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李善《文选注》引小学类书目考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粱太子萧统主持编纂,对后 世影响极大。唐代,李善文选注的出现进一步把文选发扬光大,李善注本 本身也因征引广博和注文精审、独到而为后人所推崇。千百年来,文选和李善 注相互依存,注以文传,文以注显。 李善文选注采用征引式注释,通过征引大量古籍故训解释文义。保存了很 多己亡佚典籍的断章残旬,成为我们当今考辨、辑佚隋唐古籍的重要参考文献。与 李善文选注这一注释特点相合,它的引书研究也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统计李善文选注引书数量是李注引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前人曾有过 多次统计,但由于李注版本众多且征引繁复,最终统计结果常有差异。本论文中, 笔者以1 9 7 7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胡刻本为底本,认真统计了李善文选注征 引小学类书的具体书目,并依据四库全书分类法将所引书目分为训诂、文字、 音韵三类。 同时,由于李善文选注所征引之书大多己亡佚,流传至今的也与原著相 差甚远,故本文还从原始材料出发,以考论结合的方法,对李善所征引的3 7 本小 学类书进行考证,考证内容包括作者生平、成书年代、主要内容、流传辑佚情况、 现存版本与佚文等。 本论文写作始终坚持一切从原始材料出发的原则,整个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 分:第一部分简介文选及李善文选注、综述李注引书研究现状并说明论文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写作思路;第二部分具体统计李注引小学类书书目和征引次 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书的流传亡佚情况等进行考辨;最后一部分对李善文选注 征引小学类书的情况做总体分析。 关键词:李善;文选注;小学类;引书;考辨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f i r s tp o e t r ya n t h o t o g yt h a te x i s t e di r ic h i n a , w e n x u a nw a sc o m p i l e db yp r i n c e x i a ot o n go fn a nd y n a s t y , a n di ti m f u e n c e dp o f o u n da n dl a s t i n g 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l i s h a n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ow e nx u a nc a r r i e dw e nx u a nf o r w a r d ,m e a n w h i l e ,b e c a u s eo fi t s a b u n d a n tq u a t a t i o na n du n i q u e n e s s ,l is h a hz h uw a sp r a i s e dm o s t l yb yl a t e ry e a r s f r o m 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w e n x u a na n dl is h a nz h ui n t e r - d e p e n d e d ,e a c hs h i n i n gm o r eb r i l l i a n t l y i nt h eo t h e r sc o m p a n y l is h a nz h ua d o p t e dc i t e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h a ti st os a yi n t e r p r e t a t e dm e a n i n gb y c i t i n ga n c i e n td o c u m e n t ,p r e s e r v e ds e v e r a ls t r a yf r a g m e n t s ,t h e r e f o r e ,l is h a nz h uw a s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i n f e r e n c eti n s p e c ta n c i e n tb o o k so fs u it a n gd y n a s t y , a tt h et i m e ,t h e q u a t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a l s ob e c a m ea a c a d e m i cf o c u s c o u n t i n gt h en u m b e r so fq u a t a t i o ni sag r e a tb r a n c hi nq u a t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o f l is h a n z h u a l t h o u g hp r e d e c e s s o r sc o u n t e ds e v e r a lt i m e s ,b e c a u s ed i f f e r e n tv e r s i n sa n d c o m p l i c a t e dc i t a t