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胡宿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胡宿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胡宿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胡宿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胡宿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胡宿( 9 9 5 年一1 0 6 7 年) ,字武平,晋陵( 今江苏常州) 人。有文恭集,是北宋 重臣,诗文俱佳,是“学问文章,当世推重”的学者型官员。当时的许多重大事件,都 有胡宿的参与。同时,胡宿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取得了独特的 艺术成就,在宋诗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论文详细考证了胡宿的生平、主要思想和事迹,对胡宿的诗歌作了题材上的分 类,认为胡宿的诗歌题材广泛,主要包括唱和赠答诗、山水田园诗、咏怀诗、咏物诗、 边塞诗、馆阁应制诗、悼挽诗等等;分析了胡宿诗歌的艺术风格,认为胡宿的诗歌表现 为平淡自然、慷慨沉郁、典雅工丽,呈多样化的风格。 关键词生平事迹题材风格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h us u ( 9 9 5 - 10 6 7 ) ,s t y l i n gh i m s e l fw up i n g ,w a sf r o mj i nl i n g ( n o wc h a n g z h o u , j i a n g s u ) h ew a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m i n i s t e ri nt h en o r t h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w a sg o o da tp o e m s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h ew r o t et h eb o o ko f ( ( w e ng o n gj i ,a n dw a sr e g a r d e da sas c h o l a r l yo f f i c i a l b e c a u s eo fh i sl a r g ea m o u n t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g o o da r t i c l e s h ep a r t i c i p a t e di nm a n y i m p o r t a n ta f f a i r e sa tt h a tt i m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h i sv e r s eh a d h i so w n s p e c i a ls t y l e ,c r e a t i n g n e ws t y l ea tt h a tt i m e h eo b t a i n e ds p e c i a la r ta c h i e v e m e n t ,g a i n i n g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s o n gd y n a s t y p o e m s t h i st h e s i sr e s e a r c h e dh us u sl i f e ,m a i nt h o u g h t sa n ds t o r i e si nd e t a i l s ,m a k i n g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h us u sv e r s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h e m e s t h et h e s i sh o l d st h ep o i n tt h a tt h e t h e m e so fh us u sv e r s ew e r ee x t e n s i v e ,m a i n l yi n c l u d i n gs i n g i n ga n dp r e s e n t i n gp o e m s , l a n d s c a p ea n dr u r a lp o e m s ,e x p r e s s i n gf e e l i n g sp o e m s ,e x p r e s s i n gt h i n g sp o e m s ,f r o n t i e r f o r t r e s sp o e m s ,t h er o y a l t yp o e m s ,d i r g e sa n de t c i ta n a l y z e dt h ea r ts t y l eo fh us u sv e r s e , a n dt h o u g h th us u sv e r s ep r e s e n t e dd i v e r s es t y l e ss u c ha sm i l da n dn a t u r a l ,g e n e r o u sa n d d e p r e s s e d ,e l e g a n ta n dg o r g e o u s k e yw o r d s l i f es t o r i e st h e m e s t y l e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e l 期:年月e l 绪言 绪言 北宋的文坛可谓群星璀璨,晏殊、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等, 都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要论述的诗人胡宿,虽然名气不够响亮, 对于文学的贡献也不能和那些文坛巨匠们相提并论,但是在北宋的文坛上,他仍然据有 一席之地,散发着虽然不够耀眼但却无法遮挡的光芒。 