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川合康三的中唐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川合康三的中唐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川合康三的中唐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川合康三的中唐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川合康三的中唐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川合康三的中唐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a s t e r sp a p e ri n2 0 1 0 1 i l ll li 1l l l lii ii i ii il y 17 4 3 8 5 2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 0 2 6 9 s t u d e n tn u m b e r :5 1 0 7 1 7 0 0 0 5 2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 i d -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 d e p a r t m e n t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o f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 m a j o r :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f i cs t u d y :s i n o l o g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g u w e i l i e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r a n h o n g y a n f i n i s h e di na p r i l ,2 01 0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论川合康三的中唐文学研究,是在华东师范大 学攻读锄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宴鱼韭日期乞垆年r 月f2 j j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论川合康三的中唐文学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 完成的硕生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 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f l 并u s h 关机构如国家 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 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 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 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枣, 于 年 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v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聊签名坳三2本人签名 加fo 年,月- f i 木“涉密”学位论文虑是已经华东师范人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 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人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未经上 述部| j 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卢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 上述授权) 。 1 蛊红夔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邵明珍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主席 卢守助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刘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论文摘要 对于中唐文学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评价,国内学者观点不一,既有视为盛唐馀流 者,也有认为为唐代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将中唐文学置于整个文 学发展史的宏大背景中,对中唐文学作了新的定位。他认为,中唐文学不仅不是继 盛唐文学高峰后的衰退,反而因其鲜明的革新精神和同样辉煌的文学成就,具有开 启宋代以降文学发展之路的新变意义。 川合先生的观点基于严谨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为展现中唐文学新变的一面,川 合先生既从宏观上高屋建瓴地提出整体思考,又从对中唐文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具体 研究中寻找论据,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致力于阐释中唐文学的新变。川合先生 认为,中唐文学最显著的变化,是对过去既定创作模式的突破。首先,诗歌创作出 现创作题材扩大、情感内涵变化以及散文化倾向。其次,散文创作趋于繁荣,散文 数量明显增加。与盛唐诗歌占据主导地位不同,中唐文人大多诗文兼擅,创作上诗 与文趋于平衡。川合先生甚至认为,只有诗文并重、能诗善文的文人方能作为中唐 文学的代表。