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清末十年兴学经费的筹措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在清末最后十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不得不进行新政 变革,其中对教育的调整力度颇为彰显。然而,制约教育快速发展的因素很 多,其中教育经费的短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依照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和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仅靠一种经费筹措渠道,兴学似乎是难上加难。 为了解决“需款极亟”与“筹款维艰”之间的矛盾,主持学务的官员在 教育实践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开辟出了多种筹款渠道。其一,官方通过财政 拨款、提取捐税和公款等方式直接投入兴学经费;其二,庙产兴学,即利用 一些祠庙道观等地方,作为新式学堂的场所,或提取庙产以资办学;其三, 鼓励官绅捐助兴学款项,建立具体的奖励机制;其四,例举各地为筹集兴学 经费所采用的一些其他的有效方式。 清末十年,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方式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 支持,使得新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显而易见的成效。然而,就具体的兴 学实践而言,有些经费筹措方式本身又带有许多消极作用,致使兴学经费的 来源不稳定和兴学经费总量的相对短缺,从而影响了近代教育稳步快速地发 展。总之,清末十年教育经费的多种筹措方式同时并存,对近代教育的发展 起了既推动又滞碍的作用。另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某些兴学经费的 筹措方式虽然在短期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却给近代 政治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新政教育改革兴学经费筹措官方投入庙产兴学奖励捐学款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h e10y e a r so f ”n e wp o l i c i e s ”o ft h el a t t e rs t a g eo fq i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r u l eo fq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w a si ni m m i n e n td a n g e r u n d e r t h i ss i t u a t i o n ,q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h a dt oc a r r yo u tt h e ”n e wp o l i c i e s ”i n t h e s e r e f o r m s ,t h ea d j u s t m e n t o fe d u c a t i o n a l p o l i c y w a sm o r e p r o m i n e n t b u tt h e r ew e r em a n yf a c t o r so fr e s t r i c t i n ge d u c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m o n gt h e m ,t h es h o r t a g eo fe d u c a t i o n a la p p r o p r i a t i o n s w a so n eo fv e r yi m p o r t a n tf a c t o r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o c i e t ye c o n o m i c s i t u a t i o na n dq i n gg o v e m m e n t sf i n a n c es i t u a t i o n ,i tw a sv e r yd i f f i c u l t t od e v e l o pe d u c a t i o nd e p e n d i n go no n ec h a n n e lo fr a i s i n gf u n d s t h eo f f i c i a lw h ow a sj nc h a r g eo fe d u c a t i o ne x c a v a t e dv a r i o u s c h a n n e l so fr a i s i n g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p r a c t i c e a c c o r d i n gt oc o n c r e t ec o n d i t i o nt os o l v e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s h o r t a g eo f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a n dd i f f i c u l t yo fr a i s i n gf u n d s f i r s t l y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t h r e wi n t oe d u c a t i o nf u n d sd i r e c t l yt h r o w i n gf i n a n c e a p p r o p r i a t i n gf u n d sa n de x t r a c t i n gt a xo rp u b l i em o n e y s e c o n d l y ,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m a d eu s eo ft h ep l a c eo ft e m p l e sa n de x t r a c t e dt h et e m p l e p r o d u c ta sm e a n so ft h es c h o o l s t h i r