i o n ,i ti sd i f f i c u l tt o u n i t er e s u l t s i nt h ep a p e r , t h ew r i t e rc h o s et h e v e r s i o no ft h ez h a n g h u ab o o kc o m p a n ya sb a s i cv e r s i o n ,c o u n t e dc o n c r e t eb i b l i o g r a p h y o f x i a ox u ei nq u a t e di n l is h a n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ow e n x u a n ,a n dd i v i d e di nt h r e e c a t e g o r ya c c o r d i n gt o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s ik uq u a ns h u ,t h a ti s ,e x e g e s i s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r h y t h m m e a n w h i l e ,f o rt h ec i t e db o o k sh a dl o s t ,a n dt h e r eg r e a td i f f e n e n c e ,b e t w e e nw h a t h a v eb e e n h a n d e dd o w na n dt h eo r i g i n a lb o o k s ,t h ep a p e rc h e c k e dt h i r t y - s e v e nx i a ox u e c a t e g o r yb o o k s t h e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n tc o n t a i n e d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w r i t e r , t h et i m ew e h e n b o o kw a sf o r m e d ,k e yc o n t e n ti nac e r t a i nb o o k ,c i r c u l a t i o n ,e x i s t e dv e r s i o na n dl o s t e x p r e s s i o n t h ew r i t i n gw a sl o y a lt oo r i g i n a lm a t e r i e l t h ew h o l ep a p e r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p a r to n e ,i n t r o d u c e w e n x u a na n dl is h a n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ow e n x u a nb r i e f l m s u m m a r i z e q u a t i o ni nl is h a nz h u ,a n di l l u s t r a t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n ta n d w r i t i n g ;p a r tt w o ,c o u n tt h eq u a t a t i o na n dt i m e so f x i a ox u ec a t e g o r y - b o o k si nl is h a n z h u ,a n dt h ec i r c u l a t i o n ;p a r tt h r e e ,g i v ew h o l ea n a l y s i st oq u a t a t i o ni nl is h a nz h u k e yw o r d s :l i s h a n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ow e n x u a n ,x i a ox u eb o o k ,w o r k sc i t e d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i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南了珍死 j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 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窍r 务确 导师签名: 运苏甍 允许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将本人论文 以电子、网络、镜像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 作者签名:砧了办砀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握变蜃溢卮;旦圭生;旦二生;旦三生蕉鱼。 作者签名:砑匆确 作者签名:研锣飞 日期:刀,年6 月f 日 导师签名: 彳研于 觏:p lo 年rl 盛 引言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太子萧统( 5 0 l 一韶1 年) 主持编纂,萧统谥号昭明,所以该书又称昭明文选。文选选录了东周至南朝 梁约8 0 0 年间1 3 0 位作家的7 0 0 余篇诗文,共3 0 卷,基本上反映了南朝梁以前的 文学成就。