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会唱的喉咙哑成了无言的歌 林徽因诗歌创作综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朱小雷 指导教师吕进教授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林徽因是一个特殊的诗人。她特殊,因为诗歌只是她的副业,但 她却能在新诗这块领域开出美丽的花朵。林徽因的独特性还在于她既有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 又有着兼容并包的胸怀;在于她诗歌中感情的诚实真挚。林徽因在诗歌艺术上孜孜追求的音 乐性,诗体的不断试验,以及她在诗歌内容上所达到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在当时的诗坛上 都具有诗人的个性 但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诗人,以及她优美的诗作,我们的现代文学史及新诗史却把她简 化了j 要么只字不提,要么只是把她看成新月诗派的一个陪衬,一个符号。正是基于这种情 况。本文从她的诗歌作品着手,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深入发现林徽因对新诗的诗形与诗质 所做的努力及贡献。发掘其内在的审美价值,从而感受林徽因在现代文学史及新诗史上的独 特地位。在此基础上,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从中西文化交融的角度,体会林徽因在细腻情感的基础上,对中西文学传统营 养的吸收,感受其兼容并包的胸怀。 第二章,论述林徽因诗歌中的意象美、音乐性及不断交化的诗体美,体会诗人为新诗的 美感所做出的努力及贡献。 第三章,分析林徽因诗歌中闺阁生命之痛与家国黍离之忧,体会诗人在个人与社会之间 所达到的和谐统一,感受这种统一所带来的美感。进一步体现林徽因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林徽因中西文化交融意象音乐性 诬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乜私t t h et h r o a tt h a tw i l l ss i n gw a sd u m bt ob e c o m et a c i t u r n i 够s o n g - - r e v i e wo fl i nh u i y i n sp o e t r y p o s t 铲a d u a t em a j o ri nm o d 锄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m r e :z h u x i a o l e i t u t o r :p r o f e s s o rl u j i l l a b s t r a c t h lm o d e mc h i n e s en e wp o e 仃yh i s t 0 l i i lh u i y i i li sap e c u l i a rp o e t b e c 绷s ep o e 仃yi sh e r s i d e l i l l c ,b u ti nt 1 1 ep i e c eo fp o e 时f i e j d ,h e rp o e 瞄h a v eo p e n e do u tb e a u 讹lf 】o w e r s l i nh u i y i n s d i s t i n c d v eq 岫l i t ya l s oi nm eu l l i q u e n e s so fm ew o m s h el l 舔as e n s i t i v e 孤dd e l i c a t e ,a i l dh 器m c 订s i o no fi l l c l u s i v e ;l i e si i lt i i e r ei sh o n e s ts i i l c 啪i nh c rp o e 略mh u i y i i li i lp 0 e 时d i l i g e n t l y p u r s u i i l gt 1 1 ea r to f m 憾i c 锄dp o e 缸yo f m et r i a l ,觞w e l l 硒t 1 1 ec o n t e n to f h e rp o e 臼了a c t l i e v e db y 岫 p e r s o m l 觚ds o c i a l 吼时,a n dt l l e nh e rp o e 姆i 啪m 孤yp o e t sp e r s o m l i 劬 b u tf 1 0 rs u c h 锄吼i q u ep o e t ,锄dh e rb c a u t i 如lp o e m s ,o u rm o d e mh i s t 0 】yo f1 i t e l 劬舯a n dt i l en 哪 p 0 6 臼秒o fh i s t o r i c a ls i g n i f i c 锄c ea c t u a l l ys i m p l i f i e dh e r e i t l l 盱k e e p ss i l e n t ,e i m e ro i l l yr e g a r d sh 盯 a sm ec r e s c e n tp o e n yas e t o 噩am a r k i ti sp r e c i s c l yb e c a u s 曼o fn l i ss i n j a t i o i l ,t 虹sp a p e r 丘d mn l e s t a r to fh e rp o e 仃yw o r k si 1 1t h ew o f i ( sc a r e f h l l yo n l eb 觚i so fi i l 司e p t l ll i nh u i y i r if o 蚰d0 nt l i e p o e 仃y 铋dp o e t i c so fm ep o e m - m ee 矗b r t sm a d eb yt l l eq u a l i 妙a n dc o n t d b u t i o nt 0d i s c o v e rt l l e i r i i 出e 诧t na e s 吐l e t i cv a l u e ,l i nh u i y i nt of e e li nt l l ei r l o d e ml l i s t o r yo fl i t e 瑚由l r ea l l d 圮h i s t o r yo f 也e l l i l i q u ep o s i t i o no fp o e 奶,o nt l l i sb 舔i s ,吐l ep a p e ri sd i 啊d e di n t o l r e ec h 印t e l l s 1 1 圮f i 玛tc h a p t e r