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毛诗后笺》的训诂与校勘成就.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毛诗后笺》的训诂与校勘成就.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毛诗后笺》的训诂与校勘成就.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毛诗后笺》的训诂与校勘成就.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毛诗后笺》的训诂与校勘成就.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略论《毛诗后笺》的训诂与校勘成就.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毛诗后笺是清代诗学“三大名著 之一,它是胡承珙花费毕生精力而成的 一部力作,倍受梁启超等后代学术大师的推崇,在诗学研究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是 研究诗学的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本文试图从训诂和校勘两方面对此书的成就进行 论述。 毛诗后笺的训诂成就,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发明毛传体例,并附带 发明毛诗、郑笺体例,结合“以传证传、以诗证诗 的手法来诠 释传义、诗义;其次,实事求是地辩证了诗经、郑笺、孔疏;最后,发 明毛传之通假,并顺带发明了毛诗之通假,包括如何发明以及所采用的通假术 语等等。 毛诗后笺的校勘成就,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校勘内容广博,包含了脱、 夺、衍、误、倒等五类错误,校勘的对象也涵盖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其中尤以诗学 类和小学类文献最为突出;其次,校勘方法多样,例证丰富,擅长理校,其中以传 校传,诗传笺互校的方法比较有特色,同时博引材料汇证,以小学知识进 行校勘。 关键词:毛诗后笺;训诂成就;通假;校勘成就 a b s t r a c t m a o s h i h o u f i a ni s o n eo ft h et h r e ef a m o u ss t u d i e s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i t sa u t h o rh uc h e n g g o n gs p e n ta l m o s th i sl i f et i m et ow r i t et h i sb o o k , a n di t s r e s p e c t e db yl i a n gq i c h a ow h oi so n eo ft h ea c a d e m i cm a s t e r si nq i n gd y n a s t y , i ta c c o u n t e d f o ra l l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s t u d y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a n di t sa ni m p o r t a n tr e f e r e n c ei n t h es t u d y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t h i se s s a yw i l ls t u d yf r o mt h i st w oa r e a s :e x e g e s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 a n dc o l l a t i o na c h i e v e m e n t e x e g e s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o fm a o s h i h o u f i a n ,i t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t h r e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h ep a p e r s u m su pt h e s t y l eo fm a o z h u a n ,a n ds u m su pt h e 啊l eo f m a o s h ia n dz h e n g i a n i n c i d e n t a l l y ,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m e t h o do f “f r o mm a o z h u a nt om a o z h u a n , f r o mm a o s h it o m a o s h i “t oe x p l a i nt h em e a n i n go fm a o z h u a na n dm a o s h i s e n c o n d ,i