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单位代码单位代码 10445 学学 号号 2007020161 分分 类类 号号 b844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青少年的未来取向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与情绪适应情绪适应 基于变量基于变量中心和中心和个体中心的个体中心的视角视角 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名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申 请 人 姓 名申 请 人 姓 名 于凤杰于凤杰 导导 师师 姓姓 名名 张文新张文新 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提交时间 2010 年年 4 月月 20 日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目目 录录 目 录 . 1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i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1 1 未来取向的文献概述与问题提出 . 1 1.1 未来取向的界定 . 1 1.2 未来取向的理论观点 . 2 1.3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基本特点 . 4 1.3.1 青少年的目标和担忧 . 4 1.3.2 青少年对未来的规划 . 6 1.3.3 青少年对未来的评价 . 7 1.4 未来取向发展的领域特殊性 . 9 2 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 10 2.1 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 11 2.2 未来取向的规划过程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 12 2.3 未来取向的评价过程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 13 2.4 小结 . 14 3 基于个体中心和变量中心的视角 . 14 4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16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8 1 被试 . 18 2 研究工具 . 18 2.1 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 . 18 2.2 抑郁问卷 . 20 2.3 特质焦虑 . 21 3 施测程序 . 21 3.1 主试培训 . 21 3.2 问卷施测 . 22 4 数据管理 . 22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23 1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 23 1.1 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三个领域未来取向的不同类型 . 23 1.2 不同未来取向类型青少年的基本特点 . 26 1.2.1 教育领域不同未来取向类型青少年的特点 . 26 1.2.2 职业领域不同未来取向类型青少年的特点 . 28 1.2.3 婚姻/家庭领域不同未来取向类型青少年的特点 . 29 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的分析 . 30 2.1 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相关 . 30 2.2 青少年的情绪适应对未来取向的回归分析 . 30 2.3 未来取向动机过程的调节作用 . 33 3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关系基于个体中心的分析 . 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3.1 教育领域不同未来取向类型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 36 3.2 职业领域不同未来取向类型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 37 3.3 婚姻/家庭领域不同未来取向类型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 37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39 1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 39 1.1 教育领域未来取向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 39 1.2 职业领域未来取向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 40 1.3 婚姻/家庭领域未来取向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 41 2 青少年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 42 3 基于变量中心和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 . 44 4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领域特殊性 . 45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 46 6 本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 46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48 参考文献. 49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 . 5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7 后记 . 5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个体关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称为未来取向(future orientation) ,它是个体预 期、规划和评价未来生活并赋予其个人意义的能力(nurmi, 1991; seginer, 1992; trommsdorff, 1983) 。个体一生中都会不断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作为儿童 向成年发展的过渡阶段,青少年期是集中思考和规划未来的重要时期。根据 nurmi(1991)从认知动机角度提出的过程模型,个体的未来取向包括动机、 规划和评价三个心理过程。