胡宿( 9 9 5 年一1 0 6 7 ) ,字武平,晋陵( 今江苏常州) 人。有文恭集,是北宋重 臣,曾任馆阁校勘、翰林学士、枢密副史等职,诗文俱佳,是“学问文章,当世推重 的学者型官员,当时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胡宿的参与。同时,胡宿诗歌具有自己独特 的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在宋诗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目前对于胡宿的研究涉足者寥寥。目前的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史及宋诗史中只有 钱基博的中国文学史对胡宿的诗文作了仅数百字的简要评介,其它均未见提及。研 究胡宿及其作品的论文目前仅见一篇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陶文鹏在中国宋代文学学 会第四届年会发表的论胡宿的诗学观与诗歌创作,此外四川大学段莉萍的博士学位 论文后期西昆派研究中将胡宿作为后期西昆体诗人也有部分论述。 本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实事求是,尽可能多地占有 第一手资料,运用文献整理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收集、运用分析各种资料, 对胡宿的生平、仕途生涯、政治主张、交游等问题进行了考证,对胡宿诗歌的题材内容 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胡宿的生平事迹 1 1胡宿的生平 胡宿( 9 9 5 年一1 0 6 7 ) ,字武平,谥号文恭,晋陵( 今江苏常州) 人。 据欧阳修文忠集第三十四卷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n 5 1 4 记载,胡宿的祖父 叫胡徽,推算约为五代末人。祖先是豫章人,后来迁到晋陵,即今天的江苏常州。 常州的胡姓人数虽然不多,但名气很大。常州地区与胡姓有关的地名、史迹有4 3 处。第一位常州籍金榜题名的胡姓,是宋景德二年( 1 0 0 5 ) 高中进士的胡晏。胡宿及其后 人胡宗愈、胡宗炎、胡世将、胡交修等都是名臣。胡宿的儿子宗炎,善为诗,有鲍谢之 风致,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胡宿的曾孙胡世将是南宋的抗金名将。胡氏“世有隐德,为 晋陵著姓 。n p 5 1 4 据文献通考记载:“晋陵之胡,自文恭始大,其从子宗愈仍执政, 子孙为侍从九卿者以十数,绍兴世将承公亦其後,至今为名族。2 1 第二百三十五誊 胡宿,字武平。据闻见后录记载,胡宿原字拱辰,有好事者在皇帝面前搬弄是 非诽谤胡宿,说“宿名当为去声,乃以入声称,名尚不识,岂堪作词臣? 陷璨二十卷于是 皇帝向胡宿询问此事。胡宿说:“臣名归宿之宿,非星宿之宿。”好事者又说:“果以归 宿取义,何为字拱辰也? ”因此,胡宿由字拱臣改为字武平。 胡宿生于宋太宗至道元年( 9 9 5 ) 。年轻时,“尝受学于蒋堂”,第六卷仁宗天圣二年 ( 1 0 2 4 ) ,在他2 9 岁时考中进士。当时的考官谢绛非常欣赏他,举荐他为第一名,因此 名气渐大,“以此益彰 。n 5 1 4 而谢绛后来也一直为自己发现了这样一个人才而自得,“以 此自负”。 胡宿官场生涯的第一站是扬子县尉,任职期满后,调任庐州合肥主簿。 明道元年( 1 0 3 2 ) ,胡宿任馆阁校勘。 景祜元年四月( 1 0 3 4 ) ,经当时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张士逊推荐, 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与直史馆宋祁、秘阁校理张环、馆阁校勘张宗古等人编修北 史。 后改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康定元年( 1 0 4 0 ) ,胡宿接替滕宗谅知湖州,其后丁母 胡宿的生平主要依据宋史胡宿传、文忠集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续资治通鉴长 编、资治通鉴后编、续资治通鉴等 2 第1 罩胡宿的生平事迹 忧三年。服除,为三司盐铁判官,转尚书祠部员外郎,判度支勾院,知苏州、两浙路转 运使。召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八年( 1 0 4 8 ) 八月,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出使契丹。 皇享占四年( 1 0 5 2 ) ,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兼 端明殿学士。 嘉裙二年( 1 0 5 7 ) ,胡宿接替王洙修纂大型字书类篇,为时四年。后迁枢密副史, 由范镇代之。 嘉祜二年( 1 0 5 7 ) 十月,胡宿出使契丹。 嘉祜三年( 1 0 5 8 ) ,知礼部贡举。 嘉祜六年( 1 0 6 1 ) 闰八月,任枢密副使。 嘉j ;占八年( 1 0 6 3 ) 五月,加礼部侍郎。 英宗治平三年( 1 0 6 6 ) 四月,罢枢密副使,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 次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于杭州,年七十三,谥号文恭。据江南通志 第三十九卷记载,胡宿葬于阳湖县万安乡。 胡宿是北宋仁宗和英宗时著名的官员,曾任朝廷重臣,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都 有他的参与。他学识渊博,诗文俱佳,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学家,学问文章,均 为当世所推重,欧阳修亦称赞他是“武平天下才 1 p 5 1 。