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继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迸城”叙事模式研究 i 中文摘要 上个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勃兴与发展,城乡二元对立的 社会结构e t 益松动,数以亿计的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一个不可阻遏的社会大迁移 运动。对于此一运动的叙事,已经成为当代文坛越发重要的显在潮流。 在“乡下人进城”的小说书写中,“迸城”通常是叙事中无法绕避的逻辑起点, 它隐秘地通向中国本土现代化的历史路径,是城市乡村、城里人乡下人二元关系 充分彰显的规定情境。“进城”包含两层喻指:身体“进城”和精神“进城”。前者 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乡村城市的生存空间跨越:后者则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从前现 代的“乡土中国”到现代( 甚至后现代) 城市的历史穿越。基于此,本文以8 0 年代以 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为依据,试图提出并索解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安土重迁 的乡下人为何弃乡进城? 其二,身体“进城”究竟有哪些模式? 其三,精神“进城” 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乡下人僭越历史阶段的精神进阶究竟有多大可能性?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乡下人为何弃离家园“进城”呢? 综观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迸城”叙事,笔者认为,“乡下人进城”既源于一个朦胧的现代 化“梦想”的召唤,还源于固有的城乡对峙和差距。正是这二者的合力驱策着“乡 下人进城”运动。 笔者以社会学理论为依托,区分出8 0 年代和9 0 年代以来两个时间段,来梳理、 归纳身体“进城”模式。8 0 年代的“迸城”模式较为单一、清晰,大致可归为“上 城”和“个人奋斗者”两种模式。9 0 年代以来,“进城”模式则表现出一定的复杂 性、多样性,笔者总分为“主动进城”和“被动进城”两大模式,其下又各细分为 若干小模式。 乡下人在身体“进城”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进 阶。两种文明、两个时空的历史穿越,使乡下人的精神“进城”突显出精神历险的 特征。在与现代城市文明的交锋中,传统乡土文明呈现出无力应对、节节溃败的态 势。置身于这一夹缝中,“进城”乡下人经验着种种前所未有的精神苦难。从精神 “进城”的层面看,“乡下人进城”的历史穿越阻隔重重、举步艰难。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1 9 8 0 s ,w i t h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a s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 t h eu r b a na n dr u r a ld i c h o t o m yt e n d st ob el o o s e n e da n da l li n v i n c i b l es o c i a lt r a n s f e r r i n g m o v e m e n th a sb e e nu n d e r w a yw h e na r o u n dt e nm i l l i o nr u s t i c sh a v ec r o w d e di n t oc i t i e s , w h i c hh a sb e c o m ea l li n c r e a s i n g l yi m p o r t a n ta n da p p a r e n tt r e n do f n a r r a t i v eo b j e c ti n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n dc u r r e n tl i t e r a r yw o r l d h lf i c t i o n s c o n c e r n i n gt h er u s t i c s m o v e m e u tt oc i t i e s m i g r a t i o nt o c i t i e si s c o n c e i v e da st h eu n a v o i d a b l el o g i cs t a r t i n gp o i n ti nt h en a r r a t i o na n d ,i nac o v e r tw a y , i t1 c a d st ot h eh i s t o f i c a lr o u t eo f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 t h em a i n l a n do f c h i n a f u r t h e r m o r e ,i t i st h es e tc i r c u m s t a n c ef o rt h ef u l lc l a r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u r b a na n dr u r a ld i c h o t o m y , 髂w e l l a st h a to fu r b a nc i t i z e n sa n dr u r a ld w e l l e r s m i g r a t i o nt oc i t i e s e n c o m p a s s e st w ol e v e l s o fm e t a p h o r i cr e f e r e n c e s :p h y s i c a l 硒w e l l 船s p i r i t u a lm i g r a t i o n t h ef o r m e rr e f e r r i n gt o t h ec h a n g eo f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i nt h es e n s eo fs p a c