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有助于其当前的心理社会 适应(mccabe salmela-aro seginer, 1992; trommsdorff, 1983). however, even though future events motivate everyday behavior over a life-time, thinking an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adolescents, because adolescence is a transition period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based on nurmis cognitive-motivational framework, future orientat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stage phenomenon that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motivation,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1991).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s adolescents future orienta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t this stage of lif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many aspects of adolescents current and later development and adaptations such as subject well-being (mccabe salmela-aro shobe salmela-aro future orientation; motivation; planning; evaluation; emotional adjustment category number: b8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出 近年来,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个体的积极发展, 重视发展人类自身的力量,这些力量包括心理弹性、乐观和希望、快乐的能力、 勇气以及憧憬未来等(seligman, 2002) 。无论乐观和希望,还是憧憬未来,这些 都是个体未来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在其一生中都会不断地思考和规划自己 的未来,作为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阶段,青少年期是集中思考和规划未来的重 要时期。已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不仅有助于其当前的心理社 会适应(mccabe shobe salmela-aro nurmi, poole, nurmi, poole, nurmi, 1991; seginer, 1992; trommsdorff, 1983) 。 不同的研究者对未来取向有不同的界定,一般来说,未来取向是指联系在一起的 情感、态度、认知和动机成分的集合体(steinberg, et al., 2009) ,包括对未来生 活状况进行想象的能力(nurmi, 1989) ;个体能够规划的未来生活的时间长度, 即时间拓展( “temporal extension” ) (trommsdorff, burger, 吕厚 超, 1999) ;个体对未来的思考或考虑的广度,即时间洞察力( “time perspective” ) (cauffman lanz, rosnati, marta, 陈永进, 黄 希庭, 2005) ; 个体对于未来持有的积极或消极态度的程度 (trommsdorff simons, vansteenkiste, lens, mccabe, trommsdorff, 1983) ,但目前在关于未来取向的核心维度及其测量指标的 问题上,研究者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框架。 另一种认为未来取向是一个心理过程, 以 nurmi 为代表的研究者最早从认知 动机的角度提出了过程模型,认为未来取向是一个多维度、多阶段的过程。在 该模型中, 未来取向包括动机 (motivation) 、 规划 (planning) 和评价 (evaluation) 三个过程(nurmi, 1991) ,动机是个体基于自己的兴趣而设立的目标,规划是指 个体为实现其设立的目标而采取的计划以及相应的行为活动, 评价是个体预期目 标是否能实现的情感体验。从过程观的角度来看,首先,个体通过比较自己的价 值观、需要、有关毕生发展的知识以及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确立自己的目 标;其次,个体在设立目标之后,基于对预期的未来活动的情境知识的了解,规 划如何实现目标;最后,在确定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不断评价实现目标的 可能性(见图 1) 。 图图 1 未来取向的过程模型(未来取向的过程模型(nurmi, 1991) 对毕生发展 的预期 有关发展 背景的知识 技能 自我概念 归因风格 动机 规划 评价 目标 计划 归因 情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动机过程是通过个体指向未来的目标和担忧表现出来的(nurmi, 1991; seginer, 2009) 。 个体在头脑中建构自己的未来时, 总是试图趋近目标并避免担忧, 即个体在憧憬个人未来的同时,也担忧着自己的未来。目标是指个体希望发生的 事情,而担忧是指个体不希望发生、避免发生的事情。个体会通过目标和担忧在 大脑中表征自己的未来, 这些心理表征能够引导个体的日常行为指向自己的目标 (seginer, 2009) 。个体为了设立现实的目标,需要将自身的一般动机和价值观与 所掌握的关于未来的知识进行比较。 规划过程是指个体在设立目标后,需要确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在这一过程 中,个体会设立一系列的子目标,为每一个子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选择实现目 标的策略,进而采取实际行动来执行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境随 时修改计划。对于未来取向的规划过程,研究者多从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进行考 察(nurmi, 1991; seginer, vermulst, seginer, 2009) 。目标是指个体在思考未来时,个体希望发生的事情,而担忧则是与目标 相对的,是个体不希望发生、并试图避免的事情。本研究中,目标和担忧是指个 体在思考未来时所关注的问题,担忧的越多并不必然导致抑郁或焦虑水平越高。 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与其他时期相比,在这一时 期个体所知觉到的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变得尤为重要, 他们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做出 的抉择对以后的成人生活有重要影响(kracke 张玲玲, 2008) 。