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趋向研究.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趋向研究.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趋向研究.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趋向研究.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趋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趋向研究 摘要 1 ) 研究产业结构软化和管理变革趋向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里,企业管理者要管好企业,首先,要用经济全球化的 理念,根据国际产业结构日益软化的趋向,确实做好企业技术、知识积累,提高 员工素质,预测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并利用国家不同时期的产业倾斜政策,发展 壮大企业规模:其次,要用知识资本运作方式,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 地实施与产业软化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变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不断 增强企业竞争力,本论文正是基于此目的而编写的。本论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 线,把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理论、管理理论有机结合,研究了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 管理变革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软化演变趋向及其动力机制;美国产业结构软化 模式:青岛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软化模式:企业管理变革动因、变革趋向和实施方 案。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必然趋向,它们之间具有必然的因果关联关系;产业结构软化演变具有自身的客 观规律,是内外动力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产业结构软化例证分析,印证了 产业结构软化的演变规律,并表明发展高新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最有效方法;青 岛产业结构软化的模式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改造提升制造 业;产业结构软化将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引发的企业管理变革, 趋向于以知识为核心的战略管理变革、组织创新变革和人力资本管理变革。 2 ) 关键词:产业结构软化;企业管理变革趋向;比较优势;战略机遇期 i h er e s e a r c ho n in d u s t riais t r u c t u r e ss o f t e n in g a n de n t e r p ris em a n a g e r iait r a n s f o r m a t io n st r e n d a b s t r a c t 1 ) t h em a i np u r p o s e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oe n h a n c ec o r e c o m p e t l t l v e n e s s o fe n t e r p r i s e i nt h ep e r i o do fb i ga d j u s t m e n ta n dr e f o r m ,i no r d e rt o r u n t h ee n t e r p r i s e ss u c c e s s f u l l y , f i r s to fa l l ,t h e m a n a g e ro fe n t e r p n s e s h o u l da p p l yt h ec o n c e p t so fe c o n o m i c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p a y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o f o w ne n t e r p r i s e h ea l s os h o u l da c c u m u l a t e t h e t e c h n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e n h a n c e t h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q u a li t y ,f o r e c a s t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c h a n g e so fm a r k e td e m a n da n de x p a n dt h es c a l eo fe n t e r p n s eb y u s i n gi n d u s t r i a lp o l i c yo f 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e c o n d l y ,h e s h o u l du s e c a d i t a lo p e r a t i o nt o c a r r yo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r e f o r m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 i n t e r n a la n de x t e r n a lc h a n g e s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t h a tt h e e n t e r p r ls eb e c o m e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n h a n c et h ec o m p e t i t l v e n e s s o f e n t e r d r i s e sc o n s t a n t l y t h i sp a p e rc o n n e c t st h es c i e n t i f i co u t l o o k a n d e c o n o m i ct h e o r yw i t hm a n a g e m e n t a l t h e o r y ,a n d i te l a b o r a t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s o f t e n i n go f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m a n a g e r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l o n i t a l s od o i n t so u tt h ee v o l u t i o nt r e n do f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s o f t e n i n ga n d i t sd v n 锄i cm e c h a n i s m w h a t sm o r e ,t h i sp a p e rp a y sa t t e n t i o n t ot h em o d e j - o fs o f t e n i n go fa m e r i c a n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 i ta n a l y s e st h ec o n d l t l o n a n dw a yo fq i n gd a o s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f i n a l l y , i tp o i n t s o u t i n n o v a ti o nm o ti v a ti o n ,c h a n g et r e n da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p l a no fe n t e r p r ls e m a n a g e m e n t a c c o r d i n gt or e s e a r c h , w ec a nd r a w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l