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河北契纸研究——以土地契约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河北契纸研究——以土地契约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河北契纸研究——以土地契约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河北契纸研究——以土地契约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河北契纸研究——以土地契约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摘 要 本文是在搜集整理民国河北土地契约的基础上对民国的河北契纸做进一步的研究, 意在突出契纸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契纸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同一时期的契纸进行分析总结,进而研究出在特 定时期契纸的内涵。通过对比的方法把契约与合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两者的共同特性。 对于民国河北契纸的研究,本文由表及里,由形到质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共分 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民国河北契纸在法律与现实之间的效用, 说明契纸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 即现实的保证及法律的承认。 第二部分为民国河北契纸的基本属性研究,从类型、形式、特征三个方面对契纸的 基本属性做进一步的阐述。 第三部分为民国河北契纸的特点,主要从质地、纸头、纸尾对民国河北契纸做由表 及里的分析。 第四部分为民国河北契纸要件构成分析,主要对契纸进行内在的深刻分析,从而反 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民国 河北 契纸 土地契约 社会状况 iv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in the republic of hebei province has collected on the basis of land lease deed of the republic of hebei province of paper to do further study, is intended to highlight the deed of paper bear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deed paper reflect social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or the same period of the lease permits the analysis summarized in turn developed in a specific period of lease paper connotations. by comparing the approach to contracts and contract analysis to arrive at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in hebei, for the lease of paper, this paper outside to the inside, from outside to inside, from the line to carry out extensive studies on the quali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republic of hebei deed of paper on the effectiveness between the law and reality, saying that ming qi papers role is to ensure that the two aspects of that reality and legal recognition. part ii is divided into the republic of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paper, hebei deed research, from the type, form,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lease paper for further elaboration. part iii is divided into the republic of hebe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per deeds, mainly from the texture, sheet of paper, paper tail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bei deeds done outside to the inside of paper analysis. part iv is divided into the republic of hebei deed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conditions reflected in the main paper on the deed to the inherent in-depth analysis so as to reflect the prevailing social conditions. 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hebei deed paper leases social conditions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民国河北契纸研究以土地契约为中心 ,是在导师戴建 兵教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引 言 一、 研究对象及意义 本文属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范畴,研究的对象是民国河北的契纸,以土地契约 为中心,主要通过契纸的形制、内容反映其特点及法律和社会现象。 