已有不同国家、地 区及跨文化的研究均发现,青少年思考未来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化相似性,已有 研究一致认为青少年关于未来提及最多的是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的目标 和担忧(lanz, et al., 2001; nurmi, 1991; seginer, 2009; 张玲玲, 张文新, 陈光辉, 陈亮, 2008; 张文新, 张玲玲, 纪林芹, nurmi, 2006)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学校 和家庭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和发展任务, 以及青少年在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角色 过渡为其个人目标的确立提供了基础; 青少年的目标和担忧也反映了他们这一年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龄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即完成受教育的任务、找到工作并为组建自己的家庭而 做准备等(crockett mccabe nurmi, poole, seginer 张文新等, 2006) 。这是由于 在这一年龄阶段,随着青少年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间的临近,以及受到当前严 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和高中生会更多地思考并担忧自己以后的就业问 题,这就使得个体在青少年中晚期逐渐地考虑今后的职业和婚姻/家庭问题,而 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则相对减少(张文新等, 2006) 。 作为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设想, 个体目标和担忧的内容会受到社会性别 角色模式的影响。 已有关于青少年指向未来的目标和担忧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 不尽一致。早期的研究发现女性更重视人际关系,她们提及更多的是个人未来的 婚姻/家庭,而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性别角色以及男女地位的巨大变化, 女性接受教育和参与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加, 教育和职业目标方面的性别差异在逐 渐减少(nurmi, 1991) ,有研究发现女青少年提及的教育目标、职业目标和婚姻/ 家庭目标比男青少年多(nurmi, poole, 周秀琴, 张文新, 张玲玲, 2006) , 而女青少年提及的教育担忧则多于男青少年 (周秀琴, 张文新, 张 玲玲, 2006) 。 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malmberg, 2001; trempala trommsdorff, 1983) , 城乡作为青少年发展的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目 标和担忧。nurmi 等人(1994)的一项关于澳大利亚和芬兰的 13-14 岁和 16-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岁城乡青少年的研究发现, 澳大利亚城市青少年提及的教育目标和职业目标均多 于农村青少年,提及的婚姻/家庭的担忧则比农村青少年少;而芬兰的情况则正 好相反,即芬兰城市青少年提及的教育目标和职业目标少于农村青少年,提及的 婚姻/家庭的担忧则比农村青少年多。国内的研究发现,农村高中阶段的青少年 更为关注未来教育,而城市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则对未来职业关注较多(张玲玲, 张文新, 周秀琴等, 2008) 。 1.1.3 3. .2 2 青少年青少年对未来对未来的规划的规划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和性别群体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未来的规划既 有文化的特殊性,同时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已有研究一致表明,青少年对未来 思考和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的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问题(lanz, et al., 2001; nurmi, 1991; seginer, 2009; 张文新等, 2006) 。未来取向研究关注的是个体 的主要发展目标和规划,尤其关注青少年对个人未来成就领域(教育和职业)与 人际关系领域(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nurmi, pool, nurmi, 1991) 。还有研究发现,女青少年对未来教育 和职业的探索水平显著高于男青少年(nurmi, poole, nurmi, poole, 张玲玲, 2008; 张玲玲, 张文新, 2008; 张文新等, 2009) ,这与西方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当代 中国青少年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他们在受到中 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又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往关于家庭义务感 (fuligni 张玲玲, 张文新, 2008) 。农村青少年在教 育领域的规划受到限制的同时,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未来的婚姻/家庭领 域,农村青少年对婚姻/家庭的投入水平高于城市青少年(于凤杰等, 2010; 张玲 玲, 2008; 张玲玲, 张文新, 2008) 。 1.1.3 3. .3 3 青少年青少年对未来的评价对未来的评价 评价过程涉及个体能够控制自己未来的程度, 因此自我概念对这一过程有重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要影响:个体根据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及对可获得资源的认识,来评价他们实现目 标和计划的可能性。 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个体在思考未来的时候更倾向于外归因 (nurmi, 1991) 。同样,评价过程在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会坚持实现自己先前确定的目标以及个体通过怎 样的方式去实现目标,态度是评价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 已有文献对未来取向评价过程基本特点的研究较少, 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少年 不仅对未来表现出大量的兴趣, 而且他们对未来的态度比较积极 (nurmi, 1991) 。 nurmi 的研究(1989)发现青少年对未来发展的乐观性方面存在性别差异,随着 年龄的增长,男孩变得越来越乐观,而女孩则越来越悲观。