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s t u d y c a n d i d a t e :s ux i a o f e n g (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m e n g j i a n c o l l e g eo f a r t s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p e t r o l e u m ( e a s tc h i n a ) 一-_一 关于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论文中有关资料和数据是实事求是的。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和致谢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他人为获得中国石油 大学( 华东)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说明。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复蚕逸! 氢日期:v f 年钿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 包括但不限于其印 刷版和电子版) ,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 ( 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 查阅、借阅和复印,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的使用授权同上。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强战! 丑 指导教师签名: 聋一 坚 日期:j j 年月工日 日期:w f j 年石月日 摘要 佛禅的意境是让人在宁静的心灵中悠然地品味正在流逝看似平常而实不平常的生 活片段,在宁静的心灵状态中,体会精神松弛的愉悦,随缘任远,无处不可逍遥自在。 在禅宗思想的熏陶下,王维以田园山水为审美对象,在沉醉田园、纵情山水的同时不断 追求精神的超脱自由,以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王维以田园山水为美,他的田园山水诗 歌打破了审美主体与现实客体之间的禁锢,实现了两者的绝对同一,从而使自然山水有 了超自然的特性和恒久的生命,因而王维笔下的田园山水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内涵。 全文共分四部分论述。第一章主要分析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背景,主要从诗与禅的关 系进行背景阐述。第二章主要是王维的生平与禅宗渊源阐述。从个人经历、家庭因素和 时代因素来分析王维佛禅思想的来源,并与禅与诗的关系进行分些界定,为后文王维山 水田园诗中的禅意特色分析作理论铺垫。第三章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特色进行分 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在意象、意境、诗中有画及诗法四个方面具有鲜明的禅意特 色。第四章:挖掘王维禅意山水田园的审美内涵,即超越世俗的审美追求、心物相谐的 审美感应和独立愉悦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禅,王维,山水田园诗 a s t u d yo nw a n gw e i sl a n d s c a p ea n dp a s t o r a lp o e m s f r o maz e np e r s p e c t i v e s ux i a o f e n g (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m e n gj i a n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o fz e na i m st ol e tap e r s o nl e i s u r e l yr e l i s ht h es e e m i n g l yu s u s a lb u t u n u s u a ll i f ec l i p sw h i c hw i l lb es l i p p i n ga w a yw i t ht h ep e a c e f u lh e a r t ,i nt h eq u i e ts t a t eo f m i n d ,f e e l i n gh a p p i n e s sa n dt h em e n t a lr e l a x a t i o n i nt h ee d i f i c a t i o no fz e n , w a n gw e i ,t a k i n g n a t u r a la n dp a s t o r a ls c e n e sa st h ee s t h e t i co b j e c t ,i n d u l g e dh i m s e l fi nn a t u r e 谢mac o n s t a n t p u r s u i to ft h es p i r i t u a lf r e e d o ms oa st oa c h i e v et h em a x i m u m l i f er e a l m h i sp a s t o r a ls c e n i c a n d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b r o k et h ed u r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a e s t h e t i cs u b j e c ta n dt h er e a l i t yo b j e c tt o i n t e g r a t et h e ma b s o l u t e l y t h e r e f o r e ,n a t u r a ls c e n i c a n dp a s t o r a lw a se n d o w e dw i t ht h e s u p e r n a t u r a lp r o p e r t i e sa n de n d u r i n gl i f ep o w e r , a n dh i sp a s t o r a ls c e n i ca n dp a s t o r a lb e c a m ea 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p