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谢眺诗歌的“清丽”风格 2 0 0 2 级魏晋南j 匕朝隋唐五代文掌研究生:陶春林导师姓名:张明爿e 教授 内容提要 谢胱诗向以“清丽”著称。与其他风格相近的诗人相比,谢跳的“清丽”风格,具 有两个更加形而上的区别性特征:“华”“净”。“净”和“华”分别是“清”和“丽”的 一种内涵,从词义可以看出,“净”是“清”的内在规定性,“华”是“丽”在积极意义 上的内在规定性,“华”“净”是更高层次上的审美范畴。这四个命题从形象到抽象的排 列为“丽”、“清”、“华”、“净”。事实上,这是老子哲学在美学上的表现:老子 的观念是“朴散而为器”,故哲学上认为越抽象越美,越具有内在规定性,而“净”则因 其纯粹无渣滓的内涵比较接近于道家的最高哲学范畴“无”。 谢胱诗的清丽,不仅表现在审美客体的纯净芳洁上,而且表现为主体内心世界的高 华。相对来说,谢眺在审美客体的选择上存在着一致性,主要倾向于清新明丽的意象, 但主体的内在因素,除了审美追求上有“华”“净”的一致性外,由生活引发的其他情感 如生活理想人生选择等等就表现得丰富复杂,它们与审美追求一道,内化为复杂的心象, 投射到诗歌当中,使诗歌的风格变得丰富多姿。换句话说,诗人的心理情绪是影响其诗 风的主要因素。 在谢胱内心,情感世界激烈的矛盾冲突是他精神世界的主要特点,而忧愁则是其情 感的基调。 谢胱的心中,一往情深的审美观照方式、潇洒浪漫的生活理想与进退失据的尴尬现 实、无法排解的离愁别绪,交织在一起。在表现自我的审美活动与诗歌创作中,真切地 展现了这- - , 5 、理真实。诗歌内容就常常是沉醉的审美欣赏、深沉的人生感触与真切的退 隐渴求结合在一起,并且常常很清楚地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块。而各块在诗中的比例和 某一块对其他块的扩张,使诗歌在内容上表现出偏重,从而表现出统一于以“华净” 为特质清丽风格之下的不同审美形态。 本文主要就谢诗风格的“华净”特质及由主体激烈内心冲突带来的丰富性及其原 因进行研究。 【关键词】风格清丽华净丰富性 o nt h es t y l eo f x i e t i a o p o e m s :c l a r i t ya n dc o l o r f u l n e s s g r a t u a t en a m e :t a o c h u n l i nt u t o r :p r o f e s s o rm i n g f e i z h a n g p r o f e s s i o n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o fc h i n a g r a d e :2 0 0 2 a b s t r a c t t h ei x ) e m so f 尉e t i a oa t ef a m o u so ft h e i r c l a r i t y a n d c o l o r f u l n e s s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 t h ec l o s eb yp o e ti no t h e rs t y l e , it h i n kt h e c l a r i t y a n d o l o r f u l n e s s ”s t y l eo ft h ep o e m o fx i e t i a o h a v et w om u c hm o r em e t a p h y s i c s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l k e n ”a n d ” p u r i t y ”1 c l a r i t y ”a n d ”s i l k e n ”i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i n s i d ep r o v i s i o nt h a tak i n do fc o n t e n tt h a t ” c l a r i t y a n d c o l o r f u h e s s “f r o mt h ep h r a s e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w ec a ns e et h a tt h e p u r i t y i sa ”c l a r it y ”o nt h ep o s i t i v em e a n i n go fi n s i d ep r o v i s i o na n dt h e ”s i l k e n ”i sa ”c o l o r f u l n e s s “o nt h ep o s i t i v em e a n i n go fi n s i d ep r o v i s i o r l “s i l k e n “a n d “c l e a n i sah i g h e rl e v e l o fs t r u c t u r et oa s c e n d o fa e s t h e t i cc a t e g o r y t h ea r r a r i g eo ft h ef o u rq u e s t i o ni s ” c o l o r f u l n e s s ”,”c l a r i t y ”,”s i l k e n ”,”p u r i t y ”f r o mi m a g et ot h ea b s t r a c ta l i g n m e n t i nf a c t , t h i si st h ep e r f o r r m n c eo f l a ot z e sp h i l o s o p h yo nt h ee s t h e t i c sw h i c ht h i n k so nm o r e a b s t r a c tm o r eb e a u t i f u la n dh a st h ei n s i d ep r o v i s i o nm o r ea n dm o r