契纸, 看似简单的一张纸, 却承载了很多的历史, 尤其是今天我们研究过去的契纸, 更是觉得它的分量很重。从外形到质地,从形制到工艺,从表面文字到社会关系,其中 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了解发现。本文就从民国河北契纸的几个基础的方面进行研 究,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启示。 对于民国河北的契纸研究,现在学术届还没有大量的成果出现,通过对民国河北契 纸的分析,能够更深刻的揭示当时河北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状况,国家的基本 保障制度,为更多学者研究民国河北的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民国河北这一特定地区的契纸 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出契纸出现的原因,如土地集中严重、天灾人祸、天主教会 的压迫,契纸的法律效用,契纸的基本特点等,让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社会 生活。 本文利用档案资料,借助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思想,运用实证和比较的方法对民 国河北契纸进行分析。由于现今关于契约的理论还没有形成,契约文书只能反映当时一 些基本的情况,本文正是从契纸的法律作用,契纸的基本属性,契纸的特点及契纸的要 件构成去分析,从而说明民国河北地区社会生产状况。 三、 研究现状 中国学者刘海岩和宋美云把天津档案馆藏的天津地区档案进行整理,前者主编了 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档案选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1 版) ,后者主编 了天津商民房地契约与调判案例选编 (1686-1949)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年 9 月 第 1 版) ,这两本书的贡献是系统整理了天津档案馆关于天津地区的契约档案资料,从 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天津地区契约的种类、形式与发展,更具有资料价值。张德义和郝毅 生两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土地契证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年 2 月第 1 版) ,搜集了 全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契约文书,按照土地契约,土地证照分成了两部分,把搜集到 的土地契约图文并茂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对于研究土地契约具有资料性的价值。 2 上海市档案馆编清代上海房地契档案汇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 ,主要 收录的是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地区的原始房地契档案,后来张姚俊先生对其进行补充,发 表清代上海房地契档案补编 (上、下) ,发表在 2003 年档案与史学的第 5、6 期 杂志上。 张传玺教授的秦汉问题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0 月增订本) ,对我国 古代契约进行了梳理和说明,对研究我国目前已知的古代的契约文书具有史料价值。张 传玺教授的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 月第 1 版) ,收录了 我国古代到民国的一千多件契约文书,为人们展现了几千年来契约的发展,对于契约的 研究同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张传玺教授的契约史买地券研究 (上、下) (中华书 局出版社,2008 年版) ,对于研究我国契约发展的历史,并且利用契约了解中国土地问 题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另外,张传玺教授还发表了一系列的关于土地契约的论文,如 从土地契约形式的演变看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 (发表于光明日报1963 年 6 月 13 日) , 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 (发表于文史16 辑) , 中国古代契约资料概述 , (发表于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27 期,1990 年 5 月,后被收入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 讨论会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9 月出版) , 论中国历代契约资料的蕴藏及其 史料价值 (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1991 年 3 期) ,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契约、土地、 土地所有制的问题,论述的重点是古代契约,对研究近现代契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杨国桢教授所著的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 (人民出版社,1988 年 2 月第 1 版) , 主要阐述了明清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另外杨国桢教授还发表了众多论文进一步阐述契约 及土地关系问题,如中国封建土地所有权史研究断想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9 年 01 月) , 论中国永佃权的基本特征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8 年 02 月) , 台湾 与大陆大小租契约关系的比较研究 ( 历史研究 ,1983 年 04 月) , 试论清代闽北民间 的土地买卖 ( 中国史研究 ,1981 年 01 月) 。 