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元末明初,从方孝孺文学思想的形成到方孝孺成为继宋濂、刘 基等浙东文人之后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再到继他之后文坛上的台阁 体文学的开始形成,文学在发展上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文章 将文坛概貌、历史思潮、方孝孺文学创作与批评理论结合起来,描 述出这个动态发展过程,探讨方孝孺文学思想的成因、内涵、特征, 以及厘定方孝孺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位置。 方孝孺的文学创作实践与其文学主张呈现一致性,适应了时代 需要,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实践了明初浙东文人代表官方意识提 出的、而因政治恶化无法实现的“明道致用”之文、雅正气充文风。 然而经过靖难之变,文人在理学继续独尊的现实环境下,“适合时代 的需要”继承了以道德为中心的理性思维与文学观,却因皇权专制 之下生命品格和价值取向的改变,熄灭了方孝孺文学中因“气”的 贯穿而显示出的正大高昂精神。这促成了明初文学的停滞局面,阻 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方孝孺,元末明初,文以明道,道气并重,台阁体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l a t e ry u a na n d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l i t e r a t u r eh a de x p e r i e n c e dad y n a m i cp r o c e s so fc h a n g ef r o mf o r m a t i o n o ff a n yx i a o m s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t oh i sb e i n gai m p o r t a n tf i g u r ei n 1 i t e r a r ya r e n af o l l o w i n gs o n gl i a na n dl i uj i a l s ot o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c a b i n e ts t y l ef o l l o w i n gh i m t h ea r t i c l ed e s c r i b e st h i sd y n a m i cp r o c e s s 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c a u s e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o ff a n gx i n o r a sl i t e r a r y t h o u g h t a sw e l la si t sc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c st od e c i d eh i sp o s i t i o nw h i e hh a s b e e ns e r v i c e d 觞al i n kb e t w e e np a s ta n df u t u r ei nl i t e r a r ya r e n ab y c o n s i d e r i n gg e n e r a lp i c t u r eo fl i t e r a r ya r e n a , t h i n k i n gt i d eo fh i s t o r y , f a n yx i a o r u s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h i st h e o r yo fc r i t i c i s m i ti sp r e s e n t e dc o n s i s t e n c yb e t w e e nf a n yx i a o r u s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 h i st h e o r yo fc r i t i c i s mw h i c ha d a p t e di t s e l ft or e q u i r e m e n to fp e r i o da n d d e v e l o p e di t sp e c u l i a r i t y a l s o 吣w r i t i n gp r a c t i c ea n dt h e o r yo f c r i t i c i s mp u tt h ec o n c e p to fl i t e r a t u r em a n i f e s t i n gt h ed a oa n dt h e e l e g a n ta n do r t h o d o xw r i t i n gs t y l ei n t oe x i g w h i c hh a db e e na d v o c a t e d b yl i t e r a t io ft h ee a s t e r nz h e j i a n go nb e h a l fo fo f f i c i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 t h e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c o u l dn o tb er e a l i z e du n d e rp o l i t i e sg o i n g f r o mb a dt ow o r s e h o w e v e r , a f t e rj i n g n a ne v e n t ,l i t e r a t ia d a p t e d t h e m s e l v e st