f 如mt h ep 唧e c t i v eo fc l l i n e s e 锄dw e s t e mc u l t u r e sb 1 d ,i l lm ed e l i c 啦 f c e l i n g so f “nh u i y 近,o n 吐硷b 豁i so f 缸髓i t i o i 谗lc 艇n e a n dw e s t c ml i t e l 铽u 球则 t r i t a b s o 巾t i o n ,i n c l u s i v e 、r i s i o no ft 1 1 e i rf e e l i n g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c r ,e l a b o 飓t em eb e a u t yo fi 眦g e 锄dt l l eb e 卸锣o fm i l s i c a l i 锣锄dm ep o c m 唧l e 协l i nh u i y i n sp o e 略r e a l i z em ep o e 麟o fm ep o 甜s 啾o fb e a u 锣孤d 也ee 饪o r t sm a d eb y 廿l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1 1 1 e mc l l a p 帆撇l y z el i nh u i y i np o c 仃) ro f l i f ei i lm eb o u d o i r 谢吐lt h ep a i n 腼mm eh 0 腓 c o 衄缸y 觚l l e tw o r r i e s e x p e r i 朋c eo fm ep o e ti i lb e t w e t l 圮i n d i v i d u a l 觚ds o c i 哟rt 0a c h i c v e h a m o n y 锄d 戚t ) ,f c e l ss u c hf c e l i n g sb r o u g i l ta b o u tb yl l l eb e 跏t ) ,o fu i i i 够,l i i lh u i y i i lm 幔c r 咒f l c c t e di i lt i l ek s t o 叮o f t l l es t a t 吣o fp o e 时 k e yw o r d s :l i nh u i y i n c h i n e s ea n dw 砖t e r nc u l t u r e m i n g ki 撇g e i 。y m u s i c a i l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标注。 学位论文作者:朱心雪 签字日期:三卵扩年午月旷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爪小葛 签字日期:多砷莎年牛月i ,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歹的j 年¥月f _ j 7 日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言 绪言 历史的发展往往让人感慨万千:它时常给人一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觉。在动 荡不羁的中国大地上,一部现当代文学史也是让人唏嘘不已。曾经被“血与泪”和“红色文 学”这些主流文学排斥的唯美文学,在2 0 世纪8 0 年代终于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林徽因及 其诗歌也是借这样的“东风”为人识,为人知,到为人研究。 林徽因( 1 9 0 仁1 9 5 5 ) 生长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她的祖父林孝绚是前清翰林,思 想较为开放。并且比较注重教育,曾送子侄多人到日本留学。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 年的要人,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林长民积极倡导宪政,与梁启超一起活跃在政界。 多才多艺的林才民也有着当时许多文人的风流气质,他娶了两个妻子并住在一起,而其中的 矛盾使得年幼的林徽因受到家庭不和的伤害:“两方共处于一个家庭的两个相邻院落的局面, 特别是外公明显地厚此薄彼和外婆对此的非理性对待,常常带来种种家庭纠纷和争吵, 使尚未成年的妈妈的幼稚心灵受到了不应有的伤害。”【l 】( p 3 9 ) 成年后的林徽因学习绘画,学习舞台设计,也学习建筑。同时,这时候的林徽因由于精 通英文,她也熟读英国文学,汲取着文学的营养:“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 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 作者,和我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 新诗创作。”【2 1 此外,林徽因既经历着受到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等爱戴的欢喜;也感受着父亲林长 民、挚友徐志摩、玮德和弟弟林恒等的幻变的离去;饱尝着疾病对自己一生的折磨之痛:也 体验着战争中的颠沛生活,以及炮火下的生命逃亡;乃至最后在肺叶空洞的情况下,为国家 设计出了国徽的壮举。梁从诫回忆其母亲,这样评价道:“在她和父亲身上,常表现出中国汉 族读书人的那种传统的气节心理。”【1 】( p 9 6 j 正是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得林徽因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展示着复杂的色彩。童年 经受的伤害,使得林徽因有着一颗敏感而又伤感的心,也使得她的诗作呈现出感伤的色彩: 多种学识的综合,使得林徽因的诗歌既有着新诗的感性之美,也有着绘画和建筑之美,甚至 还有着一种哲理上的沉思之美;而人生的幻交和国家的悲怆使得她感到一种“会唱的喉咙哑 成了无言的歌”的悲剧感,体现在她的诗作中,则呈现出一种深沉之美。 但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诗人,以及她优美的诗作,我们的现代文学史乃至新诗史却把她 简化了,要么只字不提,比如在郭志刚和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3 】,新近出版的 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 4 】,以及在王光明所写的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1 5 】等 书中,都找不到林徽因的名字。