e a n db e c a u s eo fi t sp u r e h a v en o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c r u d 1 p u r i t y “i si n o r en e a rt o1 n o t h i n g “w h i c hi st h et a l l e s t p h i l o s o p h yc a t e g o r y jnt h et a o i s t a s as t y l e c l a r i t y a n d c o l o r f u l n e s s o f x i e h a o p o e m se x p r e s s n o to n l y i nc l a r i f i c a t i o n o fo b j e c t sb u ta l s oi nh e i g h ta n dn o b l eo ft h ec o r p u sh e a r tw o r l & i ti so p p o s i t et os a y ,x i e t i a o a l w a y sl i k e st oc h a n g et h o s ei m a g e sw h i c hh a v e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f r e s h n e s sa n db r i g h t n e s s b u t i nt h ei n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o ft h ec o r p u s ,o t h e re m e t i o nc a u s e db yl i f es u c ha sl i v ei d e a ll i f e c h o i c ee t c e x p r e s sp l e n t i f u l n e s sc o n o l i c a t e d l y w i t ha e s t h e t i cp u r s u e ,t h e ym a k et h es t y l e o ft h ev e r s eb e c o m em o r ea b u n d a n t i no t h e rw o r d s ,t h ep o e t sm e n t a l i t ya n dm o t i o ni sam a i n f a c t o rt oa f f e c ti t sp o e m st y l e t h ev i g o r o u ss e l f - c o n t r a d i c tc l a s hi s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w o r l do fh i se m o t i o n ,a n d w o r r yi sh i sa f f e c t i v ek e y n o t e i n 盯e t i a 0 0h e a r t t h e r ea r et h ea e s t h e t i cw a yw h i c hh a sd e e pa m o t i a n ,a n dt h ei i f e i d e a lw h i c hi sn a t u r a la n du n r e s t r a i n e da n dr o m a n t i c ,a n dt h ea c t u a l i t yw h i c hi se m b a r r a s s e d , a n dt h ee m o t i o nw h i c hi s s o r r o w h er e a l i s t i c l ye x p r e s s e st h i st r u em e n t a li na e s t h e t i c a c t i v i t ya n dv e r s ec r e a t i o n v e r s e sc o n t e n t si su s u a l l y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e s sw h i c hi sm a d e u p0 t b yl i f ee m o t i o n a lt h a td e e p l yd r u n kb e a u t ya n dr e a l i s t i c l yp r e h e n s i o nw h i c hw a n tt o s e c l u s i o na n di tu s u a l l ye x p r e s s e st ot h r e eb i gp i e c e so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v e r yc l e a r l y a n d t h ep r o p o r t i o no fe a c ho n ee x p r e s st oa n i f yi n c l a r i t y a n d c o l o r f u l n e s s s t y l ew h o s e c h a r a c t e ra r e “s i l k e n “a n d “p u r i t y b ym a k i n gv e r s ee x p r e s st oo v e r - e m p h a s i z eo nt h e c o n t e n t s i ti st h er e a s o nw h yx i o t i a oc a nn o tg e ta w a yf r 锄t h i sk i n do fs e l f - c o n t r a d i c t c o n f l i c t ,a n dc a n tl e tt h r e ea t t a i nt h er e a lh a r m o n yi nw h o l e1 i r et h a th ei sd i s a p p o i n t e d i no v e ral o n gp o r i o do ft i m eb e c a u s eh e h a v ea l w a y st h ei d e a lb u ti tc a n tb ec o m et r u e k e yw o r d s s t y l ec l a r i t yc o l o r f u l n e s ss i l k e na n dp u r i t y a b u n d a n c e 2 略论谢胱诗歌的“清丽”风格 引论 谢跳研究历来比较薄弱,迄今为止,没有一本专著( 据闻有一篇博士论文,但无法 见到) ,只有一本论文集谢跳与李白研究。