or e q u i r e m e n to fp e f i o da n di n h e r i t e dr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a s w e l la sl i t e r a t u r ev i e wb a s e do nm o r a l i t yo n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e i n gw o r s h i p p e d b u tt h e ye x t i n g u i s h e d t h e r e s p o n s i b l ea n dv i g o r o u ss p i r i t se m b o d i e di nf a n yx i r o b l sl i t e m t u r ea s b o t ho n e sm o r a la n dc h a r a c t e ra n d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h a sc h a n g e du n d e r t h ef e u d a li m p e r i a lp o w e rm o n a r c h y t h i sh a sc a u s e das t a n d s t i l l s i t u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 , i ta l s oh a n d i c a p p e d 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f a n gx i a o r u , i nt h el a t e ry u a na n de a r l ym i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m a n i f e s t i n gt h ed a o ,p a ye q u a l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d a oa n dt h eq i ,c a b i n e ts t y l e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 作者签名:垒己i ! 兰圣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 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蝣 f 日期:4 年月纠日 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引言 一、写此题的原因及写作意义 本文的题目是“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写此题源于如下几 个原因: 首先,关于方孝孺的文学思想。方孝孺( 1 3 5 7 - 1 4 0 2 ) ,字希直,一字希古, 浙江宁海人。明初“靖难之变”中他宁死不屈,惨遭灭“十族”之祸,在历史 上更多地是作为一位政治人物被人们所重视。而事实上,方孝孺不仅是一位政 治家,也是明仞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文学家。在对明代文学的研究中, 把握方孝孺文学思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出于方孝孺在明代文坛上的重 要地位,本文选题定在“方孝孺文学思想”。 其次,关于元末明初文学。左东岭先生于朝代转折之际文学思想研究的 价值与意义一文如此说道:“朝代更替时期的文学,也许不一定都是创作上的 高峰期,但却肯定是文学思想、创作心态、审美趣味、文学风格等重要文学因 素的大变化时期,从而显示了其变异性、过渡性与转折性等重要特征。而且, 其变化常常是前一朝代各种历史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同时又会对下一个朝代 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研究朝代更替与文学变迁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梳 理各种文学现象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对文学的演变过程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有利于对中国文学史作整体上的把握。” 笔者对左东岭先生“研究易代之际文 学思想的价值”是认同的,本文即把目光定在了元明易代之际的文坛。另外, 一代之开国气象有如人类之章年经验,必将对本朝士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方孝 孺生活的明初洪武、建文时期的文学在整个明代文学中的位置,值得我们思考。 就现今对明代诗文的研究而言,明中叶至晚明的研究有极多的成绩,对明初时 期的各种讨论,却未有太多的实绩。诸家文学史的著作中,讨论明初诗文,多 以简略文字带过。这也是促始本文重新检视从元末文学发展开来的明初文学的 重要原因。 再者,关于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在本文的建构里,“方 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坛走向”并不是相互分离的。其一,文章把方 孝孺文学思想放入元末明初历史发展和文化大背景中进行纵横联系,探讨其成 因、内涵及特征;其二,本文又从方孝孺文学思想出发,由其承传影响论及元 末明初的文坛走向。所以,对于方孝孺文学思想的论述和对元末明初文坛走向 。左东岭:朝代转折之际文学思想研究的价值与意义【n 】光明日报2 0 0 7 年4 月3 日 l 硕+ 学位论文引言 的论述是紧环相扣、相辅相成的。 