r i m a r i l ya n a l y z e st h ep r e s e n t 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a n db a c k g r o u n dm a _ i n i yt h r o u g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o e t r ya n dz e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b a s i c a l l ye l a b o r a t e sw a n gw e i sl i f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t h eo r i g i no fz e n b u d d h i s m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c h i e f l ya n a l y s e st h ez e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w a n g sp o e m sw h i c h i s m a i n l yf e a t u r e db y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d i s t i n c t i v ea s p e c t s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 i m a g o , p o e t i c d r a w i n gl a w , a n dp o e t i cs c e n i ca n dp a s t o r a l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t r i e st ot a pt h ea e s t h e t i c c o n n o t a t i o ni nh i sp o e m s ,w h i c hi st h ea e s t h e t i cp u r s u i tb e y o n dt h em u n d a n e ,t h ea e s t h e t i c i n d u c t i o nw i t 王lh e a r ta n do b j e c t st o g e t h e r , a n di n d e p e n d e n ta n dp l e a s u r a b l ea e s t h e t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z e nb u d d h i s mw a n gw e il a n d s c a p ea n dp a s t o r a lp o e m 目录 前言1 一、选题依据1 二、研究现状分析2 三、论文结构3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3 第一章王维的生平与禅宗。5 一、王维佛禅思想来源。5 ( 一) 个人经历6 ( 二) 机缘深厚7 ( 三) 时代影响8 二、禅与诗9 ( 一) 盛中唐时期的禅学流变9 ( 二) 禅与诗的异质同构:。1 0 第二章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特色一1 3 一、简约生趣的意象1 3 ( 一) 人物意象1 3 ( 二) 事物意象1 5 二、空寂静幽的意境1 6 ( 一) 空寂的境界1 6 ( 二) 超然的无我之境1 7 三、诗中有画的色彩构图1 8 ( 一) 诗中有画法。1 8 ( 二) 景中有我。2 0 四、诗法一以色写空与动静相生2 l ( 一) 以色写空2 l ( 二) 动静相生2 2 第三章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审美内涵2 4 一、超越世俗的审美特征2 4 i 一) 超越世俗的审美心胸2 4 ( 二) 平淡超脱的审美内涵2 6 二、心物相谐的审美追求2 8 ( 一) 以静为美的审美情趣2 8 ( 二) 心物融合的审美境界3 0 三、独立愉悦的审美意义”3 2 ( 一) 以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为3 3 ( 二) 对空灵之美的追求3 4 结语3 7 参考文献3 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一3 9 致谢4 0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一、选题依据一、达趑愀潴 l j l 刖舌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从七千多年前的缘自农业起源,经过了黄河、长江 这两条母亲河的孕育,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走向繁荣的盛景。应该说,中国 的历史上主要有两种原创性的文化,即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两种文化相互对立 而又互为补充。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礼治、德治、人治是其基本的治世主 张,因而长期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拥护,奉为正统思想。道家崇尚自然,主张自然 无为,崇尚自然和谐,追求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可以说是一种治身之道。禅宗作 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之后,顺应了中国的社会变化而逐渐本土 化,为众多的士大夫所接受并追捧。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人有了 一个新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戏。 中国的山水诗在盛唐时发展到最为成熟的阶段,而王维的山水诗则是盛唐山 水诗歌的典型作品。山水的发现是人们主体精神的觉醒,也是审美意识的萌芽, 自此,文学开始进入一个自觉的时代。中国诗歌因山水诗的出现而真正走向了成 熟。古代人对自然山水的关注已初露端倪,但这还仅仅存在于一种生存意识上关 注,即顺应自然,将自然山水看成是人类生存的载体。到了孔子那里,开始将山 水的秉性与人的道德相关联,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将山水人格化的表现。到 了庄子那,山水开始成为他的寄托理想的对象,并获得一定的审美愉悦。