收入文恭集中的共有奏议 2 7 首,外制5 0 4 首,内制1 5 6 首,表4 7 首,状8 首,议2 首,均“婉关淳厚,过于前 人”拂三十二鬈。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宿立朝以廉直著,而学问亦极该博。当时 文格未变,尚沿四六骈偶之习,而宿于是体尤工,所为朝廷大制作,典重赡丽,追踪六 朝。“6 3 胡宿对理学有深入研究,与理学宗师周敦颐是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作为 一代大儒,胡宿在北宋的影响很大,是常州地区理学的奠基者。南宋淳祓八年( 1 2 4 8 ) , 在胡宿去世近二百年后,常州的郡守李迪还在常州建了胡文恭祠来祭祀胡宿。 胡宿从2 9 岁开始走上官场,到公元1 0 6 7 年( 7 3 岁) 去世,在仕途奋斗了4 3 年。 总的看,胡宿一生的仕宦生涯还算比较平稳,没有大的风险和波折。 1 2 胡宿的主要思想和事迹 宋史第三百一十八卷有胡宿传,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第三十四卷有 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均详细记录了胡宿的主要思想和事迹。此外,从各种史料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典籍诸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资治通鉴后编、文忠集、东都事略、太平治绩统 类、宋名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等以及从胡宿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胡宿 从政为官的一些片段和情景,进而了解并寻觅到胡宿的一些政治主张。 1 2 1 执法公正爱民如子 胡宿是仁宗天圣二年( 1 0 2 4 ) 进士,与叶清臣、郑戬、曾公亮、余靖、尹洙、宋祁 等后来成为朝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榜提名。宋仁宗天圣二年( 1 0 2 4 ) 与天圣八年( 1 0 3 0 ) 举行的两次贡举,发掘出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构成了北宋中期朝廷的中坚力量,对北宋 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胡宿从政4 0 多年,不论是做主管地方的军政要员,还是在朝内议事,都体现了执 法公正、体恤民生的作风。 据宋史胡宿传记载,胡宿“登弟,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 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口 2 1 2 1 胡宿任真州扬子尉时,恰逢境内洪水泛滥,百姓的家园被 洪水淹没,县令却束手无策。只有胡宿召集了许多公私船只,从洪水中救出了数干人, 老百姓们非常感激他。 胡宿执法公正,审案慎重,决不草率行事。“能辨疑狱”侧。胡宿任宣州通判时,有 一次,他翻阅卷宗,发现一起可疑的案件,一囚犯因杀人被定成了死罪。起初囚犯害怕, 后来经过反复审讯,囚犯才说出实情:“某旦起之田,见一人已卧街中,被姓吴者目。 死者之妇令执某到县,久闻姓吴者与此妇奸,不得其实,何敢言也。”盯1 0 3 6 胡宿立刻调 查吴姓男子,证明果然是姓吴的杀了人反陷害他人。由于细心,避免了一起冤假错案, 使正义得到伸张,无辜者得到解脱。类似这样的事还有许多。 胡宿知湖州期间,在当地大力兴修水利,“筑石塘百里,捍水患”,口m 姗深受人民 爱戴,当地百姓称其塘为“胡公塘 ,当地的学者还为他立了生祠。梅尧臣送胡武平 叫第九譬一诗中对此事也有记述: 来见江南昏,使君咏汀蔟。再看蔟叶老,汀畔送归人。 人归多慕恋,遗惠在兹民。始时绕郊郭,水不通蹄轮。 公来作新塘,直抵吴松垠。 4 第1 苹胡宿的生平事迹 演繁露记载:湖州东门外上塘路就是“公来作新塘,直抵吴松垠 后修筑而成 的,“武平始筑也”。n 嘴五眷 胡宿知杭州时,已经七十二岁,作为朝廷大员的他仍然“清俭谨默,内刚外和,临 民笃恭,不咎细故,人多爱之。 晦怫三十八卷深得百姓的爱戴。 1 2 2 尊师重教发展官学 胡宿本身作为学者型官员,对于自己曾求学的师长非常尊重,对于其他的学者也是 倾其所能,大力资助。 胡宿青年时为儒生,一曾求学于蒋堂。吴郡志载:胡宿作湖州太守后,为蒋居住 的房屋命名为难老坊,后又改为灵芝坊,并作灵芝序记之。m 第六卷蒋堂去世后作挽词 五首,赞颂蒋堂“英名知四海,公议许三台”。n 妇哪。蒋堂去世十年后,胡宿还为其写了 蒋公神道碑来纪念他。 胡宿任湖州知府后,帮助学者胡瑗大兴官学,为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胡瑗,字翼之,是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胡瑗所作的最大贡献是教养生徒,兴 建学校之制;恢复师道之尊。欧阳修胡先生墓表说:“师道废久矣,自明道、景祜 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 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 仁义礼乐为学。 n m l 9 肯定了胡瑗在教养生徒、恢复仁义礼乐方面所作的贡献。欧阳修、 范仲淹等当时的名臣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胡瑗处求学,这也充分印证了胡瑗在当时教育 界的地位。 据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记载:对于胡瑗,范仲淹“爱而敬之,聘为苏州教授”。 n 眦3 宝元二年( 1 0 3 9 ) ,范仲淹好友滕宗谅知湖州,上表朝廷兴建州学,获准后即延聘 胡瑗主持。从此,胡瑗在湖州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改革 和教育方法。 事实上,滕宗谅知湖州的时间并不长,康定元年即离任赴京,由胡宿继任并继承 了滕宗谅重教兴学的政风。