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题跋”是附于一定载体之后的杂记散文。它的源头虽可追溯到汉晋六朝, 但作为一种文体被确立是在北宋。这与时代的激发、散文内部诸要素的演进和创 作主体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苏轼黄庭坚的题跋文不仅是宋代学术文化昌盛的具 体体现,而且标志着题跋文内容与艺术新的开拓。同时展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 品性涵养,代表了题跋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使题跋文获得 了长足的发展并趋于成熟,促成了它的正式定型。 本文建构了一个考察苏黄题跋的坐标系,对苏黄题跋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绪论对苏黄题跋还没有形成专题系统研究的现状予以总结,阐发了本文的选 题意义。 第一章界定了题跋文的含义,对其起源、发展的全过程以及苏轼黄庭坚题跋 的开拓意义进行了论述。 第二章考察了苏黄题跋的时代动因,着重研究宋代整体的学术文化水平、散 文发展、创作主体趣尚对苏黄题跋的积极影响。 第三章论述苏黄题跋在题材、体式、表达、趣味上的拓展创新,并对它们在 这四个方面的共同趋向与相异风貌作了对比研究。 结语概括了苏轼黄庭坚在题跋发展史上的地位,认为两人处于中国古代文 化、古代散文等高峰的交汇点上。又是文艺性题跋的首倡者,对影响题跋文发展 的诸多因素作了海纳百川式的融合,从而取得了题跋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题跋苏轼黄庭坚文体开拓北宋文化北宋散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s c f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a r em i s c e l l a n e ao rp r o s ew h i c ha r ea p p e n d e db e h i n dt h e c a r r i e r s t h o u g h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o r i g i nc 眦b e a s c e n dt oh a na n dw e i j i n d y n a s t y , i ti s s o n gd y n a s t yt h a ti t i sa c c e p t e da sas t y l e 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i sr e l a t i v et ot h e t i m e si n s p i r i n g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p r o s e sf a c t o r sa n dt h em e n t a l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 w r i t e r s t h e 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o fs us i f ta n d h u a n gt i n g j i a n a r eb o t h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 so f p r o s p e r i t yo f s c i e n c ea n dc u l t u r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s i g n a lo f t h en e w e x p l o i t a t i o no f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c o n t e n ta n d a r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i r 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e x h i b i t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s e l f - r e s t r a i n to fs c h o l a r - b u r e a u c r a t s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ya r et h em o s ts u c c e s s f u lc o m p o s e r so f t h e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e r s t h e y a d v a n c et h i ss t y l eg r e a t l ya n dm a k et h e s t y l em a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t r u c tar e f e r e n c ef l a l n ef o rt h es t u d y i n go fs us h i sa n d h u a n g t i n a r t s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as y s t e m i cr e s e a r c hi sd o n eo ns us h i sa n dh u a n g t i n g j i a n si n s e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nt h ep a p e r t h ep a p e r c o n s i s t so f f i v e p a r t s :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r e s e a r c ho fs us h i sa n dh u a n g t i n g j i a n