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东阳明清建筑的戏文木雕探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东阳明清建筑的戏文木雕探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东阳明清建筑的戏文木雕探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东阳明清建筑的戏文木雕探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东阳明清建筑的戏文木雕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东阳明清建筑的戏文木雕探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t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 f 5 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利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 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 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英文摘要等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以电 子信息形式刊登) 授权东南人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师签名: y ) 毓丝! ! :豆:f ) 、 摘要 摘要 本文主要以东阳明清建筑中的戏文木雕为对象来展开分析和研究。开篇简要 说明了东阳木雕的研究现状,并从材料、工具、题材、风格这几方面对东阳木雕 的基本概况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建筑戏文木雕作为东阳木雕中的 一个特殊类别,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东阳传统建筑作为伦理文化性 空间的特征,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高潮,而丰富的民俗活动平台又进一步促进了 戏曲文化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诸如此等皆是戏文木雕纹饰发展壮大的强有力的社 会杠杆。继之,联系东阳传统建筑形式来说明木雕,尤其是戏文木雕在建筑中的 位置分布。之后,进入戏文木雕的题材内容和精神主题这两个层面,从田野调查 中选取两座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作为本文研究的立足点,通过对建筑历史背景、户 主文化身份的追踪,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二者融合的研究方式,尝试经过对 戏文木雕在建筑中的分布位置、戏文木雕的题材等相关内容的分析来总结各自艺 术设计特色,由此小中见大,形成对建筑戏文木雕有分析、有说明的历史,而不 再是纯叙述性的历史。考虑到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文末对今后东阳木雕 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也提出一些浅见。 关键词:东阳传统建筑;戏文木雕;题材内容;文化背景 摘要 a b s t r a c t d o n - y a n gw o o d c a i n g sd e c o r a t i n gr e 酉o n a lv e m a c u l a ra r c h i t e c t u r e si nt h e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o f f e r e du sap a n o r a m i cv i e wi nc o n t e n tr e s p e c t i n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t h o s ec a i n g sc o n c e m e dw i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e r a s ,i n c l u d i n gr e l a t e ds c e n e sa n d p e r s o n s ,b u tn o tn e c e s s a r i l ys o m er e a lh i s t o r i cp e o p l e ,i ti ss i 霉m i f i c a n tt os e ti ta st h e r e s e a r c hf o c u s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d e a l sw i t ht h e s t a t u sq u oo fr e l a t e dr e s e a r c h ,i n c l u d i n gc o n t e n ta n dm e t h o d so ft h i sa n i c l e a f t e r d e s c r i b i n gt h ec r a f ti t s e l ff t o ms u c ha s p e c t sl i k em a t e r i a l s ,s u b i e c t s ,s t y l e ,s i n c et h e t o p i cd i s c u s s e dh e r ei so n eo fi t s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n e x tc h a p t e rf o l l o w sw i t h t h ed e t a