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王褒是由南入北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由于王褒作品散佚较多,在北朝文学长期受冷落的背景下,历来人们对王褒诗歌的研究 就更为薄弱,这给今人全面认识王褒其人以及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本文拟在前 人、今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史书记载,并结合他的诗歌作品,对王褒的诗歌进一步作 全面、深入的探讨,力图还原王褒应有的文学地位。本文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说明本课题背景以及王褒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王褒的家世、生平以及思想,重点突 出他儒、道、释一体的思想观。第三部分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把他的诗歌作品重新 进行细致的分类,再具体分析,探讨王褒的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特色。他的诗歌大 体分成九类:边塞诗、游侠诗、咏物和写景诗、赠别诗、行旅诗、讽世刺时诗、奉和应 制诗、送葬诗、游仙和追咏先贤诗,重点分析其较有特色的边塞、游侠诗歌、咏物和写 景诗、赠别诗。其中边塞游侠诗歌写的慷慨道劲,体现了回归汉魏风骨的特点,为唐代 边塞游侠诗歌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而写景、赠别诗歌写得清新质朴,能够摆脱宫体 诗绮丽、繁艳,对后世影响较大。第四部分结合第三部分的论述,分析其诗歌作品所应 用的艺术技巧和形成艺术风格。指出抒情形象多样化、意象特异化、情感展现方式的多 样化是其诗歌应用的艺术技巧,并形成自己的清新、苍茫、劲健的诗歌艺术风格。第五 部分部分通过上述分析,旨在说明,王褒是北周文坛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成 就虽不能和庾信相比,但对南北文风的融合以及对后代的诗歌创作影响较为深远,所以 在文学史上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王褒诗歌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王褒( 约5 12 7 - - 5 7 6 ) ,一说为( 5 1 3 7 5 7 6 7 ) ,一说为( 5 1 4 7 _ 7 5 7 ) ,字 子渊,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 入,出身名族。王褒是北朝的重要作家,与庾信同为北方 文坛的宗匠。但历代人们对庾信及其创作总是给予很大关注,而对王褒却未引起足够的 重视。本文通过知人论世和推源溯流的研究方法以及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全方位、多 角度考察王褒的一生;阐析其儒道释兼融的思想,评析其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在南北朝文学融合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对其文学成就作出较恰当的评价。 本文共分五部分,重点在第二、三、四、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介绍 王褒的家世、生平阐发其思想底蕴;第三部分将他的诗歌分类,并对其思想内容予以具 体分析;第四部分分析王褒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第五部分评价王褒诗歌在文学史上地 位。 绪论部分说明本课题背景以及王褒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首先简介琅琊王氏的形成、盛衰的历史,指出与时推迁、重视礼法、以文 化为家族底蕴、兼容并包的价值观取向是王褒家世的特点。 其次依据史书记载介绍王褒的生平,并就后人对王褒的“并荷恩眄,忘其羁旅焉” 的评价进行辩证分析,阐明其入北生活的悲剧性际遇。 最后重点阐述王褒儒道释一体思想观。 第一,强调在南北朝时期,儒学衰微,而佛、道盛行。但儒学仍是南北朝统治者所 提倡的。儒学这时也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王褒处于这样的时代,受到儒学的影响也 自在情理之中。 第二,指出王褒儒道兼综的特点。他的道家思想的形成是受其时代的风气的影响, 加上自身的坎坷经历,故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第三,指出受其家族与高僧交往历史以及接受佛教的家风影响,王褒对佛教也是崇 信不已的。 总之,王褒对于儒、道、释三家的态度是兼采而不偏废的。 第三部分:将王褒的诗歌作品分类,再予以具体分析。一是边塞诗歌。它是属于王 褒乐府诗歌的一部分,在乐府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以燕歌行、关山月、出塞、入 塞等为代表,写得慷慨道劲。二是游侠诗。王褒的游侠诗表现的是边塞侠士意气风发, 建立功勋的豪迈气概,从而有别于曹植的贵族之侠,但描写奢靡的生活,二者仍具有一 定的相似性。三是咏物诗和写景诗。以咏雁、云居寺高项诗、始发宿亭诗、别 陆子云诗为代表。咏物诗寄情物外,充满生命主体意识。写景诗具有永明清新风格。 四是赠别诗。以送别裴仪同诗、别王都官等为代表,感人肺腑,寄托遥深。五是 行旅诗。以渡河北诗、过藏矜道馆诗为代表,将羁旅之人在旅途的忧思之情写得 魂牵梦绕。六、讽世刺时诗。以墙上难为趋为代表,把封建时代买官鬻爵,排斥贤 能的腐朽之风,揭示得淋漓尽致。七是奉和应制诗。以奉和赵王隐士诗、奉和赵王 途中五韵诗、九h 从驾诗为代表。虽然不免有吟风月、狎池苑为主题,但不少诗歌 写得浅近平实,具有清新自然之风。八是送葬诗。以送刘中书葬、送观宁侯葬为 h i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代表。这类诗具有伤逝情结特点,同时具有墓志铭的特点。九是游仙、追咏先贤诗。游 仙诗歌写得清新飘逸,表达作者对于神仙的企慕。追咏先贤有凌云台诗,借追咏先 人,表达作者对于故国之思。