ts e e k st r u t ho ft h ef a c to f m a o s h z h e n g f i a n , k o n g s h u t h i r d ,h ec l a r i f i e dt h et o n g j i ai nm a o z h u a n , a n dc o m b i n dw i t ht h e t o n g j i ao fm a o s h i ,i n c l u d eh o wt oc l a r i f ya n dt h eu s eo ft h ei n t e r c h a n g e a b i l i t yw o r d sa n ds o o n c o l l a t i o na c h i e v e m e n t ,i t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t w o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h es c o p eo ft h ec o l l a t i o n c o n t e n ti se x t e n s i v e ,i ti n c l u d e st h ef i v ek i n d so fm i s t a k e s ,a n dt h ea b j e c to ft h ec o l l a t i o n i n c l u d e sj i n g ,s h i ,z i ,j i ,a n di nw h i c h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b o o k sa r et h eb o o k sa b o u tt h es o n g so f b o o ka n dt h e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s e c o n d ,t h em e t h o d so ft h ec o l l a t i o na r ev a r i o u s ,a n d c o m b i n e dw i t hm a n ye x a m p l e s ,h u c h e n g g o n ga g eg o o da t c o l l a t i n gw i t ht h o u g h t ,a n d i t s d i s t i n c t i v et oc o l l a t ew i t ht h em e t h o d so f “u s em a o z h u a nt oc o l l a t em a o z h u a n ,u s em a o s h it o c o l l a t em a o s h i ,a n du s em a o s h i , m a o z h u a n , z h e n g f i a nt o c o l l a t ee a c h o t h e r , i n t h e m e a n t i m e ,h u c h e n g g o n gu s e dw o r k sw i d e l y , a n dc o l l a t e dw i t h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k e yw o r d s :m a o s h i h o u j i a n ;e x e g e s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 ;t o n g j i a ;c o l l a t i o na c h i e v e m e n t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编岩 e t 期:_ 甥年多月2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 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 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住者鸟 指导教师签名: 私搜 e l 期:砌易多、7 日期:沙赵6 哆v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绪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是珍贵的先秦历史文献,是周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具有文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化学的多重价值,在绵延两千多年的流传历程中,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历代学者都锲而不舍地对其研究阐发。 在浩如烟海的诗经学著作中,本文之所以选择胡承珙毛诗后笺作为研究对 象,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毛诗后笺本身的地位所决定。