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题材小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题材小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题材小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题材小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题材小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题材小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些探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一课题。第一部分以时间为线索, 罗列并简单分析宋元明清相关的作品,苏轼题材小说作品甚为芜杂, 列举之外亦以大多数作品为背景,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单篇,分析了宋 辽金元、明、清几个具体时期的苏轼题材小说特点。总体而言,真正 意义上完善的苏轼题材小说作品并不多见,但通过分类分析可以窥见 中国古代小说中有关苏轼题材的概貌。第一部分的末尾在前文梳理的 基础上,把苏轼题材小说中的苏轼异于正史或者说非传统印象的形象 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主要以“苏轼花判”这一故事为个案,分析了 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各部作品在整体演进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还对 一些变化的原因作了探索和猜想。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在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视野下观照苏轼题材小说。分别从中国古代小说 发展趋势与苏轼题材小说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苏轼题材小说在小说史中 的重要作用;从宗教观念对苏轼的影响以及作者所受到时代宗教观念 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苏轼题材小说与宗教结合紧密的原因;同时也从 苏轼情结这个方面剖析了作者与苏轼的关系对作品中苏轼形象的影 响。本论文立足于探索,对于深入研究苏轼题材小说这一重大问题应 该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题材,小说,特点,演变 r e s e a r c h0 nn o v e l s0 ft h e m e0 fs u s hi a b s t r a c t t h em e m eo fs u s l l i sn o v e l si sm en e ws u 切e c ta b o u ts u s m r e s e a r c k n g t h es o - c a l l e dt h em e m eo fs u s m sn o v e l sr e f e rt h o s ew 1 1 i c h s u s mi st l l em 旬o r o r 硫p o r t a n tf i g u r e s 1 1 1 i s 矾i c l ew i l lf o c u so n l eo b j e c t t od os o m ee x p l o r a t i o n ,i l l u s 仃a t m gi t 行o m 缸e ea s p e c t sm a i l l l y t h e 血s t p 抓l i s t s 锄d 锄a l y z e s 廿1 er e l a t e dw o r ko fy u a n ,m i i l ga n dq i n gb t h e n o v e l so ft h et h e m eo fs u s h i sa r eq h i t eu n o r g a n i z e d 1 h sa n i c l eh a sf o u n d t h em o s tw o r kw h i c hc o n t a 访“sc o n t e n t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b o u tm em e m eo fs u s i l i sn o v e l si ns o n g ,l i a o ,j m ,y 陇m ,m i n ga n dq i n g , c o m b i l l e dw i t ht h es i n g l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a r t i c l e s g e n e r a l l y ,a l t l l o u g hi ti s h a r dt of i n dt l l ep e r f e c tt h i sl 【i n do fn o v e l si i l 仃u em e a n m g ,w es t i l lc o u l d g e tag l i m p s eo f i t sg e n e r a lp i c t u r eo fm ea n c i e n tc m n e s en o v e l s t h ef i r s t p 砒e n d i n gb a s i n go nt h ef i o m e ri l l u s t r a t i o nc o