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年.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年.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年.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年.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1890 年, 洋务运动后期领导人物张之洞本着兴业图强, 实业救国的目的开采大冶铁 矿,兴建汉阳铁厂,开创了我国近代成功兴办钢铁工业的先河,后来这个钢铁联合企业 几经沉浮,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商办,曾经有过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辉煌,也 有过举债度日的艰难,1938 年由于抗日战争而沦陷。在这 48 年中,西方工业文明的强 制植入,一方面改变了黄石传统社会的经济格局,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工业化 促进了的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它给湖北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民众的意识思想 以强烈冲击,加快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速度。 本文着意讨论 1890 年到 1938 年间, 以大冶铁矿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对黄 石地区社会变迁的影响。文章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章介绍黄石地区的地理基础,大冶铁矿近代以前的开采简史,以及区域建制的 沿革,以作为认识和理解黄石地区社会变迁过程的基础。 第二章重点介绍以大冶铁矿为代表的工业化植入的内容和特点。机器大生产、近代 交通、产业群。体现了重工业投资集中、涉及面广、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特点。 第三章重点分析工业化给地区经济带来的变化, 主要是农业和商业, 农产品商品化、 服务型商业市场繁荣是其最大特点。 第四章主要从工业化植入给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带来的变化。 新的经济形式改变了 原有社会阶层的力量对比,并产生新的社会阶级。士绅阶层的身份转换,农民向工人的 过渡,商人阶层的壮大,这些都体现了民众对工业文明的调适。工人阶级的出现成为社 会结构变迁最鲜明的特点,随着他的发展壮大,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出现,并引发了工 人运动。工人运动由自发到自觉,个别到联合,体现了工人运动发展的时代特点。 第五章从思想意识、衣食住行、教育转型、环境变迁等方面阐述工业化对社会意识 的触动。人们接纳工业文明中的新事物,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并自觉地改变自身习惯 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工业化的受容和吸收,也是工业文明成功植 入的标志之一。 结语部分对文中主要观点作一个简要的归纳, 突出大冶铁矿在工业化植入过程中的 特点和成就,以及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大冶铁矿;工业文明;植入;社会变迁 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 年) ii abstract 1890,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 the late leader zhangzhidong try to make the china strong than before through developing the industry.the purpose of exploiting daye iron ore mining, constructing hanyang iron factory, creates the suc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first.during follow 40 years,the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to doing by bussiness and monitored by government to totally managing by private. there have been asias largest steel company in the glory, but also had to survive on debt,. in 1938 as a result of the fall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this 48 years, the west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mandatory implantation, on the one hand, huangshi region has changed the economic mode of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dominance of natural economy was replaced by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region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it brings the hubei traditional society some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inking, with a strong impact and speed up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a modern society.