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魏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魏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魏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魏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魏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魏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零l 淑姬 导师签字: 锄久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蕉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 控一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烈,妹久娲导师签字:办7 珈天 签字日期:硼年牛j 龟口日 签字日期:2 卯芦啤月檐 山东师范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论魏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中文摘要 东汉后期,伴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溃,士人群体从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开始走向自我,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古诗十九首开创了魏晋文学自觉的前 奏,也孕育了魏晋诗歌中生命意识的萌芽。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乱世,政权更迭,杀戮成风,思想极度混乱,却又 极度解放。这是一个中国文人生活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人生命运最为多舛的时 代。政权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双重崩溃,使得诗人们在苦难中,将目光投向了个体 自我,开始思索个体生命存在的生命价值。于是,在他们的诗歌中,便出现了强 烈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气息。 本论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一定的梳理,同时又从微观的角度阐述了不同 时期生命意识的不同特色,对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联系作出了系统的概括。 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魏晋诗歌中生命意识的价值与渊源。 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魏晋诗歌 中的生命意识能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文学的自觉”与“魏晋风度”。其渊 源当追溯于古诗十九首中对生命的吟唱。 第一章,邺下慷慨:建安诗人的生命情调 本章主要描写了建安文人对生命的哀挽和对生命的追求,主要以“三营”为 典型代表。 第二章,竹林徘徊:阮籍、嵇康的生命意识。 本章主要描写了正始年间,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以阮籍、嵇康为代表。他们 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在自然与名教之间不断地徘徊,对生命进行了痛苦地思考。 第三章,金谷歧路:西晋文人的生命思想 西晋前期,诗人们为了追逐自身的政治利益,步入了歧途,失却了历史上文 人应具备的操守,大多文人丧命于政治动乱中,对生命的追求颇为狭隘,情与性 在诗人身上是分裂的。然而,时至后期,文人的生命风貌却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3 山东师范大学硕1 - :学位论文 第四章,兰亭玄悟:东晋文人的生命意识 东晋,偏安江南一隅,诗人们利用玄学淡释了生命的情绪,将自然与名教融 为一体,对生命的思索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体认。 第五章,南山悠然:陶渊明的生命思想 陶渊明以其不朽的“南山人格”著称于中国文学史。本章主要描写陶渊明“自 然”的生存状态,对生命的理性追求及其“乘化以归尽”的生死观, 关键字:魏晋诗歌生命 分类号:1 2 0 7 2 2 4 山东师范大学硕i j 学位论文 t h ei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t h ep o e m so fw e i j i n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e n do fd o n g h a n ,a c c o m p a n yw i t ht h ec o l l a p s eo ft h eu n i t e d 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t h es c h o l a rm e ng o tf r e ef r o mt h e1 i b e r a t i o n t h e yw a l k e d i n t ot h e i ro w nh e a r t ,s t a r t e dt h ep r o c e d u r eo ft h i n k i n g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t h e i ri n d i v i d u a l1 i f e c r e a t e da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 w e ij i n1 i t e r a t u r e ,a l s oc o n c e i v e dt h ev e r s eo fw e ij i nt or e a l i z et h e e m b r y o n i co f1 i f e w e ij i ni sar a r ec h a o t i c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t