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传》中家臣形象的分析及文学表现.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传》中家臣形象的分析及文学表现.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传》中家臣形象的分析及文学表现.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传》中家臣形象的分析及文学表现.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左传》中家臣形象的分析及文学表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对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同时, 左传又被称为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奠基之作,具有很高 的文学价值。 作为 “ 文学的权威”( 朱自 清 经典常谈) 的 左传 ,决定其文 学品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左 传全书出现的人物,上至天子诸侯、王公卿相,下至行人商贾、皂 隶仆役,共有三千多个。不少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面貌,活 现在读者面前。对于这些人物形象,前人多有论述,笔者不揣冒昧, 仅就其中前人涉猎较少的家臣人物群像,进行探悉。探询这类人物形 象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与审美意义。这类人物散见在 左传全书的各 个角落,按照孙绿怡在 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所分,属于 “ 闪现型” 人物。这些形象的出现虽然稍纵即逝,一闪而过,然而却给人留下非 常深刻的印象。同时在叙述过程中蕴涵着 左传作者鲜明的爱憎倾 向。本文即探讨在春秋时代森严的等级关系下家臣的生存状态、精神 面貌,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下的矛盾冲突中展现的内在气质及价值观念。 综观 左传全书,描绘家臣人物群像成为作者思想倾向和审美 追求的主要载体。同时,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文学手法成为古代史传 文学描写人物性格的传统手法,且对其后的集大成者 史记产生深 远的影响。 关键词: 左传家臣叙事写人影响 ab s t r a c t t h e z u o c o m m e n t a ry i s t h e fi r s t - c o m p l e t e h i s t o r i c a l w o r k , w h i c h i s a g r e a t c o n t r ib u t i o n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w o r k s . a l s o , t h e z u o c o m m e n t a ry i s a c c l a i m e d t o b e t h e c o rne r s t o n e o f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 i t h a s b e e n o f g r e a t l i t e r a t u r e v a l u e .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s t a n d a r d s o f a l i t e r a t u r e o f g r e a t v a l u e i s t h e p o r t r a y o f m a n y t y p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 t h e n u m b e r o f c h a r a c t e r s i n t h e z u o c o m m e n t a ry i s m o r e t h a n t h r e e t h o u s a n d s i n c lu d i n g e m p e r o r s , d u k e s , p r i n c e s , mi n i s t e r s , b u s i n e s s m e n , a n d h o u s e s l a v e s . t h o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a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v i v i d l y . s t u d i e s o n t h o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a r e m a n y . t h e p a p e r o n l y f o c u s e s o n h o m e o f fi c i a l s t h a t a r e s e l d o m s t u d i e d i n o r d e r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 a n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 s o f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h o me o f fi c i a l s .