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门道统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门道统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门道统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门道统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门道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门道统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学派创始入孔子成为历 代仁人志士敬仰的对象,这并非偶然。孔子自幼勤奋好学,整理前代典籍,在前 人的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他授徒讲学,传授自己 思想的做法,开传承之先例,弟子成为儒家思想早期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自此, 孔子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历久弥新。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儒学的形成及 早期发展: 一、“师”、“儒”溯源。“师 在礼书中出现的次数较多,而周礼一书中 尤为显著,其中出现的“师氏 一词中,“师已有“教人以道 之意,这里“师” 的意义接近现在通行的“教师”、“老师 。“儒 之起源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 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讨论“儒 经历了从“巫祝之儒”到“教化之儒 的 演变过程,最终定位为以六艺教人为业者。 二、孔子“师儒 身份之确立。孔子的身份历来有多种定位,如“夫子、“素 王”、“至圣先师”等,但确切的说应为“师儒 。同时,他也为创立儒学做出种种 努力。首先,齐鲁文化的影响,孔子乃鲁国陬邑人,而鲁国很好的传承了西周以 来的礼乐文化,那么生于斯长于斯的孔子就无可置疑的要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其 次,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他虚心好学、转益多师,如在研习和 传承礼乐文明方面,他的请教对象就多为乐师。再次,他追怀往古,对诸先王多 有赞颂。最后,对古籍进行细致的整理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吸收亦有创新, 更有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取舍原则。因此,孟子称孑l 子为“集大成者”。 三、儒家学派的形成。孔子在集前人成果和自学的基础上,开始授徒讲学, 传播自己的思想,在讲学过程中和弟子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师徒关系。由于他 学识渊博且创见甚多,所以在办学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孔子 教学内容和时代息息相关,在考虑历史因素的情况下,结合政治需要,担当起了 传承文明的重任。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与思的结 合等等。 四、儒家“道统之建立。孔子建立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道统,孔子弟子 和汉儒是其最早的实践者。弟子主要通过讲学来传经,而以陆贾、贾谊、叔孙通、 公孙弘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汉儒,则通过努力,使儒学在汉初复兴并向前发展。 另外,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多被后世作为儒学传播者讲学的素材,而具楷模意义的 道统模式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文讨论了儒学的创立和早期传承,学术界研究儒家多以孔孟苟为起点,然 后延至历代,多忽略了孔子弟子这一重要的研究对象,而文中关于孔子弟子的相 关论述,为孔孟之间补上了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样,儒学的早期传承脉络才更清 晰完整。 关键词:孔子孔门传承道统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c u l 劬汜h 嬲al o n gl l i s t o 嘎觚dc o n m c i a l lc i l l 劬旧o c c u p i e sa 1 1i m p o n a n t p o s i t i o n c o n f i l c i u s ,廿l ef o u n d e ro fc o n 向c i a i l i s m ,b e c 锄et l l eo b j e c to f 础i l i r a t i o nf o r a i l c i e n tp e o p l ew i n l1 0 衄i d e a l s ,i ti sn oa c c i d e n t c o n 如c i l l ss t u d i o u sy o l l i l ga g e ,b e f 0 1 e 6 1 1 i s h j n g0 nb e h a l fo fb o o k s ,o nt 1 1 e b 舔i so fm ep m ,i o l l si n v e l l t i o i l ,野l d u a l l y d i e v e l o p e da 疵q l 地s y s t e mo ft l l o u g h t h ea p p r e n t i c e st e a c h ,t e a c h 也ep r a c 粗c eo fh i s t h o u g h t s ,a n do p e n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p