s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ss u m m a r i z e d , 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to fr e s e a r c hi nt h i s p a p e r i sd e s c r i b e d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es i g n i f i c a t i o no f 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sd e f i n e d t h e o r i g i n a n dt h ec o u r s e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d i s c u s s e d t h ev a l u eo fs us h i sa n dh u a n g t m g i i a n s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sp o i n t e do u t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t i m e sr e a s o no ft h ef o r mo fs us h i sa n dh u a n g t i n g i i a n si u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i s a n a l y s e d t h e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 o nt h el e v e lo f l e a r n i n ga n dc u l t u r e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o s ea n dt h ew r i t e r s i n t e r e s t s w h i c ha l l a c t i v e l ya f f e c tt h es us h i sa n dh u a n gt i n g j i a n si n s c f i p t i v e w r i t i n g s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ed e p l o i t a t i o na n di n n o v a t i o no fs us h i sa n dh u a n g r i n g j i a n si n s e f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nt h es u b j e c tm a t t e r , t h ef o r m ,n l e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t h e i n t e r e s t sa r ed i s c u s s e d t h ec h a p t e ra l s oc o m p a r e ss us h i si n s e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w i t h h u a n gt i n g i i a n si n s c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i nt h ef o u ra s p e c t sa b o v e nt h ee n d ,t h e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dt h es t a t u so fs us h ia n dh u a n gt i n g d i a n s i n s e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i nh i s t o r y i ti st h o u g h ti nt h ep a p e rt h a t s us h ia n dh u a n g l i n g i i a na l eo n t h e t o po f t h e m o u n t a i no f p r o s ea n dc u l t u r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y 眦 t h e e x p o n e n t i a lo f i n s e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a n dg o tt h eg r e a t e s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k e y w o r d s t h ei n s e r i p t i v ew r i t i n g s ,s us h i ,h u a a gt i n g i i a n ,d e p l o i t a t i o no f s t y l e c u l t u r e i l ls o n g d y n a s t y , p r o s e 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i 绪论 “题跋”是附于一定载体之后的杂记散文。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 中对此一文体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题跋( 题、跋书、读) :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 书之类,前者序引、后者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 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至综其实则有四焉:一日 题,二日跋,三日书莱,四日读某其词考古证今,释疑订谬,褒善贬恶, 立法垂戒,备有所为,而专以简劲为主,故与序引不同。