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爬山调也叫山歌、山曲儿,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办 牧业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属原生态民歌体系。河套爬山调是爬山调的 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在其特定的自然环境、人 文环境下形成和发展成为蒙汉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形式。河套 怛山调既有汉民族风格浓郁的代表性曲目,也有借鉴蒙古族传统音乐的 典范之作,更有蒙汉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彩唱段。它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 话中,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劳动、实践给爬山调的创作、生长、发展 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爬山调这一声乐演唱 形式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更多的人把目光和焦点放到了流行音乐和学 院音乐的发展和繁荣上,而渐渐地忽略了我们本民族的、土生土长的优 秀文化遗产。 本文将通过对河套爬山调的渊源、艺术特征及唱腔的研究,旨在从 根本上认识、了解河套爬山调,运用现代科学的声乐学原理努力去完善 其唱腔,让更多人来了解、学习、发展它,让爬山调这一民间艺术再放 异彩! 全文有前言、四个部分和结语部分组成。 前言对河套爬山调的研究目的、方法、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概括性 的总结介绍。 一、对河套爬山调的历史渊源及流行区域进行较详尽的阐述。 二、从河套爬山调的本质特征、文学特征、音乐特征等几方面详细 阐述其艺术特征。 三、本章节是论文的重心所在。对于爬山调民歌唱腔的研究将从以 下几方面展开:l 、吐字行腔;2 、演唱技巧;3 、代表性曲目及优秀歌手 的唱腔特点;4 、现代声乐学原理与爬山调民歌演唱的结合。 四、对河套爬山调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较深入研究。 结语对以上四部分的论述进行总结,展望河套爬山调民歌艺术的前 景。 在新时代的民间歌曲演唱艺术中,不仅要注重其原生民族性,也应 结合现代科学性。在现代社会文化领域中,以美学为基础,结合科学严 谨的理念,努力使河套爬山调的演唱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专业化,使 此民间艺术蓬勃发展、长盛不衰! 关键词:河套,爬山调,艺术,唱腔 a b s t r a c t t h et u n eo fm o u n t a i nc l i m b i n g ,a l s ok n o w na s m o u n t a i nf o l ks o n g s ,i s p r e v a l e n ti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r e a si nc e n t r a la n dw e s t e r n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n d s e m i - p a s t o r a la r e a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r l l na s h o r t t u n ef 6 1 ks o n g sw h i c hb e l o n gt o t h eo r i g i n a le c o s y s t e m l o o pm o u n t a i nc l i m b i n gt u n ei sab r a n c ho f t h em a i n p o p u l a rb a y a n n u rc i t yl o o pa r e a ,i ni t ss p e c i f i c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tf o r m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i n t om o n g o l i a n a n dl o v e db yp e o p l eo f a 1 1v o c a la r tf o r m l o o pm o u n t a i nt u n eh a sb o t h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 t h eh a n 枷cs t y l eo fs t r o n gt r a c k s ,b u ta l s od r a wo nam o d e lo ft h em o n g o l i a n 价l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f o rm o r ei n t e g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m o n g o l i a n a n dc h i n e s e m u s i c , t h ew o n d e r f u la r i a i ti sr o o t e di np e o p l e sd a i l yl i v e s p e o p l e sp r o d u c t i o na n d l i v i n g ,l a b o r , i np r a c t i c e t r a n s f e r r e dt oc l i m bt h ec r e a t i o n ,g r o w t h ,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d e q u a t en u t r i e n t s ,h a sm a i n t a i n e ds t r o n gv i t a l i t y ! i nt h es o c i a l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o d a y sr a p i d c l i m b m o u n