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华容垸田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华容垸田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华容垸田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华容垸田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华容垸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华容垸田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目录 3 一、绪论6 ( 一) 学术回顾6 ( 二) 论文构思1 3 二、华容社会与经济地理。,。,1 5 1 、唐宋华容的自然地理1 5 2 、唐宋华客的人文地理1 7 3 、华容的历史政区1 9 4 、人口变迁与经济发展2 l 三、明清华容地区水利田建设2 5 1 、北宋以来垸田的萌芽2 5 2 、明朝垸田的逐渐增加,3 0 3 、康雍乾时期垸田整合3 6 4 、咸同光绪时期的迅速膨胀3 9 四、结论4 3 1 、华容水利田建设的经济结果4 3 2 、水利田建设对环境的影响4 7 附录 图表 表2 一l华容政区沿革 表2 2唐宋岳州人口的增长 表2 3明朝岳州人口变迁情况简表 表2 4华容县人口变迁情况简表 表2 5明清华容户口 表3 1嘉靖初年华容垸田 表3 2隆庆年间华容垸田。 表3 3嘉靖初年后无记录垸田 表3 4乾隆初华容垸田 表3 - 5咸丰后华容新建垸田 表4 1明中后期税赋征收统计表 4 加盟捣弘孔船弘踮耵姐牾 表4 2 表4 3 表4 4 图1 图2 图3 缴纳赋税田地统计表 明清中国气候分期与华容水旱灾害统计表 明清华容水旱灾害记录表 明末清初荆江分流图 南宋时期荆江分流图 光绪华容堤垸图 4 6 4 8 5 0 1 9 2 9 4 3 内容提要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水利史研究成果十分可观,两湖地区水利研究也是 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洞庭湖地区华容县水利建设为研究对象, 以垸田复原为主要内容,详细考察在唐宋以来自然人文地理基础上,华容 垸田变迁历史,以及其对于华容县域的综合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华容地 区垸田的垦殖并不是逐步扩大的过程,期间有高涨也有低落,但呈现的趋 势是通过与水争地,华容耕地面积不断得到拓展,华容农业经济缓慢增长, 人口数量相应提高,水患频率有加速迹象。 a b s t r a c t t h ef r u i t so fr e s e a r c ho n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h i s t o r ya r er i c hi n c h i n ad u r i n gr e c e n tt w od e c a d e s ,a m o n gw h i c ht h es t u d i e so nt h er e g i o n n a m e dd o n g t i n ga n dj i a n g h a np l a i na r eo f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 h u a r o n g c o u n t yi sl o c a t e do nt h ed o n g t i n gp l a i n t a k i n gh u a r o n gc o u n t ya st h e o b j e c t ,t h i sp a p e rh a si n q u i r e di n t ot h ec h a n g e so fn a t u r ea n dc u l t u r ei n h u a r o n g b a s e do n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c h a n g e s ,t h ep a p e ri st r y i n gt o r e c o v e rt h e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o fp o l d e r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h i s t o r yi n h u a r o n g 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e f f e c t so ft h er e g i o n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f r o mt h ev i e wo fe c o n o m i ch i s t o r y ( 一) 学术回顾 一、绪论 1 、八十年代以前的研究 有关两湖地区古代水利开发的研究,2 0 世纪8 0 年代以前相当欠缺,除冀朝鼎先 生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开山之作, 对本区有所涉及之外,仅有一些经济史的通史或者断代史论著对于上述问题作过一些 研究,如李剑农先生的宋元明经济史稿罾。这一时期集中研究明清两湖水利与经 济关系的有郑肇经先生的中国水利史,长江和湖南灌溉是其论著讨论对象之一, 尽管在著作中所占比重相当有限,由于是最早全面整理自尚书禹贡至民国时期 文献中论及长江水弱的史实,因此具有较高价值。著作提出,江患自宋代开始特甚, 对洞庭湖滨江地区农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明清时期尤其显著。对湖南洞庭湖地区水 利发展变迁最早进行归纳。根据材料显示,洞庭湖区域元明之前,湖广荒阔,得免冲 溢之患。此后,由于堤垸之制兴起,湖面缩小,湖身淤高。渐渐形成水患。文末附有 长江历年涨溢情况。 