n s : s o f t e n i n go f t h e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i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m a n a g e r l a 上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ya r et h ei n e v i t a b l et r e n d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e v 0 1 u t i o no ft h e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s o f t e n i n g h a so b j e c t i v el a w s , w h i c h i st h er e s u l to f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o ft h ei n t e r n a ls y s t e ma n d e x t e r n a ls y s t e m t h ee x a m d l eo fa n a l y s i sa b o u t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s o f t e n i n gi nu s a s u p p o r t st h e r e g u l a r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t e n i n g ,w h i c ha l s os u p p o r t st h a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g ht e c h n o l o g yi s t h e m o s te t f e c t l v em e a n st ot r a n s f o r mt r a d i t i o n a li n d u s t r i y t h em a i n w a y so f t h e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s o f t e n i n gi no i n gd a oa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h l g h n e wt e c h n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a n d k n o w l e d g e - b a s e di n d u s t r y ,w h i c ha l s o d e p e n do nt h ea d v a n c e m e n to f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 y s o f t e n i n go ft h e 1 n d u s t n a ls t r u c t u r ew i l l b r i n g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s t r a t e g i c m a n a g e m e n t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 ,h u m a nc a p i t a la n d 腿r k e td e m a n d m a n a 窟e m e n t 2 ) k e yw o r d s :s o f t e n i n go ft h e a d m i n i s t r a n t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o p p o r t u nit y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 ,t r e n do f t h e c o m p a r a tiv e a d v a n t a g e , s t r a t e g ic 亡些结控筮丝皇全些筐堡銮堇趋自班峦 刖舌 2 1 世纪是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世纪。2 0 世纪9 0 年代后期信息技术 革命使世界经济迈进了知识经济时代,引起了全球性产业结构大调整和管理变革 高潮。发达国家利用长期积累的技术知识优势,加速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传 统产业高度化。 面对这种挑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及地区为实旖“后发优势”的赶超战 略,也纷纷加大对高新技术研发经费投入,致力于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以 推动本国经济稳定、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 w t o ) 成员,按w t o 确定的规则和时间表,中国必须在2 0 2 0 年以前,全面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市场开放度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为实现这一要求,首 先应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此,中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提 出转变经济增长形式,由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式转变,以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 新立国之本的新理念,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 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也应与国家整体规划协调进行,同时,青岛正处于环渤 海湾经济圈与发展蓝色海洋经济最佳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必 将面l 临结构调整和管理变革问题。可以预见,产业结构软化演变与管理变革趋向 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研究产业结构软化和管理变革趋向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 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里,企业管理者要管好企业,首先,要用经济全球化的理 念,根据国际产业结构日益软化的趋向,确实做好企业技术、知识积累,提高员 工素质,预测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并利用国家不同时期的产业倾斜政策,发展壮 大企业规模;其次,要用知识资本运作方式,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地 实施与产业软化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变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不断增 强企业竞争力。本论文正是基于此目的而编写的。 本论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线,把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理论、管理理论有机结 合,阐述了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的趋向,并从产业的技术构成角度,分 析青岛市产业结构基本状况,提出产业结构软化模式和企业管理变革实施方案。 芒些结翅毯丝复坌些簋堡銮至趁囱班红 1 基本理论 1 1 产业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变革趋向 产业结构理论与管理理论变革,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不 断发展而相应演变的。 1 1 1 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变 在农业经济时代,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1 9 世纪的新古典经济学、 2 0 世纪3 0 年代的凯恩斯经济学到战后的各种经济学派,可以说都是以物质为基 础的经济学,其核心思想是遵循“物质稀缺原理”和“生产函数理论”,由此形 成的产业结构是劳动高度密集型。 