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与人的美好生活.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与人的美好生活.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与人的美好生活.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与人的美好生活.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与人的美好生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论教育与人的美好生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美好生活是整体上令人满意的一种生活状态。由于人总是不满于现状,追求 着完美,美好生活就意味着比现实生活更好的生活状态。它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 是人为之奋斗的理想指针,也是人改善现实生活的价值参照和精神动力。对美好 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之为人的超越性。但是,人类理性在近代以来的偏执运用在 带来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遮蔽了人的灵魂。理性的错误运用使人走向了非 理性和反理性,在看似繁多的选择面前,人类反而不知所措。到底什么样的生活 才是值得过的? 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这类问题在被现代人遗忘的同时,又 在现代人的空虚和迷茫中凸现出它的重要。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出发点的活动, 本身来源于生活,对人的美好生活的关注也是其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解美好生活:理想的“势”。对什么是美好生活,即其意蕴、价 值和获得条件进行了探讨。美好生活意味着理想生活和可能生活,具有批判当下、 超越现实和愉悦精神的价值,需要自由、道德、创造和审美为条件才能获得。 第二部分,探求美好生活:人与教育的共同诉求。论述教育为什么要关注人 的美好生活。对更好生活状态的追求是人的存在方式: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化 活动,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立场,决定了教育要 以人的美好生活为永恒主题。 第三部分,守望美好生活:教育的永恒主题。探索教育如何关注人的美好生 活,从重构教育的乌托邦精神和对人的教化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具有乌托邦精神 的教育要有冲破现实的要求,有对更美好生活的希望,要以人为核心。对人的教 化包括了完整知识的教化、理性精神的培育、卓越德性的养成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人是教育的目的,关注人的美好生活是教育的使命。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实际 上是对教育的价值理想的思索,它反映了教育对人的理解,决定了教育要培养什 么样的人,要怎样培养人。如何理解美好生活? 如何通过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人 获得美好生活? 这是对教育哲学理念的思考,也是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索。 关键词:理想;可能;美好生活;教育 a b s t r a c t g o o dl i f em e a n sas a t i s 匆i n gl i f cc o n d i t i o no nn l ew h o l e a sh u m a ni sa l w a y s d i s c o m e n tw i t hp r e s e mc o n d i t i o na i l ds e e k sp e r f e c t i o n ,s og o o dl i f em e a n sal i f e c o n d i t i o nt l l a ti sb e t c e r ( h a nr e a l1 i f c g o o dl i f ce x i s t sr a t i o n a l l y ,i tp r o v i d e sa ni d e a l g u i d e f o rh u t l l a n t os m e f o ra n d “v e s t h e m t o i m p r o v eu l c i rr e a l l i f e t h ep i l r s u i to f g o o di i f er e n e c t s 廿l es u p e r i o r i t yo fh u m a l l s i n c em o d e mt i m e ,m em i s u s eo fh u m a n r a t i o nb i o c k e dm a i l ss o u ia n di r r a t i o l l a i i z e dh u m a l l h u m a ni sa tai o s sb e 南r e s e e m i n g l yr i c hc h o i c e s w h a tk i n do fl i f ci sv a l u a b l e ? w h e r ed o e sm em e 趾i n go f1 浓 e x i s t ? w h i l em o d e m p e o p l ef o r g e tt h o s eq u e s t i o n s ,t h e i ri m p o r t a i l c ei sd e m o n s t r a i e db y t h ev a s ta 1 1 dh a z yo fm o d e m p e o p l e a se d u c a t i o ni sa na c t i v i t ym a ti ss t a n e da th u m a i l a n dt h e i r1 i f e ,i ti si n e v i t a b l ef o re d u c a t i o nt op a y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g o o dl i f eo f h u m a n t h i s 