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 the impact between 1890 to 1938 the implanta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in daye iron mine and impact of social change in huangshi region.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 the first chapter is devoted to the geographical basis of huangshi region,the daye iron ore mining the previous history before modern times, and regional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these become base to understand the huangshi region o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the second chapter highlights the industrializational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about in daye iron mine . large-scale production equipment, modern transportation and industries. reflects the concentration of heavy industry investment, covering a wide range, large-sca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far-reaching impact. chapter iii the focus to analysis the regional economy changes which is brought about by industrialization, mainly in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servicing commercial market. chapter iv is mainly from the industrialized to the implantation of a traditional society brought about by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the form of new economic sectors of society had changed the existing balance of forces, and produced the new social class. convers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landlord class, transition from farmers to the workers, the growth of businessmen, which reflects the publics adjustment 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e emergence of the working class become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s, along with hi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 new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emerged and led to the labor movement.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from spontaneous to the conscious,individual to the union, the labor movement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chapter v is about the ideology of food, cloth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ing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the people began to accept new things and enjoy the fruits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consciously change their habit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s one of the hallmarks of a successful implantation.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some main points to make a brief summary,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daye iron impla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as well as the revelations. key words: daye iron mine; industrialization; implants; social change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 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言 大冶铁矿自 1890 年建矿以后,经历了清末,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 历史时期,隶属过湖北铁政局、汉阳钢铁总厂、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 汉冶萍公司)、“日铁大冶矿业所”、华中钢铁有限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六个经 济实体,可谓是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见证人。