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抽绎出孔子世家五处疑窦进行考辨,欲通过“窥一斑 而“知全豹。这五 处疑窦以其在孔子世家出现的先后为序,分别为:孔子父母合葬疑案,孔子适周问礼 于老聃疑案,齐景公适鲁问礼疑案,公山不狃召孔子疑案,孔子诛少正卯疑案。 每条疑案之下,基本按下列结构:第一,归纳各家对此疑案不同的观点。第二,分条 列出每一观点的具体说法:包括观点的提出者( 按年代早晚排列) ,始载典籍的出处、原 文内容。并归纳总结每一观点提出的理由,找出各家争议的焦点。第三,指出对诸种观点 当如何看待:依据具体材料逐一辨析各家得失。第四,经过分析考证,得出自己的结论。 对孔子父母合葬一事,通过综合分析各家观点,我们认为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 可信度更高,其他诸如陈潞之说有“卫道者 的思想倾向,孙邃人之说忽视了语言文字本 身含义,而梁玉绳、郭嵩焘等人的诠释皆属主观臆测;对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一案,因以 往学者多将孔、老会面局限于一时一地,强要把不同资料统一在一起,结果导致无法得出 可靠结论,也使许多人由此错误地否定了问礼之事,其实孔子与老聃之间的会面不止一时 一地,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乃其中一次,其事可信,其入周问礼 时间应在昭公十二年至昭公二十年期间;对齐景公适鲁问礼一事,学者多疑其伪,但疑古 者迄今为止并未找到可以否定此事的确凿证据,相反在与孔子时代相去不远的汉代史籍中 对此事又有明确的记载,并和史记其它诸篇互相呼应,在未取得明证的情况下,一些 学者轻率的“不录 、“削之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公山不狃召孔 子一事,论语有载,又与左传互补,除个别细节如年岁有误,其记是基本可信的, 反映了现实中孔子的作为,并保存了有关古论的宝贵史料,不能因主观原因而随意否 定或刊除;关于争议最大的孔子诛少正卯一案,“实有说 与“伪造说 都有相当多的理 由,但由于古文献的缺佚难考,对此事只能说停留在“怀疑”阶段而已,要肯定的说它是 “伪造”,恐怕没有过硬的文献材料作为佐证,难以令人信服。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把以往分散的各类材料汇集一体,将围绕孔子世家的争 讼做了系统梳理。二、结合新出土的先秦、秦汉材料以及人们对古史和古代文献的新认识, 重新来评议前人的疑古之作,提出了更客观的看法。三、按类组织了大量文献资料,尤其 注意借鉴现代论著成果,探讨各家观点得失,还原孔子本来面目,为今天研究孔子及为孔 子立传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孔子世家;疑案;考辨 a b s t r a c t m y t h e s i sd r a w so u tf i v ed o u b t f u lc a s e st os t u d ys ot h a tt o ”p e e p sas p o tt ok n o wt h eo v e r a l l p i c t u r e ”t h ef i v ed o u b t f u le a s e sa r el i s t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i m eo r d e r :c o n f u c i u sp a r e n t sw e r e b u r i e dt o g e t h e r , c o n f u c i u sc o n s u l t e dl a od a na b o u tp o l i t e n e s sa tz h o u ,c o n f u c i u sq i j i n g g o n g c o n s u l t e dp o l i t e n e s sa tl u ,g o n g s h a nb u n i uc a l l e di nc o n f u c i u s ,c o n f u c i u sk i l l e ds h a o z h e n g m a o e v e r yd o u b t f u lc a s eg e n e r a l l yh a sb a s i cs t r u c t u r e s :f i r s t l y , s u mu pd i f f e r e n to p i n i o n s s e c o n d l y , l i s ts p e c i f i cd e t a i l s ,i n c l u d i n ga u t h o r , s o u r c e ,a n do r i g i n a lc o n t e n t f i n do u tt h ef o c u s o fd i s p u t ea n d a n a l y z et h e m t h i r d l y , h o wt od e a lw i t ht h ed i s p u t e f o r t h ,c o n c l u s i o n a b o u tc o n f u c i u sp a r e n t sw e r eb u r i e dt o g e t h e r ,w et r u s t 砀pb i o g r a p h yo fc o n f u c i u s d o u b t f u le a s eo fc o n f u c i u sc o n s u l t e dl a od a na b o u tp o l i t e n e s sa tz h o u ,w ea l s ot h i n k 劢e