廿l e s i sf a l l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n ,t l l ec o m p r e l l e n s i o no f 9 0 0 dl i f e :i d e a l t e n d e n c yt l l i sp a ne x p o u n d s t h em e a l l i n ga n dt h ev a l u eo fg o o dl i f e ,a i l dt h er e q l l i r e m e n t sf o ro b t a i n i n gi t g o o d1 i f e i sc o m p r e h e n d e da si d e a l l i f ea i l dp o s s i b l e1 i f e ,i tc r i t i c i z e sp r e s e m ,e x c e e d sr e a l i t y 柚d b r i n g sh u m a i ls p i r i t u a le n j o y m e n t f r e e d o m ,m o r a l i 劬c r e a t i o na i l da e s t h e t i cj u d g m e n t a r er e q u i r e df o ro b t a i l l i n gg o o d1 i f c n es e c o n dp a i t ,p u r s u i n gg o o dl i r e :m ec o 蹦时o f h u r n a na 1 1 de d u c a t i o r lt h j s p a r tc l 撕f i e sw h ye d u c a t i o ns h o u l dl o o ka n e r t h e9 0 0 dl i f eo f h u m a l l a sp u r s u i n gf o r b 毗e rl i f ei st h ee x i s t e n tw a yo fh 啪a n ;e d u c a t i o ni s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a c t i v i 移c e m e r e do n h u m a n ;e d u c a t i o ni so n eo f 血e1 i f es t y l eo f h 啪a 1 1 ;e d u c a t i o ni sa ni n d e p e n d e mv i e w ;s o m eg o o dl i f eo f h u m a nb e c o m e sm ee t c m a ls u b j e c to f e d u c a t i o n t h em m p a n ,e x p e c 血g 弛dp r o m o 血g9 0 0 dl i f e :m ee t e m a ls u b j e c to f e d 础n l i s p a ne x p l o r e sh o we d u c a t i o nc a r e sa b o u tt h eg o o dl i f eo fh u m a n ,i n c l u d i n gp e b u i l d i n g u t o p i a ns p i r i t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c u l t i v a t i n g h u m a n t h ee d u c a t i o nh a v i n gu t o p i a ns p i r i t t i s h o u l dd a r eb r e a kt h r o u 曲r e a l i t y a i l t i c i p a t ef o r b e t t e r1 i f e ,a 1 1 dc e m e ro nh u m a l lm o s t l y c u l t i v a t i o no 仆咖a i li n c l u d e st e a c h i n gc o m p l e t ek n o w l e d g e ,d e v e l o p i n gr a t i o n a ls p 洒 n g i n gu ps u p e 埘( c e l l e n tm o 删毋a i l df o s t e 血ga e s t l l e n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h u m a l li sn l ep u r p o s eo fe d u c a t i o n ,c a r m gf o rm a i l sg o o dl i f e i si t st a s k t h e e x p l o m t i o no f g o o d1 i f ei s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 t l ev a l u eu t o p i af o re d u c a t i o n ,w h i c hr c n e d s 也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h u m a l la n dd e c i d e sw h a tk i n do fm a nt h a te d u c a t i o nw a n t st o a c h i e v e 锄dh o wt oa c h i e v c h o wt 0c o m p r e h e n dg o o dl i f e ? h o wd o e se d u c a t i o n 舢c t i o nt oh e l ph u m a no b t a i n i n gg o o dl i f e ? t h i si st h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m l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t l l ed e v e l o p i n gd i r e c t i o nf o re d u c a t i o nb u s i n e s s k e yw o r d s :i d e a i ;p o s s i b i e ;g o o di i 亿;。e d u c a t i o n l l i y 9 1 0 6 8 6 - i _ ! ! _ _ :一一蔓。;_ ;j 叠:蔓一- = :j :j _ = j _ i l :_ 0 j _ _ ;_ _ 薯:一_ _ 薯膏蓦= ! ! ;曩蠹_ ! ! :- - 。 j : j _ 0 0i :曩薯曩:墨:;! 叠! ;! = :;囊童:叠:薯薯誊一量 j j - :j 嚣蓑! 