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梁启超对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术大师,被誉为近代学术的奠 基人。他在哲学方面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引入、传播和介绍西方哲学思 想,对中西哲学比较融合,形成了以儒家哲学为根基的中国哲学体系;以精神为 本体的认识论;在政治思想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融合, 创立了新民说;新的宗教思想和科学启蒙思想。梁启超竭力复兴儒学,倡导东方 价值观,融合吸取西学,力图通过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来改造和建构中国新的传统 文化。 梁启超中西融合的哲学思想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中西哲学 观为新儒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梁启超;中西哲学;比较;融合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i 祖gq 幽oi si no l a 叭l 丑i 哆m o d e mh i s t o f ys t 砒铬m 嗡n ,曲e 曲i i l 妇a n d 翻油d e m i cm a 蛐i s 班a i s e d 嬲血e m o d e m a d 翩啦f o l 珊d c rh i s 舢o p h y i s m 哦。d i n a l i i 心s 位l d i 缸o n a l 也i 幽n g 趾d c i d l 珊龟t h ei n 扛l u c b o 玛印他a d 柚di n 加耐l u c 晒o f 啊颀蜘p h i l o s o p h 舅c 腿l p 缸e dt ot h ei n t e 掣咖 o f 腽蜮孤dw e s t e f np h n 稍。觑细n 酣af o 埘删蚀f b r 位胁蜥舭p h i l 嘲p h yo f 舭 a l i l l e 科s t c 瓶o fp o 砷i y ;f 研t h cb a i 酊幻曲cs p i r i to ft h e 印i 咖m o l p 盱;p o l i t i c a l 雒d i d e o l o g i c a l6 e 地i i i 扛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鼬t h i n k i n g 锄dc u l 船e0 f d 拗n g 骶咖d e i n o c 棚c 池勰 酬0 n ,龇哪a t i 饥o f 曲舳s a i dt h 砸缸蜊嘲磷哪岫班a n d 缸踮蛔碰c 锄l 酒蚍n m e mt h j m d n g n c wr e l i 萄si d c 弱a n d i l ;t 墒ci n i 6 撕m 吣g kl i a n gq i c h 形巾髓 c 0 n f l l c i 越i 铷蚵m i g h | 锄dm a i n ,埘血蛔t h ce a 娠粕词l 璐,“f 妊a b 鲫嘶眦咖mi e a m i n g , t r i 伪h a 柑t h 呻协a b f bt h ew r 伪胁a d l v | 蒯伽l i h 鹏幻心咖矗研m 孤dt o 伽噬删c l l i 越埘w 舡矗d i t i a lc t l l t l c l i a n g 啦h a o i m e g f a 妇0 f c h i 妁耐p h i l 瑚p h y o f 删蛔出i 姗p h y h a s h a d a 邮颤m d 嘲麟c 瓣喇鼬她嗍锄d w 蜘p 蛐傩o p h y o f 撕蛐h a 聘 k 叼啊。一s :l i a i l gq i c h ;c l l i n e 粕d 、:s i e mp l l i l o s o p h y ;c o m p a r e ;f u 辩 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醐:弘砖以弘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蕴堑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延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嗍城多月7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翩虢雅文在 签字日期:肿年月夕日 工作单位: 电话:歹弘钰壶扣7 通讯龇喈缉雄7 键蝴:f 埘 绪论 绪论 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巨变前夕的风雨动荡,两干多年传承的中国文化思想和 外来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一位时代的思想巨人梁启超将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 和西方哲学思想不断的比较、融合和创新。他不断地努力完善中学,吸取介绍西 学,积极探索中西哲学思想的交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欲构成一种不中不 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他把中西文化的交融称为中西文化的第三次“结婚 。 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晚清经世致用思想和反汉学运动的影响,以及西学东渐、中 西思想交汇的背景下,梁启超达观迸取、积极创新,改造传统,博采西学,从事 西学的传播及启蒙运动。晚年的梁启超竭力复兴儒学,倡导东方价值观,融合吸 取西学,力图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来补充、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建构新的中国文 化体系。在哲学方面,梁启超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引入和传播西方哲学 思想,比较融合中西哲学,从而为改造和构建近代新儒学形式内容做了铺垫和准 备。同时,梁启超中西融合的哲学思想和方法也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的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是我们应该熟悉和研究的,因为他的中西哲学 观贯穿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中,透过他的中西哲学融合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他的哲学思想。