n c l u d e sm es u s h i si i i l a g e s 、油i c ha r ed i f f e r e n t 矗o m 廿l eo 衔c i a lk s t o 巧o r 仃a d i t i o n a lo n e s t h e s e c o n dp a ns t u d i e st h es t o 巧n 锄e d “t h en e r e s t i n gj u d g eo fs u s m , i l l u s 行a t i n gt h es e q u e n c eo f e v e n t sa n dt h es p e c i a lr o l e so fc o m p o n e n t si 1 1 t h ew h o l ee v o l u t i o n ,b u ta l s oe x p l o r i n ga n ds u p p o s i l l gm ec a u s eo fc h a i l g e t h et h j r dp a l tb a s e do nt 1 1 ef i r s t 铆op 卸r t sv i e w st 1 1 em e m eo fs u s m s n o v e l sb e l o wt h ea n c i e n tc h m e s ef i c t i o nm s t o 巧na n a l y z e st 1 1 er e a s o n w l l yt 1 1 em e m eo fs u s h i sn o v e l sa n dr e l i g i o na u s s o c i a t ec l o s e l y 仔o mt w o a s p e c t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l l eo n ei s l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1 1 e 仃e n do fm e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n o v e la n dt h et h e m eo fs u s k sn o v e l s ,b e s i d e s ,m e 商t i c a l e f f e c ta b o u tm e 也e m eo fs u s l l i sn o v e l s ;m eo m e ri st h ei i l n u e n c eo f r e l i g i o nc o n c e p ta n dt h e ns o c i e 够r e l i g i o n t os u s h i m e a n t i m e ,i ta l s o d i s s e c t sm ei n f l u e n c et os u s h i sh a g e 仔o m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m ea u t h o r a n ds u s h i 1 1 1 i sa n i c l eb a s e do n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i ts h o u l dt a l ( ee f f e c to ft 1 1 e h p o r t a n ti s s u eo f t l l em 锄eo fs u s m sn o v e l s 咖d yf h r t h e r k e yw o r d sl et 1 1 e m eo fs u s h i ,n o v e l s ,c h a u r a c t e r i s t i c , d e v e l o p 1 2 以苏轼为题材的明代小说12 1 2 1 以苏轼为题材的明代文言小说12 1 2 2 以苏轼为题材的明代通俗小说1 3 1 3 以苏轼为题材的清代小说15 1 3 1 以苏轼为题材的清代文言小说1 5 1 3 2 以苏轼为题材的清代通俗小说16 1 4 小说中的苏轼“异常”形象1 8 二、苏轼题材小说的演绎过程 以“苏轼花判故事为对象2 3 2 1 “苏轼花判 演绎的基本路径2 4 2 1 1 花草粹编与“花判公案”2 5 2 1 2 从“灵景寺”到“灵隐寺”2 5 2 2 廉明公案在演绎过程中的重要意义2 7 2 3 一宵缘约赴两情人的改编价值3 0 三、小说史视野下的苏轼题材小说3 3 3 1 苏轼题材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3 3 3 2 宗教观念与苏轼题材小说3 6 3 2 1 苏轼与宗教3 6 3 2 2 小说中的苏轼与宗教3 7 3 3 苏轼情结与苏轼题材小说3 9 4 2 4 4 4 6 4 7 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故题日“苏轼题材小说研究。 苏轼题材小说数量有限,并分散在不同类别的古籍中,有以笔记小说形式存 在,也有以话本和现代意义小说广泛流传的。而且这些小说中相当一部分故事情 节和它的原型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其问的演变有着可循的轨迹。本文就力求对这 些苏轼题材小说进行必要的论述和分析,并结合个案寻找出演变路径,以及这种 演变的可能的多种原因,以对点面、纵横都有一个概观。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宋 元明清各家的笔记、诗话、文集、方志、野史中记录有关苏轼的有小说意味的有 8 0 0 多条,这还不包括内容大致相同的条目。其中有许多只是只言片语,如宋张 端义贵耳集:“蜀山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 此条虽颇具小说 意味,毕竟不成体统,难以略论。