ew h i l et h el a t t e r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t r a n s f e r r i n gf r o mt h ep r e m o d e mr u r a lc h i n at ot h em o d e m ( e v e np o s t m o d e m ) c i t i e s t h i sp a p e r , b a s e d0 nt h em e n t i o n e da s s u m p t i o n s ,i n t e n d st op u tf o r w a r da n dt o s e e ka n s w e r s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q u e s t i o n s :f i r s t ,w h yd or u s t i c sa b a n d o nt h e i rc o u n t r y h o m e t o w nt om o v et oc i t i e s ? s e c o n d ,w h a ta r et h em o d e so fp h y s i c a lc i t yt r a n s f e r r i n g ? t h i r d ,w h a ta r et h ef e a t u r e so fs p i r i t u a lc i t ym i g r a t i o na n dw h a ta b o u t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o f t h er u s t i c s s p i r i t u a lu p g r a d i n gr e g a r d l e s so f t h eb a r r i e r so f h i s t o r i cs t e p s i ti st h ec o n l n l o np r a c t i c ef o rt h ec o b n t r y n l e nf e do na g r i c u l t u r et ob er o o t e di n c e r t a i np l a c e sf o rg e n e r a t i o n s w h a ti st h ef o r c et h a th a sc o m p e l l e dt h e s er u s t i c st o a b a n d o nt h e i rh o m e t o w nt om o v et oc i t i e s ? b a s e do nas y n t h e t i ca n a l y s i so nt h e n a r r a t i v e so ft h e1 1 l s t i 0 5 c i t ym i g r a t i o ns i n c e t h e1 9 8 0 s ,t h i sp a p e rh o l d st h a tt h e m o v e m e n ti sa t t r i b u t e dt ob o t hav a g u ec a l lo ft h ed r e a mo f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e l o n g - r o o t e dc o n t r a s ta n dd i s t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u r b a na n dr u r a ll i f e 。i ti st h ej o i n td r i v eo f b o mo f t h e s et w of a c t o r st h a tc o n t r i b u t e st ot h em o v e m e n t b a s e do ns o c i o l o g i c a lt h e o r i e s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c a t e g o r i z et h et w op e r i o d so f t h e1 9 8 0 sa n dt h e1 9 9 0 sa n dt oa n a l y z ea n ds u mu p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m o d e so fp h y s i c a l c i t ym i g r a t i o n t h em o d e so f1 9 8 0 st e n d st ob es i m p l e ra n dm o r ee a s i l yi d e n t i f i a b l e , w h i c hc a nb er o u g h l yc l a s s i f i e di n t ot w om o d e s c i t y a p p e a l i n ga n ds e l f - s t r i v i n g s i n c e 张继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 1 1 9 9 0 st h em o d e st e n d st ob em o r ec o m p l e xa n dd i v e r s i f i e d w h i c hf a l li n t oa c t i v ea n d p a s s i v ec i t ym i g r a t i o nm o d e st h a tc a nb es u b c a t e g o f i z e di n t os e v e r a lm i n o rm o d e s s p i r i t u a lu p g r a d i n gf r o mt h a to f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t ot h a to fc i t i e si st h ep r e d o m i n a n t c h a l l e n g ef a c i n gt h er u s t i c sw h oh a v ep h y s i c a l l ye n t e r e dt h ec i t y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r o s s i n g o f t w od i s t i n c tc u l t u r e sa n