再次,中唐文学精神以革新为内核,中唐文人“与造化争功”,世界观 随时代变革而发生变化,对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中唐文人崇尚新的美学追求, “奇”是中唐部分文人努力创造的新的文学风格,这也是中唐文学新变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川合康三中唐文学新变诗与文文学精神 a b s t r a c t r e g a r d i n g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o f 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 v i e w so ft h ed o m e s t i c s c h o l a r sa r ea l w a y sd i f f e r e n t o n ep o i n ti st h a t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i si n f e r i o rt ot h e p a s tp e r i o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o t h e ri st h a t ,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i st h es e c o n dc l i m a x o ft h et a n g - d y n a s t y p r o f k a 嗍k o z ob r i n g su pan e w sp o i n ta b o u tt h em i d - t a n g l i t e r a t u r eb yp u ti ti nt h e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u c hag r e a t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h et h i n k st h a t 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i sn o to n l yt h er e c e s s i o no ft h ew h o l e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a l s o h a s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s o n gl i t e r a t u r eb e c a u s eo fi t sn e wc h a n g e sa n dg l o r i o u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p r o f k a 嗍k o z og o tt h i sp o i n tb yr i g o r o u sa n d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 i no r d e rt o s h o wt h e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 p r o f k a w :a ik o z on o ta l s ob r i n gu p n e wp o i n ti nt h em a c r o ,b u ta l s os e a r c hp r o o f sb ys t u d y i n gp o e t sa n dt h e i rp o e m s t h e m a c r ov i e wa n dm i c r or e s e a r c hs h o wu st h e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 t o g e t h e r t h em a i nc h a n g eo f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i s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t h el i t e r a r y p a t t e r n 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o fp o e m s a r ec h a n g e si nc o n t e n t ,f e e l i n g s ,a sa l s oa si t sf o r m r e g a r d i n gt op r o s e ,t h em a i nc h a n g ei si t sn u m b e ri m p r o v e sg r e a t l y , t h a ti sv e r yd i f f e r e n t t ot h ep a s tp e r i o d i nt h ep a s tp e r i o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p o e mi st h em a i nl i t e r a r yf o r m p e o p l ec h o o s e ,s ot h en u m b e ro fp r o s ei sv e r ys m a l l c o n t r a s tw i t ht h i s ,l i t e r a t ib e g a nt o w r i t ep r o s ew i t hal a r g en u m b e ri n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p e r i o d s ot h en u m b e ro f p o e ma n dp r o s eb e c a m eb a l a n c e p r o f k a w a ik o z oe v e nt h i n k st h a ti u s tl i t e r a t iw r o t e p o e ma n dp r o s e ,c a l lb et h ed e p u t yo f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 a b o u tt ot h es p i r i to f