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苦情词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苦情词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苦情词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苦情词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苦情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晏几道是北宋一位非常重要的小令作家,和他的父亲晏殊并称“二晏”或“大 小晏”,但由于他的生卒年不详,留传下来的的资料记载也不多,再加上他写作 的内容和题材的狭窄,使得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八卜年代以 来每年都会有关于他的研究论文出现,但大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基于此,本 文选择晏几道词做为研究的对象,并把题目定为“晏几道苦情词研究”,希望能 够通过对其词作的分析研究,对这位“古之伤心人”( 冯煦语) 有比较深刻的了 解。 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本着“知人论世”的写法,对其写作悲苦词篇的心 理形成作了简单的分析,知道他的苦情词篇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和其身世遭遇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苦情词的表现、苦情词的情感层次和 苦情词的营造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运用统计、比较的方法,尽量做到有 理、有据、论证严密。最后本文认为,晏几道之所以写出一篇篇凄苦悲凉、婉转 幽怨的小词,首先是他坎坷的身世使然,再受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以悲为美”的 传统的影响,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词体风格,另外,由于文学对人的内心有“补 偿”作用,它可以寄托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所以,在晏几道创作这些词篇的时候, 他忧郁的内心气质反而得到了短暂的释放和渲泄,这可能就是他更深层的写作心 壬早。 关键词:晏几道;苦情词;苦情表现;苦情层次;苦情营造 a b s t r a c t y a nj i d a oi sap r o m i n e n t c i p o e ti nt h en o r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 t o g e t h e rw i t h h i s f a t h e r , y m ls h uw h o i sf a m o o si nt h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a sw e l t t h e ya r ec a l l e d “t w o y a n s o r s e n i o ra n dj u n i o ry a n s ”b y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a f t e r w a r d s h o w e v e r , t h e s t u d i e so ny a hj i d a oa n dh i sw o r k sh a v en o td r a w nm u c ha r e n t i o nb e c a u s eo nt h eo r e h a n d ,t h e r ea r ef e ww r i t t e nr e c o r d st om a k es o r eh i sl i v i n ge x p e c t a n c ya n do nt h e o t l l e r , t h ec o n t e n ta n d t h e m ei nh i sc r e a t i o na r er e l a t i v e l yn a r r o w e r d e s p i t et h ef a c t t h a tt h e r eh a v eb e e ns o m er e s e a r c hp a p e r so nh i ms i n c et h el9 8 0 s t h o s es t u d i e sh a v e n o tc o n d u c t p e n e t r a t i n g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i nt h i sp a p e r , w e t a k et h ec i p o e t r yo f y a hj i d a oi n t o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a n dm a k et h et i t l e s t u d yo n 肪es o r r o w f u lc i p o e t r y 6 vy a hj i d a o ”o u ra i mi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i s “a n c i e n ta n dh e a r t b r o k e np o e t ”( f e n g x u 、d e e p e rt h r o u g h t h ee x a m i n a t i o no f h i sw o r k s t h i sp a p e ri sc o m p o s e do ff o u rp a r t s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w eb a s eo u rd i s c u s s i o n so n t h ev e r yp e r s o na n dh i sb a c k g r o u n di n f