d l y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e n c o u r a g e d t h eo f f i c i a la n dg e n t r yt oc o n t r i b u t e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a n db u i l t c o n c r e t e e n c o u r a g e s a n dr e w a r d s m e c h a n i s m f i n a l l y , t h e l o c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sa d o p t e do t h e re f f e c t i v ew a yt or a i s e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 d u r i n gt h e1 0y e a r so f ”n e wp o l i c i e s ”,t h es t y l e o fr a i s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 t h r o w i n gm a n yc h a n n e l sp r o v i d e dn e c e s s a r y e c o n o m ys u p p o r t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 i tm a d e t h en e ws t y l ee d u c a t i o ng e taf e a s i b l ee f f e c tt oag r e a te x t e n t b u tf r o m t h ea n g l eo fc o n c r e t ep r a c t i c e ,s o m er a i s i n g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w a y s c o m ei n t ob e i n gm a n yi n a c t i v ee f f e c t s i tc a u s e dt h ei n s t a b i l i t y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s o u r c ea n dt h eq u a n t i t y s h o r t a g eo fe d u c a t i o n a l f u n d s i ns h o r t ,d u r i n gt h e10y e a r so f ”n e wp o l i c i e s ”,t h es t y i eo f r a i s i n g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t h r o w i n gm a n yc h a n n e l sp l a y e dd o u b l er o l e o fd r i v i n ga n db l o c k i n g u p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 b e s i d e s ,f r o mt h ea n g l eo fs o c i e t yp o l i t i c s ,s o m es t y l e so fr a i s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a lf u n d sp r o v i d ef u n ds u p p o r tf o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 e d u c a t i o n ,b u ti tb r i n ga b o u td i s a d v a n t a g e o u sa f f e c tf o rm o d e mp o l i t i c s 2 a tt h es a m et i m e k e yw o r d s :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f o r mo f ”n e wp o l i c i e s ”;t h er a i s e o fd e v e l o p i n ge d u c a t i o nf u n d s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i n v e s t ;m a k eu s eo f t e m p l ep r o d u c tt od e v e l o pe d u c a t i o n a lc a u s e ;e n c o u r a g ea n dr e w a r dt h e s t y l eo fc o n t r i b u t i n gf o rd e v e l o p i n ge d u c a t i o n 3 绪论 一、选题意义 这一课题有着学术和现实层面的双重意义。首先,这一课题是当前学 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在清末最后十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 治,不得不进行新政变革,其中对教育的调整力度颇为彰显。近代的新式 教育在制度上取代了j e t 式的传统教育,学术界对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变 革的现象等方面关注较多,而对教育经费筹措的研究则比较薄弱。因此, 研究这一课题不仅能使我们更深刻全面地了解清末教育改革的面貌,亦可 加深对清末新政史研究的力度与广度。其次,这一课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 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与否关 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制约教育快速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制 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教育经费的来源与多寡问题对教育 事业的前途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地筹措教育经费,已经成 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可见,研究这课题不仅能让 我们真实地了解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借鉴积极有益的经验。