同时,梁启超中西哲学融合思想在近现代哲学领域中具有代 表意义,通过对梁启超中西哲学观的研究,可以了解近代中国中西哲学融合的潮 流及状况。 据我了解,现在对梁启超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的哲学思想研究,国内外尚无 这方面的专著,但在有关梁启超和一些关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丛书和教科书中都 从不同的方面有所涉及。国内外很多论文都已经涉及到了梁启超对中西思想的融 合,但大多都是从介绍梁启超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来讲的,全面、具体、详细讲 梁启超对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的还不多。专门讲梁启超中学观和佛教观的有:梁 。梁启超著 清代学术橛论【m 】上海古籍出舨社,1 9 9 8 年,第9 7 页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启超的研究孔子述略、梁启超的庄子学、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梁启超墨 学研究探悉、梁启超儒学思想研究、梁启超的佛教文化观、近代心学复兴 之路。专门讲梁启超对西学的传播和吸收的文章有:西学书目表及梁启超的西 学思想、梁启超介绍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几个问题、梁启超欧游归来后的文 化思想刍议、梁启超与西方伦理学、梁启超与晚清西学、试论梁启超对西 方民主学说的研究。梁启超中西观论文有:晚清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演变、梁启超欧游之后的中西文化观、梁启超的中西 文化观。 虽然有大量文章涉及到梁启超的中西观,但很多都从中西文化观上来阐释。 首先,从哲学方面讲粱启超中西观比较与融合的专著还不是很多,本篇论文从哲 学方面具体的论述梁启超的中西哲学观。其次,也有不少文章谈到梁启超在哲学 某方面的比较,但都未具体、全方位的阐释,本文从多个方面具体的进行分析后 论述梁启超在哲学方面的思想。再次,一些文章只是介绍了梁启超对哲学融合, 却未涉及到梁启超怎样把中西哲学比较融合到一起。我想具体地去写梁启超是怎 样比较融合的中西哲学以及融合的过程和内容。 针对学界关于梁启超对中西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和本文对他中西研究比较与 融合问题的思路、研究目标,希望通过这篇论文使人们对梁启超对中西哲学比较 与融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第一章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第一节对中国哲学的传承 梁启超从少年时代就苦学中学,对传统的中学功底极厚。在自述中,他曾提 到“四、五岁就祖父及母膝下授四书、诗经,夜则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 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忘明国难之事,津津道之。 梁启超早年深受儒 学的教育熏陶,尤喜爱陆王心学。梁启超一生博学,学问贯通中西。他一方面巩 固、传承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一方面大力学习宣传西学。把中学看做无用之学, 或是全盘接受西学的思想都是梁启超所反对的。他对中学的感情是根深蒂固的, 对西学从青年时期的大力传播到后来有区别的借鉴其实是一个寻找中国传统文化 出路的过程,是一个维护、传承中学的过程。 一、儒家学派 梁启超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的还属儒学。可以说,儒 学对梁启超一生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和梁启超的治学经历是分不开 的。梁启超自幼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4 、5 岁起开始读四书、诗经,6 岁 后跟父亲学习中国略史五经,8 岁可以撰文,9 岁时史记之文能成诵者八 九,1 2 岁为秀才,1 6 岁中举人,之后在广州学海堂治汉学,入万木草堂治今文经 学、陆王心学,探究数千年学术源流和政治沿革得失,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 基。 ( 一) 孔学 梁启超认为孔学是儒学的根基,孔子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 化,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所谓“儒谓孔也 。 因为孔子首先是传承 。崔志海著梁启超自述我的童年教育【m 】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7 页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4 2 页 3 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他本人的前代文化,然后又传启、影响了他身后千年的中国文化。梁启超曾感 叹道:“举中国人,虽未尝一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故印度不能为 释家之印度,犹太不能为基督之犹太,而中国则孔子之中国也。吾将以教育家尊 孔子,夫孔子诚教育家也,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 用於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故苏 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由此可见,梁启超将孔 子看作中华民族文明的理想化身,把孔学看成整个中国的文化基石。 梁启超将孔子哲学划分为伦理哲学( 即人生哲学) 和政治哲学两大类,进而 将孔子提出的“学”、“一贯”、“忠恕”、“仁 、“君子”、“礼”、“乐 、“名”、“性 “命”、“鬼神”和“祭祀”等归结到不同的范围中去解释。