郑焕明著古今土地证集藏 (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 年版) ,对于土地契约的研究 具有史料价值。熊敬笃编纂的清代地契史料和民国地区史料 (四川省新都县档 案局,1985 年 12 月内部发行)也同样具有史料价值。 对于契约文书研究较早、 成果较多的地区, 当属徽州地区。 周绍泉、 王钰欣编的 徽 州千年契约文书第一编宋元明代编(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在 1992 年出版),安徽省 博物馆编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 1988 年出 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徽州文契整理组编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 3 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 1990 年出版),其研究属于区域研究,在区域特定问题的 研究方法、方向上对其它地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研究徽州契约的论文有刘和惠明 代徽州农村社会契约初探 (发表于安徽史学(合肥) 1989.2) ,汪庆元清代 顺治朝土地清丈在徽州的推行 (发表于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 ) 。 另外,西人对于中国契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王亚新、梁治平编、王 亚新等译: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 ,(由法律出版社在 1998 年出版),其中 收录了日本学者滋贺秀三、岸本美绪,寺田浩明等对中国的研究。他们研究的是中国民 事审判过程中的特色元素及契约在社会上的法律效用等,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中国土 地文书目录解说 (由东京大学东洋研究所在 1983 年出版) ,其中对于中国土地文书 在详细整理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硕士论文有 2005 年武汉大学硕士生周进的清代土地契约的绝卖契约研究 ,2007 年陕西师范大学胡正波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农村地权分散原因分析 ,给我以启发。 虽然各学者对土地契约的研究都有自己的观点, 但是对于民国时期的河北土地契约 的研究,至今研究的人还是很少,著作及论文也是少有的,说明在研究河北契约、契纸 的问题中还存在一定的空间。目前看来只有朱文通先生的有清以来沧州地契文书的几 点研究 ( 河北学刊1989 年第 1 期) , 沧州土地文书缉存 (一五)发表于中国 社会经济史研究,具有史料价值,沧州师专历史系张玉教授的饶阳县韩村李氏地契 辑录及考释 ( 文物春秋2007 年第 2 期) , 从束鹿县张氏家族契约文书看清代直隶农 村的银钱流通 ( 中国农史2005 年第 1 期) ,从不同的角度对契约进行研究。 本文就是想以土地契约为中心,研究民国河北契纸所蕴含的基本信息、反映的社会 经济情况。 四、 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当我第一次接触契纸的时候就对它产生了兴趣。一份契纸拿在手里时,首先要观察 它的外形、质地,其次要看它上面的文字标注,从中我们能够读到相关的信息,从而对 这些信息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本文就是从契纸的外形,质地,再到契纸所揭示的社会 经济情况这一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充分证明了契纸的法律及现实效用。 本文是在查阅了大量的民国河北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民国河北契纸进行的分析研 究,其中的契纸真实可靠,分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本文的创新点就是对这些档案资料 进行研究,整理,分析,进而总结出民国河北契纸的特性,从契纸当中反映当时河北地 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4 由于作者的研究水平有限,对于民国河北契纸的分析还远远没有到位,还有很多问 题没有研究透彻, 尤其是关于民国保定地区的地亩价钱与当时土地兼并情况的分析还远 远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5 一、 民国河北契纸在法律与现实之间的效用 一、 民国河北契纸在法律与现实之间的效用 (一) 契约的源起及法律效用 契约的源起契约的源起 人类历史是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契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在中 国的历史上出现很早,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关于中国古代契约的记载,较早见于 周礼 , 1但是民间契约的出现就要晚得多,据文献和考古等诸多资料可查,中国民间 契约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时代的契约的使用就更加的广泛,在史书、典籍中见 到的也有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历代的更替,契约的使用范围愈来愈大,一直到封建 社会的中晚期,尤其是民国时期,它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差不多和每家每户都或 多或少的发生关系,并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房、地契约是很普遍的一种,河 北省石家庄市档案馆藏有一部分房地契约存根,包含了石家庄市共计 84 个村,所有的 目录共有 116 本。