再则明君词表现了作者对于昭君出塞的无限遐想和思 念,可能暗示自己入北后的状况,表现作者入北后的孤独、寂寞的心理。 第四部分:分析王褒的诗歌艺术特征 王褒的诗歌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抒情形象的多样化、意象的特异化、情感展现的多 样化三方面 首先,在抒情形象多样化方面,王褒诗歌中分别塑造了游侠形象、士兵、将帅形象、 仙人形象、征人思妇形象,写得颇具特色。其次在意象特异化方面,王褒用月、鸟、风、 秋等意象来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再次,王褒在诗歌中经常借助自然景致、事件、他人 来达到情感展现的多样化。 再对王褒的诗歌风格进行总结,可概括为三点:( 一) 清新;( - - ) 苍茫;( 三) 劲 健。 最后,引用前人、古人对于王褒的评价,再将他与庾信进行对比,说明与庾信的异 同点,来阐述其文学成就。 总之,王褒作为北朝重要作家,其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虽不能与“集六朝文学 之大成者 庾信相比,但在其所生长的时代有其特殊的意义。从王褒的前期诗歌来看, 其边塞、游侠诗歌多慷慨任气,没有坠入齐梁时期的绮靡之风。后期由于乡关之思、羁 宦他乡,为诗则极尽悲苦之情,体现了汉魏风骨的回归。另外他的写景、赠别诗写得清 新、朴实,较少得受宫体诗歌的影响,在南北文风渐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有其特殊的贡 献,堪称南北文风融合的践履者。 i v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w a n gb a o 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p o e tf r o mn o r t ht os o u t h ,i t s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a l lh a dap r o f o u n d e ri n f l u e n c e i na tt h a tt i m ea sw e l la st h e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b e c a u s ew a n gb a op r a i s e st h ew o r kt ob es c a t t e r e da n dl o s t m a n y , i ns i n c el o n ga g ot h e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t u r e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w h i c ht r e a t sc o l d l y , a l w a y s t h ep e o p l ep r a i s et h ep o e t r yt ot h ew a n gb a nt h er e s e a r c ht ob ew e a k e r , t h i sf o r t h ep e o p l eo fo u rt i m ek n e w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t h ew a n gb a or a i s e dt h ep o e t r yt ob r i n gc e r t a i nd i f f i c u l t y t h e r e f o r et h i sa r t i c l ed r a w su p s t u d i e si n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i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t h r o u g ht h eh i s t o r yb o o kr e c o r d ,a n du n i f i e sh i sp o e t r yw o r k , p r a i s e st h ep o e t r yt ot h ew a n gb a of u r t h e rt om a k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 t h et h o r o u g hd i s c u s s i o n ,t r i e sh a r d l i t e r a t u r es t a t u sw h i c hr e t u r n st oo r i g i n a ls t a t et h ew a n gb a ot op r a i s es h o u l dh a v e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v i d e si n t o 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s h o w e dt h i st o p i cb a c k g r o u n da sw e l la sw a n gb a os t u d yt h e 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dw a n g b a ot h e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b i o g r a p h ya sw e l la s t h et h o u g h t ,h i g h l i g h th i s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mw i t hb u d d h i s m ,r e l e a s eab o d yt h et h o u g h tv i e w t h et h i r d p a r ti np r e d e c e s s o r sr e s e a r c hf o u n d a t i o n ,c a r r i e so n h i sp o e t r yw o r kt h ec a r e f u l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g a i n s p e c i f i c a l l ya n