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人间须信思量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人间须信思量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人间须信思量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人间须信思量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人间须信思量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人间须信思量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王国维是中国引进西方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抱“接受欧人深邃伟大之 思想”的雄心,引进以德国哲学家康德、叔本华、尼采为主体的“纯粹哲学”,其中 于康德哲学用力最多,曾“四读康德”,学界公认“他对于哲学的观察,也不是同时 人能及的” 王国维作为中国近现代第一位“哲学专攻者”,于哲学中寻求宇宙人生之真谛, 且以生命践行自1 8 9 9 年至1 9 0 7 年,王国维持续研修康德,经历了三个境界:其 一为1 8 9 9 年至1 9 0 3 年,主要以“日本为驿站”,借助日文书籍,大量阅读了包括德 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 哲学史教程在内的哲学入门书,其后翻译了其中 绍述康德知识论的内容,1 9 0 2 年他主持翻译出版了中国近现代第一套哲学丛书, 其中包括日本康德研究专家桑木严翼的哲学概论,向国入介绍了康德的知识论、 物自体理论等。其二为1 9 0 3 年至1 9 0 4 年,他以“叔本华为中介”,“上窥”康德, 下贯尼采,认为叔本华康德哲学批判乃“通康德之关键”,并撰写了汗德像赞, 其间几乎每一篇论文都要占及康德,绍述了康德知识论、人性论等。其三为1 9 0 5 年 至1 9 0 7 年,为“全面研修”康德阶段,每天读康德哲学两小时,不仅通读了纯粹 理性批判,而且“兼及其伦理学及美学”,研究了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读懂了康德。在扬弃的基础上,坚信人具有智的直观能力,尔后以之为基,创 作了人间词话,为中国近现代美学奠定了基础。1 9 0 7 年之后,王国维“别而不离”, 并没有彻底放弃康德,且以康德哲学的观点分析“科玄”问题等。 王国维不胜思辨( 思量) 之苦,困于“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终放弃 以哲学为志业,而转于文学以求直接之慰籍。其“人间须信思量错”之词可视为是 献给康德的骊歌。其挽沈曾植联可作其自身的写照“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是 更大哲人,四昭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 裒感知已,要为天下哭先生”。 关键词:哲学接受比较 a b s t r a c t w a n gk u o - w e ii s o n eo fm a i n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e r s o n a g e sw h oi n t r o d u c e dw e , s t e m p h i l o s o p h y , o n c ch e l dt h eg r e a ta m b i t i o nt h a ti s t oa c c e p tt h ee u r o p e a np e r s o np r o f o u n d g r e a tt h o u g h t ,i n t r o d u c e dm e t a p h y s i c st h a tt a k eg e r m a np h i l o s o p h e rk a n ti m m a n u e l , a r t h u rs c h o p e n h a u e r ,f r i e d r i c hw i l h e l mn i e t z s e h ea st h em a i nb o d y b u tt h ee f f o r t sm a d e i nk a u tp h i l o s o p h yw e r em o s t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c o g n i z e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h er e g a r d e d p h i l o s o p h ys u r p a s se v e r y o n ea tt h e s a m et i m e a sc h i n e s en e a rm o d e mf i r s tp h i l o s o p h yr e s e a r c h e r , h es e e kt h et r u t ho ft h eu n i v e r s e l i f ei nt h ep h i l o s o p h y , a l s of u l f i l l sb yt h el i f e f r o m1 8 9 9t o1 9 0 7 , w a n gk u o - w e i c o n t i n u e dt od or e s e a r c hk a n t h a s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r e eb