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中文提要 中文提要 明清时期,随着全国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较强,扬州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 和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吸引了大量城市移民。这些移民身份、来源复杂。有来自 山西、徽州的富贾盐商,也有其他工商业者及罢官致仕的官员,但他们都为经历 两次毁灭性破坏的扬州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城市移民大量移入给城市带来了 多方面改变。移民的移入使得城市空间得到扩展及更为充分的利用;移民所带来 的经济资源使得城市工商业得以繁荣;移民在社会事业上的主动使扬州的教育、 慈善事业、城市文化得到了发展。明清移民为扬州城迅速从灾难中恢复、发展提 供了动力。 关键词:城市移民;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社会事业;明清扬州 作者:石云生 指导教师:吴建华 7 i h ei m r l l i g r a n ta n d 1 ed 些1 0 p m e n ! o fm ey a n g z h o uc i t yi nm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a b s t r a c t t h ei 删n i g r a n t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y a n g z h o u c i t y i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m eb a c k g r o u n do fs o c i a la l l de c o n o 觚c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g r o w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f l o w a b i l i t yo fm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i nm er e a s o no fg e o 伊a p h i c1 0 c a t i o na n d e c o n o l i l i cs t a t i l s ,a1 0 to fi m i l l i g r a n tw a sa 缸a c t e db yt h ey a n g z h o uc i t yi nm em i n ga n d q m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i m m i g r a n tb e c 锄e 姐i m p o r t 锄tp o w e ft h a tp m m o t e dt l l e d e v e l o p n l e n to ft h ey a n g z l l o uc i 哆1 1 l i sa n i c l es t u d i e so nw h a tm e 缸1 1 1 i 伊a 1 1 to f 1 y a n g z h o uc i t yd i df o rn l ed e v e l o p f n e n to fy 抽g z h o uc i t y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h lf a c t ,t l i ec i t yi m i i l i g r a n tm a d eal o to f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0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c o n o m y , e d u c a t i o n ,c h a r i t ya n dc u l t u r eo ft h ec i t yi l lm em i i l g 锄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k 9 yw o r d s :c i t yi m l i 黟a n t ;c i t yc o n s 虮l c t i o n ;c i t ye c o n o i n y ;u r b a nc u l t u r c ;s o c i a l u n d e n a k i n g ;y r 觚g z h o uc i 劬m i n g & q i n g w r i t t e n b y :s 1 1 iy u n - s h e n g s u p e r 、r i s e db y :w uj i 皿h u a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皮耋j日期:釜2 皇呈! 笙:;驴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匀江日 导师签名: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 绪论 一、研究综述 绪论 扬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曾有历史学家称扬州的历史可以折射出整 个中国古代历史。明清时期,扬州是漕运与两淮盐业中心,南北交通枢纽,也是 军事重镇。这时期扬州经历两次毁灭性破坏,两次由荒芜到繁荣。经济、政治地 位的重要吸引了大量商人、手工业者、官员、文人学者迁移于此,扬卅l 因此成为 明清一座移民性极强的工商业城市。在由衰到盛、再由盛转衰的兴衰过程中,扬 州城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学术界对明清扬州研究早已重视,有关扬州城市发展的研究成果也不少。目 前能检索到的与明清扬州城内容相关的论文约3 0 多篇,其中有2 0 多篇主要探讨 徽州等商人、盐业经济对扬州地区文化、社会、饮食、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也 包括对扬州城市的影响,以扬州城为中心探讨扬州城市、戏曲、民俗的论文约1 0 余篇 。 王振忠探讨明清徽州商人对淮扬地域的影响,涉及徽州商人对扬州城市形成、 发展的影响 。