t a i nc l i m b i n gt u n eh a sa l s ob e e ns t r o n g l yi m p a c t e d ,m o r ep e o p l e b r i n ga t t e n t i o na n df o c u si n t ot h ep o pm u s i c a n dc o l l e g em u s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p r o s p e r i t y , w h i l eg r a d u a l l yl o s es i g h to fo u ro w nn a t i o n ,a n dan a t i v eo t o u t s t a n d i n g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p r i n c i p l e so fv o c a le f f o r tt oi m p r o v ei t ss t y l eo fs i n g i n g ,s ot h a tm o r e p e o p l e c o m et ou n d e r s t a n di t ,l e a r nt od e v e l o pi t ,s ot h a tt r a n s f e ro ft h i sm o u n t a i n f o l ka r t ss h i n ea g a i n !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c l i m bt h r o u g ht h el o o pt r a n s f e ro r i g i n s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a n d s i n g i n gr e s e a r c hw h i c ha i ma t f u n d a m e n t a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b o u tt h eh e t a o m o u n t a i nc l i m b i n ga n de m p h a s i z et h eu s eo fm o d e m s c i e n c e 1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so ft h eh e t a oc l i m b i n gt o n ea n dp o p u l a rr e g i o n sf o r a m o r ed e t a i l e de x p o s i t i o n 2 疗o mt h ee s s e n t i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h e t a om o u n t a i nc l i m b i n g ,l i t e r a r y f e a t u r e s ,m u s i cf e a t u r e sa n do t h e ra s p e c t s ,d e t a i l i n gt h e i r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3 ,t h i sc h a p t e ri st h ef o c u so ft h ep a p e r t h es i n g i n go fm o u n t a i nf o l kt u n e 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f r o n t s :1 ,a r t i c u l a t i o nl i n ec a v i t y ;2 ,s i n g i n gs k i l l s ;3 ,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n e s ss i n g e r s v o c a l r e p e r t o i r e a n de x c e l l e n tf e a t u r e s ;4 p r i n c i p l e so fm o d e mv o c a lt u n ew i t ht h em o u n t a i nf o l ks i n g i n gc o m b i n a t i o n 4 ,am o r ei n d e p t hs t u d y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t h et u n eo f h e t a oc l i m b i n g c o n c l u s i o ni ts u m m a r i z e dt h ea b o v ef o u r - p a r ts u m m a r yd i s c u s s i o na n dl o o k f o r w a r dt ot h ep r o s p e c to fm o u n t a i nt u n ef o l ka r t f u l lt e x to fap r e a m b l ea n df o u rp a r t sa n d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a d j u s t m e n to ft h el o o pc l i m b i n gp u r p o s e ,m e t h o d , r e s e a r c hh i s t o r ya n dc u r r e n ts t a t u so f as u m m a r yd e s c r i p t i o n i nt h en e we r a ,f o l ks o n gs i n g i n ga r t ,s h o u l dn o to n l yf o c u so ni t sn a t i v e n a t i o n a l i s m ,b u ta l s oc o m b i n ew i t hm o d e ms c i e n c e i nt h em o d e ms o c i a la n d c u l t u r a lf i e l d s ,b a s i n go nt h ea e s t h e t i c s ,c o m b i n i n gt h es c i e n t i f i ca n dp r e c i s e c o n c e p t ,s t r i v e t om a k eh e t a om o u n t a i nc l i m b i n gt u n em o r es c i e n t i f i c , r a t i o n a l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n dt om a k et h i sf o l ka r tt of l o u r i s he t e m a l l y ! k e yw o r d s :h e t a op l a i n ,t h et u n eo fm o u n t a i nc l i m b i n g ,a r t ,s i n g i n g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本人保证所呈交的论文不侵犯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 其他合法权益。