吸 取值得注意的教训,从而更好地推动当代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前人研究成果简述 截止目前,学术界关于清末教育状况的研究成果颇丰,对清末教育经 费来源的问题也有所涉及,如王笛的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近 代史研究1 9 8 7 年第3 期) 、关晓红的晚清学部研究( 广东教育出版社 2 0 0 0 年版) 、金林祥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 山东教育出版 社2 0 0 0 年版) ,商丽浩的 政府与社会近代公共教育经费配置研究 ( 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一书以及张小莉的清末。新政”时期清 政府文化政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论文) 中都有相当的篇幅 论及清末教育经费问题。 近年来,也有一些论文专门研究晚清尤其是清末十年的教育经费问 题。比如,王海燕的论晚清学堂筹款事宜及影响( 江淮论坛2 0 0 3 年第5 期) 一文从综合的角度对清末学堂的筹款途径进行了研究。金祥林、 赵会可的晚清新式教育经费不足原因分析(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 版) 2 0 0 2 年第2 期) 一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造成晚清兴办新式教育过程中 出现的经费不足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些论文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来探 讨清末新政时期教育经费的来源及其影响。诸如:张小莉的清末“新政” 时期政府对教育捐款的奖励政策( 历史档案2 0 0 3 年第2 期) 一文就集 中探讨了在清末十年兴学的大背景下,清政府鉴于“筹款维艰”的具体情 况,大力鼓励官绅个人捐助学款,并制定出了一套奖励政策,这种从民问 筹款的方式,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又因为捐款的 数量无多及其不稳定,而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吴林羽的清 末庙产兴学及其社会反应( 济南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一文则专门 对清末的庙产兴学运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邵勇的清末庙产兴学运 动与毁学民变( 青海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3 期) 一文也是把庙产兴学作 为清末教育经费的来源之一来分析的,并探讨了它与毁学民变之间的关 系。刘增合的鸦片税收与清末兴学新政( 社会科学研究2 0 0 4 年第1 期) 一文则从鸦片税收这一角度来探讨清末兴学经费的来源问题。该文认 为鸦片税收是清末兴学新政的重要财源之一,在一定时期内各省学务振兴 与之有密切关系,但同时兴学新政又因鸦片禁政而呈现出萎缩徘徊的态 势。总之,从总体而言,专门探讨清末十年教育经费来源及其对教育事业 发展和近代政治进展影响的论著并不多见,而且关于这一课题在资料运用 和研究方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这些薄弱环节正是作者试图努力 突破的方向。 三、论文构思与创新 本论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解读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兴学热潮 与教育经费艰窘的状况,其次对教育经费短缺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近代 社会经济的衰败是根本因素,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是重要原因,还有许 多具体的因素造成了近代教育经费的短缺。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出清末教育 经费的筹措方式( 如政府直接拨款、庙产兴学、奖励民间捐款助学等等) , 试图从中总结出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对策。这是本论文力求探讨的重点问 2 题。第三部分是对兴学经费筹措方式的评价。阐释多种兴学经费筹措方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是与非,揭示其对近代教育、近代政治的双重影响。 最后,兼论对解决我们今天教育兴办过程中遇到的经费困难问题的启示。 本论文的难点在于前人研究的薄弱、材料的不易搜集与教育经费筹措 金额的确数难以统计等方面。当然,作者相信,通过努力挖掘一手资料, 并从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切入,本课题一定会在创新方面有所贡献。 其一,研究视角的崭新独到。本论文以清末十年教育经费的筹措为切 入点,总结出兴学经费来源的几种主要方式,并试图探求出经费筹措与教 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期为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其二,研究史料的翔实新颖。本论文力求对相关史料进行较大范围的 搜集整理,尤其着重于档案资料的爬梳,主要是一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 奏折、宫中档朱批奏折、学部档案等。另外,期刊杂志,如学部官报、 直隶教育杂志、东方杂志、申报等;官书、章程、法令汇编类资 料,如清实录、奏定学堂章程、大清光绪新法令、大清宣统新法 令、学部奏咨辑要等也为本论文提供可靠的资料保证。 其三,研究方法的突破创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 历史学、教育学、财政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清末教育经费的筹措进 行深入考察。