从文体上来说,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策文、表、上书、 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 述赞、论、演、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3 8 类。 在选文标准上,文选以集部为封域,而不录经、子、史中之文;以“文 为依 归,重文之“文华”与“辞采 。对于这一点,现代学者马积高在历代辞赋研究 史料概述中说:“萧统文选序以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方能算是文, 而摒诸子著述与史家叙事之作于文之外。其所谓文,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带文艺 性的诗赋等各体文章。周奇文在关于( 文选) 的正名一文中也说:“对于萧 统选文标准的正确圆满的表述应为:作家们所独创的、具有综缉辞采、 错比 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单篇文章。 文选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曾受到读书人的极大重视,特别是到唐代, 在以诗赋取士的科举中,文选更加显示出它的显赫地位:杜甫就曾告诫儿子要 “熟精文选理 ;陆游也曾说过“文选烂,秀才半”。可文选所录文 章“事必据典,言必雅正 ,这给读者阅读带来诸多不便,如果不借用一定的工具书 很难读懂它。所以成书以来,先后有很多文人为之作注,其中最为我们熟识的有李 善注、五臣注、陆善注、以及后世合李善、五臣注为一的“六臣注”。在以上所有 注本中,以李善注本影响最大。骆鸿凯在文选学源流中说:“于是李氏选注 一本,奄有众家之长,独擅千古,流传千古,光景常新。这个倾其毕生精力而完 成的文选注本,以注文精审独到而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文选和李善注相 互依存,注以文传,文以注显。 0 1 李善文选注的撰写时间及注释特点 李善,生年不详,唐高宗时扬州江都人,卒于唐武后载初元年( 公元6 8 9 年) 。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 。他以弱冠之年师从当时 著名学者曹宪,倾其一生对文选进行研究,完成文选注6 0 卷。据李善上 表知李善文选注成书于显庆三年( 公元6 5 8 年) 九月。永珞等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然传称善注文选在显庆中,与今本所载进表题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显庆三年 者合。 李善学问淹贯古今,在注解文选之时他也吸收并发扬了 前代征引式注释的方法,采用浩博的征引式注释一一即通过征引大量古籍、故训指 出文句的出处和解释语词的意义,并使这种体式臻于成熟。胡绍焕文选笺证自 序中说:“文选李氏注引援赅博,经史传注,靡不兼综,又旁通苍、雅、训诂, 及梵释诸书,史家称其淹贯古今,洵非溢美,然择焉不精,往往望文生训,转失本 匕 日。 在注释特点上,李善文选注不直接诠解释义,而是广征语源、事理、义蕴 等与原文相近、相通的文献资料,以之去解词说义、解说句意、阐明文意。李济翁 资暇录中说:“李氏文选有初注成者,有复注,有三注、四注者,当时旋 被传写,其绝笔之本皆释音训义,注解甚多。余家幸而有焉。 晁公武郡斋读书 志中也说到:“李善初为辑注,博引经史,释事而忘其意 。卞仁海李善的征引 式注释中还说:“和以前的征引式相比,这种征引已脱离了以经证经或以 史证史的窠臼。它不限于补充资料,而且解释字、词、旬义和文义,更重要的是它 能适应文选作品的文学特点,注明语典和事典,帮助读者体会文学作品的意境。 这种注释方法对学者们确实方便,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显得过于繁复,使他们望而 却步。因此,李善文选注的注解方式也受到批评。首先是唐代的吕延祚,他在 进五臣集注( 文选) 表中提出:“往有李善,时谓宿儒,忽发章句,是征载籍, 述作之由,何尝措翰? 使复精核注引,则陷于末学,质访指趣,则岿然旧文。只谓 搅心,胡为析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文选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对文选注释特点的 研究也更加透彻。1 9 8 8 年长春举办的第一次“文选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孙钦善 在论 李善注与五臣注中总结说:“李注的贡献有六,一日集成而又有 开创;二日详于释事;三日精于辨字、注音、释义;四日擅长校勘;五日小传与解 题精核简当;六日征引博赡与体力严明。 王立群 成书研究一书中认为: “李善注忽略了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和特殊含义,使读者读李善注而仍不 明具体语义”。周勋初在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中说:“李善注 藉征典溯源以疏通文字,便于对多用典实的骈文的理解,得到学识水平高的读者的 欢迎;而五臣注属于章句之学,便于初学,而略于训释。并通过与五臣注的比较 详细说明了李善注释的特点:“一、李注详于征引而略于训释,五臣注则疏于征引 而繁于训释:二、注释质量不同,李善精于小学,博通群书,其注文选详核精 审,五臣之学术远不逮李善,其注文选,例多疏误;三、校勘方法不同,李注 。该论文引自赵福海文选学论集: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2 年版。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校勘,方法科学且态度谨慎,故多有创获,五臣凭意轻改,随处可见。