o m a r i o ns oa st oa n a l y s i s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o m p l e x o f c r e a t i n gt h ec iw h i c he x p r e s s e sag r i e v e da n ds o r r o w f u lf e e l i n g t h r o u g h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w eg e t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c l u eo fh i sc r e a t i o ns t y l ew h i c hi sc l o s e l y c o n n e c t e dw i t hh i se x p e r i e n c ea n dm i s f o r t u n e t h es e c o n d t h i r da n df o u r t hp a r t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y a h ss o r r o w f u lc if r o mt h e t h r e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e n t i m e n t a la s p e c t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l s o w e i n t e g r a t et h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o fs t a t i s t i c sa n d c o m p a r i s o n f o rt h e p u r p o s e o f r i g o r o u s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f i n a l l yw ea r g u e i nt h i sp a p e rt h a tt h ec r e a t i o no f d r e a r y , s o r r o w f u lb u t g r a c i o u sa n ds u b t l ec ib yy a nj i d a oi s d u e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t w of a c t o r s t h ef i r s t s h o u l db eh i sl i f e t i m eo ff r u s t r a t i o n sa n ds e c o n d l y , h i sc r e a t i o ni si n f l u e n c e dg r e a t l y b y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y l ep r e v a i l i n g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o f l i t c r a t u r e ,t h a ti s , t h em o r e s o r r o w f u l t h em o r eb e a u t i f u l ”h e n c eh i ss p e c i a ls t ) r l eo fc i c r e a t i o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 s i n c el i t e r a t u r ec a ns o m e h o wc o m p e n s a t et h ei n n e r m o s tb e i n go fp e o p l ea n dc a r r yt h e i d e a l i t ya n dd e s i r a b i l i t y o fa u t h o r s ,y a h sm e l a n c h o l yf e e l i n g sc a i lb er e l e a s e da n d e x p r e s s e dt e m p o r a r i l ya t t h es a m et i m eh ew a sc r e a t i n gt h e s ec i p o e t r y t h i sl a s t f a c t o rm i g h tb et h ed e e p s e a t e dc o m p l e xo f p r o d u c t i o no f y a n j i d a o k e yw o r d s :y a nj i d a o ;s o r r o w f u lc i p o e t r y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 s o r r o w f u lc i 。p o e t r y s e n t i m e n t a ll a y e r ;c r e a t i o no f t h es o r r o w f u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毽母l 日期:递! ! 墨丝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 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同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 邮编: 网一巫氆出 引言 晏几道是宋代词坛一个以写“情”著称的词人,他的这些“情”词大多凄迷哀婉, 冷清孤独,欢快愉悦的作品很少,轻亵调笑的作品更是几乎找不到。他风流自赏,敏 感多情,盛衰迥异的人生遭遇,使他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使得他的爱情显现 出强烈的感伤色彩,因而其作品就自然带有股沉郁哀怨的情调。从他的词中,人们 看到的是一个性情纯真的晏几道,一个愁苦难耐的晏几道,可以蜕,一部小山词 就是一部苦情词,就是他生痴情和凄苦的回忆录。 