o u n d a r i e s :t h ef i r s tw a sf r o m1 8 9 9 t o1 9 0 3 ,h er e a dm a s s i v e l yt h ep h i l o s o p h yp r i m e ri n c l u d i n gp h i l o s o p h yh i s t o r yc o u r s e w r i t t e nb yw m d e lb a n dw h oi sg e r m a nn e o k a n t i s tp h i l o s o p h e rb yj a p a n e s eb o o k s ,a f t e r t h a tt r a n s l a t e dt h ec o n t e n ts t a t i n gk a n tg n o s i o l o g ya n dm a n a g e d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t op u b l i s h t h ec h i n e s en e a rm o d e mf i r s ts e tp h i l o s o p h yc o l l e c t i o nw h i c hi n c l u d i n gj a p a n e s es c h o l a r g e n y o k uk u w a k 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p h i l o s o p h y t oi n t r o d u c e dk a n t sg n o s i o l o g ya n d t h i n g s i n i t s e l f t h es e c o n dw a sf r o m 1 9 0 3t o1 9 0 4 ;h et o o kf r i e d r i c hw i l h e l mn i e t z s c h ea s i n t e r m e d i a r y , t h o u g h tk a n tp h i l o s o p h yc r i t i q u ew a st h ek e yt op a s sk a n t ,a n dc o m p o s e d 勋愕t ok a n t d u r i n gt h a tt i m e ,n e a r l ye a c hp a p e rt a l ka b o u tk a n t ,s t a t e d k a n t s g n o s i o l o g y , h u m a n i t yt h e o r ya n d s oo n t h et h i r dw a sf r o m1 9 0 5t o1 9 0 7 ,i ti st h es t a g eo fr e s e a r c h i n g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k a n t h er e a dk a n tp h i l o s o p h yf o rt w oh o u r se v e r y d a y , n o to n l yh a sr e a dt h r o u g hc r i t i q u e0 1 p u r er e a s o n ,b u ta l s oe t h i c sa n de s t h e t i c s ,h a v es t u d i e dc r i t i q u eo f p r a c t i c a lr e a s o na n d c r i t i q u eo f j u d g m e n t , a p p r e h e n d e dk a n t o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d e v e l o p i n gt h eg o o da n d d i s c a r dt h eb a d ,b e l i e v e dt h eh u m a nh a sr e a s o nd i r e c t - v i e w i n ga b i l i t y , a n dt o o ki ta st h e b a s e ,h a sc r e a t e dt a l k so nt z si nt h eh u m a n w o r ml a i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c h i n e s en e a r m o d e me s t h e t i c s a f t e r1 9 0 7 , w a n gk u o w e ih a sn o tt h o r o u g h l yg i v e nu pk a n t ,w h i l e a n a l y s i st h eq u e s t i o no fs c i e n c ea n dp h i l o s o p h yb yk a n tp h i l o s o p h yv i e w p o i n t b e c a u s eo ft h ee x t r e m ep a i no fs p e c u l a t i n g , w a n gk u o - w e ig a v eu pt a k e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a st h ew i l li n d u s t r y , b u tt r a n s f e r s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r i v e st oc o n s o l ed i r e c t l y 1 1 1 t h es e n t e n c