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科学认知的变迁——基于十种《皇朝经世文编》的考察.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科学认知的变迁——基于十种《皇朝经世文编》的考察.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科学认知的变迁——基于十种《皇朝经世文编》的考察.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科学认知的变迁——基于十种《皇朝经世文编》的考察.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晚清科学认知的变迁——基于十种《皇朝经世文编》的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以十种皇朝经世文编为史料基础,考察近代科学知识自西方输入时, 晚清社会民众如何通过对自身文化和认知架构进行调整,从而逐步认识和接纳近 代科学的过程。 格致是儒家知识积累的认识论框架,有着较强的伦理取向,但也包含自然研 究的内容。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近代科学被纳入格致认知架构中认知与接 纳,且被视为“末技”或有关器物的学问。不过,人们逐渐发现西学格致( 即近 代科学) 与儒家格致概念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而在跨越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西学中源”说成为人们认知和接受具体科学知识的一种特殊途径。随着人们对 近代科学体系的认知程度的加深,科学便基本完成跨文化的调适,成为中国近代 知识体系的自成体系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格致,科学,西学中源说,经世文编 中图分类号:k 2 5 2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e ne d i t i o n so f “c o l l e c t e de s s a y so ns t a t e c r a f t ”,t h i sa r t i c l es t u d i e st h e c o u r s e sh o wt h e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i nt h el a s t q i n gd y n a s t ya d j u s t e d ,w h e nt h e k n o w l e d g eo fm o d e r ns c i e n c ew a st r a n s p l a n t e df r o mt h ew e s t ,t h e i rc u l t u r a la n d k n o w l e d g ef r a m et or e a l i z ea n dt a k e 叩m o d e r ns c i e n c e i t ,a sf o u n dt h a tk o - e h i hw a st h em o s tc o m m o ne p i s t e m o l o g i c a lf r a m ef o r a c c u m u l a t i n gk n o w l e d g e 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w h i c hh a d s t r o n ge t h i cp r e f e r e n c e ,b u ta l s o c o n t a i n e dn a t u r e ds t u d i e s i nt h ec o u r s eo f 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 , m o d e r ns c i e n c eh a db e e nr e c o g n i z e da n du n d e r s t o o di ns u c he p i s t e m o l o g i c a lf l a m eo f k o - c h i ka n dr e g a r d e da si n f e r i o rc r a n so rk n o w l e d g ea b o u ti m p l e m e n t s h o w e v e r , p e o p l er e a l i z e dg r a d u a l l yt h a tm o d e r ns c i e n c ew a sv e r yd i f f e r e n tf r o mc o n f u c i a n k n - c h i h d u r i n gt h es i n o - w e s t e r n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at h e o r yt h a tw e s t e r n l e a r n i n gw e r eo f c h i n e s e 嘶g i nb e c a m eas p e c i a lw a y t or e c o g n i z ea n d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c o n c r e t ek n o w l e d g eo fs c i e n c e w t t hp e o p l e su n d e r s t a n do ft h es y s t e mo fm o d e r n s c i e n c e g e t t i n gd e e p e ra n dd e e p e r , s c i e n c ea l m o s tc o m p l e t e di t s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a d i u s t m e n t sa n db e c a m et h ec o m p o n e n to f c h i n e s em o d e r n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k o - c h i h ,s c i e n c e ,t h et h e o r yo fw e s t e r nl e a r n i n gb e i n go fc h i n e s e o d i n ,c o l l e c t e de s s a y s0 1 1s t a t e c r a f t 。 