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隐逸与南朝山水诗.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隐逸与南朝山水诗.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隐逸与南朝山水诗.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隐逸与南朝山水诗.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隐逸与南朝山水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隐逸现象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进入到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化相对成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客观上 促进了人们对山水美的认识,为后来山水诗的大量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南朝隐逸之盛行在中国历史上十分少见,作为隐逸文人的精神产品,山水诗 在晋宋之际大量产生之时起,无疑会受到隐逸之风的深刻影响。本文旨在探讨隐 逸与南朝山水诗的关系,具体分以下几章展开论述: 首先,着意描述南朝隐逸之风盛行一时的现象。这一现象和其他历史阶段相 比,有着质量或程度上的种种差异,现归纳出其表现的三大特点,并从政治、社 会、思想等方面寻绎其成因。 其次,阐述隐逸对山水审美意识的促进作用,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是山水诗 在南朝成型的必要前提。不同作家的山水诗创作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取材、描写方 式,往往也受到其隐逸情怀之差异的直接影响。第二章将对隐逸、山水审美意识、 山水诗创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一梳理。 最后,对南朝山水诗,分别从精种旨趣上的出世之想和理趣玩味、审美理想 上的形似神似和声色音律、艺术品位上的自然空灵淡远等方面,阐明其风貌形成 与隐逸之间的深刻关联。 隐逸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促使南朝山水诗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既为唐代山水 与田园合流之后形成的山水盯l 园诗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又以自身独有的艺术 特色在诗史上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永远值得珍存的精神财 寓。而恰恰两者的关系至今还很少看到有专题研究。我们深入探究这一课题,希 望能够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南朝山水诗成型和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隐逸山水审美意识山水诗精神旨趣审美理想艺术品位 a b s t r a c t a n c h o r e te t h o s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i nc h i n a ,w i t hv a r i e t i e si ne a c hh i s t o r i cp e r i o d t h ec u l t u r e o fa n c h o r e te t h o sc a m et ob em a t u r ei nw e t ,j i na n dt h en o r t h e r na n dt h e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 w h i c h g r e a t l ya f f e c t e dt h es o c i e t y ,o b j e c t i v e l yp r o m o t e dt h ea e s t h e t i ck n o w l e d g eo ft h em o u n t a i n s a n dw a t e r s ,t h u se s t a b l i s h e dt oad e g r e e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b o o mo ft h em o u n t a i n s - a n d w a t e r s p o e m s l a t e ro n a n c h o r e te t h o sr e a c h e di t sz e n i t hi n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a sas p i r i t u a l p r o d u c to fr e c l u s el i t e r a t o r s ,t h em o u n t a i n - s a n d - w a t e r sp o e m s w e r ea f f e c t e dg r e a t l yb ya n c h o r e t e t h o sw h e nt h e yw e r e p r o d u c e d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a n c h o r e te t h o s a n d t h em o u n t a i s a n d w a t e r sp o e m si n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 f i r s t l yt h i s 