豢簿骥褰獭;囊褰麟蠹i ;融i 客剖新胄勺声明 :。:- ? 一:_ j 毫薯;! ! ! ;0j := ! = j :。o 矗置i :1 _ :_ 本人向河南夫黧挺斯颞霉攀往蓐弱蓦连喾谊口中请。本人郑重 声明i 所塞衮韵鬟虢豫囊舞赛豢独囊籀赫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 新的建解蜃弘剖骥巨韵辩瓣雕,! 舞糍擀艇,! j 除毒冲煳掣谴明、标泣 校拳术发展藕进行擎茶囊蠢等目的薯面积采取影印、漪印、扫描 和祷舛肇黉制? 警敬豫嚣l 沱鲡孥往论采。( 绒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 :涉及保密。内客酌学植。凳炎簿解密羞适阔苯授权书) 靴裘得著c 学位磷潲警:谢金硒 硼6 卑s 觅1 8 舀 娃意:请在相应的“口,内划“”。 引言 哲学家布洛赫在希望的法则一书的导言中写到:“人们曾多少次如是梦想 啊,人们曾多少次梦见可能存在的美好生活啊! ”是啊,从古至今,以至于无穷的 未来,追求美好生活都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为了过得更好,为了实 现美好的生活,人们执著而坚定地努力、付出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就像水手在触礁暗藏的大海上航行时前方所亮起的一盏明 灯,引领人们迈向“各自的朝圣路”。人人都渴望过上好生活,每个人都在自觉不 自觉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好生活。然而,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 怎样 才能获得美好生活等问题,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快乐主义认为美好的生活 应该是从生活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快乐;禁欲主义认为节制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 教徒们把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而奉献的生活看作是最美好的。苏格拉底认为,“未 经省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柏拉图把正义的生活视为值得向往的、健全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以“幸福”定义了美好的生活,尼采认为人们追求好的生活不过是在 追求权力。从古到今,对美好生活的追寻是自古阻来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中反 复出现的主题,却始终没有得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是,在人们的不断追问过程 中,生活的品质才拥有了提升的可能和途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使我们的生 活充满了反思,成为一种理性和审慎的活动,具有了属人的生活本质,虽然它不 一定能决定所有的生活条件和内容。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是没有 价值的。” 然而,自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类理性在“启蒙运动”中的张扬与胜利使其 控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物质生活的丰富极大地膨胀了人们 的消费和享乐欲望,而“上帝之死”使人类失去了一向的精神港湾,漂泊在价值 空无之中。人类生活状况的改变使其生活价值序列和生存的标尺发生了颠覆性的 转换,对美好生活的追问和追求转换为追逐和享受肉体享受的丰裕生活。在物质 和肉身感觉的沉溺之中,现代人不再反思生活,不再追问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一 切都被归入个人的偏爱和喜好。生活的意义被湮没,生活的精神被遗忘,生活的 品质被放逐。一切都被感觉化、平面化,精神不再沿垂直而是沿水平方向运动, 生活因此变得空虚、乏味、荒谬,人也变得焦虑、痛苦、压抑和忧郁。近现代人 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失去了理想和信仰的支撑。莎士比亚的诗准确地刻画了这 种生活:“是一个傻瓜讲述的故事,充满着喧闹和癫狂,却找不到一点意义。”国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超越的、精神的、价值的存在,在对美好生活 的不断追问和追求中使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不断得到提升,变得“更好”。如果丧失 了这种追求“更好”与完善的精神和行为,如果只是满足于眼前的物质和肉身感 觉的满足,那么,人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一 件东西脱离了根本,它就会毫无方向地飘荡。”。所以,在这样一个“a n y t h i l l 9 9 0 e s i 的时代,教育作为一种关切人及其生活的活动,必须投身于对美好生活的思考, 鼓励和帮助人向着生命的更高意义和目的而生活,这是教育的价值使命。否则, 就不是真正的以人为目的。教育对人的美好生活的关切,也是对教育自身的价值 理想的一种追问,这是教育教化人和改进现实的依据,也是对教育的终极关怀的 思索。 一、理解美好生活:理想的“势” 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即什么是美好生活的问题同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一样难 解。因为人是有着自我意识的存在,自从有了人,就有了这个问题。没有这些疑 难,人就不成其为人。动物永远不会问“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它们该怎样生活不 是自己提出的,而是动物学家即人提出的。什么是美好生活则不同,它是关于人 。【美】威廉巴雷特著,杨照明芟平译: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版,第5 2 页。 。【德 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1 年版t 第1 0 9 页。 2 自己的问题,它是人在反省自身时进入人的意识之中的。