笔者在该地区生活了近 20 年, 目睹了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亚洲工业原料基地因资源衰竭,渐渐在历史的舞台淡 去其高大的身影,觉得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去还原它曾经在我们的国家和 民族历史中的辉煌足迹,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 一、选题意义 在学术上,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研 究价值体现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方面。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 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 ” 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从长时段来探 讨历史变化的规律,那么社会变迁则是从短时段来考察历史变化的规律,从一个 时期社会的整体或局部的变化,来认识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社会变化的特点和规 律。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 “社会变迁” 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 范畴,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整体变化。既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之间的关 系的变化过程,又是指社会的不同利益集团、阶层之间的关系变化的结果。社会 变迁与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制度、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 式关系密切。在社会变迁的各种因素中,社会经济的变迁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 的作用。因此从经济变迁切入来研究地区社会文化诸多方面的成因和发展脉络, 可以寻找各种当今社会现象的源头。 再则,通过“社会变迁”来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是学术界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 个新视角。对“社会变迁”问题的理解,学术界探讨的观点常常与现代化等概念 联系在一起。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的整体性变革, 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实质就是传统体制适应现代功能,使传统获 得现代化的转型过程。引起这一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是学术界探讨的重点,大致有 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起因于西方的冲击和压力,否则无法实现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即“冲击一反应”模式。这一说法由费正清等人 提出。另一种则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是由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近代西方文明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文明史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30 页。 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 年) 2 冲击的合力共同促成的。马敏等认为这一过程中两种异质文明接触、碰撞、冲突、 交流,表现为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让步,吸纳强势文化并最终置换。近代史所 讲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从传统封建农业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化,也 就是从封建自然经济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过渡。所以我们可以通过 研究近代工业文明对某地区的影响来理解中国的现代化。 从区域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大冶铁矿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他的产生、发 展仅仅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事,而且这种机器工业并不是发端于中国传统经济的土 壤,而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它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器开采的矿山, 以单纯的矿石开采为契机,却使一个闭塞、落后的传统封建农业社会在短时间内 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和与之相对应的市民社会,经济、社会、文化都发生 了质的变化,这种现代化模式的效率和价值值得探讨。其次,大冶铁矿的兴建和 发展,是封建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的回应,是典型 的“因矿而城”的社会变迁模式。因此研究近代大冶铁矿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可以透视中国近代以来工业化过程中,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在地区社会变迁 过程中的作用, 给我们今天的城市化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规划以很好的借鉴。 