运用计量史学方法,通过绘制图表和量化分析,透视教育 经费的筹措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 第一章近代教育变革与兴学经费筹措问题的提出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古老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步步打开, 不平等条约按踵而至,主权受损,领土被占。尤其是1 9 0 0 年八国联军侵 华后,中华民族更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际。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状况,中国 的有识之士们几乎都把“兴学育才”视为振兴国家,挽救危亡的重要手 段之一,因此在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对兴办新式教育也几乎形成了共识。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制约下,仅靠一种经费渠 道兴学似乎是难上加难。如何进行兴学经费的筹措,这一问题从近代教育 开始兴起便相伴而生。 第一节国势没落的危迫与清末新政改革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 的国门。在炮火的威迫下,中国国势日衰,开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深渊。至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中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空前 激化,在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入侵后,清王朝的统治更加 岌岌可危。 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虽然保存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却通 过不平等条约加紧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对之颐指气使,稍有忤逆其意,便 以武力相威胁。虽然帝国主义国家从义和团运动中意识到要瓜分“地土广 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并非易事o ,但它们没有 因此而放松对中国的侵略,只是将以往武力入侵为主的侵略手段稍作变 更,开始采取加强政治控制、扩展经济势力和强化文化渗透的侵略策略。 在政治方面,列强迫使清廷允许其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 并允其驻兵,“使馆区”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交使团”亦俨然 成为清政府的幕后操纵者。在清政府中,除了赫德等人早已掌握中国海关 。有关义和团舆论,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 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2 4 5 页;瓦德西拳乱笔记,义和团) 第三册,第8 6 页 4 权外,列强的所谓“顾问”充斥于财政经济、军事、外交等要害部门。至 于各国驻华公使,更是公然干预中国内政。 在经济方面,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不 断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渗透。辛丑条约中规定的中国赔款数额高达四亿 五千万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分3 9 年还清,加上年 息四厘,本息共计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各省的地方赔款亦有二千万两。 这是清政府自鸦片战争以来数额最大的一次对外赔款,中国的关税与盐税 从此完全被帝国主义把持。不仅如此,中国的矿山、铁路等利权亦成为此 时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可以说,在2 0 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命脉业 已被西方列强所控制。 在文化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与侵略自始至终都未放弃, 而利用宗教输出自身文化是其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西方列强认识 到,单凭武力征服中国是不易实现的,“唯一根治的办法是迅速地传播基 督教”。天主教来华的传教士,1 9 0 1 年时为8 0 0 名,1 9 1 0 年增加到1 4 0 0 名。中国的天主教徒数量亦随之迅猛增加,1 9 0 1 年时为7 0 万人,1 9 1 0 年 激增至1 3 0 万人口。西方列强不仅利用宗教的影响在中国百姓中灌输“崇 洋”思想,而且还利用教案的发生,攫取在华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2 0 世纪初年的西方列强虽然暂时改变了直接军事侵略 的手段,但是丝毫并未放松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他们以军事入侵作后盾, 以便攫取更大的利益。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须拆除大沽炮台以及从 北京到大沽之间的所有军事防御设施,并允许各国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 线的战略要地驻扎军队这样,列强得以控制京津地区。在“洋人太上皇” 的掌控下,清政府几乎再无一点反击的能力。1 9 0 4 年,日俄战争爆发,双 方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大开杀戒。在日、俄交战之时,英国在西藏燃起侵 略战火,并于1 9 0 4 年强迫西藏地方官员签订拉萨条约。后来,清廷被 迫承认了该约的大部分内容,英国从中攫取了许多特权。德国亦于1 9 0 4 年派炮舰驶入长江,要求“租借”洞庭湖和鄱阳湖一带。 总之,2 0 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更大的危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2 1 页 。