h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c h a n g e di ns u c c e s s i o n ,k i l l i n gt u r n e di n t oac o m m o np r a c t i c e t h o u g h t s a r e ae x t r e m e l yd i s o r d e r e d ,m e a n w h i l e ,i tw a sr e l i e v e da b s o l u t e l y t h i si s a ne r aw h e nt h ec h i n e s es c h o l o rm e nu n d e r w e n tt h em o s tb i t n e s sa n df e l t t h em o s th e l p l e s s t h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s y s t e mb r o k eu p ,t h es y s t e m so f t h o u g h tf e l ld o w n ,u r g i n gt h ep o e t st h r o wv i s i o ni n t ot h ed i s t r e s so ft h e i r i n d i v i d u a l1 i f e s o ,i nt h e i rp o e m s ,w ec a ns e e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1 i f e e a s i l y t h i st h e s i sc o m b e dt h e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a n a l y z e dt h ed i f f e r e n t f e a t u r e so ft h ed if f e r e n tp o e t sf r o mt h em ic r oa n g l e t h em o t h e r _ s o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e r a sw e r eg e n e r a l i z e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s e c t i o n sa sf o l l o w s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v a l u ea n dt h eo r i g i no ft h e1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t h ev e r s eo f w e ij i n w e ij i ni sa na g et h a tp e o p l ec a r et h e1 i t e r a t u r e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l y , i t i sa l s oa l le r at h a tt h e1 i f ec o l o r sa r et o ot h i c kt ob en e g l e c t e d t h e 1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t h ev e r s eo fw e ij i nc a nh e l pu sw i t had e e p e r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o f“1 i t e r a t u r eo fs e l f c o n s c i o u s ” a n d“t h ed e m e a n o u ro f w e ij i n ”t h eo r i g i no fc a r i n ga b o u t1 i f es h o u l db et h ec h a to ft h el i f e f r o mt h e 5 山东师范大学硕l 学位论文 c h a p t e r l :l i f es e n t i m e n to ft h ej i a n a np o e t s t h i sc h a p t e rm a i n l yd e s c r i b e dt h em o u r nt ot h ed e a t ha n dt h ep u r s u et o t h el i f eo ft h ej i a n a np o e t s c a o c a oa n dh i st w os o n sa r et h et y p i c a l w r i t e r s c h a p t e r2 ,t h el i f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r u a n j ia n dj i k a n g t h i sc h a p t e rm a i n l yd e s c r i b et h ep o e t s t h i n k i n go ft h e1 i f e t a k i n g r u a n j ia n dj i k a n ga st or e p r e s e n t ,t h e yw a n d e r e db e t w e e nt h er e a l l yl i f e a n dt h ei d e a lw o r l d ,l i n g e r e df r o mt h en a t u r et ot h e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a l b i n du p ,w h i c hm a d et h e mh a da np a i n f u lt h i n k i n go fw h yw e1 i r e c h a p t e r3 , b r a n c hr o a do fg o l dv a l l e y i nt h ee a r l yt i m e so fw e s t j i n ,t h ep o e t sw a l k e di n t oaw r o n gw a ya t t h et i m eo fp u r s u i n gp o l i t i c a lb e n e f i t s ,w h i c hf o r c e dt h e mt og i v eu p t h ep e r s o n a l i n t e g r i t y m a n yo ft h es c h o l a r sl o s