青少年对个体的未来 生活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性反映在:尽管他们确实会考虑一些消极的生 活事件,例如离婚、药物成瘾等,但他们并不认为这些消极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 上(nurmi, 2001) ,而且他们能够意识到像失业这样的消极生活事件会发生,但 认为这种事情更可能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而且与问题青少年相比,普通青少年认 为这些消极事件在未来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较小(nurmi, 1991) 。 国内关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评价过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未来婚姻/家庭 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男大学生对未来婚姻/家庭目标的实现持有更乐观的态度, 更希望实现与婚姻/家庭有关的目标(张文新等, 2009) 。对青少年早中期个体的 研究则发现,初中青少年比高中青少年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更积极,更期盼着 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与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初中阶段的青 少年处于青少年早期,其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过渡,思维 尚具有片面性,容易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近乎完美、但缺乏现实性的想象(张 玲玲, 2008)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已有大量基于过程观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特点的研 究。 但是纵观现有文献, 不难发现已有研究都只是孤立地探讨了未来取向的动机、 规划和评价三个过程, 然而单独对某一个过程的研究不足以让人们全面了解未来 取向。未来取向的三个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个人确立的发展目标为评价行为 结果提供了基础;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个体产生积极的情感;个体建构的计划的有 效性影响着目标能否实现,进而影响自我评价。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积极或消极 评价会反过来影响其今后的抱负和所确立的目标、以及对目标实现的规划,对未 来事件的积极态度和内部规划会使个体倾向于确立高水平目标, 并增强个体对未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来目标的探索和投入程度(nurmi, 1991; 张玲玲, 2008) 。也就是说,对于个体而 言,未来取向的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研究单独的某一个过程不足 以揭示未来取向的整体特点。 基于此,本研究拟将未来取向的动机、规划和评价三个过程整合起来进行分 析。对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目标和担忧) 、规划过程(探索和投入)和 评价过程(态度)的五个维度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了解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基本类 型及其基本特点。这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1.1.4 4 未来取向发展的领域特殊未来取向发展的领域特殊性性 除上述动机、规划和评价三个过程外,未来取向还包括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即不同的发展领域,如教育、职业、婚姻/家庭等。事实上,过程只是未来取向 的结构部分,而领域才是未来取向的内容部分。基于已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个体的未来取向具有领域特殊性。 首先, 对于未来思考的内容方面 (目标和担忧) 具有领域特殊性。已有关于未来取向的目标和担忧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所关注的 不同领域的目标、愿望和担忧的内容的文化差异模式不同。已有研究一致发现,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均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有关的目标和担忧有 较多的关注(nurmi, 1991; seginer, 2009) 。除了这些与青少年阶段的主要发展任 务密切相关的目标外,青少年对未来其他方面的思考的文化差异模式不同,对于 休闲娱乐的目标, 在崇尚个体主义和追求物质享受的西方社会如美国和澳大利亚 青少年提及较多(nurmi, poole, sunber, poole, 张文新等, 2006) ,而西方青少年关注较 少。即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典型的发展任务,而这些发展任务影响着青少年的未来 取向,使得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具有文化典型性和领域特殊性。 其次,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不同,个体的未来取向存在领域差异。 青少年期个体尤其关注成就领域 (教育和职业) 的未来取向 (nurmi, 1991; seginer, 2009; 张文新等, 2006) ,成年期的个体对财富和子女的生活关注较多,而老年人 更关注自身的健康和退休问题(malmberg nurmi, 1992, 2005) 。 纵观前述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即便是同处于青少年阶段,个体在未来取向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的不同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发展模式和性别差异模式。 如, 从初中到大学阶段, 青少年提及的职业和婚姻/家庭的目标和担忧的数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但 提及的教育目标和担忧则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张玲玲, 张文新, 陈光辉等, 2008; 张文新等, 2006) ;在教育领域,女青少年的投入水平高于男青少年(张玲玲, 张 文新, 2008) ,而在婚姻/家庭领域,男青少年的探索和投入水平均高于女青少年 (于凤杰等, 2010; 张玲玲, 2008; 张玲玲, 张文新, 2008; 张文新等, 2009) , 最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机制具有领域特殊性。