王瑜、朱正海等以扬州为中心,探讨明清扬州盐商状况及其对扬州 。黄炜之:清代两淮盐商与扬州饮食,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6 期;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经 济,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蔡春浩:明清徽商对扬州文化的影响与贡献,西南民 族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l 期;黄傲成:从扬州盐商文化看文化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建设) ,扬州大学学 报2 0 0 4 年第5 期;陈伟:寓扬徽商与扬州八怪,美术向导2 0 0 4 年第4 期;刘瑞新:盐商和扬卅i 的 人文盛况,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杨立官:徽商在扬州,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年 第2 期;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扬州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朱宗宙:明清时期扬州盐商 与文人雅集,盐业史研究2 0 0 0 年第2 期:黄傲成:十八世纪两淮盐业与扬州学人,盐业史研究 2 0 0 1 年第l 期;刘琼:清代徽商与扬州文化,江苏图书馆学报20 0 1 年第3 期; 美 何炳棣:扬州 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朱宗宙:清代扬州盐 商与戏曲,盐业史研究1 9 9 9 年第2 期;王成:明清时期徽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 ,安庆师范学 院学报1 9 9 9 年第5 期:朱宗宙:扬州盐商的地域结构,盐业史研究1 9 9 6 年第2 期;王振忠: 明清 两淮盐业与扬州城市人口数量的再认识,盐业史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王振忠:两淮盐业与明清城市 文化, 盐业史研究1 9 9 5 年第3 期;王乃祥:扬州繁华以盐盛兼议扬州盐业发展的历史作用,商 业研究1 9 9 4 年第9 期:桑良至:徽商与扬州文化,扬州大学学报1 9 9 3 年第2 期;王振忠: 明清两 淮盐商与扬州青楼文化,复旦学报1 9 9 1 年第3 期;刘淼;清代前期徽州盐商与扬州城市经济的发展, 安徽史学1 9 8 7 第3 期;刘文智:清代前期的扬州徽商, 江淮论坛1 9 8 2 年第5 期:冯尔康:明清 时期扬州的徽商及其后裔述论,顾真斋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o 江太新:明清扬州繁华之探讨,盐业史研究2 0 0 6 年第7 期;杨飞:乾嘉时期扬州文人雅集与戏曲的 繁荣,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7 期;杨飞:清代苏州昆曲艺人在扬州的留存与影响,苏州大 学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王伟康:扬州书院略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潘洪钢: 清代扬州的“养瘦马”风俗,民俗研究2 0 0 5 年;顾则旭:论清代扬州画派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与 社会时代条件,学术探索2 0 0 3 年第5 期;朱宗宙:清代前期扬州城市经济,扬州大学学报】9 8 4 年第2 期。 o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社1 9 9 6 年版。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 绪论 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涉及各地盐商对扬州城市经济、文化、公益事业、风俗习惯 的影响。美国梅尔清以清代扬州文化重建为中心,探讨清初扬州政府官员、商人、 文人学者、明代遗民对扬州文化重建与恢复的影响圆。澳大利亚安东篱以明代中后 期到清代中期的扬州城为中心,探讨这座城市的一些特点,涉及商人、妇女、徽 州人、移民对扬州城各方面的影响 。冯尔康主编扬州研究江都陈轶群先生 百龄冥诞纪念论文集,内容全面广泛,涉及扬州在各个历史时期包括明清时的内 容锄。韦明铧以扬州文化为中心,涉及盐商、文人学者、妇女、风俗习惯等各个方 面 。另有一些明清扬州社会的通俗著作,写得也有深度。 明清扬州城市经济、文化、风俗、学术等方面,已经研究得较为深入,角度 上大多选择盐业、盐商。也有开始从移民角度研究明清扬州城市各方面的论著, 如冯尔康明清时期扬州的徽商及其后裔述论,提及盐商及盐商后裔经过长时期 在扬州定居,实际上转化为扬州移民,于是从盐商及盐商后裔角度探讨盐商后裔 “土著化 ,他们对扬州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卷四、 卷五,认为移民对明清城市恢复、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种认识应对扬州城同样 适用,但并未展开充分说明。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积累基础上,本文选择明清扬州 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为研讨课题。 另一方面,从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移民史研究显著加强,论 著不断出版,研究领域扩大,从单纯的人口史研究发展到与社会学、语言学、地 名学、历史地理、风俗学、农作物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阶段。然而,从移民视角 。