进入工业化经济时期,资本密集逐渐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经济学家集 中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平衡关系,由此诞生了经济阶段性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理论、产业之间投入产出的关联理论和产业结构发展形态理论。这些理论是工业 化经济阶段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时至今日仍被广泛应用。 在工业化经济发展后期阶段,资本密集产业逐渐被技术密集产业代替,经济 学家的研究逐步与经济赶超相联系,与产业结构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发展相联 系,与新技术革命进程相联系,由此诞生了“产业培育论”、产业结构“高加工 化 等许多现代派理论。 当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新技术不断发展,技术知识成为社会 经济稳定增长的核心因素,由此诞生了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型的后现代理论。而在 中国,1 9 9 8 年1 0 月出版了( 1 9 9 8 至2 0 0 1 年的中国一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与发 展趋势的报告白皮书,该白皮书由中国国内各领域最著名的专家、学者厉以宁、 吴敬琏、朱厚泽等共同编写,共分三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的由来、特 征、内涵以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等领域的理论,是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与管理变革的理论基础。 1 1 2 企业管理理论的演变 企业管理理论的演变趋势是:古典论一传统论一现代论一后现代论。 古典论是经验型管理;传统论的典型代表是泰罗的科学管理,这种科学管理 的原则在2 0 世纪全世界范围内被奉为典范,不仅大企业、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按 2 亡些结翅毯丝皇垒些重堡变蔓趋回班蕴 它设计,甚至连政府组织都以它为参照;现代论阶段中出现了各种流派的战略论、 市场营销论、运筹理论、组织行为论、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国际贸易论、人力资 源管理论和权变理论等;进入2 1 世纪后,企业管理走上了后现代管理阶段,其 核心特征是: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知识的高度融合 使社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增长;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人力 资本成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衡驾经济效率的标准; 企业的生产形式将由非标准化的柔性生产取代标准化的刚性生产;现代企业管理 核心是知识管理。这种理论还认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一项新技术的 平均寿命期已由过去的3 0 多年缩短到5 年左右。因此,只有知识创新才是增强 一个国家及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力量。日本和韩国学者认真地研究这一理论观 点,日本政府已把“科技创新战略”修改成“知识创新战略”。 后现代管理论与现代管理论、传统管理论的本质区别如表i - i 所示。 表i - i 三种管理理论的比较 汶 传统管理论现代管理论后现代管理论 核心内容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企业是知识传播与 企业是信息加工厂 主体推广应用的主体 资本是企业发展首技术是企业发展首知识是企业发展首 理论核心思 要推动力要推动力要推动力 想 人力是企业的机器人力是企业的资源人力是企业的资本 管理的核心是资本管理的核心是技术管理的核心是知识 管理管理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经历了一段艰辛的探索之路,从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性管理到 到改革开放后的中西结合管理,再到2 1 世纪后根据国情进行大胆自主创新管理, 芒些结掏熬丝垒些重堡銮至趋回班蕴 使中国企业管理取得跨越式发展。海尔、t c l 、联想等一大批品牌企业的管理模 式就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典范。 近年来,中国企业界正大力推行后现代管理的观点,认为中国早已确立了科 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机制,并提出了建设新型国家的雄伟目标,后现代管理将是 中国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向,将给中国企业管理提出新的重要课题和更高的要 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李占祥认为,企业管理的演进历史正在进 入一个后现代管理的新的发展阶段【1 】。 当前国内外学者都关注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其核心是知识管理,而人是知识 的载体,因此,人力资源资本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课题。由于人力资本管 理强调资本投资与回报,其中涉及到企业产权、收益权和管理权的分享问题,这 些都必将冲击传统的企业产权管理制度。2 0 11 年4 月,汇集2 干多家高新技术产业 的北京中关村产业园区,正在大力推行企业制度创新变革,标志着中国人力资本 管理将有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的变革历史,都深深刻下了社会经 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时代烙印,它们的变革过程都是以社会经济为基础而建立起紧 密关联关系。 1 2 产业结构软化的特征与影响 1 2 1 产业结构软化的特征 2 0 世纪8 0 年代,世界各国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纷纷创建了高科技工业 园区,作为高新技术转化为产业化的孵化器。目前,全世界高科技工业园区约有 9 0 0 家,其中中国5 3 家。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占领着高新技术领域最高地,高新 技术产业已形成了规模化和商品化,其产品垄断着整个国际市场。面对高新技术 产业化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和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新兴国家及地区,也 纷纷创建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 业异军突起,己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了界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有 些学者把高新技术产业称为“第四”产业或“软产业”。 4 1 9 8 1 年日本教授田地龙一郎等将“软化”一词用于经济领域,他们认为产 业结构软化是历史潮流和时代需求,并建议创立与之相适应的“软产业经济学” 2 1 。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结构软化”的一般含义是:在社会生产和再 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而脑力劳动、技术、知识的 投入相对增大。与此相适应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将日益被技术 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所取代【3 】。 李健等学者提出了软化度度量概念。他们认为:产业软化度= 无形资产投 入总资产投入=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就业总人数= 无形资产的总产值国民生产总 值;软化度指数值范围为o l ,越接近1 表示软化程度越高。通常把软化度 指数在4 0 - - 6 0 的产业称为低软化产业,而软化度指数大于6 0 的产业称为高软 化产业,软化度指数小于4 0 的产业称为硬产业i 。 产业结构软化特征是:( 1 ) 知识高技术密集;( 2 ) 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 高附加值;( 3 ) 脑力劳动占从业人员8 0 以上:( 4 ) 无形资产与产业总资产比例超 过6 0 。 1 2 2 产业结构软化的影响 瑞典管理发展研究院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世界竞争力的研究,而且每年出版一 次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他们的研究成果。