ds p a c e sa n dt i m e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st h es p i r i t u a lc i t ym i g r a t i o na s a d v e n t u r o u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r u s t i cc u l t u r e sa p p e a r st ob ep o w e r l e s sa n dg r o u n d l e s sw h e n c o n f r o n t e dw i t ht h em o d e mu r b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r a p p e di nt h i sd i l e m m a , r u s t i c si nc i t i e s a r eu n d e r g o i n gv a r i o u s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s p i r i t u a ld i f f i c u l t i e sa n ds u f f e r i n g s i nt e r m so f s p i r i t u a lc i t ym i g r a t i o n , 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r u s t i c s c i t y o r i e n t e dm o v e m e n th a sb e e n p a i n s t a k i n gt oo v e r c o m e am u l t i t u d eo f o b s t a c l e s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哥大嫂从哪里来? 我们从苦寒的乡下来; 大哥大嫂到哪里去? 我们到富足的地方去。 何士光苦寒行) ) 引言 中国的文学世界里,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峙由来已久。追溯上去,唐宋诗词中 就已大量存在城市侈村、城里人乡下人二元对立的景观,比较著名的如宋代诗人 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入。”本诗以 一个进城农妇的视角,观照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和不公。这一文学脉络一路顺延 下来,如涓涓细流,不绝如缕,在文学的山水之间潜隐流淌。明代万历实录及 同时期的散曲中出现了大量对工匠艺人的记载、描写,这些在城市中颠沛流离的匠 人们大都是乡下人。到了清代,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表现出种种 无知、可笑的行状吃饭时甚至不认识自己莳弄过的“茄子”,也是一个典型的 乡下人进城场景。稍后的风月梦、海上花列传则专注于乡下女子进城后的烟 花生涯的描写。凡此种种,皆说明城乡之问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平等。 在城市繁华表象的魅惑与召唤下,城乡之间的历史空地里一直闪动着“乡下人进城” 的身影。 “五四”以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分化,更多的乡下入 奔走在这片空地里。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既是文明的归顺,更是由此适彼的生命选 择。鲁迅、王统照、潘训、老舍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关注、摹写这片生命世界。于 是,“逃离乡土,进入城市,由农村人变为城里人,便成为现当代文学中不倦的命 运主题。”o 上个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提速,无论是持写实或先锋 写作姿态、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写作宗旨的作家,都无法忽视“乡下人进城”这股 社会潮流。作家们纷纷把笔触伸入他们的生命世界,展示他们从贫穷、“暗陬”的 乡村出走,蜂拥进城谋生的场景,揭示他们进城后窘迫的生存处境、难以言说的精 。蓄达:李佩甫 ) ,小说评论,2 0 0 3 年第3 期。 张继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 ! 神凄苦和惨烈的个体命运,创造出一个个感伤、叹惋、艰辛和无奈的乡村“出走者” 和“流浪者”的文学形象。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当下,作家对乡下人进城的强烈关 注,显示出文学介入现实的强大功能。“乡下人进城”的文学书写也逸出了“乡土 文学”的畛域,“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自在的文学运动”国。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大抵去芜存精地滤去乡下人的贫穷和苦难,突显他们人性的 善良和生命的美好,从而激发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而“乡下人进城”叙事 中,作家们往往以贴近地面的写作姿势,不厌其烦地复制乡下人进城后的种种苦难 现实和生存困境。这种复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时代图景的窗子,使我们更清晰 地感知到现代化对“乡土中国”的冲击,并进一步理解现代化自身。在这个意义上, 这些作家都成了史家,这些叙事成了我们考察时代的最可靠的文本。但是,现实表 象的过度纠缠,又使作家缺乏穿透生活直抵本质的能力,于是,这些作品一般成了 有一说一的实录,缺了份灵动和超拔。 在“乡下人进城”的小说表述中,“进城”是首当其冲、无法绕开的。由于城 乡差别和对立的先验存在,在“进城”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城 里人”与“乡下人”的碰撞、交融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 文化幻化出的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严重对立与猛烈碰撞的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呈 现在人们面前”o 。