这个时期水利史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显得非常缺乏,1 9 6 1 年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 编成湖南自然灾害年志是期间鲜见的价值较高的资料汇编。毋 八九十年代以来,港台日本学者关于区域水利史的研究重心似乎依然在江南地 区,鲜有重要论著或者论文涉及两湖地区。但是,国内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研究人 员开始关注本区水利史研究,取得一定成果,详见下述。 2 、近2 0 年两湖地区垸田研究 ( 1 ) 概述 两湖地区,尤其是江汉一洞庭湖平原,河渠港汉交织,濒湖土地广阔而肥沃。优 越的地理条件,加上明清以来历次大规模移民和土著共同持续开发,使得该地区成为 长江中游重要的农业经济区。谚语“湖广熟,天下足”取代“苏湖熟,天下足”,广 为流传,显示着两湖地区的粮食生产中心地位在全国的确立。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 江汉一洞庭湖平原农田开发的特殊形式垸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垸田是长 朱诗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 三联书店1 9 5 7 年版。 上海书店1 9 8 4 版 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湖南自然灾害年志,1 9 6 1 年敝 6 江中游两湖平原一种四周以堤防环绕、具备排灌工程设施的高产水利田。o 两湖地区 垸田,大多分布在江汉一洞庭湖平原。近2 0 年来,关于两湖地区垸田研究已经取得 不少成果,主要集中于如下四个方面;1 、人口与垸田开发的关系2 、垸田以及其它水 利田开发研究3 、水利田开发的管理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 ,垸田与两湖粮食市场。 ( 2 ) 人口与垸田开发的关系 最早论及人口与垸田开发关系的是蒋建平,在清代湖南形成米谷贸易问题的浅 探文中,作者分析清代湖南湖区垦田盛行的原因,提出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外 省移民大量进入湖南;二是清代经过休养生息,湖南人口增长较快。明万历6 年( 1 5 7 8 ) 到清乾隆5 1 年( 1 7 8 6 ) ,人口增长了7 3 倍。人口增长为洞庭湖区农业资源的开发 利用,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张建民的清代江汉洞庭湖区堤垸农田的发展及其 综合考察,在人口增长推动垸田垦辟的基本认识上,考察该区堤垸农田的发展过程, 首先提出人口增长压力成为推动围垸筑堤的强大动力,而堤垸农田垦辟为解决人口压 力有积极意义。同时,堤垸的发展又使得江汉洞庭湖区自明代开始成为移民集结中心 之一。 人口与垸田开发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同步增长的单方面关联,在洞庭湖区水 利事业的历史兴废中,何业恒认为人口的减少也会影响到堤垸的开发。大体承平时 期,人口增加,垦殖发展;战乱时期,人口减少,堤垸也就溃废。回 当人口与垸田消长关系认识渐趋一致,学者们开始深入对人口的不同构成与垸田 发展关系的探析。其中对移民与垸田关系的研究比较引人注目。明至清初江西对湖 南人口的迁徙中,何文君通过分析方志中氏族内容,指出以开垦为目的迁徙湖南的 移民占总移民数的大部分,据此作者认为,移民开垦是江西移民湖南的主要目的。而 且,作者通过分析方志提出,整乡移民垦荒,促进耕地开垦的现象比较多,而不是零 散移民。 梅莉对移民与垸田关系进行探讨,认为移民的迁入不仅提供开发湖区的劳 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长江下游开发水网地带的先进工具和实践经验,促进垸田 开垦与利用。 1 9 9 4 年第1 期文献发表张国雄的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研究,此 文是作者同题专著重要章节的节选。著作论及垸田不多,只是在移民动力探讨中有所 涉及。文章通过比较发现,移民区的人口密度大于接纳区域;而人均耕地比小于接纳 地区。作者认为这是移民的主要动力。 谭天星在 清前期两湖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中,解释清前期人口增 长迅猛而垸田经济发展顺利的现象时,以人口与土地关系基本适应,垸田开垦适度作 参见梅莉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 ( 哲社版) 1 9 9 0 年第2 期 载侏索) 1 9 8 3 年第4 期 载中国农史 1 9 8 7 年第2 期 袭益阳师专学报1 9 8 7 年第3 期 载湖南师范大学杜会科学学报,1 9 9 0 年第3 期 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 , 载文献1 9 9 4 年第l 期 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0 年第2 期。 7 为主要理由。可见人口增长和垸田开发关系的良性发展是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o 随着以两湖地区垸田为研究范围的两者关系探讨获得一定共识,研究者开始把目 光聚集到更为具体的地区。熊伟民的清朝洞庭湖区围垦问题指出洞庭湖区垸田的 经济发展,促进人口的急遽增长,但是后来由于人多地少,垸田开垦逐渐失控。 张 家炎的 明清江汉平原的农业开发对商人活动和市镇发展的影响一文,以江汉平原 的研究证实前面已有判断,即移民迁入,移民和土著的人口自然增殖是江汉平原垸田 开发的主要原因。 以上集中论述的是迁入移民和土著与垸田开发关系,关于迁出移民与垸田开发的 关联,张家炎在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从“苏 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一文里分析提出,当垸田开发与人口之间不 能协调发展,两湖平原相对过剩人口便向外移民,但是这种人口转移属于平面拓展耕 地的最低层次,主要是内部转移。