在整个清代诗经学中,以形成于乾 嘉时期的诗经考据学派最为璀璨,因为此时出现了三颗最为耀眼的星星胡承珙 的毛诗后笺、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以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梁启超云:“由 今观之,乾隆间经学全盛,而专治诗者无人,戴东原辈虽草创体例,而没有完书。 到嘉道间,才先后出现了三部名著:一、胡墨庄( 承珙) 的毛诗后笺;二、马元伯 ( 瑞辰) 的毛诗传笺通释;三、陈硕甫( 奂) 的诗毛氏传疏。 1 其次,由毛诗后笺研究的学术意义所决定。毛诗后笺是清代考据学的产物, 我们通过对其认真地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清代考据学诗经学学术流派的某些特点, 即经义的说解遵从古文经说,注重诗经语言文字的训诂、校勘、名物制度的考证, 同时也注重诗经研究文献的辨伪和辑佚,丰赡的文献材料是它的骨骼,科学的训诂 考证方法是它的灵魂,而作为科学的训诂方法和客观求真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 习,许多训释成果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吸收和采用;而通过对其得失的分 析,有利于我们今后的诗经研究。2 再次,由研究现状所决定。作为三大名著中出现最早的毛诗后笺,本来应该享 有和其它两部书同等甚至更高的声誉,可是事实上,今天学者读诗,更多地是参照 马、陈著述,对它们研究也比较多,胡书则相对受到冷落,而且对它的研究既不太深入 也不太全面。因此,对其研究还留有较为广阔的空间。 ( - - ) 研究现状 1 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市中国书店,1 9 8 5 年版,1 8 4 页。 2 参见何海燕:清代 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 0 0 5 年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学界,研究胡承琪或者毛诗后笺的成果不是很多,就笔者所及,有以下几篇: 1 、郭全芝胡承珙和他的 1 。这篇文章从毛诗后笺的成书着手, 主要是从经学和训诂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对于训诂,郭先生虽有提及,但由于受到篇幅 的限制,并不是太全面、太深入。 2 、郭全芝 的经学色彩2 。这篇文章将胡承珙置于一个经学家的地位 来进行研究,论述其经学思想,以及围绕经学而进行的训诂。因此,这篇文章中的训诂 只是作为阐发其经学思想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以一个独立的地位存在。 3 、李飞略论 的训诂特色30 该篇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毛诗后笺 的训诂特色,比如征引的材料、训诂的态度、训诂的倾向以及训诂的方法。此篇论述较 全面,却同样受篇幅的限制而没有深入下去,只能给人一个概观的印象。 4 、郭全芝清代朴学家的 疏困境4 。这篇文章不仅涉及到胡承珙,还涉及到 陈奂、马瑞辰。论述了三人宗汉思想与朴学家的客观治学态度之间的矛盾,并进一步阐 述了他们对于解决这种矛盾的做法。 5 、邱惠芬胡承珙马瑞辰陈奂三家诗经学研究5 0 这篇文章没有能找到,不过通 过其摘要以及目录可以略窥其全貌:第一部分从胡承珙、马瑞辰、陈奂三人的生平事迹 行谊着手,试图呈现三人彼此间的互动。第二部分是观念立场,属于解诗理论。由 三人著述的动机、体例的分析,以及对序、毛传、郑笺的看法,汉、宋学,今、 古文的意见,来论述他们解诗的基本立场。第三部分是关于解诗方法的运用, 也是此文的第二个研究主干。从传统的校勘、训诂、名物证古、兴义取喻等四种方法, 来分别讨论三人诠释的向度与限制。此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对三人进行了比较研究,但 对个体研究不太深入。 上述文章总体归纳起来是从训诂以及经学的角度对毛诗后笺进行研究,其中从 经学的角度论述得比较细致,而从训诂上的论述则似乎有些空泛。因此,本文拟较全面 深入发明毛诗后笺之训诂。在上面提到的第五篇文章中虽提到校勘方法,可是那是 将三人的校勘进行归纳,而非专人专书,突出不了个人特点,因此在此方面也有发明申 述的空间。故本文将从训诂以及校勘两方面对胡承珙毛诗后笺的成就进行整体的论 述。 1 郭全芝:胡承珙和他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4 期。 2 郭全芝: 的经学色彩,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卷,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 0 0 3 年。 3 李飞:略论 的训诘特色,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l o 期。 4 郭全芝:清代朴学家的 疏困境,江淮论坛,2 0 0 3 年第5 期。 ,丘b 惠芬:,胡承珙马瑞辰陈奂三家 学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 0 0 3 年。 2 绪论 ( 三) 研究思路 毛诗后笺是胡承珙毕生精力所专注的著作,“撰稿屡易,手自写定 1 ,在诗 经学史上地位突出,成就非凡,后世学者极为关注。本文试图从训诂与校勘两方面对 毛诗后笺予以分析,总结胡氏的治学特色与方法。 