“进城”作为一个特殊的能指,无疑地具有现实和隐喻两个层面 的所指。一是空间上的身体进城,即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进入城市, 谋求现实生活空间的转换。二是精神维度的进城,即从前现代乡村的原野,闯入现 代城市的丛林,进城者将面临来自社会身份、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等深层次质素的 阻碍。相比较而言,第二个层面的“进城”比前者来得更为艰辛,也更令每个关心 “乡下人进城”运动的读者牵肠挂肚。本文即从这两个层面着手,爬梳8 0 年代以 来小说中乡下人的身体“进城”模式以及他们的精神变异,并进一步追问由乡村到 城市的精神进阶有多大的可能性。 o 徐德明:“乡下人进城”小说的生命图景,文艺报2 0 0 6 年1 2 月2 8 日 o 丁帆: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4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第一章为什么“进城” 文学总与历史、现实紧密关联。8 0 年代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是和中国现 代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现代化进程,是指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 入很低的社会,走向一个以科学和技术为根基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伴随现代化 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乡对峙格局也在暗暗地发生着历史的转变。特别是9 0 年代 以后,随着以市场为特征的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治体 制的松动和崩溃,城乡之间的显在界限日益模糊淡化。农民不再被死死地禁锢在土 地上,数以亿计的农民抖落身上的泥土,义无返顾地离开生养他们的家园,从四面 八方涌入城市。于是,“乡下人进城”已成了中国最独特、阔大的社会景观,也成 了敢于直面现实的作家们最大的历史语境。乡下人进城”的文学潮流就是在这种 语境下,由一股小溪奔涌成浩瀚江海。 纵观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无不有一个“城里好活人”的先设叙 事语境。在乡下人的心目中,现代化的标志不是别的,正是城市中高耸的摩天大楼、 衣着光鲜的人群、闪烁的霓虹灯、宽阔的街道。城市作为一种诱惑,一种目标,时 时吸引着大批的乡村追随者。城市更是远远高于乡村文明的另一种文明,“在城市 文明和乡村文明的极大的落差中,作为一个摆脱物质和精神贫困的人的生存本能来 说,农民的逃离乡村意识成为一种幸福和荣誉的象征”回。向往城市,就是向往现 代文明。“进城”是每个乡下人心中的“绝对律令”。于是,对城市生存空阉的向往 和现代文明的召唤,就成了推动“乡下人进城”大潮的两大原动力。 第一节“必须绝对地现代” 法国诗人兰波曾决然地说:“必须绝对地现代! ”米兰昆德拉也说:“成为现 代人的欲望是一种原型,也就是一种非理性的命令,深深在扎根于我们内心深处”o 现代化是一种不容抗拒的“绝对律令”。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现代化已经 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一种普泛化的世界现象。“成为现代的”,仿佛一道神 谕,号令着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对于经历了漫长的农耕社会的古老中国 来说,现代化的降临却显得那样的犹疑、滞缓,也因此而更加艰难、惨痛。“五四” o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0 页。 。【捷】米兰-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1 8 1 页。 张继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 ! 时期,一批沐浴过“欧风荚雨”的有识之士面对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现状,从西 方借来“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火种,冀求以此双轭,把窳败的中国大车从暗陬 的封建宗法时代拉出来,进入现代文明照耀下的开阔地。“五四”虽然迅速落潮, 但是,大量涌入的西方现代文明,确确实实使国入看到了迥异于农耕文明的另一种 “天光”。1 9 4 9 年以后,现代化努力在另一个维度上延续。1 9 6 3 年1 月2 9 日,周 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农业、工业、国防以及科学的“四个现代 化”。其后,中国并没按照“四个现代化”的预定轨道发展。直到1 9 9 2 年邓小平南 巡讲话,一个全新的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方案浮出历史表面,现代化的号角 再次吹响。马克思说:“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 村化。”o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同样,中国的现代化所面l 狗最艰巨的任务, 也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即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到城里去,象城 里人一样生活,成了现代化语境下乡下人挥之不去的梦想。用严海蓉的话说,就是 “在中国当代发展的情景下,农村成为她们想要挣脱和逃离的生死场,而不是希望 的田野;希望空间、做入的空间是城市。”圆现代化便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建造了 一条高速公路,“农民就成了在路上疲于奔命的追赶者” 。 当城市一骑红尘,驶入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的历史空间时,广袤的乡村还在前 现代的“乡土中国”蹒跚徘徊。