导论 第一节研究史回顾 中国近代科学1 不是自身文化发展演变的产物,而是通过对西方科学的移植 才得以建立起来。由于彼此长期隔离且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又经历 不同的发展轨迹,故而中国与西方文化成为两种差别很大的文化形态。而当近代 科学从西方移植到中国时,必然导致中国固有文化与近代科学在观念上的衔接问 题,即中国入是怎样认知近代科学以及如何使其融入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一问题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多数人更加关注“中国近代科学为什 么落后”以及“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一类的问题2 。 随着对“李约瑟难题”认识的深入,不少学者逐渐开始关注近代以来人们 接纳及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的历程。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的接纳与 理解,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段治文认为近代中国科 学观的发展经历了一脉相承的三种形态:即洋务时期的“器物科学观”,戊戌时 期的“方法论科学观”和五四时期的“启蒙科学观”。4 王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 对西方科学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经历了从器物( 技术) 层次到制度 ,葛士灌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 9 户政1 6 荒政下。 6 总署王大臣;酌议同文馆章程琉,葛士潜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 2 0 洋务2 0 ,培才。 “参见:t 同文馆题名录记学生升徒,朱有辘主编: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3 年, 第6 3 7 l 页。 “李鸿章:格致入门序,陈忠倚辑,皇朝经世立三编,卷1 0 ,学术1 0 ,格致上 。参见: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蒲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3 7 3 3 7 9 页:另见王尔敏著:上 海格致书院恚略,中文大学出版社( 香港) ,1 9 8 0 年, o 熊月之认为“星台”是许应镕的号,据潮汕许氏历代名人录知许星台与许应镕宴为同宗兄霜,而王 尔敏的上海格致书院志略 为许应培,故笔者以为命题者为许应镕参见:潮州黄页, h t t p :- 0 6 6 3 1 1 4 ,c o a f - f - p d _ w z a s p ? f w p d i d = 2 3 ”钟天纬:西学古今辨) ,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1 学术1 】,格致下 “彭瑞熙:中西格致异嗣辩,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1 0 学术1 0 ,格致上据陈编的目 录知作者为葛遒殷。 8 申报曾有文持类似的观念二。然中国之所谓格致,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嗣之所谓格致,所以变化制造也 中国之格致,功近于虚,虚则掌伪外国之格致,功征诸实,实则皆真也。”参见:拟建格致书院论, 申报,第5 7 4 号,同治甲戌正月二十八日,上海书店影印本,1 9 8 3 年,第4 册r 第2 2 9 页 。李鸿章:格物入门序,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1 0 ,学术1 0 ,格致上 “彭玉麟:精艺术,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6 2 ,工政2 ,制造。 “李提摩太:格致数目说略,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1 0 ,学术1 0 ,格致上原文未署名。麦 仲华所辑皇朝经世文新编中也收a 该文,署名为为李提摩太 “钟天纬:格致说,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1 1 ,学术1 1 ,格致下。 ”钟天纬:西学古今辨。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1 1 ,学术1 l ,格致下 。钟天纬:格致说,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l l ,学术1 l ,格致下 。彭瑞熙:中西格致异同辨,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绽,卷1 0 ,学术1 0 ,格致上 “葛道殷t 中西格致本原论,陈患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1 0 学术l o ,格致上 8 万国公报中的陈俨俟先生二十六阃附警一文也可提供一些佐证:“百炼而后精,或日有药可以帚 足包不知西匿之苇法如何,答:并无低金军色使足成之事,只可分去杂金,熔后其色白雾,或日此 乃低金,盖即杂,别金也;并无金须百炼后精之事,又有药可以帚足色之说,若果由此事,岂不大发财 源? 问技艺院所训十二科之说,不知箸育成书否? 若仅云大略而已,欲习其一二以谋生,然无出得 其法则,亦徒帐怅已也倘有可学习之书,祈并赐示焉”从上面双方的问答,也可以看出有些普通人也 对科学知识发生了兴趣,但他关注的重点是技艺,且是要作为谋生的手段。参见陈俨侯先生二十六闻 附答万国公报,蒲束民初报刊且编之四第1 册,第4 卷华文书局( 台湾) ,1 9 6 8 年,第7 9 8 3 页。 “汪晖:“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中国近现代思想中的“科学”概念及其使用,汪晖,王守常,陈平 厩主编:学人,第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第5 0 页 。 