要么只是把她定义为新月诗派的一个陪衬,在钱理群等所著 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中,著者只是简单提下林徽因:“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 继续与发展。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梦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6 】 对林徽因的成就根本不提及。而在龙泉明所著的新诗流变论中,林徽因同样被列入新月 派中的一个成员,但他却敏感的发现了林徽因诗歌的转化:“后期新月派诗人朱湘、陈梦家、 孙大雨、林徽音、卞之琳等都写了一些类似现代派的诗歌。”f 7 】( p 2 5 8 ) 但对于这种把林徽因归于 新月诗派的说法,梁从诫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却持不同意见:“母亲开始写作时,已是新月派 活动的晚期,除了徐志摩外,她同新月派其他人的交往并不深。虽然她在风格上同 新月派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她却不认为自己就是新月派,也不喜欢人家称她为新 月派诗人。”川( p 明) 这是诗人保持诗歌创作独立性的体现。但正是在这种认肯与否定之间的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言 张力中,我们也感受到其中的孔隙,认识到我们也许应该重新评价诗人文学史地位的可能。 其实,对于认定林徽冈文学史的地位,已有学者及诗人对此发出呼吁,蓝棣之教授曾撰 文作为修辞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1 8 】,率先探讨林徽因的文学史地 位。而诗人翟永明则率直地说:“我心目中的林徽因,是现代新诗中的第一人,当然文学史和 评论家不一定这样看。州9 l 而另一个诗人邵燕祥则说:“且不说林徽因在建筑学特别是中国古 代建筑研究以及教学方面的贡献,单是作为一个三十年代的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 纯青的女诗人,也是不应该忘记的。”【io 】遗憾的是,在后来的林徽因研究中,并没有对这些 学者和诗人的提倡进行呼应。正是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林徽因文学成就出发,对她的现代文 学史及新诗史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们认为林徽因之所以对文学史及新诗史有意义,在于诗人及其作品中的独特性。这种 独特性首先体现在林徽因在坚持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同时,并以一种包容吸纳的心汲取着她所 需要的营养,这就使得她的诗作既有着一种阴柔之美,又有着一种多重艺术的特点,正如梁 从诫所说:“在现代中国的文华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的上一个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 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 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所说的修养。而是许多领域都达到 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被她娴熟自如 运用于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得心应手而绝无娇柔的痕迹。”【l l 】这里也许有着亲人自夸的成 分,但在中国新诗中,像林徽因这样的兼容并包的诗人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林徽因这种独特性还体现在她诗歌中真诚的情感上。诗人在创作中,坚持自己情感的真 实,从不矫揉造作。正如诗人所说:“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诚实的重要还在题材的新鲜,结 构的完整,文字的流利之上。内容的情感却全得藉力于逼真的,体验过的情感,毫不能 永空洞虚假来支持着伤感的情节。”而所谓诚实“并不是作者必须实际的经过在作品中所 提到的生活,而是凡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的确都是作者在理智上所极明了,在感情上极 能体验得出的情景或人性。1 1 2 妒1 0 8 ) 对林徽因来说,无论是她前期诗歌中所体现的闺阁哀怨, 还是后期诗歌中对祖国、对人民的关怀,都是诗人亲身体验过的情感自然的流露。诗人从不 追赶时髦,不盲目顺从时代要求,而是一切都从自己感情出发。正是这样,使得诗人的诗作 能给人一种真切的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林徽因在诗歌艺术上孜孜追求的音乐性,诗体的不断试验,以及她诗歌中个人与社会 之间形成的统一,在当时的诗坛上都具有诗人的个性。正是基于林徽因的这种独特性,本文 从她的诗歌作品着手,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深入发现林徽因对新诗的诗形与诗质所做的贡 献及努力,发掘其内在的审美价值,从而感受林徽因在现代文学史及新诗史上的独特地位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林徽因诗歌 第1 章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林徽因诗歌 在现代文学史乃至新诗史上,林徽因可谓是一个特殊的诗人。说她特殊是因为诗歌创作 只是林徽因的副业,她真正研究的是建筑,这就使得她以二种更开放的姿态汲取对自己创作 有帮助的营养成分。而她和胡适、郭沫若等诗人也有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她也是在中西两 种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创作的,这正如她所说:“我是在两种文化教养下长大的,不容否认,两 种文化的接触和活动对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叫1 2 两种不同的文化集中在她的身上,也造 就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和诗人。体现在她诗文中,就是有着较强的中西文学思潮的影子。 1 1 西风细雨化成诗 林徽因是幸运的,较之于同龄青年,1 9 2 0 年随父欧游的经历,使得年轻的她更为直接的 接触到了西方文化。