l i t e r a t u r e ,p r o f k a w a ik o z ot h i n k st h el i t e r a t i sw o r l d v i e wc h a n g e d n e vt r yt o c o m p e t ew i t ht h en a t u r e a n dt h i sa l s oi n f l u e n c e st h e i r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 t h e y a l s oa t t e m p tn e wa e s t h e t i c ss t y l e n e vt r yt oe r e a t es t r a n g el i t e r a t u r et h a ti sd i f f e r e n tt o t h ep a s tp e r i o d a n dt h i si sa l s oan e wc h a n g eo ft h e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k a w a i k o z o ,m i d t a n gl i t e r a t u r e ,n e wc h a n g e s ,p o e ma n dp r o s e , t h es p i r i to fl i t e r a t u r e 目录 引言1 页 第一章对中唐文学成就的整体把握4 页 第一节中唐文学的历史地位4 页 第二节中唐文学的新变1 0 页 第二章诗文并重1 8 页 第一节诗文并重创作成因之探讨o o o oodooooooooo 1 8 页 第二节诗文并重创作现象之辨析2 0 页 第三章中唐文人的文学精神2 4 页 第一节“与造化争功”0 00000ooo ooo 2 4 页 第二节走向个人视角o oooooooo 2 8 页 第三节“奇”所构建的独特文学0 00060000 0 60 000 3 3 页 第四章研究方法及其评价4 6 页 第一节宏观与微观结合4 6 页 第二节注重个人视角4 8 页 第三节点面结合o oo oo o o oo 0oo o oo oo ooooooo 5 0 页 第四节平行比较1 0o oo o o0 o oo0ooo 5 2 页 参考文献o oooooooo oooooo ooo oo0 5 4 页 后记5 8 页 索引0 0 0 000000 000 5 9 页 引言 唐代文学通常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其中,盛唐文学以其 辉煌的创作成就,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中独领风骚,提到唐代文学,人们首先想到 的就是“盛唐气象”,还有李白、杜甫等出类拔萃的文人才子。后人更用“极盛 难继 一说将盛唐文学视为无法超越的巅峰。相比之下,中唐文学因紧随其后, 似乎步入盛唐文学极盛后的下坡路,因而往往不被重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历史方式取代形而上学方式成为文学史研究的主潮,中唐文学研究才同益受到关 注,蓬勃兴旺起来。1 然而,中唐文学在同本汉学界则呈另一番景象。由于中唐 诗人自居易与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以自居易为中心的中唐文学 研究在日本唐代文学研究中历来占据重要地位。日本汉学家早在1 9 9 0 年即成立 专门的中唐文学研究会,足见中唐文学在日本所受的重视和推崇。 川合康三( k a 、凇ik o z o ) 1 9 4 8 年生于日本静冈县松浜市,京都大学文学博 士,现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主任,主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为日 本中唐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及主要成员之一,是当代同本汉学界的杰出学者。其 论著和所编中国文选主要有终南山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中国的自传文 学、杜甫、曹操、文选,另外与人合编了中唐文学的视角、中国的 文学史理论和隋书经籍详考。川合先生从事中唐文学研究二十余年,成果 令人瞩目,中唐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松本肇教授,就因读了川合先生的中唐 文学研究论文而受启发,萌生了开展合作研究的想法。 本文着重研讨的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一书,汇录川合先生二 十余年来中唐文学研究的成果,由“中唐文学”、“韩愈”、“白居易 、“李贺”等 专辑组成。在此之前,国外学界研究中唐文学,大多只选取中唐某一诗人作为研 究对象,例如致力于研究自居易的有f 1 本的平岗武夫、花房英树等,研究韩愈的 有美国的倪豪士、司密特、哈特曼等,研究李贺的有日本的清水茂和美国的杜国 清等。系统研究中唐文学的学者相对较少。川合先生的中唐文学研究,将中唐文 学置于整个文学发展史的宏大背景中,从文学内部为中唐文学的发展变化寻找原 1 蒋寅:日本中唐文学会印象,国学网:蜒鲥慨鳃照嫉捌峨憾靼鱼姆。 1 因,同时,对中唐几位代表诗人韩愈、白居易和李贺的文学风格和创作个性进深 入而具体研究,从微观上印证中唐文学发展变化的缘由,观点令人信服。 川合先生在其论著中明确提出,中唐并不是自盛唐后步入下坡路的时期,而 是具有开辟宋代以后文学之路之划时代意义的时期。1 虽然盛唐诗歌已集前代之 大成,但若以史的眼光,着眼于唐代与宋代的文学关联,中唐文学仍在各个层面 体现了新的发展,影响及于宋代;若将研究的视野局限于盛唐,就难以把握唐代 文学整体的丰富性。川合先生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对中唐文学新变及其对后 世文学影响的论述: 其一,文学家和政治家身份的重合,如元稹、韩愈和自居易等。这种现象发 展到宋代已为文人官僚化体制的特征之一,这一现象中唐实已出现。 其二,诗歌创作摆脱集团式文学环境与思维定势,文学创作呈个体化倾向。 如韩愈南山诗等,基于纯粹的诗人自我知觉以感知和表现客观对象。 其三,文学体裁丰富多样,作者大多诗文兼擅;诗与文彼此促进,诗歌创作 出现散文化倾向。 其四,作品数量倍增,文人创作欲望高涨,文学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功能。 