荚】斯诺著: 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陈恒六、刘兵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3 0 3 l 页 “事实上。美图传教士林乐知在1 9 世纪7 0 年代也曾分析过嚣家格猿的涵义t 。然所谓知者。非仅多识名物, 谓诩然夸堋博已也,必深究夫物之终始其常也若何? 其变也若何? 其台也若何? 其离也若何? 洞彻夫 物之精粗本末,而后徽之、扩之、并之、析之而皆适用,此谓格,此之谓致”林乐知事实上将科学知识 与一般性的知识进行区别,而且碧出了近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分析、综合等他进而认为近代 科学。其法至奇至创,其理至庸至常,非如中国之奇方幻术,托与鬼神,虚诞令人忙乎莫凭,杳乎难宗 也”参见;林乐知;记上海创设格致书院,高时良犏中目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时期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第7 2 9 7 3 0 页 芏佐才,中西格致源流论,陈忠倚辑,t 皇朝经世文三稽) ,卷n ,学术1 i ,格致下 8 福泽谕吉也曾以此作为汉学( 中学) 和西学差别:。汉学用阴阳五行之说来保罗万物,而西学则通过究其本 源来剖析事物汉学好古而不泉自立,西学直指古人之弊而自立古逆汉学妄信现行一切,不思更改 西学以怀疑态度对待事物,求其本源汉学常发空论,缺乏实证西学则示以有形之数极少空谈”参见: 福泽谕吉,唐i 盂、张新华等译:福翁百话,上海三联书店,1 9 9 3 年。第7 l 页该书作成于1 8 9 6 - - - 1 8 9 7 年 “王佐才答卷,格致书院课艺) 第1 册转引自李双壁:从。格致。到“科学”:中国近代科技程的演变) , 贵州社会科学 ,1 9 9 5 年,第6 期,第1 0 4 页 。t 续论谋膏之法) ,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卷2 5 ,户政2 ,理财中按:原文未署名,经查林乐知 曾有类似的表述t “一是神理之学即天地、万物本质之谓也;- - - e 1 人生当然之理,即诚正、修齐、治平 之谓也l 一日物理之学,叩致知格物之谓也”参中西关系略论) 申报馆代印1 8 8 2 年,第1 3 页,转 引自王立新箸:( 美国传教士与中圈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1 4 b 1 4 9 页 。朱昌鼎t 格致公例,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 ,卷6 ,学术6 ,广论下附医理 ”严复:救亡决论,麦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 ,卷i 下, 通论 “朱藏仁:问格致之学寨西与中田有无异同,邵之棠辑,皇翦经世文统编) ,卷9 5 ,格物部一,格致。 原文无署名,现依据万国公报知作者为朱戴仁参见 万国公报,第1 8 册,第2 0 卷,华文书局彩 印本( 台湾) ,1 9 6 8 年,第1 1 4 4 7 - - 1 1 4 5 3 页, ”格致论,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9 5 ,格物部l ,格致。 ”格致会通说,甘韩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2 0 ,学术 “皮亚杰著:认识发生学原理 ,王宪钿等译,商备印书馆,1 9 9 5 年,第2 】页。 ”皮亚杰著:认识发生学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第3 页 ”纪昀:笔记,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7 1 ,兵攻2 ,兵制下 ”有学者认为张自牧是“一个连船舰、机器、铁路等都一律反对引进中国的顽固守旧人士。”( 参见季荣臣, 论洋务派的“西学中源”文化观,中州学刊1 9 9 5 年第3 期,第1 3 9 页) 这样的理解似乎有失偏 颇事实上,张自牧曾作为郭嵩焘出使英国的参赞,对外部世界有些了解,而他的湘每论中篇也反 映出也对近代科学知识的了解( 参见总署王大臣:遵彗议奏疏附各片,葛士漕辑。皇鞔经世文续编 卷1 0 4 ,洋务4 ,邦交1 ) ”张自牧:瀛海论中篇,葛士涪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 0 2 洋务2 ,洋务通论中。 ”汤寿港,中学,求是斋辑,( 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卷4 ,学校。 “薛福成:西法为公共之理说) ,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 8 洋务1 0 外洋通论4 “江建霞:格致源流说,求是斋辑,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卷1 3 ,天文、电学 “朱载仁:问格致之学寨西与中国有无异同,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9 5 格物部1 ,格致 顾理光,清江苏金山人,字宾王,号尚之三试不中,遴无意子科举,承世业为医博通群籍尤穷极 古今中西历算之学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图历史大辞典( 科技史) ,上 海辞书出版杜,2 0 0 0 年,第5 5 3 页 “顾观光:数学跋,葛士涪辑:皇朝经世文续编) ,卷6 ,学术6 ,文学2 附算学 。曾纪鸿:清湖南湘乡人,字粟槭,曾雷藩少于,著有多种算学著作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编 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太辞典( 科技史)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0 年,第6 8 5 页 叩左潜:滇湖南湘阴人,自壬叟。左宗棠之侄同洽十年( 1 8 7 1 ) 在长沙从丁取忠研习数学,助编自荚 堂算学丛书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 ( 科技史) ,上海辞书 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7 8 页 ”曾纪鸿:缀木释咀亭,葛士灌辑t 皇朝经世文续编) ,卷7 ,学术7 ,文学3 附算学 。