此外,梁启超还对孔 子之哲理论与易、孔子之政治论与春秋及中庸之道做出了特别的解释。梁 启超认为,孔子的道术内涵很多,一方面讲内圣,一方面讲外王,可见他不单注 重身心修养,并且注重政治社会情形。孔门中比较重视的是:一德行,注重修养, 后人称之为义理之学;二言语,注重发表,后人称为词章之学;三政事,注重政 治,后人称为经济之学;四文学,注重文物,后人称为考证之学。嘞梁启超在对孔 子的论述中,将“学 、“忠恕”及“仁”归结在人生哲学的内修尽性之列,是追 求理想人格的方法和途径。而将“礼 、“乐 、“名”、“性命”及“鬼神、祭祀” 全部归结到孔子的政治哲学中,他认为这是孔子欲重建理想社会的理论根基。同 时,梁启超认为“易”是孔子哲理的总汇,而春秋则是孔子政治的总汇。固易 经成为有系统的哲学是自孔子开始的,“易 是动的学问,孔子把宇宙的自然法 则研究出来,应用到人类的生活中。而在提到春秋政治时,梁启超借助孔子论述 了他自己的大同与小康社会的思想。在谈到“中庸”时,梁启超认为这是孔子的 学术特色,孔子主张调和,不排除异己,是一个最尊重思想自由的人,在某种程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六【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6 6 页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六【l 川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6 6 页 梁启超著儒家哲学【l 川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2 3 页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六【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2 7 页 第一章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度上,中庸之道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性格。基于上述认识,梁启超认为中国文 化的根基在于儒学,而儒学的基石则在于孔学。 ( 二) 孟学 梁启超在孔子后的儒学家中特别推崇孟子,“孟子之言即孔子之言。 他认为 孔子是立教之人,而孟子是行教之人,孟子在儒学的传承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具体地说,孟子的思想在孔子卒后的百家争鸣时代,“受到了诸学派的影响颇多, 卓然为儒家开一个新面目焉。”圆梁启超将孟学分为内业学说和经世学说,认为孟 学的内业之学和经世学说是相辅相承、互为推动的。“仁义二字是孟子一切学问 的总宗旨,人皆有同类的心,而心皆有善端,人人各将此心扩大而充满其量;则 彼我人格相接触,遂形成普遍圆满的人格。故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也。此 为孟子人生哲学、政治哲学之总出发点。他说:“道性善,孟子内业学说之根 据也,称尧舜孟子经世学说之根据也。 首先,梁启超认为孟子所传的儒学是 ”: 经世的政治哲学,而非苟子传经的文学之科,其传儒学之微言大义。孟子得力于 春秋,所言一切仁政皆本子春秋,是孔子的真传,所传为大同之义。所以 冀 孟子言民为贵,民事不可缓;言王霸即大同小康之辩。其次,内业学说即孟子的 心性哲学是梁启超最为推崇的。他断言:“孟子所以认心力如此其伟大者,皆从性 善论出来。”梁启超认为孟子主性善,其实是为大同之极效。孟子的思想从性善 论到心体哲学都是对孔子哲学的发展,因为孔子时代讲的心学并不多,只有到孟 子才大讲其心学。梁启超认为孟子的心学是从“性善 出发的,四端之心人皆有 之。首先,他认为,在讲心学时,“孟子深信人类本来平等。人类中既有至善之人, 有鉴于此,证明知人性必善。其次,他认为,“孟子以为人性中皆有善的根苗, 所以证知为善。 有鉴于此,梁启超说,“专从心一方面拿来作学问的基础,是从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2 l 页 窖粱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m j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2 8 页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8 5 页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l m 】中华书局? 1 9 8 9 年第8 4 页 梁启超著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m 1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2 9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起。”叵“孟子全书,讲心的地方也极多,孟子可谓心学的鼻祖。”梁启超 对孟子的评价是“孟子的学说,可谓是对孔子学说的一种补充,扫除了章句小儒 的陋习,高视阔步的来讲微言大义。我们可以说儒家至孟子,起一大变。” ( 三) 陆王心学 梁启超甚好陆王心学,认为陆王继承了孟子的心性之学,尤其是陆九渊认为 圣贤之学就是心学。他认为,陆九渊认定孟子的思想精髓只是“求放心 一句话, 后来宋儒大谈心学,也都是宗法孟子。对于陆九渊的心学,梁启超总结为“立大、 义利之辨和发明本心”。梁启超认为陆子学派的“立大 是对孟子的“先立乎其大 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的继承,“立大 也是陆学根本。对此,他还举了些生动 的例子,比如说,明人尝说:“尧舜事业,不过空中半点浮云。 就是因为能立大, 汉高祖、唐太宗的事业,从孔子、释迦、基督看来,亦不过半边苹果而已。梁启 超进而指出,陆子学派“立大”的用功方法,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义利 之辨,梁启超用董仲舒的话解释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他又用 陆九渊的讲演时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解释。第二是发明本心,就 是孟子的“不失其赤子之心 ,人看事理不明,因本心为利害所蒙蔽了。在梁启超 看来,陆子尝说的“心即理”、“明本心”、“立其大者 等等,大部分是祖述孟子 “求其本心”、“放其良心”的话。所以梁启超得出结论:孟子同孔子相近,陆九 渊是孟子嫡传。