et h eh u m a nw o r l di sb e l i e v a b l eb u tt h et h i n k i n gi sw r o n gi sr e g a r d e da sg i v e s t ok a n t sp a r t i n gs o n g w h i l et h ew o r d sb i gp o e t ,b i gr e s e a r c h e r , b i g g e rp h i l o s o p h e rc a n b cs e e nh i so w np o r t r a y a l k e yw o r d s :p h i l o s o p h y ;a c c e p t ;c o m p a r i s o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 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 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躲五生翩虢纽眺二 西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肇错千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导论文献整理及研究思路 三十岁前,王国维主要致力于哲学研究,以德国哲学家康( 德) 叔( 本华) 尼( 采) 为主轴线,其中于康德用力最多。但与研修叔本华相比,王国维研修康德 所遗文字,尤其是与康德直接勾联的文献,并不算太多,且这些并不算多的文献亦 经历了一个逐渐被“发现”的过程。有关王国维研究哲学的研究模式,早在王国维 生前的1 9 2 3 年,就由蔡元培著名的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一文奠定成形了,8 0 多 年来,鲜有突破此模式的研究。蔡文取材仅限于静庵文集,且未充分运用这些材 料,后来的研究者取材范围有所扩大,延及静庵文集续编,但都未能涉及王国维 哲学论文原刊杂志 教育世界除了正续两编静庵文集,王国维在教育世界 杂志有署名和未署名文章数十篇,被称为“佚文”,迟至2 0 世纪8 0 年代才被研究者 “发现”,9 0 年代才有幸编辑成书。但近二十年来的王国维研究,并未能充分辨正和 利用这些“佚文”,故鲜有研究者能突破蔡文研究王国维的模式,而另辟蹊径,揭秘、 还原王国维研修康德历程。 第一节教育世界 上王国维作品一览 王国维曾于1 9 0 5 年自辑其研究哲学的论文为静庵文集,由教育世界出版, 商务印书馆排印,收文1 2 篇,附录古体诗5 0 首,论文1 2 篇皆初刊于1 9 0 4 至1 9 0 5 年的 教育世界,诗5 0 首以静庵诗稿为题,亦刊于该杂志。静庵文集刊出 后,成了后来研究王国维哲学业绩的基本文献,由于其富于革命性,曾遭晚清政府 查禁。王国维生前自辑的“全集”观堂集林未收静庵文集及其他有关 哲学论文,王氏死后,罗振玉于1 9 2 8 年编就 海宁王忠悫公遗书亦未收。此后赵 万里辑王国维发表于1 9 0 5 年之后的教育世界上1 8 篇论文及其它5 篇,颜之日: 静庵文集续编,合静庵文集正编于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于1 9 4 2 年由商 务印书馆出版。后来大陆一直未有更为完备的“王国维全集”,1 9 8 3 年上海古籍出版 社刊印的“通行本”王国维遗书,乃影印“赵本”,台湾虽有数种“王国维全集” 刊行,但皆未补赵万罩漏收的王国维发表于教育世界的“佚文”。 为什么以集辑王国维作品为志的赵力晕漏收了王国维发表于教育世界的“佚 文”,而此后台湾版的“王国维全集”依然如此呢? 主要原因是教育世界杂志当 时发行量太少,后来各大图书馆鲜有全套馆藏。这种状况直到1 9 8 7 年之后才引起王 l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肇错千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国维研究者的关注,一时间摸清、整理教育世界上的王国维“佚文”成了王学 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王学专家中,发其端绪者为日本学者须川照一,他在1 9 8 7 年6 月召开的“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向众多研究者指出 教育世界 上有王国维的“佚文”,回紧接着佛雏、陈鸿祥投入研究,相继发表有关论文及专书 数种。佛雏力主大量的哲学美学论文乃王氏“佚文”或译稿,其代表成果除零散跋 语,皆见于生前出版的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和遗稿王国维哲学译稿研究, 并写出详尽的考证文章,但证据亦有欠确实之处。圆陈鸿祥不仅主张佛雏所辨的哲学 美学类论文为王氏作品,并扩大范围,认为所载小说也是王氏译稿,并一些教育类 文章也归入王氏名下,见于其著作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王国维年谱、王 国维传等,但陈氏甚少考证,所持不乏牵强之嫌。固后有留学日本的学者钱欧利用 日本资源,指出佛雏所考3 9 篇未署名“佚文”中,1 3 篇有日本原文,故认为这些“佚 文”乃译稿而不是创作,且怀疑可能系王国维之外的其他人所译,钱欧有文本依据, 但亦不乏臆测的成分。而要辨正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上的“佚文”,一切还得从 教育世界说起。 教育世界创办于光绪辛丑四月( 1 9 0 1 年5 月) ,农历每月出刊两期,至丁未 十二月( 1 9 0 8 年1 月) 休刊,共出刊1 6 6 号, 每年的汇编本称为 教育丛书,共 七集,9 4 册。