据宋史胡宿传记载:“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 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 蒋堂,与胡宿同为常州人,当时的学者,名臣,官至尚书礼部侍郎。 滕宗谅知湖州的时间为宝元2 年至康定元年,即1 0 3 9 年至1 0 4 0 年 5 河北大学文掌坝士学位论文 有过,盍不早正? 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坐者大惭谢。”盯 1 0 3 6 6 胡宿对当时胡瑗的教学非常支持。北宋当时官学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朝廷下拨、 地方政府筹措和私人捐助。但由于朝廷财政拮据,州学经费远远不够。胡宿常常多方筹 集资金,学校的经费才得到保障,使胡瑗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得以顺利进行。在他的任期 内,湖州的官学发展迅速。“儒士盛于东南,自湖学始”。“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 1 3 p 4 8 5 。明一统志也记载:胡宿在湖州期间,“兴学校,儒风遂盛,学者为生立祠。川踟 第四十眷 1 2 3 坚持原则以诚事君 胡宿长期担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审刑院等官员,作为皇帝的近臣,职责就是 起草诏令,为皇帝出谋划策、选拔官员,记录皇帝言行等。尤其身为翰林学士,虽然“以 文章为职业 ,但典掌诰命,号称“天子私人”,地位非常重要,真可谓“笔下有毁誉忠 奸,笔下有性命攸关 。 胡宿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从不滥用权力。他有个性、有主见、有原则,对朝廷 忠心不二。他襟怀坦白,从不挟私心、泄私愤,做有失公允的事。欧阳修为胡宿写的墓 志铭中写道:“公在朝廷,正色侃侃。蔚有嘉话,忧深虑远。不迎利趋,不畏势反。有 或不从,后必如之。久而愈信,孰不公思? 侍从之亲,枢机之密。名望三朝,清职峻秩。” n 5 1 5 胡宿是一个有特点的官员。他抱扑守拙,有一颗平常之心;他心胸豁达,以诚事君, 不趋炎附势;他遇事善于分析,有自己的主见;他能够坚持原则,决不随声附和,不为 别人的意见左右。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胡宿是一个古板、坚持已见、缺乏幽默感的倔老 头。 仁宗时,一卫士夜晚进入宫禁偷盗,惊动了皇帝,案子牵连到入内都知杨怀敏,被 贬到和州任都监。杨怀敏在宫内任职时间很长,势倾朝廷内外,后经疏通关节,很多人 替他在皇帝面前讲情,拟召还,官复原职。时任知制诰的胡宿却不买帐,极力反对,拒 绝草拟诏书。他认为,卫士入宫禁偷盗一事,根据线索追查,牵连到杨怀敏,没有彻底 治杨的死罪,圣上已经很宽宏了,“岂宜复在左右? 刀n 幻第七卷胡宿认为, “法制一坏, 复之良难! ”由于胡宿的坚持,杨怀敏最终也没能官复原职。 至和二年( 1 0 5 5 ) ,胡宿以翰林学士知审刑院,与同僚们讨论官员的选拔,向皇帝 推荐人才。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宿与同列得二人,一人者监税河北,以水灾 6 第1 章胡宿的生平事迹 亏课。同列议日:亏课小失,不足白上以累才。宿不可,至上前悉白之,且日: 此 人小累,才足惜。上日:果得才,小累何恤? 遂除详议官。”吣1 第- 副忖醮退朝后 同僚们都讥讽胡宿,认为他多此一举,胡宿却很认真地说:“宿以诚事主,今白首矣, 不忍丝发欺君,丧平生节;为之开陈,听主上自择耳。”通过这件事,同僚们都非常佩 服他。胡宿对朝廷的忠诚以及认真严谨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嘉祜四年( 1 0 5 9 ) 七月,泾州士卒以不按时发放军饷为由,聚众闹事。据续资治 通鉴长编记载: 泾卒以折支不给,出恶言慢通判,相纠欲为乱。其后斩二人,黥四人,乱意乃息。 诏提举在京诸司库务胡宿置狱劾三司吏不明计度。三司使包拯护吏不遣。宿言:“泾卒 悖慢,诚其罪。然折支军情所系,积八十五日而不与,则三司岂得无罪? 陛下以包拯近 臣,不欲与吏一体置对,可谓曲法申慈,而拯不知省惧,公拒制命。如此则主威不行, 纲纪益废矣! ”拯皇恐遣吏就狱。n 5 3 第一百九十卷 在各种记载中,我们所看到的包拯唯一惧怕过的人可能也就只有胡宿了。此事也体 现了胡宿坚持原则、毫不妥协的性格。 胡宿在乞留三御史刮子中指出,要广开言路,不能因为三御史直言犯上,就罢 黜他们。“御史者,天子耳目之官,所以上广聪明,下防威福。若有畏懦无状缄默不言, 即是尸禄素餐。 n 羽射蜷他认为“谏官御史,朝廷纪纲所寄”,即使有些小的错误,也 应该宽容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q ;乙至言,好崇谏 的明主。n 6 3 第五十一卷 据宋名臣言行录后集记载: 近制礼部四岁一贡士,议者患之,请更为间岁。公独以为不然,日: “使士子废业 而奔走无宁岁,不如复用三岁之制也。”众皆以公言为非。行之数年,士子果以不便而 卒用三岁之制。 当时朝廷规定,礼部的贡士考试每四年举行一次,有人认为时间太长了,于是奏请 仁宗改为每隔一年举行一次,仁宗表示同意。胡宿则认为这样会使得读书人为了应试而 疲于奔命,主张改为三年一考。虽然当时没有按胡宿的意见执行,但几年之后还是根据 实际情况采纳了胡宿的建议。 1 2 4 屈己求安,主张和平 北宋时期,国家的疆土和实力已远不如唐朝。特别是到胡宿所在的仁宗和英宗时期,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家内外危机严重,不仅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且对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侵扰, 往往处于被动挨打、防御失措的境地,在战略上基本上采取守势,国家奉行重文抑武、 守内虚外的方针。