回 ( 3 ) 垸田以及其它水利田开发研究 近2 0 年来,对于垸田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已经取得不少学术共识。 垸田兴起的时间,主要是四种观点:1 、何业恒在洞庭湖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兴 废等文中强调原始社会末期就有筑堤挽垸的活动。此外认为湖区堤垸从汉到唐多称 陂,宗代则称为堤o 。2 、林承坤、陈钦銮在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探讨( 按: 长江自藕池口至城陵叽段称为下荆江) 一文中提到:西晋时期,“荆江( 按:长江自 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叽段的别称) 堤垸开始以较大规模兴建起来”。3 、日本学者 森田明在清代湖广水利灌溉的发展一文中认为:垸田是随着明代江南移民大量迁 入长江中游地区而出现的。4 、梅莉等在其专著两湖平原开发探源中认为前两种 意见证据不足,明代说过晚,考证提出至迟1 3 世纪中期洞庭湖平原兴起垸田。 梅莉 的观点目前成为垸田兴起的主要看法。 垸田兴建方法,梅莉等认为大致可以分为截河与围湖两种。其中围湖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筑堤保护滨湖地区的田地,又分为初围和再围。另外一种是涸水季节,趁湖干 土现,开沟筑堤造田。 垸田的结构,汪家伦的明清长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 技术是少有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章。认为两湖地区官民垸在规模、工程质量、结构上 都强于私垸,但不论何垸都有垸堤、矶制、沟渠、副( 水闸) 等组成部分。防汛工程 技术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圩堤的修筑防洪标准不断提高;针对堤岸极易遭 载中国农史 1 9 9 0 年第1 期。 载益阳师专学报1 9 9 2 年第3 期 载中国农史 1 9 9 5 年第4 期 载中国农史1 9 9 6 年第3 期 , 载益阳师专学报 1 9 8 7 年第3 期 载地理学报 1 9 8 5 年第2 5 眷第2 辅 载东方学第2 0 辑,1 9 6 0 年 梅莉,张国雄,晏昌贵两湖平原开发探源,扛西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第9 3 页 同上,第9 9 页 b 受风浪破坏,圩区人民采取多种措施如植物护坡,修筑防浪戗台等。 两湖垸田的发展历程一般认为起于宋元,明清是大发展阶段:明中叶渐多,明清 之际萎缩、清初恢复发展、清中时形成商潮。洞庭湖地区垸田发展大致经过如下几 个阶段:明代前期主要是北部,其中岳州华容4 8 大垸最为有名;明代清初堤垸农田 发展,两相无事,清后期,荆江四口分流格局形成,垸田面积进一步扩大。o 元明洞 庭湖平原垸田发展情况,梅莉总结说出现于南宋,见载于明初,初兴于嘉靖、万历, 以华容为中心向西、南、东扩张。元明时期垸田数量较少,发展不充分。其原因作者 解释为:i 、洞庭湖北部淤垫加速,整个湖体处于扩张时期,便向南、西、东移动, 常与四水发生顶托,四水入湖容易泛滥成灾,在这一带遂成为垸田集中之地。2 、洞 庭湖平原开发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外,更受洞庭湖水体收缩和扩张,泥 沙淤积速度范围限制。 清代垸田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康熙至雍正年问的迅速恢 复,乾隆至嘉庆年间的饱和,晚清盲目围垦的恶性膨胀。晚清洞庭湖平原围垦分为两 个阶段:前一阶段,剂南仅两口分流,荆江进入洞庭湖区的泥沙量与以前持衡,洞庭 湖北部淤垫速度没有突变。后一阶段,随着荆南四口分流局面形成,改变了洞庭湖平 原垸田发展特点。荆湖关系的巨变,洞庭湖垸田发展重心移动到北部和西部。o 两 湖平原开发探源一书中关于“垸田开发”这一内容的探讨构成目前对于垸田认识 的主体部分,为垸田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分期, 洞庭湖区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研究认为洞庭湖区屯垦可以分成四 部分:先秦初始期,汉晋奠基期,唐宋发展期,明清膨胀期。明清围垦出现几次起落, 形成明后期,清前期,清后期三次高潮。 张步天把垸田开发的经济形态演变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 代农业。明至晚清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从经济形态方面对垸田进行研究的论文还 不多,相关探讨还有待深入。 宋平安、刘纯志对江汉平原垸田的开发历史分期如下:1 、成化弘治( 1 4 6 5 1 5 0 5 ) 以前,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发展前期,此时期处于开发初期。2 、正德( 1 5 0 6 1 5 2 1 ) 一明末,垸田经济持续发展,并第一次出现饱和现象。联堤并垸,堵口塞支以及江汉 统一千堤的出现,都是这个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由此产生。3 、明末清初,江 汉平原经济大破坏时期,战乱使水陆关系恶化,堤防废弃,田土荒芜。4 、康熙一道 光( 1 6 6 2 1 8 5 0 ) 江汉垸田经济恶性膨胀,水陆关系恶化。具体又分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康熙年问垸田经济调整与恢复阶段,其发展速度接近明中期水平;第二阶段, 载中国农史 1 9 9 1 年第2 期。 