另外,石昌渝主编的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 中提到关于苏轼的也以简短的趣事以及诗话为主,有许多甚至是作者以极其密切 的身份记录下了与苏轼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真实的事件和谈话等,如属耳闻,亦不 遥远。前者如苏辙的龙川略志。后者如王巩的甲申杂记,该书中记载有李 定叹苏轼诚天下奇才之事,宁稼雨认为:“此事为作者闻于当场人李奉世,当为不 虚。” 这些表明很多笔记体小说艺术加工的成分不多。故而本文主要分析对象是 相对具有完整情节和意义指向的苏轼题材小说,或者说,我们倾向于这个定义: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严巾其苏东坡轶事汇编岳麓出版社,1 9 8 4 年5 月第l 版,除“东坡臼述”外共辑录跗2 条 文渊阁四库子部杂家类贵耳集卷上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1 7 卜1 7 2 页“甲巾杂记”条 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将研究对象分为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时期。宋代以苏轼 为题材的小说主要集中在文言笔记小说中。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收录的包括有关 苏轼的篇章或者片段约三十五本集子,但这还不够全面,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 中载有苏子由篇,但并没有用重笔叙写苏辙,主要落笔还是苏轼,该书未将 其作为苏轼题材小说加以收录。结合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所录的条目来看, 要比这更多,很多志人类、辑佚类笔记里都有苏轼相关条目,所以要想把所有这 些内容都作对象分析是不现实的,而且基于“小说”这一概念而言,有些内容意 义不大,所以这里笔者主要针对数量较多的、内含小说意味甚浓部分的作品,主 要有赵令畴侯鲭录、叶梦得避暑录话、周辉清波杂志、王巩随手杂录、 何蘧春渚纪闻、张邦基墨庄漫录、苏辙龙川略志、张端义贵耳集、 释惠洪冷斋夜话等,其他的如以记实为主的李庸的师友谈记、钱功的澹 山杂识、孔平仲的孔氏谈苑都有一些精彩篇章。 这里首先要说一下苏辙的龙川略志。之所以把龙川略志拿来论说是因 其具有特殊性,一是作者与苏轼的特殊关系,时间上相近。二是因为作者意图与 文本本身名实相去甚远,体现了古代小说体裁发生、发展的部分路径。陈正雄在 苏辙龙川生活与龙川略志别志文中单列出了“龙川略志、别志的小说价值 一节进行详细论述,这部分分为“龙川略志、别志的小说分类”、“龙川略志、别 志的小说结构“龙川略志、别志的小说修辞 “龙川略志、别志的小说形象塑造 , 可见该书在小说方面的丰富成就。 四库总目提要说:“辙元符二年夏居循州,杜门闭目,追维平昔,使其子 2 远书之于纸。 可见这本书是类似于回忆录的,且苏辙比其兄苏轼小三岁,那么关 于苏轼的文字应当堪资凭,不过于小说研究而言,其中却有两个片段值得重视。 一个是卷一烧金方术不可授人( 与下面一篇均属于陈文中分类中的“神话类, 以下简称烧) : 予兄子瞻,尝从事扶风,开元寺多古画,而子瞻少好画,往往匹马入寺,循 壁终日有一老僧出揖之曰:“小院在近,能一相访否? ”子瞻欣然从之。僧日: “贫道平生好药术,有一方能以朱砂化淡金为精金。老当传人,而患无可传者。 知公可传,故欲一见。”子瞻日:“吾不好此术,虽得之将不能为。”僧日:“此方 知而不可为,公若不为,正当传矣。”是时陈希亮少卿守扶风,而平生溺于黄白, 尝于此僧求方而僧不与。子瞻曰:“陈卿求而不与,吾不求而得,何也? ”僧日: “贫道非不悦陈卿,畏其得方不能不为耳。贫道昔尝以方授人矣,有为之即死者, 有遭丧者,有失官者,故不敢轻以授人。”即出一卷书曰:“此中皆名方,其一则 化金方也。公必不肯轻作,但勿轻以授人。如陈卿,谨勿传也。”子瞻许诺。归视 其方,每淡金一两,视其分数,不足一分,辄以丹砂一钱益之。杂诸药入甘锅中 煅之,熔即倾出,金砂俱不耗,但其色深浅斑斑相杂,当再烹之,色匀乃止。后 偶见陈卿,语及此僧,遽应之日:“近得其方矣。”陈卿惊曰:“君何由得之? ”子 瞻具道僧不欲轻传人之意,不以方示之,陈固请不已,不得已与之。陈试之良验。 子瞻悔日:“某不惜此方,惜负此僧耳。公谨为之。“陈姑应曰:“诺。”未几,坐 受邻郡公使酒,以赃败去。子瞻疑其以金故,深自悔恨。后谪居黄州,陈公子健 在黄,子瞻问曰:“少卿昔时尝为此法否? ”健日:“吾父既失官,至洛阳,无以 买宅,遂大作此。然竞病指痈而没。”乃知僧言诚不妄也。后十年,余谪居筠州。 有蜀僧仪介者,师事文禅师,文之所至,辄为修造,所费不资,而莫知钱所从来。 介秘其术,问之,不以告人。介与聪禅师善,密为聪言其方,大类扶风开元寺僧 所传者。然介未尝以一钱私自利,故能保其术而无患。 另一篇是卷二的赵生挟术而又知道( 以下简称赵) :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 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 遏,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 金沛霖 四库全书子部精要( 下册) 第6 8 7 石8 8 页 3 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 ”生日:“吾意欲见君耳。”既而曰:“吾 知君好道而不得要,阳不降,阴不升,故肉多而浮,面赤而疮。吾将教君挽水以 溉百骸,经旬诸疾可去,经岁不怠,虽度世可也。”予用其说,信然。惟怠不能久, 故不能究其妙。