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历代《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略.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历代《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略.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历代《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略.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历代《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略.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历代《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历代《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代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略 学科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指导教师:蒋宗福教授 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理论与文献学史 研究生:傅荣贤( 2 0 0 2 1 9 6 ) 内容摘要 汉志是我国现存首部书目分类之作,在古代目录学史上启迪后世丽导夫先路; 在学术文化上,“欲求周秦学术之源流,古昔典籍之纲纪,台是志无由津逮”。目录学 和学术文化上的双重价值,使得往哲时修多孜孜于斯,对它的研究绵延二千年,世代 不废,成果迭出。为此,有必要对汉志研究的历史、得失作“结账式的总结”,提 要勾玄,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然而自汉京已来,学者沿波,汉志研究的流派 至为繁夥,端绪甚是茫如。笔者以为,迹其流品,约有四变,其学各抒心得: 一是在对汉书的注解中涉及到汉志,形成史书注解派。该派以传统的文史 考据为手段,重视材料的爬梳,实为一种知识论层面上的研讨,很少有关于目录之结 构、体制、功用的分析和阐释。二是专注于汉志的目录学特征,斯为目录本体派。 该派从“史”的研究转为对“论”的研究,致力于从理论品格和理论价值匕把握汉 恚。三是立足于汉志的文化价值,出现了学术考辨派。该派认为目录盼本质是“辨 章学术,考镜源流”,相应地,汉志何以必要,以及何以可能“辨章学术,考镜源 流”也成为思考的重点。四是对汉志本身的专题研究,遂有专题派。该派“有意” 对汉志作单独和专门探究,或重在文献文化的考辨,或重在对汉志文化价值 之理据的揭示。 这四派为例各殊,互有出入,达到了各自片面的深刻。而总体上,历代汉志 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经历了从音义训诘到分析学术源流,从考据校雠到探勘日录本体 特征,从局部思考到整体把握的理性化演进。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书目研究 ab r i e f r e s e a r c h o f p a s td y n a s t i e ss t u d y o nh a n z h i ( 汉志) m a j o r :c h i n e n ec l a s s i c a l i t yp h i l o l o g y s p e c i a l i s t y :t h el h e o r y a n d h i s t o r yo f c l a s s i c a l i t yp h i l o l o g y s u p e r v i s o r :j i a n gz o n g f u a u t h o r :f u r o n g x i a n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e a r l i e s to n eo fa l lt h eb i b l i o g r a p h i e sw h i c hs t i l le x i s ti nc h i n a , h a n z h ih a sg r e a tc u l t u r a lv a l u ea n dh a sg i v e nm u c he d i f i c a t i o nt ot h es u c c e s s o r s i ti st h ef i r s tb o o kt h a tt r i e dt os e e kt h el e a r n i n go r i g i no fz h o ua n dq i n d y n a s t i e s ,f u r t h e r m o r ei tc a r lil l u m i n a t et h es t a t eo ft h ea n c i e n tb o o k s i t s d o u b l ev a l u eb e t w e e nt h ec a t a l o ga n dc u l t u r ea t t r a c t e dal o to fs c h o l a r s a t t e n t i o n ,a n dt h es t u d i e so ni th a v eb e i n gl a s t e df o rt w ot h o u s a n dy e a r sa n d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c 0 i t l eo u tc o n t i n u o u s l y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s u