i l s0 ft h eh i s t o r i ca j l d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o nt h et o p j cw h j c hh a sf o s t e r e di l s d e v e l o p i n gi n t op r o s p e r i t y t h e ni tc o m e sd e s c r i b i n gt h el a y o u co ft h el o c a lb u i l d i n g s , w h i c ha b s o l u t e l yi n f l u e n c e sw o o d c a n ,i n g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f u n h e n n o r e ,a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r e l a t e di m a 霉r e si st 0s e tu pa c :c 0 r d i n gt ot h e i rv a r i o u ss u b i e c t sa n dt h e m e s i i l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a tt h eh i s t o r i cb a c k g r o u n da sw e l la s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v0 f b u i l d i n g ( ) 、n e i sh a v ep l a y e dac n l c i a lr o l ei nw o o d c a i n g s s u b e c t s ,t h u si nt h ec a s e s t u d yt h a tc e n t e r so n 研ol o c a ld w e u i n g s ,s u c hi n f b 衄a t i o na n do t h e r sg a t h e r e di nt h e f i e l ds t u d yw i l lb ee x p o u n d e dt os u m m a r i z ed e s i 2 mf e a t u r e s t bt h ef i n a ls t a g c i n v i e wo ft h ei n t a n 西b l ec u l t u r a lv a l u eo ft h i sc r a f t ,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a r eg i v e nt oa s s u f e i t sc o n s e a t i o na n d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 d o n y a n ga r c h i t e c t u r e ;o p e r aw o o d c a i n g s ;s u b j e c t s ; c u l t u r a l b a c k 铲o u n d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 1 东阳木雕的研究现状1 1 2 研究内容及意义2 1 2 1 研究内容2 1 2 2 研究意义3 1 3 研究思路、方法4 1 3 1 研究思路4 1 3 2 研究方法4 第二章东阳戏文木雕概述5 2 1 东阳木雕概况5 2 1 1 材料和工具5 2 1 2 表现题材6 2 1 3 艺术风格7 2 2 戏文木雕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7 2 2 1 建筑作为伦理文化性空间7 2 2 2 戏曲文化的发展9 2 2 3 丰富的民俗活动1 0 2 3 东阳传统建筑与戏文木雕的分布1 1 2 4 戏文木雕的题材分类1 3 2 4 1 戏文木雕的概念1 3 2 4 2 相关题材的分类1 4 2 5 戏文木雕的精神主题分类1 5 第三章戏文木雕的案例研究1 8 3 1“达德堂”1 8 3 1 1 历史人文背景1 8 3 1 2 住宅规划1 9 3 1 3 木雕装饰内容与分布1 9 3 1 4 艺术设计特色2 1 3 2 “慎德堂”3 0 3 2 1 历史人文背景3 0 3 2 2 住宅规划3 2 3 2 3 木雕装饰内容与分布3 2 3 2 4 艺术设计特色3 4 第四章结语4 1 4 1 东阳明清建筑戏文术雕的“非遗”价值4 1 4 2 有关东阳木雕保护和发展的思考4 3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东阳木雕的研究现状 东阳木雕作为中国四大名雕之一,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 璀璨的艺术面貌,享有国内外盛誉,引起了不同学科研究对它的高度关注,现今 的研究角度主要有: ( 1 ) 人类学方面的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郑睿奕2 0 0 7 年完成硕士论文“雕花逸事一项有关东阳木雕 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是继顾尤勤开辟从人类学角度研究东阳木雕以来在艺术 人类学上的又一成果。其文多强调进入田野时的理论准备以及身份问题,注重情 境性与历史性的描述。 ( 2 ) 建筑学角度的研究 王仲奋的浙江东阳民居,洪铁城的东阳明清住宅,庄裕光胡石主编 的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雕刻,楼庆西的雕梁画栋和户牖之美,张道一、 郭廉夫主编的古代建筑雕刻纹饰,张道一、唐家路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木 雕。 ( 3 ) 艺术文化学方面的研究 周鲁兵、张咸镇、冯文土的东阳木雕技艺,华德韩的东阳木雕和中 国东阳木雕,陶烈哉主编的东阳木雕艺术,赵丕成叶柏风的镂琢纤巧木 雕,徐艳国的明清木雕花板雅赏,董洪全的明清民问木雕等等。