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作为赋体文学中的一个种类,器用赋自先秦起就不断有人创作。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以来,对赋这种文学样式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相对而言,对于某一 题材赋的研究不多,对“器用这一题材的专题研究则更少。器用赋作为咏物赋 中的一种题材,它具有赋和咏物赋的一些共性,而且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赋类题 材,唐代器用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试图在总体关照的基础上,立足文学 本身,文史结合,对唐代器用赋进行专题研究。 论文分六章对唐代器用赋进行论述。 第一章对器用赋进行定义,确定研究范围,并对唐代器用赋进行简要的溯源 辨流,对唐代器用赋的数量、内容、题材、艺术特色、文化意义作总体概括。 第二至六章分别为唐代剑器赋论、唐代镜赋论、唐代文具赋论、唐代容器赋 论、唐代工具赋论,分别从主旨、艺术特色、文化意义上进行论述,并对有关作 者、作品及相关问题进行考辨。 关键词:唐代;器用赋;研究 a sas p e c i e so ff u ,t h ei m p l e m e n tf ui sp o p u l a rf r o mt h ep r e - q i nd a y s ,a n dm a n yw r i t e r s c o n s t a n t l yc r e a t e ds u c hw o r k t h ei m p l e m e n tf uw h i c hi sa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m a d e g r e a tp r o g r e s ss i n c e8 0 si n2 0c e n t u r y b yc o n t r a s t ,t h ep a r t i c u l a rs t u d ya b o u tt h ei m p l e m e n tf ui s n o te n o u g h t h et h e s i st r i e st om a k eas p e c i a ls t u d ya b o u tt h ei m p l e m e n tf u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b a s i n go np o p u l a t i o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c o m b i n i n g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i s t o r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i t s e l f t h et h e s i sm a i n l yd i v i d e s6p a r t st or e s e a r c ho nt h ei m p l e m e n tf u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1t od e f i n et h ei m p l e m e n tf u ,m a k es u r et h er a n g eo fr e s e a r c h ,a n dt h es o u r c eo ft h e i m p l e m e n tf u ,s u m m a r i z et h ei m p l e m e n t f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f r o mc h a p t e r1t 0c h a p t e r6 ,t h em a 盘c o n t e n t sa 陀r 嚣e 砌s w o r df u ,m i n 0 rf u s t a t i o n e r yf u ,c o n t a i n e rf u ,a n dt o o lf u t h e na n a l y z et h e i rs u b j e c t s ,a r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s k i l l s , 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i n a l l yc a r r y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o ns o m ea u t h o r s ,w o r k sa n dq u e s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i m p l e m e n tf u ; s t u d y u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蜀韭 日 期:2 盘:篁!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绪论 赋发端于先秦,兴盛于两汉,至六朝一变而为抒情小赋,唐宋则成为科举考 试的重要工具,并绵延于明清。从文体上看,赋非诗非文,又似诗似文,具有独 特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情趣。历代常以赋来考察一个文人的才学,北魏魏收曾说: “会须作赋,始成大名士。 