r e c e d 肌t ,m ee a d yd i s c i p l e sa sc o n 缸c i a n i s m r e c i p i e i l t s 锄dp r o p a g a t o 瑙,s i n c et 1 1 e i i ,c o n 龟c i 觚t l l o u g h tt 0 b ec 硎e df 0 刑a r d , t i m e l e s s 1 1 l i sp a p e rd i s c 吣s e dm ef o l l o w i n g 内u ra s p e c t so ft h ef o n n 撕o n 锄de a r l y d e v e l o p m 饥to fc o n 如c i a i l i 锄: o n e ,”t e a c h ”c o n 凡c i a i l i s m ”o r i 百n ”t e a c h e r ”i nt h ec e r e m o n y ,m eb o o k 印p e a r sm o r e6 嘲u e l l t l y ,觚d ”z l l o u ”,ab o o ki sp a n i c u l 砌ys i 鲥f i c a i l t ,w h i c hl e dt oa ”t e a c h 盯s ”i nt h et e n n ”t e a c h e r ”h a v e ”t ot e a c hp e o p l et 0r o a d ”i l li t a l 弘w h e r e ”n o 姗a l ”m e 趾i n gc l o s et 0m en o wp r e v a i l i n g t e a c h e r s ”,”t e a c h e l ”c o n 如c i a n i s m ” t h eo r i 酉no fh o td e b a t ei na c a d e r i l i a ,t h i sr e f e r e n c et 0p r e v i o u sr e s e 卸c hr e s u l t s , d i s c u s s i o no f t t c o n 旬c i 锄”e v o l v e df 如m ”w i t c h c r a ro fc o n m c i a n i s m ”t o ”e d u c a t em e c o n 如c i a l l ”p m c e s so fe v o i u t i o n ,m ef i n a lp o s i t i o n i n gi nt h es i xa n si n d u s 仃yt ot e a c h p e o p l e s e c o n d c o n 如c i u s ,”m a s t e ro fc o n m c i a i l i s m ”t oe s t a b l i s hi d e l l t i t y c o n m c i u s s i d e n t i t yh a sa l w a y sb e e i lav 撕e t yo fp o s i t i o n i n s u c ha s ”m a s t e r ,”s uw a n g ”,”g o o d t e a c h e r s ”,b u tp r e c i s e l y s h o u l db e ”t e a c h e ro fc o n 旬c i 锄i s m ”m e a n w h i l e ,h ea l s o m a d ee 肋r t sf o rm ec r e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f i r s ti sb yq i l uc u l t u f e ,a s c o n 龟c i u si sl uc o m e rg e o 伊印h i c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l ui n h 甜t e dag o o dc u l t u r eo f t l l ew e s t e n lz h o ur i t i m ls i n c em e i lb o mi nt h ec o n 如c i u sn od o u b tb ea 毹c t e db yt l l i s l i i c u l t u r ci i n p a c t ;f o l l o w e db yc o n 缸c i u sm a t ”t i l r e e l i n e ,m u s tb em yt e a c h e ry r 姐”,h e b l 蛐b l ye a g e rt ol e 锄,l e a n 血g 舶md i f i 衲l tm a s t e r s ,r i t u a la l l dm u s i cc u l m r ci i lt l l e s t u d ya l l dp a s s ,h ec 0 n s u l t e dm o s to f t l l et 刁唱e t sf o rt h em u s i c i 锄s ;a g a i n ,h ew 嬲t oo l d t o 啪1 即曲e rt l l ef o rm o r e l 锄at r i b u t et 0a l l1 【i n g s ;f i n a l l y ,ac a r e 向ls o n i n g 锄c i t b o o k s 孤d1 e a n l i n 吕i nm el e a m i n gp r o c 懿s ,a b s o r b e ds o m ei 姗o v a t i o nt h e r e ,m o r e t h e i ro w n 鼯s e i l c e ,廿l ep r i n c i p l eo fc h o i c et 0i t sd r e 铲1 1 l e r e 矗) r e ,c o n 如c i l l s ,m 饥c i u s c a l l e da ”s y l l t h e s i z 既 t h i r d ,t l l ef 0 m i a t i o no ft h ec o n 如c i 锄s c h 0 0 1 c o n 向c i u si nt l l ep r e v i o u ss e to f r e s u l t s 锄ds e l f s t u d yb 商s ,b 哂n n i n g 印p 砌l t i c e sl e c n e s ,s p r e a dt h e i ri d e 勰i l l l c c 劬馈;a n dl l