绦有壬;截球解义) ,t 葛编,卷6 ,学术6 ,文学2 附算学 。黄遵宪日本学术志序) ,壹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卷2 0 上学术 ”黄遵宪日本学术志后序二) ,麦仲华辑,皇j 璃经世文新编,卷2 0 上,学术 ”论中国学者将尚子书,。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 ,卷4 ,文教部4 ,诸子 “论西学) ,何良栋辑,皇朝经世文四编,卷4 7 ,外部学术 ”述墨子为算法所出) 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4 ,文教部4 ,诸子 “论治乱,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j ,卷1 0 6 ,杂著部2 “旗兵改革说,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7 3 ,经武部4 ,中国兵制 ”近年各省书院改课实学得旨施行并所拟章程:章程二十四条,求是斋辑,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卷5 , 书院 ”卫石:发刊词,科学促进会( i - 海) ,科学一斑,( 月刊) ,第1 册1 9 0 7 年,上海宏文馆出版,第2 - - 3 页 。朱正元:周髀经与西法平弧三角相近说,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8 学术8 ,测算中朱正 元,曾肆业广方言馆,为( 格臻书院课艺,获奖者之一,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消社会 ,第3 8 9 页 。朱正元:西法授j 量绘图即晋裴秀剃圈六体解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9 学术9 ,铡算下 1 “姚棋:西洼代数本于中法四元说,求是斋辑,( 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卷1 4 解释 “严复救亡诀论) ,严复粜) ,第1 册,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5 1 页 m 同上,第5 2 页 m 谭嗣同报贝元征书麦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 中,通论。 “何树龄:论实学,壹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卷2 1 ,杂纂。 喁中国宣行新政论,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1 0 5 ,杂著部1 。 懈吴汝伦:答牛蔼如书,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杜,1 9 9 2 年,第7 0 1 页 ”7 同上,第7 0 2 页 m 跋中西算学源流考后,何良栋辑,皇朝经世文四编,卷8 ,学术格致、算学。 憎论光,邵之棠辑, ,陈思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4 2 ,扎敢7 学校中作者也有写 作潜骏先的,这里判断为同一人的唯一论据是两者的文章标砖基本一致参见熊月之z 西学东渐与晚清 杜会 上海人民出版衽,1 9 9 4 年,第3 8 1 页 m 傅兰雅簟提出类似的观念且更加详细:“诸学以算学为起首工夫,遣此则不能前进盖算学为各学之根 本,算学不明,则诸理碓解,故不可不先习也且算之为学,节节可以致用。非若他学,必待学全 而始有用此剐浅而习之可施于日甩平常:深而求之,可藉以析分穷理;变而通之,可以制器:大而 化之,可以参天算学之益。岂浅鲜哉l 或以为算学与格致似居两途。不学算亦可径习他学殊不知格 物务在明理格物之理,多赖算学证明不学算叩不明理学之能无疑义乎”也许对时人认识数学在 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科学门尧的关系产生影响参见傅兰雅:格致书院西学i j f 程序) ( 1 8 9 5 年) , 朱有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 辑( 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第1 8 5 - 2 8 7 页 4 格致会通说) ,苗韩辑,皇朝经世文新绩续集 ,卷2 0 ,学术- m 李提摩太:中国宜求格致之学论) ( 上) ,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 ,卷1 9 ,学术1 0 ,格致上原 文来署名,麦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翁,筑有冠一篇文章,署名为季提摩太 “学堂论) ,甘韩辑,皇朝经世文新餐续集) ,奄5 ,学校下 瞄杨选青;华文西文利彝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 ,卷2 ,学术2 ,原学下 珥杨磕辉:中西书法异同论) 陈忠倚辑,( 皇朝经世文三蝙,卷4 2 ,札政7 ,学校中 ”胡熵藁上变法自强条陈疏j ,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卷1 6 ,治体四,变法上 瑚郑观应:西学l ,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2 ,学术2 ,原学下 啪李端菜:请推广学校琉,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4 l ,礼政6 ,学校上。 m 官书局;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1 ,学术2 ,原学上 ”王觉任t 开储材馆议,菱伸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卷3 ,富制 ”2 粱扁超t 学校总论) ,麦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卷5 上学校按: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 代史料丛刊 所收皇朝经世文新编) ( 版本不详) 中没有收录本文,而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所开发的汉籍 电子文献中,皇朝经世文新编( 上海大同译书局刊本) 有录。 