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格非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格非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格非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格非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格非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李格非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中文摘要 宋代李格非,其诗文具有相当成就。南宋刘克庄说他的文章“高雅条鬯有 义味,在晁、秦之上 ,韩流更说他是“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 ,且把他与廖 正一明略、李禧膺仲、董荣武子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只因其文集散佚,所 存史料极少,便几乎从研究者的视野中消失,更无人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唯其 如此,才更有发掘和考察的必要。本文以考证法为主要方法,着重从其生平事迹、 文学思想和学术成就等各方面对格非展开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引言部分主要交代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论文框架。全文分两章: 第一章是对李格非本人基本情况的探讨。主要从李格非的里籍、生平、交 游、妻室及其教育思想等方面对其基本情况做以梳理。 第二章着重论述李格非的诗文特色。本论文认为,李格非诗歌有如下特点: 诗形趋于散化;诗风平易通俗,风格晓畅;用典多,语言文雅。李格非散文有如 下特点:浓厚的忧患意识;尚理趣,以小见大;叙述简而有法,语言雅沽宏博; 直抒胸臆,笔意超迈,有创新意识等。 关键词:李格非生平诗文特色 3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格非研究 a b s t r a c t s o n gl ig e f e i ,t h ep o e t r yo fc o n s i d e r a b l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 o n g uk e z h u a n gs a i d t h a th i sa r t i c l e “e l e g a n t ,f l u e n ta n dm e a n i n g f u l ,a b o v et h ec h a oa n dq i n ,”h a nh u e v e ns a i dl ig e f e iw a s ”f r o ms i m aq i a n ,t h eo n ep e m o no n l y , ”l ig e f e i ,l i a o z h e n g y i ,l ix i ,d o n gr o n ga s ”t h ef o u r - d e g r e e ”b e c a u s eo fl ig e f e ic o l l e c t e dw o r k s l o s t ,v e r yl i t t l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s t o r e d ,i ta l m o s td i s a p p e a r e df r o m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v i e w , n oo n eo fi t sm o r es p e c i a l i z e ds t u d y o n l yi nt h i sw a y , i ti sm o r en e c e s s a r yt oe x p l o r e a n ds t u d y i nt h i sp a p e lt h em a i nm e t h o do f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f o c u so nl i f es t o r i e s ,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n k i n g ,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s oas y s t e m a t i c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s t u d yo ft h el ig e r e i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h em a i na c c o u n to ft h eo r i g i n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t o p i c s ,t h i st o p i cf r a m e w o r kr e s e a r c ha n dp a p e r s 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 c h a p t e r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b a s i cs i t u a t i o no fl ig e f e i t h i sc h a p t e rf r o mt h el ig e f e i i nm e m b e r s h i p ,l i f e ,f r i e n d ,w i v e sa n de d u c a t i o nt od os oi no r d e rt os o r to u tt h e i r b a s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 c h a p t e ri if o c u s e