t i nt h e p o l i t i c a l t u r m o i l t h ec a t o g e r yo ft h ep u r s u et o1 i f ew e r en a r r o w ,t h e i rf e e l i n g a n dt h e i rn a t u r ew e r ed e p a r t e d h o w e v e r ,t i l lt h el a t e rw e s t j i n ,t h e1 i f e a p p e a r d ed if f e r e n tc o l o r so ft h es c h o l a r s c h a p t e r4 ,r e a l i z a t i o ni nl a np a v i l i o n t h ee a s tj i n ,i sc o n t e n tt os t a y e di na c o r n e ro fc h i a n g n a n t h ep o e t s m a d eu s eo fam e t a p h y s i c st or e l e a s et h em o t i o no ft h el i f e ,m e r g e dt h e n a t u r ea n dt h e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i n t oa ni n t e g r a t i o n t h et h o u g h t so ft h e 1 i f em a i n l yr e p r e s e n t e db y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n a t u r e c h a p t e r5 ,n a t u r a l l ye a s yl i f ei ns o u t hm o u n t a i n t a o y u a n m i n gi sf a m o u s ef o rh i s “s o u t hm o u n t a i np e r s o n a l i t y ”i nt h e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t h i sc h a p t e rm a i n l yd e s c r i b et a o y u a n m i n g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n a t u r ea n dh i sr a t i o n a lp u r s u et o1 i f e k e y w o r d s :w e u i n p o e m si j f e c l a s s i f l c a t i o nn u m b e r :1 2 0 7 2 2 6 山东师范大学顾卜学位论文 绪论:魏晋诗歌中生命意识的价值与渊源 一价值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罕有之乱世,三国争霸,西晋代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偏安江左,政权更迭,战乱频仍。思想极度纷乱恐慌却有极度自由解放。宗白华 先生曾指出:“汉、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 而,却又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 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1 1 i 宗先生一语道出了这个时代的特质,这 是一个中国文人生活里点缀着最多悲剧,人生命运最为多舛的时代。但就是这样 一个时代,既以“文学的自觉”著称于文学史,又以“魏晋风度”闻名于文人史。 它所造就的辉煌诗篇,以其永久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审美价值,在中国诗史上独 树一帜,而它所造就的魏晋风度也成为了中国文人生活里最为风流的一页。究其 根源,就在于其诗歌与风度中弥漫了浓郁的生命气息和深邃的生命情结。正如王 瑶先生所说“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激动人心的便是那诗 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1 2 l 诚然,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这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但就其根本 而言,则是一个生命觉醒的时代。文学是以生命本身为表现对象的,是主体实现 个体生命价值的一种方式。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对主体精神 的尊重与弘扬,便断然不会有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须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先 导,只有在生命意识觉醒思潮的推动下才能得以出现。所以只有懂得了魏晋文人 强烈的生命意识,才能够真正地透视“文学的自觉”这一文化现象。 “文学是人学”,艺术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生成。一个民族的文学史, 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这个民族的心灵史、灵魂史。魏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生命情绪空前浓厚的时代,在我国民族性的感情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魏 晋风度中那种带有悲剧色彩的生命情绪,为我国文人悲剧性人格的生成奠定了不 可磨灭的基础。我们研究魏晋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不仅有利于我们去挖掘魏晋风 度的真正底蕴,更有利于我们去分析我国文人人格的发展变化。 7 山东师范大学硕b 学位论文 二 渊源 人类的生命观念源远流长,几乎从人类诞生之初,人就开始对生命进行思索。 据研究可知,在原始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天赋生命、灵魂不 灭和长生不死等非理性生命观念。从远古至文明开化初期,占主流倾向的一直是 这种对抗、否定人类自然灭亡规律的非理性生命观念。天人感应曾经一度主宰了 人们的生死观念。 汉末魏初,大一统的王权政治被打破,天人感应的宇宙自然大生命观也随之 破产。