据中国学术期干u 网索引,1 9 9 4 - - 2 0 0 4 发表的汉魏六朝到唐著名诗人研究论文如下表: 作家论文数量作家论文数量作家论文数量 曹丕 7 4鲍照4 1李白7 6 7 曹植 1 0 7沈约 4 2 杜甫 9 1 7 阮籍 1 4 7谢跳2 1高适3 3 嵇康 1 4 6庾信5 7韦应物2 9 陆机 8 0 陈子昂 8 2 白居易 2 6 5 陶辨明 7 2 5 孟浩然 1 2 5韩愈3 0 9 左思 3 7岑参 7 1 杜牧 7 l 谢灵运 1 0 l王维4 3 2 李商隐 2 8 0 由上可知,谢胱研究的论文数量是最少的,其他作家大都是他的2 倍以上,最多的 达到他的4 3 倍。这种状况显然与其地位很不相称。从研究历史来看,谢胱研究到2 0 世 纪8 0 年代才起步,论文约有7 0 多篇,此前几乎是一片空白,专题论文只有一篇年谱。 8 0 年代以来的谢跳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研究、比较研究、文学史地位研究、诗人研 究四个方面。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主客体关系研究、景物描写研究、审美研究、语言研 究、诗体研究、诗歌体制研究及对诗品评语的辨析上;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小谢 比较、谢胱与谢庄比较,以及谢胱与李白、杜甫、王维的比较上;关于谢胱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主要围绕其继承与创新,他对唐诗的影响等展开;诗人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谢胱 的人品与谢氏家族的影响方面。 作品的解读是研究的基础,但谢眺研究这方面显得不足。本文拟从诗人心理和诗歌 本身出发,力图揭示其诗歌主张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探究他的创作心理与审美视角以 及由此形成的美学风貌,以期对谢胱诗歌的风格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第一章“华”与“净”谢眺诗“清丽”的特质 谢眺诗向以“清丽”著称。现存文献中,自萧子显首称他“文章清丽”( 南齐书谢 胱传) 以后批评家大都沿用了这一观点,黄子云认为其诗“句多清丽”( 清诗话野鸿 诗的) ,施补华认为他“名句络绎,清丽居宗”( 清诗话岘佣说诗) ,吴淇称誉其诗 “清丽新警”( 谢宣城集校注引吴淇选诗定论) ,都准确地道出了谢诗的风格特征。 现代研究者则更进一步对“清丽”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许定国认为谢跳的“清”有 “境清”、“神清”、“韵清”三类1 ,詹福瑞认为谢胱的“丽”源于诗中“都邑人文景观的 金碧辉煌”,“小谢的清是轻清、秀清;小谢的丽,是明丽、流丽“。 文学史上有“清”、“丽”特点的诗人很多。如谢灵运诗有“清水芙蓉”和“典丽精 工”之誉,庾信与李白俱被杜甫称作“清新”。但是,显然不能说三者诗风相同,他们大 体相近而各有特色,像谢灵运诗风“警秀”( 叶燮原诗外篇) ,庾信诗“老成”( 杜 甫戏为六绝句) ,李白诗“俊逸”( 杜甫春日忆李白) 。按刘勰“五言流调,则清 丽居宗”( 文心雕龙明诗第六) 的说法,清丽乃是五言诗理论上的追求。罗宗强先生 进一步具体论证,当时主要诗人创作实践上都具有这种相似的追求( 见魏晋南北朝文 学思想史p 2 2 6 ) 。然何以谢胱“今古独步”( 钟蝾诗品序) 呢? 笔者以为,除了艺 术手法上的成功之外,谢跳的“清丽”风格,具有两个更加形而上的区别性特征:“华” “净”。 “净”和“华”分别是“清”和“丽”的一种内涵,从词义可以看出,“净”是“清” 的内在规定性,“清”属于形而下的特点,“净”属于形而上的特点,从“清”的现象可 以看出内在的“净”,从“不清”可以看出内在的“不净”;反之,从“净”可以推出带 有具象性的“清”的特点。同样,“华”与“丽”也是如此:“华”是“丽”在积极意义 上的内在规定性,“华”更形而上,“丽”更形而下,“华”决定“丽”的美学属性,赋予 其高贵的道德品质( “丽”有“华丽”、“艳丽”、“裱丽”等类别,因其对形而下特点的强 调而在审美层次上各有差别,更低层次的则是非常强调视觉效果的“妖艳”了) ,“丽” 因“华”而提高了审美层次。所以“华”“净”是更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因其更加形而上, 所以更多表现为一种美的高度与气象。“净”更多指审美主客体的内在品质,“华”则更 多指主客体内在品质及其外在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是生命在审美高度闪耀出的流光溢 彩。这四个命题,“清”和“丽”同为基础层次,但“清”又更形而上,有提高“丽”的 品质的内在规定性;“净”和“华”同为更高层次,但“净”更形而上,有提高“华”的 品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这四个命题从形象到抽象的排列为“丽”、“清”、“华”、“净”。 