不仅历史上的哲学家对 美好生活有不同的阐释,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大众也对此有自己的理解。美好 生活根本找不到统一的答案。既然如此,回答“什么是美好生活”必须吗? 特别 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没有那一种价值是能够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 同的,除非凭借政治权威强制使大家看起来认同。那么,我们在这里对美好生活 做出界定是不是无谓的浪费呢? 回答是否定的。恰恰是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拥有 如此之多矛盾和模糊的观点,才使得我们对它的探询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加 拿大著名教育家克里夫贝克说过:“过去我想知道,现在也想知道,在生活中追求 什么才是值得的,怎样理解生活,到哪里去寻求特殊的帮助。我认为每个人都在有意 或无意地思考这些问题。我们都想使自己的生活有所成就,都想寻求幸福人生或 美好生活。它不仅仅是哲学家、教育家及其他专家才感兴趣的事。”o 如果美好 生活是先验的,如果怎么样生活都可以,那么人就不是有自我意识的存在了。正 是在人们不断的、开放式的追索中,美好生活得到了回答,美好生活的意义也不 断得到丰富和呈现,展现出自己的无限和博大。德国哲学解释学大师迦达默尔在- 真理与方法中认为应该用“生成性”来解释真理的发现过程,否定了我们以 往那种“线性”的认识轨道,而把真理放在一个无限的平面之中。我们对美好生 活的理解也是如此,“它是不断扩展着的无限,旧的真理同样存在,新的真理不断 产生。” 在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中,人不断地打破存在的宿命,向未来开放自我。 ( 一) 美好生活的意蕴 从古至今,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好生活进行了解读。在本文中,美好 生活意味着整体上令人满意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抽象地讲,美好生活隐 喻了人对“更好”的永恒追求。显然,依靠人们现有的思考能力,不论是“我” 或“最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美好生活都不可能令所有人都满意,前一种可能导致 。【加 克里夫贝克著,詹万生等译: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7 年版,导论第5 页。 薛晓阳著:希望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8 6 页。 3 “独裁暴政”,后一种可能导致“民主暴政”。所以,从具体细节规划来界定美好 生活的意蕴不是一个好的角度。我们倒不如从这个圈子里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角 度来理解美好生活,把它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来进行解读。这反而能使我们更深刻 地把握美好生活的本质,理解美好生活的意蕴。每个人所构想的美好生活都不相 同,但它都是一种比现状更好的生活。也就是说,美好生活是人们希望在未来能 够实现的理想生活。理想的生活、可能的生活,这是每一个美好生活外在的形式 上所具有的普遍意蕴。 1 美好生活意味着理想的生活 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是人对比现在更好的未来的想象与设计。理想至 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以一定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理 想是对主体所追求的未来成果的完整的、具体的描述。在理想中,包含了信仰和 与信仰相联系的人生形象、社会图景。第二,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个人或社会的 未来形象为标志。理想是信仰对象的未来形象,是具体实践着的信仰。它是在坚 定信念和信仰的基础上,再经过抽象上升达到了高度具体化思维的产物。第三, 它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着自觉的典范或“样板”。理想好比是人的生活形象的“底 片”:对过去和现在,它是生活的“曝光”和“显影”;对今后和将来,它是“底 本”、“样板”和“蓝图”。总之,在理想中,人的价值意识形态从心理水平到观念 水平,形成了一个完整、自觉的观念和形象系统,并且同知识和理智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成为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源泉。 美好生活意味着理想的生活,首先指人对美好生活的建构是以他所认可的价 值和意义为基础的。对于每个人来说,美好的生活就是他认为值得一过的、有意 义的生活。美好生活蕴含着人所持有的信念与信仰。其次,美好生活不等同于现 实生活,是人依据自己的价值与信念在头脑中勾勒出的未来的生活形象,抑或是 人关于生活的理念。理想的生活是“不在场的”,是“非在”,因为与现实经验中 。参见李德顺著;新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8 0 页。 4 的桌子、椅子相比,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想的生活又是“在场的”,是“在”, 因为它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而且影响着人的生活。实际上,“在这个理想的世界 图景中,现实变成了非存在,理想变成了真实的存在。”国歌德说过: “生活在理想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来对待。”。 最后,美好生活作为理想的生活,虽然不是经验中存在的现实生活,而是理性中 的存在,但它又高于现实生活,超乎现实的生活。“理想在更大程度上是内心构思 的产物”,“理想并不含于现实之中,而是溢出现实之外、超越于现实,所以也超 越于我们自身理想都具有一种凌驾于我们的优先性”。 因为人们在设计生活 时,总是想着比现在过得更好。尽管这个好的标准很难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没 有人故意的想让自己越过越差。也就是说,美好生活在逻辑上是高于现实生活的, 它是一种更好、更完善的生活。“即在本质上,好是追问更好的存在在哪里? 