已有研究发现,家庭和 同伴因素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影响具有领域特殊性, 如家庭因素主要能解释 青少年在成就(教育和职业)领域规划和态度的变异,而且对青少年在教育领域 规划和态度的预测力更强; 而同伴既能够解释青少年在成就领域规划和态度的变 异,又能够解释青少年在人际关系(婚姻/家庭)领域规划和态度的变异(张玲 玲, 2008) 。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受到社会文化、自身发展任务的影响,其发展 特点本身以及发展机制均存在领域特殊性, 由此我们预期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 结果也会存在领域特殊性,即不同领域的未来取向对个体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基于此, 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与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密切相关的三大领域未来 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基本特点及其与情绪适应关系的领域特殊性。 2 2 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关系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能够促进个体的情绪适应,增强个体的 主观幸福感 (salmela-ari shobe salmela-aro rothbaum, morling, salmela-aro salmela-aro snyder, cheavens, mccabe salmela-aro vigneau 纪林芹, 2007) 。 目前关于未来取向领域的大量研究, 无论是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特点的研 究,还是考察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或者是其发展结果,所得到的未来取向发展特 点、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果都是基于变量中心得出的。已有研究结论的得出主 要基于样本平均水平的数据,相对忽视了一些重要的未来取向的个体差异,并且 它也不能体现青少年未来取向本身跨过程的复杂性。首先,未来取向的动机、规 划和评价三个过程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不同的组合, 这几个过程的组合模式有 哪些, 目前尚不清楚。 其次, 发展情境论指出个体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张文新, 陈 光辉, 2009) ,研究需要揭示不同群体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机制,而不是去推论整个 人类的一般发展模式(witherington, 2007) ,不同个体的不同未来取向可能会导 致不同的适应结果。有些个体指向未来的目标较多,并不关注发展任务,这样的 人可能为数不多,但是这群人容易出现较多的问题行为,影响自身及周围人的发 展;有些个体的目标可能比较少,但比较专一,对未来发展任务的探索、投入的 水平较高,态度也很积极,则会有好的适应结果。究竟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存在哪 些类型,具有怎样的个体差异,对于这一点尚无系统研究。因此,有必要从基于 个体中心的视角,探讨青少年未来取向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适应结果。 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代表着心理学研究中另一种不同的分析思路, 是发展研 究 中 以 变 量 为 中 心 的 补 充 , 其 理 论 基 础 是 发 展 的 整 体 互 动 观 (holistic-interactionistic) (eye magnusson, 2003; 刘坚, 2009) 。这 种理论观点强调,发展是作为整体的个体的发展,而非某个变量的发展,是互动 的过程。magnusson 指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复杂的,个体是一个整合了 心理、生物和社会特征的整体,并不是变量的总和(magnusson, 2003) 。而未来 取向本身的三个过程即体现了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而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的目 的就在于鉴别出属于特定类型的同质性个体或亚组, 这些类型在理论上是有意义 的或是与理论相符合的。运用这种方法处理数据的基本思想是,使同一类别内尽 可能同质,类别间尽可能不同。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基于那些与研究问题相关联 的个体特征模式来研究个体,关注的主要目标是作为整体的个体所提供的信息。 在未来取向研究领域,以个体中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未来取向的不同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程在某些个体身上是如何组合的, 这些组合的模式与个体的发展结果存在怎样的 关系。 基于此,本研究拟从个体中心的研究视角出发,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考察青 少年未来取向的基本类型,以及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情绪适应结果。 4 4 研究研究目的目的与与研究假设研究假设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如下: 首先,对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基本特点,已有大量研究考察了未来取向的动 机、规划和评价三个过程不同维度的基本特点。然而已有研究均基于变量中心的 方法,而且都只是孤立地探讨了未来取向的三个过程,而对于个体而言,未来取 向的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研究单独的某一个过程不足以揭示未来 取向的整体特点。基于变量的研究相对忽视了一些重要的未来取向的个体差异, 并且它也不能体现青少年未来取向本身跨过程的复杂性。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 基于个体中心的研究视角,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未来取向的动机、规划和评 价三个过程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即同时对个体的动机(目标和担忧频数) 、规划 (探索和投入)和评价(态度)三个过程的五个维度进行聚类分析,以初步了解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不同类型。 其次,探讨未来取向对情绪适应的影响,有利于揭示未来取向对个体发展的 重要意义。 