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a h o m e o f fi c i a l a p p e a r s e v e r y w h e r e i n t h e b o o k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l a s s i fi c a t i o n m a d e b y s u n l u 如i n h i s w o r k t h e z u o c o m m e n t a ry a n d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a l n o v e l s , a h o m e o ff i c i a l i s t h e t y p e o f fl a s h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t h o s e h o m e o f fi c i a l s i s n o t e l a b o r a t e d b u t i t m a k e s g r e a t i m p r e s s i o n o n a r e a d e r a n d r e fl e c t s t h e a u t h o r s v i e w s a b o u t w h a t t o l o v e a n d w h a t t o h a t e . t h e p a p e r i s j u s t i n t e n d e d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 m e n t a l o u t l o o k , v a l u e s a n d b e h a v i o r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h o m e o ff i c i a l s u n d e r t h e r i g i d s o c i a l e s t a t e s y s t e m a n d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o f c o m p l e x s o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i n t h e s p r i n g a n d a u t u m n p e r i o d . a s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w o r k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e , t h e z u o c o m m e n t a ry e m b o d i e s v a l u e s a n d v i e w s a b o u t w h a t t o l o v e a n d h a t e , w h i c h i s r e fl e c t e d i n 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o f c o n c r e t e e v e n t s . t h e o v e r v i e w o f t h e z u o c o m m e n t a ry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o f h o m e o f fi c i a l s i s t h e m a i n c a r r i e r o f t h e a u t h o r s t h o u g h t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v a l u e s . t h e w a y s o f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i n t h e b o o k a r e a d o p t e d b y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w o r k s . t h e g r e a t w o r k , r e c o r d s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a n , r e c e i v e s g r e a t i n fl u e n c e fr o m t h e w a y s o f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i n t h e z u o c o mme n t a r y . k e y w o r d s : t h e z u o c o m m e n t a r y , h o m e o f fi c i a l s ,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 i n fl u e n c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 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4 1: 刻浏日期:; 0 0 a. 5 1 0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沦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 以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 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 万 赫 2 0 0 举. 5. 