a l y z e s ,d i s c u s s e sw a n g b a oe a c h k i n d o f p o e t r yi d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e n ta n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f o u r t hp a r tu n i f i e st h et h i r dp a r to fe l a b o r a t i o n ,a n a l y z e st h ea r t i s t i cs k i l lw h i c hi t sp o e t r y w o r ka p p l i e sa n df o r m st h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p o i n t e do u te x p r e s s e sf e e l i n g st h ei m a g e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ei m a g e s p e c i a ld i s a s s i m i l a t i o n ,t h ee m o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y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i si t sp o e t r ya p p l i c a t i o na r t i s t i cs k i l l , a n df o r m so w nf r e s h ,b o u n d l e s s ,t h es t r o n gp o e t r y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t h r o u g ht h ea b o v ea n a l y s i s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 f o rt h ep u r p o s eo fe x p l a i n i n gt h a t ,w a n gb a oi san o r t h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r ya r e n ai m p o r t a n tp o e t , a l t h o u g hh i s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a c h i e v e m e n t c a n n o tc o m p a r ew i t hd a y u l i n gt a y up a s st h el e t t e r , b u ti sp r o f o u n d t ot h en o r t ha n ds o u t hl i t e r a r ys t y l ef u s i o na sw e l la st od e s c e n d a n t s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i n f l u e n c e ,t h e r e f o r e s h o u l d h a v eh i ss m a l ls p a c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w a n g b a o ;p o e t r y :s t u d y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拯剑龌学号圣q 笪圣至专业主垦直垡塞堂所呈交的论 文( 论文题目:王褒诗歌研究)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逖丝鎏 签名日期塑翌星:丝:圣2 指导教师签名麴缓 第1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王褒( 5 1 2 7 5 7 6 7 ) ,字子渊,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市北) 人。北周诗人。王 褒识量深远,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善作草书。7 岁能文,弱冠举秀 才。梁武帝萧衍喜其才,以其弟鄱阳王萧恢之女妻之。起家秘书郎,转太子舍人,袭爵 南昌县侯,迁秘书丞,出为安成内史。侯景乱后,为尚书左仆射,迁尚书右仆射。后江 陵被攻陷,入西魏,为仪同三司。后入北周,任右泉县子、邑三百户、开府仪同三司, 后为麟趾学士,刊校经史。最后为太子少保,迁小司空。卒于宜州刺史任上。王褒在当 时颇有文名,和庾信一同被称为“奇才秀出,牢笼子一代( 周书王褒庾信本传) 。 隋书经籍志著录:“后周小司空王褒集二十一卷。然宋时已大半散失。明代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入王司空集一卷。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 国六朝文,共收王褒散文二十六篇。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共收王褒诗 歌作品四十八首。故今存北周王褒所作的诗文,乐府十八首、诗三十首,共四十八首, 王褒散文二十六篇。 在南北朝时期,文坛弥漫着齐梁绮糜文风情况下,王褒能别具一格,创作了一些慷 慨道劲、清新自然、形式多样的作品,反映了北朝时期南北文风的融合。但由于作品散 失甚多,身后也极少受人重视,今人也多忽略,且研究者也多注重他的家族,生卒年、 际遇的考证,而对他本人思想、作品内容分析及其文学成就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 文以王褒其人其作为研究对象,希望尽可能还原其应有的文学地位。 王褒研究状况略说 王褒是北朝一位有自己鲜明特色的重要作家。他流传至今的作品比较少,仅诗4 8 首,散文2 6 篇。在长期以来北朝文学受冷落的背景下,对于单个作家的研究就更为薄 弱。对王褒其入和文学的研究主要见于史书、文学史、诗史、学术论文中。 关于王褒的评论有:“识量渊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尤工属 文,又说:“褒等并荷恩眄,忘其羁旅焉”。 ( 周书本传) ,“奇才秀出,牢笼于 一代”( 周书王褒庾信传) 。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说g “昔曾祖仲宾,刘宋国戚,贩附萧齐,士林交贬,子渊委蛇,乃其门风,幸不至卖国耳。 等 关于王褒的文坛地位。明代许学夷在诗源辨体卷十中说到:“王褒五言,声尽 入律,而绮靡者。至如饮马、从军、关山、游侠、渡河诸作,皆 有似初唐。以全集观,不能如庾之工也。乐府七言亦近初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 究所曹道衡、沈玉成所编的南北朝文学史认为:“自梁入周的文人为数不少,诗赋两 方面的成就,庾信自属第一。王褒的成就虽不足与庾信抗手敌体,但仍高出其他文人而可 以追随于庾信之后”。n 1 章培恒、骆玉明编中国文学史认为:“在南北朝诗风的演 变上,王褒和庾信起了相似的作用 。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认为:“由于庾信和王 1 1 莒道衡沈禾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4 5 页 1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褒文才卓越,两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北迁的文士。 1 1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中列专节论述王褒和与庾信的诗歌,认为“闪烁着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无可替代的艺术 风采 。1 2 j 都给予王褒较客观的评价。 关于王褒的诗歌研究论文,有林东进略论南北朝人王褒的诗、日本后藤秋正 略论王褒的送葬诗、王文倩南北文学融合的践履、曹渊王褒研究等。 由于王褒的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加之对北朝文坛研究的薄弱,今人对王褒的文学 成就少有关注,研究王褒的著作也很少。所以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王褒的诗 歌进一步作全面、深入的探讨,力图还原王褒应有的文学地位。 i l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5 0 页 1 2 土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8 1 8 页 2 第2 章王褒的家世、生平及思想 第2 章王褒的家世、生平及思想 2 1 王褒的家世形成和特点 2 1 1 琅琊王氏世族的形成 琅琊王氏世族,源远流长。王氏这一家族可追溯到周灵王时。宋郑樵通志二 八氏族四云:“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 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琊太原之王,则日,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 为司徒,时人号日王家。为避秦乱,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王元,举家迁居琅琊( 今 山东临沂) ,这标志着琅琊王氏自此从王氏中分立出来。 汉代,王元的四世孙王吉,汉宣帝时征为博士谏大夫;王吉的儿子骏在汉成帝时任 御史大夫:骏的儿子崇在汉平帝时任大司空,封扶平侯。这时的琅琊王氏在政治舞台上, 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 。然而随着王崇为避王莽之乱,辞官归家,不幸被家中侍婢毒 死,所封侯国也随之废除。琅琊王氏在汉代可谓昙花一现,此后归于沉寂 魏、晋时期,王融之子王祥、王览再度推动琅琊王氏家族的崛起。晋书王祥附 弟览传云:“王祥字休征,琅琊临沂人也,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 父融,公府辟不就。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 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尝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因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 飞入其蟆,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李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 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雎1 王祥是二十四孝之一。晋书王祥附弟览传 云:“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及祥仕进,览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 守。五等建,封即丘子,邑六百户。泰始末,除弘训少府。职省,转太中大夫,禄赐与 卿同。”啼1 王祥堪称“孝”的典型,其弟王览则是“悌 的代表,二人正是凭借其高 名和孝悌德行,使琅琊王氏家族跻身于世家大族的行列,从而拉开了数百年冠冕绵延的 序幕。今人唐长孺说:“士族的形成是在魏晋,因而只有在魏晋时期获得政治地位的家 族才有资格列于士族”。h 1 而琅琊王氏的崛起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时期。 2 1 2 琅琊王氏世族的盛衰 西晋时期,王戎、王衍和王澄三兄弟进一步巩固琅琊王氏世族的政治地位。王戎是 竹林七贤之一,此人十分机警,善于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来拓展家族的发展空间;王衍、 王澄则是晋元康名士的代表,他们都善于清谈,并顺应了当时盛行的玄学清谈之风,来 博取名声,凭借自身过人的学问和独特风姿成为引领士林风气的人物。