b i o g r a p h yo fc o n f u c i u si sc r e d i b l e n es c h o l a rm o s t l ys u s p e c tt h a ti t sf a l s ea b o u tt h ei n c i d e n t q i j i n g g o n gc o n s u l t e dp o l i t e n e s sa th w i t hc o n f u c i u s ,b u tt h e yh a dn o tf o u n du n a m b i g u o u s e v i d e n c et h a tm a yd e n yt h i sm a t t e ru n t i ln o w i th a st h ee x p l i d tr e c o r di nh a nd y n a s t yh i s t o r i c a l b o o k sc l o s en o tf a rt ot h i sm a t t e r , a n de c h o e sm u t u a l l yw i t ho t h e rc h a p t e r so fr e c o r d so f h i s t o r y , i nt h es i t u a t i o nt h a tw eh a sn o to b t a i n e dt h ee v i d e n tp r o o f , t h ep r o c e d u r e ”d o e sn o tr e c o r d ”o r ”t r u n c a t e si t ”i sn o tp o s s i b l et ot a k e t 1 l ei n c i d e n tw h i c hg o n g s h a nb u n i ui n v i t e dc o n f u c i u s ,h a s t h er e c o jr di nc o n f u c i a na n a l e c t s ,a l s os u p p l e m e n tt oa n n a l s 妨z u om u t u a l l y i t sr e c o r di sb a s i c c r e d i b l ee x c e p tt h ei n d i v i d u a ld e t a i le r r o r sl i k ea g e i th a sr e f l e c t e dc o n f u c i u s sa c h i e v e m e n ti n t h er e a l i t ya n dh a sp r e s e r v e dp r e c i o u s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r e l a t e da n c i e n tc o n f u c i a na n a l e c t s ,w ec a l l n o td e n yo rd e l e t eb e c a u s eo ft h es u b j e c t i v er e a s o n s 1 1 1 ed o c u m e n tw h i c hc o n f u c i u sk i l l e d s h a o z h e n g m a oc a no n l yp a u s ei n ”s u s p e c t s ”s t a g e ,b e c a u s et h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sl a c ka n da r e d i f f i c u l tt ot e s t i ti sn o tp e r s u a s i v et os a i dt h a ti tw a s ”f o r g e 竹 n ei n n o v a t i o ns p o t so ft h i sa r t i c l e :f i r s t ,e a c hk i n do fm a t e r i a lw h i c hf o r m e r l yd i s p e r s e d c o l l e c t sab o d y , t h ep r o s e c u t i o na b o u t ”t h eb i o g r a p h yo fc o n f u c i u s ”i sm a d ec o m b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s e c o n d ,lp r o p o s em o r eo b j e c t i v ev i e w su n i f i n gn e wu n e a r t h e dp r e - q i n ,t h eq i na n dh a n d y n a s t ym a t e r i a l sa sw e l la sp e o p l e sn e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a n d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t 1 l i r d ,t h ea r t i c l eh a so r g a n i z e dt h em a s s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 s ,e s p e c i a l l yp r o f i t sf r o mt h e m o d e ma c h i e v e m e n t ,d i s c u s s e st h es u c c e s sa n df a i l u r