2 口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弋 卜口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 家臣”一词,最早见于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其文曰: “ 公臣 不足,取于家臣。 ” “ 家, ,在西周春秋时期主要是指卿大夫家,是周王 室和各诸侯国在地方上的政权机构。臣,是君主时代的官吏。家臣特 指西周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管理家族和采邑内部事务的官吏。本文论 及的 “ 家臣”属广义上 “ 士”的概念范围。 “ 士的身份为大夫家的家臣 和武士。以人数论,士应该超过公子和大夫很多,但是位置卑下, 不足称道, 所以史家笔下很少带到。 ” 从 左传作者笔下涉及到的家臣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类,这也 是春秋时期家臣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 秉笔事君”文职: 1 、家宰与邑宰。 春秋时期,凡有采邑的卿大夫家,都设有两套家 臣,即管理全家政务的家臣和管理采邑 政务的家臣。 左传 定公十二 年 : “ 仲由为季氏宰。 ” 论语 先进 : “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 子路是 家宰,管理全家政务;子羔是邑宰,仅管理采邑政务。 左传 哀公十 五年载卫太子蒯绩返国,入孔怪家。孔惺家老 ( 即家宰)架宁 “ 闻 乱, 使告季子 ( 子路) ” , 子路闻讯赶到孔怪家。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 “ 子路为卫大夫孔慢之邑 宰。 ” 所以, 子路在邑, 受召后返孔怪家救乱。 奕宁为家宰,子路为邑宰。 卿大夫之所以设有两套家臣治理家政, 是因为卿大夫家族居住地与 其采邑 是分开的 。一般卿大夫家皆在国都居住,而采邑 却距离国都较 远,如鲁之三桓家族皆在国都居住,而他们的采邑却在国家边境。季 氏之 “ 汉邑 之田在齐边境,费邑则僻在东南其他两家孟氏有成, 叔氏 有邱,亦皆 边于齐。 ” z 各国国 君往往把新征服的领土分封给卿大 1 许悼云:“ 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见 求古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 9 8 2 年版, 3 2 6 -3 2 7 页。 z 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 夫,这些采邑自 然要远离国都。如晋献公 “ 作二君,以灭耿、灭 霍、 灭魏。 还, 赐赵夙耿, 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 ( 阂公元年) 左 传文公五年,称先且居为霍伯,证明晋侯赐霍于他。有些卿大夫没 有采邑,则其家内只设家宰等一类家臣,没有邑宰。 仪礼 丧服 斩 衰章疏云: “ 孤卿大夫,有采邑者,其邑 既有邑 宰, 又有家相。 若无地卿大夫,则无邑宰,直有家相也。 ” z 、司徒。主采邑土地与民力征发的家臣。昭公十四年: “ 南蒯之 将叛也,盟费人。司徒老祁、虑癸伪废疾,使请于南蒯曰: 臣愿受盟 而疾兴 ” 。马宗琏 春秋左传补注云: “ 此司徒盖即小司徒,季 氏家臣为之。 ” 3 、 工师。 定公十年: “ 叔孙谓鄙工师胭赤日: . 鄙非唯叔孙氏之忧, 社樱之患也。 ”杜注: “ 工师,掌工匠之官。 ”庄公二十二年有 “ 工正” 一职, 此公正为公臣。 杜注: “ 公正为掌百工之官。 ” 襄公二十八年: “ 叔 孙穆子食庆封, 庆封犯祭, 穆子不说, 使工为之诵 茅鸦 。 ” 杜注: “ 工, 乐师。 ” 此外,还有一类隶属于统治阶级的低级奴隶 ( 包括政事奴隶与生 活奴隶) ,如卿大夫家设有的司宫、间人、赛人、御、差车等家臣, 他们分别主管宫室、杂役、守门、饮食、养马驾御等事务。这些家臣 地位很低。春秋社会的等级制,最著名的一段话是:鲁昭公七年,楚 芋尹宁对楚王说的: “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君,上所以共神 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 臣 僚, 僚臣仆,仆臣台。 马有困, 牛有牧,以 待百事。 ” 春秋时奴隶总 名 “ 臣妾” , 从 “ 皂” 到“ 台”的六种人的身份, 皂隶为官府奴隶, ( 有 世袭职禄,不知迁业) , “ 舆”地位与 “ 皂隶”略等;“ 僚、仆、台”则 为家庭奴隶或仆役。十等之外,“ 困”为养马之奴隶,“ 牧”为养牛之 奴隶。 庄公三十二年, 庄公女儿在家观看零祭的演习,困人竟然从墙 外调戏她,遭到庄公之子子般的鞭打。八月,子般即位作国君后,庄 公就派困人荤刺杀子般,改立阂公。除此之外还有: “ 竖”是守藏司事 之奴隶, 亦家庭童仆之类, 或曰“ 小臣” 。 春秋史上有几个身份为“ 竖” 的人,严重影响了政局。如: “ 竖牛” ,是叔孙穆子的非婚生子,曾扰 乱过叔孙氏,参与该族废立之大事;还有卫孔氏之竖浑良 夫,与孔姬 私通,成为驱逐卫出公而迎立在外流亡的卫庄公 ( 蒯绩)的主力。另 外,还有得宠于齐桓公而在其死后乱政的 “ 竖刁” 。曾为晋文公重耳守 藏之 “ 竖头须”等等。另外又有 “ 奴” ,也是家庭奴隶; “ 裨” ,下等贱 妾;及 “ 徒人” ,大致都是属于家庭执役之奴隶。 