s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g e r e i sp o e m s t h ep a p e rb e l i e v e st h a t l ig ef e ip o e t r yh a st h ef o l l o w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p o e t r yl o o s e ;p o p u l a rp o e t r ys t y l e p l a i n ,s m o o t hs t y l e ;w i t hm a n ya l l u s i o n s ,e l e g a n tl a n g u a g e l ig e f e ip r o s eh a st h e f o l l o w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t r o n gs e n s eo f ;r e s p e c tf o rp r i n c i p l ea n di n t e r e s t ,s e e s i g n i f i c a n tp r o b l e m ss m a l lp r o b l e m s ;c o n c i s ed e s c r i p t i o n ,e l e g a n t ,c o n c i s ea n d p r o f o u n do fl a n g u a g e ;d i r e c t l yt oe x p r e s so n e sm i n ds t y l eb r o a d m i n da n di n n o v a t i v e a w a r e n e s s k e yw o r d s :l ig e f e i l i v e p o e t r yf e a t u r e s 4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 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 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么泣这歪! 日 期:堡! ! :篁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格非研究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 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 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 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 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 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滋溘亟盘:导师签名 日 期:卫坦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引言 从现存史料看,李格非诗文具有相当成就。南宋刘克庄说他的文章“高雅 条鬯有义昧,在晁、秦之上。 韩漉更说他是“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且把 他与廖正一明略、李禧膺仲、董荣武子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刘克庄和韩流 的话,虽然有过誉溢美之处不足为据,但由此也可见宋人对他的推崇。只因格非 文集散佚,所存史料极少,便几乎从研究者的视野中消失,更无人对其进行专门 的研究。唯其如此,才更有发掘和考察的必要。本文以考证法为主要方法,从现 有史料出发对李格非生平事迹、著述创作等做以较系统的梳理研究,不当之处在 所难免,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从宋代至今,刘克庄后村诗话、晁补之鸡肋集、张来张右史集、 宋史李格非传、东都事略、张琰洛阳名园记序、陈振孙直斋书录 解题、章丘县志、王赠芳绣水诗抄、李清照著述等均有提及李格非。但有 的学者是只言片语的提及,有的学者则完全依据宋史的记载“忠实 照搬,几乎 没有一篇文章对其做专门的研究考证。新时期以来,尤其是8 0 年代后,随着李清 照研究的升温,学术界对李格非办开始关注起来,对其生平及文学思想的考察趋 于详细。徐培均李格非其人其文及其对李清照的影响、祝尚书苏门“后四 学士 考论、刘乃昌苏轼与齐鲁名士晁补之李格非的交游、曾枣庄宋代文 学与宋代文化中对李格非的考察都较为仔细。但总体来说,学术界对李格非的 研究至今存在着以下问题:1 资料堆砌、人云亦云的现象较为常见。2 对李格非 研究的着眼点仅限于他对李清照的影响或把他作为整个苏门中的一份子来研究, 对其本人,至今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书目和论文。3 几乎没有对格非诗文著作的考 证研究。鉴于此,本文尝试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传主进行较为全面的 考证探讨。 本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对李格非做以研究考证。第一部分介绍李格非其人。 主要从格非的里籍、生平、交游、妻室及教育思想等方面介绍李格非本人的基本 情况。里籍考中,本文主要考察了学术界目前较为认同的三种说法:济南说、历 城说、章丘明水说,个人比较赞同章丘明水说;生平考,主要结合宋史及有 关资料理清李格非生平:据有关资料显示,李格非与苏轼、陈师道及“苏门四学 6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士 、后四学士其余诸人皆有来往;交游考中,主要考查李格非与苏轼、晁补之、 赵挺之等的交游;关于格非的妻室问题,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看法:宋史李 格非传日其“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后来许多人都沿用宋史的说 法,称李清照之母为王拱辰孙女,王仲闻先生则据庄绰鸡肋编中的一条材料 认为李格非妻子是王准的孙女,而陈祖美等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格非应该是先 娶拱辰孙女,其妻早卒后又续弦王准孙女;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李格非夫妇的 思想比较通达,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迂腐之见,李清照生长在文学氛围 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年青的时候不但诵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而且笔记小说、 轶事遗闻亦无不浏览。