王瑜、朱正海:盐商与扬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 o 【美】梅尔清、朱修春译:清初扬州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o 澳 安东篱、李霞译、李恭忠校:说扬州1 5 5 0 - 1 8 5 0 的一座中国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 o 冯尔康主编:扬州研究江都陈轶群先生百龄冥诞纪念论文集,台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 9 9 6 年版。 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扬州:广陵书社2 0 0 4 年版。 o 朱正海主编:扬州历史文化丛书,扬州:广陵书社2 0 0 5 年版,王鸿:老扬州柏花明月,南京:江 苏美术出版2 0 0 0 年版,朱福、许风仪:扬州史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韦明铧点校:扬 州旧闻,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 0 0 3 年版,曹永森: ,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一册,上海书店、巴 蜀书社出版,第2 6 3 页。 o 【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一册巡幸类,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1 7 页。 o 【清】王鸿绪纂:明史稿卷六十食货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6 2 年版,第2 3 l 页。 【清】董伟业:扬州竹枝词,扬州:广陵书社2 0 0 3 年版,第5 8 页。 o 【清】刘寿曾:传雅堂文集卷一沤宦夜集记,转引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 店1 9 9 6 年版,第4 8 页。 6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第一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概况 运河一带即后来的河下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带来了城市扩张,许多人因为扬州 旧城小而居住在城墙以外。这也使得扬州城向东南运河方向上延伸。直到嘉靖三 十四年( 1 5 5 5 年) ,在面临倭寇入侵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运司课银征收,保护盐笑 富商的安全,扬州知府石茂华在何城的建议下,于旧城外环运河增筑新城,位于 宋代大城的东南隅,新城位于旧城之东,所以又称为“东城”。倭寇平定之后,扬 州新城迅速恢复并获得发展,人物熙来攘往,民居鳞然,“商贾犹复聚于市;少者 扶老赢,壮者任戴负,与夫美食衍食之人,犹复聚于途;风晨月夕,歌鼓管龠之 声,犹复盈于耳,弦歌诵习,在乡塾者无处不然。” 一派太平安祥。此时,“扬州 富甲天下” 已经远近驰名。 明末清初,“富甲天下 的扬州再次陷入动乱与灾难。明末,江淮一带动乱, 南明福王将领刘泽清、高杰在扬州附近纵兵掠焚。高杰部下抵扬后,“杀人则积尸 盈野,淫辱及幼女”。清初,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四月,清兵南下,用飞炮轰击 城垣西北隅,攻陷东西两城,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 大屠杀。据王楚 秀后来的记录,全城被杀者多达8 0 万人 ,经此劫后,扬州“民膏铎刃几尽 ,漕 运停顿,盐商或逃或亡,盐场灶丁逃亡严重,作为盐业、漕运中心的扬州遭受沉 重打击。 , 清朝入关后,十分重视恢复漕运、整顿治理黄河及恢复盐业生产。漕运与盐 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带来了扬州城市的恢复发展。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清政府在 扬州设立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司,管理盐区,恢复生产及运销。为了 更快地恢复生产,增加盐赋收入,实行了一系列生产、招商优惠政策 。两淮盐业 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到乾嘉时期,两淮盐产量最高达到2 0 0 万引左右,约 占当时全国产盐量的三分之一o ,是明代两淮盐产量的3 - 4 倍。盐商纷纷回到两淮, “年年生意俱好,获利甚多 ,成为推动扬州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 漕运的恢复与发展成为扬州城市发展的另一动力。清代初期,统治者十分重 视整顿治理黄河、运河和漕运,扬州得到重视,有漕船一万余支,以后多年维持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 9 9 6 年版,第5 4 页。 口【清】徐谦芳:扬州风土小记,张智主编:中国风土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 0 0 3 年版,第7 4 页。 o 【清1 李渔:闲情偶记卷三声容部丝竹,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5 7 页。 o 【清l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1 5 页。 【清1 王楚秀:扬州十日记,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上海书店1 9 8 2 年版,第4 l 页。 母王瑜、朱正海:盐商与扬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4 2 页。 o 郭正忠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4 9 页。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4 6 页。 7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第一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概况 在六千多支规模上。清政府为了鼓励漕运,逐渐放宽了对漕船准带“土宜 的限 制。“随船土宜 是允许漕船所附带的商货。