面对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及战乱中生命的死丧,人们便再也无法让生命真正 陶醉于非理性的幻想中,生命问题从潜在浮现到表面,成为人们思想中最为焦虑、 最为首要的问题。它在文化上的最先对象化就是诗歌艺术中生命观的表现。p l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代诗风之表现”1 4 】,率先体现了这种生命的思索。它打 破了非理性的幻想,以本真的生命状态去体验生命,充满了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和 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奠定了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基调。 “人生天地问,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非会石, 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些 诗句都是对生命的慨叹。在这十几首诗中,“人生”一词出现的频率之高足以令 人惊叹。如果真如钟嵘所言“一字千金”,1 5 1 那么这些对人生短暂的沉重咏叹调, 其分量便是不可言喻的。同样,围绕着生命的短暂这一悲剧性的体会,诗歌也道 出了诗人们对生命价值的不同选择。“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这代表的是诗人们具有享乐倾向的贵生适性的生命观,而有的诗 人则认为“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将立德、立功作为生命的最高价值。当 然,在古诗十九首中,占有比重最大的还是那些描写爱情的诗章,十九酋诗 歌中,有九首是思妇诗。这些情诗的作者们将爱情视为生命的最高价值,用爱情 来填补生命的空虚。“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将爱情的体验直接升华为一种生命情绪,生活境界中渗透了浓郁的生命意识。在 古诗十九首短短的诗篇里,我们窥见了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萌芽。 古诗十九首是诗人在苦难中思索的结晶,至此,文人开始作为独立的创 作群体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努力寻找自己的支点,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它开创 8 山东师范大学顾十学位论文 了文学自觉的前奏,也孕育了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萌芽。以此为起点,在魏晋社 会的苦难和血泪中,这前奏愈奏愈响,这萌芽也得以迅速成长,使得魏晋诗歌呈 现出了激情澎湃却又色彩斑斓的生命境界。 第一章邺下慷慨:建安文人的生命情调 建安九年( 2 0 4 年) ,曹操攻下邺城,从此建安文坛的一流作家陆续云集于 此。“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 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 i 6 千载之下,我们读这段文字依然可感觉到那昂扬奋发的文学盛况。从此,邺 下,这一在中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了的地名,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标识了一种永 恒的文化范型,一种不朽的生命内涵。 刘勰将建安文学叙述为:“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 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川后人则将其概括为“建安风骨”。其实建安风骨并 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站在研究生命主题的立场上看,它是指具有生命形象的 文字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是建安文人的生命情调,在他们所追寻的诗歌世界 中的呈现。对生命的体认和反思,是建安风骨赖以生发的基本素质。 一对生命的哀挽 建安文人对生命的悲剧性认识,历史地承接着汉末生命意识潮流。围绕着生 命的遭遇迸发了一系列的生命情绪,但社会的大离乱。大死丧,加深了他们对生 命的悲剧性认识,也扩展了他们对生命内涵的理解。与汉末的社会情绪相比。建 安文人的生命情绪少了一些颓废、迷惘、单纯感伤的成分,而多了一种悲愤苍凉 的色彩,面对着社会动乱中触目惊心的死亡,他们在个人的颠沛流离中升腾起弘 道济世的气概,对整个生命群体产生了广博的关怀,也就是对大生命的一种哀挽。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 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这首送应氏是建安十六年,曹植在洛阳送别应场,应璩兄弟时所写的诗,历 9 山东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来被视为当时社会破败荒芜的具体象征。自然的田野荒芜萧条,人工的建筑残败 不堪,最为重要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断地在逝去,居然是“千里无人烟”。 社会的动乱不安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史家对此也有过记载:“旧土人民,死 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1 9 l 在当时,除了战乱,疫气也给人民带来了 沉重的灾难,徐干、陈琳、应场、刘桢均死于瘟疫。生民道绝的恐惧震慑着每一 个诗人的心灵,在他们眼中,正在走向死亡的是整个社会、类群。他们对百姓的 死亡,整个性灵的涂毒,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悲哀与忧患。 被称为“诗史双壁”【1 0 】的薤露行和蒿里行是曹操的典型代表作, 也集中体现了建安文人对生命的哀挽。“薤露”为薤上之露,暗示了生命的无常, “蒿里”为鬼魂之里,是亡灵集聚之所。这两首诗其旧题均为送葬挽歌,但曹操 却用它来书写对时事,方东树对此也作过精到的评价:“薤露哀君,蓠里 哀臣。”【1 1 】可谓切合了诗人主旨。其实,究其实质,这两首诗是诗人对大生命死 亡深刻凝重的体验,是对宗庙燔丧、万民死亡所作的悲凉挽歌。