ea b o u tv a r i o u sv i e w p o i n t ,r e t u r n st o o r i g i n a ls t a t eo fc o n f u c i u s ,p r o v i d e st h er e f e r e n c ef o r t h ep e o p l ew h os t u d yc o n f u c i u sa n ds e tu p t h eb i o g r a p h yf o rc o n f u c i u s k e y w o r d s :t h eb i o g r a p h yo fc o n f u c i u s ;d o u b t f u lc a s e ;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4 一)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团论文 疑案考 辨,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间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泵涮乙日期:批厂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疑案考辨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 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团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 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 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 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 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i 呆锭日期:嘶y 刷磴名场c 孑一 醐嘶y 1 孑l 子世家疑案考辨 引言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理论原型的奠基人,其影响之大,争议之多,是历史上 任何古代思想家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孔子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 题之一,而司马迁采集各种材料写成的孔子世家,可以说是记载孔子生平首尾条贯的 第一篇传记,汉以后直至现在研究孔予,孔子世家都是必备的参考资料。不过对孔 子世家一文,历来疑议甚多,纵观学术史上有关孔子世家这方面的研究,多包含在 对史记整部书的研究内容中,这些著作虽然也包含了对孔子世家的辨证和考订, 但因篇目太多,牵涉面太广,所以用笔上多少有些博而不精。江永乡党图考、郑环孔 子世家考、崔述洙泗考信录、蒋伯潜诸子通考、钱穆先秦诸予系年考辨等, 在孔子事迹疑案考订上有很大参考价值,这些著作辨析疑伪,务在去诬罔不经之说,其持 论多数精辟。近年来对孔子的研究更加深入,与此相关的专著和论文不胜枚举,不过多以 研究孔子思想为主题,作为基础性资料的孔子世家疑案的系统研究还不充分。 总体看来,尽管有关孔子世家疑案方面的资料很多,但多处于分散状态,且受当 时条件的限制,许多学说不免有失偏颇。今天,由于先秦、秦汉大量新材料的出土,人们 对古史和古代文献的认识已有了新的飞跃,以这些新知识来评议前人的疑古之作j 当属站 在巨人的肩上,理应能看得更清楚,更客观。所以本篇论文试图将围绕孔子世家的争 讼做一系统梳理,把以往分散的各类材料汇集一体,并注意吸收现代论著成果,将各家观 点、论据探讨清楚,分门别类,审慎分析,尝试以考辨的角度探讨司马迁所记孔子事迹的 本来面目。 当然,孔予世家的争议之处很多,涉及资料太繁,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全部顾 及,故抽绎出五处疑窦,以其在世家出现的先后为序,一一作详尽考辨,以求举一反 三,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孔子父母合葬疑案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父母合葬一事云:“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 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郓 人鞔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身为礼法宗主的孔子连自己父亲墓地在哪都不知道,其母对此事也讳莫如深,母亲卒 本文所用史记版本为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司马迁撰及“三家注”合刻本,由于引文颇多,为避免繁琐,以下 凡涉及史记引文,均在文中只标页数,不再重复版本。 l 后由别人告知其父葬处,才得以将父母合葬。在很多人看来,这事发生在倡导“孝悌”、 主张父母死后葬和祭都要“事之以礼 的孔子身上,简直不可思议,故后人对此颇有争议。 有关孑l 子父母合葬一事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上,争论矛头也就自然指向对 檀弓的理解,我们看檀弓原文是这样的:“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 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踯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综观许多说解,对孔子父母的合葬主要有下列几种意见: ( 一) 采用司马迁所记,并略作充实。