这正如梁再冰后来回忆所说:“妈妈到英国前主要受中国文化熏染,在英 国居留的一年多中。开始接触欧洲文化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某些生活方式上( 如 英国人普遍爱好的a f t e r n o o nt e a 或下午茶聚) ,也涉及更深层次的领域。首先是文学艺术的 鉴赏方面。这一时期妈妈的英语口语和阅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通过阅读英国文学作品等。 她开始在原有的中国文化根底上吸收西方的影响和理念。”作为一个诗人,与同样集中 外文化于一身的同龄人冰心相比,后者小诗的创作更多的是受东方文学的影响,“冰心的小诗 受到泰戈尔小诗的影响川俨,林徽因则较多的汲取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文学的营养。早期 在徐志摩的影响下,林徽冈的诗歌创作既有英国浪漫主义的情感,又有古典主义的理性。随 着新月诗派的解散,她更多的接收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想和诗艺。 1 1 1 浪漫主义诗情,古典主义理性 林徽因的诗歌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浪漫主义这一美学思想,在艺术上最直接的 表现就是强调艺术创作的天才独创、情感与想象,这可以说是浪漫美学的三面最直接显眼的 旗帜。而在这三面最直接显眼的旗帜中,浪漫主义又以注重诗人的主观情感而显著,“浪漫派 诗的特点在着重情感的自然流露,所谓想像也是受情趣决定。离开“自我”便无情趣可 言,所以浪漫派诗大半可看成诗人的自供。”耵 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之一的华兹华斯也说: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钉 林徽因诗歌中的浪漫土义,更多的有着西方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情感这一特点。而这一特 点贯穿于其全部的诗歌创作中,并形成她的的诗歌观:“写诗,或又可说是自己情感的,主观 的,所体验了解的。”引“”在给沈从文的一封信中,她也谈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凡是在 横溢奔放的情感中时,我便觉到抓住一种生活的意义,即使这横溢奔放的情感所发生的行为 上纠纷是快乐与苦辣对渗的性质,我也不难过不在乎。”同样在这一封信中,她认为:“没有 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 ”并且把情感推崇到人生的意义上来:“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 验情感。川坦邶正是对情感的极端重视,在所保留下来的林徽因诗歌中,几乎全部是抒情诗。 林徽因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既深受徐志摩的影响,也与她接触的西方文学有关。林徽因 之所以走上诗坛,是她在香山养病时,徐志摩等人正在办诗刊,就鼓动她创作投稿,于是, 林徽因开始步入文学创作并一发不可收拾。而对林徽因来说,徐志摩就是她的良师益友,“在 多年以后听她谈到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记忆总是和文学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雪莱、基兹、 拜伦、凯塞琳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沃尔夫,以及其他人。在我看来,在他的挚爱中他 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入英国的诗歌和戏剧的世界。”】( n 町而徐志摩的诗 歌“诗思和诗艺几乎没有越过1 9 世纪英国浪漫派雷池一步,情调上没有超出1 9 世纪英美浪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林徽因诗歌 漫派诗及其2 0 世纪余绪的范围。”剐2 5 正是在徐志摩的介绍和引导下,林徽因进入了欧美 诗歌的世界,阅读她所喜欢诗人的作品。而她也通过接触英国1 9 世纪末和2 0 世纪初的文学 作品,活跃和解放了思想,初探文学殿堂。这其中,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尤其让她着迷, 即使在身心疲惫、条件极其艰苦的李庄时期,是“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 “7 1 d ,2 l a l 同样强调情感在诗歌中的作用,其他浪漫主义诗人如郭沫若也认为,“诗的专职在抒情。” n 钔林徽因与之不同之处在于,郭氏“是在热烈的情感中倾诉思想”,而林徽因则是“在美的 形象中凝聚感情。”n 钔我们来看林徽因的别丢掉一诗: 另9 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一一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这是一段诗人感情的历程,是一曲诗人情感无法抑制的抒写。失去而又无法忘怀的情感最 为忧伤,林徽因抓住这种感情,并把它浓缩在完美的形象中。这里有着多个形象,有山泉底, 有夜有松林,有月,有灯火。但是这些形象并不是冷冰冰的,而是蕴含了诗人无限情感在 里面的。这里的山泉底是幽冷的,这里的夜和松林也是清冷的。即使是灯火,也是隔山的, 正是在这种凄冷的诗歌形象中,体现着诗人忧伤的情感,这是一份无法忘记曾经感情的忧伤。 正是如此,诗人才要对方相信,山谷中留着自己对对方的回答的声音。在面对这份情感时, 林徽因没有郭沫若那种毫无节制的抒泻,而是采用把情感寄托在形象中的方式,使得她的诗 歌给人一种蕴藉,一种含蓄美。 同样是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不同于郭沫若直抒胸臆似的抒情方式,也不同于早期徐志 摩的“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州矧妒删 林徽因的诗带有强烈的理性克制情感的特征。可谓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成熟感。这是因为她在 接受浪漫主义的同时,也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而林徽因对古典主义营养的汲取还是受 徐志摩及以他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影响,尽管她不愿意别人称她为新月派诗人。 