唐宋以诗赋取士,而赋比诗还重要,是士子能否考 中的关键。明清虽以八股取士,但入“翰林”、应“博学鸿词 等仍然要试赋。 近年来关于赋的研究不断升温,其中,从题材角度进行研究已是热点之一。相关 专著有:魏晋咏物赋研究( 廖国栋) ,汉唐艺术赋研究( 余江) ;学位论文有: 六朝咏物赋研究( 鲍恩洋) ,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 孙鹏) ,汉魏六朝天象 赋研究( 王巧飞) 等;论文有:刘志伟题材选择与魏晋诗赋文体演进,孙立 尧试论唐代咏史赋的源流与价值,孟庆阳试论曹丕诗赋中的女性题材作品, 李雁论谢灵运和山水游览赋的关系,张宗原论陶渊明闲情赋的题材取 向,郭建勋论南朝女性题材辞赋的贵族化、两汉魏晋辞赋中的现实女性题 材与性别表达,于浴贤论六朝咏物赋之繁荣、六朝乐舞赋评述,郑明璋论 经学对汉赋题材的催动,宗凡两汉故事赋的表现题材及文学成就,高一贤两 汉都邑赋述论,邓福舜、李红建安咏物赋的艺术倾向,章沧授汉魏六朝隐 逸赋略论,查金萍汉魏六朝鸟兽虫赋三题,伏俊琏汉魏六朝的诙谐咏物俗 赋,任在喻从女性题材赋看汉赋的类型化到个性化转变,方勇、闵丽丹论 唐代庄子寓言赋等。上述研究普遍重视汉魏六朝赋的研究,对唐以后的赋鲜 有论及,这同当代赋体文学的整体研究高度一致。其实,唐赋的创作非常繁荣, 宋代李叻等所编文苑英华收唐赋1 3 0 0 余篇,据叶幼明先生统计,现存“唐 赋当在2 0 0 0 首以上 。清代学者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诗莫盛于唐, 赋亦莫盛于唐。总魏、晋、宋、齐、梁、周、陈、隋八朝之众轨,启宋、元、明 三代之支流,踵武姬汉,蔚然翔跃,百体争开,曷其盈矣。 但长期以来,人们 视汉赋为赋的正格,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即认为“唐无赋,胡应麟也说赋“亡 于唐”,所以唐赋常常不受重视,对唐赋的研究也较为薄弱。 刘文见西北师大学报2 0 0 1 年第l l 期,孙文见南京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6 期,孟文见 牡丹江教育 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2 期,李文见文史哲) 2 0 0 0 年第2 期,张文见上海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1 期, 郭文见中国文化研究2 0 0 4 年夏之卷、中国文学研究2 0 0 3 年第4 期,于文见漳州师院学报1 9 9 9 年第3 期、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3 期,郑文见商丘师院学报2 0 0 5 年第1 2 期,踪文见社会 科学辑刊2 0 0 5 年第l 期,高文见文学遗产2 0 0 2 年第6 期,邓福舜、李红文见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 0 0 0 年第7 期,章文见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查文见安徽大学学报2 0 0 6 年第l 期,伏文见两北师大学报2 0 0 3 年第9 期,任文见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1 2 期,方勇、闵丽 丹文见 ,凤凰出版社2 0 0 4 6 ,第3 5 7 页 1 4 剑赋) 。 剑的作用如此巨大,自然就“佩服而寰中小康,指挥而天下大定 ( 天 子剑赋) 。 但是以剑比武德乃是常套,唐代赋家还用剑比君王之仁德,如李君元 的天子剑赋所述:“不耀兵锋,设道德以为固;不先武力,抗仁义以为师。 也就是欧冶子铸剑赋所说的“四夷慑之以宁居,一人得之以垂拱。 汉高祖 斩白蛇的传说本来是以白蛇为白帝子、刘邦为赤帝子,附会所谓汉为火德当兴。 徐寅在斩蛇剑赋中对此主题加以稍稍修正,以剑比汉德,“得非秦毒之奢变 作长蛇,汉德之俭化为神剑”, 可谓翻出新意。以剑自比最普遍的是表现士人勇 于自任、积极进取的精神,如白行简的金跃求为镆蚜赋:“自殊美玉,岂韫椟 以沽诸;愿比碉戈,庶因兹而砺乃。若夫流晶表异,变态无私,象君子有刚柔之 性,同圣人不凝滞于时。 其次希望有识者发现自己这把宝剑,即“是知剑气之 在斗问,所以求伸于知者 ( 斗间见剑气赋) , “或提携之未及,尚埋沦而可叹。 愿进用于张华,如见知于雷焕。 ( 金剑出匣赋) 同样是丰城宝剑的故事,同样 是以剑自比,李德裕的剑池赋立论就高于常人,拓出新意。“诚宜英主用之, 提携指挥。内以靖诸侯,外以服四隅。为东序之秘宝,备有国之光仪。一见留于 邑长,一获佩于台司。始谓伸于知己,终乃屈于不知。既而长鸣玉匣,跃入涟漪。 在李德裕看来,自己这把宝剑不是张华、雷焕之流所能佩戴的,必遇盖世英主, 才能大展雄才,虽受黜外任,宰相之胸襟灼然可见。至此,“以剑自比”可谓能 事尽矣,但剃钟无声赋又引申出功成不自居,才高不炫耀的君子之德。“莫 知所触,故寂兮寥兮;不轻其锋,信无凝无滞。于戏! 亦犹道之肥者,往无不通; 艺之至者,物无不合。四 其次是历史和传奇的赋化。唐代剑器赋多取材于前代历史、故事、传说,一 些历史故事及传说在唐代传奇小说、变文俗讲中也经常出现,如渔父辞剑的情节 既见于史记,又见于伍子胥变中,季札挂剑的故事史记有载,在汉 末应当十分流行。安徽马鞍山曾于三国东吴朱然墓出土一个季札挂剑图漆盘可 证。 所以从文体的角度讲,唐代剑器赋是把这些历史传奇加以扩充改写、增饰 加工,是一种再创作,即历史、传奇的赋化。