mu p t h ew h o l eh i s t o r i cs t u d i e si n c l u d i n gt h e i rg a i na n dl o s s ,s u c c e s sa n df a i l u r e b y m e a n so ft h es u m m a r yw ec a nd e d u c es o m er e g u l a rp e r s p e c t i v e s h o w e v e r ,t h e r e a r en u m e r o u ss c h o l a r sw h oc o n t i n u o u s l ya n dp e r s i s t l yw o r ko ni ts i n c eh a n d y n a s t y ,a n dt h et h r e a di sb o u n d l e s sa n di n d i s t i n c t 。t h i sp a p e rp u t sf o r w u r d t h a tt h ew h o l es t u d yc a nb ec l a s s i f i e di n t of o u rs c h o o l sa n de a c ho ft h e ms h o w s i t s 姗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f i r s to n ei st h eh i s t o r i ca n n o t a t i o ns c h 0 0 1 t h e yd i s c u s s e dh a n z h iw h e n t h e ya n n o t a t e dh i s t o r yo ft h ef o r m e rt l a nd y n a s t y ( 汉书) t h i ss c h o o lp u t 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r i g i n a ld a t aa n dh i s t o r i c a lt e x t v i r t u a l l y , t h i ss o r to fs t u d yi sag o o dw a yt oa c q u i r ek n o w l e d g eb u ti sl a c k i n gi n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t r u c t u r e ,c o m p o s i n g ,s y s t e ma n df u n c t i o no fh a n z h i s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s e c o n d l y 。b i b l i o g r a p h yn o t 皿e n o ns c h o o lf o c u s e do nh a n z h i s b i b li o g r a p h i ca t t r i b u t e t h i ss c h o o lt r a n s f e r r e dt h es t u d yf r o mh i s t o r yt o t h e o r y t h es c h o l a r sw e r eb e n to nd e d u c i n gt h e o r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a n dv a l u ef r o m h a n z h lt h i r d l y ,t h el e a r n i n g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s c h o o lb a s e dt h e i rs t u d yo n h a n z h i s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t h i ss c h o o lr e g a r d e db i b l i o g r a p h i ce s s e n c ea s h u n t i n gl e a r n i n gh e a d s t r e a l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 ,w h ya n dh o wt oh u n tl e a r n i n g 2 h e a d s t r e a mw a se m p h a s i z e d t h el a s ts p e c i a ls c h o o ld e v o t e dt h e i rm i n dt oh a n z h i i t s e l f t h i ss c h o o li n t e n t i o n a l l yc o n d u c t e das e p a r a t ea n ds p e c i a ls t u d y s o m et h o u g h tm u c ho ft h ec u l t u r e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o t h e r ss e tg r e a ts t o r eb y o p e n i n go u tt h es o u r c eo fh a n z h i s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t h e s ef o u rs c h o o l sh a dt h e i ro w ns p e c i a lt h e o r i e sa n dm e t h o d s ,a n dr e a c h e d t h e i ro w nu n i l a t e r a lp r o f u n d i t y i n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t