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深受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卓有成就。首次发表作品是在 1924 年, 最后一次发表作品是在 1984 年。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她常用客观冷静 的叙述方式去描摹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记。在她的作品中,几乎没有那种令人心灵震撼的 大喜大悲,也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苦难经历,更绝少那些鲜血淋漓的场面,有的大多只 是对某些普通、平凡日常生活片段的描摹,其作品人物主要为妇女和儿童。作品主要有 小说集花之寺 、 女人 、 小哥儿俩和古韵等。 契诃夫作为俄国十九世纪末最为重要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客观精炼,笔调幽默, 语言明快,寓意深刻等特点著称。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 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 社会。其代表作有变色龙 、 套中人 、 草原等。 二十世纪初,契诃夫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很多国家,并曾产生了一股强烈的世界影 响力。在这股影响力的作用下,很多国家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曾不同程度地受 到过契诃夫小说的影响。凌叔华作为崛起于“五四”时期的第一批女作家。观其一生的 创作时间,整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其小说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而此时刚好是契 诃夫大量作品被译介过来的时期,那么在此期间,凌叔华的小说创作是否受到过契诃夫 小说的影响呢? 本篇论文采用比较文学的视野,通过凌叔华小说和契诃夫小说的对比研究,去论证 凌叔华的小说创作是否受到过契诃夫小说的影响。 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凌叔华研究现状及契诃夫世界影响力进行简单的介绍, 从而引出 本论文的写作出发点和研究角度。 正文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两章: 第一章主要探讨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受到契诃夫小说影响的可能性。 本章节立足于史 料与作家作品角度研究, 分别从凌叔华给友人的信件、 同年代评论者的指责以及其 1925 年前后小说风格的变化来论证此章节的观点。 ii 第二章通过凌叔华小说与契诃夫小说的对比研究, 分析出二人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的 相似点。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二人作品的叙事原则、审美理想、儿童形象方面 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指出二人作品在艺术风格方面存在的相似性。 结语为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前文的论证,可以得出结论:凌叔华的小说创作 曾受到过契诃夫小说的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凌叔华虽然受到过契诃夫小说的影响, 但其小说风格和契诃夫的小说风格并不完全一致。 她在广泛吸收契诃夫小说的一些现代 创作经验的同时,由于又深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所以在凌叔华的小说中, 她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作经验交融为一体, 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 风格。 关键词:凌叔华,契诃夫小说,客观叙事,非情节化,儿童形象 iii abstract ling shuhua is a unique style writ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whose father was a politician. she was interes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er childhood, and she was successful in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her first work was published in 1924, and the last published in 1984. because of her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artistic pursuit, she always use the narrative objective and calm way to describe the unique imprint of her period. in her works, there are hardly the great sadness and happiness of shaking our heart, nor the suffering of the kind of piercing experiences, and even rarely those bloody scenes, and mostly some fragments of ordinary lif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her works are the women and children. magnum opuses are flower temple, woman, little children and rhyme, etc. chekhov was the most important novelist of russian in nineteenth century, and his novel was famous for objective refining, humor style, lively language, implied meanings. he was good at finding the special people and things in the daily life.