本文的写作意义在于:( 1 ) 结合元末明初历史发展和文化大背景,展示方 孝孺文学思想风貌,探求方孝孺文学思想的文化底蕴,给其文学思想以文学史 的定位,增强人们对其文学的重视与其在明初文坛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平衡; ( 2 ) 从方孝孺文学思想出发重新检视明初文学,由其承传影响论及元术明初的 文坛走向,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明初文学实况以及明代文学发展的整体脉 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首先是关于方孝孺文学思想。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方孝孺文学理论加以 重视,并进行了分析、论述。一九八九年汪正章先生的方孝孺文学思想初探, 一九九一年张梦新先生的文彪百代骨鲠千秋方孝孺的散文理论与实 践,一九九八年南京大学出版的赵映林先生方孝孺传都对方孝孺文学思 想进行了阐述,使读者对此有了更多的了解。陈昭铭先生在其方孝孺诗文理 论探赜中采取不同于前人的论述方法,从方孝孺诗文的本质论,创作论与批 评论三个角度观察归纳方孝孺的诗文思维,以儒家圣人之道的实用性为根本, 辅以“神”与“工”的创作概念及因时而变的观念,架构方孝孺的诗文理论。 文章使读者对方孝孺文学思想的内涵及特征有了清晰的把握,也给读者提出许 多新的思考。但总的来说,学术界对方孝孺文学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这与方孝 孺在明初文坛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对等、不平衡的。 再就是关于元末明初文坛。江西师范大学饶龙隼明初诗文的走向,山 东师范大学魏青论元末明初文坛的风云变幻与文人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张筱 南简论元末明初士风转变对诗文创作的影响等论文都抓住了元明易代的社 会历史背景下,处于时代政治风云变幻中的文人的命运遭际和人生取向,阐述 了社会环境的变幻使文人心态产生变化,从而导致了文坛在各个阶段的不同面 貌及文坛走向。这些论文与一些只是把焦点集中在明初社会环境下文学的表象, 对于元末明初文学思想的递嬗没有提及的论文相比,也已经从文学史的演进角 度来对明初诗文进行关照与说明。另外,辛一江论元末明初越派与吴派的文 学思潮一文通过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的援用与叙述,以及诗人集会与文学概 念的讨论,分析越派与吴派的差异。作者认为越派作家主张文学的教化功能,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适应了朱元璋统治的需要,因而成为明初文学思潮的主流 声音。而吴派作家远离政治、强调抒发性情的文学主张必然遭到钳制。此文点 出了元末时期吴、越两派的文化特色,在论述以越派文学为主导的明初诗文走 向时,也回到政治与文学关系的角度,点明了文学不能真正脱离社会而独立, 2 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而文学一旦与政治联姻,又往往牺牲了自由个性的文学思想悖论。此文以具有 文学代表性的地域文人集团来阐释明初文学风貌与走向,分析不失为精当。左 东岭先生论元明之际的气论与方孝孺的文学思想首先从元末明初不同文学 家与文学批评家对文学之“气”的不同认识入手,具体论述该时期文学思想的 发展变化:在文章中着意以方孝孺为重点,深入探讨其文学思想的各个层次和 方面,认为方孝孺的文学思想尽管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但由于其充沛之气的 贯穿,依然表现出了高昂正大的气势。文章以方孝孺“气”论的个案衔接文学 的纵向发展,也横向带动文学全局,并在论述过程中将历史思潮、文学创作与 批评理论结合起来,描述出元明之际文学思想的动态发展过程,对本文的撰作, 有很好地启迪。 三、本文创新之处 文章把方孝孺文学思想与元末明初文化大背景结合起来,以展示方孝孺文 学思想风貌,探求方孝孺文学思想的文化底蕴,厘定方孝孺在元末明初文坛上 的地位。同时从方孝孺文学思想出发,由其承传影响论及元末明初的文坛走向。 以方孝孺文学的个案衔接文学的纵向发展,也横向带动文学全局,两相并重; 从理论与实践关系出发,总结了方孝孺文学的美学特征。 3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元明之际文坛及方孝孺文学思想的形成 第一章元明之际文坛及方孝孺文学思想的形成 一、元明之际文坛现状 1 、元末:文人“离经叛道”,文坛色彩斑驳 在百年元朝统治下,儒学因佛、道的盛行而失去一尊地位,加上重武尚吏 和民族隔阂的社会现实下汉族知识分子很少有参政的机会,因而作为主要文化传 统的儒学,逐步遭到冷遇。在儒学衰微的过程中,出现了士人儒家理想难以实现 的心理失衡和文化危机。文人的心念渐渐被扭曲,折射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严 重的非传统化、畸形的审美心理潜滋暗长。他们大都投身于说部和曲坛,借小说 或戏曲中人物之口宣泄内心的郁愤;更多的却是从神仙道化、才子佳人、山水田 园中求得心理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寄托,从否定现实、否定历史,进而推及人生。 慨叹人生苦短,富贵无常,功名为累;主张及时行乐,贵己养生,逍遥自然。 元明之际,“风起云涌”,因元朝政治腐败引起社会变乱百出,大股小股农民 起义从至正改元时开始,终于到后来酿成声势浩大的元末农民战争。知识分子在 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一方面寻找着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调整 着自己的心态和思想。“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 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o 。此处描述的文 人生存状况反映出来的,是元末文人于功名利禄之外找到了淹没已久的“乐趣” 和“自我”。元末文人不乐仕,思想上普遍出现以“道”抵儒,以“自然”抗“名 教”的倾向。