r a c ko ft h es t u d yo nh a n z h i d u r i n gt h ep a s td y n a s t i e sc o n v e r t e dt o am o r er e a s o n a b l ep h a s eb yw h i c hf r o m w o r d se x p l a i n i n gt oa n a l y z i n gl e a r n i n gh e a d s t r e a m ;f r o m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 i n g a n de m e n f l a t i n ga n c i e n td o c u m e n t st os t r e t c h i n gf o r w a r dh a n z h i sb i b l i o g r a p h i c n o u m e n o na t t r i b u t e :f r o mp a r t l yt h i n k i n gt oi n t e g r a l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h a r e , w ( 汉志)b i b h o g r a p h y r e s e a r c h 3 第一章绪论 汉书艺文志( 以下省称汉志) 是东汉史学家班固( 公元3 2 9 2 ) 所著断代体史书汉书1 0 0 卷之一,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熟 书目分类系统,在目录学和传统学术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目录和文化上的 双重价值,使得对汉志的研究绵延二千载,世代不废、成果迭出。为此, 有必要对前人研究成果加以适时总结,得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然而,迄今 为止只有谌三元在一篇数千字的论文【l 】中做过有限努力,这显然是和汉志 的重大学术地位、以及和源远流长的汉志研究史不适应的。对古往今来 汉志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作再研究,亦即对历史上的汉志研究之发 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作分层梳理,交待体例、议论得失、总结规律,有助于 我们今人在甄采前入的基础上,对汉志作出例有加密的迸一步研究,从 而最大限度地释放汉志目录和文化上的巨大能量。这是本文“考”历代 汉志研究之源流的根本动机。 第一节汉书艺文志概要 汉志总序云:“成帝时,以书额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 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雨奏其七略, 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 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可见,汉志是以刘歆( ? 一公元2 3 ) 七略为蓝本,而七略又 是绍绪刘向( 公元前7 9 一公元前7 ) “条其篇目,撮其指意”的别录而成 篇。萧梁之际的目录学家阮孝绪( 4 7 9 - - - 5 3 6 ) 七录序云:“昔刘向校书, 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竞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 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2 】亦即,别录是将刘向当时“皆载在本 书”的一篇篇叙录提要,单独辑录而出所得,隋书经籍志( 以下省称隋 q 谌三元 ( 投书艺文志) 研究综述 。图书馆2 0 0 0 年第2 期。 2 1 ( 释) 道宣广弘明集卷三。 4 志) 等著录为二十卷。“会向卒”,刘歆继业二载,在别录的基础上完成 了中国历史上首部体系完备的书目分类之作七略。汉书楚元王传亦 云:“( 歆) 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七 略正是在二十卷别录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书目著作,隋志等著录为 七卷。七略之于别录,有似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之于四库全 书总目。 别录系由一篇篇叙录组成,仅涉及到篇目,即一书目录,这和此前 的淮南子要略、史记太史公自序等文篇性质相似。而旨在“种别” 的七略则既编了目又分了类,形成了类似今天的书名目录和分类目录。 它站在当时文献整体的高度,从别录之集一书目录,推阐为众理群书目 录,以期“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 缺逸,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1 1 。也就是要从文化总体系的意义关联上将 当时见存的数百种文献构成一个彼此相联、密不可分的宏观体系。七略 中的辑略,依阮孝绪之说,为“六篇之总最”,是总论性的提要。所以, “七略”其名为“七”,实分六“略”。说文田部云:“略,经略土 地也。从田各声。”略本义为田界,引申为类别。郑樵通志氏族略序 亦云:“略者,举其大纲。”六略,即是指六个大的类别。六大类之下,又各 分小类。其中六艺略分九小类、诸子略分十小类、诗赋略分五 小类、兵书略分四小类、术数略分六小类、方技略分四小类, 计三十b j , 类,是为二级图书分类体系。 七略超越了一本本单个文献的具体性,立足于宏观文化体系,思考 的空间更为深广,因而更为学者所称道。范文澜先生评价七略说:“它 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地还在于它是一部极可贵的古代文化 史。