3 0 年代初,林徽因这时才刚刚开始她的诗歌创作,新月诗派却已进入了它的晚期,而“新 月派晚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早期的浪漫感伤变为精致华美,由推崇个性和情感变为自我 克制和推崇理性,这显然与梁实秋与饶梦侃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引进与推广有关。州2 1 2 ”的确 如此,后期的新月派更加强调诗歌的理性,强调情感的克制,在 的态度一文中体 4 西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林徽因诗歌 现的很是明显:“我们不敢赞许伤感与热狂,冈为我们相信感情不经理性的清滤是一注恶浊的 乱泉,它那无方向的激射至少是一种精力的耗费。”并且认为,“我们当然不反对解放情感, 但在这头骏悍的野马的身背上我们不能不谨慎的安上理性的鞍索。”【2 们 强调理性对情感的克制这一原则,“考察当时的文坛,当时只有梁实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 美学思潮强调这一点。川驯n 梁实秋是师从白璧德的,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要义之一是 对卢梭为代表的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的批判,主张理性对情感的控制与支配。”幢2 m 3 8 7 当然,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还得归功于梁实秋,正是他在1 9 2 6 年,从美国回国 后把这一理论介绍给国内文坛,介绍给自己的新月派好朋友闻一多、徐志摩。可见,新月诗 派诗人的这种由浪漫感伤到强调理性,正是受古典主义的影响,“以白璧德为代表的2 0 世纪 古典主义思潮,就是这样通过梁实秋影响到闻一多,再由闻一多波及徐志摩。”m 1 啪当然, 我们也可以接着说,这种思潮再由徐志摩影响到林徽因。 林徽因也强调诗歌的理性,在究竟怎么一回事一文中,她认为。写诗,一面跟着潜 意识浮沉,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辩味,而“再一方面又追着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 些不同的性质,不同分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这里, 她已注重用理性来约束内心流转不定的情感了。而同时,她又说:“写诗,或又可说是自己 情感的,主观的,所体验了解到的;和理智的客观的所体察辨别到的,同时达到一个程度。 沸腾横溢,不分宾主地互相起了一种作用。”林徽因认为,在写诗的过程中,在注重感情的同 时,仍不忘记有理性。诗歌就是在情和理有机的结合中达到一种美感。同时,林徽因在诗歌 的形式上也体现着古典主义美学。“如果说,梁实秋是在内容方面强调理性对情感质量的节制 的话,那么,闻一多则是在形式方面强调理性对情感构型的节制。”胁1 这里,所谓的形式 方面,就是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所提出的新诗的格律美。也就是“我们的责任是替它 们搏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我们信完美的形体是 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馏叫时舯具体的就是闻一多所提出的“三美”主张:“诗的实力不独 包括音乐的美( 音节) ,绘画的美( 词藻) ,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节的匀称和旬的均齐) 。州别嗍 林徽因的诗歌在形式上体现着闻一多所提出的“三美 主张,我们看她的深笑一诗: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 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 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中两文化交融下的林徽因诗歌 摇上 云天?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作,它有着很强的音乐性。全诗押“a n ”韵,可在每一节的前三行又 押不同的韵,这样,整首诗读起来就有着一种变换中又一致韵律美。同时,“a n ”韵的设置, 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回旋的感觉,正符合全诗“笑”这一意象的情形。本诗还给人一种绘画美, 诗人写笑,但并不直写,她给我们很多意象,有明珠,有精泉,有花,有塔,有风铃,通过 这些意象,让我们去想象,在虚与实的境界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笑的样子。同时,这首诗 还有着很强的建筑美,全诗分为三节,每节又分为六行,可谓达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而每一节中,后两行都用两字错落排开,从视觉上看,给人一种古建筑雄壮的骨架上装饰的 美丽屋檐之感。并且,第三节中,百层塔,琉璃檐边这种意象的出现,更是让读者这种视觉 的想象得到具体的体现。本诗并不给人一种呆板的豆腐块诗的感觉,更多的倒是一种灵动的 美感。林徽因正是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感觉,给读者创作出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的新诗,也为新诗的田园中增添了丰富的颜色。 既在诗歌中保留着浪漫主义所标举的主观抒情性,又在诗歌中推崇古典主义的理性,林 徽因的诗歌看似充满了矛盾,但正如克罗齐所说:“在第一流作品中,古典的和浪漫的冲突是 不存在的:它同时是古典的与浪漫的。因为它是情感的也是意象的,是健旺的情感所 化生的庄严的意象”。当然,我们说林徽因的诗歌还没有进入到第一流的作品行列,但林徽 因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学思潮的结合,从而使得她的诗歌既涌动着海水 般深深的情感,而又能使这水流顺着一定的渠道流动。这就使得林徽因的诗歌有着一种智性, 为她后来诗风转向现代派奠定了基础。 1 1 2 现代主义诗思与诗艺 对于新月诗派,龙泉明先生曾这样评价:材他们在诗艺的追求上,曾经既表现出对西方浪 漫主义的尊崇,又表现出对西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现代主义诗艺的广泛吸纳。” 噼删这一方面显示出新月诗派对外来影响的开放态度,另一方面,我们从中也可以窥探出中 国新诗向西方诗歌学习的急切心态。