正是基于他们的 机变和高名,成为了维系琅琊王氏世族政治地位的领军人物,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琅琊王 1 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第3 0 5 8 页 【2 】唐房幺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9 8 7 页 【3 1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9 9 0 页 【4 】4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 9 8 3 年,第6 2 页 3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氏世族的地位。西晋末,由于王旷倡议,王导、王敦辅翼,司马睿顺利完成了南迁, 开创了东晋王朝百年之基。琅琊王氏世族遂成为了东晋的开国元勋,琅琊王氏与陈郡谢 氏同升为南朝侨姓之首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 。其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可谓盛 极一时。 然而盛极必衰,就在琅琊王氏开创全盛世族辉煌的时候,也为其家族衰落埋下了祸 根。由于有“功高盖主”之嫌,琅琊王氏世族也引起了朝廷和其他世族的不满与猜忌。 司马睿引刘隗、刁协用事而疏远王导,又出宗室为方镇以牵制王敦,王敦极为不满,起 兵叛乱,以失败告终。此后,成帝开始重用庾亮。咸康五年( 3 3 9 ) ,王导病逝后,庾冰、 庾翼兄弟掌握了东晋实权,此后是桓氏、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相继左右江左政权。至 此,琅琊王氏世族开始从颠峰走向下坡路。但仍然享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 响力。 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虽然琅琊王氏始终保持着令人炫目的政治地位,但随着 士族门阀制度的逐渐瓦解,其地位也节节日下,呈现出空有高位,难有实权的局面。 原先叱咤风云的家族逐渐从政治的中心舞台上淡出了。不过,琅琊王氏的声望和才 学仍然是武人出身的帝王所尊重和需要的,其家族的文化优势在整个南朝始终十分耀 眼。琅琊王氏家族的盛衰实际是六朝士族由盛而衰的缩影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刘禹锡的这首怀古诗乌衣巷,正是对琅琊王氏世族盛衰的真实写照。 2 1 3 琅琊王氏世族的特点 2 1 3 1 琅琊王氏世族家风基调:与时舒卷 所谓“与时舒卷 ,一般说来,“就是世族人物根据具体的形势,不断调整其立场 与心态,以保全自身与家族的利益。n 1 王氏子弟的政治态度大多是进取的,机变的, 他们决不忠于某个败落的王朝,而十分珍视自家的门户。他们尤其看重改朝换代之际, 不放松这种权力更替和再分配的关键时刻。由于南朝时期政局动荡不安,改朝换代的事 件频繁发生,所以要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维持家族的声望和地位,就必须做出 既适应社会政局频繁变更,又适合家族生存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有时又会在政治和道德 上产生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看一下梁、陈二代中的琅琊王氏世族各成员,他们从 政为人虽然也各有特点,但家族门风对他们的人格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一脉相通的;“吾 宗不衰,寄之此子”瞳1 的期望在琅琊王氏世族中更是屡有提及。仕于诸朝便是当时士人 不争的选择了。虽然这与传统儒学强调诚信与忠君思想似乎是相违背的。但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有其合理的成分。因为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 的时代。当时的政治斗争甚或改朝换代往往并非如儒学先圣们所说的那样具有鲜明的正 【1 】1 王永平论东晋南朝时期琅邪毛氏之家风与家学,许吕师专学报2 0 0 2 年第l 期 【2 】 唐 姚思廉,梁书土瞻传,中华书局1 9 7 3 年点校本,第3 1 7 贞 4 第2 章王褒的家t h = 、生平及思想 义与非正义的性质,实际上只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权力争夺。曹魏经由篡汉而来,司马 氏则篡魏而起,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天下己数易其主,士人何去何从昵? 所以士 大夫既然对忠贞之节没有一个稳固的观念,于是在忠旧主以就死和事新朝求其生的选择 上就有很大的随意性。 2 1 3 2 家族长盛不衰的精神支柱一重视礼法 钱穆先生指出:“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 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 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川嵋虽然当时玄风盛 行,世族子弟可以通过清谈来博取声名,却不可能以此维持家族门户长盛不衰。要维持家 族门户长盛不衰,较为可行的办法便是依礼法行事。 因此,礼法是世族延续的命根子,世族社会非常重视礼法教育。王氏世族重视礼法的 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汉王吉,他便是一位精通五经的大儒而魏晋时期,王祥堪称“孝” 的典型,其弟王览则是“悌”的代表。在这期间,琅琊王氏世族以礼法训诫子孙,“子 孙皆奉而行之 ,以“孝友 传家。重教子,尚孝友,这是礼法世家的传统。西晋时期, 玄风盛行,王戎、王衍倡导玄言,是推动琅琊王氏由儒入玄重要人物。但二人的行为、 举止是放而不荡。如:王戎在谈论子房、季札,超脱玄著,被有识之士所赏识。他和阮 籍喝酒时候,经常说一些调侃的话,“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日:俗 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日: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可见他的“放”大多只限于言 语:而他为他母亲去世而离职,这样写到“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使肉,或观弈棋, 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口1 说明对于孝顺等一些比较重要的礼制,他是做得很到位。 