1 白芝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见湘潭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6 ,1 2 试论谢眺清丽山水兼论谢胱对谢灵运诗风的变革,见谢胱与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5 2 事实上,这是老子哲学在美学上的表现:老子的观念是“朴散而为器”( ) ,故哲 学上认为越抽象越美,越具有内在规定性,最具有决定性的“大美”是“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 老子第四十一章) 。老庄思想因为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的盛行( 尤其是王弼的 ”言意之辨”) 而广泛渗透到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的各个方面。而“净”则因其纯粹无渣 滓的内涵比较接近于道家最高哲学范畴“无”。 罗宗强先生认为,谢诗的“净”体现在意象的省净上( 见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p 2 2 5 ) 。笔者以为,除此之外,“净”主要表现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情趣的纯净。谢跳诗的审 美对象,主要是山水都邑。它们是谢诗中最主要的意象,绝大部分具有正面的肯定性的 特点。诗人选用的山水意象,大多具有清澄香秀,春意盎然的特点。如“秀萼”、“碧堤”、 “青山”、“远岫”、“丹梯”、“澜光”、“清漪”、“山泉”、“清川”、“春渚”、“春水”、“澄 江”、“春洲”、“芳甸”、“莓渚”。选用的自然意象,大多具有玲珑绮丽芳香宜人的特点。 如“玉露”、“金风”、“芳月”、“香风”、“凉风”、“轻霞”、“凉雨”、“生烟”、“朝日”、“孤 月”、“清风”、“晓星”、“晨光”、“余露”、“白r ”、“余霞”、“蕙风”、“秋华”。选用的植 物意象,大多具有色彩明丽清香怡人的特点。如“芳树”、“翠叶”、“素枝”、“红药”、“苍 苔”、“薜帷”、“汀葭”、“江菱”、“红莲”、“乔林”、“芙蕖”、“苞苟”、“芳丛”、“烟蘅”。 选用的建筑物意象,大多具有璀璨辉煌色彩明丽的特点。如“绮窗”、“紫殿”、“彤庭”、 “风池”、“玄圃”、“贝阙”、“菌阁”、“累榭”、“琼闺”、“飞甍”。选用的日用器物意象大 多具有华贵晶亮的特点。如“清樽”、“瑶席”、“绮”、“练”。 身 胱诗中的意象大都充满勃勃生气,萧条意象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清而不浑。如“秋 河”、“寒渚”、“寒城”、“寒烟”、“寒槐”、“秋菊”、“寒袂”、“寒灯”、“清镜”等。只有 极少数可以被视为不“净”的意象,如“昏风”、“浊河”、“纷虹”、“淄尘”、“严霜”、“阴 风”、“衰容”、“长蛇”、“奔鲸”,它们集中在几首诗中。总的来说,谢诗中的意象十分纯 净,展现在诗中的是无瑕的一面,表现出清纯美。从整体上说,诗人从自然中抽象出了 一个没有渣滓的纯净芳洁的世界。 这些意象的选用,是由诗人的审美情趣决定的,同时又集中反映了诗人审美情趣的 纯净芳洁。之所以如此,是缘于诗人完全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外物。在诗罩,诗人表现 出的华,主要是通过一种华贵的气象,基本不涉及物质财富。这种气象是谢氏华族风流 的最高表现,是一种华贵的精神气质,它虽基于物质基础,但这种精神形成后,作为一 种家族传统可以相对独立地传承下去。他的诗里也没有物质财富的渲染,摒除了物质层 次需求的内容,因而显得更具形而上的意味,就使得其审美情趣更多地表现出精神贵族 意味。生活范围的相对狭窄化也使得其情感更加纯净。因此,在对外物的态度上,主要 是诗人对自然美的激赏,对都邑华美的赞颂。 对外物的审美态度,既使诗人趣味更纯净,又使诗人与外物始终保持着一种纯净的 精神交流状态,所以,山水向他展示自己的纯净芳洁,诗人报之以审美的叹赏。因而在 大雪纷飞又缺少寒衣的冬天,诗人对吹万籁的北风、暗九重的苍云、天山来的飞雪始终 以审美眼光待之,没表现出丝毫生理上的寒冷( 答王世子) 。泉州本是瘴乡,在他审美 的眼里,却是“梢梢枝早劲,涂涂露晚唏。南中荣橘柚,宁知鸿雁飞”的佳地( 酬王晋 安) 。就是在悲愤的时候,他仍然以审美的心态来体察“金波丽鹉鹊,玉绳低建章”的 华美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平常人眼中庄严肃穆的皇宫,亦不过是 他的一个审美场所和审美对象,皇家园林体现的也是一种风流:“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宏 敞。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玲珑结绮钱,深沈映朱网。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 ( 直中书省) 出守宣城途中,诗人虽“旅思倦摇摇”、“泪下如流霰”,却捕捉到了“天 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 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千载如新的佳境。 正是因为他纯净的审美心胸,他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从现实超脱出来,用 审美的眼光来审视一切外物,发掘自然与社会中纯净芳洁的意象,谱成清丽的篇章。而 且,物净、情净的结合,使他的诗歌有异乎寻常的净化作用,所以萧衍“重谢胱诗,曰: 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 四库本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八引谈薮) “华”与“净”相互生发,既是谢诗中美得以产生的一个条件,又是美的表现形式 之一。由上所述可知,谢诗意象明显地显出“华”的特点,作为一种超越性的美,这突 出表现在审美情趣的高华上。心态的纯净使他的诗歌纯净,而审美情趣上的超越性则使 诗歌呈现出高华的特点。在华族子弟谢眺眼里,清华之美超乎众美,仕途中职必清华就 表明了这一点。