顾长声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4 9 页 5 的危险态势有增无减。而有骨气的中国人民从清政府在历次应付列强入侵 时的奴颜婢膝、卖国求安的表现中也逐渐认识到:要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 立与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想继续维持其 统治,就不得不变革其旧有的统治政策。 首先,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慈禧在当时内外交迫的形势下不得不作出 变革的姿态。在慈禧的一生中有两次被迫出逃,第一次是因英法联军的入 侵而随咸丰帝北逃,第二次是由于八国联军入侵而不得不携光绪帝西逃。 正是这种被人赶出家门,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犬的滋味,促使慈禧决定 再次拾起“变法”这一曾被她厉禁的办法。她为自己的变革寻找理由:“世 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 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 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回这等于宣布了“新政”改革的开始。虽 然清最高统治者的态度表明其改革的宗旨仍然不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窠臼,其改弦更张的变革方式依旧弹奏维护封建统治的调子,但是这毕 竟从形式上表示了其对“参酌西法”的认同。 其次,中央决策层经过八国联军侵华后进行了调整,亦对新政改革持 基本肯定态度。辛丑条约的重要一条即为“惩凶”。曾在戊戌政变后入 主中枢的要臣如:端王载漪、刚毅、赵舒翘、启秀等皆被“严遣”,造成 “枢府乏人”。而这时的慈禧为保住其统治,则“锐意变法,急于求治”o , 遂转向倚重通达时务的开明官员。清最高统治者在下达了“新政”变法的 谕旨后,不久即设立督办政务处,以总揽新政事务,任命庆亲王奕勖、李 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处大臣,刘坤一、张之洞 “遥为参领” 。之后,因李鸿章、篦冈、荣禄等人先后去世,瞿鸿谶和 张百熙得以先后补入。当时“新政”诸项改革政策的制定,除了清帝直接 批复的折件外,几乎都须经督办政务处进行核议定夺。可以说,无论是清 最高统治者,还是握有地方实权的督抚,在国势没落的危迫下,都对旧有 统治政策变革给予了一定的政治支持和理论推动。 o 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二六,上海崇义堂1 9 0 9 年铅印,第2 8 页 。颜世清来函三,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礼 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3 i l l 页 。大清光绪新法令 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 9 0 9 年铅印本。第1 页 6 据上海海关报告称:“自义和团动乱以来,包括政府官员、知识界、 绅士以及商人阶级在内的人士,几乎普遍地确认,向西方学习是十分必要 的,反对西式教育的人几乎不见了”o 美国学者石约翰就此评论道:“这 是一个明显有了新的起点的时期。在这种氛围中,要求进行广泛变革的愿 望以极快的速度普及于全国。的确,清王朝最后l o 年最显著的特征便是 社会各阶层以至实际上每一政治派别都不再支持现状。”o 在“新政”期间, 由于内外形势的逼迫,为维护其统治,清统治集团内部进行了权力的重新 组合,而由这部分人构成的政府“最终也感到有采取激烈行动的必要” 。 简言之,由于国势没落造成的亡国灭种危机,促使清政府进行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新政改革。 第二节兴学热潮与经费困难的矛盾 新政时期,清政府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新式人才的匮乏,而 旧式教育体制难以满足此种需求,因此清政府只得求助于新式教育。这样, 教育政策的变革即成为清政府新政时期文教政策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短短的十年间,清政府“除旧布新”,废除科举制度,颁行新学制,建 构新式教育行政体系,从制度层面为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契机。同时,为 了辅助国内教育的开展,清政府亦大力提倡留学教育,逐步出台了一套比 较完善的管理与奖励政策。不仅如此,清政府还开始逐渐将教育向普及化 引导。 可以说,清政府在客观情况逼迫下不得不大力提倡新式教育,令各省 督抚督饬所属地方官推行,并以之作为对地方官的奖惩条件。地方督抚作 为一省或两省的地方军政长官,一方面为了“以示政绩”,所以对近代教 育加以推广,另一方面地方督抚由于国势没落的危迫,也不得不选择变通 的道路,对旧有的教育政策进行变革。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以及教 育改革实践在统治集团中具有代表性。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后转向洋务, o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 8 8 2 1 9 3 1 ) 一一 译编 ,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1 6 4 页 。【美】石约翰,王国良译: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中心1 9 9 8 年舨,第1 6 0 页 。【美】石约翰,王国良译: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 ,东方出版中心1 9 9 8 年版,第1 6 1 页 7 成为继李鸿章之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早在戊戌维新时期,张之洞即在劝 学篇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改革方案,至“新政”开始后,他又与刘坤一联 名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其中有对兴办近代新式教育的更为具体的 阐释。 在清末十年间,与张之洞齐名的高贵要员当为袁世凯。袁世凯以办军 事起家,没有什么学术根底,但是由于他在戊戌政变中出卖了维新派,从 而得到慈禧的倚重。