综合已有关于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关系为数不多的文献可以 看出, 已有研究主要考察青少年晚期个体 (在校大学生或者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的未来取向与抑郁的关系,且只关注未来取向的某一个过程,或者是某个过程的 某一维度。对于青少年早中期个体的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关系尚无系统研究。 而且已有研究只关注了情绪适应中的一个方面抑郁, 而忽视了对情绪适应的 另一个重要指标焦虑的关注。基于此,本研究拟以抑郁和特质焦虑为情绪适应的 指标,考察青少年早中期个体的未来取向的三个过程与情绪适应的关系。已有研 究表明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未来取向的不同过程、不同维度对情绪适应有不 同的预测作用,本研究预期,对于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体,评价过程对情绪适应的 预测能力最强,规划过程次之,动机过程对情绪适应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动 机过程与情绪适应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即在目标和担忧频数的不同水平上, 情绪适应的发展特点、城乡差异模式会不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再次,已有关于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关系的研究均属于变量中心的研究范 畴, 这类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未来取向三个过程的不同维度与情绪适应各变量之 间的关系。但是,已有研究结论主要基于样本平均水平的数据,相对忽视了不同 未来取向类型个体的适应结果的差异,即忽视了变量之间关系模式的个体差异。 基于此,本研究拟同时采用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研究方法,以期从变量和 个体的两种视角考察青少年的未来取向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最后,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自身发展任务的 影响,其发展特点本身以及发展机制均存在领域特殊性。而未来取向发展的领域 特殊性是一个重要但又相对被忽略的问题,在已有研究中较少受到关注,本研究 拟考察与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密切相关的三个领域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 庭领域的未来取向,探讨青少年在不同领域的未来取向的不同类型。同时, 本研究预期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对情绪适应的预测具有领域特殊性。一方面,处于 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体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学业,找到工作,本研究预期在未来 教育和职业领域,个体未来取向的规划过程能负向预测抑郁和特质焦虑,且青少 年的投入比探索的预测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处于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体身心逐渐 成熟,渴望建立异性关系,而这种愿望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对“早恋”的禁止相 矛盾,使得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领域的规划更多的是建立在探索水平上,投入 的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预期在婚姻/家庭领域,探索对情绪适应的预测能力 更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1 1 被试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 从山东省济南市和烟台市的五所初中和五所高中抽取 初二、高一和高三的学生共 1839 名。被试的分布情况见表 1。 初二学生的平均年龄为 14.20 0.59 岁; 高一学生的平均年龄为 16.33 0.52 岁;高三学生的平均年龄为 18.35 0.45 岁。其中 66.50%的被试为独生子女。母 亲受教育水平在本科及本科以上者占 18.50%,本科以下且高中以上者(含高中 未毕业)占 40.50%,高中以下者占 40.90%;父亲受教育水平在本科及本科以上 者占 12.50%,本科以下且高中以上者(含高中未毕业)占 40.50%,高中以下者 占 47.00%。青少年所在家庭的月总收入在 1000 元以下的占 41.80%,1000-2000 元之间的占 32.70%,2000-3000 元之间的占 14.30%,3000 元以上的占 11.20%。 卡方检验表明,删除的被试与本研究进行分析的被试在城乡、年龄、性别、 独生身份等方面的比例分布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 1 被试分布情况 初二 男 女 高一 男 女 高三 男 女 合计 农村 126 113 177 172 100 199 887 城市 157 163 168 13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居建材行业市场格局与发展趋势研究
- 健身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分析
- 肝肾同补抗癌机制-洞察及研究
- 北京市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协议书6篇
-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
- 湖北省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试卷(含答案)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部门手册培训课件
- 部门安全培训课件
- 遨游汉字王国展示课课件
- 2025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学校数学七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解读
- 《西门子触摸屏组态与应用》课件
- 专项训练:除法数字谜(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含解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 儿童跑步教学课件
- 企业IT权限管理制度
- 生鲜乳运输管理制度
- 测绘保密自查管理制度
- 测绘数据保密管理制度
- 2026高考作文备考之题目解析及范文素材:觉醒是一种持续的心态
- 高效能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研发与应用前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