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2 1 为什 么七略本自别录且篇卷仅及其三分之一,但学者更垂青于七略 昵? 这显然和七略的文化视野更为开阔有关。由这种大视野引领,七 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目录编制原则和方法,反映了当时学术思想和科学技 术的体系与流派,直接导致了汉志的产生。 隋志序云:“王莽之末,又被焚烧。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 章学诚校雠通义互著。 脚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人民出版社1 9 6 4 年皈第1 2 6 页。 5 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衮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 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 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班固有具体校书实践,故 其对典籍价值认识尤深。这是他以七略为蓝本,“删其要,以备篇籍”而 成汉志的重要原因。“志”是汉书中的一种体裁,是承史记中 的“书”而来。汉书中共有十志,艺文志是其中之一,“艺文志” 的名称也是由班氏首创的。 班固和刘氏父子皆博雅好古,学养同趣。这决定了汉志对别录 和七略继承多于创新。汉志之别于七略,清人章宗源曾较为系 统地做过总结:“班固因七略而志艺文,其与歆异者,特注其出入。书 入刘向稽疑,礼入司马法,乐出淮南、刘向等琴颂,春秋 省太史公,小学入扬雄、杜林,儒入扬雄,杂出兵法,诸子出蹴鞠, 兵权谋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骗冠子、苏 子、蒯通、陆贾、淮南王,出司马法入礼,兵技巧省墨 子重,入蹴鞠。使后人可考刘氏原本。”【1 】总体而言,汉志有别于 七略者,一是将辑略散为小序,二是分类上有“出、入、省”诸例, 三是新增扬雄、刘向和杜林三家文献,四是。班固本注虽依七略,而语 多从简”。 综上,刘向领衔负责校书历时1 9 载而成篇的别录是刘歆七略之 蓝本,二十卷别录变为七卷本的七略,意味着目录系统、因而也是 文化系统的建立。而别录之被删节为汉志,则标志着目录学从广义校 雠学( 包括校雠学、目录学等) 中的分化。别录、七略皆见著于新唐 书艺文志。唐宋问,别录、七略亡佚,汉志遂成为中国现存首部 书目,更是古代学术文化之入门必读要籍。清人章学诚在其名著校雠通义 的序言中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而这一种志存高远的学术 理想又是通过独特目录体制的建构来完成的。 汉志将当时“六百三家”( 今计为6 4 3 种【2 】) 文献分为六略、三十八 种,构成了结构谨严的二级分类体系。此外,六略各有略序( 大序) ,计六篇; 章宗源隋书经藉志考证) 卷十三七略,。 1 2 l 傅荣贤( 汉书艺文志) 见著文献数量统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 0 0 4 年第3 期。 6 三十八种( 除诗赋略下所分五种外) 各有种序( 小序) ,计三十三篇;外 加一篇通论性的总序。这四十篇序言层次有别,行文不枝不蔓,比较准确地 讨论了周秦至西汉末季的文献聚散和文化源流。同时,序言还与分类体系相 得益彰,积极配合“哑巴”类例,对类目设置和类名含义多有发明。再有,汉 志还有2 2 5 条小注,从注撰人、注异名、注时代、注内容、注篇章、注真 伪、注存佚、注附录等八个不同角度报导信息【l 】。总之,汉志正是以分类 的方法著录文献、并配合使用各种序言和小注等目录形式,以揭示学术发生、 发展的变化为内容的文化活动。由汉志发其端的古代目录主要包括分类、 编耳、小注三部分。中国目录学上的理论分歧实质上是分类与编目的关系问 题。编目包括篇目( 即一书目录) 、叙录( 解题、提要) 和小序。而后人( 如 余嘉锡) 对古代目录学之分派,即据它们之有无。 第二节“考”历代汉志研究源流的意义 致力于“考”历代汉志研究的源流,首先是由汉志在目录和文化 上的地位决定的。另外,也与汉志在目录学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贡献有关。 一、汉志对传统目录学的影响 汉志本刘氏父子,而中国古代恰恰有“依刘向故事”,一以贯之的目 录学理论与实践。明人祁承燥云:“区别流品,始于七略,嗣此而后,代有 作者。”【2 j 此说良是。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云:“孙休践祚,为中书郎、 博士祭酒。命( 韦) 曜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晋书苟晶传云:“( 苟) 易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隋志序云:“王 俭作七志,阮孝绪作七录,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矣。”北齐书樊 逊传日:“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宋书百宫志云:“硕学达官,往往 典校秘书,如向歆故事。”可见,后世书目多墨守七略,祖述刘氏。别录 七略亡佚后,人们又自觉推尊汉志,汉志遂为后世书目的滥觞。 ( ) 汉志规定了史志目录的体例 我国现存首部四部分类目录隋志即附载于隋书,此志上承向歆和 班固,近参王俭、阮孝绪,区别图书为四部,四部各有大序,所复分之四十 0 1 徐听论( 汉书艺文志) 附注的价值)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 9 9 4 年第4 期 2 1 祁承僳澹生堂藏书目藏书训略鉴书篇 。 7 小类又各有小序,“此则班固艺文志后之所仅见”【1 】。