认为孔子是其母颜徵在与孔子父叔梁纥野合所 生,故其母耻而不告其父墓所在,致使孔子在母亲死后不得已将母亲棺柩停放于一个叫五 父之衢的地方,借此引起路人注意来打听父亲葬地,后来一位和颜氏相善的邻居鄢曼 父之母告知叔梁纥的墓地,孔子才得以将父母合葬在防这个地方。 持这种说法的人物以东汉郑玄、唐代孔颖达为代表。郑注檀弓日:“孔子之父邴 叔梁纥与颜氏之女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徵在耻焉,不告。 这显然是承袭司马迁“母讳之 之说,只不过用“野合 作了进一步发挥。又解“殡于五父之衢是因为“欲有所就而 问之。孔子亦为隐焉,殡于家,则知之者无由怪已,欲发问端。五父,衢名,盖耶曼父之 邻。 孔颖达大旨遵郑说,只不过说得更具体:“孔子既少孤失父,其母不告父墓之处,今 母既死,欲将合葬,不知父墓所在,意欲问人,故若殡母于家,贝a j , l 之常事,他人无由怪 已。故殡于五父之衢,欲使他人怪而致问于已于时邴曼父之母,素与孔子母相善,见 孔子殡母于外,怪问孔子。孔子因其所怪,遂问郫曼父之母,始知父墓所在,然后得以父 母尸柩合葬于防。又进一步解释所谓“野合,乃“不备于礼也”,“非谓草野而合也。“徵 在耻其与夫不备礼为妻,见孔子知礼,故不告。言不知其墓者,谓不委曲适知柩之所在, 不是全不知墓之去处。其或出辞入告,总望本处而拜。今将欲合葬,须正知处所,故云不 知其墓。” 由此看来,孔颖达认为孔子并非完全不知父亲葬在防地,只是不知埋葬于防 地具体哪个位置。 司马迁、郑玄等人的说法,被后世在疏解礼记或撰写孔子传记时所采纳。如北宋 黄干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三、苏辙古史卷三十一孔子列传第八记此事时皆按世 史记孔子世家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对“野合”一语的训释,历来看法不一,主要分三种意见:一、 “野合”指不合礼俗的结合。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i f 义渭叔粱纥、颜微在年龄悬殊过大,不合礼仪, 故云“野合”;梁玉绳史记志疑谓“野合”乃婚礼未各;张秉楠孔子传说是不经媒聘而自由同居;还有人说是 叔粱纥自往求婚,不符合订婚应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俗;另有人说叔梁纥怕家中妻妾产生矛盾,改在家外成婚等 等。二、像简狄吞燕卵而生契、姜螈踩巨人脚印而生后稷、刘媪梦与神遇而生商祖刘邦那样,“野合”指孔子感天而生。 钱穆孔子传就主张此说,并指出,“欲神其事,乃诬其父母以非礼,不足信。”而郭必恒 史记之民俗学研究、陈 金文孔子“野合”而生乃民间传说等则认为司马迁写这件事小是史实而是传说,采用这种“英雄人物奇异出生”的 民间传说并无贬低孔子之意,相反是为了衬托他的伟大三、“野合”即指叔梁纥颜氏女在野外交合。持这种说法的 学者问又有不同的具体猜测。如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认为“所谓野合,只能是指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 强奸,迫使她怀孕生下孔子。”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民俗学角度考察这一问题:如李衡眉孔子的出生与古代婚 俗、刘奉光孔子出身考认为受杂乱婚制在习俗中的残余影响,“野合”指叔梁纥j 颜氏非明媒正娶的自由结合,即 不婚而交,私奔野含。而王政孔子“生于空桑”考论、杨文胜“野合”而生孔了之“野”新解根据古代有社祭求 嗣的习俗,认为“野合”乃叔梁纥与颜氏在参加完社祭仪式后在丛林之中的媾和。杨军从先秦恋俗看孔子的出生则 考察古代未婚女子在婚前享有充分性自由,“野合”乃叔梁纥与未婚的颜徵在发生关系致其有孕,不得已按当时习俗纳 颜氏为妾。 上引郑玄注、孔颖达疏均采自礼记正义卷六檀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1 1 2 页。 2 家之意,至南宋郑樵著通志,其卷八十八列传第一写孔子父母合葬时采世家 之文,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撰东家杂记亦遵檀弓、世家之说,胡仔孔子编年 列此事遵檀弓,薛据孔子集语卷下孔子先第十九采世家之说。明代古本 小说孔圣宗师出身全传据檀弓演义孔子父母合葬一事,归有光震川集卷二十 四表彰孔子慎于葬母亦采用世家之说。 ( 二) 否定司马迁所记,认为孔子不知父墓而殡母于五父衢以求合葬之事是对圣人的 污蔑,纯属子虚乌有。 此说最早在孔丛子陈士义中提出,称此事是“虚造谤言以诬圣人1 3 j 。据晋张 华博物志,蒋济、何晏、夏侯玄、王肃皆否定此事的存在,认为“注记者谬1 4 j 。元代 经学家陈沿礼记集说辨道:“颜氏之死,夫子成立久矣,圣人人伦之至,岂有终母之 世不寻求父葬之地? 至母殡而犹不知父墓乎? 且母死而殡于衢路,必无室庐而死于道路者 不得已之为耳。圣人礼法之宗主,而忍为之乎? 马迁为野合之诬,谓颜氏讳而不告,郑注 因之,以滋后世之惑。此经杂出诸子所记,其问不可据以为实者多矣。 1 5 j 不仅否认司 马迁所说,对礼记的真实性也一并怀疑。 陈氏的观点得到后世怀疑论者的极大认同,附和者不在少数,他们几乎都以陈说为依 据,掀起了对世家、檀弓的批评浪潮。统观而论,其理由不外有四: 其一,孔子乃万世尊奉的圣人,谓孔子“不知其墓 不符合孔子礼法宗主之身份。明 方孝孺就认为,若信檀弓之言,“安足以为圣? 其诬孔子甚矣。