探索这些苦情词中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研究小晏词的基本出发点。当然,不足 :百六十首小山词每首都是本文关注的对象。小晏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作 为一个相门之后的贵族公子,唱和应制之作自然必不可少,据黄升花庵词选于鹧 鸪天碧藕花开水殿凉下注:“庆历中,丌封府与棘寺同日奏狱空,仁宗于宫中宴 乐,宣晏叔原作此,大称上意”,另据王灼碧鸡漫志载:蔡京重九冬至日遣客求 叔原长短句,叔原欣然作鹧鸪天( 九日悲秋不到心) 、( 晓l = = _ 1 迎长岁岁同) ,虽文中 又记“竟无一语及蔡”,显现了小晏孤介的性格,但终究内容、情感平平,并无多少 可取之处。但这类作品比起其父晏殊来说可以说少之又少,在全部小山词中电仅 有几首而已。 除了应制作品之外,那些在晏殊去世以前,在小晏还处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 时期所写的冶游之作,品味诗酒风流的作品,如浣溪沙( 白芝春衫杨柳鞭) 、生 查子( 远山眉黛长) 等,也不在本文研究之内,但类似的作品总共加起来也不会超 过二十首,因为晏殊去世时,小晏年仅十七岁”,真正体验社会生活及大量创昨还没 有开始,而当其父这颗大树倒下,小晏开始失去庇护后,真正自己面对生活时,所流 露出来的情感及情感显现的作品才开始大量涌现,而这些作品几乎每首都是其多情个 性的写真,是其真性情、真感情的折射,流露出凄凉感旧的伤感色调,也才。是本文重 点关注的内容。 言为心声,在词摆脱了吟风弄月的无病呻吟,开始一步步地从“小道”堂而皇之 地走向坦途后,它完全能够传达词人幽约细腻、深婉复杂的内心情绪。词人的内心情 绪外化于词中便成为词作的情感意蕴。应该说,小晏之所以能写出首首缠绵悱恻, 沉哀入骨的小词,与其不断变化的心路历程是分不开的,宁宗一先生在关注古代作 家的心态研究中指出:“历史过程和发展及诸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心灵,而心 。关于小晏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如冯沅君认为是1 0 5 0 71 1 2 0 7 ( 中因诗史) ;宛敏灏推定小晏最迟生十+ 1 0 4 1 ,宰年最早应杠1 0 9 81 1 0 1 或至1 1 0 7 一1 1 1 1 ( 二晏及其词) ;夏承焘推定小晏生于1 0 3 0 年,约卓于1 1 0 6 ( 二晏年谱) ;乇钟陵先生认为箕生于1 0 4 8 左右,毕于1 1 1 3 以后( 晏几道生半年小考) 。奉史参考涂小水先 生的说法,即小晏生十公元1 0 3 8 年,事于公元1 1 1 0 年,享年七f 。二岁。( 关于晏几道的生卒年和排行文学 遗产1 9 9 7 1 ) l 理结构正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文人的创作则又是打开时代灵魂的心理学,基于 这一点,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应是人类的心灵史。”“3 一个人的心态,特别是一个敏 感文人的心态,它是活跃的,富有生命力的,它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基于这 一点,在探讨小晏苦情词之前,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小晏的心理转变过程。 第一章、从词心之苦到词情之苦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及转变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朝一夕 的,并受一定时代的影响,王夫之姜斋诗话:“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研究小晏心理过程也应如此,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家世对他的影响。 一、家世的衰落 几道生于相门之中,钟鸣鼎食之家,用王国维形容李煜的话说“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 人间词话) ,从小不知愁为何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再加上他 足“临淄公之暮子”,一是晏殊年岁己大,况几道之上尚有六子,所以对其管教不是 特别严谨;二是晏殊本人雍容一生,少年居富贵,至老更是“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 燕饮”(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所以小晏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之中,难免沾染些纨 绔习气,而且养成心无羁绊,无所顾忌的习惯,内心自然天真无邪,毫不设防,如同 贾宝玉一样,整日混于脂粉堆中,不谙时事,不谐世俗,与其父七岁能文,十四岁即 赐进士出身,挤身官场大不相同。所以当他十七岁时父亲去世后,他一1 下子失去依傍, 无所倚托,便显得手足无措,可以说他是在心灵还没有完全成熟时便被投入了纷扰复 杂的社会当中,虽然父亲为其留下巨额财产,可以供其“费资千百万”地挥霍,但由 于其不善管理,不到几年便家道中落。往日的繁华与今目的凄凉相比,这种心理的落 差是非常大的,可以说,这是其心理畸形的一个转捩点。 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1 0 7 8 年,同叔墓被盗,遗骨被强盗用斧砍碎,这对小 晏心灵上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生活境遇的每况愈下,再加世事难料,使得小晏原本 就脆弱的心灵更如同雪上加霜,也就越发走向内敛和封闭,显得孤高狷介与不可接近, 据砚北杂志云:“元祜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鲁直欲见之,则谢日:今 :_ ;| 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当时苏轼在京,正受阜帝赏识,迁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小晏的这种态度,可以说是其心灵遭受打击后变得扭曲的一种极端表现, 恰恰泄露出内心的极度自卑,靠留恋自己过去的家世以维持心理虚荣的优越感,并借 以逃避现实,事实上,“政事堂”中的这些旧友,恐怕没有人再去理睬这个落魄公子 了。 