至若七录之于 隋志;毋煲古今书录之于刘煦旧唐书经籍志:吕夷简、王硅、 李焘等人所辑之各种国史艺文志之于脱脱宋史艺文志:黄虞稷千 顷堂书目之于张廷玉明史艺文志等等,则又无不与汉志删七 略而成篇同致。中国古代二十六部正史中,有艺文志或经籍志的有汉书、 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七部。清代以 来所补史志则达到了三十六种【2 】。正是汉志为后世史书中的“艺文志”或 “经籍志”指明了陈式,规定了体例。 ( 二) 汉志是后世所有书目分类之权舆 虽然因学术文化的发展,导致典籍品种和数量产生相应性变化,从而使 得经史子集“四分法”取代七略的“六分法”成为中国古代书目分类的 主导,但四分法本身亦造端乎汉志六分体系。这从阮孝绪七录序中 尚可读见。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可谓古代分类法的集大成之作,但其类目 悉由增损历代书目之旧而来,其中汉志与焉。如,总耳凡例云:“自 隋志以下,门目大同小异,互有出入,亦各具得失,今择善而从奏 议从汉志例,亦入史部。”今按,所谓“奏议从汉志例”,总目作 者是指汉志六艺略春秋类中著录的“奏事二十篇”。因其厕于战 国策和楚汉春秋两种之间,故谓之“亦入史部”,这是从后世四分法的 角度而言的。但不管怎样,汉志对后世书目分类的影响仍可见其一斑。 ( 三) 汉志序言对后世书目影响颇大 汉志的四十篇序言,是古代学术史上首部从当时文化总体系的高度, 论证学术缘起和流变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作。此前,有史记儒林列 传对儒家学术思想加以论断: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对医学史的简评: 有史记的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对术数学史的概述;另有从庄 子天下、苟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乃至尸子广泽等到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诸子学术总结系统:礼记中的学记、儒行、 檀弓诸篇也有对晚周学术的简论,而其中以对诸子学术系统的总结最为 完备。但这些学术史文篇多局限于学术之一端( 约当汉志中的一略,亦 即一个大类) ,没有能够从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总体高度作出令人信服的宏观 胡楚生中国目录学,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0 页。 2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9 2 1 页。 8 分析。而汉志则通过层次有别的四十篇序言,配合文献著录,首次勾勒 出当时学术文化的整体状况。汉志序言所表达的学术史思想,甚至它的话 语形式,对后世皆有启幽烛照之功。后世目录皆以有序言( 章学诚称之为“叙 录”) 者为上乘。如,余嘉锡先生云:“( 目录) 要以能叙学术源流为正宗,昔 人论之甚详。此即从来目录学之意义也。”i lj 后人则径谓无序言之目录为“甲 乙簿录”,鄙夷之情溢于言表。而在有序言的著作中,序言撰作的优劣又成了 评骘整部书目之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不仅如此,后世书目序言的具体撰写也往往仿效汉志,甚至直接因袭 其辞句。如,隋志“自哲人萎而微言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战国纵横, 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旧唐书经籍志“自仲尼没而微言绝, 七十子丧而大义乖”,这明显都是本汉志总序“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 十予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纵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觳乱”。 综上,可以认为,后世书目实为刘氏父子目录学思想的注脚。不通汉 志,就不可以理解中国古代“依刘向故事”以来渊源有自的目录学智慧。 二、汉志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汉志综录先秦至西汉文献,重点放在文献来源、流传和演变的论述 上,成为东汉之前中国学术文化的大总结。汉志对学术文化的源流、发展 颇多留意,因而成为后世学术文化的典则,它所使用的一般学术批评标准, 远远超出文献目录的层次,构成了中国古代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文化评论范式。 就在文化学术史上的地位来说,二十六部正史中没有哪个篇章可望汉志 之项背。汉志有助于稽考典籍存亡,在辨伪和文史考订等方面尤有参考价 值。 清儒宋翔风( 铁琴铜剑楼书目) 序云:“自目录之学兴而古今载籍存 亡之数,可得而参稽。凡师儒学术衰盛之源,亦有所考镜。盖始于汉京向、 歆父子。班氏艺文因斯而就。”清人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叙例 认为:“班氏之志艺文也,在当日不过节七略之要,为史家立其门户,初 不自以为详且尽也。今欲求周秦学术之源流,吉昔典籍之纲纪,舍是志无由 津逮焉。”而明人凌稚隆汉书评林在汉志每略所涉文献数目下,多指 出某类文献在隋志、唐志、中兴馆阁书目( 它们分别代表了隋、唐、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巴蜀书社1 9 6 3 年版第1 页。 9 宋三代文献的聚散) 三部书目中的相应数量的变化,而数量的消长往往直接 对应于文运兴衰。 清龚自珍在定庵文集於编六经正名中尝慨叹云:“善夫! 汉刘向之为 七略也。班固仍之,造艺文志,序六艺为九种,有经、有传、有记、 有群书。传则附于经,记则附于经,群书颇关经,则附于经。汉二百祀, 自六艺而传记,而群书,而诸子毕出。