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d e s c r i b et h ep r e v a l e n c yo ft h ea n c h o r e te t h o si nt h e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h a sm a n yd i f f e r e n c e si nq u a l i t ya n dd e g r e ec o m p a r a i n gw i t ht h i n g s i no t h e rh i s t o r i cs t a g e s t h i se s s a ys u m m a r i z e st h r e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a n d s e a r c h e sf o rt h er e a s o n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i n c l u d i n gp o l i t i c s ,s o c i e t ya n di d e o l o d y s e c o n d l y , t h i s a r t i c l e e x p l a i n s t h e p o s i t i v e e f f e c t so fa n c h o r e te t h o so nt h ei d e ao f m o u n t a i n s - a n d - w a t e r s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i d e ao fm o u n t a i n s a n d - w a t e r sa e s t h e t i c s i st h en e c e s s a r yp r e m i s eo ft h e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m o u n t a i n s a n d - w a t e r sp o e m s i n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v a r i o u si d e a so fa n c h o r e te t h o sd i r e c t l ya f f e c tt h ep o e t s c h o i c e so f p o e mm a t e r i a l sa n dt h ew a y so f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 i rm o u n t a i n s - a n d - w a t e r sp o e m s c h a p t e rt w o g i v e sap e c t i n a t i o no nt h ec o m p l e x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m o n ga n c h o r e te t h o s ,m o u n t a i n s a n d - w a t e r s a e s t h e t i c sa n dm o u n t a i n s - a n d w a t e r sp o e m s l a s tb u tn o tt h el e a s t ,t h i se s s a ye x p l a i n st h ed e e p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s t y l e so fm o u n t a i n s - a n d w a t e r sp o e m si n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a n c h o r e te t h o s ,f r o mt h e 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s p i r i t u a l l y , t h ei d e ao fs t a n d i n ga l o o ff r o mw o r l d l ya f f a i r s ;a e s t h e t i c a l l yt h e i d e a lo fs i m i l a r i t i e si na p p e a r a n c ea n ds p i r i t ,a n dt h er h y m e so fp o e t sa n dt h en a t u r a l ,v a c a n ta n d r e d u s ea r ff 8 s f e a sa n 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 a n c h o r e t e t h o s p r o m o t e d t h em o u n t a i n s a n d - w a t e r s p o e m s i n 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t oe m b o d yv a r i o u ss t y l e sa n df e a t u r e s ,w h i c ho f f e r e dp r e c i o u se x p e r i e n c ef o r i d y l l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a sw e l la st oh a v eo c c u p i e da n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p l a c ei nt h ep o e t i ch i s t o r yf o r i t su n i q u ea r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t