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 日:“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日:“生游何至? ” 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日:“何 故? ”生日:“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 知相敬耶? ”生日:“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 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日: “养气请徒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 ”生不答。一日遽问日:“君亦尝梦乎? ” 予曰:“然。”“亦尝梦先公乎? ”予曰:“然。”“方其梦也,亦有存没忧乐之知乎? ” 予日:“是不可常也。”生笑日:“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 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 脱翳见瞳子,碧色。自脐以上,骨如龟壳,自心以下,骨如锋刃。两骨相值,其 间不合如指。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 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 药毒其目,遂翳。然生亦非蒋不循理,槁死无能为也。是时予兄子瞻谪居黄州, 求书而往,一见,喜子瞻之乐易,留半岁不去。及子瞻北归,徒之兴国,知军杨 绘见而留之。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 骡所伤而死,绘具棺葬之。元祜元年,予与子瞻皆召还京师,蜀僧有法震者来见, 日:“震溯江将谒公黄州,至云安逆旅,见一丐者日:吾姓赵,顷于黄州识苏公, 为我谢之。一予惊问其状,良是。时知兴国军朱彦博之子在坐,归告其父,发其 葬,空无所有,惟一杖及两胫在。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 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 时有合于道,盖于道无见,则术不能神,术虽已至,而道未全尽。虽能久生变化, 亦未可以语古之真人也。道书:尸假之下者。留脚一骨。生岂假者耶? 第一篇烧金方术不可授人是说有位高僧因苏轼不贪恋财物而授以化金之 苏辙 唐宋八大家散文全集苏辙散文全集第2 3 9 页 4 法,第二篇赵生挟术而又知道所叙是丐者赵生的故事以及他和苏轼兄弟二人 的关系。虽然从作者意图而言这两段是纪实性大于传说性的,与龙川略志的 其他篇章并无二致,但特殊性在于它们除了具备笔记体小品文特性外更具有一般 意义上小说的必备要素。 首先,这两篇文章都是极具传神色彩。先说烧文,虽无法考证“化金方 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但从后文陈希亮“无以买宅,遂大作此看来此法非同一般, “然竟病指痈而没”增强了故事的神话色彩,更神奇的是从“乃知僧言诚不妄也 句中看出,高僧先前的预言“有为之即死者,有遭丧者,有失官者”是真实可信 的。如果说“化金方”属实,那么用此方谋取不义之财会遭“报应”显然带有小 说的重要特征。赵文中,开头部分对赵生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超出尘 世的狂士形象,“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 ,这与后文拜访我和苏轼时的形态迥若二 人,这对比之问,赵生的道行不言而喻。此外赵生所游之所“与世说地狱同 “吾 则见彼,彼不吾见”,其“自脐以上,骨如龟壳,自心以下,骨如锋刃 这些都使 这本属于人物传记的文章产生了不少虚幻色彩。 其次,故事情节曲折。虽然还谈不上一波三折,但这两篇文段都是有明显的 情节起伏的。烧文中陈希亮早有意与高僧的化金方,却不得授,而苏轼却无心 插柳,获此秘方。陈希亮终获此法难逃一劫;仪介未尝以一钱私自利,故能保其 术而无患,曲折之中自然得理。对于赵文,王水照在苏辙的文学思想和散 文特色中说“乞丐年百馀,却是得道异人,具有狂傲神奇的色彩,用笔跌宕 , 也点明了这个重要的特征。 再者,二者都具有教化意义,而这正是后来者有意为小说必须注意的问题。 苕溪渔隐日:“洞微志载叶生者与前事( 烧金方术不可授人所言事) 相类。 其亦以得干银术妄费而受祸。故回仙谓沈东老云:闻公自能黄白之术未尝妄用。 盖嘉之也。此真可为贪者之戒。 总体而言,烧文中有两个对比,陈希亮与苏 轼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陈希亮与仪介为私利自取灭亡, 出善举得保秘方。两两相较,有意或者无意的宣教意义自然而清晰。陈正雄说:“炼 金方术传之久矣,且众说纷纭,实验得金,不乏记录。但贪多必失,自利必败, 如陈卿者。若戒私欲,存天理,则必保有其术且无害,不可不知。 明人郎瑛所撰 土水照三苏散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丛刊,第1 3 辑,1 9 8 7 年7 ,丁 阮阅 诗话总龟( 后集) 第2 5 她5 1 页 5 七修类稿中也从领其教化之意出发对烧金术做了概观,引用了宋史张永 德传中的部分文字: 寓睢阳时,有书生邻居卧疾,永德疗之获愈。生一日就永德求汞五两,即置 鼎中,焚之成金,自是日与永德游。一日,告适淮,永德送之,求药法。生日:“君 当大责,吾不吝此,虑捐君福。”及后永德为将,屯下蔡,淮民中有一僧,睥睨永 德,召之,乃睢阳生也,复求前术,僧日:“始语君贵,今不谬矣;富贵安用为此! ” 0 接着书录了龙川略志所载化金法之事,而后叙述其“义甥孙沈某弟兄二 人”以“煅银为业,后来发迹,却不幸“兄弟继死,家随以废”,作者甚至大胆 的猜想:“呜呼! 