“贼臣持国柄, 杀主灭字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阳郭, 微子为哀伤。”【1 2 l ( 薤露行) 实录中夹杂着议论,也携带着哀伤。帝业的荡覆, 宗庙的燔丧,使得诗人对普天之下的社会类群产生了广博的衷挽,深重且又深刻, 陈祚明评论此诗时说过:“禾黍之思,不须摹写,而悲感填胸,此第一高手。,i ”j 此言可谓“精当”。“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平野,千里无鸡鸣。生民 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相对于前面那首诗而言,此诗更为直接地抒 发了诗人对百姓的哀挽。“铠甲生虮虱”的细节刻画与“白骨露平野”的宏观勾 勒交相辉映,触目惊心又凄壮苍凉,共同勾画出了“百姓以死亡”、“生民百遗一” 的惨绝时代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的心痛。 同样的哀挽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笔下。王粲赠士孙文始中云:“天降丧乱, 靡国不夷。”在七哀诗中又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与曹操的诗 篇可谓是同出一辙。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更是这个时代大生命悲歌的典型代 表。她以自身的悲惨生命经历为核心,但本质上却反映出了人类生命的大灾劫。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 乃遭此厄祸。”“白骨不知谁,纵横无 覆盖。”生命的尊严被肆意践踏,无辜的苍生遭到不堪的厄祸,纵横大地的只有 无际的白骨,诗人写出了乱世中整个人类族群共同的生命迫害,荡气回肠,动人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i + 学位论文 心魄。 除了悲哀苍生殃劫的作品,建安时代的诗歌创作还有一些关注微渺生命悲剧 遭遇的作品,同样也反映了诗人广博的同情。王粲的七哀诗中忍痛弃儿的母 亲,阮瑶驾出北郭门行中遭后母凌虐的孤儿,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中不得 不分离的夫妇。他们都是乱世中不幸的个案,诗人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社 会苦难的缩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关怀与尊重。生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 都有其宝贵价值。 建安文人因时代变乱,自发地扩大了自身的生命境界,将自身对生命悲剧性 的体验融入到对大生命的关怀之中,由“小我”走向“大我”,胸怀中所容纳的 时代精神是颇为广阔的。虽然这种关怀在当时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没有发展为自 觉的人道主义,但它促使人性的自觉,使建安诗歌呈现出了深沉的人文关怀。这 就唤醒了建安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为建安文人确立伦理价值的生命观提供了决定 性前提。【1 4 1 二建功立业:生命价值观的时代气息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的体认,并以此求得生命 永恒的一种理性的道德价值生命观【1 5 1 。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命题以来, 自周易经乾卦象传中首倡“天 广大的士就在不断地寻求生命价值的实 现。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战国之际,叔孙豹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的价值观了: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 6 】建安,便是个士人寻求建功立 业以期获得生命不朽的时代。 建安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社会动乱,百废待兴,已经唤醒了士人的 社会责任感,促使其树立弘道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而曹魏集团统一了北 方,造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局面,这个集团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客观上又调动了 士人群体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用世的热情。正如陈洪先生所说,“党锢之祸” 的血腥气尚未散尽,游子的沉重叹息还未绝于耳,以曹操为首的建安士人便又以 慷慨激昂的姿态,崛起于纷争的乱世中。f 1 7 l 在社会大动乱这样的场合中,社会的政治秩序能否重新建立,遭受破坏的 文化能否重新复兴,其决定因素在人。在中国古代社会,这就决定于对社会起引 1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导作用的士人群体。建安时期,这个具有独立精神的士人群体正在形成,它对建 安时期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和文化的复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发挥这种历史 作用的同时,充分显示了这个群体所具有的优良素质,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 重建社会秩序和复兴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充分积极的态度和充沛的热情。1 1 8 】换言 之,也就是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想要辑宁天下,建功立业的昂扬奋发的生命情调。 从王粲的“惧瓠瓜之徒悬”到陈琳的“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从曹操的“周 公吐哺,天下归心”到曹植的“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无一不是这种建功 立业生命情调的流露,正如钱志熙先生所论,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建安是一个 诗歌的时代,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却不得不称其为功业的时代。