魏晋时 期,山水开始真正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成为中国美学的审美对象。山水诗的开 山鼻祖谢灵运真正使山水显示出美的面目和属性,但初期的发展往往更加注重外 在形的变化,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还原了天生丽质的自然山水的本来面貌,后期受 玄学影响,开始涉及山水与性情以及生命的关系,但两者的关系表现得比较生硬, 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直到山水诗发展到盛唐时期,遇到王维,山水诗才有 了蔚为壮观的展现。王维在山水诗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除了他自身具有的艺 术潜质外,还与他融会贯通地将禅宗禅趣与诗歌结合,在欣赏自然山水中顿悟, 又在顿悟中重新观照自然山水。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禅宗与诗歌特别是山水诗在某些特质上是相近的,因而 1 前言 当山水诗遇到禅宗时,两者的光辉在王维笔下互现。如诗歌往往是禅家最经常用 的明禅理的文体,禅僧热衷于文人士大夫交往,众多的禅宗典籍表现出较鲜明的 文学色彩。除此之外,禅与诗最接近的是境界的营造,即禅境和诗境的创造,两 者具有同构的关系,一方面,禅境的形成和诗境的营造其所经历的心理过程是极 为相似的,禅境所要达到的就是超越现实虚幻不实的相,使心灵得到彻底的解脱 和自由,诗境所追求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所触及到的景物、事件引 发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于人生、宇宙等的感受和领悟,两者都注重在终极时 刻心灵作出的思考和妙悟。另一方面,两种境界的构造都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禅僧往往是通过极为普通的现实生活的小场景悟道,既而 进入禅境,而他所悟到的最终又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诗歌,从她的产生之初 就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诗歌又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描写。除此之外,禅与诗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田园山水的钟爱,这也是本文创作 的一个切入点,无论是佛禅修行还是诗歌创作,田园山水都是修身养性、愉情畅 志的理想之地,田园山水给与佛禅和诗歌不竭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二、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的颇多,例如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大部分是关 于中国文化的。但是真正对中国诗歌,特别是古代山水田园诗进行研究的不多。 比较著名的汉学家宇文所安对中国诗歌的研究,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 有:初唐诗、盛唐诗,其中盛唐诗里有一章专门写王维及其诗歌的。日 本学者入谷仙介著有王维研究是比较有见地和成就的研究著作,韩国唐代文 学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在诗歌,关于王维的论著有柳晟俊中国王维、李朝申纬 诗之比较研究、王维诗研究,总体来说,国外的研究正在逐步走向完善,但 是尚不深入。 二十世纪王维研究的高潮是在八、九十年代,直到近年来一直绵延不断。随 着思想意识的解放、学术观念的更新,人们对王维的思想和诗歌艺术也有了较为 深刻的理解,对王维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对王维思想尤其是与佛教禅宗之关系也 有深广的探究,至于其诗歌艺术,更受到学界空前的关注和评论,人们从各个角 度分析其诗( 特别是山水诗) 的意境和成就。 2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王维诗中的禅意是王维与佛禅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山水诗中的禅意。比较早 地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的是陈允吉和袁行霈。陈允吉的论王维山水诗中的 禅宗思想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歌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再现,借用自然山水表达幻 空寂灭的佛教思想,有些作品则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目的性消融。袁行 霈在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强调了受佛禅影响下的王维,其山水诗歌中所营 造的清幽境界,以及表现出的空寂的禅宗境界。对此有所突破的是对王维诗中 虚幻境界的思考,李育仁提出了庄子影响王维思想的观点,他认为王维空寂境 界的形成与庄子追求的“逍遥 “物化”等思想也有关。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 派研究一书中对王维山水田园诗与禅宗的关系的分析也比较独到,从顿悟性空 说对王维的影响、山水诗的禅意表现和王维自身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 述。另外,张应斌的禅意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建构、安国华的论王维 山水田园诗的禅境、陈铁民关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和思想价值都涉及 到王维山水田园诗与禅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三、论文结构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部分论述禅文化视野下的王维山水田园诗: 第一章:前言。分析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 创新之处。 第二章:王维的生平与禅宗阐述。从个人经历、家庭因素和时代因素来分析 王维佛禅思想的来源,并与禅与诗的关系进行分析界定,为后文王维山水田园诗 中的禅意特色分析作理论铺垫。 