辛丑至癸卯年刊l 6 8 号,期间的教育世界为单纯的教育类杂 志,习惯称之为“前期教育世界”,栏目单一,仅分文篇、译篇两种,文篇主要 刊登官吏有关教育的奏章和罗振玉关于教育的言论,译篇主要连载译自日文的教育 类著作,汇编主要译篇成书为教育丛书三集,每集含书数十种。自甲辰年改版, 至丁未十二月下旬刊6 9 一1 6 6 号,活字洋装,每期l o o 页,每页一般为4 0 0 余字 ( 1 3 列,每列3 3 字,肖像、目次不计页,文牍栏目小字印) ,固定栏目较多,有肖 像( 图画) 、论说( 代论) 、学理、教授训练、学制、史传、小说( 文苑) 、余录( 杂 撰) 、文牍等,后来商务印书馆1 9 0 8 年创刊的教育杂志栏目即仿此,论说、学 ( 日) 须川照一:f 国维与田冈岭i ,f 目维学术研究论集 ( 第三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敝 页4 1 3 4 3 6 尽管此前的1 9 8 2 年出版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 ( 第一集) 有许万民撰长篇论文教育世界 办提到卜国维教育世界侠文事宜,但朱l 起f 学界心肯的霞视,见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 ( 第一集) ,人 民l f 版社1 9 8 2 年7 月第1 版页1 1 4 1 4 0 佛雏校辑f 固维哲学荧学论文辑佚 。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 9 9 3 年1 2 月第1 版,辑有f 田维教育世界 卜赵万里失收“佚文14 4 篇,其中署名文章5 篇该攀l 曲:i 学界影响甚大,其后姚淦铭、e 燕编f 田维义集 悉数收入扎遗稿f 闶维哲学译稿研究,社会科学文献i 版社2 0 0 6 年1 0 月第l 版对1 8 神哲学详稿进行研 究人部分鲜为人知,其中含f 国维署名译稿7 种。 陈鸿祥著i :国维与近代东两方学人、l 围维年i ,拒e 学界亦颇有影响其簧下国维传 仃两种,此 处指人民文学版 2 0 0 4 年1 1 月版俗称“人传” 钱欧:i :固维畸( 教育世界) 朱署名文章,牛东师范人学学撤) ( 社科版) ,2 0 0 4 年第4 期,页1 2 1 1 2 3 学界一般认为教育世徉自创刊到体刊。为曾问断。共出刊1 6 6 呼( 期) 经笔者复直,按教育从* 所 尔期譬垂新编捧,并未见如、9 l ,9 2 呼,即此3 吁成来j i ;f u ,教育世j i | l ) 实际出刊1 6 3 呼 2 西北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最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理、史传多为哲学类文字,小说( 文苑) 为文学类文字,故此时的教育丛书已 非单纯的教育类杂志,而为以教育为主,兼及哲学、文学的综合性杂志,习惯称之 为“后期教育丛书”,三年共按栏目顺序合订成书为教育丛书四集。教育世 界由罗振玉私资创办,无版权页,封面仅标“教育世界社编”等字样,编辑除罗 振玉外,据罗振玉 集蓼编( 自传) 回忆,为王国维和樊炳清。o 王国维署名的论 文主要集中于“后期教育丛书”的论说栏。静庵文集正编所收全部论文,静 庵文集续编所收大部分( 2 3 篇中的1 8 篇) 及失收的“佚文”,以及静庵诗稿、 人间词甲稿( 含序) 、人间词乙稿( 含序) 等都发表在教育世界,兹列表并 说明。 教育世界上王国维作品一览表( 包括译稿、“佚文”) 篇名期号署名集辑备注 教育学 9 一“ 署译稿,原本( 日) 立花铣三郎讲述 算术条目及教授法 1 4 1 8 署译稿,原本( 日) 藤泽利喜太郎著 教育学教科书 2 9 ,3 0 暑译稿,原奉( 日) 牧濑五一郎著 哲学小辞典 3 0束 王国维年谱长编 系为e 译 哲学辩惑 5 5 署辑佚 论教育宗旨 5 6署 辑佚题标来完,但无续篇,晚清文选 有收 西洋伦理学史要 5 9 6 l 署译稿译稿,原奉( 英) 西额惟克著 孔子之美育主义 6 9署 辑侠日次署名,正文来署名 姊妹花6 9 _ 7 5 、7 7 、朱 译稿,小说,( 英) 歌德斯密箸陈鸿祥认为乃e 译, 7 8 、8 0 8 2 、 笔者认为教育世界 上的小说乃樊炳清译首 8 4 、8 5 、 有译者识语,末附耿德斯密事略) 8 7 8 9 艟伦弹学卜,一无诒 7 0 - 7 2署静正辑入静庵文集时经大幅度修改为论性 德国文豪格代希尔列尔7 0来辑侠 台传 尼采之教育观 7 1名辑侠 叔奉华氏之遗传说 7 2 朱静正辑入静庵文集) 时作为书叔奉毕遗传说后, 之掰录 罗振匿:集蓼编,廿。与杠鄂时,无所事事,f ( 国维) 、樊( 炳清) 两君除讲译外亦多有暇i | ,乃移译 东两规制、学说,为教育杂,占以资考证先后凡五年( 应为7 年) ” 3 西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苗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教育偶感二则7 3署 静芷辑入静庵文集) 时与教育偶感 合题为教 育儡感四则 培根氏之教育学说 7 束 辑佚 汗德之哲学说 7 4桌 辑佚钱欧认为转译自日人桑木严翼译本哲学史要) 汗德之事实及其著书 7 4束 辑侠此文钱欧失考,据其理应同上 汗德之知识论7 4未 辑侠钱欧认为转译自日人桑术严翼译本哲学史要) 国朝汉学家戴阮二家之 7 6署 静正 哲学说 德国文化改革家尼采传7 6耒辑侠钱欧认为译自f i 籍伦理学书解说 红楼梦评论7 6 - 7 8 、署静正 8 l 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 7 5 、7 7 署静正 育学说 叔奉华像赞 7 7 署辑佚刊于肖像栏“德国哲学大家叔奉华氏”背面 苟子之名学说7 7来译稿译稿,原奉( 日) 桑术严翼著 希腊大哲学家雅里大德 7 7束 辑侠钱欧认为译白日人中岛力造编列传体西洋哲学 勒小史 尼采氏之学说7 8 