被“礼法人士”斥为“裂仁义,反名实,浊乱先圣之道”的“文妖” 回杨维桢,在自然铭有序中提出“得其于自然”的思想: 老聃谈自然,以理有至分,物有至定,极甘庄子推之为。逍遥”,小 大任小大,长短任长短。而物无不得其所其然者,皆莫知其所以为自然也。 心无为者与化为体,上知造物之无物,下知有物物之自造也,非此无以明 自然故老庄祖自然,便世之沓婪躁妄一安乎自适而诣乎定,极此自然。 虽然知效一官,德微一国者,亦有自然,故尧舜与许由虽异,得其于自然 一也 杨维祯吸取道家自然无为思想,认为万物皆须得其“自然”对于人来讲,也就 是“自适”。他认为有志于尧舜之业者,应该积极入世,因为不仕则不足以使其 适情志;但是他更强调发展个性,尊重那些无志于尧舜之业者的生活选择的合理 。乔吉:自述e a 席树森:争元散曲,【q | 匕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7 5 页 。 彝:文妖【a 1 赵翼:瓯北诗话【q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3 年版第1 2 4 1 2 5 页 。杨维桢:杨维桢集自然铭序) 【m 】传世藏书【q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 9 9 6 年版t 第1 7 9 页 4 性。高启也在他的诗歌中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其寓感之二十云: 鸿鹄横四海,鹪鹩恋蓬榛长松凌风烟,小草亦自春备禀造化育, 逍遥适其真无将赫赫者,下比栖栖人。回 天下万物,虽然各有所剐,但是它们都一样禀受了造物的化育,不管是纵横飞翔 的鸿鹄还是灌木中的鹪鹩,不管是青松还是小草,它们都是自我生命真实的体现。 杨维桢和高启都肯定个人的生活方式因个体选择差异性而有所不同,主张人要按 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人人各遂其志,认为这才是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发现和重视。 元末文人在思想上的“异端”倾向直接导致了其外在行为方式上的“离经叛道”。 如杨维桢晚年无意再仕,隐居于松江,。放情山水,日携宾客妓女以文酒为乐”o , 纵声色耳i + 1 之欲,乐得逍遥;张宪曾师事杨维桢,负才不羁,常与道士为伍。他 邀游天下,至正年间到达京师与人纵论天下事,出言骇人所听,被人视为“狂生”; 王冕“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 齿木屐、击木剑;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成以为狂生”。 其他如顾瑛着 儒衣僧帽道人鞋,倪瓒生性好洁,喜浪迹江湖,流连僧寺文人种种佯狂、乖 戾,有悖于常理的行为,是其主动寻求非传统化,以此来表现自我的价值。这些 隐居江湖远离了官场的文人,对于世俗生活不但没有隐,反而是更热烈地投入。 他们把自己的学识或技艺作为谋生获利的重要手段,正统文士斥为离经叛道的鬻 技行为,在他们看来则是天经地义。如杨维桢以精通音乐、善吹铁笛而大受富豪 巨户的青睐,并常被招致为坐上宾;倪瓒“雅趣吟兴,每发挥于缣素间,苍劲妍 润,尤得清致,奉币贽求之者无虚日”固;王冕“只把梅花索高价” ,藉卖画 为生,且“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 ,毫无正统文人的羞愧之感。正因为对政 治的疏离引起对生命本体的执着追求,元末文坛出现文人“不占龙头选,不入名 贤传”的对于功名的淡化,和“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的对于风雅放情生活的崇 尚。在元来到处都是烽火战乱的环境中,文坛名流竟然能聚集一堂,心安理得地 吟诗作赋,高谈阔论,流连于山光水色、诗酒歌舞之中。 元末文坛以东南地区为主,自宋南渡偏安江左,东南地区就已经成为全国的 经济、文化中心,此格局延至元代。明史文苑传云:“当元季浙东西士大夫 以文墨相尚,每岁必联诗社,聘一二文章巨公主之。”o 李东阳也说:“元季国初 东南人士重诗社,每一有力者为主。聘诗人为考官,隔岁封题于诸郡之能诗者, 高启;高青丘集寓感 m 1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1 0 7 页 。刘绩:霏丐录【m 】宋兀笔记小说大脱【q 卜海古籍“ 版衬2 0 0 1 年版,第3 8 9 页 。钱谦益:i 列朝诗集小传e 参军冕【m 】传世藏书【q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 9 9 6 年版,第9 6 页 。倪瓒:清门圈阁集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卷1 1 ) 【m 】,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奉【q -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胡侍郎所藏会稽王冕梅花圈【m 】传世藏书【q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 9 9 6 年 版第1 6 8 1 贞 。束濂;束濂全集乇冕传【m 】新江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4 1 3 页 。张廷玉;明史文苑传 p a 】| e 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舨,第7 3 2 1 页 5 期以明春集卷。私试歼榜次名,仍刻其优者,略如科举之法。”当时文人觞咏唱 和,各种文学社团应运而生,同社社友研磨经义、切磋砒砺,遂逐步形成各具特 色的诗文流派。当时东南文坛,吴中、浙江、闽中、江右和岭南五大文人集团呈 地域群落分布。吴中主要指现在江苏苏州及昆山、常熟、吴江、嘉定、松江等地 区,其繁华富庶居江南之首。苏、松两地多出文人,流寓和占籍之士又加入其列, 加上当时割据吴中的张士诚辈附庸风雅,使得此地尤以文学蔚为风气。王世贞说: 当胜国时,法网宽,人不妊仕宦。浙中每岁有诗社,聘一二名宿如廉 夫辈主之,刻其尤者以为式。饶介之仕伪昊,求诸彦作醉樵歌,以张伸 简第一,季迪次之赠仲简黄金十两,季迪白金三斤o 在吴中文人定期举行的诗社活动中,杨维桢是以大家的身份出现的。