历史的赋化是对前代历史传说的扩 充增饰,如史记对季札挂剑的记述比较简单:“吴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徐 毋【清1 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出版社2 0 0 4 6 ,第3 5 7 页 o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 f 版社2 0 0 4 6 ,第3 5 7 页 o 清1 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出版社2 0 0 4 6 ,第3 5 8 页 回【清】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出版社2 0 0 4 6 ,第3 5 7 页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 l j 版社2 0 0 4 6 ,第3 5 8 页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l :版社2 0 0 4 6 ,第3 5 9 页j o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出版社2 0 0 4 6 ,第4 5 8 页 【清 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h 版社2 0 0 4 6 ,第3 5 9 页 。见钟少异著龙泉霜雪古剑的历史和传说 书中彩页,三联书店,1 9 8 8 3 1 5 君好季札剑,口不敢言。季札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 其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原文只有4 8 个字,而王起的延陵季子挂剑赋 却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接合,对原文进行加工、增饰,首尾完整,俨然一 篇故事赋。 ,凤凰出版社2 0 0 4 6 ,第3 5 8 页 1 6 问;一叶乘风,渐入寒烟之际。岂不以识达精微,言穷是非。弃霜刃以长往,弄 云涛而不归。寂寞岩烟,沈东流之渺渺;凄凉浦树,含落日以依依。 凄清的环 境描写正是为了衬托隐士的高逸神情。 第四节唐代剑器赋的文化意义 剑是一种短兵器,在我国起源甚早。管子e l - “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 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 当然这只是传说,根据现有考古 资料,剑大概起源于商末周初( 现在出土最早的剑为西周初期的短青铜剑) 。周 官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良,地气然也。” 其实吴越出宝剑并非地气的原因,而是因为吴越多为水乡,不利车战,步兵须 用轻便锋利的武器进行近身相搏的厮杀,追切的现实需要使吴、越以及楚的铸剑 技术远远超过中原各国。这些地区被誉为“宝剑之乡 ,流传着许多优美而神奇 的关于剑的传说和神话,出现了许多传奇式的铸剑大师,其中欧冶子、风胡子、 干将、莫邪等最为著名。到了汉代又有高祖提剑斩白蛇的传说,晋代有张华、雷 焕识丰城剑气的故事。在赋体盛行并出现相当数量咏物赋的汉代,却没有剑器赋, 魏晋六朝也没有人创作剑器赋。东汉末年,剑被刀完全取代而退出了军事舞台, 只是一种佩戴、防身的工具。这个历史变化有学者曾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公元 前2 0 5 年刘邦赴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过了大约四百年,在东吴将领 吕蒙举行的宴会上,凌统想报甘宁杀他父亲之仇,于是,“酒酣,统乃以刀舞。 宁起日: 宁能双戟舞。蒙日: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掮以身 分之。由项庄舞剑到凌统舞刀,正是四百年间短柄兵器刀取代剑的缩影。据刀 剑录记载“晋武帝司马炎,以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 造刀成千上万,表明刀 是装备军队的实战武器,而剑只是供权贵佩服或把玩的饰物。随着工具实用性的 下降,剑的文化意义日益增加,宗教意味越来越浓,佩饰作用渐占上风。越是远 离人们生活的事物,就越容易被神化,于是剑侠文化也渐渐流传开来,剑从一种 实用的兵器弱化为一种文化符号。唐代剑器赋创作繁荣,正是上述思想文化在文 学上的反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凤凰出版社,2 0 0 4 6 ,第3 5 8 页 。李畴,太平御览卷三四四,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6 3 1 2 ,第1 5 8 2 页 。李畴,太平御览) 卷三四二,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6 3 1 2 ,第1 5 7 0 页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 ,文物出版社,1 9 8 0 6 ,第1 1 5 1 1 6 页 西陶弘景,古今刀剑录) ,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 4 0 册第5 页 1 7 一,道家思想、道教文化的集中反映。唐代剑器赋的一个重要题材是铺写先 秦时期的名剑,李君元的天子剑赋取材于庄子说剑,庄子把剑分为天 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天子之剑其实就是“道的化身。剃钟无声赋 写剑之锋利是“寂兮寥兮,不轻其锋”,老子第二十五章云:“寂兮寥兮,独 立而不改 。