张建民清代江汉洞庭潮区堤垸农田的发展及其综合考察 ,中国农史 1 9 8 7 年第2 期 梅莉洞庭湖区垸田的兴盛与湖南粮食的输出 ,中国农史 1 9 9 1 年第2 期 梅莉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 ( 哲社版) 1 9 9 0 年第2 期 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第1 1 3 页 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研究 ,载历史地理 第九辑,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 史地理 编辑委员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 同上 g 自雍正时期( 1 7 2 3 1 7 3 5 ) 开始,江汉平原垸田数激增并超过明后期水平。此时湖北 省报垦数占各省报垦之首m 垸田按照性质分成官垸、民垸和私垸三种。按照水旱种类可以分为水田、旱地、 水早不定型耕地及湖底水田。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有成熟耕地然后围垸挡水; 一种是先围垸再垦辟成田。官垸民垸属于合理开发,私垸则属于违法滥垦,主要在 沿江濒湖地区的未垦洲滩进行。这一个历程与堤防的兴起是同步的。早在1 9 8 5 年, 谭作刚就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私垸特性的探讨:违法兴筑,贻害水利;掠夺性开垦,与 水争地;掠夺性经营,因为收成多少基本听天由命,所以垸民不愿在耕作上多花费劳 动和肥料。 , 张家炎在清代江汉平原垸田农业经济特性分析中对结构、比重,以及耕作制 度和经济地位都有总结性描述。通过选取代表性州县进行亩数统计,张家炎认为垸田 面积在江汉平原总耕地面积中约占三分之二强。他还通过研究认为垸田作物以水稻为 主,垸田耕作制度包括水旱轮作( 稻麦轮作) 、单季稻作或双季水稻连作、麦与棉麻 油豆连作混作轮作等。他根据方志中相关数据分析,指出垸田在耕地中的高比例及垸 内作物的相对高产,使得垸田在地方经济中占重要地位。o ( 4 ) 水利垸田开发的管理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关于明代垸田开发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重要的有张国雄于1 9 8 7 年第4 期 中 国农史发表的文章。作者认为江汉平原堤防修护在明嘉靖年间( 1 5 2 2 1 5 6 6 ) 由于 “堤甲法”和岁修制度的创设,宣告走上制度化的轨道。但是明中后期吏治腐败等社 会因素成为切实实行堤防修护的障碍。 张建民清代两湖堤垸水利经营研究认为 在传统科技条件下,堤垸完固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修防经营情况,而堤垸水利的经营 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又是有很强公共性质,涉及广泛的范围和众 多的因素,体现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作者检讨有关堤垸修防制度认为:各级 有关政府多未设置专门的水利职官,到清代前期,在视堤垸如命的江汉洞庭湖平原仍 属阙如,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修防工程保固制度及相关考成法,只对官款工程有效 力,具有明显片面性和临时性。对堤垸修防中因制度不完善,官绅勾结,官督有名无 实,民修随之为虚,修防资金被贪污浪费未归实用的弊端有深刻揭示o 不少学者注意到在清代垸田开发管理中政府的态度转交,大致上是由清初的鼓励 开发垦殖,到中后期的严禁厉止如谭作刚发表在1 9 8 5 年第4 期的中国农史上 的文章,对靖代统治者在湖广水利问题上态度变化有相关论述:乾隆以前,主要观点 刘纯志宋平安清代江汉地区垸田经济简论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 9 9 0 年第2 期 张国雄江汉平原垸田的特征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农业考古1 9 8 9 年第1 期 梅莉、张国雄、晏昌贵两湖平原开发探源 ,第1 1 3 页 谭作喇清代潮广垸田的滥行围垦及请政府豹对策 中目农史 1 9 8 5 年第4 期 张家炎清代江汉平原垸田农业经济特性分析 ,中国史研究) 2 0 0 i 年第l 期。 张国雄明代江汉平原水早灾害得变化与垸田经济的关系 ,中国农史) 1 9 8 7 年第4 期 张建民清代两湖堤垸水利经营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1 9 9 0 年第4 期。 1 0 无外乎防泄之说。乾隆初年开始,湖广垸田的滥行围垦与水利的矛盾日趋尖锐,迫使 清政府对该区的农田水利政策在全面调整:控制垦荒,冻结既有垸田数;采取严厉的 措施控制私垸扩张。 具体研究对两湖垸田有重要影响的官员的论文,有关心水利的湖广总督汪志 伊,介绍了这位湖广总督在职期间浚河修堤的情况和治水主张。此外有论文谈到 林则徐在两湖平原治水的功绩。 关于管理的效果,谭作刚清代湖广垸田的滥行围垦及清政府的对策论及私垸 扩张加剧水患,但是清代私垸不仅没有被取缔,反而成为土地开发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时,深刻指出由于其中涉及洞庭湖区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矛盾;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 矛盾;封建政府与私垸地主利益矛盾所以这一矛盾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固 正是由于管理收效甚微,垸田大开发,使得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谭作刚提到 乾隆至清末湖区围垸垦殖的大发展,盲目无序。清代水患严重不能单方面归结于垸田 过度开垦,但垸田开发一定程度上加速湖广河湖港汉的淤积,人为地破坏应有水利态 势。作者认为,患起于宋,发展于明,全兴于清,康熙中期以后至于乾隆。 