如果说家庭的衰落是其心灵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那么仕途挫折则是其心理不难常 的关键,毕竟,父亲死时他才l - 七岁,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而且经济资本与政治资 本的丰厚又足以使其再振家风,如果善加利用,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性格的痴绝 使他既不愿“傍贵人之门”,又“不肯一作新进士语”,导致其仕途的一再受挫。 二、仕途的挫折 小晏作鹧鸪天- 碧藕花开水殿凉时当在宋仁宗庆历八年( 1 0 4 8 ) ,此时小晏 仅有十一岁,能够“大称上意”,再加上其父身居高位,应该说其前程是一片光明的。 但是在宋朝仅靠门第及祖荫能够显贵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即使参加科举考试,但凡 被录取者,或者严格审查,或者干脆就取消其录取资格,门阀世族入仕并不占多大优 势,所以晏殊虽历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宰相) 兼枢密使, 但却不敢随意保举几道为官,更何况其次子承裕于1 0 4 1 年被赐进出身,其四子崇 让于皇祜元年( 1 0 4 9 ) 又进士及第,为避嫌疑,小晏靠父荫入仕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 了。 晏殊死后,几道入仕途的唯一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但他却又“论文自有体, 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所以自然屡试不中,而且北宋党争激烈,政治局势变化无常, 幸进者飞黄腾达,失势者排挤压抑,识时之人缄口避祸唯恐不及,而小晏却“纵驰不 羁”、“疏于顾忌”、“常欲轩轾人”,最终只能使其“不受世之轻重”、“陆沉于下位” ( 小山词序黄庭坚) 。 即使这样,命运仍时时捉弄于他,宋神宗熙宁七年( 1 0 7 4 ) ,因郑侠上流民图获 罪下狱,“悉治平时往还厚善者,晏几道叔原亦在其中,侠家搜得叔原与侠诗云:小 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到几时”。1 。虽然后 来“裕陵称之,即令释出”,但对沉郁不得志的小晏来讲,无疑又是心灵上的。大摧 残。 巾国历朝历代之文人首先都会有“学而优则仕”的念头,都会有“学会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的思想,向往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 的壮志,但很多却落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 侄孙湘)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的下场,即使一朝 受宠,难免日后沉沦下僚,所以这也就注定了中国古人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宁宗一就 曾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皆有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甚至从一定意义上看,。部知 识分子史,就是一部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史“。小晏即是这些悲剧人物中的一个,作 为一个文人,特别是一个宋代文人,他本身参与政事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更何况其 又颇为自负,自许“少陵诗思”、“白头王建”( 临江仙) 。再加上亲身经历过父亲“太 平宰相”的繁华,自然希望得到君王的赏识,但终其一生,也只是宋神宗元丰五年 ( 1 0 8 2 ) 出任“监颍昌许田镇”的低级官职( 邵氏闻见录) ,于宋徽宗崇宁四年( 1 1 0 5 ) 年任过一年的丌封府推官,后即“乞食退居京师赐第”( 宋会要辑稿- 刑狱) 。孔予 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也”( 论语) ,但求仁而不得仁,有幽怨也就不奇怪了, 悲剧也就因此雨产生。所以近人夏敬观说:“叔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t h 邱, 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 小山词跋尾) 因此可以说仁途的挫折是小 晏心灰意冷、性格乖戾的关键,也是其沉溺诗酒歌伎,每每发出愁苦之音的症结所在。 4 三、婚恋的不谐 小晏的生平本就没有专门的、确切详细的记载,其婚姻、家庭也就更无从所得, 只是墨庄漫录有一条记载颇值得玩味,“晏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 谓叔原有类乞儿搬漆碗。叔原戏作诗云:生计惟兹梳,般檠岂惮劳。造虽从假合, 成不白埏陶。阮杓非同调,颜瓢庶共操。朝盛负余米,暮贮籍残糟。幸免皤问乞,终 甘泽畔逃。挑宜筇作杖,捧称葛为袍。倘受桑间饷,何堪井上螬。绰然真自许,睥尔 未应饕。世人轻原宪,人方逐子敖。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n ,。 从这则笔录略可看出一一些端倪,它反映了了小晏与其妻在价值观上的不同,小 山的价值观是一个酸腐文人、畸人的价值观,其妻是世俗的、利欲的价值观,这也就 导致二者的婚姻不能在更深、更高的层次发牛共鸣,只能维持在较低层面的共同生计、 生活。礼记昏义:“昏( 婚) 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也。”可以说,古代的大多数婚姻与家庭都是在为这个解释作注脚。