h u sh a sb e c o m eap e r m a n e n ts p i r i t u a lt r e a s u r eo f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h o w e v i ! r , f e ws t u d y h a sb e e nd o n e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f it h ea n c h o r e te t h o sa n d m o u n t a i n s a n d - w a t e r sp o e m s ad e e p e rr e s e a r c ho nt h i si sh o p e f u l l yh e l p f u l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r e a s o n s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m o u n t a i n s - a n d - w a t e r sp o e m s i nt h e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b e t t e r k e yw o r d :a n c h o r e te t h o s t h ei d e a 0 1 m o u n t a i n s - a n d w a t e r s a e s t h e t i c s m o u n t a i n s a n d w a t e r sp o e m ss p i r i t u a lp u r p o r t 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 a l tt a s t e 刘长雪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方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陈晓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程华平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彭国忠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王冉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乙口o c j f 芬之刍f 隐遣与南朝山水诗 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 本文的主题是隐逸与南朝山水诗的关系。山水诗研究历来是一大热点,不仅 相关单篇论文难以计数,而且出现了几部篇幅不小的专门著作。对山水诗本身的 研究,可说已较为充分。然而对于隐逸,就本人见闻所及,研究似还1 i 多。即使 有,往往比较概括,论述不够充分。在为数不多的几本以隐逸为题的专著里,处 理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时,著者也几乎总是相对侧重魏晋,尤其是晋代,南朝隐 逸则在书中所占比例较小。 隐逸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所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 是它在古代山水诗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都已谈到,如 王国璎、章尚正、以及陶文鹏和韦风娟( 详见第二节) 。但他们的著作均以山水 诗的整体发展为关注中- f l , ,隐逸只是作为谈论山水诗时涉及的背景之一稍加勾 勒,自不可能充分展开。至于隐逸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系,探讨更不充分。 南朝对于山水诗的发展来说,是极重要的一个时期,为山水诗创作蔚为大观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稳逸盛行,尤其是朝隐遍布,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 现象。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已深有感触地指出:“故有志深轩冕, 而泛咏皋壤;心缠凡务,而虚述入外。”这无疑是南朝士大夫生存的一种常态。 当时政局动荡,士大夫在这种处境下反而开辟出了一片怡情养性的精神天地,给 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适意的安顿场所。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不仅像谢灵 运这样时官时隐的士人如此,就连一直为官的谢肮,历仕三代、地位显赫的沈约, 也都是如此,一般二匕人对世# t - d _ i 林的向往更可以想见。正是在这些人当中,产生 了不少优秀的山水诗人。可以说,隐逸文化已经渗透进入南朝士人的血液,这种 影响当然会反映到他们的文学、尤其是山水诗创作中来。 然而,由于以往论者常常片面强调南朝山水诗人与世俗的密切联系( 应当指 出,在这种处理下,山水诗人的形象,恰与田园诗人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 之宗”的形象构成鲜明对比,从而可以把两者界限分明地区分丌来。习惯于这种 看似清晰的二元对立思维,也是论者较少注意山水诗人隐逸情怀的一个原因) , 隐逸与山水诗二者的关系没有引起必要的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情况虽 然有所改观,但这一领域仍然缺乏专题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专门探讨 隐逸与南朝山水诗这一问题,尤其是深入阐述在南朝山水诗定型和发展阶段,隐 逸所起的不可忽略的作用。 