i sd i s c i p l 船蛐a l l yf o 咖e d “n gau n i q u em e i l t 嘶n g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 b e c a u s eo fh i sm 觚yl e a m c d 锄dt l l o u g h t 缸l ,s 0n 1 【l i l i n gi nt l l ep r o c e s so fm c i rs p e c i f i c 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a n dt e a c h i n gm e t l l o d s 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0t e a c l l i n gc o n t e n t 锄dm e t i m e so fc o n 如c i u s ,i nc o n s i d e r i n gm ec a s eo fl l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o r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 p o l i t i c a ln e e d s ,t a l 【eo nm et a s ko ft l l eh 酣t a g e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l s oav a r i 啊o f t e a c m n gm e m o d s ,跚c ha s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 ,百v i n gt o pp r i o r i t ms ot l l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l e a l i n g 觚dt h i i l | 【i n g f o u r ,1 a 0 ”o ft l l e 髓t a b l i s h m e n t c o n 凡c i u s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r i c hm e a i l i n go f c o n 如c i a i l o n h o d o x y c o n 亿c i u sa i l dm eh a i lc o n 如c i a nd i s c i p l e so fi t sf i r s t p r a c t i t i o n e r s d i s c i p l e sm a i n l y 啪u 曲l e c t i l r e st 0p a s st h r o u 曲,a 1 1 dt 0l uj 地j i ay i , s h us u nt o n g ,g o n gs u nh o n ga st h em a i nr 印r e s e n t a t i v eo fc o n 如c i 撕s m ,t h r o u 曲 t h ee 筋r t st 0m a l ( et h er e v i v a lo fc o n 如c i a l l i s mi nt h eh a nd ”a s t ya i l dm o v ef o n v a r d i na d d i t i o n ,m o r et h 锄w o r d sa n dd e e d so fc o n 如c i u sa n dh i sd i s c i p l e sw e r el a t e r c o n 向c i a n i s m嬲d i s s 锄i n a t o r so fl e 咖r em a t 甜a l ,a n dam o d e lo fo r t h o d o x y m e a i l i n g 如lp a t t 锄si so f 伊e a ts i 印i 矗c a n c ea n df a r - r e a c h i n g 1 1 1 i sa n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t h ec r e a t i o na n de a r l yc o n 向c i a nh 甜t a g e ,t h ea c a d e m i c s t u d yo fc o n m c i a l l i s ma i l dm o r et oc o n 如c i u sa sas 切n i n gp o i n t ,a n dt h e ne x t e i l d e dt o a g e s ,m a i l yi g n o r 酣m ed i s c i p l 鼯o fc o n m c i u si n t h i si m p o r t a i l t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t l l e t e x to ft h er e l e v a n td i s c u s s i o no nt l l ed i s c i p l e so fc o n 矗l c 珧,m ec o n 如c i u sa i l d m e l l c i u sb e m e e l lm a l 【eu p 锄i m e 黟a lp a no ft h j s ,m ee a l l yc o n 缸c i a i lh 谢t a g ec o n t e x t i sm o r ec l e a ra i l dc o r n p l e t e k e y w o r d s :c o n m c i u s ;c o n 如c i a l l i s t s ;h 嘶t a g e ;c o n m c i 趾o n l l o d o x y v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酌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住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_ 耋虹塑弦 童。扣年岁月印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子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连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盔鱼致! 