东阳地 方知识分子华德韩所著的地方志东阳木雕材料十分丰富,分为史话篇、图案 店篇、艺人篇、流派篇以及大事记,涵盖时段自唐至1 9 9 9 年,民国及改革开放后 这两个时期的逸事收集得尤其多,是很好的参考资料;其另一书作中国东阳木 雕则从建筑装饰木雕、家具装饰木雕、陈设欣赏木雕、宗教用品木雕四个方面 对东阳木雕分别进行系统介绍。此外,赵丕成和叶柏风的镂琢纤巧木雕是对 木雕工艺整体概念的阐述,从材料、工具、工艺、品类等方面具体展开,对东阳 木雕亦有所涉及。 上述著作,有些并未针对东阳木雕展丌专业论述,也有些仅围绕木雕这一笼 统的艺术门类或者是在研究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过程中对建筑木雕装饰进行 简要概述,人们从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建筑学等多角度 学科出发,这些思想理论成果间接启发了我对东阳明清建筑戏文木雕的考证与研 究。此外,张道一、郭廉夫等人主编的古代雕刻纹饰系列丛书对木雕的研究 又深入到纹饰这一特殊领域,这套著述专门阐释雕刻纹饰,将题材划分为山水景 观、珍禽瑞兽、龙凤麒麟、戏文人物、寓意吉祥五大类别,这就表明在先前浙 江东阳民居、东阳木雕、中国东阳木雕、雕梁画栋、户牖之美等相关 著述的基础上,纹饰研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重视。这套丛书图片丰富,内容还涵 盖木雕、砖雕、石雕这三种不同载体的雕刻艺术,只是,并未结合图片对纹饰的 深层文化内涵给予研究分析。明清木雕花板雅赏与明清民间木雕这两本 书作则从图像的视觉角度来观照雕刻,前者将木雕题材分为人物故事、瑞兽祥文 和博古花草篇,在每一篇中,作者根据他所收藏的花板图案又将其细分为若干小 节,如人物故事有“刘备招亲”、“五子登科 、“观音送子”、“三星高照”等等, 并对题材内容作简要文字说明,此书花板图案丰富,让人大开眼界,不足的是没 有作深入探究。而董洪全的明清民间木雕则共有九册,分别叙述了梅花喜鹊、 祥瑞动物、花鸟小品、历史戏曲人物、三教九流人物、民居景观、富贵福运寿禄、 博古综合、博古家具杂项和博古盆景这九大类木雕纹饰,更多从鉴赏的角度来落 笔,且对雕刻图案的内容解析不够严谨。 1 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 2 1 研究内容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奇葩中,东阳木雕独占一枝,其芳而不华,清然 淡泊的姿态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 、“物我同一”的本真追求和审美思 维,使东阳明清建筑在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因其生色,投射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 核心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力量;从木雕自身来看,其价值在木质特色、造型语言、 工艺技巧等方面均有体现。然而,这美好的一切都已经成为村落面貌的昨日黄花, 青山绿水、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状态在全球化所带来的现代化城镇建设大潮中 摇摇欲坠,中国传统木建筑住宅不得不给符合现代人生活理念的砖瓦式住房让 道。于是,盲目拆旧建新带来的后果就是一大批极具艺术文化价值的传统木雕建 筑香消玉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建筑木雕甚至也被一些人违法贩卖,不仅 造成传统居住空间失忆失语,也使木雕本身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空间场所和精神文 化意义。依此形势,它们若得不到有效保护,消亡的局面指同可待。2 0 0 6 年, 东阳木雕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就表明东阳木雕目前的生存形势岌岌 可危,研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从非遗将东阳木雕列为保护对象起,人们就应该 有意识地去加快保护这类传统手工艺,保护有形实物是基础,保护传承主体才是 根本,实质就是要借助科学手段保留住技艺主体口传心授的经验秘诀等无形要 素,并使之不断传承发展,文化记忆常青。 木雕作为东阳传统建筑中最醒目的视觉要素,人们看到它,不禁会思考,木 雕栖身于建筑,它生于怎样的一种社会历史情境,又有着一种怎样的人文畅思。 从民居建筑中孕育出的木雕艺术,作为人类造物思想的产物,它不仅仅是时代文 化的剪影,民间文化的缩影,也见证了地域风俗、人类审美思维的历时性发展。 至于从戏文题材中汲取养分的戏文木雕,又进一步反映出不断蓬勃发展的明清戏 曲文化对民间工艺的强劲影响力和推动力。当然,家庭背景和户主的文化身份也 是考虑因素,毕竟不同家庭具备的特定文化个性,可以影响到对戏文木雕的题材 选择,以至于地域毗邻、年代接近的建筑木雕也可以形成同中有异的艺术面貌。 因此,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实例中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座民居建筑,由此展开对东阳明清建筑中戏文木雕的探索 分析,通过对东阳传统建筑形式、建筑木雕的位置分布、戏文木雕的题材内容和 精神主题等相关内容的逐步阐述,最终归总建筑木雕的艺术设计特色。 2 第一章绪论 1 2 2 研究意义 对东阳木雕的学术研究可以从不同层面切入,并形成相应的学术体系,这是 就理论意义而言,当然,理论无法脱离实际,理论的求证也需要联系实际。如此, 本文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如下: 一、现实意义 ( 1 ) 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东阳木雕 确定此文之后,遇到和学友探讨交流的机会,总渴望他们不吝赐教,使本文 内容更为深入细致,结果却发现十之九人不知东阳木雕为何物,甚至有将吾浙之 “东阳 误解为日本之“东洋 。