o 不仅于题跋的写作缘由、文学功能的多样性有所交待,而且对题跋的位置、不同 称谓、风格等形式因素也作了简要说明。由于作家的“感而有得”随着时代的变 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这种形式上需与相应载体结合的文艺短章从产生的时 刻就被赋予了能够适应多种题材的特性。同时,题跋之作多述说心得、于短小篇 制内自由挥洒,所以没有固定体式。题跋所具有的这种巨大包容力和灵活性在苏 轼、黄庭坚的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展现。他们对题跋文进行革新、赋予题跋以 情趣与神韵,不仅使题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趋于成熟,而且使其逐渐从不受重 视的短章小品发展成为与传统文体并驾齐驱的独立散文门类,对后世散文的分类 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学术界至今仍没有形成苏黄题跋的专题系统研究,其原因包含多方面 的因素:一、从古代文学研究的整体着眼,各类关于古代散文体裁、古代散文发 展史、古代文学史的论文与专著中大多止于介绍性的研究,缺乏针对题跋文体发 展的系统论述;二、从宋代文学的断代研究着眼,宋代散文与宋词、宋诗相比, 本身就较薄弱,而在有限的宋代散文研究中,学者也往往集中于某大家的整体 研究,较少涉及散文体裁的研究;三、从对题跋大家的研究着眼,学者也多集中 于作品的赏析,而缺乏作家与时代、作家与文化的多元研究和作家之间的对比研 究。黄庭坚的题跋研究最足以说明此一问题。前人大多围绕诗与词来评论黄庭坚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8 月第1 版,1 3 6 页 的创作,认真分析和研究黄庭坚散文的作者和文章并不多见。文学史和文学批讦 史的专著对他的散文也很少论及,甚至只字未提者亦非仅见。散文的整体关注都 如此缺乏,更何况题跋一体。 尽管如此,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宋代题跋文尤其是苏轼、黄庭坚题跋的研 究还是在纵向的梳理与横向的拓展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一、通过学者们的 努力,苏黄题跋研究从无至d 有、不断深入,由苏黄题跋整体的思想艺术研究转入 某一类题跋的专门研究。邓安生的古代题跋试探。、黄国声的古代题跋选前 言o 和罗灵山的题跋三论o 在界定“题跋”含义、考察题跋起源、勾勒题跋 文发展大致轮廓的同时对苏黄题跋的成就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的研究虽然多 从文体学的角度着手,却为苏黄题跋的研究打开了局面。詹八言的黄庭坚书法 论读 回、郭隽杰的苏轼题跋浅探由是较早的关于苏黄题跋 的专题研究,奠定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基础。王诃鲁的论 的审美魅 力 、赵庚华的从 看黄庭坚的书学思想。、魏景波的东坡题 跋思想艺术浅论曲则不断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努力向专题研究的深处挖掘。二、 苏黄题跋的研究范围逐渐拓展到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的各个层面上。杨庆存 的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回与朱迎平的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 化意蕴 分别将苏黄题跋放到宋代散文、宋代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考察,在更 为开阔的视野中全面肯定了苏黄的开拓对题跋文发展的意义。这层面的研究还 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学者更进一步的探讨。 虽然苏黄题跋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规模,但学术界有关苏黄文艺思想与创作成 就的研究成果却甚为可观,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征引的第一手材料不少来 源于苏黄题跋。仅举一例加以说明:年代以来,学术界发表了不少关于黄庭 坚诗论再探讨的文章,对于黄庭坚的诗论是否回避政治、漠视思想内容的问题, 天津师大学报1 9 8 6 年第5 期,6 4 页 黄犀声;古代韪跋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9 月第l 版,前言 益阳师专学报l1 9 9 4 年第2 期,2 0 页 t 九江师专学报 1 9 8 5 年第3 期,1 8 页 苏轼研究学会煽苏轼文论丛) ,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8 6 年3 月第1 版,7 l 页 九江师专学报 1 9 9 5 年第3 期,5 3 页 辽宁师专学报 2 0 0 1 年第l 期4 6 页 胰西教育学腕学报,2 g o ! 年第1 期,钞页 中国社会科学 1 9 9 5 年第6 期,1 5 4 页 文学遗产2 0 0 0 年第4 期,斟页 2 无论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讨论主要都是围绕书王知载 1 9 8 6 年第3 期) i 壹清华的黄庭坚与严羽的人 格意识(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 9 9 2 年第4 期) ;吴晨的黄庭坚诗学观论纲(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 9 9 3 年第4 期) 锌学术论文。 3 第一章苏轼、黄庭坚题跋的文体意义 首次大规模将宋人题跋辑录于津逮秘书的毛晋认为“题跋一派,惟宋人 当家”。,晚明小品大家陈继儒也称苏轼、黄庭坚“最妙于题跋”。然而,究竟 宋人于题跋一体作了如何的开拓以及苏黄为何体现了题跋的最高成就,都必须放 到题跋文发展的历史中考察。因此,我们必须对题跋文的起源、发展的全过程进 行追溯。 第一节题跋在宋前的流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题跋”一词的含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题, 额也引申为凡居前之称。”