晏子有言,不义之富,祸之媒也。使永德得方,未必不没官也; 而东坡遭谤遭谪,岌岌穷途而病死者,亦或曾试此耶? ”赵则通过观一得道之 人,而得生死之理也。更清晰地表明文章的目的。 何蘧的春渚纪闻也是宋代志怪小说中含有苏轼题材的比较有特色的一部。 宁稼雨称之为“佳篇如林,令人目不暇接,为宋人杂俎类小说中成就较高者”。 书中记北宋以来杂事,多处有关苏轼的有杂记五卷、诗词事略一卷、杂书琴事附 墨说一卷、东坡事实一卷。杂记五卷中记载的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坡谷前身”条: 世传山谷道人前身为女子,所说不一。近见陈安国省干云:“山谷自有刻石记 此事于涪陵江石间。石至春夏,为江水所浸,故世未有模传者。刻石其略言, 山 谷初与东坡先生同见清老者,清语坡前身为五祖戒和尚,而谓山谷云:“学士前身 一女子,我不能详语,后日学士至涪陵,当自有告者。”山谷意谓涪陵非迁谪不至, 闻之亦似愦愦。既坐党人,再迁涪陵。未几梦一女子语之云:“某生诵法华经, 而志愿复身为男子,得大智慧,为一时名人。今学士某前身也。学士近年来所患 腋气者,缘某所葬棺朽,为蚁穴居于两腋之下,故有此苦。今此居后山有某墓, 学士能启之,除去蚁聚,则腋气可除也。”既觉,果访得之,已无主矣。因如其言, 且为再易棺,修掩既毕,而腋气不药而除。 卷六为“东坡事实”,共二十九条,多属言行轶事,颇多味道,如“写画白团 扇”条。不过,虽名为“事实”未必都是事实,如“紫府押衙”条: 朗瑛七修类稿第1 8 4 页 中国古代小说总n 文言卷第4 5 页“春渚纪闻”条 何蘧 春渚纪闻( ) 第4 页 6 善川莫蒙养正,崇宁间过余,言:夜梦行西湖上,见一人野服墅髻,颀然而 长,参从数人,轩轩然常在人前。路人或指之而言曰:“此苏翰林也。”养正少识 之,亟趋前拜,且致恭曰:“蒙自为儿时诵先生之文,愿执巾侍,不可得也。不知 先生厌世仙去,今何所领而参从如是也? ”先生顾视久之,曰:“是太学生莫蒙否? ” 养正对之日“然”。先生颔之,日:“某今为紫府押衙。”语讫而觉。后偶得先生岭 外手书一纸云:“夜登合江楼,梦韩魏公骑鹤相过,云:受命与公同北归中原, 当不久也。已而果然。”小说载魏公为紫府真人,则养正之梦不诬矣。 言之凿凿,煞有其事,巧合之奇妙颇为精彩! 就分量而言,春渚纪闻是宋 代苏轼题材文言小说较为集中的一部,记录的内容较为芜杂,诗酒风流、友人戏 谑、逸闻趣事均有涉及。 另外一本所记甚多的是费衮梁溪漫志,该书除了记述宋代政事典章、考证 史传、评论诗文外,卷三末条及卷四全述苏轼事,卷四共2 2 条,所录多为东坡轶 事,如“东坡教人读檀弓 “东坡西湖了官事 “东坡谪居中勇于为义 等,为 后人熟知的“东坡卜居阳羡”,内容主要是苏轼北归居于阳羡,邵民瞻为其购房, 后遇房主老妪因子孙不肖而售祖上所传之宅悲不自胜,遂“不索其值”拱手相还。 这个事情一直被后人看着是苏轼具有良好个人品德的注脚,称道不已。 除了这几本集子以外,其他的都是偶有片段,没有像春渚纪闻、梁溪漫志 那样单列一卷记东坡事。叶梦得避暑录话、王巩随手杂录、张邦基墨庄 漫录、张端义贵耳集、李庸的师友谈记、钱功的澹山杂识、孔平仲的 孔氏谈苑都载有一些十分精彩的片段。 李腐的师友谈记对苏轼言行的记载,也充满了浓郁的小说色彩: 公( 苏轼) 在凤翔罢官来京师,道自华岳,忽随行一兵遏祟甚狂,自褫衣巾。 公使束缚之,而其巾自坠人皆日:“此岳神之怒也。 公因谒祠,且日:“某昔之 去无祈,今之回无祷,特以道出祠下,不敢不谒而已。随行一兵,狂妄遇祟,而 居人日神之怒也,未知果然否? 此一小人如虮虱耳,何足以烦神之威灵。纵此 人有隐恶,则不可知;不然,以其懈怠失礼,或盗服御饮食等小罪尔,何足责也, 当置之度外。窃谓岳镇之重,所隶者广,其间强有力富贵者,盖有公为奸慝,神 不敢往彼肆其威灵,而乃加怒一卒,无乃不可。某小官,一人病则一事缺,愿恕 颜r f l 其 苏东坡轶事汇编第2 4 8 页 7 之可乎? 非某愚直,谅神不闻此言。”出庙,马前一旋风突而出,忽作大风,震鼓 天地,沙石惊飞。公曰:“神愈怒乎? 吾不畏也! ”冒风即行。风愈大,惟趁公行 李,人马皆辟易,不可移足。或劝日:“祷谢之。”公曰:“祸福,天也。神怒即怒, 吾行不止,其如余何? ”已而风止,竞无别事。 此外,还有钱功的澹山杂识载东坡同乡“隐居君子神通广大,亦即常 称之“东坡借砖”,“这个故事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是一篇很好的小说: 某年十三岁时,见东坡过先君,具有世有豪杰之士隐而不见于世者。吾乡隐 居君子( 原注:予失其姓名) ,世居眉山之中。坡节葬时,会期日已迫,而墓砖未 足。谋之于人,皆曰:“当往见此君,则立可办也。但多游猎,又所居山林迥绝, 未易见之,试往图之。”东坡凡两日,始得至其居,又俟至日昃,伏于道左,方见 其从数骑归,乃整( 按:此下疑脱一字) 少年也。既下马,始通谒。少年易服, 出迎于门外,执礼无违。坐定,问其所以,东坡具以告。少年日:“易事尔,已具 饭,且宿于此,当令如期办所须。”少顷,数青衣童跪进盘飨,皆今日所击之鲜也。 进酒数大白,饮啖旁若,食兼数人。饭毕,始从容对榻。翌日,遣仆马送坡下山。 三日无耗,明日且下手破土,坡甚疑悔,欲罪元告者。是夕至晚,砖犹无一口至 者。明日晚,视其墓地之侧,则五万口斩斩然罗列矣。众皆惊叹。事毕,再往谒 谢,卒不得见,送所直,亦不得达。豪杰士哉! 洪迈的志怪小说集夷坚志也记录了几条有关苏轼的小说,如甲志卷第十 “盗敬东坡”,卷第十一“东坡书金刚经”,夷坚志志补卷十三录用了苏辙龙 川略志中的“凤翔开元寺僧 以及“丐者高生”两段,基本未作修改,虽然夷 坚志在小说史上引人注目,但有关苏轼之小说不成风格。 总之,宋代关于苏轼的文言小说在篇幅上以短小精悍为主流,少有长篇大论, 艺术上则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诗话词话、言行、轶事占据主要位置。