从 “小 历史”去透视“大历史” 。印证了黄仁宇先生 1985 年在台北出版的万历十五年 的自序中提出“大历史”的概念,从小事情看大道理。 从人的角度来说,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我们研究历史,不能离开“人”这一 主体。西方新史学和法国年鉴学派都主张史学研究应该以“人”为中心。并且史 学研究的真正意义也许就在于为“人”服务,使“人”认识自我,为现实乃至为 将来社会服务。以“人”为中心的史学涉及方面很广,有自然的,有社会的,要 从多角度来考察人的存在和发展,包括生产、生活、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及其互动 关系,社会变迁的研究正是从物质层面和意识层面来分析变迁是如何给人的生存 和发展注入新的内容的。社会史研究,突出的是对普通人的研究。帕金森的社会 学理论概括出社会变迁的三个标志性特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因 此研究社会变迁不仅可以理解社会经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 透视人的发展过程。这种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 设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大冶铁矿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史料的发掘和整理 部分。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武钢大冶铁矿矿志办公室编的大冶铁矿志第 14 卷。 黄石市政协编的 黄石文史资料 、 湖北省政协编的 湖北文史资料选辑 1992 年第二期,总第 39 期。还有黄石市志 、 大冶县志 、 汉冶萍公司志 、 汉冶 萍档案等资料中部分内容。第二部分是对大冶铁矿的生产经营历史的研究。主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要散见于对汉冶萍公司和黄石、大冶地区的研究中。如吴景超的汉冶萍公司的 覆辙 ( 新经济半月刊第 1 卷第 4 期,1939 年 1 月) ,张国辉的论汉冶萍公 司的创建、发展及历史结局 (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 年第 2 期)等,这些研究 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成为本次研究的基础: 一、关于大冶铁矿的发展历程与性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以张之洞为代 表的封建官僚的图强自救, 发展钢铁工业为其开办提供契机。 起初 1890 年到 1896 年是属于官办性质隶属湖北开采煤铁总局,但官办弊端甚多,效益无着,长期靠 官款维持。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再无力维持企业运作,改 为官督商办,时间为 1896 年到 1907 年。后来,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清末新政 又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1907 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 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 ,集资商办,大冶铁矿进入商办时期,一直到 1938 年。 二、关于大冶铁矿在汉冶萍公司及中国钢铁工业中的地位。大冶铁矿作为汉 冶萍公司的原料基地,它的生产规模,产品特点影响着汉冶萍公司的铁厂地址、 主要设备、运输方式的选择。在诸多文献和著作中都对汉冶萍公司的决策、经营 过程中的失误做了记录和研究。其中汉阳铁厂选址和炼钢炉的选择这两个失误直 接是因不能配合大冶铁矿矿石运输和矿石特点而起的。另外,在中国近代钢铁工 业的地位也从两方面得到普遍认同,一是大冶铁矿作为中国第一个采用机器开采 的露天铁矿,它的采矿技术和管理水平,运输方式的先进性代表了中国采矿工艺 的最高水平,是洋务运动中重工业领域的突出成果之一。另外,是其母公司汉冶 萍公司在近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代表了当时民 族工业的成就,影响力突破了经济范畴涉及中国政治、外交领域,如日本提出的 二十一条专门有一条针对汉冶萍公司;孙中山在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就曾力 图以汉冶萍公司作抵押向外国银行贷款,来缓解新政府的财政危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苏云峰在其专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 省.18601916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1 年版) 中对张之洞在大冶铁 矿勘探开采过程中的投资力度和社会心理所作的努力给予了肯定,认为大冶铁矿 的开采所受到的阻力之所以比在湖南、四川受到的小,是因为采取了“疏导、说 服、与强制执行的政策。 ” 而李建刚、谭道勇则在湖北早期现代化的一面旗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2 期)中从现代化的角度就民国时期黄石地区 五大厂矿(大冶铁矿、湖北水泥厂、大冶钢铁厂、源华煤矿、黄石电厂)的建设 以及对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作了简要的概述。这两篇文章的观点和内容 为本文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 苏云峰: 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 ,第 351 页,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1 年 版。 