其五,文学语言风格多样,如白居易平易明快的用语和韩愈险怪冷僻的用语, 反映了文人有意规避使用固定模式的文学语言。 其六,创作题材、作品内容和内含的情感发生变化,表现为文学反映社会生 活面的拓宽和情感内容的丰富。 在研究方法上,川合先生长于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既注重在社会文 化的广阔背景下阐释中唐文学发展变化的内部与外部规律,也注意从个体诗人与 具体文本入手,揭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点面结合,整体观照与作品 细析兼顾,论析详实,有理有据。他还长于将美学理论运用到作品解读中,这一 方法在对李贺诗歌特色的研究中有得体的应用。川合先生研究问题的视角也新颖 独特,例如研究中唐诗歌发生的新变,围绕历代以终南山为题的诗作,从诗歌的 思想内容和创作理念上,比较中唐文人与前代创作的不同,旨在揭示新变的依据、 成因及其影响。 无独有偶,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著作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 1 ( 日) 川合康三著,刘维治、张剑、蒋寅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第2 2 页。 2 文化论集中,提出了与川合先生类似的观点,同川合康三教授以及其他学者有 关“唐宋转型 的论点相似,宇文所安教授也持此看法:“中唐文学是中国文学 中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又是一个新开端。自宋以降所滋生出来的诸多现象,都 是在中唐崭露头角的。在许多方面,中唐作家在精神志趣上接近两百年后的宋代 大思想家,而不是仅数十年前的盛唐诗人。 1 同时,宇文所安也主张应该将中唐 文学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为文学发展有自身规律,无法简 单地与朝代史划等号。另外,与川合先生中唐文学创作走向个人视角的观点相似, 宇文所安也认为,初、盛唐是“讲求权威尤其是文本权威的时代”,2 写作基本 上是一种公共性的表述。3 到了中唐,权威和公共价值遭到怀疑,以往的宇宙观 瓦解,对自然的诠释以个人的视角出现,中唐诗人开始怀疑大自然的秩序,进而 对自然秩序作出各自独特的理解与再现:或将其表现为被刻意构成的、部分服从 于整体的有序形象,如韩愈的南山诗,以及如像李贺沉湎于再现局部的碎片 化自然景观。宇文所安的观点有力印证了川合康三对中唐文学创作特点的把握。 事实上,中唐文人在盛唐文学“极盛难继”的局面下,另辟蹊径,取得了同 样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中唐文学在唐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地 位。川合康三以其独特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感受力,对中唐文学作出整体把握和微 观评析,阐析中唐文学在文学发展长河中的转折与新变、贡献与影响,揭示中唐 文学独立和富于个性的特质。他的研究成果是对国内中唐文学研究的丰富,其独 到的见解、新颖的视角以及思考风格给唐代文学研究界以有益的启示。 1 ( 美) 宇文所安著,陈引驰、陈磊译,田晓菲校: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三联书 店。2 0 0 6 年,第6 页。 2 ( 美) 宇文所安著,陈引驰、陈磊译,田晓菲校:“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三联书 店,2 0 0 6 年,第4 7 页。 3 ( 美) 宇文所安著,陈引驰、陈磊译,田晓菲校:“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三联书 店2 0 0 6 年,第镐页。 3 第一章对中唐文学成就的整体把握 第一节中唐文学的历史地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朝代之一,自公元6 1 8 年李渊称帝,到公元9 0 7 年 唐朝灭亡,历经近三百年。在此期问,中国政治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成 为继西汉之后中国历史的第二次鼎盛时期。作为朝代鼎盛标志之一的唐代文学, 以其光彩夺目的艺术成就,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对于近三百年的唐代文学,明初高棵在所编唐诗品汇中依据时代与诗风 变化,将其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宋祁、欧阳修在所编新唐 书文艺传中云:“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 并根据文学风格将唐 代文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高祖、太宗时期,文学沿袭南朝绮丽雕琢之风;二是 玄宗以后,雄浑之风逐渐成为文学主流;三是韩愈、柳宗元复兴古文的文学运动。 其中,高棵的四分法更为后世接受和沿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分法基于对盛唐 诗歌的独宗,高棵在唐诗品汇中称:“( 唐诗) 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 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 1 宗盛唐的立意非常 明显。关于这一点,川合先生明确提出,“虽然继续沿用中唐这个四分法所 用的名称,但并不认为它是由盛唐走下坡路的时期,反而将它看作是开辟宋代以 后文学之路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 z 同时,对于各家划分唐代文学的不同之 处,川合先生也指出,这更多的是表现其文学主张的手段而已,因而带有明显的 功利色彩。但不管是三变说还是四分法,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整个唐代文学史 和其不同阶段所具有的风格和特点,才是最重要的。