在城市文明之风的熏陶下,乡村已经急剧分化。在 有些农民这里,对城市的向往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物质和金钱诱惑当然它们 也很重要卿代化的生活方式才是他们渴慕的。比如,夏天敏接吻长安街中 的“我”在北京城里打工,最想做的事就是像城里人一样,和恋人在长安街上接吻。 文中“我”的一段独自式话语直接道出了个中缘由:“我向往城市,渴慕城市,热 爱城市,不要说北京是世界有数的大都市,就是我所在的云南富源这个小县城我也 非常热爱”。对城市如此地渴慕和认同,自然和困窘的乡村生活经验脱不了干系:“一 想到头伏在地上,屁股撅到天上在土里刨食的日子,一想到要和泥脱土坯砌房把骨 头累折把腰累断的日子,一想到一辈子就喂着猪种地养娃娃,年纪不大,就头发灰 白腰杆佝偻脸上沟壑纵横愁容满面的日子,心里就万分害怕,痛苦万分。”正因为 如此,“我”才希望以“接吻长安街”这种出人意表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在城” 状态。与形而下的动作“接吻”相勾连的,其实是再纯粹不过的精神追求:成为一 个“现代人”。“我”的追求不仅是属己的,更是所有“进城者”的终极追求。不过, 在人们为社会进步、物质丰富而感恩戴德地欢呼现代化的在临时,乡村社会正面l 临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撸斯全集( 第4 6 卷) ,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4 8 0 页 o 严海蓉:虚空的农村和空虚的主体读书,2 0 0 5 年第7 期 9 贺绍俊:在路上还是在土地上,文艺报2 0 0 4 年6 月8 日。 i 塑型大学硕主堂垡站文 ! 着被现代化消解吞噬的危险。一些进城后的乡下入感受到了这种故土沦丧的恐惧。 他们面对五光十色的城市,无所适从,觉得自己像一株庄稼被拔离乡野大地,漂泊 在城市坚硬的水泥大道上。对正在澌灭的乡土的缱绻与眷顾,使他们仍然执着地固 守着乡土的生活方式。王祥夫的五张犁就描写了一个疯癫的老农民在城市化进 程中对乡土生活方式的默守。由于城市的扩张。村子被城市收编,五张犁承包过的 土地也已成为城市中的一片园林绿化带。在已经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五张犁依然 “春播秋收”,按农时莳弄着想象中的“庄稼”装饰城市的花草。五张犁“目 光灼灼看着远处”,也许近身的城市不是栖居,遥远的虚空处才有他永恒的乡土, 才是他精神的家园。这是一首城市化过程中的乡野挽歌。在刘庆邦的麦子中, 这种乡土选择则表现在对土地的认知上。在乡下,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农 民习惯于按农时来使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作用。因此,当在北京的饭 店里做“门迎”的建敏知道店门前的花池要闲置一个秋冬时,“农时不等人”的观 念涌上心头,她偷偷地在花池中洒下了从家里带来的麦子。然而,北京毕竟不是乡 下,花圃也不是她家乡的黑土地,“北京的麦地”注定无法等到收割的那一天。麦 子被城市绿化队拔除时,建敏发出“种草就比种麦子好吗”的疑问,显示出乡下人 朴素的地观。在五张犁和建敏身上,他们这种“向后转”的乡土选择无疑是一种 对现代化的反拨与拒斥。然而,在乡下人进城的大潮中,他们的声音是那么地单薄、 纤弱,甫一离口,就消失在空气里。向现代化的城市进发,成为一个大写的“现代 人”,才是更为宏阔的时代强音! 第二节城乡对峙 现代化进程导致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乡村的萎缩,但是,乡村仍然在社会的“基 层”延续着自身的命脉。当城市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时候,更广阔的边远地区和农 村,其实还处于落后的中世纪。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使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断裂状 态,城乡之间越来越具有两个时代、两种文明的含义。乡村与城市,乡土性与现代 性,前现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如此悖立的二元社会景观同时并置在中国当下的社会 中,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吊诡。 1 9 4 9 - 1 9 5 7 年这段时间,为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国家从农村大量 招工,造成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商品粮供应日趋紧张。1 9 5 6 年全国范围内出现 的农民“盲流”现象,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从1 9 6 0 年开始,国家 开始执行严格的城市户口管理和粮食供应制度,严厉禁止农民流入城市,城市一步 张继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 ! 步走向封闭,农民不能自由流入城市。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合法化、制度化。 在此制度下,城市居民和农民因为各自的生活地域被赋予了特定身份和待遇。城市 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体制的保障,而农民只能以种地为生、 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体制为他们指认的命运。农民只能深怀着对城市 的向往与艳羡,遥遥眺望着“灯火通明”的城市和置身其中的城里人。 英年早逝的作家路遥,凭借他一贯的现实主义写作立场,敏锐地捕捉到那个时 代城乡的对峙与阻隔。路遥说:“我国当代社会如同北京新建的立体交叉桥,层层 叠叠,复杂万端。而在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可以说是立体交叉桥上的立 体交叉桥”o 。所谓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并不是城乡结合部的实指,而是城 乡之间的相互渗透。事实上,在路遥的笔下,发生在这个“交叉地带”的渗透是单 向的,是城市对乡村的诱惑和乡下人对城市的向往。