同时,梁启超宣称,王阳明是陆九渊心学的继承发扬者,梁启超 对王阳明的评价特别高:“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 大的勋业。以他的事功而论,若换给别个人,只这一点,已经可以在历史占有重 要地位了;阳明这么大的事功,完全为他的学术所掩,变成附属品,其伟大可想 而知。 在他看来,王阳明很多观点言论都是对孟子“心”学的继承发扬,王阳 明也是引朱入陆的人。进而言之,王阳明的主要学说即“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粱启超著儒家哲学【m 】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l o 页 。梁启超著儒家哲学l m l 天津古籍 i 版社:2 0 0 4 年第2 1 l 页 梁启超著儒家哲学l m j 天律古籍出版社? 2 0 0 4 年第1 2 7 页 梁启超著儒家哲学i m 】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1 1 页 粱启超著儒家哲学i m 】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5 8 页 第一章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他曾表述道:“我们拿知行合那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精神的全部,拿致良知这句话 代表阳明学术的全部也可以。 因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内容完全一样, 都是对大学和孟子“知 的解释。同时王阳明的“心即理”、“心外无物 等 理论也是对中庸“不诚无物”、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发展。王阳明把主体 和本体合而为一建构和演绎“心即理”时,强调理乃“吾心良知之天理 ,心即“吾 心之良知 ,遵循的是心( 良知一一物一一以良知) 的思辨结构。圆梁启超认为王阳明 的人生哲学是从这种“心物合一说”中得出的“人我一体”观念和天地万物的观 念。梁启超也赞扬王阳明在心体问题上发挥透彻,成一家言,可谓集大成的学者。 以前的议论,没有他精辟;以后的议论,没有他中肯。 二、道家学派 梁启超对道家思想的评价是有所改变的,前期他对道家中的一些思想持否定 态度,后期则肯定了道家思想。粱启超将中国思想源头的主干归结为道家、儒家、 墨家和法家四大派别,认为最玄远、具有神秘力的莫过于道家。同时,他把老子 描绘成一位最热心肠的人,认为那些说老子讲厌世哲学的人,衄解了老子的思想, 因为他们只看见了老子的“无为 ,而读漏了老子的“无不为”。他更赞扬老子是 一位有大功德的人,因为老子替中国创出一种有系统的哲学,这种哲学“虽然很 草创,但规模很宏大,提出很多问题供后人研究。 梁启超力求从本体论、政治论等不同角度来解读道家。在解释本体论时,他 赞扬老子“天法道”的哲学见解的高度比起西方和印度的唯物及唯心论更为高深。 梁启超在解释老子的“道”时,用了佛教的很多概念来诠释其的涵义,即是“有 是“无”,也非“有 非“无 ,而是像佛教的“真空妙有 的道理。为了更好地 诠释“道 ,梁启超不仅从本体论而且从“名相论”上对之予以阐释。他认为道家 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为一涉人工便损自然之朴。梁启超还把老子含有“个 。梁启超著儒家哲学【m 】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5 8 页 露陈国恩朱华阳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j 】武汉大学学报,2 0 0 2 年0 6 期第8 铲哆2 页 粱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五l m j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2 3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的”、“非社会”、“非人治的”倾向的自然主义做了总结:认为顺世的个人主义 的代表是杨朱;遁世的个人主义的代表为陈仲;无政府主义的代表是许行;物质 主义的代表为慎到。因此老子的政治论,是之复归于自然,建设于绝对的自由理 想之上,极力排斥干涉,结果谓政府而不必要。吾名之日“无治主义。梁启 超认为老子的“无治主义”和西方的无政府主义相似,道家的政治思想和欧洲十 九世纪末卢梭一派所说的“复归于自然”很相似。他认为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之处 在于:儒家是以“人”为中心,道家则是以自然界为中心。道家以自然界理法为 万能,以道为先天的存在且一成不变。道家和儒家所言的“礼 、“仁 等承认心 理感应是相同的,但一个是有目的的选择,一个是无成心的放任,两者精神大殊。 道家以为必在绝对放任之下,社会乃能复归于自然,故其对于政治,极力的排斥 干涉主义。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虽然批判了道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但 他肯定道家思想在政治领域有两大优点:其一,道家将人类的缺点无情的揭破, 使人得反省以求新生命。他认为道家揭露的是文明中的流弊和假文明。这种大胆 的直击文明中的顽疾“如药经瞑眩,乃可以廖疾。”的做法。圆故刷新人心以求第 二期之创造,必以此为驱除难焉。此即道家学说之价值也。其二,道家的最大特 色是撇却卑下的物质文化,去追寻高尚的精神文化,在教人离开外生活以完成其 内生活。此种见解,当时最流行之儒墨两家皆不如此说,而实为道家所独有。 在 老子哲学中,梁启超也对老子哲学从“本体论”、“名相论”、“作用论”到老 子哲学以后的学术派别作了专门的论述。在“名相论”中,梁启超力求从靠近佛 学的“分别心 、“无名之模”及老子哲学的根核“自然主义”来解释“名相 。在 “作用论”中,梁启超重新解释了老予的“无为而无不为”等观点,甚至认为老 子的哲学是最高尚而且最有益的哲学,认为老子的“无为而不为 都是以自然主 义作基础的。他还把老子说成一个大公无私的代表,因为老子所提倡的是“无私 。粱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7 7 页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1 0 7 页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五十l 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1 1 3 页 第一覃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主义”,是叫人将“所有 的观念都打破,懂得“后其身外其身”的道理,教人破 除名相,复归于无名之榛。