第三章: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特色进行分析。通过意象、意境、诗中有 画及诗法四个方面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禅意特色。 第四章:挖掘王维禅意山水田园的审美内涵。超越世俗的审美追求心物相谐 的审美感应独立愉悦的审美意义 第五章:结论。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总结主要观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只要论及禅,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禅本身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能 3 前言 够描述清楚的,更主张不立文字。历代禅宗大师们也大都用心灵去感悟,而要把 禅和具体的诗句联系起来,就仿佛给一件无形之物加一个外壳,虽然多,但要找 到合适的很难。因此就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借鉴禅宗的相关理 论知识,捕捉它们的契合点,这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论文写作的途径之一。 基于这一点,本课题主要从禅宗与诗具有异质同构的相似点这一入口寻找突 破,因而锁定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这一范围之内,将王维自身的禅宗修养与他的 诗歌创作相结合,一方面从他山水田园诗中挖掘其中的禅意,另一方面从美学角 度来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山水田园诗置于禅文化的视野下,将文化与诗歌相 结合,透析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诗歌在反映文化特色方面的显性优势。目 前研究王维山水田园诗和禅宗关系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绝大部分只是局限于 一种诗歌研究,并没有扩展到文化的层面。因而,本课题在该方面具有一定的创 新之处。 4 禅理”。可以看出王维除了是一个在诗歌写作方面的专家之外,他在禅学方面的 成绩也得到了文人雅士的称许。又如“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 宗。 乜1 胡应麟诗薮中的评论更能看出王维在禅宗方面的独特造诣。在这些 同时代的诗人以及史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位虔心学佛的教徒,同时在 王维的诗文中也有所提及,所以,王维的佛教信仰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王维生活的环境给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于王维成长在一个信奉 佛教的家庭,因此在早年就已经开始受到佛教的熏陶。他的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 十多年,王维和弟弟王缙则是“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口1 除家庭环境 的影响之外,时代背景是一个必然的影响因素。盛唐时期,佛教受统治者的青睐, 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环境下,佛学中 的一些精华部分得到发扬,因此给诗人们一个在诗歌中充分运用的机会,王维就 是其中的典型。沈德潜曾经在说诗啐语卷中说:“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 禅理。 可见,王维运用佛学精华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虽不用禅语却将 禅理表达的淋漓尽致。清代王士稹也十分推举王维,他在带经堂诗话中论王 维的辋川诗称赞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1 可见,王维的诗歌创作与佛学禅 宗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一、王维佛禅思想来源 王维佛禅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首先个人从政之后坎坷的仕途经历是他最 后选择空门的主要原因,其次受家庭影响较早地接触到了佛禅思想,后来又与著 名高僧交流,可谓机缘深厚,最后时代背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 5 第一章 ( 一) 个人经历 开元九年( 公元7 2 1 年) 是王维 第,作大乐丞。但这顺利的仕途开始 子一案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对刚入 打击是十分巨大的,况且此时的王维正值青年,心怀梦想和抱负,打击更是巨大。 开元十五年左右,王维弃官在淇上隐居,大概从这时起他已经萌发了隐遁世外的 念头,有诗为证,偶然作六首其三云:“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这首诗 大概作于他隐居淇上时,也是其诗文中最早提到佛教信仰的。 第二次比较大的政治打击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左右,张九龄被罢相,王维随之 也遭到贬谪。此时的王维已步入中年,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张九龄被罢相,对他的 影响已不仅仅是情绪和心理上的打击,更多的是对他政治态度的影响,隐逸之志 更加明显。在寄荆州张丞相中,王维在表达对张九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外, 也表达了他“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的隐退心愿。王维在送别诗中,“君 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几句更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在 政治上不得已,对归卧田园、漫随云卷云舒的闲适生活的追求。 安史之乱不仅给当时的天下苍生带来了煎熬,同时也使王维遭受了又一个重 大打击。