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鐾名:迹日期:p 年 ? 。 加谚歹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门 张习盘。蹄1 言冀魏k l 刖舌 引言 在当前的音乐文化研究领域中,各地方民歌及原生态音乐备受关注。河套爬山调 作为内蒙古西部主要的民间音乐形态之一,它的产生、传承、发展和唱腔都有其独有 的地域特点与音乐形态特点。 理清河套爬山调的发展、传承脉络,对其唱腔进行深入研究,用科学的声乐学原 理分析其存在并发展的合理性,也从中发现不足,继而去完善。使河套爬山调的唱腔 特点更鲜明、更完善,更好地进行艺术表达,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发扬河套爬山调。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声乐学的相关分析方法结合音乐分析学,根据民族音 乐学及声乐学的理论文献记载,对河套爬山调的本体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总结出其本 质特征。采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的形式,了解爬山调传承人的成长、从艺经历,最终 总结其唱腔特点。在此过程中我再次亲身感受了爬山调的魅力,更坚定了我投身家乡 民歌艺术研究的决心! 民歌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它记录和表达的是各个时代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 感情。河套爬山调是河套人民抒情言志的口头民歌,人们用它来叙述自己的生活和命 运、交流思想、抒发感情。 1 9 5 3 年,中央音乐学院师生曾到五原县搜集民歌,其中大多数是爬山调,将近 2 0 0 0 首。 1 9 5 4 年,内蒙古文联作家、著名民间文学家韩燕如来河套地区搜集选录了大量 的民歌爬山调,并出版爬山调。 内蒙古西部区民间歌曲选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编著,1 9 6 0 年由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中共收录了1 1 0 多首爬山调歌曲,由王世一,雷芳,张善,杨少 臣等人采录。此书在前言部分对爬山调的命名、曲式结构、风格、分布地区、调式进 行了浅显的介绍,并未从音乐本体、歌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河套爬山调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研究者是原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文联主席 李树军同志,他从1 9 7 8 年开始,历经1 8 年,走访了3 6 0 个村点、4 6 0 名歌手,搜集 山曲儿3 万多首。在1 9 8 2 年和1 9 8 7 年由旗文联编辑出版了山曲儿集一、二册( 共 4 0 0 0 首) 。1 9 9 6 年出版发行了河套民歌选上下集,收录山曲儿3 0 0 0 余首。 2 0 0 8 年1 1 月由内蒙古通志馆馆长邢野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爬 山调艺术集成,共收录2 4 篇文章,6 0 0 多首曲调,8 0 0 0 0 多行歌词。此作集众家之 所长,汇爬山调艺术之总和。此书的问世弥补了中国北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一项空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白,为中国爬山调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一部经典的参考巨献。 本论文是在学习和继承我国民族音乐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研 究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等方法,扎实、 严谨地开展研究工作,力求对本选题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笔者在撰写本论文的过程中,对前辈们的专著及论文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试 图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所提高,能对河套爬山调的唱腔及艺术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 阐述。限于学识水平,提出的见解和观点难免有不成熟之处,恳请各位专家予以批评 指正。 2 一、河套爬山调的渊源及发展现状 一、河套爬山调的渊源及发展现状 ( 一) 、河套爬山调的渊源 1 、河套爬山调的历史 河套爬山调是河套地区地方风格浓郁的汉族原生态民歌,也被称为“爬山歌”、 “山曲儿”,它是草原( 游牧) 文明、农耕文明结合的产物。 自古就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这一套就是指的河套。黄河赐予河 套儿女们肥沃的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河套地区成为“塞外米粮川”。