。此后张相在古今文综中解释“题”这一文 体为:“说文:题,额也。引申其谊,遂为居前。此一说也。诗:题彼脊 令,传日题,视也。释名亦日题,谛也,审谛其名号也。此一说 也。然题之为文,不必居前,题后之体,可为左证。斯审谛之说允矣。”回吴 曾祺也说“题后即书后也。谓之题者,取审谛之义,义见释名”o ,明确地 指出了“题后”的“题”字应取“审谛”之义,与位置前后并无关涉。王兆芳文 体通释:“题后为后叙,亦谓之节后,从篇卷之后题识书籍而叙述也”西,可见, 属于“题跋”的“题后”一体是附在卷末的评介、陈述文字。再来看跋。清桂馥 的说文解宇义证云:“跋,躞跋也”o ,王兆芳进一步解释为“跋,蹊跋也, 前躐也,从后为叙若欲前躐也。读书道心得或记己身关涉本书之事也。主于就书 明毛晋:容斋腭聩跋,律进秘书) 博古斋据明汲古阁本1 9 1 2 年影印 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书橱侍御刻苏黄题跋 ,转引自黄离声的古代压跋选前言第3 页 汉许慎提、清段玉藏注t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l o 月第1 版,1 4 6 页 清张相t 古今文综曩,古今文综 第7 册,中华书局1 9 1 6 年铅印,2 7 页 清吴曾祺纂录t 文体刍育序跋类第二 ,涵芬楼古今文钞,商务印书馆1 9 1 4 年铅印 转引自金振邦煽著- 文章体藏辞典文体总类窟后) ,文章体裁辞典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6 月第l 版9 页 清桂馥掼:说文解字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3 月第1 敝,1 7 8 页 4 写志,语系篇卷后,名异从外引。”。贺复征的阐释较易理解:“跋,足也。中共 义于下,犹身之有足也。”o 张相的古今文综则对“跋”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 的论述:“综其流别,约分为四:捃逸抽秘,考订丛残,是日故籍之属;一帛一 缣,望古遥集,是日书体之属;文章不朽,性命与契,是日诗文之属;摩擎尺幅, 遐思渊渊,是日图画之属。大抵技张剩义,景仰名流,体为志余,词为杂缀。” 照此看来,“跋”也是附于各种载体之后、对其进行说明品评的文字,不过,这 里或考订、或感怀,突出了杂记的性质。由予“题”与“跋”“其意不大相远, 故( 宋) 文鉴、( 元) 文类总日题跋”。回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所讨论的 “题跋”仅指“题跋文”一种,不涉及题画诗、题壁诗等文字。 题跋滥觞于汉代。在当时解诂注释风潮的滋养下,出现了一些对特定书籍内 容进行介绍、校勘、注释、评价的文章。这些文章与后世考证典籍流传与疑经解 惑之类的题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向的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 书录、韩非子书录、列子书录、邓析书录、关尹子书录、子华子书录, 都是对删定、校雠典籍过程的总结。赵岐作孟子题辞,篇首即云:“孟子题辞 者,所以题号孟子之书、本末指义、文辞之表也”,篇中又云:“今诸解者往往摭 取而说之,其说文又多乖异不同惟六籍之学,先觉之士,释而辩之者,既已 详矣。儒家惟有盂子,闲远微妙,组奥难见,宜在条理之科。于是乃述己所闻, 证以经传,为之章旬,具载本义施于新学,可以寤疑辩惑”,。不仅于诸家注 者有所评议,而且对作此书的义旨也有所交待。程千帆先生在校勘略说一文 中列举了七种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认为“题跋”是一种“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 勘记” 。上述文章既涉及校勘工作、记述研究心得,又篇帙短小、附于书之前 后,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题跋”,却不失为其源流的一支。 同时,汉代也产生了品评文字的题跋。清吴曾祺在文体刍言中称:“班 转引自金强邦编著t 文章体裁辞典文体总共露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6 月第1 版, 9 页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巷三百六十八,清纪昀等总纂文渊阁四库全书) 集部总集类,台湾商务 印书馆1 9 8 3 年韧版( 以下仅注分类与出处) 清张相:古今文综题 ,古今文综 第7 册。中华书局1 9 1 6 年铅印,”页 鹏郎瑛z 七惨共稿卷二十九。各文之始转引自吴文治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_ 编柳宗元卷, 中华书局,1 9 6 4 年1 0 月版2 3 7 页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六朝文) 中华书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8 1 4 页 程千帆:校勘略说,用堂文薮,齐鲁书社,1 9 8 4 年1 月第1 版,2 0 7 页 5 孟坚有记秦始皇后一篇,意。书后之体,当权失于此。”。东次荣邕育魑 曹娥碑后八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注文日: 后汉列女曹娥传: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 焉,注引 会稽典录: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弱冠有异才,作曹娥碑, 操笔而成,无所点定,其后蔡邕又题八字。国 说明了这八个字是蔡邕题于邯郸淳碑文之后的文字。而且这八个字还是“绝妙好 辞”的隐语,标明了蔡邕对此文的赞许。因此,蔡邕算是可考的最早的题跋作家, 这八个字也是最早的具“题后”性质的文字。又,张岩在试论中国画的题款与 题跋一文中通过分析汉代王晖石棺朱雀像中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关系,得出 了“题款、题竣不应是唐代才有,而是在汉或更早就已出现”曲的结论。虽然我 们还不能因此而断言鉴赏书画的题跋也产生于汉代,但亦可备为一说。