安史之乱中,王维被叛军俘虏,后来被迫接受安禄山任命的给事中这一 伪职,他曾服药取痢来表示抗议,而被拘于洛阳菩提寺时所作的凝碧诗更加 表明他依然忠于李唐王朝的决心,“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 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来,李唐王朝收复两京,对出任伪职的人依六 等定罪。而唯独王维因凝碧诗达于天听,而且弟弟王缙自愿削职为兄抵过, 因此王维又重回官场,肃宗责授太子中允。 经历了如此波折的劫难后,王维的思想更加复杂了。其一,王维得以重回朝 廷,他对天子的宽宥之心怀有感激之情,原先的退隐想法暂时搁置了。其二,曾 经出任过伪官的王维,对这样失节的事情一直心怀愧疚,因而便把更多的感情寄 托于佛教信仰中,以此求得内心的宽慰和自赎。这样复杂矛盾的心情使得王维虽 然身系官场却是心归佛教,因此他乐于与僧人往来,并以玄谈为乐事。旧唐书王 维传中记载说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嘲这 样亦官亦隐的生活。 6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纵观王维政治生涯的一生,其遭遇的三次政治打击是他最终定性佛学禅宗的 契机,从开始的隐逸之愿到退隐山中的实践,再到最后以禅诵为事的生活习惯, 佛禅伴随了王维的一生并最终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仕途不顺的遭遇和人格尊严 的伤害同时构建了王维强烈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与佛教的一些教义又是那么 的吻合,因此,王维的曲折的个人经历使其走向佛学殿堂成为必然。 ( 二) 机缘深厚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王维与佛教禅宗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王 维早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曾经师从大照禅师三十多年,穿素衣食素菜,乐于 居住在幽静的山林之中,持戒安禅,是一位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在母亲的影响下,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u 1 ,应该说家 庭的影响是久远而又根深蒂固的。根据考证,上文中的“大照禅师 即为北宗禅 七祖普寂,他是北宗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开元十三年,他由洛阳移驾长安时, 曾经引发了“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的盛大围观景象。普寂大师卒于开元二十七 年( 7 3 9 ) ,因此推知,崔氏最晚应该在王维八九岁( 7 0 8 7 0 9 ) 时就已经师事高 僧普寂。所以,王维大概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受佛教的耳濡目染,而母亲的影 响更能激发他自身的佛禅慧根,为以后长期以禅诵为事奠定了基础。 王维与佛教禅宗的机缘还表现在与众多佛教友人的交往,特别是与神会禅师 关于修道解脱的交流,是其信仰从北禅转向南禅的一个重要契机。 开元十七年,王维在长安闲居时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开元二十二年至二 十三年,王维在嵩山隐居时同温古上人、乘如禅师等往来交流颇多,开元二十五 年之后,王维对禅宗的信仰日益加深。天宝四年,王维在南阳向神会禅师问道, 这时他的禅宗造诣已经渐入佳境。这一时期,王维著有谒堵上人一诗:少年 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 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这首诗中既有类似于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归园田居) 的蹉跎岁月的感慨,同时又有看清浮名追求空性,一心向佛、摆 脱世俗羁绊的决心和理想。而晚年时“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叹 白发) 的感慨更足以表明他以空门为最终归宿的坚定的禅宗信仰。 与神会禅师的问道可视为王维的禅宗信仰由北禅转向南禅的契机。其中神 7 第一章王维的生平与禅宗 会语录中记载了他们关于修道解脱的一席对话,可以看出神会所代表的南宗禅 学的出现给王维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在跟神会问道之后,王维的信仰中受南禅影 响的成分逐渐增多并成为主流,南禅思想对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有着深远 的影响。之后,王维与南宗禅师的交往也日渐增多,如燕子龛禅师、和同崔 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谒堵上人这三首诗记录了王维与燕子龛禅师、瑗公和 堵禅师的密切交往和与之建立的深厚友谊。 与神会禅师问道后,王维曾受邀为南宗创始人慧能禅师撰写碑铭,能禅师 碑已成为现今保留下来的研究慧能思想的重要史料。王维晚年时期受南禅宗的 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看待世界的本质上,开始用色空有无的观念来洞察世间万物, 如: 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 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 禅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方面,王维的诗歌中有一些是直接宣扬禅理的。 但与佛家禅理不同的是,王维通过诗歌这一媒介,将一些抽象理念通过具体生动 的意象、画面表达出来,在山水风景的描绘中,王维经常把禅宗里体悟到的理性 思维融合到诗情画意中,如诗人对空灵清寂山林的偏爱,对动静相生的声响的描 绘,对光镜明灭的薄暮的表象,这些都是诗人的内心体验与禅宗色空有无思想融 合反映出的特有观象。诗人通过客观存在的塑造,将佛教里虚空的自然转化为具 体可观可感的感性形态,从而塑造出佛理中变幻无常和虚空不实的境界。 ( - - ) 时代影响 从佛教传入中国伊始,一直到各方面都繁荣的盛唐时代,佛学已经发展得十 分成熟了,表现在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宗与禅 宗也确立了比较成熟的核心思想,宗派数目较多。唐朝风气比较开放,统治思想 则是调和了儒、释、道三教,到了武则天时期,她大力倡佛,这更加助长了佛教 势力的扩张。因此,在当时,佛教出现了一番兴盛的景象,而传统的儒家思想近 乎崩塌。