杨维桢文学 思想和创作实践的核心精神是“诗本性情”。“曩余在京师时,与同年黄子肃、俞 原明、张志道论闽浙新诗,予肃数闽诗人凡若干辈,而深诋余两浙无诗,余愤日: 言何诞也,诗出情性,岂闽有情性,浙皆木石肝肺乎? ” 杨维祯并非元代第 一位谈及“情性”的诗论家。在他之前,如吴澄曾说道:“性发乎情则言,言出 乎天真,情止乎礼义,则事事有关于世教”。很明显,这样的性情是被完全纳 入到儒家伦常范围中的合“理”之情。而杨维祯“诗本情性”的根本点就是:注 重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对个性的张扬。他认为人的情性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只 要有真情性,人人均能在诗中真正表现自我。杨维桢的诗歌抒写个人情性,其“铁 崖体”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奇特险怪仿李贺,瑰奇妖丽仿温庭筠、李商隐。张 雨评其古乐府诗日“隐然有旷世金石声,人之望而畏者。又时出龙鬼蛇神以眩荡 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 ,宋濂称其诗“震荡凌厉,骚骏将逼盛唐,骤闻之神 出鬼没,殆不可查其端倪” 。其时,杨维桢以“铁崖体”享誉东南一带,众文 人争相仿效其诗,以致成一时风气。除杨维桢外,吴中还有张宪、顾瑛、高启等 一大批文人,皆普遍具有激扬外露的个性,他们写江南的风光、兵争的痛苦、聚 会的喜悦,多用诗文来率直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诗歌张扬着主体意识和个性 精神。同时,相对于浙东等其他几个地域的文人来说,吴中文人又多是专力作诗 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富于才情,注重词藻。如张宪为诗亦多学李贺,诗歌色彩浓 艳,比喻奇特;高启“天才高逸”,创作兼师众长,诗风不拘一格;徐贲诗“法 律谨严,字句熨贴”;杨基诗“天机云锦、自然美丽”;张羽歌行体诗“笔力雄放, 4 ) 李东阳:麓堂诗话【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敝第1 1 页 o t 世贞:艺苑厄占【m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 】| e 京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1 0 4 0 页 。杨维桢:杨绰桢集两浙作者序【m 】传世藏书【q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 9 9 6 年版第4 l 页 。吴澄:吴文正集萧养蒙诗序( 卷l9 ) 【m 】四库全书影印立渊阁本【c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 。杨维桢:杨维桢集铁岸先生古乐府序【m 】传世藏书【c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 9 9 6 年版第2 页 。束濠:束藏全集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 【m 】浙江古籍出版杜1 9 9 9 年版,第6 7 9 页 6 音节谐畅”囝其它各地文人也是著书立说,各抒心曲。此时文人大都强调诗 发乎性情,而不大强调止乎礼义;都把诗当作个人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不视为圣 人载道之体;都着重从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形式技巧入手,形成诗歌的风格,因而 元末的诗坛、文坛乃至画坛色彩斑驳陆离,文风或皲丽、或浮靡、或纤巧、或狂 怪,不一而足。 2 、明初;亡国之音暗哑,正始之音未宏 至正二十八年( 1 3 6 8 年) ,在元末农民战争中以布衣起家的朱元璋,靠武力 最终夺取天下,明朝始建。早在1 3 6 5 年兵下江南建立江南地方政权酶后,朱元 璋就曾挖掘地方上一批“穷经积学,株守草野”的文人学士,网罗和重用浙东著 名文人刘基、宋濂、叶琛及儒士夏煌、孙炎、杨宪等。依靠徽州儒生朱升提出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立国之策,浙东儒生刘基提出的“先西后东”战 略,以及大批文人们的出谋划策,朱元璋成就了帝业。明初朱元璋敞开仕进之门, 各地文人在经历了一番迟疑之后,终觉恩威难拒,不可远身沉潜,而纷纷来附, 文坛呈现出吴中、浙中、江右、岭南、闽中等文人群落群体归附的现象。明初文 学在元末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开来。 还在朱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文人受到当时强劲的社会心理、民族感情的影 响,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翻身心理将大明王朝视为民族重建、传统再复的象征, 于是文坛出现大批乐观豪迈之作,其中洋溢着视国为家的情怀与立功万里的大 志。到战争结束,国家新建,文人们怀着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或以庙堂 之文,或以草野之诗,开明初文学昌明博大之音。但入明之后,却不是所有的文 人都能迅速改变自我的旧习而合乎新朝要求的。不论在元未还是明初,吴中文人 都游离在政治的边缘。诗人个性自我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带来的郁闷和愁苦, 常常在他们的诗歌中流露出来。“我愁从何来,秋至忽见之。欲言竟难名,泯然 聊自知”, 生命脆弱而短促,它带来的感伤是诗人无发排解的,诗中实际隐含了 年华易逝,而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至正二十七年割据东南的张士诚大败身 亡,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庚申君北狩,使浙西之地重换新主,朝代的更替给吴中文 人带来尤为深切的沧桑兴废感。