谢胱要表现的“华”,主要是通过外部特征显现出来的内部高华,即通过 形象透出的精神高华状态。正因为有此心态,他不屑以世俗的物欲看待外物,而是以精 神贵族超越生理需要的特殊方式审美方式作为自己与外物联系的方式,并力求使之 唯一化。这种不问稼穑的贵公子习气,使他的诗少了建安诗人创业建功的力度与浑厚, 也少了大谢的傲与气,却使得诗歌更加纯净。 在诗歌表现上,诗人总是以最能体现华美的特征来表现主体与客体内在的高华。他 对京都的金碧辉煌赞颂有加,称之为“江南佳丽地”( 入朝曲) 。稍前的鲍照己对金陵 有一番描写,如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更多地着眼于金陵的形胜与宫殿的高峻壮丽, 且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富,是权势,是局外人的眼光,企羡之情、失落之感溢于言表。而 谢胱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贵,是华,以它的保有者和创造者来体会和回味,透出的是华族 的满足感。因此,观照的目光只落在其审美性上,如“渌水”着眼点在其令人愉悦的颜 色与清澈的水质,“朱楼”体现的是贵族在色彩装饰上的特权,“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 辅”突出的是雍容华贵( 以上见入朝曲) ,“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宏敞”( 直中书省) 也表现了这一点,只是前者是行,后者是居。 另一方面,诗人在对山水的审美中,毫无寒酸气。每一一处风景,无论季节与形状, 都自具风流,展示着美。而诗人既是它们的接受者、欣赏者,又同是风流的体现者。主 体与客体平等地交流,谁也不征服谁,诗人向山水展示士族文人的高华,山水向诗人展 示自然的清新,二者相互生发,相互融合,使审美境界不断升华。如“窗中列远岫”( 郡 4 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 ,“远岫”主动来到“窗中”展示自己的轻清,诗人展示自己的高 雅情怀,二者相会于心。 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为了渲染突出审美对象的“华”,诗人用“汉大赋”的写法3 。 首先突出其生长地的华贵。如“杜若”生长在“芳洲”( 怀故人) “竹”生长在“江南” ( 咏竹火笼) ,“芳树”生长在“华池阴”( 芳树) ,“蒲苇”生在“朝夕池”( 席) , 琴桐生长在“洞庭”、“龙门”,孤桐生长在“北窗外”( 游东堂咏桐) 。这在散体赋中屡 有表现,如马融长笛赋叙竹的生长环境:“于终南之阴崖”、“托九成之孤岑”、“临万 仞之石硖”;嵇康琴赋叙桐的生长环境:“托峻岳之崇冈”、“夕纳景于虞渊”、“旦唏 干于九阳”。其咏落梅诗:“新叶初冉冉,初蓝新霏霏。逢君后园燕,相随巧笑归。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更 如同一篇精致的赋。其次表现其内在的华美品质。如竹“便娟修且绿”( 咏竹火笼) , 芳树“椅棍”、“葳蕤”( 芳树) ,桐树“高枝百余尺。叶生既婀娜,叶落更扶疏”( 游 东堂咏桐) ,菟丝“烂漫已万条,连绵复一色”( 咏菟丝) ,秋竹“从风既袅袅,映r 颇离离”( 秋竹曲) ,蔷薇有柔弱不胜之姿( 咏蔷薇) 。这些描写,使诗歌增香增色, 体现出谢胱与众不同的风华。 谢胱的“华”与“净”恰如其分的结合,突出地表现出“雅”的审美特点。表现在 意象选择上,就是谢胱的审美对象绝大多数是自然与生活中的美,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不管是“澄江轻霞”,还是“翠叶”“贝阙”,都体现出积极的情调和强烈的净化作用。 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叹赏,生命力相互渗透。审美对象的纯净除去了主体 心中的尘垢,使气质得到了升华,而主体的升华又给对象更大的纯化。在相互作用下,“净” 与“华”得到不断的深化。这种审美关系,完全不是一般纨绔子弟对器物的赏玩( 它只 会让人愈加堕落和庸俗,如元康毕卓诸人对竹林诸贤的西施效颦) ,表现出贵族文化的精 粹。表现在色彩上,就非常注意程度与取向的不同。与离骚相比,谢诗更多地注重 色彩的光润,而不是色彩的表现,如九歌,云中君穿的是“华采衣”,表现出的是“烂 昭昭”的美;少司命中审美对象为“绿叶兮紫茎”,以深色相互映衬。其余不一而足, 表现出瑰丽的美学风貌。谢诗在色彩的浓淡程度上,倾向于淡,如“芳月”、“清j 1 i ”等。 对深色的意象则以远的视角使之淡化,如“碧堤”、“远岫”、“丹梯”、“轻霞”等。而且 其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色彩所表现出来的光泽上,除上述意象外,诸如“澜光”、“玄圃” 等皆熠熠生辉,表现出清淡类型的美。表现在“香”上,离骚“扈江蓠与辟芷”、“纫 秋兰以为佩”、“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杂杜衡与芳芷”、“贯薜荔之落蕊”, 直接与芳草零距离接触,显得十分浓烈。谢诗则没有这种直接接触,多是远远嗅到,或 者是因香气溶在风里而感受到的,显得十分轻清。所以,同是贵族,谢胱与屈原对描写 此处双夫嗽主援指拳汉以柬的咏物赋甜苛j ;【| 垃关于者乐方嘶的) 瑶ir 炭鞘萧蜮,融i 王= 酐最它 们机体剩卜i j i 他父t 。高般、汛都、畋磁、鄙f 巴赋翱手币几,粥柯窍形j s 糊、铺陬排比、敞使肛渺光以_ 1 | 【 翡刨f ? 取阳,j 蚤葵呲昀写法征链足先铺珠涮佧j j 、黼利荆的i i 二i t 讣境渲染捌质| = 摹i l 啦灭地必气i 而其有特圳曲 情感蟪测出逝】毫精戈的制作突f “_ 虬灭 | ! = 数,羧 1 i | j 箍违优西演奏球:葭避舟裔乐毅脱的场,等h 演奏螭敬 粜、谢眺1 二疆惜川此炭姒n 0 站蜘,体涮j 艟僻几t 但j 一部卜叉 分精练: 5 对象的处理不大一样。屈原更多的是把对象的特点直接加在自己身上,使其不受损失地 反复叠加,故十分浓郁。且把对象的色、香作为一种与人共通的道德属性。