贾觫的太阿如秋水赋写剑是“窥其底如百尺无踪 ,这句话不 太好解,实出于列子汤问:“孔周日吾有三剑,唯子所择,皆不能杀人。且 先言其状:一日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有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 不觉。二日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 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三日宵练,方昼则见影而 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髂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 此三宝者传之十三世矣,而无施于事,匣而减之,未尝启封。 无物无形,下品 仅见其光,奇之又奇,似乎现在的高能激光。无形无用,就是“道 。秦客相剑 赋写剑的光彩是“涣乎春冰之将释 ,老子第十五章中有“涣焕若冰之将释 之语。 独孤受的斩蛟夺宝剑赋表面上看起来是写了一个神奇故事,实则剑 能辟邪斩蛟正是道教的观念。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云:“涉江渡 海辟蛟龙之道取牡铜以为雄剑,取牝铜以为雌剑,各长五寸五分,取土之数, 以压水精也。带之以水行,则蛟龙巨鱼水神不敢近人也。锄朝野佥载记有许 旌阳得道斩蛟的故事,“西晋末,有旌阳县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西山。江中有 蛟为患,旌阳没水剑斩之。 唐代剑器赋描写剑的装饰多次提到“星”、“七星”, 如斩蛟夺宝剑赋中的“星文尚湿,归宝匣以阑干”,斗间见剑气赋的“可 以见七星之沉潜”,达奚询丰城宝剑赋中的“磨砺毕兮见文章,摇白日兮星 煌煌 ,渔父辞剑赋中的“横七星之凛凛,掌上风生”等。剑面铸刻星辰正是 道教观念的反映,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谓夏禹之子启所铸剑“刻二十八宿之文”, 他为梁武帝铸十三口神剑,“七日五灵威光,长二尺许,半身有刃,上刻星辰、 北斗、天市、天魁、二十八宿。回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曾造“景震剑 并献给玄宗, 其景震剑序的结尾载有剑铭,并以单圆圈表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 以双圆圈表辰星,以细线相连的七个小点代表北斗七星。在道教的观念中北斗 七星居阴布阳,其中天魁是主杀伐的,所以宝剑常刻北斗七星。古微书卷九 o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浙江书局汇刻本1 9 8 6 年版,第3 页 口杨伯峻,列子集释 ,中华书局,1 9 7 9 1 0 ,第1 8 7 1 8 8 页 o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浙江书局汇刻本,1 9 8 6 年版,第6 页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注,中华书局,1 9 8 5 3 ,第2 8 2 页 割张鬻,朝野佥载 ,中华书局,1 9 7 9 1 0 ,第6 8 页 。李叻,太平御览) 卷三四三,中华书局,1 9 8 5 年影印本,第1 5 7 9 页 。见福永光司道教的镜与剑其思想的源流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3 9 5 页,中华 书局1 9 9 3 9 ) 1 8 春秋运斗枢日:“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橇,第四权,第五玉 衡,第六开阳,第七瑶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而为斗。布阴 居阳,故称北斗。 五行大义卷五日:“辰天罡者,当斗星之柄,其神刚强 也。天罡主杀伐。 固道教在唐代地位尊崇,影响很大,老子被李唐皇帝追认 为远祖,玄宗曾受道篆,公主出家做道姑亦为常见,许多皇室成员也信奉道教。 剑是道教的神器,故倍受重视。陶弘景曾说:“凡学道术者,皆须有好剑镜随身”, 张九龄代皇帝作的答司马承贞进铸含像镜剑图批写道:“得所进明照宝剑等, 含两曜之晖,秉八卦之象,足使光延仁寿,影灭丰城,佩服多情,惭式四韵。 由此看来,剑器赋的创作繁荣正是唐代道教流行在文学上的反映。 二,反映了儒家的修饰文化。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剑没有任何神秘化、神灵 化的倾向,它除了被当作武器以外,还被看作重要的修饰用具。汉代佩剑非常普 遍,但随着刀的兴盛流行,剑的佩饰更多只限于朝会、典礼场合。隋代礼仪复古, 据隋书礼仪志,官员按品级佩剑。唐代多袭隋制,但佩剑不像隋代那么普 遍,旧唐书舆服志有武官五品以上佩刀的记载,“景罢中又制,令依上元故 事,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其刀子、砺石等斡不佩。武官五品已上佩轱鞣七事。 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苏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固刘禹锡的砥石赋 说:“始予有佩刀,甚良。”“始 是什么时候? 很显然是被贬之前,这表明文官 也佩刀。品级高的官员佩剑。旧唐书舆服志载“剑、佩、绶、朱袜、赤舄, 第一品服之。” 又“皇太子具服,有远游冠剑、佩、绶等。