国朝新建,他们虽然因战乱平息,国家恢复和平 统一,对朱明王朝有过“四塞山河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的肯定和赞誉, 但因朱元璋对张士诚的仇恨,在立国之后对吴地采取徙民和重赋两大强制政策, 导致吴中生民背井离乡,经济继续凋敝,吴中文人本能地对新朝感到惧怕。所以 许多吴中文人由元入明,归附新朝,创作多变得沉潜压抑,他们的诗文中流露更 多的是对仕途险恶的洞察,和对故土亲情的思念。再者,元蒙统治下近百年的政 。永珞:四库仝书总目提要 ( 卷1 6 9 )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敝,第4 3 6 5 页 。高启;高青匠集我愁何所来 m 】j 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1 0 7 页 。高启;青丘集送沈左叫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江由御史中丞出【m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5 7 6 页 7 治边缘化状态养成了文人自适的心态,加上传统的逸民观念影响,许多文人在入 明后于其诗文中流露出怀旧情怀。刘基在元朝未能施展其理想抱负并对社会现实 进行了强烈抨击,然而其入明后在诗歌中写道;“忆昔相逢处,湖山锦绣春。莞 弦喧夹巷,花柳陕通津。离别人非故,推移物自新。愁来重回首,涕泪下沾巾” 国,对元末生活有所怀念。张以宁在为宋濂文集所作序中日“闻会华富名山水, 前代多磊落豪杰士,长思解然独往。琴松风筋,萝月尽涤胃中之尘忿,然后悉读 六经,以既吾事”o ,也表达了对不受约束、闲散自由生活的向往;文人“身在 江南,心思塞北”的心曲表达使文坛一时弥漫着喑哑的亡国之音。另外,因文人 是群落归附,明初文坛的思想体系仍延承元末,因地域问不同的文化氛围,导致 文学理论呈现各自发展,文风也是驳而不醇,绵丽浮靡、奇险狂怪的文风尚存。 如以高启为代表的吴中文人的创作由热情飞扬、风光旖旎变得凄迷、伤感与深沉; 浙中文人刘基的诗文愤世嫉俗,捐介多思;“南园五先生”孙黄、黄哲辈的诗文 奇异幽深,情思多流于不经总之,明仞文坛未能一反元末遗习。文坛上的苦 唱愁吟、亡国之悲以及归附各派故习未改,难以在短时日j 内形成雍容和洽的士风, 这些都造成了与明初开国主调不合拍的声音。“亡国之音喑哑,正始之音未宏”, 对此文坛景况,文人王稀论列道:“十年以来,学士大夫往往拙于世故之艰难, 溺于俗尚之鄙陋,其见诸诗,大底伤感之言,委靡而气索;放肆之言,荒疏而志 乖,尔雅之音遂无复作矣。” 宋濂也说道:“近世道漓气弱,文之不振已甚。乐 恣肆者失之驳而不醇,好摹拟者拘于局而不畅。合喙比声,不得稍自凌厉以震荡 人之耳目。”国 二、明初官方意识形态下的文坛导向 明代胡应麟说:“国初闻人,率由越产诸方无抗衡者。” 刘基、宋濂等 一些浙东文人还在明王朝建立过程中就成为朱元璋集团的入幕之宾。建国之初, 他们作为开国功臣受到重用。刘基官御史中垂兼弘文馆学士,被朱元璋称之为“吾 之子房也”。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明史本传日:“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 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 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固。与刘基、宋濂同一时期的其他不少浙东文 人也身列朝廷,他们多曾任元史的编修官,史成以后,被任以要职,如王祚 宫翰林待制,张孟兼官国子学录,陶凯官翰林应奉,朱右官翰林编修。要把握明 。刘基:诚意伯文集逢熊文彦【m 】林家骊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2 6 页 。束潦:宋藏伞集【m 1 浙江古籍i i 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4 9 0 页 。宋漳:宋濂全集【m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5 7 0 页 。束濂:宋藏伞集【m 】浙江古籍出版1 9 9 9 年版第1 5 7 5 页 。胡应群。诗薮续编( 卷l m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3 4 1 页 。张廷玉;明史宋濠传 【m 】一b 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舨,第3 7 8 7 页 b 初文坛在“亡国之音喑哑,正始之音未宏”情况下的发展动向,就需要了解这个 由浙东文人组成的明初掌握文化权力的集团。 明史文苑传载“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柳、黄、吴之后,师友讲 贯,学有本原”西。所谓“学有本原”,指的是自南宋以来就是著名理学之乡的浙 东地区的学术氛围。王稀有云: 宋南渡后,东莱吕氏( 吕祖谦) 绍濂洛之统,以斯道自任,其学粹然, 一出于正:说斋唐氏( 唐伸友) ,则务为经世之术,以明帝王为治之要;龙 j i l 陈氏( 陈亮) ,又修皇帝王霸之学,而以事功为可为。其学术不同,其见 于文章,亦各自成家然当吕氏,唐氏,陈氏之并起也,新安朱子( 朱 熙) 方集圣贤之大成,为道学宗师,于三氏之学,极有同异。其高第弟子 曰勉斋黄氏( 黄斡) ,实以其学传之北山何氏( 何基) ,而鲁斋王氏( 王柏) , 仁山金氏( 金履祥) ,白云许氏( 许衡) ,以次相传。 吕祖谦于金华讲学立派,渊源于濂洛之学,又精于史学,深于毛诗,可说是道德、 文章、史传三者兼具的重要人物。金华之学至元代从金履祥后,传至许谦与柳贯, 文章与义理并重,以至于宋濂、王稀;陈亮( 龙j t l ) n 留意事功之学,讨论古人用 兵之成败,传至后学形成永嘉学派,专主经制外王的学术进路。永嘉之学传至郑 复初,以至于刘基,讲经济事功之学。金华学派和永嘉学派都属于浙东学派,元 明之际浙东儒学的内在思维以朱子作为理学之正宗( 义理精微) ,再融东莱的史学 ( 文献之学) ,与龙川之事功之学( 经制) 为一炉,三位一体表现出义理、事功、政 治文献合一的新形态。