、7 9束译稿译稿,原本( 日) 桑术严翼著 书叔奉华遗传说后 7 9 署静正 理科教授法 7 9 8 3 、8 4朱 陈鸿祥认为乃王作 近代英国哲学大家期宾 7 9 来辑侠笔者按:此文乃哲人其萎 部分扩展而成 塞传 管子之伦理学8 0束译稿译稿,原本( 日) 高桥正雄著 格代之家庭8 0 、8 2 来 辑佚 汗德像赞 8 1 署静续刊于肖像栏“德田哲学大家汗德氏背面 教育倡感 8 1 署静正辑入静庵文集) 时与教育鹤感二则 合题为 教育偶感四则 孔了之学说8 l _ 8 3,来译稿译稿,节译( f t ) 蟹江义丸著孔子研究) 8 6 8 9 释理8 2 、8 3 ,8 6署静正 叔奉乍i 尼采8 4 、8 5 署静正 4 两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耸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德国哲学大家叔奉华传 8 4 来 辑佚 钱欧认为译白人中岛力造编列传体西洋哲学 小史) 制造书籍术 8 4 束小说,译阿文格随笔 希腊圣人苏格拉底传 8 8束 辑佚 托尔斯泰伯爵之近世科8 9来辑侠 学评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传8 9朱辑佚 论近年之学术界9 3署静正 叔本华之思索篇 9 4素译稿译白叔本华文集 村学究9 4 喇来小说,译阿文格随笔 论新学语之输入9 6署静正 威尔曼氏之救化学9 6 、9 7 、9 9 - 去 佛雏认为乃王氏所译 论平凡主义之教育9 7署静正 醉人妻9 7 去 小说,( 瑞士) 贝斯达橡奇陈鸿祥认为乃王译 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 9 9 署静正 职 周秦诸子之名学9 8 、l 署辑佚 枕戈记1 0 0 、1 0 2袁小说,( 俄) 托尔斯豢原著,( 日) 二叶亭译,前 胄译者识语 伦理学概论i o l,朱译稿 ( 英) 模阿海特著,王按:转译自日文泽本 1 0 2 1 、 l l i 1 1 6 了思之学说1 0 4束辑佚钱欧认为译自日人远藤隆吉支那哲学史) 盂子之学说1 0 4耒辑佚同上二 苟子之学说 1 0 4束 辑佚同上 哥罗宰氏之游戏论 1 0 4 一1 0 6 、 去辑佚钱欧认为译自e i 籍教育学解说书 “0 ,1 1 5 1 1 6 教育小言p 二则 1 1 7 署静续 鬼婿 1 1 7 - 1 1 9朱 小说,译阿文格随笔 奏定经学科人学文科大 1 1 8 、1 1 9 署静续 5 西北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罐错千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学章程书后 英国哲学大家体蒙传n 8来辑侠钱欧认为译自日人中岛力造编列传体西洋哲学 小史 教育家之希尔列尔 1 1 8束 辑侠 英国哲学大家霍布上传 “9来辑佚 德国哲学大家汗德传 1 2 0束 辑侠钱欧认为译自日人中岛力造编列传体西洋哲学 小史 爱与心 1 2 0 _ 1 2 3_ 隶 小说,附本书大意、著者小传阿褒利武斯著 基子之学说 1 2 l来 辑佚 老子之学说 1 2 2来 辑佚 荷兰哲学大家斯披洛若 1 2 2耒 辑侠饯欧认为译自日人中岛力造编列传体西洋哲学 传 小史 汗德之伦理及宗教说 1 2 3束 辑佚题下自注:“汗德知识论) 见前年本击,故不及” 人间词甲稿1 2 3署含樊忐厚人间词甲稿序 静安诗稿 1 2 3署静正 教化论1 2 6来译稿,( 德) 巴尔善著 汗德详传1 2 6来译稿 救化论1 2 6朱巴尔善,佛雏认为乃t 氏所译 原命 1 2 7 署静续 迷津伐 1 2 7 -朱小说,( 英) 阿薄德 述近世教育思想与哲学 1 2 8 ,1 2 9束 辑佚 之关系 性育说 1 2 8来佛雏认为乃王作 造恶秘诀 1 2 8 、1 3 0 朱小说,( 奥) 萨尔曼著 1 3 2 1 3 5 性育说 1 2 8束 佛雏认为乃f e 氏所作 去毒篇 1 2 9 署静续 吾家千单驹 1 2 7 、1 2 9 、束 小说,( 奥) 萨尔曼著 1 3 l 、1 3 4 、 1 3 8 、1 3 9 6 西北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量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盂子伦理思想之一斑 1 3 0- 束辑佚 列子之学说 1 3 1 、1 3 2朱 辑佚 新黄粱 1 3 1 、1 8 2来 小说,译阿文格随笔 周濠溪之哲学说 1 3 3来辑侠 纪言 1 3 5署静续 论普及教育根本办法1 3 6署静续 教育小言十则1 3 7署静续 文学小言 1 3 9署静续 屈子文学之精神1 4 0署静续 教育小言1 4 3署静续 托尔斯泰传1 4 3 、1 4 4来辑侠 古雅美之在美学上之地1 4 4署静续 位 悟性指导论 1 4 5 1 4 7 ,未 译稿译稿,( 英) 洛克 1 4 9 、1 5 1 、 1 5 3, 1 5 7 - 1 5 9 , 1 6 4 戏曲大家海剐尔1 4 5 、1 4 7 ,朱辑侠 i 4 8 人问嗜好之研究1 4 5署 静续 论小学歌唱科之材料 l 鹌署 静续 自序1 4 8署静续 e l 本阳明派之哲学史1 4 8 一1 5 4 ,来 译稿 译稿,( 日) 井上哲次邮著 1 5 6 _ 1 5 9 英国小说家思提逢孙传 1 4 9 、1 5 0 朱辑侠 教育小言p 则 1 5 0署 静续 霍恩氏之茭育说1 5 l束辑佚 自序二1 5 2署静续 莎l :比传 1 5 9 束辑佚 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1 6 0 、1 6 2署静续 7 西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鼍错于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培根小传1 6 0束辑佚 人问词乙稿1 6 i署含樊击厚序 孔子之学说1 6 卜1 6 5来辑佚钱欧认为译自日人松村正一孔子之学说) 荚国大诗人白农龙小传 1 6 2 来辑侠 关于表中的几点说明: ( t ) 篇名栏所列篇目从教育世界) 原刊期号栏期号为总期号 ( 2 ) 署名栏,署王国维者简称。