无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 平,还是人生中的高加林,都是农民的儿子,“双水村”和“高家村”是他们 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乡土。在沉重窒闷的乡村生活中,对城市的幻想成为他们精 神的寄托。高加林就经常陷入这样的幻象:“啊,在那遥远的地方,此刻什么在晌 呢? 是汽车? 是火车? 是飞机? 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这声音好象是朝着他们村来 的”汽车、火车和飞机都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产物,高加林的僮憬和幻想其实表达了 一代乡下青年对城市的想象和向往。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也表达了乡村对城市的向往与仰视。农民陈奂生上城 卖油绳,因生病被县委书记送进了“5 元一晚”的宾馆。虽然睡掉了“两顶帽子” 让他心疼,但回到乡下后,这一段进城经历却成为他向乡人炫耀和夸饰的资本。连 乡长都没住过县政府招待所啊! 陈奂生和城市一下子搭上了关系,身份似乎也陡然 “高贵”了起来,连平素从不正眼看他的村干部、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等乡村的高 层人物,都开始对他笑眼相迎。这是产生于8 0 年代初期的,以乡村视角仰视城市 生活的典型文本。小说中的陈奂生也因为上城“晃”一遭的离奇经历,成为当代文 学画廊上“乡下人进城”的代表人物。 铁凝的哦,香雪同样十分鲜明地表达了城市对乡土的召唤,以及乡村乡下 人的回应与向往。在铁凝不无诗意的笔调下,火车、自动铅笔盒、有机玻璃发卡和 “北京话”这些来自城市的事物,构成了现代文明和城市的表征,成功地激发了乡 下姑娘对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的向往。为了一个自动铅笔盒,香雪不惜任何代价, 甚至被火车携带着向陌生的城市前进了三十里。小说中的“铁轨”o 是一个耐人寻 。路遥:关于( 人生) 和阎纲的通信,路遥文集( 1 、2 合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4 3 9 页。 o 火车是现代化太重要的表征。老舍在断魂枪里说:“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 坏着风水”,还说:“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1 0 昧的意象,它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它从城市伸向大山深 处的山村,也深入到乡土中国最隐秘的部分,携带着“陌生、新鲜的风”,吹开了 乡土中国蒙尘已久的窗子。现在看来,香雪在大山里沿铁轨深夜独行回村的形象, 无疑具有一丝后来“返乡者”的意味,但更深的意味在于,她还是一个半途而返的 “进城者”。要到什么时候,香雪们才能真正进入城市,而不是仅仅触摸那些来自 城市的事物呢? 转机出现在8 0 年末9 0 年代初。8 0 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首先在农村 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把农民从土地上部分地解放出来,农 村开始出现剩余劳动力。同时,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 阻隔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无形藩篱渐渐消失,农民可以自由地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 间。但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的对立与分化依然存 在。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拉大了与乡 村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愈来愈显示出分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口从乡 村向城市流动,9 0 年代以后,更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乡下人进城”大潮。被禁锢已 久的乡下人,怀着对城市的向往与认同,如飞蛾扑火一样,向城市涌去。对此,张 继有相当明确的表述:“我突然发现我的人物不乏走出去的欲望,他们羡慕城市人 的生活,到城市里去看看,或者深入进去看得更仔细一些。已经是新世纪了,我们 自然不应该遏制他们,不是吗? 但是,关键的是这个社会为农民进城铺设了怎样的 道路。”o 刘庆邦的到城里去摹写了农村妇女宋家银从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对 于城市,城里人生活方式漫长的向往与渴盼。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6 0 年 代的物质匮乏、7 0 年代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8 0 年代的改革开放和9 0 年代以来 城市的加速发展,如此复杂的时代迁异,如此纷繁的城乡的对峙和融合,四两拨千 斤地被宋家银的“面子”问题勾连起来。宋家银的“面子”就是做个城里人,不能 做城里人也要嫁个城里人,不能嫁个城里人也要嫁个临时工,因为临时工也是工人, 她就“成了工人家属”。为什么一个乡村女人有“面子”的标准竟是做个城里人? 为什么她的丈夫被她一次次赶进城市流浪捡垃圾,她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丈夫在 城市工作的体面? 宋家银对城市的畸形认同,已经到了令人惊愕、齿冷的地步,但 这一认同的的确确昭示出一个冷酷的事实:“到城里去”是乡下人最热切的憧憬, 也是他们最刻骨的伤痛。 o 张继;到城里看看,中篇小说选刊) 2 0 0 2 年第4 期。 张继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 旦 综观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乡下人进城”源于一个朦 胧的现代化“梦想”的召唤,更源于城乡的对峙和差距。“到城里去”已经成为乡 下人的一种“共名”。不过,我们应该追问的是,城市真的是乡下人的归依吗? 即 便进了城,他们该如何安妥他们的一颗乡下心?