而川合先生所著终南山的 变容中唐文学论集,正是结合中国学者研究唐代文学的成果和观点,就中 唐文学重新定位等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 一、历代文人及当代学者的看法 前文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对盛唐诗歌有着独尊的传统,这一观念最早见于南宋 1 明高楝著,汪宗尼校订:唐诗品汇,一卜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4 页。 2 ( 日) 川合康三著,刘维治、张剑、蒋寅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第2 2 页。 4 严羽沧浪诗话之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 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1 主张作诗贵在“妙悟 ,盛唐诗之所 以优秀,就在于透彻之悟,“非关书 、“非关理,且兴象玲珑,意境幽远。而中 唐和晚唐诗歌则被归为中、下品。这一观念可谓影响深远。高棵的唐诗品汇 及元代杨士弘所著唐音,和严羽同出一辙,尊盛唐诗为典范。杨士弘编唐 音之目的是为了改变先前唐诗诸本略盛唐而重中、晚唐的倾向。到了明代,这 一观念更在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的推崇下达到顶峰,几乎风靡整 个十六世纪诗坛。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主张“诗必唐音,是指 近体诗和歌行体以盛唐为师,古体诗则宗汉魏,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 理气诗和萎靡不振的诗风。及至以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在继承李梦阳等“前 七子 文学思想的同时,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2 对学 古过程中讲究法度格调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前后七子的主张对矫正当时诗坛不 良风气有所裨益,但一味尊崇盛唐却将诗歌创作引入另一死胡同,陷于机械拟古 的境地。另一方面,对中、晚唐和宋、元诗的评价也歉公允,因此遭到后世文人 指责。到了清代,继续主张师法盛唐的也大有人在,最典型的是沈德潜,他调和 明代前后七子主张,提出“格调 说,在其所著古诗源序中称:“诗至有 唐的极盛”,有如“观水者至观海止矣 ,对盛唐诗推崇备至,认为诗歌创作和评 论都应遵循一定的格调,并以雄浑的“唐音”为学习典范,认为盛唐诗的精神源 于诗经的“风雅”,其本质是“温柔敦厚”。一方面,他推崇前后七子“以唐 诗振天下 的“彬彬称盛”,一方面也指出其弊在于“株守太过,冠裳土偶”,未 能究其根源以致不能明其真谛,致使陷入盲目模仿的境地。虽然沈德潜以“唐音” 为典范,讲究格律和法度,又不拘泥于盲目拟古,发展了“格调”说,但正如袁 枚所说,其创作仍未脱复古习气,加之宣扬封建礼教保守落后的陈说,因此受到 当世及后世文人的诟病。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人一直有宗盛唐诗的倾向,对中、晚唐诗歌则较少关 注,甚至视为下品,实在有失公允。直到近世胡适作白话文学史,不仅将唐 代文学以安史之乱为界重新划分为两个时期,更大胆提出唐诗的鼎盛时代是从杜 1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1 年,第1 页。 2 明王世贞著,陆洁栋、陈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一,风凰出版社,2 0 0 9 年。 5 甫到自居易( 7 5 0 8 5 0 ) 的一百年间。1 不仅颠覆了经典的四分法,更将唐诗 的重心转移到了中唐。胡适这一大胆的文学思路在当时影响极大,陆侃如、冯沅 君的中国诗史也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将唐代文学分为初盛唐和中晚唐两个 时期。虽然思路新鲜,但迄今为止,最深入人心的仍是四分法。但从中可见近代 学者已摆脱过去对盛唐诗歌的顶礼膜拜,并未一味肯定其独尊地位,对中、晚唐 的诗歌创作也予以充分重视。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中唐文学研究,关于中唐文学如何在唐代文学乃 至整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新定位,观点已趋客观公允,有关中唐文学的论著也日 益丰富。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是南开大学教授罗宗强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在这部论著中,罗宗强既肯定盛唐诗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又对紧随其后的中唐 文学作出客观论述,并高度评价贞元后期始至长庆末文坛上的革新思潮,认为散 文文体文风的改革和诗歌尚实、尚俗、务尽、重主观的创作倾向,使得中唐文学 在盛唐文学极盛难继的情况下,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并促成唐文学掀起第二次高 潮。z 又如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所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结合中唐社会与 文化背景,对中唐文人面临盛唐“极盛难继 困境时,本着创新精神,积极开拓, 努力求变,以新的美学风格为诗坛带来“再盛”,对中唐诗歌成就予以充分肯定 和高度评价。也有学者对中唐文学作出不同评价,如香港学者邓中龙在所著唐 代诗歌演变中,对中唐的革新思潮提出己见,书中以韩愈等中唐代表文人为例, 从通俗诗的演变入手,将其诗歌创作所表现的“通俗”与“险僻 ,视作诗人为 凸显与盛唐李、杜的不同,旨在出人头地于诗坛而故意为之的伎俩。在其论著中, 论及的绝大多数中唐诗人都难逃此论断。在作者看来,中唐文学革新实出于与盛 唐抗衡而人为制造的。虽然作者对整个唐诗演变的历程不无独到见解,但如此贬 低中唐诗人及其作品,实令人不敢苟同。 尽管当代国内学者对中唐文学的评价总体公允,但对于中唐文学在整个文学 史上的实际地位尤其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而在邻国日本,对中 国中唐文学则具有很高的研究热情,甚至专门成立了中唐文学研究会,川合康三 不仅是发起人之一,而且是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日本何以长期来对中唐 文学怀有学术兴趣,按照与日本学者交流密切的中国学者蒋寅先生的说法,是因 1 胡适:白话文学史,团结出版社,2 0 0 6 年,第3 0 1 页。 