这种思维被明初浙东文人贯注于诗文创作与理论中。 浙东学派奉朱学为j 下宗,以阐道翼教为宗旨,给明初浙东文人的文学思想打 下深深的理学烙印。他们在具体文学主张上或有不同,但在坚持明道宗经这一总 的宗旨上是并无二致的。“道”的主要成份是程朱性理之学,其精神核心则为儒 家的忠孝节义观。宋濂曾回忆其从黄潘学文的情景:。及游黄文献公门,公诲之 日:学文以六经为根本,迁、固二史为波澜。二史姑迟之,盍先从事于经乎” 回他始终将黄滔的教诲奉之如圭桌,把“六经”看作为天下之“至文”,是天下文 章的。本与根”,并宣称:“文者,道之所寓也天地未判,道在天地;天地 既分,道在圣贤;圣贤之段,道在六经后之立言者必期无背于经,始可言 文后之立言者必期无背于经,始可言文。”。刘基也声称:“圣人作经以明道, 非逞其文辞之美也,非所以夸耀于后世也。”囝圣人作经是为了明道,所以今日作 诗为文者必须“宗经”、“征圣”而“明道”。宋濂日“文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张廷玉:明史文苑传,( 卷2 8 5 ) m j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t 第7 3 0 7 页 。朱濂:束濂令集宋景濂文集序【m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5 7 0 页 。束濂:宋濂伞集叶夷仲文集序【m 】浙江古籍j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0 2 8 页 。来濂:束濂全集徐教授文集序【m 】浙旺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5 1 页 。刘基:诚意伯文集送高生序【m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页 9 文不系于道,不作焉可也”国“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 乎? 是则文者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圆。浙东文人强调“文以明道”, 但他们的文道观与宋代理学家的理论是有差别的。宋濂在龙门子凝道记中将 “文学家”与“传经家”区分开来。“传经家”与“文学家”进行了一场争论, “传经家”的观念是文章虚辞害道,若要道明,必须通过经书的学习,并非文章 的创作;“造文家”则认为从上古时期尧舜之治就根本不需经书,后代之人多假 托传经去掩饰文章之鄙陋。宋濂的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在文尾表明:古 文家与理学家都以“道”为本,这既然是共同的认知,就不须各执一端,所以文 章与理学不应该割裂开来,丽应该是相互为用,即“文道合一”,但宗旨是以明 “经书之道”为根本。这种“文道合一”的观念完全突破了宋代理学家“作文害 道”的言论。由于明初浙东文人师承“经世致用”观,他们反对那些徒知记诵的 “章句之儒”,而主张学以用世,于是十分强调文学为政治、社会服务。宋濂日: “明道之谓文,立教之谓文,可以辅俗化民之谓文” “立吉不能正民极,经国 制,树弄伦,建大义者,皆不足谓之文也”。“皇极赖之以建,天伦赖之以叙, 人心赖之以正。” 总之,他认为文章的功用在于向人们进行儒家的政治观念、伦 理道德的教育与教化,统一人心,从而经国安邦,巩固统治。刘基也反对诗贵自 适,对吟风月、弄花草一概摈绝,而力主诗大序教义,主张诗歌创作的目的是补 察时政,泄导人情,刺上化下。基于明道立教,辅俗化民的评价标准,宋濂把文 分为三等,最上者是立德宏深正大之作;其次是“以明道为务”的文章;再下者 是对圣贤之文搜文摘句、断章取义,在作文上一味追求新奇,注重词藻的文章。 宋濂认为最下等的文章虽然外表堂皇漂亮好看,但“去道益远”。 明初浙东文人基于“文以明道致用”的宗旨,提出的文学主张,在刘基的苏 平仲集序。中可一览大概。文章首先提出了“文以理为主”而“气以摅之”,“气 不足,则理无所驾”,归根结底是要求“文以明道”。它例举西汉时司马相如、扬 雄追求文辞来说明“文不主理之害”,又例举北宋时周程张氏之徒“大阐明道理” 使得国势本不如汉唐的北宋治化相侔。用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证来说明传统儒家思 想对文学的指导意义,进而强调“文以载道”;其次,提出了“文之盛衰,实关 时之泰否。是故先王以诗观民风,而知其国之兴废,岂苟然哉”,肯定传统的诗 教论,即通过“诗”所表现的性情来关照时代的盛衰,强调文章明道立教,辅俗 化民的实用性。再者,提出“非惟国祚不长而声教所披亦不能薄四海”,以政治 。束藏:来濂全集浦阳人物记文学篇【m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8 3 8 页 。束濂:宋濂全集白云稿序,【m 】浙江占籍i l ;版杜1 9 9 9 年版,第4 9 5 页 。束藏:束濂全集文说赠e 黼【m 】浙江古籍 b 版杜1 9 9 9 年版第1 5 6 8 页 。米濂:来濂全集华川书舍记,【m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5 5 页 。束濂:宋濂全集徐教授文集序【m 】浙江古籍出版廿1 9 9 9 年版,第1 2 5 1 页 。刘基:诚意伯文集苏平仲集序) l m l 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8 8 - 8 9 页 l o 论诗文,以社会的盛衰定位文体的正变,提倡作家创作要与国朝盛大气象相一致, 于是反对文风绮靡,追求一种以理学为底蕴的,“返诸朴”、“用简直”的文风。 刘基在苏平仲集序中提出的这些文学主张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浙东文人在 文章现实需要上和文章风貌上的追求是统一的,或者可以认为它们是一种追求的 两个方面。浙东文人的文学思想容易和社会政治发生密切的联系,得到统治者的 重视。 首先,朱元璋虽未经过系统儒学教育,但他深谙传统文化和理学家所倡导的 纲常伦理对稳定人心和巩固统治的重要作用。还在政权建立过程中他就“召誉儒, 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 ,以“重开大宋天”相号召,很自然地获得 了士人们的心理认同,也听取了儒家谋士们“倡仁义”、“安天下”等建议,取得 了人民的拥护。