这些档案是以村为单位,以户为一个单元,详尽的阐述了每家每户的 房地情况。这些契约的存根保存到了政府的相关部门中,说明这些契约的内容得到了政 府的认可,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用。契约所体现的人际、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也成了 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遍的社会现象 2。 契约的法律效用 契约的法律效用 契约文书是一种法律文书和私家档案,又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 社会经济关系的私法规范。 3契约在社会生活中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 发展中人们之间的客观需求,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 尤其是在作为证据或者依据的时候,契约是具有法律上的有效性的。河北省档案馆藏民 国河北省高法档案中有一部分契约充分证明了契约的法律效用,如下表 4 1 俞江: 契约”与“合同”之辨以清代契约文书为出发点, 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6 期。 2 刘和惠: 明代徽州农村社会契约初探 , 安徽史学(合肥) ,1989.2 24-33 6-35。 3 杨国桢: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 , 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2 月第 1 版 绪言第 1 页。 4 上表根据河北省档案馆藏民国时期档案编制 618-1-665 618-1-666 618-1-667 618-1-668 618-2-1716 618-2-1682 672-1-58 650-1-36 650-1-54 650-1-76 505-1-14 505-1-(15-18) 505-1-(7-11) 615-2-1418 615-2-1420 615-2-1422。 6 表一:档案馆土地契约 简称 份数 简称 份数 淮农林部 18 六合庄 1 羊尾巴胡同 1 菜场胡同 1 米市大街 1 茶淀农场 1 唐山区劝农场 1 察哈尔 10 一至十八专署 10 宗室县 3 清苑县 1 大兴县 1 深县 1 宛平县 1 以上所列的契约份数都是证明谁拥有所有权的原始文书, 在法律的质证方面起到了 关键的作用。 契约的法律效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承诺”之上。契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人们朴素的 “承诺”和“守信”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契约的产生是由“承诺”也就是“口头契约” 开始的。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承诺、协议变成了书面文契,由口说无凭 到口说有凭 5,并且在法律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契约之中的草契的来源,它对于 立契双方同样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用。如民国三十三年杜文蛮买地契附草契 6 草契:立卖契人赵文光,今因正用将自己座落什贴镇西和珍地一段,计五亩,东至道,南至道, 西至道,北至赵福生,上下金石土木一并相连,同中说合情愿出卖与什贴镇杜三蛮名下永远为业。 言明时值价洋五百元整,当日钱业两交,各无异说。自卖之后倘有亲族邻佑争执(或先典未赎)情 事,由卖主一面承当,与买主无干。恐口无凭,立卖契为证。 随带旧契 张,原粮一斗五升。 公证人:村长:赵骏卿 副村长:谢海荃 说合人:赵荘、赵福生 产邻:赵福生 书契人:吴庆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十四日 立卖契人:赵文光 因此,民间契约也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重 视。 安森(ansen)给契约下的定义是:一种法律上能够强制执行的协议,依据它,一 方之一人或数人有权要求他方之一人或数人为行为或不行为 7。 这也就是说契约是一种法 律上的协议,是两个愿交换产权的主体所表达的共同意思。一方可以是希望出让完全的 5 刘和惠: 明代徽州农村社会契约初探 , 安徽史学(合肥) ,1989.2 , , 24-33 , 6-35。 6 导师戴建兵私藏。 7 柴振国著: 契约法律制度的经济学考察 ,中国检察出版社 , 2006 年 9 月第一版,转引自(美)a.l.柯宾: 柯 宾论合同 ,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 页。 7 财产所有权 (出售) , 也可以是希望出让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拥有和使用财产的权利 (如 贷放或出租) :而另一方则可以是需要该财产或该财产的使用权,并按常规支付一定数 量的货币 8。 所以, 契约在调理社会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可以预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契约”作为规范的人际关系模式便日益取代了以身份定尊卑的古典“等级大序” , 契约终于成为一种主导日常生活的普遍社会伦理 9。 因此, 契约的权威性并不比国家法律 逊色。 (二) 土地契约在现实中产生的过程及作用 土地契约在民国之后即统一称为地契,是买卖双方订立的契约。通过查辞海 “地 契”这条解释说: “中国旧时买卖或典当土地所订立的契约,载明其面积、价格及坐落、 四至、由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字盖章,并向当地政府登记纳税后生效。 ”通过这条解释我 们可以看出关于地契就是一种买卖或者典当土地时候的一种证据, 这其中有各方人士的 参与,而且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盖章才能生效,才能被当地政府所认可,才能被公认。 因此地契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生活的稳定的发展,地契所书内容(尤 其是价格)是否合理,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状况。