2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1 1 4 页。 6 为中唐诗人白居易与日本文学有着特殊的关系,因而以白居易为中心的中唐文学 研究,历来在日本唐代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1 白居易与日本文学的具体渊 源,本文暂不论述。日本学者中唐文学的研究成果以川合康三为代表,二十余年 来,川合先生中唐文学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引起国内外中唐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二、川合康三的主要观点 川合先生对中唐文学的看法,体现在创作新变以及后世影响两个方面。 关于川合先生对中唐文学新变的研究,本章下节将详细论述,在此仅阐述他 对新变的看法。中唐文学的革新精神众所周知,所取得的成就也为学界首肯。但 学界存在一种共识,即中唐文学革新的动因是出于文学创作“极盛难继”转而另 辟蹊径。川合先生则认为,这种看法是“消极的、狭隘的 ,甚至连“中唐”这 一称呼,也易使人产生“中唐”不及“盛唐 ,实乃“盛唐 之附庸的错觉。z 他 认为,中唐文坛的变化与时代新思潮兴起密切关联。安史乱后,中国社会发生剧 烈变化,国力趋于衰落,政治弊端丛生,面对动荡后的政坛与文坛,进步文人逐 渐清醒,昔日盛唐气象与当下家国衰落形成鲜明对照,在经历了短暂低迷后,他 们倡言改革以期匡救时弊。著名的“永贞革新 即是柳宗元等一批有识之士试图 打击宦官和藩镇势力,以求加强中央集权、匡扶弊政、振兴大唐王朝的一场政治 改革。韩愈等在政治上反对佛道对社会的危害,致力于正统儒学权威的重建;文 学上倡导古文革新,为当时处于低迷的文学创作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中唐文人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弥漫于盛唐文人中的理想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川合先 生所说,中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活跃的时代”,正是在革新精神的驱动下, 中唐文学重现生机活力。国内学者罗宗强在其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也表达 了类似的观点,他列举了两首诗,_ 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韩愈全集卷十二) 一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 得三春晖。( 孟东野诗集卷一) 1 蒋寅:日本中唐文学会印象,国学网:蜒t p ;丛啦强鳃q 靼! 璺q ! 燃k 毋0 0 3 靳! h l m _ 。 2 ( 日) 川合康三著,刘维治、张剑、蒋寅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7 年,第1 9 5 贞。 7 他以上举两诗为例指出以中唐诗人的才气和技巧,足以写出盛唐诗那样兴象玲珑 或风骨激昂的诗歌,他们之所以另有旨趣,不是无力创作具有盛唐气象的诗,而 是巨变之下的社会环境已无复盛唐那种自信昂扬的氛围,转而直面现实,走上尚 实的创作之路。l 川合先生关于中唐文学的另一重要观点是:中唐文学“是丌辟宋代以后文学 之路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 ,z 并指出韩愈、白居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一 观点的提出基于他的整体文学史观,以及对文学发展中的继承性的重视,他关注 中唐文学在创新中求变化的意义,总结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唐 文学既不是盛唐“馀流 ,也非勉为其难的人为革新,而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不仅形成唐文学的第二次高潮,也为后世文学繁荣奠定了基础,既合乎规律又承 上启下,就其影响和地位而言,没有理由受到讥讽和冷漠。遗憾的是,川合先生 虽屡次提及这一观点,却始终未及展开论述,只是在行文中提示中唐诗歌散文化 和日常生活入诗,是对宋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 中唐文学对宋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诗与文两个方面。有意思的是,在诗 歌方面,唐诗的高度辉煌也使宋诗面临来自唐诗的压力,这与中唐初期的境遇何 其相似,文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变革。中唐文人身处盛衰巨变的时代,国家衰败 赋予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诗歌创作开始关注现实和民生,如元稹、白居易的讽 喻诗,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以期执政者能够接受劝谏,革除弊政。此 外,日常生活入诗也是中唐诗歌的一大特色,这在张籍、王建等诗歌中及自居易 后期闲适诗中都有体现。表现手法上,中唐诗歌求新求变,如元白一派尚实,尚 俗,务尽,了讽喻诗具有明显的通俗化倾向,韩孟一派崇尚奇崛险陉,押险韵, 造坳句,用奇语,时呈“诗到元和体变新之发展态势。 宋代诗文以通变求革新,同时也接受唐诗尤其是中唐诗的影响,如宋初的白 体和西昆体。白体诗以姚铉、李畴、王禹偶等为代表,该派以自居易平淡浅切的 风格为宗,学习白居易、元稹等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为流连光景的闲适生 活,由于不少诗歌流于浅俗故被世人诟病。惟王禹俑诗作多有可取处,他重视对 自居易早期讽喻诗的接受,尤其是谪居商州时,更接受自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 1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1 9 6 页。 2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2 2 页。 