既大备。微夫刘予政氏之目录,吾其 如长夜乎? 何居乎? ”有鉴于汉志的巨大文化能量,历代学者溯洄千古, 披沙淘金,在梳理学术史料时,大都妙得“据汉志考辨学术”之三昧。 今试举数例如下: 唐人刘知己史通申左通过征引汉志春秋类序以达到张扬左 传的目的。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五尚书、卷六十六记嵩山晁 氏卦爻彖象说、卷七十四策问等文篇分别引汉志的书、易、春秋三 类的小序,以证成一己之说。明儒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二十七葬书新注 序以汉志数术略形法所著录之宫宅地形二十卷为据,断言“堪 舆家盖起于秦汉之间也”。清儒阮元研经室集一集卷二据汉志而推知 典籍之称“经”的起源,卷十一据汉志、并参考其它相关文献而推知春 秋左氏传一书的缘起。鲁迅先生作中国小说史略亦从汉志入手, 并专设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一篇。金德建先生则利用汉志撰成传世 之作司马迁所见书考。 而汉志在辨伪史上更是功绩显著。如柳宗元集卷四辩鬼谷子, 来曾巩南丰类稿卷十一列女传目录序之辨列女传,宋洪迈容斋 三笔卷十孔丛予辨孔丛子、卷十五别国方言疑方言非扬雄 作,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十六诸子辩中辨子华子,清胡渭易 图明辨卷四辨乾凿度和子华子,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辨司马 法和黄石公三略等,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中辨汉志所著录之 神农黄帝食禁、神农杂子技道之伪,清魏源诗古微三家发微上 辨后世对三家诗怀疑之辞等等,都无不引用到汉志。而在对伪古文尚书 的辨析中,汉志亦可谓居功厥伟。如明梅麓尚书考异卷一、清阎若璩 尚书古文疏证“第一言”、清崔述古文尚书辨伪卷一“六证”中的“之 一”和“之五”、近人皮锡瑞经学通论论伪孔经传前人辨之已明阎若璩毛 奇龄两家之书互有得失当分别观之章等等,皆主要以汉志为证。而康 有为的辨伪名著新学伪经考将辨古经之伪集于一书,其中,汉志也是 他的主要依据。 总之,汉志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其价值每每能超出单纯目录学 的层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 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l 】清儒斯言,盖至矣。 三、汉志在学科研究等方面有显著地位 ( 一) 从古代目录学理论建构看 汉志奠定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中国古代目录学的 理论思考主要是围绕对汉志的研究而展开的,其中最突出的例证是清人 章学诚的校雠通义。该书是我国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奠基之作,然而,“校 雠通义的内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讨论汉书艺文志的,所以,一般的 书名、人名,也就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出于汉书艺文志”【2 1 。换言之, 章氏所有目录学理论,几乎都是在对汉志的条分缕析中获得的。同样, 余嘉锡先生目录学发微也以刘略、班志为中心推阐古代书目的一般原理。 汪国垣目录学研究则“索录略之源流,条分合之得失,与夫汉魏 六朝间官私著录之钩稽,宋元明清后丛书类别之更定,所谓目录学之最繁难 最重要者,略已灿然具备”【3 1 。 虽然我们可以列举出诸如梁启超先生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佛经目录,以 考查整个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一般特征,但我们仍可断言:要检讨中国古代目 录学,甚至可以绕过四库总日,但就是绕不过汉志。通过对汉志 的研究,可以获得下述“中国古代目录学”上的意义:第一,建立一个概括 力强的理论体系,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一般特征。第二,可以提 高民族自尊心,建立深具民族特色的目录学体系。第三,通过对古代目录学 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触及、理解和认同整个传统文化。最后,通过对中国古 代目录学个性特征的把握,可以寻绎古今中外共通的目录学规律。这其中暗 含的基本思想是:汉志研究虽然并不等于我国古代目录学研究的全部,但 无疑是其中的核心所在。 ( 二) 从学科构成看 从课题研究本身的角度而言,准确梳理出汉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应 ”1 壬鸣盛 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二 汉艺立志考证) 。 1 2 1 壬重民( 校辫通义) 通释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7 年版第1 3 页。 1 3 1 汪国垣目录学研究自序 ,台湾文史哲出版杜1 9 8 3 年版。 该成为整个汉志研究的一部分。因为,任何一f - j q = 科一般都包括理论、 材料和学科史三大组成部分。相应地。任何一个学术课题本身,都应该包括 对其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再研究。有关该课题发生、发展的源流和演变, 以及有关该课题的确切的历史知识从来都是现代科学意义上之“学”、或日“学 科”的主要内涵之一。在中国古代,伴随着目录学具体实践的展开,先贤很 早就产生了对目录学一般理论的理性思考。