即便是小说氛围浓厚的罗烨醉 翁谈录花判公案中有条“子瞻判和尚游娼”,判词也占了篇幅的一半,也就是 踏莎行这个秃奴,而未对主人公苏轼作更详细的描写,有小说之形状,却有 着词话之实际。诸多宋人的笔记小说均体现了这个特点,把记录逸闻趣事作为首 要任务,以补正史之不足。赵令畴的侯鲭录第一、二、三、七卷记录了许多 颜巾其苏东坡轶事汇编第1 9 页 孔凡礼 宋代文史论丛三苏研究“东坡买砖”的故事有来头学苑出版社2 0 0 6 年5 月第l 版 8 琐事,其他书目也多以诗话、交往诸事为主。 第二,重事实,轻发挥。事实与虚构“浑然一体 ,无意为小说,多依据事实 生发开去。上文中曾提到“东坡借砖片段中说“豪杰之士 一天之内凑足并送 到“五万口 砖,孔凡礼先生说:“古代的砖较今天的砖大而厚,明代嘉靖间北京 城的城砖,比现在的砖重十倍以上。五万块砖不是一个小数目 ,可见其虚构的 成分。但是这种“虚构 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孔先生也指出:“这个故事有浓厚 的传奇色彩,但也不能说一点依据都没有。东坡说时有渲染,钱功记时有渲染, 加上上面说的流传过程中有渲染。无论怎么渲染,有一个基本事实不能变,那就 是他在家乡时,与钱功所说的少年那样的豪杰之士有交往。”这样夸张的“渲 染 在宋代苏轼题材小说中已经算是比较突出的了,很多只是记事而已。所以鲁 迅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 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 圆 第三,叙述风格冲淡简约,叙事角度一般不用全知。宋苏轼题材小说一般都 以回忆或耳闻的形式进行,描述的是已经逝去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人物、风俗的一 鳞半爪。其中充盈着岁月流逝的苍凉感以及经过时间陶洗的明净、温馨。叙述时 不作惊人之笔,而是平静地讲述。刘叶秋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宋代笔记概述 谓宋轶事小说:“则公余琐记,林下闲谈,大都信笔直书,于朴素自然之中显露文 采,蔚成一代风格。 1 1 2 以苏轼为题材的辽金元文言小说 辽金元苏轼题材的小说大体上有这样几部:元张光祖言行龟鉴、周密的齐 东野语、癸辛杂识、林坤的诚斋杂记,龙辅、常阳女红余志。 周密撰辑佚小说齐东野语2 0 卷。书中所记,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很 多可补史籍之不足。此书关于苏轼的条目以诗话、语录居多,无甚精彩之篇章。 元代林坤的诚斋杂记苏轼题材的也很少,但有两段值得注意,一是苏轼卜 算子词本事的传说: 孔凡礼宋代文史论丛三苏研究“东坡买砖”的故事有来头学苑出版社2 0 0 6 年5 月第l 版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一篇宋之志怪及传奇文鲁迅全集第九册,第1 0 l 页 刘叶秋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宋代笔记概述南开大学出版社,第1 8 6 页 周密入元不仕,以南宋遗老自居,是书用齐东野语之名,乃作者不忘祖籍之意,此处归为元代小说 9 惠州有温都监女,名超超,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子瞻至,喜谓人日: “此吾婿也。”每夜闻子瞻讽咏,则徘徊窗下。子瞻觉而推窗,则超超逾垣而去。 子瞻从而物色之,温具言其然。子瞻曰:“吾当呼玉郎与子为姻”未几,子瞻过海, 此议不谐,其女遂卒。故子瞻思念之,为作卜算子词,中有云“拣尽寒枝不 肯栖”,谓其择偶也。 女红余志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内容基本一致。这一段基本上完全抄录 了宋王桥的野客丛书之“东坡卜算子 条,因而意义不大,不过下面这一趣 谈去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些影响: 子瞻有小妹,善辞赋,敏慧多辩,其额广而如凸。子瞻尝戏日:“莲步未离香 阁下,梅妆先露画屏前。”妹即应声日:“欲叩齿牙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以 子瞻多须髯,遂亦戏答之。时年十岁。闻者莫不绝倒。( 原注:齐东野语不足信。) 总体说来,虽然在朝代上去宋不远,但是却相当有限,辽金元朝代政治风格直 接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加之文言小说的衰败趋势,三朝无可提及者亦属当然。 1 1 3 以苏轼为题材的宋代通俗小说 宋代以苏轼为题材的通俗小说首先值得一提的便是东坡问答录,亦名为东 坡佛印问答录,现存于明人陈继儒所编宝颜堂秘笈普集中,与日本江户时 代抄本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基本一致。共一卷,有东坡与佛印嘲谑、 佛印讥谑、东坡影僧诗轴、东坡为佛印真赞题答、联佛印松诗、游藏 春坞、联句嘲僧、东坡佛印答问、因扪虱诘辨、佛印纳东坡令、的对、 佛印因坡见逐、佛印布与东坡商谜、佛印与东坡墨斗说和东坡为佛印 起令等二十七则,旧本题宋苏轼撰。四库提要认为:“所记皆与僧了元往复 之语,诙谐谑浪,极为猥亵。又载佛印环叠字诗,及东坡长亭诗。词意鄙陋,亦 出委巷小人之所为。伪书中之至劣者也。 此书为后人所托几乎无疑。其重要性在 于它开辟了苏轼通俗小说的先河,虽然没有系统化,但为后来苏轼题材小说的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演绎素材,无论是元明清的文言小说还是通俗小说都很大程度的 引用了其中的很多趣事。近人张政娘即认为东坡问答录即是南宋瓦舍说书人 参照的话本。 胡情深东坡生活( 第三版) 第6 2 页 1 0 另外,宋人所撰失记章台柳是第一篇比较完整的苏轼题材通俗小说。