训诂方面,拟从毛诗后笺训诂所征引的文献、训诂内容、训诂倾向、训诂方法 和训诂术语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毛诗后笺的训诂特色作较深入而全面的 探讨。 校勘方面,拟从毛诗后笺的校勘内容、对象、术语、方法以及依据来进行分析, 其中胡氏以传校传,以诗校诗,诗、传、笺互校的校勘方法颇 具特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1 郭全芝:毛诗后笺后附胡君别传,黄山书社,1 9 9 9 年版。 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胡承珙及其毛诗后笺 ( 一) 胡承珙生平、交游以及著述 胡承珙( 1 7 7 卜1 8 3 2 ) ,字景孟,号墨庄,安徽泾县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 上由徽州婺源迁至泾县溪头,高祖为顺治时期的进士,后任湖南布政使司参议,曾祖曾 任河南省新安县知县,祖父则为邑庠生,父亲大概为乡绅,在当地德高望重,颇有声望。 胡承珙自小便聪明过人,“五岁就傅即颖悟,诵读倍常儿。十岁能文章,十三入库, 十八食饩”1 ,二十六岁中江南乡试,三十岁时即为进士。后又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 编修。不久升迁至御史,后又转任给事中。他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上奏非常多,而且 多被采纳,后又任福建分巡延、建、邵道,上级欣赏他的办事能力,又调他任台湾兵各 道。在台湾的三年期间,他把台湾治理得井井有条。由于大事小事均细细操劳,最终积 劳成疾,四十九岁便请求告老还乡,从此埋头治经。后来于道光壬辰间( 1 8 3 2 年) 逝世, 终年五十七岁。 除了天资聪颖、勤奋习经之外,胡承珙的交游对其学术也有较大的影响。他在旅居 京师时,曾与长洲陈奂、绩溪胡培罩、栖霞郝懿行、临海金鹗、魏源结交,相互切磋, 学术日渐精进。而此时,他与陈奂以及马瑞辰的交往比较引人关注,三人在后世并称为 治诗“三大家 ,如今从胡承珙的求是堂文集、求是堂诗集以及陈奂的三百 堂文集中,可以发现三人交游论学的密切关系。如胡承珙与马瑞辰二人同为嘉庆十年 进士,在任翰林院庶吉士那段时间里,两人因为研究毛诗,而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 胡承珙过世后,马瑞辰为他的毛诗后笺所写序中,就曾说明昔日交游的情景,以及 互相为对方诗学专著作序的约定。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更补入了胡氏的 说法数百条,证明二人所见所学的契合与相投。当今学者漆永祥在其著作乾嘉考据学 研究中统计,毛诗传笺通释中引用清人的说法,除了段玉裁以外,就属胡承珙最 多。而胡承珙与陈奂的结识则是在嘉庆二十四年京师万柳堂为郑玄举行祭祀典礼的场 合,从他们论学往返的书信,可以看出二人交情之厚与渊源之深。陈奂甚至因为胡承珙 研究毛诗多年,认为胡氏所写之书,必定完备,为避免重复,仅仅按尔雅体例, 编著毛诗义类。直到胡承珙病殁遗言嘱托他续补鲁颂泮水以下篇章,他才得 以亲见毛诗后笺的真正体例,却并非他心中完备的体例,这样才在汪远孙振绮堂完 1 胡承珙撰、郭全芝点校:毛诗后笺后附胡君别传,黄山书杜,1 9 9 9 年版。 4 一、胡承珙及其毛诗后笺 成诗毛氏传疏。同样地,陈书中引用清代学者的说法,除了他的老师段玉裁外,就 属毛诗后笺的意见为最多。1 胡承珙从小致力于词章研究,通读典籍后则挖掘经旨,毫不含糊。遇到讲求实学之 人,一定会登门造访,结为同志。遇到那些带着著作请教自己的人时,一定会对其著作 细细加以考核,明辨是非,从不马虎。而且他解经多有自己的心得,从不刻意仿效前人。 但因为公事繁忙而没能完成其著述,告老还乡后,便更加专心作注,不受外事干扰,每 日注经,直至深夜,寒暑不断,最终著成毛诗后笺三十卷、仪礼古今文疏义十 七卷、尔雅古义二卷、小尔雅义证十三卷、 - 2 是堂诗集二卷、奏折一卷、 文集六卷、骈体文二卷,未成者有公羊古义、礼记别义。2 ( 二) 毛诗后笺的成书目的及内容概述 胡承珙一生精力的结晶都体现在毛诗后笺一书上。早年游学京师的时候,胡氏 便酝酿着治诗的想法,曾与陈奂等人交流治诗的心得,商讨疑难。病退还乡后, 更是一心一意地着手治诗。直到病逝前几天,仍在为其著作毛诗后笺呕心沥血。 毛诗后笺卷帙浩繁,释义深入细密,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可惜的是,胡承珙 没能写完便去世了。鲁颂泮水以下文字是陈奂采用己作诗毛氏传疏按照毛 诗后笺体例稍加改动所补而成。等到后笺完成时,胡氏已经离世六年了。 后笺的撰著目的十分明确,即发明毛传。胡氏属古文学家,注重客观事实。 他在治诗各家中最看重毛传,认为“毛公秦人,去周甚近,其语言文字名物训 诂已有后汉人所不能尽通者 3 ;毛氏师承荀子,时间较古,因而更接近诗经之义 的真谛。而后人如郑玄申述毛传,虽然力求申毛,却仍然时有不理解毛意的情况, 有时还出现异毛且不如毛意的情况。至于唐人,谬误更多。比如,遇到毛意晦涩难通时, 郑玄有时以正字或以旁训为其疏通,本不异毛,而孔颖达正义拘泥于“传无破字 4 之说,常常误以郑笺之申毛为异毛。又如,郑玄偶尔以三家诗申述诗义, 又与毛异,正义不察,有时还以为同毛。因而,胡氏决意撰写毛诗后笺来发明 毛传。 