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current russian society, he created his special characters of his works in humorous way. magnum opuses are chameleon, trapper, prairie , etc.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ekhovs literary works which were translated to many countries have been produced a strong influence in the world. many countries writers were influenced by his literary works more or less. ling shuhua was the first female writers in “five fourth” period, and to view her whole life, we can find that her most works were published in 20, 30 years of 20th century. at the same time, a lot of chekhovs literary works were translated to china, so whether ling shuhua was influenced by chekhovs novels when she was engaged in writ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uses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demonstrate the view that whether ling shuhua was influenced by chekhovs novels. iv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is paper, which are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i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there are research on ling shuhua and the world influence of chekhovs novel, leading to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paper. part of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d the second chapter.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study the possibility that novels of ling shuhua were affected by chekovs. the section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works, which consists of letters from ling shuhua to her friends, comments in her ages and the changes about her novels style in1920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find the style of the similarities in ling shuhuas and chekovs literary works by comparing theirs works.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consists of narrative principle, aesthetic ideal, the image of the analysis. conclusion is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we can find a view that ling shuhua was influenced by chekhovs novels in her writing. however, we need to point out the facts that although ling shuhua was affected by chekovs novels, the style of their novels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ling shuhua was influenced by chekovs writing experience, but she was also deeply affect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she creatively mixe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modern writing experience, which leads to her unique style. key words: ling shuhua, chekovs novels, objective narrative, non-plot oriented, children images 前 言 1 前 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凌叔华是惟一一位贯穿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三 个文学流派的女作家,她主要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冰心、庐隐、冯沅君、 丁玲等女作家齐名。