明 晁琛宝文堂书目著录,不题撰人,即是熊龙峰刊本苏长公章台柳传,说的 是临安府太守苏轼一日酒醉出言要娶妓女章台柳,酒醒后即忘却。章台柳久待娶 不至,无奈嫁于他人。后来苏轼记起此事,已无可挽回,惆怅之余,题诗于画, 众友人也作诗吟诵此事。其实这个故事本身的意义并不高远,它所表现的主旨并 不是动人的真挚爱情,而是所谓的文人雅士们风流与才学齐高的傲人姿态,缺乏 对故事中人物亦章台柳感同身受的心情把握,自然立意低狎。 还有著名的一篇就是五戒禅师私红莲,亦是宝文堂书目著录,未题撰 人,即清平山堂话本( 六十家小说) 之五戒禅师私红莲记,题目多了一 “记 字。叙述的是苏轼、佛印的前身分别为五戒和尚和明悟和尚,他们同在一 所寺庙中修行。寺中清一和尚拾得一女婴名红莲,将其抚养成人。五戒凡心萌动, 淫污了红莲,被明悟察觉后因羞愧而坐化,转世投胎为苏轼明悟亦即相随坐化, 投胎为谢端卿,后出家,号佛印,与苏轼交游,潜移默化,使苏轼由不信佛法转 而敬佛礼僧。虽然胡莲玉先生在从 对 的 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一文中认为,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描写的着重点和兴 趣都在于有道高僧为色破戒,因此,其前世即五戒私红莲事描写颇详,而今世描 写则较为简略,并由于出自民间艺人,有很多不合史实的地方。但是必须看到五 戒禅师私红莲记的价值所在:这是第一篇较为完备苏轼题材的话本小说。从苏 轼当代的文言笔记小说的发生、发展到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产生,应当说是 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程。说它完备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它出现了“入话 一 一话本小说的标志性开头。相比较于前面提到的东坡问答录,这是一个很大的 进步。当然,苏轼并不是这篇小说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因为文本的重点确实在 “前世”,而非后来,事实上,苏轼在这里面只是充当一个符合五戒禅师私红莲 记内容行进方向的一个符号文采足以引人注目、对佛教并非如世人般敬重。 几乎可以说苏轼的出现并不是十分必要的。 1 2 以苏轼为题材的明代小说 1 2 1 以苏轼为题材的明代文言小说 明代苏轼题材小说涉及作品主要有钓鸳湖客鸳渚志余雪窗谈异、詹詹外 史编的情史、陆树声清暑笔谈、蒋一葵尧山堂偶隽、谢肇涮五杂组、 田汝成委巷丛谈等。 鸳渚志余雪窗谈异简称志馀谈异。中有东坡三过记一篇,主要内 容是苏轼三次拜访文长老,并赠诗以留恋事。本文采自宋释居简北碉集三过 堂记但是有了相当的加工,不能看着是简单的抄录。诗话的成分很重,游记散 文的味道也比较浓,叙事完整,人物形象较为清晰。 詹詹外史编的情史也是值得注意的一本书,全称情史类略,又名情 天宝鉴。主要是选自历代笔记、小说、史籍以及其它文学作品中的有关男女之情 的事录,经过加工编纂而成。若干已散佚的作品和故事,赖之而得保存。书中不 少篇章,成为后来小说和戏曲的题材。其中录取关于苏轼的“情史”十条左右, 有盼盼、温都监女、朝云、春娘几位,另外还辑录了踏莎行这个秃奴、贺 新凉乳燕飞华屋词本事。所录故事皆前代流传已久,不过有部分条目作了一 些辑录整理工作,如“温都监女 条,在录了野客丛书此条内容后,又加入 了“长卿氏 和“李和尚 二人的评论,使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词本事更加 完备。总体而言,几乎没有独创,还都是辑录以往的诗话词话。体例上与王世贞 辑苏长公外纪有类似之处,不过前者是以虬隋事为主,而后者以谐谑之事 为主。 田汝成杂俎小说集委巷丛谈原为其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一至卷二五, 明人将其摘出单独刊行。为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中小说含量最多的部分。所采 苏轼条目( 除委巷丛谈外余卷亦多相类事) 多为前代史传笔记及民间传说, 内容较为复杂,但文学性和故事性较强,对后代小说戏曲有较大影响。 传奇小说集燕居笔记( 余公仁本) 内有东坡佛印二世相会传,这一篇 与赤子心编绣谷春容之东坡佛印二世相会篇即清平山堂话本( 六十 家小说) 之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且后半部分缺失,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宋代 1 2 通俗小说已经提及,此处不再论述。 明代文言小说的创作继续着宋元以来的衰落趋势,苏轼题材小说也给这一判 断做了注脚。有限的篇章和宋代之数量相比可谓锐减,这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苏轼作为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一员而渐渐被人淡忘。内容上创新也较少,抄录前朝 的诗词本事、逸闻趣事居多。 1 2 2 以苏轼为题材的明代通俗小说 这里面,较有影响力的通俗小说集熊龙峰小说四种,其刊行虽在明代,但 是多数认为其中的苏长公章台柳传属于宋代作品,上文中论述宋代通俗小说 时已有提及。 另外就是“三言”中四篇精彩的苏轼题材小说,分别为警世通言王安石 三难苏学士、喻世明言明悟禅师赶五戒、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和 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有人认为“三言”的篇目是对前代的作品的简单 收录,无殊功可言。