署未署任何名者为。未。 ( 3 ) 集辑栏。静正”为辑入静庵文集 ( 正编) ;。静续”为辑入静庵文集) ( 续编) ;。辑侠”为辑入王 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侠 。译稿”为佛雏著王国维哲学译稿研究 研究篇目空格即为朱入辑者 ( 4 ) 表中主要参考书目为: 教育丛书 ,第四集,第五集t 第六集,教育世界社出版,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教育世界 ,丁来年全套教育世界社出版,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上海图书馆编:i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教育世界) ( 第2 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 王国维:静庵文集) 。河北救育出版社,1 9 9 7 年3 月第1 版 国维原著、佛雏校辑: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佛雏:王国维哲学译稿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6 年l o 月第l 版。 陈缟样: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k 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第1 版 陈鸿祥:王国维年谱) ,齐鲁书社出版社,1 9 9 1 年1 2 月第1 版 陈鸿样:王国维传 人民文学出版牡2 0 0 4 年1 1 月第1 版 钱欧:王国维与( 教育世界) 未署名文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社科版) ,2 0 0 4 年第4 期,页1 2 l 1 2 3 第二节8 0 余年来王康勾联研究的模式 由于文献的不足,加以对已有文献的阅读不仔细和曲解,学界一般存在一种认 识,认为王国维对叔本华研究更深,且受其影响更深,而相对于康德,王国维要么 不解,要么沿着叔本华的路线曲解,这几成了王国维与康德勾联研究的模式,此模 式由蔡元培缔造,历经8 0 年的发展,虽有冯友兰等质疑,但此模式总的趋势是不断 得到加强,且影响了王国维与康德勾联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一) 蔡元培的论例 最早论述王国维哲学研究的人物,当属蔡元培,见于其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8 西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最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该文在申报1 9 2 3 年出版的 ( 伞一册)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8 年7 月第2 版,睫1 9 西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鼙错王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的章太炎未收。王国维章分五节:传略及著书,性说,理说,介绍之学说,结论。 就王国维与康德勾联,该书总论中提到“王国维介绍康德叔本华尼采之学说”,。他 在王国维章介绍之学说节尽管大致本祭元培的论述,但由于蒋维乔的取材不限于静 庵文集,而且参考了两篇“三十自序”,故同样是引用 静庵文集自序,但他得 出了和蔡元培不一样的结论:如前所述,蔡元培的结论是“可以见王氏得力处,全 在叔氏”;。而蒋维乔的结论则是“是知王氏介绍德国哲学,颇拟集中精力于汗德 之书”。蒋维乔紧接着化用三十自序日:“初读不解,始先治叔本华之学,以 期借径而通汗德。其治汗德之学,辍而复作,凡四次,乃倦于哲学而转治文学” , 但蒋维乔亦因文献所限,不知王国维介绍研究康德全貌,故认为王国维介绍康德“不 能成功”固,并十分惋惜的写到:“王氏因对于哲学不无怀疑,乃舍之而治文学;晚 年乃复以考古学者著名。于介绍哲学之工作,未有结果。夫汗德为德国之大哲学家, 国人闻其名多知之,而于其学说,则仅见一鳞一爪,无有能窥其全豹者。王氏之介 绍,不能成功,固可惜:而王氏以后,至今未有人能介绍之任者,国人学术思想之 贫弱,可见一斑矣。” 蒋维乔最后的结论则是:“王氏于举国未曾注意德意志哲学之 时,独能首先为之介绍,虽未克终其业,然其功不可没也。”o ( 三) 郭湛波的论例 郭湛波于1 9 3 5 年出版了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后接受冯友兰的建议,更名 为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郭湛波颇重视王国维的思想,他在1 9 3 6 年的 再版自 序中写到:“胡先生( 指胡适引者注) 说王国维在中国思想没有大影响,不该 写了”,对这样的建议,他“未能采纳”,。并在附录的答评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的 高名凯先生一文中说:。本书中所写章炳麟、王国维在学术史中可以写,在思想史 本可以不写,然我仍在思想史中写他的原因,实因章炳麟、王国维虽为考证学家, 但一则由考证走到研究诸子,一则由考古走到甲骨文:这两种直接虽在思想史无甚 价值,但间接却在思想史上甚为重要,所以写他。” 