,【6 j 黄乾行礼记日录 谓檀弓、世家记此条乃“极诬圣人,“陈氏辨之当矣 ,如司马迁所言,“皆不仁不 义、无礼无知之事,岂足以为圣人哉? 【7 】徐养相更是义愤填膺:“此等诬圣之语,诚万世 之罪入当削! 【8 】郝敬礼记通解则鄙弃司马迁记孔子父母合葬一节乃“侮圣灭礼之 言,“齐东野人之语 。f 9 】杨梧礼记说义纂订认为“陈注辨之甚明”i 枷,亦主张删去此 等诬圣之说。朱睦曙五经稽疑日:“夫子何人也,焉有不知父墓之所,必待母殁始访 于鄢曼父之母得合葬焉? 川1 1 l 至清康熙年间日讲礼记解义及乾隆年间钦定礼记义疏 皆认为檀弓、世家所记此条因有“诬圣 嫌疑而“不足据 。清陆陇其读礼志疑 力主陈说而驳司马及孔郑:“孔子殡于五父之衢,集说力辨其诬,可以正史记及孔 郑之失。 【1 2 】清代理学家朱轼对此段所记简直深恶痛疾:“礼经之谬,无过于此,亟当 删之! 圆夏忻檀弓辨诬发挥陈氏之说,辨孔子于颜氏卒时已年二十四 ,“此二十四年 中竟不知父墓所在,尚得谓之人子乎? 一而郑玄之野合耻焉不告说法“尤怪诞之极,“盖 本史迁之曲说,而史迁又因檀弓而加甚者也。 并据孔子家语指出:颜氏和叔梁 分别见曰讲礼记解义卷六( p n q 库全书1 2 3 册7 6 页) ,钦定礼记义疏卷九( 四库全书1 2 4 册2 7 2 页) :。案 孔丛子,此说生于魏臣李由之对魏乇,当时孔子顺己斥其造谤诬圣,不足据也。” 转引自江永札记训义择占卷二檀弓,丛书集成1 0 2 1 册2 2 页。 孔子母亲死于何时,史无明确记载,已不可考。主要有两种意见:史记记孔子母死在孔子十七岁之前,孔子家语 便有孔子十七岁丧母之说。而阙里志年谱、( 胡仔) 孔子编年、乡党图考、历聘记年等后出之书则说孔子 二十四岁丧母。学者多依史记,谓孔子十六七岁时其母去世。 纥结合有父母之命,求婚之实,名正言顺,“有何可耻而讳言叔梁公之墓 也? 1 1 列 其二,孔子一向以孝为先,“殡母于五父之衢等同子弃之道路,敬母有加的他这样 做,不合情理。对这一点,明汤三才、汤道衡撰礼记新义、清崔述洙泗考信录、夏 i 斤檀弓辨诬、刘青莲学礼朗疑等皆从陈沿之辨。孙希旦礼记集解则进一步解 释:“既殡之后,孝子庐于中门之外,朝夕不离殡宫,其慎之如此,若殡于五父之衢,则 与弃于道路何异? 此记所言,盖事理之所必无者。 1 1 4 j 其三,鄢曼父之母诲孔子父墓事有可疑。清朱轼日:“孔子有姊有兄,非皆少孤也, 何待问之郓曼父之母? 耶曼父之母与圣母善,其非远在他国可知,何待既殡而问乎? 州1 5 j 夏忻大赞朱氏此论为“破的之论 1 6 1 。邵泰衢檀弓疑问阐释更详:“夫邴曼父之母何 母也? 圣母不告之夫子,岂反告之郫曼父之母乎? 且母何由知之真而夫子何故信之切,竞 漫然合葬乎? 倘冒昧不真,夫子之罪何似乎? 倘母先圣母而捐馆焉,将圣母终殡道路乎? 夫子不询之母在之日,迨母亡而殡之道路,而侥幸于郓曼父之母之一问,可乎? 今日既可 问之,又何不先殡而问之? 乃殡于五父而始问之? 夫子之所以为夫子者如此乎? 宜亟辩而 正之。一【1 7 1 其史记疑问亦持如此论调,并指出:“檀弓野说诬圣良多,司马信之, 更增舛谬。一 i s 梁玉绳史记志疑也认为郑注谓郦母与徵在为邻相菩“殊不足凭,并承 邵泰衢之说,谓“圣母不告之子而告之邻母,必无此理”,提出“万一郫母先圣母而死, 夫子将终不知父墓乎? 有以知其说之难通耳。1 1 9 j 其四,礼记本非一人所记,内容芜杂,其中荒谬之处不在少数,不可信之。明朱 睦懒五经稽疑日:“此说甚诞甚诬,疑汉儒好奇而为之也。j 驯清徐乾学读礼通考 谓“大抵戴礼所记多驳杂 ,像孔子殡五父之衢、不知其父墓处,“皆诞妄不可信 。i z l j 夏忻檀弓辨诬甚至把此事归咎于“檀弓欲诬孔子不能尽其孝道,而“造此不知父 墓之事也 。 2 2 1 任启运礼记章句亦云“记者因由妄语,遂信而录之。 1 2 3 】 总而言之,照陈潞等人的观点,檀弓这一段所记简直漏洞百出,无法让人信实, 而司马迁据此采入孔子世家,自然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妄 之至了。 ( 三) 檀弓所记为实,只是司马迁、郑玄等人理解时把句读搞错了,从而曲解了 其中的意思,致使后人疑惑大增。 此说最早在清孙邃人檀弓论文中提出,他认为后儒聚讼纷纭,解说不去,“总因 句读不错,文义不明,遂埋没作者深心也。经过他“细加考订 ,发现应该把“不知其墓 殡于五父之衢作一句读,中间不能读开,“犹云不知其墓中之柩乃是殡于五父之衢也, 盖殡即孔子父之殡。是殡葬皆埋土中,但有深浅之异耳。想圣父死时,或因殁于道路 而殡于五父之衢,与今人权厝相似,总是造次光景。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乃当时殡时, 道路人相传之语,不足为据。及母死,将葬,卜地于防,孔子思忖再四,若当日父已深葬, 则复启柩为不忍,安得不慎重出之? 耶曼父之母是当日目击者,因问而知果系浅殡,则今 日正该备物成礼,而与母合葬矣,然后自五父之衢启殡而合葬于防,此正圣人随时量度以 取中处。【2 4 1 原来孔子所不清楚的并非父亲墓地在哪,而是父亲之墓到底是“殡 ( 浅葬) 4 于五父之衢,还是“葬 ( 深葬) 于五父之衢。若是深葬,则不忍轻易迁动;若是浅葬, 则可以启而迁之。为审慎起见,问明郫曼父之母,得知父墓确系浅葬,于是启殡和母亲合 葬于防。如此说来,殡于五父之衢的竟是孔子之父,而非孔子之母。 此说一出,令人耳目一新,立刻得到清代其他经学家的称道,江永礼记训义择言、 乡党图考、群经补义等论述此条时皆遵孙邃人之说。其礼记训义择言卷二檀 弓云:“按此章为后世大疑,本非记者之失,由读者不得其句读文法而误也。近世高邮 孙邃人谓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十字当连读为句,而盖殡也问于郫曼父之母为倒 句,有裨于礼经者不浅。盖古人埋棺于坎为殡,殡浅而葬深,孔子父墓实浅葬于五父之衢, 因少孤不得其详,但见墓在五父之衢,不知其为殡也。不惟孔子之家以为已葬,即道 旁见之者亦皆以为已葬。至是母卒,欲从周人合葬之礼,i - 兆于防,惟以父墓浅深为疑, 如其殡而浅也,则可启而迁之;若其葬而深也,则疑体魄已安,不可轻动。