好生 活在本质上是相对于现实性的生活,相对于既有的生活,相对于已经呈现出的好 生活的价值和态度,已经具有的好就不再有好的意义,因为好是与已经获得 的好相比较的,只有比现在好,比想像的好,才是真正的好。好不可能停止 在一个位置,一个标准,一个时段。而是一个在本质上属于时间性的概念,通过 未来和理想实现对美好生活的确认。” 如果说美好生活是一种想象,现实生活就 是想象形象的展现,但不是想象本身。 美好生活的理想性质使其在逻辑上高于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个终 结性的目标,因为理想的建构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想和现实都与人的实践活动联 系在一起。一方面,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理想指引下改造现实的,理想为人们的实 践活动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在原来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理想必然随着改变。实践中产生的意外后果追使理想做出调整,形成新的理想。 在新的理想指引下,人们又开始了新的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新的实践活动把现 实向前再推进一步,并再一次迫使人们修正自己的理想。如此循环往复,就构成 。孙正聿著:超越意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5 7 页。 。转引自( 德l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9 5 页。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2 0 0 1 年版,第2 5 8 页a 。薛晓阳著:希望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6 4 页。 5 人类的历史。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的根据理想改变现实的关系,而是 一种双向互动关系。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随着现实生活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 化的。 2 美好生活意味着可能的生活 美好生活意味着可能的生活有三层含义:一方面,可能生活是人所能够通达 的生活;另一方面,可能的生活是未定的生活,只是一种可能;第三个方面,可 能的生活表明美好生活绝不是被规定的生活。“可能生活”是学者赵汀阳提出的一 个概念,他指出:“如果一种生活是人类行动能力所能够实现的,那么就是一种可 能生活。” 他认为,可能生活即“现实世界条件所允许人们进入的生活”,是美 好生活的一个界限。超出这个界限,好生活就成了空想,好与不好对于现实中的 人来说就失去了意义。本文在此取可能生活的“未定”和“未被规定”之义。因 为,美好生活是人们头脑中的建构,如果我们认可人理解美好生活的自由性,就 不能限定人的建构范围,而且这也是无法限定的。心悠悠无际,心之思虑无边。 你只能强制人们看起来不这样想,却不能控制他实际不这样想。比如,人们都希 望自己将来能长生不老,从人类行动能力来看,显然是不能实现的。但这并不妨 碍它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美好生活,而且促使着人们进行研究,探索生命的奥秘。 如果说美好生活意味着理想的生活主要是指它在逻辑上超乎现实,是更好; 那么,可能的生活则更多地指向时态上的未来性和性质上的主动创造性。人们在 心中勾画出未来的蓝图,但这个蓝图能否实现,即使实现了会是什么样子,这都 是未定的。美好生活只是人为自己的未来所设想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可能的 生活是主体自己所建构的。任何一种生活,无论它多么的完美无缺,只要是被规 定的、被强制的,它就不能称之为美好的生活。看到生活的可能性,区分现实与 可能,是人类理智活动的一种特有的功能。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认为,这一功能使 人区别于低于或高于他的存在物。“低于人的存在物,各种动物,拘囿于感官感知 。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2 页。 6 的现实,只能对现实的物理刺激作出反应,不能形成任何与现实不同的可能 的事物的观念。另一方面,如果世界上还有高于人的存在物存在,存在着超越于 人的理智,存在着神的话,那么,在那种理智中,也不需要把现实和可能区分开 来,也不会知道这二者的区别,因为神所构想的一切都是现实的。”o 只有在人这 里,现实和可能才会得到区分。 把理想的生活和可能的生活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把美好生活理解为理想的 “势”,它是现实生活的理想趋势或理想预期。这个理想的“势”指向的不是一个 终结的、绝对的、虚无的目标,而是一个开放的、多样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 二) 美好生活的价值 美好生活在外在的形式上是理想的、可能的,不是现实存在的生活,那么, 这样一种不存在的生活对于我们处于其中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吗? 当然 有意义。美好生活的价值正是我们探讨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我们在理论上 讨论教育与美好生活的价值所在。对于现实生活来说,美好生活这种理想的和可 能的存在具有批判当下、超越现状和愉悦精神三个方面的价值。 1 批判当下 对当下生活的不满是人追求更好生活的动力,因此美好生活具有批判和否定 性的价值。美好生活对更好和可能的不断追求,表明它决不是现存一切的辩护者 和守护神,而永远是现存秩序的批判者和否定者。在对更好的生活状态的渴盼中, 人们对看似明晰和正确的东西永远保持着怀疑,自觉地反思事情的另一面。相对 于更好的生活标准来说,现有生活总是不完美的,是需要改造和改善的,人们对 种种与更好的价值目标相异化的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显示出现存一切的缺陷和 不足。美好生活“从有限的现实世界出发去构造一个完美、独立和自由的价值理 想,使之悬照于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和生存状况之上,从而向人们显示:我 。秦光涛著:意义世界,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8 6 页。 