张国雄 1 9 8 7 年第4 期中国农史发表文章论及江汉平原的地理环境因围湖造田发生的变化 有:围垦垸田由汉江地势稍高地区向濒湖荒地推进,加快湖泊蓄洪线的下移,森林植 被因垦荒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垸外湖区的沼泽化到明中后期成为突出现象。 梅莉通过对洞庭湖地区研究认为,清中叶以后,洞庭平原垸田围筑大肆侵占河湖 与港汉。作者根据统计每年遭灾数目,认为清中叶以后,水灾不仅日趋频繁,而且强 度加大。另外一个恶果,即打破平原原有蓄泄调节系统,导致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降 低。o ( 5 ) 垸田与粮食市场 学者们对垸田在促进两湖平原粮食市场发展中影响的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 提高。在清代形成米谷贸易问题的浅探一文中,蒋建平提到洞庭湖区的开垦,大 大增加湖南的耕地面积,民田由康熙2 4 年( 1 6 8 5 ) 至乾隆1 8 年( 1 7 5 3 ) 计6 8 年内 增长1 倍多,耕地面积的增多,必然带来米谷产量的大规模增加,为粮食贸易提供必 要前提。 张建民著文认为意义更加深远,堤垸的兴起,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大增,推进了 原来比较落后的湖区经济。特别是这里的粮食外运开始在长江沿岸甚至全国的米粮市 谭作剐请代湖广垸田的溢行围垦及清政府的对策 ,中国农史) 1 9 8 5 年第4 期 曹健民关心水利的总督汪志伊 ,中国水利 1 9 9 1 年第2 期 汪志嗣林则徐治河述论) ,海河水利 2 0 0 i 年第5 期。 中国农史 1 9 8 7 年第2 期。 同前注 张啻雄明代江汉平原水旱灾害得变化与垸田经济的关系 , 中国农史 1 9 8 7 年第4 期。 梅莉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 ( 哲社版) 1 9 9 0 年第2 期 载求索1 9 8 3 年第4 期。 1 1 场奠定不可忽视的地位。 通过两湖粮食单产的研究和耕地面积的分析,郁长荣指出清初顺治康熙两朝七十 余年间,采取水利蠲免田赋奖励垦荒等措施,为清前期社会经济发展打下较好基础。 乾隆年间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完全确立。 谭天星、李华提到清代湖南水利事业的发展,洞庭湖地区垸田的大规模垦辟,双 季稻在湖南的逐步推广,都是湖南稻谷生产商品化的重要因素。固梅莉在湖北大学 学报发表论文,湖南粮食输出与洞庭湖平原垦殖,洞庭湖平原粮食输出的大增与垸 田开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唐以来,湘中一直是湖南米谷输出的重要基地,明清没 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湖南米谷输出地位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洞庭湖平原商品粮基 地的扩大。 梅莉在中国农史1 9 9 1 年第2 期上发表的论文中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指出洞 庭湖区粮食输出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本地的开发,尤其是明清时期垸田的兴筑。垸田 的出现使得本区易遭受水淹的滨江湖渚进入深开发的时代。正是由于明清时期湖区垸 田的兴筑,耕地面积扩大,湖区粮食生产量和输出量远远超过湖南其它地区,提高了 湖南在全国粮食输出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垸田是改变湖区经济地位的关键因素。 。1 9 9 6 年李可可明清时期洞庭湖区的堤垸水利( 2 ) 一文认为,光绪以来的清后期, 洞庭湖堤垸迅速膨胀,宣告了洞庭湖区作为一个重要农业经济区正式形成。 对湖南湖北垸田和粮食市场同一时期发展情况的比较研究之后,徐思钦和宋平安 的观点是。明中后期,湖广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就清中期以前的整体情况看,江 汉平原开发早于洞庭湖区,湖北粮食生产( 主要时江汉平原) 一直较湖南发达( 主要 是洞庭潮区) ,到乾隆对期湖南稂食产量逐渐赶上并超过湖北。o 当大多学者把注意力放在垸田对粮食市场的积极意义方面时,龚胜生研究指出, 道光以来,水灾日益频繁,使得两湖垸田的粮食收成逐渐下降,甚至也是导致“湖广 熟,天下足”这句谚语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毋 通过对这一段时间的学术史进行回顾,不难发现,垸田研究逐步向细致,微观的 方向发展,量化研究比较常见,方法论上逐渐运用更多视角试图深化对该地区的认识。 但是近年来,关于垸田研究的论文数目较前些对期明显减少,可能是受到资料不足的 限制,使得研究难度相应增加;围绕垸田开展的研究,基本在原地转圈,没有提出有 挎莉嗣庭湖区垸田的辫盛与湖南辍食的输出,申置农史,1 9 9 1 年第2 期 郁长荣清代湖南粮食商品生产及流通初探) ,粮食经济与科技1 9 8 8 年第4 期 谭天星简论清前期两湖地区的粮食商品化) ,中国农业) 1 9 8 8 年第4 期李华清代湖南农村的稻谷生 产及其商品化)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 9 8 9 年第1 3 期 梅莉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 ,湖北大学学报 ( 哲社版) 1 9 9 0 年第2 期 滑庭湖区垸田的兴盛与湖南粮食的输出 ,中国农史 1 9 9 1 年第2 期 李可可明清时期洞庭湖区的堤垸水利( 2 ) ,长江击季刊) 1 9 9 6 年第3 期 徐思钦、来平安清代扛汉平原经济开发简论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 9 9 5 年第3 期 龚胜生滑代两潮地区人口压力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 9 9 3 年第1 期 1 2 创造性的、更为引人注目、能够启示垸田开发研究新思路的问题。当前对两湖全局研 究的成果已经不少,而且达成较多共识,那么有一些地方可以通过更小区域的深入讨 论,丰富已有研究结论。