其慎也,盖 谓夫子再三审慎,不敢轻启父墓也。后乃知其墓果为殡而非葬,由问于郫曼父之母而知之。 盖唯郓曼父之母能道其葬之详,是以信其言,启殡而合葬于防。盖殡也句当在问于 郫曼父之母下,因属文欲作倒句取曲折,故置在上。l 冽“自史迁以来,读者皆误以不 知父墓为句,遂为后世大疑,得此说,昭然若发朦矣! 【矧武亿经读考异也认为孙 说“甚有理 ,“如此读之可为圣人释疑。【2 7 】蒋伯潜诸子通考亦采纳了孙氏说法,并 略作变通。其第一章孔子世家考云:引疑其父墓者,不知其为殡为葬也,句末多一 处字,则似不知其父墓所在矣。“诲父墓者,以父墓是殡非葬告孔子也。与孙邃 人、江永等“卜兆于防之说不同,蒋伯潜谓“孔子曾祖为防叔,尝为防太夫。耶、防二 邑均在曲阜东南,盖防山为孔子祖墓所在,故合葬父母于此也。 1 2 8 l 国学大师张舜徽著中 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也把孙氏之说作为辨明句读的一个佐证,并指出郑玄、司马迁因读 错句读不免附会以自圆其说,从而歪曲了事实,直到孙邃人纠正了旬读,读来“便觉怡然 理顺,不须有任何补充说明,可以照文字讲通了一。i 四j 当代也有人写文章支持这一说法, 如张立华孔子父母“野合及 真伪考辨就以孙、江之说为依据,论述司马迁对 檀弓的理解存有“句读之失和“句法之误【刈,认为有关“孔子父母野合 、“孔子 疑其父墓处 等是司马迁在误解檀弓史料后作出的想象而已。 由误读檀弓之意出发,又衍生出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由清梁玉绳提出。梁玉绳所著瞥记认为:“孔子曾祖防叔为防大夫,卒 而葬此,孔氏兆域当始营于防叔。则所谓防墓者,先祖之墓也,所谓不知其墓者,昭穆之 处也;所谓合葬于防者,以孙从祖也。盖孔子三岁失父,浅殡于五父之衢,迨母殁而访求 墓位,乃得葬亲仝处尔。【3 l 】若据梁氏解释,完整的叙述孔子父母合葬一节为:孔子三岁 失父,按礼应该和先祖合葬一处,但当时却不知道昭穆所在( 按: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 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左为昭,右为穆) ,只好先把叔梁纥浅殡于五父之衢,等孔子母卒 后访求得知其墓位在防,才启叔梁纥之柩,将双亲一起合葬于先祖葬地防。据此,梁氏依 然坚持殡在五父之衢的是孔子之父,但合葬却指以孔子父母衬于先祖也。梁氏自以为得其 5 要义,批评司马迁及后儒“误以合葬为母衬父墓,故“义有难通。p 2 j 其实依梁氏之说, 殡父于五父衢及访求墓位以合葬似乎成了三岁时孔子所为所思,未免穿凿。 另一种说法由清郭嵩焘提出。郭嵩焘礼记质疑卷三日:“经云合葬于防,盖自防 叔以下并葬防,实孔氏之私地域也。五父之衢为叔梁殡地,其时孔子甫三岁,而孟皮废足, 不能远葬,权葬于此,岁久而遂疑叔梁葬于五父之衢。所谓不知其墓,言不知叔梁之墓之 为葬与殡也。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曲尽前后情事, 意谓防叔、伯夏两世葬防,叔梁不于防而于五父之衢,孔子亦心疑之。慎者,为审知其事 也,既审知其事,又得耶曼父之母问以证之。曼父,郓人,其母年长矣,亲见叔梁之殡此, 孔子因启叔梁之柩而合葬于防。经义分明,郑注自为迂曲之辞以诬圣人,集说从而辨 之,并文义亦失之矣。 【3 3 】于此说来,郭氏亦主张合葬并非以母衬父墓,而是以孙从祖, 但与梁说不同的是,郭氏认为和先祖合葬一处的仅叔梁纥一人,并不涉及孔子之母。他在 礼记质疑小注中说:“经但云合葬,并不及颜母之丧,疑所谓少孤者,父母皆早卒,史 记所传恐不足据。 【矧此说虽然新颖,但对“不知其墓 “殡于五父之衢 的解释,未免 引申太过曲折,杂糅郑玄、孙邃人两说却致自相矛盾,且据檀弓未提颜氏之事,就断 定殡母于五父之衢是司马迁杜撰出来的,显然与事实不符,有主观臆测之嫌。 综合上述几种观点,追随者最多的是以陈潞之说为代表的第二种说法,这种说法在我 们今天看来显然具有卫道者的思想倾向。乍看之下,他们所提出的几点理由似乎既“合情 , 又“合理,但都缺乏实际材料的支撑,经不起推敲。 其一,如果认为“野合、“不知父墓是给“圣人脸上抹黑,进而否定殡衢之事, 那大可不必。纵观中国历史,除去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不断强化的因素,孔子之“圣人一 形象应该是来源于他本人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精神,四处碰壁仍矢志不渝的毅力,与 “不知父墓及其父母是否“野合 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简单地说,其“礼法之宗主 、 “圣人”尊称得之于孔子本身,而非得之于其父母。退一步说,即使其出身不是那么光彩, 也无损于孔子“圣人 形象。清方苞礼记析疑甚至分析史记记孔子父母“野合” 是因为司马迁“以身被宫刑为百世之垢,乃于自古圣贤皆传诬妄语以污之0 iom 则至圣身无 可疵,而重诬其父母 ,还强调“自汉唐以来,群儒皆欲辨其诬而未得要领,故特著之。 i 1 3 5 】试想司马迁乃一代良史,秉笔直书,似不会这般小肚鸡肠。史记把孔子列入“世家”, 且赞日:“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 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 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 史记孔子世家,1 9 4 7 页) 这里满怀对孔子崇敬之情, 称其为“至圣 ,在司马迁眼里,孔予之崇高简直甚于历代帝王,尊之还来不及,岂会有 意诋毁之? 若如方苞所说,岂不与司马迁书中思想直接抵牾? 方氏自以为“得其要领, 实则是以小人之心度之。 