总体看来, 李善注与五臣注各自有不同的特点,一个以旁征博引见长,治学严谨;一个以文本 的分析、解读为主,重视接受者的大众化。 0 2 引书研究综述 李善学识渊博,注解文选旁征博引,主要通过征引大量古籍故训解释语词 的意义。注中征引文献典籍异常广博,保存了大量已亡佚典籍的断章残句,与李注 文选这一注释特点相合,它的引书书目统计也成了李注引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 支。到目前为止,对李善文选注引书数量进行统计的主要有以下几家: 0 2 1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 以下简称汪目) 汪目为现存第一部系统统计李注引书书目数量的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后 世治李注引书者,多以此为根据。下文所举沈、骆两家在统计李注引书书目时都明 确说明自己是参考了汪氏所统计的数目。 汪目卷首,作者在其自序中对李善注所征引书目有一总体说明:“其中四 部之录,诸经传训且一百余,小学三十七,纬候图谶七十八。正史、杂史、人物别 传、谱牒、地理、杂术艺、凡史之类几及四百。诸子诸子之类百二十,兵书二十, 通释经论三十二;若所引诏、表、笺、启、诗、赋、颂、赞、箴、铭、七、连珠、 序、论、碑、诔、哀词、吊祭文、杂文、集几及八百。其即入选之文互引者不与焉。一 共1 5 8 7 多种。 但刘奉文在 李善注引书数量考辩一文中却考证说这一统计结果与 汪目并不相符“汪目分经史子集四部,复分若干类。今据嘉庆四年( 1 7 9 9 ) 刊读画斋丛书本汪目进行统计:经传8 0 、经类1 8 、经总i ) 1 1 3 、小学3 6 、纬 候图谶7 8 ,以上经部2 1 5 ;正史8 1 、杂史6 8 、史类7 1 、人物别传2 1 、谱牒1 2 、地理 9 9 ,以上史部3 5 2 ;杂术艺4 3 、诸子8 5 、子类3 8 、兵书2 0 、道释经纶3 1 ,以上子部 2 1 7 ;总集6 、集4 2 、诗1 5 4 、赋2 0 8 、颂2 2 、箴1 7 、铭2 1 、赞7 、碑3 3 、诔、哀辞3 2 、 七1 4 、连珠3 、诏、表、笺、启3 8 、书8 9 、吊祭文6 、序4 7 、论2 2 、杂文4 7 ,以上集 部7 9 8 ,经史子集四部1 5 8 2 ,旧注2 9 ( 吴都赋刘成、殷仲文注、咏怀诗颜延 之、沈约注各记1 目) ,合计1 6 1 l 。” 笔者也据嘉庆四年( 1 7 9 9 ) 刊读画斋丛书本对汪目进行了统计,合计 确为1 6 1 l 本。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o 2 2 沈家本文选李善注书目六卷及l :补遗一卷 清末沈家本有文选李善注书目六卷( 以下简称沈目) 及补遗一卷, 也是以汪目为蓝本并补其遗漏的。沈家本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李善 文选注引书书目进行辑录并加考订,较为精当。据沈氏自己的统计,李善文 选注引用经部2 1 5 目、史部3 5 2 目、子部2 1 6 目、集部8 1 5 目( 其中含旧注2 9 目) , 经史子集四部加上旧注共1 5 9 8 目,比汪目少1 3 目。补遗又补录经部2 1 目、 史部2 5 目、子部2 7 目、集部1 4 3 目、又补3 目、旧注2 目,共2 2 3 目。沈目合补 遗共1 8 2 1 目。 沈目乃研究李注引书的集大成之作,与汪目一样,该书在对李善文 选注总体引书书目进行统计之后,也列出了李善文选注本的具体篇目,但由 于未刊,沈目流传不广。在征引书目上,据刘奉文 李善注引书数量考 辩统计沈目与汪目的具体差别为:“沈目子部兵书类孙子兵法l 目,沈氏以为与孙子重出,未记入,所以子部比汪目少1 目。沈目集部、 诗类初脱扬雄覆灵赋1 目,碑类初脱孙绰桓玄城碑、潘易荀镶碑2 目,诏、 表、笺、启类初脱陆机谢成都王笺1 目,虽后补于书眉,但沈氏统计在先,所 以以上6 目未计入。又杂文类挚虞文章流别、刘义庆集林、李充翰林论、江 邃文释、昭明太子古今诗苑英华、歌录集6 目已见于总集类,沈氏以为重出, 未计入,所以沈目集部较汪目少计1 3 目。” o 2 3 骆鸿凯文选学 骆鸿凯文选学是近代文选研究的集大成者,是2 0 世纪现代“选学”史 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从整体上对文选产生的历史背景、编纂者情况, 文选学史的发展、文选与文心雕龙的相互关系等进行了具体的研 究。同时,在文选学源流中,骆鸿凯也对李善文选注征引书目进行了一 整体统计:“文选李注引经部共2 1 5 种,史部共3 5 2 种,子部共2 1 7 种,集部共 7 9 8 种,以上四部凡2 3 类,1 5 8 2 种,另有旧注2 9 种,总共1 6 1 1 种。由于骆鸿凯文 选学不是专门研究李注引书的著作,作者只统计了引书的总体数目,对所依李 善注的具体版本及所征引书目的具体篇目并未说明。因此我们现在也无从考据这 一书目是怎么得出的。 沈家本文选李善注书目六卷及补遗因未公开 f 版,底稿现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文中有关汪 目数据皆转引自东北师人图书馆管理员刘奉文论文 李善注引书数量考辩。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0 2 4 其他 建国以来,在出版的论文和专注中也有涉及李善文选注引书数目的论著。 但他们大都是对前人引书研究的总结,而且大都只列出最终统计结果,统计原则及 征引具体篇目并无说明。现将有关涉及李注引书数目的论文及著作简述如下: 孙钦善论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一文中认为李注引书共1 6 0 7 中,其中经传类 6 9 中,赋类2 1 0 种。 王宁在李善的昭明文选注与选学的新课题一文中谓李注引书1 6 8 9 种,但不 知道他据何本,是怎么算出来的。 