于此,但求更多的人能对东阳木雕略知一二。 ( 2 ) 引起有关部门对东阳木雕建筑的重视并加大保护实践。 与宏村、西递的木雕建筑群相比,尽管东阳木雕已被列入非遗项目,现状却 不明朗,处境基本是自生自灭。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部分清末民初的老宅如今 仍有人居住,状况相对良好;但那些年代较早的房屋,破损倾颓,只剩老一辈人 居住在里面,明显缺乏保护。因此,希望本文能引起有关部门对东阳传统建筑木 雕的重视,加大保护力度,建立起可靠有效的保护管理系统。 二、理论意义 ( 1 ) 弥补了研究东阳明清建筑戏文木雕的空白 前人对东阳木雕的研究,更多侧重从木雕工艺自身的历史发展、工艺特征、 题材风格出发,也有涉及对其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而在木雕纹饰方面, 则倾向于从题材内容的分类来说明其图像内容,不曾将戏文木雕拟为研究对象, 而且是联系东阳明清建筑的戏文木雕,并结合建筑形式、戏曲文化、题材内容、 精神主题以及伦理道德思想来分析相关的设计特色。因此,可以说本文弥补了这 方面的研究空白。 ( 2 ) 深化了对木雕戏文图像的研究深度 本文对待戏文木雕图案,没有简单用一般图像学或符号学的原理去具体解 释,避免了望文生义的主观阐释。建立在田野考察中获取的图片资料基础上,联 系建筑的社会人文背景地去分析戏文木雕的设计文化,通过调查实证与文献资料 的综合,最终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 3 ) 丰富了东阳木雕的图像资料 传统社会中对民间工艺的畸形认识根源于对其艺术、文化、精神价值的盲知, 当老一辈离世,后继无人,这些凝聚了智慧、心血和灵感结晶的建筑木雕,作为 记录民间艺人思想,反应时代文化的实体文物,是今人接触了解历史文化的可靠 途径。目前,即使在一些与外界文明相对隔绝的古村落里还可以见到它们,但随 着社会现代化的肆然扩张,加上木结构建筑保护成本高,难度大,故未来不容乐 观。考虑到客观的城镇住宅发展趋势,本文实地调查中搜集的图片资料,是对东 阳木雕纹饰资料的补充,也使后人得以一窥其原生态存在面貌。 ( 4 ) 为戏曲研究人员提供图像资料方面的考证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戏文木雕纹饰,田调获取的戏文图像资料或者可 以启发带来戏曲研究新的切入点。 3 1 3 研究思路、方法 1 3 1 研究思路 本文没有孤立分散地对东阳明清建筑的戏文木雕作假设性研究,这是为了避 免主观阐释的歧义性以及以点带面的结论。文章结合从东阳村落中调查的第一手 资料,以两座清代民居建筑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与明代建筑的戏文雕刻数量 少、规模小相比,成熟期的清代建筑更有利于说明问题) ,重点剖析建筑中的戏 文木雕,兼含戏文场景和戏文人物,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尽量深入、客观, 然后再进行推理归纳。文章首先简要论述了东阳木雕的相关研究现状,然后从材 料、工具、题材、风格这几大方面对东阳木雕作一番概述。在此基础上,引入对 东阳传统建筑形式以及戏文木雕形成发展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的思考,如明清 东阳地区的戏曲文化热潮,市民阶层在民间各种风俗活动中对戏曲演出的狂热追 捧,以及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戏文木雕题材内容和精神主题的影响等 等,通过对建筑木雕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深入研究,联系建筑实例,援引 相关资料来分析艺术设计倾向,最终就东阳木雕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浅见。总 之,本文是将戏文木雕放在建筑环境和人文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的,通过对物质 材料、精神材料的综合分析,力图使案例分析与理论求证得到统一,使理论和实 证研究相辅相成,同时多寻求专家的指导,查阅相关资料,保证材料准确,论点 明晰。 1 3 2 研究方法 ( 1 ) 图像阐释法 首先要通过对图像资料的分析来明确建筑木雕上的戏文故事内涵,在此基础 上追溯这类图像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根源、社会文化风尚等。 ( 2 ) 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两座建筑中的木雕题材内容和位置分布进行比较分析,探索由此反映 出的艺术设计特色受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 ( 3 ) 实地调查法 通过对东阳不同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与房屋户主或不同相关者( 如乡 镇干部、村民、管理部门有关人员、民间工匠) 的访谈获得相关信息。这是在掌 握文献资料的同时,深入实地,在探证建筑木雕实物以外,力求从最大程度上真 实可靠地阐释戏文木雕在建筑应用中的历史文化意义。 4 第二章东| 5 几戏文木雕概况 2 1 东阳木雕概况 第二章东阳戏文木雕概述 东阳位处浙江腹地,历史上,地扼婺、衢、处与台、甬、绍之通衢。东汉兴 平二年( 1 9 5 年) ,析诸暨置吴宁县。隋开阜九年( 5 8 9 年) ,废吴宁入诸暨, 分五乡入乌伤。唐垂拱二年( 6 8 6 年) ,析义乌东冲要地和吴宁故地置东阳县, 并渐以“百工之乡”闻名。1 9 8 8 年撤销东阳县,改置东阳市。东阳木雕,作为 东阳地区区域特征鲜明且形态成熟的传统手工艺,溯源自唐1 ,发展于宋,鼎盛 于明清,因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而蜚声海内外。宋代以前的东阳木雕己无实物可 考,现保存下来最早的木雕实物为1 9 6 3 年东阳南寺塔出土的观音和罗汉木雕佛 像两尊,以及藏于第七层的大木如意头和云纹雕饰。