岑参的和贾 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制作也有佩剑的描写:“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朝廷之上剑佩铿锵的 场面。唐代剑器赋也有以剑佩饰的描写,如天子剑赋的“佩服而寰中小康, 指挥而天下大定”,金剑出匣赋的“出幽之时,思佩服之无敦”,太阿如秋水 赋的“旁临挟刃之徒,疑开别派;近映腰金之士,似跃游鱼”等等。上文已述, 司马承祯向玄宗进献宝剑,皇帝的批文是“佩服多情,惭式四韵。 那么皇帝还 是佩戴宝剑的。唐代有武将佩剑的记载,“李想以宝剑遗牛元翼,日:此剑吾先 人尝以剪大盗,吾又以平蔡奸。今镇人逆天,公宜用此夷之。元翼拜辞日:敢不 o 古微书,四库全书本,第1 9 4 册第8 7 5 页 o 五行大义,台湾商务印书馆,宛委别藏本,第2 6 0 2 6 1 页 。李哜等,太平广记卷二三一,中华书局,1 9 6 1 9 ,第1 7 6 9 页 囝周绍良,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9 1 2 ,第4 7 5 页 。刘啕,1 日唐书,中华书局,1 9 7 5 5 ,第1 9 5 3 页 。刘晌,i 口唐书 ,中华书局,1 9 7 5 5 ,第1 9 4 2 页 。刘响,旧唐书 ,中华书局,1 9 7 5 5 ,第1 9 4 1 1 9 4 2 页 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7 ,第1 9 6 页 1 9 仰承而爱其死力。李光颜长从河东军,为裨将。节度使马燧觯所佩剑赠之。 ) 另外唐代普通士人佩剑似乎也很普遍。c e - 唐文中保存多则“对小吏持剑 判 文,现举一例:“乙为小吏,持剑执烛事功曹。后忽带剑于槐,弃炬于地,功曹 将罚之,乙不伏。”圆晚唐的曹唐曾作过和周侍御买剑诗。现在出土的唐墓壁 画中也有士人佩剑的画像。 实践证明以剑为武器效果不佳。据旧唐书卷一 百七十,王承宗、李师道派刺客刺杀裴度就是用剑:“度出通化里,盗三以剑击 度。初断靴带,次中背,才绝单衣,后微伤其首,度堕马。会度带毡帽,故创不 至深。”固如果用刀,毡帽能起多大阻挡作用就很令人怀疑了。而刺杀武元衡用的 是桔,桔就是木棍,一棍下去,估计武元衡就受了重伤,以致被杀。由此可见, 一般稍微有点身份的人是可以佩剑的,佩刀会引起怀疑。 三,表现了唐代高超的剑舞艺术。杜甫的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影响很大,但 也有学者认为舞剑器是空手而舞。仇兆鳌曾说:“张尔公正字通云:剑器, 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妓雄妆,空手而舞。见文献通考舞部。此诗正指 武舞言,或以剑器为刀剑,误也。 将军裴曼擅长剑舞,与李白歌诗、张旭草书 并称三绝。乔潭的裴将军剑舞赋有详细的描述:“翕然鹰扬,翼尔龙骧。锋 随指顾p 锷应回翔。取诸身而耸擢,上其手以激昂。纵横耀颖,左右交光。观乎 此剑之跃也,乍雄飞、俄虎啕、摇鹿廑、射牛斗。空中悍傈,不下将久。歙风落 而雨来,累惬心而应手。”这一段是艺术化的描写,读起来可能不太清楚明白, 但对照唐人所撰独异志里的记载,就豁然开朗了,“左旋右抽,掷剑入云, 高数十丈,电光下射,曼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惧。 这不但是舞剑,还有杂技的因素。据赋序,裴曼是在花萼楼为皇帝、百官表演, 观看的人是很多的,所以真实性应该是很高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因杜甫诗歌而名 声大增,但具体描述舞剑动作的只有四句,“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都是比喻性的描述,具体的舞剑动 作概莫能详,无怪有人认为是“空手而舞 。但裴将军剑舞赋就相当准确详 细了,及乎度曲将终,发机由捷。或连翩而七纵,或瞬息而三接。风生兮蓓旆 檐檐,电走兮彤庭晔晔。 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台风等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社工中初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初中毕业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25年高考电学物理真题及答案
- 自考本科动画试卷及答案
- 当阳中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达标补考试题
- 化学方程式书写大赛试题
- 公职人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考物理“真题精研”把握规律试题(一)
- 2025 年发展对象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肱二头肌损伤的针刀治疗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要点解读课件
- 客运管理工作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全套
-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共5套-可直接打印)
- CVD 碳化硅涂层产品技术要求
- 2024版以房抵债协议范本
-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上海财经大学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