解放 前由于逃避战争和饥荒,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关和陕西的府谷、神木一带 的老百姓“走西口”大量涌入河套地区打短工、揽长工挣钱、养家糊口。春去秋归, 与家人一别,时日漫长,思念之情积压内心深处,他们需要通过一种方式来抒发、 宣泄内心的情感,于是他们选择了歌唱的形式。他们将本土的“信天游”与河套民 歌文化、草原民歌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河套民歌_ 一爬山调。 河套爬山调是河套人民抒情言志的特殊艺术,不受时间i 地点、人员的限制, 触景生情,情随歌扬,意随歌至,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河套爬山调显示着河套人 民的智慧,反映了河套人民的亲身经历和意愿,是河套人民的历史见证。它由河套 人民口头创作并流传,有着鲜明的河套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发自河套人 民内心的艺术珍品。人们把生活中的感受凝结于歌声,用独特的爬山调形式表达出 来,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出口成章。每逢婚姻喜事、亲友团聚,爬山调总是伴着酒 香;尽兴尽欢。 爬山调是河套人民的歌,人们创造它、演唱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通过 自己才华完善它、发展它,成为河套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中也有很多蒙古 调式的爬山调,在蒙汉杂居区共享,深受蒙汉群众的爱戴。 2 、河套爬山调的流行区域 最早的河套地区是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以南,黄河沿岸地区,北纬3 7 度线以北,包括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 - 4 - 宁夏、内蒙古、 陕西三省区) ,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1 9 4 9 年后,“河套”一词 的外延逐渐缩小,演变为仅指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河套地区,确立了这个词的地区独 立性。 河套爬山调中的“河套”特指巴彦淖尔市境内的河套平原区域,东与包头市相连, 南与鄂尔多斯市隔黄河相望,西与阿拉善相接,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河套地区 是黄河的冲积扇,北靠狼山,东临乌梁素海,乌加河与黄河的水网将其围绕。土壤肥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沃,灌溉系统发达,适于种植小麦、水稻、大都、玉米、谷等作物,一直以来是西北 地区最主要的农业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居住着汉、蒙古、回、满、藏等1 0 个民族。 ( 二) 、河套爬山调的发展现状 河套爬山调反映了河套人民的亲身经历,是河套历史的见证,是民间的艺术瑰宝, 对研究河套文化起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不管社会多么现代化、多么先进,一味的以洋 代土,崇洋灭土,离开本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一切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由于社会背景不同,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的欣赏领域很快被前卫、时 尚的流行音乐所侵占,老辈人喜爱的“土得掉渣”的东西早已被他们列入“落伍” 之列。曾经有一段时期,像爬山调这样的民间演唱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处于销声 匿迹的状态。过去唱爬山调的一批爱好者现已年老,有的甚至已不在人世,一些反映 原生态的内容也随之失传。现在的年青人喜欢流行时髦的歌曲,很少有人对爬山调感 兴趣。目前,唱爬山调的人已为数不多,濒危的现状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己经认到保护“非物质文化产遗产”的重要性,并且做了许多 有益的工作。例如:收集整理民间音乐,编纂了各省民歌、戏曲、音乐、舞蹈的集成, 组织大规模民间音乐采风调查,在农闲季节、节庆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活动 等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展开,将有利于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也有利于促 进其音乐本体内部各项工作的提高和完善。 2 0 0 4 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效应, 有关提倡保护和发展民间传统音乐的话题引起极大关注。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 时尚一时间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些曾经被认为土里土气甚至有些粗俗不雅的“草根 文化”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成为人们重新认识、重新关注的焦点。 4 二、河套爬山调的艺术特征 二、河套爬山调的艺术特征 河套爬山调题材和风格、内容丰富多彩,堪称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演唱的内容 和题材从谈情说爱、婚丧嫁娶、到山水风光、日月星辰,也可以是演唱者本人的夙愿 理想、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心里想的、耳闻目睹的都可尽情、自由抒发,而且是触 景生情,招之即来,不受任何拘泥。不仅乡土气息、生活气息浓郁,时代特色强烈, 而且旋律婉转自如,合辙押韵。 ( 一) 、河套爬山调的分类及演唱形式 1 、分类 ( 1 ) 、爬山调的唱词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并且有一种和谐整齐的韵律美,不用 唱,只是把它念出来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魅力。