地契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是非常广泛的,特别是在饥荒、天灾面临的时候,很多农民都会采取这种办法使自己度 过一时的困难时期。 从广义上讲,地契就是一种法律文据,是确认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法律凭证。在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下,人类将赖以生存的土地推入市场,以交换 形式进行权属(所有权或使用权)交易流转,在交易流转时,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建立的 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文书,称土地契约 10。即在土地交易时双方订立的法律文据,是 转让土地所有权的证明文件。河北省档案馆现在保存了一部分土地契约,如“六合庄土 地产权问题” , 11 “房地转移凭单” ,12 如:房地转移凭单 督办京都市公所 准京师警察厅函开据怀柳堂李呈报置买羊尾巴胡同胡喜明同子睿的房产等情并据胡喜明 呈同前情函送原报转移报告希查照派员复勘核登凭单等因准此当经派员按照表列各项详细查勘尚属 相符调验验纸亦无不含等情核与本公所规定登给房地转移凭单规则第二条相符应予照准填给凭单以 8 (德)柯武刚 史漫飞著,韩朝华译: 制度经济学 ,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 年,北京,2000 年 11 月第 1 版 ,第 233 页。 9 汪庆元:清代顺治朝土地清丈在徽州的推行,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第 145163 页。 10 张德义 、郝毅生 : 中国历代土地契证 ,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2 月第 1 版 ,第 1 页。 11 河北省档案馆藏:民国河北省政府建设厅, 六合庄土地产权问题 , 618-1-665。 12 河北省档案馆藏:民国河北省政府建设厅, 北平市羊尾巴胡同四号房契, 618-1-666。 8 资证明。 左给怀柳堂李收执 中华民国十一年一月报厅 其中在“房地转移凭单”中,先由“京师警察厅开据呈报证明” ,而这些证明材料 中主要是买主自己手中的地契,再由“京都市公所派人员复勘核对” ,如果与所报属实 则“发给凭单以资证明” 。这些文件就说明了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的所有权问题。 在土地交易中形成的契约, 在法律层面上分为红契与白契两类。 主要原因在于验契, 买卖双方未经官府验证而订立的契据叫做草契或白契;立契后,经官府验证并纳税,由 官府为其办理过户过税的手续,在白契上粘贴契尾,加盖县州府衙的官方大印, (规定 印为正方形、大约三寸,字体为篆体,颜色为红色,这样比较明显,一眼便能认出)这 样就形成了官契,或者也叫做红契,只有“红契”具有法律效力。 地契一般由卖方书立,地契由买方保存,作为土地所有权凭证,可以凭它作抵押贷 款。如在契纸的开头部分通常会表明“立卖契人某某” ,在书立地契的时候,契纸内容 主要包括土地面积、数量、坐落、四至,地价,出让条件,当事人双方、中人及官牙等 签字盖章。 订立土地契约是守信的一种概念,是双方承诺的表现,是为将来双方不再被琐事干 扰而立下的一种承诺。书立土地契约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习惯,这种制度;是广为人 知的,由人创立的规则,它们的用途是抑制人类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 13之所以形成为 一种习惯,是因为这种规则的便利性毋庸置疑,以至人们基本上都能出于自利动机而自 动地服从这类规则。 14只有在制度的框架之下,人们才能够制止各种机会主义行为的发 生,才能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 契约与现实合同的关系 首先,契约与现实合同具有性质上的一致性。契约与合同都体现的是当事人双方所 表达的意思的一致性,在一致性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合作。 说文中说:“契,大约也;约,缠束也。 ”意思就是,契就是约的一种,二者都是约 束、管束的意思。 “契”和“约”的基本涵义只是“约束”,并不必然引申出“同意” 或“平等”的意思, “契” “约”二字连用就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的地位和意思留出了空 13 (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 制度经济学 ,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 年,北京,2000 年 11 月第 1 版 , 第 116 页。 14 (德) 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 制度经济学 ,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 ,2002 年,北京,2000 年 11 月第 1 版 第 123 页。 9 间 15。因此,契约是一种法律范畴,是两个交换者意思一致性的表现。 合同,也被称为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调整双方民事关系的协议,同样表达的是两个 当事人意思的一致性。 总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换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契约与合同在社会生活中的 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都是体现当事人双方的意思的一致性,为这个一致性而宁愿履行繁 琐和严格的程序。 其次,契约与合同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契约与合同是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产物,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反映着不同历 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与当时的社会现实。 “契约”一词出现的比“合同”一词要早。 