7 们生存在其中的世界是不完善的,它必须被超越和改善,以趋向和达到它的应 然状态和本来面目。”。在更好的可能生活的照耀下,现存一切的缺陷和不 足都向人们放大,存在的合法性被打破,促使人们把“现存状况革命化,实际地 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美好生活的这种否定批判性使现实生活始终保持着警 醒,不至于昏睡在温床上走向僵化和陈腐,而是期待更好的可能性。如果缺少了 这种批判性的力量,“我们所看到的必然是一个由过去的幽灵、颓废的现在所统治 的生活,人与世界将被束缚于现实之中并可能迅速退回到陈腐的过去,人类就有 可能或者沉睡于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以致于渐渐在萎顿之中走向停滞与僵 化,或者遁入独断论或痴心妄想却对此茫然不知从而失去塑造历史的愿望也失去 理解它的能力。”o 美好生活对现实的批判使人保持生机勃勃的追求和创造精神, 激励人超越现存世界的限制,从而永远使人保持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的空间。理 想的、美好的东西是人类应当加以不懈追求的目标。追求的意义并不一定要真的 实现它们,恰恰相反,那是实现不了的;因为凡是现实的东西,就总有那么多的 缺陷、总是那么的不尽人意、那么的不完美。确立理想、追求理想的目的,在于 不断地用心中的合理标准,来观照、来批判、来鞭策、来修正现实。在批判中使 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保持一种紧张状态,使之得到改良,使之与理想状态的距离 缩小一些,至少不再拉大。 2 超越现状 动物只会靠着本能按部就班地生存,不能从现状中抽出身来。而人则不同, 人生活在现在,同时还设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是对 现状的一种否定和批判,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是对现状的一种超越。美好生活 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与批判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发展意义上的反抗与改造。美好 生活是人从现实生活中抽身对未来的遥望,它超越了现实,超越了人自身。美好 。贺来著: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3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4 8 页。 。贺来蓍: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4 页。 生活的价值不仅在于“破”,还在于“立”。它是更好的存在状态,表达了人对“理 应如此”和“可能如何”的希望和设想。美好生活的这种超越性,对完美的指向, 使人从事实世界的藩篱中跳出来,不满足于现状,追求过得更好。现实生活从理 想中获得了前进的方向、动力和希望,使人产生了向前的积极力量。现实生活也 从超越现实的美好生活中获得了精神的寄托,使人有了在家感。“向天空瞄准的人, 比向树梢瞄准的人射得高得多”,对更好和更高生活的追求使得现实生活的品质得 到不断的提升,人的发展不断完善。美好生活“赋予杂乱无章的生活以方向感, 它给生活以理念,而不是给予实在目标”。o 如果没有这种超越现实的引领,人们 就只能盲目或本能地发展,也就必然会因此陷入混乱或停滞之中。“正是由于理想 主义树立了一个完全值得努力争取的目标,人类才日趋于完美。”。不过,超越现 实并不是离开现实,而是促使现实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努力。 3 愉悦精神 美好生活的愉悦精神价值是指“可使每个小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 主要 是精神方面的) ,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美好 生活使人们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抽象意义上来讲,美好生活是未来的生活, 是比现在更好的生活。从现实来看,生活是一个整体,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 就内在于生活本身。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苦行,而是一个给人带来愉悦感受的经 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不断超越的自觉要求,或者说是人的一种需要。所 以,美好生活毋宁说是对人的这种超越需求的一种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使人 拥有一个精神上的动力和支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把美好生活的获得看作是自 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确证,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现实生 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善,人越过越好,这就是美好生活的精神 享用价值。 。金生铉著: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4 0 页。 。【美】乔奥赫茨勒著,张兆麟等译:乌托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0 年版,第2 “页a 。鲁洁:“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教育研究1 9 9 4 年第6 期。 ( 三) 获得美好生活的行为条件 每一个人都有自由、有权利来对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做出自己的理解,由于每 个人的生活情景和生活体验不同,所阻,无论我们怎样回答,其结果都只是用某 种知性的规定来限制和封闭人无限丰富的多样性。我们更不可能尽述所有的答案, 且不说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重复事实本身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 讨论美好生活时,从具体内容来规定什么是美好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有价 值,那也只能是对于需要思想专制的统治者而言的。