其作品创作数量虽然不多,却以独特的视角描摹出了那个时代独有 的印记,文风温婉、含蓄自成一体。其小说集花之寺出版之时就为她赢得了“新闺 秀派”作家的美称。有研究者认为她是“新月派作家中的小说圣手” ,严家炎先生则 推她为“京派小说代表作家” ,夏志清先生更是认为“她的成就高于冰心。 ” 然而,基于一些特殊原因,1949 年以后,凌叔华及其作品的相关研究和讨论基本上 处于停滞状态。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评论界才又重新关注起这位几乎已经被人们 遗忘的“著名”女作家,但这一时期,对凌叔华及其作品的研究仅处于重在介绍的阶段, 意在重拾对其及其作品的记忆。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 由于研究视野的相对扩大, 凌叔华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 相关的研究论著开始集中出现, 如刘思谦先生的 “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 、乐烁的易识的叛逆与 解放话语现代妇女文学中的独身女性题材等,但论点主要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的 女权、女性意识、儿童视角等方面。因此,凌叔华及其作品的研究至今仍然受到大部分 研究者的忽视,相关研究视野也依旧比较狭隘。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最为重要的小说家。二十世纪初,他的文学作品被译介到 很多国家,并形成了一股强烈的世界影响力。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由于世界大战以 及现代文艺思潮的冲击,欧洲各国、美国、日本、中国等国的作家几乎同时关注到了契 诃夫。很多苏俄本国的作家比如高尔基、库普林、帕斯捷尓纳克等都曾以他为楷模,除 了苏俄本国外,其他很多国家甚至包括中国的作家,如海鸣威、弗吉尼亚伍尔夫、鲁 迅、沈从文等都曾受益于他。可以说,契诃夫是获得过有目共睹的世界声誉的,他的小 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很多作家的文学创作。 那么,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崛起于中国文坛的凌叔华,在进行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是 否也受到过契诃夫小说的影响呢?我认为其小说创作是受到过契诃夫小说影响的。 本篇 朱寿桐. 新月派的绅士风情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夏志清著,刘绍铭译. 中国现代小说史m.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71.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 2 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两大章节: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受到过契诃夫小说影响的可能性, 凌叔华小说与契诃夫小说艺术风格上共通之处。 论文主要立足于史料以及作家作品的分 析比较,试图去寻找出二人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的相似点或不同点,从而得出凌叔华在小 说创作过程中是受到过契诃夫小说影响的论点。 第一章 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受到契诃夫小说影响的可能性 3 第一章 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受到契诃夫小说影响的可能性 1903 年,俄国文学开始进入中国。至“五四”时期时,俄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和研 究可以说“在中国极一时之盛。 ” 在这股译介、研究俄国文学的大潮中,契诃夫是最早 一批被介绍到中国的俄国作家之一:1907 年,他的小说黑衣修士由吴铸译介给了中 国读者。1910 年,其小说六号室 (今译第六病室 )由包天笑译介过来,这大概是 契诃夫被译介到中国的第二篇小说。差不多同时,在周作人、周树人两兄弟合译的域 外小说集里也收入了契诃夫的两个短篇小说。但是,契诃夫的作品真正被大量翻译介 绍到中国,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此,其翻译作品能够在中国真正产生一定的影响 力也应该是开始于这个时期。 而凌叔华作为崛起于中国 “五四” 时期的第一批女作家, 1924 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女 儿身世太凄凉 ,在文坛崭露头角。1925 年,随着小说酒后 、 绣枕 、 花之寺等 作品的发表,当时文学评论界对其进行了广泛关注。观其一生的创作时间,整个二十世 纪二、三十年代是其小说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而此时刚好是契诃夫大量作品被译介到 中国的时期。