宋真宗景德元年( 1 0 0 4 ) ,北宋与契丹订立了“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 王朝来说,这是一个屈辱妥协的和约,按照和约,宋朝每年要向辽国交纳银十万两、绢 二十万匹作为岁币,双方使者定期互访。北宋政府的怯懦投降倾向在这个和约订立过程 中暴露无遗,受到后人的嘲笑。但是,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 的订立, 却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 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大片地区得以发展生产,双方百姓还在边境进行了各种经济交流和 商业活动,这对当时中国南北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显而易见是有利的。 胡宿所处的时期,正是北宋政府屈己求安以“事夷狄”的时期。他对当时国家状况 非常忧虑和担心,经过充分论证和权衡,在国力日渐衰弱、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明显不 足的情况下,他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主张顾全大局,尽量避免战乱和纷争。宋史 第三百一十八卷记载: 宿言于英宗日:“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 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 城池之吏移文足以办诘,何至于兴甲兵哉? 今缙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 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口1 n 0 3 6 8 胡宿认为,契丹与中国通好六十余年,自古未有也。一定要守祖宗之约,要告诫那 些边境上的守将及官吏,不要为了一点“捕鱼伐苇 之类的小摩擦就大动干戈,不要为 了小的利益就失去和平的承诺,更不能为了贪功就动用武力。如果“兴甲兵 ,吃亏的 只能是自己。应该说,他是坚决彻底的主和派。 胡宿主张维护和平局面,却并不等于就是投降派。他对于朝廷每年输送大量银、绢 去换得边疆一时的苟安、免于少数民族的劫掠和侵扰的做法虽然表示赞同,但也认识到 终非长久之计。他主张,既然现在打不过对手,倒不如“讲和息民,择良将以守边,选 能臣而修聘。外固欢和之形,内修守御之备。”n 4 1 别蜷他提出,当时的边境武备松弛, 牧马著虚名于籍,可乘而战者百无一二。最要紧的是加紧练兵,训练战马,积极备战。 他认为维护和平的同时,必须做好不得已发起战争的必要准备,一旦发生战事,可从沧 州兵分两路,抵御敌人。他在上客的诗中,刻画了在疆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 8 第1 章胡宿的生平事迹 边防将士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深通韬略、为国安边的奇才俊杰的急切期盼,反映出作 者面对边患频仍的忧虑,以及以诗歌为号角,激发人们保卫边疆的爱国壮志。在寄题 雄州宴射亭一诗中,他写道“休论万里封侯事,静胜今为第一功 n u 嘲5 ,表明了他 的主张,反对主动出击,对于守边将领而言,只要是能坚守城池相安无事就是最大的功 劳了。 胡宿主张利用怀柔政策,恩威并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和平的局面。 胡宿曾两次出使契丹。第一次是庆历八年( 1 0 4 8 ) ,时任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的胡 宿被任命为契丹国母生辰使与其他几位使者一同出使契丹。 第二次是嘉祜二年( 1 0 5 7 ) 九月,时隔九年之后,胡宿再次作为使者,护送皇帝“御 容 出使契丹。几年前,契丹就曾派使者到北宋,请求以辽兴宗的画像交换仁宗画像, 以示两国交好。“既许之,会兴宗晏驾,遂寝。川1 8 悌六十五卷因为恰逢兴宗过世,结果这 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嘉祜二年( 1 0 5 7 ) 初,契丹再派使者来求“御容”。北宋遣使答 复“更持新主画像来即予之”,要求契丹先送耶律洪基画像来宋。对于此事,胡宿有着 自己的观点。资治通鉴后编记载:“翰林学士胡宿草国书奏日:陛下先已许之, 今文成即世而不与,则伤信。且以尊行求卑属,万一不听命,责以失约而乃与之,则愈 屈矣。”n 羽第六十五眷胡宿认为,既然已经答应了对方,不给就会伤了和气。经过一番往 来交涉,九月,契丹派遣使者萧扈、吴湛护送耶律洪基像出使北宋。十月,胡宿作为北 宋的礼宾使出使契丹,“奉帝绘像如契丹”。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三记载,胡宿捧仁 宗画像到契丹后,契丹主“仪仗迎谒 ,等见到“御容后,吒潆肃再拜”,对旁边的 人说:“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壶一都虞侯耳! n 鲫第三眷 1 2 5 务守成法反对改革 胡宿在朝为官时,正值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力主变法革新之际。从现有的资料看, 胡宿一向谨小慎微,保守固执,反对改革。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宿谨静,尤顾惜 大体。”2 0 1 第五十九眷 当时的北宋,积贫积弱,宋真宗死后,刘太后当政十二年,一直把仁宗置于自己的 控制之下,政治上没有任何建树。仁宗亲政后,仍旧沿袭了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臃 肿不堪,官僚人数恶性膨胀,尤其到了仁宗庆历年间,北宋每年的财政亏空达三百万缗 以上,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变法革新已势在必行。大臣中很多人都主张革除宿弊,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改革朝政。唯独胡宿认为,从古至今,变法困难很大,离开祖宗现成的章法不利于国家 的长治久安。