生活,正由于人有目的的“做” 和实践才和动物的生存相区别。美好生活正是在我们追求它的现实生活实践过程 中不断地得以实现。所以,有价值的问题在于获得美好生活的方式或途径,也就 是美好生活的行为条件。虽然每个人对自己的美好生活做出了规定,但是如果不 知道如何有效地获得美好生活,那美好生活就仅仅是愿望。人不仅仅是想想,还 努力实现和拥有这种生活。如何获得美好生活的方式必须是具有必然意义的方式, 至少要具有最基本的普遍规定性。因为如果这一方式是主观的,那么,每个人都 可以通过做白日梦过上美好生活,这在理论和逻辑上显然是荒谬的。另外,如果 说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属于主观趣味,没有是与非。那么,我们的生活 实践就不是这样了。美好生活既有个体性,也有社会性。作为“社会关系中的存 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并受到他人的影响。所以,思想 可以无界限、无原则,但行动却不能如此。探讨如何才能使每个人更有效地拥有 美好生活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实质问题,对于教育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来说更是如 此。那么,为了使每个人更有效地获得美好生活,需要哪些最基本的行为条件昵? 1 自由 早期的美国爱国者帕特里克亨利曾在他的演讲中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 确切地说,自由不是好生活的行为条件,而是条件的先决条件。不论你的美好生 活是什么样的,美好生活的获得首先需要的是自由,否则就只是空中楼阁。自由 是一切的前提,事实上,自由本身就可以是好的生活。“只有在拥有自由的基础上 才能追求各种值得追求的东西。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东西,或者说什么是好的东西, 都会在人的自由状态下变得明显清晰起来。一个人拥有多少自由就拥有多少 创造好生活的机会。人们为自由而斗争,所争取的直接结果只是创造好生活的机 会但还不是好生活本身。”o 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 由故,二者皆可抛。”若得自由,一切都不重要,可见自由的价值所在。但是,罗 曼罗兰夫人说:“自由啊,籍你之名,人们犯下了多少罪恶! ”可见人对自由又有 多少的误解和误用。 通俗地来理解,自由就是能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来行事( 姑且不论对错) ,是 一种解放状态。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密尔是这样来界定自由的:“唯一实 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 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自由有 两方面基本的含义:一是摆脱他人束缚的消极自由,也就是t ob e 疗e ef r o m :另一 方面是开始行动,获得某些利益的积极自由,也就是自由地去实践,t o b e 舶e t od o 。 显然消极自由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一些,而积极自由则需要更多的成本。事实上, 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制约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自由。消 极自由解除了外在的束缚,使人具有否决权;积极自由解除了内在的束缚,使人 能够选择和创造,因此具有更多实质性意义,对于美好生活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拥有了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但他仍没有选择和创造一种好生活的机 会和条件,或对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一无所知,那么,就等于没有获得美好生活 的自由。比如一个独自在沙漠中的人,虽然处于绝对不受他人干涉的消极自由状 态,但却没有任何选择和创造的能力,因此也就不会拥有美好的生活。所以,自 由必须实质化才能成为好生活的条件。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明确地表达了对积极 自由的肯定:“消极的自由是有限的,而积极的自由则是无限度的。把握的积极自 。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1 4 页。 。【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版,第1 3 页。 1 1 由愈多,人就愈加完善,就愈接近神了。”田 自由虽然意味着摆脱约束与限制,但并不等于任性妄为。真正的自由是对不 合理的约束与限制的理性否定,而不是取消一切限制。因此,自由有两个重要的 前提:一方面,每个人寻求自由要尊重和不伤害他人的自由;另一方面,自由和 责任是正相关的,每个人都要承担起他的自由所引起的后果。自由是所有人的自 由,而绝对不是个别人的自由。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 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曾我们把自由作为我们的目标,这只有在把他人的自由也 作为一个目标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 2 道德 加拿大教育家克里夫贝克说过:“道德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通常 人们所说的道德,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指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社会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规则,可以称之为道德规范;其二指个人的 道德品质,或叫做德性。道德规范与德性是构成道德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它们 都指向于解决人应当如何行为的问题。只不过前者是从调节关系的角度,而后者 是从自我完善的角度。美好生活是个体性、选择性的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性的范 畴。