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格非的文学思想及诗文成就。此章分为两个部分。1 李格 非的文学观:为文以诚,据宋史李格非传及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记载, 格非论文推崇“诚著”二字;为文以横,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载其“杂书 两篇,其中格非极推崇历代之“横”文章。2 李格非的诗文成就。本文对李格非 的现存主要诗文具体分析后,认为其诗歌主要有以下特点:诗形趋于散化;诗风 平易通俗,风格晓畅;用典多,语言文雅。其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浓厚的忧患意 识;尚理趣,以小见大;叙述简而有法,语言雅洁宏博;直抒胸臆,笔意超迈, 有创新意识。 由于个人襟怀和才力悟性所限,李格非诗文固然不能与苏黄这样的大家相 比,但他在宋代诗坛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7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第一章李格非其人 据宋史本传记载,李格非为山东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 “妻 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 易安居士。 新时期以来,随着李清照研究的深入,李格非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 进展,但学者们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争议。本章拟从格非里籍、生平、交游、妻室、 教育思想等方面做以梳理研究。 第一节里籍考 关于格非里籍问题,学术界素有济南、历城之说。宋史卷四四四和东 都事略卷一百六十都说他是济南人。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却据清初诗人田 雯古欢堂集中的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一诗得出李清照“居历城城西南之 柳絮泉上 的结论。山东通志卷三十四疆域志第三古迹一亦采用了此 说。1 9 5 6 年济南趵突泉的东北侧修建了“李清照纪念堂”,郭沫若遂题词日“大 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此后,柳絮泉说俨然成为定论,然其中却不无疑窦。王仲闻就曾针对田雯、俞正 燮和山东通志的历城说质疑道:“按清照幼时,当从父母居,其故宅应云李 格非故宅,不得云李清照故宅。嫁后从赵氏,未居济南。至晚年则济南己为 金统治,清照欲归不得,济南不得有李清照故宅。山东通志所云,殆亦本清 田雯古欢堂集,或出后人附会,未必即为实录。元于钦齐乘、明崇祯历 城县志、清康熙济南府志,俱无清照故宅在柳絮泉之说。 到了2 0 世纪8 0 年代,山东济南市博物馆于中航同志根据李清照一生行踪, 考察章丘县明水镇西三华里的廉坡村时,发现了李格非所撰的廉先生序石刻, 指出格非故乡当在章丘县明水镇。在其 碑与李清照里籍问题圆、 石刻考释兼谈李格非、李清照里居问题 中详细阐述了这一 观点。于先生的理由是:廉先生序一文是李格非为已故“里人 廉先生所写 的纪念性文章,末尾署有“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一语。而绣 江是章丘的别称,以境内有一条绣江河而命名。且考证李迥的跋语:“迥忆昔童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1 0 月,第2 1 1 页 o 光明日报,1 9 8 1 年6 月1 5 日 o 文物,1 9 8 4 年第5 期 8 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李格非研究 时,从先伯父、先考、先叔,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林修竹,溪深水静,得先生之 居。 石刻所在地廉坡村恰在明水西三里,据此可知格非、清照父女的故乡应该 是章丘县的明水镇。褚斌杰、孙崇恩、荣宪宾的李清照里籍考亦持此说,认 为称李清照为历城人或肯定其出生在历城,都是没有可靠根据的。正确的结论是: 李清照,山东省章丘县明水镇人。陈祖美在李清照评传中极为详细地考证 了明水说。提出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已有人对李格非父女里籍为历城的说法有所 质疑,并径称其为“章城 入,还提到了另一个证明李格非籍贯为章丘明水的记 载:“董生日:余按一统志云格非济南人。山东通志云莱芜人。最后, 见廉处士墓碑云里人,去处士家才三四里许章城当山水盘踞之乡, 负齐鲁文学之誉。于中,勋迹行谊翘楚一时者,别有人物传。而其问一察,自好 先觉特秀,裒然名能文章者,亦代各有作。若安成领必问之前茅,文叔步子瞻之 后尘,清照羧闺阁之秦、黄,敬简称文章之朱、李,名篇大章,光映后先。 于中航、陈祖美 、诸葛忆兵等均认为后人把原籍章丘的李格非,通称为 “济南人”是可以的,此说就其郡府而言是对的。但把他的故居定为历城柳絮泉, 却不免有附会的成分。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宋时济南,五代时称为齐州, 宋初属京东西路,后割属京东东路,其治所在历城。政和六年( 公元1 1 1 6 年) , 济南由齐州升为济南府,领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等五县,后来人们往 往把大范围的济南同其治所历城混为一谈,将历史上说是济南人而又不知道是哪 一县的人物当成历城人。