隐遣与南朝出水诗 第二节研究现状 近现代对于隐逸与文学( 诗歌) 关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解放前蒋星煜先 生的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1 9 4 3 ,见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三十八册,上海 书店,1 9 9 2 年影印本) ,其中专辟了中国隐士与中国诗歌一节( 页8 1 ) 。在这一 领域,可谓有筚路蓝缕之功。蒋先生当时仪简单地回顾了隐士诗歌的发展历史和 艺术风貌。最后得出结论:“中国隐士与中国诗歌的关系不可谓不密”( 页8 9 ) 。 但由于把视野限定在隐士本身所作的诗歌上,关于隐逸思想及其对应的生活方式 如何对文学创作产生整体性的影响,反而着墨不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学者们开始较多提及隐逸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就专 著而言,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山水诗著作当中。王国璎先生的中国山水诗研究 ( 台北:联经出版社,1 9 8 6 年) ,是较早的一部中国山水诗研究专著,作者鉴于 以前文章“论点各有其是,但都只见部分而不见全体有关山水诗本身的风貌 与内涵的研究非常稀少”( 绪言页4 ) ,对其源流演变迄无专著论述,对其艺术特 色亦欠全面性的探讨的这一情况,故而“力图对山水诗做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 企图对山水诗这一文类有全面性的了解”( 绪言页4 ) 。其中“隐逸与山水”一章 即从这一角度来谈山水诗的产生,主要对东晋的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在这 一课题上进行了一定的开拓,然而对隐逸与南朝山水诗的关系却仍然没给予相应 的重视。 丁成泉先生的中国山水诗史(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丁先生另 主编有四卷本的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 ,主要从艺 术角度论述山水诗的发展。由于丁先生对山水诗的内涵和外延作了严格的限定 一“除了题材必须是山水景物,还必须写出这些山水景物的生动而完整的形象” ( 页7 ) ,因而虽论述精要,却篇幅较短。关于隐逸与山水诗的关系,丁先生只肯 定了“隐逸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 页2 0 ) ,遗憾的是未作更具体 深入的探索。 朱德发先生的中国山水诗论稿( l “东友谊出版社,1 9 9 4 年) 重在阐述中 国山水涛的流变轨迹及其美学特征,作者在谈到中国山水诗文化意蕴时,为了对 山水诗和f _ e 园诗进行界定和区分,涉及到了“中国山水诗的归隐与流浪意识”这 一特点,但也只是蜻蜒点水,一掠而过。南朝山水诗部分仅以谢灵运为例,谈及 【水诗表达的隐逸情绪,而关于南朝山水诗与隐逸之关系这部分内容,最少且不 够系统。 章尚正先生的中国山水文学研究( 学林出版社,1 9 9 7q i ) 剥隐逸文化j 隐逸与南朝山水诗 山水诗的关系作了概括性的论述,虽然篇幅有限,但探讨了隐逸文化对占代山水 诗艺术风貌形成的整体性影响,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特色。在所有研究山水诗的论 著巾,采用这种视角的,到目前为止并不多见。不过这毕竟是一部有关l 【i 水文学 的专著,正如作者自己所认识到的,“山水诗与隐逸文化的关系足以写成一本厚 书”( 页2 8 ) ,这一任务不另作专门研究显然是难以完成的。 新近出版的一部山水诗论著是陶文鹏、韦风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占代 【i i 水诗史(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4 年) ,此书容量较大,论述充分。对于隐逸 与山水诗的关系,也展开了较全面的论述。特别是提到“朝隐”现象对山水诗的 影响,此前似乎还没有明确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加以讨论的。可惜的是这一部分内 容只出现在魏晋时段的论述中,而对南朝时期隐逸对山水诗的影响则基本未予涉 及。 纵观这些山水诗研究专著,学者们尽管倾注了大量心血,积累了相当厚实的 研究成果,却还缺乏对山水诗史进行阶段性深入研究的著述,具体到每一发展阶 段,都还遗留下了不少值得进一步追索的课题。至于南朝山水诗的研究,基本是 从艺术形式因承变化的角度展开论述,而对促成南朝山水诗变化的原因则关注不 够。隐逸与南朝山水诗的关系,当然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还有几本专论隐逸的著作,如孙适民、陈代湘的中国隐逸文化( 湖 南出版社,1 9 9 7 年) 是系统研究隐逸文化的专著,并归纳出了隐士的几种类型; 王德保仕与隐( 北京:华文出版社,1 9 9 7 年) 从社会政治学角度分析仕与隐 的不同价值取向,并介绍了历代仕隐之概况:冷成金的隐士与解脱( 作家出 版社,1 9 9 7 年) 立足于生活层面来剖析各时代隐士面对现实及其如何解脱的心路 历程,许建平的山情逸魂一中国隐士心态史( 东方出版社1 9 9 9 年) 从隐士对 山水的吟咏啸歌来揭示中国隐士的心态变化过程等等。这些著作大多属通论性 质,当然都会提到隐士的文化生活,但隐士文学本来就只是这其中的一小部分, 所占份量有限。至于隐逸与山水诗的关系这样比较具体的话题,更不可能详细展 开。 就堆篇论文而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有不少是以隐逸与1 i i 水诗( l 水文学) 二者之间关系为主旨的。