而在对待这些西方诗艺上。新月诗派的诗人也有着不同 的表现,徐志摩曾对现代派尤其是象征主义感兴趣,但后来还是“从一度受现代派影响返回 到1 9 世纪浪漫派诗风。州m | 嘲毋但“其他重要诗人朱湘、陈梦家、孙大雨、林徽音、卞之琳、 何其芳等都写了一些类似现代派的诗歌,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倾心。”h m 鲫这些诗人并没有 像徐志摩那样从现代主义退回,而是一如既往甚至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林徽因就是对现代主义投入了更多热情的诗人之一,而在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借鉴中,她 的诗歌更多有着现代主义诗思和象征主义诗艺的影子。她的诗歌中首先有着现代主义人生的 忧伤和个人的孤独寂寞,打开林徽因的诗集,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孤独寂寞感,这种孤 独寂寞是独立的知识分子与时代潮流保持距离所产生的,正像卞之琳所说:“当时由于方向不 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而对历史事件、时代风云,我总不知要表达或如何表达自己的悲 喜反映。川m 帕正是这种茫然,才有了“像待客人说话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静坐) 也有了“像个灵魂失落在街边,我望着十月天上十月的脸”( 十月独行) ,而这种人生的孤 独寂寞在空想一诗中体现的很是明显: 终日的企盼企盼正无着落, 。转引自朱光潜诗论,上海:卜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5 1 页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林徽因诗歌 太阳穿窗棂影,种种花样。 暮秋梦远,一首诗似的寂寞, 真怕看光影,花般洒在满墙 日子悄悄的仅按沉吟的节奏。 尽打动简单曲,像钟摇响 不是光不流动,花瓣子不点缀时候, 是心漏却忍耐,厌烦了这空想! 终日的期盼,正是诗人无限寂寞的体现:内心的寂寞,只好借助于这种漫无边际的想象来驱 除。可面对悄悄流逝的光影,流逝的岁月,诗人内心更是寂寞。真是“不是光不流动,花瓣 子不点缀时候”,“是心漏却忍耐”,诗人也不是厌烦空想,而是寂寞难耐。 除了孤独寂寞,林徽冈诗歌中也有着现代主义人生的忧伤,这里有着人生的苦涩:“感谢 生命的讽刺嘲弄着我会唱的喉咙哑成了无言的歌。一片轻纱似的情绪本是空灵现时上面 全打着笨拙补丁。”( 小诗一) 本来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可疾病的折磨却让这份幻 想早早的带着一丝丝的忧伤。一颗敏感的心,一颗多愁善感的心,本可以与朋友赏花赏月, 吟诗作赋,在“太太的客厅”与众友侃侃而谈,然而战争的爆发,生活的苦难却让这颗心早 变得伤痕累累。这里也有着人生的忧郁:“忧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但也不是你的敌人,你 对他不能冤屈! 他是你强硬的债主。你呢? 是把自己灵魂押给他的赌徒。”( 忧郁) 也有着现代人所感到人生的单调乏味:今天十二个钟头,是我十二个客人,每一个来了, 又走了,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 一天) 也有着生活为何物的迷惘:“多余的理性 还像一只饥饿的野狗那样追着空罐同肉骨。自己寂寞的追着咬嚼人类的感伤:生活是什么 都还说不上来”恶劣的心绪也许正是在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中,林徽因的诗歌也烙上现代 主义对人生丑恶的表现,但在诗人的诗作中,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像许多现代主义作家作品中 的绝望情绪,倒是一种淡然面对的感觉。 林徽因对现代主义的借鉴更体现在她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吸收上。象征主义是兴起于 法国的一种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瓦雷里等。1 9 2 5 年,在法国 留学的李金发创作的 微雨在国内发行,“标志着法国象征派诗风在中国的登录。”哺m 跚 而后在穆木天、梁宗岱、戴望舒等人的大力引荐下,象征主义在中国诗坛上从扎根发芽发展 到后来的喟然可观。在艺术上,象征主义是“运用经过慎重思考过的手段一种由含混的 隐喻来描述的结构复杂的联想来传达独特的个人感情的尝试。”1 强调诗歌的暗示性, 追求隐喻,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性,从而形成了朦胧晦涩的美学风格。林徽因在诗歌观念中, 自觉的接受象征主义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真实的方式,体现在具体诗歌创作中就是她 运用象征、隐喻和通感等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看林徽因诗歌中隐喻的运用。“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情景,比喻是他 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 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1 朱自清先生精确的指出了象征主义诗派 要表现情感对比喻的依赖。在林徽因的诗歌观念中。比喻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诗人说话 没有不打比喻的。”并且,她还强调“我们根本早得成人诗是不能脱离象征比喻而存在的。” 副州坦我们读林徽因的诗作,几乎篇篇都充满了新颖的比喻,给读者带来语言的享受。在比 喻的运用上,林徽因同样注重“远取譬”,体现在她的诗歌中就是隐喻的使用,而隐喻手法, “即直接表现物象,将被比物或被比拟的思想、情感附于物象之上,合为一体,成为物象的 特征。”妒”钟我们看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 7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l 章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林徽因诗歌 我说你是人间的西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一一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首诗歌是爱情诗还是亲情诗,我们但看在这首优美的诗作中,为了表达对 “你”的爱,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你”想象成人间的四月天,在“你”和“人间 四月天”之间找到一种内在的我们常人不易发现的联系。