儒家传统的入世精神无法激发士人的政治抱负,在达不到政治理想时便 转而追求享乐,急功近利的社会习气日益严重,士大夫学佛、佞佛的风气极盛。 开元年间的佛学,僧侣阶层队伍不断壮大,在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中,“统合 8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儒释 成为风尚,其中王维置身的诸王圈子也是如此。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文人 雅士,都对佛学颇为恭敬。有史为证,开元初,玄宗曾在长安“饰内道场,尊为 教主,自宁、薛王以降,皆跪席捧器焉 ( 赞宁宋高僧传卷- - - ) 以迎接天竺 僧善无畏的到来;北宗神秀则受到了“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 伏,日有万计”( 同上卷八) 的礼遇;润州鹤林寺高僧法钦大师,门下俗弟子众 多,其中许多是朝廷要员。统治阶层中的上行下效,使得崇佛学佛蔚然成风,文 人与僧侣的交往也比较密切,佛教诸多流派的思想也得以通过知识分子阶层向外 传播。 二、禅与诗 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在传播过程中,其修行方式和 精神内涵也逐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备受中国士大夫喜爱的禅宗,已经 具有了浓郁的艺术气质。宗白华曾说过宗教与文学携手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艺术作 品,同样,在中国,禅宗在文学的各个方面普遍都有烙印,尤其是与诗具有异质 同构的关系特点。 ( 一) 盛中唐时期的禅学流变 盛中唐时期,禅门宗派不断分化,从开始的南北禅分庭抗礼到洪州宗的一枝 独秀,禅学思想也随之不断变革。在心与佛的关系上,从“修心成佛 、“即心即 佛 发展到“非心非佛”;在修行方式上,从“渐修顿悟发展到“无修无念; 在最终追求上,从“清静之体、“空寂之知 发展到“平常心是道”。禅在中国 的发展进程中,自身的特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发生着碰撞并最终走向融合, 与其最初的发源地印度禅距离越来越远。原本神秘的佛祖崇拜在中国化的禅宗里 演变为个性的张扬,而原来的涅粲这一终极追求则变为对自然惬意人生的追求。 印度禅中许多原始的因素都在中国这个国度里逐渐地本土化,成为真正的适合中 国人的禅宗。如洪州禅最终能在文人士大夫中得到普遍而强烈的认同感,就是因 为禅抛却了原本神秘的清净之体,化身为平常之生活,从而深入更多的人群,使 一个个在现实中备受煎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禅宗的巨变奠定了佛学在中国普及兴盛的基础,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 9 第一章王维的生平与禅宗 佛教史的主流。由于禅宗的简便易行,唐代已经形成禅风独盛的景象,并且有愈 演愈烈之势。它几乎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得到广泛的传播。禅理的理性思辨特 征可以满足思想家探索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梦想;禅说中所谓的极乐净土以及来世 往生的信念,使得在现实中深受苦难折磨的庶民百姓有了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平 衡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禅宗思想中对于恬淡闲适、随缘任运的生活理想的 追求,给失意者一条自我解脱之路遁入空门,参禅修行。 唐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佛教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高峰, 特别是中国化的禅宗,作为佛教的宗派主力之一,在唐代时步入了发展的关键时 期,俨然已成为唐代佛学革命的主力,禅宗已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禅宗对社会 各阶层的全面渗透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社会的思想层面来看,禅宗 所蕴含的思想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促进了儒、道、佛三家在思想层面上的融 通,以至对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趋向的转变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另外, 从文艺创作层面来看,禅宗引导着文人雅士形成了一种恬雅淡泊、与世无争、闲 适随缘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这些反映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则是瑰丽辉煌的诗 歌、绘画及书法等,在原有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又沾染着禅宗带来的独特魅力。 ( 二) 禅与诗的异质同构 古老的诗歌长河从诗经离骚的馥郁芳香中汩汩流出,历经了古诗 十九首的古朴忧郁,沾染着慷慨悲凉的建安之风,在唐朝时期达到了最高峰。 与此同时,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在这片繁盛的国度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并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禅宗一派。文人雅士十分青睐这个被中国化 的新生事物,他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禅宗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作为 诗人思想感情载体的诗歌,也必然会彰显出这一历史性的变迁。以诗人为桥梁, 禅给诗坛带来了新的特质,在这一时期,诗禅相容,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默契。“以 禅入诗、以禅喻诗、以诗入禅都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可以认为诗境与禅境是异质 同构的关系。”口1 禅宗追求对人生境界以及人生价值的探寻,充满着丰富的人生 美学意蕴,是一种具有心性美学的宗教,这与佛教最初的宗教崇拜传统有很大的 不同。