如人口压力与垸田关系,不同州县的情况如何;整族整村移 民迁徙促进垦荒的社会史价值,垸田区地权、族权关系,垸田开发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等方面的研究,垸田与其它水利田开发内在关联及其对移民的影响等都是可以挖掘的 内容。 对于垸田及其开发的整体研究有了相当全面的探讨,但是现有研究多是具体探讨 垸田的物体变化,如源起、发展历程、结构、耕作制度等。从社会学、经济学、人文 地理或其它角度研究垸田内部社会层面的论著似显不足。与之相对应的其它类型水利 田的开发研究,以及两者之间关联,在区域农业经济中意义的研究尚嫌不够。 水利田开发的管理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对于灾害以及形成 原因关注颇多,但是对于明清时期赈济研究不够;此外,关于成功的管理制度以及实 施经验研究不多,使得人们容易形成一种观念,明清的水利管理就是一直向下的滑落 过程。对于在水利田开发管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的研究十分有限。明清两朝, 对于两湖垸田及其它水利田开发管理起到较多影响的人物或者人群其实还是不少的, 研究他们的历史行为以及产生的影响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从制度层面阐释垸田发展变 迁及其带来的影响也是可以尝试的。目前推动研究深化的论文很少,多停留在现有层 面的补充修改,理论运用和研究创新显得很不够。 垸田与两湖粮食市场关系方面的研究文章,主要侧重强调垸田在粮食市场发展方 面的正面影响和重大意义,但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那么垸田开发对于粮食市场 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呢? 垸田在两湖农业经济向纵深发展中存在的抑制作用主要 表现在哪里? 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垸田的开发促进了区域的发展,因此垸田开发与 当地社会其它方面的关系,目前研究似亦显不足。如人口结构、城市变迁、作物构 成形成粮食输出市场后,又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总之,要从仅从垸田本 身来观察问题,拓展到将垸田开发放到当地社会发展变迁之中去观察问题。 综上所述,近2 0 年来,关于垸田研究已经取得成果,在不少领域达成共识,同 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继续发掘探讨。 ( 二) 论文构思 我国最早的水利史研究著作是郑肇经先生的中国水利史,成为开先河之作。 此后是冀朝鼎先生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勾 勒出古代中国基本经济区域和水利事业发展的内在基本关联,中国水利史纲要。是 建国后的提纲性质的介绍著作。以上是水利史学研究扛鼎大作。 由于水利在古代农业经济上重要意义,对水利的细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农田水利 姚汉潦中国水利史纲要) ,水利电力出版社1 9 8 7 年版 1 3 方面。中国农田水利史。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著作两湖地区的农田水利,从明 中后期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学者普遍关注。并且就部分问题展开持续有效 的探讨,获得阶段性成果。如 明清两湖移民o 、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 、 两湖平原开发探源回等都有章节着重讨论有关水利与地区发展关系的内容。此外 以“湖广熟,天下足”取代“苏湖熟,天下足”为象征的农业经济中心转移的多元的 深入的探讨,解决了许多疑惑。尽管相关论文已经有不少,但是多属于宏观研究,着 眼点广泛,史料发掘并不充分,资料整理也缺乏系统。基于上述情况,可见对于农田 水利的效益研究并非已经比较充分,区域发展的问题还有一些方面涉及不深,本文试 图略作探索。 具体的两湖水利史研究,实际还是江汉平原水利史研究,顺便提及洞庭湖平原而 已。洞庭湖地区的研究显得十分不足,缺乏有深度的话题,缺乏有层次的递进,缺乏 有分量的著作。目前处于零碎的非持续的点的研究。华容水利史研究,对涉及华容地 方水利的史料的整理工作并不完善,尤其是华容历史时期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关系的 系统研究似乎尚未开展。本文的立足点正在于整理明清华容地区的水利史料,梳理该 地区主要是华容的水利建设变迁发展脉络。 选择华容县的出发点在于其代表性。该县农业发展的水利管理,时刻受到长江洞 庭湖的水文变化影响;水利的发展变化,与江湖变化密切关联;水利管理者的智慧与 坚毅的勇气;水利管理的目标取向,决策,实施过程,效果,时代变迁中的演绎;水 利管理所体现的湖区人民不断与水斗争的历程,所展现的人水关系内在社会背景和自 然背景变迁等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对华容历史时期水利资料进行较多整理工作的是今人编修的华容县水利志囝, 该书对境内堤垸按照今天的划分现状,将各垸自宋以来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十分简要 地描述,为本文的写作创造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是一个挑战。研读之下,可以 发现书中尚存在不少疑惑或者阙漏,值得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是一些历史名称的具体 地理位置,大概包括的地理范围;其次是已有研究成果中属于学者的误读导致的误解, 在此提出不同见解,期待见教;此外是通过研读史料和浏览今人文献,形成关于华容 堤垸发展变迁的大致脉络。最后,考虑到古代华容水利设施主要是垸田带来的综合影 响尚无相关探讨,但是这对于分析评价地方水利功绩具有根本性意义,故而在水利复 原的基础上,不揣拙见进行粗浅的分析。 