【1 9 】 然而,建安诗歌并不总是昂扬的,更多的时候,它是慷慨与低沉的合奏。 究其原因,是因为生命中存在着种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一切事业都只在生命内完 成,在生命外开花,都在时间内完成,而在时间外开花。建安诗人深知生命就只 是一段有限的时间,纷纷对此在诗歌中作出了感叹。陈琳:“骋哉日月逝,生命 将西倾。”曹植则说道:“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寄。”而徐干也曾说过:“人生一 世间,忽若暮春草。”他们在惊心动魄地体验着生命的流逝,他们忧惧的不是个 体生命的死亡,而是生命价值的无法实现,此乃建安时期文人生命意识的基本矛 盾,也就是在这矛盾中,建安诗人用生命的琴弦弹奏出了最高昂同时却又最悲怀 的慷慨旋律。其中交错着建功立业的愿望与人生朝露的悲哀,也渗透着他们对生 命价值孜孜不倦的寻求。 综上所述,建安文学就其基本特征而言,是表现出了浓厚的生命意识,它 是建安风骨的根本所在。在生命的价值追索中,虽然有变调的出现,但就群体而 言,他们的指向还是颇具一致性的,均指向了建功立业。建立功业是这个时代的 总的特色,但在这总的特色之下,谈及个人的生命,还是摇曳多姿的,特别是“三 曹”,他们在追逐生命价值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独特的经历和地位,展现出了 独特的生命魅力。 三、个体生命价值的探索 在建安文人中,曹操、曹丕居于帝王领袖地位,而曹植则被称之为“建安 山东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之杰”,“三营”在文坛上可谓是举足轻重,同时由于他们身份地位的不同,他们 对生命价值的探除了有时代的一般特色外,还有着自身鲜明的烙印。 1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生命价值观 建安能够成为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曹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是邺城之 主,也是建安文坛之主。他以自己的地位,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有效的赏罚 制度,使得士人各个奋发进取,如百舸争流。作为时代之主,曹操不汉因乱世的 遭遇萌发了对大生命的关怀情绪,同时也因为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产 生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情绪。这两种关怀联系在一起,体现在曹操身上,就是他 的天下意识。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日新不已,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真正 的儒学精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 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一( 0 8 - 歌行 此诗堪称曹操的压卷之作。陈祚明云:“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l 刎张玉谷 云:“此叹流光景逝,欲得资才以早建王业之志。” 2 1 1 两人见解,可谓深得诗人 之旨。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动人心魄,并不仅仅是因为具有生命如朝露般的忧思, 如果只有这一点,它与古诗十九首的迷惘消极便无以区别。此诗的动人之处 其实主要在于那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抱负。这是 诗人生命之理想,也是其追求生命价值的真实写照。这样,就使得此诗的悲哀不 再黯淡,而具有了振奋人心的力量。曹操曾说过令腐儒为之吐舌的话:“设使国 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此语貌似狂妄,然而时至今日,我们 却不得不承认这话颇契合历史真实。曹操认识到了其治天下的地位,同时也自觉 并自愿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融合在一起,使得曹操的诗 章有了深厚的底蕴。 建安十二年( 2 0 7 年) 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途中历尽艰辛,但取得了 巨大的胜利。同年九月,他凯旋南归,途经现在位于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写下了步出夏门行组诗,其中以观沧海、龟虽寿最为著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m - y 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山东师范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一一观沧海 诗歌描写了诗人登临碣石,眺望大海时所见到的雄伟气象,在这对宇宙形象 的描绘中,诗人张扬了其奋进,敢于以道配天的主体意识。大自然以伟大的运动 旋律启迪了诗人,感动了诗人,所以此诗在歌颂自然中表现出了一种追求崇高理 想的生命情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 2 2 1 与天地合德的人能够像f 1 月星 辰一样健运,像天地万物一样生生不息。这种雄大的气魄和广博的胸襟,与诗人 的天下意识是恰相契合的。如果诗人心中没有广博的胸怀是绝对不可能写出这等 气象的。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一龟虽寿 神鬼腾蛇虽为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却也有寿尽身死的的时候,但年老力衰的良骥 却依然可以放志千里。连用三个比喻,正反相称,说出了诗人的心声。人生短促 与壮心不已是尖锐的矛盾,但诗人却表现出了对这种矛盾的自信与乐观,相信通 过自己的努力便能实现自己的壮志,自信中带有一定的霸气,同时也呈现出了其 生命的博大与宽厚。 曹操作为一代霸主,其生命价值观虽然有着一定的唯我独尊的霸气,但其中 所蕴含的天下意识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苍生的忧患意识,则是后人难以企及的。