强 2 0i o 年芏月垆曰 学住论文指导教师釜名:刁跫i 垦辱 2 0 f 一年兰月;d 日 引言 无论是中国文化研究史,还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发展史,儒学研究无疑 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孔子研究则是儒学研究领域的中心问题。自孔子创立儒家学 派之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有墨、道、法、阴阳、名、农等诸家,但唯有孔 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上占据着主流地位,这是 因为孔子以收徒讲学的方式进行思想传播,儒学自此有了独特的传承方式,弟子 再传弟子,绵延不断,形成了所谓的儒家“道统,后世如汉代经学和宋代理学之 传播发展亦是如此。 同时与孔子关系紧密的孔门弟子也备受关注,因为他们是孔子思想和早期儒 学的接受和传播者,所以对其研究也是孔子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亦是儒学发展 史研究中重要的一环。诚如高专诚在孔子孔子弟子中所说的:“正是这些精 英分子( 孔子弟子中之佼佼者) ,才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为儒学的血脉相承,做出 了宝贵的贡献师生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儒学之发展的浩荡洪流。 关于此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文献是论语一书,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成功地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 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正因为这 样,汉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仲尼弟子列专传,充分说明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存在 的重要性,事实也是如此,历代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研究绵延不绝。综观现代学术 百余年来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在这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大陆出现了专门研究孔子弟子的著作:一是李启谦的 孔门弟子研究,一是高专诚的孔子孔子弟子。前者不仅自成体系,而且 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作者通过对孔门弟子的论述,揭示孔子的活动和思想,进 一步揭示儒学的发展演变,肯定孔子弟子历史地位之重要;后者则以社会变革的 高专诚,孔子孔予弟了,陕两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1 5 页。 l 大环境为背景,分三部分研究,首先讨论孔子的经历及思想,然后将孔子弟子分 派加以研究讨论,最后是孔子弟子的综述。正如钟启禄在序言中所推崇的:“诚为 儒学探讨参考之佳册也。专著的出现,标志着在儒学研究领域中研究方法的转变, 由二十世纪初的注重人物生卒家世的考证,到世纪末人物思想人格的探析。虽然 两书使孔子和孔子弟子研究向前迈了一大步,研究薄弱之处亦有之,如对资料相 对匮乏的孔子弟子研究不充分,关于孔子和其弟子的综合研究尚未深入等等。 本文以论语、孟子、苟子、韩非子、国语、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礼记、大戴礼记、吕氏春秋、 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作为基础文献,参考历代相关研究成果,从溯源“师 、 “儒 和“师 、“儒”之间的关系谈起,探求儒家的起源,进而分析孔子“师儒” 身份之确立,和他为创立儒学所做的努力,接着讨论孔子授徒讲学和儒家道统的 建立,再考察孔子弟子和汉初儒生对道统的传承,最后总结儒家道统在历史上的 深远影响。全文试理清孔子从自身思想体系建立到传授弟子及儒家道统确立这一 脉络,为早期儒学的发展和孔门师生关系及其后世影响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2 一、“师夥、“儒溯源 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所以不断地受到加封和增谥。 如在隋被封为“先师尼父 ,在明被封为“至圣先师,他的弟子颜回、曾参在有 唐一代也被冠以“师 的封号。而在孔子以前确实存在“师、“儒 这样的称谓, 稽诸史料,可见孔子和“师、“儒 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对“师”、“儒 有继承 亦有改造。 ( 一) “师力意考 说文解字云:“二千五百人为师”。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出现过“师”字, 它的本义是上古军队的编制单位,引申为“军队。如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 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又左传宣公十三年:“齐师伐莒,莒恃晋而 不事齐故也。 前者最后一句意即齐、宋、卫、燕四国军队打了大败仗,后者句 中的“师”意为军队。 据文献资料可知,“师的引申义不只“军队”,在不同文献里有其特定含义。 试以礼书为例来看,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王日:太师! 慎维深思,内观民 务,察度情伪,变官民能,历其才艺,女维敬哉! 注日:太师者,太公望吕尚 也。并引史记齐世家“周西伯猎,遇太公于渭之阳,载于俱归,立为师为 证。 这里“太师为太公专称,“师”有敬称长者、长官之意。