所谓的婚姻只是 一种工具,只是为了能供奉先祖和传宗接代或者调和或巩固两家、两国之间的关系和 利益,夫妇之间能有真正爱情的不是没有,但实在是少之又少,恩格斯就曾浇:“夫 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1 作为一个敏感多情的 文人,小山渴望能与妻子有较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渴望自己的价值观能得到妻子的认 同与支持,向往着“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温馨和“小红低唱我吹箫”( 姜夔过垂虹) 的琴瑟和谐,但结果只是“其妻厌之”,并讥讽其“有类乞儿搬漆碗”,这对内心情感 丰富的小晏来说无疑是十分痛苦的,情感的不得抒发不断郁结,在家庭罩又得不到渲 泄,必然会在外面寻找突破口,这就是为什么小晏词中多为歌儿舞女的原因吧。 占代文人骚客游荡于秦楼楚馆,勾栏妓院是十分平常的事。其实不管是东方还是 凶方,妓院主要解决的都是性欲问题,但是,某种适度上,它还另有精神满足的功能。 封建时代的婚姻看重门第,它足财产与权势的结合,而很少考虑感情成分,小晏就是 最好的例子,结果就是导致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夫妻,但从另一方面,无论从社会、 家庭还是伦理道德都要求家庭的稳固,都需要双方维系婚姻的这种形式,所以基于此, 青楼妓馆就成了士大夫阶层摆脱家庭伦理负担,获得心理平衡和放松的最好场所。高 罗佩在中国古代房中考中说:“其实在于他们渴望与女人建立一种无拘无束、朋 友般的关系,而不一定非得发生性关系,一个男人可以与艺妓日益亲妮,但不一定 导致性交不可。”1 古代歌妓很多都是“色艺”双全的,她们不但有姣好的容貌,而 且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饮酒赋诗,即席歌舞,可以说样样精通,词苑丛谈就记 载了一位即席赋词,陪酒佐欢的官妓才女赵才卿的事迹,青琐高议中汜关中官妓 温婉,饱读诗书,不但精通子史,且熟谙天文兵法、阴阳、释道之要,书法,诗歌也 非常精妙,为许多士大夫所不及。所以说文人们热衷于出入秦楼楚馆,除了满足生理 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得到文化层次上的精神愉悦。恩格斯曾说:“在雅典的全盛时 期,则广一泛盛行至少是受国家保护的卖淫。超群出众的希腊妇女,j f 是在这种卖淫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们由于才智和艺术趣味而高出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妇女的一般水 平之上。”正因如此,小山才醉心于这些不幸的弱势群体,并为之奉献出自己全部 深挚真纯的感情,但悲剧也恰恰产生于此,因为无论官妓、家妓还是私妓,她们都是 卑贱与优裕的结合体,她们有可能“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 琶行) ,有可能穿金戴银,绫罗绸缎,但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自己的自由, 而小晏又无力去解救、帮助他们,所以小晏想与她们有真正的感情,想在她们这里找 到情感的寄托,只能是痴人说梦罢了,他能做的就是不断与她们上演别离的悲剧,欢 愉是短暂的,痛苦却是长久的,小晏总是不断在付出,可却总不断地受到伤害,他在 家庭外寻求的感情探索也失败了。 左传日: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家庭的衰落和生活的阅历使他不 可能成为圣人,兼济天下,普度众生,仕途的挫折和性格的懦弱也不可能让他立功边 陲,造福一方,倒是种种的磨难和不幸造就了他不断抒发出的一篇篇的愁苦之言。况 周颐在蕙风词话( 卷) 中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 得已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此万不得者由吾 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班固: “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 汉书艺文志) ”,高仲武“诗人之作,本诸于心,心 有所感而形于言( 中兴间气集) ”。可以说,小山正是由于到了那万不得已的词心之 苦痛,才会写出那些感人肺腑的苦情之词篇。 6 第二章、苦情词的体现 一词语意象构成独特的苦情世界 小l 【j 词凄苦缠绵,幽怨悱恻,感人之处也在于此。通读其词,可以发现一组组的 感伤词语和意象,如同一幅幅凄美、细腻的画面,构成一个完美的苦情世界,这些词 语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这位真正的“古之伤心人”的面貌。 一、“别”离之苦与人生长“恨” 元代散趋家刘庭信曾叹:“人生最苦是别离”( 折桂令忆别) ,“别离”可以说 是一个自占而今的传统话题,楚辞- 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十 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别,会面安可 知”,把别离场面写得最动人者莫过于江淹的别赋,其开旬日:“黯然销魂者,唯 别而己矣”,对于小晏来讲,他并非只是在形式上延续这个话题,而是实实在在地抒 写自身的真实境遇,他的词作大多就是叙写伤离怨别,感物怀旧,遣情遗恨,这也是 历来评价他题材狭窄之原由。 小晏乃是多情之人,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后,便会毫不犹豫地把感情全部投放 进去,然而由于自己的漂泊不定,再加上其思慕对象大多为歌妓或别家之侍女,毫无 人身自由可言,所以别离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别离的轻易是词人不断吟诵的,“伤 别易,恨欢迟,归来何处验相思”( 鹧鹅天小玉楼中) 、“伤别易,恨欢迟,惜无 红锦为裁诗”( 鹧鸪天梅蕊新妆) 、“难逢最是身强健,无定莫如人聚散”( 木兰 花念奴初唱) ,而且别离还是经常发生的,“见少别离多,还有人堪恨”( 生查予1 分残酒)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鹧鸪天当日佳期) ,那种因别 离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是不堪忍受的,试举一首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 翠。