明清两代,东阳木雕伴随地 方经济、文化、手工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宅、祠、堂、厅、寺、 庙、表坊等建筑和家具装饰,以及室内陈设。此时,东阳木雕在选材、工艺、题 材、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己发展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 传统东阳木雕主要以建筑和家具为载体,蕴涵了宗教、文化、艺术等历史信 息,是问接了解时代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图像资料。明清两代的宗法社会,延续“崇 儒重道”之风,儒家体制的伦理纲常以法律强制的方式被推行到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在传统建筑中,社会等级化、伦理化可以表现为建筑组群关系、建筑体量、 形式、色彩上的差序格局,如明史舆服志记载,“庶民庐宅,洪武二十六 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2 清代不仅其势未减,甚至力 度加大,建筑的面积、规模、色彩一律都受到限制,因此东阳木雕不施彩漆,得 名“白木雕”,这种清新素净、古朴雅致的美感特征其实也是儒家“中庸之道 的意象外化,与人们的审美心理定势和情感理想相吻合,色彩与内容的协调也有 助于就伦理教化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木雕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使建筑在 共性中又折射出文化个性的光辉,在不悖“天理”的条件下,实现了“人情 和 “天理”的衔接交融。为使读者对东阳木雕有个基本了解,下文拟从材料、工具、 题材、艺术风格这几方面作一番简述。 2 1 1 材料和工具 东阳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林木资源丰富,初步具备了发展传统木工的 条件,突显出“形胜之美甲于他邦 3 的地域优势,然“此高山所无以不耐冻也, 1 最早的记载见于明隆庆东阳县志中“唐名臣冯宿、冯定兄弟居第冯家楼旧时高楼画槛照耀人目, 其下步廊几半里许一。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又载“南宋何梦然居第何府暴尝拙得柱础之类皆异常 制”。那么,木雕最早运用于建筑装饰应当是在唐代。东阳市人民政府东阳市志第一节遗址“冯 家楼遗扯,处冯家楼村门前出背。系唐太和年问( 8 2 7 8 3 5 年) 冯宿、冯定居第。”今遗址不存。 2 明史卷六十八“舆服”四“庶民庐舍:洪武- 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棋,饰彩色。 三十五年复申禁饬,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基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正统十二年令稍 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问少者,不在禁限。” 3 明万历金华府志。 5 顺治十四年,平原亦多冻死,前志云为巨室则以樟榧为良材,松甚多,枫甚巨, 以易蛀不贵是已,然榧生山中,又为平原所少,寻常取用大抵杉栗为多。4 因此, 松木、樟木、杉木、枫木、栗木成为主要的经济用材。传统东阳木雕属装饰性雕 刻,以平面浮雕为主,兼有透、锯、满地、镶嵌、圆木浮雕等类型,层次丰富; 且色泽清淡,不施深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有基于此,东阳木雕在建筑、 家具和陈设三大应用领域,除了要解决材料的物理性与不同类型木雕作品之间的 问题,也要充分发挥木材的肌理、质感、纹理、形态特色,以实现作品的最高艺 术性。 建筑木雕,在装饰功能之外,首要考虑的就是要使牛腿、梁枋等木构件免于 雨天受潮变形,故往往选用松木、樟木、白杨木、银含木、胡桃木等耐腐之材。 “松木木材重,心材含水率低,耐腐性好,耐水湿;樟木生长快、质地坚韧、耐 腐防虫,有特殊香气,都不失为良好的雕刻用材;而樟木更是东阳木雕最早、用 量最多的传统用材之一。5 家具木雕,则与个人的家庭经济实力紧密联系,对于 普通民户,雕材结实耐用即可:而商贾富户为炫其富,则亲睐质地优良、纹理纤 细、色泽优雅的紫檀、乌木、鸡翅木等高档木材。陈设木雕注重挂匾、镜台等陈 设物件的艺术美感,如山水要能表现丰富的纹理,人物要表现肌肤或织物细腻的 肌理,那么,前者采用花纹似层层山川重叠的榉木便再好不过,而花梨、杨木则 适用于后者,它们都要遵循木料的自然规律以及表现体裁的不同来选材。 东阳木雕采用传统加工技艺,生产流程以手工操作为主,有谓“人巧莫如家 什妙”,工具对于实现雕刻对象的艺术表现力,作用十分关键,毕竟工具齐备, 才能针对具体的雕刻部位选用适合的刀具来施展技艺。随着工艺的成熟,完善的 木雕刀具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翁管形的“凿箍型 6 ,主要在雕刻开始使用 较大力气的打粗坯阶段;还有一类是“钻条形”的修光刀,它灵巧、运用方便, 多用于细坯雕、修光等。两类刀具依据刀口形状,还可分为圆凿、平凿、斜凿、 翘头凿、蝴蝶凿、三角凿六类刀凿。7 各刀凿刃口宽度不等,因此全套工具计有 五十多支,分别用于木雕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 2 1 2 表现题材 笼罩在儒家伦理道德的社会氛围中,东阳木雕的表现题材在娱乐文化的表层 上,其深层文化意义,在于它见证了人们生命情感的发展轨迹。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之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种间接反映,它又是镌刻在生活空间中的时代人文之风 的一种物化象征,其具体表现方式,是运用象形、会意、借代、隐喻、比拟、谐 音等手法,从祥瑞动物、草木花卉、戏文人物、古典故事、历史神话、名家书画、 抽象图案中选取特殊题材,以满足于驱邪禳灾、祈福纳吉、伦理教化的社会心理 功能。 