3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 0 0 3 年,第1 6 9 页。 8 神,写出大量类似与白居易反映民间疾苦、充满忧国忧民情思的诗作,如感流 亡、畲田词、秋霖二首、乌啄疮驴歌等。西昆体包括杨亿、刘筠等17 人,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体主要模仿晚唐李商隐,堆砌典故,讲究词 藻华丽,欧阳修说:“盖白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 一变,谓之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1 不足之处可见一斑。此外, 宋代诗人拓展创作题材,日常生活、琐事俗物均可入诗,这从中唐白居易、韩愈 等人诗作中可找到滥觞。议论化是宋诗特征,同样上承中唐诗开启的创作手法。 川合先生还指出,中唐诗歌散文化对宋诗有重要影响。他引用清人许学夷诗 源辩体的观点:中唐诗歌的散文化“开宋人之门户”,在肯定中唐诗对宋诗的 影响的同时,认为许学夷的评论着眼于创作手法的承上启下,符合文学自身发展 的规律。2 川合先生特别强调中唐韩愈、柳宗元对宋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唐贞元后期, 韩愈、柳宗元相继登上文坛,提倡并领导了以“文以明道 为口号的文体文风改 革,重功利的思想取代了骈文追求形式与技巧的创作倾向,促使散文发展于中唐 进入繁荣的全新局面,结束了骈文延续百余年主导文坛的地位。虽然明道的主张 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但同时又提出“不平则鸣 的主张,文章重功利的同时 又注重抒情与写实。文体改革为文坛带来蓬勃生机,但后继者因过于强调文以明 道,以致文章缺乏真实情感,充满道学气,这也是骈文在晚唐重新占据优势的原 因之一。到了宋代,进步文人普遍关注国事民生,怀抱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 感,因此,大都接受和认同“文以明道”的理念,并将其发展为“文以载道 。 具体到创作实践,宋代文人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在创作古文的同时,吸收骈文 在词采、声调上的长处,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 行的四六和文赋。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而各自获得新的活力。宋代散 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 重要标志。散文在传统上具有的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在宋代散文中 更加完善。可以说,宋代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文体文风改革一脉相承,古 文经过两朝人的不断改造和创新,在宋代出现兴盛局面。 1 欧阳修、姜夔、王若虚著,郭绍虞主编:六一诗话白石诗话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 第7 页。 2 ( 日) 川合康三著,刘维治、张剑、蒋寅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第6 8 页。 9 综上所述,川合先生在对于中唐文学开启宋代文学之路的宏观把握是准确到 位的。既看到了文学内部的传承关系,又强调了个体文人在文学发展中所起的重 要作用,对中唐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了公允的评价。 第二节中唐文学的新变 关于中唐文学的开拓与新变,国内学者大多从诗歌与散文两方面入手论述其 与前代文学不同的风格和成就。诗歌研究大都关注中唐不同流派的创作风格和文 学观念,散文研究则以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为重点。其研究侧重点因抓住了 中唐文学新变的精髓,因而被广泛采用。然而这一研究视角也存在某些不足,即 对诗与文的普遍关注,容易忽略同时存在的其他文学样式,从而影响到对该时期 文学成就的全面把握。川合先生对中唐文学新变的研究注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 面入手,从一个新的视角上重新审视中唐文学,总结创作特征。 一、对中唐文学特征的宏观把握 川合先生对中唐文学总体特征的把握,是从三种文学样式入手的,即诗歌、 散文和传奇。本节将分别加以论述。 首先,中唐诗歌与前代不同之处在于,“诗歌摆脱类型化的抒情与趋于散文 化的倾向 。1 何谓“类型化的抒情 ? 从字面上看,应是对诗歌表达情感的划分 和归类。川合先生提出的中唐文人诗摆脱了类型化抒情,让人一时不能理解,因 为诗人在创作中所抒写的情感不外乎喜怒哀乐,再联系诗歌所写具体内容,大抵 可将诗歌分为感遇诗、感伤诗、闺怨诗、闲适诗、讽喻诗等。所谓摆脱类型化抒 情,应该是川合先生所说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无法纳入诗歌固有的抒情类型 。z 但他在书中以白居易于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舟中雨夜和舟行两诗为证, 似乎未能完全解释清楚这一观点。我们先看白居易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 感,舟中雨夜云: 江云暗悠悠,江风冷修修。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船中有病客,左 1 ( 日) 川合康三著,刘维治、张剑、蒋寅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第1 9 页。 2 ( 日) 川合康三著,刘维治、张剑、蒋寅译:终南山的变容一中唐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第6 8 页。 1 0 降向江州。( 白居易集卷十) 诗人用灰暗笔调写景状物,给人以凄冷惨淡之感,流露出诗人被贬后的失意和苦 闷,白居易将此诗归入“感伤诗 一类。再看另一首舟行,同样作于贬江州 途中,但内容和情感都与上诗相异: 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起问鼓橙人,已行三十里。船头有行灶, 炊稻烹红鲤。