农上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管人 垂泪。 此首+ 本题作“别恨”,是回忆自己曾经与一位歌女的醉后分别,慨叹聚散如梦,“不 记”二字,轻轻撇去具体情事,实则是不愿提起,重笔在于渲染别后之凄凉怀抱。“红 烛”两旬化用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圭璋先生评 说:“自怜、空替等字,皆能于空际传神,二晏并称,小晏精力尤胜,于此可见。” 8 1 这首词真实地出写出小山独自在寒夜之孤苦悲凉,他在另一首词中写到“真个别离 难,不似相逢好”( 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这真是一句痴傻之言,谁不知道离别难, 相逢好呢? 然而正是从这傻罩傻气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最平凡的真理,感受到他 情痴的个性。这可能也就是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所说的“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 致”吧! 长期的不断的别离,难免使词人感到愤愤不平,产生一股怨m 艮”之气: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 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 书满。( 蝶恋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去年花开之时,词 人还同意中人一起在花前许下美好的愿望,今年花开时却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百无 聊赖之时,“我”绾同心结以寄托自己的思念。梁武帝有所思云:“腰问双绮带, 梦为同心结”,但可恨的是,同心结易绾,人却难以成双,“我”本想在彩笺上写下别 离的幽怨,但上面早已滴满了相思的泪水。真可谓“_ _ 一字0 目,一字一珠”( 陈廷焯 词则) ,金董解元在西厢记诸宫调中说:“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山红叶, 尽是离人眼中血”,小山就是用自己全部的心血来书写别离的幽恨。 别离已令词人恼恨不已,更让他“恨”的是对方的久久不来音信: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衾凤冷, 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阮郎归) 刚分别开始时还会有几封信来聊以慰藉,但经春历秋,书信是越来越少,往日的花草 似乎还和当初一样,但人情却不像以前了,这怎么能不让词人产生怨恨呢? 在小晏的 印象巾,别离之后,应当“寒雁来时,第一传书慰别离”( 采桑子征人去日) ,然 而对方却让他失望了,相逢不但几近渺茫,连书信也懒得写了,小晏的朝思暮想,魂 牵梦绕,得到的却是如秋风一般的寒冷,深秋气凉,小晏的百般愁肠只能依靠喝酒来 得以舒展。然而这已经是不错的了,下面这首蝶恋花中所写的人就干脆连消息也 没有: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 恨。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层波横一寸,斜阳只与黄昏 近。 词人站在高楼之上,整日望着远方,希望可以看到思念的人能够派人送信来,但寒冬 已经接近尾声,转眼又是一年的春天,物依i e l 而人却非,今年的恨事不但不能减少, 反而比去年春天更加多了。可能远方的人早已把词人给忘记了,但词人却仍然沉浸在 往日的思念中,他的真情又有谁能知道呢? “可恨良辰天不与,才过斜阳,又是黄昏 雨”( 蝶恋花) ,他恼恨上天的不与好姻缘,恼恨“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 点绛 唇) 。“一恨”在词中随处可见,“酒醒长恨锦屏空”,“天将离恨恼疏狂”、“遗恨几时休, 心抵秋莲苦”,“初心已恨花期晚,别后相思长在眼”,“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 “一春离恨懒调弦”,“长情短恨难凭寄,枉费红笺”等等,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 在小山词中“恨”字共出现于7 9 首词中8 1 次,几乎占全词的三分之一,真如词 人所写的“酒罢凄凉,新恨犹添旧恨长”( 减字木兰花) 。他的恨大多是由于离别所 引起的,“绿酒细倾消别恨”( 浣溪沙) ;“南楼风月长依旧,别恨无端有”( 虞美人) ; r “心心念念忆相逢,别恨谁浓? ”( 风入松) ;“歌彻郎君秋草,别恨远山眉小”( 秋 蕊香) :“路隔银河犹可借,世间离恨何年罢? ”( 蝶恋花) ;“终易散,且长闲,莫 教离恨损朱颜”( 鹧鸪天) ;“都人离恨满歌筵,清唱倚危弦”( 诉衷情) ;“佳期何 在? 想天教、离恨无穷”( 行香子) ,离别后的相思,离别后的抱怨深深困扰着他, 如果离别后的双方都是深深相爱的,如他所说的“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 ( 秋蕊香池苑清荫) ,那么也不会让他产生这么多的“恨”,而事实上,很多情况 小晏的感情都是一厢情愿,只是他的“朝落暮开空自许”,所以,他的不被理解,他 的“竞无人解知心苦”才是他有这么多“恨”的主要原因。 二、“泪”之无奈与“愁”之长在 小晏是个性格偏于软弱的人,在他的人生观包括身体尚未长成熟的时候,他的父 亲大晏去世,这个时候,既没有人对他的生活进行指导,他也未曾有过实际世事的磨 炼,因此,他一踏入社会,“现实生活粗暴地打破了晏几道童年的梦幻,在他未有充 分心理准备的时候,将他抛入社会,逼迫他向人生事业转移。说到底,晏几道的家庭 环境和生活经历也永远使他不可能有很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现实生活。晏几道带着 预先的美好设想踏入社会,马上显得手足无措,处处碰壁,生活和心理危机逐渐形成。” 。1 当他无力挽回自己的困境,无法应付现实,不能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时,他原先的 那种“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王灼碧鸡漫志) 的自信也便转 化为自卑,心里开始失衡。