河套爬山调按其歌词表现的内容可分为 以下几类: a 、时政类 例:回水湾湾千层浪,翻身不忘共产党。日子一天比一天强,打心里感谢共产 党。猪肉烩菜放粉条,全凭共产党的好领导。 朝阳阳开花面迎东,政策对头得人心。大锅吃饭油花花少,小锅吃饭油花花飘。 b 、生活类 例:三十年的榆树还要长,爬山调越唱越想唱。发了一场山水澄了一层沙,富 根根扎在社员家。 山笑水笑人欢笑,红火不过个后大套:山新水新人更新,乡老大变成城市人。 c 、爱情类 例:长长的辫子背后心,留下马鬃鬃专爱人。茅庵房房对打对,天配我和小妹 妹。 三畦畦白菜两畦畦葱,三月里想亲亲到如今。 ( 2 ) 、爬山调音乐是一个地域宽广、乡土气息浓厚、兼容性强的传统民间音乐。 音乐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爬山调是汉族黄河文 化和当地蒙古族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它产生于蒙汉人民民间音乐文化的交汇地区, 因此有很多作品在音乐中吸收了蒙族民歌、漫瀚调、地方二人台音乐,以简明的手法 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 在爬山调中有不少经典的唱段是我们当地的作曲家、歌手的原创,这些作品或 多或少的吸收了现代民歌的元素,给爬山调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血液。 2 、演唱形式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河套爬山调充满浓郁的地方口语特色,最初以清唱为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后来逐渐增加了枚、四胡、扬琴、梆子、快板儿等农家乐器来伴奏。河套爬山调最典 型的演唱形式是对唱,也有独唱和众人齐唱的形式。 ( 二) 、河套爬山调的基本特征 1 、产生、发展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河套爬山调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伴随着河套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斗争。爬 山调的表现内容从揭露黑暗的旧社会、反对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到表达理想和愿望、 表达纯真爱情,再到歌颂共产党、毛主席与社会主义、赞美家乡、歌唱劳动生活。每 一首爬山调都浸透了河套人民的心血,是发自人民群众肺腑的声音。 2 、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传承 河套爬山调的创作过程是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融合在一起的,甚至个人的创作活 动完全被淹没于集体中。荚中有的作品是在集体场合中许多人的即兴创作,也有的是 个人创作出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由演唱者修改、丰富和完善。河套爬山调是 河套人民集体智慧和才能的体现。 河套爬山调靠听觉、视觉从具体的音乐音响中得到感受,并且口耳相传,而不是 靠文字记载。口头的传承方式更便于即兴性的创作,也便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这使河 套爬山调音乐获得了更为生动活泼的效果,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 3 、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 河套爬山调记载了河套人民在这片肥沃富饶的土地上,战风斗浪的苦难 史、翻身史、致富史。这里既有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也有旧社会倍受压迫 的血泪;既有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和美满生活的热切追求,也有对不幸婚姻 的怨恨;既有土改翻身的喜悦,也有致富奔四化的劲头。谈情说爱、婚丧嫁 娶、山水风光、日月星辰等都可以作为爬山调演唱的题材,演唱者本人的理想夙愿、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以通过爬山调尽情表达。 4 、音乐形象准确生动、结构短小、手法洗练 河套爬山调的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大部分以两旬为一首,也有以四句为一首的 “联四曲儿”。艺术形象单纯、集中,表现内容的方法也比较朴实、直接。就是这样 简洁洗练的手法却能塑造出一个个感人至深、令人信服的音乐形象。如:“乌拉山电 厂到处明,后大套好比一座城”。“黄河家去十八道湾,湾湾都成了米粮川”。“八百里 河套流洪水,p j g i j n j l 流过哪那儿肥”。“银川顶在西山嘴,谁不说咱们河套美”。以上 为四段唱词,两句一段,河套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点,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在简短的唱 二、河套爬山调的艺术特征 词中得到了恰当的表现。像这样的唱段在河套爬山调当中比比皆是。 ( 三) 河套爬山调的文学特征 1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河套爬山调的显著特点 爬山调的基本艺术手法,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的运用。按照朱熹的诠 释:比,是“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比喻或打比方;兴,是“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两种手法虽有不同,但共同的根基在于运用形象思维,用 形象来说话。 “比”就是比喻,以此一事物来比喻他一事物。用此手法可以加强唱词的意境, 耐人寻味,起到渲染色彩的作用。如:想哥哥想得泪蛋蛋泡,吃烟含住个烟锅铙。 “兴”就是兴起,触景生情,有此一事物引发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如:“刮起东 风水流西,看见娃娃想起你”。“大红公鸡毛腿腿,自找对象一辈辈”。这两段唱词 的特点是上句先言他物,属“兴句”;下旬为所咏之辞,属主句。有时兴句与主句之 间毫无关系,只是以此为诱导引子。 