据2 0 1l 一2 0 1 2 年鉴,世界最具竞 争力前三位国家是瑞士、新加坡、瑞典。他们认为:国家财富是竞争力产生的最 后结果,一些国家依靠自然资源积累的财富很少,但他们却很有竞争力,新加坡 就是一个范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莱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的强弱与这 个国家的产业构成高度紧密相关。产业结构软化大大增强了国家竞争力,而一个 国家竞争力其中体现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潜力、高稳固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就业社 会环境创造力。 产业结构软化减少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 用效率和企业效益,使国家经济从外延增长转变为内涵增长,从而增强了经济发 展潜力;产业结构软化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大降低了传统产品的生产成本, 芒些结翅这些量全些筻理銮堇趋囱硒窒 继续维持传统产品的竞争力,避免了传统产业的衰退现象,从而有效地稳固了社 会整体生产力:产业结构软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服务知识化,极大的提高了服务 质量和服务范围,增加了就业机会,并使服务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随着服务业创新链的不断扩大,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创造力。 目前,世界经济之所以如此顽强抵御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与国 际产业结构日趋软化有很大关系。 1 3 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联性 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是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 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 i 3 1 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联关系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从世界经济史看,科学技术 的每一次重大革命都推动着社会经济跨进新的时代,而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时 代,必然有其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变革。图卜1 表示 出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企业管理变革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系。 经济形态 演变: 产业结构 演变: 企业管理 核心: 圈圈圈 图卜1 产业结构演变与企业管理变革关联关系 6 亡些绪控达丝星全些鳘堡銮堇趋回班究 由图中表明,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农业经济进入到轻 工业经济,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而企业管理核心也由劳动 力管理转变为资本管理:以内燃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轻工业经济 进入重工业经济,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替代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管理的重心则 由资本管理转变为技术管理: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工业 经济迈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高密集产业逐渐成为国际经济的主导产业,知识、 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不断发 展,产业结构将由“硬件向“软件”进行阶段性的演变,而企业管理也由硬 性、有形资产管理向软性、无形资产管理进行相应性的变革。因此,产业结构软 化演变与企业管理变革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之 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关联关系,而科学技术进步是其关联关系的强大动力,社会 经济发展是构成关联性的基础条件。 从因果关系角度分析,产业结构软化是一个过程,是由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 关联的硬件产业结构,向以技术知识生产为关联的软件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在 产业结构软化演变过程中,企业的r 勾# i - 部环境将发生本质性变化。对内部环境而 言,知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外 部环境而言,在决定市场竞争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中,技术与知识 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力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只有 通过管理变革,才能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著名管理学家李占祥认为, 企业管理变革发展有条规律,它总是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总 在经营环境巨变所引发的重大矛盾关系的发展而变化中,使企业管理演进过程显 示出阶段性来发展的【1 】。因此,产业结构软化演变与企业管理变革发展具有内在 因果关联关系。 产业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的变革历史,也表明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 变革具有理论意义的内在关联性。 1 3 2 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关联性的本质根源 2 0 世纪,人类曾经历了两次大灾难。一是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 芒些结翅毯丝皇全些重堡变蔓趋囱班荭 界大战带来的空前灾难;另一个是全球性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生态危机带来的严 重灾难。引发这两次灾难的本质原因,都是人类过度地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要摆脱依赖自然资源的最根本办法,就是依靠技术与知识的力量去创造新的 财富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甚至利用海水提取氢燃料等获取新能源;利 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大量转基因农副牧产品等。 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把技术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把知识与智力资本 作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应用高新技术生产出高品质的各类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 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为此,产业结构将由以物质生产为主导向以知 识的生产、配置、使用的方向转变,而企业管理也由传统的有形资产管理向以知 识为核心的无形资产管理进行适应性的变革。人类对社会文明的永恒追求是产业 结构软化与管理变革的源泉,也是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关联性的本质根 源。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具有必然的因果关联性, 而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高需求是构成关联性的本质根源,科学技术进 步是构成关联性的强大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构成关联性的基础条件。 