而禅宗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一自性与宇宙的融合一体,这一境界与诗歌 追求的境界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而深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他们借此加深了对 1 0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自身及宇宙的诗性领悟,审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审美方式也有所转变。诗人在 禅宗的审美与诗歌追求的审美中找到了契合点,并将两者融会贯通,创作了许多 带有深深的禅蕴的诗歌,不仅使诗歌的形式有所转变,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朱光潜先生曾在诗论中对诗境作了阐释:“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 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点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 虽复现而不落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 取新鲜生命。一嘲禅与诗,虽然在体验时的心理方面不同,但殊途同归,他们的 着眼点和作用是一样的。二者都在追求一个时间的点和面,所谓的点在禅宗中恰 如当头棒喝的瞬间,而在诗中则是所执着的一个微点,即让心灵有所触动的瞬间 一点。所谓的面,在禅中是悟,即融合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与之相关的人生体验; 在诗中,则是永恒化和普遍化的情感,不仅是诗人当时体验到的,而且可以推及 到其他欣赏者,并能根据欣赏者的当时当境衍生出新鲜的生命体验。具体而言, 可以从追求顿悟与解脱、追求简洁淡雅这两个方面探寻禅与诗的相通之处。1 其一是追求顿悟与解脱。顿是指对虚幻的真实的瞬间洞察,悟则是指对自性 本心的充分明识。顿悟思想在禅宗思想里占有重要地位,禅师们往往把这一思想 比喻成击石时产生的火花或者闪光,这一比喻生动地阐释了顿悟的瞬间性与爆发 性,顿悟往往发生在瞬间而已,却会产生极具爆发性的体验。与顿悟随之而来的 便是寻求解脱,悟乃是心我合一,心物合一,物我合一,因此在顿悟的过程中需 要心灵达到解脱束缚和精神自由的境地。这种解脱或是从心灵的苑囿、或是从原 有的传统习惯的压迫、或是从感性的体验中解脱到一个心灵、精神超自由的新境 界。禅宗思想中宣扬“我心即佛”,主张人应该摆脱外在教条的束缚,尊重个人 内心的体验、思考和解脱,怀着一颗平常心置身于自然,从而达到顿悟。中国古 代山水诗歌意境的创造同样源于心与物接触时瞬间的领悟而产生的情愫,这也是 另一种顿悟的精神,与佛教禅宗宣扬的顿悟是不谋而合的。这种顿悟妙悟的心理 状态使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将自身的情感与所要表达的对象完全融合,中间没 有任何隔离的东西,从而达到笔下生花、而又蕴含禅宗意趣的效果,这成为以后 山水诗创作中普遍追求的心理状态。 其二是追求简洁淡雅。禅宗主张顿悟,将“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作为主要 的教义,特别是南宗禅,更是将诵经、坐禅等形式性的东西看作是多余的事情而 将其舍弃。在禅宗的应答中,同样是追求以少胜多、以不答为答,留给人们更多 的想象空间。按照禅的理论,真理应该以最为简明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即 便是极力的奔放,仍不能失去清远的雅致,不再追求雕琢装饰之风。当然这并非 要脱离技巧,而是力求将形体进行删繁就简,除去物体表象中冗杂的东西,而以 神韵来补充形体,以期营造出虚和平淡、疏密有致的艺术形式,达到更深的审美 境界。而诗歌语言本身也具有简练的特点,即用字虽少却能表达出无尽的意蕴。 受禅宗的影响,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更加追求以简为时尚,以淡为雅致, 以虚和平淡为妙境,于无所着力处见本事。他们力求诗歌能以简单的形式蕴含着 丰富的内容,在恬淡雅致的语言中,展现物我同化的顿悟之境,留给人们更多想 象的空间。诗人们所追求的简练表达超越了具体的感官,一切外在的、表面的东 西被去除,而只剩下物质的本质。高远简直的禅宗宗旨,以简为淡,以淡致远, 以远传心,这对唐代山水诗人的创作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禅宗在影响王维的生活内容、生存方式乃至人生态度的前提下,进入其诗的 内核,而成为其诗的内容和机趣。佛禅以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的寂然本质,固然 是直指静穆的。禅之于诗,即以特殊的角度使诗人获得更有利于创作的审美机制 和审美效果。因此,诗人追求原始幽寂而纤尘不染的境界,与禅宗文化在本体精 神和深层旨趣上正相契合。王维的山水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正是这种以佛禅 为趣旨的沉静空寂的无人之境,虽然在盛唐山水诗派的山水田园诗里看不到一点 点的时代激动与喧嚣,却与盛唐精神在深层内涵上是一致的,与盛唐的四海晏然、 天下升平的社会环境形成互相映衬而又互相生发的另一个层面,那是丰富的盛唐 气象所不可或缺的层面。诗人在实现其艺术人生定位而充分享受人生艺术的同 时,其自静自净的超然本性亦得到充分自现,也获得了无限的思想空间和创造活 力,而反映其人性精神的诗歌自然也就呈现出空灵澄澈的清远品格。 1 2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特色 在盛唐时期地位不断上升的禅宗,以它特有的“顿悟 方式影响着当时的文 人雅士,不仅在修行上注重心灵的澄净,而且在关于禅理的表达上往往比较形象, 语言简练而又发人深省。因此在禅宗的影响下,诗人在欣赏大自然时常常是怀着 超尘脱俗的心态,而“顿悟 则能将他们的艺术创作与智慧思维发生碰撞,诗人 从而进入一个既有艺术感染力又充满禅宗哲理的超然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 是在禅宗影响下盛开在诗坛的一朵奇葩,特别是王维后期的诗作,在意象、意境 等方面均表现出浓厚的禅意,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同时引导后来者步入一个 新的审美境界。