爬山调除“比、兴”手法的运用外,运用较多的还有对偶、夸张、白描、对比等 手法,使其语言的表现力进一步加强。 2 、大量使用迭音字和方言土语 河套爬山调中大量迭音字的使用,决定了其特有的风格特征。迭音字在河套方言 中叫“重沓沓字”。迭音字本身就构成浓郁的乡土味儿,唱起来口语化( 顺口) ,听起 来亲切。如:“麻阴阴天气雾沉沉,小妹妹哭成个泪人人”。迭音字按其词性的不同 分为以下几类:a 名词式的:羊羔羔、马驹驹、嘴唇唇;b 动词式的:哭鼻鼻,啦话 话,瞟眼眼;c 形容词式的:毛葫芦花眼眼,千层层,麻阴阴;d 象声词式的:嘶缕楼, 屹吱吱,刷喇喇响;e 儿化音式的:强强儿,欢欢儿,利利儿。 方言土语的使用为河套爬山调增加了地区性和浓重的乡土气息。只有搞明白这 些方言的特点、形式及其含义,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爬山调。如:“三九天的盖体 冰吧凉,想哥哥想得就盘床”。盖体( 被子) 、盘床( 失眠) 、冰吧凉( 冰凉到了极点) 。 如果把这首爬山调改成普通话:“冬天的被子凉得厉害,想哥哥想得老失眠”。虽然是 把意思都已表明,但失去了词义形象具体的特点。方言词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比喻贴 切、传神、到位。 3 、大量虚词的运用 在河套爬山调里像“圪、日、咋、来、啦、哇”等虚词,使用频率也是很高的。 如:圪梁、硬圪崩崩、日眼、日能、咋来来、来哇等。有些情况下是充当语气词,有 7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候由于组词的不同,词性也会有所变化,如:圪迷、圪针、日眼、日粗等。迷指迷 路,圪迷意为蒙哄过去;针是缝衣服的工具,而圪针则是一种带刺的野生草;眼即眼 睛,日眼却是不受欢迎;粗表示粗糙,或与细对,而日粗则表示夸张。 4 、衬字衬句的运用 爬山调的特点是唱,不是说。因此笔录的文字山曲儿与唱出来的的山曲儿最大的 区别就在于衬字衬句上。如:“一对对花蝴蝶牡丹上落,一对对毛眼眼朝住哥哥嘹。” 这是笔录的内容,而实际唱词为:“一对对( 那个) 花( 嘞) 蝴蝶( 花嘞蝴蝶) 牡( 那) 丹花上( 哎咳) 落,一( 嘞) 对对( 那) 毛( 嘞) 眼( 毛嘞眼) 眼朝住哥哥( 嘞哎咳) 晾。”加入了这些衬字衬句后,唱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 四) 、河套爬山调的音乐特征 1 、曲式结构特点 河套爬山调的曲式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常见的是由上下两个乐句和四个乐 旬构成的乐段结构。 上下乐句的爬山调形式短小,但在这简短的对应式结构中展示了完整的音乐构 思,采用富有特色的音乐曲调,刻画出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两个乐句相互应答,相 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音乐内容。如:“银川过来石嘴山,还数咱们河套川。 “八 支大渠连成串,又配了一套总排干。! 乌拉山建起化肥厂,支援河套多打粮。”“胡 麻开花一片片蓝,八百里河套赛江南。”上下旬是爬山调中使用最多、体裁最丰富的 句式,也是爬山调最古老的、原生态的句式结构,其他所有的句式均由此派生而来。 四乐句的乐段一般被称作“联四曲儿”或“联四句子”,是由两个乐句发展而成 的。有“起、承、转、合”结构的,如:“跳舞要跳交际舞,不要跳那扭屁股,大庭 广众不好看,叫人家说你没成数。”有排比式结构的,如:“要喝烧酒河套白,要吃 羊肉沙德盖,要烧大碳营盘湾,要吃莜面大后山。”还有应答式的结构和组合式的结 构。 也有三句为一首的,叫做“三旬曲儿”,民间称“三条腿”。最初的三句式就是 将第二句重复演唱构成第三句,如:“要吃樱桃拿钱买,朋友好为口难开,哎哟,朋 友好为v i 难开。”通过艺术实践及文人的创作,在二旬完了,还想更深刻地表达情意, 于是将第三局加以变化发展,成为第二句的扩展与补充。如:“头一回吒妹妹你你不 在,叫你大大打了哥哥两烟袋,头上打起个疙旦来。” 在爬山调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曲式结构。如:将众多曲子连在一起 的曲联体;在2 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文艺工作者创编了爬山调的叙事诗;还有具备 二、河套爬山调的艺术特征 戏剧雏形的山歌剧。 2 、音乐旋律进行特点 河套爬山调主要流行于平原地区,其节奏均匀、规整,旋律婉转、清丽、平和、 悠长、明朗,在进行中偶有大跳。 l 、河套爬山调的曲调以五声或六声的徵调式数量最多;商、羽调式较徵调式温 和,多以抒情见长;宫、角调式较少。在二乐句结构的乐曲中,上句大多结束在调式 音阶的第五级( 属音) 或第四级( 下属音) 上,形成半终止;第二句结束语主音,形 成全终止。两句的曲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或大体相同而结束音有所变化,或者 是起伏呼应。四乐句的唱段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典型乐段结构。 谱伤i :2 5 谱例:2 6 j 一。一 园图补隆烟叶子新安镇的 菜, tj。io_l_一。i_-_ 赫拉 乌 素 葫 - 芦片片房 皮上 晒, 乌 粱素海蒲 节节 缝锅盖 2 、跳进音型的运用。河套爬山调是反映河套劳动人民生活、爱情、劳动的民歌, 它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在爬山调中,其旋律线大幅度的上行、下行是常见的现象,这 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气候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河套人民群众性格质朴、豪迈、 爽朗、热情,而这些性格特点决定了表现它的音乐也必定是豪迈,爽朗的,而不是缠 绵,秀美的。所以在河套爬山调的旋律进行中,跳进音型较为常用,风格高亢奔放, 山野气息很浓。在旋律进行中偶尔会出现较大音程的跳进,这样更鲜明地体现出北方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族粗狂、豪爽的民族特点。 谱例:2 7 没办法才把你离开 1 0 三、河套爬山调的典型唱腔探究 三、河套爬山调的典型唱腔探究 ( 一) 、河套爬山调演唱的吐字行腔 1 、河套方言在爬山调中的运用 河套方言在语言学上属于西北方言系。爬山调的语言在音调旋律上的特点是深受 河套地方语言影响的,其发音、语调( 抑扬) 、语气( 重音) 、声调( 四声) 都造就了爬山 调独特的演唱风格。 