与此同时,很多作家都表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受到过契诃夫小说的影响。 那么在此期间,凌叔华的小说创作是否受到过契诃夫小说的影响呢? 我认为,凌叔华的小说创作是受到过契诃夫小说作品的影响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 凌叔华致胡适的书信 1925 年 5 月,凌叔华在创作完成小说再见后,曾致信给胡适: “日来我写了一 篇小说,也想高攀请你看看。这是两个人的事,以西湖做背景。原来我很想装契诃夫的 俏,但是没有装上一分,你与契老相好,一定知道他怎样打扮才显得这样俊俏。你肯告 诉我吗?” 细读凌叔华的这封信,可以看出其言下之意:自己的这篇小说再见就是 在对契诃夫小说进行学习与模仿。而且,如果具体分析作品再见的艺术风格,即可 发现凌叔华在小说中运用了对比性结构、大篇幅对话形式等艺术手法,这些艺术手法确 与契诃夫小说的艺术风格有相通之处。 是年 11 月,凌叔华在小说花之寺发表之后,又给胡适发了一封更说明其深受 瞿秋白. 瞿秋白文集 文学编 第 2 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48. 凌叔华著,陈学勇编. 凌叔华文存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899-900.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 4 契诃夫小说影响的信件: “我近日把契诃夫小说读完,受了他的暗示真不少。平时我本 来自觉血管里有普通人的热度,现在遇事无大无小都能付之浅笑,血管里装着好像都是 要冻的水,无论如何加燃料都热不了多少。有人劝我抛了契诃夫读一些有气魄的书,我 总不能抛下, 契的小说入脑之深, 不可救拔。 我日内正念罗曼 罗兰的 john christopher, 想拿他的力赶一赶契诃夫的魔法,总不行。不错,我也觉得罗曼罗兰的真好,但是我 不信我会爱读他比爱读契诃夫更深些。 ” 由此可知,自上次致信到这次致信的半年时间 里,凌叔华肯定研读了契诃夫的大量作品。 另外,在这封信中,凌叔华是承认自己在小说创作时“受他的暗示真不少”的,也 暗示了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是有对契诃夫小说学习与模仿的成份。如“现在遇事无大无 小都能付之于浅笑,血管里装着好像都是要冻的水,无论如何加燃料都热不了多少。 ” 这个表述不正体现了凌叔华小说风格的一个特征, 不正是她受到契诃夫小说冷静幽默艺 术风格影响的自我表露?! 在若干年后汝龙所译的契诃夫论文学中,契诃夫这样评价过自己文学创作的心 理特点: “我内心的火,燃得均匀而微弱,既不冒出一片红光,也不发出一点爆声。 ” 通 过对上述两段文字的对比,我们在发现凌叔华当时的创作心理与契诃夫是暗合的同时, 也不能不惊叹凌叔华的悟性:她真正把握了契诃夫小说的艺术风格之精髓! 我们再去研读 1925 年凌叔华写在这两封信前后的几篇小说,如吃茶 、 绣枕 、 再见 、 茶会以后 、 中秋晚 、 花之寺 、 太太等,可以感受到作品里确实是弥 漫着一种浅淡的幽默氛围,并且在这氛围中又冷静地透露出了反讽的意味。 二、 “抄袭”事件引发的小说取材问题 1925 年 11 月 7 日,凌叔华的小说花之寺发表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八 期。在小说发表后的一周(1925 年 11 月 14 日) , 京报副刊便发表了署名晨牧的文章 零零碎碎 ,该文直言“ 花之寺系抄袭契诃夫小说在消夏别墅 (今译在别墅 里 , 该小说发表于 1886 年) ” 。 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作品, 我们先不谈论它们的艺术风格, 仅从故事情节上就能发现二者的相似性都是以一封不知名女子写给男主人公的情 书揭开序幕:两位男主人公在接到一封感情炽热的约其见面的情书后,都是在经过几番 凌叔华著,陈学勇主编. 凌叔华文存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905. 契诃夫著,汝龙译. 契诃夫全集 第 14 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39. 第一章 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受到契诃夫小说影响的可能性 5 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终都是不肯错失良机,欣然前往情书中约定的地点,与不知名女 子见面。而小说的结尾,又都是在男主人公的狼狈尴尬中和他们妻子的爽朗清脆笑声中 收笔的。 另外,为凌叔华赢得“闺秀派”之称的作品绣枕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炎炎夏 日,暑热难耐,深闺中的一位大小姐为了自己的幸福,耗尽心血地绣出了一对极为精致 的靠垫。在众人的艳羡之中,她把它当作定情信物送至了白总长家。没想到两年之后, 那对寄托其幸福与希望的靠垫又辗转回到依然待字深闺的她的手中。这时,她才得知: 在靠垫送至白总长家的当晚, 一个 “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片, 另一个给打牌的人, 挤掉地上,当成了脚踏垫子用” 。面对着已经破损不堪的绣枕,她还能说些什么呢? 她只能就此关闭心门, “默默不言” 地独自去面对幸福幻想的彻底破灭。而相似的题材 同样出现在契诃夫 1883 年创作的小说嫁妆中:19 岁的闺中少女玛涅琪卡对爱情既 充满着憧憬,又充满着胆怯,她和母亲日夜不息地裁剪布料、缝绣衣服,为自己未来的 出嫁、未来的幸福准备了满满“五口大箱子和许多小箱子、小盒子” 的嫁妆。可是八 年之后,直到玛涅琪卡去世,她也依然未嫁,那些浸透着她幸福与希望的嫁妆,也被人 统统拿走了。 “绣枕”和“嫁妆”都是未嫁少女梦想与幸福的寄托,它们的相似遭遇正 是两个不同国度却都深受传统束缚的少女命运的共同体现。 客观来讲,小说的题材虽然有相似性,但并不能说明凌叔华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一定 抄袭了契诃夫小说。可是如果二人在作品的艺术风格方面有了相似性,就一定能说明凌 叔华在创作过程中受到过契诃夫小说的影响。 