根本原因就在于受到王氏家族一脉相承的礼法的制约。可以说琅琊王氏是一个典型的礼 法世家,他们重视儒家的伦理道德,尤重孝道,用它来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并形成了 特有的家族凝聚力,保持了其长盛不衰的局面。礼仪已经溶入这个世族灵魂,成为其重 要的精神支柱。这样,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总是能够在动荡的政局中保持不败的地位, 成为旧朝重臣,新朝新宠。所以在东晋和南朝时期,也少有真正的浮浪、狂放之士。在 六朝当中,也没出现什么真正的玄学的思想家。 2 1 3 3 以文化为家族底蕴的一脉相承性家族兴盛的保障 纵观整个琅琊王氏家族的发展史,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象,也就是文化作为这个世 族底蕴在维持长盛不衰局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王钟陵先生指出:“在家族势力 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名与家声紧紧地结合着,文名广延则易于得仕。因此, 中国文人,尤其世家大族文人,因其历世多有文华,又复相互帮衬扶掖之,往往正是以 家族块团的形式浮沉于文苑之中的 首先,琅琊王氏世族是一个文化大族。在西汉经王吉父子的努力,琅琊王氏开始了 由尚武到崇儒的转变,此后儒学更是成为这一家族的传统。琅琊王氏世族的文化渊源便 由此开始。 【1 】钱穆,围史人纲( 修订奉) ,商务印书馆,1 9 9 6 。 第3 1 0 页 【2 】唐房幺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2 3 2 页 5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此后,琅琊王氏世族不仅是文学世家的代表,而且还是书法世家的代表。六朝士族 都很重视文艺,多才多艺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这些杂艺同清谈一样不仅是士族身份、 品味的象征,更是获得声誉的资本。诗文即是这众多技艺中的一种,但另一方面,诗文 又有着远远高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地位,文才出众往往会成为仕途升迁的资本。在这 种社会风气下,琅琊王氏格外重视对子弟文才的培养,其家族文学传统异常深厚。根据 隋书经籍志载,东晋南朝琅琊王氏世族所写的文集共计3 0 人j 此外,据史籍记 载,琅琊王氏善属文者难以尽数。因此,梁代王箔自述家族“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川, 并非虚夸之词。在当时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 另外琅琊王氏世族还是一个书法世族。书法艺术在东汉后期同渐摆脱一味实用的束 缚,不断雅化、艺术化,受到士人的重视,名家辈出。但在东晋南朝,书艺最盛、贡献 最大的无疑是琅琊王氏,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样的“书圣 。翻开六朝及唐人 的任何一部书法史著作,其统计的书家都以王氏为最多。王氏几乎无人不能书。 除专擅文学和书法外,琅琊王氏子弟还往往一身兼善数艺,有明确记载的如王导兼 善音乐、棋术;王导之子王恬“多技艺,善弈棋,为中兴第一川2 1 王敦善击鼓:王庆对绘 画造诣颇深,曾是晋明帝的绘画老师,并兼工音乐、射御、博弈、杂技等 可以说,文化成为士族的突出标志,是维持琅琊王氏世族的长盛不衰的保障,对其 在政治、经济地位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 文化地位衰落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作为世族的地位。琅琊王氏的声望和才学仍然是武 人出身的帝王所尊重和需要的,其家族的文化优势在整个南朝始终十分耀眼。 2 1 3 4 兼容并包的思想价值取向维持家族活力旺盛的秘诀 作为一个文化世族的典型代表,琅琊王氏世族首先在其思想价值的取向有自己独到 的地方,这就是兼容并包。这不仅使王氏家族在文化上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更有利于其 子弟在心态上适应不同的情况,成为维持家族活力旺盛的秘诀。 首先,琅琊王氏世族是以儒学立本。在西汉经王吉父子的努力,琅琊王氏开始了由 尚武到崇儒的转变,此后儒学更是成为这一家族的传统。魏晋时期,玄学大盛,但琅琊 王氏除王戎、王衍一支外,仍多以儒学传家,且多有成果留与后世。“儒学方面,孝 经为其家传之学;王祥的遗训,全为儒家之言;王彪之多识故典,文武仪准莫不 取定,是儒家三礼之学,后发展为王准之的王氏青箱学;王俭撰七志、王韶之 撰晋史、王准之撰仪注、王智深撰宋纪,虽然不全是儒家言,其目的在于用世, 乃是儒家精神。 嘲 其次,琅琊王氏世族除了崇儒外,还对玄、释、道也兼采不废。 王祥虽是孝的典型,而未玄化,但他似乎也没有坚决反对玄学,王戎便说:“祥在 正始,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致清远,将非以德掩其言乎! h 1 1 1 【唐】姚思廉,梁书王筠传,中华书局1 9 7 3 年点校本,第4 8 7 页 【2 】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导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1 7 5 5 页 【3 】王汝涛- 千晓红魏晋南北朝琅琊乇氏家族研究( 上、下) ,临沂师专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 【4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第9 9 0 页 6 第2 章于褒的家世、生平及思想 这说明王祥对玄风比较宽容,这便为子弟接受玄学开了方便之门。魏晋之际,王戎 便成为“竹林七贤 之一,稍后的王衍更是“终日清谈 。