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点校本前言中谓李注引书一千五六百种,是个约数, 他本人的论著中除此之外再没有涉及李注引书的讨论,所以这个数字据何而来,亦 不得知。 另外,蒋礼鸿 注引小学书辑录也提到李注引书问题,并一一列出具 体引用内容。相比以前引书研究,这无疑更方便后人查证。但蒋礼鸿所统计仅限于 小学类书目,并且本人窃以为该论文考证相对比较粗糙:一方面,文中所列李注引 小学类书仅有2 5 本,无疑这是不可信的;再者,该论文没有指出所依李善文选注 版本,也没有说明自己的统计原则,这使我们对其统计结果无从考证。尽管如此, 该论文在小学类引书研究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那么,为什么对于同一本书,其引书数量统计结果会有这么大差别呢? 笔者认 为原因大致有二: 第一、与版本本身有关,依据不同的版本,统计结果就会有差异。众所周知, 文选李善注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变化非常复杂,注释的原貌我们已难以看到, 以致今天在研究文选李善注时,甚至不敢轻谈李善注如何如何。造成这种状况 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抄者在传抄过程中有意无意增减或更改文字造成的讹误,一 方面是文选传播过程中李善注与五臣注合而又分造成的。今可见的有限版本情 况已经十分复杂:有敦煌本的李善注,有集注本的李善注,有北宋国子监本的李善 注,有尤刻本的李善注,有胡刻本的李善注,又有六臣本的李善注,有六家本的李 善注,六臣本与六家本系统内李善注又有不同。版本差异如此之大,所以最终统计 数据稍有差异也属正常。再说,李善文选注本身也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一个逐 渐完善的过程。李匡义资暇录日:“李氏文选有初注成者,有覆注,有三 注、四注者,当时旋被传写,其绝笔之本皆释音训义,注解甚多。是善书定本,本 事义兼释,不由于邕。”其初注、复注、三注、四注及绝笔本之间引书肯定是有些 许差异的。另外,李注成书后,长期以抄写流传,传抄过程中,难免也会有抄错的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可能,会有补订、删节的可能。所以,通过对今传本李注爬梳得出的李注引书,不 会是李善注文选时征引古书的全部。据刘奉文考证:“汪氏所据当是康熙二十 五年( 1 6 8 6 ) 钱氏谧重校汲古阁本,未用其他善本校勘。沈家本文选李善注书目 六卷及补遗一卷说明是以汪目为蓝本并补其遗漏的,骆鸿凯文选学也 说参照了汪目,但这两本书据李注何本统计并未说明。之间差异与所选版本肯 定也有关系。 第二、李善文选注征引书目数量庞大,统计时统计者难免会有疏忽,出现 复录、漏录以及与作者初始考取原则相悖的情况。 李注经常引用已收入文选中的诗文,汪师韩在编汪目时有一条考取原 则为“既入选之文互引者不与焉”,即统计时已选诗文不列入目。但事实上他却常 将文选所选篇目列入自己征引书目之中。另外,沈目及补遗中也指出 汪目中有很多重复列目的情况( 即一书已列入某类,但在下面统计时又重新列 入下一类的情况) ,如文中指出“诗类古逸诗即逸诗,已入经传类,此重出。 当然,同书而异名者,统计为两本书也是不行的,如在正史类中,就有续晋阳秋 和檀道鸾续晋阳秋两书,其实这两本书是指同一书。其实,不只汪目,沈 目及他人的统计中也常会出现疏漏、重复及不合自己统计原则等情况。此不一一 赘述。 0 3 征引小学类书具体书目 由于李注征引浩博,且版本众多,受精力与研究视野所限,笔者无法对李 注全部引书进行统计。1 9 7 7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胡刻本一一即清胡克家重刻淳熙 八年的尤袤刻本是现在流传最广且公认较好的一个版本,本论文就以此本为底本, 重点统计李善文选注征引小学类书的书目。同时,由于李善属唐代人,其所征 引的书籍多已亡佚,即便有些书流传至今,经后人多次补辍,也与最初原貌有所出 入。诚如汪师韩在文选理学权舆中所说:“( 李善) 注所引书,新旧唐书已 多不载,至马氏经籍考十存一二耳。”所以,除统计李注征引小学类书书目及 具体征引篇目之外,本论文还对征引书目进行考略。因为对后世而言,这可都是极 其宝贵的训诂材料。他们可作可作“校注古书之用,辑佚古书之用,订正目录学之 用,亦可作考古学之用。 李善文选注征引小学类书具体书目如下: 训诂类:尔雅、李巡尔雅注、孙炎尔雅注、郭璞尔雅注、张挹 三苍训诂、郭璞三苍训诂、扬雄方言、郭璞方言注、刘熙释名、 韦昭辨释名、张揖广雅、张揖古今字诂、颜延之纂要解、小尔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雅; 字书类:司马相如凡将篇、李斯等三苍、李斯等苍颉章、杜林苍 颉训诂、史游急就篇、许慎说文解字、蔡邕劝学篇、周成杂字、 张揖埤苍、吕忱字林、顾恺之启蒙记、李彤字指、李彤单形字、 樊恭广苍、何承天纂文、阮孝绪文字集略、王氏字说、通俗文、 字书; 韵书类:李登声类、吕静韵集、阳修之韵略、曹宪博雅音。 0 4 论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写作思路 0 4 1 研究目标 前人对李善文选注引书数量曾有过多次统计,但大都限于对引书书目的简 单罗列上,并没有对所征引之书的内容及流传情况进行具体考证。而且由于李善文 选注版本众多,且很多版本常把李注与五臣、六臣注混在一起,因此,所据版本 不同,引书书目统计数量也会有差异。笔者在前辈学者考证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 探究:以1 9 7 7 年中华书局影印胡刻本李注文选为底本,以四库全书分类 法为主要分类依据,同时参照历代史志目录分类法,把李注所征引3 7 本小学类书 分为训诂、字书、音韵三个类别。此外,在统计李注征引小学类书书目及具体征引 篇目的基础上,本论文还对李注文选所征引的3 7 本小学类书进行了较为全面、 详细的考辨。 