该书体例特别,分别在五十年 来中国思想之演变篇与中国五十年来思想的介绍篇都辟专章介绍王国维。郭湛波有 蒋维乔:中国近三万年哲学史) ( 全一册)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8 年7 月第2 版,页3 蔡几培:五f 。年来中国之哲学 ,蔡元培会集,( 第1 ,i l 卷) ,中华书局1 9 8 4 年9 月1 版,贞3 5 4 3 5 5 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 全一册)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8 年7 月第2 版,贝1 5 4 蒋维乔:中瑚近三订年哲学史( 全一册)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8 年7 月第2 版,贞1 5 4 蒋维乔:中田近三百年哲学史 ( 全一册)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8 年7 月第2 版,负1 5 5 蒋维乔:中国近二三雨年哲学史 ( 全一册)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8 年7 月第2 版,贞1 5 5 蒋维乔:中旧近二三万年哲学史( 伞一册)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8 年7 月第2 版贝1 6 3 郭湛波:近三f 年中国思想史再版自序 ,近五i 年中国思想史 ( 蓬莱阁从书奉) 1 :海古籍j i ;版社, 2 0 0 5 年9 门第1 版负2 郭湛波:近三l 年中国思想史答评近三f 。年中周怨想史的离名凯先生) ,近五十年中国_ 5 1 l 想史( 篷莱阁从 书 奉) ,i :海古籍j i ;版社,2 0 0 5 年9 月第1 版c a3 0 4 1 0 西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量错千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关王国维研修德国哲学的研究无甚创见,几乎是照搬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一文。曰:“王氏为中国近代学术界最有贡献之人:第一西洋哲学之介绍,继严氏之 后之第一人,对于叔本华、尼采之哲学尤有心得,”。在转引了静庵文集自 序之后,他得出照搬蔡元培的结论:“可见王氏的得力处就在叔氏”,。并把王氏 之死与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相联系,这是王氏自杀之后当时报纸的一种普遍说辞: “后王氏自沉昆明湖以死,与叔氏之虚无悲观之思想不无关系。可见叔氏对王氏影 响之大,王氏对叔氏学说认识之深。”国对于王国维对康德的研究,郭氏如此说:“王 氏研究叔本华尼采的学说,同时研究康德的学说;惜其读汗德之纯理批评,苦 其不可解,读几半而辍转学叔尼二氏之学;谓将以数年之力研究汗德。但他不 就抛弃哲学,而转到考古学、美术学上去,对于研究汗德竞没有结果。”。由其 书后所附本书参考书目举要可知,其研究王国维所凭借的一手资料是静庵文 集和观堂集林,二手资料为蒋维乔编著的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 1 9 3 2 年中 华书局本) 和王森然撰写的近代二十家评传( 1 9 3 4 年本) 等, 尽管未列蔡元培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但受其影响是明显的。 ( 四) 贺麟的论例 贺麟在1 9 4 5 年写成,1 9 4 7 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哲学一书的第二章“西方哲学 的绍述与融合”中认为: “王静安先生曾抱接受欧人深邃伟大之思想的雄心,二他的学力与才智也 确能胜任。他曾在一两年的期间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从他的静安文集看来, 他的确对叔本华哲学有了直接亲切的了解,且能本叔氏思想以批评红楼梦,由叔 本华以下至尼采,上通康德。然而他忽然发现哲学中可爱者( 指康德、叔本华等 唯心哲学) 不可信,可信者( 指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哲学) 不可爱,作了一首诗赞 咏康德,此后便永远与哲学告别了这不全由于他缺乏哲学的根器,也是由于当时 中国的思想界尚没有成熟到可以接受康德学说。”o 此处贺麟论述王国维研究哲学的经过颇为不确。第一,王国维“由叔本华以下 至尼采,上通康德”的时间上限为1 9 0 3 年夏下限是1 9 0 4 年冬,1 9 0 5 年9 月王国维 编辑静庵文集时,还在静庵文集自序中发下宏愿:“嗣今以后,将以数年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田思想史( 篷莱阁从书 奉) , :海古籍j 版社,2 0 0 5 年9 月第1 版,页4 9 5 0 郭湛波:近五卜年中瑚思想史 ( 篷莱嗣从书 奉) ,卜海占精;| :版社。2 0 0 5 年9 月第1 版贝2 6 1 郭湛波:近五卜年中围思想史,( 蓬莱阁从书 奉) ,l :海占赭;f ;版社,2 0 0 5 年9 月第1 版,碰2 6 4 郭湛波:近五卜年中国思想史( 蓬莱阁从+ ;奉) ,卜海古赭 i ;版杜,2 0 0 5 年9 月第1 版页2 6 6 。 郭湛波:近五卜年中国思想史 ( 篷莱湖从书,奉) , :_ j 每古籍版杜2 0 0 5 年9 月第l 版,负2 8 3 2 8 9 赞麟:五f 年来的中国哲学 商务印* 馆,2 0 0 2 年1 2 ,】第l 版。