又礼记文王 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 见隋书和明史,隋丈帝开争元年封孔予为“先师尼父”,明世宗嘉靖九年封孔了为“乍圣先师”。 【汉】许慎,说义解j # ,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1 2 7 负。 【战圈】左庀明撰、【两晋】杜预集解,左传,f :海古籍 l ;版孝i :1 9 9 7 年版,第l l 页。 【战国】左匠明撰、【两晋】杜预集解,左传,上海古籍i l 版社1 9 9 7 年版,第6 0 8 页。 参考上聘珍,人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8 7 页。 3 也。 此中“师有教化之意。 三礼中对“师”记载最多的当为周礼一书,此书的作者及成书时间历来 多有争议,但书中对于先秦制度的记载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前辈学者曾经对书中 史料进行过论证,如吕思勉、郭沫若、顾颉刚、赵光贤、彭林、杨向奎、沈文焯、 陈戍国等等。作为一部讲述周朝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的典籍,“这书是以 西周、春秋的制度为基础,经过整齐划一,加以系统化和理想化而编成的, 全 书共有六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 冬官考工记。据笔者粗略统计,书中共有三十二处有关“师”的章节,其中地 官司徒篇中出现有十二处之多,这十几处“师”字的意义多为官职名称,或掌 一族之政事,或掌舞乐之事,或掌货贿之治,或掌贵族子弟教育等。周礼天官大 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日牧,以地得民;二日长,以贵得民;三日师,以 贤得民贾疏日:三日师,以贤得民者,谓诸侯已下,立教学之官为师氏, 以有三德、三行,使学子归之,故云以贤得民,民则学子是也。 又周礼地 官师氏: 掌以嫩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日至德,以为道本;二日敏德,以为行 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日孝行,以亲父母;二日友行,以尊 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 子弟学焉。 又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 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其中“国子 、“贵 游子弟”分别为公卿大夫子弟和王公之子弟。那么,可以这样理解,“师氏 是掌 管贵族子弟教育的教官,主要职责是教人以德行。这里“师 的意义接近后来通 行的“教师 、“老师”这一意义。如论语为政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李学助主编,礼记正义,北京人学版 i :1 9 9 9 年版,第6 3 5 页。 杨宽,战国史,1 :海人民i l j 版社1 9 8 0 年版,第5 3 3 页。 李学勤土编,周礼注疏,北京大学版礼1 9 9 9 年版,第4 0 页。 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4 8 3 5 l 页。 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5 2 页。 4 矣。 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师 、“儒”之连用,两者之间必然存在联 系,下面讨论“儒 之含义。 ( 二) “儒刀意考 说文解字释“儒 为“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关于“儒 的起 源问题,从古至今的讨论纷争未曾间断。较早的有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汉 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云: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 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 为高。 班固认为“儒 出于司徒之官。民国至今,更是掀起了探讨“儒”之起源的热潮 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傅斯年、钱穆、冯友兰、侯外庐等人认为源于一种职业, 具体指一种教书相礼之业;徐中舒、傅剑平、杨向奎则认为出于术士;刘师培、 何新、刘忆江认为出于司徒;胡适持“殷商时代的教士 之观点,尽管受到郭沫 若和冯友兰的质疑,但其中精细的考证值得思考。虽然各家论证均有理有据,但 仍无法得出一个定论。 杨念群在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一书中,以“儒”在远古的角色作用为 标准,依据近世学人的观点,大致分了两个流派: 一派以钱穆、郭沫若、傅斯年、冯友兰等人为代表,主张“儒”的原始 身份是教化之师;另一派以章太炎、胡适等为代表,强调“儒”作为原始“术 士”,即“巫祝”角色的作用。 其实两派的观点即为杨氏书中所谓的“巫祝之儒”和“教化之儒”。论语先进 本文论语引文皆 ;于【宋】朱熹撰,叫书章彳u 集注,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以下不弭一一作注。 【汉】许慎,说文解! ,中华书局l 3 年版,第1 6 2 页。 【汉】班同撰、顾实讲疏,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ll o 页。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彤态,= 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9 8 负注释【4 5 】。 5 侍坐篇中,曾点表达自己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而孔子对曾点的志向最为赞成。