还有,凌叔华有相当多的作品题材是关于儿童的,如小哥俩 、 凤凰 、 小英 、 弟弟 、 死等;而契诃夫也有一部分关于儿童题材的作品,如万卡 、 在家中 、 变故 、 厨娘出嫁 、 孩子们等。在众多相同题材的作品里,凌叔华在进行小说创 作时有没有受到过契诃夫相关作品的影响呢?这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详细说明。 三、 1925 年前后凌叔华小说风格的变化 有人曾说: “凌叔华的创作,看不出怎样分明的自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她一下笔 凌叔华. 绣枕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42. 凌叔华. 绣枕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43. 契诃夫著,汝龙译. 契诃夫全集 第 2 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57.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 6 就写得很熟练,像是老于此道。 ” 其实,1924 年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凌叔华曾在晨报 副刊上先后发表了女儿身世太凄凉 (1924 年 1 月 13 日) 、 资本家之圣诞 (1924 年 3 月 23 日) 、 我那件事对不起他? (1924 年晨报六周年增刊 )三篇小说。 女儿 身世太凄凉 、 我那件事对不起他?是在控诉新旧女性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不幸遭遇; 资本家之圣诞字里行间在讽刺资本家的奢侈和虚伪。这三篇小说表明凌叔华初登文 坛之际,其作品内容也曾“涉身时代激流” ,笔锋也曾“直刺罪恶社会” 。它们虽然达 到了“满纸的激情颇摇撼人心”的阅读效果,但由于过分强调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造 成了叙事略有拖沓的现象,因此,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一开始时亦显得比较“幼稚” 。 但 1925 年随着酒后等小说的发表,凌叔华渐渐引起当时文学评论界广泛关注 之时,她的小说风格也开始逐步成熟与稳定,并最终自成一体:时代的激流、直刺的笔 锋、满纸的激情全部被其篇篇含蓄蕴藉、余味隽永、客观冷静的艺术风格所代替。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艺术风格呢?在前文提及的致胡适的两封信中,凌叔华曾写 到: “我很想装契诃夫的俏” 、 “受了他的暗示真不少” 、 “契的小说入脑已深,不可救 拔”,甚至在她晚年给杨义先生的回信中也曾提到过,但似乎并未引起研究者注意 的一句话: “我十分器重契珂夫作品。 ” 这些都足以表明,凌叔华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一 直在有意识地学习与模仿契诃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因此, 同其创作初期的小说风格相比, 她后来形成的“闺秀”之姿是与契诃夫小说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赵 园. “五四”小说简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学勇. 论凌叔华小说创作j.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0(6). 凌叔华著,陈学勇主编. 凌叔华文存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846,810,937. 第二章 凌叔华小说与契诃夫小说的艺术风格比较 7 第二章 凌叔华小说与契诃夫小说的艺术风格比较 凌叔华作为中国“五四”时期的著名女作家,与其同时代的冰心、冯沅君、庐隐等 女作家有着相似的表现领域和表现对象,她们都是从自身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关 注在时代变迁中的人物命运转折,书写自己独特的生存体悟,并以此观照现实生活。但 是由于凌叔华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其小说在艺术风格上显得独树一帜。徐志摩 曾经评价她的小说是有着“最恬静最耐人寻味的幽雅,一种七弦琴的余韵,一种素兰在 黄昏人静时微透的清芬” 。苏雪林也认为: “叔华既具有东方典型美人的美,她的作品 也幽深、娴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 。 由此可见,凌叔华小说的艺术风 格应具备客观冷静、淡雅含蓄、幽默反讽等特征。 一、 客观冷静的叙事原则 二十世纪初,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皇权对人们的主宰地位突然消失,西方的各种 文化又突如潮水决堤般涌进了中国。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整个社会和人们的心灵都处于 一片动荡之中,也都遭受着来自于内外变化的激烈冲击。文学被很多作家认为是“为人 生”的一个表现工具,这个时期的作家往往喜欢将个人的思想感情、经验经历介入作品 之中, 因此, 当时的大多数主流作品都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尖锐的现实批判性的。 可以说,一时之间, “小说的主观主义表现,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 ” 像与凌叔华同时代的冯沅君, 她在小说创作中就往往带着很强烈的主观主义和情感 色彩, 她作品中的故事常常以一种最为激烈、 最为坚决的方式完成的。 比如作品 隔绝 、 隔绝之后中的男女青年,为了追求自由恋爱,公然与家庭阻力坚决斗争,最后不惜 牺牲生命。 