正如胡应麟在诗薮中对王维的评价:“太白五言绝,自是天 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西1 可见禅意特色对王维诗歌地位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约生趣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山水田园诗中,意境的构成需要意象做支撑,胡应 麟的诗薮中有“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之说,文艺理论家宗白华先生认为“意 境是情与景朋的结晶品。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是极为丰富的,主要 是人物意象和事物意象,每一个意象又简约而有趣味,这些意象又不是孤独存在 的,他们和谐地构成一幅幅或生动、或朴实、或恬静、或幽远的画面,这些画面 又使得每一个意象都显得别致有趣。 ( 一) 人物意象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人物意象是十分丰富的,如浣女、野老、牧童、田夫、 樵夫等等,这些简约的人物意象中往往包含浓浓的情意。以田园诗渭川田家 为例: 斜光照墟落,穷乡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锥麦苗秀,蚕 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帐然吟式微。 第一句交代了时间背景,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来说,太阳下山、 】3 第二章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特色 夜幕降临就表明劳碌了一天之后要回家休息了,归家成为整首诗的主色调,因而 有了后面野老念孙儿、田夫相见语依依的常见农家现象。“野老念牧童,倚杖候 荆扉。 这一句人物只有野老、牧童两人,或者说出现在画面上的只有倚着拐杖 在门口翘首等待孙儿的老人,从野老、荆扉两个词中可以看出老人的年迈和农家 的贫寒,但老人对孙儿的挂念和喜爱之情超越了这平凡的简单画面,读之让人眼 睛湿润。正是野老、牧童、荆扉几个简单意象的组合,渗透出浓浓的祖孙亲情。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一句中的人物意象是田夫,下地归来的田夫们不 期而遇,便一起聊起了农事家常,“语依依 表现出他们之间的亲切、朴实,他 们没有官场上尔虞我诈、权钱相争的虚伪,因而在诗人看来倍感温馨。这两组朴 实而又充满浓浓人情味的画面让诗人不禁心生羡慕,对归隐生活更加期待。全诗 只用了白描手法,用野老、田夫等意象的组合和情态的展示,便将夕阳西下后的 田家晚归图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王维的田园诗歌中有一类是描写农村题材的,这里面必然要写的就是“农 民”的意象,王维是把农民作为关注对象的第一人,而他与陶渊明的类似诗歌有 着明显不同的审美形态。隐居山林的陶渊明在躬耕中体验和领略大自然的美,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就是描写诗人亲 自耕种的情态,与一般农民无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读之仍能感受到诗人劳 作的辛苦。另外,陶潜还有作为农民的衣食之忧的描写如“衣食当须纪,力耕不 吾欺 ( 移居) ,表现了诗人担忧衣食,努力劳作力求有个好收成的期盼心情。 这是的陶潜已完全融入到自然生活中,山水田园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会引起 他关于生活的喜怒哀乐,他所表现的也是真正的农民的形象和情怀。王维则不然, 王维诗中的农民意象还是他所观照的田园景物的一部分,他自己并没有亲身劳 作,更不可能有如陶潜一般的衣食之忧。因此,王维诗中的“农民”意象虽然写 的是农民,实则还是一个隐士的情怀,因此,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田园耕作之乐 而不是辛苦,如“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渭川田家) 总的来说,王维在 观察中真实地捕捉现实景物,而又在自身建立的理想世界中来观照农村和农民 的,因此“农民”意象实际就表现出隐士的情怀。 1 4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 二) 事物意象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简约的意象往往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画。以山居 秋瞑一诗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蓬 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中,诗人同样用白描的手法将几个事物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 的山水画。首先,每句诗可自成一幅美景,第一句中受新雨滋润的空山在晚上凉 凉的秋风中显得尤为干净,第二句,皎洁的月光穿过密密麻麻的松林形成稀稀疏 疏的影子,安静地倾听着清泉在石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瓶颈报告
- 老人赡养和财产分割协议书
- 施工分标段联合体协议书
- 2026-2031中国光刻胶行业市场监测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6-2031中国骨牵引针市场运行格局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患者外跑应急演练脚本
- 2025年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完整题库(含参考答案)
- 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 林草知识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少儿书法美术培训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4-2025年电子制造服务(EMS)市场现状调研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国家电投集团国际能源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认知域作战基础知识课件
- 油品码头安全培训
- 高危妊娠孕产妇的急救护理
- 心理健康教育成人
- 第十章色谱分析法
- 车辆管理档案及相关表格
- 农村电商的毕业论文
- 矿区钻探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