明代万历年间规定每船可携带“随船 土宜”6 0 石。雍正七年( 1 7 2 9 年) 令漕船带货“于前例六十石之处加带四十石”。 雍正八年又有所增加,每船可带“随船土宜 “合计1 2 6 石 。乾隆二年( 1 7 3 7 年) 又准江南、浙江漕船每船增带四十石。在政策鼓励下,南北漕运、货运得到迅速 发展,“南货附重艘入都,北货附空艘南下,皆日用所必需,河之通窒则货之贵贱 随之。 在盐业经济和漕运都得到恢复与发展的背景下,“地兼三者之利 的扬州得以 迅速恢复与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雍正十年( 1 7 3 2 年) ,清政府考虑到人口众 多而分江都县之西北建甘泉县。乾隆帝南巡时,扬州盐商和官员为迎接圣驾,“大 构建、兴宫室,建园池,营台榭,屋宇相连,耸似长云 圆,扬州发展至极盛。繁 盛的扬州城“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乔寓户居者,不下数十万 。 明清时期,扬州虽然屡经浩劫,但都因其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得到了迅速 恢复与发展。随着扬州迅速恢复与发展,扬州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人口大量 增加大多来源于外来人口移入。明清时期,部分移入扬州的外来人口在扬州城中 逐渐定居下来,他们便成为明清扬州城市移民。 二、城市移民的基本状况 明清时期,随着扬州城市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多,许多外来移民 逐渐定居扬州,以城市为主要活动空间。城市移民大量存在的史实可以在扬州城 市人口和地方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得到验证。 我们通过扬州城市人口考察明清扬州城市人口增长。明清扬州府县志书都以 府县为单位登记户数、丁数、口数,所以,通过府县志书很难得到确切的扬州城 市人口数。傅崇兰在中国运河城市史,参照宋代关厢人口与全县人口l :7 的 比例,对扬州城在明清几个时间点的人口进行估算:洪武九年( 1 3 7 6 年) 约9 0 0 0 , 成化八年( 1 4 7 2 年) 约1 4 0 0 0 ,嘉靖四年( 1 5 2 5 年) 约1 5 0 0 0 ,康熙十四年( 1 6 7 5 年) 约2 4 8 0 0 ,嘉庆十三年( 1 8 0 8 年) 约7 5 0 0 0 。王振忠质疑这一估算,认为傅 o 【清】包世臣:安吴四种,卷七中衙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1 9 6 8 年版,第3 4 1 页。 。【清】刘凤浩:个园记,转引自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2 4 页。 。【清】卫哲治等纂修: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三盐法,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1 3 7 页。 国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2 1 2 页。 8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第一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概况 崇兰估计数要比实际人口数小得多。他依据多种文献的描述分析认为明清时期扬 州城市人口数不少于民国二十四年( 1 9 3 5 年) 的统计数据4 0 万。曹树基在中 国人口史( 第四卷、第五卷下) 中估计出明代万历年间,扬州城市常住人口1 3 1 4 万,城市总人口约4 0 万;清代初期“扬州十日”大屠杀后,扬州城市人口锐减, 几不成市,清代乾嘉时期扬州人口规模达到4 0 5 0 万人固。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是 同一时期江南地区人口平均增长速度的4 5 倍。大量城市移民的到来可以解释这一 快速增长。地方文献中存在的大量资料也证明了明清时期扬州城市移民大量存在。 元末至正二十七年( 1 3 6 1 年) ,朱元璋占领扬州后“以李德成知府事,按籍城 中,居民仅余十八家 ,明代建立后又一次对扬州城市人口进行了统计“国初, 扬郡查理户口,土著始十八户,继四十余户而已,其余皆流寓尔,盖兵火之余也 , 人口之少可观一斑。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扬州城市经济和盐业经济的发展,扬州 城市人口也大量地增多,许多外来人口移入扬州。宣德四年( 1 4 2 9 年) 广陵钞关 关务所在地就已经是“游民骈集”;大量的城市人口已经溢出的城池的限制。开中 制实施后,大批的盐商纷至沓来,山西、陕西、徽州等地的商人有很多来到扬州 业盐,其中许多商人都最终长期定居于扬州。西北商人的迁入时间上略早于徽商, 宏治年间实行“开中折色 后,就出现了“西北商亦徙家于淮以便盐” 、“今山 陕富民,多为中盐,徙居淮扬以便盐” 等现象。到明代嘉靖年间,山陕商人移居 扬州已经不是个人,而是举家、举族地迁徙。陕西以西安府及陕北三元、榆林人 居多,其中有陕西三元的梁家、泾阳县的张家郭家、西安的申家、临潼的张家; 山西迁移扬州的盐商以大同、平阳、蒲州居多。明代中后期,山陕商人为了从事 盐业就携家南下,他们在扬州定居的人数已经不得而知。而嘉靖三十三年( 1 5 5 4 年) 倭寇进犯通州,扬州处于危机中,当时巡盐御使就“选取山西、陕西延商家 属善射骁勇者五百为商兵,专委运司副使汇集操练,以备城守”o 。这次事件然我 们可以推测当时迁徙于扬州的山陕商人不下数千人。徽州商人从事盐业略晚于山 陕商人,但是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徽州商人在两淮的影响力逐渐超过山陕商人。此 时,徽州的盐商也纷纷迁居扬州,其中有江村江氏、丰溪、澄塘吴氏、傅溪徐氏、 田王振忠:明清两淮盐业与扬州城市人口再认识,盐业史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 o 葛剑雄主编、曹树基: 中国人口史( 卷四、卷五)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1 2 、7 5 0 页 o 【明】明太祖实录卷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古籍书店,第5 l 页。 