而凌叔华则不同,她在用客观冷静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有人说, “在五四作家中 真正掌握纯客观叙事技巧的, 大概只有鲁迅和凌叔华” , 我以为然。 在凌叔华的小说中, “没有眼泪,也没有血,也没有失业或饥饿” , “作者在自己生活的一个平静世界里, 徐志摩. (花之寺)序j. 新月,1928,3(10). 苏雪林文,毅真著. 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m. 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0:137. 普实克. 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c.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69. 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99. 沈从文. 沈从文选集 第 5 卷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73.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 8 看到的悲剧,是人生琐碎的纠葛,是平凡现象中的动静,这悲剧不喊叫,不呻吟,却只 是沉默 ” 。 在叙述故事时,凌叔华常常跟故事中的人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选用 了一种有条不紊、不动声色,甚至是近于冷漠的方式去描述着自己眼中的世界及世界中 的矛盾纠葛,从而在小说中营造出客观、含蓄的艺术气氛。她这样一种客观冷静的叙事 原则,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得以实现: (一) 客观含蓄的叙述方式 其实,徐志摩曾在序里就已经揭示出凌叔华作品的这一个特点: “最 恬静最耐人寻味”客观含蓄。在凌叔华的小说作品中,她从不直接把作品的主题或 是自己的见解交代给读者,而是选择用一种很冷静、很含蓄、很客观的叙述方式,让作 品中的人物自己通过言、行、思来传达、表现她眼中的这个世界。 作品有福气的人塑造了一个既威严又有福气的“章老太”形象:年轻时她嫁入 章家,衣食无忧,公婆喜欢,三十八岁做婆婆,不到四十岁便做了祖母;年老时,她也 心胸宽厚,疼爱晚辈,又不妒妾,在家中是德高望众,儿媳妇们更是一个比一个孝敬她。 这真可谓是家境富裕,子孙满堂,上慈下孝,关系和睦。章老太本人也真可谓是有福气 的人!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章老太听到了大爷同大少奶奶、四爷和四少奶奶房间内的 悄悄话,才知道儿孙们之所以这么孝敬她,无非是想更多地得到她丰厚的财产。作者透 过表面的温情脉脉,不动声色地揭示了小说背后的冷酷无情和尔虞我诈。 作品中秋晚的故事始于一个中秋晚,终于一个中秋晚。第一个中秋晚,新婚不 久的敬仁夫妇可谓是幸福和谐,敬仁太太尽力操持中秋团圆晚饭,因为娘告诉她“吃过 了团圆宴,一年不会分离” 。在团圆宴还未开饭前,仆人突然来报信说敬仁的干姐姐病 危。敬仁听后马上要赶去见干姐姐最后一面,但妻子认为没有吃团鸭,团圆宴还是不团 圆,所以一定要他先吃一口团鸭再走。待敬仁吃了团鸭再赶去时,干姐姐已经死去。敬 仁与干姐姐感情深厚,心中甚是难过,他认为都是因为等着吃团鸭才没能见到干姐姐最 后一面。于是,夫妻二人开始争吵。妻子心中也觉得很委屈,认为这个节过得不吉利, 加之又不满意丈夫用了本应还账的钱为干姐姐料理了后事,便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一个 月过去了,敬仁并没有去接妻子回家,敬仁太太最终只有被娘家送回来。从此,夫妻间 总觉得彼此心中有了一块“界碑” ,夫妻感情开始失和。第二年,敬仁便经常在外游荡 沈从文. 沈从文选集 第 5 卷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73. 第二章 凌叔华小说与契诃夫小说的艺术风格比较 9 并逐渐成了妓院的熟客,在中秋节当天甚至典了自家店铺去替妓院里的姑娘还账。敬仁 太太因此怒火伤胎导致小产,从此面貌憔悴,老了许多,这更引起敬仁反感。第三年, 婆婆来,说敬仁不听,转而埋怨儿媳妇太笨,不能服侍儿子。这个中秋晚上,敬仁太太 独自躲在厨房里落泪。第四年中秋节,敬仁已离家,房子业已卖给了别人,而敬仁太太 则在厨房旁边的一间小屋里,与母亲诉说着往事,充满着无限的悲哀。作品中蕴涵的个 中悲哀,作者未置一词一句,只能由读者自己去领悟。 作品等通过少女阿秋和三奶奶母女二人的对话,描摹出阿秋幸福、羞涩以及焦 急等待心上人的心情。母女二人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五点,心情从幸福演变为烦躁再转 变为焦急: “他说了来一定来,别是他碰了什么事来不了吧?” 这时,三奶奶决定去学 校打听一下“他”为什么一直没来,让人意外的是,三奶奶打听到的消息是“他”在请 愿的队伍中被卫队枪杀。从小说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处于等待中的阿秋和三奶 奶对未来是充满着幸福憧憬的,她们的幸福直接和“他”挂钩。但作品却以等来的消息 “他”在请愿的队伍中被枪杀结尾,结尾处仅交代母亲闻讯晕了过去,女儿唤母。 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并没有过多地去写她们听到消息后的悲痛情绪,但整个故事的悲剧 感依然能够油然而生。可以说,作者又一次成功地在“藏而不露”地叙述中,控诉了一 桩血腥的政治历史事件。 作品杨妈中的杨妈十五岁嫁了个“脓包管不得事”的乡下男人,受尽婆婆的虐 待和姑太的欺侮。丈夫死后,她唯一的亲人,是个没有教养好的不孝儿子,却离家逃学, 不知去向。杨妈来城里做佣工后,为了寻找儿子,每月向主人请一天假,四处奔走打听 消息。因为她记得儿子出走的时候只穿了身单裤褂,所以每次奔走寻找时,她都随身带 着熬夜给儿子缝制的棉衣。小说结尾是杨妈听说儿子可能跟随乱兵去了甘肃,所以她便 在听说的当夜悄悄离去,不知所终。这是一个多么悲惨动人的故事!作者并没有正面描 写杨妈的情绪和心理,也没有在作品中点明杨妈的去处,而是以“只是希望杨妈不是像 他们所猜想的去甘肃” 、 “杨妈到底也没有回来” 收尾。这样的戛然而止,这样的含蓄 叙述,让我们忍不住对作品发出淡淡的惋惜、轻轻的慨叹。 