据周礼记 载,巫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与神交流,“舞雩就是巫祈雨时所做的事情,可以推 测,“儒 的起源和巫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看来,儒之形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 从注重神性身份的巫祝角色,向传承道艺的教化角色演变的过程。也就是 “儒 由原来扮演沟通天地人神的巫祝角色,经过自身的发展演变后,逐渐转换 为以教书相礼为业的“教化之儒。杨氏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今人考 古成果基础之上,如运用傅剑平关于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成果,阐释了“需 字为 “无( 巫) 的动作行为,又可释“需 为“无( 巫) 操作术时所戴的礼冠,进 而称戴这种礼冠从事巫术活动的人即“儒士 。而直观的看“儒 之角色转换, 可以以礼书为据,礼记儒行:“孔子对日: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 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m 据仪礼士 冠礼:“章甫,殷道也 可知,旧儒的某些特征被殷商旧地的儒保存了部分,他 们仍有穿戴古衣冠的习惯。再看周礼天官大宰:“四日儒,以道得民 ,注 日:“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贾疏日:“四日儒,以道得民者,诸 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日儒。掌养国子以道 德,故云以道得民,民亦谓学子也。这里,儒以六艺教民,六艺在礼书中指 礼、乐、射、御、书、数。从以上可见,“儒 由祭祀巫祝角色蜕变为从事文化教 育者,最终以六艺教人为业。 ( 三) “师刀、“儒之关系 从上文“师”的分析来看,“师”主要教民以德行,而“儒从事文化教育, 教民以六艺,那么,很明显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行使教化。“师”有多种类型,如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3 8 页。 参考傅剑,f ,原儒新论,暨南人学学报,1 9 9 0 年第2 期。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人学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5 7 7 页。 李学勤主编,仪礼注疏,北京大学 版社1 9 9 9 年版,第5 6 页。 李学勤土编,周礼注疏,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0 页 6 “舞师”、“贾师、“乐师 、“师氏 等等,后两类主要是教授“礼乐 、“三德 和“三行。通过对两者教化内容的对比,“乐师 所教授的“礼乐 ,乃是“儒 所教民的六艺之二,可见“师、“儒 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虽各司其职,但教授 内容并不是界限清晰。关于两者的关系,阎步克在乐师与“儒 之文化起源 一文中,细致的讨论了“师“儒 之教化内容多有相通之处,并且有一定承接关 系,两者在文化上一脉相承。阎氏在另一篇论文儒师教一早期知识分子与 “政统道统 关系的来源中提出了:“周代乐师司掌礼乐之责以及乐师和学 士之间的这种文教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就为孔门师徒所继承了这样的观点, 并进一步补充论证了“师、“儒之历史渊源关系不可忽视,后者对前者有继承 亦有发展。但据周礼地官:“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日嫩宫室,二日族坟墓, 三日联兄弟,四日联师儒,五日联朋友,六日同衣服。一贾疏日:“云师儒,乡 里教以道艺者,以其乡立庠,州党及遂皆立序,致仕贤者,使教乡闾子弟。乡 间子弟皆相连合,同就师儒,故云连师儒也。”这样看来,两者是并列的关系, 没有明显的传承迹象,并且在前文中已经分析了他们各有分工,教授内容有区别 也有相同之处。 综上来看,“师”、“儒”之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都包涵有“教 化之义,“师 教民以德,“儒”教民以六艺。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则是兼 备两者。 参考阀步克,乐师与“儒一之文化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5 期。 李学勤主编,刷礼注疏,北京犬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6 2 2 6 3 页。 7 二、孔子“师儒刀身份之确立 论语一书对孔子身份有较真实的反映,而先秦其他典籍则对他有多种身 份定位,如诸子著作和历史典籍,前者对孔子的身份定位多主观化,这是为了让 自己的政治学术观点更有说服力,而借孔子这个权威人物来展示自己的理论;后 者则是较真实的反映了孔子特有的身份特征,和论语中的记述相对保持一致。 自汉代以来,孔子身份更是多样化,在汉代被称为有德而无位的“素王,汉以后 又有多种封号,如“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 、“先师尼父 、“宣父 、“文宣王 、 “至圣先师 等等。但孔子作为三代以来的“集大成者”,准确的说应称他为“师 儒,同时他为创立儒学做出了种种努力。 ( 一) 孔子“师儒 身份之确立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述其师思想言行的一部重要典籍,其中的记载最接近 历史上孔子的原貌。在论语中常以“子日 表明孔子之言,称孔子为“子”, 而弟子则称他为“夫子”,如公冶长:“子贡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伸杨宽认为: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的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 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子墨子之类。 