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第二章身体“进城 弟一早爿怜进城 “乡下人进城”是一桩历时弥久、愈演愈烈的社会变迁运动。和乡下相比,城 里没有漫长到无望的贫穷,城市的天空弥漫着现代文明的福音,是幸福享乐的现世 天堂。现代化进程显然为乡下人预制了一个可见的美好承诺:那是一处充满希望和 光明的所在,也是人们把自己从生存困境中救赎出来的所在。城市俨然成了一个乡 下人眼中的“新耶路撒冷”。随着市场的解冻和社会流动的开禁,政策层面赋予乡 下人从乡村流动到城市的宽松和自由。蓦然之间,他们发现如此光明的所在竞触手 可及。于是,“到城里去”的欲望,就如野草在乡下人的心田疯狂地生长。这种近 乎本能的欲求诉之为行动,便彰显为绵延不绝的“进城”潮流。然而,从乡村到城 市的空间距离虽然短促,“进城”却要经历体制和文化、物质和精神、传统和现代 诸多层面的拘限与障碍。这些乡下的“羔羊”,他们将以何种方式实现他们进城的 梦想? 从s o 年代到当下,他们的“进城”模式又经历了怎样的流变? 城市中,他 们能够得到更丰盈的生命吗? 8 0 年代以来汗牛充栋的“乡下人进城”小说,给了我们逐源问本的可能。翻检 这些小说。陈奂声,商加林,孙少平,冯家昌,国瑞,鞠广大等各色民工,夜幕下 城市欢场中的小姐们,众多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向我们一路走来,他们在丰富了当 代文学人物长廊的同时,也昭示了一种历史的真实:从8 0 年代到现在,“进城”一 直是乡村侈下人不竭的愿望,乡下人一直没有停止过“进城”的努力,而作家讲述 的众多“进城”故事,又一起组成了一部城乡变迁史。什么是历史? “历史不仅是 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o 这么多作 家不约而同地从历史之流中“有意识、有选择”地记录这些事实,是因为这些事实 重要得不容回避,更因为作家良知的嗾使。 本章将从空间转移的角度,考察8 0 年代以来小说中乡下人身体“进城”的模 式。此处的“身体”,与9 0 年代文坛上盛行一时的身体叙事不同。身体叙事是审美 现代性的典型表演。在此叙事中,此岸驱走彼岸,本能造反逻各斯,肉身的舒展和 震颤摆脱了本质主义时代的恶谥,成为我们唯一的拥有和追求。“乡下人进城”的 叙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书写。比如在部分女性“进城”的小说中,乡下女子的“身 体”和城市中放纵的欲望一拍即合,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身体叙事的特征o 。但是, o 葛剑雄,周筱赞: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版,第7 2 页 o 女性“进城”的书写,并不必然和“身体”叙事发生关联,但此类文本中关于“小姐”这一特殊进城群体的 书写,却是以“身体”意识的苏醒为前提的。 堕堂堡:垫堂塑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 一1 3 主流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显然与此无涉,而与切实的生存处境有关。在作家们的 想象与建构下,身体“进城”首先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生存空间的身体跨越。“进城” 之前,乡下人是“在野”的,身处一个自给自足的乡村世界。“进城”之后,他们 面i 临一个完全陌生的现代化城市空间。两种空间的穿越与转换,使乡下人置身于一 个巨大的历史夹缝中。考察他们身体“进城”的模式,藉此粗绘出他们“进城”模 式的流变线路,可以让我们对这一段乡下人进城的历史有更清晰的把握与认识。这 是笔者努力的初衷。 第一节8 0 年代身体“进城”叙事 8 0 年代的中国文坛,众声喧哗。从开始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和“改革 文学”,到后来的“寻根文学”、先锋探索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各种文学潮流你 方唱罢我登场,呈现出万花缭乱之态。在诸多文学追求中,一脉现实主义的文学努 力显得特别动人,显示出古老的忧患情怀。8 0 年代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叙述,正 是此种文学努力中重要的一支。彼时的现实是,农民已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 可以自由来往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但是,户籍制度仍然把他们死死地限定在农村, 城乡分治的社会体系在改革中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一背景之下,乡下人“进 城”的目的是到城里的自由市场买卖士特产,带回一些不同于乡村的城市经验和见 识。同时,也有一部分乡下人试图凭借体制内的合法途径,努力实现从乡村到城市 的生存空间的跨越,完成由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换。前者的“进城”是市场驱 动下的无目的离散,后者却有相当程度的主体自觉和鲜明的行动方向。所以,我认 为8 0 年代“乡下人进城”叙事中,“进城”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陈奂生上城 中的“陈奂生模式”,或者叫“上城”模式;二是人生中的“高加林模式”,或 者叫“个人奋斗者”模式。在他们背后,分别对应着两类“进城”的乡下人群体。 一、“上城”模式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他到城里去干啥? 他到城里去做买卖。” 陈奂生上城开头两段的第一句话,就点出了“上城”模式和“上城”的目 。社会学的表述是:1 9 7 8 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和 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的自主权,农民由社员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参阅陆学艺等著:社会结构的 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 1 2 页。 扬卅i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翌 的:“做买卖”。