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 年) 4 据笔者检索所及,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还没有针对大冶铁矿研究的社会科 学专著出现,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和成果散见于研究汉冶萍公司的专著和张之洞、 盛宣怀等人物研究中,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以汉冶萍公司为整体,对它的的创建、 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总观这些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 1、重视汉冶萍公司主体的研究,而疏于对局部厂矿的关注。如全汉升的汉 冶萍公司之史的研究侧重于清末汉阳铁厂的创办,发展的研究,对中国近代工 业化的动因与发展的缺陷的共性做了具体的分析,但没有对局部厂矿发展中的个 性作进一步的探讨。张国辉的论汉冶萍公司的创建、发展及历史结局虽然对 汉冶萍公司中的汉阳铁厂和萍乡煤矿发展全过程作了鸟瞰似的分析,但是由于史 料的缺乏,对大冶铁矿所言甚少。胡庶华的整理汉冶萍的意见 ,吴景超的汉 冶萍公司的覆辙等则对汉冶萍公司发展中的某一个阶段作了详尽的个案分析。 2、重视公司上层制度、管理、外贸等方面的研究,而疏于基层组织的创设、 演变过程的研究。如武汉大学闫文华的硕士论文汉冶萍厂矿的公司制度研究 (1908-1925 年) 从公司的管理制度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并结合企业制度的缺失对现代企 业的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武汉大学教授代鲁的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 我国近代钢铁市场(19081927)则从公司经营这个角度对当时中国的钢铁市场和钢铁生产 作了深入的研究,以此来揭示汉冶萍公司在中国近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汉冶萍 公司与日本的经济交往看国家近代化的政治前提则从公司数次大的经营决策入 手等,来分析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处境。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中对新的生产 方式引起的基层组织的变化和发展缺乏足够的论述,对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 结构的变化缺乏关注。 3、重视一些主要历史人物如张之洞、盛宣怀等人思想、活动方面的研究,而 疏于对普通人群、社会的关注。如冯天瑜的张之洞评传对张之洞面对西方工 业文明的冲击,所依据的思想、动机以及作出的抉择,作了深入的研究,人们从中 既看到张之洞作为一个时代的先行者他的眼光、智慧与胆识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 献,同时也看到了封建阶级的局限性和个人的局限性。袁为鹏的张之洞与湖北 工业化的起始和盛宣怀与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之再布局则从汉冶萍公 司的两位早期奠基人张之洞和盛宣怀的活动来研究个人对区域经济所作的贡献。 姜铎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刘佩芝的张之洞创办近代钢铁工业得失之 我见以个案研究来透视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揭示近代社会转型中精英人物的 因素。但社会底层的人群生活、观念的变迁缺少专题研究。 4、重视政治史、革命史方面的研究,而疏于经济史、社会史、环境史等方面 的探讨。如:张淑香、韩俊英的日本侵夺汉冶萍公司始末以侵略史为基调来 研究公司发展中的外国势力的作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料则从革命史方面 来研究,另外以革命史、政治史为基调的研究范式还影响了早期的厂志、文史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料的编撰。如大冶铁矿志,黄石文史资料等文献收录的史料多以政治、 经济内容为多。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尚未见与本文主题相似的研究成果,这就为本文研究 的展开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通过对以上成果的了解, 笔者认为对大冶铁矿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 有待扩展与加强。本文着意对散见于上述各部著作中的关于社会史,经济史方面 的资料作一些归纳和综合,另外从社会变迁的角度作一些尝试性探讨,权作拾遗 补阙。 黄石地区虽然开矿冶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但使用机器大规模开采 却是发生在近代。汉阳铁厂的建立,大冶铁矿的开采,寄托着清朝洋务派兴业图 强的夙愿, 其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是从外部植入的结果,它与中国传统社会在经历了 诸多碰撞、 冲突和调适后,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既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 产物,又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 本文从大冶铁矿的外部植入入 手,先阐述工业化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迁,主要侧重于介绍机器大生产因素,然 后由机器大生产而带来的交通、产业格局的变迁,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带来 了农业的商品化因素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 经济变迁成为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动力, 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带来新的生产关系,工业化的结果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新 的阶级工人阶级产生并逐步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心。农村中原有的士绅势力获 得了新的身份。同时,工业化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教育需求、饮 食服饰等深层次的变化,触及了人们社会心理的最底层。 