古代社会中“契约”一词已经出现在典籍之中,如周礼中就有记述。而“合同”是 在契书形式发生变化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合同行为是被称为协定行为,是双方或多方为 了一致性而签约的法律行为,对于各当事人有同一价值,更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 渐的完善,并且受到重视的。因此二者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自魏晋以后,由于造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纸的普及使得契书的材质、形制都发生 了一些变化,一些古老的契书形制消失了,但“合同”的观念却保留下来。 16张传玺先 生在论述中写到:“魏晋以后,纸契普及,引起了契约形制的相应变化。傅别和质剂之制 渐废,书契之制发展而为合同形式。即在书两札之后,再并和两札,于并和处骑 写一个大同字,后来发展为骑写合同二字,或骑写一句较长的吉祥语;在买卖、 赠送、 赔偿等死契关系中,由于为片面义务制,所以行用单契,由义务的一方出具,归权利 的一方收执。 17”也就是说魏晋以后的合同文书是从书契形式发展而来的。实际上,后来 的“合同”文书是书写同样内容的两份或多份契书,然后将尾部并合,骑写“同”或“合 同”等字,并由当事人分执一份,这样,其中一份文书的尾部就有半个“同”或“合同” 的字样,也称“半书” 。 18这就构成了合同的基本的形式。 关于契约与合同的称谓也同样具有延续性。建国前,无论实际生活中,还是学者写 作,大都使用“契约”一词,翻译外国法律或著作也都使用“契约”而不用“合同” 。 19 从 50 年代开始,我国在翻译前苏联的立法文献和法学译著中开始使用“合同”一词, 15 俞江: 契约”与“合同”之辨以清代契约文书为出发点,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6 期 ,第 139 页。 16 俞江: “契约”与“合同”之辨 ,载中国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6 期。 17 张传玺: 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导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27 页。 18 俞江: “契约”与“合同”之辨 ,载中国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6 期。 19 史尚宽: 民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10-311 页。 10 尤其是在学术界和实务部中,1957 年以后, “契约”基本上退出了立法文献。 20到 70 年 代, “合同”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承认和使用, “契约”一词则被看作较为陈旧的词语在学 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偶尔使用, 在现行立法中, 实际上已经淘汰了 “契约” 的称谓。 21 “合 同”是“契约”的一种形式,两者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总之,契约是自古遗留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相守模式,是遵守信用的一种凭证, 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发展,也是具有明显时代印记的东西。合同,是随着契约的发展而 发展的,在社会生活中呈现非常常见的形式,是双方的一种相互信任的模式,更加赋予 了时代的气息,双方都明显带有时代的印记,都是双方守诺、守信的凭证。因此契约与 合同具有性质上的一致性与时间上的延续性。 20 俞江: “契约”与“合同”之辨 ,载中国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6 期。 21 宋美云主编: 天津商民房地契约与调判案例选编(1686-1949)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 1 版,导论 第 2 页。 11 二、民国河北契纸的基本属性研究 二、民国河北契纸的基本属性研究 (一) 民国河北土地契约类型上的多样性 民国河北土地契约的种类是很多的, 但是总结起来大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两大 类。 首先,土地契约按照是否向官府纳税来分,可以分为红契和白契两种。红契也被称 为官契。 “官契”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宰夫中:“掌官契以治藏”中的“官 契”,指古时记载收付的符券、凭证等官方文券,后来演变成民间典、卖不动产时经官府 登记、征税的税契,如文献通考征榷六记载:“(宋乾道)七年(1171 年),臣僚言: 民间典卖田产,必使之请官契、输税钱 。 ” 22红契指经过官方规范、投印纳税的官版契 纸,因其上有红色的官方印记而得名。买卖双方未经官府验证而自行订立的土地契约就 叫做草契或白契。由此可见,白契与红契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是否向政府交税。 向政府交税,并得到政府的认可加盖印章的土地契约就是红契,反之就是白契。就 得不到政府的认可,只能是民间私人的交易,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根据资料编制如表 23 表二:红契 简称 份数 简称 份数 天津红契 20 彭村红契存根 117 花园村红契存根 83 石家庄红契存根 73 三教堂红契存根 49 方北红契存根 5 西焦村红契存根 21 高柱村红契存根 3 东北栗村红契存根 13 七区二区红契存根2 红契在上述所列的各地是很普遍的现象,人们都是用红契的形式保护自己的所有 权,尤其是在某些村集中出现的大面积的红契存根,充分显示了红契在当时社会上的普 遍性。 红契在社会上是普遍现象, 很多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一般都去官府或相应机 22宋美云: 近代天津会馆房地契约与诉讼习惯研究 , 史学月刊 ,2007 年第 7 期, 第 28 页。 