典型的河套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3 个方面。 ( 1 ) 、声母 a 、河套方言把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声母z h 、c h 、s h 、r 都读作舌尖前音z 、c 、 s 。 b 、河套方言中特有的v 、n g 是普通话声母中所没有的。在普通话中双唇音零声 母音节中,如瓦( 哟) 、外( w 6 i ) :网( w 6 n g ) 等前面的声母w ,全部读成唇齿音v 。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字啊、挨、安、昂、袄、鹅等字在河套方言中都加声母n g ,读作 了n g a 、n g a i 、n g a n 、n g a n g 、n g a o 、n g e 。 c 、舌面前音声母j 、q 、x 与舌面后音g 、k 、h 有时会混声。如:“刚( g a n g ) 刚 儿”说为“将( j i d n g ) 将儿”,“耕( g o n g ) 地”说为“经( j i n g ) 地”,“去( q f l ) ”说为 “克( k e ) ”,“鞋( x i 6 ) ”说为“孩( h 6 i ) ”。 d 、切口( 也成慢声) 。如:将“棒”说成“不浪”,“巷”说成“黑浪”,“滚”说 成“轱轮”,“绊 说成“坡烂”。切口字的规律在于字的声母都是边音“1 ”,读起来 连绵、流畅,闪音味极浓。 e 、数量很少的急声字:如:不用说成“b 6 n g ”,不应说成“b l n g ”,不要说成“b i a o , ( 2 ) 、韵母 a 、普通话中的单韵母0 在河套方言中不存在。在于b 、p 、m 、f 相拼时,变为 e 、a 、i a 、i e 。如:波读作“b e ”,末读作“m a ”,迫读作“p i a ”。 b 、河套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前鼻音韵母e n 、i n 读作e n g 、i n g ,将u n 、u e n g 都读作o n g 。 c 、声母g 、k 、h 、z h 、c h 、s h 、r 与韵母u a n g 相拼时,韵母失去了介母u 。如: 广、黄、壮、双等的韵母u a n g 都读作a n g 。 d 、o u 与g 、k 相拼时前面加韵头i ,变为i o u 。如:狗、够、沟都读作g lu ;口、 扣、抠都读作k iu 。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 、i 和e i 有时候互变。如:备读作b l ,眉读作m i ,坯读作p 色i 。 f 、与e i 韵母相拼的只有b 、p 、m 、f 。1 与e i 相拼时都l u e i ,如:雷读作 l u 色i 。 ( 3 ) 、声调普通话中有4 个声调,而河套方言中有5 个声调,即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入声。入声是古声调的一种,其发音短促、急切。韵母是i 、e 、u 、 u o 、i e 、e i 、0 等字,有一部分读入声。韵母是t l e 的,几乎全部是入声字。河套方 言中的入声字喉音较重,均以喉塞音作韵母。如:笔、喝、特、热、秃、捏、缺、 学、切、铁、百等。 河套方言的独特发音形成了河套爬山调独特的演唱风格,但是,与之俱来的是 给推广和流传带来了不利因素。有研究表明,爬山调近年来不能推广流传,与过多 使用本地方言土语有关。不仅采用地方方言,且大量使用当地的一些谚语、串语和 俗语,使外地观众听了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就很难打开广阔的观众 市场。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用标准普通话取而代之。笔者认为,可 以做以下尝试:保留乡土乡音,也就是河套方言在语音上的特色,在曲目唱词的使 用上要敢于动“大手术”,目的是兼顾内蒙古地区之外观众欣赏的便利性。将那些 不易于流传和推广的方言换之易懂易听的大众生活化语言,既最大限度保留了河套 爬山调的地方特色,为爬山调的流行和推广开辟另一道路。 2 、河套爬山调的行腔特点 原生态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严生沽买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 “原汁原昧”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 要部分。它们所诠释的内容,与演唱者所属民族及生活地域息息相关、与其特有的 生活状态和情感息息相关、与他们特有的民族风俗和审美息息相关、与他们特有的 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息息相关。因此其要展现的不是演唱技术,演唱者不刻意强 求声音的圆润和位置的统一,它们表达了自身对生活和事物的感受,突出的是自我, 她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是习俗、是文化。 河套爬山调是我国原生态民歌的一个分支,因此它的演唱也具有所有原生态民 歌演唱的共同特点,真实反映人们生活和感情,对其文化和审美价值的的比较和评 价,民族音乐只有放在其文化环境中才能被理解。唱法是一种原始的未经加工过的 唱法,它有别于学院派的民歌唱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在 技术、声音和音乐表现等层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都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已经趋于概 念化和程式化,作品已经从生活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表现的是艺术化了的人们生 三、河套爬山调的典型唱腔探究 活和情感。 河套爬山调行腔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然、随意。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用声的特 点跟感情的表达一样,挥之即来,没有任何的磕磕绊绊。 ( 二) 、河套爬山调的演唱技法 河套爬山调与二人台艺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爬山调在演唱技巧方面吸收运用 了二人台的唱法中推,闪,躲等技巧。 1 、“推”,“闪”即演唱时在后半拍入唱,延迟或闪过拍点,这种唱法可以 唱出切分的效果,使旋律富于活力,音乐增强了张力。咬字也非常的清楚,增强旋律 内在动力,给人以新鲜感,是一种非常好的节奏润腔方法。