本论文采取的技术路线如图卜2 所示: 图卜2 技术路线图 9 芒些结翅鏊丝里垒些重型銮至趁回迓荭 2 产业结构软化的演变趋向及其动力机制 2 1 产业结构软化的演变规律 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产业结构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 不断发展,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演变特 征,演进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总体而言,产业结构的重心具有以下演变顺 序:农业一轻工业一基础工业一重加工业一轻重结合高技术加工业一高科技产业 化与传统产业结构高度化一知识型服务化。产业结构重心的演变从资源配置的角 度来看是:劳动密集型一资本密集型一技术密集型一知识密集型一知识型服务 业。 对于三次产业间演变趋向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 动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的配置及使用将发生规律性变化, 由此标志着三次间结构的演化。从业人员相对收入的差异是由产业间产品附加值 的差异引起的,并由此造成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从业人员随着收入的提 高又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收 入的比重呈现出由快速上升转变为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 支柱,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一般趋向是由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顺序转换。 对于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产业体系 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产业结构的重心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是由劳动密集型 向资本密集型发展,最终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而从产业体系的结构特征看,产业 结构演变轨迹大致按以下顺序进行: ( 1 ) 产业结构的形态由以轻工业为重心向以重工业为重心演变。早期的产业 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纺织工业等轻工业领域,使轻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工 业发展初期阶段的主导产业。但随着重工业在工业发展中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化 过程出现重工业的特征。 ( 2 ) 整个重工业结构出现了高加工化的特征,其重心由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向加 工工业演变。 1 0 亡些绪掏这丝生全些管堡銮堇趋臣虹荭 ( 3 ) 工业结构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技术密集趋势,科学技术在 工业生产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这一阶段中,一方面各产业部门采用先进的技术、 工艺并逐渐实现自动化;另一方面,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新兴产业逐步兴起,这 些产业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 4 ) 2 0 世纪9 0 年代后期,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浪潮,使世界经济迈进 了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和知识的生产、占有与利用成为社会生产最重要的因 素,产业结构呈现高科技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度化特征,并使第三产业趋向知识 型服务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 2 国际产业结构软化趋势 当今国际产业结构格局变动具有如下趋向: 在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的格局下,国际产业结构向高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结构 高度化方向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软化的格局呈梯形结构,如图2 1 所示。 产业结构特征 低 图2 1 国际产业结构格局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位居最高层,依次向下是新兴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韩 国、香港、台湾地区) ,发展中国家( 中国、巴西、印度等) ,最低层为最不发达 国家。相应的产业结构特征是:知识高技术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 劳动密集型【4 】。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垂直分工的格局下,分工内容发生 历史性变化。发达国家利用知识的长期积累和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一大批高 亡些结掏筮氆皇全些筐垄銮堇趋匝硒塞 新技术产业,企图把落后的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部分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 新兴国家转移,但这种转移也日益受到强烈的抵制。2 0 1 1 年4 月,中国、印度、 巴西、俄罗斯及南非五个金砖国家在中国海南三亚召开第三次金砖峰会,并发表 会议宣言,预示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将扮演重要角色,并用后发优势的赶 超战略力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一些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产生“水平产业分 工”。 发达国家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全面进入商业化、实用化时期,高新技 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迅速增长。在决定国际比较优势和国家竞争力的各种 因素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挑战,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国家及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加大对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抢占高新 技术最高点,力争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世界未来预测大师托夫勒在第三次 浪潮中便指出了“不发达国家及地区为求得跨越式发展,应大力发挥后发优势”。 发达国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传统产 业大大降低劳动成本,并继续保持垄断和领先地位。这种局面使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的初级低档产品的比较优势受到严重削弱。因此,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已迫在眉睫。 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条件的变化,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快与国际产业结构衔接 的速度,面对国际竞争的种种压力与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寻找机会去主动应对 挑战。2 0 1 1 年1 0 月2 1 日中国一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高峰会议在中国西宁召 开,意在促使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应对欧债危机的影响,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经 济合作。