能倚势玩法,官吏也不能上下其手,对于有意愿参 与开中的商人来说,机会是均等的。嘉靖时期,户部尚书王杲对此有如下评述, “其 法每遇开中引盐,拟定斗头,分派城堡,尽数开中,明给榜文,揭之通衢,听有本 商人抢先上纳,凡钱粮但以先入库为定,出给实收,先后填给勘合,则商人有资本 者虽千、百引不限其多,何待于买窝。其无资本者虽一、二引亦不可得,何窝之可 卖。商人上纳之多寡,在其资本之盈缩,郎中等官虽欲高下其间,亦不可得,既不 招怨于人,亦不取谤于己,一举而三益,法无便于此者” 。 开中制创立后,明政府依靠食盐专卖制度,将盐业资源的部分利益让与商人, 从而调动了商人从事粮饷转运和盐业经营的积极性,商人担负起巨额军需的输纳任 务,为政府节省了巨大的经济和行政资源。鉴于开中制对于军需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热敷与低频电刺激协同作用-洞察及研究
- 手指画树叶课件
- 公司管理者遵守公司既定制度
- 视听行为分析-洞察及研究
- 公司复印机买卖合同5篇
- 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期中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八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含部分答案)
- 橡胶厂考勤管理规范制度
- 自然冷却技术优化-洞察及研究
- 采购成本管理技术与谈判技巧培训(采购培训)
- 2025-2030中国成品润滑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保密警示教育典型泄密案例教育学习
- 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申请表
- 乡村积分超市协议书
- 小学一年级上册体育全册教案
- 电焊工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DB42-T 2051-2023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及保护界桩设置规范
- 高压配电抢修方案范本
- 2025高考英语全国II卷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深度研究
- 医院外出进修、培训及参加学术会议的管理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