如高光复魏晋六朝隐逸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 北方论丛,1 9 8 2 年第6 期) 、韦风娟试论魏晋朝隐之风与山水诗的兴起 ( 社会科学战线,1 9 8 3 年第1 期) 、李亮伟隐逸与古代山水文学( 四川师 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 9 9 2 年第3 期) 、方燕魏晋南北朝的隐逸与山水旅游文 化(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8 年第1 0 期) 、苏美妮论隐逸 生活与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美( 湘潭大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 0 0 0 年第1 21 j ) 、 余静芳“天人合一”、“隐逸情结”与中困山水文学( 丽水师范专利学校学报, 2 0 0 1 年第四期) 、张骏试论隐逸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乐【n 范学院学报,2 0 0 2 隐逸与南朝山水诗 年第6 期) 、王春冰魏晋隐逸观念与山水文学的兴起( 江汉论坛,2 0 0 4 年第 4 期) 等,数量太多,不能遍举。由此观之,隐逸与山水文学( 山水诗) 的关系 这个问题已引起广泛注意,但稍- - :n 览上面丌列的论文题舀。便不难见出,多数 文章还停留在对隐逸与山水审美、山水文学发展的关系进行宏观概述的阶段,就 个别列代的隐逸与文学展开微观探讨的尚很少见。雨细读这些本已稀少的论述, 会发现,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和上述山水诗专著的相关章节重叠。个别论文则大 题小做,如高光复先生的魏晋六朝隐逸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好像是准备全面 研讨这一时期隐逸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究其实际,却仅仅谈了隐逸思想对田园诗 的内容方面产生的几点影响,对山水诗则基本没有用力。 综上所述,关于隐逸与文学( 包括山水诗) 的关系,学界除了对魏晋时期着 力较多之外,其他时段的研究均不多见。在南朝,山水诗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作 者也大都与隐逸的思潮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由于对二者关系讨论得不够充 分,使得我们对此时山水诗的发展原因,无法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即想在 这方面做较为深入的讨论,以期推动对南朝山水诗发展原因的深层次探究。 第三节研究取径 如上所说,关于隐逸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比较深入的研究,通常出自文学 研究者之手。他们一般是从诗歌文本切入,在进一步追索其原因和背景时,引入 隐逸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一外部因素。对隐逸本身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现象层面 上。把隐逸作为专题柬研究的论著则为数寥寥且多属通论性质。对各时代隐逸的 具体成因,也无法详述。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通例,我们拟从隐逸这一方面入手,在了解作为一种社会 现象的南朝隐逸的基础上,再经由山水审美意识这一中介,寻绎隐逸对南朝人山 水观照方式的影响和由此引起的山水诗描写方式的新变。通过这种钩连,从隐逸 这一特定方面,为南朝山水诗特殊风貌的形成展示一部分社会背景。最后则准备 具体分析一下南朝山水诗在隐逸影响之下,究竟形成了怎样的艺术风貌。因此本 文的主体部分出以下三章构成: 第一章,描述南朝隐逸现象的盛行情况,并归纳出这一时期隐逸的家族化、 隐逸生活世俗化和隐逸者文化素养普遍较高等三个特点,进而从名教与自然相合 一思想的深入人心、统治者与隐士关系相对融洽、以及寒族掌握实权和大庄园的 兴起对“朝隐”之兴盛所起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探讨其社会成因。 第二章,描述隐逸所促进的山水审美意识的飞跃,以及隐逸与南朝山水诗艺 术发展之阃必然存在的内在联系。隐逸之风长盛不衰,使得人们与自然同益亲近, 隐遣与南朝山水诗 愈来愈趋向于将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来加以观照。这对南朝【“水诗取材和描写 手段上的流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在谢灵运和谢跳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 流变也和诗人本身隐逸情怀的微妙区别基本契合。为了避免和第三章所论重复, 这里便以大、小谢山水诗取材和描写的不同与两人隐逸旨趣的差异之间密切的对 应关系为例,论证南朝山水诗的艺术进展确实受到了隐逸的深刻影响。这一点得 到确认,便为接下来一章的分析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从精神旨趣、审美理想、艺术品位三个方面,剖析南朝山水诗受隐 逸影响所形成的艺术风貌。出世的理想和理趣的玩味是南朝山水诗精神旨趣的主 流;从审美理想上来说,就是对于形、神、声、色的追求;在艺术品位上则形成 了清新自然、幽寂空灵、萧散淡远的典型特征。 结语部分将把南朝山水诗与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一简单的比较。唐代虽然是山 水田园诗发展的巅峰,南朝山水诗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却足咀与之分庭抗 礼,在诗史上占据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对这种风貌的形成来说,隐逸的影响 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隐遣与南朝山水诗 第一章南朝隐逸 在进入具体讨论之前,有必要对“隐逸”这一概念略作交代。