具体来讲,凡是毛传简质,意思不明确的地方,胡氏通过笺释使其明了易懂; 1 参见邱惠芬:胡承珙马瑞辰陈奂三家 学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 0 0 3 年 2 参见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 上) ,岳麓书社,1 9 8 6 年版,1 7 2 页。 3 胡承珙著、郭全芝点校:毛诗后笺后附胡君别传,黄山书社,1 9 9 9 年版 4 马瑞辰:毛诗后笺序,毛诗后笺,黄山书社,1 9 9 9 年版 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凡是毛传没有解释的词句,胡氏则加以补充,并使其尽量符合毛意;凡是后人对毛 传误解的地方,胡氏通过分析,使毛传之意更加明晰;凡是有与毛传不同说 法的时候,胡氏则明辨是非,尽力维护毛传。 不过,后笺并非惟毛是从。胡氏曾说,此书“从毛者十之八九,从郑者十之一 二 1 。其实远不止这些,因为除了郑笺以外,胡氏有时还以三家诗之说来纠 正毛传;而且后笺的笺释对象也不局限于毛传,有的时候后笺还撇开毛 传释义,专门论述其他说法,实际上是以他说代替毛传为诗经作解。之所以 如此,是因为胡氏认识到,毛传既然是一部以后来者身份解释经义的著作,与诗 经原文就必然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不能迷信毛传。胡培犟曾将他与陈奂相区别: “奂著书,惟毛是从,君尚有别择。 2 马瑞辰则以为后笺与己作毛诗传笺通释 “名虽异而实则同 3 。在不少情况下,后笺是把毛传置于被查验的位置,因而 所得出的结论,所作出的训释比较公允。 与此相关,后笺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围绕毛传引发出各家各派 的不同看法,一方面增强了后笺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条理清楚 的经学文献材料。后笺引书数百种,除了用来解释诗经名物、典实的著述以外, 其他大多都与经学有关,包含着古文学家、今文学家以及宋学家等各派主张。由于胡氏 重视古说,所以对各家说法往往寻根究底,追溯源流。这样,不仅集中保留了各家释义, 还显明了诗学各家之说。 ( 三) 毛诗后笺的版本及地位 毛诗后笺主要有求是堂本、皇清经解续编本、广雅书局丛书本三种。 本篇以求是堂本为底本。此本为毛诗后笺最早版本,经胡承琪好友陈奂校定, 由胡承珙之子胡先翰、胡先叛主持出版于道光丁酉( 1 8 3 7 ) 年,刻写讲究,错漏很少。 毛诗后笺在后来倍受推崇。梁启超说:“到嘉道间,才先后出现三部名著:一、 胡墨驻( 承珙) 的毛诗后笺,二、马元伯( 瑞辰) 的毛诗传笺通释,三、陈硕甫 ( 奂) 的诗毛氏传疏。”4 “三书比较,胡、马贵宏博而陈尚谨言。5 马宗霍说:“胡 承珙毛诗后笺主于申述毛义,自注疏之外,于唐宋元诸儒之说,及近人为诗学 1 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5 1 5 页 2 胡承珙著、郭全芝点校;毛诗后笺后附胡君别传,黄山书社,1 9 9 9 年版。 3 马瑞辰:毛诗后笺序,毛诗后笺,黄山书社,1 9 9 9 年版。 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市中国书店,1 9 8 6 年版,1 8 4 页。 同上。 6 一、胡承珙及其毛诗后笺 者,无不广征博引,而于名物训诂及毛与三家诗文有异同类,皆剖析精微,折衷至 当。而其最精者,能于毛传本文前后,会其旨归,又能于西汉以前古书中反复寻考, 贯通诗义,证明毛旨。 1 黄焯先生也看到这一点,将陈奂与胡承珙进行比较论说: “( 陈氏) 偏详训诂名物,而于词义或少推究。胡氏则既探究故训之原,复深识辞 言之理。”2 于三家之中,黄氏最重后笺,在他的诗疏平议中,引用胡氏观点众 多,远远超过陈奂和马瑞辰,他为了维护后笺,曾说过“马氏( 瑞辰) 书多袭取胡 氏( 承珙) 说,据马氏毛诗后笺序称:胡氏殁后,其子以后笺稿送其审阅,逾 年始归之,后马氏( 瑞辰) 书先期印成。 3 先不论此说是否公允,这正反映胡氏受后 人所重视所推崇。 虽然三书篇幅相近,面世的时间也大致相近,然而今天学者读诗,更多地是参 照马、陈著述,对它们的研究也相对较多,胡书则显得相对有些冷落。寻绎原因,主要 是由于毛诗后笺的经学色彩更为浓厚,相比而言,马、陈著述更重视语言文字训诂。 现今学者研究诗经,或从语言文字角度,或从文化角度,从经学角度研究的为数不 多,因而对毛诗后笺少有引述。 实际上,毛诗后笺在语言文字、名物训诂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显著成 绩。像马、陈二氏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征引毛诗后笺,马瑞辰甚至还说他和胡承 珙在对诗经的训诂方面“所见同,所学同,所援引又同,宜其说之不谋而合, 足以证明毛诗后笺在训诂方面所下的功夫。 本文试图从训诂与校勘两个方面来阐释胡承珙笺注毛传的成就。 1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1 5 4 页 2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序,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 3 黄焯:诗疏平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2 7 0 - 2 7 1 页。 