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随笔写在文章、书画、典籍末尾对相关情事 进行叙写的题跋。公元2 5 3 年,三国吴诸葛恪坚持傻魏,丹杨太守聂友写信劝他 不要一意孤行。诸葛恪就在自己的伐魏论后题写数语作为回信寄给聂友,日: “足下虽有自然之理,然未见大数。熟省此论,可以开悟矣”,o 恃才自傲之态, 充斥字星行间。东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 后阐述了“意在笔先”的书 法理论及有关用笔、点画的方法,是魏晋时期书法成就的记录,但也有学者认为 是伪作,乃“唐初人所为”。o 顾恺之的清夜游西园图“有梁朝诸王跋尾处, 云图上若干人,并食天厨。贞观中褚河南装备题处具在”西,只是此图早已 失传,无法确考。隋朝释智永的书右军 后历数王羲之法帖经过粱陈 乱世、终为作者所得的过程,并论其书“留意运工,特尽神妙”o ,对后世题跋 以“神韵”论书有一定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书籍整理工作已不限于个别字句 的注释,而是扩展到对不同版本的书籍进行互校,从而对后世考证典籍版本题跋 清吴曾祺纂录,文体刍育序酸类第二k 涵芬楼古今文钞 。商务印书馆1 9 1 4 年钳印。另,检全 汉文 米见录有班固的记秦始皇后 ,因俟考 清严可均校辑t 垒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六朝文,中华书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8 9 9 页 伯e 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9 9 页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兰代秦汉魏晋六朝文 ,中华书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1 4 0 7 页 陈滞东;中胃书学论著提要,。成都出版社,1 9 9 0 年版。1 3 页 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锯校订: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题跋部杂录中华书局、巴蜀书杜, 1 9 8 5 年i o 月第1 版,7 7 4 3 9 页 清严可均校辑t 垒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六朝文 ,中华书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4 2 2 4 页 6 的正式出现作了铺垫。晋代孙盛的魏氏春秋异同评是对三国志中是志与 魏志的不同以及传纪与世语的乖离进行的考证与总结。隋朝阳休之的陶渊明序 录则对陶渊明集的三个版本作了简要评述: 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 复阙少。萧统所撰八卷,合序目传诔,而少五孝传及四八目然编次有体, 次第可录。余颇赏潜文,以为三本不同,恐终致忘失,今录统阙,并序目等, 合为一帙十卷,以遗好事者。 另外,陶渊明的读史述九章在内容上开了品鉴人物题跋的先河,在形式 上也是“读”类题跋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形态。他在序言中写明了创作的初衷: “余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o 请代吴曾祺就认为“古人读书,偶有所得, 则书于简之后,因名曰读,备遗忘也。而能者为之,便有词采可观,故可传者亦 多。”西可见,“读”类题跋是阅读前人文字或书籍之后题写的心理感受。在史 记众多的历史人物中,陶渊明选咏了这九章的人物,显然对他们的为人及事迹 深有所感,并且述而赋之,正寄寓着学习与警戒的意思。因此,虽然九章单独成 篇,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题写于史记相应篇章之后的“题跋”。 细细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这些题跋或其雏形作品,我们可以发现,随 着书法艺术在晋代的走向极致,一些反映当时书法理论的题跋应运而生,成为这 一时期的主流;同时,魏初“九品官人法”促成的“人物品鉴”之风逐渐出现了 “人物品鉴经验向文艺审美品评的移植”,o 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人物品鉴与文 艺评论就产生了不解之缘,因而,品评人物的题跋也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在形式 上,除了“题后”之外,蹶跋还出现了“书后”、“评”、“读”等称谓。虽然这一 时期题跋的创作数量有限,但也呈现了些许新的时代特点。 唐承六朝之后,所作题跋虽尚不足同后代匹敌,但数量已远超过六朝,题材 与形式都有进一步的拓展,且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唐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足迹。 首先,出现了正式以“跋”来命名的书法鉴赏类题跋。卢元卿的法书跋尾 记即载录了唐太宗收集书帖进行鉴定的过程:“按工部侍郎韦公云,贞观中搜 清严可均校辑ti 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六朝文 。中华书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4 0 6 2 更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六朝文,中华书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2 0 9 9 页 清吴曾祺纂录:文体刍盲- 序跋类第二,涵芬楼古今文钞 ,商务印书馆1 9 1 4 年铅印 赵险峰:魏晋南北朝文艺品评瞥窥 ,河北学刊 1 9 9 5 年第3 期,6 9 页 7 访王右军等真迹,出御府金帛,重为购赏。人间古本,纷然毕集,太宗令魏少师 虞永与褚河南等定其真伪,太宗尤爱右军墨迹,流风所及,唐朝的书家不仅为 魏晋诸贤的书帖、拓本广为题跋,而且也为当代名公的书迹题识。