政事或公府方面的奴 隶还有作为司门之奴隶的“ 阔”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 “ 吴人伐 越, 获俘焉,以为间,使守舟。 吴子余祭观舟,间以刀拭之。 ” “ 司宫” 、 “ 寺”也与 “ 阎”相似。其中 “ 寺”也有几个有名人物, “ 寺貂”与易 牙一同在齐桓公死后乱政;寺人勃提曾受晋献公之命讨伐重耳,当重 耳返回国之后,又求见重耳并慷慨陈词,阐述为臣的责任伦理和为君 的宽容之德,另有 “ 侍人费” “ 寺人披” “ 寺人柳”等在史册中亦有迹 可寻。总之,以上可大致构成春秋奴隶的主体。众多被认为是奴隶的 名称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政事奴隶与生活奴隶两类。其内部又存在一种 常在政事与生活中才倾向于实行、而在大规模生产中却不甚需要的严 格细密的等级制,说明当时奴隶并非当时社会生产的主体。 二、 “ 委质为臣” 武职: 春秋时期,卿大夫往往有自己的武装,这种武装名为 “ 私属”或 “ 私卒” ,或简称为 “ 徒”或 “ 卒” 。私对公而言,只属于卿大夫私家 的人,例如: + m至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又弗许。 ” 宣公 十七年 ) “ 及铁之战, ( 公孙龙)以徒五百宵攻郑师” 哀公二年 ) “ 季氏 之甲 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 徒卒。( 哀公十一年) 以上诸例中的 “ 徒” 、 “ 卒”都是属于卿大夫或家臣的军士,所以 又名 “ 私属” 。 这里徒或卒来源身份不清楚, 但是作为贵族的私人武装, 与贵族有君臣关系则是确定的。 1 、司马。主管家兵及军赋的家臣。昭公二十五年载鲁昭公伐季孙 氏 , “ 叔 孙氏 之 司 马 a 言 于 其 众曰 : 若 之何 ? ” , 司 马 又 称 马 正。 襄 公二十三年: “ 季氏以公姐为马正。 ” 杜注: “ 马正, 家司马。 ” 国语 晋 语九记载赵简子家臣董安于曰:“ 及臣之壮也,省其股肪以从司马。 ” 周礼 夏官中设有都司马与家司马二职, 又称马正。定公十年有: “ 公南为马正,使公若为郧宰,武叔既定,使鄙马正侯犯杀公若,弗 能。 ” 公南是叔孙氏家族的马正; 侯犯是郧邑的马正。 昭公二十年, “ 王 执武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未至,而使遣之。 ”城父是楚太子的 采邑,奋扬是采邑的司马。 2 、 车右, 卿大夫所乘战车右边持武器的武士。 襄公十年福阳之役, “ 孟氏之臣秦荃父荤重如役。 ”杜注: “ 荃父,孟献子家臣。 ”因为有军 功, “ 孟献子以秦荃父为右。 ”即车右。 以上是本文论及的家臣范围,仅此加以说明。这类人物散见在 左传全书的各个角落,按照孙绿怡在 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中 所分,属于 “ 闪现型” 人物。这类人物描写的笔法极为灵便活泼,一 时一事,一人一事,一人数事,文字经济而人物鲜明。这些形象的出 现虽然一纵即逝,一闪而过,然而却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 时,在叙述过程中蕴涵着 左传作者鲜明的爱僧倾向。本文即探讨 在春秋时代森严的等级关系下家臣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行为准则, 在复杂社会关系的矛盾冲突中展现的内 在气质、独特的价值观念与功 利观念,以及 左传在处理此类人物形象时的文学手法。 一、家臣制与家臣 一、春秋时代的家臣制 分封制下的家臣制的背景 西周时期,周武王面对新征服的广大领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 权组织形式。 “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周王室在王散内也着手大批 分封采邑。享有这些采邑的是周王朝的卿大夫。 “ 大夫有采,以处其 子孙” ( 礼记 礼运)。从 诗经 大雅 篙高中可见,受封 的卿大夫,带着本家族人,来到所封的新土,营建城郭,建造寝庙, 整治田疆,收取赋税,治理当地人民。这些卿大夫在周王室是臣,但 在自己的宗族和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实是君主,即所谓 “ 天 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 君” ( 仪礼 丧服 子夏传郑玄注), 这样,西周分封卿大夫的实质是派他们到各地去建立基层政权,这个 政权的独立性很强,被冠之以 “ 家”的名号。卿大夫治理家政,必须 任用一批官吏,他们就是家臣。春秋时期,王权日 衰,王袋不断缩小。 周王朝许多世卿大族也随之衰亡,而此时,几个诸侯国的卿大夫家族 却又有了很大发展。这是这些诸侯领土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西周晚 期以降,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斗争,在兼并斗争中,周初 分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占优势,他们的领土比初封时扩大了数倍,这些 国君不断把领土分封给卿大夫,纷纷在国内 “ 立家”。于是,这些国 家中形成了一批卿大夫家族。他们世代把持本国政权,累世占有封邑。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采邑的数量不断增多,面积日 益扩大。与此相应, 其内部的统治机构日臻完善,家臣数量不断增多,设置日趋健全,分 工更加精细。 世代依附的本质 由采邑制度造成的等级制度形成阶梯式的政治组织,与此相呼应 的是封建等级制的特点:贵族等级制中每一个上下级都存在着君臣关 系,也就是人身隶属关系。