“变法古人所难,不务守祖宗成法而徒纷纷,无益于治也”。心们第五十九誊由此可 见,胡宿是个保守派。 当然,从现有的史料看,胡宿的谨慎保守并不仅仅体现在“务守成法 ,反对改革 上,还体现在对很多朝廷事务的观点和处理态度上。 皇祜三年( 1 0 5 1 ) ,知谏院吴奎和包拯一同上书,主张所有的官员都应该“七十而 致仕 ,n 5 堞_ 百七十卷官员们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自己上报,而圣上的盛情挽留只是人之常 情,“在位殊未有引去者 ,都应该按照“七十致仕”的规矩执行。从历史的眼光看来, 吴奎的建议是中肯的。宋仁宗时期“冗官”之弊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皇j ;占元年 ( 1 0 4 9 ) ,包拯就曾上书痛陈冗官之弊:“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 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 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砼1 佯嘈因为官员人数太多而位置有限,即使把编制扩大几倍也无 法全部安置,后来更出现了苏轼所说的“一官三人共之州2 2 博四十嘴的现象,一人在职,一 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了。吴奎的这一建议旨在减轻“冗宫 之累, 是很可取的。包拯与吴奎主张,年满七十而不退休的那些人,应该统一由御史台根据登 记的名录统一安排退休。胡宿的观点则与他们有所不同。他认为:“文吏 - e l 养其廉耻, 武吏当念其功旧,n 钉筹_ 百七十卷不能只讲制度不讲感情。应当“武吏察其任事与否,勿断 以年,文吏使得自陈而全其节。” 在礼仪祭奠中,胡宿同样不主张有大的变更。他认为,“宗庙之礼,至尊至重,苟 未能尽祖宗之意,则莫若守其旧礼。臣等以谓如其故便。川2 们第五十八卷另据续资治通鉴 记载:皇祜四年( 1 0 5 2 ) ,“知制诰王洙等献新乐,议者以为钟磬皆不合古,遂复命近臣 详定。2 伽第五卅博皇祜五年( 1 0 5 3 ) 八月,仁宗下诏:“南郊始用旧乐,其新定大安之乐, 常祀及朝会用。 对此胡宿表示反对,他上书道:“自古无并用二乐之礼,今旧乐高,新 乐下,相去一律,难并用。且新乐未施郊庙j 先用朝会,非先王荐上帝、享祖考之意。 仁宗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遂未实行新规定。 嘉祜六年( 1 0 6 1 ) ,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策制举。年轻的苏辙血气方刚,他写的御 试制科策言辞非常激烈、尖锐,矛头直接对准年老的仁宗。苏辙针对策问所谓“志勤 道远”之语指责仁宗怠于政事,有“忧惧之言”,批评他“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 1 0 第1 章胡宿的生平事迹 臣以为陛下失所忧矣。 n 8 埽六十九誊他还批评仁宗“好色于内而不害外事 等等,列出数 条。像这样指斥仁宗,真可谓深入骨髓。文章写完,苏辙自己都觉得肯定会激怒仁宗, “自谓必见黜”。不出所料,他的御试制科策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进行了一场激 烈的争论。司马光参与崇政殿复试,认为苏辙指正朝廷得失,无所顾忌,在应试者中最 为切直,也第以三等。司马光与范镇商议,范镇不赞成,于是改为四等。但作为初考官 的胡宿认为苏辙之策,答非所问,且以致乱之君况盛世,“以为不逊,力请黜之。川2 3 1 鼽卷宋仁宗见到苏辙的御试制科策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很是欣赏。他说: “吾 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 ”博九眷于是苏辙入第四等次, 没有采纳胡宿的意见。 总之,胡宿在对待祖宗成法和旧的礼制规矩等方面,同朝内的改革派有所不同,主 张维护旧礼制,沿袭祖宗成法,思想比较保守。 1 2 6内刚外和交游广泛 胡宿是一个坚持原则,从不妥协的官员,但他又绝非是难以接近的人。据续资治 通鉴记载,胡宿“内刚外和,临事慎重,”而且“顾惜大体,其笃行自厉,至于贵达, 常如布衣时。 p o 第六十五卷胡宿还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富贵、贫贱莫不有命,士人 当修身俟时,无为造物者所嗤。 欧阳修在写给胡宿的墓志铭中评价他“公为人清俭谨 默,内刚外和。群居笑语欢哗,独正容色,温温不动声气。与人言,必思而后对。故其 莅官临事,慎重不辄发,发亦不可回止,而其趣要归于仁厚。n 椭1 5 粤西诗载中评价明朝成化年间的进士、弘治年间的广西布政使舒清时说此人“遗 爱在民近子产,外和内刚近胡宿,清不求人知近胡质”。乜们第六十四卷由此可见,即使到了明 代,胡宿仍然是作为一个内刚外和的名臣而为人所称道。 与胡宿同时代的政坛、文坛显要有晏殊、范仲淹、欧阳修、杨亿、蔡襄、刘筠、钱 惟演、苏舜钦、梅尧臣、石曼卿、尹洙、包拯、范镇等人。由于胡宿处事低调,不好张 扬,与人交往比较广泛,有的还比较密切。同僚之间,有的虽然政见不同,但仍能建立 并保持正常的关系和友谊。 例如与欧阳修的关系。在朝中,他们一个属于改革派,主张对封建制度进行一定程 度的改革;一个属于守旧派,主张尽量尊重祖宗成法,保持制度和统治的稳定性。在政 见上两人显然有所不同,但他们却保持了很好的私交。欧阳修对胡宿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送胡学士知湖州诗中说“武平天下才 ,n 壤- 卷还写道“寄诗毋惮频,以慰离居念”。 在欧阳修文忠集中多次提到与胡宿等人“会饮 、“夜饮 等来往。胡宿去世后,欧 阳修还为胡宿撰写了墓志铭,对胡宿的一生给予称赞。这一方面说明欧阳修和胡宿平时 交往比较多,彼此了解对方的为人,在人格上互相倾慕,在政见上对事不对人;另一方 面,也说明胡宿虽然思想比较保守,有时甚至固执己见,但都是出于公心,从朝廷大局 出发,因而能够得到同僚们的理解和尊重。 再如与梅尧臣的关系。