曹 操对生命的追逐,突破了两汉腐朽经学的桎梏,张扬了生命本身的气息,在一定 程度上带来了人文精神的复归,也催生了中华民族的理性意识。 2 、曹丕的生命价值求索 建安是一个功业的时代,纵观建安诗歌,我们随处可见那种昂扬奋发的生 命激情。但曹丕作为一代帝王,却奏出了时代的变调。在曹丕的诗歌里,表现建 功立业的作品很少,绝对不是其诗歌的主要情调,描写游子思妇、男欢女爱才是 其擅长的题材。对生命莫名的感伤和深沉的求索是他作品的主流倾向。 在物质享受方面,在政治争权夺利方面,曹丕是幸运的,是一个赢家。随 着曹操势力的扩展,有了邺下这一稳定的大本营以后,曹丕在这里过的基本是那 1 4 山东师范大学硕i :学位论文 种优裕的贵公子生活。建安十六年( 公元2 1 1 年) 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 安二十二年( 公元2 1 7 年) ,立为魏太子,而后曹操去世,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终其一生,曹丕的政治生涯是颇为顺利的,生活也是处于一种享乐的状态中,基 本没有太大的打击。孟津诗、芙蓉池作等诗章均体现了诗人享乐的生活。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孟津诗) “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 芙 蓉池作) 1 2 3 1 便是对其生活的真实反映。但是在这种悠闲享乐的生活中,曹丕却 始终对生命存在着深深的哀伤,“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清角岂不妙,德薄 所不任。”( 芙蓉池作) 哀情时刻会弥漫于诗人的心中,这些悲哀没有任何的 源头,只是源自生命的一种感受,正如其诗中所言:“高山有崖,林木有技。忧 来无方,人莫知之。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 善哉行) 陈祚明云:“忧来无 方言忧始深,意中有一事可忧,便能举以示人,忧有域也。惟不能示人之忧, 戚戚自知,究乃并亦己不知其何故,耳触目接,无非感伤,是之谓无方。”【纠 这里流泻的不能示人之忧,便是诗人的生命悲剧意识。没有任何的缘由,没有任 何的凭借,但就是会时刻感受到生命的忧伤。在忧伤中诗人思索着对生命的定位,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在生命的长河中,个人只是一 叶无浆的小舟,只能听任河流的摆布,并且随时都会有覆舟的危险。作为一代帝 王,曹丕全然没有对生命的自信与乐观,反而陷入了说不清的愁绪之中,对生命 的控制和驾驭几乎是无能为力,颇为无奈。王夫之评日:“微风远韵,映带人心 于哀乐,非子桓其孰得哉? ”瞄】的确,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士人的普遍情 绪是昂扬奋发,渴望建功立业,而唯独子桓却陷入了重重的思索之中,对生命似 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哀。 对生命缺乏安全感,则游子思妇成为其笔下的主要题材就不足为怪了。游 子之作,表现人生的孤苦飘零与缺乏归宿的彷徨不安,而思妇之作中的爱情则会 给诗人忧郁的生命带来安慰。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渡,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 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一一杂诗 这首诗是诗人在行军征战中所写的思乡之作,但仅仅是思乡这一落实的说法,却 山东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不足以说明诗人那断绝中肠的叹息。其实,此诗是在表现诗人的心灵追求。诗人 要寻找一个人生的归宿,来化解内心的苦闷彷徨,却没有找到。抬头看,天上的 星辰那么高,低头听,地下的草虫呜叫那么悲,在这茫茫的宇宙中,诗人觉得自 己是无依无靠的。没有办法让自己飞起来去超脱一些东西,也没有办法让自己去 追求得到一些东西。曹丕所要表达的便就是这样一种对生命的无奈情绪:1 2 6 j 与游子之愁相对应的就是思妇之情了。曹丕描写思妇的代表作要数燕歌 行了。燕歌行其一曾被被王夫之推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 两”: 秋风萧瑟天气猿,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 归恋故乡,何为淹流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呜弦发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 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建安诗人大部分的爱情诗,是寄托诗人的理想人格和政治追求的,但曹丕却继承 了汉末缘情诗的诗统,抒写比较单纯的情感和感官享受,没有着意寄托某种志愿。 其实,男女恋情与人生志愿都是诗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代帝王,曹丕 对此都是有深刻体会的,所以在他的诗歌里这两者不是喻体与本体的关系。作者 对恋情柔肠婉转的悲情描写,是其对生命悲剧性体验的描述,也是其对生命缺乏 安全感的一种自我安慰。 曹丕没有找到生命的归宿,没有得到身心的安全处所。但这与一般的迷茫是 不一样的。虽然,他在诗歌里总是处于迷惘痛苦之中,但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 探索却没有停歇过,他也在执著而又积极地探求着人生的真谛。在这一点上,和 建安的时代气息是一致的。“四时舍我去,今我隐约欲何为? 人生居天壤间,忽 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 ”( 大墙上蒿行) 这段话,便道出了诗人对 生命的探索。在永恒的宇宙中,人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宇宙的精华,人只是来自 于自然又会复归于自然的普通一物,那么“我”能在人世间做些什么昵? 怎样才 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生命的终极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是诗人内心最为痛 苦的思索与挣扎。这种探索,在面对广袤的宇宙与漫漫的历史长河时,便会有莫 名的无限忧伤,这与诗人作品的基调是一致的。