即,每一个上级贵族就是下级的君,每个 下级贵族就是上级的臣。即 “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昭公七 年) ,以鲁国为例:鲁侯对周王来说是臣, 对卿大夫来说是君;季氏对 鲁侯来说就是臣,对其家臣来说就是君。这种阶梯式的君臣关系在封 建社会里叫做 “ 名分” ,所以说 , 礼达而分定”( 礼记 礼运 ) 。孔子 讲 “ 正名”就是讲正君臣父子的名分,其修 春秋的目 的在此,所 以“ 春秋以道名分”( 庄子 天下 ) “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 不定”( 礼记. 曲记 ) 。 “ 非礼不定”的意思是用贵族阶级的礼把每一 个贵族都固定在一定的君臣名分上受礼的约束,使不相乱;这样来维 持封建社会的秩序。 至于家臣对卿大夫的隶属关系就更为密切。春秋时大夫称主,主 就是君。家臣宁可效忠自己的主,而不效忠于诸侯。例如:襄公二十 三年有: “ 齐侯以藩载来盈及其士, 纳诸曲沃, 染盈夜见香午而 告之, . 许诺,伏之,而筋曲沃人。乐作,午言曰: 今也得 来孺子何如? 对日: 得主而为之死, 犹不死也. 皆叹, 有泣 者。爵行,又言,皆曰: 得主,何贰之有?盈出, 遥拜之。 ” 又有:奕盈被范所驱逐,奔齐,借齐侯之力,偷偷回国。架氏 之臣都表示愿为他效死,因为他们对架氏有隶属关系。当架盈出亡时, 晋国下令不许他的家臣随他出亡,架氏家宰之一的辛俞还是跑了,后 来被捉回,问他为什么敢违令, 他说: “ 臣闻之, 三世事家 ( 指卿大夫) 君之,再世以下,主之。事君以死,事主以勤,君之明令也。自 臣之 祖,以无大援于晋国,世隶于栗氏,于今三世矣,臣故不敢不君。今 执政曰: 不从君者为大戮 , 臣敢忘其死而叛其君,以烦司寇?” ( 国 语 晋语九) 照辛俞的说法,架氏是他的君,所以不敢违叛,晋君倒 不是他的君,敢于抗命了。这表明家臣对卿大夫的隶属关系是多么密 切 。 又 有 昭 公 二 十 五 年 记 载 : 鲁 昭 公 讨 伐 季 孙 氏 时 , “ 叔 孙 氏 之 司 马 簧 触 言于其众说: 若之何?莫对。又日: 我家臣也,不敢知国。凡有 季 氏 与 无 , 于 我 孰 利 ? 皆 曰 : 无 季 氏 , 是 无 叔 孙 氏 也 i . 0 t 曰 : 然 则 救 诸 ? , 噶 睑是 叔 孙 氏 的 家 臣 , 自 言 只 知 有 家( 指 叔 孙 氏 ) , 不 知 有 国 ( 指鲁公) ,在私家与公室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效忠于私家,以反对 鲁国,这话与辛俞的话同一意义。家臣一旦与卿大夫建立了君臣关系, 他的家族便与受赐的田邑保持了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田邑即为君臣 家族生存的保障。所以,家臣及其家族很难离开受赐的田邑 而流向其 它卿大夫家。家臣唯有世代依附于卿大夫,才能生存下去。以上诸例 证明,在春秋时期,各级贵族之间存在着君臣关系,亦即人身隶属关 系,马克思所说的在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内“ 看不见独立的人,却看 见每个人都是相互联系” 的现象,在这里更得到典型的例证。 家臣的任命制度: “ 委质为臣” 卿大夫对受分封领土和人民的直接统治权体现在家臣的任命制度 上。西周时,卿大夫多仿效周王朝的策命仪式来任命家臣。春秋时期, 家臣的任命制度比西周时有所发展。此时,卿大夫多采用 “ 策命委质” 的家臣任命制度。杨宽先生指出: “ 当时家臣是由宗子任免的。但君臣 关系的确立,还有一套制度。君臣关系的确立,自 上而下,必须经过 策命礼,由主上授给命书,表示授予官职,任命和权利;同时, 由臣 下委鹜而退, 表示对主上的臣 服、 忠心、 义务的 承担。 ” 史记 仲 尼弟子列传索引引服虔注云: “ 古者始仕,先书其名于策,委死质于 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于其君也。 ” “ 策命”也称 “ 策名” ,即书名于 册。 “ 委质”即 “ 委鹜” 。莺,是见面礼,如难之类的禽鸟。家臣执瞥 礼以见君,表示尽力效忠于君。 “ 不仅王对臣下有策命,诸侯对臣下也 可有策命; 王对诸侯或高级贵族有策命, 诸侯及高级贵族对自己臣属也 可以 有策命。 阶层化的结构显然己 经逐渐形成。 ” z “ 委质为臣”即是确定新主从关系的手续。周礼对于宾主双方接 受费礼的形式极为注重。平等的两方面互赠礼物,不外乎肯定友谊。 嘻公二十三年,晋怀公执狐突,要求他召回跟从公子重耳的两个儿子。 狐 突的 答 复 : “ 子 之能 仕, 父 教 之 态 活之 制 也。 策 名 委 质, 贰 乃 辟 也 。 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有召之,教之贰也。 ”可见,策名委 质的礼仪,正为确定主从关系的君臣关系。一旦委质,虽死不贰。 国 语 晋语九 :晋师围鼓,执鼓子。有鼓子的臣属夙沙鳌,自动跟随故 杨宽: 试论西周春秋间的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 载 ( 古史新探),中华书局 1 9 6 5 年版 许悼云: 西周史,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 主。他的理由是 “ 臣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 法也。 ” 他认为自己是鼓子的臣属而不是 “ 鼓” 这个地方的臣属。 其君 臣关系不系于封国,而系于封君。在这一制度下的君臣关系是特定的, 不是由宗族血亲的关系衍生的。狐突不能干涉二子委质于重耳,正表 示君臣关系乃是个人间的约定,不能继承祖先的关系,更可注意者, 这种层级隶属关系的向下延伸,不仅只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建立主从关 系,封建的主从与宗族的关系也是相重叠的。