谢胱则更多 的是物我保持一定距离的交流,把对象的特点更多地作审美接受。所以,屈原的诗作, 表现出贵族纯正的道德情操;谢胱的诗作,表现出贵族华净的高雅情怀。 “华”与“净”的完美结合,使谢胱诗歌体现的审美境界超乎寻常,具有极强的净 化作用。故黄子云清诗话野鸿诗的认为“诗在陈腐,疗之以宣城。”王夫之更从审 美层次上评价:“其华可及,其净不可及。”( 古诗评选卷五) 事实上,其“华”也是 难以企及的。 第二章“清丽”风格的丰富性 出于谢胱始终处于复杂的矛盾状念,其一往情深的审美观照方式、潇洒浪漫的生活 理想与进退失据的尴尬现实、无法排解的离愁别绪,表现在诗歌中,就常常是一往情深 的审美欣赏、深沉的人生感触与真切的退隐渴求的结合,这三方面内容造成了结构的三 段式,在各类诗中由于各方面内容的比重不同,有时赏景占了上风,而有时则是其他两 种,这就带来了在“清丽”主导风格下呈现的多样性。 具体来看,谢眺诗歌风格的复杂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 一) 谢眺诗歌里,常常是审美欣赏、人生感触与退隐渴求并存,这在后期( 公元 4 9 3 年后) 表现得尤其明显。结构上往往是先审美,接着抒发人生感受,然后表达归隐思 想。这样,自然的“华净”,人生的如履薄冰与隐者的高洁、自在、与世无争相结合, 使得诗歌清丽中表现出萧散疏宕,清新中表现出旷远。 在此类诗中,有的是赏心之乐、离别之愁、归隐之思结合在一起,即在审美中泛起 生活的苦楚,引发诗人的退避之心,使得情感在愉悦中带着感叹。这使诗歌写景上清新 明丽,情感抒发上显得萧散。如和王长史( 卧病) ,景物描写十分清新:“青皋向还色, 春润视生波。”其“岩垂变好鸟,松上改陈萝”学习大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新意迭出。但由此引出的却是归欤之叹:“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愿缉吴山杜,宁袂 楚池荷! ”不过此时想“功遂怀增阿”,还有进取之心,隐居之约寄于将来:“幸酣清樽味, 言藉故田莎。”又如春思景物描写也十分清丽:“茹溪发春水,毗山起朝日。兰色望 已同,萍际转如一。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见此美景,勾起故园之念:“幽念渐郁 陶”,想“山楹以为室”了。诗歌因欣赏美景而表现出人与自然相得的愉悦,但不是完全 融合的那种畅快,诗人进而就想到归隐乡园,去乐享天真。这就与现实产生了冲突,使 诗歌清新中有萧散。再如和宋记室( 省中) ,“行树澄远阴”,清幽;“落日飞鸟还”,“云 霞成异色”,绚烂;但诗人因此而“怀归欲乘电,瞻言思解翼”,这是因为宋记室京师“清 扬婉禁居”的吏隐闲雅吸引着诗人迫切地想“相从伊水侧”。诗歌极力描写京师风物的清 澄绚丽,表现京都士人的清扬闲雅,格调开朗畅快。然急切怀归而不得的忧愁,欲隐而 不能的感叹,在深层次体现出惆怅的情调。再如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江路” 四句绘景辽远,而诗人神情毕出,“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 王夫之古诗评 选卷五) 。且“写景入神,有无限妙致”。( 于光华增订文选集评引孙月峰语) 但慕 归之情溢于言表。“旅思”二句诉羁旅行愁,有倦怠意,颇显愁苦。“既欢”六句申明全 身远害之意,出世意味浓厚,生活态度萧散。 而在另一部分诗作中,由于忧生之嗟的加重,让他对京师危险政局心存戒惧,想回 的地方不再是京师,而是乡园。无所适从的选择增添了生活的烦恼,这就使得诗歌风格 清新中透出萧疏,旷远中含着忧愁。如宣城郡内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辽远清冷;“威纡距遥甸,蝗曲带远天”,空阔清寒;“切切阴风甚,桑柘起寒烟”,阴冷 迷蒙。这些都是诗人心赏的景物,但在审美登望里,都注入了浓浓的乡愁。正因如此, 诗人的“望”就只能是“怅望”,结果只能是“心已极”、“魂屡迁”。再引出宦旅的厌倦: “结发倦为旅,平生早事边。”又因为这愁苦难以忍受,诗人动了强烈的归隐之心:“谁 规鼎食盛,宁要狐白鲜? 方弃汝南诺,言税辽东田。”激烈的渴求,既突出了隐退的乐趣, 又突出了此时的愁绪,诗歌境界辽远,情感动荡,表现出“清矫”( 增订文选集评引 成倬云语) 之气。又如冬日晚郡事隙,“飒飒满池荷,俯俯荫窗竹”,闲静萧疏;“簏 隙自周流,房栊闲且肃。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清劲疏旷:由于诗人“己惕慕归心, 复伤千里目”,伤感情绪使他注目于众芳摇落:“风霜旦夕甚,蕙草无芬馥”,“云谁美笙 篁,孰是厌蘧轴? 愿言税逸驾,临潭饵秋菊”,缅邈悠长,幽雅从容。又如后斋回望, “高轩”四句景象阔远清新,“夏木”二句,秀逸,“巩洛”二句即景抒情,让人心荡神 摇。落日怅望“昧旦”二旬记述了工作的忙碌,紧接着“落日”四旬转入闲雅,写景 清隽。然诗人因时节而怀乡,伤感顿生:“已伤慕归客,复思离居者。”于是又想归隐了: “既乏螂琊政,方憩洛阳社。”整首诗轻隽疏旷,清新流逸。又如游山,自“幸莅山 水都”至“留垣芳可搴”,清幽拗峭,接着转入“尚子时未归,邴生思自免”的幽思之中。 再如高斋视事,起四旬“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同。暖暧江村现,离离海树出”,写 景入神,“清而实确”( 古诗归谭元春语) ;“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列俎归单味, 连驾止容膝”,闲雅高洁;“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笔有余劲”( 张玉谷古诗赏析 卷十八) 。 虽然如此,谢胱诗歌仍没有改变清丽的主调,离别之愁、忧生之嗟、仕隐抉择只是 让它表现得更丰富了。 ( 二) 部分诗歌因为生活比较适意,心情愉悦,诗歌以写景为主,因而风格显得清 新灵动,明丽秀美。 如与江水曹至滨干戏与送江水曹还远馆两诗。前一首云: 山中上芳月,故人清樽赏。