当然,袁世凯虽参与扼杀了维新派,但他却并不是顽 固派,而是一个积极主张变革的要员,对新式教育亦持赞同态度。他认为: “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 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 佐治,必须兴学以培才。” 他在清政府颁发兴学令之后。首先奏陈山东学 堂事宜及试办章程,为当时办理新式教育提供了暂行办法,得到清政府的 认可,下令全国“立即仿照举办,毋许宕延”o 。嗣后,他又联合张之洞 等人奏请对科举制进行变革,并促使其最终废除。 除了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督抚力量的代表外,就当时地方督抚 的整体概况而言,清末十年间的地方督抚虽不尽是开明趋新、振衰起弊之 人,但是在大趋势下,相当部分的督抚还是可以与清中央政府的政策保持 一致。他们为政一方,主持地方教育,对兴办新式教育的看法,基本趋向 一致,认为“学堂之设,在西国为致强之总纲,在中国尤为救亡之上药。” 。如闽浙总督魏光焘认为:“自强之本,端在育才。育才之方,尤资广学。” 固河南巡抚端方亦强调:“本原所在,教育为先。” 在派遣留学的问题上, 他们亦基本上持赞成态度。如端方称:“近年以来,外侮频仍,时艰日亟, 海内承学之士知非出洋游学,师其所长,不足强国” 。陕西巡抚曹鸿勋 指出:“处此工商竞战、梯航交通之时,苟非互换文明,疏通学界,则风 气之开通既晚,人文之进化愈迟”,因此强调派遣学生出洋游学,并派员 。天津图书馆等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3 1 7 页 o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 四) ,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总第4 7 8 4 页 。工部主事刘枵光绪三十二年条陈学务要端呈。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以下简称。一档馆”) 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文教类,第5 3 8 号 o 申报 1 9 0 5 年4 月2 5 日 。端方;考查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 卷六,第7 1 页见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 料丛刊第1 0 辑。9 4 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6 7 年版 o 端方光绪三十一年奏片。见一挡馆躐:军机处录副奏折,文教类,第5 3 8 号 8 考察学务回。可以说,在西学东渐大潮的冲击下,在国势日衰的刺激下, 再加上处于“新政”变革的大环境中,督抚们大多能够趋向“务实”,具 有较为开明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时代 发展的需求,推动新式教育的改革。 总之,清末最后十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办学堂、广游学, 不仅促使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而且掀起了一股兴学热潮。然而,兴学经 费的投入却远远无法满足新式教育发展的需要,并成为阻碍新式教育快速 发展的“瓶颈”。 造成教育经费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 有人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l 、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低下是导致教育经费不足的 根本因素。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国门洞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向中 国不断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护 在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近代工业和运输业,但清末的社会经济基本上 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民族资本在封建专制与外国资本的双重压迫下举步 维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影响微乎其微。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剥削与 侵略,再加上频繁的战争破坏和连年的水涝旱灾等自然灾害,致使农业的 发展非常缓慢,农村经济渐趋破产,整个社会生产力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一一 政府的各项收入也相当微薄。当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时,便以各种名目增税 加捐,加之各级地方官吏又乘机从中贪污中饱私囊,形成恶性循环,致使 社会经济更加凋敝。清政府亦公开承认:“近年以来,民力已极凋敝,加 以各省摊派赔款,益复不支,剜肉补疮,生计日蹙。各省督抚因举办 地方要政,又复多方筹款,几同竭泽而渔。”。可以说,较低的经济水平 和人均国民收入,致使社会无力全面支撑举办新式教育的费用,近代教育 的发展缺乏相当的经济基础。 2 、清末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直接造成兴学经费的短缺。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的岁入增加不多,但岁出却扶摇直上,至庚子赔款前已突破一亿两 关口庚子之后,清廷对外赔款且支付外债本息,对内则筹办新政,“百 。陕西巡抚曹鸿勋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一日奏折,见一档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文教类,第 5 3 8 号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 五) 中华书局1 9 5 8 年版,总第5 2 5 1 页 9 废待举”,支出规模呈膨胀之势,财政到了“库储一空如洗”。的悲惨境地。 在晚清最后十年,不但中央财政亏空逐年增加,地方财政亦是全面亏空, “有的省份即便是出现盈余,也是极偶然的现象。” 