4 参见郭全芝: 的经学色彩,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卷,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 0 0 3 年 5 马瑞辰:毛诗后笺序,毛诗后笺,黄山书社,1 9 9 9 年版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毛诗后笺的训诂成就 胡承珙训诂成就的取得有赖于他所使用的训诂方法。胡氏著后笺时,传统训诂 学在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及段玉裁等人的努力下,理论及方法日渐完善,成为胡氏取用 不尽的宝贵财富。后笺正是一部比较充分地吸取前人及同时代人的训诂成就,运用 诸如因声求义、比较归纳、以经证经等有效的方法进行笺释的著作,因而成绩斐然。胡 承珙也自称后笺“于语言文字、名物训诘往往有前人从未道及者,不下数十西条 1 。 确然如此。 ( 一) 发明毛传、郑笺、毛诗义例 古人著书讲究义例,如果不能对书中义例有全面清楚的了解,便不能正确深入地理 解书中的内容。阮元说:“稽古之学,必确得古人之义例,执其正,穷其变,而后其说 之也不诬。 2 “义例即体例,也就是规律性的东西。“执其正”是掌握一般规律,“穷 其变”是掌握特殊规律。只有先熟悉了一部书的结构组织,做到融会贯通,才可能“执 其正、“穷其变 ,进而更好地深入研究古书。 1 、发明毛传义例 毛传是传注训诂之祖,其义例尤为谨严。张舜徽先生曾说:“余反覆熟读传文, 而深叹条例缜密,后来传注家无能越斯检柙者。”3 因此,发明毛传体例,便成为 后世训诂家的重要任务。胡承珙对此用力甚勤,在后笺中体现出较强的条例。胡氏 曾说:“发传之例亦有三科,有先经以起义者;有互见其义、互足其词者;亦实有 字句讹脱者。 4 其实,胡氏发明毛传之例远不止于此,今试归纳如下: ( 1 ) 发明 之释字、词例 发明 从历时的角度释字、词例 胡氏同当时其他学者一样,注意到了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字有古今之别, 事物名称亦有古今的区别。所以,胡氏从历时的角度来申说毛传这种释义的方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1 郭全芝:毛诗后笺后附胡君别传,黄山书社,1 9 9 9 年版。 2 阮元撰、邓经元点校:犟经室集周礼汉牍考序,中华书局,1 9 9 3 年版,- 2 4 1 页 3 张舜徽: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1 3 3 页。 4 胡承珙:复陈硕甫书。求是堂文集卷三,清道光十七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 8 二、毛诗后笺的训诂成就 发明 之以引申义释字例。如王风黍离首章:“行迈靡靡。 毛传: “靡靡,犹迟迟也。后笺:“靡 本不训“迟。说文“靡,披靡也。披靡者, 解散之意,引申之为缓慢,故毛传不直训“靡靡 为“迟迟 。按:“靡 的本义 为解散,引申义则为缓慢,此为后笺说明本义及引申义例。 再如豳风破斧二章:“四国是叱。 毛传:“叱,化也。后笺:王风兔 爰、小雅无羊,毛传并云:“叱,动也。 “叱 训“化者,乃“动”引申 之义。按:在王风兔爰、小雅无羊篇中,均以“动 释“叱 ,而在此篇 中,以“动 的引申义“化 释“叱 。此为引他篇毛传同字之释来释此篇之字例。 发明 声转、义通例。胡承珙在大雅板中释义时曾提到:“凡古语言 相变,有从声转者,古言宪宪,后言欣欣,是也;有以义通者,古言泄泄, 后言达达,是也。弦古今称谓不一致,意义却有关联。 声转之例,如大雅荡首章:“女焦然于中国。 毛传:“焦然,犹彭亨也。 后笺:毛传“彭亨 者,“焦然 之转,以今语释古语耳。按:马瑞辰毛诗传 笺通释:“焦然 当即咆哮之假借。又通作咆琥。广韵:“咆航,熊虎声。 咆哮本为 怒声,又引申为骄貌,故毛传以“彭亨 释之。彭亨即“焦然 之转。干宝易注: “彭亨,骄满貌。”玉篇、广韵彭亨作“修悖 ,注云:“自强也。 陈奂诗毛氏 传疏:“热然、“彭亨皆叠韵。此均与胡氏说契合。 义通之例,如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也。”毛传:“蹶,动也。泄泄, 犹沓沓也。 胡承珙于此篇“天之方难,无然宪宪 释义时提到此毛传:“此及下传 泄泄犹沓沓,皆以今语释古语之例。此旬后笺:钱氏答问日:“孟子 释诗泄泄为沓沓,而毛传取之。说文:沓,语多沓沓也。 承 珙案:魏风“桑者泄泄兮 毛传:“泄泄,多人之貌。“多人 与“多言一意亦相 近。按:由此可知,“泄泄 意为人很多的样子,“沓沓 则意为话语很多的样子,二 者之意有相似之处,而词有古今之别。 义转兼声转之例,如周颂良耜首章:“曼矍良耜。 毛传:“曼矍,犹测 测也。后笺:毛传转“矍曼为“测测 ,用今语释古语,故日“犹。说文: “矍,治稼曼曼进也。从田儿,从久,诗曰:矍曼良耜m 。郑笺云:“农人者, 即从田儿之意。“儿 亦“人也。云农人测测者,指测测然进治其田,即从久之意。 久训行迟曳。凡入深者,必以渐而进。尔雅:“深,测也。 说文:“测,深所至者。 “曼曼”、“测测 均状农人深耕之貌。按:测,视力切,入职初。职部。初母。曼, 9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视力切,入职初。又子力切,职部。初母。由此得知,“测测 与“矍曼均属职部、 初母,而且义也有相通之处。 发明毛传 之以今字明古字例。如小雅鸳鸯三章:“乘马在厩,摧之秣之。 毛传:“摧,堇也。秣,粟也。”