o 【明】嘉靖t 惟扬志卷八,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 9 8 1 年版 回明大政纂要卷三十五,转引自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迂,北京:三联书店1 9 9 6 年版,第6 7 页。 o 【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百三十六,【明】胡世宁:各边十策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o 郑晓:郑端简公文集卷十,转引自朱宗宙:扬州盐商的地域结构( 续) ,盐业史研究) 1 9 9 6 年第4 期。 9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第一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概况 谭渡黄氏、岑山程氏、郑村郑氏、唐模许氏、雄村曹氏、上丰宋氏、棠樾鲍氏、 蓝田叶氏,这些家族大多举族迁往扬州。除了山陕商人和徽州商人外,迁到扬州 的还有江西商人、湖南商人、浙江商人和江阴等地的商人。明代万历年间,在扬 州“有祖宗坟墓、邱陇成行、已历数世于此长子育孙”的各省盐商“占籍州县着 数百家”。 随着扬州从灾难中发展起来,特别是盐业经济和漕运发展以来,扬州吸引了 自于各地的手工业者、商人。嘉靖中期,扬州城内已是“四方舟车商贾之所萃, 生齿聚繁,数倍于昔” ;万历年间,扬州城内“十万室,五民蚁袭,如鹾商,解 库诸家,皆流寓财虏”;扬州城内“聚四之民,新都最,关以西山右次之,大都 士较沮洳五之一,土著较游寓二十之一,粮粢较鱼盐三十之一 曰。嘉靖年间新城 建成后,新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商贾犹复集于市,少者扶老赢,壮者任戴负, 于夫美食衍食之人,尤溢于途;风晨月明,歌鼓管龠之声,犹复盈耳,弦歌诵习, 在乡塾者无处不然”,移居扬州的商民也“无复移家之虑 。 明末清初,扬州也是各股势力争夺的焦点,清军攻占扬州后大开杀戒,扬州 “民膏锋刃几尽”o ,城市社会萧条“邱虚弥望 。而在清朝政府做出一些努力恢 复扬州的经济后,大量的城市移民又重新回到扬州,扬州城市人口增多。扬州城 市移民在清代扬州留下了很多的踪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顺治年间,扬州城已 经是“商人鳞集,国课用裕,东南元气赖焉 :雍正年间因扬卅i 生齿日繁,为了 方便管理而分江都县之西北建甘泉县;乾嘉年间,扬州城中“商民杂处,多达数 十万家 。繁荣起来的扬州吸引着各地各样的人才聚集扬州。孔尚任在与李畹 佩一信中称:“广陵为天下之逆旅,凡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广陵,盖如百工之 居肆焉 。在扬州的地方志书中也开始注意到了外来移民的影响,特别是定居盐 商的影响。嘉庆江都县续志卷十二杂记下记载到:“( 明代中后期) 山陕 。朱宗宙:扬州盐商的地域结构,盐业史研究 1 9 9 6 第2 期。 o 【清】王逢源修、李保泰纂:嘉庆江都县续志卷十二杂记下,江苏府县志辑,6 6 辑,南京:江苏 古籍出版社,第5 7 4 页。 9 【清】王逢源修、李保泰纂:嘉庆江都县续志卷十二杂记下,江苏府县志辑,6 6 辑,南京:江苏 古籍出版社,第5 7 4 页 o i 明】张宁、陆君弼纂修:万历江都县志卷七建置志,第二厢铺,济南:齐鲁书社1 9 9 6 年版,第 1 6 2 页。 o 【明】徐銮等:万历扬州府志序,万历三十三年刊本。 o 【清】徐谦芳: 扬州风土小记,张智主编:中国风土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3 5 页。 o 【清】金镇修:扬州府志卷八 ,中国方志丛书本,华中地方第3 号,第3 册,第1 0 4 8 页。 o 【清】高士绚、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十五乡贤,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8 0 5 页。 o 【清】姚文田、江藩纂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四十九,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巴蜀书社出版, 第二册。第1 3 l 页。 o 【清】金镇:扬州府志卷二十四,扬州:扬州古旧书店1 9 6 1 年据康熙本影印。 固【清】高士编、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二人物笃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1 1 3 6 页 【清】高士绘、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三人物尚义,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1 1 6 l 页。 1 5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第一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概况 市环境较好,城市服务娱乐设施齐全,自然成为官员退出官场之后的落脚点。 3 跟随父母亲友而迁移。郝理,“北京卫籍,家故贫。有从父梁,贾扬州, 富巨万,往投之。理遂移家于扬”。杨敏芳,“陕之泾阳人,为名诸生。父罢宦, 侨江都,弃学侍父” 。山西人朱世贤,“万历初,以病乞休,依其中表夏氏,家 于广陵” 。家属及亲戚移居扬州,使移民在扬州城市有一定依靠。 4 因流寓而迁移。明清扬州是交通要道,人来人往,人口较多。其中有一部 分因长期在此居住,其子女最终入籍扬州,成为扬州城市移民。如徐沿,“广东龙 川人,年十八为诸生。父官淮安同知,以老乞休,贫不能归,遂家扬州。父与弟 相继亡,授徒自给,力为诗。子孙皆入籍为诸生 。 5 因故乡遭灾或不能在故乡生活而迁移。对于乡土意识比较浓厚的我国传统 社会人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家乡生活环境的变化是让人们决定迁移与 否的重要因素。自然灾害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使人们走出故土,迁移四方。明 清扬州城市移民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郑景濂,“居歙县长龄村,其地有龙潭,潭水 清。