其二,殡衢之事由“不知父墓”引起,既然“不知父墓”不能断定其伪,那殡衢之事 也不能横加否定。卫道者认为孔子殡母于五父之衢有违其至孝之心,但也有学者认为正是 6 以孝为先,不忍父母分离,为求父母合葬一处,才有殡衢之举。对此,元吴澄礼记纂言 日:“殡者当殡于家,殡于家则三月之后启殡正葬。既未知父墓所在,则正葬之期不可豫 定,故不殡于家而殡于野。盖在野则虽久而未得正葬,亦未害。人见将柩出外,皆以为正 葬,其礼又甚谨慎,与正葬同,虽甚谨慎如葬,盖但是殡而非葬也。盖者,记人度孔子之 心,欲得访求父墓所在,而举以合葬也。j 明胡震亨读书杂录云:“迨母死葬不可久 稽之日,不得已于五父之衢择地以殡焉,于时尽葬之礼而仍殡之名,若谓他日得父葬所, 则此为殡也,可启之而同葬,终不得父葬所也,则此虽殡也,亦可,不必再为之葬。委曲 详尽,有人子无限苦衷焉。故日人之见之者以为葬也。【3 7 】方苞也承认:“陈氏谓必无 殡于路衢之理,不知遭事之变不可以循故常与? i 删冉觐祖也认为孔子殡母于五父之衢是 “从权行事 【3 9 1 ,乃不得已而为之。 其三,关于邴曼父之母诲墓一事,以下材料可释朱轼之疑:据史料记载,叔梁纥过世 后,颜徵在就带着年幼的孔子离开了孔家,至于为什么离开,众人也是猜测纷纷,比较能 让人接受的观点是因为孔家妻、妾、子、女间家庭矛盾复杂,颜氏为了让孔丘有一个良好 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才带他到曲阜阙里居住。一来为避免与孔家其他人见面引起纠纷,二 来郫曼父之母当为耶人,阙里距离郫邑不算近,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方面忙于学习, 一方面又要照顾病母,且颜氏病故比较突然,在母亲去世前孔子来不及或无暇跑去郫邑向 人打听父墓也是有可能的。至于以上邵泰衢所谓“郫曼父之母何母也? 圣母不告之夫子, 岂反告之郫曼父之母乎? 史记及郑注并未明言郫曼父之母能诲孔子父墓是颜氏所告, 故此论提出似乎没有根据,不值一辨。又“母何由知之真而夫子何故信之切,竟漫然合葬 乎? 既云“耶曼父之母何母也 ,则郫曼父之母到底何许人? 与孔家有何关系? 为何能 详告叔梁纥之墓? 这些据现有史料谁也无法确知,那又有什么理由肯定郫曼父之母所告非 实,有什么理由认定夫子将父母合葬就是冒昧为之呢? 故上述理由只是以“意 度之,我 们也不妨以“意”驳之。 。 其四,礼记各篇确非一人所记,内容如徐乾学所说“多驳杂”,这一点倒是事实。 汉书艺文志录:“记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m 论 衡案书篇明确说“礼记造于孔子之堂”【4 ,经典释文序录云:“礼记者, 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以为后记,后人通儒各有损益。1 4 2 j 所以在礼记成书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有秦、汉间人所窜乱,“但基本为先秦时期的古礼文献当无可疑 1 4 3 j 。而且, 孙钦善先生细致考证后也认为:“礼记为儒家之书,出自孔门后学之手。 一j 张舜徽更 是直接断定礼记檀弓记载孔子不知父墓这段故事“绝对不是汉初人的写作,并且还 成了两汉学者们谈说这事的重要依据。 1 4 5 】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礼记既 然出自活动在“孔子之堂 的孔门后学之手,所记主要是孔子及后学传述礼制的言行,那 么具体到檀弓一篇,若故意制造“诬圣 事件岂不等于打自己祖宗嘴巴? 故此等嫌疑 当不存在,相反正显示了后学者的实录精神,对其真实性应予以肯定。第二,即便礼记 “杂出诸子所记,其间不可据以为实者多矣 ,那也不能以偏概全,成为否定檀弓此 7 段的直接论据。也许还是明代大学者胡震亨说得形象:“并檀弓本文而不信之,是犹 听讼者不能决讼中之情,因取讼牒而毁之也,有是理哉? 檀弓出于圣门弟子之门人, 去圣不远,所记为确。 l 钓j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陈潴等人完全否定檀弓、世家的说法纯属主观臆测,那为 什么还有不少学者追随其后呢? 我想,李元的一段话应该是最好的解释:“中国始终有个 要不得的传统,那就是为尊者讳。说白了,就是按照伟大的标准为那些在社会历 史上有地位的人物进行政治包装,通过包装让他们成为没有任何缺陷的精神偶像,使他们 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成为人们的精神楷模,使人们向他们顶礼膜拜 。1 4 7 】以对圣人的迷 信作为衡量史料的标准,难免不产生偏见。 王力先生在讨论训诂学理论时也曾尖锐提出“从思想上去体会还是从语言上去说明 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只能通过他的书面语言去了解他的思想,我们不能反过来,先主 观地认为他必然有这种思想,从而引出结论说,他既然有这种思想,他这句话只能作这 种解释了。f 镐l 陈潞等人就犯了这种弊病,我们解释古书只有先通其义,然后才能得其理, 反之失其义遂害于理。 如上所辨,檀弓所记是真实的,那下一步就是解决司马迁到底有没有误读檀弓 原文的问题。 照孙邃人等人的解释,既解决了“孔子为何不知其墓 的疑问,又消除了对“圣人殡 母于五父之衢乃大不孝 的斥责,后人质疑的“野合之说自然也无从谈起,确实是“怡 然理顺”,无怪乎诸如蒋伯潜、张舜徽等大师们纷纷赞同! 尽管此说相比其它各说,从情 感上更容易让人接受,但细究起来,还是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 首先,从训诂学上看,“其墓殡于五父之衢”讲不通。