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学者从师的学风兴起,“夫子”开始作为对 老师的尊称后来“夫子”的称呼就比“子”更尊重了。 以上看来,以“子 和“夫子 称孔子,即是对他作为师长的尊称。那么,给孔 子冠以“师”的称号名副其实。 1 、诸子著作中的孔子身份 孔子自己虽不敢以“圣人自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 述而) ,而时 杨宽, 战国史,上海人民i i 版社1 9 8 0 年版,第4 0 川页。 8 人则认为他是圣者,如子罕:“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弟子亦是赞誉自 己的老师,子张中子贡称:“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蹰焉。这些在其他诸子著 作中更有体现,诸子公认孔子是权威性代表人物,纷纷称他为“圣人。孟子万 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 。固苟子儒效: 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枝主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 非圣人莫之能为,夫是之谓大儒之效。 又日: 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庄子天运:“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又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韩非子五蠹:“仲尼,天下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 游海内 等等。因此,诸子多借孔子来扬己之意。 孟子书对孔子进行了“圣化,称孔子是“集大成者 ,在记述孔子的过 程中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当然,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领袖人物,孟子并没有 否定孔子作为儒的身份,同时,他把孔子作为自己言行上的榜样,在书中多次提 到孔子,并引用孔子言语来讲道理,如论语中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到了孟子尽心下,则是“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并在公 孙丑上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苟子作为战国晚期的儒家领袖,在苟子解 蔽中称孔子“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苟子还把儒分为三 类:大儒、雅儒、俗儒,并认为孔子是“大儒 。他和孟子相同的是,对孔子的借 用也带有主观色彩,如宥坐篇记述有孔子诛少j 下卯一事,从孔子的思想和当 时的历史情况分析,这件事都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关于相关论述,可参考崔述的 u 杨们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2 3 3 页。 蟛【清】f :先谦,苟了集解( 诸了集成第三册) ,河北人民;l :版社1 9 8 6 年版,第7 4 页。 辑【清】i :先谦,衍了集解( 诸了集成第二三册) ,i i f 北人民版 9 8 6 年版,第8 8 页。 娜陈鼓心,序子今注今详,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7 7 、1 4 0 贝。 呵陈奇献,韩非了集释,i :海人民版社1 9 7 4 年版,第1 0 5 l 贞。 呵杨们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笫3 0 7 页。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6 3 页。 唧【清】t 先谦,苟子集解( 诸子集成第三册) ,河北人民;i :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6 2 2 6 3 页。 9 洙泗考信录等,荀子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孔子重法,进而帮助自己阐 发思想。庄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书中的孔子具有双重身份,即儒家的孔子和道 家的孔子。当把孔子视为儒家人物时,就会加以讽刺和抨击,如盗跖篇中孔 子被骂,还有天道认为孔子的言行会“乱人性 ,天运中亦有讽刺孔子的 论述,这些都是对孔子言论或行动明确的加以指责。当把孔子视为道家代言人时, 又推崇他为正面人物,如人间世中与弟子颜回谈论“心斋,大宗师中与 颜回谈论“坐忘 ,孔子师徒俨然成了道家修行人物,这里借孔子之口正面表达道 家思想,孔子的思想其实就是庄子或其后学的思想。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其 书中提到孔子有二十几处,对孔子的身份定位也是一分为二,或视孔子为儒家代 表人物,或视为法家代言人,前者自不必说,后者如内储说上七术: 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 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 也,虽刑之可也” 另外,韩非子在书中认为孔子的学说不合时宜,但他对于孔子本人却给予了相当 多的肯定,如前文所言,称孔子是“天下圣人 等。墨子则认为孔子虽博学,但 过于繁琐、迂阔,不切实用。 以上孔子身份的不同定位,其实是诸子对孔子主观化的结果,但他们对孔子 的主观化又并非随意的,而是有依据的,孟子和荀子作为儒家人物无需言说,庄 子和韩非子亦如此,如论语卫灵公:“子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 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这可视为庄子把孔子作为道家的依据,但仅以此为 据,从局部出发,扬孔子之一面而为已所用,有欠全面考虑之嫌。