国朝新建,朱元璋面对的不仅有战争中经济被破坏,还有由于元 代政治制度和思想统治的松懈导致的社会秩序被破坏,伦理道德体系崩缺等问 题。面对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朱元璋通过建立严密系统的文化政策来凝聚 人心和安定社会。政治上扫除蒙古族统治期间所施行不合于汉族习惯的政治举 措,“诏复衣冠如唐制”,恢复汉族之政治制度。文教上以恢复儒家圣贤仁义之教 为目标,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他曾多次下诏,令天下通祀孔子,并 告示天下“一宗朱子之书”,诏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并规定科举考试要 以朱熹的“章句集注”为依据,以程颐、朱熹及其弟子等的注解为准绳,不但不 能自由发挥,还严格规定了体例和字数。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以后,朱元璋 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治天下培养人才,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是美风俗、明 教化,于是实行了广立各级各类学校,尊师重教等教育政策,使明初形成了无地 而不设之学的盛况。而从中央国子学到地方的书院,以至乡村的社学,都以明初 程朱理学为教化范本。朱元璋以儒学为立国之本,将儒家经典作为教化的范本,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全国民众把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观念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 让民众各安其位,取得稳定社会的效果。故而浙东文人强调文以明道,希望恢复 元代以来衰微的儒学文化传统、重建士人形象的要求,正适应了朱元璋“独尊宋 儒”,利用儒家伦理道德稳定社会秩序、统一社会思想的需要。 其次,浙东文人讲求实用,强调文对社会道德、社会政治、民情风俗以致全 部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泛文观,与朱元璋崇实尚简的一贯思想不谋而合。朱 元璋曾说:“我于花木结实可食用者种之,无实者不用。”。“儒虽专文学而理道 统,其农、工、商三者,皆出于斯教。至如立纲陈纪,辅君以仁,功莫大焉。论 辞章记诵,儒者得其至精。苟非其类,同其门,未必得获至微”,他将社会重要 的职业,均推之儒教根源,不仅看到了儒教是社会结构的根本,也看到了“明道 。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 儒林一【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7 2 2 3 页 。刘辰:国初事迹 a 邓士龙t 国朝典故【q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0 0 页 1 l 之文”的作用。“明道之文”可以“规范”文人道德。正如他告诫文人仕子“为 文要本乎道德修行,尤其文学侍臣当如此,谓凡侍左右,必慎容仪,致礼节。若 言于上,则阐先圣之威德、尧舜之道统,无稽之言不语”国;“明道之文”在 政治上又可辅佐君主治国。“通道理”“明世务”是朱元璋评价文章的标准,正如 他说:“古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当世之务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 不达当世之务,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即使过于相如、扬雄,何裨实用? 自今 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躁。”圆他批评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 “不规谏其兄,使问民澳之何如,却乃咏事之美,又于民何有之哉,何利之 哉! ”。又认为韩愈之文“欠博观明道理,格物致知犹未审其精”,而让今者重新 阅读的目的是“欲使今之儒者,凡著笔之际,勿使高而下、低而昂,当尊者尊, 当卑者卑,钦天畏地,谨人神,必思至精之言以为文,永无疵矣”回。强调文章 “通道理明世务”,认为用于其它就像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木毫无用处。同时 也强调文章应该“如典漠之言,皆明白易知”,反对神怪险僻之语。总之,朱元 璋崇实尚简,一切从实用出发的思想贯彻到其文学观中。浙东文人强调文学的实 用性正与此契合。 再者,浙东文人提倡作家创作要与明初国家初兴的气象相一致,注重气充言 雄之作,这也十分符合圣意。宋濂认为诗应是“忠信、近道之质,优柔不反之思, 主文谲谏之言” 。他在洪武三年序汪广洋的诗集时又说:“昔人之论文者日:有 山林之文,有台阁之文。山林之文,其气枯以稿;台阁之文,其气丽以雄。” 山 林之文与台阁之文在“气”上,一是“枯以槁”;一是“丽以雄”。两者“气”之 不同又是其所据之地相异,宋濂认为山林的环境只能造成“渺以幽”的声音,而 台阁之城阙宫殿、典章文物、甲兵卒乘、华夷会同的境遇则能使人使人“恢廓其 心胸,踔厉其志气”,从而写出“淳庞而雍容,鉴钧而镗鞯”的文字来。显然, 对于山林之文与台阁之文,宋濂是褒后者而贬前者的。故而他对格局褊促、辞语 纤巧的“永嘉四灵”大加排击,言其“识趣凡近,而音调卑促”o 。又对当时以 倪瓒、顾瑛及稍后的高启等为代表的吴中诗风表示不满,曾说:“今世以诗鸣者 口起而泉涌;其视唐宋又似有所未逮,姑置之勿论。间有倡为江南体者,轻儇浅 躁,殆类闾阎小人,骤习雅淡而杂以亵语。”。而朱元璋一贯认为明初文风纤裱浮 靡,驳杂不纯与开国气象格格不入,他“喜诵古人铿钧炳朗之作,凡遇咿喑鄙陋, o 朱元璋;明太祖集翰林承旨诰胡上萼【m 】胡十萼点校合肥黄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