因自号洁清翁。旧产为族豪暴占垂罄。夫妇辞家行,生儿五岁,不顾,留祖 母哺之,越五年始迁扬州,盐荚起家,食指千数,同堂共爨,有张公艺、陆子静 之风 。 因为在家乡遭到族人欺压而迁移扬州。 以上迁移原因都比较常见,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如直隶衡水人刘崇堪,因为 “得罪,戍扬州”,才入籍。所以,扬州城市移民迁移原因是因人而异。但归纳讲, 可分为主动迁移与被动迁移。因职业、跟随父母亲友而迁移,是主动迁移,因罢 官、避难、避灾而迁移,则是被动迁移。 o 【清】姚文田、江藩等纂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五十二,上海书店,巴蜀书社出版,第二册,第1 9 7 页 。【清】高士缡、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二人物笃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 1 1 3 8 页。 o 【清】金镇:扬州府志卷三十六,扬州:扬州古旧书店1 9 6 1 年据康熙本影印。 【清】徐成效、陈浩恩: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十五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6 1 7 页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 0 d 4 年版,第1 7 7 页。 1 6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第二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建设及城市经济 第二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建设及城市经济 明清扬州是一座移民城市,移民数量大、来源广、身份复杂,他们不是嵌入 式移入,而是在扬州处于荒芜的情况下开发性移入。他们直接参与塑造这个城市 的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造就这座城市的繁荣。 第一节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建设 明清时期的扬州城是城市移民居住、生产、活动、生活的主要空间,移民大 量涌入对城市空间扩张产生了很大影响。 明清扬州城市考古图 明清时期扬州城有旧城和新城,新城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移民息息相关。旧 城较小,为明代初期所建,明太祖实录卷七记载:“元末至正十七年( 1 3 5 7 年) 冬十月,置淮海翼元帅府,命元帅张德林、耿再成等守之,改扬州路为淮海府, 以李德成知府事,按籍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乃截西南 隅而守之。”宋代大城即旧城,其西南隅就是明代的旧城。嘉靖惟扬志记载: “( 明代旧城) 周围九里二百八十六步四尺,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五尺,下阔二 丈五尺,女墙高五尺,城门楼观五座,南门楼日镇淮,北门楼日拱辰,大东门日 迎晖,小东门楼日谯楼,西门楼日通川。其南门月城三重,余各两重南水门 。【明】明太祖实录卷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古籍书店,第5 l 页。 1 7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第二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建设及城市经济 通舟楫,北水门废塞年久,嘉靖十八年疏通修筑水门,并临城内市河及西北城濠。 明代扬州旧城为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按现代长度单位换算,扬州明代旧城 南城墙长约9 4 0 米,北城墙长约8 5 0 米,东城墙长约1 9 0 0 米,西城墙长约2 0 1 0 米,墙高约9 2 米,墙基厚约1 2 9 米,城四周总长约5 7 0 0 米,面积约为1 7 8 6 0 平 方米( 合1 7 8 6 平方千米) 。从这些数字来看,明代扬州旧城是比较小的城市,城 内较为狭窄。 永乐迂都北京后,明代政治中心北移,但全国经济中心仍在东南,政府军饷、 官俸、开支都必须仰仗东南。南北漕运随之兴起,扬州成为“自南入北之门户”。 漕运发展带来扬州城市发展,吸引一批移民移入扬州,扬州狭小的旧城已经“城 小不能容众” 。在旧城大东门外开始出现大量民众聚居,旧城城东大东门外的两 淮都转运使司附近,到正德五年( 1 5 1 0 年) ,“司址东、北民居鳞集 ,人口已经 十分密集。这是扬州城由东南向运河延伸的开始。 两淮盐业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来自各地的盐商纷纷移居扬州,尤其在弘治年 间盐政改革后,各地盐商大量移居扬州,他们为了运盐方便大多沿运河建造房屋 居住。扬州画舫录载有“黄家店”、“高家店、“樊家店 、“夏家店 、“傅家店”、 “史家店”、- “安家店”、“宗家店 等称呼,就是盐商居住所留下的痕迹。林苏门 说:“扬州运盐之家,虽土著百年,而厮仆皆呼其旗名,日某某店,故高门大 屋,非店而亦日店也。” 根据王振忠估计,到嘉靖二十一年( 1 5 4 2 年) 江都 关厢人口已经占到城厢人口的三分之一 。嘉靖中后期旧城外已经是“四方舟车商 贾之所萃,生齿聚繁,数倍于昔 o 。嘉靖三十四年( 1 5 5 5 年) ,倭寇侵掠扬州之 后,原籍陕西榆林的何城提倡建筑新城,他认为:“( 旧城外居民) 实居旧城之外, 无藩篱之限”,从而遭到倭寇掠夺,掠夺之后“外城萧条,百八十家遭焚劫者” 。 为了保证运司课银的征收,保护盐商大贾的安全,扬州知府石茂华借商银三万两, 于旧城外环运河修筑新城,新城的修筑则将拓展出的新城区正式纳入到军队保护、 o 【明】嘉靖惟扬志卷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吉籍书店1 9 s 1 年版。 o 【明1 明太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九,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古籍书店,第1 9 4 9 页。 