m 现代意义上的“学科9 的内涵包括三方面:( 2 j 教学的科目( s u b j e c t so fi n s t r u c t i o n ) ,是一种由专 门机构从事传递知识的活动:( 2 ) 学问的分支( b r a n c h e so fk n o w l e d g e ) ,卸具有独立研究的研究对象 范瞳,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规范的知识门类:( 3 ) 学术的组织( u n i t s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 。即学界的或学术 的组织,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机构。参见孔寒冰,“高等学校学术结构重建的动因”,载于胡建雄,学科组 织创新)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4 3 - - 2 4 4 页关于。学科的内涵还可参阅:沙姆韦梅 瑟达维多t 学科规训制度导论,华勒斯坦编,学科知识权力,刘建芝等编译,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牛律大学出版社,2 9 9 9 年,第1 3 1 9 页 ”严复曾对“学”下过定义:“语蔫不详,择言不精散见错出,皆非成体之学而已矣”他进而指如:“是 故西人举端而号之日学者至不荀之事也必其鄱居群分,层累枝叶,确乎可证,涣然大同,无 语游移,无一事违反;藏之于心则成理,施之于事则为术:首尾骸备,因应厘然,夫而后得谓之为学” 而且他已经开用学科的观念来规范中圈的学问,他认为,“取西学之规矩法戒,以绳吾学,则凡中国之所 有,举凡不得以学名”参见:严复:救亡诀论 严复集,第册( 上)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第5 2 页 “张謇t 变法平议,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1 0 2 ,通论部3 m 粱启超t 教育当定宗旨论l ,甘韩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1 9 ,教宗 ”7 粱启超;新史学,甘韩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 ,卷2 0 , 学术 m 学问之源流门类 ,甘韩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2 0 ,学术 m 粱启超;西学书目裹序例 ,麦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卷2 l ,杂纂按;沈云龙所犏近代中固 史料丛刊) 收入的麦编) 版本不详,其中没有粱启超的这篇文章,现依据的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开发的 汉籍电子文献,其中所收入麦编) 为上海大同译书局刊本,载有该文 附录参考文献 1 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 m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 4 辑台湾:文海出版 社1 9 6 6 2 饶玉成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清代经世文编 h t t p :, r m , s i n i c 8 e d u t w t d b p r o j h a n d y l 3 】葛士溶辑皇朝经世文续编 m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 5 辑台湾:文海出版 社1 9 6 6 。 4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 m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 4 辑台湾:文海出版 社1 9 6 6 。 5 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 m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 6 辑台湾:文海出 版社1 9 6 6 。 6 】麦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 m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 8 辑台湾:文海出 版社1 9 5 6 。 7 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 2 辑台湾文海 出版社1 9 8 0 。 8 何良栋辑皇朝经世文四编 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 7 辑台湾:文海出 版社1 9 6 6 。 【9 求是斋辑皇朝经世文编五集 m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圉史料丛刊三编第2 8 辑台湾: 文海出版社。 1 0 甘韩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 9 辑台湾:文海 出版社。 【1 1 1 不列颠百科全书( 国际中文版) d 咽第1 5 册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9 :1 3 7 。 【1 2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i ) 嗍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8 年北京:4 0 4 。 【1 3 】中国大百科全书( 简明版) 【m 】第5 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8 :2 6 6 4 。 1 4 王钱国忠主编东西方科学文化和之轿李约瑟研究( 2 0 0 3 号) j 。北京:科学出 版社2 0 0 3 。 1 5 】段治文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文化的兴起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 。 