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向以高效益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度化方向演变, 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又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科学认识产 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是对现有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关键。 2 3 中国“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趋向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具有如下特征:结构短缺制约。由于原有经济基础薄 弱,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难以适应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了基础产业短缺制约: 1 2 芒些筮翅毯丝皇全些重堡变至趋匝鲤红 结构变动剧烈。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自然渐进的工业化道路不同,中国是由计 划经济体制转型为计划市场体制,新旧体制的转换再加上经济高速增长,必将带 来产业结构剧烈变动;外部资源依存度日渐增强。中国加入w t o 后,产业结 构变动必将与国际贸易、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关联程度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 先进技术、知识的占有和资本积累成为其在国际竞争的资源,为了争取在国际市 场的竞争力,迫使中国必须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中仍存在着滞后不平衡和超前不平衡。其中,滞后不 平衡表现在:手工劳动普遍存在于一些低技术构成产业中;工业生产领域中的许 多重要产业,技术差距仍然明显,虽然产量呈现增长态势,但整体规模与技术水 平越来越呈现不对称的局面;加工制造主要以粗加工为主,国民经济自主研发及 创新能力较低,机械产品仍然依靠进口。而作为超前不平衡表现在:与工业化积 累要求不相符合的是国民收入明显倾向于个人收入;以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 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增长幅度高于机械制造业,由此引发了严重的重复建 设、重复引进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而一些不具备条件而盲目上马的项目,陆 续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包袱。 这两种不平衡产业结构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良性发展。一方面,资源约 束程度越来越高,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之路已经难于长期支持:另一方面,低 质量的增长已经不能满足于国际社会接轨及经济赶超目标的要求。因此,中国在 “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产业结构调 整升级迫在眉睫。其发展趋势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摆脱其增长依赖于资源 的投入;加快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在生产集中的同 时促进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加快技术进步步伐,使重要基础产业尽快完成 主体技术从低级、中间适用技术向先进技术转换,同时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提高存量资产和资源利用效率等。通过增长方式 的转变,使国民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社科院于2 0 1 1 年1 2 月1 2 日发布了产业竞争力蓝色白皮书,指出: 2 0 1 0 年中国g d p 为4 0 1 2 0 2 亿元,相当于人均4 2 7 7 美元( 按1 3 4 亿人口和1 :7 亡些绪趁筮丝皇全些笪堡銮至签逸盟嚣 汇率计算)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划分,中国已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面临着经 济增长放慢,人均收入难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考验,建议通过提高高新技 术来促使进口导向的转变;加快低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化速度;加大新兴产业、创 意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创新链建设【5 1 。因此,物流、网络、文化创意产业将是中国 “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2 4 产业结构软化演变的动力机制 系统地考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到产业结构演变存在着内在动 力机制和外在动力机制。正是内外动力机制的相互作用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软化 演变。 2 4 1 产业结构软化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 产业结构内在动力机制包括知识与技术、人力资源、消费需求变化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与技术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核心。首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过程 自动化,加速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高效率、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转移, 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化;其次,科技进步不断开拓出新的生产技术领域, 形成了新兴的产业。特别是知识、高新技术相互渗透与融合,便迅速分解衍生出 新兴产业群,直接改变着产业的构成体系。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基因工程产业兴起 就是很好的例证;最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原有产业结构分化加剧,通过提升 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软化的演变。 第二,人力资源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关键。众所周知,产业结构演变要依靠科 学技术进步,而科学技术归根结底要依靠具有知识和创造性的人力去研发与应 用。2 0 世纪9 0 年代初,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在他的新作后资本主义社会一 书中指出,智力资本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资源,促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将成为社 会的中坚力量1 6 1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 资源和资本,而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只有拥有足够高级技术人员和 高技能的知识工人,才有条件将高新技术转化为产业,才能推进产业结构向着更 高级的方向演进。 第三,产业结构形态与消费需求变动有直接关系。任何一个时期产业结构演 1 4 亡些结控筮丝兰全些笪垄銮堇趋氲班究 变都必须由强大的需求能力来拉动。在农业经济时代,解决衣食是人类最基本的 生存需求,因此,农业和轻工业成为主导产业。2 0 世纪中期,在居民满足衣食 需求后,对住行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欲望日趋增大,于是重加工产业成为主导产 业。