赔款方面,仅马关 条约与辛丑条约两项,清政府不计利息即须支付6 5 亿两。而单就 辛丑条约而言,清政府要在4 5 年内支付9 8 亿两的庚子赔款本息。清 末最后十年,清政府每年应支付的庚子赔款本息即达1 8 0 0 万两至2 0 0 0 万 两。o 国家财政自然无力偿付,于是只得大借外债,外债本息的偿还又成 为沉重负担。为完成这些赔款及外债,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便增税加捐, 令各省分摊,到处罗掘。直隶省从1 9 0 2 年至1 9 1 0 年,仅摊派庚子赔款就 7 2 0 万两之多。袁世凯曾感叹对外赔款对直隶省财政造成的巨大压力,“直 隶本系缺额之区,遭乱以来,库储罄竭,兼以被兵、被匪、被水、被旱。 各州县应征粮租分别请豁、请蠲、请缓,入款更少。而本省奉派俄、法、 英、德四国1 日洋款八十余万两,新赔款八十万两,数巨期迫,筹款亦极为 难,此项学堂经费更属无以筹集。”。 严重的财政危机,根本难以全力应对兴办新式学堂的大潮。因受经费 的制约,一些教育措施只能流于一纸空文。许多地区在名义上设立的新式 学堂,只是在旧式书院或村塾改挂一块新的招牌,有些州县因为请不起合 格的教师,买不起新式教科书,只得照旧由那些孑l 儒士人讲授四书五经。 有些地方的小学与私塾,实际上并无任何分别,不过名义不同而已。 3 、在新政改革的大背景下,举办其他各项叛政需款甚多,从相当的 角度来说。使得兴学经费造成短缺。自1 9 0 1 年后,清廷多次谕令各省认 真筹办新政诸要务,包括:裁冗衙、饬吏治、兴商业、练新军、设巡警、 办学校等。1 9 0 5 年以后又增加了许多“宪政”预备措施,如官制改革、设 咨议局和资政院、地方自治等,以上费用多由地方自筹。比如直隶“每年 摊派新旧赔款计一百八、九十万两之多,而支发淮、练各军,海军各船, 并新练直隶常备各营一切饷需,与夫制造机器各局厂,水师、陆军各学堂, 国清德宗实录) 卷五二三 。周育民;t 晚清财政与衽会变迁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8 5 页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资料)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7 4 页 。粮租折价较多各属议复旧章折,袁世凯奏议) ,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6 7 1 页 1 0 及举办各项新政,一切经费,用度极繁,多无的款。”o 可见,直隶地区练 新军、办巡警、兴实业等各项新政,财政更加拮据,用于教育的经费相对 缩减,这也给新式教育的发展造成困难。 4 、兴学经费的相对浪费在兴学过程中,冗员过多,用费颇巨。兴 学热潮兴起后,有些学校设置比较分散,学生人数少,师生比例低,无法 产生规模效益,因而导致学生人均所需经费过高。1 9 0 6 年,天津“各高等 班人数有少至十五、六人者,更有七、八人者,甚至五、六十人绝之未见, 各学堂徒有六、七班之虚名,岁费巨款,而造就却属无几。”国1 9 0 6 年, 东 方杂志记载:“观于各省各属之初等小学,其科城完备,常款丰裕,学 生达三四人以上者,十无一二;校舍合宜,校具应用,管理合方法,教授 有兴味者,百无一二。”o 在学校管理人员方面,有总办、帮办、提调、监 督、文案、支应、佐办、司事等各种名目,这些冗员挤占了大量的学堂经 费,降低了教育经费的利用率。地方官员狭隘的政绩观,功利性的办学态 度,造成了新式教育的虚假繁荣。学校管理职位的设置过多过滥,不仅造 成人员臃肿、效率低下,浪费教育资源,而且难以依靠他们推动新式教育 的发展。 总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清末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这种 状况与清末教育改革和兴学大潮十分不相称。因此,如何解决教育经费不一 足的问题,成为清政府各级主持学务的官员无法回避的难题。 o 直隶仍遵部议抽收烟酒捐款片,袁世凯奏议,天律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7 8 3 页 。朱有骧:中国近代学制史科) ( 第二辑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7 6 页 o 东方杂志 第三年第6 期,。强迫教育私议一 1 1 第二章兴学经费筹措方式的典型分析 为了解决“需款极亟”与“筹款维艰”之间的矛盾,负责主持学务的 官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开辟出了多种筹款渠道。 第一节官方直接筹措拨款 ( 一) 政府财政直接拨款。兴办宗室和八旗学堂多用这种经费筹措方 式。1 9 0 2 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奏准办理宗室觉罗八旗中小学堂,常年经费 约需1 0 万两,除将旧有官学经费及官学生各项膏火之款移用外,由户部 添拨4 0 0 0 0 余两。1 9 0 8 年,御史俾寿奏称:“欲兴教育,酋以筹款为先”, 请旨饬下度支部每年给每旗各筹经费数百金,以备开办蒙小学堂和研究所 聘请教员广购书籍之用。度支部奉旨议准后,即由部库每年筹给每旗银5 0 0 两,计满蒙汉二十四旗每年共筹给银1 2 0 0 0 两,以用作蒙小学堂和研究所 经费圆。 ( 二) 提用公款、捐税等以资学堂。在奏定学堂章程中即规定了 “所有府、厅、州、县之各城镇,应令酌筹官费,速设初等小学以为模范”, “如向有义塾善举等事经费,皆可酌量改为初等小学堂经费;如有赛会演 戏等一切无益之费积有公款者,皆可酌提充用”国。1 9 0 2 年,御史高楞奏 请就川省公款兴办蒙养学堂,内称:自朝廷兴学令下后,以四川全省而论, “所办中学仅有数处,至于蒙学,概未之闻”,因此奏请“凡绅民旧有善 举”所积之公款,除了“培植士林、振兴学校及矜恤孤寡”外,严禁地方 官员藉端侵蚀挪移固。之后,清帝谕令四川i 总督奎俊“通饬各属,确切查 明实在款项,酌量提充蒙学堂经费”o 。 1 9 0 3 年云贵总督魏光焘奏准酌提盐捐、团费l o 万两作为官立学堂经 。邓实辑:光绪壬寅政艺丛书 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 7 辑,2 6 7 册,文海 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 5 0 3 6 1 页 o 大清光绪新法令第十八册,商务印书馆1 9 0 9 年铅印本,第2 3 页。 o 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湖北学务处本,第2 页 。御史高栅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三日奏折,见一档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文教类第5 3 7 号 o 清德宗实录卷四九九,第5 9 8 页 1 2 费o 。