而绣江,又称绣水,是章丘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旧时 章丘文人出于对故乡的热爱,经常在自己的署名上冠以绣江二字,表达自己与故 乡的亲切感情。明水是一个古老的北方小镇,位于济南城东百里的东西交通大道 上。如果从北宋初算起,明水之名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此我们可知称 李格非为济南人应是泛指府志而言,但称其为历城人就不妥当了。此后,靳奉尘 亦发表李清照故里在章丘 一文,出示李格非的撰文,证明李格非父女的故 宅确在章丘。至此似乎李格非的里籍在章丘已不成问题了,然而对于“章丘说 , 学术界依然存在着疑问。 国学林漫录第8 辑,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 。万历章丘县志卷2 8 ,济南出版社,1 9 9 8 年1 1 月 圆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版社,1 9 9 5 年9 月,第4 0 页 。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诚, 中华书局,2 0 0 4 年4 月,第3 页 o ,文史1 9 6 3 年第二辑 1 4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格非研究 文叔似为文举之误。笔者认为,仅凭诗意相近而怀疑“文叔似为文举之误 有所牵强,且张耒集中不止一次提到“文举 之名,不似有误。 5 陈祖美认为李格非在元祜党祸中没有受到远谪或编管的处分。其李清 照评传第5 5 页说:“至于格非最后受到何种惩治、结局如何,史无明载。根 据当时情况分析,大致有三种可能:一是,鉴于李格非在元祜年间职位较低,更 没有像苏轼等人那样欲置章悖、吕惠卿等人于死地,因而得罪较轻,当不致于受 到很严酷的追究;二是,当时的权势人物赵挺之,虽有借机报复苏轼弟兄及黄庭 坚等多次压抑、中伤自己的可能,但李格非毕竟是他赵挺之依从其爱子的意愿而 选中的亲家,当不至于投井下石,相反,还可能暗中为之斡旋,或予以援手,使 之得以从轻发落;三是,鉴于上述韩琦、韩忠彦对清照父、祖的荐拔,此时韩忠 彦虽然受到曾布的掣肘,但毕竟身居相位,对李格非的蒙冤,不会坐视不救。凡 此种种,李格非当没有受到远谪或编管的处分。”曾枣庄则认为这一推测与刘 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3 所载李格非初至象郡、绝句诗的内容不符。认 为初至象郡第一首明确讲“吾迁桂岭外”。第二首希望谪迁之地能成为洙泗 之邦,李格非连举两位韶州曲江人,很可能他的贬谪之地就是韶州或其附近。其 绝句二首有“若无万里还家梦,便是三湘退院僧”句,也显然作于南迁时。 李格非“以党籍罢”前,没有“迁桂岭外”、“南荒谪之事,此事只能发生在“以 党籍罢”之后。可见李格非并未因为赵挺之的关系受到什么优待,他同样受到了 “远谪或编管的处分。如果仅仅是“以党籍罢”职,而非远谪,李清照献赵挺 之的救父诗就不会发出“炙手可热心可寒 那样的愤慨之语与“何况人间父子情 那样的凄怆之情。他认为李格非同其他苏门弟子一样遭到了打击。 第三节交游考 李格非是属于苏门一派的,后来因此影响了他后半生的政治生涯。他与大文 豪苏轼、“苏门四学士 、陈师道及“后四学士其余三人等皆有来往。在此,我 们主要考证他与苏轼、晁补之、赵挺之的交游。 西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9 月 雪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论苏门后四学士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5 月,第3 0 1 页 1 5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一、苏轼 嘉祜二年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赴京师,得欧阳修之荐,“一日父子隐然名 动京师,而苏氏之文章遂擅天下 ,“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 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眉州子弟从此以文学为荣。苏轼成名的过程, 使他认识到名人引荐延誉的重要性。对于欧阳修,苏轼因为是在他的主考下成为 进士,有着传统意义上的座主与门生之谊,所以他不仅一生对欧阳修极为尊敬, 而且接受了欧阳修的郑重嘱托:领起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大旗,把欧阳修开创未 竞的文学事业推向全面的成熟与繁荣。苏轼后来一直热心于提携后学,并以振兴 _ 代文运为己任,绝不是偶然之举。苏轼成名后亦有不少仰慕求学之士纷至其门, 希望得到他的提携或指点,晁补之便是其中的一个。宋史文苑传记载道: “晃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稗钱塘山川风物之丽, 著( - l 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日:吾可以阁笔矣! 又称其 文博辩寓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此事成淳临安志里亦有记 载。这两则史料,首先表明苏轼的文学才能在士林中得到了公认,有许多年轻士 子慕名来谒。其次证明他对士人的评价具有相当分量,“一言而为天下知”。我们 可以用秦观上京应试途中造访苏轼时所作诗别子瞻学士其中一句来体会苏轼 在当时士子心中的崇高地位:“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全诗的字里 行间,充满对苏轼的向往之情,并表达了他愿终身追随苏轼的决心。 至于李格非在什么时候同苏轼及其同门发生上关系,确切时间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他与廖正一明略、李禧膺仲、董荣武子,时号“后四学士”,这说明 李格非继“苏门四学士 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后,亦曾受到作为翰 林学士的苏轼的赏识和荐拔。