其实,客观含蓄的叙述方式也是契诃夫小说中最鲜明的叙事原则。十九世纪末以来 的西方文学有一个突出倾向,就是排斥作家的主观干预。福斯特曾在小说面面观中 凌叔华. 绣枕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43. 凌叔华. 绣枕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22.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 10 说: “假如作者什么都写得一清二楚,那就没什么美感可言” 。契诃夫也进行着这样的追 求,他相信作家对自己作品中人物的爱憎, “应该让读者看不出来才对” , “作家的态度 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 等。因此,契诃夫在讲述故事时也是有条不紊的, 他常常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自身的性格、逻辑、思想、行动去表现作品主题,自 己从不直接出面加以评论。所以,他的作品也常常给人留下自然、客观和冷静的印象。 比如作品仇敌讲述了一个两位遭遇不幸的人之间进行激烈争吵的故事。医生基 利洛夫刚失去了自己的小儿子,在他和妻子还没反应过来去悲伤的时候,阿包金便逼着 他出诊,去治疗自己病重的妻子。基利洛夫在一次次拒绝后,还是答应了这次出诊。可 是,阿包金到家后,才明白妻子并未生病,她只是为了利用他去请医生的这段时间,以 便跟着别人私奔。他也遭遇了不幸!而基利洛夫认为阿包金骗了他,自己被逼着陪演了 一出庸俗的滑稽戏。于是,两人开始争吵,进而互相仇视。最后,基利洛夫因为这场争 吵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看法:痛恨一切和阿包金一样生活优越的人。在这篇小说里,作者 以无比冷静客观的口吻讲述了他们之间的争吵以及这场争吵使他们莫名其妙地互相痛 恨的故事,进而揭示出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可悲的现象:人们总是只想着自己的 痛苦,对别人的痛苦冷漠得近乎残酷。 作品不痛快的事 :在深夜里,席尔科夫冒着大雨带着衣物去见情人奥西波芙娜。 不料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情人的丈夫法国人布阿索偏偏从巴黎回了家。席尔科夫在既 无法返回又无处避雨的情况下,急中生智谎称自己是女服店老板卡契希的弟弟,冒雨来 给杜尼雅霞送衣物。这样,布阿索便允许他进门避雨。本来一场幸福的爱情冒险变成了 一场刺激的真正冒险,小说以席尔科夫乘坐马车离开收尾。在这篇小说里,契诃夫的叙 事口吻依旧是客观含蓄的, 他自始自终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 但却又在提醒着人们反思: 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纯洁的,什么是不纯洁的? 其他作品如万卡 、 姚纳等在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的同时,更加鲜明地表 现出契诃夫小说创作中的这一特点:在叙述时,不明显表露自己的感情色彩,也不直接 指出社会制度的种种不合理,亦不发表冗长的作者议论。 (二) “对话”或“闲聊”形式的呈现 在凌叔华的很多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种叙事形式: “对话”或者称为“闲 契诃夫. 契诃夫论文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09. 第二章 凌叔华小说与契诃夫小说的艺术风格比较 11 聊” 。采用这种叙事形式的原因主要是,在小说有限的篇幅中,作者既要描摹出生活的 原有面貌和色彩,又要客观含蓄地揭示生活的底蕴。所以,作者只有不对故事作有始有 终的描述,不对人物场景作事无巨细的交代,也不让故事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徐徐展 开,而把事件、画面融入平凡的生活中,通过精心描绘一个或几个生活截面,把小说的 叙述让位于人物的言行,以“闲聊”的模式来呈示故事的主题。 作品送车中,通过客厅里太太们的“闲聊” ,勾勒出一副客厅里女人的众生相。 她们聚集在一起谈论的,永远都是这些话题:怎样去测试丈夫的不忠心,怎样防止佣人 们的偷懒和揩油,怎样应付孩子的胡搅蛮缠。通过这些太太们的“闲聊” ,读者可 以感受到她们的庸俗、麻木以及她们生命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即使处在五四新文化 运动时期,这些女人们依旧是生活在阴暗和可鄙之中! 作品杨妈中,凌叔华通过灯下缝衣、奔走兵营、请求主人帮忙打听儿子的下落 等画面,着重表现的是杨妈执着而盲目的母爱。作品没有正面描写杨妈的心理情绪,对 于杨妈的不幸遭遇,也是通过他人的“闲聊”方式交代出来。读者仅以这种“闲聊”就 能感受到杨妈的不幸以及母爱的伟大与愚昧。 作品 写信 是在向读者展示旧社会女性因为丧失文化权益而导致言说困难的现象, 同时也显示出女性恐遭丈夫遗弃的焦灼心理。小说全篇都以“对话”的形式,确切的说 是以主人公张太太的自言自语来完成的。 其他的作品, 如曾使凌叔华一举成名的 酒后 。 作者在这篇小说的开头就把时间、地点、人物一一亮了出来,而后则是靠夫妻间的简短 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完成整篇小说叙事。 弟弟 、 太太 、 病 、 等等作品亦是 属于“闲聊”的叙述方式。 当然,这样 “闲聊” 的叙事形式也常充斥在契诃夫的小说作品中。尤其在他的早 期创作中,更是惯用这种日常生活中的“闲聊”方式展开叙述:常常是叙述者上场交代 几句或者其间加以必要的说明或补充,便完全退回幕后,以后的故事发展就由人物的言 行举止自行呈现了。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 和凌叔华一样采用的, 是人物的独白或对话。 作品她走了就是以夫妻“闲聊”的形式树立了一个虚伪的女性形象。夫妻二人 吃过饭后,进行了一次“闲聊” :妻子先是讽刺挖苦别人嫁了一个既“偷公家的钱” 又 “抢自己亲人钱”的流氓,然后又反复强调自己是绝不会嫁给这样的人。