汪家伦张芳编著中国农田水利史 ,农业出版社,1 9 9 0 版。 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缸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 梅莉、张国雄等两湖平原开发探源) ,第8 7 1 3 4 页 杨金炎主编华容县水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5 年版 1 4 二、华容社会与经济地理 1 ,唐宋华容的自然地理 华容县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阳市西境,地处东经1 1 2 。1 8 3 ”1 1 3 13 2 ”,北纬 2 9 。1 0 1 8 ”2 9 。4 8 ”之间。北倚长江,南滨洞庭湖,东以香炉、天井、狮子山与君山 区交界,西与益阳市南县以藕池河东支相隔,南连北洲子农场,北接湖北石首市,东 北与湖北监利县隔江相望。县境纵横均为7 0 公里,集雨面积1 6 1 ,2 5 7 平方公里,占 全省面积的0 7 6 :辖1 3 镇、9 乡;耕地面积7 9 万亩;2 0 0 0 年末总人口7 1 万人。o 这 是华容今天的地理面貌,那么它是在怎样的地理环境下发展演变的昵? 它的变化对华 容社会经济尤其是本文关注的水利建设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先民开始垦荒拓殖的秦汉时期,这里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史记 卷六五 吴起传形容楚地形势“左洞庭,右彭蠡,华容所处地理环境大致类似如 此。江湖关系对于华容的自然人文地理变迁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杨怀仁、唐日长主 编的长江中游荆江变迁研究第七章各历史时期的荆江变迁对于荆江分流与洞 庭湖变迁有者比较详尽阐述 。 先秦两汉以后,东西洞庭湖地区均处于下沉状态。从湖泊范围的大小以及扩展方 向分析:东洞庭湖地区的北半部,下沉趋势尤为严重,一旦荆江分流南注,低洼水面 立即扩展成湖。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形容潮区水域汪洋浩淼的“八 百里”一词开始出现在这时期的诗文中。如唐代僧人可朋诗云:“周极八百里,凝眸 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回唐宋时期荆江水位逐渐抬升,并且逆转了华 容西侧引湖水入长江的生江水。的流向。这个流向的逆转,使得本来从洞庭湖向荆江 排泄转化为输入,进一步造成湖面的扩展。这种水系网络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改变是 持久而有力的。 从宋人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蛛丝马迹:“岳阳井邑旧皆濒 江,郡城西数百步,屡年湖水漱啮,今去城数十步即江岸,父老相传今江心旧阑阒也。 濒江沙碛地尚有税绢甚重,云祖来宅税今不曾除改。北津旧去城角数百步,今逼近石 嘴。盖荆江日漱而南,湘江日漱而东也。瓣这个记载表明渝庭湖水面的扩展,使得滨 湖部分经济活跃区域被淹没,人们被迫向距洞庭湖岸更远的地方迁移。湖面的扩大, 水患的增长也使得人们日益需要增加整治水患的水利设施。 朱培高主编岳阳小城镇,中国文联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8 0 页 ( 汉) 司马迁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8 2 年版,第2 1 6 6 页 杨怀仁,唐日长主编长江中游荆江变迁研究第七章各历史时期的荆江变迁)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 9 9 9 年版。 ( 唐) 可朋赋洞庭) 载全唐诗 卷八四九,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9 6 1 1 页 河漉。今己不存 ( 宋)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影印古今逸史刊本 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6 5 年( 1 9 7 6 ) 版 1 5 不仅江湖变化关系华容地区社会发展,境内的湖泊与河流等其它水体资源同样对 其华容地区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些湖泊河流可以为民众开垦荒地,提供充足的 灌溉用水,田地的垦拓必将吸引更多居民。 由于反映唐宋时期华容地理面貌的文献资料稀少,现存有关材料也比较分散,本 文主要依据大清一统志等方志记载进行描述,并尽可能使用更加接近唐宋时期的 资料支持论证。有学者认为由于地理形势的变化,清代资料无法说明唐宋时间情形。 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毕竟华容地区在清朝晚期之前并没有发生沧海桑田的转变。既 然这样,考虑到湖泊河流等地质面貌一般具备稳定性,加之地方志的地理记载通常沿 袭前人所述,而且对于此后地形变化包括地名变化的记述都比较详尽,所以地方志的 资料还是具有一定可信度。 从地方志记载来看,华容境内的湖泊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如紫港湖,“在县西, 今( 南宋时期) 日私港。夏秋水涨,与赤沙湖会,北通于江( 长江) 。今曰藕池 南通于( 洞庭) 湖。水经谓之港1 :3 。” 蔡田湖在华容县西2 5 里,另外有 苏池潮、邓家湖等湖泊,由长滟至黄洋渡,凡六七十里,莽荡无岸。县西北有安津湖, 水资源十分丰富。 在华容县南,有赤沙湖,又名赤亭湖。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即有记 载:“澄水东,与赤沙湖水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湖口。”。唐元和郡 县志详细描述了该湖泊的大致方位“赤亭湖,在华容县南八十里”。