0 4 2 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的具体内容为:认真查询李注原书,历代公私目录和史传、类书等 相关典籍,对每一本书在李注中被引用的次数、作者情况、性质内容、流传情况、 版本情况、亡佚情况等做详细介绍。具体来说,每一本书所考辨的主要内容有以下 几项: 1 、该书在李善文选注中被征引次数统计; 2 、该书作者生平; 3 、该书的成书年代和创作宗旨( 或称该书的主要内容) ; 4 、该书流传、亡佚情况; 5 、该书的现存版本或辑佚本。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0 4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诚如汪师韩在文选理学权舆一书中所说:“( 李善) 注所引书,新旧唐书 已多不载,至马氏经籍考十存一二耳。可李善文选注所引诸书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后世应该、也有必要对其有所了解。然而,由前述可知,李善引 书多已亡佚,那么对其进行考查,以备查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同时,无论亡 佚与否,这些典籍在历代公私目录中多有著录,在史传、类书和其他典籍中亦有提 及,对它们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是可能的。本文拟通过对李注文选所征引的3 7 部小学类书的作者以及其创作宗旨和存亡情况及流传版本的介绍,从宏观上把握这 些古籍流传亡佚的情况。 0 4 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文拟从最原始的资料出发,通过对我国现存的历代公私目录和史传、类书等 相关典籍进行详细查询,从目录学的角度,对1 9 7 7 年中华书局所刊印的胡克本李 善文选注所征引的3 7 本小学类书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查。介绍每一本书的作者、 内容、流传、版本以及被引用的情况等。力争做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宏 观上把握这些书的基本情况。同时由于所收资料繁琐芜杂,本文采用总述形式对每 本书所收资料作一简单而客观的总结与评述。 虽然李注引书现在多已亡佚,但这些书在历代公私目录中仍然有所著录,在史 传、类书以及其它的典籍中零零碎碎也能见到对这些书的介绍。因此,通过相关古 代典籍的记载,来了解这些书的一些基本情况是可行的。 0 5 论文资料相关问题说明 本论文主要考证李善文选注所征引的3 7 部小学类书,主要收集历代 官私书目、序跋、评论、研究等与所考书目相关的资料。 所征引小学类书目根据原书内容,依照四库全书分类法进行分类,依 次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个部分。 本论文各类小学书均以作者出生年代先后为序排列,同一本书注本若与原 书同类,则紧跟其后;作者不明、有争议或生平不详者,皆列入所在类别作者出生 年可考书目之后。 考辩每部小学类书时,先标明李善文选注征引该书总次数及每一章节 征引次数,然后介绍作者主要生平事迹,再列历代官私书目、序跋、评论、研究等 8 :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 各书考辩所征引资料均依作者生年先后为序( 作者生年无考者按其活动年 代酌处) ,资料出处统一见于论文后参考文献。 每部小学类书考辩后均有总述,概述该书作者生平、成书年代、主要内容、 版本流传及后人的研究情况;如该书己亡佚,则指出其现存主要辑佚本。 考辩所收资料力求全面、完整、准确。如后人转引前人资料,为避免重复, 一般不再重复收录。如个别资料篇幅太长,只选录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部分,其余作 省略处理。 考略所收资料原则上限于古文,今人用古文撰写的研究成果,以1 9 4 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断,1 9 4 9 年以后不再收录。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1 尔雅 1 训诂类 李善文选注共引用尔雅8 2 7 次。 引用篇目及次数具体如下:卷一京都上4 2 次、卷二京都上2 3 次、卷三 京都中1 8 次、卷四京都中2 7 次、卷五京都下2 5 次、卷六京都下 2 6 次、卷七 上1 3 次、卷八畋猎中1 0 次、卷九 下 上2 2 次、卷十纪行下2 4 次、卷十一 4 5 次、卷 十二江海3 0 次、卷十三 上1 1 次、卷十四 下 上 7 次、卷十五志中2 4 次、卷十六 下 4 3 次、卷十七 上1 8 次、卷十八音乐下2 9 次、卷十九 2 1 次、卷二十 3 5 次、卷二一 1 4 次、 卷二二 1 9 次、卷二三 2 0 次、卷二四赠 答二5 次、卷二五赠答三1 9 次、卷二六 四 上2 9 次、卷二七 下 上9 次、卷- a 下 2 2 次、卷二九 上1 7 次、卷三十 下 上1 3 次、卷三一杂拟 下8 次、卷三三骚下3 次、卷三四七上1 5 次、卷三五 下 1 0 次、卷三六 7 次、卷三七表上1 0 次、卷三八表下3 次、 卷三九 2 次、卷四十 6 次、卷四一书上 6 次、卷四二书中6 次、卷四三书下2 次、卷四四檄3 次、卷四五 上1 1 次、卷四六序下4 次、卷四七 5 次、 卷四八符命6 次、卷四九史论上1 次、卷五十 下 2 次、卷 五一论一1 0 次、卷五二论二3 次、卷五三论三7 次、卷五四论四2 次、 卷五五 5 次、卷五六 上2 次、卷五七 下 上3 次、卷五八 下 上9 次、卷五九 下 9 次、卷六十 7 次。 在历代目录学著作中,此书始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卷 三十孝经类:“尔雅三卷,二十篇。