西周的封建社会也有确 立个人间主从关系的制度,是即委质为臣的约束。因此, “ 西周的封建 制度,一方面有个人的承诺与约定,另一方面又有血族姻亲关系加强 其固定性。二者相结合,遂有表现于彝器铭文的礼仪。利益背后,终 究还是策名委质的个人关系。上对下有礼,下对上尽忠。史官读命书, 受命者受策。加之以赏赐,信之以瑞玉,正是为了确定双方的权利和 义务。 ” 家臣 制的衰落 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家臣制也必然随之衰落。到了春秋中后期以 后,卿大夫家在性质上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前,卿大夫的家是分封 制下的基层政权,分封制对他们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诸侯还能有效的 控制他们。至此,有些卿大夫家已不再是受诸侯控制的基层政权了, 有的实力大增,与王室分庭抗礼,与国家政权己无分别:有的甚至取 代公室,成为接受周天子策命的国家,其内部的家臣在实质上也己成 为国家政权的官吏,有的家臣制随着卿大夫家政权的变化,已不可避 免的走向崩溃。 二、 左传中的家臣 左传描绘的家臣是放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而展开的。首先,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家臣应具备以下一些素质: 要作为合格的家臣,首先要尽职尽忠,诚实正直、学识广博。在 国 语 晋t hra八中有对家臣昔拓的评论: “ 警实直而博, 直能端辫 之, 博能上下比之, 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 有大事,必顺于典刑, 许淖云: 西周史,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 而访语于老,而后行之。 11警拓为人正直能够正确地分辩是非,同 时,学识广博又能够比照古今。在国家发生大事的时候,要征询老臣 的意见,而警拓处理事情符合常法,决策果断,实施效果好,所以得 到家主的赞扬。其次要善于从事情的些小之处见到事态发展的趋势和 方向,即君子所谓的 “ 知微” 。如: 国语 晋捂九中有 “ 智襄子为 室美,士茁夕焉。智伯曰: 室美夫! 对曰: 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 也。 智伯曰: 何惧?对曰: 巨以秉笔事君,志有之曰:“ 高山 峻 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 其土不肥。 ”今土木胜,巨 俱其不安人也。 室成;三年而智氏亡。 ”士茁是智氏的家臣,从家主建筑华美的公室而 预见到智氏即将灭亡的命运,从事态的萌芽阶段看到事情发展的趋势, 颇具远见卓识。再次,做事要有原则, 按照道义办事,如:“ 金初官 补子期氏。 与随人耍言王使见辞曰, 敢以约为利。 ”( 定公四年) 。 还有, 敢于犯颜直谏也是家臣的职责与义务 。 例如: 国语 晋兼九 有: “ 晋 阳 之围,张谈曰: 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 之难也,盘姑无爱宝于诸侯 乎?襄子曰: 吾无使也。 张谈曰: 地也可. 襄子曰: 吾不幸有 疾,不夷于先子,不德而贿。夫地也求饮吾欲,是养吾疾而干吾禄也。 吾不与皆毙. ”这段话从反面说出家臣 应具备的素质, “ 地这个人,只 求满足我的欲望,从不犯颜直谏,这无疑是助长我的疾患缺失,向我 求取禄位。我不能将宝器交给他聘使诸侯,那将人物俱失。 ” 襄子看出 地的为人做事方式是不符合家臣的身份的,所以对张谈加以劝告。此 外,家臣还应能洞悉主人的想法,为主人解忧,如哀公二十年的赵襄 子的配臣楚隆,作为使臣出使越国与吴国,竟冒险传达主人对吴国的 一番良 苦用心,用智谋与外交辞令打通越国,不辱家主的使命。 十一月, 越围 吴。 赵孟降于丧食。楚隆曰 : 三年之丧,亲昵 之极也。主又降之, 无乃有故乎?j 赵孟曰: 黄池之役, 先主与吴 王有质,曰:r 好恶同 之。 】 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非 晋之所能及也,吾是以为降一 楚隆曰: 若使吴王知之,若何? 赵孟曰: 可乎?i 隆曰: 请尝之。 乃往。 先造于越军,曰: r 吴 犯间上国多失,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 从.请入视之。 许之。告于吴王曰: 寡君之老无恤,使陪臣隆 敢展谢其不共。黄池之役, 君之先臣 志父 得承齐 盟,曰: , 好恶同 之。 今君在难,无恤不敢惮劳,非晋国 之所能及也, 使陪臣 敢展 布之。 王拜稽首曰: 寡人不任,不能事越,以为大夫忧, 拜命 之辱。 i 与之一革珠, 使问 赵孟,曰:r 句践将生忧寡人,寡人死 之不得失。 王曰: r 溺人必笑, 吾将有问 也。 史黯何以得为君子? 对曰 : 黯也进不 见恶, 退无谤言。 i 王曰: 宜 哉! 家臣的职责主要涉及到:主管财务。如: 论语 先进有:冉求 为季氏 宰, “ 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 孟子 离娄上有: “ 求为季氏宰, 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主管宾客所送的黄币与财物。宋元公 夫人卒,季康子使冉求送赂马,“ 使求荐诸夫人之宰” 。料理家主日 常 生活。如昭公二十五年:“ 减昭伯如晋减氏老将如晋问。 ”杜预注 为:“ 问昭伯起居。 ”捍卫家室。春秋时代,卿大夫之间互相争夺领地, “ 纳室” 、“ 取室”不断发生,在襄公十七年有 “ 宋华阅卒,华臣弱皋 比之室,使贼杀气宰华吴” 、昭公八年有 “ 七月甲 戌,齐子尾卒。子旗 欲治其室。丁丑,杀梁婴。 ”杜预注云:“ 梁婴,子尾家宰。 ”这说明家 宰是家室的忠实捍卫者,不杀掉他们,是很难兼并卿大夫家的。还有, 家主落难后, 家臣有保护其家主妻小的职责。 文公十八年载惠伯被杀, 其宰公冉务人 “ 奉其擎奔蔡,既而复叔仲氏” 。还要代表家主做事。襄 公十年有 “ 王叔与伯舆讼焉,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坐狱于王廷。 ”即 是家宰代表家主参加狱讼, 因为“ 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 ( 周礼 。 秋 官 小司寇) 这是一个分封制下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家臣的政治 地位,即没有人身自由的附属关系。即便是地位较高的家宰与邑宰, 在某一特定环境和地位上,行动起来也要受到 “ 委质为臣”的无形的 价值观念的束缚。处在春秋纷乱的宗族矛盾的夹缝中,家臣们既要努 力尽心作好自己本职工作,完成家主的使命,又要能够协调好与主上 及其他家主的关系。在处理与家主关系时,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会有 不同的表现。 尽职尽忠型如: 董安于, 左传 中对于这位家臣的记载主要有: 定公十三年:夏六月,上军司马籍秦围 邯郸。 邯郸午,荀寅 之甥也;荀寅,范吉射之姻也,而相与睦。故不与围 邯郸,将作 乱。董安于闻之,告赵孟,曰: 先备诸? 赵孟曰: 晋国 有命, 始祸者死,为后可也。 i 安于曰: 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请以 我说。 赵孟不可。 定公十四年:梁婴父恶董安于, 谓知文子曰: 不杀安于, 使 终为政于赵氏, 赵氏必得晋国。盖以其先发难也,讨于赵氏?i 文子使告于赵孟曰: 范、中行氏虽信为乱,安于则发之, 是安于 与 谋乱也。晋国有命, 始祸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 赵 孟患之。 安于曰: 我死而晋国宁, 赵氏定, 将焉用生?人谁不死, 吾死莫矣。 乃溢而死.赵孟尸诸市,而告于知氏曰: 主命戮罪 人,安于既伏其罪矣,敢以告。 知伯从赵孟盟,而后赵氏定, 祀 安于于庙。 在当时,“ 族大多怨” ,常成“ 怨府” ,族大逼君,易为“ 君仇” 。一族 发展过速反易招致君主猜疑和他族忌恨,各大家族又常联合起来对付 公室。各卿族越来越不把君王放在眼里,忙着互相争夺和兼并。定公 十三年,赵简子先是在本族内证,后又与范氏、中行氏相攻伐,三家 一起违反了晋国的 始祸者死的君命,董安于告赵轶先备难,后又 为防知氏发难、安定赵氏而自 尽。这是此段历史的背景。董安于在这 场混乱的纷争中为了维护自己主人的地位作了无谓的牺牲。 “ 与其害于 民,宁我独死,请以我说。 ” “ 我死而晋国宁,赵氏定,将焉用生?人 谁不死,吾死莫矣。 ” 从事件的大局出发,先后两次要求牺牲自 己来换 取家主地位的安定。这种绝对忠贞于上级的做法令人可歌可泣。 内部家臣的反叛 季孙氏陪臣据邑以叛,见于春秋经传所载者,有 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狙、叔孙辄反对堕费,帅费人以袭鲁,在叔孙氏那 里也有侯犯、孟孙氏那里也有公孙宿据邑以叛。如: 襄公七年,南遗为费宰,到昭公年间,则是其子南蒯为费宰。昭 公十二年年,季平子立,对南蒯不够礼遇,南蒯就对子仲说:“ 我要赶 走季氏, 把他的家产归于公室,你来取代他的地位,我带着费邑 作为 公臣 。 ” 南蒯又联络了 叔仲穆子等人准备起事, 但后来担心打不过季平 子,就带着费邑 叛变到了齐国。十三年春,季平子在攻费失败后采取 了 怀柔的 政策, 使费 地人背 叛了南氏, 十四年,南蒯被迫逃亡到了 齐 国, 在侍奉齐景公喝酒时,齐景公说他 叛夫! ” , 他说“ 巨下 是想 加强 公室” , 齐国大夫子韩哲说“ 家巨而想要加强公室, 没有比这个罪过更大 的了 , ( “ 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 . 这些叛乱都是依靠城池,基于边境,不足以撼动鲁国中枢。而阳 虎则不然,是典型的据鲁中都的 “ 陪臣执国命, 阳虎勇猛、果决而又从容不迫, 有野心也有才干,在其执政期间, 鲁国在政治、军事上一时颇为活跃,改变了一向“ 相忍”的国 策,甚 至对齐国还采取攻势,给一直相当儒雅、文质彬彬的鲁国带来了虎虎 生气,这大概就是阳虎在一段时间里有宠于季氏,在软禁季孙之后也 颇能服众的原因。但是,这种改变对于鲁国来说纯粹就是徒添内乱。 如高士奇所言: “ 则去一三桓,而得一三桓”而已。阳虎得政后,却仍 在战事中为季桓子驾御战车,说明身份的限制在当时还是严格的,不 容易逾越。但阳虎以一介家臣,并无强大的宗族势力,却能问鼎鲁政, 在鲁国纵横驰骋三年之久,又说明当时大夫世族的力量己 经相当削弱 了。 季氏专鲁, 而阳虎又专季氏。 但是, 大大小小的“ 阳虎” 们实际再也 不可能持久地建立自己以 家族为基础的权力。 曲折的保护自己 作为森严等级社会底层的家臣,其生存境遇是 十分不堪的。成公十七年,关于寺人孟张有这样一段记载: “ 厉公田,与妇人先杀而饮酒,后使大夫杀。部至奉系,寺 人孟张夺之, 部至射而杀之.公曰: 季子欺余。 ” , 仅仅因为代表权势与地位的一只野猪,孟张就成为双方争名夺利 的牺牲,可见此类人物命如草芥的生存境遇。 又有昭公十三年,楚子侍者之言: ,(灵王) 王闻群公子之死也,自 投于车下,曰: 人之爱其 子也,亦如余乎?侍者曰: 甚焉.小人老而无子,知挤于沟壑 矣。 ” 其百年后安葬之所都无保障,生活悲惨程度可见一斑。所以,在 这样的环境中,要想生存,完全取决于自 身挖空心思费尽心力的钻营, 为自己赢得左右逢源绝境重生的可能性。如: 定公十四年: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洗。大子蒯赣献 孟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 既定尔 委猪,盘归吾艾。 