沈德潜曾说过:“孟德诗犹是汉 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予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吲地位相 1 6 山东师范大学硕l :学位论文 似,但曹丕与曹操的诗歌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气象。营丕诗歌以抒情性代替了 写实性,从对社会现实的临摹进入到对丰富而隐秘的心灵世界的探索。虽然曹丕 的声音,在邺下属于时代的变调,但他以其深邃的哲思,哀婉忧伤的情调以及对 生命执著的思考,使得建安文学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3 、曹植的生命意识 建安时期,追求功业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从总体上来看,士人群体的价 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在这方面,早期的曹植无疑带有很大的代表性。他的“戮 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矧( 与杨德祖书) ,可谓是道 出了士人共同的心声。曹植早期有很多作品表现了对功业的执著,关于这一点, 前人之述备矣,此不赘述。建安士人是注重现实的,但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者,而 是理想主义者,因为他们所追求的那种生命活动的永恒价值在现实生活里是很难 实现的。时不我待,机遇似近而乖,他们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理想中存在的。 曹植在现实与理想中的体会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曹植是一位具有政治理想 的诗人,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便是其最初性格的真实写照。但是在黄初与太和 年问,他完全失去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的机遇。这使得曹植的生活失去了平衡, 心灵也陷入了矛盾痛苦之中,力求恢复生活的平衡与心灵的平静,是酋植后期生 命活动的一个基本的主题。p l 理想与严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异常的 痛苦使得诗人产生了强烈的超脱愿望,他不由自主地开始求助于老庄思想,来化 解内心的苦闷与压抑。终于其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早期的功名之志转向了 以老庄哲学为基调的人生观。在这转变的过程中,留在诗人文学上的突出的成果 就是其后期的游仙之作。纵观曹植一生游仙诗的创作,我们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 便不难发现诗人生命的裂变。他的这种转变,并不同于后来玄学家们通过精心建 构哲学体系所实现的那种人生观的转变,他的转变是一种心灵的顿悟,感性色彩 非常浓厚,但却具有典型的生命意义。 与两汉的游仙文学相比,建安文学的游仙之作数量颇少,这可能与生命的理 性意识的觉醒有一定的关系,人们不再相信不死的传说。这一时期的游仙作品主 要集中在曹操和曹植身上,曹丕的游仙诗完整的仅存一首,而“七子”则几乎没 有什么游仙的作品。 1 7 山东师范大学颂i :学位论文 曹操保存到现在的诗歌有十九首,述及游仙的有气出唱三首、精列 一首、陌上桑一首、秋胡行二首等,约有七首左右。但所谓“痛哉世人, 见欺神仙”( 善哉行) ,曹操是不信神仙之说的。他的游仙作品主要是对人生短 促的感慨和超越死亡的憧憬,总的来说,依然是表现对人生的执著和留恋,这与 曹植的游仙诗有本质的不同。 曹植一生历跨三代,建安、黄初和太和,综观曹植在这三个时期不同的游仙 之作,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存在着明显的转折。建安时期诗人除了写下辨道论 对神仙之说进行批驳外,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神仙题材的作品。丽在黄初年间则写 下了仙人篇、游仙、升天行等游仙诗,太和年问则留下了释疑论、 飞龙篇、桂之树行等更多的游仙之作。联系背景,透过诗人的转折,我们 不难窥见诗人终其一生所承载的忧郁和焦虑及其颇为痛苦艰难的超越历程。 曹植早年是不信神仙之说的,在辨道论开头,作者便写道:“夫神仙之 书,道家之言其为虚妄甚矣哉! ”并且指出:“世虚然有仙人之说,仙人者傥 猱猿之属欤? ”将仙人与猱猿之属相提并论,认为“富有天下”的君王,若是“倾 产以供虚求”,那实在是“纷然足为天下一笑”的蠢事,最终作者理性地指出长 寿之原则“寿命长短,骨体强劣,各有人焉,善养者终之,劳忧者半之,虚用者 妖之”。自信且积极,在作者看来,人的命运完全由人的力量所能够掌控,没有 必要依附于那些虚妄之言。此时,曹操尚在人世,曹植尚有颇多实现理想的机会, 怀抱着“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壮志,植对人生前途充满了憧憬,对自身 的相信与肯定超越了一切外在的事物。所以,此时的曹植执着于人世的建功立业, 对神仙之说除了批判之外,便不暇一顾了。 公元2 2 0 年,曹操病逝,营丕称帝,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曹丕对曾与 自己争夺王位的曹植严加打击,使植两次获罪,几近丧命,并且除掉了植的密友 ( 如丁仪与丁翼) ,制订严酷的法律,将植等候王撵回自己的封地,不得滞留京 城,不得私自往来,更为可悲的是,植的言行均处于被监视状态中,实为“圈牢 之养物”也,生命岌岌可危。至此,曹植步入了“豆在釜中泣”的生涯。才思敏 捷,天然流丽,怀有强烈的济世之志,在尘世中却举步维艰,处处受制。于是, 植便把目光转向了仙境,从而去获得身心的释放,打破几近窒息的颇为狭促的空 间。“生年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诗的开篇作者便写 1 8 山东师范人学硕仁学位论文 出了欲游仙的真实原因。“蝉蜕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翱翔九天上,聘辔远行游。 东观扶桑耀,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渚,南翔陟丹丘。”( 游仙) 幻想中,作着 如愿以偿,像赤松子、王子乔、黄帝一样翱翔九天,自由自在地逍遥于四方八荒, 不再受任何时空的羁绊与束缚。此时的营植尚未真正的信奉神仙之说,只是借虚 幻之境的畅游来倾吐内心的压抑。孙明君先生曾指出,游仙是与个人遭遇、抱负 和社会政治相联系的,曹植明知道求仙虚无,又久久被神仙欺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