同时,又把“你”看成“四月天里 的云烟”,看成“夜夜的月圆”,“初放芽的绿”,看成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是“爱”, 是“暖”是“希望”。一连串的隐喻,表达了不易表达的对“你”的无比爱意。在运用隐喻上, 还有莲灯“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还有 深笑中,“是谁 笑得那样甜,那样深那样圆转? 一串一串明珠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诗人把笑比喻成 明珠,使得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笑的样子。这种隐喻的运用,既是诗人想象的体现,也扩大 了读者想象的天地。 其次,林徽因诗歌中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已底符号。甲可以做乙 底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来替代抽象的概念象 征底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也就是说,诗人为表达某种理念,他需要为此找一个客 观对应物,也就是意象来表达。而象征主义诗派之所以喜欢象征,那是因为他们认为“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都相互感应、渗透、互为象征。”h 脚7 1 体现在林徽因诗歌中,就是诗人善于从 色彩纷呈的大干世界里寻觅与自己的诗情相契合的象征对应物,而这种外在的对应物“则必 须明细地或沉着地,恰适地烘托情感,表征含义。别州1 2 通过借助象征手法表达情感和哲理, 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诗意的丰富和主题的多义性,从而扩大了诗的韵昧。我们看她的风筝: 飘摇,它高高的去, 逍遥在太阳边 。转引自邓程论新诗的出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5 2 页 8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l 章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林徽因诗歌 太空里闪 一小片脸。 但是不,你别错看了 错看了它的力量, 天地间认得方向! 它只是 轻的一片, 一点子美 像是希望,又像是梦, 一长根丝牵住 天穹,渺茫一一 高高推着它舞去, 白云般飞动。 它也猜透了不是自己。 它知道,知道是风! 用借助于外力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风筝这一意象,“象征着美、梦和希望,而风筝的飞去象 征着主体的努力与客体的外力的相互关系,说明美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咧2 。但 我们也可以说,风筝也象征着生在世间的个人。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把握,与天上的风筝 何其相似都是由外物来操纵。此外,莲灯一诗中,诗人用莲灯象征了生活在世间的 个体飘随的命运;那一晚一诗。林徽因用船这一意象,象征了自己的人生,用“到如今 我的船仍然在海面上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象征了诗人人生的波动。 除了隐喻和象征,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还运用通感这一诗歌艺术。对于通感,戴望舒认 为“诗不是某一感官的享乐,而是全感官或超感官的东西。”拉副林徽因虽然没有对通感这一 诗艺作过明确的阐述,但她却在自己的诗歌中运用自如。在中夜钟声一诗中,“钟声 敛住又敲散一街的荒凉听那圆的一颗颗声响”在这里,本来是听觉的钟声,诗人却 用视觉的方式给表现了出来一个“圆”字,让人能切身的感受到那钟声就在眼前。这让人 想起了自居易所写的:“人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 落玉盘。”但后者“只是把听觉联系到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川驯而在中夜钟声一 诗中,林徽因却把这两种感觉有效的结合了起来。在深笑一诗中,林徽因把视觉转化为 味觉:“是谁笑的那样甜,那样深,”笑本来是我们能看的出的,但诗人却用一个“甜”字, 让我们好像尝到甜美的事物那样,有一种美妙的感觉。 总之,林徽因诗歌中深深的烙上现代主义的色彩,但林徽因并不是消极的汲取自己所需 要的营养。恰恰相反,她是带着批判的态度来对待的,她抛弃了象征主义诗歌晦涩神秘的成 分,追求诗的朦胧而不流于晦涩,重暗示而不难解,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具有蕴藉和淡远的朦 胧之美。 1 2 传统影响融于笔 林徽因的诗歌除了有着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子,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生长在文化 氛围浓厚的家庭中,一边是思想开明、满腹经纶的翰林祖父,一边是擅长书法、旧学修养颇 深的才女姑姑,满庭都是诗书氛围,林徽因成长于其中,她天然的冰雪聪明也一点点出落成 为俱绝的才艺。而这种才艺在她后来的诗歌创作中也渐渐的体现了出来,这就表现在她诗歌 中的悲秋情结和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林徽因诗歌 1 2 1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的悲秋情结 中国诗词中有着悲秋的传统,从诗经的蒹葭开始,秋天带给人的就是无比的忧 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天在这里就衬托出了得而不可的悲伤。 到了宋玉那里,这种悲秋情绪更是浓厚,“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至此,秋天就成了文人不得志与忧郁时来抒泻郁气的最佳题目。这里有着杜甫的“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的大气,也有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儿女情长。