研究思路图 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学方法、系统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比较法等。 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学方法、系统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比较法等。 首先要有机地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哲学是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正确 近代机器工业 的植入 经济变迁(工 业、农业、交 通、商业) 社会结构的变迁(社 会阶层分化、新阶级 的产生 社会意识的变迁(思想 观念、风俗习惯、教育 理念等) 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 年) 6 地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研究中去的方法,即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 看待历史,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括的灵魂,运用这一理论,可 以把历史和逻辑有机地统一起来。 “研究历史,要有超前意识,以对现代历史的领 悟性来重新审视历史。历史学不仅仅是整理历史。关键是从历史中推理、归纳出 对今天有用的启示。 ” 研究历史不能只看到历史现象的本身,要看到其前因和后 果, 要跳出来, 从大的时空看历史,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要钻进去仔细研究史料 又 要跳出来俯视历史、要从横的、纵的两方面研究。纵的,是把研究对象放到大的 时段中,看其继承性、连续性和发展性;横的,是把研究对象放到大环境中。相 互比较,看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性和特点。 其次,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相互区别和相互作用的单 元, 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某一功能的综合体。 黄石地区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历史主义研究方法,要求全面研究历史,这涉及到系统论。对近代黄石地区经济、 社会既要全面分析,又不能从单个现象以点带面的方法来研究。依据现代系统论 原理, 一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有序联系, 应该表现为彼此协调一致的发展, 只有保持系统的整体性的协调 才能使系统良性发展。 通过些量表和数字的分析, 可以得出有益的结论。 研究中国近代史是整体研究,研究黄石地区历史也是整体研究涉及各个方 面。这样,才能全面地考察近代以来其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涉及的“大冶铁矿”其地理范围是指今天的黄石市铁山区、下陆区、 西塞山区、 黄石港区一部分。 主要包括当时的铁山采场 (得道湾采区、 铁山采区) 、 下陆机厂、石灰窑码头、黄石港及周边地区。 “大冶厂矿”则是指大冶铁厂与大冶 铁矿(1921 年汉冶萍公司为节省开支,将大冶铁厂与大冶铁矿合并,定名“大 冶厂矿” 。 ) “黄石地区”是指大冶铁矿的周边地区,即现在黄石市区和大冶市一部 分。1890 年大冶铁矿正式成立,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大冶铁矿 1938 年沦陷, 所以以 1890 年到 1938 年为研究时段,这个时段能够较清晰地反映出黄石地区工 业化过程的特点。而且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同质性,都是反映 近代工业文明同传统社会的碰撞和影响这一主题。 另外, 特别强调, 由于1890-1938 年间在黄石地区存在过汉冶萍公司的冶矿和湖北官矿公署的象矿两个经济实体, 本文基于各自的规模和影响差异,研究对象仅限于汉冶萍公司的冶矿。 沈世培: 文明的撞击与困惑:近代江淮地区经济和社会变迁研究 ,第 25 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年 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一章 背景叙述 一、地理环境 黄石地处幕阜山地向长江冲击平原延伸的丘陵地带,襟江带湖,长江从其东 北流过,具有土地类型多样、山多平地少,难用面积大的特点。总面积为 1800.08 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0.97%。从地形上来看有丘陵、平原、岗地、低 山和湖泊,以丘陵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 47.88%;其次是湖泊面积占 27%,主要 湖泊有大冶湖、保安湖、磁湖等,均与长江相连;其余依次为平原、低山、岗地。 该地区的最大特点是资源丰饶,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金、银、硅灰 石(制作水泥的主要原料)等四大类共 53 种,约占全国矿产品类的 34%,其中硅 灰石储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冶铁矿位于黄石地区最西部,西距武汉 104 公里,东距黄石港 25 公里,距离长江也是 25 公里。 (见图一)虽然距离经济贸 易中心汉口和长江水道并不远,但是沿途重山阻隔,清末民初时,人们出门靠步 行或坐轿,交通闭塞。 与外界的接触很少。基本是被孤立在各自有限的生活空间 里,从事简单的耕织劳动,自然经济在当地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图 1 汉冶萍公司大冶铁矿矿区图(1912 年) 武钢大冶铁矿矿志办公室编: 大冶铁矿志第一卷上册第 2 页。 黄石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黄石市志上册,第 568 页,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武钢大冶铁矿矿志办公室编: 大冶铁矿志第一卷上册插图。 