宋史本传言其“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 受知于苏轼”,考格非官太学时间为元祜年间,其从游时间当在元祜中。徐培均 据王宗稷苏文忠公年谱,认为元祜七年苏轼迁礼部尚书,文叔之为礼部 员外郎,疑在此时,其“受知于苏轼当亦在此前后。 徐培均在李清照年 谱中考察更为详细。元祜六年“格非官太学博士,俄转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 ; 。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 9 8 6 年6 月,第2 4 0 页 。曾巩,苏明允哀辞,曾巩集,陈杏珍、晁继周点校,中华书局,1 9 8 4 年1 1 月,第5 6 0 页 徐培均,李格非其人其文及其对李清照的影响,李清照研究论文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6 年1 2 月,第3 2 5 页 1 6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格非之任此职( 指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 ,当在本年十月哲宗驾幸太学之后。李 格非为太学博士时,苏轼正在京师,他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应在该年六至八月间。 但考苏轼文集中有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与文叔先辈二首,校点者 谓“文叔乃李格非之字,此二首或是与格非者 。语气虽不肯定,但可能性极大。 曾枣庄先生认为格非为山东人,熙宁九年进士及第,而苏轼于熙宁七年至九年曾 知密州( 今山东诸城) ,这位应试士子造访苏轼的可能性极大。这是推测之词,尚 无确证。 祝尚书先生亦考察了苏轼在黄州时所作的与文叔先辈、与李先辈 书三首。在与文叔先辈( 其一) 中苏轼称赞格非“新诗绝佳,足认标裁”,由 此可知两人确实早有交往。但两人既然早在元丰问就有书信往来,何以至元 ;占六 年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 祝先生猜测“盖相交与入门有所区别”。 黄盛璋李清照与其思想中认为“元丰八年神宗死后轼被召入京为 礼部郎中,第二年除为翰林学士,元祜二年兼侍读,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再度入京,除翰林学士兼侍读,格非同苏轼及其领导 的蜀党发生渊源大概就是在元祜初年。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 、王 延梯李清照评传 亦认为元祜元年( 1 0 8 6 年) 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陈祖美认为:“在苏轼极为得志的元裙年间,李格非的仕途可以说无所挂碍, 一路晋升虽然在元祜六年七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中所录格非诗 属应景之作,但由此可见其身价已与宰执侍臣同列。 o 苏轼与李格非的交往,刘乃昌苏轼与齐鲁名士晁补之李格非的交游 中 考察的较为仔细。苏轼贬谪黄州时期,李格非尝前往拜访,苏轼在与文叔先辈 二首书札其一中云:“迭辱顾访,皆未及款语。辱教,且审尊候佳胜。新诗绝 佳,足认标裁,但恐竹不如肉,如何? 所示前议更不移,十五日当与得之同往也。” 苏轼对李格非前来拜访没来得及畅快交谈感到有些歉疚,他很赞赏格非的诗作, 认为他“新诗绝佳,足认标裁 。接着又以幽默的笔法嘲讽道:“但恐竹不如肉, 如何? 最后表示他们的“所示前议不变,到时当会与人同往。这足以表明 回苏轼,苏轼文集卷5 6 ,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第1 6 8 0 页 。曾枣庄, 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论苏门后四学士,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5 月,第3 0 1 页 。祝尚书,苏门“后四学士”考论,江海学刊,2 0 0 6 年0 4 期 。黄盛璋,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李清照与其思想,中华书局,1 9 8 4 年5 月,第2 1 页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 9 9 0 年1 2 月,第4 2 6 页 。王延梯,李清照评传,陕西人民;b 版社,1 9 8 2 年4 月,第3 页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i 乜版社,1 9 9 5 年9 月,第4 7 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 0 卷第4 期,2 0 0 5 年6 月 1 7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格非研究 两人的关系之契合。苏轼与李文叔的第二封书札曰:“闻公数日不安,既为忧 悬,又恐甲嫂见骂,牵率冲冒之过,闻已渐安,不胜喜慰,得之亦安矣。大黄 丸方录去,可常服也。惠示子鹅,感服厚意,惭悚不已。入夜,草草,不宣。苏 轼听说格非家中出现了一些矛盾,闻知后替他担忧,后来听说已经和解,感到很 高兴。苏轼赠给格非大黄丸,告诉他可经常服用。对于李格非送来的“子鹅 , 苏轼表示感谢;绍圣元年( 1 0 9 4 年) ,苏轼遭弹劾,被诬指所作文字讥斥先朝, 远贬惠州。次年李格非曾来函慰问。苏轼在与孙志康函中曾提及此事。苏轼 说:“李文叔书已领,诸儿子为学颇长,迨自宜兴寄诗文来,甚可观。此等辱雅 游最旧,故辄以奉闻,然不敢令拜状,无益,徒烦报答也。会见无期,千万节哀 自重。 这说明在苏轼处境艰难、失意远贬期间,李格非与苏轼还曾书信来往, 保持着联系。 苏轼与济南名士李格非,当年时有交往和联系,可惜保留至今的资料不多, 前人著述只是偶有提及。除宋史文苑传外,宋代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 卷二十四亦载道:“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裔夷以势役祝融回禄,尽取 以去矣。