隐与逸合言之 则一,分言之仍有区别。据李红霞的辨析,“隐”主要指一种外在生活方式,“逸” 则除此之外,更侧重于内在精神的超凡脱俗。古人喜言“隐逸”,相对较少用“隐 士”一词,因为前者概念外延更为宽泛,隐士固然是在隐逸,但许多并非隐士的 历史人物也有过为期或长或短的隐逸生活【1 】。就本文来说,考虑到南朝亦官办隐 的“朝隐”风气盛行一时,他们更重视精神上的超拔而非形迹上的高蹈,而我们 将用较多的篇幅去讨论这些朝隐之士,因而“隐逸”用在这里显然比“隐士”更 加准确。它是兼包真隐与朝隐两者的一个概念。 第一节南朝隐逸之风的盛行及其特点 南朝隐逸承续了魏晋的繁盛局面并有所发展。南朝各正史中,宋书隐逸 传收录1 7 人,南齐书高逸传收录1 2 人,梁书处士传收录1 3 人,南 史隐逸传收录3 1 人,去除重复,共4 5 人。如果再考虑到见于其他传中的隐 士,和当时必定存在的一些名不见经传者,南朝短短一百六十余年间涌现出如是 之多的隐士,较之魏晋,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2 】。南朝 隐逸不仅人数大大增加,从表现形态来看,还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 一) 隐逸的家族化。据宋书隐逸宗炳传记载:宗炳的妻子罗氏“亦 有高情,与炳协趣”,非常支持丈夫的行为。宗炳外弟亦以琴书自娱,不就征辟。 同上宗或之传又载:宗炳从父弟宗或之“虽文义不逮炳,而真澹过之”,或 之子真还亦有拒绝征荐之举。这是南朝家族式隐逸的一个典型例证。他如戴氏家 族的戴逵、戴勃、戴顺( 宋书隐逸戴颐传) ,翟氏家族的翟汤、翟庄、翟 矫、翟法赐( 宋书隐逸翟法赐传) ,郭氏家族的郭翻、郭希林、郭蒙( 宋 书隐逸郭希林传) ,何氏家族的何求、何点、何胤( 南齐书- 高逸何求 传) 等,或是世代隐居,或是兄弟共隐,这样的例子当时相当常见,可知南朝 隐逸风气之盛行。 ( 二) 隐逸生活的世俗化。南朝很多隐士,生活一改枯槁闭塞之态,十分适 意自在。如处士何点,虽足迹不入城府,却经常穿着随便,邀游人世,时或酣醉 而归( 梁书处士何点传) 。这种悠游自在的状态集中体现了隐逸生活令人 神往的一而,而也正是这一方面,引发起士大夫对于隐居生涯的强烈向慕。所咀 隐遗与南朝山水诗 何点当时就颇著声望,“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号为通隐。”( 同上) 隐逸生活的世俗化消减了隐居生活清冷寂寞的一面,突出了其白山惬意的另 面,从而得到士大夫阶层更热烈的认同,从而导致了一个相反而实相成的现象 朝隐大量出现。 “朝隐”一词出现很早,如扬雄法言吾予即讨沦过“柳r 惠非朝隐者 与”这一问题。朝隐现象实际出现更早于此,东方朔“避世金马门”“史汜滑 稽列传) 即为一例。然而南朝朝隐之风盛行一时,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迹象。 东晋南朝士大夫充分认识到传统隐逸的艰难,“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 身秽迹,可谓艰矣。”( 王羲之与谢石书) 这不是他们所能忍受的。此时隐逸 生活的世俗化无疑为他们提示了另外一条出路:既然隐士的生活如此潇洒适意, 可见获得世外之趣并不一定要吃那么多苦。反过来说,即便身在廊庙,只要希企 隐逸,似乎也无妨其自诩为心怀山林之人。正如梁元帝全德志论所说;“虽 坐三槐,不妨家有三径;接五侯,不妨门垂五柳。”此语出自帝王之口,更足咀 看出“朝隐”已成为当时自上而下普遍认可的一个观念。南史王弘传附僧祜 传载: 王僧乖占j 雅好博古,菩老、庄,不尚繁华。工草隶,菩鼓琴,亭然独立, 不交当世。沛国刘埔闻风而悦,上书荐之。为著作佐郎,迁司空祭酒,谢病 不与公卿游。齐高帝谓王俭曰:“卿从可谓朝隐。”答日:“臣从非敢妄同高人, 直是爱闲多病耳。”经赠俭诗云:“汝家在市门,我家在南郭;汝家饶宾侣, 我家多鸟雀。”俭时声高一代,宾客填门,僧福不蔫之屈,时人嘉之。 由是观之,朝廷上上下下对朝隐之士均表推崇,朝隐者亦以此自高。另外, 真正的隐士对朝隐的方式也很赞同,南史齐宗室衡阳元王道度附钧传载: 会稽孔硅家起园,列植桐柳,多构山泉,殆穷真趣,钧往游之。硅日:“殿 下处朱门,游紫阙,讵得与山人交邪? 。答日:4 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i 形 入紫阙,而意在青云。”硅大美之。 真隐与朝隐不但不相对立,反而互相称美。可见朝隐盛行实为南朝隐逸之风 的突出特点之一。 确认一个人的立身之道是否合乎隐逸之趣,着眼点不外乎心、迹两方面。如 今,无论对于真正的隐士还是朝隐之人,外在形迹的重要性都已大大降低,人们 便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心态之上。所以南朝人在生活日趋放达的同时,对糙神旨 趣的提升反而愈发重视起来。这时候谈论山林之趣,往往侧重于“澄怀观道”、 抗志尘表的精神追求,很少如两汉那样单纯从全身远祸的角度肯定隐逸。 隐逸在南朝的这种种变化,与山水诗的发展有极密切的关系。从作者构成上 来看,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大都不是纯粹的隐士,而是心在江湖的士林中人。如 谢灵运时而为官,时而家居,在地方官任上也常放游山水,经旬不返。谢跳则是 酯逸与南朝山水诗 一个典型的朝隐者。此时朝隐的大量出现无疑是产生出优秀l l j 水诗人的一个社会 基础。从诗歌旨趣上来看,南朝山水诗乃从玄言诗中蜕变而来,自然承袭了玄学 思想的流风余韵,谢灵运诗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以往我们总是在诗歌本身的承递 这个层面上讨论此一问题,但是同时亦应注意到,“澄怀观道”等思想在某种程 度上也是南朝士人在希企山林时自觉的精神追求。随着诗罩自然山水比重n 益增 加,山水诗乃逐渐同玄言诗判然分流,但后者借助山水以对抗尘世的精神仍在山 水诗中一脉相承下来,后面我们对此还会作比较详细的分析【3 】。 ( 三) 隐士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当时人甚至将文化素养视为隐二i = 和一般劳动 者的一条分界线,“不然,与樵者之在山,何殊别哉? ”( 南齐书高逸传序) 这 又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 1 ) 隐士的文化修养更加全面。这时期的隐士,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所 研习。道家学说和隐士有着天然的关联。此外,儒家学说对隐居者的影响力也不 容忽视,所谓“仕不求闻,退不讥俗,全身幽履,服道儒门,斯逸民之轨操。”( 南 齐书高逸传序) 例如由东晋入宋的周续之对儒学精研有素,“名冠同门”,时 人目为“颜子”( 宋书隐逸周续之传) 。齐代徐伯珍及同郡的楼幼瑜,也都 是精通儒学的饱读之士( 南齐书高逸徐伯珍传) 。还有一部分隐士究心佛 理,如宋时刘慧斐明晓释典,工篆隶,山届时手写佛经二千余卷,常诵者百余卷。 昼夜行道,孜孜不怠,远近钦慕( 梁书处士刘慧斐传) 。南齐时刘虬精信 释氏,衣粗布衣,礼佛长斋,尝注法华经,自讲佛义( 南齐书高逸刘虬 传) 。在此基础上,隐士与佛徒频频交往,僧俗同游共隐的记载亦时见于史书。 如孔淳之游山,“遇沙门释法崇,困留共止,遂停三载”( 宋书隐逸孔淳之 传) 。僧俗辩难论学,较之东晋的支道林等人,亦不少逊。如处士庾承先讲解老 子,远近僧人不约而同前来,一边听讲,一边论难,场面异常热烈( 梁书处 士庾承先传) 。从隐士和僧人之间思想上的交流来看,无论僧、俗,皆是释、 道兼修的。 这一时代产生了许多博学闳通的高逸之士,从他们的著述中即可看出。如沈 飑士“著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易经、礼记、春秋、尚书、 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 南齐书高逸沈飑士传) , 可谓儒、道兼擅。庾诜治学范围更为广泛,“所撰帝历二十卷、易林二十 卷、续伍端休江陵记一卷、晋朝杂事五卷、总抄八十卷,行于世”( 梁 书处士庾诜传) ,著述除经部以外,还包括史籍和类书。有些处士更进而担 负起授业解惑之责。如明僧绍在长广郡崂山,臧荣绪在馀干吴差山,何胤在秦望 山,皆尝聚徒讲学【4 】。这使得此时的隐士,又具有了一层文化传承者的身份。 各种学识在隐士群体中同时得到重视学习乃至相互冲突激荡,造就了南朝隐 逸文化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面貌。玄理仍是隐逸之士知识构成的“个重要组成 隐选与南朝山水诗 部分,但却不可能再占据一个绝对中心的位置;反映到诗歌创作中,便是玄言成 分的慢慢消退。隐士文化修养的丰富多样为从玄言诗向山水诗的演变提供了一个 思想基础。但这只能解释为什么诗人们会将目光从玄理上逐渐移,1 :,却不能解释 诗人们为什么会将目光移到山水上来。为了解答后一个问题,需要指出南朝隐士 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 ( 2 ) 隐逸生活的艺术化。随着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这时期隐逸者的生活, 更加艺术化,更加充满文人的雅致。 南朝出现了一大批擅长琴棋书画的隐士。刘宋的戴顺善于新声变曲,其游 弦、广陵、止息三调,迥异俗乐( 宋书隐逸戴颞传) 。正如同代的 朱长文琴史所说:“夫琴者,闲邪复性、乐道忘忧之器也”,而沈道虔尽管“菜 食,恒无经日之资”,却仍能“琴书为乐,孜孜不倦”( 宋书隐逸沈道虔传) 。 可知此时的隐士已将琴艺视为澄怀之道而乐此不疲。 绘画方面,如宗测“自图阮籍遇苏门于行障上,坐卧对之”( 南齐书高逸宗 测传) ,此为以画养心之一例。南朝隐士中涌现出了几位留名青史的著名画家。 如戴逵,谢赫古画品录称其“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山图圣贤,百工所范。 苟、卫已后,实为领袖”。又如宗炳,祖孙皆善画,同列名于张彦远历代名画 记卷一叙历代能画人名中,宗炳所作画山水序更是成为南朝绘画与山 水美学中一篇重要的理论著述。 画山水序之作,不仅体现出其深湛的绘画造诣,也为当时隐逸之士对山 水的深刻体认作出了定的理论总结。这和他的“好山水,爱远游”( 宋书隐 逸宗炳传) 当然是分不开的。其实翻开南朝史书,喜爱山水的隐逸之士不胜 枚举。宋书隐逸传收录的1 7 人中,就有8 人留下了性好山水的记载。这是 前此所罕见的。下逮齐梁,隐居者爱好登山临水的亦代不乏人。如沈飑士“闻郡 后堂有好山水,乃往停数月”( 南齐书高逸沈飑士传) ;刘欹和族弟共隐, “邀游林泽,以山水书籍相娱而已”( 梁书处士刘欹传) 。如果说这些隐士 还只是选择一处幽美的山林作为栖身之地的话,戴颐则更迸一步,住进了人造的 园林之中。据宋书隐逸- 戴颤传记载,吴中士子尝相约为之筑室,“聚石 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这种生活环境和世家大族的庄园,电 相去无几了。 真正的世家大族,凭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往往在风景佳丽之地拥有 广袤的庄园。他们主观上把自己的庄园生活也视为一种隐居方式。如谢灵运,史 载其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 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 宋书谢灵运传) 可见他在家居时,是把自己和王 弘之一类隐士等量齐观的。至于他之所以选定会稽作为营构别业之所,“会稽丰f 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 谢灵运与庐陵王义真笺) ,显然也是一个 隐逸与南朝山水诗 考虑因素。而人造园林的“傍山带江”、“有若自然”,刚拉近了居住者与自然山 水的关系。可见不管对真隐还是朝隐之士来说,他们心目中的隐逸生活都呈艺术 化的特征,尤其是对山水的赏玩成为这种艺术化生活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从而 对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以上我们总结出了南朝隐逸的三个特点,这时期隐逸之风为什么盛行_ ;j 1 ;衰 并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答案则要到当时的思想和社会背景中去寻找。 