同时粱启超也把老子的“道法自然”、“小国寡民”等 思想推广到政术方面,认为老子的这些思想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 。但这些“乌 托邦 的理想是建立在全民皆愚的立场上的。尽管如此,梁启超认为老子的错误 是“术 的错误,不是“理”的错误。 梁启超在老子所衍生之学派里把老学之正统派给予了关尹、列御寇,认 为其后蜕变衍生者有极端个人享乐主义杨朱一派,有出世间法之庄周一派,有自 然断灭主义之彭蒙、田骈、慎到一派。梁启超还专门介绍了杨朱和庄子,把杨朱 思想比为希腊主义,并且认为其和近世文艺复兴的精神相近。梁启超还认为不以 “灵 的理性检制“肉 的情感,是杨朱快乐哲学的最大特色。对于庄子,梁启 超认为,在人生、心物方面,庄子的境界是为大乘佛教的先河。在解释庄子 的内七篇时,他多次把庄子的思想解释成佛学思想。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 中还对原始的道家以后的学术思想做了划分:“一日玄理派,二日丹鼎派,三日符 稼派,四日占验派。”他认为,魏晋时的何晏、王弼、阮籍、嵇康、郭象和向秀等 皆以谈玄有大名于时,都属于玄理派。丹鼎派则是追求常生不老,炼丹修炼,追 求肉身不死的神仙思想。梁启超认为此派传至后世已开始怀抱厌世思想,而又不 悟解脱真理,知有躯壳,不知有灵魂。固有鉴于此,他把这一学派称为野蛮时代的 宗教思想,并把它和印度婆罗门教的欲速灭身躯以享涅巢、埃及用木乃伊术保全 尸体来重现身躯以及耶教的身体复活接受末日审判等做了比较。符糠派则是在丹 鼎风益下中产生的,是最粗浅之说。两汉时以阴阳五行之迷信以缘附之,故梁启 超认为此时为儒佛过渡时代。占验派为后世的吉凶风水之说的占卜。梁启超在诠 释道家过程中多次用西方哲学来参照对比,他对道家哲学所做的详细讲解,表现 了他对中国文化精深的理解和对西方思想的深刻认识。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五l 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1 8 页 雪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l 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6 0 页 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墨家学派二、童豕= 子= 讨& 可以说,梁启超对墨家思想十分钟情,他在墨经校释的自序中曾说:“启 超自幼好墨,二十年来,于兹经有所校释。” 梁启超对墨学的校释、墨学的学术 思想、墨学的宗教思想以及墨学的政治思想都有很深的研究与详细的诠释,在近 代学术史上极大地推动了墨学的研究与发展。同时,他在研究墨学时也积极采用 了中西哲学比较的方法。 首先,梁启超把“兼爱”看作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和墨学之根本观念,断言“非 攻”、“节用”、“节葬 都根基于“兼爱”,而“天志”、“明鬼”是借宗教思想来推 行兼爱主义,“非命”因为人人信有命便不肯做事不肯爱人了,所以反对它。 梁 启超对中西宗教家哲学家的“爱说”做了比较,把“爱说”分为了五种:第一种 以印度为代表,认为躯壳为罪恶之源泉,惟爱灵魂者;第二种以希腊之亚里士多 德、伊壁鸠鲁、杨朱为代表自爱其灵魂躯壳而不顾他人者:第三种以儒家为代表 以本身为中心点,缘其远近亲疏以为爱之等差者;第四种则是以泰东之墨子,泰 西之耶稣所倡导的平等无差别之爱,普及于一切人类;第五种则是大乘佛教的圆 满之爱普及于一切众生。在解释兼爱时,梁启超认为爱与社会秩序之关系很紧密, 兼爱是维护社会关系的不二法门,因为社会上的一切丑恶与祸纂怨恨皆出自于无 有“兼爱”。在此基础上,他又将兼爱与别爱做了区别,认为墨子以平等之爱为兼, 以差别之爱为别,故有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之名。也正因为如此,墨子才有 了“兼以易别”的呼吁。但这种“兼爱”是与“兼相爱交相利 联系在一起的, 兼相爱是理论,交相利是实行这理论的方法。梁启超还做了个比较,“兼相爱是托 尔斯泰的利他主义,交相利是克鲁泡特金( 科尔璞特金) 的互助主义。 把“兼 爱”作为国家社会的理论基础时,梁启超在不同的阶段做了不同的评判,前期他 认为“兼爱”只可作为国家社会的理论,而不可行于实际。他认为这如柏拉图、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八i 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2 页 圆粱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九【m 】中华书局? 1 9 8 9 年第8 页 召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九l 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8 页 第一章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德麻靡里辈所虚构的共产主义,其目的终不可达也。后个阶段他又认为墨子的“兼 爱说”是可行的,甚至认为墨子的兼爱主义和孔子的大同主义理论方法是完全相 同的。 其次,梁启超对墨子的实利主义也做了详细的评述。他认为“利”之一字是 墨子学说的全部纲领,如果破除此说,则墨子的一切学说则无一成立,因为墨子 所言“兼相爱,交相利 、“节用 、“节葬 和“非乐”等皆从它而来。在“兼相 爱,交相利 中,“义 、“利”并举是墨子实利主义的特点,简单的说就是从经济 组织上建设兼爱的社会。梁启超认为这是墨学的一大特色,墨子于政治、社会上 一切之策划,也皆以“义 、“利”并举及“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为前提。按 照梁启超的说法,生计和道德有密切联系,因此德育定要建立在生计问题之上, 故墨子以“利 作为中心点。梁启超还用了西语“e c o n o m y 经济一词来解 释“利 。他认为,“利”而“节用”二字正适合此训诂,所以“利”也就是生计 之学的意思,实利主义的目的也在于此。梁启超认为最能代表墨子实利主义思想 的是“义利也 这句话,并从“利 的角度对墨子的思想进行了分析,赞成“节 用”、“节葬,而反对“非乐 ,认为墨子只知有物质上的实利,而不知有精神上 的实利,这是墨学的一大弊端。梁启超还认为墨子的实利主义是“大马克思主义 , 墨子的“唯物观”甚至比马克思还极端,因为墨子只考虑眼前的现实生活和用人 类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做标准。