韩非子思想则 有与孔子相通的地方,如孔子尊重维护等级制度,以及讲究“信”的思想都与韩 非子有一致之处,只是两者的程度不同而已。认识到这一点,诸子书中对孔子身 份的定位矛盾之处也就不言而喻了,但他们的主观化有一个共同点,即不否认孔 子作为儒家领袖、学术大师这一事实。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版,第5 4 l 页。 1 0 2 、历史典籍中的孔子身份 姑且以左传和国语两书为例。据统计,左传中提到孔子的有三十 四处之多,通过整理关于记述孔子的部分,可以归纳出孔子是礼乐和等级制度的 维护者,同时也是善思、博学、睿智之人,如哀公三年,鲁国宫内发生大火的记 载,体现出了孔子能正确预言事态的发展方向,这是他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表现。 这些和论语中记载的孔子“重礼和“师长”形象相吻合,虽然没有论语 中表现的那么全面丰满,但以史书的真实性,在分散的事件描述中,亦能展示孔 子思想的多个侧面。国语较左传更集中地记载孔子的相关事迹,认为他是 一个博学之人,如国语鲁语: 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日:“敢问骨何为大? ”仲尼日:“丘闻之:昔 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 日:“敢问谁守为神? ”仲尼日:“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 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o 还有接下来的论“桔矢一节,孔子俨然是一个多闻广识的博物者。两部史书虽 然对孔子没有全面的记述,但是都和论语中的孔子保持了一致的个性特征, 符合孔予的本然形象和身份,这是和诸子著作主观化不同的地方。 3 、后世对孔子的称谓 一般来说,“圣人”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亦被用来表示理想人格,所以孔 予被孟子等人尊崇为“圣人。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肯定孔子是“圣 人”,并明确尊之为“至圣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 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而在出自战国儒者之手而成书汉代 的礼记中,孔子的身份则是良师、儒者和智者,如檀弓上记载孔子责备 子路并评价鲁人为礼不周,体现了他教育弟子的良苦用心。在谶纬神学中,孔子 的身份则是“素王”。“素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 为者,力物之本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郭象注日:“有其道为天下 徐元诰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2 0 2 页。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 9 4 7 页。 l l 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成玄英疏:“天下有其道而无其爵者,所谓 玄圣素王,白贵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 据此来看,成玄英认为庄子所言“素 王”即孔子,就是有圣王之德与才,无圣王之爵与位的人。孔子之所以被称为“素 王 ,是因为汉人看到孔子因周道既衰想成立一个新统,但又看到他有德无位, 所以只能称为“素王 ,后经过董仲舒的发挥,到谶纬神学兴起时,孔子开始被神 化,他被赋予种种感生、异表、符命、先知等神圣特征。至于历代君王对孔子的 封号,则可看做帝王对孔子的肯定和赞誉,虽然得到如此高的敬仰,正如前文所 述,孔子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圣人,述而:“子日: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伸 从上文论述可知,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其身份在不同的典籍中有不同表现, 但其“师儒”身份不容质疑,正如前人所言,“孔子以王法作述,道与艺合,兼备 师儒。” 同时他更为儒学的创立躬身实践。 ( 二) 孔子创立儒学的努力 1 、积极的学习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孔子接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孔子乃鲁国陬邑人,而鲁国很好的传承 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礼记明掌位就有明确记载: 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 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 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 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可见,作为周公封国,鲁国较完整地保留了西周文化,无怪乎晋国韩宣子感叹日: 【清】郭庆藩撰、j i 孝鱼点校,序了集释,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第4 5 7 、4 6 l 页。 二十五史,上海古籍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0 2 8 9 页。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9 3 4 棚3 6 页。 1 2 “周礼尽在鲁矣。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