从表现内容上,可将东阳木雕分为草木花卉、祥禽瑞兽、戏文人物、抽象博 古这四大类题材。自然万物千姿百态,或曼妙婀娜,或挺拔壮美,或秀雅清素, 种种美好的意象激发了人们内心的联想,通过移情于物,使物也具有了人的品格 情操,并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如礼赞松柏之辞,“松柏抱贞姿,不 4 党金卫【道光】东阳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补遗一卷卷九:1 0 页。 5 叶柏风赵丕成镂琢纤巧木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3 3 页。 冯文土东阳术雕技艺浙江科学技术 i ;版社:1 4 页。 7 叶柏风赵丕成镂琢纤巧木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3 7 页。 6 第_ 二章东阳戏文小雕概况 逐桃李芳,虽无艳丽质,素节凌风霜 ;对夏荷颂日,“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以 此来自寓志清节高;又有咏梅之调,“梅有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 利,成熟为贞”,类此不等。若与不同的祥瑞动物( 如狮、鹿、鹤、鸡、马、羊、 蝙蝠、鱼等等) 、人物、博古器物搭配,还能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衍生出更丰富 的吉祥寓意,如马、猴、蜜蜂象征“马上封候”,竹枝与花瓶寓意“竹报平安”, 石榴、花生、葡萄代表“多子多孙”,其内容之多,此文概不能尽,如今东阳还 流传着“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画中要有戏,百看才有味的雕花口诀。戏 文题材,主要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娱乐三类。神话传说类人物有民间喜 闻乐见的“和合二仙”、“八仙”、“刘海戏金蟾”、“福禄寿三星”、“赐福 天官”等神仙道化人物,寄托了人们祈福求吉、驱邪穰灾的情感理想;历史故事 类如岳母刺字、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空城记、辕门射戟 等等,其主题旨在推行“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思想;生活娱乐类则以“渔 樵耕读”、“四爱”最为普遍。总之,在理学思想占主流的中国明清社会,“三 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根本也。”8 从而,能够承载教化之道的戏 文题材便成为装饰内容的主体,由此奠定了东阳木雕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 精神面貌。 2 1 3 艺术风格 东阳木雕就其艺术风格可分为“原型体”、“雕花体、“戏文体”、“绘 画体”四种类型。明中期f j i 的“原型体 基本延续宋元的装饰纹样基调,在保留 原有器型的基础上,略作装饰,纹饰淳朴古雅,精炼简明,构图布局完整。到了 明中晚期,也就是“雕花体”时期,手工业整体水平提升,如锤锻技术提高,工 具种类增多,木雕的j x l 格特征也随之“精细化”。其一,纹饰特征由古朴隽永 向饱满有力、层次丰富转变,出现装饰性细节;其二,器形上不再主导保留自身 基本形状,而是开始强调装饰,并增大了器物的装饰面积。而“戏文体”类型, 则从中国的明末持续到清中晚期,前期作品仍然保留了以往的艺术风神;到清后 期,木雕风格愈加华丽繁琐、细腻纤巧,于是技术性的叠加以艺术性的递减为代 价,东阳木雕陷入模式化的桎梏。宋代温州南戏,开启了浙江乃至全国的戏曲文 化风潮,东阳比邻之,自杂剧、南曲四大声腔、传奇、花部诸腔纷纷登台献艺, 东阳地区的戏曲文化蓬勃发展,渐成“戏曲之乡 。所谓“戏文体”,也就是从 戏曲故事或相关的舞台表演中选取典型场景,利用木雕的艺术语言加以刻画,因 传统戏文故事大多是时代“风化体 的载体,因此,这些“戏文体”木雕在内容 上也隐含教化意味。晚清至民国年间,受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绘画体”风格 逐渐形成,它以名家画谱为蓝本,甚至雕刻刀锋也多模拟绘画的笔意和气韵。 2 2 戏文木雕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 2 2 1 建筑作为伦理文化性空间 东阳处浙江中部,“新莽时,有黄河中下游灾民迁入;东汉末年,中原、江 淮战乱灾荒,许多人逃奔江东,进入境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大批渡江南迁, 朱文公文集卷十四。 7 部分来境定居;南朝,北方人避乱南来,宋孝建三年( 4 5 6 年) 有户1 6 2 0 0 ,人 口1 0 7 9 4 5 ”:“十二世纪前半叶,宋室南渡,北方移民涌入,婺州浦江县居山辟 间,地狭人众,寸土垦辟。”( 金华市志) 人们不堪于战争、动乱、饥荒、灾难 的重负,一次次由北向南迁徙,使南方人口逐渐递增,同时,大量涌入的人口也 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成熟的农耕技术和生产技术传播到当地,大大改善了人 们的生活条件;而浙江地区丰富的林木资源,对于地方传统建筑的持续发展也功 不可没。经过对地理环境的考察探索和家庭结构情况的分析,种被称为“十三 间头”的建筑样式得以普遍流传,这种集精神功能和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形式 在明清时代基本定型。对于那些面临时局震荡、受政治压迫的知识分子而言,栖 身于此偏僻之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间生活使他们暂时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情操的净化,而血液中蛰伏的文化因子在现实冲突的遭遇中,转而以含蓄的形式 抒发出来,并在厅堂厢房的建筑空间中处处埋下伏笔。