大 子羞之, 谓戏阳速曰: r 从我而朝少君, 少君见我, 我顾, 乃杀之。 速曰: 诺。 i 乃朝夫人。夫人见大子,大子三顾,速不进。夫人 见其色,啼而走,曰: 蒯绩将杀余。 公执其手以登台。大子奔 宋, 尽逐其党。 故公孟弧出 奔郑,自 郑奔齐.大 子告人曰 : 戏阳 速祸余。 戏阳速告人曰: 大子则祸余。大子无道, 使余杀其母。 余不许,将找于余;若杀夫人,将以余说.余是故许而弗为,以 纤余死.谚曰:r 民保于信一 吾以信义也。 阳戏速迫于太子淫威,在太子威逼他时只好暂时答应帮助其拭母, 以暂保自己的性命,但是关键时刻却背叛了太子,来自 太子母亲的更 大的压力又使他不得不选择这样一种油滑的腔调来为自己辩护。 还有,处于夹缝的生存状态中,家臣们施展各种心计手段使自己 获得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地位。如:昭公十六年的寺人柳。由于地位地 下,唯一使自己生存的好的方式与手段便是向上攀援,极力夺得主人 的欢心。寺人柳曾在昭公六年参与宫廷政变,帮助杀死华和比,之后 失宠。但是却在昭公十年重新得到主子的宠爱,而他做的事就是 “ 初, 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于位,降至,则去之,比葬, 又有宠。 ” 寺人柳烧了 炭炉暖和了宋平公的丧位,元公将到时才把炭炉 拿走。只这一细节,便使自己岌岌可危的境遇忽然柳暗花明,而这一 做法的背后谁知他用尽多少的心机! 即便是地位相对较高的家臣,当来自 上面的压力无从排解时,也 只好选择一种折中的无奈做法来委曲求全 。如: 昭公七年: 晋人来治祀田,季孙将以成与之。谢息为孟孙守,不可。曰: 人有言曰: r 虽 有军瓶之知,守不假器, 礼也i 。夫子从君,而守 臣丧邑,虽 吾子亦 有猜焉一 季孙曰: 君之在楚,于晋罪也。又不 听晋, 鲁罪重矣。 晋师必至, 吾无以待之,不 如与之,间晋而取诸 祀。 吾与子桃, 成反, 谁敢有之?是得二成也。 鲁无忧而孟孙益邑, 子何病焉? 辞以,与之,乃迁于桃。晋人为祀取成。 解息为孟孙氏镇守成邑,而季孙氏却提出准备把成邑交给祀国的 无力要求,解息以 “ 守不假器,礼也”为由加以拒绝。季孙又用桃邑 来换取成邑希望能够达到目的,却被解息用 “ 无山”来拒绝,最后逼 得季孙氏用莱、柞二山来交换才最终获得成邑。在这样一个地位不平 等的较量中,解息始终站在自己家主的利益角度来抵御来自 季孙的压 力,然而无奈于季孙的威逼利诱,只好采取了妥协的做法,也是一种 无奈的选择。 二、 左传家臣形象的文学表现 一、“ 众美兼擅”的表现手法 传记文学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人物生平及个性的一种文学样式。传 记文学既是一种文学样式,应具有文学的艺术性,塑造有审美价值的 人物形象,有吸引人的情节,有可读性的语言等。传记作者在塑造人 物形象方面时,在保持人物与事件真实性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 工。史传文学作为文学著作,无论是叙事还是写人,都运用了大量的 文学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丰富多彩,借用刘熙载的话来说,可谓是 “ 众美兼擅” 矣。 1 、对比手法的使用 我国古典传统叙事散文中刻划人物的两种传统手法:对比烘托, 在 左传中已经被熟练地运用了。 襄公二十八年:释卢蒲弊于北竟。求崔抒之尸, 将戮之,不 得。 叔孙穆子曰: 必得之。武王有乱巨 十人,崔抒其有乎?不十 人,不足以葬一 既,崔氏之臣曰: 与我其拱璧,吾献其枢。 于 是得之。十二月乙亥朔,齐人迁庄公,殡于大寝.以其棺尸崔抒 于市,国 人犹知之,皆曰: 崔子也。 1 齐景公索求崔杆的尸体准备戮尸,但得不到。叔孙穆子说: “ 一定 能找到。武王有治理天下的大臣十人,崔杆难道能有吗?他没有这样 的大臣,就一定没安葬。 ”果然,不久崔杆的家臣说:“ 把崔抒的大璧 给我,我就献出他的棺材。 ”结果齐景公把崔杆的尸体曝市。作为一个 不忠不义的人,他的奴仆也是大逆不道的。 同样是对于家主的尸首,却有另一个例子。襄公二十二年: 廷观起有宠于 令尹子南,未益禄, 而有马数十乘。楚人患 之, 王将讨焉。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王每见之,必泣.弃疾日: 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 王曰: 令尹之不能,尔所知 刘熙 载: 艺概 文概y 2 页 l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 也。国将讨焉,尔其居乎?i 对曰: 父戮子居,君焉用之?泄 命重刑,臣亦不为。i 王遂杀子南于朝, 观起于四竟。子南 之 臣 谓弃疾, 请彼子尸于朝,曰: 君巨 有礼, 唯二三子。i 三日 , 弃疾请尸,王许之。既葬,其徒曰: 行乎?i 曰: 吾与杀吾 父,行将焉 入? 曰: 【 然则巨 王乎? 曰: 弃父事仇,吾弗 忍也。 j 遂4 a而死. 楚国的观起得到令尹子南的宠爱,没有增加傣禄却有数十辆的车 驾,这是违反礼的。 “ 未益禄”是指并没有增加傣禄。( 注:凡建大功, 士大夫益爵,庶人益禄。 )观起是庶人,庶人依礼只能木车单马,如今 观起有马数十乘,所以楚人患之。康王在朝廷上杀死了子南,车裂了 观起,子南的家臣对弃疾说:“ 请让我们把主人的尸体从朝廷上搬走。 ” 弃疾说: “ 君臣有规定的礼仪,看诸位大夫怎么处理” 三天后, 弃疾请 求收尸,他得到楚康王的答应。 可见在这种对比中,两种家臣的形象便可清晰的显现在读者面前。 哪种是作者标榜的,哪种是作者鄙视的,读者心中自 有定度。 又如:郑侍者与公冉务人。 襄公七年:郑信公侍者在劝谏主人时 “ 郑嘻公无礼,谏不听,又 谏,杀之。 ”侍者并未因为郑嘻公不听从而停止劝阻,这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