文中就有“元 悌等又割去前代名贤押署,以己名氏代焉”、“前后所见贞观十三年及开元五年书 法,跋尾题跋名人”。等语,可见,“跋”初起时是在书帖余幅上签署人名以表示 该件已经鉴定,渐次又有人添些记叙、说孵性的文字。此时的“跋”一般还比较 简短,韩择木的相国帖跋、口( 缺姓) 几元的汝南公主墓志铭跋与陶谷 的右军书黄庭经跋、续跋都是典型的书法短跋。另外,全唐文还录有 欧阳询的题诸家书帖、柳公权的题王大令 等题跋。但晚唐杜希 遁的大还丹金虎自龙论跋却与书法没有关系,不仅较为详尽地记叙了自己避 祸时与大隐南阳公的知遇之交、对南阳公作了“耽元悟真、栖心闲雅”的评价, 而且发表了一番议论:“夫为交者,有名焉、有利焉。余与公交,非名与利。每 一接,未尝不话道永日,除元之又元外,余无所云,故书先师药诀相赠。”o 我们 于此可以看到,“跋”已经渐渐突破了书法品评的题材,且记叙、议论手法交相 运用,具有了一些艺术特点。 其次,题跋与其载体的结合关系开始发生转变。唐以前的题跋,除了王羲之 的题卫夫人 后篇幅较长外,其余则受原件书写余地的限制,篇幅较 短。唐代的。读”类题跋通常不是写在原件的末尾而是因纸书写的,所以开始打 破限制,篇幅也可长可短。这种变化给文章立意带来的影响就是著者可以借题发 挥,即凭借种种联系、由对载体的敷写生发开去,表达自己对其它事物的看法。 皮日休的读 就是典型的一例,文中云: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以民命唐虞尚仁,天下之民,从而 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 汉魏尚权,驱赤了于利刃之下,争寸土于百 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下,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不曰取天 下以民命者乎? o 仅以读一部古代兵书为因由,抒发出如此大胆而深刻的感慨,是史无前例的。这 种较为灵活的结合关系为艺术手法的运用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因此,被后世作 清董浩等编一 后是他把自己写的欧阳生哀辞抄录给学生刘伉时附后的一段说明、议论文 字:“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 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 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回,其中阐述的“文”与“道”的关系, 是他开展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这篇文章开了后人题跋议论风气之先, 他的学生李翱题燕太子丹传后、晚唐司空图题东汉传后、皮日休题后魏 释老志等等,多是如此。 从以上追溯可以看出,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唐代题跋对时代政治、文化 的反映已有所深入。皮日休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晚唐,当时藩镇割据、党争迭 起,作为一位身济天下的士人,“上剥远非,下补近失”o 的创作动机使他的作品 直指现实、尖锐深刻,被鲁迅先生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o 。 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唐代题跋对唐代文化的反映。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 导者之一,所作的古文形式多种多样,其文或长或短、或庄或谐,但都离不开一 个主题文与遒的关系,除了避 后外,读 、读 皆是此类作品。柳宗元也有一篇读韩愈所作 后,其后的李翱、 来鹄大都遵循这种方法写作题跋,此一体裁即成为古文家宣扬其古文理论的手段 之一,或多或少地折射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演变历程。另外,前文所举的题跋既有 附于单篇文章之后的,也有论议整本书的,未举例的郑畋谒升仙太子庙诗题后、 张昭题窦巩诗后则是题于诗末的,加上顾况的书衢州开元观碑后,不仅 于诗文、书法、典籍、金石等文化内容皆有涉及,而且载体包括“诗”、“论”、 “赋”、“哀辞”、“传”、“志”、“帖”、“经”、“碑”、“铭”诸种,显示了题跋一体 本身所具有的与多类文体相结合的灵活性,其焕发出来的这种包容性和生命力也 蒲董诰等缟,t 全唐文,中华书局,1 9 8 3 年l 】月第l 版,5 7 4 1 页 皮日休:( 文薮 原序 。文薮) 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鲁迅:t 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第l 版,5 7 4 页 9 为后世题跋题材的进一步开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苏轼、黄磨坚题跋的开拓 题跋从汉晋六朝迄于唐,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生成了一定数量的作品,内 容涉及诗文品评、书画鉴赏、学术考证等领域。但由于从事题跋创作的作者十分 有限、而且影响范围不大,所以仍属发轫阶段。到了宋代,全面昌盛的学术文化 不仅造就了大量创作题跋的作家,而且赋予题跋以新的时代内容与艺术风韵,使 这一文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达到了它的黄金时期。 北宋前期作家的别集中,题跋创作仍未普遍、一般只有寥寥数酋,即便如此, 也有一些令人欣喜的发现:董源的 跋、张锡的唐韩斡 跋 都是针对绘画的品评;程戡的赵湘南阳集跋、宋祁的跋柳柳州集则是题 跋文人别集的开始;出现了写于“记”、“赞”文与扇面末尾的题跋。 北宋中期的欧阳修是将“题后”、“书后”、“评”、“读”、“跋”等名称合为“题 跋”一词而正式用于标明该体的第一入,也是大量写作题跋文的始作俑者。他的 文集中有“杂题跋”一卷、收文2 7 篇;又集录自古以来的金石文字编为集古 录、撰成集古录跋尾1 0 卷4 0 0 余篇,不仅数量大大超过前人、而且在内容 与写作方法上也有了较大突破。“杂鼹跋”边叙边议、长短不拘、各适其宜;集 古录跋尾考订金石铭刻、注重客观严谨的辨析、肇后世题跋学术考订一派之端。 