谚【明】嘉靖惟扬志卷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 9 8 1 年版。 回【清l 铁保等纂修: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三十七,同治九年( 1 8 7 0 年) ,扬州书局重刊本。 【清】林苏门:邗江三百吟卷三,扬州:广陵书社2 0 0 5 年版,第6 5 页。 回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 9 9 6 年版,第7 6 、5 4 页。 o 【清】高士编、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三疆域城池,何城扬州府新筑外城记,清乾隆八年刊、 光绪七年重刻,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1 2 5 页。 o 【清l 高士铺、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三疆域城池,何城扬州府新筑外城记,清乾隆八年刊、 光绪七年重刻,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1 2 5 页 1 8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第二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建设及城市经济 行政管理之中。扬州新城因在旧城之东,也称“东城 ,主要用砖石建造,也被称 为“石城 。新城位置相当于宋代扬州大城的东南隅,新城西面与旧城共用一道城 墙,东、南、北三面城墙约长八里,计一千一百四十二丈,有七个城门,即:挹 江门、便门、拱辰、广储、徐凝门、通济门、利津门。沿旧城城濠设立南、北两 个水关,而东南面则以运河为濠。新城甚为雄伟,在新城的保护下,嘉靖三十七 年倭寇再度侵犯扬州时,扬州城免遭蹂躏。此后,新旧两城连在一起,城周总长 1 7 5 里,东西长约4 4 里,南北宽约4 里,城区面积约为5 平方千米,相比原来旧 城的1 7 8 6 平方千米,扩展了二倍以上。扬州新城在以后得到了很快恢复与发展。 倭寇入侵后不久,“为灰烬者悉焕然为栋宇,民居鳞然,商贾尤复聚于市,少者扶 老赢,壮者人戴负,与夫美食衍食之人,尤溢于途;风晨月明,歌鼓管龠之声, 犹复盈耳:弦歌诵习,在乡塾者无处不然”。新城的修筑使得原来居住于旧城之外 的商民有了生活保障,很多人都“无复移家之虑 o 。他们在扬州城生存、生活, 繁衍后代,成为城市移民。 明末清初,江淮动乱和清军屠城使扬州遭到破坏。移居扬州的许多富商不是 逃出扬州,就是在灾难中丧生。这使清代初期扬州城市人口骤减,城市经济凋敝, “旧商之窜失业者过半,盐笑凋耗 。到康熙、雍正时期,随着全国社会稳定, 运河得到治理,扬州城才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乾隆、嘉庆时发展至顶峰。城市 人口伴随城市经济发展而增长,大量商人、手工业者及其他身份的人口又重新聚 集扬州,其中以盐商“年年生意具好,获利甚多 固,最具有影响力。许多富商定 居扬州,在河下一带形成华屋连苑的富商聚居区,“郁郁几千户,不许贫士邻 固。 清代扬州城区的范围仍限定于明代的旧城和新城,仅在旧城南门外修筑了一段城 墙,设置通门和水门,在同泗门外修筑拦马墙。虽然清代扬州城市规模没有扩大, 但因为扬州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扬州城市空间得到更为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城市 人口大量增加,使得原有城市空间显得越发地狭小,“圈阅密联,檐牙参错,居者 鳞次猬集,行者毂击肩摩” 。由此,扬州人口密集程度可以略见一斑。雍正十年 o 【清】铁保等纂修: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十四人物,同治九年( 1 8 7 0 年) ,扬州书局重刊本。 口【清】高士缡、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三疆域城池,何城扬州府新筑外城记,清乾隆八年 刊、光绪七年重刻,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1 2 5 页。 o 【清】姚文田、江藩等纂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四十四宦迹,上海书店巴蜀书社出版,第一册, 第7 6 6 页 o 【清】李熙:李熙奏折,两淮众商代题再借皇帑折,北京:中华书局1 9 r 7 6 年版,第2 1 9 页 o 【清】吴嘉纪:陋轩诗续卷上河上,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o 【清】姚文田、江藩等纂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三巡幸,上海书店,巴蜀书社出版,第一册,第5 7 页。 1 9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 第二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建设及城市经济 ( 1 7 3 2 年) ,因为扬州城市人口骤增,分为两县,共治在扬州城。旧城西半壁,新 城南半壁,为江都县治;j 日城东半壁,新城北半壁,为甘泉县治。 移民大量迁入使扬州城市空间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和开发。以新城内的教场 为例,原是一方一百零八亩的营盘,用于地方驻军的日常操练与演习场所,营盘 北面有一条通往两淮盐运司的道路,最初时“草长及肩,哺无过人 ,十分荒凉。 随着城市人口增多,这一地区也成为开发利用的宝地。康熙三十四年,移民扬州 的徽商王简臣捐修教场街道,从通尺街一直延续到新南门,从此扬州教场被一分 为二。乾隆二年( 1 7 3 7 年) ,移民扬州的徽商汪承炳捐建自守备署至松风社巷的大 路。一横一纵的马路修建带来了道路两旁商业兴盛、房屋建筑增多。因而本用于 地方军队操练与演习的场地逐渐缩小了,“操基较昔仅十分之一” ,甚至“演武 厅前仅堪旋马”。乾隆三十二年( 1 7 6 7 年) 总督高晋檄令迁改教场于西门外的蜀岗 之下,原有狭地除了用于平时小操之外,剩余的地方都由移民黄源德等人召民领 建认租。从此,扬州教场发展成为一个新商业区。