23 此表根据刘海岩主编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档案选编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年 9 月第 1 版 , 第 293316 页 , 宋美云主编天津商民房地契约与调判案例选编 (1686-1949)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年 9 月第 1 版, 第 115-116 页 , 石家庄市档案馆藏华北区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所制。 12 构进行交税,从而证明自己的权利。下面是一份典型的红契,例如:民国元年袁兆吉买 地契及买契执照 24。 买契执照 直隶布政使司布政使曹 为发给执照事,今据 州县厅 村人袁如金 卖于 州县厅 村人 袁兆吉地一段, 共 顷 三亩三分, 东至 南至 西至 北至 。 买价大钱五十七吊五百文整。 税 平钱 整 随交上手累落红契 张,白契 张,合行发给执照须志执照者 中人 代笔 契内添注 字涂改 字 右给业户收执 字买契投税简章列后 中华民国元年十二月 日 袁兆吉 价实 卖契:立卖契人袁如金,因为不便,今将自己村北地一段系南北畛,计地三亩三分零四毛零五 忽。四至,东至张,西至买主,南至道,北至官道。同中人张和群说卖于袁兆吉永远为业,言明每 亩大钱十七千五百文,其钱当日交足,恐口无凭,立卖契为证。 北段邪田长活五十八步 大头南端活五步二尺 中断长活一百零三步 宽活五步二尺 东段西长活一百零三步 东长活一百零一步 宽活三尺九寸三分 中华民国元年十一月 日 立 白契是民间土地交易自行签订的契约, 由卖方出具, 由买方保存。 白契由买主保存, 作为土地产权的证明,即进行了土地产权的交易,交换和转换。尽管被官府认为属于不 合法的契约,但是,作为民间交易的证明,白契一直存在,而且不仅在土地交易中被认 可,政府进行土地注册登记时一般也承认其合法性。 25其实,这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事 情,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白契的格式还受民间民事习惯的影响,也会因各地习俗不同 而有区别。 从法律上看,白契是一种不完全的文本,一旦发生田土纠纷,白契得不到法律的保 护。但是在民间认为,白契在手,土地交易即已告成立。按照民间的习惯,土地交易双 方在中人在场的情况下达成协议,双方权利义务明确,往往并不要官方介入便可完成并 为社会认可。 26白契就是单独的一张草契,没有官方印记。白契虽为法律所不允许,但却 是屡禁不止,白契在确立、变更和解除民事关系方面的效力,与红契并无二致,所不同的 是,白契的举证效力远不如红契。 24 导师私藏。 25 刘海岩主编: 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档案选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年 9 月第 1 版,导言第 4 页。 26 刘海岩主编: 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档案选编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年 9 月第 1 版 ,导言第 4 页。 13 根据资料编制买卖草契如表 27: 表三:草契 简称 份数 简称 份数 民国十六年卖地草契 2 民国十四年买地契 1 民国十年买地契 1 民国二十年卖契 1 民国十一年买契 1 民国三十三年卖契 1 民国二十三年卖契 2 民国十三年卖契 1 民国十一年卖契 2 民国四年卖契 1 民国三年卖契 1 民国二十九年卖地契1 民国六年卖地契 1 民国五年买契 1 民国十二年买契 1 民国元年买契 1 民国十四年卖地契 1 民国四年买契 1 以上契约为卖地或者买地的草契,也就是民间的白契,在民间,白契的使用频率也 是相当高的。当经过中人说合达成一致意项的时候,买卖双方都是要先签草契的,以此 来证明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民国时期白契转变成红契的现象也是很普遍的。按照清政府的规定,民间土地交易 完成后(即双方签订了白契) ,买主应执白契到官衙注册,交纳土地交易税并办理田赋 更名手续,这被称作税契。税契之后,官府在白契上钤盖官印,粘贴契尾,这样一张白 契就转变为被政府认可并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的红契了。 28就政府而言,红契的意义除了 对地权的控制和保证税收外,还体现出历代政府希望对土地交易及其契约的规范化,而 对于民间交易的当事者来说,他们到政府注册纳税获得红契的主要目的,更看重的是土 地所有权的官方认证及权利保证。 29下面就是一则白契转变成红契的例证,如民国二十 三年庞逢道卖地草契及买契 30 买卖田房草契:立卖契人庞逢道今将自己村东民地一段,座落获鹿县第八区休门村,凭见证人 赵善同、张尚文说合情愿卖与自修堂名下永远为业,言明卖价银元三百八十八元九角二分,笔下交 清交无短少,日后如有别项纠葛情事,俱有说合人一面承管,当与买主无干。恐口无凭,立据为证。 计开九亩二分五厘九毫九系九忽,随交契根一张 见证人:殷子谦、高维嶽 立卖契人:宠逢道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初六日县政府给 买契 买契 买主姓名:自修堂 不动产种类:地 座落:休门金城街 面积:九亩二分五厘 27 此表根据本人导师所藏土地契约所制。 28 刘海岩主编: 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档案选编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年 9 月第 1 版,导言第 4 页。 29 刘海岩主编: 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档案选编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年 9 月第 1 版, 导言第 4 页。 30 私藏。 14 四至:东至尤二妮,南至王心正,西至李三宝,北至卖主 卖价:三百八十八元九角二分 应纳税额:二十五元六角六分九厘 原契几张:一张 立契年月日: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 一九五三年五月十五日赵恭徽建设局地亩 卖主:庞逢道 见证人:高维嶽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二月 日给 抵押典卖与外国人作为无效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财政局地登记第 3100 号 总之,无论是卖契还是买契它们都有可能是红契或者白契,而且白契可以转变成红 契,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作为证明自己权利的依据。 