因为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预设了与他人生活在一起,而且我们获得美 好生活至少要部分依赖于那些与我们一起在世界和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所以,人 是关系中的存在,就离不开道德,道德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是一个完 善的人不可或缺的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是拥有美好生活的行为条件,我 们要做有道德的人,行有道德的事。“道德具有推进个人良好生活之功能,而不是 无端干扰它。”。 作为外在性的制约和要求,道德规范是由社会管理机关或宗教团体出于一定 。 日】小原国芳著,刘剑乔等译: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3 7 5 页。 o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4 3 8 页。 。【加 克里夫贝克著,詹万生等译: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7 年版,导论第7 页。 。甘绍平著:伦理智慧,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4 2 页。 1 2 的外在目的而制定的,这对于美好生活的获得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能形成 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但是,好的社会并不能保证好的生活。人才是生活的主体, “道德规则只有在拥有德性或道德品格的人的行为中起到道德规范的作用。一个 自觉追求德性的人,才有能力在具体的道德境遇中信守准则、实践自己的道德价 值。”。可见,个人的德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好的社会和美好生活。而且,本文是 从教育的角度,而不是政治或法律的角度来探讨美好生活的问题,所以,在此主 要讨论个人的德性。 德性,即中国人所说的品质、美德与美好生活的问题也是历史上每一个大哲 学家都涉及到的问题。在荷马时代,德性指“卓越”;苏格拉底活着的时候也是常 常在雅典的广场上与公民们追究什么是德性。其后,柏拉图提出了四德性说。而 后的亚里士多德对德性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可以说至今还未能 在整体上被超越。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产生最好活动、与恶相反的品质。“每 种德性都既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好”, “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他还把 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前者主要有智慧、理解和明智,后者主要包括慷 慨与节制。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讨论主要有三点:首先,德性是品质,而不是感 情或者能力。因为,我们既不是因为感情而被称为好人或坏人的,也不是由于感 受到这些感情的能力而被称赞或谴责的,而是因为我们的德性或恶而被评价的。 其次,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养成的。先运用德性才能获得德性,在好的活动中 才能够养成好的品质。“一个人的实现活动怎样,他的品质也就怎样。”。所以, 德性也会毁于坏的活动。最后,德性是适度。亚里士多德认为过度与不及都是恶, 而“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问”。德性就以选取这个适度的中间为目的。 由于找到事物的中间很不容易,所以做好人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金生铖著:德性与教化从棼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 社2 0 0 3 年版,第3 0 页。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版,第4 5 页。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版,第3 6 页。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版t 第4 8 页。 由于德性是养成性的、实践适度的品质,它也就是人通过某种一贯的生活方 式而形成的品质。也就是说,德性“这种为善的意向不同于偶然的意念,而是一 种稳定的精神定势。”。德性的稳定性和实践性使一个人始终清醒地知道自己信守 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不至于在诸多的诱惑面前被蒙蔽或欺骗。由于“德性的品 格表现为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憎恨一切恶的东西。这种爱憎分明的品格所表现出 无私无畏的浩然之气,成为与邪恶势力相对抗的力量。”圆美国当代伦理学家麦金 泰尔就认为,“没有德性,没有正义、勇敢和真诚,实践无以抵抗社会机构的腐败 权力”,o “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 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 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 的认识充实我们。” 可见,德性就如人追求美好生活中的一个指南针,德性的践 行使人的生活始终以善为自己的南极,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实践德性 本身所带来的崇高体验也会对人产生一种教化,进一步加强了人的德性。一个德 性完善的人能处处感受到爱和善的行为,沐浴在感激和友爱的美好情怀之中,这 样的人才能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感觉,充满着理想和希望,充分地享受生活。 3 创造 美好生活作为人们所想象的一种更完善的存在,它只是可能的生活,是未定 的、非现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