宋范致明岳 阳风土记对其名称变化有具体记载,“赤沙湖,夏秋水涨,与洞庭湖通,又赤亭湖, 本赤湖。”固除此之外在华容县南2 5 里,还有褚塘湖:在华容县东北9 0 里,有大荆 湖。 华容境内的河流主要有焦圻河,在华容县西,承接石首县焦山河来水,南入洞庭。 华容河在华容县中部,承接来自石首县的调弦河来水,流入洞庭湖。 唐宋时期,对这些湖泊河流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主要是因为人口稀少。明邑人 孙斯亿堤碑铭记载:“楚邑华容,昔称水国,邑西数里,甸于水滨,宋元而 上,绝无居人”o 。但是这些湖泊的存在,都为以后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 质基础。例如安津湖在元末明初时期灌溉了湖周数千亩良田,湖周逐渐聚集几百家民 户,并且形成聚落。聚落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这里开始有城池泼张城的建立, 并且发挥粮食储备基地的作用。据明一统志所言,相传城池为陈友谅参政张雄所 ( 宋)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 清) 和砷等编薹大清一绕志卷二七九岳州府山川,* 蔡田渤”条,四部丛刊本。 ( 北魏) 邸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 卷三七遵水,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5 7 7 页 ( 唐) 李吉甫撰,孙星衙校,张驹贤考证,元和郡县圉志 卷二七江南道华容县 ,中华书局,1 9 8 3 年 版,第6 5 8 页 ( 束)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大清一统志 卷= 七九岳州府山川,。华容河”条 ( 明) 孙斯亿堤碑铭 ,( 碉) 李元芳修,钟祟文纂,隆庆岳州府志 卷一二水利考,。天一阁藏中华 书局影印本,1 9 6 3 年版 1 6 筑。 光绪华容县志卷三水利云:“( 安津) 湖有田数千亩,民聚而居者数十 百家,中有泼张城,伪汉储粟地也”。促进湖周农业经济发展的例子还有田家湖,在 华容县西十里,“饶菱茨荷鱼,溉田千顷”。4 据大清一统志卷二七九岳州府山 川:“( 褚塘) 湖秋冬水落,渔舟鳞次,所在成市。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 论“华容县境低洼,湖泽环绕凡数十处,故绕境为堤,亦以数十计。柚 , 河流的贯穿,为水路交通带来便利。县港就是因为西通焦圻河,南通华容河,成 为比较重要的经济枢纽,而发展为县治所在地。 2 、唐宋华容的人文地理 经过唐以来数百年开发,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对岳州“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的描述较好的反映了属县华容的交通面貌。南宋马子严岳阳志认为岳阳地区“兼 有江湖之胜。元张崇德在修华容城记中写道,“重山复水,视他区为胜华容 享有江湖水路交通枢纽的便利,历来为兵家争夺重镇。 华容不少地方留存着战争的痕迹岳城,在华容县西北4 0 里。明一统志记 载,南宋岳飞征杨幺时所筑,其城凡三,各距四十里,今人呼为岳城、穆城、湖城。 食成山在华容县西南四十五里,相传岳飞军队曾在山上建筑了望哨所,以观察杨幺军 活动。由于远离后勤,补给不足,直到所带粮食用尽才完成了望哨所的建设,该山因 此得名“食成”县南有三郎城,在赤沙湖内,相传是宋朝时候修筑。 另外如鼓楼镇在华容县南6 0 里,古名鼓楼砦。 读史方舆纪要 考证属于宋 时防戌处。光绪华容县志记载,在洞庭湖滨,明置巡司及哨,又有水驿,清代裁 省。 通常一个区域的文化发展,较大程度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密切关联。华容在隋 唐时期,还有不少居民依赖原始手段获得生活来源。如大清一统志卷二七九岳 州府风俗转引隋朝郎蔚之在图经中对岳州地区人民生活状况的描述“刀耕火 种,网罟为业”。这时华容民众文化生活应当比较贫乏。但是后来明一统志卷六 二岳州府风俗中记载岳州“人性悍直,士习礼义”。风俗中还引用了明朝编 大清一统志 卷二七九岳州府山川 。田家湖”条 大清一统志 卷二七九岳州府山川。褚塘湖”条 (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七,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第3 3 1 6 页 固大清一统志 卷二七九岳州府山川 。县港一条 ( 宋) 范仲f 棼范文正集) 卷七岳阳接记) ,四部丛刊初编本 ( 宋) 祝穆撰,( 宋) 祝诛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 卷二九岳卅i 华容,中华书局点校本,2 0 0 3 年版,第5 1 0 页 大清一统志 卷二七九岳州府山川 ( 明) 李贤等攘明一统志 眷六二岳州府风俗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宋) 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7 3 页 (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 卷七七,第3 3 1 7 页。 1 7 修的岳州府志评论本地“俗尚朴,不事华丽,士知义而好文“的记载,可见经历 长久时间的发展,华容地区的经济文化面貌均有很大改观。 不仅从文化氛围的改变可以了鼹华容经济发展的历程,基础建设的发展变化同样 能够体现华容的经济成长历程。华容县城处于滨湖垸区,江湖变化,屡被水患,历代 经过多次修葺。城池建筑的演变,可以从侧面反映地区经济的发展。城池的面积,随 着时代变化日益扩大;城池的建筑规格,呈现日益提高的趋势。宋及以前均为土城, 周长7 0 0 余丈。宋至和年间( 1 0 5 4 1 0 5 6 ) 筑5 门,东为平江、沅江门,南为安南门, 北为石首、巴陵门。后改为东、南、西、北门及小北门。到元明时期城池修筑规格有 显著提高。元至正十六年( 1 3 5 6 ) 砌石护城。明成化十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