今本尔雅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九卷。 汉书艺文志之后,历代目录多有记载: 魏征等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二论语类:“尔雅三卷,汉中散大夫樊 l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光注;梁有- 汉j , j 歆,犍为文学、中黄门李巡尔雅各三卷,亡;( 尔雅七卷 孙炎注;尔雅五卷,郭璞注;集注尔雅十卷,梁黄门郎沈璇注。” 刘晌唐书经籍志卷五十小学类:“( ( 尔雅三卷,李巡注;尔雅六 卷,樊光注;叉六卷,孙炎注;又三卷,郭璞注;集注尔雅十卷,沈璇注。” 欧阳修等( ( 唐书艺文志卷六十三小学类:“尔雅李巡注三卷; 樊光注六卷;孙炎注六卷;沈璇集注十卷;郭璞注一卷;孙 炎尔雅疏十卷;高琏( 尔雅疏七卷;裴瑜尔雅注五卷;邢呙尔雅 疏十卷;郑樵尔雅注三卷。一 脱脱宋史艺文志卷二百。二小学类:“尔雅三卷郭璞注;孙炎尔 雅疏十卷;高琏尔雅疏七卷;裴瑜尔雅注五卷。” 尔雅一书,前人多有综合考辩,现摘录如下: 刘歆西京杂记:郭威,字文伟,茂陵人也,好读书,以谓尔雅周 公所制。而尔雅有“张仲孝友”,张仲,宣王时人,非周公之制明矣。余 尝以问杨子云,子云曰,“孔子门徒游夏之俦所记,以解释六艺者也”家君以 为外戚传称“史佚教其子以尔雅”,尔雅,小学也。又记言“孔子教 鲁哀公学尔雅炉,尔雅之出远矣,旧传学者皆云周公所记也,“张仲孝友” 之类,后人所足耳。 郑康成驳五经异义: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 之旨,盖不误也。又郑志答张逸日:“尔雅之文杂,非一家之著。则 孔子门人所作,亦非一人。” 张揖进 表:昔在周公,钻述唐虞,宗翼文武,魁定四海。勤相 成王,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意义,今俗所传三篇。尔 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祁郡梁文所考,皆 解家所说,先师口传,既无正论,圣人所言,是故疑不能明也。 郭璞尔雅序: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 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搞 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音 义。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既辩,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 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 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 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所 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张揖论之详矣。前汉终军始受豹鼠之 赐,自兹迄今,斯文盛矣。先儒多为4 e , , 3 垃- 之说,乖盖阙之义,唯郭景纯洽闻强 识,详悉古今,作尔雅注,为世所重,今依郭本为正 吕南公题尔雅后:尔雅非三代之书也,其作于秦汉之经家乎? 郑 康成以为出于孔子门人者,妄也。三代之英,其学在于持气正心充德性于神明 以为行业。彼尚不贵著书,不尚传经,而曾形名训诂之肯为哉? 世俗之儒善望 影以象形,见孔子云:“商可言诗”,遂以诗序为子夏所作。且孔子亦言 赐可与言诗矣,今独何爱而不言商赐共作诗序乎? 盖孔子之教人学诗而以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足以辨之,要将由此以究观性命之理焉耳。今夫谓尔 雅为出于孔门者,非据此而言之欤? 嗟乎! 幸而论语所记此段不明所告 何人,尔即令明之说者,肯舍之耶? 甚矣! 说儒之喜妄也! 余考此书所陈训例, 往往与他书不合,唯对毛氏诗说则多同,余故知其作于秦汉之间今世所 传五经正义者,引用辨证,每取此书,然反时时破毁焉。原作尔雅, 人之意正欲以定形、名道、训诂焉。后世之宗例是故传合经家而陈之。乃合不 果定,又或不通,则谓之何欲助说儒,而儒随复攻之,借盗粮而资贼兵,尔 雅亦有是哉。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世传释诂,周公书也。仲尼、子夏、叔孙通、 梁文增补之,晋郭璞注。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纵横曲直之殊; 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论 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 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 学之类而艺文志独以尔雅附孝经类,经籍志又以附论语类,皆 非是。今依四库书目,置于小学之首。 曹粹中【放斋诗说:昔人谓尔雅释诂一篇周公所作,释言以 下仲尼所增,子夏从而足之,叔孙通、梁文又从而补益之今考其书,知毛公 以前其文犹略,至康成时则加详矣,何以言之? 如“学有缉熙于光明”,毛公云: “光,广也。力康成则以为学于有光明者。而尔雅日:“缉熙,光明也。”又 “齐子岂弟”,康成以为犹言“发夕”也。而尔雅日:“岂弟,发也。”“薄 言观者,”l t 2 - 无训。“振古如兹”,毛公云:“振,自也。 康成则以观为多,以 振为古其说皆本于尔雅,使尔雅成书在毛公之前,顾得为异哉。按: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始令天下通( 尔雅者,诣公车固出自毛公之后矣。