他们将敏感细腻的笔触延 伸向自然环境,树木花草、鸟兽虫鱼,任何目之所见皆化为他们心志品格的寄托, 通过移情以物,托物言情的方式,人交感于物,物交融于人,人物和谐契合,这 就是“庭宇邃密宜远嚣乎,可瑟可奕宜适宜乎,有图有刻宜寓目乎9 对木雕“寓 目功能的一种首肯,尤其当戏迷们将戏曲内容吸收到木雕工艺的表现范围后, 这种以物载道的风气简直是被推向了极致。“风化体”的载体穿越了舞台表演的 时空局限,将动态的舞台表现凝固成静态的说教,使居住空间的主体在娱乐的基 础上,亦潜移默化地接受戏曲风神的影响。一旦木雕承担起人、物交流的有形媒 介,那么,随着它在建筑领域中扩大疆土的力量势不可挡,最早作为遮风避雨的 物质空间场所便彻底改观,一跃成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精神文化场所;空洞乏 味、千篇一律的建筑释放出入文主义的华光,住宅的空间内涵、空间意境和空间 文化层次大大提升,成为由祠堂、寺庙、学堂、牌坊等建筑集体构成的村落人文 环境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自己的居所,人们还赋予其“让德堂、 “慎修堂这类文化性特征的堂号,可谓为今人释读历史文化信息,先人的心理 轨迹又提供了一条可达之径。 其实,如果将木雕的寓意特征理解为建筑的伦理功能在建筑装饰细节上的放 大应该并不为过。对于建筑的伦理功能,礼记礼运提到:“昔者先王未有宫 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后圣人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 台榭、宫室、牖户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齐上下,夫妇有所。”因此,当儒家伦理的理念规范成为各朝统治阶级顶礼膜拜 的对象之后,建筑所承载的调节社会关系的标识性、礼仪性和伦理性功能呼之欲 出,而中国古代以家族为单位的居住文化体现在建筑格局上,就恰好是一种分等 级的伦理位序,是“三纲五常”的礼制思想在建筑格局中的实际演绎,它“在整 体布局与群体组合,形态与结构特征,空间序列与功能使用,装饰细部与器具陈 设等方面,都浸透着儒家伦理的种种特征。 1 0 有鉴于此,住宅的木雕装饰,除了 吉祥祈福的传统文化题材,在戏文内容的斟酌上,情感的天平必然倾向于那些既 近人情,又合天理的故事,其中,“忠、孝、节、义 是永不淘汰的价值标尺, 而“忠孝”较“节义又更胜一筹,“是故忠者尽为臣之分之谓也,孝者尽为子 之分之谓也,忠孝尽则臣子之分尽,故日君父人伦之大本,忠孝臣子之大节,君 亲之恩莫之可报也,惟忠与孝其庶几以报夫君亲者乎虽然世之言日忠孝者不两全 9 【嘉庆】义乌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6 3 页。 1 0 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6 :7 5 页。 8 第二章东阳成义木雕概况 夫岂然哉,臣子之道一也,岂有不相为用而又相害哉 1 1 在这方面,明清戏曲中 的神仙道化剧、伦理剧、婚爱剧、历史剧、时事剧及其他,哪怕其中部分作品在 某些地方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悖,如男女追求爱情婚姻自主的思想观抵触了传统 婚爱观念,但其主流作品并未摆脱伦理纲常的文化内核。更何况明清两代,戏曲 之所以能上及朝廷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成为一种流行性的大众艺术,非仅仅因 为市民阶层的壮大提供了它发展成熟的土壤,不可忽视的是,统治阶级也认识到 戏曲有厚风俗、敦人心的文化影响力,于其愚民促教、稳定社会秩序,还是十分 有利的。具体到社会中的每个家庭,戏文木雕则替人们扫除了“饱食、暖衣、逸 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 的顾虑,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夫 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的理想,“阴阳”谓天地内外开合,“人伦 辨尊卑、长幼、亲疏,即规定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以血缘为纽带,以伦理道德为本 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这一切,都是在以儒学思想主导,以血缘为根基的祖宗崇 拜的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建筑“助人伦,成教化”伦理文化属性的一种心灵皈依。 2 2 2 戏曲文化的发展 戏曲的形成以北宋温州南戏的产生为标志,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发达的对外 贸易,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南宋靖康 之变,宋王室南渡建都临安( 杭州) ,北方的人们也躲到南方避乱,商人、手工 业者、表演艺人诸色纷纷聚集在温州,使素有“小杭州”之称的温州城内一派升 平景象,而戏曲亦在民间各种表演技艺的盛行和交流中逐渐成熟。东阳位于浙江 腹部,比邻于温州,必然也感染到了这股戏曲文化的热潮,东阳市志就明确 记述,“南宋偏安江左,县近京畿,以唱曲为业之艺人遍布各地。元明时期,南 戏崛起。宗教戏曲随之盛行。可见,东阳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具备了戏曲成熟发 展的条件。到元朝蒙古人执政,从全国范围来看,北曲杂剧压过了南戏的发展势 头,但浙江地区的戏曲创作基本还是以南戏为主导,如浙江人高明( 字则诚) 创 作的琵琶记便是南戏的一出惊鸿之作。以致后朝明太祖朱元璋对其倍加赏识, 赞日:“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 家不可无”1 2 ,继之,东阳“明洪武二十年( 1 3 8 7 ) ,蒋伯康于横城义塾创建伯 康艺苑,排练高则诚琵琶记于乡中演出。