甚至说,如果 自己的丈夫也是这样的人的话,肯定会和他一刀两断。丈夫听完这句话后,便暗示自己 契诃夫著,汝龙译. 契诃夫全集 第 2 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4.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契诃夫小说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影响 12 的妻子:其实,我也是你口中的“流氓” 。然后,他列出了一些事例让她哑口无言。小 说最后,妻子倒是真的悻悻地“走了”只不过,她是走到另一房间里了。 作品胖子和瘦子 ,小说在简单交代胖子和瘦子相遇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 后,便以他们的“闲聊”贯穿于全文:瘦子在不知道胖子做了大官前,完全以一种亲切 的自我炫耀的语调来叙述朋友之情,可当听说胖子已做了三等文官时,便完全变成了另 外一个样子赔笑、缩小身体、说奉承话,比如“求上帝饶恕我您怎能这样说呢, 您老多承大人体恤关注有如使人再生的甘霖” 作者在不动声色地呈现人 物话语内容和语调的陡变中,不经意间暴露了人物身上的奴性和俄国社会等级的森严。 作品在流放中同样是采用了“闲聊”的形式贯穿全文。在流放地,有一个外号 叫“精明人”的老谢敏和一个刚到此地的鞑靼人进行着对话。通过他们的“闲聊” ,读 者逐渐感悟到,22 年的非人境遇已经把“精明人”变成了“麻木人” ,麻木到他对生活 的体验变成了一句“求上帝叫大家都过这样的生活就好” 。 在流放地,像在一座“活 地狱”一样,人性早晚都会被活活地磨灭的! 其他作品如村妇 、 女人的王国 、 出事 、 在邮局里等,亦是采用了这种“闲 聊”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的。 (三) 反讽艺术的巧妙运用 反讽是京派小说家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凌叔华作为曾经贯穿于京派的一个重要小 说家,像其他京派小说家一样,在作品里频繁地使用了反讽的艺术手法。但是鉴于自己 的个人修养、生活经历和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凌叔华在描述故事时,采用了一种比较客 观冷静的笔调,极有分寸地讽刺着主人公们由于远离时代大潮,以致出现虚荣、愚昧和 无知等弱点,同时也不露锋芒地批判了封建旧礼教等封建意识对她们的迫害。由于她是 在闲淡诙谐的叙述中,娓娓诉说着自己的同情、不满和批判,因此在她的小说里形成了 那种含蓄平和、客观冷静的反讽艺术风格。总体来说,她的反讽笔法主要由喜剧反讽和 悲剧反讽两种。这两种反讽笔法又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的: 1. 传统与现代的差距传统与现代的差距 凌叔华笔下的女性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在“高门巨族”里小姐、太太们。 契诃夫著,汝龙译. 契诃夫全集 第 2 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88. 契诃夫著,汝龙译. 契诃夫全集 第 8 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270. 第二章 凌叔华小说与契诃夫小说的艺术风格比较 13 她们大多比较传统,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成为传统与现代差距的落伍者。另一类是在中 西文化冲击下的传统女性。她们有着中国比较传统的观念,如“男女有别,礼仪之邦” 、 “男女授受不亲”等思想,但由于她们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 就造成了人生的悲剧。 像作品绣枕里的那位大小姐,她就是传统意义上很好的女性,她向往爱情,相 信自己是“红鸾星照命” ,她一心一意地绣着靠垫,把自己的终身幸福都寄托在小小的 靠垫上,并希望以此作为信物,能得到异性的赏识。但两年之后,她才得知,在绣枕送 至男方家的当晚,一个“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地上, 当成了脚踏垫子用” 。在这篇小说里,男女双方对待绣枕的态度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反讽, 而作品中小妞儿的话: “大小姐也喜欢她不是?这样的针线活,真爱死人呢。明儿也照 样绣一对儿不好吗?”无意之中,更是对大小姐所作所为的一个反讽。在这场悲剧故事 的背后,尽管作者不露声色,但读者还是能够看到大小姐其实就是传统与现代差距造就 的牺牲品:大小姐生活在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家庭,在“五四”之后的时代新语境 里,她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仍然不能自由地出去结交异性,只能凭借“信物”来决定自 己的一生,从而最终成为一个被正常社会运转排挤出去的无辜牺牲品。整篇小说构成了 一种不可协调性的反讽。 作品吃茶里的芳影,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当她面 对着西方文明风气的冲击时,走出了闺房,大胆在公开场所抛头露面并接触异性。在和 女友淑贞及其哥哥的多次交往中,她一直受到淑贞哥哥的照顾。她觉得他是对她“有意 思”的,她以为自己找到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可小说结尾时,作者却用淑贞的话来揭 示了其哥对女子好的原因: “男子服侍女子,是外国最平常的规矩” ,芳影听后,她的整 个心也都凉了下来。这篇小说是从芳影的视角出发,通过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及芳影 前后心理变化的对比,形成一种喜剧反讽的效果。在这样的喜剧反讽中,同时也揭露出 一个事实:中国传统女性即使在挣脱人身束缚后,还是与现代社会有差距的,她需要靠 自己的努力去调整面对中西文化冲突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