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 花枝聚如雪,芜丝散犹网。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封壤。 因为是月夜,诗歌意象芳洁清灵,空翠难名。绿( 翠) 与白( 雪) 的色彩对比清纯 强烈,蜿蜒远去的流水摇荡着皎月的光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月照花林皆似 霰”明显有“花枝聚如雪”的影子。情感格外欢畅轻快,以“别后能相思,何嗟异封壤” 来安慰故人不要以离别为念,下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响调。气象辽远纯 净,着笔轻灵,真气弥漫。后一首则充满依依不舍之情。“清川”如带,萦绕长陌,此为 江行之途:丹葩映碧草,白卉摇枝头,此为己留之地。与前一首相比,因为是白天,故 显得清新明丽。 由于诗人心中充满了赏心乐趣和朋友真情,因此,月光的皎洁,远山的苍翠,回流 的波光,花枝的雪白等意象,结合诗人最欢快的心灵,表现出宣城美景的芳翠,同时使 诗歌风格清灵秀丽。 又如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面临“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的美景, 虽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携手趋上京”,但诗人兴致方浓,仍独自弹琴欣赏这难得的 良辰美景( “挥袂送君已,独此夜琴声”) ,非真名士难有如此境界,故张玉谷赞日:“诗 境清超。”( 古诗赏析卷十八) 临溪送别则直抒胸臆,表达对朋友旅途劳顿的关怀。 这四首诗,风格上清新空灵,意象清而浑,写景清而丽,情感清而净。虽俱为离别 之言,却没有引起诗人的故园之愁,亦无离别的愁苦,这都源于诗人内心充满“赏心” 之情。 又如新治北窗和何从事,诗中景物清旷,流丽而不浮滑,阔远而不空疏,虚而能 实,实而能虚,笔端闲雅有思致( “泱泱r 照溪,团团云去岭。岩蛲兰螓峻,骈阗石路整。 池北树如浮,竹外山犹影。”) 。正如成倬云所评:“笔致闲旷,意兴飞腾。”( 增订文选集 评引) 和王中丞( 闻琴) 则显得清雅从容。 又如望三湖写景明丽高远:“积水照赧霞,高台望归翼。平原周远近,连汀见迂 直。葳蕤向春秀,芸黄共秋色。”“归翼”引起的乡园之思,“芸黄”引起的季节之感,因 赏心而淡到若有若无。又如和何议曹( 郊游) ( 其一) :“春心澹容与,挟弋步中林。 朝光映红萼,微风吹好音。江垂得清赏,山际果幽寻。未尝远别离,知此惬归心。流诉 终靡已,嗟行方至今。”景物光色相映,清新灵动;神态潇洒风流,顾盼生辉。其二则因 “眷”而“惆怅”,灵动又缠绵迷蒙。这是因为诗人身居外地,由于所居之地美丽的风景 让他感到惬意,虽然有离别,但舒心的生活使它变得很淡。 当俊赏之情浓烈时,此时虽有不能相聚的不如意,但审美欣赏往往使愁思变淡,化 为淡淡的遗憾,此时,诗风就显得清新俊秀。如怀故人全诗诉己重阳独处,身似孤 月,欲聚无由,幸有芳洲杜若相伴。诗风轻灵流宕,高华自见。和刘绘( 入琵琶峡望积 布矶) 则诗风俊秀,虽因诗人“移疾”而略带惆怅,然“岁暮不我期,淹留绝岩畔”, 又显得清醒安然。同王主簿( 有所思)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 出行人稀。”诗风清灵圆转,全诗无一字言情而字字见情,因国事未能佳节回家团聚的歉 疚,行人望眼欲穿的思念,尽在徘徊东陌,月出无人这一意象中。 谢胱诗歌风貌有清新适意的一面。如和徐都曹( 出新亭渚) 全诗风华旖旎,“结 轸”二句境界恢弘,“r 华”二句“千古如新”(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 。直中书省 之“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宏敝”,庄严宏丽,气象万千。“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光 华荡漾。“玲珑结绮钱,深沈映朱网”,细密。“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色彩明丽, 化静为动,方伯海赞之为“典丽不入浓秽,清新不入寒瘦”,“古秀全在骨”( 增订文选 集评卷三十引) 。始之宣城郡“招招漾轻楫,行行趋岩趾”,笔调轻快,显示出出守 宣城的轻松。“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两句,表现出吏隐的舒心惬意:“命意萧散, 结语超绝。”(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 赋贫民田中,诗人亟赏于“遥树匝清 阴,连山周远净”的清新,“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尽显名士风流:“俾尔仓廪实, 余从谷e l 郑”,济世襟抱见于退隐之思中。和沈祭酒( 行园) 中,庄园生活荒寒中色彩 斑斓。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人满含“乡泪”,依然清远。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生活悠闲, 在观照外物时,虽身在仕途而无尘虑萦心,如隐士一样欣赏美丽的山水,充分体味山水 带来的审美享受。 以上诸诗,由于诗人生活接近于吏隐理想,故显得兴致勃勃,一往情深,用一双审 美的眼睛关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诗歌风格因此而显得格外清丽。 ( 三) 谢胱部分诗歌作于生活动荡之时,此时他政治上取舍艰难,心情显得苦闷。 在这种情况下,诗歌中人生感触占了主导地位,清丽诗风就带上了萧散凄清的情调。 如游东i t i : 戚戚苦无惊,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矧。 