所以,“墨学实利主义的范围太窄了,只看到积 极的实利,不看见消极的实利,所以弄到只有义务生活,没有趣味生活,墨学失 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此。”回 再次,梁启超认为宗教思想也是墨学的一大特色。他认为墨子的宗教思想和 其它宗教不同,其它宗教迷信一神或多神,而墨子兼一神和多神而并尊之;其它 宗教是出世间,而墨子的宗教是在世间。对于墨子的“天志”,梁启超认为墨子以 天为其学说最高之标准,不知天则无以学墨子。墨子的“天 是以主宰言天者,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九【m 】冲华书局,1 9 8 9 年第2 1 页 - 1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一个“人格神 ,有意欲,有感觉,有情操,有行为。天的意志是衡量一切事物 的标准。墨子的“天”和儒家的“天”截然不同,因为儒家所言的“天”有很大 “命”的成分,而墨子则主张“非命”。需要说明的是,他在子墨子学说和墨 子学案中对“天”有着不同的态度。前期,在子墨子学说中,梁启超认为 墨子的“天是评判标准,是有着全知全能和善恶惩罚标准的,尊“天”而行可 以将道德和幸福相调和。梁启超认为,墨子前期对“天”的态度和泰西的苏格拉 底、康德学说可谓同一基础。所以,梁启超认为墨子前期的宗教思想是普度众生, 用心良苦,墨子是大宗教家。而在墨子学案中,梁启超则对墨子的“天志 进行了批判,指出墨子的“天志”没有理论基础,让人不讲道德和良心,是和近 代的科学相违背的;虽然和基督教很像,墨子却不讲灵魂。而墨子讲的鬼神也不 在学理的范围之内,只是用来维系“天志论”的。所以墨子的宗教思想是太古的 遗物,是不能维系人心的,薄弱的。尽管如此,梁启超却很赞赏墨子的“非命 思想,他认为“非命”是对社会有益的。墨子所以反对命定论是因为命定论若成 立,人类便没有了自由意志,没有了自动力,创造力也没有了,墨子的“非命 是 把死社会救活转回来。 梁启超认为墨子的“尚同”和西方的“民约论”很相似,“墨子之说则视霍布 士为优,而精密不逮陆卢二氏。”虽然梁启超认为墨子和霍氏的精神如出一辙, 但指出墨子反对继承和世袭的君权,他把墨子的“尚同”归结为政治上和宗教上, 思想和精神的统一。梁启超很赞成墨子“尚同”的社会思想,认为这是以自由平 等为精神,但他反对墨子没有民主,一切要人民都跟着皇帝走的思想。他认为墨 子倡导的这种“平等极了,而不自由的”社会组织法和当时的俄国劳农政府很相 似。梁启超对墨子政治社会思想的评判也反映出他在当时的社会改良思想和对西 方近代思想的吸收。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七【m 】中华书局? 1 9 8 9 年第3 7 页 1 2 第一章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四、佛学 梁启超喜好佛学,曾赞叹:“佛教是全世界文化的最高产品。 可以说,他的 人生哲学是由“儒、佛 交织而成的。对此,他曾说道:“我自己的人生观,可以 说是从佛经及儒书中领略得来。圆“孔佛的精神又有许多变为我的一部分。 虽 然儒学的入世精神和佛学的出世精神背道而驰,但这二者在梁启超那里并不矛盾, 因为梁启超的佛学思想是经过他重新诠释的应用佛学。 ( 一) 佛教心理学 首先,在佛教心理学浅测中,梁启超介绍了他非常推崇的“无我 说, 认为佛教之所以重视心理学的根本原因在于证明“无我的道理。对此他解释道: “一般人所为我,不过把意识相续极其的统一状态认为实体。跟着妄执这实 体便是我,然而按诸事实却非如此。 他认为“我 之毒害在于“我爱 、“我 慢”和“我见 ,“我爱 导致不兼爱,以至于贪腐;“我慢”是倨傲、恃所执我, 以自己为中心;“我见 则是以有我之见存,是“我爱 、“我慢 的毒害之起因。 所以就要追求“无我”的境界,对于如何追求“无我 的境界,梁启超认为有两 个途径:一个是“证”,另一个是“学 。具体地说,“证 是与理智相对的,而“学 是破除“我 中的不正常理智。“证才是真正“无我”的途径,而“学 则是通 向心理学的途径。 其次,在佛教心理学中,梁启超又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五蕴论”。何因蕴唯有 五? 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为显身具我事( 色) 、受用我事( 受) 、言说我事( 想) 、 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 行) 、彼所依止我自体事( 识) ,以此五种,前四是我所事, 第五即我相事所以者何? 世间有情多于识蕴计执为我,余蕴计执我所。”色就 是感觉的客观化物质,受是感觉,想是记忆,行是行为作意,识是心理活动。梁 国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l c 】北京大学出版社,j 9 8 4 年第4 2 8 页 葛懋春蒋俊粱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c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4 3 5 页 葛懋春蒋俊粱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l c 】一匕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4 3 6 页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六十八【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4 3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启超认为,色是讲物质上的东西,其他四蕴是讲精神上东西,是心理活动现象。 色、受、想、行是所认识的我所,而识是所认识的我能。色受想行识都反映了佛 家一切皆空的思想。 ( 二) 入世的应用佛学 在梁启超的眼中,佛学已经不是什么厌世、出世的哲学,而是一种和儒家思 想相提并论的入世、救世哲学。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佛教 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 ;“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 非有限 ;“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 对此, 梁启超用了个典故把佛教归为救世哲学:“佛弟子有问佛者日:谁当下地狱? 