后笺:“摧 “荃为古今字,毛诗古文作 “摧 ,韩诗今文作“荃 。毛传“摧,堇 者,以今字释古字。所以明假借也。 按: 此为实字之古今字。 再如召南采蘩首章:“于沼于浊。 毛传:“于,於。一后笺:其用为 语辞者,则又用“于 为古字,用“於 为今字。而以“於 释“于一,乃以今字 明古字。按:此为虚字之古今字。 发明 之引古语释之例。如鄢风干旄首章:“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毛传:“纰,所以织组也。总纰于此,成文于彼。愿以素丝纰组之法御四马也。一 后 笺:“总纰于此,成文于彼 ,盖本古语,而毛引之,故简兮“执辔如组”毛传 语亦同。按:此处“古语似当指古代常用的词语。 探下成释,蒙上作硼例 “探下成释,蒙上作训 即参照上下文有关语句,训释所词语的含义。训诂中遇到 难解或者看似易解而实际上难解的词,不可断然地下结论,必须先仔细地分析上下文。 这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发明 之探下旬为释例。如王风黍离三章:“中心如噎。”毛传:“噎, 忧不能息也。后笺:毛传于首章云:“摇摇,忧无所诉。 次章云:“醉于忧也。 末章云:“噎,忧不能息也。 三传均探下旬“谓我心忧 的“忧 字释之。 按:王 风黍离“中心摇摇、“中心如醉 、“中心如噎之后所接诗句均为“知我者,谓我 心忧 。 发明毛传 之合下旬为释例。如魏风十亩之间首章:“桑者闲闲兮。 毛 传:“闲闲然,男女无别往来之貌。 “行与子还兮。 毛传:“或行来者,或来还者。 后笺:毛传每有此法,前以“闲闲 为往来貌,“往来 即合下“还兮、“逝兮 而总解之。 发明毛传 之承上章为释例。如廊风载驰末章:“不如我所之。 毛传: “不如我所思之笃厚耳。后笺:毛意盖以“所之”即为“所思”,与上“我思不 远、“我思不圈 相应。按:“我思不远 、“我思不圜 为都风载驰次章之旬。 此为承上章诗文之为释。 1 0 二、毛诗后笺的训诂成就 又如郑风女日鸡鸣二章:“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毛传:“宜,肴也。后 笺:此“弋之刀承上“弋字,- 则下“宜言 之“宜亦当承上“宜 字。毛传于 “宜之 训“肴 ,而下“宜一字无训,则为同义可知。按:同一篇毛传中,如 果后面的字与前字字同义也同,那么后面的字通常不释,采用前字之释。此为承上章毛 传文之为释。 发明毛传 承上句之为释例。如小雅何人斯首章:“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毛传:“云,言也。 后笺:毛传以“云为“言 者,盖承上文“胡逝我 梁,不入我门二句,若日是从谁之言而与我疏阔如此,维其从暴公之言耳。 发明 综上下章之意而总解之例。如唐风椒聊首章:“远条且。 毛 传:“条,长也。 唐风椒聊二章:“远条且。 毛传:“言声之远闻也。后 笺:毛传于上章云“条,长也 ,是总两章“条字释之;次章云“言声之远闻也, 是总两章“远字释之。 发明 以声训释词例 清代学者擅长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来训释词义,其中以声训的运用最为突出。 声训也叫音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胡氏亦从声训的角度对毛传释 词进行发明。 发明 之叠韵为训例。如曹风侯人三章:“不遂其媾。 毛传:“媾, 厚也。一后笺:“媾 “厚 者,叠韵为训。按:媾,广韵古候切,去候见, 侯部。厚,广韵胡遘切,侯部。二者均属侯部,因而为叠韵为训。 再如小雅车攻五章:“泱拾既饮。毛传:“做,利也。一后笺:“做”、 “利 叠韵为训。按:“做 ,广韵七四切,去至清,脂部。“利,广韵力至切, 去至来,脂部。二者同属脂部,“利 训为“比次 。 发明毛传 之双声取义例。如唐风羔裘二章:“自我人究究。毛传:“究 究,犹居居也。一后笺:“究究,犹居居 ,是谓双声取义。按:究,诗经词典 幽部,见母。居,诗经词典鱼部,见母。二者同属见母,因而谓之双声。马瑞辰通 释:“居居,盛服貌。一 再如桧风羔裘末章:“中心是悼。毛传:“悼,动也。一 后笺:此毛 传云虬障,动也 ,则从双声为训。按:悼,诗经词典药部,定母。动,诗经 词典东部,定母。二者同属定母,因而谓之双声;动乃“恸”,哀伤之意。 发明 “对文则别一或“散文则遥刀之例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释近义词时,清代学者善于从语言环境中探究词义的细微区别。胡氏也不例外,他 对毛传中的“对文则别或“散文则通 之例,作了发明。所谓“对文”,就是指 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 反义的。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不具这一特点的 文辞叫做“散文 。 如秦风蒹葭末章:“在水之涣。 毛传:“溴,压也。后笺:说文 “涣,水压也。“压,山边也。 盖山边、水边皆得言“压。王风葛菖传亦云:“涣, 压也。 魏风伐檀传云:“湄,压也。 葛蕞传又云:“湄,水赚。 承珙谓 “压 乃总名,“湄 是压之别名。葛慕以“浚 与“湄 分言,故毛传别“溴 为“匪 、掰湄 为“水赚 ;伐檀经但言“湄 ,故“湄亦训“压”,皆对别散通之 例。按:“对别散通 在后笺中时常出现,一般用来说明所释之词与被释词在对 文中则进行区别,在散文中可以通用。此为后笺统言“涣 “压 “漏 对别散通之 例。 又如大雅荡六章:“如蜩如螗。”毛传:“蜩,蝉也。螗,螺也。”豳风七 月四章:“五月鸣蜩。 毛传:“蜩,螗也。后笺:是蝉可名蜩,蜩亦可 名螗。