固 然,对秋天也有诗人如刘禹锡写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比较豪气的秋词,但不能否认的是悲秋还是古文人写秋的主流。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正逢反传统文化的高峰时期,再加上当时的文人都 充满了对未来满怀希望的豪情壮志,因而秋天这个意象在初期的现代文学中渐渐的消失。然 而到了3 0 年代,随着大量的文人把目光转向传统文学,古文学中的许多意象又开始了复活, 尤其是秋天意象,因为当时的许多与左翼文学保持距离的诗人,他们的内心情绪相当的低落, 古文学中的悲秋情结正与他们的心情相似。在这些向传统学习的诗人群众。林徽因的诗歌中 因写了大量的悲秋的诗篇,而显得格外引入注目。在林徽因不足六十篇的诗歌中,关于秋天 为主题的就有六篇,它们分别是秋天,这秋天、八月的忧愁、十月独行、时间、 九一 八闲走及给秋天。 秋天为什么成为了文人写起来就为悲伤的季节呢? 这是因为“一是秋天草木摇落,不免 使人触景伤情。二是秋乃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又是草木有盛转衰的时节,容易使人联想到 人生的中年阶段,而中年正是最使人伤感的年纪。”文人由大自然的盛而变衰联想到自己 的人生状况,不免就惆怅万分了。而正是这种惆怅,使得中国古诗词的悲秋写的不是那么悲 壮,而偏及到柔和之美,“悲秋主题诗,成了中国诗歌中哀伤的美德象征。它表达的不 是人因执著于死和逝,而迸发出的悲剧般的崇高之美,而是因领悟到死乃命定而生出的 阴案之美”。乜踟的确如此在中国古诗词中,提到秋天,没有西方中的崇高美,倒是更多 的忧伤。 在林徽因的诗歌中。写到秋天,同样没有那种优美与壮观,而是更多的忧愁。虽然是忧 愁。林徽囚与古代文人在悲秋上还不尽相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古文人仅仅通过营造萧条的 秋季的氛同、那种意境,来表达内心的郁闷之情。而林徽因在自己的诗歌中,借助于秋天这 个季节及其自然规律,来表达她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思考。也即虽然同样存在着伤感,但 古诗词中的悲秋只是一种忧伤的情感,而林徽因的诗歌却充满了对生命生活思索的智性。 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秋大是一个收获的节日,但却忽略了秋天同样是一个过渡的节日,正 是这种过度,使得秋天在转向冬季时,会产生那种突然的变幻。而这种自然的规律,在林徽 因看来,这与人生何其的相像。人生岂不也是充满了幻剪她的第一首诗歌谁爱这不息的 变幻就是探索的人生的无常:“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 幻? ”正是对人生充满了无常感,所以林徽因才独对秋季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而面对人生 的无常与幻变,林徽囚认为只有承受,唯有承受,才能生存。 这种思想很真切的体现在她所有关于秋天的诗歌中,我们先看她的第一首关于秋的诗歌 :秋天,这秋天。 这是秋天,秋天, 风还该是温软: 太阳仍笑着那微笑, 这是金秋的季节,秋风柔柔,阳光明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享受这风柔光媚的秋天。在这 1 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林徽因诗歌 个秋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最美好的一面: 斑彩错置到各处 山野,和枝叶中间, 像醉了的蝴蝶,或是 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 纷纷降落到地面上 这就像一幅秋天风光图,在这图片上,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阳光,散碎在大地上,一切自 然景物都披上了它的彩服,天高气爽之际。立于天地之间,任阳光柔柔的撒在自己的身上, 这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无怪乎诗人都忍不住要呼喊:“这时候心得像歌曲”。“这时候 满腔的热情。”此景此情,让人都忍不住想高歌一曲,可谓心花怒放。可诗人没有高歌,也没 有快乐,因为她明白这只是“秋天的童话”。这个秋天: 他撑着梦一般的喜筵, 不为的是你的欢欣: 他撒开手,一掬樱珞, 一把落花似的幻变 原来,秋天不仅仅有阳光,它还有非常残忍的一面,那就是,这种落花似的幻变,“还为的是 那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员工离职终止合同证明
- 2025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教学设计
- 2025企业煤炭购销合同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一章 电磁感应 2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说课稿1 教科版选修3-2
- 本册综合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五四学制)
- 线缆厂研发费用管理规定
- 2025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书(合同版本)
- 2025建筑工地瓷砖订购合同模板
- 2025年应用文写作设备租赁合同范例
- 2025合同签订盖章操作指南
- 【精】8 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课件)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 《可爱的中国 红色经典丛书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YS/T 798-2012镍钴锰酸锂
- GB 29224-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酸乙酯
- 北京市健康体检报告基本规范(试行)
- BA系统原理培训课件
-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
- 民航安全检查员(四级)理论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课件
- 钢筋锈蚀原理及应对措施案例分析(54页图文丰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