佛日:佛当下地狱;不惟常乐也,且庄严地狱。他还十分推崇佛说“我不入地 狱,谁入地狱 ,“有一众生不成佛者,我誓不成佛”及“舍己救人之大业,唯佛 教足以当之 的思想。梁启超重新注解佛学,目的是把佛学中的思想变成现世积 极进取的人生观,把佛教中众生追求的极乐世界转换成现实社会追求的动力及目 标。 另外,他把佛学和西方哲学相联系,用康德哲学与佛学进行了比较。他说:“康 氏哲学大近佛学 ,他还说:“佛说有所谓真如,真如者,即康德所谓真 我,有自由性者也。有所谓无明7 者,即康德所谓现象之自我,为不可避 之理所束缚,无自由性者也。” 可以说,从早期的佛学注我,到后期的我注佛学, 从早期的喜好,到后来的研究和对佛学的发扬,梁启超都是本着他的主观唯心主 义和为当时的变法寻找出路的救世精神来解读、诠释和建构佛学的。 第二节对西学的吸收 梁启超曾指出:“要之,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 。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i c l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8 4 年第1 4 4 1 4 9 页 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i c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4 7 页 葛懋春蒋俊粱启超哲学思想论文迭【c 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8 4 年第1 “页 第一章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 。他倡导取中西哲学精 华。他曾说:“第一,勿为中国旧学之奴隶;第二,勿为西人新学之奴隶。我有耳 目,我物我格;我有心思,我理我穷。车驱之,车驱之,何渠不若汉。 圆可以说, 他是哲学领域里详细地把中西哲学相比较的近代第一人,在他大量传播西学的同 时,也为自己学习了解西方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一、西方唯心主义( 笛卡尔及康德) 笛卡尔和康德是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这 两位哲学家的思想也在中国广泛传播。在对西方哲学及哲学思想家的研究过程中, 梁启超比较推崇这两位哲学家及他们的唯心主义思想。他对笛卡尔评价是极高的: “笛卡儿起,谓凡学当以怀疑为首,以一扫前者之旧论,然后别出其所见,谓于 疑中求信,其信乃真。此实为数千年学界当头棒喝,而放一大光明以待来哲者也。 首先,梁启超很是欣赏笛卡尔的意识精神和智慧学说:“笛卡儿以为断事理者, 意识之事也。意无涯而智有涯若此者,是谓意识之权溢出于智识之域外,而 一切迷谬,缘之而起。回梁启超认为笛卡尔所讲的智识只是作用于事物的外部, 而精神意识才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根本,以为我们遇到的事物,取决于人自身的智 慧的能力,但程度如何,就得靠精神自取舍之了。正所谓:“人之所以异于万物, 而能穷天下之理者,恃此耳。苟能善于用力,以防外物之侵入牵引,则彼迷妄之 魔想,何由琏误我乎? 此实思想界之护身符也。” 其次,梁启超认为精神意识不 仅是一切事物的基础,还是笛卡尔“我能思故,是故有我”和怀疑论的一切基础。 他极高地称赞了笛卡尔的怀疑思想:“笛卡尔以为学者苟能常以此自凝,则于此谜 团之中,自含有可以破疑之种子。盖人但能知吾智慧之易生迷妄,则此自知之功, 正为对治迷想之第一良药。何也? 既自知之,既自疑之,则凡遇事物,自不敢辄 正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f 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1 2 9 页, 当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l c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9 4 页 葛懋春蒋俊 粱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l c l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8 4 年第8 8 页 函葛懋春蒋俊粱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c l 一匕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8 8 、8 9 页 葛懋春蒋俊粱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i c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8 9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判断,而大谬乃可以不生。”粱启超认为怀疑是哲学家最可贵之处,遇到事物 不要轻易下结论,轻易论断是做学问之大戒,只有让得出结论的双方对垒攻击, 往复多次,才能得出最后的真理。梁启超感叹道:“古今诸学术中,其进化最速者, 必其思想辩论,恢恢乎有自由之余地者也。是故数学之进步,最速而最完,格致 学次之。何也? 彼学者苟有所见,可以任意发明之辩诘之,无所顾忌,无所束缚 也。若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其进步最迟,而至今不完者,大率为古来圣贤经 典所束缚,为现今政术风俗所牵掣,或信古人而不敢疑之,或有所见而不敢传述 之,是犹不免笛卡儿所谓自欺者,而意识之自由,未能尽其用也。观于是而益叹 笛卡尔倜乎远矣。 圆再次,梁启超也对笛卡尔的穷理思想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他 赞赏笛卡尔“穷理学之第一义也”,将笛卡尔的穷理分为三段:“一目剖析,二日 综合,三日计算。” 在此基础上,他解释了笛卡尔的这三种方法,剖析者是凡遇 到事物都要用心观察事物之内包容之物:综合者逐一总合,能让事物整齐;计算 者是将事物意义计算不至于遗忘。此外,梁启超对笛卡尔良知之说、灵魂之说和 造化之说也极为赞赏,称赞它们精深博大、盛水不漏。 梁启超对康德极为推崇,他认为康德是继释迦、孔子、苏格拉底后的第四大 圣人,是近世欧洲哲学的集大成者,德国学界独一无二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先 有康德然后有今德意志。他甚至还称赞康德为百世之师和黑暗时代的救世者。