正因如此,他的性格不可能是健全的,只能是畸形的,敏 感的和柔弱的。表现在词上,也就形成一种婉约多情,细腻香软的风格,毛晋在小 山词跋就说他“直逼花间,字字娉娉袅袅,如揽嫱、旋之袂”。 他的词风表现出过多的儿女之态,终日泪水涟涟,愁容满面。王钰在比较贺铸和 小晏时曾说“叔原妙在得于妇人,方回妙在得词人遗意”“。据全宋词计算机检 索系统统计,晏词2 6 0 首,含“泪”字的有4 7 首,使用频率为1 8 1 ,居第一位; 周邦彦词1 8 6 首,含“泪”句3 3 首,频率为1 7 7 ,居第二位;秦词7 7 首,含泪字 的有1 3 首,频率为1 6 8 ,居第三位,其他使用“泪”字频率较高的北宋词人是: 欧阳修2 2 4 首词,含“泪”句有2 6 首,频率为1 l _ 6 ;苏轼词3 6 2 首,含“泪”句 3 5 首,频率为1 0 7 ;贺铸词2 8 3 首,含“泪”旬3 3 首,频率为1 1 6 1 ,由此可 见,王经所说并非为过。虽然他词中之泪大多是借女性之眼而发,“粉笺书,罗袖泪” ( 更漏子)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蝶恋花) ,但其实也是他本身的心态,词 中的“泪”也就是他自己的泪,可以蜕,他的词就是蘸着自己的泪水写成的: 云去住,月朦胧,夜寒浓。此时还是,泪墨书成,未有归鸿。( 诉衷情) 经春织就机中素,泪墨题诗。欲寄相思,日日高楼看雁飞。( 采桑_ 了) 从这饱含泪水的词篇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的那种泣血而书的深情,而这一切都是为 思念中的佳人,试举虞美人: 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南枝开尽北枝开。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 9 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意。问谁同是忆花人。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 春去春来,为了能赚得小鸿的眉黛低颦,词人竟然到了长年落泪的伤心境地,而且“年 年衣袖年年泪”,构思极为巧妙,似乎农袖专为拭泪而设。罗曼罗兰说:“只要有一 双忠实的眼睛和我们一道流泪的时候,就值得我们为了生命而受苦”。小山可能就是 为了这双能陪他落泪的眼睛才受这么多的苦吧,由此可见小晏的一片痴情,也从中看 到了他的无奈。在宋代,个人家庭中豢养歌妓舞女的情况很多,北宋初年,太祖曾劝 石守信等部f “多积金,市阳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宋史石守信传) 。 主人对这些歌女有绝对的支配权,可以随意转送或卖掉她们,如姜夔以暗香、疏 影得到范成大的欢心,范即以家妓小红相赠。辛弃疾为其妻延医治病,则以家妓整 整酬医,并口占好事近一首,但是反过来,作为客人却不能随便与主人家的侍妾、 婢女有染,主人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晏几道能做的只是“每得一解,即以草授 诸儿”,再没有其它的举动。这怎么不使这样一位深情之人伤心欲绝呢? 性格的懦弱 使他根本没有能力使自己的情志得以抒展,只好以泪洗面。“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 梦回珠泪满”( 木兰花) ;“欲论心,先有泪。零落去年风味”( 更漏子) ;“夜夜魂 消梦峡,年年泪尽啼湘”( 河满子) 。 多情的泪水只会濡湿多情者的心,而内在的痛苦却并不因此而减少,相反倒增添 了更多的“愁”绪。大致看来,小山之满怀愁情不外乎三种:一是“身外闲愁空满, 眼中欢事常稀”( 临江仙) 的闲愁;二是感叹时光流逝的伤春悲秋之愁;三是与意 中人的别离之愁。 刘克庄清平乐休弹别鹤中有一句:“除是无身方了,有身常有闲愁”。人生 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常人尚对此愁叹不已,何况对于一个“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 ( 生查子坠雨已辞云) 的敏感多情文人,他就更容易“无故寻愁觅恨”,更容易 产生比别人多的“闲愁”,“去年今日杏墙西,啼莺唤得闲愁醒”( 踏莎行宿雨收尘) ; “依前青枕梦回时,试问闲愁有几? ”( 西江月南苑垂鞭) ;“多情爱惹闲愁,长 黛眉低敛”( 忆闷令取次临鸾) 。小山的内心是痛苦的,所以他看待周围事物的眼 光也是悲凉凄楚的,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引发他的愁绪的对象,“陌上蒙蒙残絮飞, 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 鹧鸪天) ;“飞花自有牵 情处,不向枝边坠。随风飘荡已堪愁,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 虞美人) ;“莺花 见尽当时事,应笑如今。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采桑子前欢几处) ,可以 说,身边的一草一木,美人的一颦一一笑无不牵愁惹恨。 有了上文的表述,再谈其伤春悲秋,感叹韶光易逝之愁就不难理解了。伤春悲秋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传统话题,历代文人都不乏吟诵。如果说宋玉在九辩 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摇落之悲,开了千古悲秋之风,那么,在屈原那“日月 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喟叹中,就已经隐含着伤春之意绪。而谢灵运的诗句 更加耐人寻味,其诗登池上楼有一段这样写: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嵌。初景革绪风,新阳改 敝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1 n “当诗人病起即目而感受到新春的欣欣景象时,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欣慰,而是 由自己惊,f l , 节物的怵惕而共鸣于古人的逝者如斯之叹。