一般发生在一个乐句的结 束音上,此音的时值一般较长。这种演唱技巧的运用避免了旋律的单调性,使旋律和 唱词增加了色彩和活力。 谱例:3 1 谱例:3 - 2 第二个谱例中第四小节用的推的手法,第五小节用的闪的技巧,给人一种新鲜、充满 动力的感觉。 2 、男声翻高八度的唱法:“翻八度”唱法是指男声翻高八度演唱和女声形成 同腔,这与我国一些戏曲唱腔中男腔演唱方法是一样的。翻八度的唱腔并不是把每一 个音都翻高八度演唱,而是采用翻高八度的同时又改变旋律音高的办法来处理,此技 巧的使用使爬山调的演唱极具特色,但同时也体现出爬山调用声中的不科学性。男、 女歌手音域相差4 5 度,本来不在一个音区,却让他们使用同一个调演唱。结果就 是女歌手游刃有余,男歌手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有甚者因声嘶力竭而过早的结束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了i i l 己的歌唱生命。河套爬山调的演唱中,男声“翻八度”唱法使用比较 频繁,有些曲目甚至在一个乐句中频繁出现高、低八度上下翻转。嗓音条件好、真 假声并用的歌手尚能承受,那些嗓音条件稍差一些的,就会出现明显的声带受损现 象。爬山调歌手虽然在演唱中运用技巧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与过渡的作用,但未从根 本上解决这一局限性。这一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3 、常用的润腔手法 “润”是民间乐语,指在遵循一定旋律骨干音的基础上,将民歌中的一些乐音 附加一些记号和音符,将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加旋律的曲折程度,使曲调更优美使 演唱更有情趣,更有韵味。润腔的形态很多,最常见的有旋律性、节奏性、力度速 度和音色方面的润腔。 ( i ) 旋律性i l i 空:不改变唱腔的旋律骨干音,加用倚音、上滑音、下滑音等来润 饰唱腔。这是河套爬山调最常用的滑腔手法。 倚音:倚音就是依靠在本音的小音符,有前倚音,后倚音之分,也有单倚音、 复倚音之别。大部分是由时值较短的辅助音组成,在记谱上它们不占基本拍子的总 时值。演唱时它们的时值算在被装饰的主要音的时值之内或算在它前面的音符时值 之内。倚音的装饰形态十分丰富,可以是级进式的,也可以是跳进式的;可以上行 进入本音,也可以下行进入本音。倚音的使用使旋律的细腻性增强,极具表现力。 滑音:由本音做下行滑动或上行滑动形成的装饰音称为滑音,就其滑动方向分 别称为下滑音和上滑音,记号为“和“”。滑动的程度有的是定位滑音,如 有的大跳音程之间的滑动,而大多是不定位的,爬山调中的下滑音形态是常见,上 滑音偶有用在此曲中大幅度的下滑音,强调下滑效果,反衬出音调的高亢,表现出 歌者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思念。 延长音:延长音的使用是爬山调体现山歌特征的表现手法之一,目的是为了更 加充分、直畅的表达感情。延长音一般处于全曲音域中较高的位置,时值长并且可 以自由延续,不受唱词的限制,可以使歌手更自由、彻底的发挥自己的演唱技巧。 ( 2 ) 节奏性润腔:保持原唱腔旋律不变的情况下,仅对其节奏加以适当变化,从 而使唱腔表达的内容更生动、更形象。 ( 3 ) 力度、速度润腔:就是在不改变唱腔的旋律和节奏的情况下,作力度和速度 方面的变化。 ( 4 ) 音色润腔:就是在不改变旋律、节奏、力度和速度的情况下,运用真假声的 变化、喉音、鼻音等不同的音色来演唱。 1 4 三、河套爬山调的典型唱腔探究 ( 三) 、河套爬山调代表性曲目及优秀传承人的唱腔特点 1 、代表性曲目 ( 1 ) 、夸河套 这是一首由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理事、巴彦淖尔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国家二 级作曲任义光老师创作的爬山调。流畅的旋律,清新的曲调,融入了现代民歌的因 素,配以诙谐幽默并特别有自豪感的唱词,把河套人爽朗、乐观的性格勾勒的淋漓 尽致,把河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表现得恰到好处。 曾例:3 - 3 夸河套) 任义光曲 大余太的那葫芦,西水道的那瓜,园圃补隆的烟叶- t _ 金黄金黄的大鲤鱼,惊动了那呼一市、锹、海勃湾、乌迭、石嘴山、宁夏, 此作品已经成了河套民歌、河套爬山调的经典之作,流传极广,几乎所有的河 套人都能演唱。在流传过程中,唱词也不断丰富。以下是最常见的一段唱词:“大 余太的葫芦,西水道的瓜,园圃补隆的烟叶子,人人把它夸。乌梁素海的芦苇,一 琅望不到边,金黄金黄的大鲤鱼,惊动了那呼市、包头,海勃湾、乌达,石嘴山、 宁夏,十个轮轮大卡车,一趟一趟的拉。软溜溜的油糕,胡麻油来炸,吃上磴口的 花莱士,保你们不想家,鲜红鲜红的枸杞,房个顶顶上晒,想喝河套的二锅头,请 你们沿着柏油马路,开上你的桑塔纳,搬上你的那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 年大学配送管理(配送中心运营)试题及答案
- 智慧家庭工程师认证考试(二)试题及答案
- 服装厂安全测试题(3篇)
- 车间中暑应急处置预案(3篇)
-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指标
- 吉林省公务员局审批项目流程图
- 绩效考核管理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 九型人格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
- 新蔡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申论新疆押题题库及答案
- 羊水过多护理
-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案例培训
- 护理应聘个人展示
- 电磁学试题与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药物离子电渗仪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团队经营管理课件
- 云浮市云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 文化认同机制构建-洞察及研究
- 氧同位素示踪技术-洞察及研究
- 教师十五五期间工作计划
- JG/T 235-2014建筑反射隔热涂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