予得李格非文叔洛阳名园记读之至流涕。文叔出东坡之门,其文亦 可观,如论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 其知言哉! ”这里作者从李格非的名作,想到了他同苏轼的关系。韩漉涧泉日 记还把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号为苏门“后四学士,由此可知苏轼 与李格非的文化交游还是值得重视的。 二、晁补之及其他苏门文人 宋哲宗元祜六年( 1 0 9 1 年) ,李格非“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成为 苏门“后四学士 之一。然而好景不长,宋哲宗元祜八年( 1 0 9 3 年) ,高太后病终, 哲宗亲政,起用章悖为相,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裙党人。苏轼、苏辙、 黄庭坚、秦观等苏门文人皆遭流贬,史称“绍述党锢。此时的李格非任提点京 东刑狱,本可远离这场党争风波,然而因其不肯参与编写元祜奏章,竟也被列入 “元祜党籍。不肯编写奏章,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格非高洁的人格操守,但另 一方面,也反映出李格非与苏门文人的交往应该是较为相投、融洽的。 o 苏轼,苏轼文集卷5 6 ,中华书局,1 9 8 6 年3 月,第1 7 3 2 页 。刘乃昌, 苏轼与齐鲁g - _ t :晁补之李格非的交游,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 0 卷第4 期,2 0 0 5 年6 月 1 8 兰州大学硕t 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据现存资料零星记载,李格非尝与前四学士相唱和。其与晁补之的交游,史 料中记载较多。晁补之鸡肋集、刘克庄后村诗话、朱弁风月堂诗话、 孔凡礼古典文学论集晁补之的家世和早期事迹中均有提及。晁补之 ( 1 0 5 3 1 1 1 0 ) ,字无咎,济州巨野( 今属山东省) 人。据毕仲游西台集策问文 体原注记载,晁补之与李格非同时参加乡试且同中解头,二者的交游可能开始较 早。晃补之自神宗元丰二年( 1 0 7 9 年) 登进士第,历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 授,元祜初( 1 0 8 6 年) 为太学正。而李格非已于上年( 1 0 8 5 年) m g k h 教授调来国子 监任太学录,李、晁成为国子监的同僚。李格非太学录任满,再转太学正、太学 博士,历官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晁补之则在太学正任满之后,经李 清臣推荐,授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 在李、晁两人的履历中,有同官先后为任的,有同署为僚友的,且同列苏门,故 两人交往颇多,感情较好。 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载其为格非书斋作有竹堂记,此记作于元祜四 年,文中生动地描述了李格非闲居独处时的创作情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 中,扫地置笔研,呻吟策牍。为文章,同数十篇不休,如茧抽绪,如山云蒸,如 泉出地流,如春至草木发,须臾盈卷轴 。文章结尾插入“王子猷好竹”的逸事, 并打趣道:“今文叔居有竹,文叔姑亦洒扫储具,借不邀客,客将造门,坐堂上 不去,日:竹固招我”,通过客人的举动烘托有竹堂之“美”,也为他今后的造 访打下了伏笔。我们知道,古人把“梅兰菊竹”喻为“四君子 ,常用它们来比 喻人的品格高尚,晁补之此文也从侧面赞美了友人的高洁品格,格非那刻苦认真 的写作态度及其敏捷的思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卷十二载有与李文叔夜谈 诗,约作于元祜末,诗云:“中庭老柏霜雪里,北风烈烈偏激耳。诵诗夜半舌入 喉,饮我樽中渌酩美。升堂辞翰愧非有,何异还家数其齿。文章万古犹一鱼,乙 丙谁能辨肠尾。更惭颇似会稽康,欲语常遭士瑶棍。广陵八月未足言,曾使酲酿 沼然起,安得谭如子枚子! 从诗中所写的情景看,其地点似在李格非家中。而 谈诗饮酒,放浪形骸,笑傲自若“夜半 不止,可见两人的投契,非老友常客当 不至于如此。卷六载同李主簿叔文饮北庄,孔凡礼疑“叔文 为“文叔 。 卷七载礼部移竹次韵李员外文叔,作于建中靖国元年,诗日:“东南之美者, 吼凡礼,孔凡礼古典文学论集晁补之的家世和早期事迹,学苑出版社,1 9 9 9 年1 月,第2 5 6 页 1 9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见伐以直干。岂如此君疏,犹作此郎玩。此郎乃在此,无乃材亦散。平生吉甫颂, 意鄙枚叔乱。坐狂得此冷,对竹头帻岸。尚思杀青书,充宇白虎观。恐此愧子 猷,还成倚楹叹。 此诗亦表现出他与李格非的熟捻及对格非的钦敬。此外,李 清照似曾师从晁补之。据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载:“赵明诚妻,李格非女 也。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晁补之多次向旁人称道一个 晚辈闺阁女子,可知他对李清照是相当了解的。即使二人当年并无师生名分,亦 当是不断读到李清照的作品,并发表过评价意见,晁补之应在文学上对李清照有 所指点。对于这一点,二人作词理论的一致性即是一个证明。如周桂峰李清照 师事晁补之论中说的那样:“李清照的词论与晁补之的评本朝乐章相 比,虽在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上有一些距离,但总的方向是高度一致的”。 除晁补之外,李格非与其他苏轼门人亦有来往。张耒张右史文集卷二十 二载有同无咎遐叔文叔同游凝祥得游字诗,全文日:“客子长安尘满裘,道 人门馆自深幽。东风拂地千条柳,春水平池数点鸥。俯首一官真底事,倒囊三百 更何求。读书挟策君知否,失性还同博塞游。 虽自写怀抱,但可证明他们曾在 一起游过汴京的凝祥寺,在那“东风拂地千条柳,春水平池数点鸥”的美好环境 中,他们心情的惬意可想而知。格非死后,张耒又为其作墓志铭,推崇他的文章 “笔势与淇水相颉颃”。约在元符二三年间张耒作浯溪中兴颂,李清照有和他 的诗两首,说明他们也是在少年时代就有文字往来。除此之外,刘克庄后村诗 话中说李格非和黄庭坚曾以诗歌相往来,还记载了李格非给黄庭坚写的挽诗中 的两句:“鲁直今已矣,平生作小诗”。