荡传以对文则别,此以散文通称。小雅“鸣蜩嘴噶,毛传又云:“蜩, 蝉也。 亦散文通称之例,不必执彼以非此。按:此为后笺说明不同篇之毛传 一为对文则别,一为散文则通例。 又如小雅鹤鸣首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传:“皋,泽也。后 笺:古书“皋 “泽 等字讹乱之迹甚多,然毛传训皋 为“泽 ,郑笺 申之,以“皋 为“泽水溢出之坎,则似不以“皋 为“泽 之讹字。盖“皋”“泽 对文则别,左传“鸠簸泽1 、“牧隰皋 2 是也;散文则通,故此毛传云:“皋, 泽也。按:左传之例乃对文则别,毛传之例乃散文则通。此为说明毛传 乃散文则通,他书乃对文则别之例。 发明毛传 “浑言一( 统言) 与“析言一( 切言) 例 “浑言 又称通言、统言,指笼统地说,“析言 又称对言、切言,指分析地说, 这两个训诂术语用来说明对某词解释所以不同的原因。如都风君子偕老首章:“副 笄六珈。 毛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后笺:释名云:“王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五年,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1 1 0 7 页。 2 同上 1 2 二、毛诗后笺的训诂成就 后首饰日副。副,覆也,以覆首也。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也。众物 即六珈 之类。统言之,则六珈皆为副饰,毛析言之,故日:“副,编发为之耳。按:此为说 明毛传之为析言例。 又如豳风七月六章:“八月剥枣。 毛传:“剥,击也。一 后笺:夏小 正“八月剥枣毛传云:“剥也者,取也。 此浑言之也。毛云“剥,击也 ,此切 言之也。 一 又如,小雅都人士二章:“台笠缁撮。 毛传:“台,所以御雨。”小雅南 山有台:“南山有台。 毛传:“台,夫须也。后笺:毛于都人士析言 之,而周颂“其笠伊纠 又云“笠所以御暑雨也 则浑言之。按:此为说明不同 篇之毛传为浑言、一为析言例。 又如秦风驷鹱:“驷城孔阜。 毛传:“城,骊;阜,大也。承珙案:毛 传云“臌,骊 ,浑言之也。说文“骊,马深黑色 、“臌,马赤黑色,析言之也。 按:此为说明毛传为浑言,他书为析言例。 上述例子均体现了近义词析言则别,浑言则通的特点。 其他 发明 以单字释叠字例。如小雅南有嘉鱼首章:“熏然罩罩。 毛传: “罩罩,藿也。后笺:此则重文者,又以单字释其实义。按:重文即叠字。 发明 用单字而毛传 以叠字代替例。胡承珙在小雅南有嘉鱼中说 到“传于单文者,每以叠字形容之”。如卫风硕人首章:“硕人其颀。 毛传: “颀颀,具长貌。后笺:毛传文自重一“颀”字,盖经作“颀 ,毛 传作“颀颀 ,即“洗洗溃溃之例耳。按:此种情况以形容词居多,此为形体形 容词。 又如陈风宛邱二章:“坎其击鼓。 毛传:“坎坎,击鼓声。后笺: 毛于伐木“坎坎鼓我 无传,自应与陈风同训。“坎 是击鼓声,故毛传以 重文形容之。按:此为声音形容词。 发明 之以本义释之例。本义又称本训。如小雅小弁七章:“予之佗 矣。 毛传:“佗,加也。力后笺:说文:“佗,负荷也。 是“加者,“佗 之本义。 又如周南汝填首章:“怒如调饥。 毛传:“怒,饥意也。一后笺:说 文:“怒,饥饿也。从心,叔声。诗日:怒如调饥。 据此,是“饥 为“怒 1 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字本训。 发明 之互文为训例。古代的文章中,常有前后参互其义、互相补充的地 方,叫做“互文 ,也称为“互辞 或“互言,有时又在“互文 二字中间插入一个“其 字,或者改称为“文互相备”、“互相足、“互相明 、“互相见、“互相称 、“互相挟”。 名称虽各不相同,其实都是同一种修辞手段。这种发明在后笺中大量出现。 如小雅斯干三章:“椽之橐橐。 毛传:“橐橐,用力也。后笺:兔 置“椽之丁丁一毛传云:“丁丁,标卡弋声也。 大雅绵“筑之登登 毛传云: “登登,用力也。 兔置传不言“用力、此及绵传不言“声者,义互相备。按: “橐橐 “丁丁登登 均为重叠音节的连绵词,此为发明毛传不同篇之释同类字 “义互相备 例。 又如小雅鼓钟二章:“鼓钟喈喈。 毛传:“喈喈,犹将将。后笺: 毛于首章“将将 无传。盖有女同车“佩玉将将 毛传云:“将将,鸣玉而后行。 庭燎“鸾声将将 毛传云:“将将,鸾镳声。采芑“八鸾玲玲 毛传云:“玲 玲,声也。 烈祖“八鸾鹪鹪”毛传云:“鹪鹪,言文德之有声也。 则此“钟 鼓将将 不言“钟声,自可知耳。葛覃“其鸣喈喈毛传云:“喈喈,和声之远 闻也。 然则毛传云“喈喈犹将将 ,则“将将亦为和声可知。蒸民“八鸾 锵锵 无传,而下章“八鸾喈喈 毛传云:“喈喈,犹锵锵也。 与此正同。毛义之 简而可互见者,大率类此。按:上述四篇毛传之词均为重叠音节的连绵词,此为 发明毛传不同篇之释同类词可“互见 例。 又如唐风椒聊首章:“远条且。”毛传:“条,长也。 唐风椒聊二章: “远条且。”毛传:“言声之远闻也。后笺:且上章解言椒气之长,次章解 喻桓叔声闻之远,此训诂互相足之例,不嫌于经同而毛传异也。按:此为发 明毛传之同篇同字之释乃“互文相足 例。 又如召南驺虞首章:“壹发五犯。 毛传:“豕牝为犯。虞人翼五犯,以待 公之发。 后笺:毛传于“五犯 云“豕牝日犯,于“五裂 云“一岁日狻 ,二 者盖互见其义。按:“五狻 出现于召南驺虞篇次章,“裂 “犯均为兽类, 此为发明毛传同篇同类字之释乃互文见义例。 又如魏风十亩之间首章:“桑者闲闲兮。 毛传:“闲闲然,男女无别往来 之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