梅尧臣在政治上属于拥护范仲淹新政的一派,但胡宿却与之 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二人均视彼此为密友。在梅尧臣的宛陵集中,有十几首赠给胡 宿或者与之唱和往来的诗。诗中对胡宿的称赞与其友好的关系随处可见。如胡武平遗 牡丹一盘中有“良友相与至,竞饮欢无涯 凹璨八卷之句。在遭遇政治上的打击时,梅尧 臣还在写给胡宿的诗中抒发自己的愤懑不平。在依韵武平忆玉晨观璨九卷中他写道: 世路多氛垢,人间浪逐名。 是非还自喻,宠辱固堪惊。 他还发出了“薄宦真何恋”的慨叹。胡宿对梅尧臣的才学也非常赏识,写有数首赠给梅 尧臣的诗,称赞他“嫦娥应有怜才意,惟许诗人到月宫 。n 妇9 姗 此外,从文恭集以及其他官员、文人流传下来的文集看,胡宿与当时许多政坛 显要,文坛名流都有来往,并且保持了很好的关系。与诸如晏殊、蔡襄、王硅、苏舜钦、 石曼卿等人都有诗文唱和往来,我们可以从各种诗文中寻觅到其中的踪迹。他从不吝啬 溢美之词,评价苏舜钦的诗文是“绝墨凌崖石,高文拂斗魁。诗锋无敢犯,酒户少能陪”, n 蚴1 3 夸赞晏殊是“朝廷用文治,廊庙得才雄”,n l m 郑戬是“辞锋横剑戟,诗笔走风雷 。 【1 1 2 0 6 8 胡宿看事比较开,心胸比较豁达,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比较懂辩证法。他虽然身 在官场,对功名利禄并不刻意追求,还时有“超然物外 之念。胡宿在忠于职守,勤勉 工作的同时,并没有一味的封闭自己,孤立自己,他在坚持己见,坚守原则的同时,也 注意不断补充营养,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人格 修养不断产生新的升华与提高。 1 2 第2 章胡宿诗歌的题材 第2 章胡宿诗歌的题材 胡宿的作品,今存文恭集四十卷,欧阳修所书墓志铭称有文集四十卷。目前所 见的,有唐诗鼓吹、天台续集、两宋名贤小集、宋诗纪事等收有胡宿诗。 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胡宿诗文一千五百余首,编为文恭集五十卷,又搜 辑散见于他书者为补遗一卷。收入四库全书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时,删去 其中青词乐语十卷,并将补遗编入,定为四十卷。为此,当时的皇帝乾隆还曾赋 诗一首题胡宿文恭集:犯胡相辅三十八卷 久曾割裂得全难, 如此立朝有本末, 既经呈览斯予事, 通集原应俾抄录, 教坊致语宁忠告, 去取之间系旌瘅, 四库搜罗为复完。 可教遗帙听雕残。 自与发潜令彼安。 至文乃合命镌刊。 道院青词实异端。 示兹大略付儒官。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抄文恭集五十卷本,补遗一卷,仍为四库馆臣初辑 本面貌。笔者根据1 9 9 8 年北京大学出版的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的全宋诗文 渊阁版四库全书所揖文恭集统计,胡宿写有五言律诗1 1 0 余首,七言律诗1 5 0 余首,五言排律5 0 余首,五言古诗2 0 余首,七言古诗1 首,五言绝句2 首,七言绝句 8 首。 诗以言志。任何一部作品、任何一位作家,都必然要通过其作品表达一定的思想、 情趣、志向和好恶。同时,人也是受时代影响的,他的思想和创作都与所处的时代密切 相关。胡宿的诗歌题材呈多样化的特点,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和 政治主张,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金元好问选唐诗鼓吹,误编入胡宿诗二十余首。 圆青词,亦称绿章,是道教仪式上写给“天神”的奏章表文。因用朱笔写于青藤纸上,故得名。 1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唱和赠答诗 唱和赠答诗是古代文人们用来与同僚、友人交往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胡宿在皇 祜年间任馆阁校勘,嘉祜年间任翰林学士,长期身处馆阁翰苑,身为两制词人,可谓位 高权重,所交往的士大夫、文人自然也很多。胡宿文恭集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文人 之间酬唱赠答之作。诸如和邃卿馆中晚入、彭山赠贯之、赠少室王山人、寄苏 州知府蒋密学、和蔡君谟阁前紫柏、送王从事赴漳州、送梅监丞宰山阴、送魏 屯田出守山阳、送杜伟长学士赴漕河北等等,大约一百余首。这些诗中,有些是客 套应付之作,有些是与好友依依惜别,也有些表达出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如寄浙漕晋卿李工部:叭 2 0 9 1 名臣分刺十三州,君在东南第一流。 郡国成风皆自化,朝廷安枕更无忧。 江湖莫作多时计,山水何妨暇日游。 谁与二天相对饮,看看八月弄涛头。 这首诗是胡宿写给好友李晋卿的,写得朴实爽朗。面对即将远行的友人,胡宿此诗并没 有表现出依依惜别,恋恋不舍,而是着力夸赞朋友的才干,到京外任职既是朝廷的信任, 可使君王安枕无忧,又能借此机会悠游山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赞许和崇敬, 淡化了即将离别的感伤。 再如胡宿写给梅尧臣的两首诗,先看第一首送梅尧臣宰建德:n l m l 2 1 县枕秋江侧, 秀水遥通楫, 家树喧朝鹊, 讼少停徽索, 铜章滞隽旄。 岚峰欲妒袍。 乡亭寂夜獒。 吟多费健毫。 长安去日远,单父戴星劳。 文弦一琴古,仙岛两凫高。 土风清是楚,才意苦于骚。 平时洛中社,相忆醉含桃。 1 4 第2 章胡宿诗歌的题材 第二首赠梅圣俞试馆职得赐进士出身:m 删 赋就甘泉客荐雄,独攀仙桂向秋风。 抽毫同歹, i e - 英座,换骨才争第一功。 瞥看灵龟居水下,恍闻伏犬吠云中。 嫦娥应有怜才意,惟许诗人到月宫。 第一首诗写于景祜元年( 1 0 3 4 ) ,梅尧臣知建德县时胡宿写此诗为其送行;第二首诗写 于皇祜三年( 1 0 5 1 ) ,仁宗皇帝赐梅尧臣同进士出身时,胡宿写此诗为其祝贺。梅尧臣 长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作为朝廷高官的胡宿却与之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友谊。