至于现存黄诗文集中为何不见与格非交往 的诗文,更多的可能是由于党争环境下的文字迫害原因。陈师道后山诗集卷 十二载有和李文叔退朝一首,其中两句云:“朝流骇汗蒸双猊,风卷屯云散 万蹄”系建中靖国元年所作。元祜七年( 1 0 9 2 年) ,陈师道为颍州教授,寄诗与 格非,题为寄李学士,诗云:“眼看游旧半东都,五岁曾无一纸书说与杜 郎须着便,不应濠上始知鱼,任渊注:“格非。格非字文叔 ,“劝其早归依佛祖 也o 。周桂峰, 李清照师事晁补之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2 卷第7 期 2 0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三、赵挺之 李格非与赵挺之的交游,宋代典籍中无明确记载,马瑞芳李清照的两次 婚姻中认为他们分属两个政治集团,联姻亦是从政治因素考虑。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十六岁前后来到汴京待字期间,即以“绿肥红瘦 词 轰动京城。如梦令一出,洛阳纸贵。她的词情才华、佳作名篇令赵明诚仰慕 不已。伊世珍琅嫘记卷中0 1 - 传记载道:“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 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 告其父。其父为解日: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 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 后李 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外传所云的真实性不得考证,对赵明诚 而言,与心仪才女李清照的结合毕竟是幸福的。公元1 1 0 1 年,即宋徽宗建中靖 国元年,李清照十八岁,嫁赵明诚。据金石录后序介绍:“时先君作礼部员 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挺之时任吏部侍 郎,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是他的属官。 从序文的表面看,李、赵两家均为名门望族,关系融洽。事实上,李格非性 情刚直,赵挺之则更善权谋,他与李格非原本就不是一类人物。在北宋朋党之争 中,李、赵二人更是分属两个集团。北宋政坛上,王安石变法的“新党 和保 守派“旧党”是两个主要派别,两大派系几十年间持久对立。“元祜 是宋哲宗 年号,时间从公元1 0 8 6 年至1 0 9 3 年。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拥戴者,因媚 附蔡京而位至权要,在激烈的党争中对元祜党人排挤甚力,与保守派苏轼、黄庭 坚结怨甚深。宋史赵挺之传就曾记载日:“初,挺之在德州,希意行市易 法。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及召试,苏轼日:挺之聚敛小 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至是,劾奏轼草麻有云民亦劳止,以为诽谤先 帝。既而坐不论蔡确,通判徐州,俄知楚州。由此可见二人矛盾、成见之深。 对于苏轼的话,挺之深衔之,而他自己亦“排击元祜诸人不遗力 。宋李幼武 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中亦记载道:“黄庭坚:元祜中,先生与赵挺之俱在 馆阁,先生以其鲁人,意常轻之,每庖吏来问食次,赵必日来日吃蒸饼。一 西马瑞芳,李清照的两次婚姻,山东文学,2 0 0 0 年第8 期 o 宋史赵挺之传卷3 5 1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2 l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日聚饮行令,先生云:欲五字,从首至尾各一字,复合成一字。赵沉吟久之,日 禾女委鬼魏。先生应声日:来力劝正整,协赵之音。合坐大笑。赵又尝 日:乡中最重润笔,每一志文成,则太平车中载以赠之。先生日:想俱是萝卜与 瓜蓥尔。赵挺之切骨,其后挤排不遗余力,卒致宜州之贬。“赵挺之为中丞, 公言挺之始因章悖进,既谄事蔡卞,及卞黜责,又谄事曾布,出入门下,殆无虚 日,故士论以其观望险诈,号为移乡福建子乞加察焉。布初为皇太后山陵使,以 挺之为仪仗使,布与宦官刘援交通,知禁中密旨,就陵下谕挺之建议绍述,以合 上意。挺之自此击元祜旧臣不遗余力,而国论一变矣。 据记载,仅仅因为赵明诚喜欢收集苏轼字画,就“以此失好于父,几如小邢 矣 ( 小邢,指邢居实,不容于父恕,早死) 。元祜三年( 1 0 8 8 年) ,赵挺之 攻击黄庭坚“质性奸回,操行邪秽,罪恶尤大 ;赵挺之做了监察御史后,更 是“积极 注视苏门学士的一举一动,从他们文录的字里行间挑毛病,屡次弹颏 苏轼。苏轼及其追随者们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赵挺之讽刺挖苦无所不至。正 是由于赵挺之这样的为人,陈师道宁可冻死也不肯着赵家的衣服 。而陈师道还 远远算不上苏门嫡派,苏门文士对赵挺之的蔑视程度可想而知。 那么,赵、李两家又是如何发生婚姻关系的呢? 黄盛璋李清照与其思想 一文中认为一来他们是同乡,赵家的诸城与李家的济南,相去并不太远;二来赵 挺之曾两度入为国子监司等,第一次在元祜六年,那时格非正在太学官博士,元 祜六年七月哲宗幸太学,格非撰君臣唱和诗碑,其中正有赵挺之与李格非的名字, 这时他们是同乡、同事,也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赵、李连婚可能就是在这时 候。追根究底,政局的变幻对赵挺之择婚决策举足轻重。元符三年( 1 1 0 0 年) 正 月,宋哲宗去世,其弟端王继位,是为徽宗,是时向太后听政,起用韩忠彦为门 下侍郎( 宰相) 。哲宗时期被贬的“旧党 诸人,已死的追复其职并起用子孙,如 司马光;未死的则赦免内迁,如苏轼。李格非在“时号小元祜 的时局下被提升 为礼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低于吏部侍郎赵挺之,但格非跟韩忠彦从父辈就交好, 有知遇之恩;跟苏门之人素有往来,与苏轼有师徒之谊。赵挺之操纵这段婚姻, 显然是政治权宜之计,是处于政治劣势时借子女联姻向元祜政敌暗示通好之意。 