1 3 这显然说明,东阳的戏曲文化 并不滞后于南京、杭州、扬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当然,南戏地位的稳固也是建立 在既有保留,又有创新的基础上的,如昆腔体制的改革,甚至后来影响明清两代 的传奇也是由此发展而来。清中期以后,传奇逐渐衰落,特别是在清康熙二十年 ( 1 6 8 1 年) 以后,虽然民族冲突和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文化上采取严厉的统 治政策,大兴文字狱,压制反清思想,使得前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时代气 息的传奇进一步萎缩,后来,曲坛上占统治地位的传奇又逐渐由活跃在各地的花 部诸腔戏所替代。关于这段时期东阳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东阳市志对此有 载,“东阳素称戏曲之乡,民间戏曲常年不断。高腔、昆腔、徽戏、乱弹、滩 簧、时调及木偶、皮影均较活跃。候阳高腔,明末清初流行于东阳。昆腔, 明末清初传入。东阳滩簧,兴起于清末。道光后,昆腔衰落,滩簧与时调风 1 1 【嘉庆1 义乌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6 4 页。 1 2 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2 4 0 页。 1 3 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室东阳市志1 9 9 l :9 页。 9 靡一时。东阳乱弹兴盛于清代中叶。徽戏,清乾隆年间传入”1 4 正是在 如此有利的戏曲环境下,戏文木雕由孕育、衍生、发展到成熟,而相关的戏文题 材反映的也是各历史发展阶段的经典戏剧剧目。 成熟的戏曲文化由发源之北宋南戏到清代乾隆徽班进京后京剧的形成,中间 主要经历了元杂剧、明清传奇、昆曲、明清杂剧、花部诸腔等戏曲曲种的平行更 替,并夹杂着不同时期民间各地地方戏的流行。戏曲的艺术风格不断变化,历代 深入人心的传统剧目却保留下来,文人对内容情节进行改编,使它们在新的戏曲 舞台上唱响了新的时代之歌。戏曲文化园百花齐放,以宗教、历史、爱情伦理为 情感对象的戏曲故事在祖国大江南北同台竞唱,人们一时为剧中缠绵悱恻的爱情 故事凄然落泪,一时在人情翻覆的历史体验中握拳眦目,一时又沉醉于宗教剧中 那虚幻脱俗的迷离仙境,世事沉浮,人生血味,咸集于此,令听者见者莫不动容。 与其他题材相比,历史剧倍受垂青,因为,老百姓作为民俗主体,他们的世俗倾 向重视戏衣行头,而往往只有在历史剧中,这些绚丽复杂的戏衣才能派上用场, 想必正是这种心灵震撼和视觉享受促使历史剧的演出常年不衰;然其“得人心” 之关键,还在于这类题材“敢于接触现实生活,敢于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重 大问题,能够与时代的脉搏合拍,能够和人民群众共呼吸。”1 5 它们所塑造的人 物角色,往往不屈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博弈,勇于突破“情” 与“理”的隔阂,其进步意义,就是以民主思想先驱者的角色“反映时代呼声, 引领时代先声 埔。从这点来回顾中国戏曲之漫长发展历程,除了对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西厢记、牡丹亭、浣纱记、 赵氏孤儿、一捧雪、桃花扇等传统戏所彰显的历久弥新的历史价值有所 体悟;对以历史剧为主体,倾向于从列国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 杨家将演义、封神演义、说岳全传、水浒传、包公案等演义小说中 取材的京剧剧目而言,则又从精神主题方面合理解释了它们大行天下,大快人心 的成功秘诀。因此,中国戏曲集大成者之京剧,除了作为前期戏曲曲种的重要继 承,还一并打开了新的戏曲文化局面。于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先辈们,勿论是 戏曲木雕的创作者,还是作为欣赏主体的策划者,他们浸淫于戏曲的“声色之娱”, 最终将戏文木雕推向了艺术的高峰,开创了别开生面的艺术景观。 2 2 3 丰富的民俗活动 戏曲表演和戏曲木雕,前者是公共空间的动态活动,后者是私密空间的静态 呈现,一外一内,一动一静,戏曲表演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高墙深院内的发挥空间毕竟有限,因此一旦冲破阻隔,戏曲便宛如脱缰野马, 纵身投入到各种纷繁复杂的民俗事象中。祭神祀祖、婚嫁丧葬、贸易集会、祈神 穰灾、求嗣庆寿、节日庆典等等,戏曲将其重要艺术因素之的歌舞艺术的娱乐 性发挥到极致,且看东阳民主乡志中有关戏曲表演活动的部分记载: 平安戏,为祈求平安吉利,村民搭建戏台请戏班子演戏。戏金自愿乐助 或集体支付。 1 4 同上 坫顾笃璜昆剧史补论:7 7 页。 1 6 朱琳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7 8 页。 1 0 第二章东阳戏文术雕概况 社戏,俗称“祠堂戏 。旧时春社祭祀,演戏祭祖自娱;秋社之日,也 有演戏奉祀敬祖,兼庆丰收。 开光戏,新建寺庙塑佛像或寺庙佛像择日“开光”,即演开光戏。 会场戏,旧称庙会戏,多为几个戏班在广场斗台演出。庙会今称交流会。 农历三月三( 黄田畈) 、三月十一( 楼西宅) 、三月廿八( 吴宁镇) 、五月十三( 巍 山) 、六月十一( 千祥) 、八月十三( 县城、横店、杜姆坑等) 、八月十八( 象港) 、 九月十二( 李宅) 、十月廿八( 吴良) 等为历史悠久的大庙会。 另外,大宗族修谱演领谱戏,农村大桥落成演“游桥戏”,封山育林演“封 山戏”,保护耕牛演“牛会戏”等等17 。 演戏名目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清道光年间,东阳有六十面锣( 即6 0 个戏班) ,戏剧活动鼎盛”1 8 ,这多少也说明了戏曲演出活动的社会渠道之多。面 对戏曲的肆然发展之势,尽管清廷整治纲纪、整顿民俗的政策加强,“清代十朝 帝王都一贯延续并强控了禁毁戏剧的国策,利用帝王的专制权力、国家机器以及 种种政治法律手段,以京师号令全国,从撰刻、演观、评赏戏剧的方方面面进行 清剿禁毁,其最终目的不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