可以说,欧阳修以其创作实践为后来者做出良好的示范,有力地推动了题跋的发 展。此后,蔡襄、文同、曾巩、王安石、苏颂、郑獬、张舜民等多有所作,而“表”、 “颂”、“尺牍”、“序”、“年谱”、“行状”等文也出现在题跋日益丰富的载体名单 上。 生活于北宋中后期的苏轼与黄庭坚在题跋文的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苏轼的 题跋文有6 7 9 篇回,黄庭坚有4 4 8 篇曲。他们的题跋无论数量、质量都超越了前辈, 且被后人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其创作成就表现在:一、题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据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 统计( 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第1 版) ,其中正文5 7 4 篇、侠文汇编t 0 5 篇,同一题目下有多篇的不重复计算,以下引用的苏轼耀跋均出自该集,故仅注卷页 据屠友祥校注的山谷题跋) 统计( 上海远东出版杜1 9 9 9 年1 月第1 版) ,该校注。以津遮秘书 本为底本,并参校明黄嘉惠校刊本,又自山谷剐集 及豫章先生遗文) 中辑出题跋文数篇,以为 补编”,其中正文3 8 2 篇、朴犏酌篇,以下引用的黄雇坚嚣姣均出自谖集,故仅注卷页。 l o 考察苏黄题跋酶载体,遍及经史子集、诗文书画,而一些记游、书每之作更广及 笔墨纸砚、琴曲酒茶,乃至山川寺宇、逸闻掌故、风物习俗,可谓无所不包。另 外,虽然前人已有诗文品评、书画鉴赏等内容,但多是偶发议论,苏黄则在题跋 中借助诗文书画阐发自己的文艺观和审美观、且自成系统,为后人研究他们的思 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二、体式灵活。苏黄题跋既不象韩愈的题跋那样强调道学, 又没有欧阳修题跋那样集中于学术考证,因而没有固定体式,往往轻巧灵活、不 拘一格、“随物赋形”o 、因情而立。三、表达丰富。文学类题跋的表达方式,较 之学术题跋有了很大发展。状入、记事、描写、抒情、议论,无所不用,且往往 交错运用,浑然一体。四、趣味盎然。苏黄题跋语短意深,情趣与理趣兼具,再 加上融入作者个人独特的本性与品味,往往令人回味无穷,饶有兴趣。苏黄不仅 使题跋的题材拓展到宋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以其自然畅达的行文风格、 丰富多样的表现技巧、才情与理趣兼备的意韵,大大开拓了题跋的境界,将该文 体的文学性发挥到了极致。由于下面将就此一问题进行专章论述,兹不赘言。 南宋、金元、明的题跋大都承袭苏黄的风格余绪,题材则以书画品评为主, 特别是晚明的小品文,有些作品即便放于苏黄题跋中也是几可以乱真的。有清一 代,写作题跋之风极盛,凡有文集几乎无不收有题跋在内,作者之众、作品之多, 似乎有远过宋人之势。钱谦益在跋 中形容到: 先辈题跋书画多云莱年月日、某人现陆放翁跋所读书,但记勘对装潢 岁月,寥寥数言亦裁集中,盖古人读书多立言慎于古人著作,菲果援据谈博、 商定详审,不敢轻着语,亦文章之体要当如此也。令人于法书名画强作解 事、蝉连满纸,必不肯单题姓名。坊问椠本,不问何书,必有跋尾附赘其后, 如涂鸦结蚓,漫漶不可了9 乾嘉之际考据之学的漫染使题跋渐失文艺趣味,转向金石、碑刻、书籍版本考证 一途。 对题跋一体追溯至此,同时参考徐师曾“其词考古证今,释疑订谬,褒善贬 恶,立法垂戒”的论述,我们可以将“题跋”大致归为两类:一是考证金石、书 画、典籍等的真伪、流传过程及对这些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学术性题 自评文苏轼文集,卷六十六。2 0 6 9 页 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锅校订: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题跋部艺文中华书局、巴蜀书社 1 9 8 5 年1 0 月第1 版,7 7 4 3 9 页 跋,它们与其载体的联系较为紧密,注重客观严谨的辨析;二是对诗文、书画、 人物的品评及对有关情事进行叙写的文艺性题跋,其中还包括借由山川风物等多 种其它载体生发开去的作品。它们与其载体的联系较为松疏,注重主观的抒发性 灵。如果说欧阳修将学术性题跋发展为专门之学的话,那么苏黄则是大量创作文 艺性题跋的始作俑者。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把题跋分为学术与文艺两家只是一种 宏观上区分,具体到宋及以后的某个作家或某篇作品,则往往两者兼备。它们同 源而异流、同体而异趣,又互为补充、互相映衬,以其多姿多彩的作品在散文的 园圃中争奇斗艳、蔚成大观。 题跋文作为一类文体编入总集,于北宋尚未见,文苑英华将其归入“杂 文”类、唐文粹则分别归入“古文”、“传录记事”等类中。至南宋吕祖谦编 宋文鉴,始立“题跋”一类,录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2 2 家题跋 之作4 6 首为2 卷,其中即包括跋、题后、书后、读诸体。此后历代总集多立此 类,文体论著也多论及此体:南宋文苑、金文雅、金文最、元文类、明 文衡、古今文致等文集都将“题跋”或“跋”单独列卷;明末毛晋辑津逮 秘书,还择录宋人题跋2 0 家7 6 卷专为一集。从题跋文的缘起与流变来看,这 类文体的源头虽可追溯到汉晋六朝,但其作为一种文体被确立是在北宋。苏轼黄 庭坚对题跋文的发展革新和他们的创作实绩促成了题跋文的正式定型,也使它得 以在散文文体中与传统文体并驾齐驱。 1 2 第二章苏轼、黄庭坚题跋的时代动因 考察题跋文的流交过程之后,我们可以看到,题跋文的面貌不仅取决予所处 时代学术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而且与同时代散文自身的发展以及创作主体的审 美趣尚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对宋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散文由唐至宋的演变和宋 士大夫的品性涵养进行宏观审视之后,我们对苏黄题跋的考察才可能得出客观的 结论。 第一节北宋文化对苏黄题跋的外部激养 “一代学术之勃兴,必有其特殊的背景及其它关系焉。兹言宋学,当于其时 政治之影响,首述及之”,可以说,宋代为革除唐五代弊病所实行的“佑文” 政策为题跋的繁荣提供了优裕的政治环境。