1 6 董光璧传统与后现代科学与中国文化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9 6 。 1 7 杨国荣科学的形而上之维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c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 9 9 9 年。 1 8 樊洪业欢迎赛先生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 1 9 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 j 自然辩证法通讯1 9 8 8 1 0 ( 3 ) :3 9 5 0 。 2 0 李双要从格致翌l 科学:中国近代科技馆的演变轨迹 j 贵州社会科学1 9 9 5 ( 5 ) : 1 0 2 一1 0 7 。 2 1 美 艾尔曼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 j 刘东主编中国学术北京:商务印书 馆2 0 0 0 :3 4 3 。 2 2 汪晖“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中国近现代思想中的“科学”概念及其使用 j 汪晖王守常陈平原主编学人第一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 9 9 1 :4 9 1 2 2 。 2 3 金观涛,刘青峰从格物致知到科学、生产力知识体系和文化关系的思 究h t t p :m , c c o r g c n n e w c c b r o w w e n z h a n g , p h p ? a r t i c l e i d = 2 6 8 9 h t m l 2 0 0 5 - 1 2 0 2 4 黄克武经世文编与中国近代经世思想研究 j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湾;中央研究 院发行1 9 8 6 ( 2 ) :8 3 - - 9 6 2 5 何启,胡札恒著新政真诠 m 郑大华编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 9 9 4 2 6 3 近四十年来世风之变态 n 】。国民日日报汇编第3 集转载于张楞等编辛亥革命前十 年时论选集第1 册( 下)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6 0 :7 4 0 - - 7 4 4 【2 7 周积明,郭莹等著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和社会【m 北京:商 务印书馆2 0 0 3 。 2 s 白寿彝总主编羹书铎主编中国通史 m 第1 1 卷近代前编( 上) 上海:上海人民出舨 社,1 9 9 9 。 2 9 日】永田广志日本哲学思想史 m 版本图书馆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8 。 3 0 】 韩 金永植著朱熹的自然哲学【m 潘文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 3 1 l 杨翠华,黄一农主编近代中国科技史论 m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国立清 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出版1 9 9 1 3 2 3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6 。 3 3 美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m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 3 4 】 美 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蝴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 0 0 2 。 【3 5 寰有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m 子部第9 4 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 3 6 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m 第一辑( 上)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3 。 3 7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 。 3 8 王尔敏上海格致书院志略 蜘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 9 8 0 。 3 9 】万国公报 n 】清末民初报刊丛编之四,台湾;华文书局1 9 6 8 。 4 0 儿英 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m 】陈恒六,刘兵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杜1 9 8 7 4 1 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时期教育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t 9 9 2 。 4 2 日 福泽渝吉著福翁百话 枷唐耘,张新华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 9 9 3 。 4 3 瑞士 皮亚杰著认识发生学原理 m 王宪钿译商务印书馆1 9 9 6 。 4 4 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 m ( 科技史卷) ,上海;上海 辞书出版社2 0 0 0 。 4 5 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 m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6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