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 年) 8 二、区域沿革 黄石市始建于 1950 年 8 月 21 日,是在原大冶县属的石黄两镇(码头)和铁 山、下陆两地的基础上因为近代工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虽然独立建市的时间不 长,但是该地区的历史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东汉末年,黄石港始兴, 经过三国、魏晋、隋唐、五代十国、及宋代官冶铁工业的发展,到明末清初,该 地区的黄石港、道士袱、石灰窑成为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商埠。近代,由于以大冶 铁矿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植入,带动了这里能源开采加工业的发展,成为当时中 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区域建制几经更改,民国以前的具体区域沿革见表 1: 表 1 黄石地区的历史沿革 朝代 建制变迁 帝王纪年 公元纪年 市地建制 名称 隶属 备注 夏 荆州 商 荆州 周 夷王七年 公元前 887 年 鄂王 都城 楚国鄂王封地 是年, 楚王熊渠伐杨粤 至于鄂,封中子红为 鄂王。西周末叶,鄂为 楚都。 春秋 公元前 770476 年 楚国 别都 战国 公元前 475 221 年 鄂邑 先属楚,后属 秦 公元前 323 年楚怀王 启为鄂邑封君,铸造 有“鄂君启节” 秦 昭襄王二十九年 公元前 278 年 南郡 公元前 223 年,秦灭 楚,鄂为邑 汉 高祖六年 公元前 201 年 鄂县 下雉 江夏郡 魏文帝黄初二年 公元 221 年 武昌 阳新 武昌郡 孙权督鄂, 改鄂为武昌 公元 223 年改为江夏 郡 三国 208-280 年黄石城江夏郡 西晋 武帝太康元年 280 年 鄂县武昌 武昌阳新 武昌郡 惠帝元康元年 (291年) 武昌郡由荆州移至江 州。 东晋 安帝义熙元至五 年 405-409 年阳新 武昌郡 宋 孝武帝孝建元年 454 年 阳新 武昌郡 齐 高帝建元元年 479 年 武昌阳新武昌郡 梁 元帝承圣三年 554 年 武昌阳新武昌郡 南 北 朝 时 期 陈 武帝永定元年至 后主祯明三年 557-589 年 阳 新 西陵县 鄂 州 梁侯景之乱后,西陵 移治黄石矶。 隋 文帝开皇九年 589 年 富川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文帝开皇十八年 598 年 永兴 鄂州 炀帝大业三年 607 年 永兴 江夏郡 高祖武德四年 621 年 永兴 鄂州 天复二年(公元 902) 昭宗封杨行密为吴王唐 昭宣帝天祐二年 905 年 吴国 鄂州 吴王置青山场院 后 梁 太祖开平元年 907 年 吴国 鄂州 五代 十国 后 周 恭帝显德五年 960 年 南唐国鄂州 太祖乾德五年 967 年 大冶县鄂州 南唐后主李煜升青山 场院为县治 北 宋 太宗太平兴国二 年 977 年 大冶县永兴军兴国军 世祖至元十四年 1277 年 大冶县湖广行省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 (公 元 1352)陈友谅据武 昌,武昌移治于保安 元 世祖至元三十年 1293 年 大冶县兴国路 太祖洪武元年 1368 年 大冶县 湖广行省兴国 府 明 太祖洪武九年 1876 年 大冶县 湖广行省兴国 州 圣祖康熙三年 1664 年 大冶县武昌府 清 世宗雍正元年至 十三年 1723-1735 年大冶县湖北省武昌府 大冶县湖北省江汉道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 清朝政府 1927 年 大冶县 鄂东革命委员 会 大冶县 鄂东南苏维埃 政府 中国共产党领导 1932 年 大冶县湖北第二专署 中 华 民 国 1935 年 大冶县湖北第一专署 (资料来源:黄石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黄石市志上册,第 97、98 页,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 三、近代以前大冶铁矿开采简史 大冶铁矿的开采,始自三国,据梁人陶弘景所纂古今刀剑录记述: “吴王 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方头,皆 是南铜越炭作之。 ”当时的武昌,包括今日之大冶与鄂城,所指采武昌铜铁即指大 冶,鄂城等地矿山而言。后来, 晋书地理志在武昌郡鄂县条下有记载说: “有 新兴、马头铁官。 ” 太平御览古逸本载: “大冶县白稚山上有芙蓉峰,前有狮子 岭,后有金鸡石,西出金,南出铜,自晋、宋、梁、陈已来置立炉冶烹炼。 ” 方 舆纪要云: “大冶县铁山,县北四十里有铁矿,唐、宋时于此置炉,烧炼金铁。 ” 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 年) 10 宋设磁湖铁务于铁山。淳熙十年(公元 1184 年)南宋政府还在铁山设置铁山寨。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于绍兴四年(公元 1124 年)奉命屯鄂,在铁山炼制“大冶 之剑”后用“大冶之剑”战胜了金兵。 明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朱元璋置兴国冶,铁山又是兴国冶官铁的主要产 地,年产量在一百万斤以上。大使赵景先还创立七宝庙,以佑炉冶。明洪武十八 年(公元 1385 年) ,因存铁过多,明朝政府下令,停办各地官铁冶,铁山的官方 之采炼遂罢。 从以上史料我们不难看出:从三国至明初,铁山之开采未停。但是当时的生 产力水平处在在手工开采阶段,产量有限,而且官方对冶铁业实行垄断经营,产 品的主要是用来炼兵器或铸钱,完全是封闭生产,没有面向市场进行流通,社会 影响有限。当地的自然经济模式没有因为资源开采而受到影响,乡民不能从资源 开采中谋利,相反却要承受资源开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破坏风水、伤亡事故 等,因此人们对开采矿山持一种否定态度。我们从以下两段史料可以看出当时官 民对开采资源的态度。据现存于大冶县保安区金山的碑文记载:1799 年 12 月 l 8 日(清嘉庆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竹墩岩煤矿(故址今在黄石矿务局沙田煤矿矿区) 发生了一次淹井事故淹死挖煤者 18 人。死者家属上告,诉讼近一年后,县衙门 下令将冯姓私家竹墩岩山没收充公,并判决在该地“永远不得开挖取煤。 ” 开矿 意味着利益和风险,有矿难本是常事,政府却借此机会禁矿,说明当时的弊端大 于利益,官府持否定态度。 中国民间历来有相信风水的传统,大冶一带民众也不例外,资源开采未能使 百姓获益,故风水之说成为人们反对开矿的理由。清朝志书有记载。同治六年编 修的大冶县志山川志载称: “牛马隘(现名李士墩)为县来脉,道光丙午年 (1846),士人在此挖煤。