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这个改变加工的过程实 际上是一种再创作,没有停留在一般的编辑的水平上,而是对前文的结构、史事、 意义都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重构,因而我们可以把“三言”看着是明代通俗小 说的典范之作。 喻世明言之明悟禅师赶五戒的故事主体同之于清平山堂话本之五 戒禅师私红莲记,叙宋代大学士苏轼前身为五戒和尚,与之交游的佛印禅师前身 则为明悟和尚。五戒和明悟同为孝光禅寺高僧,两人互论佛法,交情颇深。寺中 清一和尚拾得一女名红莲,将其抚养成人。五戒见红莲美色萌动凡心淫污了红莲, 被明悟察觉,因羞愧而坐化,转世投胎为苏轼;明悟惧五戒转世后不信佛、法、 僧三宝,灭佛谤憎,后世堕落苦海,不得皈依佛道,亦即相随坐化,投胎为谢端 卿( 明悟祥师赶五戒作谢瑞卿) ,后出家,号佛印,点拨苏轼信佛。故事主体 虽相同,思想主旨却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冯梦龙匠心独具,改变了宋人话本简 陋的原貌,丰富了一些重要的史实,使情节更为生动合理化、细节更具真实性; 并在史实和传说的基础上创新,使新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聚焦和深化, 显得更加成熟。而且据主题需要重塑了人物形象,使作品更为精致、典范。胡莲 玉先生在从 对 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 就一文中详细论述了“三言”的艺术成就,此处不再论列。单纯从情节来看, 作品相当明显的在宣扬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它揭露了封建 官府官吏的丑恶,也强调了娼妓也可以进入佛门的,并且巧妙地表达了对禁欲主 义的嘲弄。 警世通言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则是根据历史上王安石和苏轼因变法而 有隙诸事生发开去。开头写苏轼恃才放旷,借王安石字说讥诮其荒诞不经, 遂被王怀记在心。后苏轼自以为是纠正王安石之未成菊花诗歌而遭迁黄州, 此为一难;接着王嘱托东坡回老家途中为其取一瓮瞿塘中峡之水以煮阳羡之茶, 东坡因错过中峡,自行取下峡之水,不料又被王安石识破,是二难也;三难则是 王安石连出三幅对子,苏轼不能成对。就内容而言,首先,这篇小说的特别之处 在于它一反世人对苏轼的“顶礼膜拜的恭敬态度,把苏轼作为反面教材,将其 性格上的不足和才学与王安石的差距表达得形象而清晰。文中甚至出现了这样的 句子“荆公看其字迹,也认得是苏学士之笔。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轼这个小 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该! 不道自己才疏学浅,敢来讥讪老夫! 。 这不 可谓不是对传统苏轼形象的一个颠覆。其次,小说的宣教功能在这一篇小说中表 现的更为明显。开题所引诗歌“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强中更有强 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和结尾诗“项托曾为孔子师,菊公反把子瞻嗤。为人第 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本文主旨不言自明。 醒世恒言之佛印师四调琴娘内容也并不复杂,主要叙述的是苏轼之友 谢瑞卿阴差阳错被剃度,做了钦赐佛印禅师,不过他倒也假戏真唱。之后与苏轼 吟诗唱和。苏轼因对好友做了和尚心有愧疚,想利用佛印有意之女琴娘挑其凡心, 促其还俗,佛印却佛性坚韧不为所动,反点化东坡终成正果。从文末的诗歌“东 坡不能化佛印,佛印反得化东坡。若非佛力无边大,那得慈航渡爱河。”看来这篇 文章属于典型的佛经的世俗化,将佛经和小说结合起来,吸引读者以达到宣扬佛 教的目的。后半部分故事类似于何本燕居笔记之红莲女淫玉禅师。苏轼在 这篇小说中并不是主人公,故而人物形象并不丰满,大致的印象便是不拘礼法、 率直放浪。同样,在醒世恒言中的另一篇文章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轼 言行描写也不多,他只是个配角儿,用以衬托出苏小妹的才华过人、聪明伶俐。 冯梦龙三言二拍之。警世通言第1 6 页 1 4 明代是中国通俗小说大获发展、繁荣兴旺的时期,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上 文中说到因为时间过去了太久,苏轼的影响力减弱,但是他作为中国历史上文人 的典型代表又以另一种方式重生,那就是关于苏轼的通俗小说质量上有了很大的 提高,当然这有着它独特的社会原因,后文有论及。 1 3 以苏轼为题材的清代小说 1 3 1 以苏轼为题材的清代文言小说 清代苏轼题材小说可谈者有以下几本: 谈迁枣林杂俎是一部清代史料笔记,但书中也杂有神怪灵异等荒诞传闻。 如其引郏县志“轼墓被盗,人有修复者,为坡所谢之事”: 郏县苏文忠、文定二公墓,万历甲申有盗发之。县令济南张笃行加封树焉。 去墓半里有废冢,石半露。按之则文忠曾孙妇,亦掩之俄梦文忠遣青衣致谢, 问文忠何在,日:“临汝,至彼可相见也。”后笃行以事至临汝,得先生墨迹一卷, 大异之。o 王士稹笔记小说集池北偶谈也记录了这件事情,文字上略有不同: 苏公墓郏县二苏公墓,明末剧寇吴宗圣作乱,松柏剪伐无余。顺治初,知县 张石只( 笃行,章丘人,丙戌进士) 至,谒墓下,复为封树立碑,增植松树千余 株。题诗云:“峨眉遥望独伤情,树尽碑残野草生,莫道荒村烟火绝,山家今日 是清明。”是夜梦一青衣曰:“东坡遣致谢”。问:“先生今何在”? 曰:“在临汝, 公至彼当相见。”是岁七月,以事至汝州,有青衣款门,遗一卷,乃东坡墨迹蜀 冈送苏伯固之岭南五言诗也。青衣忽不见,张异之,因命工摹勒于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