说文第四卷“步部”对“殡 的解释为:“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从步从宾,宾亦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 一步解释:“按士丧礼:主人奉尸由阼陪向西陪,殓于棺,棺先在殚中矣殡,宾也, 宾客遇之,言稍远也,此去葬期尚远,非将葬宾遇之也。将葬而朝于祖,而设迁祖奠,而 载柩于车,而祖,而设祖奠,而设葬奠。此不得名殡,浅人窜改之致此不通耳。当云 尸在棺,殚于西陷,宾遇之。m 段注解释得很明确,殡是入殓后停放棺枢的意思,距离 葬还有一些日期。而于“墓”的解释,说文第十三卷“土部日:“丘也。从土莫声。 段注云:“丘谓之虚,故日丘墓,亦日虚墓。 又引郑玄日:“墓,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 之处。 又引方言日:“凡葬而无坟谓之墓,所以墓谓之抚。一也就是说,埋葬棺柩的 地方叫“墓”,既然称“墓 ,说明已经埋葬,又怎会“殡( 停棺) 于五父之衢呢? 退一 步说,按孙、江等人的解释,殡为“浅葬 ,葬为“深葬”,那三者先后顺序也应该为:殡 ( 浅葬) 一葬( 深葬) 一墓,墓是“殡或“葬的结果,有了“殡 或“葬”的行为, 才有“墓的存在,若将其先后颠倒,把“墓 作为主语,和“殡于五父之衢组成主谓 以上说文及段注内容皆采自( 汉) 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版。 8 短语,无论如何都不通文法。如若遵循孙氏等人的解释,那“殡于五父之衢”前的主语只 能是“其父”或“其父柩 ,而不可能是“其墓 。所以,持“殡于五父之衢者乃孔子之父 观点的学者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辨明句读为宗,解决千余年疑案,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 在疏通文理的同时却忽视了语言文字本身的含义,这不能不说是块“硬伤 。 其次,“殡在檀弓这段话中释为“浅葬 不合适。遍览礼记檀弓篇中与 “殡于五父之衢 句式相同的文句,其所用之“殡修若作为“浅葬讲没有普遍适用性。 如檀弓上有“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 也。周人殡于硬阶之上,则犹宾之也。【4 9 】显然这里的“殡 只能作“停棺 解。又永 乐大典卷一万二千十五记载一孝子事迹,有“余丙,建德遂安人。幼丧母,泣血成疾。 父亡,不忍葬,结庐古山下,殡其中,日闭户守视。有牧童遗火,延殡庐,丙与子慈亟扑 不止,欲投身火中,与柩俱焚。俄暴雨,火灭。 【删如果此“殡为“浅葬,那大火也不 会烧到“柩”了。这说明在孔子之时及孔子之后,“殡 作为动词出现时,一般是“停棺 义。即使有所谓的“浅葬 之义,也是后来引申而成,至少孔子之时此义还没被使用。清 赵翼陔余丛考“五父衢条也曾据此驳孙氏:“柩在帷堂日殡,入土则日葬,从未有入 土尚称殡者,何得以殡为浅葬耶? 即日浅葬矣,此何等大事,孔子当母在时岂有不问明,+ 直待母卒而问他人乎? 川5 1 j 再次,按照古礼,孔子父殡于五父之衢与当时葬制不符。周礼讲究“丧三日而殡,丧 三月而葬”国,即是说,殡葬期限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即去世,至孔 子母死,已相隔多年,不可能还y 殡一于五父之衢,故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孔子之母新丧, 才有可能殡于五父衢。 相比较而言,还是司马迁、郑玄等对檀弓的理解比较贴近事实。但郑注i w :f l 子不 知父墓是因为徵在耻于“野合而不告,孔疏亦说“徵在耻其与夫不备礼为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钢管租赁合同书
- 高端制造子公司股权扩容与增资协议范本
- 新能源行业广告宣传合规性研究报告:2025年技术创新与市场洞察
- 离婚协议书样本:财产分配与子女监护权明确条款
- 珠宝店客户体验专员雇佣与客户满意度提升合同
-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期道路施工与设施安装合同
- 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及债务处理协议书模板
- 离婚抚养费及子女教育、医疗、生活全面保障合同
- 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上诉状撰写要点与案例解析
-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2025年对医药企业国际化市场拓展影响报告
- 场景速写课件讲解
- 2025广东惠州惠城区招聘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66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秋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 餐饮四个人合伙合同协议
- 人体十二经络系统解析
- 影像科培训课件
- 2025年巷道掘砌工(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锦州辅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交通安全宣传周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 2025年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真题解读及答案讲评课件
- 2025年美的ai面试题目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