1 9 0 4 年在京会商学务完毕的张之洞回鄂后,即札饬全省,自当年9 月为始,所有各州县应解庚子赔款捐改为“学堂捐”,“均予免解省城”, 悉数留于各地“专为该处办理学堂之用”,“无论该处何项紧要公事,均不 得擅行挪用”o 。张之洞此举颇为有效,使得湖北每年获得6 0 万两的教育 经费,一时“湖楚教育之盛,甲于全国”o 。袁世凯在山东任巡抚时,也 认为“中国物力方艰,东省库储尤绌,骤筹巨款,殊属不易”,因此奏称 以“整顿税契一项”拨充山东学堂经费回。后来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兴办 直隶新式学堂,除了藩库直接拨付外,还多方提用官款,充做学款。1 9 0 2 年春,袁世凯先后从善后局结存下挪拨银两,作为创办学堂的经费。o 此 外,袁世凯为了扩大筹款数目,还采取了加大捐税额度的办法,“将从前 征收粮租折价较多之州县,仍分别规复旧章,即以溢出之银,题作学堂经 费”,这样,“公家得此盈余亦可稍资周转。以四十六州县厅粮租计之,但 将中稔之年,除去民欠、蠲、缓、带征能收至七分以上,约可提钱含银十 数万两,以之接济学堂经费,询属不无以补。”西“应需款项,若由各州县1 学费内酌提,俱已近充本邑小学堂之需,势难兼顾。不得不另行设法,拟 将田房税契,每两三分三厘外,加收一分六厘五毫,即由买契税银内照捐 半倍,如每两完税三分三厘外,另捐学费一分六厘五毫,按季解府,以充 中学堂经费。”o ( 三) 兴利筹款。比如直隶总督袁世凯利用铜价上涨之际,开始铸造 铜元。袁世凯上奏折称:“伏查铜价激昂,私毁渐多,制钱因而日少。臣 自接收天津时,满市沙钱,商民交困,曾遴委道员周学熙,赶速筹铸铜元, 俾资补救。惟开局之始,筹款维艰,铸本则息借商款,机器则零星配集, 竭力经营,每日现出铜元三十万枚,发商行用,群称便利,户部亦时来提 取。其余利所入,即以拨供工艺局、考工厂、工艺学堂、蒙小学堂之需。 o 清德宗实录 卷五百九,第7 1 4 页 o 札各属免解赔款留办学堂,张文襄公全集第二册。中国书店1 9 9 0 年敝,第8 4 6 8 4 7 页 o 陈东原:中国教育史)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第4 9 9 页 o 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五,学校上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辩丛刊 第7 9 辑,第7 8 i 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7 1 年版,第3 6 6 页 筹办直隶省城学堂折,袁世凯奏议) ,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5 4 6 页 o 粮租折价较多各属议复旧章酌提盈余接济学堂折,袁世凯奏议 ,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6 7 1 页 o 保属田房税契加捐种学堂经费片,袁世凯奏议 ,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2 1 2 1 2 1 3 页 1 3 二年以来,渐臻成效。第制钱奇绌,铜元行销日广。”回这一措施,在一定 时期内起到了作用,筹集到了一定的教育经费。但是至各省都大规模制造 铜钱时,铜钱贬值,借铸铜元筹款的措施就难以为继了。 袁世凯还利用北洋大臣与铁路督办大臣的权利,从上海轮船电报总局 和山海关内外铁路余利中,每年为北洋各提二成报效,作为练兵、举办新 政及开办学堂的费用。o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大兴实业,广辟财源。他先 后接办了李鸿章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局和开平矿务局等早期洋务 企业,由委派周学熙创设直隶工艺总局,开办北洋造币厂、劝业铁工厂、 启新水泥厂等等,积极创造财源,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新式教育的发展。另 外,为筹集款项,袁世凯还利用官地生利,设法筹集经费。袁世凯认识到 “西国之所以富强者,以其地无遗利,人无弃材。今某教育普及,亟须宽 筹经费。地方自治,尚未实行,民间筹捐,殊属不易”。筹划设法“宜请 查官山、官地、海滩以充学堂经费也”,这样可以“查明尽教拨归学堂, 相其土宜,广兴种植含廿二彳亍省,计划党不菲,在学堂既可获经久之 益,而生计尤足以养人,何惮而不为哉。”国袁世凯查明“得青山岭等处, 自桩接外,青桩以内民间私垦地亩,有七千余段之多,仅在无树荒山,无 碍风水,自乾隆以来,既准垦种于前,岂忍驱逐于后。惟庄头鹰手,多方 影射,匿不完粮,必须逐一清查,提冲公用。”于是决定“派员设局,公 同地方官逐一斟丈,将成熟地亩,分别等则,给照开科,以充学堂经费 庶学堂常年经费,无待外筹,实与教育大有裨益。” 。推广鼓铸以资周转折,袁世凯奏议 ,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9 6 4 页 。请提轮电两局报效铁路余利以及急需折,哀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 1 4 5 1 - 1 4 5 2 页。 。游历绅士潘宗礼忧愤捐躯遗有条陈据情代奏折,袁1 l 凯奏议 ,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1 2 6 0 页 。会委查勘东陵自桩界外私垦地亩折。袁世凯奏议) ,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2 5 4 页 1 4 第二节借占庙地,庙产兴学 所谓庙产兴学,就是以寺庙作为学堂场所,以庙产作为兴学经费。这 种兴学款项的筹措方式在戊戌维新运动时就已提出。张之洞在其著名的 劝学篇中曾提出佛道寺观是兴学可资利用之场所的观点。他称:学堂 “可以佛道寺观改为之,今天下寺观,何止数万? 都会百余区,大县数十, 小县十余,皆有田产。其物业皆由布施而来,若改作学堂,则屋宇田产悉 具,此亦权宜而简易之策也大率每一县之寺观,取什之七以改学堂, 留什之三以处僧道。其改为学堂之田产,学堂用其七,僧道仍食其三。计 其田产所值,奏明朝廷旌奖,僧道不愿奖者,移奖其亲族以官职。如此, 则万学可一朝而起也”o 。1 8 9 8 年,康有为在其所上请尊孔圣为国教立 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亦提出:“所有淫祠,乞命所在有司 立行罢废,皆以改充孔庙,或作学校,以省妄费而正教俗。”圆这一建议, 在光绪帝颁布的兴学上谕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