远树暧仟仟,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诗歌写景十分清丽,方伯海称此诗“字字清新”( 增订文选集评引) ,陈祚明认为 “鱼戏”二句,“生动飞舞,写景物之最胜者”( 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 。何焯评价日 “笔情轻秀,累句涩字,一例屏除”( 义门读书记) ,方东树则认为“远树四句,写 景华妙,千古如新”( 昭昧詹言卷七) 。但诗歌的情感却显得戚戚哀哀,清丽中含着无 限愁肠。这是因为在被召还京期间,谢胱正赶上政治动荡,朋友王融的被杀,使等待处 理的他如临深渊,让他切身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对生命的忧惧使他坐卧不宁,此时美景 能暂舒心胸,聊忘逼迫,但这种时刻存在的压力使他无法忘记死亡的威胁,所以此时的 诗虽写景清丽,情感却忧戚中带着苦痛。 又如出下馆,见盛悲衰,“凉雨销炎燠”,气候清和;“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 丹与绿相互辉映。诗人心情因此而愉悦:“物色盈怀抱,方驾娱耳目。”而后面“零落既 难留,何用存华屋”化用曹植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由“红莲”、“丹 藤”凋零不可避免联想到死亡的无法逃避,兴尽悲来,情调急转。诗语貌似达观,实则 表现出对死亡威胁的无可奈何。 又如始出尚书省,在叙述由治到乱再由乱到治的历史,赞美萧鸾重定乾坤的功绩 后,诗人虽附骥尾,却向世人表明自己想念的是“邑里向疏芜,寒流白清泄。衰柳尚沈 沈,凝露方泥泥。”自己的“丹石心”是“因此得萧散,垂竿深涧底”。这是因为隆昌延 兴时期,社会剧烈动荡,谢胱于此时被萧鸾引为心腹,从朝廷的尚书殿中郎转为骠骑大 将军军府任咨议参军,进到了权利中心,建武元年又转任中书郎。在仕途升迁的同时, 诗人也感受到萧鸾与海陵王火并的危险,感受到杀戮随时可能发生,故诗歌显得低调, 一再申诉自己的退隐理想,因此诗歌风格萧散。 观朝雨雨景迷蒙:“空漾如薄雾,散漫似轻埃。”既想乘时进取,重振风流,又 1 0 恐身危名灭,使家族再蒙耻辱,于是“歧路多徘徊”。因此,归隐就成了全身的唯一选择。 故诗歌因赏心而“风致飘然”( 义门读书记) ,因思隐而写雨“飘萧“( 采菽堂古诗选 卷二十一) 。 在谢胱心中,同样能引起轩然大波的是与朋友离别,在离别时所写的诗,尽力地描 绘家乡景物的美丽,景物描写极“丽”之能事,大力渲染因离别而引起的苦痛,情感表 达极“悲”。受此影响,诗歌风格常常显得绮丽凄清。如赴荆州时,先后有离夜和和 别沈右率诸君。前者用空间上“山川不可梦”的辽远表达“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 的离愁别恨,而此时又“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别就在眼前,表达出将别而不愿 别的叹惋。后者则想象自己到荆州后白天东望京师,夜里梦回故园,表现出对故乡的魂 牵梦萦,深感别离的苦痛。 出守宣城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人极力表现都城宫室的壮丽( “白日丽飞甍,参差 皆可见”) ,余霞的绮丽( “余霞散成绮”) ,澄江的明净( “澄江静如练”) ,色彩之繁丽( “杂 英满芳甸”) ,使之动人心魄,然后顺理成章地渲染离别的苦痛:“佳期怅何许? 泪下如流 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到了宣城秋夜感怀,悬想室人月下伫立白露沾衣的愁 思,离别的痛苦涌上心头:“谁能久分居,秋尽冬复及! ”主体化非常明显。 谢胱部分诗歌显得清冷。如冬绪羁怀示萧咨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寒灯耿宵梦, 清镜悲晓发”,清冷愁苦;“风草不留霜,冰池共如月”,清寒:“寂寞此闲帷,琴樽任所 对”,冷寂:“客念坐婵媛,年华稍巷菱”,衰颓;“谁慕临淄鼎,常希茂陵渴”,“方轸归 欤愿,故山芝未歇”,颓放。这是因为在外日久,乡愁浓厚到无法化解的地步,使他的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交流永磁直线伺服电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
-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稳就业的供应链效应分析
- 2025年成人专升本法律知识专项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
- 排水工程项目进度监控与调整策略
- 高档生活纸生产线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改安置房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消防设备配套工程实施方案
- 校园消防安全工作流转机制
- 讲解数学中考真题及答案
- 偏头痛诊疗机构质量控制规范
- DB42-T 2219-2024 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标准
- 汽修专业实训设备教学自查报告
- 2024防欺凌防性侵课件
- MOOC 思想道德与法治-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枕大神经痛的护理查房
- 临床医学导论习题与答案4
-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5版) 课件全套 第1-8章 网络媒介的演变-网络传播中的“数字鸿沟”
- 被执行人生活费申请书范文
- 220kV变电站消防工程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数字经济学》 课件全套 贾利军 专题1:数字经济的历史溯源、科学内涵与技术基础研究-专题10:数字经济的战略与实践研究
- 钻探项目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