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何况不 失家,舟中载妻子。( 白居易集卷六) 太阳已高,诗人却贪睡未起。起来后便用船上的炊具烹饪并饱餐一顿,并用江水 洗脸漱口,轻松愉悦之情溢于言表。随后诗人自道如此愉悦的原因,那就是“沧 浪意”的实现。何谓“沧浪意”? 南朝谢胱于左迁宣城太守途中作之宣城出新 林浦向板桥,中有句云:“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沧州趣”即为隐逸之趣。 白居易“沧浪意 寓意与此相同,但与谢胱婉转的自我安慰相比,自居易则更为 坦荡和从容。 川合先生以白居易这两首情感色彩不同的贬谪诗,以佐证中唐诗歌情感无法 归类的观点。至于同为贬谪诗,何以情感迥异,川合先生归因于诗歌功能,他说: “诗不是原原本本地传达实际情感的东西,读诗行为也不是在忖度作者的现实感 情”,1 虽然不无牵强,但并不意味着川合先生的这一观点无可取之处甚至是错误 的。显然,川合先生注意到中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以往诗歌特别是盛唐诗歌的 不同,所谓抒情突破类型化,即应指中唐诗普遍抒写的情感不同于盛唐诗的壮大 昂扬,这也是中唐文学新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川合先生显然把握住了这一特征, 只是分析尚欠详尽。而且,同一诗人两首同类题材诗歌的偶然差异,并不能充分 反映同时代文人的创作倾向和精神风貌,而应从历史和文化的宏大背景上,结合 大部分文人的文学创作,才能够得出令人信服的观点。 所以,研究中唐与盛唐文人诗所反映的情感究竟有何不同,首先要关注时代 变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初唐后期,随着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百姓 富足,文人的精神风貌为之一变,诗歌创作开始追求与齐梁宫体诗绮艳雕琢迥异 的文风。以“初唐四杰 和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为代表,诗人自觉追求和努力践行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的诗歌理想。到了盛唐,政治、 1 ( 日) 川合康三著,刘维治、张剑、蒋寅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第6 8 页。 1 1 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这种诗歌理想在创作上已得到充分体现。盛唐诗人是自信 而浪漫的,他们渴望建功立业一逞雄才,极少缠绵悱恻,怀古伤今,即便写离愁 别绪,写失意悲慨,总有一种自信昂扬、明朗豪放的基调流注其中,这也是盛唐 诗共同的创作特征。1 可以说在唐代,中唐前的文人们因身处盛世而傲岸自信, 豪放洒脱,极富浪漫气质,所作诗歌自然少见悲音。中唐文人则与之不同,经历 乱世,国力衰退,政治腐败,文人的精神风貌发生明显变化。他们已不似盛唐诗 人怀抱远大理想空言大志,而是着眼现实,谋求中兴之道。反映在诗歌创作上, 表现出与盛唐截然不同的风格,如果说盛唐诗歌是浪漫的,那么中唐诗歌则是写 实的。中唐诗歌表现的不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和乐观,而是摹写诗人由积极入世 到理想落空的心路历程。因此,中唐诗人的诗歌创作历程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积极用世时的锐意进取,二是理想破灭后的自我救赎。前期创作的诗歌大都 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洋溢着务实图强的勇气和锐气。例如元稹和自居易 前期创作的大量讽喻诗,表达的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希冀。孟郊百 忧诗云:“壮士心是剑,为君射牛斗。朝思除国仇,暮思除国仇。记尽山河画, 意穷草木筹”。z 吐露了当时进步文人的心声。由于帝王昏聩,奸佞当道,大部分 文人未能进入仕途,空有抱负而无处施展,失望悲愤之余,诗人们开始走上自我 救赎之路。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对众多诗人后期生活与创作的影响极大。比如孟 郊早期以儒家道德立身,追求以道德仁义事君养亲,所作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和表 达对功名事业的追求。经历政治打击后,一度极度痛苦和怨愤,自言“死辱片时 痛,生辱长年羞( 夜感自遣) 3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迫使他最终转向佛学寻 求解脱,甚至于自惜中慨叹“始惊儒教误,渐与佛乘亲。4 与他相类似的还 有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同样“始究佛法 。,就连因反佛被贬的韩愈,也在被贬 任上与僧人往来密切,虽自称此举并非亲近佛教,但足见佛教影响之大。此外, 白居易后期转入闲适诗的创作,主要也是信仰佛教使然。但也有走向偏执的,如 李贺求仕无望后,深感愤激绝望,导致精神畸变,其诗歌创作便显得乖戾诡异。 6 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使中唐诗人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诗歌创作所表达的情 1 详见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第三章,中华书局,2 0 0 3 年。 唐孟郊著,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2 6 页。 3 唐孟郊著,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卷三,人民文学 b 版社,1 9 8 4 年,第5 l 页。 4 唐- 孟郊著,华忱之校订:盂东野诗集卷三,人民文学f n 版社,1 9 8 4 年,第4 9 页。 5 转引自苏轼书柳子厚大鉴禅师后,宋苏轼:苏东坡令集,中国书店,1 9 8 6 年,第6 6 4 页。 6 详见罗宗强、郝世峰主编:隋唐五代文学史( 中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第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