贝2 6 2 7 1 1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问须信思量错千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之力研究汗德”,。至于王国维倾诉“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 爱”,。则时在1 9 0 7 年7 月,故不能说王国维读了叔本华之后“忽然发现哲学中可 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一;o 第二,说王国维“作了一首诗赞咏康德,此后 便永远与哲学告别了”,。更存在问题,且不说把汗德像赞这种“赞体”成为 “一首诗”对不对,且不说,此后王国维是否再写了有关康德论文及译文,就“一 首诗赞咏康德”写作的时间而言,为光绪二十九年秋八月,即1 9 0 3 年8 月,此时之 后直至1 9 0 7 年王国维一直在研究哲学,怎么能说“作了一首诗赞咏康德,此后便永 远与哲学告别了” 呢? 以上两件实事不清,其后的推论:“这不全由于他缺乏哲学 的根器,也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尚没有成熟到可以接受康德学说”回也只能说是 “无梗的莲花”了。 贺麟晚年在1 9 8 0 年中国哲学第二辑发表的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传 播其中所论王国维,亦不乏一些硬伤性的错误:“王国维青年时期有志于新 学,特别在日本积极学习西洋哲学,他曾自述他在日本学习康德哲学的经过 是:”。o 第一,王国维曾于1 9 0 0 年底至1 9 0 1 年四五月间留学日本半年,但他 在日本学习了英文和数学,而不是哲学,他自述:“游学于日本拟专修物理 学。故抵日本后,昼习英文,夜至物理学校习数学”,囝所以,王国维“在日本积 极学习西洋哲学”回是一种想当然的臆测。第二,静庵文集自序不是“自述他 在日本学习康德哲学的经过”,o 而是王国维1 9 0 1 年至1 9 0 5 年自学康德哲学的经 过。 在引述了静庵文集自序,贺麟说:。可见其钻研康德哲学之艰难。可是至 此以后,他并没有发表任何介绍康德哲学的文章。”“据后来发现,在教育世界 上,既有改译的汗德之事实及其著书、汗德之哲学说、汗德之知识论、 德 国哲学大家汗德传,以及译文汗德详传,又有属创作的汗德之伦理学及宗教 论,其中论述康德较多的述近代教育思想与哲学之关系等文章,虽然系未署名 的“佚文”,但与教育世界关系紧密的王国维( 有学者称之为主编或者事实上的 f 国维:静庵文集,河北教育 h 版社,1 9 9 7 年3 月第1 版,页2 5 王国维:静庵文集) ,河北教育i i 版社。1 9 9 7 年3 月第1 版,页1 6 0 贺麟:五卜年来的中国哲学 ,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1 2 月第1 版,页2 7 赞麟:五l 年_ j i 乏的中图哲学,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1 2 月第1 版页2 7 赞癣:五卜年束的中国哲学 ,商务印* 馆,2 0 0 2 年1 2 月第l 版,页” 赞嗣:五f 。年来的中周哲学 ,商井印书馆,2 0 0 2 年1 2 门第l 版,负2 7 馈瞄: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1 2 门第l 版,贝9 1 e 国维: 静埯文集,河北教育版社,1 9 9 7 年3 月第1 版,页1 5 9 馈麟:五 年束的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t 2 月第l 版,页9 1 贺瞬:五i 。年来的中国哲学 ,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1 2 月第1 版,亘f9 1 1 l 贺麟:五i 年来的中国哲学) ,商务日j 书馆2 0 0 2 年1 2 月第l 版,贞9 1 1 2 西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人间须信思鼙错于国维研修康德论略 主编) 不无关系,故说王国维“并没有发表任何介绍康德哲学的文章”。乃不确,在 专论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的文章中,上述如此集中,且时间较早,质量 较高的介绍康德文字只字未见,只能说明贺麟并不知道这些文献。至于他摘引王国 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然则视叔氏为汗德之后继者,宁视汗德为 叔氏之前驱者为妥也”之语,而称此为“提高叔本华贬低康德”,。且由此推论“王 国维对康德哲学的认识是不够的”o ,笔者亦有不同意见:第一,上引王国维的断语 是离不开王国维的体系的,尤其离不开上下文,离不开王国维对康德的整个研究历 程,发表文章的1 9 0 4 年,王国维还没有通读康德,且“抬高”和“贬低”的说法, 有欠妥当;第二,由此说“王国维对康德哲学的认识是不够的” 尤其值得探讨。再 者说“王国维最后的美学思想完全是接受叔本华直观说的”, 也只能说是一家之 言。 贺麟在中国哲学界具有崇高的地位,上述 当代中国哲学与康德、黑格尔 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乃名人名作,在中国影响甚大,但其论王国维部分硬伤斑斑, 实不足为训。寻其原因,主要是对有关王国维的文献阅读不仔细,且拥有的文献有 限所致。 ( 五) 冯友兰的论侧 冯友兰在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从这两篇自序来看,王国维研究哲学始 于康德,终于康德,中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