对古人的理论研究进行再研究, 即对古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原则和特点做出恰如其分的总结,将 不仅有助于把握古代目录学自身的品格和特征,而且对我们现当代目录学的 理论思考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将汉志研究放在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中,可以发现目录学研究的具 体内容是如何与抽象规律相结合的。对汉志研究史的再研究,跨越时间 较长,不限于一朝一代,因而具有时间上贯通古今,内容上全面完整的相对 优势,有助于对目录学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总趋势达成贯通性、全局性认识。 它可以解蔽囿于一人一事的狭隘性,对藏匿在历史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作出说 明。 ( 三) 从史学和目录学史的角度看 汉志是汉书中的一篇,它既有纪传体史书的特征,也是目录学 著作中发凡起例的典范文篇。对它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史学和目录学上的一般 问题,具有相应性的收益。如从清人对汉志的注解中可以看到乾嘉学派 朴学学风的影子。像钱大昭汉书辨疑、朱一新汉书管见、王先谦汉 书补注等都十分重视版本的辨明,而版本正是朴学据以为本的“身家性命” 之一。这样,可从历代汉志注解中探勘汉书注解的一般特点,两者 有一定的全息关系。 再从目录学史的角度看。在对历代汉志研究的分层梳理中,我们发 现有从史书注解的角度研究汉志的、有从纯目录学的角度研究汉志 的、也有从学术考辨的角度研究汉志的等等。而这显然也是前贤时修对 历史上其它书目( 如,隋志等) 的主要研究脉络。再如,从学术考辨的角 度研究汉志,其价值主要集中在辨伪上;而从纯目录学的角度研究汉志 的学者一般都有一定的书目分类和文献编且实践,他们基于实践之需而形成 对汉志的研究,都有一个如何指导当下书目分类实践的现实目的,这使 得他们都首先聚焦于类例,讨论其立类依据、具体典籍分类是否合适等问题。 而这些特点,也存在于对隋志等其它书目的研究中。 总之,汉志表面上是一孤立的书目,但对它的研究却是多头并进的。 仔细清理出历代汉志的研究统绪,其价值又绝不是孤立的。 ( 四) 从目前的学风来看 有识之士,每每感慨当前中国学术界学风日下,抄袭现象触目惊心。人 们多“余窃慨之”、“每为低徊”,却不能开出有效的疗救处方,而只是习惯于 从道德上加以谴责,学术问题遂被异化为道德问题。我们认为,只有从建立 学术规范、完善学术运作机制的角度,亦即从学术体制内部,才能找到解决 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认真清理出本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应该成为科 学研究的首要和基本的任务。对历史和现状的基本清理,可以展示出本课题 的研究得失,从而标明当下研究的历史起点。哪些是前贤时修已经解决了的: 哪些是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作深入探讨,源源本本,明明晰晰,不盗人之 善,不夺人之美。同样,对汉志的所有研究也应该是在对历代研究成果 作总结的前提之下的再研究。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任何研究成果的价值 都是值得责疑的。 前人曾形象地称这种研究为“结帐式的总结”。“一种学术到了一个时期, 也有总结帐的必要。学术上的结帐的用处有两层:一是把这一种学术里已经 不成问题的部分整理出来,交给社会;二是把那不能解决的部分提出来,引 起学者的注意,使学者知道何处有隙可乘、有功可立、有困难可以征服。结 帐是( 一) 结束从前的成绩,( 二) 预备将来努力的新方向。前者是预备普及 的,后者是预备继长增高的。”【l 】而如果不首先对该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作 一番梳理,则会使作者有机可乘,将他人研究成果和自己个人的心得混为一 谈。亦容易使读者如坠云雾,不能区别出作者的研究起点和真正突破性所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志固然为传统学人所熟知,也成为人们了解西京末叶以 前文化学术概况的主要参考,但人们对它的价值往往心知其意,并不一定都 有理性认识。而研究汉志,正是要从理性角度掌握其中书目分类的一般规 律,对它的认识作理性提升。同样,对于历代汉志研究,人们也多是略 知一二,不能发现其中的研究规律。时至今日,尚无一本对“汉志研究” 本身作研究和清理的著作。正像几乎每一个严肃的科研选题的立题用意之一 国学季刊发刊词。国学门季刊,1 9 2 5 年第l 期。 1 3 都是基于对本课题之研究历史和现状的不满一样,对“汉志研究”之历史 和现状的不满,构成了催生本课题的一个最直接动因。 第三节历代汉志研究的流派概说 汉志既是汉书中的一篇,又是中国古代目录学长河中定论久孚 的源头之作,此外它还是可资探究周秦西汉学术文化源流演变的学术史名篇。 汉志的这一特点使得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流派至为繁夥,端绪甚是茫 如。笔者认为,前修时哲黾勉于斯,究其流别,殊途并骜,榷而为论,其要 有四:一是在对汉书的注解中涉及到汉志,形成史书注解派。二是专 注于汉志的目录学特征,斯为目录本体派。三是立足于汉志的文化 价值,出现了学术考辨派。四是对汉志本身的专题研究,遂有专题派。 总体而言,这四派为例各殊,皆有所当。并且,此派与彼派大抵辗转旁牵、 恒相出入,在起源上也没有绝对韵先后之别,不能严格区分出孰最古,孰次 之,孰闰余。 一、史书注解派 历代学者在对汉书的注解中,一般皆涉及到汉志,由此形成的史 书注解派对汉志的研究也是史学的,而不是目录学的。他们从观察和描 写入手,重视材料的整理和爬梳,有哪些材料和现象就努力挖掘哪些材料和 现象,表现为一种求实学风。但他们往往太注重功力而忽略了理解,罗列了 事实,有时自己也不知道想要说明什么。唯其如此,史书注解派一般都不以 理论见长,而以材料累积取胜。时至今日,“注解”依然是汉志研究中的 一个重要面向。