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各种服务性需求日趋扩大,使服务业成为社会经 济的主导产业。在当今社会里,消费结构已向多样化、多层化变动,个性化产品 成为消费需求的目标,因此,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 2 4 2 产业结构软化演变的外在动力机制 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是内外在作用机制影响的结果,内在机制体现在产业结 构本身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外在作用机制则是受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影 响。而从实践经验角度看,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外在作用机制的影响。 经济体制一般可划分为市场体制、计划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等。经济体制对 产业结构演变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软化演变过程中,对资源 配置起导向作用;二是通过经济体制的特定机制功能,去影响社会生产要素的转 移和组合,为产业结构软化演变提供足够的条件保证。西方理论认为,高度弹性 的价格调节机制,是资源要素转移与组合的核心,而实现这种功能要有高度自由 化的市场体制起作用。这种理论很容易滋生投机行为,2 0 0 8 年美国发生的金融 危机就是其具体的表现。而计划体制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其资源配置是由中央 和地方用指令性计划来完成的。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是计划经济的体制,产业结构的组织转变主要通过高度 计划的方式实现,资源分配采用行政权力的方式。由于与客观规律有较大偏差, 导致产业结构存在许多缺陷。例如,2 0 世纪6 0 年代,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 产业结构的航天、航空、电子、新型材料等是在高度计划体制下作为国防工业发 展而服务的,这些产业的任务是生产出所需求的产品,其资源配置几乎不考虑成 本约束。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产业技术和工艺成本很难为市场所接受,也很难进 行推广应用。因此,未能发挥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在优势和带动产业结构向技术 密集化方向发展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理论上讲可以 芒些结掏毯丝皇全些簋堡銮星趋回班壅 克服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两种极端的严重缺陷。2 0 0 8 年,中国之所以较好的规 避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好印证了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强大生命力。但是, 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两种倾向发生,一是发达国家在市场体制下,形成的产业结构 演进模式已经成为既定的参照物,应防止模仿多于创新;二是中国是由计划体制 转变为计划市场体制的,在实施赶超的战略中,对传统体制的淘汰使人很容易矫 枉过正,而忽视了产业结构软化演进的规律性。 为了加速产业结构软化的演变过程,各个国家都日益重视产业结构转换过程 中的政府干预作用,即: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宏观引导。一般通过财政、 金融、外贸和法律等手段,引导自主经营企业克服短期利益驱动求得长远发展, 将产业政策的目标转化经济活动内在机制。 产业政策在不同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其形式、内容、 重点等是各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集中支持少数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 展,对大多数产业的发展更强调市场机制对其自我调控作用,并出台相应措施保 护中小企业发展。在新兴国家( 如新加坡、韩国) 和地区( 如台湾) ,主要是根 据国际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力求产业升级,其产业政策方向是适应发达 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 化,进而向出口替代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经济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干预,寄 希望于通过政策缩短产业结构的演变周期。正是这种国家赶超战略的指导,导致 产业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尤为明显。中国在产业政策的实施中堪称为发展中 国家的典范。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到而后的西部大开发,再到汽车、家 电送下乡等种种倾斜政策,都大大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2 0 世纪后期,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大市场的形成,传统倾斜式产业 政策的作用影响发生了变化。乌拉圭回合协议中,限制了采用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的保护政策措施,并限制了采用与贸易有关的措施来影响外国的直接投资。同时, 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国界与区域间的界限,使全球范围内人流、 财流、物流的流通快速便捷,比政府的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对产业布局有更大 影响力和作用力。因此,国际上产业政策的演变呈现出以下五种趋向:产业 1 6 芒些结抱筮丝皇全些簋堡銮堇趋自硒荭 政策从部门与行业倾斜转向于更一般的产业政策,即促进国民经济总体竞争力的 提高,包括改进基础设施、促进教育、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大力支持产业 技术创新并大力发展与民生及其他关联产业有关的服务业;大力扶持出口外 向型产业;更强调区域目标,扶持国内相对不发达的区域,以求区域间的均 衡发展;大力推动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大力扶持高新技术 和新兴产业,促进传统结构高度化。 总之,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政策逐步由直接干预作用转变为 间接干预作用,由更多的控制转变为更大程度的放开,这是各国产业政策变化的 一般趋向。 1 7 亡些结掏筮丝皇全些鳘堡銮堇些回班蕴 3 美国产业结构软化例证分析 3 1 产业结构软化的战略决策 3 1 1 产业结构软化过程 2 0 世纪8 0 年代,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趋势,而日本的制造业却抢占了国际市 场大部分份额。面对这种挑战,美国政府适时调整了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即发挥 自我优势,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全面拉动传统产业经 济的提升。 信息技术产业一直是美国的优势,早在1 9 6 7 年,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4 6 ,已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战略调整后,更加大了对信息技 术产业的投资,信息技术产业也得到飞速发展。1 9 9 3 1 9 9 5 年,信息技术产业 的收益占美国全部产业利润的7 5 以上。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高投资高产出和快速 更新的特点,同时,它的覆盖面广又是高渗透性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 业都有很强的渗透力,成了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 美国是世界上创立国家科技工业园区的领头羊,直到现在,工业园区的规模 之大,数量之多,都是其他发达国家望尘莫及的。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科研与技 术研发的经费投资,每年经费投入占g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