o 陈师道, 后山居i = 文集卷1 4 ,上海古籍f f 版社,1 9 8 4 年版 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 1 1 ,中华书局,1 9 9 5 年4 月,第1 0 0 0 0 页 。 黎靖德,朱予语类卷1 3 0 ,王星贤点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6 年3 月 曲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第2 5 页 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李格非研究 李清照婚后二年,蔡京为了把持朝政,就把反对他的司马光、苏轼等人扣上 了“元祜奸党 的帽子,并在德殿门外树立“党人碑 ,刻写党人姓名,昭 示全国。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牢狱,轻者远贬他乡,非经特许, 不得内徙。再将变法派分成正邪两类,排做上中下三等。邪类人员或降职或斥 责“党人碑 上,李格非赫然有名。李清照心急如焚,急忙上诗赵挺之营救 父亲。全诗已失传,据零星记载云此诗写得情真意切,有“何况人间父子情”之 句,“识者哀之”,赵挺之却不为所动。且据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史赵挺之传、宋名臣言行录续集等史书记载,参与确定“元祜党人 名单的诸公之中,就有御史中丞赵挺之。赵挺之“首陈绍述”,提出“宗室不得 与元祜奸党子孙为婚姻”的建议,又慷慨陈词必须这样做的理由,并进一步将禁 婚令扩大化( 赵挺之家与皇室本不为一家) ,把过门两年的李清照遣离京城。宋 史邓绾传所附邓洵武传中亦言挺之为当时“助绍述者”中的重要人物。 绍兴四年五月,赵思诚除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常同日:“思诚,挺之子,挺之 首陈绍述,实致国祸,6 ooe 岂可使其子尚当要路。 两年前赵挺之积极跟李格非 联姻,现在又亲手将儿女亲家推进党争漩涡中并态度鲜明地与之划清了界限,辛 格非失势后赵挺之对待亲家和儿媳不近人情的残酷态度,更证明了其权变、巧伪、 冷酷无情、实用主义的个性。 第四节妻室考 宋史李格非传日格非“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 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后来许多人都沿用宋史的 说法,称李清照之母为王拱辰孙女。王仲闻先生首次据庄绰鸡肋编云“清照 之母,为王准之孙女,非王拱辰孙女 ,“庄绰与清照同时,且所云秦桧与孟忠厚 为僚婿,与史实合,疑庄绰所言为是。圆 王拱辰系北宋显宦,卒于神宗元丰八年七月。刘敞公是集卷五十一王 开府行状、刘挚忠肃集拾遗中收录的王开府行状、名臣碑传琬琰集 卷二十所载王懿恪公拱辰传对王拱辰子孙后代情况的记载都比较详明,而且 大致相同,但却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能够说明李清照的母亲是王拱辰的孙女。倒是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 6 ,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 口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7 年1 0 月,第2 1 0 页 2 3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格1 e 研究 庄绰在鸡肋编卷中的一段记载非常引人注意:“岐国公王硅,在元丰中为丞 相,父准、祖贽,曾祖景图,皆登进士第。又汉国公准子四房,孙婿九人, 余中、马瑁、李格非、闻丘吁、郑居中、许光疑、张焘、高旦、邓洵仁皆登科。 邓、郑、许相代为翰林学士。曾孙婿秦桧、孟忠厚同时拜相开府,亦可谓华宗盛 族矣。 对此,王仲闻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后附录的李清照事迹编年中 提出了“以鸡肋编与宋史较之,似鸡肋编仍较可信也 的结论。理 由有二:1 庄绰生活年代略晚于李格非而早于李清照,他经历北宋神宗、哲宗、 徽宗、钦宗、南宋高宗五个朝代,一直为官。此入学问渊博,博物洽闻,著述丰 富。鸡肋编的资料价值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宋史本元代脱脱主持修撰, 距格非之死已二百余年。两相比较,自然是庄绰更熟悉当世之事。2 鸡肋编 资料中所载之人物,凡有史可考者,皆符合史实。所提到的孙婿九人、曾孙婿二 人中,较著名者有四人,即李格非、郑居中、秦桧、孟忠厚。李格非与王琏家族 之关系,史无明文。但另三人之事迹,与此资料所言完全吻合,对格非之记载亦 不当有误。若此,则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定是王准之孙女,王硅之女儿( 最起码是 侄女) 无疑。 如果说王仲闻先生仅据庄绰鸡肋编中一条材料的记载所作的推断尚难 以令人信服的话,那么由李清臣所撰写的王琏神道碑中的记载则是另一个具 有说服力的证明。文史第3 7 辑李清照近亲考一文征引了李清臣的王 硅神道碑,从而有力地证实了庄绰、王仲闻之说,认为李清照母亲是王准之孙 女、王琏之女而决非是王拱辰之孙女。据王硅神道碑记载:“元丰八年四月, 丞相王公硅感疾,诏国医诊视,遣尚官数就问,赐以御膳珍药。五月已酉薨于 位子,仲修,以学登进士第,今为秘书省著作佐郎;仲瑞,承宣郎、籍田令; 仲嶷,承奉郎;仲玩、仲煜,承事郎。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李清 臣与王是同时人,这篇王硅神道碑,是李清臣元丰八年九月奉诏撰写的,文 中明确记载了王的长女嫁给郓州教授李格非,证明了王仲闻先生对李清照母亲是 王准孙女的推断。1 9 7 6 年三月出土于河南伊川窑底村之王拱辰及其两位夫人 墓志铭中薛氏墓志铭进一步证明了此推断的正确性。文曰:“孙女三人,长 适左奉议郎、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李格非 。圆2 0 0 1 年山东省济南市出土的由 。沈彩英、顾吉辰,李清照近亲考) ,文史3 7 辑,1 9 9 3 年2 月版 口洛阳新获墓志 ,第3 3 9 页 2 4 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