这表明古代诗人是从春秋代序 中具体感觉到生命之流逝的,惟其如此,那生命无形流逝的悲哀便每每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 文心雕龙物色) 地表现为春色匆匆中的叹惜和秋气萧瑟中的悲慨了” “。小晏对季节的把握是敏锐的,尤其是对春与秋,在小山词中这两个词出现百余 次( 其中“春”1 5 8 次,“秋”6 1 次) ,无论是春天的杨柳花开,还是秋天的落英缤纷, 在其“苦心”的观照之下,都有可“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 之处。试举两首 如卜i : 琼酥酒面风吹醒,一缕斜红临晚镜。小颦微笑尽妖娆,浅注轻匀 乏淡净。手 援梅蕊寻香径,正是佳期期未定。春来还为个般愁,瘦损富腰罗带剩。( 玉楼春) 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诗成自写红叶,和恨寄东流。人脉脉,水 悠悠,几多愁。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 诉衷情) 上首讲的是在一个和风拂面,斜阳晚照的春天,词人想起了思念中的小颦,她的笑语 嫣然显得是那么妩媚,那么纯洁。花香撩人,曲径通幽,本柬正好是情人约会的最好 时期,然而粉红依旧而佳人不在,春天啊,却也这般惹人忧愁。“人脉脉,水悠悠, 几多愁”让人不禁想起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瘦损宫腰罗带剩”又颇似柳永蝶恋花t 、:倚危楼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第二首写的是深秋的回忆,梧桐树上的落叶飘零在原来的溪头,词人 把相思连同怨恨全都写在红叶上,顺着流水寄给远方的意中人,但恐怕对方是收不到 了,词人只好独自倚偎于高楼之上,享受无边的愁情。“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 吴文英唐多令) ,秋与心合,遂有了“愁”字,吴文英写的这旬词太好了j 他把 对这一季节的自然属性和人的心理属性赋予了多么深刻的认识! 与伤春悲秋相关联的,便是羁旅之思和别离之苦,对于中国文人来讲,从一开始, 这种牛命迫使,岁月无情的悲哀就是同山川阻隔、人世离散的悲哀交织在一起的。离 别在上一小节已经谈过,它不但为小晏增添了很多的“恨”事,同时也还招来了别后 的离愁,“牵愁照恨”可谓并行不悖: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惟有花间人别后,无期,水阔l u 长雁字迟。 今日最相思,记得攀条话别离。共说春来春去事,多时,一点愁心入翠眉。( 南 乡子) 花落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明年依然还是红意盎然,但人分别了昵? 山长水阔,天各一 方,交通联系是如此的不便利,能不能再见面就不能肯定了,“须愁别后,天高海阔, 何处更相逢? ”( 少年游绿勾栏畔) ,词人本想趁着今天话别的机会,诉说自己的 情思,说些让人- f l , 情愉快的事,但说来说去,愁绪还是不知不:觉显在了剧头之上。“问 看几许怜爿意,两蛾藏尽离愁”( 河满子对镜偷匀) ,这个时候,词人多少想要找 个人倾诉一下,但又有谁可以理解呢? 不得已之下,词人只好“欲把离愁,细捻花枝 说”( 醉落魄满街斜月) ,有时词人干脆想忘记离愁,可以轻松的“散尽离愁,携 l l 得清风出画楼”( 采桑子高吟烂醉) ,但终究是“强欢碟酒图消遣,到醒来、愁闷 还重。”( 风入松心心念念) 三、“酒”之麻“醉”与“梦”之寄寓 当别离成为不可避免,当幽恨与愁绪无法消除,当泪水清洗不去内心痛苦的时候, 小晏必须找到一个可以渲泄自己情感的渠道,可以让心中的郁结能够得以暂时的舒 缓,最终小晏为自己找到两种武器,即“酒”与“梦”。 通常,爱喝酒的文人都与现实存在着紧张的关系。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刘 伶最擅长饮酒,他就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1 并且, 他还自作酒德颂,文日:“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 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 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他虽有借酒避世,借酒佯狂之嫌, 但实真爱酒者。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现存饮洒诗 2 0 首,由于他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而且他是古代文人中能从酒中识得 深味,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的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所追求的是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即王瑶在文人与酒 中所说:“所谓酒中趣即是自然,一种在冥想中超脱现实世界的幻觉。“j 到了唐代, 酒仙李白“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其 二) ,他在酒的世界中寻我到了一个自信、自尊、自爱、自立的富有独立人格的自 我,寻找到了。个不受束缚、不受限制的自由天地,在醉中进入了一个与天地万物合 而为一、与宇宙大化同生共死的涅粲境界。诗圣杜甫则“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 壮游) ,他的酒诗中当然不乏娱情放纵、借溜浇愁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关注苍 生社稷,醉中也是一个站在乐游原上“独立苍茫自咏诗”的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形 象。李白的咏酒诗充满了傲视世俗的仙气,杜甫的咏酒诗有一种博大胸怀的浩气。到 了宋代,与陶渊明颇有相似之处,深得酒趣者当为苏轼,他“通过清雅的饮酒,常常 获得不可名状的酣适之昧,在他苦难重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