当时玄学是名士的文化标志, 由儒入玄也是一个家族地位上升的必具条件。 王戎、王衍皆因此位至“三公 ,大大提高了王氏的政治、社会地位。当然,王戎、 王衍虽谈玄,但他们仅仅是陈述玄理,并无理论上的创造,更没有与现实的政治冲突, 而且他们皆主张调合玄、儒。此后王氏子弟虽亦多善清言,特别是王导作为东晋丞相, 亲自参预、组织谈玄,但总的说来,王氏家族是儒玄兼修。 而琅琊王氏世族与佛教高僧的接触更是比比皆是。首先王导以宰相的高位与帛尸梨 密、康僧渊、竺法义、竺法潜等高僧交往甚是频繁,经常与他们谈论义理,这为其子孙 接受佛理开了先河。其次王羲之经常与名僧支道林等交往,关系密切,而支道林本身就 是一位思想受玄化影响很深的高僧,他以佛理阐释庄子逍遥游,能够在前人研究 基础之上别出心裁,王羲之对此启发很多,如:“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 王遂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明显受到了佛理的熏陶。此 后琅琊王氏世族的子孙对佛法多有信奉。 为什么琅琊王氏世族与佛教关系那么密切呢? 这是因为当时佛教义理影响到世族 文化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风气。佛教势力的上升甚至影响到社会政治,是 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琅琊王氏世族为了保持自己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 必然将佛教纳入到自己家族文化体系之中,所以接受佛教思想是必然选择。 此外,琅琊王氏世族,还世代信奉道教。前面提到王氏之先出周灵王太子王子晋。 文选王文宪集序李善注引琅琊王氏录云:“王氏之先,出自周王子晋。 圈 王子晋就是道教中有名的神仙。所以庾信在伤王司徒褒诗中开篇第一句所云:“昔 闻王子晋,轻举逐神仙 n 1 ,是把他家族中信奉道教的传统点出来的。 晋书王羲之传明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 王羲之在浙东隐居不仕, 常与道士许迈等往来,采药求丹。王羲之子凝之信之“弥笃 ,他任会稽内史,正值孙 恩之乱,“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日: 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王凝之迷信道术 到了如此地步,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琅琊王氏家族对道教信仰。王氏家族是书法世 家的代表,也是深受道家影响。 总之,琅琊王氏世族除了以儒学为本外,对玄、释、道也兼容并包。这是保持其 世家生命活力的秘诀,使其家族文化更有内涵、更有活力、更具有适应性,从而保证其 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优势。 【1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中华书局,1 9 6 2 年 【2 】2 梁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第6 5 2 页 p l 清倪瑶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第3 0 8 页 7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2 2 王褒的生平和思想 2 2 1 王褒的生平 王褒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南史、梁书、陈书、周书,本文主要根据正史记 载来考查王褒的生平行谊。 王褒( 约5 1 2 7 5 7 6 7 ) 字子渊,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 人,出身于“有重名于江 左n 1 的士族大家。其父王规,字戚明,琅琊临沂人,王俭之孙。生于齐武帝永明六年( 公 元4 8 7 年) :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 公元5 3 6 年) ,享年四十九岁。王规“八岁,以丁所 生母忧,居丧有至性称日孝童。既长,好学有口辩。常以门宗贵盛,恒思减 退。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隧 王褒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一年( 5 1 2 年) 其幼时即聪慧好学,又由于良好的家风、 家学,在王褒七岁时候,就能写文章。梁书王规附子褒传:“子褒,字子渊。七岁 能属文。外祖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日:此儿当成吾宅相 3 】 在王褒二十岁时,王褒举秀才,任秘书郎,太子舍人。( 见梁书王规附子褒传) 。 二十五岁时,王褒的父亲王规卒,王褒丁父忧。二十七岁时,因其书法上的造诣,得到 宣城王的赏识,其书法和顾野王的绘画被时人成为“二绝”如:陈书顾野王传云: “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迁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 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 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h 1 后来王褒又被“袭封南昌侯,除武昌王文学, 太子洗马,兼东宫管记,迁司徒属,秘书丞,出为安成内史。 三十七岁时,候景叛乱 开始。三十八岁时,侯景攻陷京城,王褒坚守安成,与逆贼对抗,并极力安抚本地区, 为当时人所称赞。 梁书王规附子褒传:“太清中,侯景陷京城,江# i n 史当阳公大心举州附贼, 贼转寇南中,褒犹据郡拒守。哺1 又周书王褒传:“及侯景渡江,建邺扰乱,褒辑宁所部,见称于时。 6 1 四十二岁时,即梁元帝承圣二年( 5 5 3 年) 王褒正月为尚书右仆射,参掌选事。至十 一月复为尚书左仆射( 见梁书元帝纪) 。这一年王褒与梁元帝就定都问题产生了 分歧。梁元帝主张定都于江陵,因为江陵地区殷实繁盛,再加上故府臣僚都是楚地之人, 都愿意在荆郢建都。而王褒则认为建业建都较为合适,并暗谏梁元帝,梁元帝不接受他的 谏言。 