第二节南朝隐逸之风的形成原因 南朝隐逸之风思想上的原因,主要是名教与自然合一理论的深入人心。这一 思想见于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他们将名教与自然看作一个统一体的两面, 如大宗师注说:“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 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 然自若。”这里提出了“冥”即物我两忘的观点,只要做到了“冥”,即使身处 庙堂之上,也有如遁迹山林之中。他们就用这种理论把传统观念中的隐与仕这一 对矛盾统一起来。不难看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在于证明入世的形迹不妨碍出世的 思想,因此常侧重于论证圣人“游外”、“终日挥形”的合理性。但至少向、郭还 不可能彻底否定避世之行,反而努力在证明着入世与出世根本精神旨趣上的一致 性。相应的,南朝统治者和隐士的关系,大体上也是相当谐和的。 南朝历代统治者大都作出崇隐的姿态,或关照其日常生活,如宋太祖之于沈 道虔( 见宋书隐逸沈道虔传) ;或尊重其归隐志趣,如齐太祖之于褚伯玉 ( 见南齐书高逸褚伯玉传) 。隐士和帝王直接交往,亦屡见不鲜。如关康 之深研左传,“齐高帝晨领军时,素好此学,送本与康之,康之手自点定。又 造礼论十卷,高帝绝赏爱之。”( 南史隐逸关康之传) 梁代刘慧斐得“世 祖及武陵王等书问不绝”( 梁书处士刘慧斐传) 。梁高粗未称帝时与陶弘景 善,“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盏相望。”( 梁书处士陶弘景传) 陶弘景至有“山中宰相”之称( 南史隐逸陶弘景传) 。此皆帝王崇隐之证。 统治者投之以桃,隐士们也报之以李。就拿陶弘景来说,“【萧衍军】平建康,闻议 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 梁书处士陶弘 景传) 这显然是一次政治投机。可见当时的隐士,也未必是和世事绝缘的。统 治者拉拢隐士,反过来,隐士也比较认同甚至支持他们的统治,二者可说是形成 了一种“良性互动”,彼此的关系协调程度之高,比魏晋时期迈进了一大步【5 】。 南朝留给隐士的存在空间相对较大,无疑是隐逸之风盛行的有利条件。 统治者崇隐的姿态也促使士人阶层更加欣赏世外之趣,但他们又不愿放弃优 1 0 隐逸与南朝山水诗 裕的生活条件。当时的“朝隐”迎合了这种趋势,解决了二者间的矛盾,“为 部分大官僚获得仕宦和隐逸的双重满足打开了通道。”f 6 1 而“朝隐”之所以是可 行的,至少依赖于这样两个原因: 一是南朝寒族往往掌握着实际的政治权力。宋、齐的开国君主均出身寒素【7 】, “其他立功立事、为国宣力者,亦皆出于寒人”【8 】。赵翼举的例子旱,刘宋有檀 道济、朱龄石、沈田子、毛惰之、朱惰之、刘康祖、到彦之、沈庆之等人,萧齐 有王敬则、张敬儿、陈显达、崔慧景等人。除这些人外,如徐羡之“起自布衣” ( 宋书徐羡之传) ,傅亮本为“布衣儒生”( 宋书傅亮传) ,羊希出身“卑 门”( 宋书羊希传) ,苏宝生“本寒门”( 宋书苏宝生传) ,吴喜“出自卑 寒”( 宋书吴喜传) ,虞惊与萧道成为“布衣之旧”( 南齐书虞惊传) ,江 谧也是寒士( 南齐书江谧传) ,可谓数不胜数。在当时的等级观念中,这些 寒士地位自然比不上士族子弟,但他们却手握实权。其中少数人官至通显后希图 跻身士流,竟然也能如愿,像徐爰,就是“拔迹厮猥”,却因“官参时望”而得 以“门伍豪族”的( 宋书徐爰传引徙徐爱诏) 。而且宋、齐之君本属寒 门,对士族不免抱着既想获得其支持、又对其不无猜忌的矛盾心理,所以一方面 给予优厚待遇,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阻止他们获取实权。谢灵运“自谓习请宜参 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宋书本传) 即是一例。连宋、齐时期位望最高 的士族王俭也不免慨叹:“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茹公( 按指茹法亮) ? ”( 南 史恩悻传) 对士族亲近山水这一现象而言,从积极的角度讲,这使得士族摆 脱了政务缠身的状态,有充分的余暇享受生活,并滋长了鄙夷俗务的心理。从消 极的角度讲,这使得士族对仕途产生一定的疏离感,甚至“常怀愤愤”,转而寄 情于自然山水。这两方面的合力不但推动了朝隐者大量出现,而且将他们的注意 力引向了山水景物。 二是东晋以来庄园的兴起,为南朝“朝隐”者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南朝王族、士人普遍修建园林。“南朝历代在建康城郊以及玄武周围兴建宫御苑 多达二十余处,著名者如( 南朝) 宋代的乐游苑,山林苑,齐代的青溪宫( 芳林 苑) 、博望苑,梁代的江潭苑、建新苑等处,星罗棋布,蔚为大观。” 9 上有 所好,下必甚焉。如徐湛之,“广陵旧有高楼,湛之更修整之,南望锺山。城北 有陂泽,水物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1 繁茂,花药成行。 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 南史徐湛之传) 许多士人热衷于此,作为怡 情养性之具,梁代名士徐勉在为书诫子篇中就吐露了中年后营构小园的真实 意图:“非在播艺,以要利入,正欲穿池种树,少寄情赏。”网林密稚使得他们 也能很方便地互相欣赏,如袁粲,“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 人,真造竹所,啸咏自得。”( 南史袁湛传附粲传) 更有助于这一风习的 盛行。江淹自序即曾表白“常愿幽居筑字,绝弃人事。”其中有些大庄园 隐逸与南朝山水诗 常是自行生产,自给自足,自成一个小社会。用颜之推的话来说:“闭门雨为生 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颜氏家训治家篇) 即使和外界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