从这 两首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胡宿对梅尧臣的赞赏以及对他的同情。他认为梅尧臣是“朝 鹊”、“夜獒”、“灵龟 、“伏犬,是栋梁之材,惺惺相惜之情跃然纸上。 2 2 山水田园诗 胡宿曾在宣州、湖州、杭州任职,做过两浙转运使,游览过不少山水风景名胜,大 自然美好的风光使他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使他的性情得到陶冶,使他仕途中的疲惫无 奈在山水田园之间得到了安慰和解脱,并由此而变得宁静、平和,暂时忘却了自身的荣 辱得失。虽然久居官场,但胡宿热爱自然,向往朴素恬适的田园生活,渴望远离世俗的 纷纷扰扰,一旦身处山水之间,田园之中,这种朴素的感情马上就被激发了出来,因此 能以诗笔传山川秀气,绘田园佳景,抒风月幽情。胡宿写了不少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的诗,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例如东溪早步:n u 9 嬲 宿雨澄纷纷,高霞冠远岑。青莲护水色,翠竹结村阴。 雪浪鱼跳藻,风簧鸟啭林。峭帆天末起,撩动五湖心。 此诗写得非常美,极富画面感。诗人早起散步,看到雨后初晴,早霞挂在远处的山头, 近处的水中莲叶一片碧绿,小小的村落掩映在青翠的竹林中。鱼儿跳,鸟儿叫,天边缓 缓出现一片孤帆,撩动了水波,也撩动了诗人的心。全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再如一 首五律近郊:叭1 9 舢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马斗城外,芳郊秋物多。丹枫惊岁晏,华黍喜时和。 野老醉相话,牧童闲自歌。牛羊稍觉晚,一一下层坡。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中写秋物、野老、牧童以及暮归的牛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 现出一派恬适宁静、淳朴欢乐的农家生活场景。还有诸如桃叶渡、芳茂山、清溪 泛舟、山居、芙蓉湖泛舟等诗都是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佳作。 和宋代的许多高官一样,胡宿在城东郊外有一处名为东园的别墅,他经常到那里流 连。作品中有别墅园池、重阳日东园、城东别墅寄怀天锡、忆东园等诗。别 墅园池叭 2 0 7 4 一诗表达了他对东园的喜爱之情: 小池连曲圃,幽可涤烦襟。露菊凝秋艳,风荷结晚阴。 碧芦巢鸟重,青藻宅鱼深。自是轮蹄外,嚣尘岂易侵。 东园虽小,但是一片可“可涤烦襟 、嚣尘难侵的清静之地,能令作者暂时离开俗 尘,得到片刻的宁静。 2 3咏怀诗 胡宿长期在官场生活,又具有内刚外和、清谨稳重的性格,遇事善于独立思考,有 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不随声附和。这就决定了胡宿的生活具有严肃和凝重的一面。由 于胡宿平时处事谨慎,思虑周到,心理负担必然也比较沉重。胡宿身为两制词人,虽然 日常工作不是特别繁忙,但毕竟伴君如伴虎,马虎不得。起草诏书很讲究行文措辞,若 出现错误,起草官员就会受到处罚。因草诏有误而受罚的事在宋代屡有发生。这些正反 映了宋代翰林学士优游自在生活的另一个侧面。 所以,在胡宿的思想深处和感情世界里,滋生追求朴素自在、超然忘我的精神境界 就成为一种内在的必然,因为唯有如此,才能缓解心中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在他的诗中, 随处可以体会到这种感情和思想的流露。 另一方面,虽然胡宿的仕途相对来说比较平坦,没有大的坎坷波折,但他心气清高, 虽然为朝廷粉饰太平,得到皇帝的宠信,和同僚们你来我往,表面上一团和气,日子过 1 6 第2 章胡宿诗歌的题材 得富贵舒适,但他的内心未必就是平静的。北宋在开国之初就吸取了唐代藩镇割据终成 大患的教训,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王朝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 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胡宿就是如此。他从仁宗嘉祜六年至英宗治平三 年六年的时间里一直任枢密副使,地位虽然显要,但胡宿毕竟是一介文人,这样的职位 对他显然并不适合。在胡宿的内心,一直都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这种情绪,从 他的很多诗中都有所流露。诸如悼往、山居、过李白坟、自咏、一年好景、 远思、山居、感旧、有怀松江、感怀等等。胡宿的另一首自嘲n 嘲2 5 更是反映了他的这种苦闷: 雪梅连e l 碍层阴, 待诏多年无屐齿, 昨夜银台瑞霰深。 窗问犹作洛生吟。 胡宿任枢密副使期间,“屡乞致仕乜3 怫七十四謦而未获批准。当然,有些官员的请求致 仕纯属流于形式,但胡宿确是真实感情的表达。在他的另一首诗山居n 巧嘲1 中,表 达了他对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的向往,对“提篮买菜”、“举案齐眉”的纯朴自然的普通 家居生活的向往: 老矣求田鱼稻乡,儿孙常要在余旁。 提篮买菜须灵照,举案齐眉只孟光。 医国有方三折臂,扣关无路九回肠。 紫芝白发秋风里,怅望商山绮与黄。 2 4 咏物诗 客观事物千差万别,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也千差万别。咏物诗就是诗人将自己 的思想感情融于物并付之歌咏的诗。据统计,胡宿的咏物诗有近3 0 首,包括早雁、 新荷沙鸟鹦鹉杯、井桐溪竹、辛夷荷花、竹、雪、残花等 等。这些诗有的写得含蓄有致,兴味盎然。如西圃樱桃:n 妇眈1 1 7 一春红日色,刻意借鲜研。露叶深成翳,风枝猛欲燃。 1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金为弹重,赤水得珠圆。甘实行宫荐,香名丽赋传。 色欺丹魄上,味出紫梨前。玉果夸珍宝,何曾入象筵。 此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