【1 l 【唐1 令狐德禁,周书,中华书局1 9 7 1 年点校本:第7 2 9 页 【2 】f 唐】姚思廉,梁书手规附子褒传,中华书局1 9 7 3 年点校奉,第5 8 3 页 【3 】【唐】姚思廉,梁书王规附了褒传,中华书局1 9 7 3 年点校本,第5 8 3 页 1 4 1 【唐1 姚思廉,陈书顾野l i 传,中华书局1 9 7 2 年点校本,第3 9 9 页 【5 】【唐】姚思廉,梁书于规附予褒传,中华书局1 9 7 1 年点校本:第7 2 9 页 【6 】睛】令狐德菜,周书,中华书局1 9 7 1 年点校本:第7 2 9 页 8 第2 章王褒的家世、生平及思想 四十三岁时,即梁元帝承圣三年( 5 5 4 年) ,是王褒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西魏 攻陷江陵,梁元帝投降,不久被杀。王褒则由南入北,开始了羁臣的生涯,王褒的生活 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如:周书王褒传云:“及大军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 军事。褒本以文雅见知,一旦委以总戎,深自勉励,尽忠勤之节。被围之后,上下猜惧, 元帝唯与褒深相委信。朱买臣率众出宣阳之西门,与王师战,买臣大败。褒督进不能禁, 乃贬为护军将军。王师攻其外栅,城陷,褒从元帝入子城,犹欲固守。俄而元帝出降, 褒遂与众俱出。”此年作了祭梁王僧辩母贞敬魏太夫人文。 入北后,先在西魏被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四十四岁时,梁敬帝绍泰元年( 5 5 5 年) ,此年,沈炯、王克回江南。王褒别王都官疑即作于是时。四十六岁时,王褒 受封为石泉县子,邑三百户。加开府仪同三司。此年,褒作和庾司水惰渭桥诗。后 又除内史中大夫。 四十七岁时,王褒作送观宁侯葬诗。四十九岁时,王褒为麟趾学士,刊校经史。 ( 见周书明帝纪及北史庾季才传) 。五十一岁,王褒作与周弘让书及 赠周处士诗。周书王褒传:“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弘让兄弘 正自陈来聘,高祖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致书日。”1 此后几年,分别作了周经藏愿文、上康公陆腾勒功碑、太保吴武公尉迟 纲碑铭、为百僚请立皇太子表、太子太保中都公陆逞碑铭、皇太子箴等 文。 六十二岁时,王褒为太子少保,迁小司空。 六十四岁时,王褒出任宣州刺史,卒于任上:庾信作伤王司徒褒诗。 综观王褒的生平,我们可以得出王褒的一生的际遇是带有很浓悲剧性的色彩的。悲 剧化的时代造就了悲剧化的人生际遇,而悲剧化的人生际遇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王褒的悲剧既有自身方面的主观因素,又有时代、社会、家庭这些客观方面原因造成的。 所以要探索王褒的悲剧性际遇,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生存的悲剧。对于 王褒来说江山的失落意味着他需要承载比一般人更多更复杂沉重的心理负担,江山失落 的痛苦是远胜于一般人的。这是因为亡国意味着亡宗,意味着宗族的个体成员与血缘联 系遭到破坏,宗族的根本利益受到致命的打击,对于他们生存的精神支柱无疑是一个巨 大摧残,这是他们生存悲剧最根本内容。第二、门阀制度的悲剧。从深层次来看,王褒 入北后所受的痛苦实质上是南朝门阀士族文化观念体系与北朝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冲突 碰撞的产物。这实际上是要通过对个体生命悲剧的艺术表现,来探究历史错位给个体带 来悲剧根源。第三,世俗的悲剧。王褒身上还体现着世俗的悲剧。这实际上是历史错位 把他们放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二臣 境遇。于是儒家的忠孝节义在他的脑海还发生 强烈碰撞。但由于琅琊王氏家族“与时舒卷”的家风,使其家族的子弟在政治上进取、 机警。他们不会忠于某个败落的王朝,十分珍视自己家族的门户,再加上南北朝时期, 改朝换代的事情频繁发生,所以士大夫的忠贞之节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观念。在忠于旧主 【1 】 唐 令狐德禁, 周书,中华书局1 9 7 1 年点校本,第7 3 0 、 7 3 1 页 【2 】【唐】令狐德粲,蒯书,中华书局1 9 7 1 年点校奉,第7 3 1 页 9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以就死和侍奉新朝求其生的选择上就有很大随意性。所以周书本传评论其“并荷恩 眄,忘其羁旅焉,也缺乏一定客观性, 王褒的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后周小司空王褒集二十一卷”,可见王褒所 写的诗文作品不在少数。现今大多散佚。现存的作品大都从文苑英华以及明代张燮 辑有七十二家集本、明代薛应旅辑有六朝诗集本、明代张溥辑入汉魏六 朝百三家集、明代绍泰辑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 三家集选本等各种类书辑录而成。关于王褒的著作有。明代张燮辑有七十二家集 本,收入王司空集三卷,附录一卷。明代薛应旅辑有六朝诗集本, 王 子渊集一卷。明代张溥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入王司空集一卷。明 代绍泰辑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收入王司空集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 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收入王司空集选一卷。明冯维纳诗纪辑有王褒乐府十 八首、诗三十首,共四十八首。梅鼎作编的后周文纪王褒散文二十篇。明代张溥辑 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入王司空集一卷。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 三国六朝文,共收王褒散文二十六篇。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共收王褒 诗歌作品四十八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