朱翼 日: “尔雅非周公书也。”郭璞序云:“兴于中古,隆于汉氏,未尝 指为周公,盖是汉儒所作,亦非中古也。”林光朝曰:“( ( 尔雅,六籍之户 牖,学者之要津也。”古人之学必先通尔雅,则六籍百家之言皆可以类求 矣。及散裂尔雅而投诸笺注说,随意迁文徙意辩说或拘泥,则文亦牵合, 学者始以训诂之学为不足学也。不知释诂释言释训亦犹诗之 有“六义”小学之有“六书”也。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尔雅三卷,晋弘农太守河东郭璞景纯注。 按汉志尔雅二十篇,今书惟十九篇。汉志初不著撰人名氏。璞序 亦但称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而已。至陆氏释文始谓释诂为周公所作, 其说盖本于魏张揖所上广雅表,言:“周公制礼以道天下,著尔雅一 篇,以释其义;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 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莫能明也。”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礼三朝记: “公日: 寡人欲学小辨以 观于政,其可乎? 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释诂 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 文所补。汉郭威谓尔雅周公所制,而有“张仲孝友”等语,疑之,以问杨 雄。雄日:“记有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尔雅之出远矣,自古学 者皆云周公作,当有所据。其后孔子弟子游夏之俦又有所记,以解释六艺,故 有“张仲孝友”等语。刘向谓史佚教其子以尔雅。艾轩林氏日: “尔雅 一书,六籍之户牖,学者之要津也。古人之学必先通尔雅,则六籍百家之 言皆可以类求也。”及散裂尔雅而设诸笺注,说随意迁,文徙意变,说或 拘泥,则文亦牵合。学者始以训诂之学为不足学也。释诂、释言、释 训,亦犹诗之有六义,小学之有六书。止斋陈氏曰:“古者重小学,汉尝置 博士,如毛氏诗训、许氏说文、杨氏方言之类皆有所本。”隋唐 以来以科目取士,此书浸废。韩退之尚以注虫鱼者为不切,则知诵习者寡矣。 王呜盛蛾术编说录:汉艺文志:“尔雅三卷,二十篇。”三 卷者,卷帙繁多,分为上、中、下;二十篇者,自释诂至释畜凡十九 篇,别有序篇一篇。郭璞序云:“圣贤闲作,训诂递陈,周公倡之于 前,子夏和之于后。”疏云: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 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今序篇不知是。周公作乎? 仲尼子夏作乎? 顾 广欣云:“毛诗疏引尔雅序篇云: 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古与今异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节广播稿15篇
-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主题演讲稿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书笔记
- 2025年山东工程技师学院公开招聘人员(9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马鞍山和县安徽和州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二季度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上海新上铁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浙能武威能源有限公司招聘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尾矿处理技术突破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利用报告
- 2025年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节能降耗中的建筑能耗管理平台构建报告001
- 2025年教育行业数字化营销与招生策略的跨平台推广研究报告
-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841无机化学考研真题
- 绿植租摆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矿山安全培训课件-地下矿山开采安全技术
- 汪小兰版有机化学答案全
- DB32∕T 3751-2020 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标准
- DB51T 2975-2022气凝胶复合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高中音乐《学会聆听音乐》第三课时《联想与想象》 课件
- 实验,双子叶植物根类药材的鉴定课件
- 高中音乐鉴赏 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 第一节《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 GB/T 40302-2021塑料立式软薄试样与小火焰源接触的燃烧性能测定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3500道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