赵宋王朝是在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军阀 混战、思想文化失序的阵痛之后建立的,长期的军阀混战导致了武人拥兵白恃、 军阀割据,也使思想文化长期紊乱、世风败坏、伦理道德颓落,“士大夫忠义之 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o 为了解除武人于政的威胁,重整封建伦常,以维护 和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北宋统治者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佑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兴 文教,抑武事”固,欲“以文化成天下”。回这些措施对文人创作题跋文的具体影 响可从复兴儒学、科举改革、文官政治三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首先,复兴儒学使文人普遍具有了参与时政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积极有为、 注重修德的士人风气。宋初大儒石介认为“女后乱之于前、奸臣坏之于中、宦官 覆之于后”o 这些违背儒家传统纲常伦理现象的出现,是唐亡的主要原因。所以, 陈辨凡:两柬思想述评) ,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据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版编校再版,8 页 束史忠义传序,标点本二十五史 第八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l o 月第1 版,2 0 4 4 页 李焘:缨资泊通鉴长编卷十八“太宗太平兴嗣二年正月戊辰”条,文渊阅四库垒书史部编年类 柬赵与时:宾退录 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石介t 唐鉴序 ,徂徕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 集部别集娄 只有复兴儒学,以仁义礼乐为“治世之本也,王道之所由兴,人伦之所由正”o , 宋朝才能“国祚延佑,历世长远”圆。可见,儡学复兴满足了统治者文德致治的 需要。另外,与后来一系列的新政、变法相对而言,宋初三朝为休养生息时期, 墨守成规、因循持重的政治氛围造就了“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 的精神状 态。真宗时宰相李沆就自言“吾为相无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以此报国”回。 这种恭谨静重之风弥漫的结果是“循默苟且,偷堕宽弛,习成风俗,不以为非, 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o 。于是。到仁宗时期,儒家士大夫要求改革弊政的 呼声愈益高涨,他们怀抱儒家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言政教之渊流,议风俗 之厚薄,陈圣贤之事业,论文武之得失” ,从而开创了一代积极有为、献身社 会的士人风貌。与此同时,操守品格逐渐成为北宋中后期品评士人的主要标准。 欧阳修就以“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o 来严厉谴责高若讷对吕夷简的阿附, 体现了一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讲操守重节气的使命感与名节观。 我们知道,贯穿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与儒学复兴运动是互为表里的。作为重 新确立于北宋的重要文体,古文既是文学复古的集中体现,又是儒学复兴的直接 载体,从而成为儒学复兴运动最亲密的伙伴。古文大家几乎也都是儒学复兴的重 要人物。宋史文苑传序论宋代文学尝言“国初杨亿、刘筠,犹袭唐人声律 之体,柳开、穆修,志欲变古,丽力弗逮,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 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予古矣”曲,为了便于明畅地表达 儒学思想,他们对文体和文学语言进行了再次革新,其中包含了不少有关形式和 技巧方面的艺术经验,形成了平易自然的文风,在客观上促进了北宋古文的全面 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的改革为士人提供参政机遇的同时促进了宋人议论、怀疑、 刨新精神的形成。科举制度自隋朝始创以来,经唐代而体制初备。进入北宋,随 孙复t 儒辱,孙明复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集部别集类 石介t ( 唐鉴序,l 徂镰集 卷十八,文渊阁t 四库全书) 集部别集类 李焘:续资治避鉴长嫡 卷一百八十九“仁宗嘉祜四年三月己束”条文渊匍四库全书 史部编年 类 歇阳修,归田录 卷一,t 欧阳永叔集 第十四册,商务印书馆1 9 5 8 年4 月第1 版,酆页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八十九“仁宗嘉桔四年三月己未”条,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 类 范伸淹:奏上时务书,范文正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 集部别集类 欧阳修:( i - 高司谏书 ,欧阳永叔集第六册,商务印书馆1 9 5 8 年4 月第1 版,6 页 宋史- 文苑传序) ,标点本二十五史) 第八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l o 月第l 版,2 0 1 3 页 1 4 着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程序及内寄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和调整,扩大了取士名额、加强了公平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