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的移入使扬州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大量增加的人口使明清 扬州城向向东南方向延伸,也使原有城市空间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在扬州城的 扩展与充分利用中,扬州移民都参与到了其中。 二、移民与城市景观建设 自隋唐以来,四方仕宦就开始侨居扬州,并在扬州凿陂池、筑台榭,以为游 观宴会之所。明清也有许多扬州城市移民建造房屋、楼台、园林,从而使扬州“因 园亭胜 。除了为自己建造园林外,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也参与公共景观和名胜古迹 的建造与修复。移民,特别是移民的盐商,在这两方面的贡献使扬州城市景观得 到根本改善。 移民参与扬州景观建设的高峰出现在康乾时期。乾隆南巡时,在扬州的路线 分为水程三站:自崇家湾至江口,共一百零一里;由香阜寺入天宁门出钞关码头 为旱路,即北桥御道。乾隆帝由北桥御道策马幸上方寺,由上方寺过运河东岸香 阜寺,复过运河西岸高桥、梅花岭、天宁门、彩衣街、司前三铺、教场、东辕门、 多子街、埂子上,出钞关、花觉行,至钞关御码头。当时御道用文砖铺垫,其次 o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1 9 5 页。 。【清】陈述祖: 扬州营志卷十六 卷二十三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1 1 5 9 页。 。f 清】焦循:扬州足征录卷六,扬州:广陵书社2 0 0 4 年版,第1 3 6 页。 3 0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社会事业 字山题,在伯父郭士臻指导下,参加科举成进士。“奉母还乡 后,“为红薇书屋 之会,以科弟侄。一时能文之士,投卷请质,每一战艺,必数十人,凡经山 题讲授,皆能变正浮俗而一归于大雅”。郭山题不仅为家人子弟提供基础学习, 也指导士子提高科举水准。乾嘉时期移民扬州的各大盐商,大多延请名师在家塾、 私塾中教授子弟圆。 义学和社学大多是为较为贫困的族人或者乡人子弟提供基础教育的场所,带 有一定的慈善色彩。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也为较为贫困的族人和乡人设立义学或者 社学。歙县人程铨“曾于城南设立义塾,教近郊子弟可造就者” 。狄兆组“设义 学,延师以教族人子弟,设义田三百亩”。歙县王志培“捐资重修社学” 。他 们是为扬州基础教育作贡献的移民典型。这也为扬州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移民这些教育方面的努力,不仅使自己家族受益,也使周边族人、乡人受益。 移民除了关注基础教育,更为关注较高层次的教育。这表现在他们对扬州官 学和书院的支持。明清扬州人才、学术、文化的兴盛离不开扬州官学和书院的兴 盛。扬州的官学和书院也是明清扬州城市移民的子弟接受较为正规、系统教育的 场所。移民为了给自己的子弟创造良好教育环境,为扬州官学、书院做了许多基 础性的工作。 扬州城内的官学有扬州府学、江都县学以及清代甘泉县学。官学正式生源是 扬州地区的优秀学子,所以明清扬州城市移民子弟在没有取得扬州户籍的情况下, 盐商子弟可以以“商籍 附入官学。只有当他们在扬州长期居住并取得“入籍” 资格后,移民的子弟才可成为正式生源。在扬州地方志书可以看到很多移民子弟 入学。如歙县程爽“补郡庠生” :河津的刘冀谚“补扬州郡博士 o 。移民正式 入籍后,子弟即可正式入学。如广东龙川的徐沿,“父官淮安同知,以老乞休,贫 不能归,遂家于扬,父与弟相继亡,授徒自给,力为诗。子孙皆入籍为诸生 。 移民扬州的盐商可以以“商籍 、“灶籍”附入官学。嘉庆两淮盐法志称:“至 口【清】焦循:扬州足征录卷五,扬州:广陵书社2 0 0 4 年版,第1 2 l 页 o 朱正海:盐商与扬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2 8 页。 o 【清】高士蝓、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十五乡贤,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8 0 1 页。 o 【清】姚文田,江藩纂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五十二,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编,上海书店巴蜀书社 出版,第二册,第2 1 9 页。 o 【清】英杰,晏端书纂修: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卷十五人物,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巴蜀书杜1 9 9 1 年版, 第6 1 7 页。 母【清】高士编,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二 :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1 1 1 3 页。 o 【清】高士蝓,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1 1 2 l 页。 【清】高士缩,五格纂修:乾隆江都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1 1 1 7 页 3 1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第三章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社会事业 贡生一途,其目有上,大抵出于学校。明万历中定商、灶籍,两淮不立运学,附 入扬州府学。”移民为了给自己的子弟创造较为优越的环境,帮助官学改善教育 条件,为府县学修缮教学屋宇、添置器具、聘请名师及资助学生。清代歙籍汪应 庚,“以五万余金修府、江、甘三学,以二千金制祭具、乐器,以万三千金置学田 为修费及资乡比士膏火 。为了鼓励学子,汪应庚每年资助参加乡试的学子,这 一资助成为惯例,被人们称为“汪项” 。汪应庚之后又有张广德捐资八千修缮扬 州府学、江都县学。他们这些活动被陈文述称赞为“读书好义,有君子之行”。 移民为官学所做的活动,使扬州官学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官学也因此愈加兴盛 起来。 移民通过各种形式努力恢复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