其次从民间土地交易形式来看,土地契约主要有两大种类:绝卖契约和活卖契约。 绝卖就是一次性交易,也称“断卖”即为一次土地交易中所有权的完全转移,没有 任何附加条件。 31在这样的交易中所订立的契约为死契。这是在民间契约中常见的契约 形式之一。死契:即卖主一次性将地权卖断,不再有任何纠葛,出卖时即收取田价银, 这样就将土地所有权转让给了买方(业户),并由业户负担国家的赋税。地权转移之后原 业主将失去对这块儿土地的所有权即产权。这种契约一般包括绝卖契、杜绝卖契、裁卖 契等等。据资料统计 32: 表四:绝卖契 名称 份数 名称 份数 天津绝卖契 99 天津裁卖契 59 杜绝卖契 2 卖地清契 1 天津杜绝卖契 5 在民间这种绝卖契约的使用是非常的普遍, 因为很多人不愿意今后经常遇到毁约的 情况,所以,在第一次交易的时候就已经写明了是绝卖或者是买断,不允许今后再有反 悔的机会,这种契约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当然,如果有些当事人认为当初订 立的绝卖契约有些具体条款或者价格对自己的利益有所损害, 他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 进行调节,比如说诉诸于法律,双方对簿公堂,这样的情况通常也是有的。 31刘海岩主编: 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档案选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年 9 月第 1 版,导言第 1 页。 32此表根据刘海岩主编 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档案选编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6 年 9 月第 1 版 , 第 45-122 页,第 213-255 页, 宋美云主编天津商民房地契约与调判案例选编 (1686-1949)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年 9 月第 1 版 , 第 67-85 页, 导师所藏,民国十三年一月张廷棋买地契附卖契,民国十一年李强顺卖地清契 , 河北省档案馆藏, 505-1-14 所制作。 15 “活卖”则是土地所有权有条件的转移,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原业主对土地产权的 出让,将在一定期限内原业主可以回赎,新业主没有资格进行阻拦。但是双方的交易是 有条件的,如果双方之中有一方违反了所订立的条约,这次活卖很可能将变为绝卖。这 种契约一般包括典契、当契、换契、补契、赎契等等。 活卖契约不是卖断契,与死契相对应,它具有相对灵活的活动空间。这类契最为复 杂,有典契、当契、换契、补契、赎契、添契等。卖主立契时没有将地权即产权一次性 卖断,留有收回、增添等余地。有的仅属于出典,收取典金;有的属于抵押,称当契, 在约定时限内可以向买方偿还其原典、当的金额即可收回地权即产权,如过期不赎,就 成为死契。补契(加价契)、添契(加添契)是卖方不是一次性收取买方田(地)价银,而是 分期收取价银。 部分活卖契约统计如表 33: 表五:典当契 名称 份数 名称 份数 天津典当契 2 天津当契 3 天津退、推兑、换契 7 天津补契 7 河北张启明补契 1 这类活契五花八门,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惯,有不同的 表现方式。 活卖契约里有个典型的形式就是典契。 典契规定典出的时间, 一般是一两年, 在这个期间, 典主把自己的土地出典给他人, 从受典人那里拿到少于市场出卖价的典金, 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等到典期到达的时候再想办法把典出的土地赎回来,双方把原来 签订的典契换回来,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出典的过程。如典契:民国三年杜德四卖地契附 原典契 34 官契:立卖契人杜德四今因急需钱款情愿将自己地托中卖与杜九公为业,其地坐落什贴镇处, 南至 北至 东至 西至 ,四至登载分明。经原中人等 并牙纪公同议定实价质钱三十二千四百文,茲 已将实价当面如数收讫,所有地应照契面即归永远管业,粮银照契过割,由买主自行遵例完纳。至 所卖之地系产业,与别房叔伯兄弟侄无干,亦未曾典当抵押他人财物以及来历不明各等情,如有以 上一切情弊,情愿出头承当,与卖主毫不牵涉。自卖断之日,两相允愿,各无翻悔,恐口无凭,填 写官契,付执为证。 中华民国三年十二月二日 原中人: 卖典人: 代笔人: 33此表根据刘海岩主编 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档案选编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6 年 9 月第 1 版, 第 256-259 页 ,第 280-283 页 ,第 285-289 页, 宋美云主编天津商民房地契约与调判案例选编 (1686-1949)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年 9 月第 1 版 ,第 108 页, 第 112 页 ,第 114-115 页 , 国家图书馆藏张启明补契,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补地契 ,第 156570 号。 34 私藏。 16 字第一万九千一百五十二号 如地亩畸零不止一段,应另书清单经段开明四至粘连契纸由该管县知事盖用印信。 典契 典契 立典地约人杜德四,兹因手中紧乏,今将自己南北富家窝地二段计数六亩整,南段四亩,东至 赵炽,西至赵玉明,南至道,北至道,北段二亩,东至刘树儿,西至姜成书,南至道,北至沟,二 段四至开明,情愿出典与侄子九公名下承业,同中人议定特值典价钱三十六千文整,其钱笔下交清, 足日后钱交到回赎,钱不到者,典主永远承业,随到地内原粡一斗五升整,两出愿并无返悔,恐口 无凭,立典约为证。 大清光绪二年三月二十三日立 中人:杜炽昌、赵玉绩 夏历有票查兑 民十一年七月二十日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意外的情况会发生,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规定回赎的 时间到了,但是典主无法筹集到足够的银两把自己出典的土地赎回来,这种情况的解决 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