邑绅吴请齐邑侯伟,亲诣押封,并详上宪,勒石永禁。 ” 总之,大冶铁矿的开采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对当地经济贡献不大,而且没有 在思想上得到人们的认同,年以前的矿山的开采更多是遭到人们的反对 和抵制。 武钢大冶铁矿矿志办公室编: 大冶铁矿志第一卷上册第 62 页。 梅志文: 汉冶萍与黄石煤矿 政协湖北省委文史资料委员会 湖北文史资料 一九九二年第二辑 (总第三十 九辑) 第 99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二章 以大冶铁矿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 一、大冶铁矿的兴办和发展 大冶铁矿现代意义上的开发应该追溯到张之洞督鄂时。张之洞曾在广东看到 中国岁销外洋铁五百余万金。认为白银大量外流,是中国贫弱的原因之一。 “自强 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 ” “铁为盛举之根今日之轨,他日之械,皆 本乎此” 。他产生了“购机开采,设厂炼铁,以塞漏厄”的想法,意在为中国寻求 富强之道。光绪十五年(1890 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奉命修芦汉铁路。张之洞 接到调任湖广的命令后,上奏言明铁路修造应尽量用中国材料与中国资本,故需 大规模开采矿山,并建立炼铁厂。 “查明大冶县铁山实系产旺质良,取用不竭,距 江边黄石港仅五十余里, 兴国洲产有锰铁, 尤为炼钢所必需, 适与大冶接界。 ” 乃 开办大冶铁矿作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光绪十六年(1891 年)开始圈地建设, 采用德国设备, 1893 年正式投产, 当年出矿 3, 000 多吨。 在随后的 1894 年和 1895 年每年约生产 10,000 吨。 后来,由于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巨额的战 费和赔款使清政府无力顾及各省所办的新式“官办”企业了,张之洞用来维持汉 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生产的官款来源已告枯竭,只好招商承办,大冶铁矿进入“官 督商办”阶段。盛宣怀受命督办汉阳铁厂(包括大冶铁矿) ,招商筹股,并开办萍 乡煤矿。1907 年正式呈请清政府农工商部注册“汉冶萍公司” 。1908 年 2 月 24 日,清政府批准建档。大冶铁矿进入“商办”时期,这样一直持续到 1937 年,其 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制趋缓,国际市场上的钢铁价 格猛涨,国内国外需求旺盛,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当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矿石 需求,汉冶萍公司不断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到 1937 年总计产出矿石 13,769, 989 吨。 大冶铁矿的发展首先可以投资规模的增长来看。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五 月,大冶铁矿固定资产从 1919 年的 8,376,707.56 元 增加到 9,370,637.02 元,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 ,达 10,199,005.02 元,增加了 828,368 元。 见表 2 与表 3 张之洞: 勘定炼铁厂基筹办厂暨开采煤铁事宜摺 , (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 ,1998 年版。 ) 矿石产额见民国十七年八月十四日出版的矿业周报第十一号。此数与汉阳铁厂产量稍有出入,据张继 熙编张文襄公治鄂记页 2930 载,汉阳铁厂自光绪二十年六月一日开工化炼,每年出铁 15,000 余 吨,大冶铁矿 18931895 年所生产的矿石,显然不敷化炼,此数尚需进一步考查。 武钢大冶铁矿矿志办公室编: 大冶铁矿志第一卷上册第 210 页。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商办第十二届帐略。 近代工业文明的植入与地区社会变迁以大冶铁矿为中心(1890-1938 年) 12 表 2 民国八年(1919 年)冶矿财产表 (截止 12 月 31 日) 财 产 名 称 价值(元) 矿 区 及 设 备 6,196,675.89 铁 路 1,552,016.03 基 地 及 房 屋 370,020.59 其 它 257,995.05 合 计 8,376,707.56 (资料来源:汉冶萍煤铁厂有限公司商办第十二届账略) 表 3 民国十二年(1923 年)冶矿财产表 财产名称 价值(元) 财产名称 价值(元) 矿区及设备 6,219,32426 码头及泵船 131,10328 铁路 1,795,457.27 轮渡 12,000.00 基地及房屋 383,963.27 其它 109,79486 机厂 94,939.20 合计 8,746,582.14 (资料来源:汉冶萍煤铁厂有限公司商办第十六届账略) 从表中可以反映出,大冶铁矿建设的投资规模大,它不光涉及到开采投资, 还牵涉到道路、运输、动力、维修等配套工程的费用,而且,为了扩大再生产, 投资是逐步增长。增加的款项用于矿区、设备、基地、码头和轮渡等多个方面。 其次结合表可以了解到大冶铁矿的开采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涵盖了爆破、土木 工程,机械、电力、通讯、铁路、轮船、港口建设多个领域,这些领域正是集中 反映西方工业文明代表性的成果的地方。大冶铁矿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使用机器 开采的矿山,为后来者树立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另外,大冶铁矿的快速发展还可以通过矿石产量的增长来论证。 表 4 大冶铁矿历年铁矿石产量表 年 份 产 量(吨)年 份 产 量(吨) 1891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开办,只去土未出 砂 开办,只去土未出 砂 3,000 10,000 10,000 15,933 20,545 36,558 24,765 57,201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550,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