严格说来,与9 0 年代以后的乡下人进城相比,8 0 年代乡下人“上 城”并不能算真正的“进城”。人们“上城”做小买卖,结束后立刻返回农村,没 有和城市发生进一步的关联,城里和乡下基本上是各不相扰的两个世界。陈奂生却 和城里发生了一点关系:他坐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了一晚“5 元一晚”的高级 房间。不过接触到此为止,乡间才是他的全部生活世界。但从8 0 年代的时代背景 和此类“进城”模式以后的发展演变来看,“上城”又是一种确凿存在的“进城” 模式,在9 0 年代后渐渐发展为大批的经商“进城”。所以,“上城”模式是“乡下 人进城”的历史链条中是不可或缺的一节。 “上城”模式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8 0 年代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政治挂帅”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市 场经济的萌发,使得自由贸易成为可能,城乡之间开始出现乡下人往返的身影,一 种新鲜自由的空气已然开始在城乡之间流荡。而此种“上城”在6 0 、7 0 年代是被 当成“资本主义尾巴”严厉禁止的。二是农村改革的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实行,使“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成了生产和经营的主人”。就连“漏斗户” 主陈奂生,都感到“活路大”,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精神面貌和以前“大不 相同”了。 “上城”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乡下人对自己农民身份的高度认同和对乡土的 固守。匆匆“过客”似的进城经历表明,他们对于城市没有丝毫的觊觎和妄念,乡 村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上城”后的活动场所基本限定在城里的农贸市 场、火车站之类的地方陈奂生到火车站卖“油绳”,高加林到集市上卖白馍, 景风两只蟋蟀中的顾新雨在自家园子里摘些“嫩黄瓜和鲜芸豆”,到农贸市场 卖,夏真五味子中的同名主人公到菜市场卖鹅,达理卖海蛎子的女人中渔 村的女人到城里的家属院里卖海蛎子。但是,陈奂生“上城”晃一遭毕竟有了谈资, “说给大家听听,就神气了”。卖海蛎子的女人中那个海边渔村的女人和城里的 “我”攀上交情,使她的乡亲很羡慕。有趣的是,这个女人以攀上“我”为荣,一 直邀请“我”全家去她家玩,“我”却想到“她家炕上有跳蚤、虱子之类”,始终没 有去,使她遭到村人笑话。“乡卑城尊”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植根在乡下人精神 深处,他们却不自知。 在有些“上城”者身上,还体现出时代变迁的蛛丝马迹。吴晨笳卖网记讲 述了能大嫂两次卖网的故事。时处禁止自由贸易的时期,能大嫂为了女儿的婚事, 和其他村民一起找到乡村“投机分子”马求宝卖网,希望卖个比政府收购价更高的 。陆学艺等著: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 9 9 7 年版,第1 1 2 页。 张继华: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研究 一1 5 价格,却被“打办室”( 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 抓住,仍被政府以收购价买走。三 年后,为儿子的婚事,能大嫂1 3 袋里揣着公社签发的“自产自销证明”,带着积存 三年的网进了城,又遇上马求宝,把网交给他买,自己空手回到家。能大嫂卖网, 经历了禁止自由市场交易和市场解禁两个历史时期,小说为我们考察“上城”模式 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注脚。但是,深究能大嫂的“上城”史,我们又发现,乡下人“上 城”后的弱势地位一以贯之。 二、“个人奋斗者”模式 1 9 8 2 年,人生甫一问世,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了文学界和社会的广泛 关注。其时,关于小说及电影人生的评论文章多达1 2 0 余篇,其中专论高加林 形象的就有3 0 多篇。那么,高加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复杂人物? 路遥说:“我意 识到,为了使当代社会发展中某些重要的动向在作品里得到充分的艺术表达,应该 竭力从整体的各个方面去掌握生活,通过塑造人物( 典型) 把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社 会的、道德和心理的矛盾交织成一个艺术的统一体,把具体性和规律性、持久的人 性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个性和普遍的社会性都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该向深度 和广度追求。”正是本着“个性”和“普遍的社会性”、“深度”和“广度”相结合 的创作追求,路遥敏锐地捕捉到大批乡下有为青年想融入城市,融入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却寻找不到任何渠道,空惹无数磨难的时代“悲情”,创造出高加林这一不 朽的文学形象。或者说,高加林只是时代“悲情”喷薄的孔道,人们借他的坎坷浇 着自己心中的块垒。其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贾平凹浮躁中的金狗、 李佩甫城的灯中的冯家昌o ,与高加林一起构成了一幅“个人奋斗者”的群像。 文学史上有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序列,比如巴尔扎克幻灭中的吕西安夏 同,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用“个人奋斗者”来归纳高加林们,并不是讨巧 地用一个现成概念来命名此类“进城”模式,而是因为从吕西安到冯家昌,他们都 极富才华、意志坚强,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勇敢地冲破重重阻力,甚至不惮于背叛 传统道德伦理,从农村来到城市打拼。用平凡的世界的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