梁 启超还把康德和东西方的哲人做了比较,认为康德其言空理似释迦,言实行似孔 子,以空理贯诸实行似王阳明;如果和希腊古哲相比较,则其立身似苏格拉底, 其说理似柏拉图,其博学似亚里士多德。梁启超认为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从“智 慧”而发的,因此也是从事于内者也。他把康德的“智慧”哲学和佛教相比较, 认为两者很相似,都肯定“由我五官及我智慧相结构而生知觉,非我随物,乃物 随我。”对此,他还打了些比方,“病黄疸者,触目所见,皆成黄色,戴著色眼镜, 也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c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8 9 页 葛懋春蒋俊粱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c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9 2 页 喜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c 1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9 2 页 第一章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则一切之物,皆随眼镜之色以为转移等等。梁启超总结了康德“智慧 的三个 作用,一日视听作用,二日考察作用,三日推理作用。对于康德所讲的视听作用, 梁启超解释为“康德以为视听之作用主总合宇宙间各事物者。他还很赞许康德把 视听作用作为智慧的第一作用的观点:“空间时间二者非自外来而呈现于我智慧之 前,实我之智慧自发此两种形式以被诸外物云尔。 “质而言之,则此二物皆非 真有,而实由我之所假定者也。是故当知前此学者以五官之力为穷理之本原,以 时间空间二者为可由实验以知其情状是大误也。以吾人性中具此实理故,始得从 事于诸种实验,而谓此物自可实验,无有是处。 在解释康德所讲的智慧的考察 作用时,梁启超阐述了康德的三大原理,“一日条理满足之理,谓甲之现象其原因 必存在于乙现象之中,彼此为因果,互相连属也,二日庶物调和之理,谓之百现 象恒相谐相接,未有突破其来与他现象无交涉者也,三日势力不灭之理者,百物 所共循,谓凡现象之中所有之力常不增不减也。 他认为康德的这三大原理百物 所共循,万古而不易。而对于康德智慧之第三作用即推理作用,他解释为智慧更 有一高尚之作用,名之日推理力。推理力者能检点所序列之事物,自一理进入他 理,自一例进入他例。 二、西方政治思想( 卢梭及孟德斯鸠) 梁启超一直致力于寻求中国的政治改良,并为此大量地阅读了西方政治思想 制度的书籍。梁氏最为推崇的当属卢梭与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说。他曾说:“卢氏之 说,以锐利胜;而孟氏之说以致密胜。 梁启超还把卢梭归结为“近世真民 主主义的开山之祖”,并在撰写卢梭学案时详细地介绍阐述了卢梭的社会契约 论。首先,梁启超解释了卢梭民约的真意。对此,他借用康德的话说:“民约之义, 。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i c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5 5 页 葛懋春蒋俊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i c l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5 7 页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m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5 3 、5 4 页 葛懋春蒋俊粱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i c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1 5 8 页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m 】中华书局,j 9 8 9 年第9 8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非立国之实事,而立国之理论也。” 对于所谓民约,梁氏的解释是:人类相聚而 居,其间必有契约之存,无可疑者;又凡人生长于一政府之下,犹居是帮,然后 遵守法律,即默认其国之民约而守之也。相聚之后,人人皆属从于他之众人,而 丝毫不损其固有之自由权,与未相聚之前无以异。而民约最重要的是保证人的自 由及平等权。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缆电气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电磁铁课件教学课件
- 高级会计师培训课件
- 高空护栏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刘胡兰》课件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 电焊机保养与维护
- TDHL-d10-Tergurid-d-sub-10-sub-生命科学试剂-MCE
- R-DS86760016-生命科学试剂-MCE
- 高温施工中暑培训课件
- 电焊工初级知识培训课件
- 化工机械法兰连接课件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农业技术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套题【单选100题】)
- 2025年不动产登记业务知识试题及答案(司法考试资料)
- (新教材)2025年秋期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核心素养教案(第2单元)(教学反思有内容+二次备课版)
- 心理学基础(第2版) 课件 第7章 学习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
- (高清版)DB34∕T 5154-2025 基于云制造的工业互联网架构要求
- 党校中青班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三支一扶培训
-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
- 心内科出科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