总地来说,该派的汉志研究,其手段是考据的、其动机 是史学的、其成果是认知的。但正是有于赖于史书注解派的努力,后人才能 获得有关汉志的确切知识,并进而生发出对汉志目录学思想的全面 思考。 轻视史料考证则违背求实原则,以考证为目的则是玩博学游戏,对史书 注解派的研究得失,值得仔细辨明。 二、目录本体派 汉志虽然是汉书中的一篇,但它以文献著录为首要特征,是典 型的目录学之作,蕴含着目录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执着于斯,遂导致对汉 1 4 志的目录本体研究。该派由阮孝绪发其端,郑樵后出转精,历代书目之序 言、提要、案语等继武其事。他们在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对汉志 的认识放在某一段、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加以诠释。总地来说,该 派突破了以汉志原文及其固有顺序为立言依据的僵硬体式,从而摆脱了 “鱼鲁豕亥”之细节考据的羁绊,去思考有关汉志目录学的一般原则和 方法,因而新见迭呈,有博通气象。而在上世纪初西方耳录学思想输入中国 之后,目录本体派对汉志的研究依然香火有继,并能折衷西方“重试验, 尊辨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 梁启超语) 的治学思路,继承中有创新。可 以认为,从目录本体的角度研究汉志,依然是今天研究的主要角度。 三、学术考辨派 该派认为汉志形式上是目录学著作,实质上却是学术史文篇,汉志 超越了文献排检的具体操作层次,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化价值。 肆力于汉志的文化学本性,遂形成了汉志研究中的学术考辨派。他 们紧密结合汉志和东汉以前学术文化的内在联系,对汉志目录的文 化价值和其它方面的功用之判断规定了标准。与此同时,还重视目录在研究、 整理古籍中的实际运用。在考据经史、校勘文字、选择善本、搜辑佚文、辨 别伪书中发展目录学。相应地,探讨书目分类何以必要“辨章学术,考镜源 流”、以及何以可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成为该派研究之正宗。 四、汉志专题研究 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首先将汉志作为一个独立体,既从 汉书中、也从整个目录学史中游离出来作单独考察,从而开启了汉志 的专题研究。该派汉志研究的最大特色在于摆脱通史和目录学史影响而 对汉志作相对个性化的探讨。而从内容上看,他们或执着于汉志的 书目分类学本性、或聚焦于其中的学术考辨价值、或两者兼顾,并没有增添 汉志研究的新内容。研究方法上也是以传统文史考据为主。但该派有见 于汉志本身的独立性,自有其显而易见的优点,因而也不失为一种可行 的致思取向。 五、结语 上述四派各有特点,醇驳互见、珠砾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值得仔 细分析。本文即以上述四派为主线,对古往今来的汉志研究成果,毋论 零章残什、抑或丽制鸿篇,择其重要者分其宗旨,别其源流,穷源竞委。前 人陈说,不得不辨者,不敢因袭旧文;无可复议者,亦不敢横生别解。 但应该指出,本文旁参各代,推寻事势,将历史上的汉志研究分为 四个学派加以总结,并不表示汉志研究史上真地有如此壁垒森严的四个 方面。比如,历史派不乏对汉志目录学基本原则和方法的触绎。如,清 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有较强的目录学意识,对汉志分类、著录等问题 多有讨论。而学术考辨派中也多有对汉志序言、文献著录等方面的精审 考证。如,章学诚是典型的学术考辨派学者,但在汉志诸子略著录的 “公祷生终始”班注“传邹爽始终”条下,章氏就曾考证出两处文字 之误:一是邹爽当作邹衍:二是始终当作终始【。同时,章氏的汉 志研究又导源于目录本体派的郑樵。章学诚仿- h 略而撰写了和州志艺 文书序例,又规模郑樵通志校雠略而作校雠通义,故通义行 文一本郑氏校雠略,采用分章节、立标题的形式撰写,实为校雠略之 后的嗣响之作。总之,四派之中,往往彼包此摄,转从其类。从逻辑学的角 度来说,目录本体派和学术考辨派是从内涵来划分的:史书注解派和专题派 则是从形式来划分的,其标准已绝对不一,不能实现逻辑周延,自然也经不 起逻辑的三拷六问。事实上,划分汉志研究派别也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而只是为了方便行文聊以借助的手段。 本文的后面四章( 第二至第五章) 即以上述四派为据,一章一派,分层 叙述。而在总体上,这四章都分别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对某派历代研究成果 的概述,相当于把家底全部展现出来;二是在家底全部曝光的前提下,对家 底本身做清算,哪些有价值,哪些没有价值,好的好在什么地方,坏的坏在 何处。前者是事实描述:后者是价值判断。而在展示家底的部分,又择其精 要,有所取舍,仿佛世界杯五十二场足球赛,不是场场转播,而只是挑选其 中的关键场次和射门集锦“精彩回放”而已。因为,若罔致遗珠,则必滋繁 碎,不能突出重点。而这无疑需要博观综览、益以深思,才能取舍得当,誉 笔其精切。 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诸子) 。 1 6 第二章历代汉书注中的汉志研究 第一节颜师古之前汉书注中的汉志研究 汉书问世后,“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清儒王先谦汉 书补注序例亦云:“是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马季长一代大儒尚命伏 阁下,从孟坚女弟曹大家受读,即其难可知矣。”故此,对汉书的训释和 注解代有人作,不绝如缕。而汉志是其中的一篇。也为历代汉书注 释家所涉及,由此开启了史书注解派的汉志研究。 历史上的汉书注解不下百家,这其中,唐人颜师古( 5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